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议论文写作

2024-08-30

语文议论文写作(精选8篇)

1.语文议论文写作 篇一

王跃文说:好小说须有三个层面的呈现,一是讲好一个故事,要写得好看;二是塑造好的人物形象,人物须有名片性,如林黛玉;三是提供了思想积累,如《阿Q正传》。

小说的标签在行家眼里一看便知,一位老编辑有句话最说明问题,他说:好小说不用看,用鼻子一闻就知道。

二、小说创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说不能有自己的态度,而是要通过小说语言、构架,左右读者的态度。作者永远是第三者,哪怕是用第一人称写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说法不可靠,想修改出好作品,要塌下心,把自己转换成读者(前提你得是好读者,一流读者),来审视自己的文字。多看名家作品,多看与自己文学气质相近的名家作品,对作品进行不断搁置,不断修改,写出好小说不是件难事。

很多小说作者对小说缺少认识,虽然发表不少,但没有在文坛、读者中产生影响,这种创作就变成无效写作,给社会造成物资、时间上的浪费,给年轻读者带来困惑。并且这种作者往往习惯沾沾自喜,听不进意见,无法沟通。

写小说不要轻易下笔,好素材来之不易,轻易写出来,功力不够,读者只是感觉得还行,这样就白写了。就像是一块玉石,通过好工匠的手,就能雕刻出精品,通过一般工匠的手,就不能雕刻成精品。雕刻完了,玉石(素材)也就定型了,没法还原。所以即便是老工匠好工匠,面对玉石也不会轻易下手。据说有位大师面对一块玉石,光看就看了三年。

一篇篇写出来,发出来,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丝毫声响,全都是无用功,漫天发稿只是混个脸熟,不如把发稿的机会留给新人。

要有一定的写作方向和规划,找准自己擅长的、能够立足站稳的地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花园”式写作。后花园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把自己熟知的环境(社会、生活、人文、民俗)写的过于自我,要注意在写作中适当收放,实现和读者有效沟通。

刘庆邦老师在谈小说创作时,有个“种子说”,就是说,小说产生前提,需要有个种子,这个种子可以是一件事、一句话。有了种子,才能慢慢扎下根,长出叶,培育出小说来。种子是小说的文眼,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是小说的精神凝聚点。同样,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小说的一个标志。

小说还有个特点,就是蒙太奇(电影镜头)的转换,由A到B,由B到C,由C到D,很多时候D似乎和这篇没有什么关系,但整篇的彩有时全都出现在D这样的细节上,D使小说的水准得到最大提升。这个说法或许不易理解,有沟通障碍,需要机缘。

我们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坎儿,特烦,实在写不进去,这个时候,基本是到了要紧的时候,这是突破的好兆头,迈过去就是进步。因为艰难,所以精彩。

三、理顺好读者、编者、作者的关系

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小说作者在对读者“讨巧”的行为过程里,要比诗歌、散文作者艰难。从阅读上来说,诗歌、散文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和谐关系,小说的作者和读者是仆与主的服务关系。从这个角度去认知小说,写小说,小说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

读者想看到的是他们“意想不到的”、“拨动心弦的”、“幡然醒悟的”、“醍醐灌顶”的内容。你要写出这样的作品,就得想办法,忽视和轻视读者都会死得很难看。一个好的作者需要有驾驭读者的本领,这就必须要在学识、修养、见解上远远高于读者。这样你才有能力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创作,才有可能知道各种层次的读者需要什么,希望读到什么。

好的小说作者必须得是修为很高的读者,一流读者。这样才能分辨出啥样的作品是好作品、一流作品。知道了啥是好作品、一流作品,才能写出好作品,写出读者喜欢的一流作品。读者喜欢是王道,连什么是好作品都不能辨识,就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

作者和编辑的关系

很多人喜欢研究杂志风格,其实杂志风格就是个标签,基本代表编辑风格,所有有职业感的编辑都希望得到好稿子,除非他恰好和这杂志有仇,正准备辞职离开,或者他骨子里就是个混进文学队伍里来的流氓文人。即便是后者,他也需要好稿子来撑自己门面,实现自己的荣耀。所以说不要担心能不能发表,好稿子是硬道理,好稿子砸倒编辑是个非常享受的过程。简单为了发表,凭借一两篇范文揣测杂志风格的做法不可取。

反过来,编辑必须要为好作品负责,在好朋友和好作品面前我们选择好作品,要把珍贵的版面留给好作品,留给那些籍籍无名潜心创作的作者。在好朋友和坏作品面前,我们要关紧大门。因为一旦把好朋友的坏作品、平庸的作品放出去,不光丢杂志的脸,更丢好朋友的脸,砸两家的牌子。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如果在杂志上常露脸,作品又不入读者法眼,读者下一次看到作者的名字就会跳过去,哪怕以后写的很好也没人看了。

作者自身的养成

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小说作者?《都城纪胜》论说书云:“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我的理解是,小说家的职业就是观察人和物,看人心看人性都是透明的。真正的作家对人性的了解大都保有专业的品智,这种与生俱来加后天锤训的品智,使他们对一切周边人甚至陌生人的真诚、虚伪及各种表演,持有一眼看透的能力,他会依据对方的品性对此表示理解、不屑或狠狠一击。

文学要有担当,文学虽然走上商业化,但作者的文字不可以彻底商业化。凭借想象对社会对生活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左右逢源、暗藏歧义,都不是正确的写作。个人觉得,还得要保持平静的心态,智慧地认知和认同现实生活中的大是大非,不能依靠貌似的义正言辞夸夸其谈,拿一些大家均知的简单道理,凭个人喜好和目的智商低下地说理说事。

