瓦工操作培训

2024-08-09

瓦工操作培训(精选6篇)

1.瓦工操作培训 篇一

瓦工培训资料

一、学习目标

职业技能目标:能指导砌体施工;会编写砌筑施工安全措施。职业知识目标:砖砌体的质量要求、砌筑形式、砌筑方法、砌筑工艺及技术要求。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培养其在砌体施工工作中团结合作,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习惯及其优良的敬业精神。

二、工作任务

(一)砌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

(二)砌筑方法施工的组织。

(三)皮数杆的制作、施工。

(四)砌体工程的检查、验收及质量评定。

三、实践知识

(一)材料的准备 1.砖的种类

按所用原材料分,有粘土砖、页岩砖、煤矸石砖、粉煤灰砖、灰砂砖和炉渣砖等;按生产工艺可分为烧结砖和非烧结砖,其中非烧结砖又可分为压制砖、蒸养砖和蒸压砖等;按有无孔洞可分为空心砖和实心砖。①普通粘土砖、灰砂砖、粉煤灰砖。砖的尺寸:240×115×53 砖的等级:MU7.5,MU10,MU15,MU20 ②烧结多孔砖(承重)砖的尺寸:P型:240×115×90; M型:190×190×90; 砖的等级:MU7.5,MU10,MU15,MU20 ③烧结空心砖(非承重)砖的尺寸:240×240×115,300×240×115 砖的等级:MU2,MU3,MU5 2.砖的准备

选砖:砖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应规格一致;用于清水墙、柱表面的砖,外观要求应尺寸准确、边角整齐、色泽均匀、无裂纹、掉角、缺棱和翘曲等严重现象。

砖浇水:为避免砖吸收砂浆中过多的水分而影响粘结力,砖应提前1~2d浇水湿润,并可除去砖面上的粉末。烧结普通砖含水率宜为10%~15%,但浇水过多会产生砌体走样或滑动。

(二)砂浆的拌制 1.砂浆的种类

砌筑砂浆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浆和混合砂浆。2.砂浆的等级 砌筑所用砂浆的强度等级有M0.4、M1.0、M2.5、M5、M7.5和M10六种。3.砂浆的选择

砂浆种类选择及其等级的确定,应根据设计要求。

水泥砂浆和混合砂浆可用于砌筑潮湿环境和强度要求较高的砌体,但对于基础一般采用水泥砂浆。

石灰砂浆宜用于砌筑干燥环境中以及强度要求不高的砌体,不宜用于潮湿环境的砌体及基础,因为石灰属气硬性胶凝材料,在潮湿环境中,石灰膏不但难以结硬,而且会出现溶解流散现象。4.材料要求

砌筑砂浆使用的水泥品种及标号,应根据砌体部位和所处环境来选择。水泥进场使用前,应分批对其强度、安定性进行复验。检验批应以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编号为一批。

砂浆用砂的含泥量应满足下列要求:对水泥砂浆和强度等级不小于M5的水泥混合砂浆,不应超过5%;对强度等级小于M5的水泥混合砂浆,不应超过10%;人工砂、山砂及特细砂,应经试配能满足砌筑砂浆技术条件要求。5.砂浆制备与使用(视频演示)(1)拌制砂浆用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

(2)砂浆现场拌制时,各组分材料应采用质量计量。

(3)砌筑砂浆应采用机械搅拌,自投料完算起,搅拌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

·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不得少于2min;

·水泥粉煤灰砂浆和掺用外加剂的砂浆不得少于3min; ·掺用有机塑化剂的砂浆,应为3~5min。6.砂浆应进行强度检验。

砌筑砂浆试块强度验收时,其强度合格标准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同一验收批砂浆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必须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等级所对应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同一验收批砂浆试块抗压强度的最小一组平均值必须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等级所对应的立方体抗压强度的0.75倍。

砂浆强度应以标准养护龄期为28d的试块抗压试验结果为准。抽检数量:每一检验批且不超过250砌体中的各种类型及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每台搅拌机应至少抽查一次。

检验方法:在砂浆搅拌机出料口随机取样制作砂浆试块(同盘砂浆只应制作一组试块),最后检查试块强度试验报告单。

四、砌筑方法

砖砌体的砌筑方法有“三一”砌砖法、“二三八一”砌砖法、挤浆法、刮浆法和满口灰法。其中,“三一”砌砖法和挤浆法最为常用。1.“三一”砌砖法:

