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总结(共15篇)(共15篇)
1.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总结 篇一
体育课外活动总结
一学期的时间又过去了,这一学期我们针对学校的体制计划。我们四年级二班的体育活动有序的在每周二、四开展。体育活动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带来喜悦,孩子们在活动中让我看到他们的另一面。现将本学期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二班有65名,学生们天真、活泼好动,很喜欢体育课,喜欢各种体育活动。要利用课外活动的有利时机,为学生身心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体力,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优良品德,陶冶美的情操。
二、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体育活动组织严密,活动有效。严格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及早动手,积极筹划,使课外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另外,活动内容全面、具体,教师提前备课,活动时扎实有效。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掌握较快,每次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发展。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我每次活动都会提前备课。精心备课,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每一环节,以免活动时失控。
2、内容多样化。本学期主要以任务完成型完成,还有集体
活动型,教师讲解型。任务完成型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问题能力,集体活动型可以集中全组学生的智慧,使问题的解决更灵活、更全面。
3、针对性教育。活动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发挥他们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教师要分类指导,指定不同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活动有时比较缺少目的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以后要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形成正规的管理模式,制定良好的纪律来规范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会继续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在首位,为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园地。
2.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总结 篇二
关键词: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评价
体育课的时间、场地都是有限的,学生活动量、密度、活动的项目都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因此,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课内外的锻炼领悟技术、熟练技术、拓展技术、发展技术,并以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和体育能力、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对课外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能终身热爱和参与体育运动打好基础。
1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
1 . 1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要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首先要确定一个整体框架,即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采用何种器材、如何规划并合理使用场地等等。一般在进行准备活动之后,小学生可在班主任组织下进行集体模仿练习以及诸如钻山洞、头顶毽子走、抬轿子和走跑、攀爬、跳跃等集体练习项目,一周轮换一次;中学生则进行灵敏、柔韧、速度、趣味田径、趣味球类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练习和互测等。同时做到各种基本动作有机结合、班级与年级活动的整分结合。让学生身心在除大课间以外的体育活动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和锻炼。
1 . 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步骤
1.2.1提出要求
各班主任简要总结上一次活动情况,提出本次活动重点及要求。所有学生都应该了解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争取在活动中获得更大成功的体验。
1.2.2组织活动
各班在班主任带领和体育老师组织下根据一周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表上的具体安排和具体要求进行活动,所需器材我们实行“每班一筐”,即在活动前体育老师和器材室根据一周安排每天将各活动区域的器材准备到位,最大程度保证活动时间不受侵占;活动以先练习后竞赛的方式进行组织,周一至周三对新项目进行熟悉和练习,周四、周五则根据各班练习情况进行班级内竞赛或者班级间的对抗赛;如果该项目难易不当,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调整难度,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体验之后,再思考,挑战更大难度的练习,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
1.2.3放松和小结本次活动效果
播放优美舒缓、学生喜爱的、熟悉的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调整呼吸,使情绪逐渐恢复平静,有针对性的放松自己的身体器官,待心率下降后,收拾器材,归还器材室做好记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走出操场,结束课外体育活动。
1 . 3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注意事项
要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过去我们易犯的错误是老师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学生头上,课外体育活动要么千篇一律,变成军训,要么流于形式,变成放羊。既然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要,从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点出发来设计、编排、组织和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器材功能,才能真正的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这样的活动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小学各年级学生在进行爬钻练习时,可以变换器材位置,增加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也可是当增加难度,给学生一个挑战自我、发展自我的空间;中学各年级在进行梦想大灌篮时可以降低篮圈高度,体验灌篮成功带来的成就感;也可以就男女生性别进行分组,根据各自的兴趣分别进行不同的运动项目,各自体验成功的快感。
2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
课外体育活动是以教师精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如何评价一个课外体育活动的成功与否?我认为从六个方面来评价。
2 . 1活动组织目的是否明确、是否有效
课外体育活动不是徒有其表地讲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意志,也不是开展花拳绣腿式活动,更不能搞专业训练式活动。既然是体育活动就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实实在在的体育技能,还要有运动量,三者缺一不可。活动时学生的最高心率在150次/min左右,呼吸频率在30次/min左右。
2 . 2活动组织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每天课外体育活动环节的组织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明显低于或超出范围的随意性安排都是没有效果的,甚至会将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扼杀在摇篮里。
2 . 3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如果一个活动下来只见几个老师在打球,一群学生在围观或只见老师在吆喝,学生个个不想动,那可以说是相当的失败。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并且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活动内容、过程的精心设计,器材的精心选择,教师的精心组织是缺一不可的。
2 . 4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是教师的语言、动作、情绪,还包括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怎样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等。
2 . 5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
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会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如学生进行单调而枯燥的跳高活动时,教师若不在场地、器材的布局上下功夫,只是随意布置一个或两个跳高场地让学生去练习。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没滋没味,一节课究竟能练几次?学生的参与性严重受限,大部分时间将会在等候与观看中消磨。相反的,教师若能巧设成放射状环形场地若干,高度有高有低,且以皮筋代替横竿,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去练习,在练习中挑战同伴、挑战自己,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活动的密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 . 6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杜绝意外事件发生
对于可活动场地较小的学校,场地小、人数多、器材装卸是意外事件发生主要原因,教师应在活动前规划全校的可活动场地,调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活动时间,分段进行。而器材的装卸给老师的组织工作增添了困难,往往在这时候,很多老师心存诸多顾忌而轻言放弃,与此相反,教师必须始终利用学生的帮助,并且尽早地培养学生独立的对器材进行装卸。教师承担监督的责任,在学生无法完成装卸器材,确实需要帮助时,才给予帮助,并在安装完成后检查器械安装情况,防止练习中意外事件的发生。另外,在进行体操项目练习时,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保护与帮助,同时,教会学生信任自己的同伴,敢于完成有难度的动作。
3结语
3.论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改进方法 篇三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课外体育活动相对于课堂体育教学而言,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它的特点也体现了它在课程改革中的一些优势,具体有:(1)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在合理的前提下可根据活动需要灵活选择;(2)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没有太多局限性,且贴近社会、生活与自然,体现出综合化和多元化的特点;(3)课外体育活动给予学生的实践机会、表现机会、创造机会更多,活动范围广泛,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空间更大,利于吸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的诸多特点,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合理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教育中能发挥很大作用:
1.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由于体育课堂受教材、课堂时间、教学时数、活动范围和集体授课制的制约,有一定局限性。课外体育活动可以给予弥补和延伸,将课堂教学内容加以扩展、完善,增加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完成课上完不成的任务。同时,体育课上所学的知识和运动技能,需要课外的练习才能巩固提高,课上所学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也需课后应用、实践才能消化吸收。课外体育活动是巩固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可以完善体育教育机制,保证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2.课外体育活动在美育、德育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体育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功能,体育活动又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人的道德情操的作用。加之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都是集体活动,与集体荣誉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形成富有朝气、团结奋进的良好校风。学生们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展了对体育的审美和鉴别能力,懂得对待体育内容有选择的接受,加上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安排家长们的参与、合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家长的体育道德素养,可以保证学生在校内外体育大环境中的健康成长。
3.课外体育活动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
课外体育活动因其自身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所以涉及面广泛,比体育课堂教学要自由得多,极利于学生多方面知识的增长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另外,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活动居多,大量增加了学生的体育体验,解决了课堂上体育体验有限的问题。各种形式的活动,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体育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体验成功感,增强学生体育表现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体育锻炼的真谛。
三、课外体育活动遵循的理念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育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体育明星、体育健将。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体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之所以在课改后仍存在很大问题,除了没有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外,还有没有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开展活动等原因。《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育课程基本理念,为课外体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活动发展方向。
根据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现存问题和发展需要,笔者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应遵循《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育课程基本理念”中的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个性发展;(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重视体育运动能力实践;(5)弘扬民族体育;(6)理解多元文化。
另外,《体育课程标准》中对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师也有新的要求。由于课外体育活动涉及面宽、灵活性强,因此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是严峻的考验。教师要卓有成效地组织好各种规模的体育运动会,安排好单个项目比赛、课外训练等,并在组织中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竞技欲望,并注意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此外,教师还应有效、合理地安排学生们训练内容,并使学生体育锻炼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各种项目技巧产生兴趣;通过体育理论教育,使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教师还可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谈古论今,开阔学生体育文化视野,介绍体育学科发展的新成果;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等。
4.体育课外活动总结 篇四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科学实施体育新课程,切实提高我校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坚持体育课与课外活动课相结合,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
二、目的激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关键在兴趣。我校紧紧抓住学生活泼好动、追求新鲜的心理,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三、任务:
1、课间操(25----30分钟)
2、体育课(每节40分钟)
3、体育课外活动(35分钟)
四、保证措施:
健康是学习的保证,本学期我校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要以全民健身为契机,广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口号,掀起学生体育运动的热潮,保证让每一名学生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1、每天早操或课间操9:45—10:10进行,按时让学生做好早操或课间操,检查人员进行巡视,确保早操或课间操的的质量。
2、每天下午各班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由参加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如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跳绳等等。体育兴趣活动我们做到“三不五尽量”:不轻易否定学生,不挖苦斥责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尽量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尽量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教材外那无边无际的运动空间,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锻炼的空间,尽量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合理的挫折失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体育锻炼和成功的快乐。
3、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的监查力度,确实上好体育课。
五、具体的安排与要求:
各班在铃声响起后立刻开始进行活动,在铃声响起之后在进入操场的班级算为迟到,迟到三次算没参加活动一次。各班在活动之前一定要先做准备活动,每次活动时由班主任带领,准备活动之后由体育班长到体育器材室找体育教师领取当天活动的器材,下课后及时归还。活动内容要与当月的学校体育比赛活动相结合。
我们全校教师将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我们的全部心血和智慧去关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着阳光雨露,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活动时间: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各班针对每月学校的活动组织练习
九月:体育节 十月:队列广播操比赛
5.小学体育课外活动方案 篇五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文件精神,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入践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享受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特制订本方案。
二、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各班主任、体育教师活动课的全程监管与指导
三、实施目标
1、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运动,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
3、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不怕艰辛、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四、实施要求
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学校有比赛
五、活动项目设置
1、一至八年级
2、九年级:根据体育中考项目由徐斌生校长负责进行安排。
六、活动组织
1、从学校整体考虑,合理分配场地资源和管理资源,分阶段分项目实施。
2、时间:按照活动安排表,每周一到三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开展活动。
3、每一阶段结束后,学校将酌情进行比赛或汇演。
七、活动管理
(一)对教员的管理:
1、每天政教处负责督查班主任到岗、学生到位情况。朱志权负责。行政值日负责班主任检查、签到。
2、体育教师每天应做好点名工作,将学生到位情况记录并及及时向行政管理人员汇报。
3、体育教研组要经常就活动情况进行探讨与交流。
4、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必须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5、活动课期间班主任要始终坚守在活动场地,负责活动安全,维持活动秩序。
6、若班主任有特殊情况,应向校长请假。并由班级副班主任替代履行相应职责。
7、每天请行政管理人员和体育教师将当天的活动情况记录,学校将对各班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考核。
(二)对学生的管理:
1、除雨天外,全校学生都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如有特殊情况要履行必要的请假手续,班主任要安排好相应的管理措施。
2、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安排开展活动,未经同意不能随意参加其他的活动项目。
3、各班每天活动前后均要集合,清点活动人数,不得迟到、早退和不参加活动。各班安排专人领取器材、并负责器材的保管和归返。
4、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纪律和规则。
5、爱护公物,不能损坏体育设备,对故意损坏者,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批评教育、赔款等处罚。
6、若在活动中发生意外,应立即报告班主任和体育教师。
备注:
1、每天下午三节课后,参加活动的班级整队进入活动场所,按班级顺序每班各两路纵队依次排好,等候体育老师到场指导。
2、跑步要求:体育委员在前控制行进速度;班主任要负责维持班级活动纪律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跑步结束后听从体育教师指挥到指定的区域参加活动。
6.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总结 篇六
小学生课外活动课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自由”的状态,有些班级甚至把课外活动课当成自修课或作业辅导课,将学生禁锢在狭小的天地里整日与作业为伍,一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把国家法定的体育活动时间给侵吞了,窒息了学生上课外体育活动课的愿望。即使有活动课时间,有些班级的课外活动课也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场地、器材很难得到保障;女同学三三两两堆在一处跳皮筋,男同学则在校内四处乱跑、乱跳,或三五成群玩纸牌和玩具等,无任何的章法可言;
五、六年级的同学则有踢足球、打篮球的嗜好,在每一次的活动课中均以一种无序、随意的状态而告终。
一、课外体育活动课的组织形式
