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化(精选9篇)
1.外国文化 篇一
法国
用面包把食物弄到叉子上,要把面包撕开吃,而不是直接咬,不吃时,面包要放在桌子上而不是盘子里。
要把手放在桌子上而不是膝盖上。
不要分摊费用,要么全付,要么别人请客。
葡萄牙
如果桌上没有,不要要盐,会被认为是对大厨调味技能的冒犯。
要给消费,10%左右。
印度
得吃光,要不然显得没礼貌。
饭前饭后得洗手,尤其是指甲。
不要吃得太快或太慢。
要用右手而不是左手。(左撇子肿么办?)
意大利
饭后喝浓咖啡,而不是牛奶饮料。
要为杰出的服务多付费。
如果没提供,别要求加奶酪。
外国的用餐礼仪基本常识
意大利
意大利人习惯本国传统餐饮,晚餐时间就比较长,用餐时往往边喝酒,边聊天,一顿饭要吃二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他们比较推崇慢餐运动,认为这是真正的饮食文化。
尼泊尔
如果要吃传统的尼泊尔菜,就要按传统的方法用手抓,记住,只能用右手,因为左手会被视为不洁。吃传统的尼泊尔大盘饭不用担心饭、菜、汤不够,因为它们都是免费添加的,直到你吃到饱为止,而且老板也不会面露不悦,因为添饭菜,是表示它家的菜味道好。但肉则不成了,一份份计钱!因为肉类的价格跟我们国内价格一样,很贵~
韩国
最近国内到韩国旅游越来越方便,很多小伙伴们会选择去韩国旅游消费,如果受邀到韩国人家里吃饭,千万不要赶时间!因为即使迟到半小时都不算失礼,进门之前要脱鞋,在饭桌上,都是先给家里的年长者盛饭,这也表示可以开饭了!吃米饭、炖菜和汤时,要用勺子,其它饭菜用筷子,记住不要用筷子指人,也不要用它戳食物,碗里不剩饭菜才是礼貌的。
泰国
泰国人常常是坐在地上吃饭的,但是注意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脚底冲着他人,在菩萨和国王像前要低头!如果你带礼物去泰国人家的话,应该把礼物包装一下,并使人能看到价签,因为主人可能会回赠你礼物,如果回赠品的价值比你的礼物低的话,主人会很尴尬,这点跟国内很不一样呢!
日本
在外国人看来,日本的餐桌礼仪是十分讲究的,但吃面条的时候似乎是个例外!日本人吃汤面时毫不掩饰声响,而且一定会发出响亮的吸溜声。游客最好也入乡随俗,以表示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另外在吃米饭或喝汤时,一定要把碗端起来,让碗口冲着自己。
法国
在法国,如果饭菜还没尝就加调味品的话,厨师是会很不高兴的。而且,客人在吃饭前一定要关闭手机,以免就餐被打断。这里很少用点心盘来盛面包,所以直接把面包放在桌布上就可以。只有在你希望添酒时,把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否则最好剩一些。
2.外国文化 篇二
1、外国电影文化传递作用
电影是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本国文化的一个小窗口, 受众可以通过外国电影, 对外国的一些文化、民族精神、社会风貌、民俗人情以及历史发展等情况有浅层次的了解。《勇敢的心》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英雄, 一个英雄的自尊以及灵魂, 向观众传达一种炙热的爱国情怀。《辛德勒的名单》该篇呈现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 影片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充满感染力的画面以及情感表达, 深深震撼着每位观影人, 通过精彩的配乐, 仿佛让人会到了那个时代那个悲惨的时空中。《冰河世纪》这一整个画面唯美, 让人们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能感同身受人们对自然的破坏, 唤醒人们对自然的保护以及爱护。《美国丽人》这部片中主人公最后一席话“世界如此之美, 应该平静地去欣赏”, 启发了我们用另一种角度去审视观察我们的世界, 在物质不断充足的当代, 也给人们带去了诸多不便, 多少人看不穿, 看不透, 而后我们慢慢的迷失。充满希望, 扬帆而起, 开拓人生的另一番天地。《肖申克的救赎》教会我们秉持一种信念, 坚定一种信念, 人们对自由总是有着无限的向往, 所以为了自由, 我们努力突破束缚, 寻求自我。
2、影片赏析中的文化认知与移情
从对外国影片的欣赏, 受众做好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精神进行透彻的了解以及尊重, 才能真正感悟到电影的魅力所在。西方人注重抽象死亡, 喜欢寻求对立以及差别, 凡事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而且, 他们多数人, 尤其是美国人的性格集中表现为直率、外露以及好动。他们强调独立、自主以及个人主义, 在交际过程中注重“言传”, 为一种弱交际环境文化。而我们中国以儒家理论为基础, 更注重形象思维, 强调一致统一, 他们认为万事万物之间是和谐统一的。一般来讲, 我们中国人更为含蓄, 喜静, 强调团体之间的合作性, 讲究意会, 我们的文化为一种强交际环境文化。在影视作品中, 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有集中体现。最近新上演了一部电影为《惊天魔盗团》, 该篇是讲述四个魔术天才, 被神秘人召集到一起, 共同发挥他们的团体协作精神, 为人们展现惊天的魔术表演, 与此同时, 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华丽的舞台掩饰下, 成功完成偷天换日盗窃, 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巨额资金劫走, 劫富济贫。同时直接打击了那些黑心敛财的集团以及银行, 通过非法律途径为众人讨回公道。影片高科技以及绚丽的舞台让人惊叹, 该片中将四个“盗窃者”冠上“魔术师骑士”的称号, 在他们的魔幻双手下, 我们看到一场智慧与高科技的精彩展现, 真正的贯彻了盗亦有道的原则。同样, 在中国影片中, 影片《藏龙卧虎》等武侠电影中, 周润发将侠之大者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一系列武侠电影中, 充分体现了“义”和“侠”, 展现了“道”“儒”“佛”境界, 仁为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 是孔子所倡导的交际准则以及道德标准, 可达成理想的人际关系。在中国道家思想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道家倡导“无为”, 提倡逍遥出世、万物皆空的理念。他们认为世界是矛盾对立, 应保持矛盾和谐, 做到无为, 顺其自然。
人们在欣赏外国电影时, 多倾向于结合自身的文化倾向对外国文化进行审视, 结果是不能准确的了解中西方电影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为了更好解读外国电影, 进行文化移情是相当重要的。德国罗勃特·费肖尔提出“移情”这一概念, 从单纯的美学领域延伸到不同文化领域。文化移情, 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主体自觉更换文化立场, 突破自我本土的文化框架模式, 重新理解对方的文化模式, 通过平等的欣赏以及主动沟通交流, 感受、领悟以及理解其他文化。在观看外国电影时, 也是一种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是双方文化沟通交流的一个过程。通过文化移情, 观众可对外国文化有较好的领悟理解, 更好的感知他们所传达文化信息。
不管是西方的弱文化交际环境还是东方的强文化交际环境, 还是演绎思维的西方文化和圆周式思维的东方文化, 或者是团体协作的中国文化和个人主义源头的美国文化, 都明显体现了一种定式化分类。这种整体式集中体现的文化取向, 可将其称为文化定势。一般情况下, 人们会倾向于自我民族、国家的边界区域内的文化, 并按照统一的标准从事跨文化交际。但这种整齐在界定文化时, 忽视了文化的多样性, 对交际文化的认知局限于某有层面上, 不利于进行文化移情, 这严重影响人们对外国影片中的外国文化的准确解读。在进行外国影片赏析时, 因存在的文化障碍, 导致文化偏见固定, 民族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形成, 忽视了多层面的文化。在一些精彩的外国影片中, 一些华人加入到影片中, 往往会出现这些情况, 扮演反面角色、卑微贫寒、丑陋,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社会被扭曲。这具有明显的民族自我中心的倾向, 观众脑海中形成固定的带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导致外国电影中所呈现的文化不能被认可理解, 观众不能以平等的眼光去欣赏外国文化, 导致影片文化不能被正确解读, 而不能准确理解影片所包含的艺术灵魂。作为电影文化, 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以及艺术灵魂。电影《喜宴》中, 西方的强调个性解放观念与东方传统的道德之间的冲击, 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传统的道德在面对个人追求时, 也不得不让步, 该影片在跨文化交际中让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在理解解读不同文化差异时, 人们应学会适应不同文化, 促进多种文化的融合发展。
3、影片中的多元文化融合
电影语言中可以清晰反映地区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渊源, 这是因不同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风俗习惯以及思维习惯。这些并不能对当前文化之间的包容以及转化产生阻碍。在一些外国影片的名字翻译中, 就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三傻大闹宝莱坞》若直译, 为三个傻子, 名字显得过于直白无内涵, 不能较好的吸引观众区观影, 但采用“大闹”, 让人一下子联想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一大家所熟知的故事, 极易引起共鸣。文化具有开放性以及发展性的本质, 在相互交流中, 不同文化会相互补充融合, 同时会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变化。当前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文化融合时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在寻求一种共识, 求同存异。当前外国电影在全球化市场的畅销, 说明了人类文明的可融合性以及共性。身处于这个地球的人们应该认识到, 尽管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我们可以文化移情对不同文化进行准确领悟解读, 缩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同时不能背弃本土文化, 应做到相互交融,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4、总结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 其集中体现了民族灵魂。随着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到来, 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 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作为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外国电影, 观众可在欣赏娱乐同时, 通过移情, 更好理解他们所传达的艺术感染力, 引发共鸣。
摘要: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达, 而电影是一个较易被人们接受的载体。通过电影中的配乐、画面以及语言, 将鲜活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传递到各个角度,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宣传手段。受众在欣赏同时, 也可以对影片进行思考, 同时引发受众的共鸣。
关键词:外国电影,文化移情,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肖琦姝.外国电影赏析中的文化移情探究[J].电影文学, 2010, 42 (21) :752-753.