我一位老师感叹,说“写小说的人都是天上的星宿”。刚听这句话的时候,十分不解。蒋勋也说曹雪芹是人间的佛陀,整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满满都是慈悲。星宿和佛陀的说法不是要说优秀小说作者有多高大上,而是在说小说作者要想优秀有多么不容易。他什么都要懂,这又无法实现,无法去一一体验。优秀小说作者都无法做正常人,他需要有大关怀、大悲悯,要观照一切。需集心底纯真、善解人意、傲骨悲情、阴险狡诈、恶贯满盈于一身,矛盾重重,饱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沉重的思想压迫。

四、小说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早期说法是,小说比散文有情节,比故事有品位。现在散文中的情节细节也很多,故事也越来越接近小说,小说可以固守的阵地就大致剩下结构和语言了。

如果拿棋类比方写作:散文是跳棋,入手简明快捷,偶然性大过水平;诗歌是象棋,技术一定要延伸到虚空之外,一步一个坑,三步五个坑,像月球的脸;小说是围棋,一开始你就知道它要干嘛,接下来又不知道它要干嘛,每颗子都有用,每颗子都有死掉的可能。

说实际点,小说是描述,故事是讲述,散文是倾诉,诗歌是控诉。故事因为需要快速展开,所以是讲述,小说需要语言艺术的构成,所以是描述。小说是由点及面,散文是由点到点,故事是由面及点。诗歌得把自己写进去,散文随意进出,小说得把自己写在外面。

(以上说法不准确,可意会。)

五、要关心政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电影《茶馆》的墙上贴着“莫谈国事”,今天,有许多媒体平台也对“谈国事”进行潜规则,很多人尽管没有明着提倡远离政治,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政治真实的影子;有的杂志干脆就标明:不收抗日的稿子,不收官场的稿子,不收对社会不公提意见的稿子,说白了,就是跟着政治气候走,不收有政治标签的稿子,防止受牵连,吃瓜唠。

政治永远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你从事写作,不管你是写诗歌、写散文还是写小说,也不管你是写爱情、写风景还是写感悟,都离不开政治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体验。没有政治,哪来社会?没有社会,怎么可能会有文学?一个人不关心国家、不了解社会、不留心政治,他作品的生命力就不可能存在。不说国家,不谈政治,不评社会,这样的作品不否认有暂时存在的价值,但绝对没有存世的意义。

关心政治,为社会把脉,为社会的沉疴新症解疑难、开良方,这是写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作家要有勇气要开拓视野,不断提升学养,培树恢弘的大局观,持有端正的谋断思维。不妄议国事、认真分辨、不人云亦云、道听途说。更不能无事生非,随性发挥,脱离了文学的轨道。

2.语文议论文写作 篇二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效率,写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题。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还对学生的高考成绩影响巨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质量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与总结, 提出如下观点:

一、结合视听、注重学生的理解与感知,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长久以来, 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比较陈旧、单一, 导致学生对阅读缺乏形象生动的感知, 只能够看着文字, 听着老师的讲解, 通过想象力来理解文章, 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极易对阅读丧失兴趣, 从而导致阅读教学的质量低下。要想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高中语文教师首先需要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把多媒体教学的视听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认知环境,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要充分利用录音技术,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生活在高科技发展背景下的学生, 不但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会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教师要进行教学改革。整体感知文本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 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眼耳口鼻舌等感觉器官, 让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在意识中有所反映就是整体感知。一篇课文, 教师在新授之前, 一定要先让学生对内容进行感知, 了解其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还包含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也进行把握, 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进行感知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坚持一项原则, 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段、段不离篇, 这样才能对作品的中心思想进行准确的把握。关于读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不仅可以由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还可以加上学生的默读、接龙读等等。花样翻新的读法可以让学生对教材把握得更准确。除此以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手段来加强学生的感知, 如对于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抒情散文, 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课文朗读配音的形式来进行。播音员的声音悦耳动听, 抑扬顿挫, 让人听后备觉感动, 然而, 每一个人的才能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主持人的语气, 所以, 教学中, 教师可以扬长避短, 运用录音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当学生听到一些名人的朗读录音时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其模仿能力也更强, 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 教学效果就会更好。笔者在教授《荷塘月色》时, 在介绍完作者朱自清的简介及其文章节的写作背景之后, 播放了本课的录音, 学生们听得格外入神, 对于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仍能坚持自己的高洁品行理解得更为透彻, 对于作者既不愿意同流合污, 又不能投身革命斗争的矛盾心理体会得更为深刻, 对于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2.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影像, 进行难点突破, 以此来发展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感知全文只是认识的开始, 理解课文的内容, 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感知是理解的基础, 理解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化而来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性状、特征的课文, 这对于学生来说很不熟悉,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仅凭教材上的简单介绍很难产生明显的影响力, 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来授课, 就起到了化枯燥为生动的神奇效果。多媒体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辅助用具, 它能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用一种浅显易懂的感性材料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效率。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文章《绿》时, 用多媒体展示了这个景点的录像, 让学生看完录像后, 自己再读文本, 并绘制出了这三者的位置关系图。这就比传统的讲法要形象生动了很多, 也节省了教师的讲解和启发学生的时间, 学生学得既兴趣盎然又轻松活泼, 还印象深刻, 效果良好。

二、集思广益,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积累语言, 而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是运用语言, 所以, 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定要以学习语言为基础, 通过阅读来内化吸收完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形式, 不仅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采集、储存、分析和运用写作材料, 以强化教学目标, 优化写作课的教学效果。高中生写作文通常有畏难情绪, 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 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 学生总是难于下笔, 感觉无话可说,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感性材料, 所以学生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对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观察, 以此来构建自己的作素材库。教师可以借助投影或录像来激发学生头脑中的素材, 以此形成下笔的原料。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习作, 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 又激发了写作兴趣, 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就会提高很多。