基于上述的调查情况,我们进行了分析和诊断,了解到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课的兴趣、爱好、性别、年龄等相关因素,并根据其特点制定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及组织方式,初步构建了小学生课外活动课管理基本模式。我们以兴趣活动小组为依托,以业余训练为重点,形成了以课外活动课为基础、以自愿选择活动项目为基础的课外活动课新模式,使小学生课外课告别了原来“放任、自由”的状态。
我们构建了课外活动课的管理体系:成立由学校行政主管任组长,少先队总辅导员、体育教研组长任副组长,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为成员的课外体育活动领导小组,责成各班制定课外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要求班主任、体育教师准时到位,按学校要求组织课外活动;每周检查并公布活动结果,期末汇总。考核结果与班级评优标准,与优秀少先队、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挂钩,以此促进了课外活动课的正常开展。
二、体育课外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
我们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暨素质运动会,每学期举行小足球、小篮球、乒乓球等比赛,每月进行各年级体育单项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家庭运动会等,既提高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又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实行体育组教师负责制,将各年级每周两节课外活动课的内容、场地、器材等组织与监督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身上。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子、走高跷等;有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提高活动能力和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和比赛,如球类、接力赛、棋类等;有以增强体能和技术为主的身体素质练习,如田径、体操等。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和老师创编一些安全可行、活泼有趣的体育游戏、健美操等等,做到每天有活动、每周有比赛、每月有年级体育单项赛、每学期有全校性的体育比赛、每学年有大型的综合素质(田径)运动会。这样教师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通过以获取直接经验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得到了满足和发展,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体育课外活动课程过程的管理
课外活动课的实施过程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通过构建课外活动课的操作体系和管理模式,促使课外活动课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的作用,加强对课外活动课的组织领导。具体要从四个基本层次着手:首先,应将课外活动课的组织纳入体育教育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将它作为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学生会、少先队等团体的宣传鼓动作用和组织作用。第三,要特别重视发挥班主任的积极作用,应将班级体育活动的组织列入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并经常检查督促。最后,要注意发挥各类学生体育协会和学生体育骨干与积极分子的作用。层层选拔,挑选出一批身体素质好、符合比赛年龄、基本技术较好的同学成立校各级运动队,利用课外活动课、每天放学时间和双休日进行强化训练,邀请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名家定期来校指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比赛能力,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应尽量使各班级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交替进行,更好地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规定,并将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列入课表,作为必修课程。要建立课外活动课的常规,其内容可以包括按时借用和归还体育器材、预防伤害事故、开展检查评比等。要加强计划安排,以确保课外活动课正常而有节奏地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孙汉超秦椿林《体育管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
7.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总结 篇七
1.1 民族传统体育
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各民族于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色、反应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宗教信仰和心理状态的易于普及的具有健身、娱乐、竞技功效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1.2 课外体育活动
王英提出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程教学以外的有计划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发学生体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以及校内外各种体育组织形式。
2 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研究
在我国,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兴趣组和学校代表队训练、校内外运动竞赛等形式。国家要求学校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但由于目前学校普遍存在升学第一的观念,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往往被各种文化课程辅导所挤占,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很难保证,相关的器材、场地与组织安排就更无从谈起,所以使得学生体质下降,常见病发生率增加。
杨哉《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一文中提到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存在以下一些困难:(1)学校不重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一时的检查。(2)项目枯燥,学生运动兴趣不浓。(3)场地器材少。(4)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不严格。
白雪、令狐昌琴在《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文中提到没有专职的教师指导是影响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其次他们建议学校应该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和竞赛,加强宣传与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活动的开展。
在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范立仁、顾美蓉、王华倬、于秀、刘玫瑾、王小宁所著的《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一文中,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有86%的学生能够不同程度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是参加的强度与时间不足,14%的从来不参加体育活动,77%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抱有兴趣。健身、调节心理与娱乐是我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课业负担过重是影响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他们最后提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应该广泛开展活动,把增强青少年儿童体魄放在教育、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贯彻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使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得到保证,另外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建设,并且要把学科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互结合,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学生与家长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 课外体育活动教学模式研究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至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88年以前,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研究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并未有明确主旨,而是借重体育教学方法这一术语,对教学模式展开研究。1988年,刘绍曾撰文全面介绍了十几种体育教学法,其教学方法用词含义与教学模式基本相同。
第二个阶段是1989-1996年,主要侧重于对体育教学模式概念、构造和原理等进行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其研究理论混乱,实验方法也种类繁多。
第三个阶段是1996年至今,是广泛开展阶段。这段时间内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上升到了方法论层次。提出体育教学实验应致力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生成,系统分析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构造及分类等,实验研究也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
梁兵的《县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可行性研究》一文中,通过试验验证俱乐部模式在县城高中的课外体育活动中是否可行,从其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体育运动兴趣四方面的影响上,根据学生生理指标运动能力、精神症状自评量表、马氏量表、体育运动兴趣量表在实验前后的测量结果的对照比较,发现两者对学生的作用除了肺活量体重指数、50米跑、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外,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课外体育活动采用俱乐部模式优于传统的班级体育锻炼模式。因此,在县城高中的课外体育活动采用俱乐部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张平在《构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科学体系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建立科学的体系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目标体系,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法体系以及课外活动的评价与管理体系等内容。
邵伟德、尚志强在《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一文中提出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规范化不够,其次是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种类研究、创新研究科学化、规范化不强,种类多而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和范围,再次是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与选用策略研究不多,体育教学模式的繁荣景象,基层体育教师感到迷茫,最后是有关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甚少,在未来发展趋势中他们提到今后的体育教学模式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重视体现学生主体性方面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将会引起关注,(2)重视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研究会得到关注,(3)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高层次研究将受到关注。
