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写作

2024-10-06

评论写作(8篇)

1.评论写作 篇一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2分)

1.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舆论与舆论之仆》,很好地说明了新闻评论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a.梁启超 b.王韬 c.于佑任 d.张季鸾

2.()是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它首创社论。

a.上海新报 b.申报 c.新闻报 d.字林沪报

3.《新青年》与()报把我国报刊评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当时负有盛名的革命民主主义阵地和论坛。

a.治言 b.晨报 c.时事新报 d.每周评论

4.被誉为“报界宗师”的政论家()的社评《蒋介石之人生观》(1927年12月2日)曾经是当时脍灸人口的佳作。

a.张季鸾 b.范长江 c.王芸生 d.邹韬奋

5.新闻评论的群众性,首先要求的是它的()上的群众性。

a.内容 b.读者面 c.写作形式 d.评论作者的广泛性

6.我们平常所说的有的放矢,指的是新闻评论的()问题。

a.理论性 b.针对性 c.新鲜性 d.准确性

7.()是新闻评论立论的一个较高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论作品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a.有的放矢 b.寓有新意 c.准确无误 d.高瞻远瞩

8.孔子曾经批评他的学生子路、冉有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凹.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这里孔子所用的论证方法是()。儿

a.类比 b.喻证 c.反证 d.例证

9.在新闻评论的结构中,结论的作用在于()。

a.提出问题 b.分析问题 c.解决问题 d.深化主题

10.“辞达而已”指的是行文()。

a.浅显易懂 b.生动引人 c.深入浅出 d.深刻准确

11.朴素精炼是新闻评论行文的要求之一,它是指()。

a.行文简洁 b.文章短小

c.文字朴实 d.以尽量短小的篇幅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

12.当今报纸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

a.社论增多,评论员文章增多

b.社论减少,评论员文章增多

c.社论减少,评论员文章减少

d.社论增多,评论员文章减少

13.a.章

14.a.15.是在20世纪()

我国报刊独创了下列的哪一种文体形式()。社论 b.评论员文章 c.观察家评论 d.编辑部文最能体现新闻评论群众性的评论体裁是()。社论 b.评论员文章 c.专栏评论 d.余论 在我国,广播评论成为新闻广播的有机部分,成为其基本体裁之一,年代末的事情。

a.20 b.30 c.40 d.70

16.恽逸群同志认为广播评论的风格特点是“短、浅、软”,其中“软”是从()方面来说的。

a.内容 b.思想 c.长短 d.表现形式

17.《新青年》“随感录”,《向导》的“寸铁”都是()专栏。

a.副刊 b.通讯 c.新闻 d.杂文

18.杂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是在()之后伴随着民主革命的需要而成长发展起来的。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d.抗日战争

19.幽默、讽刺等等表现手法常常为()所用。

a.杂文 b.社论 c.短评 d.余论

20.新闻评论文章()是第一位的。

a.笔法 b.说理 c.见解 d.修辞

21.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是()。

a.具体、鲜明、精当、引人 b.具体、鲜明、短小、生动

c.深入、鲜明、精炼、引人 d.深入、鲜明、短小、生动

22.新闻评论要讲究结构安排,即()。

a.言之有物 b.言之有理 c.言之有序 d.言之有文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23.新闻评论对社会舆论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a.反映 b.维护 c.监督 d.制造

24.新闻评论的特点主要是()。

a.新闻性 b.政治性 c.群众性 d.文艺性

25.a.c.26.a.27.合的具体方法有

()

a.新闻评论的作用是()。解释新闻 b.揭示新闻本质 对新闻事实作出判断 d.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 新闻评论立论的要求有()。有的放矢 b.寓有新意 c.准确无误 d.高瞻远瞩在新闻评论中,虚与实是矛盾的统一,从论述的角度看,两者相结。就实务虚 b.以虚带实 c.寓虚于实 d.借题发挥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28.选题

29.论证

30.具体分析

31.社论

32.编者按语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33.简述新闻评论的作用。

34.新闻评论选题的根据是什么?

35.新闻评论写作如何使论点论据统一?

36.新闻评论写作应怎样进行批驳?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65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1.a 2.b 3.d 4.a 5.a

6.b 7.d 8.b 9.c 10.c

11.d 12.b 13.d 14.c 15.d

16.d 17.d 18.a 19.a 20.c

21.a 22.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3.abc 24.abc 25.abcd 26.abcd 27.abc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28.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论的事物和论述的问题,也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论述的对象和范围。

29.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方式。它与论据和论点一起共同构成评论性文章的三大要素。

30.具体分析的方法也就是辩证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在评论写作中的具体运用,包括一分为二法、阶级分析法和事实对比法等。具体分析指的是在说理论述时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31.社论:是报刊编辑部最重要的指导性言论。它集中反映政党、政府、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

32.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朴的新闻评论。是一种最简朴、最轻便的评论形式,通常只有二、三百字,甚至只有一句话。它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编者对新闻稿件或一般文章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

四、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3.作为新闻舆论工具的直接发言的重要形式,新闻评论的作用主要是:①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指出下一步骤会怎样,预示将来种种趋向和结果。②解释新闻事实的因果和意义等,说明某事何以发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③对新闻事实作出政治判断,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发表作者的观点意见,表明作者的态度。④深化报道的主题。

34.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价的事物和论述的问题,也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论述的对象和范围。选好题,新闻评论写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选题是立论的前提。

选题的依据,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①来自上头的精神;②来自下头的情况;③来自新闻报道;④来自客观形式的要求;⑤依据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

35.①新闻评论写作要求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这就要求对论据的要求以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评论文章的观点是起统帅作用的,由论点统帅论据,而论据材料又是立论的依据的基础,是支撑论点的,论点靠有说服力的论据才能得以成立。②要使论据和论点达到和谐统一,论据必须做到:

第一,真实

第二,准确

第三,充分

第四,典型

36.①批驳,是新闻评论中的论战的一个方面,新闻评论中的论战,是时代的需要,是实际 生活的需要,是在政治、思想、理论和学术上驳斥谬误,澄清是非,扶正祛邪,是在人民群众面前“辨是非,定从违”的重要方法。

②论战之艺术包括两个方面,批驳乃二者之一。

③批驳,归结起来,有三种方法

第一,直接驳对方论点

第二,驳对方论据

第三,驳对方论证的方法不合逻辑。

五、文章评析(共16分)

37.针对当时群众,特别是农民集体上访事件较多,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的现实问题,就如何理解疏导干群关系,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群众展开论述(仅供参考)

38.针对当时干群关系紧张的热点问题,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了领导干部要“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从而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正确引导群众的道理。(仅为参考)

39.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体现一定的文章感即可。抓其一点,如①小题大做,运斤成风,②情真意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说服力,③敢抓热点,正面主论引导,等等。

六、作文题(共30分)

请分为4档评分,最后一档为不及格。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8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新闻评论的首要特性,在于它的________。

2.新闻评论在我国报纸上地位的确定,应当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事,尤其是1872年4

月上海《________》创刊并首创社论以后。

3.梁启超在《时务报》和以后的《新民丛报》上发表的大量政论文章,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被称为________。

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并创办了自己的言论总机关《________》。

5.从1926年10月起担任《生活周刊》主编并开设“小言论”和《________》栏目,影响深

远的是杰出的新闻出版家、报刊评论家________。

6.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________》以后,标志着该报朝“真正战斗

的党的机关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7.党报新闻评论的真正成熟,是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以延安《________》

和重庆《________》为其代表。

8.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

内。每小题1.5分,共15分)

1.新闻评论既是新闻文体,又属于()范畴。

a.记叙文 b.说明文 c.议论文 d.抒情文

2.我国近代政论家王韬在香港主持笔政达十年之久的是()

a.《中外日报》 b.《循环日报》 c.《昭文新报》 d.《述报》

3.李大钊创办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机关报的是()

a.《每周评论》 b.《大众生活》 c.《向导》 d.《新青年》

4.提出评论是报纸“旗帜”观点的是原《人民日报》总编辑()

a.胡乔木 b.陆定一 c.邓拓 d.范长江

5.1982年10月发表重要社论《回答一个问题——翻两番为什么能够实现的》一文的是()

a.新华社 b.人民日报 c.光明日报 d.解放日报

6.先假定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推导出一个荒谬可笑的结论,从而

对方的错误观点不攻自破。这种论证的方法就是()

a.反证法 b.引证法 c.喻证法 d.归谬法

7.文章的规格和权威性介乎社论与短评之间的评论体裁是()

a.评论员文章 b.观察家评论 c.编辑部文章 d.编者按语

8.广播电视节目系统中居首要位置的是()

a.新闻性节目 b.社教类节目

c.娱乐性节目 d.广播剧、电视剧

9.1933年曾编选出版《鲁迅杂感选集》的是()

a.范长江 b.斯诺 c.邓拓 d.瞿秋白

10.1905年9月曾给报纸编辑部写的一封信的标题《决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其

作者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15分)

1.作为舆论之仆,指的新闻评论对于社会舆论的作用,限于三个方面,它们是()

a.反映 b.维护 c.监督

d.传播 e.制造

2.引发《苏报案》是因当时在该报宣传革命小册子《革命军》的文章有关。写文章的人包括

()

a.邹容 b.于右任 c.章士钊

d.章太炎 e.梁启超

3.评论文章的论证过程,说到底是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a.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 b.运用什么论据

c.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如何配合 d.检验自己的选题是否正确 e.如何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4.a.来的作风

b.c.d.e.5.a.文风作为文章的作风,不仅是语言文字技巧问题,它是()指的是从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表现方式等要素中实际体现出是作者的立场观点、写作态度和思想作风体现出来的作风 是作者思路逻辑性体现出来的作风 是作者文化水准、写作能力体现出来的作风 是作者的专业修养、政治道德观念体现出来的作风 虚实结合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就实务虚 b.以虚带实 c.寓虚于实

d.借题发挥 e.虚实相当

6.社论写作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主要有()

a.不宜以自己主观的情感来选题立论

b.不宜在社论中搞辩论、打笔墨官司

c.不宜讨论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

d.不宜在社论中讨论纯学术问题

e.不宜评论法律禁止公开评论的事项

7.第二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节目)评选出12个名专栏(节目)。其中哪些属于评论类专

栏(节目)()

a.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b.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c.光明日报《每月聚焦》

d.工人日报《职工明星谱》 e.法制日报《法制论坛》

8.下列诸项中之两项,对表述电视评论传播的个性特点不确切,它们是()

a.视听结合,论述手段丰富多样 b.无疆无域、覆盖面广

c.声画并茂,形象逼真 d.为听而写,类交流方式 e.渗透力大,感染力强,受众面广

9.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称赞“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的“晚唐小

品”,主要是()

a.韩愈《杂说》 b.柳宗元《三戒》 c.罗隐《谗书》

d.皮日休《皮子文薮》 e.陆龟蒙《笠泽丛书》

10.新闻评论作者要具备作家的写作才能,这主要指()

a.要说真话 b.要说清楚和说得妙 c.要善于用比喻

d.要善于用典 e.要写得快,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新闻评论

2.“竖三民”报

3.新闻评论的由头

4.类比法

5.“类交流”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社论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评论结构要做到“完整、严谨、匀称”的含义。

3.如何理解广播新闻评论要做到“短、浅、软”的要求?

