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2024-09-15

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8篇)

1.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一

北京市社区商业服务的发展:难点与对策

近年来,北京市在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上做了很多努力,居民购物难、买菜难、吃早点难等问题正逐步缓解。但从总体来看,离社区居民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服务,需要尽快提上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一、加快发展北京市社区商业服务的重要意义

社区商业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对于方便和改善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人们消费支出的60%发生在所生活的社区。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随着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以下(北京市2001年的恩格尔系数是35%),居民的社区消费就不单是“衣食住行”,而且还有更高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要求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有机融会和统一。发展社区“大”商业,促使社区商业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成龙配套”,其紧迫性越来越大。

近年来,北京市住宅社区化、城市功能区中心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增强,消费者就近消费的行为使中心商业街空壳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最新统计显示,二环路以内虽然集中了37.5%的万平米大百货店和1/3的3万平米巨型店,但每平方米商地平均产出仅1.37万元,远低于三环路附近的2.19万元。在北京销售增长率最高的商场不再是那些闹市区的巨无霸型商场,而是一批分布在快速路附近各大社区里的社区型商场。社区商业已经成为服务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大力推进社区商业发展。

社区商业由于具有就近方便、价廉物美、服务多样等特点,总体形象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好邻居”,因而深受社区居民欢迎。但是,由于现有的社区商业规划办法落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再加之商业配套设施在落实环节上存在很大漏洞,最后交付使用的商用设施往往成了商家难以经营、居民多有不便的“犄角旮旯”。在地域狭窄的老城区,功能分区比较混乱,社区商业服务发展受限制因素较多,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更是大打折扣。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角度看,发展北京市社区商业服务具有非常大的现实紧迫性。

二、北京市社区商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社区商业业态落后,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2001年,市商委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进行了北京市社区商业服务业便利需求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社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表示满意的占74.2%,对购物和服务环境表示满意的只占29.3%;对购买日用品表示满意的占50.6%,对购买蔬菜、副食表示满意的为38.6%。在居民的基本商业服务需求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早点,比例为68.2%。另外,有36.9%的居民希望实现近距离购物,41.0%的居民希望改善购物环境和卫生条件。

从调查结果看,制约社区商业发展和影响居民满意率的直接原因,是社区商业业态落后,管理水平比较低,连锁、加盟、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没有成为社区商业的主要经营形态。

当前,一家一户的小店小铺在社区商业服务业中数量不小。它们一般是店主利用自有房屋,或者是临时搭建,甚至是违章建筑开办的,成本较低。这种小店小铺主要以经营副食为主,品种比较单一;由于缺乏可靠的进货渠道,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再加上购物环境和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对顾客的吸引力比较小。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营菜站、粮店、副食店等在方便居民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这些国有商业企业在提供社区商业服务方面仍然具有自身的某些优势。例如,一些大的企业有自己的商业网点和配送网络,甚至还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等。但是,由于受观念及体制等方面的束缚,国有商业企业没能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条件来发展连锁、加盟、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更没有成为社区商业服务的主导力量。

与国有商业企业相比,某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探索社区商业业态创新的积极性要高得 1

多。北京凯迪红黄蓝科技有限公司开办的“红黄蓝网络社区”,是从事社区商业服务企业中比较知名的一个。目前,该公司有40多家社区商业站点。但是,由于社区商业利润比较低,成功的社区企业大都是通过多开店并提供综合服务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赚取利润(如7-11便利店,在一个城市一般只有开到200家左右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红黄蓝”由于开办网点少,公司从开办至今,一直是亏损经营。对于社区商业服务业来说,大规模开店的投资是巨大的。由于北京市目前房价较高,社区商业的盈利空间较小,有些企业因此望而却步。由于开办直销店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所以也有企业试图通过加盟的方式来整合现有的个体小店小铺,提供标准化的社区商业服务,但在目前批发市场比较混乱、假冒伪劣比较多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对加盟小店实施有效的监控。

(二)配套商业设施的开发建设和经营存在诸多问题,离市场化目标还有比较大的距离 第一,新建或改建小区商业设施不配套。近几年,随着北京市拆迁建设力度加大,不少商业配套网点被拆掉。据统计,海淀区1997年-2001年间由于市政建设和园区建设拆迁涉及的商业网点约57个,建筑面积约7.21万平方米。崇文区“十五”期间危改工程预计拆除商业网点374个,建筑面积约14.43万平方米。由于缺乏有效的法规作为保障,配套商店拆除后相应的补偿资金经常难以到位,临时商业设施建设迟缓,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与此同时,部分开发商或者不建配套商业设施,或者建后改作他用,导致可利用的商业网点越来越少。

北京市物价局1996第404号文件规定,开发商在配套商店建成后要以建安造价出售给购买单位。在城近郊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商业配套每平方米售价1600元,砖混结构的每平方米售价1200元。由于建安造价与实际房价相差太大,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便以各种手法对此加以规避(如用“配套用房”来代替配套商店等)。据了解,城八区1997年以前应无偿交付而至今没有交付的配套网点有232处,面积50.8万平方米;1997年到1999年开工建设的住宅,按最低2%的标准,至少应建设配套商业用房83万平方米,但实际签订协议的只有20万平方米。社区商业设施短缺的状况十分严重。

对没有按规定建设配套商业设施或建后不交付使用的,1996年市政府12号令规定,由区县商委责令责任单位限期改正并处以5000-30000元的罚款,但对于令而不改的,没有规定进一步的制裁措施。1997年前,规划部门在核发规划建设许可证时,一般要就规划设计方案事先征求商委的意见,商委通过备案,能够了解住宅区的开工建设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要求开发商交付配套商业设施。但在1997年后,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开发方在规划设计方案中按要求配有商业设施,便不再征求商委的意见。这就使本来制约作用就很弱的商委,完全失去了对配套商业设施的把关作用。在2002年1月1日市政府86号令正式实施之前,规划部门只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验收,一般项目抽查验收;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就自己的业务范围进行单项验收。从实际效果来看,除工程质量的验收部门有一定权威性外,其他部门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这些漏洞,使得开发商完全可以不按规划设计建设配套商业设施而得不到任何处罚,即便受到处罚(5000-30000元的罚款),其收益也远远大于损失。

第二,原有配套商业网点改变使用性质。

配套商业网点自行改变商业用途的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全市至1997年共交付使用的2150个配套网点中,改变使用性质的有506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城区在进行商业企业改革过程中,为重组企业资产、增加企业实力,将部分住宅配套网点资产无偿划拨给国有企业,划拨以后有些改变了使用性质;二是更贴近居民生活、面积比较小的商业网点,由于社区商业利润比较低,出租房产的租金却很高,大多将其出租或转租了,不再从事社区商业服务。

对于改变使用性质的问题,市政府12号令有处罚的规定,商委也通过加强执法检查进

行了纠正,但力度和范围有限,没有遏制住大规模改变使用性质的局面。当路边、街边市场和违建市场被清理以后,出现了“买菜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社区商业服务设施与功能严重不足的问题便凸显出来。

第三,配套商业设施的经营使用权没有完全市场化,社区商业领域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按规定,购买粮油、副食、便民商店等配套设施的单位必须是经区县商委同意、市商委批准的连锁企业、国有商业网点经营管理单位或物业管理单位。实际操作中的结果,是大部分网点由区县商委直接交给本系统的国有商业企业经营。可以说,这部分企业垄断性地获得了政府对社区商业的扶持政策。网点获取上的垄断导致社区商业企业之间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这种不平等的后果,一是在各区县都有自己的商业企业的情况下,市场被人为地分割,很难形成大规模、规范化的社区商业连锁企业;二是部分低价购买或租赁配套商业网点的国有商业企业因经营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难以有效满足居民对社区商业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的要求,甚至出现转租和改变使用性质的情况;三是部分很有发展潜力的社区商业企业因房价过高而经营困难,从而影响知名企业进入社区商业服务领域的进程,使北京市的社区商业服务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

三、加快北京市社区商业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提高对发展社区商业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社区商业发展规划。

社区商业是服务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社区商业,可以方便居民生活,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提高认识,把发展社区商业的调研、规划与调控工作尽快摆上议事日程。要本着“规划优先”的原则,着力强化社区商业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强化社区商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应当落在区级。要把发展社区商业的任务,列入各区城市和经济发展规划之中,纳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由各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成为严肃性和权威性都很强的规范性文件。对于土地批租的方式也要进行改革,要在居住区周边单独划出商业性用地,向开发商公开招标,不但要规定开发的商业面积,而且要规定商业用房的建筑结构,开发商不能随意变更。对于社区商业的区位、建筑结构和定量控制标准等内容,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课题组,进行认真科学的研究和测算,要为社区商业规划的科学化提供充分保证。

