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024-10-25

高三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9篇)

1.高三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篇一

高一政治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教案

一.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难点

税收是实行经济监控的重要手段

二.学法指导

1.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许多人对税收的性质、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人甚至一无所知,违反税收的行为经常出现。而更多的人对违法行为往往抱无所谓的态度,起码没有同盗窃国家财政等同看待。所以,深刻认识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有助于学生增强依法纳税、自觉纳税的意识。

(1)关于我国税收的性质 首先,要把握“税收的性质”。马克思说过:“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奶娘。”这表明,税收是与国家的产生连在一起的。所有国家都必须有税收,这是税收的共性。这种共同的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税收都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都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第三,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第四,分配的主体都是国家;第五,税款都是取之于民。这些都是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税收所共有的。

其次,要把握“我国税收的性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税收,又有其各自的特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税收,除了具有上述税收的共同特征外,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性质的国家,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的税收从根本上说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所以,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税收的来源、税收的增长和税收所体现的分配关系来看,税收的来源主要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向个人征收的比重很小;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税收所体现的分配关系不是剥削关系,而是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目前利益的关系。第二,从税收的用途来看,我国的税收在财政支出中,不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还是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2)关于我国税收的作用,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这就是说,一方面,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90%以上);另一方面,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税收政策,依法纳税,这使财政收入有了稳固的保证。

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例如,对价格高于价值的一些商品多征税,平衡商品之间的利润水平,避免片面地生产价高利大的产品,而不生产价低利小的产品;同时,还可以合理调节消费行为,避免因过度消费某些商品而损害人们的健康。又如,为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国家对乡镇企业采取低税或减税政策。

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从宏观方面看,税收可以反映国家经济的运行状况,据此,国家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从各地个人所得税的缴纳状况,可以大致了解地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从而采取必要的调节政策和措施,防止地区间的收入过于悬殊。从微观方面看,国家各级税务部门通过征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及时发现或防止企业违反税法的行为,促进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这是本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材是从纳税人的角度介绍有关财政、税收的基本知识的;讲财政税收等宏观经济问题是为落实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上来的。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全课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

为了突出重点,首先要联系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来强调公民应自觉依法纳税。其次,要讲清公民应具有“纳税人意识”。所谓“纳税人意识”是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相统一的自觉意识。具体地说,一方面,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自觉纳税;纳税不仅是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而且也是维持、改进和创造公民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例如,国家机构的设立和运作、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持,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等,都是公民赖以生存及其利益得以实现的基本社会条件,而这些庞大的开支主要来源于税收。因此,每个公民既然享受着各种社会服务,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弄清这个道理,就能增强纳税的自觉性和自愿性。另一方面,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依法实行纳税人的权利。社会主义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由于国家公务职员的薪金是靠“纳税人”的税金支付的;国家公职人员所管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是“纳税人”自己的事务,其费用也是靠“纳税人”的税金支付的;公共权力设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纳税人”服务的。因此,公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其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事业,以维护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中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一般情况下不是直接纳税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也会碰到与税收直接关联的事情而成为直接纳税人。比如,骑自行车的同学都有一个叫自行车税的问题;购买彩票,若中奖需缴纳个人偶然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都应自觉纳税。要从现在就培养和强化“纳税人意识”,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思想认识基础。3.税收是实行经济监控的重要手段

(1)税收为什么能够实现对经济的监督? 因为税收具有对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所以税收能够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监督。税收的监督管理职能包括:对微观经济的监督管理和对宏观经济的控制两个方面。从微观经济方面看,税收是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而国民收入也是由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业创造或实现的。因此,从处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取得税收收入,客观上就要求对其纳税情况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可见,对微观经济的监督是税收监督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宏观经济方面看,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方式它介入了社会经济生活的诸方面。征税的同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经济信息、经济动态都会得以体现和反映,这些信息又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主要依据。所以,对宏观经济的监督也是税收监督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2)税收是怎样对经济进行监督的?

税收工作具有联系方面广、综合性强、信息灵通的特点,这就使税收成为了监督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首先,在日常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税务干部可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以及经济实体的生产、销售、利润分配及其使用的各方面,以便了解生产、经营、纳税等情况,总结经验,揭露矛盾,发现和解决问题,同偷税、漏税、抗税等违法行为作斗争。其次,税收部门除了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之外,还配合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进行财税大检查,对大量侵占国家收入的违法案件,进行严肃的处理,起到保护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三.具体内容

(一)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不同社会制度下税收的性质不同

首先,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都具有一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就是税收的基本属性,具有这些属性才能称作税收。其共同属有:

(1)税收都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都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3)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三性);

(4)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5)分配的主体都是国家;(6)税款都是取之于民的。

这些共同点的存在反映了税收的共性,即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只要具备了上述这些共同点的财政收入形式就都可以叫作税收。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税收的性质却各不相同。税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国家中,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属性。我们把税收的这种阶级属性称为税收的性质。税收的本质和税收的性质不同。税收的本质,即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它都是凭借政治权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这不是因国家与社会性质不同而改变的。但是,这种特殊分配关系的阶级属性,却因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即社会制度和国家不同而不同。如,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和近代的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们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税收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2.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

(1)社会主义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的 在我国,由于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所以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上缴给国家的税金。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它已占到了财政收的95%以上。“取之于民”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正确结合。

(2)社会主义税收也是“用于之民”的

我国税收“用之于民”的重要表现有:国家拿出大笔资金用于提高人民生活,从1979年到1981年,国家对解决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拿出1400多亿元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占同期财政收入总额的31%)。其中,用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支出是422亿元,用于提高职工工资和实行奖金制度的支出是300亿元,用于安排城镇2600万人就业的支出是105亿元,用于增加职工住宅的支出是152亿元,还有用于减免农村税收、增加进口商品价格补贴的支出等等。社会主义税收的“用之于民”反映了税收所代表的这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归全社会共同占有,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3.我国税收的作用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作用。目前,我国税收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5%以上;在日本占91%;在英国占96%;在美国占98%。这说明,税收在各不同制度的国家里都普遍存在,并且在国家财政收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税收在保证国家重点经济建设、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换,更需要大量的财力作为改革的后盾。否则,财力分散很可能导致改革半途而废,甚至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定。所以,当前更应该强化和重视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的作用。

