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12篇)
1.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 篇一
浅析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路径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日趋多元。尤其是全球化的经济环境,科技化的全球环境,市场化的社会环境,数字化的生活环境,都给新时期的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尖锐的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高速发展促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理念和内容发生了变化高校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调的是刚性管理,突出的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现在则要运用情感教育力量,摒弃单向式灌输,建立双向式互动交流。此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辨别能力差,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差。这都给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挑战网络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以至于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信息具备丰富的内容、快捷的获取和开放的姿态等鲜明特点,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各类资源和海量信息。但是,网络虚拟空间的特点必然导致大量不健康、不正确的信息存在。青年学生由于自身认识水平和人生阅历的限制,这些有害信息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有些学生会上当受骗,或沉溺于此而不能自拔,这都为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三)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思想文化交流也随之加剧。
这种趋势对高等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完善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机制、教育模式,适应新时期育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传统的教育管理产生冲击和碰撞。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冲击下,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学生“四个自信”,确保育人效果,这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二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路径
(一)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推进改革,不断丰富工作视角1不断丰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格局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各级党政工团组织齐抓共管,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
全体教职员工要把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理想信念的塑造,道德修养的锤炼,意志品质的磨砺,牢固占领于三尺讲台,融合于生动的校园生活,渗透于丰富的文化活动,彰显在大学生活全方位。夯实各个教育环节,把我们的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2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管理、服务层次和水平把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把引导学生快成才、成好才作为工作的发展方向。以“大服务观”的思维视角和工作视角,变枯燥的灌输教育为鲜活的渗透引导,变生硬的刚性管理为温暖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合理诉求和正当权益,以专业化的优质服务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3改革创新体制,建立学生工作良好运行机制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应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工作体制和机制,保障育人目标的完全实现。完善学校、院系学生工作二级教育管理体制。校级教育管理机构要在宏观战略发展决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集中精力,并通过指导监督、评估评价和提供服务等手段为院系自主开展工作创造条件。院系机构在享有相应责权利的基础上,在丰富内容、探索途径、有效实施方面多下功夫,充分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1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与实践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试点、总结经验、凝练规律、推广实践、完善调整等步骤,不断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积极打造教育教学新平台,拓展教育教学空间。丰富“四课堂”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和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与能力。2完善思政课建设机制,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宣传、人事、教务、财务、科研等党政部门和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思政课建设标准,认真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努力把思政课建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三)大力倡导文化教育观,不断拓展文化育人新思路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
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举行升国旗仪式、主题团日、校园红歌会、“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校园内唱响讴歌主旋律的时代最强音。2强化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利用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契机,精心组织开展学风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规划和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加强日常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扎实开展考风考纪教育,增强诚信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培育优良教风促学风,从而形成优良校风。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当代学子的综合素质大力开展读书月活动、基础文明建设大讨论活动,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实践育人,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完成知行统一。塑造社团活动精品,激发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动性。大力扶持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引领社会风尚。(四)应对时代新挑战,利用媒体新平台,开辟学生工作新空间1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平台,拓展空间网络时代的信息革命,必将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变革。