4.谈谈专栏评论写作“选题要小、立论要深”的重要性。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8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新闻评论既是新闻文体,又属于____________范畴。

2.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说:“报纸者,报告新闻,____________,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

3.王韬发表的政论文结集《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闻评论作品集。

4.1941曾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评选为最佳外国报纸的是我国的《__________》。

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个机关报是《____________》周刊。

6.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立于中央苏区瑞金的《____________》。

7.文章不仅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也要求做到“____________”。

8.报刊评论不仅要以理服人,也要求以情动人,梁启超就说过,他写文章“__________”。

9.瞿秋白分析杂文的文体特点后把这种文体称之为____________。

10.广播评论是新闻评论与____________结合的产物,它是新闻评论这个体裁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也是广播新闻体裁中的后起之秀。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15分)

1.王韬于1874年在香港主编并主持笔政十年的是()。

a.《耳召文新报》 b.《述报》

c.2.a.c.3.a.4.a.d.《新民报》

《中外日报》 d.《循环日报》 《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的作者是()。梁启超 b.孙中山 于右任 d.章太炎 辛亥革命前夕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的是()康有为 b.邹容 c.秋瑾 d.邹韬奋1926年10月起接办担任主编的是()《大公报》 b.《生活周刊》 c.。詹大悲。《生活日报》

5.评论在报纸上的地位,按邓拓同志的意见,认为评论是报纸的()。

a.声音 b.灵魂

c.旗帜 d.眉毛

6.《光明日报》在1978年5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用的形式是()。

a.社论 b.短评

c.本报评论员 d.本报特约评论员

7.中央电视台从1994年4月1日起开设的电视评论类栏目是()。

a.《东方时空》 b.《焦点访谈》

c.《实话实说》 d.《新闻调查》

8.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杂文这种战斗的文体,在报刊上运用得更加普遍。例如《新青年》杂志的()。

a.《随感录》 b.《放言》

c.《反攻》 d.《寸铁》

9.新闻评论文章,观点新颖、见解深刻、即使文字略嫌粗糙,那是可以修改的。因此,第一位的应是()。

a.见解 b.结构

c.修辞 d.文采

10.社论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快、稳、深、重。其中“快”是()的体现。

a.新闻性 b.指导性 c.准确性 d.形象性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评论选题与立论的相互关系的表述,哪几项是正确的()。

a.选题是立论的前提和基础

b.立论是在选题基础上确立文章的主要论点和表明的态度。

c.立论和选题应同时进行,它们是并行不悖的 d.立论是确定主题,是前题,然后才选择论题

e.选题与立论是二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2.新闻评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下列诸项中,有两项不能体现广泛的群众性,它们是()。

a.评论内容的广泛性 b.面向受众的广泛性

c.评论结构的多样性 d.评论作者的广泛性

e.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3.新闻评论写作要有的放矢包含着三层意思是()。

a.立论要针对人们的主要疑虑给予正确的回答和指引

b.立论要针砭时弊

c.说理论述

d.e.4.()。

a.c.e.5.些是不正确的(立论要针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或实际的人们思想认识问题进行立论要针对历史上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立论要针对文学艺术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评论写作中要使论据和论点达到和谐的统一,论据必须做到新鲜 b.真实 准确 d.充分 典型 论证方法的例证法就是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的具体作法的表述,哪

a.通常是举出几个(一般是二至三个)个别的典型事例,综合它们的共同特点来阐明

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论点

b.c.和论述抽象道

d.e.6.a.c.e.也可以是举出三个以上甚至是七八个典型事例,证明一个重要论点 还可以用一个典型的具体事例作论据来说明论点,将叙述具体事情理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要有二个论据才能证明论点 必须要有三个论据才能证明论点 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是()。具体 b.鲜明 精当 d.引人 实在

7.根据文章表达方式、作者身份和发表郑重程度的不同,一般把新闻评论体裁分为(a.社论 b.评论员文章

c.编者按语 d.短评

e.专栏评论

8.就性质和内容来说,编者按语大致有()

a.编者按 b.编后

c.文中按语 d.说明性按语

e.政论性按语

9.广播评论的个性特征主要有()。

a.短小精悍 b.浅显通俗

。c.亲切风趣 d.形式活泼

e.结构严谨

10.杂文的特点之一是要有幽默讽刺,而幽默主要是指()。)

a.c.e.理

1.。)。说一些尖酸刻薄的俏皮话 b.要插科打诨 要说一个有趣的故事 d.要写得亦庄亦谐,引人深思 文笔活泼、趣味深长、常常引人发笑,使人们在笑声中悟出一点道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社会舆论

2.演绎论证法

3.就实务虚

4.评论价值

5.短评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正确理解“报纸的评论特别是社论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

2.简述新闻媒体中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异同?

3.试比较说明论证方法中反证法与归谬法的运用?

4.谈谈你对新闻评论写作表达要深入浅出的看法?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8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是______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新闻评论,如果不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和问题来选题立论,就没有了______。

3.近代舆论概念,17世纪出现于英国,开始称“公众意见”,法国大革命时代,发展成为“______”。

4.如果追根溯源,我国新闻评论的最早源头,存在于古代的______之中。

5.“九·一八”事变以后,史量才改革《申报》,积极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创办《______》,开辟文艺副刊《______》。

6.1903年,清廷与上海租界当局勾结,查封《苏报》馆,逮捕______和邹容等五人,引起了舆论界的震动,这在新闻史被称为有名的______。

7.辛亥革命前夕,发表黄侃写的短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一文的是湖北文学社机关报《______》。

8.鲁迅曾经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______”的。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共15分)

1.《苏报》发表章士钊写的《读“革命军”》一文时,署名“爱读革命军者”,是以何种形式

代社论的?()

a.短评 b.论说

c.时评 d.来论

2.梁启超创办、实际上成为维新派重要言论机关的是()。

a.《时务报》 b.《新民丛报》

c.《中国日报》 d.《时报》

3.曾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评选为1941最佳外国报纸的是()。

a.《民立报》 b.《大公报》

c.《文汇报》 d.《新华日报》

4.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改版时发表的改版社论是()。

a.《致读者》

b.《改版宣言》

c.《质问国民党》

d.《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5.新闻评论的新闻性,除了必须针对当前现实生活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公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发言外,还要求它也像新闻报道那样,注意()。

a.时效性 b.指导性

c.娱乐性 d.形象性

6.引证法运用的逻辑方法是()。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类比推理 d.具体分析

7.1978年5月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是()。

a.人民日报 b.新华社

c.解放日报 d.光明日报

8.1992年春天,首先刊发邓小平南巡纪实性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接着连续发表8篇系列评论文章的是()。

a.文汇报 b.光明日报

c.深圳特区报 d.广州日报

9.《人民日报》1986年发表署名评论《新闻这碗饭》,这是()。

a.社论 b.短评

c.评论员文章 d.专栏评论

10.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属于()。

a.广播谈话 b.口播评论

c.电视谈话 d.电视述评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15分)

1.新闻评论本身的特点主要是()。

a.强烈的新闻性 b.鲜明的政治性

c.广泛的群众性 d.现实的指导性

e.准确的理论性

2.a.c.e.3.a.b.能相同的一种论证方

新闻评论立论的基本要求是()。有的放矢 b.寓有新意 准确无误 d.浅显通俗 高瞻远瞩 下列关于类比法的表述中有几项是正确的()。类比法是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来论证 是根据两类(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推导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法 c.类比论证的具体作法很多,可以是纵比、横比,也可以是正比、反比等

d.但不能简单的类比,因为简单的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e.4.就是()。

a.c.e.5.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在新闻评论写作中,虚与实是矛盾的统一。从本质上说,虚实结合材料和观点的结合 b.现象和本质的结合 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d.政治和业务的结合 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 评论文章的横式结构,也称并列式结构。它是()。

a.层层深入、一层深一层的关系

b.各层次之间没有主次轻重的关系

c.d.e.6.()。

a.b.c.d.各层次之间呈现并列平行的关系 它围绕着中心论点,分别从几个侧面、几个角度去分析论证 各层次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主次、轻重的区别 新闻评论写作,要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通俗,这就要求做到深入浅出 以辞达意、就是孔夫子说的“辞达而已矣” 把抽象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 语言清新自然 e.行文朴素

7.与社论的规格和郑重程度相接近的评论形式还包括()。

a.代论 b.来论

c.e.8.a.c.e.9.()。

a.专论 d.编辑部文章 短评 广播评论的特殊形式主要有()。广播谈话 b.口播评论 广播对话 d.新闻调查 带音响的评论 署名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是由三位杂文作家合写的,他们是邓拓 b.吴晗

c.马铁丁 d.廖沫沙

e.唐弢

10.鲁迅在“五四”时期写的杂感和评论,大都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来收入两本杂文集里,它们是()。

a.《且介亭杂文》 b.《南腔北调集》

c.《热风》 d.《坟》

e.《伪自由书》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循环日报》

2.于右任

3.评论价值

4.“类交流”

5.杂文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2.从评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来说,评论又是新闻报道的概括和提高。为什么?

3.广播评论的个性特征中,实际上“浅”与“短”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为什么?

4.谈谈你对评论工作者要有思想政治上的敏感性这个问题的看法。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6分)

1.新闻评论是一种()的新闻体裁。

a.政治性 b.政论性

c.时政性 d.时效性

2.对新闻评论的标题拟制以下()要求是不恰当的,请指出。...

a.题文一致

c.务实具体 b.意向鲜明 d.言简意赅

3.在评论写作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以此为由头引发议论,进而引申和证明论点,这是属于()的一种。

a.算账说理

c.4.而言的。

a.c.5.开思路,称为()

a.c.论辩交锋 b.比较分析 d.据事议理 新闻评论写作讲求结构布局上的“纲举目张”,这主要是针对()段落划分得当 b.层次关系清晰 主次搭配有理 d.开头结尾照应 评论写作对论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层分析,展。总分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 者()的要求。a.提炼主题思想的要求 b.安排层次结构

c.精选论述材料 d.树立良好文风

7.新闻评论的语言平易通俗,这首先要求写作者()。

a.运用群众语言

c.书面规范语言 b.运用口头语言 d.善于运用比喻 b.归纳式结构 d.演绎式结构 6.成功的评论写作应该要求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平易通俗的表述方法结合起来,这是对写作

8.毛泽东许多新闻评论的文风都具备()的鲜明特点。

a.语言规范、逻辑严密 b.巧用诗文典故形象说理

c.选材精当、主题深刻 d.高屋建瓴、态度坚定

9.“社论是表明报纸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一语是

()里明确指出的。

a.邓拓在《关于报纸的社论》 b.周恩来在《关于报纸的社论》

c.邓拓在《新闻学原理》 d.毛泽东在《新闻工作文选》

10.作为依托报道而发的短评,不仅要“短”更要“深”,这要求写作()。

a.生动灵活

c.论题具体 b.重在分析 d.高于报道

11.在新闻和文稿中对某些资料或词语所加的解释性文字以及介绍这些新闻文稿所提到的资

料的情况,一般称为()。

a.编后语

c.背景资料

a.述评

b.注释性按语 d.新闻辞典 b.杂感 d.综述 12.“夹叙夹议、事理交融”、“注重分析、即事明理”是()写作的基本要求。c.编者按

13.1998年10月,朱镕基总理给予()的高度评价“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也是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恳切期望。

a.央视《东方时空》 b.央视《焦点访谈》

c.央视《实话实说》 d.央视《新闻调查》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4分)

14.新闻评论的文体特性首先体现为()。

a.鲜明的政治性 b.强烈的新闻性 c.传播的时效性

d.广泛的群众性 e.深刻的思辨性

15.评论的论据即是用来阐明观点的材料,它包括()。

a.d.16.a.法

d.17.a.d.事实性材料 b.信息性材料 c.理论性材料 e.逻辑性材料 评论说理比较分析的具体方法是()系统比较法 b.横式比较法事与理的比较法 e.纵向比较法新闻评论的开头方式有多种,常用的有()摆出结论 b.交待背景 c.交待意图 e.解释问题 语言符号材料。对比和类比。摆出靶子 c.