(2)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不是运用直接控制的手段,而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其中,税收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税收为什么能够调节经济活动呢?那是因为,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这种职能是指国家通过征税,改变不同纳税人、不同经济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不同产品的盈利水平,从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某种影响的功能。国家在利用税收发挥组织财政收入作用的同时,还通过税种、种率、减免、加征等办法,对不同的纳税人、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社会产品实行征与不征、多征少征,来改变不同纳税人和经济部门对国民收入和占有数量和比重,影响它们的物质利益,从而鼓励或限制某些部门经济的发展,改变经济结构,国家的一些政策,一些政治、经济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调节职能的发挥来实现的。我们说税收是一种经济杠杆,一般就是指税收的这种调节经济的职能。

(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因为税收具有对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所以税收能够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监督。税收的监督管理职能包括:对微观经济的监督管理和对宏观经济的控制两个方面。从微观经济方面看,税收是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而国民收入也是由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业创造或实现的。因此,从处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取得税收收入,客观上就要求对其纳税情况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可见,对微观经济的监督是税收监督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宏观经济方面看,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方式它介入了社会经济生活的诸方面。征税的同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经济信息、经济动态都会得以体现和反映,这些信息又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主要依据。所以,对宏观经济的监督也是税收监督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2.高三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篇二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进程中, 各种新的形式、新的挑战也在不断地冒出, 当然随之而生的也有很多机遇。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教化, 灌输, 熏陶和引导人们走正确的道路;面对新出现的复杂情形及挑战, 要善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灵活地运用方法以改善局势;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方法论, 在机遇面前, 绝不怯场, 随机应变。就目前来说, 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普及和传播力度还需加大。当然这种普及的方式、方法以及途径也是需要有所约束的, 虽说国家大力鼓励创新思维, 但是往往对于一种观念的把握, 在其格局上就弱化了它, 势必是站不高看不远的。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在青年群体中的现状调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一项有5440人参加的调查显示, 66.6%的受访者表示想当领导, 明确表示不想当领导的人只占4.8%。在受访者中, “80后”占46.7%, “70后”占33.9%。调查显示, 多达91.8%的人感觉现在年轻人普遍热衷当领导, 其中47.8%的人觉得“很普遍”。为什么年轻人热衷当领导?调查显示, 80.2%的人觉得这是因为当领导会有更大权力和利益;73.6%的人认为这是社会“官本位”的思想作祟;52.8%的人觉得这很正常, 因为人往高处走。

当下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们都虎视眈眈得想要成为领导者, 他们真得是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强大而立志要成为全民的领路人, 还是在根源上,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做好, 引致他们出现空想不干的态势。假如以上66.6%的人群都成为了领导, 而他们都是一群追求权力和利益的祸乱, 那如何在这个充斥着超强竞争的社会上, 让他们所领导的那片区域发展得更好更远呢。这样的思想将给国家人民带来多少隐患, 要不得, 也滋生不得。思想政治工作是有生命的, 在其初次被提出时, 我们就该足够重视它, 发挥它和恪守它的宗旨。万不可在半路上就玩完, 换种思想来顶替它, 纸是包不住火的, 任何的风吹草动在群众眼里都会被识破, 毕竟人民这支队伍太强大, 太具有实践性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说道, “当干部的, 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 当‘官’做什么, 身后留什么”的问题, 牢记“两个务必”,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所以当官者必须有心系群众, 把人民当成主人和靠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亲民爱民, 从实处为民着想, 就能把“在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的路线走正确了。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7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 93.3%的受访者感觉当下青年急于成功的心理较为普遍。受访者中, 70后占35.0%, 80后占47.5%。“趁早”心理在哪些地方表现得最为明显?调查显示,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赚钱” (75.7%) 、“出名” (49.5%) 、“买房” (52.1%) 。其他还有:升职 (50.2%) 、结婚 (31.8%) 、生子 (23.1%) 等。某心理学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心理学观点看, 一个人的童年对之后人格的形成影响最大。当下青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是在紧迫感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所受的童年教育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同时, 一些家长也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的担心与不安全感传递给孩子。

青年从来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力量, 在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公益慈善浪潮中, 也有年轻人常常走在前列, 青年人的奉献带来感动。青年志愿者出现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现场, 徐本禹那样的支教大学生们扎根山乡, 青年义工们接过“微笑的歌者”丛飞的爱心接力棒为市民服务, 郭明义的爱心团队里更是聚集着大批“80后”、“90后”……从他们的故事和言行中, 人们看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 看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流与希望。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 引起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处在这样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其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及定位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势必发生重大转变, 主动适应新环境新动向。

怎样才能有效的应对日益变化的多元化的思想, 就需要积极的思想工作去引导大众, 要以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平衡他们心中的疑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要保障和动员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 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不能仅仅抓理论, 新问题必然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老一套不一定不对, 但也不一定就对, 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对待。