3.浅议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篇三

一、重视平时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自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近年来,“大文科”的观念很流行,意思是文史哲不分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观点很有见地。其实,数理化与文史哲又何曾分过家了?写作虽然是文学方面的事,实际上却需要各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活学活用。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是许多文人的最高理想,但要做到又谈何容易?中学生只有多读书,不论文理。“开卷有益”绝不是一句空话,书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在写作时左右逢源,思维也会因此而发散开来。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可以让学生记诵或是仿写,反复的操练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或是组织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强化造句和修辞手法的训练,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有话可说。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内外辅导让学生意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文章标题拟得好就如画龙点睛,使文章更加精彩。如何拟好标题是学生在写作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可先让学生自己根据各类范文的标题归纳出拟标题的方法,在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再作指导,使其掌握拟题的技巧。

凤头美好招人看,文头亮丽引人读。要用实例向学生介绍作文开头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当堂拟题,限时让学生完成一段开头,然后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具体可以以课文《咬文嚼字》为例说明,告诉学生在文章开头引用名人的事例或经典诗文,能给文章增色不少,也能自然引出下文,吸引读者。

“豹尾”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结尾要做到简洁明了、强劲有力,往往首尾呼应或留有余味,需要经得起推敲。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分配写作的各部分时间的能力,写开头的时候就应打好腹稿,想好该如何漂亮地收尾。

四、让学生的作文具有真情实感

学生进入高中后,一定要强化记叙文的写作训练,让他们明确记叙文的文体特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捕捉作文素材,写真事,抒真情。另外,还要告诉学生:好的记叙文取材应该着眼于“小”,构思着眼于“精”,立意着眼于“新”,主题着眼于“深”,也就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细节,捕捉细微处的感动,然后精雕细琢,想别人所未想,说别人所未说。一篇好的作文,往往是由多个精彩的段落构成的。在有了生活的源泉、真实的情感这个基础上,就可让学生努力润色语句,雕琢精彩语段。

五、建立一套多元评价体系

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对全班学生自始至终使用一个评价尺度无疑是违背教学的规律的。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要了解、定位,建立档案。作文评价要重过程,看发展,不搞一刀切。在评价机制上,教师不搞一言堂,而是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没有高下之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比较差劲作文,教师要宽容,要尽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因为我们的理念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

4.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篇四

——倚阳牧歌

内 容 提 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著作颇丰,特别是发表《浮躁》、《废都》、《白夜》等作品后,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本文分别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方面分析了贾平凹作品的基本特点及主要生成原因,认为在思想方面有其复杂性,既有浓厚的农民意识又对自然顶礼膜拜,同时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在内容方面有其丰富性,他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拓宽了散文领域,小说内容也涉猎广泛;在语言方面有其地域性,他的许多散文小说都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独特的商州语言环境其使作品极具个性魅力;在艺术方面有其唯美性,创作理念上他倡导一种大自在的文章观,认为散文应该是美文,充分用中国传统美的方法来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总之,贾平凹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有其独到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独行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精神大餐,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页。当然,他的作品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作品缺乏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缺乏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们期待读到他更多、更美的作品。

关键词: 思想 内容 语言 艺术 复杂性

丰富性 地域性 唯美性

一、思想上的复杂性

贾平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各方面的综合,他的思想当中有儒家的、有佛家的、也有道家的;有城市的文化,也有乡村的文化;有西方的文化,也有中国的文化;有传统的文化,也有当代的文化。具有典型意义的,首先是浓厚的农民意识。贾平凹有句话几乎是挂在嘴上的,那就是“我是农民”。这句话的内涵揭明了作家本人的出身,同时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其心理、性格等等的想象,而其外延则延伸到作家的诸多生活和创作当中。即使从题材上看,占据贾平凹作品很大比重的也恰恰是叙述农村的,这一点在《商州初录》之前如果说尚不自觉的话,那么这以后的一系列创作基本上奠定了贾平凹农村风俗画家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贾平凹从小生活在农村,拥有丰厚的农村经验,熟悉农民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自己的农村想象。其次是对自然的膜拜。在贾平凹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对大自然、特别是对以商洛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高原景观的描绘是相当重要也异常饱满的部分。他的许多小说作品都开端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就是说,打开贾平凹的作品,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大部分是山川风物而不是人,这样的结构从《商州》(1983)、《腊月·正月》(1984)之后就几乎成为一个定式。自然景物的描绘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展开的环境与背景,有时它们就是作品叙述的主要对象,是叙事的目的之一,像“商州”系列一类的作品,如果去掉其中的自然部分是无法想像的。贾平凹在自然景观描写中,相当注重人与对象的相互参化,注重他笔下的景物中人化的因素和这些景观对人的影响,注重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自然对贾平凹的意义还可以进一步讨论,贾平凹的生活传记多方面显示他,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是贾平凹重要的美学观念之一,可以说,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中少有的将大自然人格化并进而寻找和塑造出自己艺术人格投射物从而形成其中心抒情意象的作家之一。贾平凹同意用水去形容苏东坡,用瘦石去比喻郑板桥,而他自己则与月亮、流水与山石有着隐秘的亲缘关系,谈起这些自然景象和事物,他总是充满了惺惺相惜的一往深情,友人送他一块“三目石”,他“好喜欢了,就这么坐下来两目对着三目,也可说三目对着两目,竟然遗忘身与石”(《三目石》,1991)。他认为,“人与石头确实是有缘份的。这些石头能成为我的藏品,都有一些很奇怪的经历,今日我有缘得了,不知几时缘尽,又归落谁手?”(《记五块藏石》,1997)。这样的关系可以说由来已久,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贾平凹曾这样追述道:“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1983)。与此相对照的是,他对人类社会则有一种忧患思想。如长篇小说《废都》(1993)中,人类世界被描绘成丑恶的,而清醒的是牛的世界,但这来自终南山的灵物最终还逃不脱人类的杀戮。《高老庄》的主题是多样的,其中反思人种的退化、反思人对自然的竭泽而渔应该是它基本的内容之一。作品的主人公高子路身材五短,他开玩笑说之所以找第二个妻子西夏就是因为她身材修长,作品让子路别有寓意地称西夏是“大宛马”,子路想回自己的生养之地生出一个新的一代,但故乡已远不是早先的故乡,村里人说:纯粹的高老庄人退化了,只剩下了生殖?,而随着情节的推移,子路连性功能也退化了,故乡还会有什么呢?三是充满神秘主义色彩。贾平凹大谈老庄、玄学、禅学,强调意念的作用,灵力的判断。比如,《太白山记》(1990)。它是一组笔记小说,讲述的大都是荒诞不经的传说、异闻,表明了贾平凹在体验这种神秘文化时的认同感。寡妇对亡夫的思念竟使亡夫显形(《寡妇》),公公与儿媳意淫可以致孕(《公公》),妻子在门前悬挂的镜子中看到的是丈夫横死的惨状(《挖参人》)……。当然,《太白山记》绝不是孤立的,早在《龙卷风》(1986)里贾平凹就以赵阴阳的细节显示了他对神秘的兴趣,接着是《浮躁》(1986)、《瘪家沟》(1987)以及持续时间很长的土匪系列都充满了大量的神秘的细节。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如《废都》、《土门》、《白夜》、《高老庄》、《怀念狼》中,这样的创作也是一以贯之的,《废都》中的邵子神数、老太太对鬼魂的感应,《高老庄》中的飞碟、白云湫、石头的绘画等等。又如“狐石”,朋友保存了七年,送与他,而在他看来,“或许是这样,……我等了它七年”,“年过四十,误了仕途,废了经济,一身愁病,老婆也离我而去了。一切求适应,一切未能适应,原本到了不惑之年却事事怎能不惑,我是什么命运?”而当朋友送了“狐石”过来之后,“我才醒悟我为什么鬼催般地离了婚,又不顾一切地摆脱名誉利禄,原来是它要到来。”(《狐石》,1995)