[2]陈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与外国影片名的翻译[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43 (14) :125-126.
[3]刘畅.外国电影理论发展轨迹浅析[J].电影评介, 2011, 42 (22) :223-224.
3.外国文化 篇三
多元文化视角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设计渗透着外国文化教育的思想,教科书的选文贯穿着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完善。
关键词
多元文化 高中语文 教科书 外国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国际教育大会的第78号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包括了为全体学习者所设计的计划、课程或活动,而这些计划、课程或活动,在教育环境中能促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及增强理解可以确认的不同团体的文化。这种教育能够促进整合和学业成功,增进国际理解,……其目的应是从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邻国人民的文化,并最终鉴赏世界性文化[1]。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大潮流的影响下,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原本相对封闭的各国文化也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无法完全置身于“世界”之外,远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那么,面对其他各国、各民族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侵袭”,我们应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应如何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正确构建我国学生乃至人民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教科书作为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教科书中就无可避免地要贯穿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别国文化的态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教科书的编排设计渗透着外国文化教育的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教科书编排设计的主要依据,其处处都明确提到要进行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进行审美教育”,“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2]。课程设计思路也体现着外国文化教育的追求,这一套教科书包括5册必修课和16门选修课在内的教材。必修课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每册必修课的“阅读鉴赏”部分都编选了外国作家的优秀作品。每册必修课的“名著导读”都介绍两部名著,每册都有一部对国外作家名著的导读。“名著导读”的编排理念在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3]。选修课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都有更为具体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其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2]。在课程目标上指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2]。
由此可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目标等都体现着在多元文化视域下进行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从而引导着教科书对于外国文化译作篇目的合理编排。
二、教科书的选文贯穿着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
1.教科书中外国文化译作的数量、国别
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有5册,课文共有79篇,外国文化译作共有14篇,占总篇目的17.72%。必修课中外国文化译作涉及到的国别有美国、法国、英国、俄国、德国和日本六个国家,其中美国的作品就占有7篇,法国和英国各占2篇,俄国、德国和日本则各占1篇。另外,必修教科书每册最后还设有“名著导读”,每册2篇,总共10篇,外国名著就有5篇,占了总数的50%。
选修课分为5个系列,15门选修教材。这5个系列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这15门选修教材中涉及到外国文学、文化的有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演讲与辩论,共有7门,占选修教材一半的数量,份额较大。这些教材中纯外国文化译作的是《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其他5门都是中外交杂,各占一定的比例。这些选修课的作家作品覆盖的范围较大,以《外国小说欣赏》为例,分为8个单元,一共16篇文章,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苏联、巴西、印度、日本、德国、意大利、瑞典、哥伦比亚、阿根廷和奥地利。这8个单元都展示了这14个国家优秀的作品,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很好的作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必修教科书还是选修教科书,外国文化译作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足以说明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对于进行外国文化教育的重视。
2.教科书中外国文化译作的选材类型、体裁、年代
从入选教科书的外国文化译作来看,必修教科书和选修教材都编排有外国的优秀作品,传递着外国文化价值观,带给学生不同文化的熏陶。
首先,从选材类型来看,类型多样化,既有现实主义作品,又有浪漫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有浪漫主义的作品;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有启蒙主义时期的作品,同时还有现代主义的作品。
其次,从入选的外国文化译作的体裁来看,5册必修教科书中入选的外国文化译作的体裁有演讲辞、小说、戏剧(话剧)、随笔、杂文、科普文章、自然科学小论文。选修系列的除了必修教科书所选外国文化译作的体裁外,还涉及有诗歌、散文、影视、传记、辩论等体裁,这些多样的体裁丰富了生生的学习内容。
再次,选编的外国文化译作的写作年代,必修课中的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代,选修课从古希腊到现当代都有,跨度之大、涉及年代范围之广,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教科书通过选编这些外国文化译作,传达了异域文学、文化的多样性,展示了别国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为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其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这对于学生构建健康的人格,养成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正确地看待别国文化,从而取其精华,完善自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材中还有一些介绍外国作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必修5第4单元第12课美国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和第13课英国作家史蒂芬·霍金对于《宇宙的未来》的介绍,还有必修3第13课美国作家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等,这些文章对人类生存的大自然进行介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学生形成保护自然、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同时也能了解到“新阶段的‘国际化,必须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积极为人类的和平和繁荣、解决地球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作出贡献,参与能保全宇宙‘地球号生态系统和使自然、人、机器共同生存的人类文化的创造”[4]。
同时,还有介绍外国有关爱的艺术的译作,如必修4第3单元第9课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通过《爱的艺术》,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如何理性地对待爱。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和选修)的编排设计和选文无不涵盖了外国文化译作的痕迹,处处体现着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充分贯彻了外国文化教育的精神,多角度全方位地落实外国文化教育。
但是,教科书自身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多元文化视角的要求是要欣赏全世界的文化而不只是部分文化,然而我们的教科书在选文方面存在着以欧美主流文化为中心,忽视了其他大洲的优秀文化,以及欧美地区的非主流文化的状况。由前面分析可知,第一,入选教科书的外国翻译篇目存在“一边倒”的现象,特别是必修教科书,欧美的作家作品占主流地位,亚非的作家作品居于次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尤以美国的作家作品最多,占了入选篇目的50%。选修教科书的《影视名作欣赏》更为明显,入选的9篇影视剧本,除了4篇是中国的,剩下的5篇全是美国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作家作品毫无踪影。第二,必修教科书中入选的外国文化译作共有14篇,精读课文只有6篇,略读课文占了8篇,外国文化译作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自所占的比列不够协调。第三,入选的作家作品也存在性别差异,必修教科书的作家全是男性,选修教科书的也几乎都是男性。男性作家作品成为了外国翻译作品的首选篇目。第四,缺乏外国方言、谚语、民间文学、地方戏曲等内容。由此看出,这套教科书的选文编排设计还无法摆脱西方国家主流男性作家作品的影响,西方的非主流作家作品以及亚非等其他地区的作家作品严重缺席,片面化比较明显。
在多元文化视角下,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反思,边研究、边调整、边实践,不断完善教科书的编排体例。首先,是方针政策的制定。国家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多元文化的实际,渗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精神,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方针政策,让教科书的编排设计有政策上的依靠和指引。其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再到实施建议都要充分渗透对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再次,教科书对于外国文化译作的选择要真正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不仅要关注西方发达国家主流文化,也要关注其非主流文化,还要关注西方国家以外的各种文化,如方言、谚语、民间文学、地方戏曲等内容;入选的外国文化译作也要注重精读和略读的合理安排,比例要协调,不要“一边倒”;对于入选的作家及内容也要注重性别平等,优秀的女性作家作品也应考虑选入教科书,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广阔的胸襟。入选教科书的外国文化译作要防止片面化、单一化,要充分“发挥教科书在人格培养方面的桥梁作用,引导青少年认识人种与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理解和平、人权、平等、正义和生命等价值,成为真正合格的‘世界公民”[5]。
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为传播外国文化译作的重要途径,要合理地编排课文,既要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要具备全球视野,让学生从外国优秀文化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和能力,正确与别国文化接轨,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赵忠建,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360百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EB/OL].http://baike.so.com/doc/3774875.html.
[3] 施平.中国语文教材经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0).
[4]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 王涧.中国大陆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3).