最为重要的是, 思想政治工作在各种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反对尾巴主义和命令主义。尾巴主义要不得, 是提醒处于思想工作前锋的同志们要谨记, 不能处处听从群众安排的工作方法去做, 作为党的成员, 必须在思想觉悟上比群众前进一步, 才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谋福利求发展。如果你只是很好的去执行群众的安排, 那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该怎么得以体现。人民的觉悟和水平在不断得提升, 他们需要更加出色, 更具先进的同志来和他们一起建设美丽家园。当然命令主义更是要不得, 人民群众的一切斗争都必须建立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主人, 任何除国家法律以外的事宜都应不是强迫所为。共产主义领导和群众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 颠倒不得, 鱼只有在水里才能存活, 离开了水这个环境, 就没有办法存活。现如今很多城市出现城管打人的现象, 如果媒体不加报道, 城管们不会为他们过激的行为负责, 也只有在舆论的驱使下, 才会主动送伤者医治, 这些是值得大家反思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出当代青年的面貌, 从而突显出我国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否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只是一个空壳子, 要有具体的东西呈现。要解决老百姓最关切的是什么, 要能不断满足老百姓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向往。当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比较关注的问题中有一项就是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弱化的问题。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弱化的问题, 必须要持之以恒地抓好未成年人方面的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关乎着国民素质的提升, 他们是国家的未来, 这就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要足够加强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问题, 要从长远的角度去关爱他们。当然青少年的问题归本还应鼓动家长, 学校以及社会三个主体积极配合、有机结合, 为广大青少年们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印斌.青年人的理想何以只剩“当领导”[J].领导文萃, 2011 (15) .

[2]洪欣宜, 黄冲.当前社会浮躁致青年急于求成追逐权钱[J].中国青年报, 2012.

3.高三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篇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我党对新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和合理构想,也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理论创新。但是对这个问题党并没有停留在社会理论的层面上,而是把它作为执政党在现时期需要实践的重大课题提出来,从这个意义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是党治国执政的目标之一。因此,必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定正确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其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其内在的规律,要求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向人民群众进行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导实践,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同时,要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工作目标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矫正,保证主导方向上的一致性,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朝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前进。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筑牢固的思想基础

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社会思潮以及人们社会行为的整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腐朽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他们首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进而达到搞乱社会、颠覆政权,搞垮社会主义的目的。当前,我国正处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自然,不是所有的价值取向都符合社会和谐的要求,有些价值取向甚至与社会和谐要求完全相悖,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整合的作用,引导各种价值追求不偏离主流社会和谐价值的导向管道,在异中求同,以正压邪,消除各种不和谐的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的发展。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融洽的人际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形成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思想观念多元并存的局面,从而导致了各式各样新型的人民内部矛盾和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需要重新调整,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亟待解决。譬如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不同所有制经济实体、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之间的矛盾,先富与共富、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等等,若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就很可能酿成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甚至直接导致社会冲突。当然,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政策的调整,但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不可替代。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协调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到既巩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信念,又能够包容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消除由于现实的不平等所产生的贫富差别而引起的不满情绪,正确看待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可以说服人们认可那些通过正当渠道合法地富裕起来的人,并向他们学习,走勤劳致富、科学致富、共同致富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起沟通、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鼓舞和激励人民不断前进。正如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如果人心不齐,犹如一盘散沙,精神萎靡,没有动力,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就只能是空想。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同样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持,就不可能把广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既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这就是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机制,使人们自愿、满腔热忱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让整个社会处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只有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才能形成。

二、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政治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得到了更好的巩固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今天,我们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来加以认识并不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的重要工具手段,而且是治理社会的重要模式,同时也是立党立国之本和构建和谐社会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模式。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调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不断解决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二)用务实的态度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仅仅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绝对不够的。只有用务实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加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给予切实的保证。在对象上,既要抓好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十分重视抓好重点,尤其要抓好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教育工作,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变革面前能够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原则,同腐败及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时刻想到老百姓的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用改革的精神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不仅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能产生多大的作用,更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如何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为此,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确立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发展,但是如果人的发展脱离社会的要求,则本身不符合社会和谐的要求。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承认人与社会的一致性,但教育过程中更多看到的是两者的矛盾性,而忽视两者一致性的方面。其实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发展要求上,既有矛盾的一面,亦有一致的方面,一致的方面即是和谐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发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的方面,肯定人与社会和谐一致的发展意义,以和谐的思路引导教育对象去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度。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感觉,一种空洞说教的印象,似乎与社会现实、与教育对象隔了一层,显得不太贴近,不够融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和谐的问题,确实值得反思。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度固然关涉诸多方面,而最直接可行的方案就是“三贴近”要求。因为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教育对象),才能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共同点,了解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入口,在此基础上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方案,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满足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

再次,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目标任务,调整内容体系。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却弱化了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此做出调整,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出发,及时有效地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形成的科学的制度、思想观念和原则等成果作为重要原则和理论渊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民主法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内容。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具灵活性;既要立足国内建设实际,又要着眼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和未来发展,使其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姚小泉.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

[2]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邹绍清.论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想[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11).

[4]熊月之.和谐社会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时事出版社,2005.

[5]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6-29.

[6]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高三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篇四

[摘要] 协商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实践,它具有协商主体的平等性、协商民主议题的公众性、协商民主程序的规范性、协商民主过程的公开性等特点。切实加强协商民主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对更准确地把握协商民主理念、规律和特点,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文化建设和政治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协商民主;地位;作用

一、协商民主相关内容阐释

1、协商民主内涵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西方学术界开始关注的新领域。协商民主理论源自并超越了自由民主和批评理论,它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在我国,协商民主指的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决策者通过协商形成决策并推动决策执行的政治活动。它是一种国家治理形式,可以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来运作,也可以是非规范的活动。

2、协商民主实质

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我国,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神,并把它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协商形式:

协商民主对于欧美来讲,是正在讨论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民主形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关注并提出协商民主理论,主要是为了破解选举(票决)民主的困境,弥补选举(票决)民主的缺陷。

在我国,人们对协商民主是有悠久传统的。就以我们党来说,早在建国初期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人民政协中的政治协商,是一种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协商民主,是我国协商民主实践和制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此外,协商民主可以有多种形式,不仅仅指的是政治协商会议里的协商,还有其他许多形式,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或者人民政府召开公共政策听证会,有的地方实行的民主恳谈会,都是协商民主的形式。