即是一块砖、一铲灰、一揉压并随手将挤出的砂浆刮去的砌筑方法。这种砌法的优点:灰缝容易饱满,粘结性好,墙面整洁。故实心砖砌体宜采用“三一”砌砖法。2.“二三八一”砌砖法:

即由二种步法(丁字步和并列步)、三种身法(丁字步与并列步的侧身弯腰、丁字步的正弯腰和并列步的正弯腰)、八种铺灰手法(砌条砖用的甩、扣、泼、溜和砌丁砖时的扣、溜、泼,一带二)和一种挤浆动作(砌砖时利用手指揉动,使落在灰槽上的砖产生轻微颤动,砂浆受振以后液化,砂浆中的水泥浆颗粒充分进入到砖的表面,产生良好吸附粘结作用)所组成的一套符合人体正常活动规律的先进砌砖工艺。

“二三八一”砌砖法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此法能较好地保证砌筑质量,它是基于“三一”砌砖法,而且动作连贯不间断,避免了铺灰时间长而影响砂浆的粘结强度。

操作过程中对步法、身法和手法等都作了优化,明确规定远、近、高、低等不同操作面和操作位置应做的动作,消除了多余动作,提高了砌筑速度。

使用这种方法,使现场操作平面的布置和材料的堆放,能够达到布置合理,作业规范,文明施工。

符合人体生理和运行特点,能够大大减轻操作人员的疲劳强度,对防止与消除工人职业性腰肌劳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操作方法简单易学,一般一个新工人通过两三个月的强化训练即可掌握要领。3.挤浆法:

即用灰勺、大铲或铺灰器在墙顶上铺一段砂浆,然后双手拿砖或单手拿砖,用砖挤入砂浆中一定厚度之后把砖放平,达到下齐边、上齐线、横平竖直的要求。这种砌法的优点:可以连续挤砌几块砖,减少烦琐的动作;平推平挤可使灰缝饱满;效率高;保证砌筑质量。

五、砖砌墙体的施工工艺

砖墙砌筑的施工过程一般有抄平、放线、摆砖、立皮数杆、挂线、砌砖、勾缝、清理等工序。1.抄平

砌墙前应在基础防潮层或楼面上定出各层标高,并用M7.5水泥砂浆或C10细石混凝土找平,使各段砖墙底部标高符合设计要求。2.放线

根据龙门板上给定的轴线及图纸上标注的墙体尺寸,在基础顶面上用墨线弹出墙的轴线和墙的宽度线,并定出门洞口位置线。3.摆砖

摆砖是指在放线的基面上按选定的组砌方式用干砖试摆。摆砖的目的是为了核对所放的墨线在门窗洞口、附墙垛等处是否符合砖的模数,以尽可能减少砍砖。4.立皮数杆

皮数杆是指在其上画有每皮砖和砖缝厚度以及门窗洞口、过梁、楼板、梁底、预埋件等标高位置的一种木制标杆.5.挂线:为保证砌体垂直平整,砌筑时必须挂线,一般二四墙可单面挂线,三七墙及以上的墙则应双面挂线。

6.砌砖:砌砖的操作方法很多,常用的是“三一”砌砖法和挤浆法。砌砖时,先挂上通线,按所排的干砖位置把第一皮砖砌好,然后盘角。盘角又称立头角,指在砌墙时先砌墙角,然后从墙角处拉准线,再按准线砌中间的墙。砌筑过程中应三皮一吊、五皮一靠,保证墙面垂直平整。

7.勾缝、清理:清水墙砌完后,要进行墙面修正及勾缝。墙面勾缝应横平竖直,深浅一致,搭接平整,不得有丢缝、开裂和粘结不牢等现象。砖墙勾缝宜采用凹缝或平缝,凹缝深度一般为4~5mm。勾缝完毕后,应进行墙面、柱面和落地灰的清理。

2.瓦工操作培训 篇二

2011年上半年雅安市针对农机购机补贴和小春、大春生产,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狠抓农机技术培训, 共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会42场, 覆盖全市8个县 (区) , 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近35 000份, 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6 500人次, 培训农机技术人员1 680人。其中, 先后组织石棉、芦山、荥经等县开展了机械化插秧示范现场会, 培训农民500多人, 培训机手30人, 有力地促进了机插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各县 (区) 围绕农业生产发展和扶持特色产业, 在抓农机技术培训上, 方式灵活, 各具特色, 成效显著。