4.外国文化 篇四
玛雅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更是美洲非常重大的古典文化。提卡尔国家公园坐落在危地马拉的热带丛林,是迄今人们了解最多、规模最大的玛雅古城之一。
印加遗址,位于南美。马丘比丘是印加文化的建筑象征。英国史前巨石阵,是英国古老文明的象征。埃及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
埃及古都底比斯,被古希腊诗人荷马称为“百门之都”。
古代文字:埃及人象形文字,腓尼基人字母文字,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楔形文字。
公历产生于古埃及的太阳历。
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文明,又称巴比伦文明。《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有名的英雄史诗,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
巴比伦著名建筑:空中花园(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和巴别通天塔。腓尼基航海和商业发达。
腓尼基古城乌加里特的字母文字是欧洲国家字母文字的始祖。阿拉伯《一千零一夜》,享有“世界最大奇书”的美称。金字塔是惟一现存的七大奇迹,是法老的陵墓,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推开异域之门
所罗门时代是犹太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共同奉为圣地的城市。所罗门是古以色列国王,至今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摩西“十诫”在犹太教中被奉为最高法律。《摩词婆罗多》,被誉为印度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茶道是日本流行的品茶艺术和饮茶方式。讲究和、敬、清、寂四规。假名来源汉字,片假名用简化楷书部首表示日语音节,平假名用简化草书部首表示日语音节。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流行的民间绘画。日本传统舞蹈:舞乐、歌舞伎和能乐。信仰之旅
印度艺术宝库阿旃(zhan)陀石窟。佛之三毒(三不善根):贪嗔痴。佛教圣树:娑罗树和菩提树。东方四大奇迹:柬埔寨的吴哥古迹、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尼的婆罗浮屠。
现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塔遗迹在印度尼西亚,即婆罗浮屠佛塔,素有“印尼的金字塔”之称。
伊斯兰教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和朝功。希腊的光荣
希腊国宝帕特农神庙,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希腊的“黄金时代”又被称为“伯利克里时代”。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著有《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阿喀琉斯,英勇善战。
柏拉图,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代表作《理想国》,拜苏格拉底为师。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希波克拉底,欧洲医学奠基人,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与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亚》)一起被称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
《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希腊雕刻,米隆《掷铁饼者》。
米洛斯的维纳斯,现在收藏在法国卢浮宫。群雕《拉奥孔》,希腊艺术顶峰。罗马的梦想
庞培古城,向人们展示了令人惊讶的古罗马文化的辉煌。罗马野蛮的娱乐方式——角斗。
古罗马共和国著名的统帅和政治家恺撒。
奥古斯都,古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元首政制创始者。中世纪的十字架
中世纪欧洲的特殊阶层,骑士。
十字军东征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神学大师托马斯阿奎那,建立起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十字架下的信仰
基督教的组织称为教会,教皇制是天主教的教会制度。红衣主教是教皇之下,所有主教之上的唯一高官。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的核心标志。文学心灵的历史 文艺复兴:布鲁民斯的佛罗伦萨大教堂,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和他雕刻的大卫,宗教改革家德国的马丁路德,文学家英国莎士比亚、法国拉伯雷、西班牙塞万提斯,社会主义思潮创建者英国莫尔,自然科学家波兰哥白尼、意大利伽利略,哲学家英国培根。
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学者。意大利但丁《神曲》,代表了中世纪文学和最高成就。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
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
英国弥尔顿,《失乐园》。
莫里哀,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代表作《吝啬鬼》。
德国歌德,代表作《浮士德》。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代表作《唐璜》。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咏水仙》。
法国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法国司汤达《红与黑》。
法国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大师,“现代小说之父”,代表作《人间喜剧》。英国狄更斯,代表作《双城记》。普希金,俄国文学的始祖,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俄国果戈里,代表作《钦差大臣》,《死魂灵》。
俄国托尔斯泰,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现代科学与哲学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
非理性主义思潮,德国哲学家尼采(唯意志论)。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生命哲学。
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学说,潜意识理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日心说》。英国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牛顿,自然科学奠基人,建立完整的力学体系。美国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英国卢瑟福,被称为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英国贝尔德发明电视。
美国,罗伯特*戈达德,火箭技术之父。英国弗莱明,发明青霉素。神奇的艺术旅程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代表作《大卫》,天顶画《创世纪》(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意大利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
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华丽、炫耀的风格。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
法国雕刻大师罗丹《思想者》。
法国印象派绘画家,莫奈《日出*印象》、《睡莲》。西班牙毕加索,代表作《格尔尼卡》、《和平鸽》。荷兰印象派大师,梵高《向日葵》。意大利歌剧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古典乐派,亨德尔,德国巴赫(“西方音乐之父”),海顿奥地利作曲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贝多芬。
波兰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法国,芭蕾舞的诞生地。华尔兹舞,也就是“圆舞”。
西班牙舞,最突出的弗拉门戈舞。
拉丁舞,阿根廷探戈,古巴伦巴,巴西桑巴舞。现代自由舞蹈之母邓肯。当代文明之光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变形记》。迷惘的一代,美国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战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新高潮“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嚎叫》、《在路上》。20世纪50年代,摇滚乐歌手猫王普雷斯利。60年代,英国甲壳虫乐队,约翰*列侬。法国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单向的人》。社会批判理论。摩纳哥,赌城蒙特卡洛。
5.用跨文化理论解读外国影片 篇五
(一)故事梗概
日本影片《让我们起舞?》(1995)讲的是一个日本职员的故事,男主角是四十多岁的白领,每天在公司拼命工作,下了班精疲力竭,先坐地铁,然后骑自行车回家。生活日复一日,单调重复,了无趣味。他是工位成功的白领,养活一家,还刚买了漂亮的新居,在别人眼里,他的生活似乎完美得没有一丝漏洞。可是他不快乐,非但对生活没有热情,反而感到沉重的负担。直到有一天下班回家时昏昏欲睡的他从地铁车窗望出去,看到一位年轻女子(梅)在月台对面的楼上临窗伫立,而窗上写着“舞蹈学校”的字样,他才猛醒过来,突然觉得生活的意义出现了。在日本,学舞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他瞒着妻子女儿战战兢兢地去报名,然后偷偷摸摸开始每星期一次的舞蹈课。没想到,梅并非教他学舞的老师,而且义正词严地警告他切断一切关于她的妄想。他很尴尬,但没有却步,坚持着学了下去,而且学得很好,被老师推荐与另一位女生一起去东京参加交谊舞比赛,由梅亲自指导。
在指导学舞的过程中,梅慢慢与他熟识起来,她告诉他关于自己的个人经历,他才知道原来梅是把舞蹈看成生命一部分的人,曾参加过在英国举行的世界级国际交谊舞比赛,但由于与搭档配合不够默契,中途摔倒而失去了得奖的机会,心中一直郁郁不乐,才来这个舞蹈学校教课。在梅的指导下,他长进很快,比赛时也跳得很出色。不料正跳到一半时,他在观众席中听见
了女儿的呼叫,一走神,就踩到了搭档的裙子,而让搭档摔倒了。他小心地扶起搭档,并帮她整理好裙裾。原来,他的妻子觉察到他的异样而悄悄雇了私人侦探跟踪,发现他在修舞蹈课,就跟到了比赛的场所。
他从跳舞中重新感到生活的乐趣和对生活的热情,以致赢得许多人的尊敬,包括梅。他们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影片结束时,他对妻子说想放弃跳舞,其妻却要求他继续下去。他还是决定先中断一下,但此时的他已经敢于为他同办公室的另一位拉丁舞者(也是偷偷摸摸学的)辩护了。我们看到他终于克服了害怕被他人发现自己学舞的恐惧。他对跳舞态度的转变激发了梅重整旗鼓的决心,她终于又有勇气去参加国际交谊舞比赛了。
(二)影片所表现出来的日本文化主要特征
如果用克拉克洪和斯多德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来分析这部影片,可以发现日本文化具有下列特征:与外部环境和谐,集体主义,强调存在而非行动,将空间视为公共,在时间导向上注重过去。
1.与外郜环境保持和谐
影片中,主人公的妻子在发现丈夫举动异常之后并没有大呼小叫,而是悄悄地雇了一名私人侦探前去跟踪,这样她就避免了破坏原来的家庭氛围,使丈夫和女儿能一如既往地行事。即使在后来他发现了丈夫的秘密之后,也没有公开质问,而只是不动声色地冷眼静观以表示对丈夫所作选择的尊重。这样的处理问题方式与美国妇女的大相径庭。假如此事发生在美国,妻子一定会直接顶撞其丈夫,因为美国人相信人应该主导环境,而不是与之保持和谐。