二、协商民主理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协商民主异军突起,在罗尔斯、哈贝马斯等著名政治哲学家的推动下,协商民主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成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步步紧逼下,人们发现:“协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类型,它能够有效地回应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的社会认知的某些核心问题。”

协商民主理论认为,代议民主的上述要素已经与现代公民的要求及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公民与官员之间就共同相关的政策问题进行直接面对面的对话与讨论,是政治民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也是任何其他方式所不可取代的。他们积极倡导公民直接的政治参与,并相信协商民主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是当代民主的核心所在。一些当今西方政治思想界的领军人物,纷纷表明自己对协商民主的支持态度,像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英国著名社会政治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德国思想领袖于根·哈贝马斯等人,都是协商民主的积极倡导者。

盖尔斯顿在自由多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形态的协商民主,即先是宽容,后是争论,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共制度的合法性。盖尔斯顿明确指出:“就理论的困境来看,自由多元主义的困惑可能就在于他对公共机构的限制,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容许一些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显然是基于愚昧观念的野蛮行为,这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公共机构的能力;另一方面,它还可能会造成‘合法权力的多重源泉’,在一定程度上分化公共机构的权力,从而引发一种危险的不确定性。然而,价值多元主义的政治意义,总是在个性的相异力量与共性的有组织化倾向之间永无休止的争论中表现出来的。”

瓦拉德斯给予多元协商民主以十分高的评价。他指出:“创造公平而持久的多元协商民主是十分必要的,以此来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理解与合作,协商具有协调多元文化的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少数群体政治、经济与文化自决的作用。”

哈贝马斯、泰勒将主体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对话”的关系,这种对话在民主制度设计上的体现就是“协商民主”。哈贝马斯为民主发生作用设定了前提。他认为,“民主的过程只有在达到了公认的社会公正标准要求之后,才能消灭分裂的危险。实际上,这又把对民主的肯认寄托于文化。因为,只有文化才是“公认的社会公正标准要求”。在这里,哈贝马斯并没更多地提到权利,而是强调了认同的重要性,从而为民主的协商留下了空间。

哈贝马斯认真而详细地规定了协商民主的过程。哈贝马斯指出,在判断正义问题时,“我们努力寻求一种公平的解决办法,而这样的解决办法必须得到所有参与者(以及相关者)深思熟虑的赞同。只有在互相承认的对等条件下,通过非强调性的对话,我们才能获得这样的赞成。” 他认为,“商议和决策过程必须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话语和商讨的作用犹如一个过滤装置,只有那些有助于形成决策的话题和意见才能够通过‘筛选’。”

三、协商民主的地位与作用

1、协商民主的地位: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我国人民政协中的政治协商,是一种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协商民主,是我国协商民主实践和制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就人民政协来说,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民政协是我国协商民主的专门机构,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性渠道。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正因为有了人民政协这样一个专门实施政治协商的协商机构,才使得中国式的协商民主有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第二,人民政协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载体,它的协商民主具有崇高的地位。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是国家制度层面的民主形式,它具有宪法地位和政策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要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这为人民政协这个民主形式提供了最权威的宪法依据。

第三,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吸纳人民政治参与的独特优势。政协具有的广泛代表性、党派合作性和民主协商性特征符合协商民主的要求。通过政协的组织和民主平台,能反映不同的诉求,采集不同的意见,从而经过协商形成共识。

2、协商民主的作用: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政治建设改革的法宝

就人民政协来说,协商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包括党领导人大的制度、党领导政府的制度、党领导政协的制度、党领导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党领导人民团体的制度等。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民政协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把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都汇集在一起,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团结合作,共商国是,体现出政协组织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

第二,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是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发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有利于发挥人民政协的界别特点,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有利于发挥人民政协的“人才库”、“智囊团”作用,为党政决策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三,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利益和谐,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首先是作为党的一项执政能力提出来的。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报告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多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第四,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有助于在实践中形成健康民主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文化,形成一种包容、和谐、理解、对话、倾听和理性的民主氛围。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以博达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海纳百川而不拒细流,山容千峰而不舍寸土,为了充分把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这一重要形式发挥好和运用好,努力营造了敢让人说话、能让人说话、鼓励人说话和欢迎人说话的团结民主、合作共事的气氛,使得那些非常规思维和非普遍的观点得以有序的发表,使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得以真实的反映,使得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利益诉求和特殊愿望得以表达。它使得各种见解、观点和意见互相比较、相互补充、相互修正,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充分的协商和酝酿,在个性中求得共性,求同存异,最大程度上达成一致和共识,为执政党科学民主的决策提供科学有效地智力支持,从而形成一种包容、和谐的政治文化。

参考文献:

[1]参见近年李君如、房宁、金安平等人和相关网站的一些文章对协商民主问题的看法。

[2]陈家刚:《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学习时报,2004年7月1日。[3]哈贝马斯:《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关于协商政治的概念》,靳希平译,引自中国学术城网。

[4]房宁:《协商民主是我国民方政治发展的重要形式》,《人民日报》,2010年1月6日。

5.高三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篇五

内容提要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二、中国的国家利益

三、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

(二)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

告别理想化的革命主义时代,转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现实主义时代

由不相信世界能保持持久和平,着眼延迟战争爆发,推进世界革命,转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经济繁荣

由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转向国家利益为重

由反对现存国际体系转向参与国际体系,认识到首先要发展自己,只有在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后,才能影响世界

由结盟外交转向不结盟的独立自主外交

由对外封闭半封闭转向全面对外开放

主要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20世纪90年代,面对巨大变动的世界形势,邓小平以其过人的胆识和眼光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28字外交方针,其核心内容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思考:应如何正确理解“韬光养晦”战略?