2011年6月中旬, 石棉县农机局牵头, 联合农业科技推广和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 开展了为期31天的农机手培训 (分理论、实践操作和考核发证三个阶段) 。本次培训会共有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农户100人。这是石棉县自2006年以来的连续第六年农机手集中培训。雅安市农机局局长马洪进, 石棉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建国, 县委常委、分管副县长张莉到会, 并对培训会作了重要讲话。

3.瓦工操作培训 篇三

关键词: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人文素质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适应新的医学模式, 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也要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体现科学化和人性化。因此, 在培训护士专业技术操作的同时还要培训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提高护士的人文修养, 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技术操作中, 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人性化的护理, 提升护理人性化服务质量, 密切护患关系。

1 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古人云“医乃仁术”, 自古就有医学、人文和谐统一的思想。然而我国多年的护理教育过程中过多地重视知识的灌输, 技能的培养, 侧重专业素质教育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 导致了护士的沟通技能, 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素质等相关人文素质较差[1]。表现为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缺乏人文关怀的护理, 与患者沟通不良[2], 不了解不同患者的需要和患者不同时期的需要, 对患者的文化、信仰及生活习惯等缺乏尊重。据有关部门统计, 4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与医护人员缺乏有关的法律意识, 及缺乏爱心、同情心、责任心所造成的。对患者和生命有爱心, 理解和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才能体现“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 才能缓解护患间矛盾, 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2 在护理技术操作中注重培养人文素质

我们常说的人文素质, 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由知识、观念、情感、能力、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通过环境的熏陶和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 使之内化成为人的人格、修养、精神、气质,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一种基本属性。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中,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使其更为丰富, 使人表现出善于思考, 善于观察。对于医护工作者来说, 人文精神的体现及工作的目标在于工作中表现出对患者健康的关心, 对患者人格尊严的尊重, 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技术操作中, 全方位地尊重患者的权益,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2.1 培养人文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 护士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照顾者, 还充当着健康知识的宣传者、教育者, 疾病护理的管理者、计划者、合作者, 医生与患者之间和谐沟通的桥梁以及促进全民健康的指导者。因此, 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采用模拟病例的培训方式, 设置患者不愿导尿, 讨厌胃肠减压的案例, 将关爱和尊重融入到护理技术操作的每个环节。如:操作前巧妙地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配合方法, 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操作中, 用真挚的语言安慰患者转移其注意力、观察其反应;操作后, 交代注意事项, 鼓励患者, 增强其勇气和信心[3]。

2.2 营造人文氛围, 塑造人文精神

将人文知识和护理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培训护理工作人文化的目的, 工作中营造出对患者的尊重、关爱的氛围, 塑造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首先, 注重礼仪服务的培养, 对护士的言行举止、着装、仪表仪态进行培训[4], 请专职人员讲解、示范和培训, 如接待礼仪、交接班礼仪、查房礼仪等, 规范接听电话、入院接待、访客接待、操作流程用语, 使形象意识、换位思维、文明用语融入所有的护理活动中, 同时, 在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 注意使患者有一个相当封闭的空间, 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提高自身人文精神修养水平。

2.3 满足患者需求, 密切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 有助于护理技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修养, 把所学到的人文关怀的知识用到与患者接触当中, 使患者的情绪保持愉快, 工作中对待患者所提出的问题, 能耐心仔细地做出解释, 使患者感受到切实的爱护、关怀、理解、尊重, 良性情感则促进沟通。在护理工作的操作过程中, 护士耐心地把患者所表达的意见、愿望和需要, 与具体的护理操作技术相结合, 实现最优质的服务。患者的病痛是要靠护理技术操作来解除的, 但同时患者的痛苦和心理伤害等不良刺激,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护理技术操作所造成的。此时就要通过护士的正确引导和关怀, 来减轻患者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感, 从而达到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操作和治疗的目的。有效的关怀能增强患者应对压力的适应能力, 改善患者的舒适感, 增加安全感, 促进患者康复[5]。操作失误要道歉, 操作成功要感谢, 形成一种体现尊重患者、关心患者, 以患者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使患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感受到关怀和尊重。患者感受的关怀越深, 其满意度就越高[6]。

总之, 在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 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使护士在熟练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融入以人为本、奉献爱心的内涵, 让患者感到温暖, 和谐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自身修养, 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远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4) :113-114.