第二,建议采用房地产开发商和社区商业经营商相对分离的机制,推动北京市社区商业的发展。

根据国外的经验,大型社区商业的开发,一般都实行房地产开发商和商业经营商分离的做法。开发商负责商业设施的前期开发,经营商负责租赁经营,这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降低开发和经营成本,实现滚动式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招投标机制,鼓励和选择那些有实力和有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商业经营商进军社区商业,推动北京市社区商业的发展。

为了提高社区商业的服务水平和档次,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便利店。针对商委网点管理逐步弱化的实际情况,应交未交的商业网点及今后建成的配套商业设施,建议将接收单位统一改成各区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接收后,再通过招标方式,吸引管理规范、实力雄厚、信誉好的大企业进入社区开办连锁店和便利店。同时,鼓励国有商业企业与外资、民营等企业合作经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外资、民营企业的管理优势,多渠道发展社区商业。为保证招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先期选择部分社区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第三,在新建居住区要重点发展社区购物中心,提升商业业态。

社区购物中心(或称商业中心)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成为居民“家的延伸”,它是继超级市场以后的第五次零售业革命。由于社区商业中心可以实施集约化经营,管理成本低,商业带动效应强,容易凝聚人气,因而是现代

商业的一种好形式。在新建居住区,一定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实现商业与居住功能的相对分区,克服过去社区商业“散、乱、小”的状况。社区商业中心应实施团组式开发,要融合各种新型商业业态,要有以生鲜食品为主的超市,有品牌荟萃的特色专卖店,有各种便利的餐饮、服务设施,能够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全的需要。商业中心商业业态的设置要有必备性业态和指导性业态两种,前者主要包括超市、便利店、药店、快餐店、餐馆以及理发、洗染等服务设施,后者主要有专卖店、休闲娱乐设施等。要以社区商业中心为载体,吸引和鼓励大型商业集团把先进的商业业态、连锁的商业网点、品牌化的商品引入社区,并在其周围集聚一批专卖店、专业店、快餐店以及其他文化娱乐企业,组成“联合舰队”,大幅度地提高社区商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商业层次。

第四,当前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配套商业设施建设问题。

社区内的配套商业设施是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的载体。针对当前配套商业设施严重短缺的状况,落实相关的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配套设施问题,应当说是当务之急。由于政府对配建网点规定的售价和租金与市场价相比,过于悬殊,开发商不建、少建或漏建的动机相当大。从2002年开始,按照北京市政府86号令的规定,工程竣工后包括社区商业在内的综合验收工作正式启动,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配套商业设施的建设问题,但仍是事后被动式的解决办法,开发商仍然会继续想方设法加以逃避。对此,上海、广州等城市采取了预先收取配套设施建设费、开发商建成后再根据面积返还的办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深圳市由于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成熟,配套公建作为商品房的卖点已经成为开发商的自觉行为,配套商业设施建成后完全进入市场。深圳市的做法,是城市配套公建发展的方向。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配套商业设施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子,还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可以借鉴上海等城市收取配套建设费的办法,确保新建改建小区配套商业设施不再少建或漏建。另外,还应积极挖掘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作用,缓解当前社区商业服务设施不足的矛盾。社区服务中心除公益性服务外,还应根据居民需要,开展一些便民利民的有偿及低偿的商业服务。街道社区服务信息网的商用价值,也应很好地予以开发,要使其成为沟通居民与服务商的有效中介。

第五,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现有政策法规落实到位。

目前,关于配套商业设施北京市有明确的法规,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为此,一是要提高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领导的认识,二是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三是各部门之间要明确责任,加强配合。规划部门要严格按照2001年市政府86号令的要求,做好配套商业设施的审批和验收工作,并协同商业部门,加强日常执法检查工作;工商部门要按照1996年市政府12号令的要求,对有非法转租及改变使用性质等行为的企业,予以应有的惩罚。要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与配合,保证现有政策法规落实到位。

对于已建成小区配套商业设施及原有商业网点的情况,建议规划、商业、工商等部门联合进行一次大检查,没建或建后挪作他用的,要追究开发商及相关单位的责任;原有商业网点擅自改变使用性质的,要按规定进行纠正,彻底解决因法规落实不力而产生的各种问题。

2.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二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出现的历史较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出现了最早的设计和咨询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的科技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石忆邵和刘玉钢分析认为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上海市,其科技服务业远低于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2],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在全国的地位如何,发挥着怎样的,北京市各区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又是怎样,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预测即是本文拟解决的几个问题。

2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研究

本文选取的测度科技服务业的指标主要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产值”、“技术市场交易额”、等,除去比较各省份科技服务业的绝对值,还包括了“科技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百分比”、“科技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百分比”、“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值”、“从业人员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出”等相对指标,数据全部来源于近几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的统计年鉴、科技年鉴。

2.1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多项指标长期位居全国首位

尽管近些年来,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服务业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多项指标长期位居全国首位,其他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服务业与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差距悬殊。

本节数据根据我国及各地区2011年的统计年鉴获取,选取了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等16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中科技服务业与北京市进行对比,而四川、贵州、新疆等14个省份只有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的统计,而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统统列入到其他服务业,这从侧面也可以反映所在省份的科技服务业还不发达,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对比时没有将这些省份考虑在内。

2010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产值达到941.10亿元,很快就将突破千亿大关,超过位居第二位广东省(483.790亿元)和第三位上海市(391.280亿元)的总和,2010年广东省科技服务业与2006年北京市438.60亿元的产值相近,上海市科技服务业与2005年北京市347.40亿元接近。2010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45.74万人,占全国科技服务业总从业人员数的15.65%,也超过排名第二的上海市(23.25万人)和第三位的广东省(18.06万人)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总和,上海市2010年度的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相当于北京市2001年的23.72万人数(见表1),且当时不包括地质勘查从业人员数,这是因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于1994年、2002年、2011年三次对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直至GB/T4754-2002才将地质勘查业并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010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占GDP比重为6.67%,占第三产业比重为8.88%,与此同时,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等16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中科技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1%的只有上海(2.279%)、天津(1.217%)、青海(1.209%)、广东(1.051%)和重庆(1.022%)五个省份、直辖市,其总和为6.78%,科技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比重超过2%的只有上海(3.979%)、青海(3.468%)、重庆(2.812%)、天津(2.649%)、广东(2.336%)、安徽(2.263%)、江苏(2.132%)七个省份、直辖市,尽管青海省在这两个指标中排名靠前,但是2010年度该省科技服务业总值仅有16.33亿元(见表1),不足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零头。

2010年度北京市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值0.48万元,同居全国之首,超越排名2-9位上海、天津、广东等八省份0.477万元的累加和。相比于其他指标,在从业人员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出这个指标上,而北京市(20.575)列第四位, 略高于全国19.417万元的平均值,排名前三位的省份是江苏(33.626)、广东(26.789)和山东(23.935)(见表1),这说明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增长潜力巨大,应当从政策、机制、人员激励等方面采取合理措施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及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统计年鉴 注:全国科技服务业产值在《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没有提及,由此,本文用Si表示i年度我国科技服务业产值,根据2006—2009年4年数据,按照S2010=S2009×[1+S2007-S2006S2006×S2008-S2007S2007×S2009-S2008S20083]公式获得。

2.2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始终保持较高的对外辐射力

技术市场是从事技术中介服务和技术商品经营活动的场所,它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宗旨,具体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生产或经销科研中试产品和科技新产品;组织和开展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等,技术覆盖面涉及所有技术领域[3]。根据涉及的国家,技术交易可分为国内技术交易和国外技术交易,其中国内技术交易又按照流向和省份界限划分为省内技术交易和省外技术交易。本文就用北京市技术市场交易合同成交额、所占全国的比重和输出到外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额等指标进行测定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对外辐射能力。

数据显示,2000年—2010年,北京技术市场成交额从140.29亿元增至1579.5亿元,突破1500亿大关,年均算术平均增长35.35%,年均几何平均增长32.17%,截止到2010年北京市技术交易额占到全国的40%左右,在全国保持了的绝对领先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从趋势上看,北京市技术市场占全国百分比由2000年的21.56%上升到2010年40.43%,整体趋势向上,见图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分析北京市技术交易的流向,流向本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01年的103.6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40.10亿元,增长了3.28倍,年平均增长17.39%;输出到其他省份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01年的87.3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54.8亿元,增长了7.5倍,年平均增长25.88%;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02年的30.5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84.6亿元,增长了19.14倍,年平均增长63.34%(见表2)。从绝对数量上讲,三者的都有大幅增加,而从增速上讲,技术出口的速度最快,这也导致了北京市技术交易格局的不断变化。