含义: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保持低调、徐图发展

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战略

(三)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的中国国际战略

(一)中国将坚持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内涵:

•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 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 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 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

意义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的机遇

(二)中国建立和谐世界(harmonious world)的主张

和谐世界的内涵

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共同反对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反对强行干涉一国内政,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加强反恐合作,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消除根源,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应该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防止核扩散,积极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体制,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和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应该加强全球能源对话和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稳定,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充足、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环境;应该积极促进和保障人权,努力普及全民教育,实现男女平等,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转让技术,增加援助,减免债务。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发展,广泛开展南南合作,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国将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联合国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推动改革尽可能多出成果。改革应该重点推动联合国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增进广大会员国团结。

安理会改革是联合国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改革安理会,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代表性,让更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安理会决策。改革涉及各国利益,应该充分协商,在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二、中国的国家利益

概念解析: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一书中提出:“国家利益是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在物质上表现为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表现为国际社会地位与尊严。”中国学者王逸舟《国家利益的再思考》一文认为:“一般来说,国家利益是指一个民族国家追求的主要的好处、权利或受益点。反映了这个国家全体国民和各种利益集团的需求和兴趣(need & interest)”。

国家利益的划分

现实主义者汉斯·摩根索把国家利益划分为六种相互对应的类型:

共同利益——冲突利益;

主要利益——次要利益;

统一利益——补充利益;

一般利益——特殊利益;

物质利益——有限利益;

永久利益——可变利益。

国家利益的常规划分

安全利益

政治利益

经济利益

文化利益

如何判断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的变化主要是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

1.国家实力的地位在国际社会的升降

2.外部环境的改变

3.经济发展阶段

4.技术水平

中国的国家利益

案例1:南海问题

1.南海问题含义

2.南海问题的由来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两世纪的汉武帝时代,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

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前的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

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

19世纪中国国势衰微以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垂涎南沙群岛,曾多次派舰调查勘测,企图侵占;但未能得逞。

1933年,南沙群岛被当时统治越南的法国殖民当局侵占,并非法划归巴地省管辖。第二欧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于1939年3月侵占南沙群岛。

南海历史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于1946年派员接收了南沙群岛,并立碑纪念和派兵驻守。1947年又重新命名东沙、西沙、中沙、南沙4个群岛及各岛、礁、沙、滩的名称,并再度划归广东省管辖

1947年,当时的“内政部”完成了南海划界,即“九段线”。这条线最南到北纬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国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黄岩岛也在“九段线”中国领海范围内。南海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5日,周恩来外长发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声明》,庄严指出: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东沙群岛、中沙群岛一样,“向为中国领土”。

此后至今,针对外国对南沙群岛主权的侵犯,中国政府一直不断发表声明,重申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不可侵犯和无可争辩的主权。

1958年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并明确指出,这项规定适用于中国的一切领土,包括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

1959年3月,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在西沙群岛永兴岛设立了“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南海问题的产生

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

南海争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发现

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

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曾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年菲美军事同盟

条约等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

马西亚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

上个世纪60年代,南海海域发现丰富油气储藏。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统计,南海能源储备可与波斯湾媲美,至少蕴藏有367.8亿吨石油,7.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

3.南海现状

南海周边国家

南海现状

4.南海的重要性

5.影响南海问题解决的因素

西方国家因素:美日插手南海事务

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越南举行的一个地区安全论坛上说,和平解决斯普拉特利群岛(即我南沙群岛——本报注)和帕拉塞尔群岛(即我西沙群岛——本报注)争端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同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东盟10国领导人24日在纽约举行峰会,双方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海上安全”、“自由航行”的重要性。奥巴马在会议致辞中说,“作为一个太平洋国家,亚洲的人民与未来对美国利益攸关。”他表示,美国希望在亚洲扮演领导者角色。与美军进行联合演习的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部队。

台湾因素掣肘

台海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维护与海权拓展

台湾对南海问题的主张

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南沙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语言。

台湾当局认为.南沙和西沙群岛与东沙、中沙群岛一并,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

台湾舆论界发表社论,认为两岸今后要努力确保中国在南海诸岛的固有主权,还强调两岸合作开发海域石油资源,强化双方“对外的海权主张”

中国自身因素

中国对南海的开发现状

全球能够在水深300米开采油气的企业不足20家,在3000米海底开采

石油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而南海

平均水深达1200多米。直到200

4年,中海油才掌握了部分深海勘探

开发的技术。

6.中国对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在南海问题上,我国的基本立场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搁置争议,但必须主权属我——共同开发,资源争夺时不我待

7.解决南海问题建议

加快我国领海基线勘定,尽快向联合国提交自己的领海基线主张

加强争议地区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控制,整合各种海上资源和力量,统一领导和指挥 努力提升远洋海上石油开采能力

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深蓝”

优先以外交途径解决,但必须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

中国核潜艇

航空母舰:中国走向深蓝和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视频资料:瓦良格——中国航母之路

时代呼唤强大的海权!

中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海洋总面积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的71%。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海洋竞争已成国际焦点,态势渐趋激烈。

案例2:人民币升值

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

人民币升值因素分析

利率因素

事实上,这一因素应该归结于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与国际上各国普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比,吸引大量的国际投资。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为了抑制经济过热,采取了包括加息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抑制流动性过剩,这也客观上提高了中外市场之间的利差。

国际收支

中国长期以来在对外贸易尤其是对美国的贸易,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维持了双顺差,造成了外汇过剩。

(外汇收入大于支出,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需要卖出的外汇数量大于需要买进的外汇数量,即外汇供过于求,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

中央银行的措施

出于中国长期面对的对外经济摩擦等因素的考虑,央行采取了主动性升值的手段。人民币升值因素分析

人民币升值因素分析

人民币升值采取的应对策略

总结

三、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

看中国国际地位的三个视角

(一)中国正在崛起

科学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世界关注中国

2004年5月11日,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全文发表了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撰写的《北京共识》的报告指出,“中国模式”已经受到世界格外的关注。

