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2024-08-24

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精选8篇)

1.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篇一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中国书法理论文字不少,但多为语录体和诗话形式,是一条条杂感的连缀,尽管有真知灼见,却似断珠碎玉。形式上的无系统并不代表内核的无系统。

一 喻物派;最早的书法理论,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二 纯造型派;用造型原则说明书法的美,即笔法,结构,均衡,趋势,墨色等。三 缘情派;认为书法是表现内心感情的。四 伦理派;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美必须蕴含善。五 天然派;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天然的,出于自然的是美的,最高的作品超越人为判定的美丑善恶。六 禅意派;有禅意的字。代表佛家思想。

一、喻物派的书法理论

一 最早的书法理论人类的美感在打磨最原始的石器或骨器的时代就已经出现。最初的文字,即使目的在于实用,也必已伴随一定整齐悦目的要求。就在中国哲学思想光辉发展的春秋战国时代,书法也还没有被当作独立的艺术看待。周礼的六艺中的书指识字和写字。在教学上必有相当确定的方法。汉书艺术志首先要求写的正确。中国最早的美学是关于音乐的。

历史纪念性的任务,不同于希腊的雕塑和罗马的建筑,而是由书法来完成。如李斯的泰山刻石。中国书法与建筑、雕刻、绘画取得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开始于秦刻石。汉代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高潮。文心雕龙:“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赵壹非草书反对。于今流传的最早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也正是在这时期产生的。或称书体,书状,书势。都是描写书法造型上的特征。作者把书法的美和实用意义分开来,从而确定了书法艺术性的独立价值。

这些文章都借助于自然的美来形容书法的美,把书法比做龙、蛇、鸟、兽、花草、云霞、流水………这些自然物是书法美的标准和依据。然而,用自然美来描写书法美,并不是说一个“鸟” 字要写的像只鸟,相反,这一种很写实的象形方法是书法所排斥的。如孙过庭的批评,徐锴的看法。

“书画同源”有两层意思,一是起源,一是艺术的。即书画有共同的一等。些造型原则。就艺术创作说,书画有相同的工具,在运笔用墨上有相通之处。但是真的在书法中看见形象,反而会破坏欣赏。

可分四类:一,描写拆散开来的笔触,如说:“点如高山坠石。”

二,描写一种书体。如草书势中的描写。

三,描写某一个书法家的风格。

四,把文字本身看做是有生命的形象,谈字的骨、肉、血、气等。二 笔触的拟物以自然物比拟书法的第一类,是把字中个别笔画用实物去比拟,最早见于卫夫人《笔阵图》。这种比拟不只限于形象的相似,也指质的仿佛。这种拆散笔画的比拟相当机械,大致用在指导初学者学习,并不属于欣赏品鉴的层次。这一种方法也常用来说明学者应该避免什么样的败笔。此外,书论中常讲的“印印泥”、“折钗股”、“锥画沙”,这样的描写不一定是很明确的,容易引起误解。锥画沙不是在干沙上用利器画出的朦胧漶漫,而是湿沙上的“险劲明丽”、“斩钉截铁”。三 书法的拟自然汉末魏晋是文艺自觉的时代,在文学上产生了文学批评和讨论文体的著述。在绘画上产生了绘画品评和思考绘画本质的文章。在书法上也开始出现了书法品评和许多讨论书体的文字。如卫恒的《书势》等。这些以势命名的文章,可以确定,它们都属于一个时期的书法理论,在这时期关心书法的人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就是认为书法的美有一客观的标准:自然。他们用各种比拟的描写来说明书法的美。

如《篆书势》、《草书势》。可以看出:1.文章用大量的比拟,龙蛇等等,除了比拟的说法以外,则只说书法是奇妙不可言传的。2.篆书和草书的形象应该很不相同,但从文中的描写却看不出什么区分来。原因是秦代日用的篆书也有灵活的结构,粗细的笔致。通行的秦篆和汉隶有密切的接承关系,并非截然不同。3.此时只描写书体之美,泛指这一书体所普遍具有的特色,并不是对于某书家或某作品的赞美。到了后来,书法家用比拟的手法,只是描写某一书家的特殊风格。把这一时期的书法理论和西方美学相比,可发现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价值提出的很早。中国人不但认识到了,而且把大量的美认为是客观存在而不可置疑的,是创作的张本,是批评的标准,是美学的基础。萧衍的《草书状》仍是如此。四 书法个人风格的比拟第三类是用比拟的方法描写某一个书法家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梁武帝《评书》全是如此。袁昂《古今书评》、《唐人书评》也是如此。这种比拟是一极为自由的联想活动,甚至从书法的物质形迹揣摩到精神内容,又把这精神内容做了形象化的描写。最后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整章如此。这一种比拟法的艺术评论在讨论诗文时常用。用的巧妙时,很可以传神达意,一语道破。但这究竟是欣赏感受的自由联想,不是对艺术作品的客观分析和解释,意思往往是含混的,或者是片面的。孙过庭已提出异议。米芾也反对。比拟法属于欣赏玩味领域,很可以借来说明主观的感受,传达某些复杂的欣赏经验,但在做理论上的讨论,或技法上的解说时是不适用的。但在汉魏时代却是讨论书法的主要方式。五 文字是有生命的形体第四类比拟,是把书法自身看作有生命的形体。卫夫人《笔阵图》已有论及。稍早的卫瓘也曾提到。此后王僧虔、隋炀帝、李煜评颜真卿都用此法。张怀瓘《书评药石论》更从筋、肉、脂的关系讨论字形的健康与病象。苏轼又于骨、肉之外,又加血、气、神,为五项。进步:生物初死,肉、筋仍存,却是僵尸。生命现象还有血的循环,气的吐纳,神的闪显。唐代是楷书静态的极则,宋人偏重抒情,从文字是生命机体的观点看,便很自然的引入了血、气、神的活泼流动的因素了。