2.集体主义倾向
日本文化十分注重集体。人们愿意让自己隶属于某一群体,如公司,社区或家庭,而耻于被抛出群体之外,或者因做了与社会规范不符的事情而带给家庭或团队耻辱。这可以部分解释主人公为什么内心感到焦虑而不向家人或同事言表(这也表现了日本文化的情绪中性化)占此外,跳交谊舞本身在日本人眼里就是一件让人蒙羞的事,因此,他情愿自己承担也不愿让家人知道。集体主义在影片中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决定由谁去参加交谊舞比赛时,每一个学舞者都参与了讨论和决策过程。3.存在导向
整部影片都表现出日本文化强烈的存在导向。首先,电影一开始就有旁白解说与异性在舞厅里充满感情地翩翩起舞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男主人公持续他日复一日的同样生活会是相当容易的,而要开始跳舞(采取行动)却是鼓足了勇气之后的选择。
影片还有很多其他部分也显示存在导向。影片中所有的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经过有意识控制的,甚至在月台等地铁时,你都可以看到所有的人都是一动不动地站着,几乎完全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当主人公后来在等地铁时开始练习舞步时,已经显示出他对传统日本文化的偏离。
这种静止的存在导向与美国社会强调行动的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美国人总是在不停地动着,几乎从来没有静止的时候,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跳舞如此风行美国,而美国人几乎无法理解日本人认为跳舞羞耻的态度。
4.空间的公共性
影片曾多次出现主人公在办公室工作的镜头。从办公室的空间布置来看,日本文化把空间看成是公共的,因为每个人办公的空间之间没有隔板,而且每个人的办公桌也都是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更有意思的是,因为男主角是主管,所以,他的办公桌就被放在所有人的背后,这样他就可以看见所有员工的一举一动,而别人则要回过头来才能看见他的(也说明权力距离之大)。同样,舞蹈教室内的空间布局也是如此,虽然有两个舞蹈班,整个空间却是公共的,没有隔开,两个班的学生同时在同一个大空间里各跳各的,彼此能互相看见。
5.注重过去的时间导向 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鲜明表现。首先是对交谊舞的态度,传统的眼光占了上风。其次是家长的行为,父亲应该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男主角一直是传统的追随者,兢兢业业地工作,养家糊口,买房买车,下班与同事去酒吧,早上准时起床赶地铁,被视为成功的典范。女主角梅也是陷在过古的失败中不能自拔,看不见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直到男主角去学跳舞,与女主角相识,他们才慢慢反思自己,从而改变了对人对舞的态度,把目光从过去转到了未来。
(三)结语
《让我们起舞?》这部影片反映了很典型的日本文化,但主题却是要人们从传统的文化约束中解放出来,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对自己真诚。男主角在学舞中经历的所有心灵挣扎过程最后成就了他,使他得以摆脱传统的束缚而自由自在地与妻子一起在自家的草坪上翩翩起舞。
六、印度影片《雨季婚礼》(2002)
(一)故事梗概
印度女导演米拉耐尔的《雨季婚礼》(2002)上映后轰动电影界,好评如潮。影片讲述了发生在新德里一个印度大家庭里的非常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印度人的家庭观念,爱情观念,等级观念,现代西方文化与古老印度文化的冲突与调和等多方面的印度文化特征,为我们了解当代的印度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窗口。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场面宏大热闹,人物多关系杂,却又叙述得非常清楚。虽是喜剧,有许多叫人忍俊不禁之处,却又触动人内心的心弦,让人感动落泪。喜中有悲,痛中有痒:表面的欢乐背后有让人无法启齿的隐情;冲动热烈的感情之中包含冷静的理性。《雨季婚礼》把我们带进一个独特的世界。
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有六个:一个是新娘的父亲,一家之主。他既传统又慈爱,对家庭负有重大责任,是婚礼的主办者。一个是新娘的表妹,从小母亲去世,所以与新娘一家非常亲近。另外两个是新娘新郎,他们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婚礼之前几乎没有接触。新郎是从美国归来的工程师,善解人意;新娘虽同意了父母的包办,却同时与另一个有妇之夫有着纠缠不清的感情关系。还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婚礼承办人,来自社会底层,心地善良,却又强装现代,装酷,声称独身主义;另一个是新娘家的女侍佣,社会地位最低,敏感细致,温和顺从,有一颗待嫁的心。
影片的开始讲述的就是准新娘在婚礼前几天去找与自己有感情纠葛的有妇之夫,希望能与他有个结果,因为她虽然答应了父母包办的婚事,却仍然想找到自己的感情归属。没想到有妇之夫竟然嫌她麻烦,把她甩在路边。
父亲此时己全力投入张罗婚礼的事,一直不断地与婚礼承办人发生争执,因为他想要的是传统的印度婚礼,而婚礼承办人成天向他推销现代前卫的婚礼方式。
从澳洲回来的儿子发现自己难以溶入印度文化。从美国休斯敦回来的新郎发现准新娘的异常,就让她把事情讲清楚,告诉他事实真相。然后,他出人意料地对她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尊重,并因此蠃得了她的芳心。与此同时,声称独身主义的婚礼承办人突然坠入爱河,爱上了与自己地位不等的新娘家的女侍。在这些事件堂皇发生的同时,一件家丑却正在悄悄侵蚀婚礼的进行,并可能使整个家族蒙羞。影片在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秘密,父亲决定站出来保护自己的侄女的时候达到高潮,全家由此对父亲更生敬意。在婚礼到来的那个夜晚,暴雨从天而降,但整个家庭的男女老少却在雨中狂欢,仿佛这是他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一天。
(二)影片表现出的印度文化特征
影片表现出了几个很强的印度文化特征,其一,是父权,男性的勇气和荣誉是受人尊敬的基础,婚姻由父亲安排,婚礼由父亲操办。其二,是散漫型关系,人与人之间只要进入对方的公共空间,就很容易进入私人空间,大家无所不谈,无所不分享。其三,是情绪的外露和感性。人们动作表情夸张,通过非语言的间接方式沟通情绪和冲突。最后,是相当森严的社会等级,通过广为人知的种姓制度表现出来。下面就这些维度对影片作一个分析。
1.男权文化.影片中虽然女性很多,但可以看出真正能做主的有影响力的都是男性。父亲包办婚姻,父亲操办婚礼,虽有与母亲商量的镜头,但决定都是父亲做的。有妇之夫抛弃准新娘,新郎又原谅新娘,都是男权的显示。
男权表现最鲜明的就是那个多年来不为人知的家庭秘密。新娘的表妹性格开朗,懂事,知书达理。由于父母早逝,所以从小与新娘一家关系亲近,甚至将新娘之父看成自己的“父亲”。然而多年以来她心里却始终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在她年幼时,曾遭到一个颇有权势的远房叔叔的猥亵(读尾谢)。因为其显著地位,这位叔叔也被邀请来参加婚礼,依然是道貌岸然的样子,受到所有亲戚的尊敬和款待。有一天傍晚,大家围坐着聊天的时候,叔叔走过来,邀请一个小女孩(某个亲戚的孩子)跟他去玩,表妹非常警觉,就跟着过去,当面指出了自己当年曾经遭到的侮辱,并要求他放开女孩。众亲友闻声而来,表妹只能忍住愤怒离开现场。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思想斗争,她终于决定将此事告诉父亲,向他求救。父亲开始不信,相信之后却不能立刻决定,因为他不希望得罪那个“叔叔”,更不希望当面冲突。表妹失望之极,决定离开,不参加婚礼。最后父亲决定保护侄女,当众宣布了与“叔叔”切断关系,并要求他当场离开,不得参加婚礼。叔叔猥亵侄女,侄女忍受这个侮辱多年,最后还得通过父亲来声张正义,更加戏剧性地显示了印度文化中的男权思想。
2.集体主义散漫型关系
影片多处都表现了印度文化的集体主义和散漫型的人际关系。首先婚姻是由双方父母包办的,而不是自由恋爱的结果。这个习俗至今存在,而且被社会的知识阶层接受和实践,就说明个人的欲望诉求得服从于家庭利益的倾向。其次,众多亲戚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婚礼,亲戚之间非但不是无话可说,而且显示出许多彼此之间的了解。虽然大家平时不见面,但见了以后就没有隔阂,可以尽情尽兴地交谈各种隐私话题,比如性生活、结婚的需求、个人对家庭的价值等等,完全表现出卢温提出的G类人际交往模式。
3.情绪外露感性
印度文化的情绪外露感性在影片中暴露无遗。影片中的人物从头到尾都是七嘴八舌、高声说话。与其他印度影片相似,舞蹈也是该片的一个重要表现部分。那些美丽直露的舞蹈动作,亲密的身体接触,强烈的肢体语言,都表达了浓烈的情绪感受和体验。影片的色彩也是异常浓烈,以大红金黄为主调。女人的沙丽都色彩鲜艳,化妆也很浓厚。而且大家都不在意激情的表达。
比如从澳洲回来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在婚礼上认识的女孩,半夜里偷偷跑去对方的房间与之亲热,正好被夜半归来的新娘撞见,也没有表现出不好意思。后来还在公开场合上台与之跳激情舞表达感情,被大家叫好。
然而,在描述婚礼承办人与女侍的爱情发展时,影片却表现了另外一种感情表达方式:含蓄深沉。也许是个性的关系,也许是社会地位的关系,这二人之间从来没有直接大胆的爱情表白。侍女从来不敢正眼看别人,在低声下气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尊严。她也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婚礼承办人,只是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表示出自己的好感。婚礼承办人虽然装酷,但见了女性似乎更加羞怯,说不清话,与他跟父亲谈生意时的表现判若两人。最后,他鼓足了勇气,也只是用鲜花做了一个心型的花球,捧在自己的胸前,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去向女侍求爱。这一段感情的表现说明在整个文化具有浓烈情感色彩之下,依然存在着鲜明的个体差异。
4.森严的社会等级
以家庭为背景安排婚姻本身就显示社会等级的重要:重要的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这个人所属的家庭。这可能是印度社会得以延续种姓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等级层面是使用的语言:英语和印度语。说英语的似乎比说印度语的要高人一等。从澳洲回来的儿子,从美国回来的新郎,甚至间或说几句英语的婚礼承办人,都从侧面表现出这一点。
最明显的是女侍的行为举止。她因为深知自己社会地位的低下,所以总是归顺服从,低眉顺眼,从来不奢望得到来自比自己社会阶层高的人的青睐。当她感觉到婚礼承办人对她的感情时,心中充满了喜悦。另外一件表现社会等级的事件发生在新娘找不到自己的头簪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女侍偷了头簪。要不是婚礼承办人偷偷看见女侍在整理新娘的房间时在镜子前悄悄试头簪,然后看见她把头簪放回去,并为她出来讨回清白的话,女侍就可能被冤枉开除、赶出大门了。
另外的表现是婚礼承办人发现自己爱上女侍之后的复杂心态,因为女侍的社会等级比他要低,所以他思想斗争很厉害,这种思想斗争本身反映的就是对社会等级的敏感。最后他战胜了这个障碍,则说明他自己追求的现代思想占了上风。
6.外国语学院第四届寝室文化节总结 篇六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切实提高同学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推进学生公寓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为迎接祖国60华诞,在外语学院学工办与团总支学生会联合组织下,我部部员群策群力,拟定开展本次寝室文化节,并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
本次寝室文化节是我系第四次举办类似的活动,在吸收以往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做了适当的创新,使得活动方案教之前更加详细,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的内容。
