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记忆的诗歌

2024-07-10

知青记忆的诗歌(12篇)

1.知青记忆的诗歌 篇一

感慨知青年代!

感慨知青岁月!

你们是六十年代人民的功臣!

你们是六十年代祖国的脊梁!

你们是六十年代城市文明的传承者!

你们是六十年代广阔天地的先锋兵!

同为五十年代的农村人,

我是你们献身偏远的见证者。

我为你们由衷骄傲!

我为你们高唱赞歌!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你们用年轻的豪言壮语;

你们用年轻的豪情壮志;

你们用对党的忠诚刻写了一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史记!

你们用年轻的责任和勇敢谱写了一曲:

热爱领袖,热爱生活的时代赞歌!

痛别父母赴边偏,

热血豪情斗地天。

泪洒寒辛同日月,

家难国业任当担。

四十年前:

你们毅然挥手父母的明珠掌上,

奔赴艰苦农村,用娇嫩的双手挥镐抡锤。

你们奋勇告离繁华的霓虹灯下,

前往风雪边疆,用柔嫩的双肩挑起大任。

血泡与泪花陪伴着酷暑,

思念与无助依偎着严寒。

艰险中,危难时,洪水里,饥荒前……

你们不信天命,你们不信邪恶。

你们不怕苦,你们不怕死。

你们以无畏的气概,

迎对一天复一天。

邢燕子,候隽,

张勇,金训华……

你们用坚强经受住了人民的考验,

你们用顽强经受住了艰苦的磨练。

你们是人民的英雄!

你们是祖国的丰碑!

你们功不可没,

我鉴历史为你们刻下知青这光辉的一页!

本文作于4月23日

作者:张广森,笔名松涧,网名松风吟月

公众号:西南当代作家杂志

2.知青记忆的诗歌 篇二

《知青》,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中国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所经历的奋斗与历练。全剧主要以上世纪为历史背景,塑造了以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孙曼玲、齐勇等人为代表的知青群体,描写了他们知青岁月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对他们人生命运的精彩展示,深刻揭示了知青群体独特的人生思考和心路历程。梁晓声说:“把知青这个题材大大地拓宽,是我在这部电视剧上所作的努力,这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是为了补全一段失却的历史。”总导演张新建也表示:“希望《知青》能弘扬正气,在精神层面上引起大家的共鸣。”

受发行方的邀请,笔者有幸在央视正式播出之前就观摩了这部电视剧,深感《知青》在创作上的真实贴切,全剧不仅以全景式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知青在黑龙江、新疆、陕西等地的生活画面,而且还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现代思维,体现了知青坚守理想与时代需求的高度融合。在人物塑造上,展现了知青们对祖国的赤诚和人性的质朴纯真,具有时代意义和教育意义。

在《知青》之前,不少关于“知青”的作品,受制于市场社会的逻辑、“现代化理论”的钳制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总是不脱“伤痕”的窠臼,其中充斥着冲动与愚昧、野蛮与混沌、悲怆与血泪,更充溢着浓重的悲观主义意味。在笔者看来,无论这些作者的主观愿望如何,那些关于知青生活消极阴暗面的描写和渲染,已被个别用心良苦的人作为社会主义“黑暗”、党及其领袖“没干好事”的例证,同时也影响着一至两代人对共和国一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正确认识。

事实上,当我们拨开覆盖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上面的种种政治迷雾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一运动的历史合理性恰恰建立在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之上: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边缘的农业大国,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一个繁荣、富足、发达的农村与农业,需要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大量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参加农业建设,必须扭转近代以来资源和人才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趋势。由于依照经济理性,知识青年不可能自愿从城市流向农村,所以,政治动员不可避免。