李世民《指意》中“神”指书者的意识状态;“精魄”相当于苏轼所说的“神”。“心”指书者的情绪;“气”指书者的呼吸兼指情绪。元陈绎曾把这些比拟的描写着实化,系统化。并提出确定的控制方法。《翰林要诀》。清人笪重光《书筏》、刘熙载《艺概·书概》、包世臣《艺舟双楫》都有论述。此三人的比拟是说字“像”什么活着的实物,就心理活动而言,是联想作用。康有为评包世臣,字本身就“是”活着的东西,就心理活动说,是移情作用。这种写字、看字的方法,如克利的素描。这种游离了实物的抽象线,乃是更深一层次的,更广泛的实物的摹拟。六 大自然与书法创作书法不同于绘画,不描写自然事物,但是在欣赏活动中,往往从书法联想到自然事物。同样地在书法创作活动中,我们可以从自然现象联想到书法,得到创作的启发。如张旭、文与可、雷太简、黄庭坚、怀素等。尤以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为精彩。他指出艺术创作的两个主要源泉,一是“有动于心”,一是“观于物”。如同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怀素看夏云而师之的静观中看变化多端的形象引起摹仿的要求不同,韩愈强调自然现象给我们在情绪上的感动。以漠然冷静的态度去观察一个纯粹的形象,不能引发创作的欲望,大自然的山川崖谷必须惹动了我们的感情,才能成为创作的泉源。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书》又不同,他从自然界所理会的,不仅是事物的外形,而是通过形象,掌握到主宰控制万物的规律,进而把这些规律运用到书法上。

二、纯造形的美

一 什么是纯造形的美最早的书法理论是借着自然美来描写书法美,进一步,则人们看到书法的美是来自一种造形的秩序和法则。因此,我们不必凭借自然美来了解书法,而应当直接从书法本身认识和把握造形规律。纯造形的美,即抽象的美。与抽象绘画不同,书法不能脱离汉字。文字有一定的内容,是可读的,阅读有一定的方向和顺序,书写时笔画先后,笔画组成,分行布篇,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从纯造形美的观点看,这些观点是创作的束缚,从书法艺术的观点看,这些特点使书法比抽象画更丰富,即多了文学的层次。

不懂中文,不懂书法的源流、派别,也许使他的欣赏更纯粹。文字是书法的凭借,但文字意义不是首要的。张怀瓘《文字论》:“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神采是造形效果,字形是能辨认的文字符号。真正的欣赏书法者不为文字所牵绊,像看抽象画一样地看书法。文字和形象之间的矛盾,正象歌唱里字与声的矛盾。《梦溪笔谈》。好的歌唱必须把语言的音乐性充分发挥,使字的音乐性超越字的意义束缚。好的书法必须能充分发挥文字的造形性,使字的造形性超越字的认辩束缚。

“神采”从其《书断上》可知,依据的是造形上的原则。现代抽象画大致分两个系统。1.理性派,追求造形的秩序的美。2.感性派,有的追求视觉的愉快和刺激,有的追求视觉引起的触觉方面的愉快和刺激,有的追求从视觉引起来的机体运动的愉快或刺激。书法上也有两类。理性派:着眼于书法的结构秩序,偏重静态的建筑性的美的规律。感性派: 着眼于书法的气势变化,偏重动态的音乐性的美的规律。二 理性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古的抽象艺术理论家,他们把美看作数字的关系,测度琴弦的长短,把音乐上和谐的美感用数字的比例来表示。绘画上提出“黄金分割律”。他们寻求美的客观法则,这一美学理论是和西方科学精神分不开的,直到今天仍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书法中的是“尚法”。1.书法家在创作时,保持一种恬静的心情。头脑冷静清醒,理性作全然的控制。如虞世南、韩方明等。2.作品在完成之后,应具有均衡的美,明朗的美,秩序的美。“法”就是客观的造形规律。唐代是一个立法的时代。律诗,楷书都达到了最极致的完美。后世的书法家一方面学习唐法,一方面又力求摆脱,反叛唐法。唐初书法家,欧阳询是代表。险劲,也即紧张。在结构组成的谨严,即理性秩序。这种秩序达到了高度的敏感和严密,第一笔和每一笔之间有不可移动的呼应关系,字内有稳与不稳的微妙结合,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唐人尚法,是古典主义,其流弊在压抑个人感情,束缚创作自由。宋人的反动,正基于此。明人又寻找书法的客观规律,比唐人具体,但过于繁琐,缺乏概括性的原则。包世臣沿用宋时九宫法,且解释较细蜜。用了座标与面积的观念,比较客观而严密。不但把九宫法用于一定的结构,而且也用于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上。即大九宫法是用绘画的眼光去看,欣赏字与字之间上下左右所构成的纯造形关系。三 感性派可细分为两派:一派着眼于创作时的机体运动的舒快,一派着眼于笔墨在纸上所造成的各种效果。“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并不完全对。创作之前固然要有一个意象,但手并不只是照抄这个意象。笔里出现在纸上的并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的心意。若不符合,也可能激发创作的灵感,使当初的“意”得加以修改,变化,心里的意象和逐渐形成的作品之间有一辨证的交互相生作用。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周星莲《临池管见》认为太固执胸有成竹,反不如水到渠成。

欧洲近代画家也多放弃了打稿、构图、素描。怀素在提笔蘸墨时,心里并没有一幅清楚的完成了的作品。与理性派着眼于明确缜密的结构不同,行动派着眼于动态的气势节奏,以行草为代表的凭借。理性失去权威时,在酣醉中,在高速中,心手才得完全的配合。书写成为整个躯体参与的舞蹈。尽情舞蹈的时候,身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官能都参与在这整体的运动中。这活动是生活蓬勃酣畅的自然的表现,思想溶入躯体,躯体表达思想,作品的规律就是生命整体跳跃进行的规律。

关于笔墨、纸相遭遇而造成的物质性的效果,也是感性派所重视的问题。笔强用弱纸,笔弱用强纸。王羲之《书论》。唐卢雋《临池妙诀》中论及。康有为亦转录。但言“古人寡论之”。用墨,虞和《论书表》如发,色如点漆。苏轼要墨色如“小儿目精”。包世臣言墨色甚详。绘画依赖墨色变化,书法多谈笔法,少论墨法。徐铉提出 “画之中心有一浓墨,无有偏侧,中锋用笔”。检验技法用。包世臣作为欣赏的对象。