2.评论写作 篇二

一、影视评论的专业和非专业

网络时代, 观众因为有机会可以看到各国、各时期、各类型的影视作品而视野倍加开阔, 较之以往, 观众层面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 而且因其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 对影视作品的理解也就变得差异很大。一般来讲, 非专业影视评论要求较为宽松, 只要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找出可评可点可以欣赏的地方就可行了, 这样的评论在报纸上、娱乐新闻网站上经常可以见到。比如《生活日报》每天都有一个版面用来介绍电视剧的内容, 只要在此基础上稍加一点文字, 就成了简介式评论;而在娱乐版上, 常见到“花絮”之类, 即广告式评论, 这种影评的读者主要是关心影视娱乐的人, 目的是为他们的读者提供有关影视娱乐信息。所以, 区别专业和非专业的影评, 应该说主要取决于写作的目的和读者。

若站在专业的角度上来说, 影视评论是艺术评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根据某种思想原则和审美标准对影视艺术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价的一种艺术研究活动, 带有文艺评论的一般规律, 即不能脱离作品的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系, 以具体的影片或电视剧创作为研究对象, 探索影视艺术内在的发展规律, 其写作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技术人员和创作者, 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定位, 或者从创作中总结经验, 使它具有更普遍的认识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影评的专业性要求

由于电影、电视的艺术欣赏有其特殊性, 影视评论自然也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求。首先, 影视艺术本身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这就要求其评论人员在欣赏影视的时候具有多种艺术审美的能力;其次, 影视中的主体是稍纵即逝的, 影视评论无法像读诗或者优美的散文一样反复地琢磨和分析, 对于触动自己的某一个场合或者细节需要强记在心并且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思维对影视做出精辟的评论;第三, 一般的文学评论大多是单一的艺术, 而作为诸多艺术综合体的影视给评论提供了多方面的思维和角度, 这要远远优越于文学评论。

三、影视评论的依据

归根到底, 我们做影视评论就是要对某一作品是好、是坏或者存在不足作出评价, “评”, 既是剖析又是判断, 既是选择又是引导。所谓剖析就是对影片的画面构图、色彩、音乐、摄影、人物性格刻画、主题思想展示、艺术种种表现手法等诸多因素, 由浅及深的分析;所谓判断也就是对作品的思想、流派及艺术家做出中肯的评价, 或者肯定、或者否定、或者兼而有之。说它是选择又是引导, 是因为评论是一种独立的具有自我价值的创造性劳动, 它要挖掘作品的内在价值, 赋予作品未完成的艺术形象的新创造, 从而正确地引领观众, 带动影视市场良性发展。

那么要衡量和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优劣, 其最根本的依据是什么呢?

1.思想性。思想性的标准包括创作者本身的意图和影视形象的客观意义的综合表现所给予欣赏者的思想力量。一般情况下, 创作者往往会将一部作品的思想注入其主题和题材上, 让欣赏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感觉到;还有一种是创作者有意地淡化、朦胧意图, 要观赏者去观察和捕捉寓意作品中的思想。而要使一篇影视评论成功, 首先要有正确的立论, 也就是说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来揭露评论对象的本质、概括规律性的认识, 这样的评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已故著名电影评论家钟贴斐在评论影片《人生》中这样论述:“高加林和巧珍结婚是可能的, 但是往后的日子会怎样?巧珍固然是个悲剧, 造成这个悲剧的是高加林。高加林不是悲剧么?这是个复杂的悲剧, 而根本的一点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天地。高加林怀着上联合国的雄心不得不回到高家沟。”这篇文章的一个基本立论, 就是说应该走出黄土地还是在高家沟刨挖一辈子?是勇于改革开放, 还是抱残守缺?这个立论贯穿全文, 渗透于字里行间, 统帅着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

具体说来, 思想标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真实生活的反映程度; (2) 作品的思想倾向; (3) 作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既顺应历史的发展, 又是对生活真实的再现。同时, 优秀的作品还是智慧和力量的教科书, 它以独特的审美形式来教育或者感化人, 其自身孕育的丰富思想可以让观赏者在领略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审美喜悦。

2.艺术性。前文有述, 优秀的影视作品是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 当艺术家有了对生活的思考与评价之后, 还需要采用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段去诠释生活的本质, 具体体现在: (1) 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否典型和感人; (2) 作品是否饱蘸创作者的真情; (3) 艺术形式是否完美和独特。好的影视作品一般是创作者倾注其生活激情的对象,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和典型才可以引起欣赏者强烈的共鸣和认可。

四、影视评论的角度

影视作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 可能是电视剧也可能是综合艺术片, 不论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 影视评论都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 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和泛泛的观后感, 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 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进行艺术性的分析,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

常见的评论角度有:评片名、评导演、评演员、评主题、评叙事结构、评摄影摄像等等。

搜狐娱乐网 (http://news.ccwb.net 2010年) 12月8日1713发表的“评论《赵氏孤儿》俯仰间的人性与士气”, 笔者看来就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影评, 它选择导演作为评论的切入点, 就导演的构思、导演的风格、导演的手段、导演的创造四个方面对影片展开评析, 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表达了具有个性的影评构思。它评述导演风格的时候这样写道“在我看来, 对商业片叙事成规的使用与把握, 并不是判断一位导演创作风格是否改变的主要依据, 创作心 (状) 态的变化主要来自导演创作价值观标准的调整。由是观之, 《赵氏孤儿》是陈凯歌导演创作心态变化的转型之作, 它彻底地从以个人的文化理念推动人物和剧情发展的思考派导演, 变成了一位以观赏期待为叙事基础的商业片导演。当年的《黄土地》本就是一个八路军战士与乡村姑娘暗恋的故事, 但陈凯歌却讲出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厚重感, 而今一部厚重的历史悲剧却被他举重若轻地改编成略带有喜剧效果的平民正剧, 他小心地试着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来处理《赵氏孤儿》中那些与今天观众感受有差异的部分, 比如为什么会用自己儿子的命去换别人孩子的命?把孩子救了, 该怎么样养育他?在评述导演创造的时候文章这样写道:“人物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戏剧性变化是创作者意念表达的核心因素, 陈版《赵氏孤儿》具有创造力 (原创力) 的变化, 也恰在于此。影片表面上看似以现代人的‘人性’观取代了传统伦理的‘忠义’, 但在故事核的深层却依然蕴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精神价值的肯定与褒扬。程婴的隐居与坚守, 除了有今天我们能够理解的人性意涵 (健康人格与生命价值) , 同时也有陈凯歌作品始终醉心的中国文化中做人的基本伦常, 陈凯歌的作品中常常会流露出对中国文化中那些不曾被污染、扭曲的某些价值观的心仪与向往。”最终结语:“假如说, 《赵氏孤儿》有什么不满足, 我便不得不说, 这部在今天诞生的佳作本身无可避免地沾染了时代的‘腐’气。简单地说, 影片的客观与主观的天平过于倾向客观, 这使影片中本应充分展开的思考稍显轻佻与稚气。在此, 我无意指责陈凯歌导演对观众的善意, 我只是想说, 《赵氏孤儿》这样的电影不应该在一片叫卖的季节上市, 它应该是让人沉心观赏的作品, 应该再主观一点才好, 当然这让陈凯歌导演有点难办了。”像这样客观、独道的评论, 对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影视市场的引导无疑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影视评论的写作方法

(一) 捕捉最深刻的感受

一部优秀的作品它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广泛的, 加以评论的时候可以着笔的地方也很多, 影评的写作就是要抓住最动人的地方进行反复回味和琢磨, 用心去感受, 使得影视的深刻含义在自己的感悟下有理性的升华。譬如《泰坦尼克号》, 我们不要只是肤浅地去赞美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爱情, 还要深刻地反思人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死, 以及生死存亡的一瞬间人性所迸发出的伟大光芒。

(二) 抓住细节, 诠释其深刻涵义

“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影视艺术形象的刻画和描绘也是一样的, 只有抓住艺术形象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用道具、声音或者色彩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心情或者设置下悬念, 才能对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

(三) 立意新, 开掘深

影评是思想火花的迸发, 所以立意一定要新、要见解独特, 它要求对影视内容进行深刻的挖掘, 要抓住影片的精髓, 如此才可以写出更为专业的影评。

(四) 实事求是地评论

对影片实事求是地评论, 就要用全面的观点对影视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分析, 不能人云亦云、求全责备。

(五)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

电影的主题、人物和情感都是通过艺术来表现的, 所以重视影视的艺术分析至关重要, 这样的分析应该是详细具体和言之有物的, 评论也应该是实事求是和观点鲜明的。在艺术评析中, 电影意识不可少, 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术语再加上自己深刻的感受和理性的把握, 写好影评将不成问题。

对于初学者笔者建议, 开始写的时候语言朴实、个性且富有新意就可以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写作的方式可以是夹叙夹议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定不要脱离影片进行孤立的评论。一个好的影评标题也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激起读者的兴趣, 如果再加上一个副标题更会使得题目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张元博、姚冬梅.浅谈影视评论的标准[J].新闻传播, 2007, (09) .

[2]丁陶蓉.从“有意味的看”到“有意味的写”——影评写作的尝试[J].阅读与鉴赏 (教研) , 2006, (Z2) .

3.谈谈小说评论的写作 篇三

答:谢谢你的关注!其实,早在2013年,我就为一部小说集写过评论。

问:您能具体谈谈吗?

答:2012年岁末,朋友晓苏的小说新作《暗恋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在第一时间签名赠给我一本。我如获至宝,利用2013年春节走亲访友的间隙,一篇一篇地读完,觉得他这部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小说集“有意思”,“心有戚戚焉”,于是重点研读了其中的10篇,选择了“写作技法”这个“点”,用一周工夫打磨出了一篇长达5400字的评论《〈暗恋者〉中的写作技巧》。该文发表在当年7月号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

问:您一出手就写出大篇的小说评论,并且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真不简单!