知青上山下乡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只是在“文革”期间达到了空前的高潮而已。50年代,随着“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农村兴起了合作化运动,农村缺乏知识青年的现实,被充分显示出来了——人们发现,单是合作社会计一项,农村就需要几百万知识青年,这还不算其他的诸如医生、教师以及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缺口。因此毛泽东在1955年9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个按语中就发出号召:“组织中学生和小学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7年4月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也明确指出:“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农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单是粮食总产,从1952年至1982年间(即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期)就以年均2.608%的速度增长,显著高于1983年至2004年(大包干时期)的1.284%。棉花产量1978年则比1949年增长3.9倍,1975年,中国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的产量分别是1965年的6.7倍和66倍,排灌动力机械增长4.9倍,用电量增长4.7倍,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进一步大大提高,化肥产量则从3.9万吨增加到869.3万吨。城乡差距处于一种逐步缩小的状态——这些成就的取得,当然和成千上万知识青年的艰辛付出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知青基本全部返城,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经历了一个“去现代化”的过程:水利设施废弃,农机因为无人操作和使用而锈蚀、损坏,农村的教育、医疗等更是大幅度倒退。到90年代末,“三农”问题已经成了阻碍中国前进的一大问题。而农村的凋敝,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导致大量青壮年农民以“农民工”的力,式进城打工,使得中国由于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而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长期无法顺利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法缩小贫富差距,中国的现代化也因此迟迟不能完成。

无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受益的当然不仅仅是农村,知青自身也是受益者,对很多人来说,上山下乡的确是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

首先,上山下乡使知青冷静地、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知青们亲身体验到中国城乡差别是多么大,地域间发展是多么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多么贫穷。他们中的许多人立志要以自己的青春热血改变农村的状况,并为此抛洒了汗水,有些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在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社会工程中,尽了自己的努力并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其次,知青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实践中逐渐聪明起来,深沉起来。在农村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实践活动中,他们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本领,学会了思考。他们从乡亲们那里学到了勤劳、淳朴、善良、智慧和坚韧。他们并不否认农民身上还沉淀着祖辈因袭下来的消极因素,同时也认识到,这些农民正是维系中国社会生存的基石。许多知青尽管返城多年,仍同农民们保持着割不断的联系。由于知青一代存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城乡对立,前所未有变成了城乡融合。

第三,上山下乡使知青普遍养成了不甘落后、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培养起体察国情、民情,关心民族命运,希冀中国稳步发展的政治品格他们对中国政治的变迁有着特殊的感受。上山下乡运动的退潮,并没有使他们淡泊政治,而是以一种更深沉的目光观察中国政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客观上为中国后来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稳定进行了人才储备。

3.知青文物拼接火红记忆 篇三

这些证照,可以看作是从“历史老人”身上掉下的“毛发”,写在证照上的只言片语,却能提取那个时代的“基因”,多少能还原当时的一些“真实面目”。经过十几年的搜罗,四面八方收来的证照已有将近3000件了,为了整理它们,我还专门装备了一台联想电脑和扫描仪,60岁上开始扫电脑盲。若有志同道合者来到家中,系列藏品靠墙列队,我一一点将出来,操练一回。

在这批文物中有一部分格外触动我的神经,那是属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是十年浩劫的参与者,我“劫”过别人,别人也“劫”过我,过去的两败俱伤已经变成了“精神财富”,也变成我不遗余力收藏的动力。

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席卷了中国大地。几乎每座城市、每所学校、每条街道、每个家庭,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到这股大潮之中。我收藏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证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会入场券”、“喜报”、“探亲证明”、“春节回城探亲粮食照顾证”,都在各个侧面展现了当年知青们真实而艰苦的生活。不同纸张不同规格的证书承载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的时代风貌和浪漫豪情。

这些收藏的证照源于民间,虽然是卖者无意买者有心,却没法“预谋”,也没法“修改”。闲暇时,我翻看这些几十年前的证照,不禁惊觉世事变迁得如此之快,转身的工夫换了人间。工分票、工时票如今或许还不难理解,觉悟票、粪票之类的对于未曾亲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就有些匪夷所思。

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知识青年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和共和国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也为社会留下了一段特殊的记忆。如今,能够展示当年知識青年上山下乡的资料从总体上看是不多的,能留存至今,能成系统的更是不多见。我想它们必然会成为一个收藏热点。