唐人要墨恰到好处。米芾已用淡墨、枯墨。董其昌纯用淡墨,表现一种清新洒散的意趣。姜夔《续书谱》言及墨的燥润,不及浓淡。枯笔创造了飞白,始于蔡邕。浓墨直到明末清初被使用。何绍基是感性书法家的最好代表。他是故意的使理性不能充分地控制笔的运动,达到书法稚拙而活泼的效果。四 王羲之如同西方音乐里的巴赫,绘画里的塞尚,王羲之不喜欢高谈哲理,也不奢谈情感,只追究技巧问题。关键问题还是技巧。王羲之论书文章,唐人颇持保留态度。如孙过庭、张彦远。宋朱长文《墨池篇》录近十篇,犹不以其为右军所述。陈思《书苑菁华》录六篇,后人遂以其系右军名下。

这些文章虽难确定为某一人所写,但可以代表某一时代某些书家对书法的理解。以《题笔阵图》为例,首先,用作战来比喻写字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书法是一高度机智的技术的妙用,也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合乎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其次,反对“上下方整,前后齐平。” 《书论》更完全着重在变化这一点上,也和战斗比喻书法的意思相合。王字的特点大致有三:一,变化统一。用笔与结构变化达到灵活跌宕的极致,同时笔致与结构的统一也达到凝聚饱和的极致。其变化不仅是行行之间有变化,字字之间有变化,就每一笔之内也含微妙的变化。至于统一,字与字,行与行,以至全篇,疏密有致,而生意弥漫,浑然一体。

二,空间感觉。

书法有近乎壁画的空间,游离于二度和三度之间。大的书法家必能把白底唤醒为活的空阔。包世臣说 :“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护成趣。”就是说王字有仿佛第三度的深远。后世摹王书者,此处最难。三,理性和感性的配合。王字或大或小,行与行之间距离常不相等,每行字也不垂直而下,或倾斜,或成曲线。楷书也是如此。似乎非常任意,随手腕,随感性。虽出轨却又为所控制,所意识,有呼应,有避就,自然浑成。王羲之处玄莫笼罩学术思想时期,自然也深受其浸染。但是王羲之有“骨鲠”,所以他的书法没有颓废玩世的倾向,在自由挥洒中流露出矫健的生命力。但是这一种生命力却又并不属于表现主义的或者伦理主义的。“道微而味薄,理隐而意深”,所以 “寡于知音”。

项穆《书法雅言》言王字“穷变化,集大成”。前者指技法的神奇,后者指内容的富有。于是各种倾向的书法家,都把他当作伟大的典范,向他汲取有用的营养。王羲之的“绝技”是指一种风格倾向:他追求“纯技巧”,而的确达到极高的成就。他的技巧超越了所谓的形式主义,因为在这纯技巧的后面,有一个人格。技巧渗透着精神性。王羲之的骨鲠、正直、识鉴、高远都含寓在着一灵活迁变的技巧之中,人与书,技与道不可分。

南朝宋齐梁时,“皆尚子敬书”,萧衍扬父抑子。唐太宗更为苛刻。米芾反对。袁襄认为是风格差异。李嗣真、张怀瓘亦提出此观点。王献之书,在技巧上并不亚于其父,但显出一种竭力翻腾,似乎要在绝技中更寻找出绝技来。一般中国艺术欣赏讲究含蓄,所以把王羲之放的更高。就创作道路说,王献之也是技巧派,而且比其父更为意识的追求技巧的诡谲。五 唯美主义

中国传统书论中无“美”,有“媚”。即“意居形外”,用意于形式之美。不偏事理性的严谨,也不偏事感情的吐诉,把二者交融起来,在井然的秩序中注入灵动,在生命的跳动中引入秩序,这样的作品给观者以谐合平衡的感觉。赵孟甫是典型代表。一面受到很大赞扬,如邢侗、何良俊等,一面受到追求激情的,或者追求淡泊飘逸的,或者追求雄强刚劲的很大攻击。如傅山、董其昌、莫是龙、王世贞等。赵复出时的心情是相当矛盾的。为了逃开现实生活给他的良心上的压力和困扰,于是在书画艺术上他追求一种和现实生活远离的纯美。他在自己周围制造一种艺术气氛浓厚的生活。政治上的妥协,造成了艺术上的流利温顺,竭力回到古代浓郁典雅的氛围中去,对于异族统治者,也是一种消极的对抗。赵书小楷和行书妍丽润秀,和平安娴。他用最好的笔写在最好的纸上,凡手指手腕的敏感都通过尖利的软毫传达到纸上。苟求制作工具的精良,是唯美主义的特征之一。赵写字极快,但不是张旭式的表现和怀素的禅意,而是一种熟练工匠的技巧。只求点画的优美,不求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唯美主义因为要摈弃生活上的悲剧,也排除了艺术作品中的跌宕变化。但是内心的痛苦,不免要透露出来。失败的捺笔,转折勉强,拖沓脱节。文征明是主要继承者。董其昌开了一个“放逸”的新境界。赵佶是唯美主义的又一代表。单调重复是制作技能的高度要求。装饰味,宫廷味的冷艳风格。