学生工作必须尽快而且全面地占领网络阵地,将我们的教育管理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加大学生工作网站群的建设力度,以鲜明的政治导向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正确引领,以丰富的学业资源给予学生知识滋养,以高雅的文化内容给予学生陶冶,以健康的信息资讯开阔学生视野。2积极应答大学生新诉求,密切联系,互动交流网络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表达诉求也成了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式之一。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诉求。要正视学生的愿望表达,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学生言论自由。重要的是能从学生的表达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便于我们深入研判,从容应对。3努力提升网络教育水平,加强监控,正确引导实行网络舆情监控制度,推行网络信息周报制和热点事件反馈制。定期研判网络舆情,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群体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处理,增强应对舆论热点的快速反应能力。校园网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外网信息的筛选,严格封堵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域网。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掌握网络话语权,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五)加强培养,提升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1加强培训培养,实施内涵提升计划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提升学工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大力开展调研学习和培训交流,提升学工队伍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积极开展辅导员沙龙、“工作坊”等活动,设立校级科研项目学生工作专项,从理论探讨、经验交流、热点透析和专题讲座等方面为学工人员构筑一个开放性、研究性、学术性的交流平台。2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学工干部发展落实辅导员在职务、职称和津贴方面的政策,保证他们的合理待遇和上升通道。探索实施辅导员职级制,鼓励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同志转到教学科研岗位,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建设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加强对学工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察他们的心声和困难,激发他们的职业荣誉和事业激情。总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与时俱进,注意总结成熟经验和典型做法,建立长效机制,务求取得实效。2.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 篇二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语音,听力,自信心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其中少数民族有55个, 目前除了满族、回族、土家族等民族通用汉语外, 其他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在现如今高等教育领域中,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 而在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 由于存在少数民族语言学校, 所以部分少数民族生源从小开始接受的均是少数民族语言教育, 直至大学毕业, 汉语水平不高, 制约其未来发展。笔者本人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 这类问题极为普遍。在高校招生及课程开展中, 也有专门的少数民族班, 其中所用的教学语言也都是少数民族用语, 但为了学生大学毕业后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笔者所在的单位特别针对少数民族班级学生开设了“汉语艺术语言基础”这门课程, 由此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艺术语言水平,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专业建设的拓展提供平台。
根据工作实际, 在教学实践中发展,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艺术语言颇有难度, 主要体现在母语根深蒂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很难迅速的理解、掌握并应用;因学习、生活环境导致应用汉语机会不多, 没有更多的实践, 难以巩固等。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学, 力争更好的服务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艺术语言的学习。
一、语音基础教学
一般汉族学生进行艺术语言基础学习时, 都从呼吸和字音开始。这里的“字音”主要是针对汉族学生所存在的不同口音以及汉语字音标准规范的一项学习内容。同样, 少数民族语学生在学习汉语艺术语言基础时, 重中之重也应该放在“字音”上。针对字音, 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正确字音讲解;二是利用比较, 挖掘与其母语中的共同点开展教学。首先, 正确的字音讲解应将我国标准普通话当中的声母、韵母进行规范教学, 使学生明确正确的发音特点和口腔状态。少数民族学生深受母语影响, 母语特定的发音规范及习惯会直接影响汉语语言的学习, 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字音及因素过度的不规范、平翘舌的混淆、部分鼻韵的混淆以及部分声调的错误。以朝鲜族学生为例, 朝鲜族语言中并没有“r”“l”之间的区别,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导致学生对这两个音的混淆, 难以辨别;再比如, 朝鲜语中并没有平翘舌之分, 因此导致很多朝鲜族学生在说汉语时, 平翘舌问题严重, 无法正确的掌握平翘舌, 影响正常的舞台表演;再比如朝鲜语当中并没有汉语中的“阴阳上去”4声调之, 而朝鲜语中的语调又没有极为详尽的规定标准, 因此受母语的影响, 朝鲜族学生在说汉语时经常被他人认为语调奇异, 引发不必要的误会。