资料来源:2001—2010年10年《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

由图2可知,10年间,北京市技术交易的流向格局(本市:省外:出口)每年都在变化,从最初的“五五开”到2004年的“四五一”,2005年变成“四四二”,2006年近似回归到“四五一”,再到2008年的“三五二”,2009年的“四三三”以及2010年的“二四四”,我们可以看出流向本市的技术交易额比例不断下降,流向外省的技术交易相对平稳,始终保持在40%以上,而技术出口的比例则不断攀升,这说明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世界性的大都市,其技术交易的目光早已不再局限于满足本地需求,而是积极发挥首都科技服务业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创新引领作用,为外省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劲的支撑,并不断向国外渗透扩展,我们预测未来北京市技术交易的流向中本市技术交易将可能进一步下降,而对于其他省份,技术交易输出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全国辐射力和四成左右的比重,而技术出口的比例也将进一步提升,很可能形成“一四五”或者“二三五”的稳固格局的格局。

资料来源:2001—2010年10年《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

3 北京市各区县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

目前,北京市行政区域共有16个区县,按其功能划分为四个区,分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大兴区和昌平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怀柔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密云县和延庆县。各个区县的定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也大相径庭,对其采取扶持措施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本节依然选取科技服务业产值、所占第三产业比重、技术合同成交项和技术合同成交额等指标来评估北京市各区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3.1 北京市各区县科技服务业情况研究

2010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产值941.1亿元,比2009年增长7.9%,其中海淀区一枝独秀,产值达到365.02亿,占到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38.79%,接近四成的比重,以海淀园为核心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正在成为北京科技服务业的特色聚集区;紧随其后的是朝阳区(164.47)、东城区(118.48)、丰台区(97.99)和西城区(87.20);第三梯队包括大兴区(34.48)、昌平区(22.15)、顺义区(15.61)、石景山区(12.86)和房山区(8.50)五个区;其他区县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比较薄弱,2010年度科技服务业产值不足5亿的区县有通州区(4.0516 )、门头沟区(1.6459)和怀柔区(2.8218),产值不足1亿的区县有平谷区(0.7765)、密云县(0.9779 )和延庆县(0.9496),见图3。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局网站,经作者整理获得,其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服务业列入到大兴区中计算

从增幅角度看,海淀区等科技服务业排名前五的区县实力相对雄厚,增幅相对稳定,其他区县因其基础比较薄弱,偶然性因素较多,波动幅度较大, 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例如顺义区,2009年增幅高达107.19%,而2010年出现了-28.82%的负增长。

就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地域来看,2008-2010年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七二一”格局,城市功能拓展区占据近七成的主导地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各占两成和一成,生态涵养区科技服务业占全市比重不足百分之一,几乎可以忽略,见图4。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局网站,经作者整理、计算获得

3.2 北京市各区县技术交易市场情况研究

技术市场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科技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4]。从技术市场的总量上看,2010年,北京市各区县技术合同成交项排名中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仍稳居前三位,海淀区占全市的67.78%,朝阳区占10.16%、西城区占7.66%,其他13区县合计共占14.4%;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中,海淀区、丰台区和朝阳区则稳居前三位,海淀区占全市的57.43%,丰台区占18.14%、朝阳区占7.86%,其余区县共占16.57%。城六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项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均占据了全市九成以上的比重,郊区县技术市场发展总量很小(见表3)。

从技术市场的增幅上看,技术合同成交项增幅最快的三位是怀柔区(375.00%)、延庆县(114.29%)和门头沟区(45.45%),降幅最大的前三位是通州区(-44.02%)、密云县(-42.11%)和房山区(-21.89%);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幅最快的三位是通州区(2879.88%)、怀柔区(699.25%)和东城区(157.18%),降幅最大的前三位是密云县(-84.74%)、平谷区(-33.99%)和顺义区(-33.46%)。可以看出郊区县的技术市场发展相当不稳定,这和前面科技服务业发展也不稳定的结论是一致的(见表3)。

从技术合同的质量上来看,除去密云县、平谷区、顺义区和延庆县四个区县外,其他12个区县的技术合同成交项平均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10年通州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项平均额最大,每项达1673.07万元,较2009年增幅高达5223.28%,丰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项平均额由2009年的775.77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381.42万元,该区的大额合同比较多,技术合同质量较高,远优于其他区县,而技术合同项和额度最高的海淀区,其技术合同成交项平均额仅为263.21万元,低于全市310.65万元的平均水平(见表3)。

4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研究

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和北京调查总队联合下发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采用“M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来测度北京市的科技服务业[5],湖南省、山东省、天津市、吉林省等省份也采用此标准进行测量,根据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本节即采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产值”及相关指标进行研究。

从图1可以看出近10年来,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产值由2001年的178.7亿元稳步增长到941.1亿元,接近千亿大关,年平均增长率19.61%,高于同期的15.67%GDP年增长率和17.07%的第三产业年增长率,经过软件拟合,我们还发现科技服务业产值的绝对增长近似服从二次分布,且始终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见图5),这种趋势也会在一段时间内,在经济发展的惯性下继续保持下去。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

与此同时,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则近似服从4次回归的曲线(y = 0.001x4 - 0.026x3 + 0.232x2 - 0.785x + 1.028,R2 = 0.927),出现了3次拐点,进入2000年之后,北京市的科技服务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2001年比之上年激增45.28%,随后,增长率开始大幅下降,到2004年出现第一个拐点,此时的增长率降到了最低点的12.31%;之后的增长率开始回升,连续三年超过25%,在2007年达到峰值29.09%,这是第二次拐点;接下来的三年里增长率开始大幅下滑,跌落至2010年的15.20%(见图6),这说明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其增长率还不平稳。在时间上,2001年、2003年和2008年分别对应“中国入世”、“北京非典”、“全球性金融危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事件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冲击巨大,科技服务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固的外部环境。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淡去,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首都创新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蓬勃发展、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对灾害关注程度增加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产生了巨大需求,较高的教育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正在建立的技术交易市场和共享平台为科技服务业企业提供了人力、知识转移等的支持,科技全球化、第三方服务和外包服务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7],另一方面,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落实将带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加快进行,从而激发研发、设计服务业深层次发展潜力,推动科技服务向新的台阶迈进。北京市科技服务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趋于良好,由此本文预测,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增长率将于近三年内出现第三次拐点,即重新回归增长加速的发展阶段。

5 结论

近年来,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地区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受数据限制,没能分析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内部子产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本文研究,仍可得出以下结论:

(1)就全国而言,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多项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从业人员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出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北京市应当从政策、机制、人员激励等方面采取措施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从业人员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出;同时,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对其他省份仍将保持较高的辐射力,随着技术交易输出外省稳定在四成左右的比重,技术出口比例的进一步提升,很可能形成“一四五”或者“二三五”的稳固格局。

(2)就北京市地域来看,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七二一”格局,城市功能拓展区占据近七成的主导地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各占两成和一成,生态涵养区科技服务业占全市比重不足百分之一,几乎可以忽略,其中海淀区一枝独秀,颇像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在全国的地位,其他城内五区科技服务业处于北京市的二三梯队,而郊区县的科技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下,波动幅度大,值得一提的是丰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项平均额度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其技术合同高质量的特征值得其他区县效仿。

(3)纵观北京市科技服务业近10年的发展,尽管从总量上看,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比较稳定,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但是从增速这个角度来看,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则近似服从4次回归的曲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比较大,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淡去,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首都创新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本文预测,“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将重新回归增长加速的发展阶段。

摘要:遴选出科技服务业产值、技术合同成交额等若干指标,分析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在全国中的领先地位、对其他省份较强的辐射力、增长率近似服从4次回归的曲线,研究北京市各区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归纳出较稳定的“七二一”地域格局,海淀区一枝独秀,丰台区技术合同质量高,郊区县科技服务业基础薄弱,水平低,波动大等重要结论,并预测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将重新回归增长加速的发展阶段,技术交易市场未来很可能走向“一四五”或者“二三五”的稳固格局。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建标,汪敏达,任广乾.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协同和制度谐振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7):51-56

[2]石忆邵,刘玉钢.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39-45

[3]百度百科.技术市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4054.htm

[4]闫傲霜.技术市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J].中国科技奖励,2011(09):18-19

3.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三

摘 要: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使原有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手段,以中心馆、成员馆的体系构架,改变了图书馆原有的单馆服务、自我发展的模式,并逐步走向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联合服务、整体发展的阶段。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101-02