二、内容上的丰富性

一是散文领域的拓展。贾平凹的散文是其著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相当多的评论家和读者偏爱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

哲理等,都呈现文中。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二是小说方面涉猎广泛。贾平凹在结束了自己题材散漫的所谓流寇主义以后,“以商州这块地方,来体验、研究、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生活变化,从一个角度来反映这个大千世界和人对这个大千世界的心?”(《在商州山地--〈小月前本〉跋》,1983),写出了占他作品很大份量的一系列的作品。如,《变革声浪中的思索--〈腊月·正月〉后记》,1984)、《商州再录·木碗世家》(1983)、《鸡窝洼人家》(1983)、《小月前本》(1983)、《腊月·正月》、《九叶树》(1984)、《古堡》(1985)等。同时,他还写下了《废都》、《白夜》等描写城市生活作品,《冰炭》(1984)、《远山野情》(1984)、《天狗》(1984)、《人极》(1985)、《烟》(1985)、《火纸》(1986)、《太白山记》(1990)等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品。一个作家的创作实际上是很复杂的,无论是乡村也罢,城市也罢,都是可以不在意的,贾平凹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取向。在《高老庄·后记》中他就略显激动地说,我更反对将题材分为农村和城市的甚或各个行业。我无论写的什么题材,都是我虚构世界的一种载体,载体之上的虚构世界才是我的本真。大约是从长篇小说《商州》开始,贾平凹的作品就存在着一种人物类型和结构模式,从《商

州》里的刘成,到《浮躁》里的金狗和雷大空、《废都》里的庄之蝶,再到《土门》里的成义、《白夜》里的夜郎、《高老庄》里的子路和《怀念狼》里的傅山等,他们虽然身份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走,或者经过一番奋斗后又归于失败,或者受到历史和现实的捉弄,自己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或者怀着许多的希冀最终却又无望地返回,他们大都是离家的人,漂泊的人,这些作品都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既是个体的,又是族群的,更是文化的。庄之蝶、夜郎历经的是城市的堕落、疯狂与颓败,成义想重建乡村的文明也被证明已永无可能,而且即使是在遥远的乡村,文明也在陷落,高子路的梦中田园高老庄现在不是男盗女娼、面目全非了么?贾平凹一方面在残酷地陈述着失败,直观地展示着丑恶(贾平凹的许多作品《废都》、《土门》、《白夜》、《高老庄》等都有许多被经典文学传统认为需要“加工”干脆应该摒弃在文学书写之外的肮脏的细节,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又无望地在虚无和古代岁月里寻找精神的慰藉,做着几乎不可兑现的理想承诺。

三、语言上的地域性

每一位能成名的作家,都必须有自己一套独特、让读者喜欢的方式,都脱不去故乡给他烙下的印痕。商州地处秦楚交界地带,特殊的地域环境使这个地方的语言非南非北独具风格,从而形成多变、驳杂、古朴、犷野、鲜活的语言环境。他把他熟悉的语言写进作品,独特的商州语言环境造就出了贾平凹。他的许多散文小说都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贾平凹曾在散文《说话》(1993)中讲自己不会讲普通话,说他习惯于生活在方言的天地里。使用方言、土语,一方面是为了语言多样性的需要,一方面也是为