那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汉语艺术语言基础教学时, 就应该因地制宜,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及大纲, 对症下药, 从基础层面打好基础, 纠正学生自小养成的错误的语音习惯。其次, 要多利用“比较教学”。何谓比较教学?简单的说比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呈现两种材料或引导学生观察两种事物, 求同寻异, 以此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那么在汉语艺术语言教学中应如何使用比较教学法呢?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字音不准、混淆的问题, 以其母语与汉语作为比较对象, 挖掘其中共同特质, 帮助学生展开学习。第二,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四声声调时缺乏足够的认识, 应找寻少数民族语言极具特色的语音范例与汉语语音范例进行针对行对比,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不论是字音、平翘舌还是四声语调, 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艺术语言基础时的难点, 这个过程不能枯燥的死记硬背, 应该在比较过程中, 反复训练, 逐步得到提升。
二、听力辅助教学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模仿性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在学习过程中就要不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其中听至关重要。学生从小进入学校之后, 主要是对书面语言的学习, 以阅读理解以及作文写作为主。其中汉族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 他的语音环境自然是在汉语环境中不断的重复听说, 进而加强汉语能力。而少数民族语学生则不同, 以朝鲜族学生为例。朝鲜族学生在离开课堂后, 在家庭圈、朋友圈中基本都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 缺少汉语言环境, 这就使得朝鲜族学生汉语水平无法通过日常生活得以提升和加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以少数民族语为母语的学生在正确的字音、语调的专项练习的同时, 应开展阅读欣赏的专项听觉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听觉训练中又应该以让学生能听清、能听懂、能分辨为标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汉语字音标准。此外, 还应通过不同体裁文本, 让学生感受汉语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可以从短文、散文、诗歌出发逐渐过度到新闻、评论;从童话中分辨不同人物角色的语音变化再到经典片段中的独白、旁白及对话中感受不同环境、场合下的语气变化。最后还应注意, 在教学环境的营造方面, 教师应时刻保持规范、正确的汉语语音表达;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也应该如此。
语言学习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周边环境的优劣也会极大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水平。语言学习始于耳闻, 听力教学作为辅助, 在语言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自信心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朝鲜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并不喜欢使用汉语交流, 究其原因有三点, 一是平时的生活圈子朝鲜族同胞比较多, 不需要使用汉语;二是汉语表达水平有限, 无法准确的表达本人内心想法;三是汉语水平差, 害怕别人嘲笑。第一种原因对于与朝鲜族同胞交流时不存在问题, 但一旦需要与汉族或其他民族交流时就会出现比较大的沟通障碍, 而这种障碍一旦来到万众瞩目的舞台上, 加之后两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 很容易对学生的内心产生极大的刺激, 从而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因此, 要想让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 就必须建立其自信心, 有足够强大的自信才能勇敢的站上舞台, 不断的进步。
自信心的培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关注:
第一, 认识正确的语言结构。朝鲜语是典型的sov型语言,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宾动结构。因此, 在语言组成方面有别于汉语。比如, 汉语会说“给我一碗米饭”, 而朝鲜语会说“米饭一碗给我”。这种朝鲜语的语言结构与汉语有着极大的不同, 为了能让朝鲜族学生掌握正确的“说”“写”, 除了要加强语音训练之外, 还应改主意正确的语言结构的学习。
第二, 自信心源于超越自己。很多人认为, 自信心的增强应该是不断超越他人而得来的。其实不然, 自信心的营造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超越自己, 不断的产生自信心。这就要求在教学环节中, 应把学生主体作为一个比较对象, 昨天的水平与今天的水平相比较, 刚才的水平与现在的水平做比较, 这就比较容易积累自信, 对汉语学习产生持续的动力。
一般来说, 在学习的起步阶段, 我们可通过在学习时不断超越自己来获取自信心;在学习的中期, 除了保持对自己的不断超越, 还可以尝试激励学生在学习以及汇报中尝试新的变化;自信心的获取一方面是通过不断的超越得来的, 而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积累的。因此, 每日的基本功训练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自信心作为必不可少的一种心态, 应始终起到推动训练的积极作用。
《汉语课标》中指出:“汉语教学应该注重实效, 努力营造轻松、和谐、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 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对其来说很困难同时又很简单。很困难是因为常年的母语交流, 使得汉语并没有“用武之地”, 导致汉语水平无法提升, 更别提在艺术语言呈现上能够获得出色的表现;很简单是因为,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汉语作为普遍通用语, 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有更广阔的舞台空间, 可以使学生迅速的得到提高。在汉语艺术语言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注意要细节打磨, 逐步提升, 通过大量、严谨的训练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语音、通过标准的听力训练,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听觉标准, 通过自信心的建立, 帮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舞台上勇敢的张开嘴、自如的放出声。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艺术语言基础教学不仅关系着本地区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 同时也可促进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 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的推进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太平武.中国朝鲜族[M].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2.