1 网络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我国部分省市开始了区域内中心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实现区域信息的整合与联合服务,促成地区文献资源布局的改善,实现文献的通借通还。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有规模不等的各类图书馆达7300余家,公共图书馆系统馆藏文献总量约700万册(件),拥有计算机总台数为2000余台。但受硬件条件、经费、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北京市各级图书馆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网络化程度和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图书馆还处于传统手工服务的阶段,文献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的颁布为北京地区各级各类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为了推动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和基层文化建设,2001年11月,由北京市文化局规划组织、首都图书馆具体负责实施的“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建设以首图为中央数据处理中心、区县图书馆作为分中心、以街道乡镇图书馆为远程用户的三级互联网络,实现全市范围内图书馆的联合采编、联合检索、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和“一卡通”服务。并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结合,实现全市范围内文化信息传播,为北京建设成学习型城市、促进社区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信息与知识服务。

该项目建设为北京市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网络化基础,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同时,作为“数字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群众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区、市乃至国家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群众学习和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

2 网络建设的现状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是北京市文化局负责承办的、北京市政府承诺的“北京市2002年在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之一,2002年12月26日,网络正式开通。

2.1 网络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经过近五年的全力建设,该网络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截止到2007年年底,通过该项网络工程建设,全市形成了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馆,22个区、县级图书馆为分中心馆,139家街道、乡镇级图书馆(街道图书馆覆盖率73%,乡镇图书馆覆盖率为25%)的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并建立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但是各区县图书馆发展很不平衡,近郊城区的街道除特殊原因外已经达到全覆盖(海淀区由于部分已有较大规模的专业图书馆,所以有7个街道没有建设街道图书馆),但是一些远郊区县和乡镇由于网络和经费等原因,没有建设联网的图书馆。随着网络的发展,预计在2009年底将完成北京所有远郊区县和部分乡镇的联网图书馆建设。

2.2 建立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管理中心,实现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通借服务(简称“一卡通”)。“一卡通”通借服务功能包括:联合检索、馆际互借、网上或电话续借 等功能。截止到2007年底,“一卡通”联网辐射到我市的10个区、县(包括城、近郊区的图书馆及其下属的街道、乡镇图书馆),联网图书馆达到143个,其中市级图书馆1个,区、县级图书馆10个,街道、乡镇级图书馆132个。2007年5月在我市开通“一卡通”通还服务,是一卡通“通借”服务的拓展与延伸,2007年底加入“一卡通”通还服务的图书馆扩展到了54家。由于馆际物流系统和应用系统还不完善,并没有完全实现图书的异地借还,同时由于联网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规划,通借通还范围现阶段也只限定在城区和近郊区县。

现在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一卡通”累计有效读者证已达到25万9千多个。仅2007年,全市新办证14万多个,外借读者191万多人,外借图书528万多册,平均每月外借近16万人,44万余册。以首都图书馆为例,从2003年到2007年,年新办理读者卡数量、累计读者卡数量、到馆读者人次、外借人次、外借册次稳步增长。2007年较2003年,新办理读者卡数量增长13.7%,累计读者证数量增长65.9%,到馆读者人次增长110.0%,外借人次增长136.0%,外借册次增长128.7%。

2.3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的建立,打破了原来图书馆条块分割的局面,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重新整合文献信息,实现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图书馆三级网络内资源共知、共建和共享。建立联机编目中心,实现图书编目资源共建共享,统一编目标准,规范编目方法,现在联机编目数据已达到78万余条。登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可检索到11家市属公共图书馆的161万余条书目数据,可以阅览各类电子图书和电子报刊,检索各类数字文献资源数据库,其中电子期刊杂志1500种,数据库电子文献2千余万篇,电子图书2万余册。

2002年,通过项目的实施,各区县图书馆的硬件设备、网络条件、软件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全部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中心机房,有了业务专用服务器,电子资源从无到有,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每年首都图书馆对其专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街道乡镇图书馆也配备了相应的设备设施以及服务的软件,人员接受专业化的培训,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3 网络建设优势的体现

本项目以政府“实事”的形式,由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进行组织管理,以《北京市图书馆条例》和成员馆之间签署的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作为有力保证,由行业协会牵头,专业人员进行技术规划、设计的一项系统工程,从组织、人员、经费、技术等多个方面统一协调部署,使得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在图书馆界首次提出了建立省市中心馆、区县分中心馆、街道乡镇图书馆“三级”网络的创意并成功实现。三级不同层级、规模的图书馆实现了统一的业务处理,并使用统一的软件平台,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以适度、适用为原则,根据不同层级图书馆的实际功能,开发出了“智慧2000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不同版本,使之更适合各级图书馆实际应用。率先实现了区域“一卡通”,建立了门户网站,读者可以通过统一检索界面对文献信息、借阅信息等进行实时检索,在成员馆内进行文献的异地自由借还。

初步构建完成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即地区性文献采编中心、计算机信息管理总中心、基层图书馆服务中心。街道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并有一批高质量的社区级馆,可以全面覆盖北京市的各级街道乡镇,偏远和交通不便的地域以流动图书车作为补充,所有市民均可享受相同的信息服务。培养了一批符合现代图书馆业务发展要求的人员队伍,并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岗位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紧密结合,立足自身培养为主,满足事业发展需要。

4 面临的问题

4.1 由于基层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很低,经过一、二次培训,很难让其完全掌握,而且人员流动性极大,培训过的人很快就离岗的事情经常发生,无法保障系统长期正常运行,系统出现问题时又很难及时反馈上来,导致维护不及时,服务开展困难。

4.2 工程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距离实现北京市社区、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还有差距。由于远郊区县的网络情况和设施都比较落后,难以满足建设要求,建设难以推进。

5 发展思路

5.1 坚持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北京的实施相结合,在建设过程中,引入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开拓创新,保证两项工程的持续发展。

5.2 加大建设力度,加快两项工程的覆盖范围,利用互联网、卫星等平台将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传送到各基层服务网点,使广大群众能够便捷地利用公共图书馆,享受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使图书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5.3 扩大影响力,各项服务的开展不局限于固定的服务点,还通过各种方式将资源送到社会各个角落。根据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完善服务内容。

5.4 根据每个街道、乡镇图书馆的自身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特点,制定该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方向和特色,指导该馆向着既定方向进行发展,提高其文献针对性。初步形成首都图书馆→区、县图书馆→街道、乡镇图书馆→社区、行政村图书室四级网络互联模式。

参考文献:

4.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四

南京市发改委

2007年3月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度,尽快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充分发挥集聚区在全市现代服务业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形态,强化集聚区载体功能定位。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运行成本低、环境污染少的特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近阶段主要抓好以下八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中央商务区(CBD或微型CBD):主要以金融、保险、证券、商贸、商务等企业为主体,以高档酒店、商务楼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集中、交通通达性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

软件园:主要以软件研发、生产、出口企业为主体,以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集聚的区域为载体,重点布局在科研力量集中、软件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地区。

创意产业园:主要以从事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的企业为主体,以市内保护性开发的古旧建筑群或存量土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的存量土地和现有厂房以及部分历史性建筑区域内。

现代物流园:主要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空港、江海港、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港口、空港、开发区以及铁路、公路枢纽性站场附近。

科技创业园:主要以科技研发设计类企业为主体,以为科技型企业创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成果转化平台于一体的集中区域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存量土地以及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商贸暨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主要以产品批发和零售、餐饮等商业企业为主体,以城区商业集中区、产品分拨中心和产品分销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郊结合部的交通枢纽附近和居民消费集中区。

文化服务业集聚区:主要以从事新闻、出版、广电、文艺、网络传媒业的企业为主体,以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街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居民文化消费区。

旅游休闲集聚区:主要以从事旅游开发、休闲娱乐业的企业为主体,以旅游风景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在集旅游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二、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抓手,鼓励企业、产业、人才、资金、信息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引导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符合以下条件的,经认定,可评为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在国家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明晰的产业布局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有相对明确的四至范围。

2、在现有经济开发区内,或者通过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高校科研院所存量土地和资产以及古旧建筑群保护性开发,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入区企业30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较为合理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有一定公共服务能力的区域。

3、按照整合市场、信息化改造、功能完善等要求,提升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有条件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

4、已经国家和省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

三、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服务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市发改委是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规划指导、协调管理、统计考核、资格认定等工作。各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本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

强化规划引导。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在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要抓紧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细化与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在产业与空间的对接工作,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强政策扶持。市服务业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和集聚区内企业成长。各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和省级以上开发区要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集聚区的扶持力度。凡是入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符合其主体功能定位的企业可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享受的水、电、气价格,其在集聚区内的项目可优先纳入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

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同时,加大对区内企业的服务,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并加快集聚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的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力度。各区县、省级以上开发区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是要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同时,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领军人物,并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训,不断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