了丰富由方言带来的语言文化信息和由文言负载的文学意象。他在《夜籁》中,与陕北农民“闲聊”,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土语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那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但是,大量的地域性语言、方言,使他的作品有些生涩、有些粗糙、有些拗口,没有在那种环境里生活过的人很难完全理解作品的意趣,也与普通话的推广不太适应。另外,贾平凹着眼于国文明五千年深厚的积蕴的宝贵遗产去挖掘开拓,深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风光水色,灵气迷漫,黄土高坡的厚重、苍茫笔锋冷峻,境界隽永高远,真正地用活了语言。在他的作品中,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多采用大众的日常口语,但又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动,富有民间气息。

四、艺术上的唯美性

贾平凹说,“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但是,实践却是那么艰难…?”(《卧虎说》,1982)。我认为贾平凹确实在为这样的理想努力,读他的作品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唯美性首先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上。贾平凹倡导一种大自在的文章观,认为“文体的一些规矩实际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太拘泥了反而受到了束缚,不容易出现大气象的作品?小说应该是随心所欲。小说小说,就是在“说”,人在说话的时候

难道还有一定的格式吗?它首先是一种感情的渲泄,再就必须是创造”(《答〈文学家〉编辑部问》,1986)。尤其是贾平凹针对散文的创作现状提出的“大散文”的观点。在10年前,他创刊《美文》杂志,如今又增加《美文》的少年版,在中国文坛上真正树立起了大散文的旗帜。同时,他认为,散文应该是美文,不仅是写什么,而还要怎么写。散文的身价在于它的严肃和高尚,要扫除一切陈言、潜心探索它的结构、形式、文字,反复试验和实践,追求它应有的时空。他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他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里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静》、《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其次,体现在他对意象的运用上。意象思维本来是诗歌的特征性思维。贾平凹将意象引进小说叙事,是为了在完成小说叙事的同时增强小说的抒情表意功能使得作品获得更大的容量。一开始这样的意象是穿插和缀加的,大都只表示一种局部的意义,如《妊娠》(1987)中的“八石洞”,《浮躁》中的“手帕”等,到后来,意象越来越密集,并且与情节结构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起到了意义象征与粘合情节的双重功能,比如《废都》中的埙、哀乐、镜子、鸽子等。贾平凹以《怀念狼》为例说:“局部的意象已不为我看重了,而是直接将情节

处理成意象。……如果说,以前小说企图在一棵树上用水泥作它的某一枝杆来造型,那么,现在我一定要一棵树就是一棵树,它的水分通过脉络传递到每一枝杆每一叶片,让树整体的本身赋形。”(《怀念狼·后记》)

综上所述,贾平凹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有其独到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独行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精神大餐,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页。但他的作品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作品缺乏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缺乏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们期待读到他更多、更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论贾平凹》

作 者:汪 政

《 论贾平凹闲适化散文的雅俗情趣》

雨 箫

《贾平凹的语言实践》

《中国作家为何缺乏思想》

达 然

《略论通俗文学的批评策略》

5.社会热点时评议论文写作材料 篇五

《悟空传》是一部由IP改编的西游题材大片,相比原著,电影剧情有了较大幅度改编,出身低贱的悟空为改变命运,决心破坏掌控一切命运的“天机仪”,闹得天庭鸡犬不宁,在结界桥一战中不慎落入凡间,历尽浩劫后,找回了自我,收获爱情与友情,最终成功打破天机仪。这里暂且不谈作品对小说的还原度,不评点主创人员的演绎,只想聊聊这部作品体现出的顽强、拼搏、励志的精气神。

《悟空传》里上苍代表了命运的主宰者,“天机仪”代表了禁锢命运和自由的天道,而最燃的部分便是孙悟空对命运的反抗。炫酷炸裂的特技让观众戏称那是在炭火堆里打架,而这恰恰是达到目标所须付出的代价、所须经历的阵痛。

该片上映几日便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大抵源于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青春和影子。恰如影片导演所说:“会看到自己的悲哀、无奈、兴奋,以及人物对令人恐惧的世界的奋起反抗。”

大多数人都有过青春和悸动,于是我们看到了会接吻的孙悟空,听到了爱情来临时他“咚咚”的心跳声;我们拥有协作、不服输的潜质,于是我们看到了孙悟空带领乡民用破布烂衫和“牙签弩”“迫击炮”降伏妖云的果敢。我们不认命,不信天注定,却并非所有人都如悟空一样勇于踏碎凌霄,正因此,当我们看到他的目标幻灭时会为之痛心,看到他“重整旧河山”再次拼搏时而觉得酣畅淋漓、如释重负。

6.托福4条写作小建议助你拿高分 篇六

1. 学会Paraphrase

综合写作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掌握paraphrase的技巧。如果有同学不理解paraphrase的话,我简单介绍一下,paraphrase其实就是指意义,通俗地讲就是“换句话说”。这种能力在综合写作中非常重要,因为综合写作要根据听力和阅读来写文章,但是却不能用原文的内容。独立写作中,我们要再开头重复问题时也要用paraphrase,不能照抄。所以大家在平时练习中要掌握这个技能。

2. 综合写作一定要听懂听力材料

为什么强调听力材料的种重要性,因为考试的要求是总结听力材料中的观点。虽然要针对阅读材料来论述,但是阅读材料在听力音频结束后还会再次出现。综合写作要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听力材料上,记录下来要点,不要遗漏(漏掉观点会扣分)。

3. 独立写作不要急着写

托福写作考试时间相对不那么紧张,写作时间一共有30分钟,所以要先预留出思考的时间。这个环节叫做prewriting,prewriting阶段你要做的就是思考,让大脑飞速转动,写下你脑子中和标题相关的一切内容,随后根据这些列出文章的大纲,接着将其丰满成一篇文章。有大纲,你的写作就有层次,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想到什么写什么。所以,写作之前不要吝啬这点“头脑风暴”的时间。

4. 写文章注意事项:拼写、语法和句式

这三个点是托福写作中老生常谈的内容,但总有同学栽在这里。先来说拼写,如何保证拼写正确?首先一点,不会的单词不用,记忆模糊的单词不用;其次,长单词慎用;最后,写完以后全篇检查。做到这三点,文章的单词拼写应该就不会出错了。

再来说说语法,语法问题通常出现在单个句子上,很多同学整篇文章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单句却出现很多语法错误,这样怎么能拿到高分。所以,写作中一定要保证用对语法。

最后,来说说句式,托福写作是要考验你的写作能力,虽然不建议勉强使用长难句,但是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堆叠简单句。可以尝试使用连词将一些短句接在一起,让句式更加多样化。句式多样化也是托福作文拿到高分的一大因素。

托福考试作文独立写作范文:学校改善学生住宿环境的措施

You school wa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life in the dormitory.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do you think the school should build in dorms?