3.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 篇三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现状
(一)思想道德状况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数学生基本上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勤奋上进,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地站在党和国家利益方面,同反党反社会主义思想做坚决斗争。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了党组织并能够起先锋模范作用,思想稳定,能做到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学习认真刻苦,学习生活已经能够融入校园大环境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出于自身的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有本民族意识,但他们能理性地看待,不过分渲染本民族的民族意识,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但有时自控能力、自我塑造、创新、竞争等方面能力较弱。
(二)经济状况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水平较落后。少数民族家庭的人口数较多,由于家庭收入水平有限,家庭条件比较困难,而较高的升学费用,内地较高的消费水平,这给家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需要申请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较差的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参与学校、学院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在高校里,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这些不当的心理和行为也可能会伤害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
(三)生活习惯
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其生活习惯和汉族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在饮食习惯上,回族人拒绝食用猪肉;维吾尔族学生必须到清真馆就餐;藏族学生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藏饰等。这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变化发展中维持下来的,少数民族学生即使到了一个新地方学习,也会保留或是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生活,这也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但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往往会与汉族学生的思想观念或生活习惯产生冲突,这就需要大家相互尊重和认同,若是双方不能相互尊重和理解,就有可能会引起摩擦和冲突,而少数民族学生出于对自己民族习惯的保护,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和行为,汉族学生也容易产生排斥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
(四)学习状况
学习成绩差的情况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普遍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受的基础教育比较差,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是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自学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他们进入大学后,看到这个斑斓的世界人才济济,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比比皆是,汉族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优异,社会知识的丰富,很强的办事能力,都是他们望尘莫及的,这使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而且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自己的民族语言,他们对汉语多少有些心理上的排斥,有些甚至无法正常地用汉语交流。而内地高校基本上都是用汉语教学,他们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此外,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公共课上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进入大学之后,这些课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接受的能力,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让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难以应付。另外学习成绩不好和语言的障碍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就业。
(五)人际交往
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有着更强的自尊心,由于经济条件、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明显差异,这容易让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学习生活,他们在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的同时,还要适应新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和敏感,再加上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学生往往不善于与汉族学生沟通来往,他们大部分时间交往范围只限于本民族之间,从面接受不到汉族学生优异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得他们封闭、孤独、困惑,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小团体,与汉族同学产生隔阂,不利于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应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实践,以学生为本,切实为学生着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工作,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巩固民族团结。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意识
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较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很有必要。因此,我们要了解少数民族的现状和特点,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突出抓好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建立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从自己做起,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意识和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要反对民族歧视,教育各民族学生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各项活动,使各民族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观念,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把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问题和政治地位敏感的特点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振兴民族经济、繁荣民族事业。endprint
(二)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1以人为本关怀学生,加大扶贫助困力度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地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多数为贫困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他们承受着经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和自尊交织的矛盾心理的双重压力。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就需要加大帮扶力度。首先在资金上给予扶持,比如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特别是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另外还要给他们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这样既锻炼自己,又减轻了经济压力。
2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教授说:“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2]。”为了证明自己民族的勃勃生命力,每个民族总以自己不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服饰、节日礼俗、生活习俗等等引以为自豪,获得自尊。高校应在广大师生中强调,在接触少数民族学生时,首先是要加强对其民族文化、民族习惯的认识,特别是要重视做好清真食堂、重要的民族节日等工作。如藏族传统节日“古图”、维族的开斋节、回族的古尔帮节、壮族的“三月三”对歌节、藏历新年等重大民族节日期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庆祝活动、组织联欢会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归属感[3]。
3帮扶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
第一,可组织班级学生干部,与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一对一”的帮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少数民族学生刚入学时的焦虑感,直接的帮助能缩短他们的适应期,同时,还能最大化地发挥帮扶的作用。此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第二,建立沟通平台,加强专业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沟通交流。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是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较为粗略,缺乏针对性。而通过这个沟通平台,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就课堂上未听明白的知识点请教老师,通过这个途径,不仅能减少他们学习的阻力,同时还能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学校可设置一些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学校可通过设置一些基础课程,如英语、计算机、数理化等课程,弥补他们之前所学知识的不足。
4帮助他们突破语言障碍,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建立专业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平台,这就需要老师和汉族学生经常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不断的交流中增进友谊,加深民族间的感情,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学校还可以增设语言类课程,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能力,便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三)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建设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促进祖国边疆巩固的重要责任,他们是民族地区的宝贵财富,因此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民族地区将来的发展、繁荣和进步[2]。在他们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心里健康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个别方面仍存在如焦虑、敏感、多疑、封闭、自卑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应及时关注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1学校要健全心理咨询机构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配备专业素质高的咨询人员,特别是少数民族咨询人员,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环境适应、情绪管理、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挫折应对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增强耐挫折能力,学会心理自助,保护身心健康,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要发挥各门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相互促进,实现功能互补,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同时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所以要把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科学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强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安排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以及承担一些学校、班级的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磨练自己,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加强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内地高校开展民族教育是教育部、国家民委对内地高校的认可和肯定,内地高校应该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与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少数民族教师,增强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通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师生的深度融合,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及时解读国家最新政策纲领,发挥教师“领航人”的重要作用,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总之,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不是一项简简单单的工作,它的涉及面广,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摸索探讨,新形势下要根据教育形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最终形成一套价值理论体系。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核心要素。掌握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本着教育和服务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做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促进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青耀,赵文富.浅析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7(3) :42.