5.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五

根据集团、总、分公司整体战略部署,强抓细管,提升效益,是2014年财险工作的重要方针。这一年是北京分公司车险业务与效益的结构调整年,分公司车险要巩固近几年发展取得的成绩,向管理要效益,着重提升理赔服务能力,推进客户关系及客户信息管理,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变化,持续提升抵御金融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经营利润的跨越增长。而分公司客户服务部作为分公司理赔工作的绝对主力军,在抓好基础管理,降低赔付率,控制运营成本等方面的工作坚决不容有失,在提高客户服务感受度,改善客户服务指标,提升分公司理赔指标在行业内排名,协助扩充忠诚且优质客户规模等方面也是义不容辞,本文将围绕以上内容制定分公司客户服务部2014年工作目标及具体举措。

2014年客户服务部工作目标:

一、主抓执行力,提升服务能力及理赔时效,不断改善理赔各项时效性指标在行业内排名,实现排名的“争先进位”,力争各项理赔指标在2014年底前提升至行业中上水平,名次提升至15名以内,并在未来不断改善,持续提升。

二、严抓风险管控,加大调解、打假减损力度,持续降低车险赔付率水平,必保新旧单赔付率预算达成(13单54.6%,14单54.3%),力争在预算基础上再各降低一个百分点,助力车险经营实现承保盈利。

三、重点推动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搭建客户信息管理平台,运用客户信息管理成果,助力提升车险续保率,不断扩充忠诚且优质客户规模;创新服务意识,差异化提供高专业度增值服务,服务倾向于高保费、零赔付的忠诚客户。初步目标是在今年收集10000名优质客户信息,拟在7-10月间组织部分优质客户举行小范围内的回馈活动。

四、持续推进客户服务标准化建设,践行集团客户服务承诺,提高客户感受度,提升分公司客服形象,加大“飞行检查”的频度,加强部门内的自查自纠力度,必保在14年总公司“飞行检查”与“三方核查”系统内排名前五,力争前三。

五、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培训管理,遵循总公司“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原则,为各岗位人员树立发展目标,规划发展通道,拟在今年晋升2-3名室主任,关键岗位5-8名,并严格明确考核,施行能者上,庸者下。

针对以上目标提出2014年客服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强抓服务能力提升,提高理赔时效,增强客户感受度。

1、明确岗位职责,强抓基础管理,做实服务标准化

(一)明确新的客服架构下各岗位职责与考核指标,制定并完善分公司各操作岗位的岗位职责,操作标准,服务时效,规范流程等,将其制作成册,每岗每人一册,严格执行,并对该手册不断进行完善修订。

(二)持续推进客户服务标准化建设,每日微信监控,专人负责统计,施行打分制及一票否决制,对于不达标、不改善的员工采取专项培训与绩效处罚结合的改善措施。

2、监控服务时效与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考核。

(一)将服务时效性作为重点推动工作之一,明确客户接触点岗位各环节的服务时效,进行持续监控并通报,对落后个人进行督导整改,从而达到服务时效提升的目的。

(二)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细化管理指标到岗到人,将时效与品质作为评价依据,综合量化后作为考核指标,包括:E查勘三分钟接受率,现场查勘时效,调度到核损通过的平均时效,核损、核赔退回率,理算到核赔通过的平均时效,核赔通过到财务支付的平均时效。

3、加大飞行检查力度,将行业协会与集团理赔服务承诺落地分公司。

由综合管理室制定方案,将现场检查与临时抽检结合,加大检查力度,严格落实集团服务承诺,不断督促积极整改,直至完全符合公司要求,并持续形成制度。

部门内部将组织自查自纠,通报整改,三次(含)以上取消评优资格;对于总公司“飞行检查”出现重大问题者,视情节严重程度,最高可解除劳动合同,直接领导负管理责任。

4、搭建服务网点,扩大服务范围,提升理赔覆盖面。由车物室牵头,人伤、柜面室配合,将定损中心与机构网点建设同步进行,将部分理赔权限下放到定损中心、合作公估及三级机构柜面,扩大承保、理赔服务范围,尤其是提升五环以内的客户覆盖率,提高客户感受度,方便客户的同时提升结案率,降低结案周期。拟在今年增设3-4个定损中心,主要围绕业务发展壮大的昌平区及查勘力量薄弱东南片区。

5、加强投诉管理,降低投诉率,提高投诉处理的时效性。

明确167,170处理的时效,处理流程,将投诉解决在萌芽中,并将167、170汇总成台账,进行整理分析,对于频繁出现的个人、事项要查找原因,整改积极改善,其中涉及理赔问题的案件,要第一时间处理;将投诉处理时效性、数量、投诉率等指标考核到各室,对于被认定为有效投诉的个人要进行处罚与教育。滚动12个月亿元保费投诉率今年要控制在0.5‰以内。

6、重点推动小额案件快赔方案的实施,提升小额案件结案周期,结案率。

大力推动车物“一张纸”,人伤“小额安心”的实施,从查勘定损环节发起,主动引导客户利用快赔方式索赔。措施包括:

(一)加大宣导,不定期组织培训与考试,(二)建立监控工具,追踪查勘定损员实施率

(三)奖优罚劣,制定出台激励、惩罚措施,鼓励提升小额案件的实施率。

(四)组织优秀者进行经验分享,推广先进经验,带动团队共同进步。

(五)对于长期落后得不到改善的员工,查找问题,进行专项整改培训。

通过以上措施,保证3000以下非人伤“一张纸”实施率提升至92%,结案周期在7天以内,人伤“太平安心”的实施率提升至30%,结案周期在20天以内。

不断提升结案率与结案周期,达到简单小额案件定损完成即完成赔款支付,提高客户感受度的目的,并将各项理赔指标制成监控预警,周、月、季度进行通报,其中行业协会每月通报的理赔指标尤为重要,包括(当月及滚动12个月的):结案周期、结案率、定损时效、支付时效、亿元保费投诉率、投诉七日快处率等,这些指标排名不仅是衡量服务时效提升的重要依据,更是检验客户服务工作的最佳标准。

二、强抓风险管控能力,降低赔付率水平,严控运营成本,提升经营利润

1、建立数据分析体系,监控保单业务品质 由综合管理室负责,其他各室配合,建立完善分公司客服部理赔分析体系,该体系包括:赔付率监控体系,理赔指标分析方法体系;通过数据全面分析对理赔政策给予充分指导,监控各机构、渠道、合作网点车险经营情况,边际贡献水平,为保单品质不断改善提供数据支持。

以月为单位,召开各关键岗位数据分析会,根据数据表现,查找问题,指导下一步工作的侧重点,从而达到有的放矢,有秩序的对降赔工作进行规划与调整。

2、加强人伤案件的调解减损,持续推动车物案件打假减损。

人伤案件的早期介入将加大调解的成功率,也会降低诉讼案件占比,将工作重点由诉讼案件受理变成提前调解,提高减损率与减损额,将是人伤今年工作重点。车物案件打假在2013年取得一定成效,在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的同时还需加强分公司自身分辨、调查的能力,今年将由车物室主任负责牵头车物打假减损工作,调动所有理赔人员积极开展案件打假工作,群策群力发现疑点,达到打假减损、减低赔付的目的。

3、降低录单、核损、核赔退回率,降低运营的人力、财力成本。

出单员在录单前要求严格核实投保资料,对于屡次缺少资料的业务人员要提高要求,务必坚守原则;定损员在定损过程中应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在系统操作过程前与被保险人、修理厂、专家、核损人员做好沟通,尽量避免核损的退回;理算员应明确岗位职责,对于材料不齐全的案子找相关责任人进行补充,在系统录入时必须认真仔细,避免主观错误导致退回。

车物、人伤、柜面室定期对退回清单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退回原因,查找操作岗位因主观原因导致的退回,落实到人,根据所犯错误程度,纳入重点工作得分。对于屡犯不改的员工应予以通报,限期整改,并进行专项培训,视其严重程度,可取消其工号权限。

4、加强未决管理,案件分环节责任到人,实施案件追踪、处理的责任制。

严格执行总分公司未决管理办法,配合新的派工原则建立分公司未决案件清理标准与细则,制定未决监控,按照车险理赔环节划分责任范畴,明确时效期限,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目前由综合管理室牵头,车物、人伤室负责查勘定损中的案件,柜面室负责待索赔案件的跟进,综合室负责案件注销,但成效不高。

下一步,将对案件进一步细分,明确各室职责:

(一)建立车物、人伤重案,法务案件,调查案件台账跟踪机制,明确处理时效。

(二)13天未定损车物案件,由定损员进行三次以上跟进并系统备注,车物室审核,综合室注销处理。

(三)人伤案件,划分责任到人,区分案件类型,主动跟进案件进展,加快调解进程,小额案件要引导客户利用快赔方式理赔,新发案件登录台账,监控跟进频度;

(四)待索赔案件中,团队、综拓、车商渠道案件,如果有相应业务人员的,交由业务人员协助处理,定期下发,柜面室追踪各渠道尽快反馈;无业务人员的,由柜面室进行电话追踪,要求客户及时提供理赔材料。