4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开展的相关研究
孟峰年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互动发展研究》一文中谈到影响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因素有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缺陷,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旧模式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薄弱,师资、体育器材的缺乏。然后提出了几个对策,(1)转变观念,树立“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意识;(2)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整合,改造与创新相结合;(3)加强教材建设力度;(4)营造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文化氛围;(5)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6)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科研基地。
李江平在《民族传统体育与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要基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项目本身的各种有利条件,通过运用活动过程中的特定途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价值和整体素质,从而弘扬民族文化,陶冶高尚情操,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蔡仲林等认为,武术必修课课程教学应向“淡化套路,突出技击,强调应用”方向改革,武术自古至今,一直很受到重视,但是由于“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以及武术自身缺乏科学研究和有效措施,使得学校武术发展一直处于名存实亡的地步,当今师资和教材是困扰学校武术发展的两大主要问题,学校武术课程改革应该抓住明确“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选编的科学性。
5 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研究
参加体育锻炼明显改善人体各器官的机能,提高它们参与工作的能力,这个问题已不言而喻,如体育锻炼提高了人体心肺功能,改善了心血管系统,对人体肌纤维有促进作用等等,这些方面早有学者做过详细的论证,下面主要针对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影响进行综述。
卞文琰通过实验,在《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中谈到,民间体育锻炼组被试在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自责倾向六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及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试验后对照组被试除了冲动因子得分外,其它所有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但只有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她认为民间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它的趣味性强,运动量适中,深受学生喜欢,因而学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发泄口,可以将各种心理矛盾引发的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绪发泄出去,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陈建国、任燕在《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中采用实验的方法,应用民间体育中的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等作为教材,进行为期12周的实验,结果表明:经过12周的实验干预,实验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心境状态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与改善,心境状态在紧张、愤怒、疲劳、慌乱等五个消极心境分量表上的得分皆低于对照组被试的得分,而在精力和自尊感两个积极心境分量表上的得分皆高于对照组,说明民间体育锻炼改善了心境状态。
目前已经进行的研究多为验证性研究,得出体育锻炼的健康情绪效应,但有关效益的心理机制研究很少,同时也看到,并不是所有的锻炼都能带来积极的心理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锻炼对青少年适用,研究不同的锻炼模式最可能扩大、带来身体的最佳心理效果。体育活动既是身心活动,也是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心的健康,而且对人的社会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参与体育活动时,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在这种体育锻炼过程中形成交往、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同时这种行为也会迁移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6 结语
通过查阅民族传统体育、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身心健康等相关文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教材教法及课程开发的研究数量较多,但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实践操作较薄弱,尤其在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数更少;(2)体育教学模式种类繁多,但概念模糊,操作性不强,许多教学模式企图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而结果却只实现了技能目标;(3)课外体育活动相关研究多是关于开展现状的探讨,对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模式研究甚少;(4)许多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锻炼改善了中小学生身心理健康,但是相关何种项目、多大运动强度、坚持多长时间等合理科学的操作模式还不多见。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不断去传承,使之发扬光大,为国人的身心健康服务,尤其是青年一代。面对中小学生身心素质不断下滑的局势,增强体质、提高心理素质是时代发展的使命。然而,单靠一周两节体育课是不可能完成此重任的,只有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形成完善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体系,并且结合合理的教材与科学的教法,使广大中小学生能自觉且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在倡导“健康第一”、“终生教育”为主题的教育背景下,注重全面性、综合性、多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新时期体育教改的方向,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把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健康观”立足于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四位一体,同时扩大教育的目标,把教育的支撑点着力于“终生教育”,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才能顺应时代潮流,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中受许多因素限制,其中有教材、教师及教法的原因,同时也有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不重视,管理不规范等原因。提出要发扬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优势,并不断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体育教学规律等因素相结合,这样才能构建出与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之路。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芳兵.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2]许启洪.试论学校武术的现状与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3).
[3]李厚芝,蔡仲林.我国武术教学现状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1998(4).
[4]张平.构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科学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5]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杨安花.武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001(1).
[7]王超英,沈建华.对我国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8]范立仁,顾美蓉,王华倬,于秀,刘玫瑾,王小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教学,2000(3).
[9]王正树,佟贵锋,金若中.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8.我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 篇八
1.课外体育活动是应付上级检查
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发生改变。娱乐身心、增强体质的比率下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来应付考试的比率上升。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在社会、家长以升学为中心的思想指引下,学校重智轻体的观念很难改变。上级检查时,虽然从表面上看每周都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满操场都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满操场都是活动的学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2.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障
具体到学生的学段分析,小学生活动次数略高于大、中学学生。小学生活动频率远远大于中学和大学。尤其是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各科作业太多,需要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来完成作业,有的学生甚至做作业做到晚上十二点,影响了第二天的锻炼。可见,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呈现出学段越高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越低的
趋势。
3.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单一
男生课外更多的是进行运动量比较大、竞争性比较强的篮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而女生则更多的是参与强度、竞争性较小,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如跳绳、羽毛球和踢毽项目,这从一定程度反映出男女生在课外体育需求方面存在差异。此外,跑、跳、投等一些列入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课时数较多的项目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然而又由于身体素质的测试,中考加分等原因,部分学生又不得不选择此类项目加以练习。