笔触精美,在媚妍中有锐利刚健,结构严谨,笔画互相扣接得极紧,欹侧错综又极生动绮巧,给人一种冷峻的美。好象精工铸造刻镂的金钗玉簪,反映了浓厚的宫廷气味,在造形上达到高度的结晶与凝练,算得上一流书法家。六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与“心正则笔正”的伦理派观点不同,梁同书、朱履贞认为书法是一门技术,技术可以学,学习得法,就可以学好,与人品无关。他们的不同在于从理论上把技术的重要性放在创作心理之上。《艺舟双楫》能广泛地注意到造形法则,他能够把一些相当不容易说明的艺术法则说得很精到。包世臣有唯技巧论的倾向。他很懂技巧,但书法却并不成功。《论书》分上、中、下三篇,中篇专论握笔、运笔的方法,下篇论永字八法,九宫,墨色,他把书法艺术的创造问题归结到技法的问题,说得很具体,落实,给人以实践上很大的帮助。他并不忘记“妙在性情”,但他只谈“形质”。七 程瑶田的《书势》有一些书法理论采用宇宙现象的矛盾统一法则来解释书法上的造形问题。就是用阴阳、乾坤、五行等观念来解释书法的布白、提顿、长短、背向、缓急、刚柔、虚实等等造形问题。从萧何至虞世南、张怀瓘、黄小仲、曾国藩等。其中系统地应用阴阳来讲解书法的,是程瑶田。他的理论是理性派的极端代表,是机械论和唯技术论。他的企图很有可称道的地方,虽然有些地方不免是牵强的。

他有一整套严密的系统化的解释用笔、结构、中锋的企图。他按照手的顺时针方向的运动分笔画为八种,又按逆时针方向的运动分笔画为八种,又根据右手执笔的事实从生理上说明哪些笔画是可能的。右旋而运于东南有:侧、努、掠、啄,是阴画,左旋而运于东南则有:勒、、策、磔,是阳画。阴阳结合变化,于是产生了书法的美。关于运笔使力的原则,他根据天体运动和杠杆作用来解释使笔的力量怎样始于两脚,而达到笔端。他也用神、妙,并无庄子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凭虚御风”,只是说这一系列机械力的传导体现在书法之中而观者看不出制作的痕迹,并无形而上的含义。

三、缘情的书法理论

一 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唐初,欧、虞、褚追求有法则可循的美,理性的美,是古典主义的,表现均衡合度与和谐。创作时头脑清醒,情绪平静,手和眼都警觉而精确。另一类书法要求借书法把生活里的各种感情抒发出来,要求借助激动的情感来创造活泼动人的书法。孙过庭论王羲之,张怀瓘论书法都是如此。祝允明也认为情感发生变化,所写的字也就随着呈现不同的美,所以写字时不必非“心正气和”不可。韩愈不但主张艺术要抒情,而且把“情”放在首位,并排斥非抒情的倾向。张旭把生活中的一切情感都融化到书法中去,又因敏感于外界各种现象,把一切现象在情感上激起的反应,都在书法中表现了出来。是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引申。韩愈怀疑高闲从佛教出世思想出发的创作方法。释家既然要解除烦恼,排斥情感,则高闲无论怎样纵横挥扫,也将只有空洞的形式,而无精神内容。二 唐代的浪漫主义唐代除了古典主义外,另一派系是表现个人的浪漫主义,由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为代表。宋代则是抒情的时代。唐代浪漫主义书家各有各不同的精神面貌。张旭借酒,在酣醉中创造,和希腊崇奉酒神的音乐与悲剧相接近;怀素专心致力于技法的奇妙,抽去了感情成分;颜真卿建立在儒家精神基础之上的浓烈雄强;杨凝式颓废的,逃世的。他们在创作态度上,和古典主义对立,都要求从客观规律中解放出来,追求主观表现。三 酒神的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是书法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识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他彻底地,充分地表露个人内心世界的企图,成为后世许多书法家的终极理想。

韩愈虽然抓住了张旭的主要创造精神,但也忽略了一个不可少的因素:酒。张旭的大醉后作书不是中国的惊奇,而是世界造型艺术史的奇迹。一是醉。一是当众表演。西方的造型艺术家没有醉后创造,并且只是展示“成品”。“表演艺术”在时间过程中供观众欣赏,如音乐、舞蹈、戏剧。表演完毕,作品只留存在观众记忆里,或以乐谱、剧本的形式保存下来。中国的表演性书法很可能早在先秦已经出现。表演完了,墨汁尚鲜,观众可以继续玩味,并且追忆作者当时把笔纵横的情景。观众不但参与创作时的紧张,还能分享作品完成后的玩味。现代水墨画家当众作画,是为了显示他们的技术,他们的作画是一套熟练技巧的操作。张旭所显示的是生命在酣醉时的样态,意识、潜意识、情感、想象都纷然织成不可预测的韵律。把酒当作生命的高潮,生命的提升,把酩酊的状态认为是生命最炽热,最酣欢,最具创造力的状态。这时候,理性的控制和拘谨丧失了,潜意识中所压抑的,积藏的生命之原始的本能的,基层的得到了畅然的吐泄。清醒时不愿说,不敢说的都唱着,笑着,喊着说出来。四 宋人的个人主义抒情意,既是抒情。指一种恬静、愉悦的创作。个人抒情,是宋代书家的共同特点。没有理性派的冷静,也没有狂醉派的激动。宋代书家先学习唐法,继之摆脱唐法,追求自我表现,形成自己的风格。苏、黄的“无法”论,是针对唐楷而言。画家而兼从政。宋代书法家所追求的“潇洒”、“信手”含有游戏遣兴的成分。宋代书法家个人抒情和当时的哲学风气和文学风气是相关联的。宋代重义理,是要求把握到句字所包含的内容,体验古人的基本精神,如陆九渊、朱熹所说,若能把握到这中心思想,那么“六经皆我注脚”。