1.Quiet study area

2. exercise room for students to keep physical well-being

3. room for entertainment

托福写作模板及参考答案:

写作范文参考:

9月25日托福独立写作范文

With the masses increase in affluence and awareness, college students tends to be spoiled with all kinds of well-equipped dorms. Private Jacuzzi, big screen TV set and even tanning salon are not rare on some college dorms. When it comes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school should build in the dorm, I personally would say it is in the students’ best interest to build an entertainment room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Admittedly, a quiet study room can provide a place for students to focus on their academic assignments and an exercising room affords them the opportunities to keep fit and stay in good shape, nonetheless, these facilities are redundant since an above-average university has at least one decent library and a recreation center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Thus, it is not necessary to include such facilities in the campus dorms, and there are obvious benefits to build an entertainment room with home theater sets and video game consoles.

First off, an entertainment room provides students a chance to get away from busy life and study and switch off. As is known to all, college life can be overwhelming, students are constantly under lots of academic pressure, like presentations, group projects, final exams, so on and so forth. Barely do they have chance to release their pressure, fortunately with an entertainment room, they can watch movies or play video games together. As the saying goes,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Indeed, recent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time and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conducted b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sychiatrists shows that a student with certain amount of time spent in doing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are observed to have higher grade than those who don’t. Consequently, entertainment room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dditionally, an entertainment room provides a chance for students to catch up with their peers and bond more with one another. When playing video games or watching movies together, not only can students escape from their busy schedule, but also they can get a chance to talk to other students who also live in the same dorm building. Students who happen to live in the same dorm might have totally different majors and areas of concentration, so connecting with each other can help students to gain more exposure in other fields. Plus, students can use their moments in the entertainment room to get to know others who ar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country or even from other part of the globe, by interacting with people who are from distinctive culture backgrounds students can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have unique perspective on different things. Without an entertainment, students living on the same floor might be strangers for four years, which can be a nightmare.

In conclusion, it is more advisable for the university to build an entertainment room since it provides students a chance to switch off, and also students can catch up with their peers and bond more with one another.

托福考试作文独立写作范文:在决定长期工作前年轻人应尝试不同工作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Young people should try several different jobs before they take a long term career.

(A/D) Young people should try different jobs before they take a long-term career.

题目大意:在决定长期工作之前,年轻人应该尝试不同的工作。此题并不难,思路也很容易想。建议,选择同意,理由一可以获得多种技能,理由二可以找到自己最合适的职业。

写作参考一:

Currently, with the competition in the job market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job-hunting has been brought under the spotlight of the mass media. The senior and experts strongly proposed that young people should try different jobs before taking a lifelong career, while the youngsters may hold the opposite viewpoint.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former view is more reasonable, with the reasons listed below.

In the first place, different jobs will equip the young with multiple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various fields. As we know, the completion of every job, simple or complex, requires differing abilities and expertise in certain area. As a result, young adults who take different jobs will grasp the knowledge in a new area and increase their potential capability to a large extent, thus having the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To be specific, to be a waiter or waitress in a restaurant enables us to cultivate interpersonal skills since we may encounter tons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eing a manager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al skills and leadership, because the successful running of a department depends on the ability of leaders. Undoubtedly, those people with more than one skills will have an edge over other competitors in the future job market.

In addition, another conspicuous benefit of taking different jobs before you settle on the lifelong career is that the young have the chances to find the most suitable position. It is never uncommon to hear that many employees who have worked for three or more years complain that the work they take is not what they are good at or what they like. Consequently, their enthusiasm or passion for their jobs is relatively in a low level, which has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mselves and their company. The best way to deal with the above problem is to allow youngsters to try different types of work at first and take the one which suits them most. The experience of my friend, Kozer, is a good case in point.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Beijing University, Kozer was recruited by a Foreign Trade Corporation due to his excellent English. Unfortunately, he was too introverted to communicate well with strangers, especially with foreigners. Then he resigned from the position and became a teacher in a high school. The same problem occurred again. Finally, realizing his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from the above failures, he found that the most suitable position for himself was to be an editor for China Daily, the most famous English newspaper, because there was no need to talk with many people in this job.

Admittedly, some opponents may assert that it is not necessary for young adults to try different jobs, because it will waste lots of time and even make them miss out some opportunities. However, the above reasoning is far from the truth. To illustrate, only when we have experienced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of work can we find the one which most fits for us. So the time spent on every try is worthwhile.

In a nutshell, it is safe to conclude that young people should try different jobs before they take a long-term career, in order to gain more skills and find the most suitable position. (By Zhaobo,548words)

写作参考二: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job hopping have never failed to be the center of debate among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rs of corporations. While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constant job hopping brings more benefits than pitfalls, others state that the disadvantages of switching between jobs before settling down greatly outweigh the benefits. Personally, I think trying out different positions is beneficial to one’s future career based on the following reasons.

Admittedly, switching between jobs will make your employers suspicious about your judgment and question your commitment and loyalty to the company, however, the taking different jobs gives a professional countless benefits, like diverse background, broadened social network, better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etc.