[2]王文生, 邢艳会.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7) :96-97.

[3]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5) :117-118.

[4]吴清华.礼仪培训对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7) :91.

[5]曾鉴珍.探讨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J].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 (8) :920.

4.瓦工操作培训 篇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新入职护士168名, 男7名、女161名, 年龄19~28岁、平均年龄21.6岁, 专科159名、本科9名。将2015年入职的124名护士作为观察组, 将2014年入职的44名护士作为对照组。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入职技能考核成绩均分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操作技能培训, 即护理部在每月工作计划中制订下月操作培训内容, 每月培训1~2项, 选拔示教老师集中示范操作, 新护士回到工作岗位自行练习, 并接受护理部集中考核。

1.2.2 观察组:

采用PDCA模式进行操作技能培训, (1) 计划阶段 (P) :首先成立培训考核小组, 由护理部总负责, 由7名科护士长参与培训考核。结合我院护理实际情况, 制定“护理人员技能考核计划”, 以《护理操作规程》考核评分标准。 (2) 实施阶段 (D) : (1) 制作每项操作的视频, 并交由培训考核小组审核后下发给各病区; (2) 各病区新入职护士和带教老师以及护士长共同观看视频, 并提出疑问, 分析讨论自我心得体会; (3) 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 带教老师和新入职护士一起培训练习;护士长根据科室特点设置护理操作情境完成考核, 由新入职护士先操作, 后带教老师点评。 (4) 各病区护士长上报当月新入职护士的培训考核成绩, 并申请护理部考核小组来病区考核。 (3) 检查阶段 (C) :培训考核小组通过技能操作考核来检查和了解新入职护士培训后的操作规范程度、熟练程度。每位护士单项操作考核结束后, 考核小组当场打分, 并将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指出, 以利其不断完善和提高。本月考核结束后, 考核小组将全院护士的当月技能考核成绩单下发各科。 (4) 处理阶段 (A) :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 护理部随机抽考培训人员, 并将成绩与转正定级挂钩, 同时记入个人技术档案。通过考核来发现新入职护士操作技能的优缺点, 对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秀的护士及科室给予表扬, 对不足的科室提出批评和改进建议。对考核成绩不合格者, 各护理单元需要进行持续改进, 并呈报改进效果。对考核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护理部在护士长例会上进行分析, 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将其融入下一个PDCA培训考核循环中。

1.3 评价指标

由护理部统一拟定考核标准进行技能操作考核, 考核成绩<90分为不合格, 90~95分为合格, >95分为优秀;对两组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并总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技能考核优秀率比较

观察组护士的优秀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94, P<0.05) 。

2.2 两组护士技能考核均分比较

观察组的考核成绩为 (93.18±8.45) 分, 对照组的考核成绩为 (88.81±9.32) 分,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42,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对观察组通过PDCA模式实施培训, 在操作培训中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 达到让新入职护士对操作的熟悉程度从认知阶段-强化阶段-自如阶段的三阶段的有效过渡, 更好的促进培训效果。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护士技能考核优秀率高于对照组, 均分也有所提升, 说明培训后观察组的护理技能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 可能有一下几点:

3.1 不断提高护士技能水平

因PDCA循环的运用, 使观察组护士技能操作熟练与规范程度不断提高。对护士在技能操作考核中出现过的错误或缺陷, 考核老师当场评价与指导, 使其在进入下一个循环考核程序时不断完善和改进, 大大减少了犯错误的几率。

3.2 护士技能培训持之以恒

对照组所采用的护士技能培训是一过性或阶段性的活动, 不能长久坚持。而观察组在对护士的技能培训与考核中, 通过运用PDCA循环, 在一个培训与考核周期结束后, 又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周期, 不仅使护士技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也使技能培训在院内形成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境界, 达到全面提升质量管理的目的。

3.3 提高护理临床教学质量

操作技能的形成需经历4个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从视听说3方面调动护士的思维, 难以启发护士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同时也影响着知识的构建过程。而本次研究中, 通过制作操作视频供观察组新入职护士观看, 进一步示范、练习、自我评价、老师点评、上级点评, 整个培训过程中对操作程序不断修改和完善, 使技能操作不断规范, 使临床护士能够有章可循。且操作视频有利于提高新护士操作的规范性, 不受集中培训时间限制, 可供随时练习。其直观性强, 有利于强化培训效果。

综上所述, 通过运用PDCA模式对新入职护士进行操作技能培训, 培训效果明显, 提升了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 保证了护理质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促进了护士间沟通和交流。同时在培训和考核中, 护理管理者可以更好的发现护理人才, 挖掘护理人才, 培养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霞, 谢秀梅, 杨娉婷, 等.基于PDCA模式对功能社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 (1) :485-491.