否则一切学问,只是支离破碎的知识。古人已往往着的是我,受用者是我,最后的标准在我。表现在书法上,便是不模仿古人,力求凭自己的美感经验创作,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朱熹反对,提出蔡襄之前有典则,米、黄一出,世态衰下。实则典则应该经我再发现,再创造,如果不活在自己的经验中,典则只是一种束缚。无论是观察自然,应付人事,或是进行艺术创作,都应该凭自己的敏感与直觉,不依赖古人的框框,反映在书法上,就是“天真烂漫”。理会书法艺术的真髓,相信自己的敏感,任随自己的性情,放手去写,则无往而不利。宋代抒情主义书法中,岳飞把爱国主义激情融入其草书。陆游书法也具有强烈的个性,杨凝式布字的疏散,有放任劲朗的一面。五 丑怪的赞歌(苏轼: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米芾: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共拙。黄庭坚:虽其痛处,乃自成妍。)罗丹说:“在艺术里,是个性的便是美的。”韩愈是在中国文学上意识地追求过丑怪之美的。刘熙载《艺概》:“昌黎每以丑为美。”他曾经着意用了很艰涩难读的句法来描写许多怪异恐怖,灰暗惨淡的事物和意象,在那中间使人感到生命的战粟。杜甫虽不曾故意追求丑怪,但他不惮把丑怪悲惨放入诗中,吴道子同样,丑怪与不怖也供给他描绘刻画的酣兴。米芾论颜“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 祭侄稿》棱角倔强,粗细对比,涂抹重叠,写时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

明末清初的傅山,不但书法丑怪,理论也倡导“四宁四勿”。他其实也能作出典丽优美的书和画,且从性格上也是偏好此类的但是后来的生活经验使他完全改变了。晚年的书法,每行的字连作一条盘行缭绕的长索,带笔和实笔一样粗细,取消点画的顿挫,正是清宋曹《书法雅言》所说的丑怪之书。刘熙载《书概》:“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明代书法中,除了台阁体与三沈、二宋、文董之外,还有狂草派。着意求奇,求怪,求丑。祝允明就有这种倾向。不过他的翻腾变化,仍在规矩之中。解缙、张弼、徐渭、陈淳、许友等人则是力求丑怪的。他们最称意的字,他们的发展方向,或者他们理想到达的字,则是一种惊骇人的粗服蓬头模样。从丰坊《书诀》来看,当时的宁丑派实在是一种有力的潮流。项穆也是反对态度。他用了“俚词”。如果“俚词”是指市民的艺术口味,是恰当的。明代是产生三大小说和三言两拍的时代。戏曲、说唱、小说都面向现实,不惮对淫秽、压榨、迫害、贪婪及各种社会丑态做尽情的描绘。书法中的他们同样也不怕俗,不怕丑,用厉笔恶墨挥扫个人胸中阴暗的沉积。

清梁谳说:“明尚态”。态是外在的形态。尚态就是做形式上的追求。这种追求表现在相反的两个倾向上,一是维美的,一是宁丑的。艺术并不只是在闲雅中产生的。黄道周临刑前创作,先小楷,次行书,渐至则大字。中国美学传统一向为温柔敦厚的观念所主导,宁丑派为一般鉴赏家所不喜,所以流传较少。六 疯狂在抒情阶段,理智与感情是平衡的。在丑怪阶段,情感显然占了上风。作者处在强烈情感的震撼中,于是破坏传统规律,运用了扭曲变态与过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更进一步,作者的内心平衡丧失,便进入疯狂。

“颠”与“佯狂”不同。但也不是真疯。癫狂是创作时候的半疯狂状态。和西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用鸦片、酒等打乱理性的控制,让潜意识中压抑的东西解放出来相似。中国历史上特殊人物,在**时代,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悲观绝望,或者为了避免政治上的迫害,做出疯狂的模样来,即“佯狂”。杨凝式就是其中的典型。杨帖表现出的逃世与颓废的心理。米芾的颠是一种惊俗骇世的高蹈放任。石涛曾自称“颠”,他颠也是属于艺术家独立精神的表现。八大山人晚年发狂疾,他的山水弥漫着一种苍凉萧索的气氛,所画鸟也表情特殊。

真正疯狂了的艺术家是徐渭,徐渭善诗、书、画、戏剧、军事。他胸怀奇才不得伸展,于是以诗书画来表现书法胸中“勃然不可磨灭之气”。晚年渐成疯狂。他的内心愤郁和苦痛已经只有在强度的自虐中得到发泄。袁宏道说他:“晚年诗闻益奇”。他的书法,字忽大忽小,忽草忽楷,笔触忽轻忽重,忽干忽湿,时时出人意料,故意的反秩序,反统一,反和谐。在“醉雨巫风”的笔致中显出愤世嫉俗的情绪来。草书字之间,行之间,密密麻麻,幅面的空间遮碍得全无盘桓呼吸的余地,行笔时线条扭曲盘结,踉跄跌顿,是困兽张皇奔突觅不得出路的乱迹。笔画扭成泥坨、败絮,累成泪滴、血丝,内心的惶惑与绝望都呈现在这里。徐渭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2.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篇二

一、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变化中关于世界重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的智慧结晶,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它的灵魂, 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位, 人民利益至上是它的首要价值原则。它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蕴, 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反思性与前瞻性的统一、批判性与包容性的统一、科学性与务实性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等等鲜明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必须向他们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 以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结合的理论特性, 要求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它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依据这个重要结合点, 在历史性纵向联系与现实性横向比较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展示它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

首先, 要让学生在历史的纵向联系中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从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现实是在历史中生成并在历史中具体化的。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抽象的, 它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特征, 这正是它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的一种体现。说明这种阶段和特征上的差别是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只有通过历史地揭示以往阶段与当前阶段的内在联系, 才能说明历史进程的规律性与特殊性。对于当代大学生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 不仅可以通过历史来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 而且能够通过历史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其次, 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横向比较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现实依据和社会要求, 从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要阐明一个理论体系, 就必须充分揭示这一理论体系植根其中的社会现实。社会现实既是理论体系的深刻基础,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是社会现实的理论表现, 从根本上说, 它就是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高度思想概括和理论表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 必须讲清楚它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客观依据, 讲清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经验和成就。只有这样, 才能让当代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成就, 从而使大学生们真正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世情与国情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双重维度和本土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质。在强调民族性和本土特色的同时, 它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和变化的趋势, 又体现了它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应当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特性, 围绕世情与国情这个重要结合点, 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际国内形成条件, 尤其是其民族的、本土的理论特色。