First off, more job experience provides an individual exposure to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more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eventually it is conducive for someone to find his or her real expectation and ultimate career goal in the long run. In a small company, employees might have intimate and close friendships with each other, and there is no standard procedure of daily business operation. However, in a colossal corporation, employees have a clear professional boundary and they have to follow strict regulations and procedures when conducting business. Having a chance to work in both small and big companies will help individuals to know which type of company fits them best and they can choose their future career according to their preference. Also, having working experience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various sized companies makes the employees more flexible and adaptable in distinctive working environments. Future employees will value those who have exposure to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and can bring new ideas and changes to the company.

Additionally, working in different companies and industries gives an individual more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new social networks and thus enjoy a much more promising career in the near future. An individual can expand his or her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networks after having worked in different places, where one can plant roots and farm relationships and eventually these connections will prove to be very helpful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today’s overly competitive job market, a dynamic and active professional network will probably help you to land better jobs in the future.

In conclusion, it is more advisable to take different jobs before settling down permanently since it brings more exposure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rich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nd a more dynamic professional connection.

7.再议民生新闻的写作技巧 篇七

民生新闻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 国内一批晚报及都市类报刊开始集中刊登一批反映市井民情的新闻作品, 民生新闻初现雏形。与此同时, 北京电视台等一批电视媒体也纷纷开设了一些栏目, 呈现出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2002年, 江苏电视台开办了新闻类节目《南京零距离》, 被业界视为大时段都市民生类新闻节目的发端, 此后国内各大都市类报刊及电视台都相继创办了民生类新闻版块或栏目, 民生类新闻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随着民生新闻数量的显著增加, 新闻写作质量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 如何有效提高民生新闻的写作技巧, 成为媒体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

一、民生新闻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1. 民生新闻的概念。

对于民生新闻的概念, 目前业界和学术界存有一定的争议。一些学者提出, 民生新闻主要是以市民的日常生活为报道对象, 在广义上属于社会新闻。另有一些学者提出, 民生新闻以民本思想为基础, 以平民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 以民众生活为报道内容, 以人文叙事作为报道方式。还有一些学者提出, 民生新闻报道应当突出时效性和现场感, 以最大限度还原新闻真实为原则。应该说, 这些学者提出的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民生新闻的特点, 但是却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合上述观点, 笔者认为, 民生新闻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新闻体裁样式的科学化概念, 可以根据民生新闻的特点进行概括和描述: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 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 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 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应当坚持“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2. 民生新闻的主要特点。总结起来, 民生新闻主要具有下列几方面特点:

(1) 民生新闻的题材紧密围绕群众日常生活。从民生新闻的定义进行分析, 它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出来的新闻信息, 因此民生新闻的题材必须要紧密围绕群众的日常生活。

曾经有一部分学者认为, 新闻的题材选择必须要围绕社会重大事件, 而这些重大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将与新闻价值密切相关, 在这种新闻观的指导下, 多年来民生新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甚至很难登载在各类媒体之中。实际上, 新闻价值的判断应以是否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为标准, 人民群众是媒体的最大受众群体, 民生新闻取材于人民生活、服务于人民生活,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新闻信息的需要, 因此才能够受到普遍欢迎。

(2) 民生新闻注重还原现场感和真实感。与时政新闻相比, 民生新闻非常注重现场感和真实感, 很多民生新闻就发生在受众日常生活之中, 通过记者现场的视频或文字报道, 受众将会强烈地感受到民生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使得民生新闻更加富于感染力, 也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为了营造这种良好的新闻效果, 民生新闻记者必须要运用有针对性的新闻写作或报道技巧, 最大限度地还原民生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3) 民生新闻要采取民众语言。近年来, 随着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和变革, 媒介的话语权逐步开始下放, 人民群众从传统的新闻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具有一定话语权的社会群体。国内新闻媒体以民生新闻为报道对象, 符合了媒介话语权下放的趋势和要求, 同时也在媒体上为人民群众预留出了语言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民生新闻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要求, 在媒体上再现了群众的话语, 而且新闻报道的语言还更加贴近于群众的实际生活, 不但要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还要用老百姓的话来讲故事。

二、民生新闻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近年来的国内媒体新闻报道中, 民生新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但是现阶段很多新闻工作者在民生新闻写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下列几方面问题和不足:

1. 新闻信息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

很多民生新闻作品都是各类相关信息的简单叠加和累积, 各类新闻信息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 成为分散的新闻碎片, 这种新闻作品读来非常乏味, 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有一部分民生新闻作品过分关注于还原新闻事件原貌, 却忽视了新闻真实性所必须包含的新闻背景介绍、社会意义、新闻事件分析等内容, 新闻信息成为脱离于新闻真实要求之外的独立碎片, 严重影响到民生新闻的可读性和实用价值。

2. 导语写作形式单一化。

很多民生新闻记者钟情于采取倒金字塔式的方法写作民生新闻导语, 不可否认, 倒金字塔式是传统的新闻写作惯用的一种写作形式, 这种新闻写作形式将新闻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放置于新闻报道的最前端, 能够很好地调动读者的注意力, 但是民生新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 并不是所有的民生新闻导语都适用倒金字塔式的创作方法, 这样非常容易导致读者产生阅读疲劳, 也不利于展现民生新闻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3. 过分追求新闻轰动效应。

当前, 国内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民生新闻的过程中, 为了追求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和轰动效应、博得更多受众的关注, 不惜歪曲新闻事实、夸大新闻细节、采用不当词语等等, 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有的新闻采编人员单纯追求轰动效应, 不顾新闻事实, 违背新闻规律, 在采写中对新闻事实进行裁剪, 按需所用, 导致新闻失实。