“北京共识”的三个内涵: 创新、可持续发展和平等的发展模式、自主的国际关系,不仅证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经济合作的可能性,而且也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

6.高三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篇六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素质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反映, 它包含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五个基本方面。所谓素质教育, 就是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点的教育。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是中学教学计划中的主要课程之一”。而绝不是象某些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人对学生进行误导所说的“豆芽课”。

中学思想政治课包含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在初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有:初一年级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初二年级主要是对学生法律常识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法纪观念, 使之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初三年级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 简明扼要, 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常识,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 分析问题, 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公民。

可见,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在人的五个基本素质中, 已经覆盖了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部分科学文化素质等重要基本素质。因此, 中学思想政治课当然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不仅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是中学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和动力作用。

1、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向导和动力源泉。

思想政治课教学, 通过系统的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感, 使学生逐步领悟到一个人要生活在世上, 首先就应对自己负责, 就应培养起“自立、自律、自强”精神, 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努力掌握运用知识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本领。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否则, 就会使自己无所作为, 甚至成为社会的包袱。

当前, 社会上一些青少年饱食终日, 无所事事, 不思进取, 既无生存能力, 更无竞争能力, 这种人毫无素质可言!究其根源就是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素质;缺乏起码的道德观、荣辱观和责任感。

可见,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青少年学生培养“自立、自强”和“奋发向上”精神的向导和力量源泉。

思想政治课通过系统地教给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感, 还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家庭是自己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抚育自己长大成人的第一恩人, 知恩图报, 孝尽父母, 乃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而逐步培养起学生尊老爱幼, 孝尽父母的家庭责任感和道德观, 努力开创“家和万事兴”的家庭理想境界。如若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一代代学生缺乏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家庭成员思想道德素质低下, 只享受权利, 不尽责任, 甚至横行霸道, 则必然导致家庭危机四伏, 乃至家将不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 只有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 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战场作用, 把一个个在家娇生惯养, 目空一切的“小皇帝”——独生子女这群青少年学生培养咸知恩图报, 尊老爱幼, 孝尽父母的好学生, “乖儿女”, 造就千千万万个“和睦家庭”, 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思想政治课系统地教给学生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 使学生懂得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和“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等道理,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使之成为能对社会尽责任, 作贡献的合格公民, 从而达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的相互促进与和谐统一。

社会上也有一些人总想只要索取, 不要奉献, 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不择手段, 损人利己, 违法犯罪, 危害他人和社会, 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这种缺德之辈, 尽管有的也才气实足, 但对他人和社会不仅无益, 而且危害更大。因此, 即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这种有才无德之辈, 那也不能算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的成功, 而只能叫做教育的失败。

2、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把钥匙。

思想政治课系统地交给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利于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效率和其他活动的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讲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因而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数学中的恒等变形, 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 作文中的立意与论述无不包含与运用思想政治课中阐述的深刻哲学道理和进步思想。

我国杰出的自然科学家钱学森, 一生都十分重视学习辩证唯物主义 (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 并用来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 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牛顿, 尽管他也为物理学作出过巨大贡献, 但由于缺乏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最终导致晚年白白花掉25年功夫写了一百七十多万字的论文去论证一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上帝是天体运动的第一推动力”。结果使自己陷入唯心主义泥坑, 耗尽自己晚年25年载功夫, 却一事无成。

前些年不少人因缺乏思想政治课所讲的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在李洪志“法轮功”歪理邪说面前受骗上当。有的迷信“法轮功”因病不治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有的甚至围攻“中南海”危及我国政治和社会稳定。

前几年, 中学历史教育围绕着历史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主, 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展开了一场大讨

史论。其结果各执一词课程标准》早就指, 出无:在掌握历史知识法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中其实《历, 历史

既有能力的训练, 又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更有态度, 情感和价值观的体念和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 而是全面提

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突出了历史教育的本育质史面意, 的识又独, 突特文出教化育体素功现养能了和, 历人是史文历课素史程养教在, 育培促的养进生和学命提生。高全学面发生展的方历中

教一、历史教育的困惑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 前苏联教人受教育者把周围的东西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加以人化“教育的, 从这些物品艺术就在于, 中感要让文

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 才干和人对人的爱。但我们目前的教育却被不断地肢解化, 工具化,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却被严重弱化。让我们看看这些令人

室友震惊的, 被称为“校园屠夫事件吧:2004年云南”, “冷酷杀手大学学生马家”。爵残忍2007年济杀害质流殴打南某职, 逼着学狗吃食业学院一女生被, 强逼喝尿同室几个室。友扒光衣服2008年以来, , 全轮的生的心理可以扭曲到这种程度国有影响的杀师事件就有数起?。难道他们对生命最是什么让我们的学培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起码的敬畏都没有?败没。有友爱, 没有感恩, 这不能不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市场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丰富, 但也带来一系列的

社会问题, 世风日下, 人情淡漠, 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面临危机。我们正处在一个鄙视道德, 崇尚财富的“唯物”主义时代, 人们疾呼人文精神的回归。

由于在教育主导方面对应试教育的过分侧重, 使作为升学考试科目之一的历史学科, 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被考试的指挥棒所左右, 历史学科应试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得以最大的张扬, 而历史教育的人文功能却被严重削弱和遮蔽了。由于应试的功利性目标代替了素质教育目标, 历史教育的本质功能与价值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发展。这直接导致广大历史教师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 历史教育片面强调历史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 其人文精神往往异化为某种政治理论的诠释。因此, 历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现在是为政治教育服务, 或者是为考试服务。

二、培养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

1、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历史教学目标的首位。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任务不是要培养出一个个小历史学家, 从

可见, 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和国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把钥匙。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则会把人引入歧途。