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1.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意识和习惯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偏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竞技成分过重,致使学生体育课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体育课教学应突出学生的可接受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在传授技术动作的同时,传授学生一些基础的体育知识。
2.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率,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所需
足够、良好的场地器材是确保正常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良好开展的必备条件。然而,现实情况是体育场馆无法满足学生课外活动需要。有些体育场馆在课余没能完全向学生开放。
3.配备必要的指导教师
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时缺乏指导,大部分学生渴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专业人士或教师的指导。为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求,教师可在课余进行辅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项目,进行课外锻炼,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保护,制订健身计划,教会学生科学健身,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4.改革体育教学考核方法
学校体育教育早已要求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围绕考试内容教,学生围绕考试内容学,应付考试成了部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所持的动机。由于教师的考什么教什么,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忽略了对学生体育能力及兴趣的培养,课外锻炼效果受到影响。
要全面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各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公共体育场馆要组织适合学生参加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及竞赛。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学生需求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使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得到保证。
(作者单位 山西省交口县职业中学)
9.小学课外活动总结 篇九
本学期根据总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开展了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开拓创新,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课外活动成效显着,现总结如下:
学期初成立了学校课外活动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班主任共同负责学校的课外活动工作。首先做好宣传工作,使学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其意义,踏踏实实的既安全又顺利的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拟定好活动内容及各种活动项目,安排好辅导老师,培养各种活动的骨干力量;安排好各班活动范围、活动场地;建立健全实行评比制度,一月一小评,一学期一总结。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一些活动课程进行改革与调整,开设阅读欣赏与趣闻数学、舞蹈、电子琴、书法绘画、乒乓球等活动内容。这些课程项目的设置与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有效地实施。
我们在兴趣小组活动实施过程中实行双选制度:活动前,学校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选择辅导教师,同时根据课程的开设情况,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观察,学会分析,从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空间。
为加强常规督促管理,避免兴趣小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们坚持“五定”一定活动课程,在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开设兴趣小组课程;二定活动目标,针对重点项目,学校将在确实可行的情况下把它作为评优和考核的重要依据;三定活动时间,兴趣小组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每周两课时的固定活动时间;四定辅导老师;五定活动地点,我们会确保各兴趣小组固定的活动地点,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文学艺术类的活动内容主要围绕书法绘画、舞蹈、电子琴等展开。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乒乓球班今年代表中心校参加线上组织的乒乓球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舞蹈班参加中心校组织的“红心向党”庆“六·一”文艺汇演,所排舞蹈《越来越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除了取得以上的成绩,还有以下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须注意:
在各种课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时只注重形式的变化,忽略了活动目的的针对性;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工作前的准备活动,但活动后的小结,大多数同学懒于表达,有些同学只满足于“我知道”,而没有由此及彼,作出更深刻的思考。以上几点还须在今后工作中改进。
总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还需要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发展、提高。我们得继续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外文体活动中去,体验到一份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自信,拥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我校建设成 “ 全面加特色 ” 的学校,把学生培养成 “ 合格加特长 ” 的二十世纪接班人。
小学课外活动总结
(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活动越来越显得重要,它不仅使对学科有兴趣和有才能的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更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通过课外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现将本学期的课外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课外活动组织严密,活动有效。严格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及早动手,积极筹划,使课外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另外,活动内容全面、具体,教师提前安排,活动时扎实有效。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掌握较快,每次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运动技能,而且身体素质也有一定提高。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教师要提前安排。课外活动和其他课程一样,也要有一定内容,但还要更能吸引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之前布置好场地,安排好器材,以免活动时失控。
2、内容要多样化。每班都安排有:篮球、排球、跳绳、乒乓球、羽毛球等,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要。
3、针对性教育。活动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发挥他们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教师要分类指导,指定不同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活动有时比较缺少目的性,学生不知如何活动。以后要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形成正规的管理模式,制定良好的纪律来规范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应该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在首位。课外活动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园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小学课外活动总结
(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当前,课外活动越来越被众多的学校与教师所重视,因为实践证明,课外活动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教师,对于在课外活动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本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自身对课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实施课外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健康的必要手段,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检验学生体质的有效措施。过去一些学校的领导、教师对课外活动的意义并没有深刻的认识,课外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完成对青少年的培养任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只重视课堂教学,放弃对课外活动的计划、组织、管理是不全面的,而且是有害的。
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但只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健康素质、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特别是促进学生个性与才智的发展。因此,开展课外活动就成了学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一个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必须重视的。
二、本着对每位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的组织实施这项工作
多年来,我班的课外活动在学校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尤其是近年来这项工作的开展更是如火如荼,我们借鉴了好的经验,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制定了相应的措施,真正做到了管理得当,措施到位,实施有效。并结合了我班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把开展课外活动真正的落实到实处。我们本着对每位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的组织实施这项工作。
1、以人为本,增进健康。
实施课外活动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素质,增进学生健康,我们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项目的选择上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志,让学生不感觉到课外活动是一种负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把一些课外活动项目做了加工处理,改变了学法和练法,以游戏和比赛的形式出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锻炼热情,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又得到了积极的锻炼。对于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从不歧视与挖苦,而去安慰和鼓励他们,使他们不但在素质上得到加强,在心灵上更树立了自尊与自信。