[2]金丽华.新时期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1(1):15-18.
[3]吴俊,章新友,衷彦,等.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广场,2010(10):160-162.
4.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 篇四
声乐技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很实用的教学手段,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高校的声乐教学水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今,民族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一个基地,应该积极探究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声乐专业技能要求,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音乐师资人才。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师资 知识结构 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
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
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
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
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5.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 篇五
一、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报到。因病、因事不能按时报到者须办理书面请假手续。
二、新生自带档案、党(团)组织关系;近期正面半身免冠一寸彩色照片10张。
三、新生须自带本民族服装。
四、预科期间,新生不转户口。
五、按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规定,新生须缴纳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其中学费:1500元/学年,住宿费:1200元/学年,教材费:400元/学年。
六、根据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规定,预科新生不办理生源地贷款
七、学校代购项目:
1、学校实行公寓化管理,后勤集团为新生提供生活用品,由学生自愿购买。每套400元(包括被子、褥子、床垫、枕芯、枕套、暖瓶各1件,被罩、床单、枕巾各2件)。
2、学生入校体检费65元。
3、英语学习应自带调频耳机(或调频收音机),或到校购买。
八、新生自愿购买保险。
九、新生入学后复查,若发现在德、智、体方面不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和生源地招办规定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十、新生可凭入学通知书购买半价火车票。
十一、报到地址: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656号,宁夏大学南
校区)。
十二、报到期间,学校在新南门汽车站和火车站设有迎新点,有校车接站。
十三、除校车接站外,到校的公交路线有:
1、从新南门汽车站到南校区,乘1路公共汽车到宁大南校区站下车。
2、从银川火车站到南校区,乘1路公共汽车到宁大南校区站下车。
3、从银川河东机场到南校区,乘民航班车到南门换乘以上公交车到宁大南校区站下车。
十四、新生需邮寄档案,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656号,收件人:宁夏大学民族预科
教育学院马莉老师(收)。
十五、缴费方式:现金或刷卡均可。
十六、咨询电话:学生处(部)0951-2061017,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联系人:王老师联系电话:0951-5063236***。
十七、报到时间:2010年9月4~5日。
宁夏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6.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 篇六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路径分析,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为了有效的完善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模式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探究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路径,并将其有效的运用到具体工作中,更加有利于地方本科高校全面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对于实现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专业发展目标,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本科高校经济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学教学内容陈旧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经济学教学内容陈旧,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也导致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较低,这一问题逐渐引起高校管理层的关注。经济学专业的课程,相对于其他专业的理论知识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才能更好的深入学习经济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经济学教学内容陈旧,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经济学专业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难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
(二)经济学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经济学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也是地方本科高校经济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经济学专业素养,重视这一教学问题非常关键。经济学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导致经济学专业课程开展的效率较低,专业教学活动无法吸引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会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对于高校实现培养学生的教育目标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关注经济学教学方法相对落后这一问题。
(三)培育的人才不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一直以来,培育的人才不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都是地方本科高校经济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之一。培育的人才不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与组织的教学活动,没有真正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有效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因此,高校在开展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应重视培育的人才不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这一教学问题。
二、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路径
(一)构建同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在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构建同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是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路径之一,也是完善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为了全面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路径的优势,积极地优化组织工作方案,才能为经济学专业课程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构建同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这一路径,并将其切实的.应用到具体方案中,具有一定的发展意义。
(二)适应市场需求,改进教材与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的提高经济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在开展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地考察市场经济的发展,确保改革工作可以适应市场需求,改进教材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的提高经济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因此,在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中,应重视适应市场需求,改进教材与教学方法这一发展路径。
(三)构建相对合理的教学考评制度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构建相对合理的教学考评制度,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路径之一。如何针对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需求,探究有效的方案方案,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构建相对合理的教学考评制度,建立健全改革发展的机制,才能全面的促进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通过实施有效的考评制度,可以切实提升当前教育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路径探究,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教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的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发展方案,可以有效的促进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并达到一定的发展目标。此外,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路径的确定与实施,也是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重视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路径,改进教学方案,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千友.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职教论坛,2014,21:14-18.