答:谢谢你夸奖!写小说评论,首先要选到“有意思”的小说文本。我前面提及的晓苏,他是华中师大中文系教授,国家一级作家,被湖北名家刘益善誉为“当代颇有实力的短篇小说大家”,他一直推崇“有意思的作文”。所谓“有意思”,即作品在主题、人物、故事情节、表现技法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有非常独特的地方,能叫人“拿得起、放不下、读得有味、回味无穷”(晓苏语),令人如饮甘饴、如沐春风。这几个看似寻常的“点”,在高明的小说作家手中,便可熠熠生辉、华彩绽放。这其中一、二个有亮色的“点”,即可为多情的读者所捕捉、所获取,咀嚼一番,成为小说评论的突破口。

问:选好文本后,接着是在“读”上下功夫,对吧?

答:是的。比如我为本土作家艾立新、钟新华和80后女作家宋小词写的三个中篇小说评论,读任何一个中篇,都得花一天时间,先通读,再精读,后研读。通读即整合故事梗概,精读即在情节的推进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嬗变,研读即落实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品味小说的环境描写及细节刻画。如艾立新小说《门前是非》。通读一遍后,我即用简明的文字写出小说的故事梗概:秋菊老公因车祸丧身,她还没能走出丧夫之痛,突然面对挺着大肚子的小三;善良的秋菊好心收留了未婚先孕的文燕,不料又遇见文燕的前男友;成全了文燕一家的幸福后,她发现自己有孕在身,苦于身体状况而被迫做了人流手术;投身公益事业的秋菊获取了心灵的慰藉,不幸肾病染身;秋菊在省城治疗期间,文燕、钱老大以及社区、镇里干部看望、陪护,情急之下,文燕悄悄为秋菊捐肾……在精读时,即圈点勾画小说中秋菊与文燕、秋菊与钱老大、秋菊与众乡邻这几对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相关描写,细心琢磨,品味妙处;研读,即把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情感碰撞放出的人性之光置于一个有纷繁世象、能引人思索的小镇社会背景下,然后去透视。于是,我的小说评论标题“纷繁世象背后的人性之光”也就呼之欲出了。

问:读小说文本,如果它亮点丰富,是否要一一展示呢?

答:读小说文本,就是与作者“对话”。“对话”的过程,肯定不能面面俱到。“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你要善于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选取一、二个亮点加以评论。“评”即评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论”即渗透中、西方文艺理论的元素,使你写的评论有一定深度。

问:您能举例谈一谈么?

答:好的。在此我想谈谈“摇摆”与“延迟”。在为艾立新小说《门前是非》所写的评论中,我用到了外国小说创作中的“摇摆”。“摇摆”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术语。在一篇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终点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所以,“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豫不定的状态。《门前是非》正是如此。行文中有意识地安排了多次“摇摆”。一是小红楼来了个不速之客——文燕的表哥。细心的秋菊从对方“惆怅和垂眷”的眼神里,从文燕端茶时慌乱的举动中,发现了端倪。秋菊于是撮合这对有情人成为眷属。这处“摇摆”既凸显了秋菊的仁慈善良,又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设伏笔。二是秋菊的意外怀孕与被迫做人流。这处“摇摆”,既与前面秋菊与吴良最后一次同房相照应,使情节合情合理,又点染出小镇“闲人”爱搬弄是非的世象,同时她因肾病被迫做人流的情节,将这个时乖命蹇的女人对幸福的憧憬、期盼之火无情地掐灭!三是浙江商人寻求与秋菊生意上的合作,而吃了闭门羹。秋菊并不热衷于做生意,她“不差钱”;她热爱公益事业,不惜一掷千金,乐此不疲!对比之下,这个善良却不愚直的女人该是多么可敬!而浙江商人包养小情人这一情节,也是小镇纷繁世象中的一斑一点。四是秋菊动过再婚的念头,然而几次相亲受挫。这处“摇摆”,既表现了秋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也为故事情节起了舒缓和推动的作用。五是正值秋菊肾移植手术进入倒计时,文燕却突然生病。其实,这处“摇摆”只是一种隐瞒秋菊的障眼法。秋菊不明就里,她挂念文燕的病情,想推迟手术。文燕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设计一个患病的借口,目的是让秋菊在毫不知晓的情况下顺利接受手术。真是煞费苦心啊!“摇摆”之间,这种血浓于水的姐妹亲情,足以撼天动地;它所释放出的人性之光,足以刺破纷繁世象的阴霾,照彻大地。

问:那么,什么叫“延迟”呢?

答:在为钟新华小说《我想有个包》所写的评论《70后的人生追求与生活重负》中,我用到了“延迟”。中国古典小说常采用层层推进的结构,这种小说线路较为清晰,并且有规律性的频率。即使是在规模较大的小说中,存在主线与复线、或者几条平行的线索,作家依然可以让节奏感一直有条不紊地保持到结尾。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的结构,作者常常有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度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环环相扣,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我想有个包》较好地运用了这一技巧。当金花的“高中同学群”里发布张靖将从美国回来探亲、20年前的同学将组织一次隆重聚会的消息时,金花当晚便拉丈夫逛街,为同学聚会准备服饰。而后面写到的“同学聚会的具体日子还没定,但肯定不会太久”“群里今天发通知了,张靖10号回来,聚会可能在15号左右”,用舒缓的节奏,一次次地牵动女主人公的神经,促使她为同学聚会而紧锣密鼓地准备。当聚会日期越来越近时,群里突然发公告,说因张靖遭遇交通事故受伤而延期聚会。有意的“延迟”,于“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随着同学聚会日期的迫近,金花得到那款包的心情愈加急切,她当然更期待吴总发工资的日子。可由于自己心绪不宁误将咖啡洒在一个光头顾客的头上,引起纠纷,并引来了后面警察疑似店内有违法行为的搜查,还有吴总被请去配合调查,咖啡馆生意清淡,致使工资推迟发放。这些“延迟”的情节,一环扣一环,有条不紊地推进。及至小说结尾,那个让金花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同学聚会始终没能启开大幕,倒是作者运用了欧·亨利式结尾法——正当金花还在为那个DIY皮包纠结不已时,路星儿带来了钱潇洒“身体不舒服”的消息。眼见他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打着点滴,嘴巴微微嚅动,金花禁不住潸然泪下!读者与金花为之期待的同学聚会的喜闹场景,居然化作了夫妇俩泪眼相对、默默感伤的画面。小说的“延迟”,牵出了意外之笔,却又在情理之中,产生了曲终情在、动人心弦的魅力。

问:哦!那是不是意味着每篇小说评论都要在概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前提下,加入某一文学元素呢?

董:肯定不能雷同啊!小说评论也须“异彩纷呈”。比如《洈水》杂志今年第二期上我为宋小词小说《锅底沟的流血事件》所写的评论,结构与写法就与前两篇大相径庭。我拟题为“马德山悲凉人生的严峻拷问”,很显然,行文先要紧扣文本,把握“悲凉”二字来展示马德山这位草根的艰难人生。我用了2000多字的篇幅浓缩了马德山锅底沟摔伤——发誓修路——喋血新路的悲怆遭遇。写这一部分,是为后面引发“严峻的拷问”作铺垫。有了得当的铺垫,后面我顺势发问:1.我们的某些干部对民生问题怎么那样冷漠?2.为什么出生在锅底沟附近的人们贫富悬殊?3.曾经淳朴、实诚的民风都去哪儿了?4.国家林木的被盗伐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一连串的“拷问”,是由马德山历尽千辛万苦修路、而修路人不幸命殒于自己修建的新路这一血淋淋的悲剧结局引发出来的,它是严肃的、严峻的,有振聋发聘之效。这样写,是由小说的题材、主题所决定的。只有这样写,才能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深刻。

问:与您交谈,我对小说评论的写作,有了一点眉目。在今后的阅读生活中,我准备动笔练一练小说评论。

答:边读边悟,把读小说的心得写下来,这是一种深层次阅读,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还请你记住一点:好的小说评论也是“磨”出来的,文章不惮百回改嘛!

4.时尚评论与写作[模版] 篇四

史上第一昂贵的电影

沉没之船上永不沉默的爱情

一部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一则包融信念、勇气、牺牲和爱的不朽传奇 1977年出品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莱昂纳多 凯特.温斯莱特 1994年开始,中国观众知道了进口大片的这个概念。但直到1997年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出现大家才真的明白了什么叫大片。在北美《泰坦尼克号》曾创下连映281天的记录,而他的票房更是让人膛目结舌,全球十八亿美元这个数字直到2010年1月才被《阿凡达》所超越但这已经是12年之后的事情了。对这样一个奇迹奥斯卡给出了14项提名追平了由《彗星美人》保持的记录。接着《泰坦尼克号》拿下了11座奥斯卡金像奖,和《宾虚》一起成为获奖最多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之前的电影市场一亿美元的制作费用是个天文数字,而此后好莱坞电影迎来了亿元制作的时代。在这些投资中和大一部分给了特效,者也是因为卡梅隆在《泰坦尼克号》中完美的将CG特效和实物模型结合营造出波澜壮阔的场景。让大家发现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据权威统计《泰坦尼克号》登陆中国市场后总票房达到3.6亿元人民币。这个纪录保持了十年。一直到2009年7月才被《变形金刚2》所超越。据了解当年出现过盲人观看《泰坦尼克号》的情景。一位上海男孩创下了连续观看14遍的记录。许多影院门前都出现过排队买票的场面。当时在中国《泰坦尼克号》一时洛阳纸贵。这一部电影也成为了那一时代人们无法抹去的回忆。20世纪初,英国白星航运公司造出了如今被熟知的泰坦尼克号。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游轮,号称永不沉默的梦幻之船。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起航前往纽约。开始了这艘传奇巨轮的处女航。4月14日晚它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超过1500人葬身海底。泰坦尼克号的沉默是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一次海难。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美好梦想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反映出我们掌握世界的强大自信。而它的沉没则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运的深不可测。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天为止,西方世界的人们已经享受了100年的安稳和太平,科技稳步进发,工业日益强大,人们对未来信心十足。然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仿佛一声惊雷,让人们有所醒悟。作为埃菲尔铁塔后最大的人工钢铁结构产物,泰坦尼克号代表了工业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但因为对自然的威力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所以在处女航中惨遭厄运。它的沉没让世人永远牢记人类因为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价。在海难发生后的数年间里,围绕泰坦尼克号的神话开始流传。关于勇敢和懦弱的故事出现在无数历史记载.诗歌.音乐和电影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由著名科学家罗伯特.巴拉德领导的探险队终于在纽芬兰东南的海域找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一切与之相关的疑问和争议也随之迎刃而解。而卡梅隆正是从泰坦尼克号的海底残骸中获得了灵感。促使他将一段航海传奇演化成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在大家的集体想象当中,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几乎成了神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所蕴含的人性和活力已经消失殆尽。而卡梅隆希望露丝与杰克的爱情能成为人类情感的指明灯,去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目睹历史的重现。