2、结合竞赛,常抓不懈。
学生素质的增强,光靠一周的三节体育课远远达不到需求。为此,我们结合“冬锻”校内竞赛,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操等形式来补充锻炼的不足。开展冬锻期间,学生保证每天人手一毽、人手一绳,并利用课间操练习踢毽、跳绳及各种素质练习。每年的校内比赛几乎都是全校性的参与。设立单项赛,鼓励学生利用早晨时间晨练等手段,有效的开展这项工作。
10.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总结 篇十
广播操、眼保健操、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不断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特做如下要求:
1.坚持每天两次广播操,两次眼保健操制度。
2.早操、课间操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坚持晴天室外操。班主任老师跟班,负责班级管理,体育老师一人整队,其余体育老师分级部检查、监督学生做操情况。值日领导和教师每天对学生做操情况进行公示。
3.要求课间操各班集合整队,做到快、静、齐,做操动作准确、优美,姿态正确规范,态度认真严肃,并组织学生检查,教师抽查,每周公布一次评比结果,将学生合格情况载入体育合格证。
4.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器材、经费、教师五保证,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5.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判素质的全面提高。
6.班级制定本班的大课间活动方案,坚持依照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表进行,由各班主任负责组织,体育教师负责巡回指导,做好活动情况登记,搞好学期总结测评。
7.学校坚持每年四月份和十月份举办学校体育节、艺术节,使参加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100%。
8.成立校级田径队、舞蹈队、合唱队、管乐队、科技活动组、信息技术活动小组等课外文体活动小组,促使孩子们全面发展。
9.在课外文体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11.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网络管理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何全方位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适量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意志,全面素质具有一定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在体育教学范围以外的学生体育活动,它是高职院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仅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
1.课外体育工作的目的不明确,各级领导普遍存在重竞赛、轻群体、对课外体育活动投入少、关心不够的问题。
2.课外体育工作内容单一,层次不够分明,不能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课外体育工作宣传、教育少,工作布置一刀切,学生没有选择和主动参与的余地,积极性不高。
4.课外体育组织结构不合理,单由体育部包办进行,没有上一级主管领导的参与协调,缺乏统筹管理和安排,效果不理想。
5.课外体育活动经费来源不足,每年使很多有益的课外活动难以开展。
6.没有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各系工作的综合评价机制。
二、实现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基本过程
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制订计划、实施、再制订、再计划、再实施的连续过程,其基本要求是: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决策是管理的核心,执行是为了决策方案的有效实施,各部门必须协同配合,对全体教职工及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信息反馈是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及加工处理,是对系统实施有效控制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决策并制定规划。多渠道的监督是指管理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必须受到严格有效的监督,失去监督就失去了控制。
三、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外活动管理工作的建议
1.健全合理的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机构。校、系、班三级管理网络是使课外体育锻炼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体育部是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策划、组织、指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并与学生处、学生会共同遵照校体委制定的制度与文件,配合开展工作,在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体育部要做好协调工作,更多地争取各职能部门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关心与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组织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利条件。学生处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能随时了解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情况,既鼓励学生。对组织者也起到监督作用。各系部领导既是体育课外活动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他们的参与可加强本部门师生的凝聚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向前发展,还可加强各系之间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会参与体育课外活动重在加强与各系学生会的联系,发现问题或不足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紧紧依靠相关部门的合力,才能使课外体育活动工作长期、有序、快速、健康地发展。
2.提高管理者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信息能力、决策能力、知人善任能力,使之正确运用管理原则,灵活采用管理方法、科学调动管理人员和被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管理者要善于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不因循守旧,用创新和改革的精神来进行管理。要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整管理的效果,增加创收。要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挥人的作用,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还要具有广泛的交际能力,具备善于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社会力量协助的能力。
3.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考勤管理。因受活动场地、器材、气候等客观因素制约,加之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应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积极从制度建设人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校、系、班三级组织的管理职责、工作内容、考勤办法、成绩评定标准、检查办法和奖惩,等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成绩作为个人及集体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与先进个人、奖学金、先进班集体的评定挂钩,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业绩考核挂钩。从制度上规范课外体育锻炼管理,使这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4.制定工作计划,理顺工作关系。学校主管部门及各系根据有关制度规定,每学期初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活动形式、考勤时间、出勤次数等,把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如要求上好每学期第一次早操,各系加强督促检查,召开工作例会,明确校、系抽查方式及抽查通报制度,明确学生干部检查要求,等等。按照学期计划和工作安排进行管理。管而不乱、活而有序。
12.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总结 篇十二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农村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问题的研究比较多,基本上研究的结果:(1)“2+1”项目概念的界定;(2)对当前“2+1”开展的现状分析;(3)“2+1”项目的内容思考。 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2、我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困难现状
2.1、我县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教学现状分析
农村初中小学能够按照国家规定正常开设体育课,但按照执行体育教学大纲在85%以上的学校比例较小, 少数学校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校体育;农村初中、小学体育经费、场地器材不足。
2.2、学校体育经费投入难以保证
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经费紧张,造成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缺有的学校的体育设施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而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中较为普遍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这现象则更为突出。
2.3、体育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及思想现状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学历状况基本达到要求, 体育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够合理,职称偏低并且中高级职称人数偏少,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遇有了提高, 但农村对体育教师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严重伤害了体育教师的自尊心。
3、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实施
本课题实验重点是研究如何合理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构建以学生自主地参与的“2+1”项目中,农村中小学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及对策,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3.1、构建课外体育活动即 “第二课堂”管理
首先要成立学校“课外活动”工程领导小组,建立组织机构,精心安排,合理分工,学校各部分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学校、 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其次是建立校级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最后,做好宣传工作,尽量让95%以上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
3.2、开发校本课程,搭建 “第二课堂”平台的研究
以开放型的大课程观,将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及项目管理切实做到位,扎实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传统和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发,如:滚铁圈、放风筝,舞龙,竹竿舞等。另外,由学校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的专题活动,要举办好体育节、运动会、兴趣小组比赛、健身协会等活动,要让学生乐起来、健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3.3、整合人才资源,挖掘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潜力的研究