4.忘却的记忆诗歌 篇四

无意间翻开了箱底珍藏许久的秘密

那泛黄的信签记下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往事一幕幕又回荡在眼前

久远的记忆

在心的海洋

又一次掀起了一阵微微波澜

记得我们曾经真诚的许下诺言

无论我们今生是否能为彼此守候

都要为对方送去最美丽的祝福

深深的祝福

诚心的祈祷

你是否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牵挂

屏幕的相逢阻断了曾经的相依相偎

彼此的问候虽能感受那份深深的情意

但曾经的伤口永远也无法愈合

时光的流水

能否冲淡一切

心灵深处的那份记忆是否能够不再想起

那些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

总有一些往事令人回味,

5.尘封的记忆诗歌 篇五

曾无数次在熟悉的场景中寻找你的气息

众多的思绪在身边回荡

于是又梦回到了那年

夏日的微风依旧无休止的在吹

当微风吹过略带汗渍的脸颊、

忽然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亲切感

辗转反侧

夏日的记忆依旧停留在初次与你相见的时间、地点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见钟情

第一次见面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见面就给了你我的电话

那时我知道我已经喜欢上了你

却不并不知道在那一刻已经深深的爱上了你

期间

我们就这样一直以短信保持着联系

早上谁起得早就给对方发信息

不久后

我们相爱了

在那个秋天

我们走到了一起

之后的日子

我们整天形影不离

彼此都不愿意分开片刻

被暖暖的幸福包围着

全身的细胞因你到来在欢快的起舞

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幸福、带来了所有一切我想要的、你能给的

当初的感觉是那么幸福、甜蜜

总以为

可以一直这样走下去

直到永远

总以为

昙花般的爱情不会降临在你我身上

总以为

彼此许下的承诺可以长伴此生

可是

最后的结局

依旧走出了我的世界

曾带给我的温暖与幸福都在那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秋天一同磨灭

曾带我上谷顶的是你

如今将我推向谷底的也是你

记忆

也只能靠那些残碎的记忆一点一点的来拼凑

清晰的记得

那时我跟妈妈来你家的场景

你跟你朋友开着车来接我们

一路上我们都有着聊不完的事

回到家里我们就紧紧的相拥在一起

谁也不想放手

深情的吻着对方

完会忘了我妈妈的存在

那时真的感觉被幸福包围着

那种感觉真的好好

以为我们会这样一直下去

彼此曾说的天荒地老萦绕在耳边

你给的承诺、我许的誓言

从未忘记

那些

只是曾经

过去的终究还是过去了

留下了一段无法忘记的记忆

当初

对于曾经也有过抱怨

为何。为何当初没有竭尽全力的去挽留

或许

是我过于平凡、过于懦弱

虽然彼此毫无保留的付出

可还是没能抓紧你带来的幸福

时光在墓地边流淌、记忆在岁月中消磨

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两年了

你还记不记得那些曾经

那些只属于我们的曾经-吗

当一个人在看天的时候

并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

或许只是寂寞

或许是在找曾经的那种感觉

每次当我仰望天空的时候

只能看到那一大片一大片如水的蓝

蓝到了极致成了那永远抹不掉的忧郁,寂寞

想起你陪我一起坐在房顶上看满天的繁星

聆听着我的唠叨

想起你......