《泰坦尼克号》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更重要的是它带动了世纪末的一股怀旧的风潮: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20世纪初的一场悲剧,影片却以真实的史实加上虚构的爱情故事将泰坦尼号启航不到5天中的爱情、友情和灾难呈现在世纪末的这一代人面前,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我们要珍惜生命。

影片讲述了一则电视新闻“寻宝探险家布克为了寻找1912年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从沉船上打捞起一幅保存完好的一位年轻女子佩戴着一条钻石项链的画像”引起了一位百岁老妇的注意。老妇人激动不已,随即来到布克的船上。原来她名叫露丝,就是画像上的女子。看着画像,往事 一幕幕浮现在她眼前。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开始了它在大西洋上的处女航。码头上人山人海,人们争相目睹人类有史以来最大、最豪华的船。富家少女露丝与母亲年未婚夫卡尔一道上船。另一边不羁的少年画家杰克通过豪赌,幸运地得到了三等舱的船票,他和伙伴飞一般地跑到码头,跳上甲板,登上了泰坦尼克号,他们高声欢呼着,仿佛是大海的主人。露丝是一个外表遵循规矩,而内心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的女孩,她早已厌倦了贵族们的无聊生活。在甲板上,杰克看到了露丝,被她深深吸引。露丝早就看出卡尔是个十足的小人从心底里不愿意嫁给他,她的内心如波涛一般地汹涌澎湃。当她试图跳入大海时恰巧被杰克发现,他救了她,两人由此相识。【美女 你可以放我精心为你准备的音乐了 如果说花儿的美丽是因为有绿叶的陪衬,那么一部经典的影片必定少不了美妙音乐的相随。片中那首《我心永恒》(MyHeart Wil Go On)主题曲,舒缓缠绵的旋律,深情款款的歌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的了罗西对自己爱人刻苦铭心的怀念,悠扬凄婉,无时无刻不在触摸观众易感的灵魂。伴随着这首歌获得1999年“金球奖”的最佳主题曲奖、第41届“格莱美奖”的最佳歌奖和第七十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无疑增添了它的价值与人们对它的喜爱。听着这首歌,油然会生出一种激动,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种不经意间心灵的震撼。让观众不仅记住了人类历史上一起空前的海难,更是有感于男女主角杰克与罗西的生死爱情而为之怆然一鞠的眼泪和魂牵梦萦的缠绵。无可否认,电影音乐在这部影片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配合剧情时而欢快时而悲凉、时而高昂时而忧郁、时而急速时而缓慢,巧妙地诉说喜悦、激情、死亡与重生,是使该片成为经典的经典。要小点声才有那种感觉】露丝向杰克吐露着心声,露丝虽然身在上流社会,却有着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的思想。为了排解他心中的忧愁,杰克不断带着他发现生活中的快乐之处。很快他们相爱了。在杰克乐观精神的开导下,露丝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快乐。露丝的未婚夫卡尔发现了杰克和露丝的来往,他送给露丝一条价值连城的项链“海洋之心”,试图挽回同露丝的爱情。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打动露丝的心,因为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杰克。在卧室中,露丝戴上了“海洋之心”,由杰克画下了那张令她永生难忘的画

像。露丝决定上岸后与杰克 一起生活,幸福似乎已掌握 在两人手中。然而就在两个人的爱情达到至高点的时候,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了。穿上 一片混乱,在危机之中人类本性中的善良与丑高贵与卑劣更加分明。被称为不沉的巨穿即将走到尾声。可这时杰克却被卡尔栽赃陷害,被关在下层船舱里。露丝回到空无一人的船舱里找到杰克,在紧要关头找来斧子救出了他。他们来到甲板上,而她重新跳回到泰坦尼克号上,决定与杰克生死与共。杰克拉着露丝跑到船尾,爬上栏杆,直到泰坦尼克号沉没。两人落入海中,杰克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爱人露丝,自己则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他鼓励着露丝,要她答应好好地活下去,而他自己的身体却越来越冷,最终缓缓沉入大海„„ 救援船救起了露丝,杰克却被冰海永远地吞没。这是整个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也是大部分观众记住这部电影的原因。能在灾难面前经历住考验的爱情才是最让人向往的。84年后,露丝又来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将“海洋之心”抛入海中,以告杰克的在天之灵„„ 《泰坦尼克号》不仅仅是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电影,它同样也是一部灾难片。电影及其真实地再现了一切冰海沉船时的恐怖。然而这艘巨轮和神话中的泰坦不同的是它沉没在海底的只是那些铁板、铆钉和人的肉体。她的灵魂没有被征服。或者说泰坦尼克号跟1500多条生命沉下去了,但人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人类文明仍然存在。而且永远不会沉默。而这部电影给我的另一个震撼就是那些泰坦尼克号的乐手和船员在面对即将灭顶的海水,面对汹涌而至的死亡时怎么能有那么巨大的勇气坚守着岗位没有逃跑。怎么能有那么高尚的人道情操把救生艇让给孩子和妇女,把最后的时刻留给自己。

5.新闻评论写作格式要求及 篇五

新闻评论写作格式要求及范文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约我写一篇关于评论写作的文章,我想利用这次机会,超越课堂教学的结构限制,把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要点,更为透彻地说出来。这里主要涉及初学者或写作经验不多的人经常遇到的问题。

如果我们暂时放弃那些精确的定义,那么,我想说,新闻评论无非是针对新闻,表明观点。这是两层含义,其中就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律及其相应要求:即,第一,要符合用文字来表达观点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第二,要符合新闻传播和接受规律。下面分别来说。

一、表达观点的规律和要求

1.观点的集中与思考的集中

集中的反面是分散。初学者一般出现最多的问题,正是观点的分散。观点和与观点相关的材料呈分散状态,一篇评论读后给人的印象就不深,似乎什么都谈到了,却哪一个都没有说清楚。更有甚者,往往使人不知所云或不得要领。

一篇评论,或数百字,或上千字,从头到尾,持续地、坚定不移地表达一个观点,而不是不相关联、不相统属的多个观点,这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它是写作训练养成的能力,既是一种思考能力,也是一种表达能力。

观察的分散,正是思维的分散造成的分散。写作中的人,思想是活动着的,写作行为本身,也在不断触发、展开着思想。一个新闻事物,可以触发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思考,也会自动地连结作者记忆中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的思想材料,比如相关的事件与观点。这是初学者写作时容易“散”的一般性心理基础。

而写作训练养成的经验,这时就要求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做出选择和判断:选择“涌上心头”的其中一个观点和与之紧密相关的思想材料。这里相关性判断就是一个严格的把关程序,不相关的或相关度不高的,就要坚决“忍痛割爱”。如果所有的材料,都围绕、支持和论证那个观点,就自然实现了观点的“集中”。当然,除了那个主要的观点,文章在不同的层次上也可能出现其他一些观点。但这些观点和那个主要的观点之间,一定应该是有上下统属、支撑关系的,而不是平列的,不相统属的。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观点的集中,其实表现为作者在某一个方向、某一点上的持续、连贯的思考能力。一些初学者的评论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在多个平列的点之间跳跃,正是因为缺少这种持续、连贯的思考意识和思考能力。深刻的,有价值的认识,也只有在集中思考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否则,思维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

思维的集中,一方面体现为思维的连贯,另一方面体现为表达的连贯——即句子、段落关系的连贯。对于自己写下来的文字,不妨做一下审视:哪句挨着哪句?为什么这一句接那一句?上一段与下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或者是推论的关系;或者是引申的关系;或者是解释的关系;或者是并列关系——相互支撑,共同说明一个问题。总之要有确定的关系,有可以理解的,并使读者容易理解的关系。阅读别人的作品,也可以这样揣摩。有了这样对句子、段落关系的审视意识,写评论时的思维和表达也就会自觉地集中,不会东说一句、西说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人们往往说到的“线索”就在这种句子、段落的关系中。有了某种确定的、可以理解的关系,一篇文章就是线索清晰的;没有这样的关系,人们实际上就找不到线索。而线索,正是把文章中的所有材料和读者一起引向作者论点的引导标志。

2.如何实现观点明确

观点的明确,要在结构和语言两个层面上实现。

实现了观点表达的集中,观点的明确就实现了一半。因为,一些评论文章的观点不明确,往往是因为表达不集中,即由于不集中而形成的注意力干扰和结构的混乱而显得观点不明确。各种材料向着观点集中,各种观点向着中心的观点即论点集中,那么,结构自然是清晰的;在结构这个层面上,也就证明了观点的明确。因为,清晰的结构指向观点,并引导人们理解观点。混乱的结构干扰人们对观点的理解。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语言层面的明确性。在我们的语言中,有直接表达观点的,也有间接表达观点的(比如,通过概括、陈述和疑问的句子);有具体的语汇,也有抽象的语汇。一般说来,明确的观点,总是体现为对事物的具体判断。而我们往往看到,一些评论似乎整篇都在“谈论”某个事物,却始终没有对这个事物作出一个具体判断——是或非,善或恶,可能还是不可能,值得还是不值得,它与其他的事物有着怎样的关系,等等。没有这些具体的判断,就没有明确的观点。

对于新闻评论来说,明确的观点总是“及物”的,即它是直接针对新闻事件的。针对性的明确,也是观点明确的一个方面的表现。观点的明确,就是要落实在对相关事物的判断上。明确体现观点的语言形式,就是这样一种判断。所以,要大胆地写出这样一些判断句。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从组织语言的技术角度来说,要体现观点的明确,还要注意语句之间应该有明确和正确的逻辑关系,比如:主从、支持、阐释等关系,否则,语句之间就会形成干扰,令读者感到困惑。因为,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读者积极的、动态的建构过程。读者总是通过已期阅读到的信息来“提前”理解全篇。如果作者给出的信息不适当,就可能造成读者的误读。而这种先期产生的错误理解又可能指导他理解后面的信息,直到理解失败或者造成理解的低效率。这对于新闻评论来说,是非常可能发生的问题。比如,美国学者布鲁克·摩尔和理查德·帕克所著的《批判的思考》一书中有一个案例,摘引了一位读者在报上表达的观点: 很高兴我是一个美国人,我欣赏我们的政府体制。还有,我支持建立强大的国防。但是,不论站在哪一方的战争抗议者均不在此列,因为他们关心生命。我们现在处于一种可怕的混乱中。为什么?我们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踏出国门杀死别人也许是保护你自己的方式。

从其零散的语义来看,这段话涉及的是关于美国是否应该派兵入侵阿富汗或伊拉克的论争。那么,他到底是什么观点呢?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们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有同学觉得他是反战的立场,有的同学则认为他是支持美国进行战争的。也有同学认为他是比较矛盾的。其中,“但是”这个转折连词也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的理解。而在我看来,用一句通俗的话评价这段话就是:“前言不搭后语”。用专业一点的话说,从思想到表达,没有得到合理的组织。这种造成多重理解——乃至完全相反的理解——的文本,在评论中是应该避免的。

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

除了要符合意见表达的一般规律,即议论文写作的规律之外,新闻评论写作另一层面,就是其新闻性,即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上: 1.内容方面的新闻性