课外体育活动要想形成规模,人才资源不可忽视,一要从学生中选好苗子,培养拔尖人才,培养教师的小助手,以点带面,求整体的提高;二要发挥教师的特长,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三要争取社会上热心教育的人士、家长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聘请校外辅导员对学生的辅导;四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开拓视野,引经求新。
3.4、改善体育活动物质资源的研究
开展文体活动除了人才资源,同时也需要必要的物质资源作保证,学校需投入相当的资金,用于场地、设备及各种体育设备的更新维护,合理布局、合理使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争取扩大体育设施资源,更重要的是对体育设备及设施有科学的管理措施,保证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正常顺利的开展。
3.5、均衡技能评价标准与方法
课外体育活动即“第二课堂”的测评认定工作,由学校认定,组织专业体育老师及兴趣小组的负责老师和班主任联合组成的“课外文体活动素质”测定与认定小组,不分年级、时间、项目,由学生自主申请安排,评分不以技能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评价,小组评价,最终结果记入学生档案,以促进学生对项目的关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结语
4.1、实施效果
实施“2+1”项目后,社会、学校、家庭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每年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考核,合格率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优秀率有所上升。 学校的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有明显的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在社会、学校有所提升。 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并且部分传统项目有所体现。 学校重视对体育硬件设施及资金的投入。
4.2、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13.小学课外实践活动工作总结 篇十三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课外实践活动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当今的素质教育,小学课外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使对学科有兴趣和有才能的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更加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课外实践能力,同时还能通过课外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一、责任到位、奖惩分明。
有制度、有措施之后,学年组的负责人要依据学校的达标工作制定本学年的达标计划,各班的班主任老师结合自己班级的特征,成立了“达标”小组。学校明确的规定,达标工作开展不得当的班级不能参评“优秀班级”的班主任不能参评优秀班主任,协调不得当开展工作不利的教师不能参评优秀教师。学生达标不合格不能参评“三好学生”,班主任不及时给予班级指导和测验的也不能评优。这样学校上下形成一股合力,大家都来认识和重视达标工作的`真正受益者的还是学生。
二、结合竞赛,常抓不懈。
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光靠一周的文化课远远达不到需求。为此,我校结合校内竞赛,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操等形式来补充。例如,开展冬锻期间,学生保证每天人手一毽、人手一绳,并利用课间操练习踢毽、跳绳及各种素质练习。每月一次的校内比赛几乎都是全校性的参与。设立达标单项赛,鼓励班级利用早晨时间晨练等手段,有效的开展达标工作。坚持长年抓,直至达标工作结束为止。我校每年都要评选达标先进班级,先进小组,先进学生,并利用升旗仪式大力宣传表扬,有利的推动了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领导,措施得当。
“工作开展如何,主要看校领导对课外活动工作的重视程度,领导的重视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相当重视。学校领导始终把课外活动当作宣传学校的一张名片。每学年的新学年计划,校领导都要下达全年的达标工作计划和指标,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一把手校长亲自抓课外活动工作,并责成副校长主管。成立达标领导小组,从校级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班主任老师都明确的分工。每个学年级都配备了相应的领导负责。督促班主任工作,促使班主任配合组织实施。形成达标工作每一层对上一级负责的局面,全校的师生转变观念,达成共识,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氛围,达标工作的开展得到广大师生的支持与配合,开展起来更得心应手。
四、结合竞赛,常抓不懈。
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光靠一周的文化课远远达不到需求。为此,我校结合校内竞赛,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操等形式来补充。例如,开展冬锻期间,学生保证每天人手一毽、人手一绳,并利用课间操练习踢毽、跳绳及各种素质练习。每月一次的校内比赛几乎都是全校性的参与。设立达标单项赛,鼓励班级利用早晨时间晨练等手段,有效的开展达标工作。坚持长年抓,直至达标工作结束为止。我校每年都要评选达标先进班级,先进小组,先进学生,并利用升旗仪式大力宣传表扬,有利的推动了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14.小学三年级课外活动总结 篇十四
一、注重管理 促进课外教育的开展
(一)组织管理
为了做好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课外教育三级管理体系。
领导组:总体目标制定与规划
组长:xxx (校长)总体负责 组员:xxx(总务副校长) 后勤保障 xxx(教学副校长)学科渗透与课题研究 xxx(副书记) 特色项目与专项活动 协调组:协调时间、场地与物质材料 组长:xxx(教务主任)
组员:xxx(教务副主任) xxx(德育副主任) 执行组: 全体教职工落实与实施
课外教育三级管理体系,在把握我校课外教育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很好的保障了课外教育在日常工作中的落实。
(二)制度管理
“制度为先,以制导行”是我校的管理理念之一,在课外教育方面,我们也同样非常重视制度的建设。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我校先后制定了《xxx课外辅导员认定制度》、《xxx课外辅导员职责》、《xxx课外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等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激励调动教师对课外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如每学年奖励成绩突出的课外教育辅导员;评优、评级、评职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优秀课外辅导员等。
xxx课外教育工作制度一览表
(三)活动管理
结合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情况,学校课外教育领导小组经过多次研讨,制定了至3年课外教育工作规划。规划以“全员参与,突出特色”为理念,通过学科性活动、主题研究性活动和常规实践活动为途径,依托学校现有的“中国科协资源中心”建设,开展 “爱水社团”“航模社团”、“气象社团”、“机器人社团”等课外活动组别。依托教委“六大工程”和体育艺术特色工作,开展了阅读、习作、写字、足球、跳绳、合唱、绘画、剪纸等多学科的课外活动组别。现学校共有各类组别40个,实现了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根据计划逐步完成整体规划的目标。同时教师们通过研究实践与总结,在课外教育理念与实践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我校的课外教育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表达与阅读组由24个班主任承担,每周一、三活动。
二、加强保障 强化课外教育的落实
(一)师资保障
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培训,学校现已形成一支以本校教师为骨干的课外教育教师梯队。为了不断提高学校课外教师的辅导水平,学校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让教师们参加课外教育方面的培训进修交流。撑近两年来共有18人次参加各类课外教育培训,总投入近5.4万元。航模活动指导教师xxx、机器人活动指导教师xxx、声乐指导xxx、足球指导教师xxx、表达与阅读教师xxx等已成为我校及至县级骨干课外辅导教师。
在做好自己教师培训的同时,我们也聘请一些专家级教师到校作指导,如北京足球队的专业教练,航模专家等到校为学生指导,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科技活动专家刘英健等。
(二)物质保障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学校并没因为学校地处农村而放低物质条件基础。学校现有各类专室11个,其中课外教育专室6个,校园气象站一座,可观测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等9项气象内容。水资源科普实践活动室2个,可同时供50人开展水质检测、淡水模型、节水实验等20余项实践活动。学生课外活动所需要的必备用具,器材学校更是全力支持。有了这些物质保障,我们的孩子也获得了自我展示才能的机会。
(三)资金保障
为了落实课外教育规划,实现课外教育的目标,学校每年都将课外教育纳入到学校开支计划,实行专款专用制度。2013、,学校在课外教育专项款项上共投入三十余万余元。
(四)社会资源保障
15.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总结 篇十五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相结合是实现学校体育终极目标的前提条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越来越显示出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终身体育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体育工作者所接受, 对于义务教育处于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的地位也基本取得共识。
1“课外体育活动”的产生及发展
1 9 5 1年7月, 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 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 以1 h~1.5 h为原则。”1 9 5 4年颁布实施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进一步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1982年开始, 教育部先后颁布多种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体育合格标准, 对课余体育活动做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定。2001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和2007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从不同的角度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 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
2 对“课程”的新理念
自启动课程改革, 尤其是实施“体育新课标”以来, “健康第一”的观念、“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观念逐渐成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 对“课程”的研究也使得“课程”重新回到了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目前, 教育学界对“课程”持有几种观点:“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教学活动计划”、“课程即社会经验”等。对于“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课程”, 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理解。如“狭义的体育课程”即学校体育课程, 学生在学校所收到的体育教育的总和, 包括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虽然没有给体育课程是什么做出一个让所有人认可的定义, 但有一点是可以取得共识的, 那就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课程”已经突破了传统学校体育中两节体育课所代表的范畴。