(五)超2年车物案件由理赔管理岗进行注销处理。

5、细化理赔成本管控

(一)严格理赔政策管理。有针对性的制定、调整两核标准和“一行一策”,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要符合公司经营目标,有效挤压理赔水分。

(二)加大对人伤案件的管理,合理调配资源,有效控制人伤赔案风险,人伤案件要加大追踪力度与频度,主动出击调解减损,降低诉讼案件占比。车物室要持续加强配件、工时信息收集,加大系统价格调整频度,使系统价格更适应市场变化,需特别关注价格下调配件信息,加强车物大案的管理,尤其是高端车的风险管控。

(三)加大对公估的管控力度,改善公估案件品质,加强公估考核,对于由公估造成的我司经济、名誉损失,将从严从重处理。

(四)严格运营成本管控,建立客服部费用申请与使用行事历,费用预算使用进度预警机制,监控费用使用进度,对于非正常超预算的费用施行严格把控,查找原因积极解决。针对固定资产及理赔工具等资产管理制定相应管理措施,责任到室到人,由人为原因造成损失而产生了相关费用的应根据管理办法,加以惩戒,尤其是查勘车的非正常使用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坚决杜绝。

综上措施,建立数据分析体系,降低赔付率水平,加强未决管理,严控理赔成本,从而达到提高车险经营利润的目的。

三、重点推进客户关系管理,运用客户信息平台管理成果,扩大忠诚且优质客户规模

1、建立分公司客户信息平台。

通过各渠道、各部门收集客户真实信息,建立分公司客户信息管理平台,并由综合管理室对其进行清洗、分析、整理,将其作为续保率提升的强力抓手,定期下发、收集,由业务人员追踪客户续保,到达续保率提升的目的。

2、强化客户关系管理

适时开展客户服务活动、产品信息推送、服务信息推送等,向客户介绍太平及太平优势,助力业务发展及品牌建设,将客户资源作为公司稳定发展的基石,不断扩充忠诚且优质客户规模,保证公司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3、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增值服务与理赔服务。向行业内、系统内的优秀公司学习,借鉴其增值服务优势,在各渠道推行差异化增值服务创新,而服务的提供会更加倾向于稳定的高保费、低赔付的忠诚客户,针对小部分高端优质客户,可提供中高档代步车服务;对于集团型出险客户,可提供上门接送车服务等“一站式”理赔服务。

四、重视队伍建设,强化培训管理,打造技术与服务双一流的团结一致的理赔服务队伍

1、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遵循总公司“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策略,完善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储备更多人才。加大优秀员工的选拔力度,明确从重点培养到关键岗位再到室主任的培养方向,以及各条线培养的具体内容。各岗位人员将视工作成效与能力施行轮岗制度,培养员工综合技能,复合技能。

2、建立完善培训体系

差异化建立新人、老人及不同岗位人员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需求的收集,培训方案的制定,内容的完善,形式的多样性,提升员工的理赔技能及贯穿全流程的知识结构。各室定期组织各岗位专业知识、系统操作等培训,并对培训内容进行回顾性考试,季度汇总考试成绩,作为季度绩效面谈材料,达到提升各岗位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目的。

3、完善考核指标,强化考核意识 明确各岗位考核指标及考核的占比,将考核指标的改善度作为重点工作评分,并根据考核结果施行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培养策略,提高员工对考核指标的认识程度。各管理职每季度对员工进行KPI考核的绩效面谈,明确每一名员工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发挥员工优势,在本岗位发挥最大效能。

4、丰富员工生活,组织员工活动,提升员工归属感。由部门牵头组织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包括不限于:新员工民主生活会,座谈会,生日会,电影会,拓展活动,集体出游等,加强部门内员工互动交流,增进员工间感情,提升集体荣誉感及员工归属感,实现员工的“太平梦”。

五、围绕部门工作举措,制定2014年各室具体工作落地措施。

1、理赔管理室: KPI考核目标:

(一)14单赔付率:54.3%,13单赔付率54.6%

(二)考核赔付率与名义赔付率差异(0)

(三)上年未决发展比例,(95-100%)

(四)已报已立案件已决偏差率,(0-5%)

(五)当期结案率(88%)、历史结案率(98%)

(六)质检差错率,3% 具体工作措施:

(一)、理赔管理数据监控体系的建立:包括:车险赔付率监控体系、客服指标监控体系、未决管理办法、未决清理标准及流程、未决清理监控体系,理赔重点指标的日报体系

维度包括:时间、渠道、机构、合作网点、险种等 执行要求:每周更新,发送各室主任,抄送部门经理;根据反馈结果,验证制度与标准的准确度,不断完善修改。

(二)、未决管理及日常清理执行工作:

将未决案件进行细分,完善未决案件管理细则,监控未决发展,按照不同维度下发未决清单至各室,协助各室进行未决案件管理。对于超期案件及客服放弃索赔案件及时进行系统内注销处理。

(三)、建立车物、人伤考核指标分析体系。

汇总理赔考核指标分析方法,形成分析体系的方法论,并将此体系汇编成册。该体系中应包括:主观原因、市场原因、政策原因,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

(四)、理赔品质相关制度的完善。

建立理赔品质定期沟通反馈机制,定期收集质检问题,汇总归类,将质检结果通报到作业岗位,并监督执行改善,将结果反馈至各室。

(五)、运营成本监督与管控。

①制定费用申请、使用的行事历,包括:项目、申请时间、使用人、上报对象、流程节点,审核人

②根据费用类型归类汇总,并制定相应的使用管理要求,应包括费用超预算的解决机制,突发高费用的应急方案等

③建立费用预算监控体系,控制各项费用预算的使用进度。

④加强理赔资源管理管控,包括查勘车、电脑设备、录音笔、相机等设备使用、更换、修理的标准与制度的完善。

执行要求:对于费用申请应在费用发生前2周完成申请,将费用使用定期进行预警。

(六)、加强会议管理。

建立头脑风暴会,沟通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例会制度,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借鉴。月度组织召开理赔数据分析会,将指标改善作为会议主题,持续推动各项指标不断提升。

(七)、人才培养及培训管理。

重点提升室内各岗位基础技术能力,包括:EXCEL基础操作,太平数据指标体系讲解,数据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会议中加入部分培训的内容,达到以会代训的目的。

通过以上举措,将理赔管理室建立成为专业技术全面,理论知识扎实,能够全方位指导理赔工作的战略核心室。

2、车物、人伤室: 人伤KPI考核指标:

(一)事故滚动1年人伤5000元以下案件结案周期,40天

(二)事故滚动1年人伤案件结案率,60%

(三)人伤减损率,10%

(四)滚动1年(2年)加权预估偏差,±10%

(五)非门诊及时查勘率,35% 车物KPI考核指标:

(一)车物定损偏差率,8%

(二)配件点选率,80%

(三)退回率,8%

(四)一张纸实施率,90%

(五)3000以下非人伤结案周期,7天

(六)事故滚动1年车物案件结案率,90% 具体工作措施:

(一)精细化过程管理,完善案件跟踪机制,建立人伤、车物重案、诉讼、调查案件台账,室主任进行监督,部门负责人不定期抽检。重点监控案件跟踪的时效性,案件处理的主动性。

对于目前已发生的超时案件,明确责任人,限定一个月内,集中处理;根据新的派工原则,新发案件责任到人,未及时跟踪案件不得超13个自然日,造成立案翻倍,由各室制定处罚办法;人伤案件,制定案件多次跟进规则,根据事故情况限定结案周期与跟进频度。(2)建立健全查勘定损人员培训体系,注重三方面的培养:执行力、沟通能力及专业知识。提高作业岗位人员的执行力,是理赔时效性提升的前提;沟通技巧是降赔工作、降低投诉,服务客户的有效保障;专业知识是理赔工作的基础,因此这三方面的培训必不可少,也是重中之重。由人伤、车物专家从以上三方面制定培训方案,细化至各单元制作培训课件,以周为单位进行专项培训,部门负责监督检验培训效果。

(3)加强人伤主动调解、车物疑难案件打假调查工作,制定调解、打假案件标准,流程,对内培训、对外公布;向公司申请设立专项奖励资金,调动全员调解、打假积极性;人伤设立优秀调解员,车物设立打假能手荣誉奖励,颁发证书、奖杯以及奖金。达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诉讼案件占比,降低真实赔付率水平的目的。

(4)季度开展理赔竞赛

将查勘定损员进行分组,每组成员中至少保证有1名人伤查勘员,其余为车物定损员,将各项指标纳入竞赛范围,建立评价体系,每季度奖励得分最高的一组,下一季度小组重组,累计得分最高的个人前三名将获得大奖。