可是现在

每次当我抬头看天的时候

你都不在我的身边

我那个曾经听着我呢喃

放任我随意撒娇

给我温暖的你

还好吗

我那有着全世界最最温暖的笑颜的你

在想着谁

我开始想你了

只是很想你

花逝无声、只留一片华丽的残骸

风逝无声、只留下那些凋零的树叶

七月七、长相依

而此时的你、却不在我身边

而此时的你、已经不再属于我了

一曲相思调、却换来满城相思雨

一直都不愿意承认你是我生命中的过客

如此繁华

如此寂寥

无需过多的语言-

知道与你的缘分

只有一盏茶的功夫-

知道与你的故事

或许真的不够一生去回忆

却足以让所有的年华老去

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做一场宿醉

你什么都没有给我留下

唯独那些泛黄的大头贴照片

还有那些不想记起的记忆

记得

那年你十八岁

那年-我20岁

你吻了我的脸

傻傻的

以为

这辈子-你就是我的了

可亲爱的你

为什么到最后的最后

还是要选择离开

记得你十九岁那年-

你在我耳边轻声对我说:这一辈子、我们都要在一起

幸福的浪花一波接一波袭来

毫无准备的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

我们对彼此承诺-、会在一起

永远

可亲爱的你为什么到最后的最后

还是要选择离开

苍茫人海、聚散无由

曾与你相遇并相爱、已没有那么多奢侈

我一直走在你的身后

一直在等你回头看看我

回头看看我是不是还在原地等你

回头看看我是不是依旧那么爱你

-

泛着泪花翻看残存的日志、发黄的照片-

记忆那么美

你可曾像我一样的在欣赏-

那些、终究是过去了

现实中的我们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或许

我在你生命只是一个过客

你在我生命中只是一段插曲。-

只是过客

6.童年的记忆诗歌 篇六

童年是爷爷手中的烟锅,

装进满满金黄的思绪,

吐出幽幽烟圈的自若,

回味人生的苦辣酸甜、悲欢离合。

童年是奶奶面前的纺车,

吱吱哑哑的声音,

讲述着无穷无尽的童话

流淌着旋律淡雅的歌谣。

童年是爸爸手中的锄头和镰刀,

翻起油滋滋的泥土,

割下金黄、丰收的图画,

咸咸的汗水洋溢着质朴的喜悦。

童年是妈妈手中的针线,

缝补朝阳、缝补月光,

缝补这周而复始的岁月,

岁月在针与线的穿梭中不再清苦和漫长。

童年是老师手中的教鞭,

指引成长的道路,

叩开知识的殿堂,

远离蒙昧的心灵,品味知识的芬芳。

童年是多彩的风筝,

总想挣脱银线的牵扯和束缚,

在春风里挥洒梦想,

在浩瀚的高空意兴飞扬、自由飞翔、。

童年是悠扬清脆的柳笛,

是池塘、河畔的蛙鸣,

是不知疲倦的知了的啸叫,

7.知青记忆的诗歌 篇七

关键词:韩少功,日夜书,反叛书写,知青

一、对过往知青文学的另一种书写

知青人曾以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为素材创作出了一个辉煌时代的文学, “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期, ‘伤痕’‘反思’文学思潮为发端, 对旧时代进行了批判和面向‘现代’的新启蒙 ;继而, 又以‘寻根’的超越姿态, 将‘上山下乡’的经历拓展、升华到民族文化的高度”。[1] 然而知青文学在80年代的两次文艺思潮中冲破了旧的体制, 创造出新生的美学力量之时, “‘原初知青记忆和集体体验’被精英知青经过轮轮的筛选垄断和改写, 逐渐与主流意识形态联手, 不断排斥、整合与收编民间记忆, 最终以全体知青之名完成了对知青生活的回忆与整理。在这个过程中, 知青记忆的丰富性以及反抗性或批判性能量也逐渐窄化, 知青文学迅速模式化, 并在1990年代中后期急剧衰落。”[2]

韩少功是显然是发现了知青文学的这种近乎僵死的状态, 《日夜书》是一把掘开知青记忆冻土层的铁锤。作者有意地疏远于知青精英所刻画的主流化, 权力化了的知青记忆, 想恢复权利遮蔽下的个体记忆和差异性内容。同时, 作者带这种新的真实记忆重返现现实。以这种另类的记忆为批判的新支点, 这样得以用新的视野关照当下。在这个意义上, 《日夜书》作为知青写作是一次反知青写作, 包括反抗作者自己曾经创作过的知青小说。[3]

二、知青及后知青时代的书写

《日夜书》里书写的重点放到了他们结束知青生涯重返城市的生活。文中对过去的知青生涯不同于以往的知青作家所流露出的要么浪漫的人生经历, 要么“悲剧性或荒诞性的调子, 常见压抑性的灰暗, 间或夸张的崇高”[4]。此本“书里面所折射出来的情感没有自怜、没有‘豪情壮志’, 也没有‘青春无悔’, 有的是作者对知青时期给这些知青留下的‘知青后遗症’”以及对这些知青回城后所遭遇到的各种困境的直视和反思。[5]

韩集中笔力刻画了一些知青人, 而这些知青在日后的生活中总是呈现出“知青后遗症”的症状。“知青后遗症”究竟是什么 ?