3 围绕“课外体育活动”的几个问题
3.1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的范畴
3.1.1“课外体育活动”与“两操”
建国初期,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是重中之重, 社会体育被职工体育、军人体育等所代替, 并与学校体育没有过多交叉, 所以“课外体育活动”这一称谓所包含的是学校体育之内体育课之外的那一部分内容。现在, 随着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兴起以及学校体育与其他体育活动的交叉融合, 学生在学校之外从事体育活动的机会大大上升。正因为如此, 有的学者将家庭体育、课余训练竞赛, 两操, 校外体育等诸多内容均包含在“课外体育活动”之中。这些新兴的活动形式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课外体育活动”原来所指的学校范围之内体育课之外的范畴。“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仅受到“课外”这一条件的约束, 同时也受到“课”这一名词的约束, “课”或者“课程”是被限定于学校范围之内的。
“眼保健操和课间操”, 有的资料将这两者归于学校体育的范畴而不包含在“课外体育活动”, 有的学者将两者归于“课外体育活动”之内。随着国家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视, 健康和卫生保健等问题越来越被重视, 各级学校也大都配备了医务室和校医, 并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 继续将眼保健操归于“课外体育活动”已经不是很妥当。课间操:学校体育活动形式之一。在中小学学生上课间隙所坐的徒手体操等活动, 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疲劳, 防止身体畸形。课间操的意义在于缓解师生长时间进行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身体疲劳, 并不是为了增强师生的体质健康, 提高运动技能等, 这和国家开设“校外体育活动”的出发点是不完全一致的, 同时, 在实施目的和组织方法上等方面, 也和“体育课”没有互动关系, 所以, “保健操课间操”更应该属于学校卫生保健的范畴。
3.1.2 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竞赛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大中学校学生体育竞赛暂行规定》等条例都要求学校体育要做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 同时要处理好课余训练竞赛与课余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可见, 课余训练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竞技运动的重要内容, 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是少数具有突出运动能力的学生所从事的活动, 在活动的目标、参与群体、活动方式上, 同“课外体育活动”有着显著的区别, 所以, 两者同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彼此不能互相包含。
3.2“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关系
“延伸”:“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第二课堂”:“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第二课堂;“一体化”——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堂实践模式;“终身体育的两个车轮”——课外体育和体育教学共同组成终身体育的两个车轮。
上述几种观点分别从组织形式、内容和目的等方面阐述了两者的关系, 其中有一个共同点是比较清晰地划分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者“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但是, 文献仅仅是论述了两者的关系, 但是却没有给“体育课”是什么给出明确的说明。以前的几次课程改革仅仅是局限于教学层面, 也可以说是教学改革, 并没有真正的触及到课程是什么以及课程建设的问题。而从“新课标”实验稿颁布以来, 围绕着课程建设的研究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起来, 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也可以说“体育课”代表了全部体育课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处于何种地位, 应该给予重新的认识。
不论是“延伸论”还是“第二课堂论”, 都将“体育课”的主要功能定义在知识的传授上, 却又将增强体质和技能形成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体育运动因其自有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使得体育知识具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 学生有组织的或自由的活动也恰恰是体育知识传播和学习的途径之一, 课外体育活动也正是学生进行体育自我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形式, 同时也是健身娱乐的重要过程, 对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有着体育课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3.3 现代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合格的受教育者能够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学校体育而言, 也应该培养学生现在以及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和素质教育以及终身体育的思想相符合的。由于体育独特的运动实践性, 也决定了体育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具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 学生也具有多种获得体育相关知识技术的方式, 体育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 课堂教学在传授体育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时, 不能远离学生的运动实践, 要主动解决学生在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 还包含组织、管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体育活动特有的实践性和生活型, 使得体育课程不能仅仅按照教学的规律、运动的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模式, 还要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和运动实践。“课外体育活动”无疑是学生进行运动实践的最好的场所, 而体育课堂教学应该主动解决学生在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一体化”或者“延伸”的问题, 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3.4 从学校体育理论建设看“课外体育活动”
在学校体育理论方面, 一直持有相当大的争议, 学校体育是什么, 学校体育的本质任务是什么, 学校体育的目的等问题一直持有相当打的争议。不论是“体质论”还是“三基论”, 都把争议的主战场放在了体育课堂教学方面, 在潜移默化中, 将体育课代替了体育课程, 也是在这场争议中, 将“课外体育活动”放在了从属的地位上。根据体育原理研究的成果, 体育已经不仅仅是增进健康的手段, 更是生活的目的;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是学校体育的目的有增进健康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终身体育能力的人。体育原理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使“课外体育活动”这一处于从属地位的课外活动将承担更多的学校体育的任务。“课外体育活动”原本所蕴含的教育性、健身性以及娱乐性等将得到更深入的发掘。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社会上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 学生在校内校外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等的体育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 因此, “课外体育活动”也被加入了更多的内容。这就使得在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功能等问题时, 面临着过多的主要的次要的区分和辩论, 事实上, 许多的功能与目的是学校体育的目的, 而不是“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在处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上, “体育课”要面对着“课外体育活动”所包含的诸多内容, 不论在实践操作上还是在理论建设上都存在许多矛盾。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下, 经过了几十年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已经显得过于庞杂, “课外体育活动”也必将在以后的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 围绕“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些问题应该得到重新的认识, 比如, 随着卫生保健在学校体育过程中重要性的提高, 是否还应该包含在“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如何界定“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外体育活动”的区别, 这也是影响学校体育理论建设、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交流发展的一个课题。
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新认识, 也有助于将其从诸多的次要目标中解脱出来, 充分与“体育课”相融合, 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所承担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终身体育的良好基础的任务。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的深入, “课外体育活动”将在学校体育中占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理清其与“体育课”及其他学校体育内容的关系, 有助于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 也有助于学校体育理论建设, 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外体育活动”,认识
参考文献
[1]陶景飏, 李晋裕.学校体育大词典[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507.
[2]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8.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264.
[4]吕中凡.学校体育“双中心”体系的构建[J].山东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7:12.
[5]王沂.体育课程的界定[J].山东体育科技, 2004:44-45.
[6]胡孝安.对学校体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 2002:3.
【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总结】推荐阅读: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09-07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总结11-23
小学生课外活动总结12-12
洞水小学课外活动方案08-02
小学英语课外活动记录09-06
小学生课外活动方案10-19
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11-20
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06-14
校园课外体育活动论文09-15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分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