1.寝室征文大赛
征文大赛中,同学们用自己的笔记录下宿舍生活里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情。有催人泪下的,也有另人捧腹大笑的,从同学们的字里行间中,我们欣赏到的是一副副生动的生活画卷,正是在这点点滴滴中,我们一步步长大,一步步走向成熟。
2.寝室标语口号征集大赛
标语征集大赛中,当代大学生敢说敢做,特立独行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既有“无屑可击”这样简明扼要的玩文字游戏的成语,也少不了“清风明月照我心诗词歌赋相枕眠”的典雅浪漫。同学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用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口号,向我们展示着他们内心的呐喊。
3.优秀宿舍
优秀宿舍的评比更是热火朝天。几乎每个宿舍都热情饱满得投入到改造宿舍的行动中来。女生的宿舍,温馨可爱;男生的宿舍,运动
阳光。还有的宿舍更是用一幅幅山水画让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内到处飘散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
4.摄影大赛
这个活动是本次文化节新增的活动,旨在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手中的相机手机等记录下生活中的美丽瞬间,留住永恒的回忆。时间虽然不断得从我们手指缝里溜走,却逃不过我们的镜头。有的宿舍选取了某个造型独特的角落做为镜头的主角,有的宿舍则用全家福的形式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他们融融的兄弟姐妹之情。
5.老师进宿舍观摩
寝室文化节各项评比结束之后,外语系学工办主任周老师和我系多个班的班主任,一起进入学生宿舍楼内,一方面为标兵宿舍和党员示范宿舍挂牌,另一方面检查了同学们在寝室文化节中做出的努力,老师们对同学们的心血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并勉励大家以后要再接再厉,争取每个宿舍都做到免检宿舍。
此次寝室文化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宿舍的整体状况都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无违章用电的情况。同学们也都积极配合我们的检查,说明广大同学还是很重视这次寝室文化节的。举办寝室文化节,是为了在同学们中间逐步树立起寝室文化的理念。同学们要不局限于从宿舍卫生方面,更从宿舍文化的角度来布置自己宿舍的室内环境。
宿舍是我们的家,我们温馨的小港湾。它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充分尊重
7.探究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 篇七
从维多利亚时代, 到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 以下午茶为代表的英国茶文化逐渐渗透到英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红茶从英国的贵族圈子开始流行, 最后被皇室推崇, 并慢慢扩展到整个英国中下阶层的日常生活中。从工人阶级到皇室贵族, 都将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茶文化的影响力还渗透到外国的各种文学作品中, 以英国和美国小说中对英国茶文化的描述最多, 本文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
1 英国茶文化解析
1.1英国茶文化的内容
提到英国, 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他们独特的茶文化。虽然英国地区并不生产茶叶,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 几乎没有别的国家比他们更喜爱饮茶。和传统的中国式饮茶不同, 随着茶文化在英国几百年的发展, 他们已经将茶和自身的文化特点相融合,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茶文化体系。在英国, 上至皇室贵族, 下到工人阶级, 几乎没有人的日常生活可以离开茶而存在, 可以说, 茶文化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式。下文对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1.1英式早茶。在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中, 已婚的贵族妇女早起之后都会在卧室吃完早茶才起床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 早茶在英国又叫“开眼茶”。一般情况下, 红茶是英式早茶的首选, 但和中式红茶不同, 英国人喜爱甜食, 他们一般会在茶里加入蜂蜜、柠檬汁、牛奶或者茉莉等辅料, 以更符合他们的口味。英式红茶色调浓郁, 但是口感又变得比较清新。正宗的英式早茶原料大多都是来自肯尼亚、锡兰以及阿萨姆等地的优质红茶, 并经过调制而成的。在《拜伦传》中也有对英国早茶的描述, 大概意思是说,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到希腊参加武装斗争, 每天早上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饮用一杯红茶, 才开始进行其它活动。
1.1.2英式上午茶。上午茶在英国不像早茶和下午茶那样普及, 但是对于一些英国人来说, 在上午11点左右来一杯茶是其生活的必要部分。整个上午茶时间大概有20分钟左右, 上班族利用这个时间缓解疲劳和紧张情绪, 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并且上午茶在早饭和午饭之间, 正好可以通过一杯茶和一些茶点来充饥。受到饮茶环境的限制, 上午茶通常比较简单, 没有那么多繁琐的步骤和器具。
1.1.3英式下午茶。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也是英国人优雅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在18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时期, 下午茶开始在英国诞生。英国人对午餐向来不太重视, 且饮食量也比较少, 他们将晚餐当做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饭, 但是在英国贵族, 晚餐的程序非常繁琐, 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当时的一名贵族公爵妇人因为难以忍受午餐和晚餐之间漫长的等待, 就吩咐仆人为其准备一些红茶和点心充饥, 后来这位贵族妇人还用这种形式在下午举行朋友间的聚会, 渐渐地, 下午茶逐渐成为贵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宗的下午茶时间是英国的下午四点, 现在几乎英国上下都会在这个时候有固定的十五分钟休息饮茶时间。
在英国, 下午茶点心也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 装点心用的托盘是维多利亚式的瓷盘, 瓷盘一般分为三层, 最下面一层放的是三明治, 里面一般加黄瓜、鸡蛋和烤牛肉等, 或者放牛角面包也可以。在英国, 三明治大多是扁长方形的, 这样在食用的时候就能够始终保持优雅的形态;第二层放英国的一些传统点心, 比如松饼、培根卷等, 吃松饼的时候需要用小刀切开, 然后再抹上奶油或果酱, 这样是为了避免在吃的时候掉很多碎渣, 看起来也是比较优雅整洁;第一层主要是放蛋糕和水果。食用茶点的顺序在英国也很讲究, 一般人都不会想吃哪一层就吃哪一层, 因为茶点在摆放的时候是按照口味定的, 从下到上, 口味由淡转重, 由咸到甜, 在食用的时候, 应该也按照这个顺序进行。一方面是为了整个下午茶看起来更加精致讲究,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为了提升饮食质量, 如果先吃口味较重的, 那么清淡的食物味道就会被遮盖。
2 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
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对各个饮茶场景有详细的描述, 其中的英式茶会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她在文中写到, 每当人们开始饮茶的时候, 很多觉得不开心的事情都过去了。在英国的上层阶级, 茶会和舞会一场是非常重要的聚会活动, 能够增进朋友和亲人之间的关系, 维持良好的交际。在茶会上, 会根据客人的数量和身份准备不同的茶具, 同时, 对茶桌以及服饰装扮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 女士都穿着精美的洋装, 并佩戴帽子, 充分展示了其淑女形象, 而男士都穿燕尾服, 戴高筒帽, 这是对绅士形象的最好诠释。这些场景在《傲慢与偏见》中被频繁提及, 不仅说明作者对茶会活动的了解和喜爱, 也展示出英国社会对茶的依赖性。
狄更斯在他的代表作品《匹克威外传》中对茶也有非常频繁的描述, 其中光是“茶”字就被提到了80次。他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些非正式性的英国茶会场景, 大多都是平民之间的聚会和交流, 没有那么多繁琐的程序和规定, 显得更加自在和舒适。比如在很多情形下, 妇女们显得不那么拘束, 而是坐在一条长条板凳上大声地闲聊, 偶尔拿起茶杯饮一口, 这是对英国中下层阶级生活场景的描述。
法国作家莫洛亚在《拜伦传》中对拜伦对茶的喜爱有着精彩描述。他提到, 对于拜伦来说, 啤酒和牛肉是他喜欢的, 但是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 他只会叹息和遗憾, 但是如果连茶也没有, 那么对他来说就无异于灾难似的。很多人都知道, 对英国人的日常生活来说, 啤酒和牛肉必不可少, 但是茶更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足以说明在当时, 茶文化对整个欧洲的影响之深。
乔治吉辛在他的散文作品《四季随笔》中描述了隐士亨利·赖伊克罗夫特与茶有关的日常生活, 包括茶会中的人物、礼仪等, 表达了自己对和谐美好茶会场景的触动之情。乔治吉辛将散步后的饮茶作为一天中最安适的时光, 从这部散文作品中, 读者可以发现, 饮茶不仅是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 也是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 茶能够帮助他们排解忧愁, 获得更加安适美妙的生活情趣。并且英国人还会将茶和养生结合起来, 通过不同茶的组合方式来获取更多的营养。
劳伦斯在他的著名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普通英国家庭的喝茶场景。矿工莫雷尔常从事繁重的劳动, 但是只要回到家喝上一杯茶就能够缓解疲劳, 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作者描述说莫雷尔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炉子中的残煤砸碎, 然后把水壶放在炉架上, 水开之后, 就沏上一壶浓浓的热茶。每天早上起床后, 他也有固定的早茶习惯。而在下井工作的时候, 他最喜欢喝不加牛奶和糖的凉茶。在莫雷尔的家庭里, 茶点也有着非常典型的英伦风格, 先是把咸肉放在火上炙烤, 然后肉里面的油会缓慢的滴到面包上, 最后再把咸肉切成薄薄的片状。该小说主要体现了茶文化在英国工人阶级中所发挥的作用, 对他们来说, 喝茶没有那么讲究, 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 但却能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希望。
3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