5.瓦工操作培训 篇五

为了迅速普及颅底显微解剖知识, 规范显微操作技能训练, 适应显微神经外科及颅底外科的发展需要, 我们在考察了德国、奥地利、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著名神经外科中心的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培训的先进经验, 以“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为依托, 争取到世界上在显微神经外科、颅底外科领域的2位领军人物YASARGIL (被称为“二十世纪神经外科泰斗”) 和M.SAMII教授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荣誉主席) 的支持并以他们的名义, 建立了“Yasargil显微外科训练中心”和“Samii颅底外科训练中心”, 制订正规的培训教程, 常年定期举办显微外科技术和颅底显微解剖培训, 接受来自海内外的研究生、访问学者和进修医生, 并对我院神经外科专业的7年制学生和科内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系统性的培训, 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 我院的微侵袭神经外科训练基地已得到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 (WFNS) 的认可, 并被授予“WFNS训练中心”。同时, 我院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二系的继续教育基地任务。

1 显微神经外科训练及教学方法

1.1 教材及设备配置

训练中心借鉴了日本西川方夫等学者在苏黎士大学YASARGIL教授创建的显微外科训练中心学习时的笔记及学习体会, 经YASARGIL教授修改后赠送我们作为教材之一。同时, 在YASARGIL教授的亲自指导下, 制订了显微训练计划。训练中心为每位学员配置1台蔡司OPMI pico/S100系统手术显微镜进行显微训练, 同时接驳操作台上方显示器显示系统, 方便指导教师随时掌握学员训练动态并给予技术指导。每位学员配备一套显微血管吻合用器械。

1.2 训练方法及训练内容设置

训练中通过讲课、观看演示录像、技术指导人员实地操作演示、学员训练及考核等方法进行, 每届学员训练时间为全脱产5个月。训练内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镜下刻报纸字训练;缝橡胶手指训练;缝硅胶管训练;小鼠血管神经解剖分离;小鼠腹主动脉端端吻合;小鼠下腔静脉端端吻合;小鼠髂总动脉端端吻合;小鼠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小鼠髂总动脉端侧吻合;小鼠颈动脉动静脉端侧吻合;小鼠股动静脉端端吻合;小鼠自体肾移植;小鼠异体肾移植;小鼠腹壁带蒂皮瓣颈部移植。其中, 前3项为显微操作初步感受阶段, 学员通过在报纸、橡胶手套和硅胶管上的操作, 初步培养手眼配合能力, 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应用, 并初步体会不同质感的材料在镜下操作时力度的掌握。中间8项为系统显微操作训练阶段, 从易到难, 从大血管到小血管, 从动脉到静脉, 逐步训练, 逐步增加难度。在吻合方式上, 从端端吻合到端侧吻合, 从动脉间吻合到动静脉吻合, 难度亦逐渐增加。而且, 根据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具有显著的实用性。第3个阶段, 后3项为进一步提高阶段。在活体小鼠实现自体和异体肾移植, 以及实现带蒂皮瓣活体移植, 并保证活体移植肾和皮瓣能够血管通畅, 成活一段时间, 方为合格, 通过最终结业考核。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我训练中心是以建立动物实验培训模式进行的。动物实验是通过动物手术实习模拟人体手术, 为今后在人体进行手术治疗及其他临床工作打好基础。在训练过程中, 先让学员观看我中心技术指导人员的各项显微操作录像演示, 结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显微培训录像, 然后由我中心技术指导人员针对各训练模块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后, 学员开始进行操作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针对显微外科临床操作性强的特点, 按照正规、实用的要求, 统一标准, 规范操作程序和方法, 要求被培训者熟悉显微手术器械, 多看、多练、循序渐进、反复强化, 指导教师分工协作,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并说明可能产生的影响及防止措施, 同时还要训练人员间的密切配合与良好协作精神。同时请临床神经外科血管组和周围血管外科有经验的专家授课, 讲解血管吻合技术在临床使用中的各种注意事项。显微操作的培训, 不再是单纯显微解剖的学习, 而是利用显微手术技术平台, 模拟实际的手术情况和应用各种新的手术器械的过程, 更是一种全新理念的更新过程。在完成所授课程并通过结业考试之后, 训练中心给合格学员颁发由YASARGIL教授亲自签名并由WFNS认可的显微外科培训合格证书。