竞赛指标包括:一张纸、太平安心、调解减损、打假减损、结案率等。抽签分组、评分体系各室主任讨论确定。

(5)退回案件分析,常见问题重点解决 车物、人伤专家每月负责对退回案件清单进行全面整理,查找出现频度高,覆盖面广的问题进行专项分析,制成课件,全员培训重点解决;对于经常出错的个人限期整改,如同样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专家负有技术责任,一并处罚。

(6)充分收集市场信息,修改两核标准及一行一策。理赔政策的制定与修改,应符合承保盈利的大前提,在业务品质有明显下降时,第一时间修改两核标准及一行一策;在理赔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灵活变通,不能被业务绑架。因此两核标准的修改每季度至少完成两次,修改后要体现出政策不断收紧;一行一策在二季度要进行全面梳理,赔付率明显过高且长期未得到改善的合作网点应取消或者部分取消其理赔权限。

(7)维护客户关系,不定期与合作企业开展沟通。由客服部组织,业务部门协助,借助分公司力量,与合作修理企业进行不定期沟通,将我司经营理念与发展规划的思路讲解给合作单位,使其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要让其理解我司在目前经营中的困惑,达到在中短期内对我司业务、理赔政策的支持与响应,不会因为部分政策的调整影响整体业务的发展壮大。

按照业务规模大到小划分,分别由部门负责人、车物室主任、副主任,对合作修理厂进行拜访与沟通,交换意见,力争在9月份之前拜访全部合作单位。车物、人伤室充分掌握案件处理状态与进度,主抓小额案件的效率提升,多角度多维度多方式将降赔工作强力推进,保证查勘定损环节时效最快、案件最真、赔付最准。

(三)客户服务室: KPI考核指标:

(一)亿元保费投诉率,0.05%

(二)投诉7日快处率,100% 具体工作措施:

(1)加强对167流程的跟踪处理,汇总167、170流程,加以分析,查找投诉的发生薄弱点,对应到人,分析原因,重点培训整改。

(2)加大对本部、机构柜面人员及查勘定损人员服务标准化的检查力度,检查形式包括:视频检查、飞行检查、车险查勘现场测评、定损中心现场检查等。

(3)开展服务标准化推广活动,制定服务明星评选方案。

(4)每月调研北京各保险主体的服务举措,进行评估,撰写评估报告,推出适合公司实际的服务举措。

(5)按照保险到期月,提前三月下发客户信息清单,要求各机构、各渠道业务员追踪续保情况。

(6)监控和评价增值服务的实施效果,优化增值服务方案,季度出具增值服务评价报告。客户服务室不断扩充服务内容与范围,优化服务流程与标准,广泛收集客户真实信息,提升优质客户的服务感受度,是2014年工作重心。

(四)柜面服务室: KPI考核指标:

(一)当期案件结案率(88%)、历史案件结案率(98%)

(二)索赔处理时效达标率,99%

(三)核赔退回率,7% 具体工作措施:

(1)制订柜面服务室各岗位培训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并落实考试:与车险部承保管理岗、财产险部核保人进行沟通,共同制订出单岗的培训计划,并实地落实到位。

(2)制订细化出单岗、理算岗岗位规范:根据第一阶段的培训效果,制订出细化的出单岗、理算岗岗位流程、规范,制订成册,人手一份,严格按照岗位规范操作,提高工作质量。

(3)针对柜面服务室各岗的考核指标进行监控,提高各岗在总公司系统排名:按季度KPI达成要求,未能达到阶段性要求的人员,未达到部分扣发当月绩效工资。

(4)降低核赔退回率:每周五筛选理赔退回清单报表,下发理算岗,个人查找具体退回原因,下周四例会上进行交流、提示、总结。同时,按阶段进行岗位培训。前台服务的时效、态度与质量,让客户感受到太平财险专业与诚信,是柜面服务室今年工作的目标。

2014年对于分公司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对于客服部员工是压力与进步的一年,客户服务部全体员工比心态、比技能、比正能量,众志成城,携手奋进,为分公司车险业务可持续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北京分公司客户服务部

6.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六

为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诚信兴商,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我们向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郑重承诺:

一、依法经营,严格自律,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感,以诚信立身。

二、杜绝价格欺诈和虚假宣传,保证各类商品、服务信息真实。

三、建立健全商品进货检查验证制度,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不谋求不正当利益。

四、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提供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为消费者提供规范、标准的服务。

五、严格履行“三包”规定和国家规定的其他售后义务,兑现对消费者的各项服务承诺,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反对商业贿赂,坚持依法签约和诚信履约,确保公平交易。

7.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七

1 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1 从出境旅游人数角度分析

在出境游方面, 由于受到人民币的升值、部分国家或地区签证门槛日渐降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 而北京市更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主要集散地。

在出境游方面, 2014年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人数有410.2万人次, 同比增长23.94%。在数量方面, 近年来波动向上增加, 2014年再创新高, 2014年是2010年的2.74倍, 是2008年的4.02倍。在增长率方面, 近2年来呈加速增长态势, 2014比上年提高了2.47个百分点, 其中2010年的增速最快, 为76.25%, 2009年的增速最慢, 为-16.83%。2008~2014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6.1%。

1.2 从入境旅游人数角度分析

随着中国在2008年成功地举办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后, 北京市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来北京旅游的外国游客已不仅仅局限于亚洲国家, 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国开始增加。虽然来京旅游的客源国日益增多, 但是, 入境旅客人数却在持续下降。

2014年入境人数有427.5万人次, 同比下降5.02%。2014年是2010年的0.87倍, 是2005年的1.18倍, 是2002年的1.38倍。

1.3 从旅游外汇收入角度分析

随着北京市入境旅客人数的减少, 北京市旅游外汇收入也随之减少。随着北京市入境旅客人数的减少, 北京市旅游外汇收入也随之减少。

2014年旅游外汇收入达46.08亿美元, 同比下降3.9%。从数量上看, 2014年是2010年的0.91倍, 是2005年的2.31倍, 是2002年的4.02倍。从增长率上看, 其中2007年的增速最快, 为106.44%, 2008年的增速最慢, 为-11.56%。2002~2014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2.3%。

1.4 从相关产业发展状况角度分析

截止到2013年底, 全市共有星级饭店591家, 全市星级饭店营业收入277.7亿元, 比去年同期减少7.2%。全市有导游证 (IC卡) 的人员85298人,

北京共有评A的旅游景区 (点) 213个, 全市A级景区 (点) 及其他重点景区 (点) 共接待游客2.7亿人次 (含年月票人数) , 同比增长10.1%;营业收入62.6亿元, 同比增长6%。

2 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弱

虽然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占有一定的国际市场, 并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与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作比较, 仍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这还只是与国内省份相比较, 更不用说与济州岛、伦敦、东京等世界一级旅游城市相比了。因此, 为了促进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提高北京市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必不可少。

2.2 旅游产品缺少创造性, 质量低劣

北京市旅游产品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观光旅游产品, 这种产品多半是一些具有北京景区特色的工艺品, 如脸谱、长城工艺品等等;另一类是乡村旅游产品, 这类产品多半是农业产品, 如平谷的桃子、大兴的西瓜等等。在这两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上, 都有着后续开发困难或是深度挖掘不够的问题, 并且这两种旅游产品层次也比较低, 做工更是粗制滥造, 缺少收藏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旅游产品缺少创造性, 没有按照旅客不同的需求层次进行研发, 因此效益较差。

2.3 旅游市场规范程度低, 经营管理松懈, 缺乏监督

北京市现阶段采取的经营管理方式为粗放式, 并且是非高效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缺乏知名度高、规模大的旅行社, 很少有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性的旅行社。在行业监管方面, 北京市旅游服务行业由于监督体制不完善、透明度较低、存在着违规操作的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不少旅游点内部的环境脏乱, 食品不卫生, 服务质量低劣, 安全设施也不齐备, 无法与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相提并论。

2.4 旅游服务贸易结构发展不合理

北京市入境旅游主要花费在以下9个方面:长途交通、购物、住宿、餐饮、娱乐、景区游览、邮电通讯、市内交通以及其他。在2010~2014年中, 市内交通花费比重明显减少, 说明入境旅客所参观的旅游景点多数都是近郊或是远郊区县;而娱乐和景区游览花费比重也在减少, 说明旅游业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娱乐也对入境旅客的吸引力在逐渐降低, 这对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极为不利。

3 促进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建议

3.1 提高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3.1.1 加大旅游市场开拓

第一, 应该提升北京是入境旅游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 创造更多有利于北京市旅游业对外交流合作的机会, 鼓励各种旅游景点、民俗旅游景点、星级酒店等诸多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跨国的交流与合作。第二, 应积极拓展新兴入境旅游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对名胜古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民俗文化的游览, 应该因地制宜开发北京温泉商务会展旅游和与科教研发相关的新兴国际商务会展旅游。