首先, 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视野和本土特色。“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离开中国的国情, 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 是具有世界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但是, 它必须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改造世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影响中国社会, 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本土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始至终从中国实际出发, 用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它立足于中国实际, 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要求紧密结合, 并熔铸于本民族的创造活力之中, 凸显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 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具体化, 使其每一表现都带有中国特性, 从而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具有鲜明的、民族的、本土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也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它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 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视野和世界特性。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 注意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把握不同阶段的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推动中国发展, 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揭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振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本性和价值内涵

大学生接受并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 是深入理解并把握它的实践本性和价值内涵。在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牢牢抓住理论与实践这个重要结合点, 向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内涵及其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具体过程,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过程, 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全面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涵, 用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使之成为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一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实践, 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 总结和提炼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经验, 有着鲜活的实践特色。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 从实践的需要出发, 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回答, 也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实践催生理论、理论又回应实践的过程。这个辨证统一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所具有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本性。

理论从实践中来并由实践加以检验, 实践由理论加以指导和推进, 这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说, 虽然其植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 但它同时也是划时代的理论创新, 是这一时期指导社会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在这个意义上, 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们的实践就是盲目的, 就会迷失方向。正如列宁所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另外, 理论自身的生命力必须通过干预现实生活才能得以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 它在实践中产生, 在实践中发展, 以实践为目的。它要指导实践, 就必须融入现实生活, 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理论的突破性发展。事实上,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 到处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和实践原则, 到处都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立场和理性光辉。

四、继承与发展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创新本质

解释和改造时代现实问题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体现了一种理论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科学的, 在时间上具有普适性。但是, 随着时代和实践主题的变化, 它必须丰富内涵, 增添新的内容, 必须对新的时代及其主题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解释, 使其理论符合当前新的实际, 从而积极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始终体现它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秉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特质, 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 体现中华民族的本土特色, 顺应当今时代的潮流与趋势,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 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生命力, 也体现了它继承与发展辨证统一的理论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和创造力, 一方面表现为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问题实现了重大突破, 主要包括: (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传统观点和认识做出新的科学结论, 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和理论的重大突破; (2)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些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做出了科学阐发, 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的突破性贡献; (3) 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往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提出的新理论, 如“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及其成功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另一方面表现为它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相应地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尤为特别的是, 这三大理论分别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同历史阶段, 它们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传承、延续, 既相互贯通, 又层层递进, 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本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践没有止境, 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 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要发扬革命传统, 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4]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越发展, 认识越深入, 理论越完备,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创造性特征。

当代中国马思主义要被当代大学生理解和掌握, 就必须体现它对时代现实问题的科学解释和现实改造功能, 体现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能力。因此, 在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与发展辨证统一的理论特性这个重要结合点,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辨证统一关系,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 在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充分演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魅力, 以增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感悟。

五、真理与价值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宗旨和价值目标

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基本观点, 因而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原则。始终追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宗旨和价值目标, 这充分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理性和价值性辨证统一的理论特性中。

首先, 以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决策判断的最高原则,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人民的利益是实践的目的。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 判断依据根本在于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 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作为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 始终以实践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正确地反映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科学地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成功地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 不断地实现和扩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无可辩驳地体现和验证了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其次,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一切实际工作和理论创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取向上的人民主体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二是始终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最高价值评价标准;三是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马克思强调,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 要以人为目的, 自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主体论”思想, 始终强调最广大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强调要依靠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执政为民, 建设为民;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意义和目的意义的统一,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反复指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继而我们党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论, 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进一步凸显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首要地位和基础意义。这些思想和理论观点都突出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群众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

最后, 坚持理论的实践检验标准与人民利益至上价值标准的统一,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致性。就理论而言, 真理性是价值性的前提, 价值性是真理性的目的, 真理性与价值性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确认理论是否为真理, 必须经由实践的检验和判断;但仅仅如此, 还不是目的, 还需运用真理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 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实现其作为真理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 又是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与历史发展规律是一致的, 凡是符合规律的要求通过实践主体的努力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因此, 马克思主义历来坚持真理的实践检验标准和满足人民利益的价值标准的统一, 强调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规律, 成功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检验了其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同时, 它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大程度地实现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把理论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有机统一起来, 既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又合乎社会发展的目的性, 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致性。

在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理性和价值性辨证统一的理论特性这个重要结合点, 积极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尊重规律, 追求真理, 尊重实践, 注重创新, 努力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宗旨和价值目标;积极宣扬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执政理路和价值理念, 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深入地植根于大学生的头脑, 以引导他们接受和拥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增强和巩固他们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 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0.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34.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41.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杜会, 开创中国特色杜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共产党人, 2002, (12) :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4.

3.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篇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4-0026-(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既继承又发展、既坚持又创新的关系,阐明了这一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创立的根本理论前提

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为基点,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如何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的历史必然性;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使之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和途径,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这一立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们所坚持。[1]邓小平、江泽民等的科学著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诸多历史文献证明了这一点。邓小平曾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老祖宗不能丢啊!”[2]369江泽民则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215胡锦涛更是反复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实上,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才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告诉人们: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质就是要把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进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之后,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要求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到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所以,邓小平提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4]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则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入21世纪,胡锦涛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更透彻、更鲜明、更具有时代气息,增强了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并实践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要求:其一,在物质基础方面,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创立到发展,它的主创成员,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始终坚持这一发展目标。强调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共产主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坚定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只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无疑是要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其二,在思想基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始终认为,必须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设精神文明。而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着重于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大胆进行政治思想领域的改革,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倡导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把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正如江泽民提出的:“党的最高纲领必须通过完成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来实现,必须由一个一个实际步骤来达到……要求全党同志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3]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一)毛泽东思想中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直接引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形成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形成的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创者邓小平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直接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方法论的根本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照搬、照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模式,而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出发,总结了中国革命独创性历史经验,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关头,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状态下,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注新情况、新问题,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共同特点,这就是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由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没有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就不会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5]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运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找到了前进的正确方向。