2 颅底解剖训练及教学方法

2.1 颅底外科的特点及要求

颅底外科是涉及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整形外科、神经放射及解剖、病理等多学科合作的交叉学科。长期以来, 由于其复杂的解剖结构, 颅底区被认为是手术的禁区, 这个区域用传统的分离技术进行手术有很高的致残率。近年来随着多学科间进行广泛的跨学科研究、交流和多学科合作, 使颅底外科成为最具挑战力和最有活力的新兴学科之一, 也成为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个新医学领域。颅底外科的成功开展, 要求掌握全面的颅底解剖知识, 进行颅底解剖训练, 训练内容要更接近实际显微手术的需要, 对头颅标本要进行乳胶灌注, 以利于解剖观察和测量, 并且要遵循颅底手术入路的原则。

2.2 颅底显微解剖

颅底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是颅底外科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为适应颅底外科向微侵袭方向发展的需要, 颅底局部结构层次, 重要结构的位置、毗邻、变异、定位和术中保护、重建, 各种新型手术入路的研究和传统手术入路的改良, 尤其是海绵窦、岩斜区、颈静脉孔区和翼腭窝等复杂部位的解剖和手术入路研究和解剖训练是保证和保障颅底外科顺利发展的前提。颅底微创解剖学的特点是:依据靶区部位和微侵袭手术入路的要求, 用“锁孔”技术对颅底骨、脑膜、解剖间隙、脑实质、脑神经和脑血管等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进行观测, 提出最佳手术途径、病灶切除方法和手术操作等有关解剖学要点 (包括解剖分离技术、操作失误防范和挽救措施) 。

2.3 颅底显微解剖训练教学方法

本中心在显微外科训练的基础上, 编制了颅底解剖训练教程, 开展了应用颅底显微解剖训练班及训练课程, 目前已连续招生4年, 每届学员训练时间为2个月。目前, 从国内外比较来看, 我国尚缺乏神经外科医师专业培训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系统。住院医师以及神经外科专业医师的成长基本上是靠师带徒的形式和自我发展来完成的, 这导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专业知识也有较多缺陷[5]。在正式作为术者进行显微手术之前, 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神经外科中心的经验, 坚持了从显微外科训练和颅底解剖训练两方面接受严格的培训并通过考核, 这为从事临床手术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 也为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证医疗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2.3.1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生动演示示教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 有利于更加直观、全面的指导受培训者掌握专业技能, 使静态死板的教学内容通过动态、动画、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使枯燥的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知识变得生动,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单纯解剖知识的讲授, 的确枯燥而缺乏实体认识。而开发多媒体课件, 并通过典型手术病例、术中解剖录像、病理解剖与正常解剖相对照的教学方法, 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受训学员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 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解和认知空间。另外, 中心应用先进的手术室电视监控系统, 现场观察手术过程;总结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病情变化及相对应的处理方法, 使学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6]。

2.3.2 颅底解剖课程讲授

依据颅底典型解剖区域划分教授内容, 讲授过程中结合颅底手术录像讲解。规划的教学内容及训练有如下各方面:额外侧入路显微解剖、眼眶显微解剖、鞍区的显微解剖及内镜经蝶入路、乙状窦后-经内耳道 (上) 入路显微解剖、颞下窝的解剖及Fish颞下窝入路、乙状窦前入路显微解剖、侧颅底解剖、颈静脉孔区解剖。学员进行的相关手术入路解剖训练有:额外侧入路、翼点入路及其改良入路、中颅底及扩大中颅底入路、眶颧额颞下路、颞下经岩骨入路、乙状窦前入路、经内耳道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结合临床手术讲述的手术录像为:听神经瘤、岩斜区肿瘤、颅咽管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手术以及颅底正常及病理影像解剖、神经导航在颅底外科的应用等内容。训练中, 2位学员共用1台显微镜 (蔡司OP-MI pico/S100系统) , 每位学员1具尸头, 按照训练计划, 合理安排训练。2位学员在训练中根据进度互相协作, 调配训练时间, 完成训练计划。