在美国的殖民统治时期, 英国深刻的茶文化对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结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很多美国的文学作品中对英国茶文化都有所提及。亨利詹姆斯是美国著名小说家, 他在代表作之一《贵妇人画像》中就大量地描述了美国贵族的下午茶活动场景。下午茶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也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线索。在后面的场景描写中, 作者更是着重刻画了茶具、茶点等细节, 并对主要人物在下午茶进行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形象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帕西小姐, 作者在对她进行描述时, 几乎都和茶有关, 该人物形象对茶的喜爱程度在小说中居于首位, 她很喜欢下午茶的仪式感, 每次参加下午茶聚会时, 都是精心装扮一番, 对于服饰等细节有着偏执的要求, 帕西小姐的形象就是当时上层阶级典型的欧洲淑女。小说的主人公叫伊莎贝尔, 她从始至终对英国的茶文化都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她总是拒绝别人对她发出的饮茶邀请, 其实,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 伊莎贝尔针对的并不是饮茶本身, 而是以为茶文化是传统欧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莎贝尔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 但是却没能理解真正的传统文化并非都是不好的, 这直接导致了其悲剧性的一生。在《贵妇人画像》中, 还通过对茶具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刻画。比如杜歇先生虽然看起来非常爱喝茶, 但是却并不知道该如何品茶, 这就使他看起来显得非常粗俗。他饮茶时通常使用一些颜色很绚丽且容量很大的杯子, 款式显得非常夸张, 和别人看起来格格不入。该小说利用茶这一特殊的文化介质, 使不同的阶级和民族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 整个故事发展过程, 都贯穿了饮茶活动, 为矛盾的发生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线索。
4 结论
茶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曾被称作是“缪斯之友”和“众神的甘露”, 不仅是诗人灵感的重要来源, 在众多小说作品中都被大量描述。曾经有人说茶几乎占据了英国的所有小说, 这一说法虽然略显夸张, 但是足以说明, 茶文化在英国的渗透之深, 以及对英国文学作品的极大影响力。同时, 在欧美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中, 对英国茶文化的描述也毫不吝惜, 这都说明英国茶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黄学周.英式下午茶文化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3) :21-23.
[2]赵琼.浅析英国茶文化与英国文学[J].剑南文学.2013, (10) :419.
[3]袁滔.论美国小说中的美国饮茶文化[J].芒种.2013, (12) :209.
[4]梁远.从茶文化中看英国文化向上的价值取向[J].湘南学院学报.2010, 31 (06) :66-68, 73.
8.外国文化 篇八
关键词:外来语;日语;汉语;外来文化;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3-0056-02
外来语不只是一种文化倾向,更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对外交流的情况。外来语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文化。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外来语可以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
1关于外来语
外来语从字面解释就是来自外国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严格地说,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以及来自古朝鲜语,阿伊奴语的词汇也应属于外来语。狭义的外来语主要是指从西方国家的语言中借用,并用片假名书写的词,也称为“洋词”。
日本人积极的学习西方的语言和先进的技术,这样外来语就像潮水一般的涌入日本,外来语已深入了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生活,商业,学术等。1996年,日本国立研究所对有关报纸词汇作的调查表明:在区别词数中,外来语占有12 %。外来语的限制和规范使用,也已经成为了日本国语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可以说,外来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日本人语言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先驱
很多人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会专注于各个时代的政治形态、经济状态、社会生活和思想史的研读,往往忽略了它们的载体……语言的发展历史。语言的发展从一个原始的角度反映了这段历史的变化。一个新事物的发明,必然会有相应的词汇产生;一件事物的消亡,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这项事物的词汇也将会被人们遗忘,而退出语言历史的舞台。语言的这种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也间接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历程。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先驱。
2.1日本文化中的中国文化的影子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两个邻国。在两千多年的交往中,语言和文化都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着。在现在已经自成体系的日本文化中,随处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像。
2.1.1日本语言中的汉语成分
日语自古以来就深受外来语的影响。最早对日语产生深刻影响的语言是汉语。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一般认为是从汉字中脱落而成,都是以汉字为母体演变而来的音节文字。平假名是借汉字的草书而成,相传是当时的文人墨客仰慕晋朝的文化,临摹草书而来的;片假名主要是取汉字的偏旁冠脚创制而成。相传是僧侣们在引进汉唐的佛教文化,抄习经书完成的。日语在初始时期,并没有现在的平假名、片假名,而是完全的汉字。但刚开始的时候,汉字并没有表意的成分,而仅仅用来记录日语本身的发音。于是就有了通篇由汉字组成的《万叶集》,后来又经过不断的简化,音节之间的代用,就简化了很多的汉字,而脱落成了万叶假名。日本在弥生时代就已经接受了中国的汉字。其后,经过数十代人的努力,经过长期的摸索,才形成了后来日本的文字体系。无论是后世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徐福交书说”、“倭人掠书说”,还是“王仁献书说”来解释日语的起源,表明了日本语言中,汉字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在日本文字的发展历程中,汉字从无到有,从表音到表意,到最终形成体系,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汉文书籍转载在一艘艘来往于中日两国之间的大船上。乘风破浪,开辟出了一条充满浓郁书香的航道。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些文字带着墨香,飘洋过海来到日本扎根、繁衍。这些文字、书籍,为在日本文明的发展史上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犹如漫漫长夜的一盏明灯,给日本国家带来了温暖,送去了光明,提供了文明开化的火种。
2.1.2日本文化对汉文化的吸收
漢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所言:日本民族为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汉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汉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日本对于汉文化的吸收,可谓如饥似渴。他们不断地引进大陆先进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己本国的文化。这段时期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日本国家的一个重大的飞跃。中日文化的交流,有3个高峰时期。第一,移民阶段,也就是指大陆居民向日本迁徙的阶段;第二,遣唐使阶段,即日本政府为了学习先进的大陆文化,积极主动的遣使隋唐学习的阶段;第三,自由贸易阶段,即宋元以后,中日文化交流的主题由官方转移到了民间。民间自由贸易成为这一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应当是遣唐使阶段。彼时先进的大陆文化,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政治体制方面,“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姓氏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了新的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大化4年,根据国博士高向玄理等人制定的方案,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在军事方面,大化2年,日本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防人制”。京师置五卫府,东国及九州等边塞重地设置军、团、防、戍,征集农民当兵,三年一轮带。在宗教方面,佛教的引入,使日本民众的信仰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日本八百万神灵以后,又引渡了一大批佛教神灵。鉴真东渡,给日本的佛教界带来了律宗。其后,空海、最澄入唐留学归来,创建了天台宗和真言宗。为日本的宗教添加了新的元素。在文学方面,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便是由汉字书写而成。《日本书记》的出典,也多来自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选》、《淮南子》、《金光明最胜五经》、《高僧传》等古书。以及后来的汉诗和歌,甚至于后来的《源氏物语》,现代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深重。
2.2日本文化中的西方色彩
在日本,外来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一种时尚。片假名的存在为外来语的吸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现代化通讯传媒的推广,外来语在日本民众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了欧美化、现代化的代言人,给人一种新颖、高雅、时髦的感觉。
日本吸收西洋文字的高峰时段有两个:一是明治维新前后;一是二战以后。从16世纪以来,由于葡萄牙和荷兰的贸易关系,葡语与荷语就经常出没于日语当中,在日本生长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语,多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引入的。基本是以英语、德语、法语为主要的外来语引入来源。这3种外来语已经分布在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英语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很多日本的学者都曾经一度计划将英语列入日本的第二语言,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其次是德语和法语。德语被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原因之一是,因为现代医学的传入,很多的医学术语都是直接的借用而来;其二是由于德国医学的先进,他们发明创造了一批独一无二的医学术语。由日本现代著名的小说《白い巨塔》改编的电视剧中出现了很多的德语外来语。如:ウイルス(virus)病毒,リンバ(lympba)淋巴、血清,レントゲン線(rontgen)伦琴射线、ガーゼスポンジ(gauze sponge)纱布等等。法语外来语一般被广泛的使用在艺术领域。如现代美术、音乐、时装、美容等等的各个方面。如バレエ(ballet)芭蕾,バイオリン(voilin)小提琴,パロディ(parody)讽刺诗文等等。