[2]李金芝.新世纪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
[3]杨文.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视域中的高职经济学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6):185-186.
[4]杨文,李庚,龙智焘.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背景下的理论经济学发展探讨[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7:187-189.
7.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 篇七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在中国各大高校中,民族声乐的教学目前比较侧重于学生的演唱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虽然学生的演唱“个性”是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演唱基础上的,但不能只注重科学而让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演唱风格。由于学生对传统民歌的语言、旋律和风格不了解,或了解太少,学校课程开设的有限,导致学生很难唱好我国传统的地方民歌和地方戏剧,很难形成学生自己的风格。此外,目前全国高等院校中的声乐教师大多都是专业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有很多学习西洋美声唱法的教师不仅要教美声唱法,还要教民族唱法,这些老师接受地更多是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技巧和理念,很少接触到中国的地方民族民间艺术。所以,民族声乐教师应该多到民间去采风,体味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向地方民间艺术家们学习,回到学校再传授给学生们。
二、对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一些探索
1. 聘请原生态教师,招收具有原生态民歌特长的学生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应该在保证学生科学的发声技巧的基础上,吸收各地方各民族的声乐艺术精华。在学校里,学生很少会接触到原生态的民歌,这不利于学生去了解地方民间的声乐艺术,更不利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民族艺术。所以,高校可以聘请原生态民歌手作为老师,并招收各个民族具有原生态民歌特长的学生。现在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师多是学院派培养出来的,对各地民歌的旋律、吐字、韵味、风格的把握都不一定到位,如果聘请原生态民歌手作为老师,就会将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吐字咬字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直接的了解到最原汁原味的传统地方民歌。此外,招收具有原生态民歌演唱特长的学生也是很有必要的,这类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具有丰富的地方民歌文化的环境中,他们本身就是传统音乐的继承者,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传承中国各地的音乐文化,还能够促进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
2. 丰富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较为单一,除了曲谱材料之外,教师也应该提供一些地道的地方民歌音频、视频、图片等材料。因为学生去学习地方民歌的时候,第一步就是去听,然后去模仿,模仿民歌中的语言、腔调、还有一些“小弯儿”等;曲谱材料除了《民歌大全》此类的书,还应让学生看一些按照地区、民族分类的民歌曲谱材料,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到中国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民歌的演唱特点。
3. 让原生态民歌走入课堂
目前,中国的很多艺术院校已经为学生开设了民歌课、戏曲课,这对于学生学好民族声乐有很大的帮助,可仍有很多综合师范院校没有开设这类课程,这就要求民族声乐教师们担当起这个责任,向学生们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师们应多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到一些少数民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去体味、观察和学习当地的民歌文化,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文化等,因为每个地区的民歌的由来和发展都与当地的语言、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习俗、风俗等方面有关,所以要想唱好这些民歌,就要了解民歌背后的知识。
4. 鼓励学生去尝试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在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去尝试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在多元文化发展下的中国,观众的审美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如玖月奇迹组合的民族与通俗的结合,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廖昌永、戴玉强等美声歌唱家演唱了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鸿雁》此类的通俗歌曲;龚琳娜演唱的《忐忑》、《登鹳雀楼》等作品也是在保持了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戏曲等元素,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也表明了现在的中国声乐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都期待看到具有创新性的声乐表演。所以,我认为在现在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保证科学的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去尝试丰富多元的声乐表演风格。在艺术实践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的嗓音条件,在面向传统的同时,积极的学习多样化的歌曲和表演风格,尝试着先通过模仿去探索演唱创新的可能性,教师通过学生的这种尝试来判断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演唱风格,也可以丰富整个民族声乐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总而言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多元化发展,不仅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使学生们能够具有自己独特的演唱个性,还符合了现今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只有这样,我国的民族声乐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直展现出中国的民族声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摘要:民族声乐是以中国的地方民歌、戏曲、说唱为基础的,民族声乐之所以美,也是因为它独特的语言、旋律和韵味。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主要是指从通常的民族声乐学习扩展到地方民间本土音乐的学习。目前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学习仍处于萌芽阶段,大多数高等院校缺乏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缺乏地方多元文化的课程。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应该在保证科学的发声技巧的基础上,吸收各地方各民族的声乐艺术精华。