2.3.3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 指导颅底解剖训练

神经导航系统又称无框架立体定向系统, 是经典立体定向技术、现代神经影像诊断技术、微侵袭手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20世纪80年代后神经外科领域出现的一门新技术[7]。神经外科导航系统模拟CT和MRI的数字化影像, 与实际神经系统解剖结构之间建立起动态的联系, 展示三维立体解剖结构, 使医生能够随时了解病变在颅内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术前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和最优的手术方案, 并可在术中指导医生准确到达病灶的部位, 精确切除病变, 减少或避免正常组织及重要结构的损伤。本中心根据讲课及训练内容, 结合术中神经导航, 为学员演示神经解剖结构与术中病理解剖之间的关系, 加深学员对空间解剖位置的理解[3,8]。

3 显微神经外科及颅底解剖训练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与神经外科专业医师培养紧密结合的显微神经外科及颅底解剖训练教学, 将两种基本功相结合, 属于在专科医师培养教学中的全新模式。同时, 通过上述训练, 也为学员进一步提高和探索新的手术入路、树立显微外科技术与显微解剖相结合的理念, 进一步发展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和理念, 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神经外科领域尤其是在占相当比例的高难度神经肿瘤手术中[9], 为学员今后从事该领域的较高难度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显微训练及解剖训练教学中, 指导教师也会不断思索新的问题, 查阅相关最新进展及资料, 并不断从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实践中, 实现教学相长。

6.瓦工操作培训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4年7月新分配护士346名, 其中本科50名、大专280名、中专16名;男18名, 女328名, 年龄18~25岁。

1.2 创新培训方法

1.2.1 培训时间的创新

过去传统的技能培训方法以院内讲课和操作示范为主, 培训时间为1周, 3年来笔者将培训时间延长至3周, 并充分利用双休日和晚上时间进行培训, 确保培训连续性和系统性。

1.2.2 培训设备的创新

成立医学培训中心及技能培训基地、启动培训专项基金250万元, 充实操作技能培训设备, 确保技能培训的顺利实施。

1.2.3 培训项目的创新

1.2.3. 1 护理礼仪和护理服务规范流程的培训

包括:接听电话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护送患者检查护理服务规范流程、办理出院患者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接待新入院患者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接、送手术患者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接待门诊患者护理服务规范流程、床头交接班护理服务规范流程、急诊危重患者接诊护理服务规范流程。

1.2.3. 2 急救知技能培训

膈下腹部冲击法、环甲膜穿刺、止血、心肺复苏 (成人, 使用简易呼吸器、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1.2.3. 3 基本技能培训

手卫生、无菌技术、生命体征监测、口腔护理、鼻饲法、导尿术及护理胃肠减压术、灌肠术氧气吸入术、雾化吸入、血糖监测、口服给药法、密闭式输液、密闭式静脉输血、静脉留置针技术、静脉采血技术、静脉注射法、动脉血标本的采集、肌内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物理降温法、经鼻/口腔吸痰法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心电监测技术、输液泵/微量输注泵的使用技术、轴线翻身法、患者搬运法、患者约束法、痰标本采集法、咽拭子标本采集法、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患者入/出院护理。

1.2.4 培训方法的创新

1.2.4. 1 基本技能培训和急救知技能培训

运用目标管理模式实行新护士规范化操作培训, 首先集中学习《55项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结合观看光碟和院级示教员的分组分批示教训练操作, 进行统一考核, 考核合格者, 方能上岗。

1.2.4. 2 护理礼仪和护理服务规范流程的培训

由个人自学医院出版的《护理服务规范手册》, 结合观看光碟, 示教训练采取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法[3], 让学员不仅操作中掌握了护理服务规范技能, 便新护士对护理服务规范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训练中能够能做到换位思考, 主动、熟练的运用规范服务礼仪与技巧, 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 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为今后工作增进护患沟通奠定坚实基础[4]。

1.2.5 具体示教培训分组和培训时间安排

1.2.5. 1 示教培训

示教培训项目分4个周期进行, 每个周期时间为一周, 培训项目有8~10项, 每个周期统一示教2 d, 放在星期一和星期二, 分两个组即A组和B组进行, 由4名老师具体负责示教。