第二,毛泽东思想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创者邓小平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早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和任务。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强调,这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者的共识,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后,成为全党的基本理念。从此,全党树立起了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本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而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与他的战友们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致力于二者的“第二次结合”。他明确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63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推向新阶段,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在新时期,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正是在毛泽东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分别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上,就延续至今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而言,毛泽东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毛泽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积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根本任务、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国际战略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而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起点,它在理论与实践的诸多方面首开先河,给中国未来的发展作一初步定位,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的思想基础。尤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的逻辑起点和直接的思想来源。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走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和中国式工业化、现代化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同时还指出:“中国是一个东方的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6]由此可见,坚持走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毛泽东提出的命题。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翌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反复强调要从大农业国这个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同时,毛泽东还从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和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观念和“既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原则,走一条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长,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些有益的思想,事实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端。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历程将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大阶段与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较长时期过程的论断。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思想。他说: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明确指出目前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阶段。

为此,1962年,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的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快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7]这些思想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早在1952年底,毛泽东在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就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目标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不久,便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

1964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无疑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源头。

第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的思想。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这一论断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蕴含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指出::“我们国家要有很多立志改革的人……他们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同我们一起来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8]411按此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

第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的科学论断。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命题。他指出: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以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8]377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8]375这样,毛泽东就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显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第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与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大法宝的理论。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

毛泽东强调通过人民政协等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8]288以上思想,直接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依靠力量理论的形成。

第七,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论断与要探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的重要思想。早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毛泽东就提出了著名论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后又明确提出“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8]

对于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骄傲自满和官僚主义,因此,全党要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此,他提议建立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发展党内民主。这些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领导力量思想的直接来源。

第八,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战略。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对外开放的设想。毛泽东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和奠基人。他提出的“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称霸”等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尽管新时期,党依据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深刻变化,对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毛泽东创立的外交基本原则仍然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9]而对于后来走过的曲折道路,邓小平总结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64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对外开放的新思路、新举措,正是在此基础上直接形成的。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其根本理论来源,毛泽东思想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维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和丰富的条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2):3.

[2]邓小平.总结经验,使用人才[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5]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6.

[6]毛泽东.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M]//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43.

[7]毛泽东.全党必须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建设[M]//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

[8]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毛泽东.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1.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篇四

优秀成果评选办法

为展示党的十七大以来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优秀成果,发现、凝聚和激励高校理论人才,促进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宣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经报部领导同意,我们将组织评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优秀成果,具体办法如下:

一、评选单位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二、奖项设置及奖励办法

1.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优秀成果奖。

2.奖项等级:分设一、二、三等奖。按照确保质量、宁缺毋滥原则,允许奖项有空缺。

3.奖励办法:颁发获奖证书。

三、申报范围

1.申报成果:党的十七大以来公开出版、发表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专著或论文。丛书只能以其中的单本著作申报。多卷本著作可整体或以其中独立完整的单本著作申报。

2.申报数量:普通高等学校每校可申报3项(著作最多报1项)。

四、申报程序

1.申报组织单位:由各高校党委宣传部统一组织申报。本办法同时发往部分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或相关单位,请收到本办法的相关单位主动向党委宣传部申报。评选单位不接受个人申报。

2.申报者:申报者可为个人,也可为集体;合作研究成果以第一署名人申报。一人限报一项。

3.申报推荐:请校党委宣传部签署初审推荐意见。初审内容:⑴申报资格是否符合规定;⑵申报成果是否符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⑶《申报评审表》成果简介是否准确、客观。初审合格后,请在《申报评审表》“学校初审意见”栏中签上“同意推荐”。

五、申报材料报送

1.提交本单位《申报一览表》1份、每项成果3份(可以复印)、《申报评审表》3份,及上述申报材料的电子版文档(专著除外)数据光盘1份。请将上述材料邮寄至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处。接收申报材料截止日期为2010年9月10日。申报材料免予退还,请自留底稿。

2.《申报评审表》和《申报一览表》电子版可在教育部社科中心网站下载(网址:http://shekzx.moe.edu.cn)。

六、评审标准及表彰

1.评审标准:获奖成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逻辑严密,方法科学,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体现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

2.评选结束后,由评选单位适时召开表彰暨理论研讨会。

七、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处

邮编:100080

联系人:郑丽平王炳权

联系电话:010—62514714或62514698

电子信箱:jiaoyubujidi@163.com

附:1.《申报一览表》

2.《申报评审表》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5.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篇五

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人民网北京3月1日电(记者李章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今天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讲话。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党员领导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强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正因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伟大胜利。

习近平指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服务于人民。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把执政为民、为民用权作为正确使用权力的基本准则,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习近平强调,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坚持这一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用以观察、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用以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和掌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和掌握关于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根本前提的观点,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学习和掌握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学习和掌握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习近平强调,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和坚持调查研究,不断提高领导工作水平。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越来越重要。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他指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很重要的要求。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这“三种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习近平还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了阐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出席了开学典礼。

范文网

6.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篇六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结合实际,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认识。(50分)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和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举措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四个全面”深 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

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依据、改造世界的遵循.中国共产党执政66 年来,形成了包括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体制、执政基础等在内的一整套与时俱进的执政理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 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肩负执政兴国沉甸甸担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思考并回答党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更好治国理政这个重大理论和实 践课题,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重大治国理政方略.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荡人心,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程,全面从 严治党正风肃纪,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有效展开,实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飞跃,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要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对这些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使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材料1: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资料来源——《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2: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资料来源——《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3: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资料来源——《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根据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论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0分)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容清新,语言鲜活,直面现实,科学回答了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总书记的讲话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要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他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认真学习贯彻好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要准确把握当前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全面提升对文艺创作的规律性认识,推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要任务。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一句话,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2、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论述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30分)作答要求: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展开论述。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想,对于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上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辩证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当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性的东西,正如当年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习近平在强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其次,创造性转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囫囵吞枣,关键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才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呢?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必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一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二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认真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三要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阐释”,使之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第三,创新性发展。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那么,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呢?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一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把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爱国、友善、诚信、公正、和谐等理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二要既立足本国国情又要面向世界。在当今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的需要,认真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之精华,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理念,就是在“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习近平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7.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篇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女大学生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女大学生已经占据了高校的“半边天”,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女主人”。因此, 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 就必须考虑当代女大学生的特点, 使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更加贴近女大学生, 适合女大学生, 让思政课与女大学生“亲”起来, “活”起来, “动”起来, 使她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思想得到升华。