3、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关键。

思想政治课教学系统地教给学生以科学的道德观、社会观、法制观、经济观、哲学观和政治观, 不仅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而且有助于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经济头脑、哲学头脑和政治头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 政治是统帅, 是灵魂,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 就等学生发展的角度看,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的历史知识更为重要。一个人只要没有阅读障碍, 如果他有学习历史的心理需要, 一生中随时可以学, 而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 态度, 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们必须把握良机。因此, 在每一堂历史课中, 都必须设计出情感价值目标, 并放到首位, 作为这一节课的灵魂而贯穿始终。

例如《鸦片战争》一课, 通过战前中英两国社会状况的对比, 学生明显感到中国已经落伍于世界了, 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从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爱国行动中,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用林

◇则徐的名言:“苟以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杨祥引导学生学习他的国家利益至上伟大情操。他是开

林柳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首倡向西方学习。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 开拓创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从中国战败中, 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 因而要努力学习, 建设一个强池大的国家。

2、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要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他们既应有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更要有立足于民族自身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如何通过展示和分析历史资源, 以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形式来达到上述目的, 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取,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观的教育。 (2)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国情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 使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 有

利于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认识历史的能力。 (4)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 逐渐形成真诚善良, 积极进取的品格, 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 这就要求历史课堂必须改变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灌输, 忽视探究性学习过程。要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不断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动机, 循序渐进地培养综合能力, 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历史教学的评价, 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的评价, 而是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情感态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 发展性的评价。随着重庆新课改的全面推进, 将会加快这种评价模式的建立。

总之, 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 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于没有灵魂。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思想政治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 我们教育工作者, 只有高度重视并认真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 才能真正培养出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才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7.高三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篇七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

当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实际需要,而思想政治教更需要主动承担起责任,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普及和推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研究成果的集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含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上来看是科学的素质教育,从实践上来看是贯彻素质教育需要依托的有效载体。只有有了科学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整个民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得到增强;进而在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创造中人民才能发挥出空前的热情和创造力。只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群众才能真正满足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富有中国特色政治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軟实力的重要体现。要想使全体人民统一思想,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提高国民素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信念和目标。”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阵地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当代青年学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最好体现就是学校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能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产生影响的教职工进行,包括监督引导学生工作的党、团委工作人员、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他们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端正学生的思想道德。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和促进;通过党团活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到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引导和促成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和稳定。“必须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的先进文化武装大学生头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现实利益联系起来,创新和调整利益关系的各种制度和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通过制度保证的现实利益基础上。”③因此,必须坚守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阵地。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和社会的实践的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来的,能够调动起社会各领域的力量来参与和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广大人民群众在创造着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挖掘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以便更有效地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价值观的冲突必然而普遍是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的结果。而思想观念的差异,更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面对这些实际情况的各级党政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功能、引导功能及时化解矛盾,从而在社会政治领域内确保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只要全面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以很好的起到调节经济领域内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0.

②胡锦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扎实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新华网,2008-1-22.

③刘志礼,魏晓文.提升文化软实力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基于社会结果变迁的视角分析[J].学术论坛,2008(4).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高三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篇八

协会诞生的历史背景

1983年7月8日,小平同志做了关于“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而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决定》,同时成立了姚依林副总理为组长,方毅、张劲夫、宋平为小组成员的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全国的引智工作。

引进国外智力是一项涉外工作,主要同海外政府、社团、院校、企业及专家进行合作,而中央引智办是党中央机构,以此名义进行对外工作,多有不便。1984年12月,中央引智办主任王逎率“留学生慰问团”出访时,临时用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国务院留学生办公室主任”的名义。我在1984年出访香港、1985年出访美国时则用的是“中国华阳技术贸易总公司联络发展部长”的名义。

为了解决外事活动中的身份问题,扩大引智工作的对外窗口,经同有关部门协商和酝酿,经中央引智领导小组和中央书记处批准,决定成立一个高层次、具有广泛代表性并在海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

1985年11月,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在北京成立。

开辟引进派出渠道迅速打开局面

协会成立后,迅速同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外合作关系,开辟引进派出渠道,并组织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

自1985年至1994年,协会开展海外合作或签署协议的合作伙伴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比如乔治亚理工学院、亚特兰大大学、全美华人协会、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总会及4个分会、华盛顿巨人公司、纽约太阳计算机公司、里万建筑师事务所、GE公司、塞克勒基金会等,以及日本的日中人才交流协会、海外研修者协会、富士通株式会社、野村证券株式会社等。另外还有加拿大泰加国际集团、史密斯律师事务所、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德国杜伊斯堡协会(CDC)、法国退休专家组织、意大利退休专家组织、英国GE公司、新加坡卫生部、杜亿春公司、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香港培华基金会、香港蒋氏工业慈善基金、金心集团、新华集团等。

1985年,协会与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建立合作关系,至今该组织已向中国派出4000多名专家。

1992年开始,协会与香港蒋氏工业慈善基金合作,为内地在香港和其他发达国家培训了6000余名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20世纪90年代初期,协会与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开展合作,参与组织举办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从1993年至今,研讨会已成功举办8属,取得了一大批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协会得到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关心支持

1986年4月21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张劲夫做工作报告,对协会的宗旨、任务和组织机构作了说明,明确协会是在中央引智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日常办事机构就设在中央引智办,不另加编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会议通过了《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章程》。这次会上,张劲夫当选协会主席,当时他已经是国务委员,并主持中央引智领导小组工作。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支持协会的工作。江泽民、李鹏、姚依林、宋平、李瑞环、邹家华、朱锗基、张劲夫等领导人多次出席中央引智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同协会组织的重大外事活动,并会见重要专家和知名人士。

协会主席张劲夫在身兼数职、工作繁忙的情况下,非常关心协会的工作,对协会的组织建设、工怍要求等及时做出指示,为协会的工作倾注大量心血。

凡是以协会名义请来的重要客人,张劲夫主席都会亲自会见,如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华人州长吴仙标,荣获诺贝尔奖的艾柯卡、杨振宁、李政道,新加坡前劳工部长、议员邝摄治,新加坡卫生部国务秘书柯顺美,澳大利亚前总理、澳中理事会主席惠特拉姆,日本前副议长、贸促会会长樱内义雄,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李嘉诚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获奖专家等。劲夫同志和引智领导小组成员王维澄于1987年还分别出席了协会在德国和日本代表处举行的招待会。