大甲, 是一个有着漫长哺乳史的大婴儿。或者说在成为一个成年人之后, 灵魂上依然是遵循知青时代孩子时的特征, 可以说他是一个怀有赤子之心的“伪成人”。他在美国办画展, 在所谓的艺术高雅殿堂里, 他给每幅画取名用的是来自吴天保那满嘴的秽语方言。当大甲在艺术圈里混出了名堂时, 他到“我”家依然把遥控器当成手机带走。这个“伪成年人”, “可能他在将来的某一天, 可能勋业辉煌, 也可能一贫如洗, 但不管落入何种境地, 他却可能挂上一支破吉他, 到处弹奏自己的伟大畅想。”[6] 大甲同安子一样永远走在永无定准的旅途。

安子, 生猛的性格有几分像野兽, 骨子里有一种不安定的力量在翻腾。在白马湖做知青时, 安子敢于做一切她想做的事, 追蛇杀猪, 吃烂肉, 抹尸。同时, 她又是现在所说的文艺女青年, 赶鸟的时候唱现代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 独享在雨中漫步的“孤独感, 忧伤感, 悲壮感和超然世外感”。读过几本“洋书”的她 ( 安子代表的女知青 ) 对未来的向往在远方, 对生活不堪关心, 她的理想是“知道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抱一只吉他, 穿一袭黑色长裙, 在世界到处流浪, 去寻找高高大山那边我的爱人。”[7] 安子在这样矛盾相互挣扎的心理中, 最后逃离了就近的生活, 离开了丈夫和女儿, 去了远方, 却不一定能找到大山那边的爱人。

《日夜书》里个性特征最为突出的人物应该当属马涛, 他的性格患上的是典型的“知青后遗症”。在知青时代, 他以思想的前卫在众多知青心中获得大哥的位置, 视其为偶像。如陶小布说, 他是那个为“我”“第一个划火柴的人 , 点燃了茫茫暗夜里我窗口的油灯, 照亮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8] 后来马涛作为“现行反革命犯”进了监狱, 出狱后也始终停留在过去的政治幻觉中。马涛的政治幻觉导致他的人格膨胀, 自我英雄化, 携带了自私性和狭隘性, 他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他连最基本的亲情都做不到付出感情, 却大呼“唤醒这个国家是我活下去的唯一意义”。马涛知青时代实际上是天才式的人物,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自命不凡致使他不曾对自己的知青和狱中的经历有认真的思考和反思, “知青精英们逐渐走向了他们渴望扮演的历史, 角色的反面而知青经验自身所蕴藏的巨大的创造历史的能量和多重可能性却被不知不觉地浪费掉了。”[9] 马既涛是这样一个让人觉得既怜又恨的人。

郭又军是患有“知青后遗症”的另一群人的代表。他们没有上大学, 没有在能够和时代同步的时候选择奋斗, 而是选择了进入安逸的国企。郭从白马湖返城后成为一名采购员, 乐在其中的生活并没能持续多久, 下岗是等待的命运。妻子去了远方追求浪漫的梦想, 他自己啃冷面馒头换给女儿丰富的营养餐, 女儿却没有给予父亲应有的尊敬, 直到父亲临死前才换来女儿的醒悟。落寞的家庭生活, 以及看似丰富的朋友圈, 每年张罗同学聚会, 喜欢介绍一些不是高学历便是经历丰富的“朋友”, 费力地讲笑话。这一切都不能真正使他的生活丰富起来, 反而显得更加窘迫, 最后, 郭又军在病痛和经济的双重折磨下选择了自杀, 悲剧的结局令人唏嘘。