关键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地方民歌
参考文献
[1]蔡多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音乐探索,2011.2
[2]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2012.6
[3]王春秋.民歌,原来可以这样唱的:由龚琳娜的演唱所引起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5
8.高校民族生教育管理的实践研究 篇八
【摘要】民族生进入高校学习是他们应该拥有的权利,但是民族生的生活习惯、文化水平、语言的使用能力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汉族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对高校民族生教育管理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民族生 教育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44-02
在国家针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生走进了普通高校,但是由于民族生与汉族生之间存在很多的不同,所以要区分对待,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和民族生活,在教育实践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升对民族生的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升民族生的综合素养。
一、民族生的常见特点
(一)民族意识较强。
民族生都是非常热情好客的,也非常喜欢与别人进行交流,但是由于民族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民族生心理的民族意识较强,这种较强的民族意识通常表现为与汉族学生沟通较少,常常与本民族的学生形成团队,此外,对于民族的生活习惯较为注重,对民族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很看重,并且较为敏感,希望汉族教师与学生能够理解他们的各种习惯。
(二)家庭生活条件较差。
来自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家庭收入偏低且子女较多,生活负担较重,很多民族生的家庭年收入都在当地平均水平之下,主要经济来源都是依靠农业或打工,当新学期开学交学费时,所交学费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大的经济负担,这就会给民族生的心理造成压力,影响其正常的学习。
(三)汉语沟通能力较差。
民族生自身独特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都十分愿意参加,并会博得他人的认可。但是在语言的沟通上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少数民族的学生从小学习的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对于汉语的学习较少,通常都是其进入高校学习时,在预科班才开始学习的,但在沟通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他们不愿与汉族生交流的一大原因。由于语言的限制,使得他们对于教材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与汉族生存在差异[1],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
(四)心理素质的影响。
由于民族生的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与汉族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学校的管理模式有时不能理解,常常会因此与学校或汉族生之间产生摩擦,造成的影响很不好。此外,由于学校会十分照顾民族生的感受,如在考试评分上会降低对民族生的要求,有些民族生會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歧视,还有些民族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奖学金等补助上,学校会给他们很多照顾,长此以往会让他们认为这是应该的,一旦学校出现变动,不再给予特殊照顾,他们在心理上会不接受。
二、根据民族生的特点,提升教育管理要求
(一)加强民族生与汉族生之间的团结意识。
加强民族生与汉族生之间的团结意识才能从实质上解决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首先要加强对全校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实现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以及民族风俗的全面了解,并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其次,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应淡化民族关系、强调学生关系,使民族生懂得自己是一名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就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再者,促进民族生与汉族生之间的交流,实行互帮互助的原则,汉族生要积极帮助民族生适应学校的生活,教师要认真指导民族生的学习。在饮食习惯上,要设定专门的食堂供民族生使用,要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最后,由于民族生都是多才多艺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经常组织活动,让民族生参与进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实现民族生与汉族生能够更好的交流[2]。
(二)提高民族生的语言使用水平。
民族生的语言使用水平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开设汉语辅导课,加强民族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汉族生也可以充当他们的汉语学校教师,帮助他们进行汉语语言学习。在英语学习上,同样也可以开展英语辅导班,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针对民族生进行相应的语言学习奖励机制,增添民族生的学习动力。
(三)减轻民族生的经济压力。
由于民族生的家庭生活都很困难,学校可以采取减免学费、设立奖学金、勤工俭学等形式帮助民族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汉族生主动帮助民族生的目标,加强他们的团结,也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宣传,让社会上有经济能力的人员对民族生进行帮助。在民族生的心理上,学校对民族生的特殊照顾要掌握好尺度,在学籍管理和学业考试上要与汉语生同样对待,可以适当的帮助但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当出现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也要严肃处理。