各有关部门也大力支持协会的工作。在1986年的第一届理事会上,30多位中央有关部委的代表及外交官当选协会理事会成员,这样的设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可以联合各有关单位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引智工作。

之后,中央各有关部门、国家科委、教委、计委、经委、侨办:经贸部、农业部、全国科协等单位的领导多次出席协会组织的主要活动,陪同国家领导人会见重要客人,同时派出有关领导参加理事会,积极支持理事会的工作。外交部、财政部等部门迅速批准协会在海外建立代表处、成立基金会、购置房产等。驻外使领馆对协会出访的团组和驻外代表处也都给予关心、和指导。如我在出访多个国家中,大使和总领事都会会见我们,了解出访情况并给予指导,派人陪同我们参观访问,介绍合作对象等。

各省市的领导也很重视协会的工作,纷纷成立省市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配合中央引智办、外国专家局的工作。江泽民同志在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亲自担任上海市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名誉理事长,并对如何做好引智工作多次作出批示。

海内外知名人士积极支持协会的工作

1986年,美中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在美国旧金山成立,海外知名人士杨振宁、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天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以及聂华桐教授等应聘为美中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和理事。美中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成为协会的主要合作伙伴。

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新加坡议员邝摄治等应聘为协会的海外顾问。

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蒋震,中华总商会会长张永珍以及培华基金会的霍震寰等积极支持在香港的培训工作。

日本通产省前局长林信太郎为协助协会引进曰本专家,专门成立了日中人才交流协会并自任会长。

王淦昌、唐敖庆等知名科学家以及我各驻外使领馆都积极参与协会的活动。

1986年的第一届理事会上,著名科学家、有“中国原子弹之父”之称的王淦昌及著名科学家唐敖庆当选协会副主席。

协会理事中日友协会长孙平化、前驻西德大使王殊、驻日公使丁民,以及驻美大使韩叙、驻英大使冀朝铸、驻德大使梅兆荣、驻日大使徐敦信、驻法大使周觉、驻加拿大大使张文朴、驻澳大利亚大使张再、驻意大利大使李宝成、驻墨西哥大使黄成家、驻比利时大使李振玉、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朱育诚等,他们有的积极参加协会的领导工作,会见外宾,代表协会签署合作协议,有的关心指导出访的代表团、赴海外培训人员及协会驻外代表处的工作。

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协会成立后,以民间团体的身份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具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便于对外开展合作和出访以及在海外设立代表处,广开引智渠道。

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引智工作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以民间团体身份出访或签署合作协议比较方便,自由度大,不受限制。尤其在敏感时期和特殊情况下,如1989年“六四风波”时期,有的政府官方代表团在法国被拒绝访问,而我们是以协会名义出访,得以顺利完成出访任务。再如中央引智办、外国专家局在同海外非官方组织合作签署协议时,也多是以协会名义,这样身份对称。

按照国家规定,除我驻外使领馆外,其他政府部门不得在海外设立代表处。但在当时通讯条件尚不方便的情况下,中央引智办需要在海外设立代表处,以开展海外合作并安排、管理出国培训人员。因此,经中央引智领导小组和外交部、财政部等部门批准,协会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香港地区共设立了12个代表处,并购置房产,为开展引智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9.高三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篇九

一、“三个自信”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者有机融合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充满信心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路径选择的正确性。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都曾经尝试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14年之久, 终究归于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准备了10年的维新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辛亥革命也因为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破产。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重任必然落到了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究其原因, 就是我们坚持了正确的道路, 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途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依据的行动指南的科学性。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科学的理论是取得成功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要的方法论。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同时也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根本保障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健全的过程。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通过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之后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前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终于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发展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二、“中国梦”的内涵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对“中国梦”时代命题的深刻解读。2“中国梦”是历史自觉的现实反映, 也是现实照进的渴望。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苦难史。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之下, 中华民族失去了昔日辉煌, 中国人民饱受磨难。中国人民在苦难中艰难求索民族复兴之梦。中国各阶层人民一直未间断过民族复兴的探索与尝试, 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终于找到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空洞的口号, 而是具有着深刻的内涵。

1.国家更强盛

没有国家的强盛, 民族复兴也就无从谈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简单重拾昔日辉煌, 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协调发展, 将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人民更幸福

国强才能民富, 国强也是为了民富。民富不是简单的经济生活上的富足, 而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家发展成果,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梦, 更不是个人的梦, “中国梦”也是属于整个世界的。中国在发展过程中, 不仅仅追求本民族发展和本国人民的利益, 同时兼顾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利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统一, 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积极参与国际重大事务, 应对各种挑战, 与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难题。

三、“三个自信”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自信来源于实践探索与成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正确的、科学的, 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因此, 全国各族人民应该满怀信心,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途径,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 攻坚克难, 不断发展,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习近平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 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因此,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坚定信念, 避免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努力探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成熟的理论体系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不是盲目自信。首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来源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武器;其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来源于理论本身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理论创新的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不断推进, 同时,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自信不是固步自封。实践永无止境, 理论也有待完善和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满信心, 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以更好地指导全国各族人民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 就提出了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建立90多年来, 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制度自信是中国人民过去取得成功的经验, 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就应当坚定制度自信,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

综上所述, “三个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要坚定“三个自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摘要:“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

关键词:三个自信,中国梦,地位,作用

注释

1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2 王为衡.中国梦的历史自觉与现实照进[J].新湘评论, 2013 (01) :19.

上一篇:商贸公司章程简易版下一篇:数字化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