外来语的使用比率之高,再加之日本人的推崇。外来语也顺应的就成为时尚界的主流用语。科学技术方面也可以说是外来语的天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洋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多在于科学技术、时尚艺术等后现代科学方面。冷战结束后,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也逐渐的频繁,因此关于金融、贸易方面的外来语也日趋增多。这些先进的生产方式通过外来语这种方式传入了日本,加速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如果说日本的古代文明传承于中国,那么日本的现代文明就归功于西方。所以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中西方融合的产物。但是尽管如此,日本人具有其特殊的风味。其之后的殖民扩张也是学习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正如福泽渝吉在《脱亚论》一书中谈到“国内无论朝野,一切采用西洋近代文明,不仅要脱去日本的成规旧习,而且还要在整个亚细亚洲开创一个新的格局”。
2.3日本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日本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外来文化
有人说,日本的文化是杂种文化。没有其纯正的文化来源。然而正是这些杂源的文化融合而成的大和民族,创造出了一个亚洲的奇葩。有别于欧亚各国,其独立性也是无与伦比。与其说是杂乱,不如说大和民族是一位出色的调酒师,调出了如此灿烂的日本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在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更是担任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语言的碰撞带来的文化接触。如果有人问,日本到底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过去日本是与中国一样的,是汉字的国家。但是日语是表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日语在表意文字的影响下,具有了形象思维。在表音文字——假名的影响下,只用发音就可以理解的庞大数量的外来语。在外来语、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也就有了西方人的想法、见地、思维。日本人集中两种思维方式于一身,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也就比别的种族更深一层,也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更容易发达起来。
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完全的依葫芦画瓢。他们在外国已经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中自由的寻找。挑选那些最适应日本土壤的文化。一旦寻找到了,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的推广,并不断的添加自己的元素,完善和充实着这些外来的文化,使之完完全全的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在吸收外国文化的时候真正做到了“拿来”。将外来的文化真正的为自己所用。鲁迅先生在百年前,就已经深刻认识到了日本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是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却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3结束语
各民族语言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充实是人类文化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为了发展生产,使优秀的文化得以永生,大量吸收外来词汇更是势在必行。只有僵化的头脑,才会拒绝吸收外来词汇、外来文化。
参考文献
1 顾海根.日本语概论[H].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2 吴 侃.日语词汇研究[H].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5
3 沈宇澄、周 星.现代日语词汇学[H].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8
4 王 勇.日本文化[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5 福泽渝.脱亚论,http//www.nicemood.comforumarchivertid-
80124.html
6 鲁 迅.拿来主义.节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中的《且介亭杂文》[I].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7 叶谓渠.日本文化史[K].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8 覃启勋.日本精神[K].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5
9 《借用の起こる状況など》http://ja.wikipedia.org/wiki/%E5%
A4%96%E6%9D%A5%E8%AA%9E
10 周 烈、蔣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H].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8.11
9.外国文化 篇九
由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往来日益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活动也日趋频繁,增强文化理解、克服文化冲突、增强文化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据我国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了20万。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以便尽快的实现与中国人的交际进而实现与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实现交流、沟通、合作、共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即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但仍然常常在交际中遇到难题,有时候甚至搞出很多笑话和严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为,究其根源,是因为留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其实,对于学习汉语的外留学生来讲,学习汉语不光是只要明白发音,认识汉字,语法等。如果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对于中国的历史,价值观,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有适当的了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学习好汉语并应用于交际。因此,必须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
跨文化
交际
一、文化和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才可以是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显然是有差异的,即文化差异的存在。于是,我们应当首先理解“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意义何在。“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化进行定义和阐述,反映了文化涵盖内容的广泛和深入,以及人类对于文化研究的重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这样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这主要是从思想和行为层面对文化进行定义,而不少学者认为,文化除了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外,还包括物质文化。文化的冰山比喻有助于对文化的全面理解。文化是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的,显性部分即冰山浮出水面的可视部分,是外在直观的事物,隐性部分即冰山水下的不可视部分,例如社会规范、价值观、信念等。本人认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特定群体所表现的具有显隐双重性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显性文化反映和体现了隐性文化,隐性文化驱动和支配着显性文化,两者相互联系和影响,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所谓文化差异,简要地说,即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别。文化差异是复杂多样的,我认为应当从文化显隐性的特点出发,将文化差异分为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显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成果表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语言的不同亦属于显性差异。语言不可视、不可触,却可以听到,它是一个客观存在。隐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行为方式、创造的精神成果表现出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文化差异的问题,而文化差异的更深层次会导致文化冲突。
二、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交际实例
正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流就显得与众不同起来。跨文化的交流很容易遇到障碍出现令双方尴尬的情况,甚至是严重的观念上的矛盾冲突。
举个很尴尬的例子:一个法国女孩在中国读书。有一天她在一个中国餐馆用餐,吃过饭临走时背后传来老板的声音:“你要不要喝饺子汤?”原来老板在和另一个顾客打招呼。女孩想:饺子汤味道一定鲜美,要不老板怎么会强调一番呢?
过了一段时间是中国的春节,中华儿女普天同庆。这个异国的女孩也为自己能在中国欢渡春节而感到无比高兴。她到餐馆买了半斤饺子,回去自己做饺子汤!临走请教老板怎样做,老板说水开以后把饺子下到锅里煮五分钟即可。
回到家女孩按老板说的去做了,可时间到了水面上还浮动着饺子,女孩想老板骗了她。这女孩脑子也挺好使,饺子汤一定是要把饺子煮烂,要煮烂就得时间再长一点才可以,耐心等着吧!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女孩已是饥肠辘辘,这时锅内的饺子早已不见踪影,女孩端着尽是饺子馇的汤喝得有滋有味,女孩边喝边想;中国的饮食文化值得学习,等回到法国自己一定露一小手!OK!中国的饺子汤真棒!