三、对提高民生新闻写作水平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 为了有效提高民生新闻写作水平, 进一步提高民生新闻的新闻价值和实用性, 应当采取下列几方面做法:

1. 优化民生新闻写作理念。

对于民生新闻工作者来说, 在写作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群众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新闻事件, 强化服务意识, 注重新闻的深度开掘, 关注新闻传播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 成为民生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为此, 需要改进写作理念, 强化信息环境, 找准看点、卖点和兴奋点, 对重大新闻精心解读, 对个性化信息进行贴身式服务, 进而提高稿件质重和报道质量。

除此以外, 还要求民生新闻工作者更加关注民生, 要将民生新闻与传统的动态新闻区别开来, 成为真正意义上反映民意、民情的渠道, 更加注重对人民群众生活细节的塑造, 在写作语言运用上采取更多的群众化语言, 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2. 提倡新式的写作方法。

民生新闻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倒金字塔式为主的新闻写作方法, 转而采取一些新式的写作方式, 例如散文式导语、故事化导语、悬念式导语等等, 不断丰富民生新闻的写作方式和方法, 提高民生新闻的可读性。例如, 新华社一则新闻《开发中国的风》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当清风吹起你的黑发, 你可曾想到风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能源呢?”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国际能源专家聚集北京研发中国风能的情况, 导语用散文笔触, 清新而有动感, 颇具吸引力。

3. 新闻主体写作要满足受众的需求。

新闻工作者在创作民生新闻主体的过程中, 要坚持“新闻故事化, 故事人物化, 人物情节化, 情节细节化”等原则, 不断提高民生新闻讲故事的能力, 通过大量的现场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等方式, 集中展示民生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 突出民生新闻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王硕.民生新闻的语言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4月。

[2]唐曙光.报纸民生新闻的叙事学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6月。

8.语文议论文写作 篇八

一、细心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1注意平时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像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只有生活丰富多彩,热爱生活的人,其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2注重阅读,丰富间接生活积累

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来获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让学生在图书室或图书角广泛地阅读,博采百家之长,为学生的新发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分析题意,提炼素材

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但有了材料如果不精心选材或选材不当,仍然也写不出好文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能力。

1审明题意,选取材料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选择材料前必须要明确文章的体裁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些学生往往不舍得割舍材料,有用没用一起上,这样就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结果。所以,在写作文章时先要明确主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题目,培养审题技能。例如,让学生把自己作文的中心思想浓缩为一句简短的文字,即提炼出“主题句”。采用这种浓缩法,对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技能,是十分有益的。

此外,作文要选取典型材料,即那些反映事物本质、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2立意要深刻,创意要新颖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需要通过材料烘托主题。因此,看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就要看作者是否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生活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地,即立意要深刻。

在立意深刻的基础上,还要看作者的创意是否新颖,即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抒发的感受不落俗套,否则人云亦云,则没有新意。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这样就会抓住读者,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要做到创意新颖,关键是写作的角度要新。因为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生活现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只要是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此,角度新也就是立意要新,观点要新,构思要新。比如,读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有的学生写了《牛郎超市》;读了《木兰诗》,写下了《花木兰下海》;读了《西游记》,写下了《银行里的保安——孙悟空》等等,一篇篇离奇的故事,夸张的形象,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三、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

作文能力应包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两方面的能力。认识生活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而反映生活则需要准确的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1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是否有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是不能忽视的。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讲提纲,可让学生口述自己作文的提纲大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如,可采用讲故事、谈感想等方法培养学生不仅言而“有物”,还要言而“有序”。否则七嘴八舌,前后无序,虽训练了说的能力,却不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或辩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言之成理”、“出口成章”的本领。

2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书面写作能力

首先,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和记笔记的好习惯,这样有益于学生积累作文的素材,有效地解决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写真事、说实话的好文风,以及快速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它一向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

其次,可进行模仿性写作练习。教材上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范文,在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技法、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模仿范文自行命题。如学习了抒情散文《白杨礼赞》,可让学生模仿其笔法,写一些抒情性文章《烛火赞》、《粉笔赞》、《雪赞》等等。学习了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可以让学生模仿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介绍一下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或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后,写成说明文。像这样类型的写作训练,既结合了教材、范文,又可跳出教材范文的框框,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对所学的文体能做到较好的掌握和训练。

再次,观察并留心收集相关资料,是了解事物的必经之路。科学家李四光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引导学生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要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引导学生观察,不只观察事物发展的结果,更应关心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从中找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在观察中善于创新。学生习作《扫帚》就是在观察中善于创新写出来的作品。学生离家三天回来,想用扫帚扫地,扫帚没了,一问母亲,刚刚烧掉,小作者面对一堆扫帚灰,通过观察,从心中与扫帚对话,并且从中感悟到“从扫帚身上学到了许多在家里、在教室里都不能学到的东西”。通过这一习作,教师加以引导,学生作文不再就事论事,而是挖掘新的知识出来。

四、引导修改,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能力

学生作文的修改,一般有两个过程,首先是学生自己修改,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学生作文草稿写好后,要鼓励学生勇于交给教师和同学们去看,广泛征求意见,在修改上创新。比如,学生习作《爷爷真倔》,开头草稿写的是爷爷跟家里人倔劲。在外面助人为乐。几经修改后,变成了爷爷住了新房打不开防盗锁,睡不惯席梦思,点不燃煤气灶等,从侧面反映家庭的变化,赋予农村迈进小康生活的新面貌,乐在其中。

其次是教师的批改,教师的修改、评语也是一种创新,要自始至终地把创新教育观融于自己批阅的过程之中,要珍惜学生的创新劳动,发现学生的创新亮点,只有教师肯定以后,学生才会充满自信,乐于创新。

上一篇:《原来我这么棒》主要内容简介作文下一篇:气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