在内容方面,新闻评论至少应该包含一定的新闻信息。这些新闻信息或者是评论的对象,或者是评论的论据。一般来说,新闻评论首先应该以新闻信息作为评论的对象。但是,也还有一些新闻评论的对象,虽然并非新闻信息,但却是人们当下都在思考着的问题。新闻评论针对的这两类对象,也是新闻评论的两类选题。

新闻评论之所以以这两类选题当家,是因为新闻评论传播的对象,也像新闻报道传播的对象一样,是新闻媒体的受众,他们往往就是同一群人。人们阅读新闻报道,自然会对报道中涉及的事实的意义、价值、可能性、相关性、矛盾性、冲突性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产生期待。新闻评论就是满足这种期待的。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所以,新闻评论不应该是没有针对性的空发议论,或针对陈年旧事的议论。(中国古代的议论文,确实有针对历史事实或历史问题做翻案文章、重新评价的传统,比如柳宗元的《驳复仇议》、《桐叶封弟辩》、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欧阳修的《纵囚论》、苏轼的《贾谊论》《晁错论》等。)那些议论即使再深刻,也没有在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的价值。如果没有新闻信息作为与当下新闻阅读的连接点,一篇评论就会显得过于静态,与新闻传播的动态节奏不相符合。

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而人们的思想认识却不大可能更易过快。新闻评论实际上就是人们用相对稳定的思想认识来对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作出具体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在认识水平上可能会出现重复。但正是在这样的判断中才能发现:那些真正新闻的事物是什么,那些真正值得认识和思考的东西是什么。

2.形式方面的效率性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文体,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到新闻的受众,要适应新闻传播和接受的一些形式规律。在表达方面的效率性就是其中的一个规律。新闻评论的效率性,应该着眼于是否有效率地表达了论点。而让读者尽早地接触到论点,尽可能突出地表达论点,就是其效率性之一。这需要在形式方面,即文章内在的结构中精心安排。

文章的结构问题,就是构成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是比如,在文章开头部分对新闻事实进行简要叙述,是新闻评论通常采用的结构。但是,如何使叙事更有效率?如何更快地把作者的观点表达或暗示出来,以尽快抓住读者?这里面就有值得注意,并需要反复练习、摸索的地方。叙事不能过于沉闷、迂缓和枝蔓。在叙事中,哪些要素和细节要写进来,哪些要素和细节不必写进来,这都要着眼于它们与论点的相关性。如何把必要的叙事性内容巧妙地分散到后面的议论之中,以避免叙事过长造成的节奏沉闷,这也是需要作者在新闻传播的节奏中把握的分寸。

我认为,上面这些就是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最基本要求,即针对初学者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要求。而认识的深刻、观点的新颖、运用材料的丰富、语言的精彩,都还不在其中。那些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6.高中生如何写作社会评论 篇六

广东肇庆中学谭庆娟

在中华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流位置。儒家文化主张“入世”,即知识分子要积极参与世事,申张正义,即便是在病态的社会,也要积极为之开出药方。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曾手书过一副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关注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青年时代就立下大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找出路。李大钊可谓青年人的楷模。当今中国正在高速崛起之中,即便是高中生,也不可能置身于象牙塔中不问世事。高中生一方面要关注社会,了解时事新闻,追踪热点、焦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掌握社会评论这种短平快的写作方式,通过社会评论写作来表达思想,有的放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高中生写好社会评论大有好处。

评,就是评议、评点。论,就是辩论、说理。社会评论,就是用议论说理的方式, 评判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就自己的观点展开分析,阐明其中的道理所在。社会评论的篇幅可长可短,在高中阶段一般以二三百字的小作文的形式出现。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世事错综复杂,高中生初涉人世,必然对世态人情有许多的感想和慨叹,形诸文字,就成了社会会议论。高中生已经开始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渴望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但高中生毕竟因社会阅历有限,生活经验不足,视野较狭窄,且感情较冲动,容易偏听偏信,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有时会出现偏差,需要以师长引导、同伴劝勉、自我觉悟等方式来纠正。近年来,我们学校在社会评论的写作指导和评改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首先是引导学生“选读新闻”。每个星期,师生一起收看新闻周刊,开展网络阅读,读书看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新闻中挑选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例如“小悦悦事件”、“公交车上的座位之争”、“城管眼神执法又有新招”、“保钓爱国不是打砸抢”等等,剪贴或摘录其中的重要信息,积累相关的素材资料,利用周末的固定时间,交流阅读,从中挑选出贴近时代生活、适合高中生评议的新闻事件,进行集体评议。形成共识之后,各学习小组成员将组员搜集的资料整理成文,放进自己的积累本中,作为写作素材备用。老师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新闻事件,布置写作社会评论的任务。在每周一的固定时间,打出新闻评论题目。要求在30分钟内,根据给出的一则新闻报道,写作二三百字的新闻评论。

然后是“范文引路”。模仿是学生学习写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范文引路也是作文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范文引路,贵在适宜。老师开设相关的指导课,给出几篇典型的范文,讲解社会评论的入门模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并选好一个最合适的切入点,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集中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老师鼓励学生要“入乎其内,出乎其中”,在正确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可进行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有了可供模仿的范本,一般都能很快掌握常见的社会评论的写法,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接着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先述后议”的个人解读。“述”就是的“摆事实”,“议”就是“讲道理”。概述新闻是社会评论的第一步。先摆出事实,作为批判的靶子。学生搜集的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还有

不少渲染与烘托气氛的文字。而社会评论要求以评析某种社会现象为主,对社会现象要高度概述。学生在“摆事实”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言不够精炼,甚至以叙代议,喧宾夺主。至于“讲道理”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评论不够充分、深刻,缺乏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从学生作品中采样点评,帮助学生认清问题所在,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借鉴他人好的方法和技巧。

某周的社会评论题目给出了以下材料:“8月23日,杭州公交车上一名坐在照顾专座上的小伙因为未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被与其同行的男子连扇5个耳光,鼻血直流。8月25日,湖北公交车上一老人要一男子让座,男子不让,两人争吵起来,男子对老人动手。8月26日,一名残疾男子占座后未给一名中年妇女让座遭掌掴。”有些同学照抄全部材料然后再评议,有些同学则用“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令人深思”等令人不明所以的语句,有些同学对材料有一定的提炼但语言不够简洁。老师选择了概括得比较好的一些文字呈现给学生看,例如整体概述三则材料的:“近日发生的一系列公交车打人事件,皆因不让座而起,在社会上引起热议。”又如选择材料中最突出的事件集中点评的: “近日在杭州一公交车上,一小伙因未能及时让座被连刮五个耳光,鼻血直流。这样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令人深思:这究竟是道德的觉醒还是道德的压迫?”学生看到这些语言精炼、高度概述的文段,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新闻评论写作中,就能巧妙地借鉴这些写法,有效地控制好叙述事件的篇幅。接下来学生写作评论文字,主要存在论证方法的单一化问题和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问题。老师可给出学生作品中运用了各种论证方法的优秀语段让学生赏析,学生借助老师的点评或是同伴间的相互评析,明白到其中妙处,多次训练之后,就能很好地借鉴范文,有意识地学习、仿写。

学生独立写作完成后就进入“评点激活” 环节。新闻评议的深广度,与学生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高中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时很特别,有的学生对于上例中被连扇5个耳光的小伙深表同情,认为打人男子并不是为了捍卫正义而出手,而是出自私心和个人欲求,否则为什么不自己抱小孩而让同行妇女抱,可见是对座位早有预谋;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让座也无可厚非,小伙也买了票,按理就该拥有座位权,让是美德,不让是权利,更何况小伙也有累了、病了的时候,也可能小伙本身就是残疾人;有的学生更视打人男子为“真汉子”、“道德英雄”,以正义之手打醒了公众沉睡的公德心。以上的观点不乏可贵的独立思考的闪光点,但都存在有偏颇之处,未能以辩证的眼光全方位地看待问题,评价人物。解决思想偏差的最好办法就是辩论,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和思想的交锋中辨是非,明对错。“石本无光,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语言的争锋带来思想的火花,点燃智慧的火焰。讨论交流之后,绝大多数学生明白到不占老弱病残孕座位是规矩问题,主动为有需要的人让座是道德问题,动手打人则是借道德名义实施的野蛮行径,后果严重者则构成违法行为。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灵感,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公交车的管理人——司机及其他不让座的乘客,有的学生则从小伙的角度引出新的观点——倘若坐在照顾专座上的小伙有特殊理由不能让座,应以礼貌用语及时、有效地作出解释,并帮忙抱小孩的妇女向其他乘客提出让座的要求,避免误会的发生;有的学生甚至借丰富的阅读积累,提出向西方国家学习,将特殊座位设置为不同颜色的好主意。可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辩论,就能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辩论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获得真知灼见。

“评点激活”之后是“精细加工”的修改步骤和“分享佳作”的传阅活动。

这个过程中,学生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往往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同时将从辩论中获得的思想精华和从同学佳作中学到的好词好句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文字中,锻造生花妙笔。例如有同学将原本平实的表达修改为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段落,例如:“‘让座’首先得自愿,其次要考虑其合理性。一个工作了一整天的年轻人未必比一个出来散心的老人更有精神,一个晕车的女孩未必比一名孕妇更活力充沛。任何‘需要’都要提供给真正有需要的人,让座也是如此。”又如:“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美英两国的军队因与中东国家的纠纷至今仍未能全军返回,就像孩子之间为一个娃娃而打架争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被撕烂的娃娃。丧失理智的拳头并不能平息战火。中华民族应以和平、理智的方式解决问题,体现中华之‘仁’。”又如:“为有需要的人让座本是优化社会风气、传递爱心的行动,若被利用作为伤害他人的借口,不仅社会风气会因之恶化,爱心火炬就算被点燃,那也只是无意义的、苍白色的火焰。讲爱心是行善积德的本钱,不是为非作歹的把柄。若人人都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对他人的关怀,相信悲剧不会重演。”又如:“如果说掌掴者是在‘惩罚’他人,那么试问有谁有这个资格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教训别人?随意扇他人耳光,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它甚至比不让座影响更坏。这种行为一旦扩大,将会有更多的人披着‘道德’的外衣去伤害他人,侮辱他人,所以说‘扇耳光’只是一种‘抢座位’的‘强盗逻辑’,暴力根本不是维护道德的手段。正如泰戈尔说:‘让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们应更多地用公民教育、社会舆论等较理智的方式去维护道德,弘扬社会新风。”这些闪耀着理性之光的思想和经过锤炼的文字被编辑成一张小报在班中传阅,学生在分享佳作的同时也深感叹服,对社会评论的写作热情在与学习伙伴的交流和分享中越来越高涨,从而对每一次社会评论的写作都能认真地思考,自觉地修饰文句,不断地提升自己写作水平。

7.新闻评论写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一、新闻评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论证不符合逻辑