“饺子汤”事件只是众多在华留学生跨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这种尴尬事件在他们初入中国时会充斥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例如上面的例子,这种事甚至影响他们以后回国的生活,从而造成了文化误解。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化差异带来的这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这种差异是指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信仰、生活方式、习俗等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对于自身情感、思想、行为等的表达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形成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图式认知结构。比如说,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红色”在汉语中象征着喜庆、欢快,而英语中,“红色”则为血腥和暴力的象征。
这样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类似我们受到儒家思想、家庭观念的影响,体现在称谓语言上我们会把亲属称谓(叔叔、阿姨、奶奶等)用在非亲属的人的身上。留学生(特别是欧美留学生)需要去适应和接受这样的做法,而不是觉得不好意思,觉得奇怪。有学者认为应该摆脱留学生对于这些称谓的固有的认识,而把对于非亲属的这种称呼当成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加以学习。
对于“老”字的看法亦然。有的外国学者因为在中国称为“某老”而愤怒不已,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既然身在中国,如果想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应该对“老”字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某老”的用法也应该同“年龄长”的义项加以区别。此类例子甚多,也不再一一枚举。
其实,有很多来华留学生最终并没有选择回国,而是继续留在中国发展他们的事业。此时的他们经历了四年甚至更长的学习时间,不得不承认,他们选择留在中国发展是因为外国人喜欢挑战和自信的个性。“饺子汤”那种事件或许已经不会在他们身上发生。下面就是个很好的成功案例。
安妮来自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父母都是教师。来自众神之乡的她,从小就爱胡思乱想,喜欢到处玩耍。希腊人大都比较温和,保守,性子也比较慢,最常见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别着急,慢慢来”。安妮在家里算是一个小小的“异类”,她性子急,也喜欢了解各种新奇的东西。“我小时候的朋友一般都愿意留在当地,好多人目前都做了母亲,而我从小就想着要到外面去看看,好几次回国,她们看见我在中国的照片都很羡慕。”安妮有些骄傲地说。
她对中国的认识竟然起源于一部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动画片。安妮小时候很凑巧地看见了《大闹天宫》的动画片,一下子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只猴子居然让整个神的世界都害怕,而这个猴子又十分可爱,在她的眼中一切是如此的神奇,产生这只猴子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正是这个幼时埋下的种子使她在高中毕业后,毅然决定到中国留学,由于喜欢到处看看走走,她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她说:“希腊和中国都是很美丽的国家,都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在这两个国家,旅游业都会发展得很好。学旅游又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又能到处去玩,我很喜欢。”和大部分留学生一样,安妮在国内经历了四年的学习生活。从新奇到不适应,再到熟悉、适应,安妮一步步克服了语言关、生活关和文化关,逐渐融入到中国的学习生活中。
2006年,安妮在中国一家涉外酒店从事管理工作。在酒店的工作让安妮学会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但是她也觉得:“酒店的管理只是旅游业中的一部分,如果要对旅游业有个全面的认识,还必须去旅行社等别的单位工作一下。”2008年,她辞掉了薪水优厚的工作,来到了重庆,在一个旅行社找到了工作。在很多中国朋友的眼中,安妮的选择不太明智。当初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放弃一份在北京的好工作呢?安妮说,自己喜欢到处走走,喜欢接触新的东西。在酒店的工作虽然很好也学到很多,但这不是我最终想要的东西。我一直想开一个旅行社,介绍中国的朋友去希腊,把希腊的朋友带到中国旅游,现在的工作对我会很有帮助的。
三、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分类
跨文化交际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或者说是一种为文化交流。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其差异性主要通过语言、历史、宗教、价值观等核心文化要素表现出来。语言、生活方面的显性差异,宗教信仰、价值观方面的隐性差异,对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1、语言障碍问题。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对于进入新文化环境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在中国的学习生活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问题。初学汉语者在传达信息、表达感情方面有很多障碍,即使是经过短期的汉语培训,在使用汉语学习和交际时,往往会因为文化差异的干扰,造成误读与误解,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除了有声的言语交际,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同样困难。通过手势语、面部表情、眼色、服饰语等传递信息能加强和补充语言的交际功能,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相同的非言语交际符号象征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语言障碍限制了外国留学生接触、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各方面造成了不利影响。
2、生活适应问题。有研究指出,留学生主要关心的是住宿、饮食、睡眠、排泄、健康、安全、金钱、卫生、气候、学业困难以及交流。由此可见,生活的适应性是外国留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为留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无法满足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所需。在面临具体的生活问题时,留学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一旦解决不好、处理不当,他们可能会对生活中的琐事缺乏宽容的态度,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住宿、饮食方面的差异,出行、医疗方面的不便,与室友在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易引发外国留学生的生活不适感,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思想。
3、历史因素使然。提到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历史,我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跨文化交流代表人物——玄奘和马可波罗。以及国人不堪回首的在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特殊时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前者二人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地位自不必说,现有唐朝玄奘法师西行求取真经,一路西行历尽艰难万险。向沿途国家传播了中国文化;马可波罗则在元世祖时期远渡重洋来华,其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把当时的中国完整的介绍给欧洲各国。
然而,当中国真正的敞开国门与外国交流却是在500多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扣开国门。一时间,西方的饮食、文化、宗教等在中国不断的渗透开来。于是才有了那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于是大批的中国学生走向东洋、走向欧洲。至此,历史最大规模的跨文化交流由此展开。
这种交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几乎都是在缓慢的推进直到30年前,某人在大街上看见个外国人回家都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别提在人家外国人身后的品头论足了。时至今日,在中国的任何城市会见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他们或者在此学习、工作也有可能作为志愿者支持贫困地区的医疗和教育事业。
4、宗教信仰不同。宗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而且积淀在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并长久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习俗和教义,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质。外国留学生大多有宗教信仰,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论是外国留学生还是国人都应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避免冒犯他们的宗教禁忌,引起他们的敌视情绪。同时,应当关注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的交流碰撞,并积极发现苗头,采取措施是刚性的碰撞变的柔性更理性一些。因为在不同的宗教思想影响下,留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截然不同。宗教文化的和睦相处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起着积极的作用。
5、价值观不一致。价值观是人们在作出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习得的规则体系。作为特定群体所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价值观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于1980年提出文化维度理论,他的验证研究表明有中华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个体主义维度上的得分很低。中国传统价值观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集体的作用。这与西方追求个人独立,推崇个人荣誉和成就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留学生,在新的文化环境下习惯性地以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为标准,去衡量周围的事物和他人的行为,自然会产生疑惑、无法理解、甚至觉得生气、愤怒的现象。价值观差异正是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实施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跨文化交际策略是以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为目标,通过树立相似乃至共同的价值观,促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以实现观念层面的共通与融合,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就是在认识和分析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多元文化融合式的协调,达成留学生群体间和外部环境、人员的和谐共处,促成文化融合,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贡献。具体来说,如以下几点:
1.以尊重他国文化,寻求超常目标为前提。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差异并非说明文化有优劣之分,而是文化的个性造成了差别。我们没有权力抹杀不同文化的个性,也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丰富多彩。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包容对方文化的基础上,外国留学生与本地间的跨文化交流才得以进行,外国留学生才会接纳中华文化。这就要求在跨文化交流之前应对对方的文化习惯有一定的了解,至少是略知一些对方在生活中因价值观或者宗教信仰所避讳的话题,如果不能提前预判可以避免提及不确定因素,抓好跨文化交际的“预备”环节,主动将自身调节至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状态,既理解文化的显性差异,又理解文化的隐性差异,能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全面地考虑问题,准确找出矛盾冲突的文化根源,做到有的放矢。尊重他国文化、倾听文化差异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寻求超常目标,作为从事与外国留学生管理交流者和留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超常目标,即双方关注高于自身文化群体的目标,这个超常目标就是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虽然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原因多种多样,个人的目标期望不尽相同,但留学生受教育都是以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为最终目的。主动了解留学生的需求,留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制定阶段性目标,营造积极乐观地解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种种问题的氛围。
2.以积极的跨文化适应为方法。贝雷(Berry J W)从是否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是否愿意接触异族文化两个文化维度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四种方式:融合、同化、隔离、边缘化。研究表明,在这四种适应方式中,融合是最健康理想的方式。融合的发生须建立在对自己的文化和异族文化都有相当深度的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新文化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文化,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然后作出调整、妥协,最终形成新的为双方文化所接受的文化准则。在具体的日常交际中,可根据文化的显/隐性差异,根据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的原则,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促进文化融合。
(1)同化融合策略。文化的显性差异易察觉、可改变。该策略主要针对文化的显性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采用弥合差异和化异为同的方式,促进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例如通过对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帮助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跨文化适应的开端,通过举办汉语角,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提高汉语水平,减少语言障碍。同化融合策略可有效解决留学生的语言障碍和生活适应等问题。
(2)协同融合策略。文化的隐性差异是潜在、不易改变的,且容易在交际的过程中产生文化冲突。该策略主要针对文化的隐性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模糊这种差异,淡化最易导致冲突的主体部分,保留较缓和部分。这样,即使在某一方面存有不同看法和意见,也可借助有效的沟通、合理的处理而协调解决。例如我们尊重外国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价值观,同时通过深入的沟通,协同融合策略的灵活运用能解决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不一致等引发的问题。
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断攀升,会有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出现,跨文化交际是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是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同时,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近些年来,一些西方高校开设了汉语相关的课程甚至设立了孔子学院专门从事汉语言以及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教育。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有一部分曾是在西方高校的留学取得学位和授课资格后留下任教;也有一部分来自中国国内,他们大都在中国有过教授外国留学生的经历,有着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中国文化在逐渐的渗透进西方主流文化界,并得到认可在逐渐与当地文化形成融合;另一方面随着有丰富跨文化交流经验的中国教师被派往西方高校任教,使得外国留学生在来华之前能有机会提前学习和了解到一些中国的文化背景,这样在外国留学生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即有所准备避免了一些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
五、结论
综上,基于普遍存在的文化差异,通过分析留学生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关注交际中的深层次文化问题,结合多元文化环境,促进文化融合,积极、主动地为超常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并针对交际中出现的不同状况,思考和改进交流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跨文化交际的措施并不存在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在这一动态的研究框架内,跨文化交流应采用因“实”而变的观点指导实践,根据多变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有效交际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无障碍的跨文化交际。参考文献:
[1]华琴,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探析,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4)[3]王荣莲,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职业教育
[4]孙亚玲,跨文化交际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