一、整合教学内容:让思政课“亲”起来

一提及“思政课程”不少学生都畏而远之, 或厌而远之, 好像“思政课程”讲述的仅仅是毛泽东的思想、邓小平的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与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隔着千山万水、十万八千里。为了拉近学生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的距离, 让思政课程与学生真正“亲”起来, 我们对《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1. 整合教材内容, 彰显理论魅力。

为了充分展示理论的魅力, 让理论能够彻底说服人, 我们将教材内容做了进一步整合, 实施了专题教学。理论如同艺术, 要想吸引人、说服人必须能够展示其独特魅力。而《概论》课程的魅力所在就是能够直面人们所关心、所困惑的问题, 帮助人们“澄清模糊认识, 解除思想疙瘩, 化解认识困惑, 驳斥歪理邪说”, 使人们能够自觉地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服务社会, 造福人民。

2. 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展示时代气息。

《概论》课程讲述的不是放在古埃及金字塔中的千年木乃伊, 而是能够反应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精华。我们进行专题教学时, 也应该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如党的十八报告的相关内容。

3. 剪辑现实生活, 让学生走进其中。

思政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时代气息, 而且要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事情。教学即生活, 生活即教学。习近平同志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一部《概论》课程, 实际上展示的就是一幅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追寻幸福生活, 缔造美好未来的画卷。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 人民的一员, 必须参与其中, 要求他们不仅能够善于发现身边的“美”, 而且还要能够善于洞察身边的问题, 自觉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变革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活”起来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仅仅是来“教”的, 学生仅仅是来“学”的, “讲—听—读—记—练”构成了它典型的教学模式。也许这种教学模式, 在创建之初, 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 面对90后, 这群充满朝气而又富有个性的女大学生来说, 恐怕这种模式已经不合时宜了。为此, 我们构建了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 其目的在于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第一, 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由“观众”或“听众”变为“演员”。熟知的东西未必真知, 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可能记忆终身。以前, 我们总是把学生当做“观众”或“听众”, 认为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就是好学生。现在,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以认识的主体和思维过程的主体的身份参与进来, 做好演员。第二, 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事事不放心的“家长”变为对课程进行导航的“导演”。以前, 在教学中教师总是把一个个鲜活的“学生”比作花草, 自己则是不辞辛苦的“园丁”, 整节课四十五分钟, 教师填鸭了四十五分钟, 甚至连教学专家都认为讲得好的教师才是好教师。现在要求教师做好导演,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在教师的主导下, 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 把每场“戏”演好。

三、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课“动”起来

一言堂式的“灌输”教学方法, 让本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程变得索然无味, 成了学生眼中名副其实的“睡觉课”“酱油课”。难怪程恩富先生非常感慨地说:过去我们“占用那么多资源, 花费这么多精力,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 竟然有日渐多的重要人士和社会公众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感觉和思想结论”。这不得不叫我们反思思政课程强制性的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为此, 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让思政课真正“动”起来。第一, 实施团队教学。团队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的教学方式, 它通常是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 一般是由4—5人组成,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合作意识。第二, 实施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寓教学内容于情境之中, 通过课堂游戏、欣赏视频和角色扮演等方式, 使《概论》课程中较为概括性的和抽象性的理论变得异常具体、生动和形象,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 升华思想。第三, 实施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强调以学生的自身活动为教育过程中心, 从学生的自发兴趣出发, 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活动教学如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制作性活动和探究性活动等, 不仅使学生都“动”起来了, 让学生在“做”中深刻理解了理论, 学到了知识, 而且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主动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的灵魂得到了触动。第四, 实施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展开讨论, 以期得到正确结论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有辩论式讨论、对话式讨论、演讲式讨论和设置情境式讨论等多种形式。通过讨论式教学, 学生不仅进一步领会和掌握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中辨明了是非, 明白了道理, 提高了认识。

四、强化教学功能:让思政课“净”起来

我们开设思政课程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理论, 了解一些知识, 其核心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都得到提高, 思想得到升华, 让学生真正“净”起来。第一,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功能, 让学生的思想“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对受教育者进行‘销售’思想信息产品的影响, 使被说服者逐渐形成社会上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 以此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功能要求我们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使学生充分理解和体验思政课程的理论魅力, 让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 真正“净”起来。第二,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行功能, 让学生的行为“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行功能是指在提高学生思想认知的基础上, 使思想转化为行动, 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不是培养“道貌岸然”的所谓理论大师, 而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社会形象的“最美”公民。

参考文献

[1]张晓林.以理论的魅力吸引人[N].人民日报, 2009-6-26.

[2]习近平.人民日报评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N].人民日报, 2013-3-27.

[3]程恩富.当代信仰危机的七个深层次原因[J].求实内刊, 2004 (8) :37.

[4]刘常春, 赵浩政.情境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黑河学刊, 2011 (12) :113.

[5]刘畅, 余晓捷, 郑彩霞.高职院校德育课活动教学法模式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7) :30.

8.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八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发展 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丰硕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全面学习深入探究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

一、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我国刚粉碎“四人帮”,“左”倾的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处于徘徊状态。而此时,世界的主题已由革命和战争变为和平和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正在思考并着手进行改革。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邓小平勇于突破“左”的思想束缚,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使我党的思想路线又重新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轨道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世纪之交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情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呈现出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这要求我党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总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从党情上看,随着我党执政时间增加,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的提高,对我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党在从严治党的方针下,进一步提高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想想,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知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科学发展观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即是机遇又是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与中国发展的新形式、新阶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一定能够争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同上,第12页。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田克勤.邓小平理论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周本貞.解放思想科学发展[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湖南科技学院第七届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专题下一篇:微党课讲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