1.2.5. 2 分组强化练习

练习按报到顺序分10小组进行练习, 每组8~10人, 每个实验室安排一个准备用物的负责人。在操作练习中以小组为单位, 组员间互相监督纠错。通过小组进行练习。小组成员在完善自我临床操作的同时监督、帮助其他成员共同进步,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为日后进入临床时的护理技能操作和团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小组合作性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动机激发及决策技能有着积极的影响[5]。在练习临床操作时, 通过组员间的监督和评价, 使我们不断反省自己, 进而克服学习上的懒惰思想, 进而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加之在肯定他人付出的同时, 还需不断反省自己的成败, 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 积极改进学习策略, 学会学习, 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6]。同伴的榜样示范和学习行为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可产生重要的影响[7]。

1.2.5. 3 操作考核方式

每示教培训一个周期即8~10个项目后, 选择临床常用操作项目在星期六采取抽签形式进行考试。若考试成绩不合格给一次补考的机会, 补考时间另行安排工作, 且需要重新选择临床操作项目。补考再不及格就不聘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理论、操作考试合格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

2 结果

护士的整体业务水平和自信心、学习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大专以上学历由2010年的192名, 占62.74%, 增加到2014年的520名, 占全院护理人数550名的94.54%;截至2014年12月增加本科学历122名, 占22.18%, 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在读132名, 占24.00%;“三基”理论和操作考试合格率由2010年的96.00%, 提高到2014年的100%, 患者满意度由2010年的95.62.00%上升到2014年的98.88%。

3 讨论

随着临床操作项目的增多和复杂, 学生练习操作和互相监督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如小组其他成员在练习操作时, 剩余成员不纠正练习者的错误;老师在课堂上随机考核时, 发现一个小组成员对于细节操作犯同样的错误, 而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帮助纠错[8]。通过规范化的岗前培训, 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对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及时巩固实训课所学的技能操作[9], 进一步规范新分配护士的服务行为, 提高服务技能, 较好的帮助新护士尽快进入角色, 使他们分配到科室后, 短时间内既能投入工作, 提高护理队伍服务水平, 保障质量和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实现“提升服务、提升信誉, 人人参与、人人尽责”, 受到了用人科室的好评。

通过护理礼仪和服务规范流程培训和考核, 使新护士不仅在训练中和考核中重视规范操作流程, 还更加重视学习与患者沟通技巧以及加强对患者的告知指导配合, 注重把规范化护理服务知识及人文关怀知识运用到流程操作全过程中, 达到增强了护理服务意识, 转变服务观念, 使护理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服务言行, 耐心微笑的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以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精神面貌来塑造医院的形象, 为医院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和等级医院的复审验收取得更好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培训, 临床护理质量得到提升, 让护士在操作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充满仁爱之心对待每例患者, 全心全意做好护理工作, 加强护理工作的人文关怀, 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 提供人性化的专业服务[10]。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百针穿刺”竞赛、“护士之星”评选、以人为本的“四个一” (即对新人院患者送一声问候、一杯水、一张人院宣教单、一张祝福卡) 的人性化服务活动,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提高新护士整体素质, 保证护理安全, 为临床提供实用型护理人才。方法:对2011年7月-2014年7月新毕业护士346名进行4周的技能培训, 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理论、操作考试合格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新护士角色转换快, 技术操作规范, 提高了护士的整体业务水平和自信心, 护士学习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 “三基”理论和操作考试合格率由2010年的96.00%, 提高到2014年的100%。患者满意度由2010年的95.62%上升到2014年的98.88%。结论:对新护士进行合理、有效的技能培训, 有利于新护士角色转变, 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新护士,岗前培训,技能操作

参考文献

[1]张凤清.我院护理人才培养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8) :48-49.

[2]梁银辉.现代护士礼仪与素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6.

[3]李一桔.情境教学法在外科护士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5 (3) :438-439.

[4]刘伶伶.情境演练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09, 7 (2) :455-456.

[5]胡昕, 徐静娟, 蒋玉宇, 等.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与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 2008, 5 (2) :93-94.

[6]王俊杰.论合作学习与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 2011, 8 (3) :140-141.

[7]汪庆伟.外语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月刊, 2008, 12 (10) :101-103.

[8]李梦, 孙亚丽.加强合作性学习意识提升临床操作技能[J].科技咨讯, 2014, 28 (23) :208-209.

[9]王艳.强化训练对提高护生临床操作技能的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24 (23) :84.

上一篇:《国家监察》第四集心得体会下一篇:10月再见11月心情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