知青是“红旗下的蛋”, 他们的知青经历是人体的一张表皮, 而血管里流淌的才是革命的血。革命催生了知青, 知青又将激情导向了革命, 在没有革命只有体制的时代, 他们以否定的方式真正延续了革命的精神。“知青后遗症”是知青们带着内在的革命力量返城, 却遇到比在白马湖的体力痛苦更加叫人难受的现实生活的不适应和心灵的空虚, 这样的精神灵魂和现实不能妥协的状态构成了“知青后遗症”。在他们没有等来革命时代想象中那个美好的未来, 而换来苍凉的现实结局时, 有人选择了漂泊国外, 有人纠结于反反复复的话题, 这些都是他们逃避的方式——活在记忆里。

三、叙述与思考并行的表达

《日夜书》是一把撬开瓦解陈旧的意识形态下的知青话语的锤子, 它重新打开记忆之门, 去复活具体的鲜活记忆, 同时又对记忆进行了重构 [10]。“为了使记忆摆脱各种复杂的权力关系的纠缠, 记忆在某种程度上的碎片化是有效的策略”。[11] 碎片化的叙述方式是《日夜书》的一个特征, 它没有一以贯之的情节线索, 更多地具有串珠式的结构形态。

《日夜书》的时空结构跳跃性非常有弹性, B人物往往是在A人物的回忆中作为一个次要人物登场, 经过转合叙述的重点又落到B人物上。这种叙述又是一下从知青时代跨越到后知青的当下。作者在讲故事的时候并没有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味中, 而是不时地从情节中跳出来, 进行睿智的思考和分析。韩少功钟情于故事与思辨散文共存的写法, 一方面是对《日夜书》是对《马桥词典》和《山南水北》写法的延续 ;另一方面是他认为作者的有意介入能更有利于故事的推进, 便于带出新的情节。在这样的写法下, “作者阐述了自己对‘泄点’与‘醉点’‘准精神病’‘死亡’与‘回归’‘器官’与‘身体’以及‘轮回’的观点”[12]; 让“我”——陶小布思考人生更高一层的东西是什么, “我”只是得出了“人生就是一部对于当事人来说延时开播的电影”的结论。如此一来作者可以做一个冷静的叙事者, 又在故事的回忆中充当了评论家。

“他不放任自己和读者沉醉于叙事与阅读的快感中, 文本的陌生化给阅读造成了积极的障碍, 使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能够让思维活跃起来, 与作者一同探索文本中潜在的深层次问题。”[13]

参考文献

[1][2][11]刘复生:《掘开知青经验的冻土——评韩少功的长篇小说新作〈日夜书〉》, 《文艺争鸣》2013年8月号第111页。

[3][4]韩少功, 刘复生:几个50后的中国故事——关于《日夜书》的对话[J].南方文坛.2013 (06)

[5]张志忠、张柠、刘涛:《中国作家网第七期网上学术论坛——韩少功与〈日夜书〉》, 《文艺报·第002版文学评论》2013年第4期。

[6][7][8]韩少功:《日夜书》,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9][10]刘复生:重新打开记忆之门——韩少功《日夜书》对知青经验的反省[J].创作与评论.2013 (01)

8.八月的记忆诗歌 篇八

八月的记忆很香

浓浓的

桂花一样的馨香

宛若八月的一次等待

在那个早已背离的小镇

和那个早已远去的身影

那夜的灯火很是浪漫

如同那夜的月色一样浪漫

我站在秋天的风里

默默的.将你等待

终究你还是没来

淡淡的失落伴随着一个关于八月的记忆

在想起的时候尤自叹息

--依然记得那个夜晚,风凉凉的吹着,以为你会来。所以我开始了等待,直到秋风将一片片黄叶掩埋了我回去的路,你仍是没来。

其实,你知道吗?有时候一次淡淡的等待,会伴随多少情感!于是:那夜我已知道终有一天你会离去,会无视我这份你所不知的等待!