论证, 即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反映了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推理方式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以及类比推理等, 如果在新闻评论写作中论证不严密, 不仅没有说服力还影响该评论的作用, 影响读者的思考。演绎推理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逻辑推理方式, 所谓演绎推理, 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 通过推导即“演绎”, 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也可称之为以“小”见“大”, 即通过客观存在的一件事推导出普遍存在的道理。5月28日21时许, 招远市一名女子在招远市麦当劳餐厅就餐, 被张某搭讪遭拒, 张某及其尾随人员共6人手持钢棍竟然将女子活活打死。事件发生被媒体报道以后, 引发了众多新闻评论对招远这一地方的批评。新闻评论如果扭曲事实, 错误归结事件发生的原因, 不仅不能帮助公众了解事件本身, 而且会引起社会舆论的混乱, 影响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 缺乏时效性

新闻需要时效性, 同样, 新闻评论也需要时效性, 如果失去了时效性, 新闻评论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有的新闻评论者不重视新闻的时效性, 将已经过去很久的话题或者事件拿出来评论, 这样的新闻评论不仅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而且毫无意义。

(三) 信息失真

新闻事件是新闻评论的对象也是新闻评论的基础, 不管什么样的新闻评论, 如果引用的新闻事件不真实、甚至编造虚假的新闻材料, 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2013年12月2日上午, 在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 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的外国小伙旁边的时候突然摔倒, 之后就倒地不起, 说是被这个外国小伙子给撞了, 要他负责。事实上该外籍男子无驾驶证, 所驾驶摩托车无牌照, 在人行横道内将中年女子撞倒。警方于当日依法暂扣了肇事摩托车, 其交通违法行为将依法处罚。报道所称的“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信息失真是对公众最大的不负责任, 公众不需要这样的假新闻假评论。

二、新闻评论写作策略

(一) 论证要严密充分

论证就是把材料和观点统一起来, 通过事实论证道理、分析问题。论证是新闻评论写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通过严密充分、逻辑合理的论证, 才能具有说服力使公众信服。著名时事评论员姜春康在他的评论文章《如何破“假摔帝”老人这黑色幽默》中写道:“老人曹文轩也是一个弱者, 想必除了其本身的固执和道德缺失外, 他同样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帮扶, 其样本意义更值得探讨。在此, 呼吁公众在批评其行为的同时, 多关注这个上演‘黑色幽默’老人背后的故事, 给予其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必要的生活资助, 一方面劝告其停止‘假摔’, 另一方面也不能将其推向社会不管不问。”该评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一方面道出了老人“假摔”这一社会现象, 另一方面阐述了这一现象产生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二) 遵循新闻价值规律, 具有时效性

新闻评论是为社会服务的, 新闻评论的价值与新闻的社会效益密切相关, 把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是一个新的、人文化的发展,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时效性是新闻评论写作的“生命”, 也是赢得更高的关注度的关键。马航失事后不久, 姜春康就发表了评论《不要对马航失联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对失联家属打扰以及过度关注, 这是对他们的第二次伤害。事件发生后不久, 在所有人还在聚焦失联事件时, 姜春康关注到了不要对马航失联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一事, 该评论角度新并且具有时效性。

三、结语

一篇新闻评论要想被公众关注、为人民所喜爱接受, 要符合广大群众的兴趣和需要, 要避免出现信息失真、失去时效性、逻辑不通、故弄玄虚等问题。只有生动活泼、真实可信、立场正确的新闻评论才能增强新闻评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家伟.新闻评论是关于新闻的“消息”——兼谈新闻评论的新闻性[J].新闻战线, 2005 (07) .

[2]李佩珊.评论与新闻的“零+1”距离[J].声屏世界, 2008 (08) .

[3]闫乔.议新闻评论的新闻性[J].新闻窗, 2010 (06) .

[4]王俊.灾难事件初期新闻评论的特点[J].青年记者, 2008 (20) .

8.大学生文学评论写作的意义与方法 篇八

首先,我想讨论一下文学评论课程对于中文系大学生的意义。因为在当前的学术界以及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文学评论写作很不被重视。学术界看重的,是文学史研究、文化理论研究。很多学术期刊刊发论文,明确表示只欢迎宏观的、理论性强的选题,不欢迎微观的、作家作品评论文章。在硕士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中,也有不少指导教师不支持学生撰写作家作品评论,认为文学评论缺乏深度,只有宏大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问题研究才具有学术含量。大学课程也同样如此。在许多大学,本科阶段的文学评论课程都被纳入到统一的写作课中,课时很少,位置也很边缘,研究生阶段则大都不开设这门课程。这种看法当然有它产生的前提和原因,但却绝对是片面而偏颇的,对于中文系大学生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都有不良的影响。

第一,作家作品是文学的基本内容,缺少了作家作品,文学史也就成了空虚之物,丧失了所有的价值和意义。文学评论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进行挖掘,展示其审美价值,揭示其问题和缺陷,是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强化。虽然它比较偏重感性,理性色彩较弱些,但这正符合文学最基本的感性特征,是文学活动的重要部分。事实上,完全丧失了文学性的研究,也就很难称得上是文学活动。典型如当前盛行的一些文化批评,完全不关注文学的审美意义,只是将文学当做文化材料来看待,其研究结论也归入文化,不涉及审美方面。这种研究虽然有其价值,但它其实不应该归入文学研究中。文学研究不能够完全离开审美,也不应该脱离作家作品这个根本。所以,在文学研究中忽视文学评论,是一种严重的偏见,很不合理。

从中文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评论写作也很重要,因为文学史由具体的作家作品构成,阅读作品、分析作品,是学好文学史的重要前提,也是让学生们热爱文学、充分感受文学魅力的重要过程。只有真正体会了文学的美,掌握了挖掘和展现文学美的技能,学生才可能体会到文学的独特审美效果,热爱文学,才能更好地学习文学史课程。所以,文学评论课程是文学史学习非常必要的辅助和准备。

第二,从中文系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文学评论最具有锻炼意义。对于中文系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分析概括理解的能力。即面对一部作品或者一份数据与材料,能够准确地进行分类、剖析,做出恰当的概括和理解,化繁为简,条理清晰,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二是表达的能力。在对问题或材料有了思考和认识之后,还需要以书面和口语两种方式表达出来。口语与书面表达略有差异,但是共同点是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文从字顺。这两种能力掌握了,也就具备了中文系学生的基本技能,大学毕业后就能够轻松地胜任普通的文字、公文工作——也就是一般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要培养这两种能力,一种方式是多读书,在阅读中形成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另一种方式就是多写,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学评论写作正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它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更注意培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写好了文学评论,就自然锻炼、提高了分析理解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第三,从学风来说,针对具体作品的文学评论能够培养切实的学术风气。当前学术界风气比较浮躁,很多做文学研究的根本不读文学作品,或者是本末倒置,以理论为先导,以作品为附庸。流风所披,一些学生也根本不读作品,只是玩弄概念。其结果是,不少研究文学的人缺乏最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也缺乏严谨实在的学风。加强文学评论的训练是对这种粗疏学风的针砭。因为要写好文学评论,必须认真细致地阅读作品,必须大量地了解作品和作者的相关材料,也就是说必须以切实的阅读为前提。所以,重视文学评论写作,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大量而广泛地阅读作品,从最基本、切实的作品出发来分析文学和认识文学,养成踏实的学习风气。

文学评论写作之一:理解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作品,所以,文学评论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对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准确理解、把握作品的意思。我这里用“准确”一词,而不是“正确”,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很可能是丰富的,它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很难用正确与否来进行衡量。甚至即使是准确,内涵也不是单一的,阅读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也可以对作品做出完全不同的理解,所以作品理解具有一定的张力和灵活性,它的基本意思就是不偏离作品的主旨,不曲解和误解作品的意图。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作品的主旨还是存在而且基本明确的。

认真细致的阅读是理解作品的重要前提。这当中,细节非常重要,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往往不是直接说明,而是蕴含在客观的细节当中,忽略了这些细节就有可能导致对作品的误读。所以,阅读一定要细致,特别是初学者,一定要克服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认真地把握细节,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意思。比如我们读老舍的《断魂枪》,如果不注意其中的“东方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等句子,就很难准确理解作品的主旨,甚至造成误读。再如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作品的风格客观写实,价值评判都隐含在细节当中,不认真体会这些细节,就难以把握作品对主人公的感情基调,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主旨。

此外,阅读中还需要掌握一些文体知识。因为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几大文体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只有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比如读小说,首先要认识它的文体特点是虚构,不能够将作家与作品内容直接挂钩,将叙述者等同于作家本人;其次要了解一些叙述学知识,知道叙述视点、叙述者等等概念知识,如此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征。读诗歌,需要了解意境、思绪等概念,需要了解抒情、叙事和哲理等分类,等等。至于戏剧艺术,更要对其艺术特征有专门的了解。比如我们读鲁迅的《祝福》等作品,就绝对不能将作品中的“我”等同于鲁迅,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鲁迅对新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反思。再如鲁迅的《伤逝》,我们经常将作品中的言论当做鲁迅的话语思想来理解(比如作品中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等)。其实这是错误的。《伤逝》的副标题是“涓生的手记”,借用的是涓生的日记体例,表达的是涓生的话语,将它套在作者鲁迅的身上显然是很不合适的——哪怕二者之间确实存在有相通处。

文学阅读还需要了解作品内外的一些相关背景资料。它包括作品之外的背景,如作者的有关情况,其生平经历,主要创作和思想等,特别是与作品创作有关的一些生活和思想背景;再如作品创作的时代情况,即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创作的,是自由的、宽松背景下,还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制约,他是借作品隐喻,还是有特别的所指,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甚至严重影响我们对作品的基本理解,典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人们对它的解读差异很大,就与它的创作背景认识有差异有关。再如鲁迅的《秋夜》,寓意和内涵也有很大争议,也都联系着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和背景。作品内在背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情况,包括历史、宗教、风俗等。比如我们读张承志的《黑骏马》,就需要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和生命观,才能充分理解索米亚和额吉在对待索米亚被强暴后怀孕问题上的选择,也才能理解她们与白音宝力格之间产生巨大分歧的背后原因。同样,我们只有了解到安徽地方民俗中七月半放红灯习俗,才能准确理解台静农的小说《红灯》中的情感取向和价值立场。

这中间,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知人论世,也就是努力回到文本所处的历史语境。因为文学作品会反映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人,他们有着与今天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真正进入文学作品的语境中,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二是了解之同情。这一点与上一点密切关联。正因为我们深入到作品背景中,就需要了解他们的处境,不以今天立场和态度来评价他人,而是充分考虑他们的现实环境和选择的理由。如《边城》中的翠翠对待爱情的态度,如果以今天标准看,肯定是太被动了,她的爱情悲剧与她这种态度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绝对不应该谴责她,因为在她生活的时代,在她的环境中,她的表现完全正常而合理,或者说也有很多无奈。不能以超越其时代和环境的标准来要求他人,否则就违背了历史性的原则。