3.1.2 加强宣传与营销力度

加大对北京市入境旅游的宣传力度, 多与移动、电信、联通等高科技企业合作, 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 起到降低成本、全时段、全方位、立体式的营销传播的目的;还可以授权于专业的机构或组织, 根据北京的特色, 有针对性地创作出一批包括北京特点的动漫、网络游戏、网络歌曲等等, 来引导游客下载使用。

3.2 加强旅游产业链的建设

3.2.1 逐步提升、改造传统旅游产品

第一, 要鼓励发展文化旅游精品, 对观光旅游产品进行质量测定, 将一些质量检测不合格的产品进行销毁;第二, 应培育拓展乡村旅游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 形成品牌效应, 并平稳发展现有的已经成熟的品牌, 如平谷的桃子、大兴的西瓜等等;第三, 应该研发新兴科技旅游产品。随着北京市高新兴技术的发展, 旅游产品不应该再局限于观光、民俗类产品, 应该积极研发具有现代化特性的科技体验与科普旅游产品, 形成首都科技旅游产品新高地与发展带。

3.2.2 扶持开发新兴旅游类型

北京市不仅能作为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和乡村民俗旅游区, 还能发展新型的旅游类型, 如商务旅游。旅游业也不应该局限于观光、民俗旅游, 可以发展科技体验游与科普旅游, 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一日游等等。这既使人们了解了北京科技的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3.3 规范旅游市场, 完善监督协同机构

第一, 完善对旅游行业的监管体制, 做到监管透明化、科学化、合理化。可采取不定期派人考察的方式进行突击检查。对于检查不合格的旅游企业则勒令其停业整改并缴交一定的罚金;多次检查不合格的旅游企业则可直接取消其营业执照。第二, 可在网上建立信访举报功能, 凡是举报查明确有其事, 则会勒令被举报的旅游企业赔偿举报人的一切损失。

3.4 改善旅游服务贸易结构

对于如何发展文化娱乐, 使旅游服务贸易结构得到改善, 可以借鉴外国。国外旅游文化娱乐表演通常有民俗表演、杂技马术、竞技体育、动物表演等内容;也有每年或若干年一届的极富有风情和有相当规模的“节日”, 如西班牙的“斗牛节”、德国的“啤酒节”、巴西等地的“狂欢节”等等。北京也应定期举行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 如“京剧节”“、脸谱节”“、风筝节”等等, 改善旅游服务贸易结构, 更起到了宣传北京文化的作用, 增加了国际知名度。

4 结语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北京也受到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加之, 北京市政府也在大力发展自己的旅游行业, 立足于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因此, 随着北京市旅游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 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将会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 从而起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贸易的蓬勃发展, 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也快速发展, 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2011年开始, 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进口额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 本文分析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 发现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对策, 希望能促进北京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更加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凌云.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研究[R].北京:首都旅游产业研究报告, 2012.

[2]彭洪明.旅游法的实施对北京出入境旅游及国际化进程的影响[J].中国市场, 2015 (3) .

[3]陈莉.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及应对策略[J].价格月刊, 2014 (451) .

[4]张慧光.发挥奥运城市优势, 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转型时期的北京旅游业[C].2010北京奥运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0.

8.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八

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在学习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就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应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会议提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这是基于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更深入认识基础上提出的,由此,2015年4月30日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中的“北京行政副中心”调整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意味着“副中心”的内涵发生变化,使之功能更丰富,定位更高,不仅要成为北京市级行政办公中心,还要发展经济、产业功能,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要求做好周边区域的规划统筹管控,通过通州与河北“北三县”2000

多平方公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典范。

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应遵循城市发展的四个规律

会议提出,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从城市的功能看,自然规律、产业规律、人口规律、空间规律构成了城市发展演进的总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就是要以自然为美,把自然风光融入城市,将副中心建设与潮白河、大运河水系整治、绿化隔离带建设结合起来,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尊重产业规律,承接中心城区高端产业功能转移和聚集,带动商务、文化等功能集聚,逐步强化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就业承载能力,形成首都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合理分工的高端产业布局,构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相匹配的“高精尖”产业结构和职住平衡产业格局。尊重人口规律,即要积极促进本地原住民、外来务工人员及外来行政管理人员的融合,促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型,避免空间隔离和社会隔离,防止出现新的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形成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提升城市活力。尊重空间规律,即要按照“全球城市区域”的演进机制,妥善处理好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的关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统一规划、整体管控,科学合理确定空间形态和密度,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打造开放式街区,突出世界

眼光、国际经验、中国特色,以追求历史和艺术的精神做好规划设计。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思想是市民基本需求

如何按照会议提出的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从广大市民需要出发,这是一个重大命题。城市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城市经济再发达,但如没有干净的水体、清新的空气、畅通的交通,也不是人民向往的城市。以人民为中心,一是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核心目标,努力把副中心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二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搞“面子工程”,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务实合作、同心同向,市县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三是积极改善广大市民生活条件,开展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农村地区的集中社区建设,完善各类公共服务供给。四是副中心的产业结构及提供的就业岗位,要与人口结构、就业需求相适应,尽最大可能地

扩大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

四、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定位于服务与引领两大作用

(一)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发挥

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相对应的是北京城市主中心,也就是北京承担的首都功能,进一步讲,未来的北京分为首都和“新”北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北京城市副中心也是“新”北京,这个城市新区要服务于北京整个城市的功能优化、大城市病治理、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等,并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发挥。北京的定位是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四大中心,在此大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对首都核心功能的服务应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既是“新”北京的政治中心,同时又是全国政治中心即首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基地;二是作为首都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第一驿站和第一窗口;三是作为首都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与产业转化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河北省“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新”北京可以作为发挥河北产业转型试验区和北京科技创新技术的桥梁;四是作为首都的国际会客厅,首都的大量高端国际会议、会展、商务交流等活动,可以逐步向“新”北京汇集。

(二)引领示范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产业、交通、生态三个重点领域,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京津冀三省市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大,特别是河北省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产品和质量层次上差异明显,有些方面甚至呈现“断崖式”的差距。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大城市“病”事实上体现为北京“富裕病”和河北一部分区域“贫穷病”,病根在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不均,因此,未来要在大学、医院、央企总部等优质资源的合理布局上下功夫,协同发展的根本是促进教育、医疗、央企总部等优质资源协同布局,避免北京过于“肥胖”和河北过于“瘦弱”。副中心与“北三县”的统一规划管理已形成广泛共识,但整个首都东部地区通州、大兴、顺义、平谷以及与朝阳的统筹规划、衔接上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下一步要强化城市副中心与其他板块间的交通设施、产业布局,可以借鉴一些地区发展特色小镇的经验,增强整个区域空间形态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居住、就业和服务三要素要统筹考虑空间和时序。规划产业布局、人口布局、居住、公共服务的配套等,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入手。首先是空间结构优化,不能重复环状摊大饼的城市建设方式,而是走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建设形式,在每个组团按照“生产、生态和生活”的理念,避免成为“白天无人,晚上灯火通明”的睡城,或一个“白天热闹,晚上一片漆黑”的产业城。其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服务设施和居住就业等需要更加合理的安排进度,国内很多城市新区建设以后,老百姓往往宁愿每天开车上下班,宁愿居住在老城区,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服务设施等在建设进度上与就业居住需求不匹配。

二是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之间不能排斥而要融合。副中心建设,要避免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相互排斥,按照公交先行理念,做好轨道交通线路、站点、换乘枢纽等的衔接设计,丰富停车场、自行车、慢行系统、绿道等配置,可以探索“巴铁”模式来解决私家车与公交车抢道的问题,可以借鉴日本做法促进城铁走线设计,也可以借鉴长沙人车分离的立体城市建设模式。针对近来各地出现的机动车和电动车的相互干扰问题,也要未雨绸缪加强设计。

三是更加精细规划城区、街区与社区之间关系。国内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上,往往更多考虑汽车等道路的通行能力,而对于老百姓更希望散步、交流的街道街区考虑得比较少。对于城区的大公园、大绿化想得多一些,而对于老百姓更希望拥有的社区微环境的规划设计考虑得少了一些。美国城市专家简·雅各布斯曾撰写《美国城市的死与生》,在研究美国城市结构以后认为,街道、公园、社区等合理设计对于减少城市贫困和犯罪,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有极大的作用。城市副中心建设应紧紧围绕人的尺度,空间设计上要加强公共空间、微环境、小街区等供给,增强城市宜居程度。

上一篇:选煤厂2014年机电工作总结下一篇:西藏博物馆认识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