终于--

9.记忆冬天的诗歌 篇九

你来时的路上风开始变小

衣袂随雪起舞

感觉真实而又虚幻

二、

牵过的手抚摸在时光里沉默的老屋

门前桃树上的花蕾气息新鲜

藤椅从透谢的阳光下寻找,零散游走的尘埃

三、

河流安静

等待冬眠的小草舒展腰身

唤醒潜伏的.生物别忘成长

四、

邻家屋檐下的鸟巢

在逐渐热起来的气候生动

主人就要回家

五、

记忆的冬天开始温暖

树木伸向天空的手

举行一个迎接的仪式

六、

一场细雨朦胧山野的视觉

仰望行走

流云下炊烟依旧袅袅

七、

阵痛过后

一些事物在发酵中回味

雪洇进土地的清凉

八、

风一歌唱

雪借势轻舞

内心的花朵再次飞翔

九、

关于记忆的冬天

一双手灵巧织就的红围巾

10.青涩的记忆爱情诗歌 篇十

年轻的脸庞泛着靓丽的光芒

窗后一个男孩在静静的凝望

暖暖心里升起漫天的霞光

校园钟声清脆的敲响

青春的梦想在激情中飞扬

朗朗书声读出无比的希望

尖尖笔端流趟着对爱的向往

(二)风中飘满醉人的芬芳

是那株桂树散发着泌心的芳香

爱如春草疯狂的生长

芳香陪伴每天快乐的时光

我们在追逐中学会着成长

青春的你我有了淡淡的忧伤

你的倩影在视线里飘舞

枫叶中我迷茫着不知方向

(三)我不表述你不说话

青春的梦里彼此是谁的神话

躲闪的眼神流露的不会是无情

只因那时的我们不善表达

驿动中一个男孩孤独的远离

谁在桂树下为他悄悄的哭泣

一片芳心刚刚轻轻地开启

谁在悄然把窗打开

涌进了思念

(四)别后的时光如此漫长

抬头仰望满天星光

你在独自听着清风的吟唱

我在茫然看着凄凉的月光

不知重逢是什么模样

时光的距离把情感拉长

微笑着招呼昔日的同伴

11.诗歌谱写明天的记忆 篇十一

走过一季

也许只是一曲昨天回忆

我想过自己看过过去年少的记忆没有人说过明天是谁的主题

你不懂

不懂我的明天会不会下雨

总是迷茫的望着昨天希翼着美好的花下诺言

花季、花寂、花祭

谁在乎那过去

我只是把目光看在了今天里、不为未来而沉寂

沉祭许下的承诺仿佛就是欠下的债不要辜负了自己

对我来说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是自己最大的`罪过

处在花季

你会如何记忆

迷茫、忧郁、遗忘、希翼、想往

应一曲

舍我其谁、少年里、本应这样让人无语

因为

不久的以后、未来在我们的手里

看明天、想过去、

今天我们应该用记忆谱写未来的记忆

12.幸福的记忆诗歌 篇十二

◎妈妈的诉说

妈妈诉说着我的生日

布满皱纹的脸庞上泛着润泽的潮红

用弯曲的双手将我的长短比划

那么小,就那么小……

直到小得摇昏了头

一双玲珑精制的小孩鞋

容不下我的二个手指

兔儿帽子里渗出了母亲奶水的香甜

莓潮的气味是妈妈柜子底层溢出的幸福记忆

如今妈妈痴呆了

她却学会伊哑地诉说

……

◎我和妻子

我骑着永久牌自行车

把她带了回来

一路的麦穗浪儿翻

一路的菜籽花儿泛着黄

蜜蜂成了追求她的.对象

她成了我的妻子

蜂蜜成了我们的儿子

◎在儿子婚礼上

整篇的稿纸为泪打湿

这是惟一的一次心痛

我无法念清那纸上的文字

浑身上下颤抖的躯体

留在了寂静的欢笑里

朦胧中的身影挽着手臂

上一篇:小学数学学科竞赛总结下一篇:纪念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