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品。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在文学阅读中最需要了解的:其一,也是最根本的,就是作品的主旨。就是作品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意图?这是作品最根本的目的,也是其意义之所在。理解作品,这是核心和重点;其二,作品的价值观和感情取向。作品的爱与憎,张扬与贬斥,这也是作品的重要方面,它为主旨服务。或者说它是理解作品主旨的重要辅助;其三,作品艺术上的造诣和成就。这方面既是独立的,也与主旨有关。作品的艺术价值可以独立衡量,但肯定与作品主题有密切关联,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结合看待。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理解能力的提高不只是建立在对所评论的作品细致阅读的基础上,而是需要有广泛的阅读为背景。因为大量的文学阅读能够让我们产生比较意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指的就是这意思。所以,很多人寄希望于迅速提高文学阅读和理解能力,这是非常困难的。没有大量阅读为基础,没有深远的文学背景,很难具有很好的理解和鉴别能力。

从更高的要求上说,要提高文学理解能力,还不能只读文学作品,更不能局限于只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或者说,评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需要大量阅读这一范围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西方文学经典,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存时间毕竟短促,也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高度。比较起中西文学经典,在宽度和高度上都有所不足。阅读那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能够给我们非常好的阅读铺垫,让我们心中具有一个对照物——虽然不能简单对应,轻率臧否,但对于我们认识作品的独创性、深远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积累文学外的知识,特别是历史和哲学。俗话说:“文史不分家”,确实,文学与历史关联密切——下面我们要谈到分析作品要回到历史语境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学与哲学也不可分割,因为文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思想方面,许多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也是人类思想精华的一部分。所以,文学不可离开哲学,文学阅读也需要适度关联哲学,至少是了解一些哲学史,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哲学思想,对我们阅读文学、认识文学是很有裨益的。

文学评论写作之二:分析

阅读过作品,读懂了,理解了,形成了独立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就需要独立思考,敢于下判断,初步形成对作品的基本价值判断,比如作品好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然后在此基础上,就形成自己的评论观点。观点的形成是文学评论写作一个重要的阶段,或者说是重要基石。因为观点是统率整篇评论文章的核心,文章所有的论述论证都要围绕它来进行。

观点不是对作品面面俱到的全面评述,而往往是是选择一个具体的角度,从一个独特的视点来看待、认识作品。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往往不止一面,特别是优秀文学作品,内涵往往很丰富,就是如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的可解读性很多。写一篇评论,不要求什么都谈到,而是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或者是你认为是作品最突出的方面,来作为评论文章的中心,形成自己的评论观点。

评论观点的形成,有两个前提,其一是关注作品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区别或超越于同类作品的地方。将这种独特性挖掘出来,也包括将其突出缺陷揭示出来,是评论文章的重要任务。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化和针对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评论作品,不能用一个僵化的模式,而是要灵活。因为作品的独特性是相对而言的,特别优秀的作品可以放在整个中外文学史角度看,相对弱一些的,可以放在中国新文学历史,或者一个时期的文学背景来看待,再弱一些的,可以放在同一时期的同类作品,或者更小范围来看待。不同的独特性决定作品的价值,我们的评论也应该为其设置相应的背景;其二是关注作品的典型性意义。也有的作品,也许本身的意义不是很大,但它也许在作家创作历史中具有阶段性意义,也许在它的时代中代表着某种倾向性的东西,从中能够看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者表现出某些崭新的、值得推崇和关注的特点,都值得特别关注。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作为曾经的先锋主将的作品,它的故事本身、叙述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可以折射处他作为转型先锋作家的代表性特征,甚至折射出当前小说的某些新趋向,因此值得特别关注。

观点形成的前提是对作品的细致阅读、认真分析和概括,除此之外,还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这种比较不一定体现在外在层面,而可能是隐形的、潜在的,也就是说要将作品放在大的文学史背景上来看待其价值或缺陷,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另外,文学评论的观点要切合作品,但不一定要四平八稳,而是可以有片面的深刻。甚至可以超越研究对象,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深入思考。如现代著名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往往比很多批评对象还要深刻。

观点是对作品某一方面的整体认识,或者说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成立需要多方面的论证。其一是分论点的支撑,也就是说,中心论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往往有多个分论点的支持。举个例子说,我们提出一个中心论点说“某部作品有深入的人性关注”,那么,它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这些具体的方面,如“一、对人性有多层面的揭示”、“二、探索人性的边界”、“三、思索人性中的善恶问题”,就是支撑中心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对分论点起统率左右,各个分论点从自己的层面来证明、支持中心论点;其二是事实论据的支撑,也就是各种材料证据。事实论据的主体部分来自作品。前面说的细读就是重要来源。叙事作品的故事、人物,抒情作品的意象、情感,等等都是有力的论据。它们帮助观点的成立;其三是理论论据。就是借鉴吸收相关理论——与评论论题相关联的理论,通过理论介入拓展认识的宽度和深度,全面细致地展开和论证观点。理论来自于概括、升华,确实能够启迪我们的思路,开拓我们的视野。所以,在准备过程中,根据自己论证角度的需要参考一些理论,是很有必要的,要做好文学评论,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积累。只有这样,他才能形成对文学独立的、深刻的认识,才能具有理论高度。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文学评论的基础和中心是文学作品,理论只是辅助,既要注意理论为己所用,不是被理论牵着鼻子走,也要注意不要把评论文章写成理论文章,以理论作为统率。

此外,还有其他的辅助论证。也就是在作品外、但又与作品密切关联的材料,比如作者的自我陈述(“创作谈”、访谈之类),作者的生平传记资料,以及作者的其他文体创作(特别是以真实为前提的散文随笔等),还有作者的其他相关创作等,都可能对观点构成某种补充或辅助证明,在论述中可以适当采用。当然需要注意,在论证中最有说服力的始终是作品本身。包括作者自己的言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有限性,不能作为定论。因为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不再属于作者的私有物,而是独立了,它的意义阐释是公共的、多元的,作者也只是普通一员而已,没有特别的权威性——很多人以作者自述为权威,认为不能违背作者自述来评价作品,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

论证是评论写作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只有在反复的论证中,观点才可能得到有效的验证,能够被证明真实可靠。所以,论证往往需要反复的自我辩驳,正反多方面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对最初形成的评论观点进行调整、补充,甚至予以完全否定、另起炉灶,都是可能的事情。论证能够帮助观点进一步明确,思路更清晰,经过这一过程,论文的基本思路就已经完成了。

论证过程中,很可能会接触到已有的其他人的相关评论或研究成果。适当地参阅他人的成果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开启我们的思路,让我们进行比照。但是这当中需要特别注意,就是一定要保持自己最初的阅读感受,不要囿限于其他人的观点当中,迷失自己。这一点对于初学者尤为重要——很多初学者在读过其他人的相关评论文章后,就完全找不到自己的观点了,或者完全对自己没有信心了。保持自己对阅读的最初感受,并有所坚持,在与其他评论文章的对照和比较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才是合适的方式。所以,写评论文章,在阅读他人成果之前,自己一定要已经有了较深入阅读,并形成了初步观点,这样才不容易迷失。另外,阅读他人相关成果不要过多,适当选择优秀的、与自己角度相近的就可以了。

文学评论写作之三:写作

写作是文学评论的最后一阶段,但并非不重要。所有的观点、论证要落实为文章,要构成完整的论文,就需要文字写作。在写作中,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其一,是一定要始终把握中心论点,以中心来统率全文。

这里,需要特别比较一下文学评论文章与两种相关写作体裁的差别。一是与读后感。很多人初写文学评论都容易写成读后感,因为大家在中学时期写得多,熟悉了。其实二者之间差别很明显。读后感的重点在“感”,阅读材料只是引子。但是评论完全不一样,它要始终要紧扣作品,以作品为中心。即使偶尔将思绪荡开去,也要很快收回来,不能脱离作品评论的中心。二是与作品鉴赏。作品鉴赏与文学评论有相似处,但差异是作品鉴赏可以写得比较散,可以全面地阐释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不一定要有个明确的中心。但是评论不一样,评论必须要集中,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也就是你的基本观点和角度展开,你选择的材料,必须是为中心服务的。否则,即使是再好的材料,也应该舍弃。打个比喻,鉴赏可以是零散的珍珠,但是评论文章必须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有一根绳子,一个主线。不能用这根绳子串起来,或者不适合穿进绳子的,就不要硬拉进来。

但这并非说评论文章只能局限在被评论的作品之内,跟在作品背后亦步亦趋。在一定总体上,评论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为主导,虽然它是针对作品的,但更是评论者思想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在具体写作中,当然不适合完全脱离作品自说自话,但在适当情况下,作者也可以延宕开去,对某些问题展开自己的理性认识和问题思考。只是最后还是应该收回来,不脱离文章的整体,不远离被评论的对象。

在写作中,中心论点往往在文章标题中体现出来——也就是文章的正标题。一般来说,文章标题应该明确、清晰、醒目,将中心论点简洁地表述出来,让读者一下子就能知道你的评论观点、价值立场。很多有经验的学者看一篇评论文章的优劣,只要看标题就够了。因为好的标题应该能够见出评论的观点,通过标题,就能够知道文章有无新意和深度。所以,评论的观点需要深入思考,文章的标题也需要仔细斟酌,最好能够夺人耳目,给人新颖之感,当然,简明清晰是更重要的基础要求。

其二,是灵活而有序地安排结构。

灵活的意思是不生硬,不是拿一个模式套,而要根据你的分析对象、内容而做相应的处理;有序则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清楚有序地把思想表达出来。有序的要求之一是条理和逻辑。文学评论的观点必须清晰,就是你对作品评价的基本看法一定要让人一看就明白,不能含糊不清。观点的论述(即论证过程)也是一样,各部分之间一定要条理清晰,相互之间构成有机而严密的逻辑关系,让读者没有障碍地理解你的意思和思路,同时也感受到逻辑的严密性。

具体说,文学评论文章可以采用隐含的三段论结构,也就是说,它大致可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几个部分——具体写作中可以灵活地处理,特别是结论,更适合放置在文章开头,醒目地将自己观点摆出来。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之间也可以采用平行结构——换言之,文章的各部分在逻辑上不适合平行展开,就是最好不要在同一个平面,而是以不断推进的方式,采用层次性的、递进式结构。比如说,一般论文都可能包括这样几方面的意思——按照西方学者的说话就是三个“W”:What,Why,How。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当然,具体写作不一定这么死板,不一定每个“W”的内容都要有,更不是整齐划一,那样就太呆板了。但是确实,一般评论文章基本上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在不同层面上推进,不断深入。

第三是语言表达上严谨与活泼相统一。严谨和逻辑性是研究性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对于文学评论写作也不例外。但是相对而言,文学评论的语言可以灵活一些,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性,它不完全要求像学术论文的语言一样,不能有任何弹性,而是能够体现出思想的火花和文学灵性。特别是诗歌评论,更要有诗性的感悟融入其中。从根本上说,文学评论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是文学生产的一部分。

这一点,对于进入毕业论文学习阶段的学生或研究生同学需要特别提醒。因为文学评论文章的语言与学术论文的语言有一定差异,要做出适当的区分,根据情况进行转换。学术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的语言,更强调规范性、严密性,如果有太多的文学性和形象色彩是不合适的。同样,文学评论也不要写得像学术论文一样,过于干巴巴,没有一点文采,也会影响其效果。所以,在写作中需要了解好一般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文章语言上的差异,掌握好分寸,在不同写作中灵活应用。

上一篇:校园书吧项目策划书下一篇:中控室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