民族生进入高校学习也是为了成为有用的人才而来的,我们要看到民族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管理,使其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9.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 篇九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强力支持的背景下,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地域优势和成教特点制定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成人教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务处、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园区与产业办公室、实验管理处等部门,旨在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分工、发挥统筹协调,确保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同时,各高校能够做到全日制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管理、平等对待,积极制定和出台助力成人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成人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为成人学生的创新创业,在基础设施保障、初创资金支持、专业技术入股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1]
(二)理论教学、学以致用,融入成人学生培养质量方案
成人教育可以从狭义上划分为课堂面授教育和网络授课教育。而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纳入课堂面授教育和网络授课教育是提升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来看,高校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已初步建立,各高校能发挥本校教学资源和邀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知名企业CEO走进课堂和网络面向成人学生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任务,传授创新创业经验、分享创新创业成果,帮助成人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信心。同时,部分高校积极组织成人学生实地走访创新创业企业和产业孵化园区开展现场教学,大大提升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质量。
(三)注重实践、知行合一,提升成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活动是帮助受教育者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也是提升受教育者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成人学生作为具有一定生活阅历、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群体,各高校在保证成人学生常规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基础上,能够依托全国职业能力大赛、行业特色技能比赛和企业技能对抗赛等技能竞赛平台深入推进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导成人学生结合行业特色和职业需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帮助成人学生在技能比拼中理解和认识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动手实践中检验和转化创新创业的成果。[2]
(四)整合资源、互联互通,打造成人学生双创实践平台
随着各高校对成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越发重视,他们在保证政策引领、硬件建设、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建设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园区、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室和挖掘校友资源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为成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舞台。少数高校还通过科研立项、技术入股和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成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和人人受益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各高校还注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成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例如校友基金、天使基金和企业奖学金等多种方式。
二、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正处于青黄不接、举步维艰的境地,如何营造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潜力,提升创新创业技能,最终依靠创新创业动力扭转成人教育所处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主体不明确,课程体系建设举步维艰
各高校虽设立以校领导为组长、二级部处和成人教育学院为牵动的成人创新创业工作领导机构,但在具体成人教育实施过程中无法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部分高校仍残存只重视全日制普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想,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形式组织上,指派成人教育学院主要牵头负责,无法在政策、资金和后勤保障上给予鼎力支持,存在不作为、两层皮等现象。同时,在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课程类别以网络授课为主方式、授课过程照本宣科传授知识、专职成人教育创新创业教师人才缺乏和课程体系学分认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形成成人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二)创新创业融资体制不成熟,投融资渠道急需拓宽
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4种:银行政策性贷款、政府创业专项基金资助、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和自筹资金。[3]从成人学生选择融资渠道来看,自筹性资金受迫于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创业风险性投资对项目成熟度和可行性要求较高,成人学生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政策性贷款和政府创业专项基金资助等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政策性贷款需要成人学生提供抵押证明、偿还能力证明及家庭收入相关材料等导致获取资助难度增大;而政府创业专项资金由于受制于成人学生身份性质影响,其资助力度、项目数量和比率都千差万别,造成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渠道不畅通。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成功率有待提高
当前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和校企合作基地,但双方因资金投入、专利转让和项目红利等因素制约,导致合作基础相对薄弱。[4]大部分高校校企合作机制仍停留在初始发展阶段,例如邀请创业人士进校讲座、参观走访校友企业和聘任校外创业导师等方式,这些方式导致企业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的空间小、利润薄、见效慢。此外,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采取企业资金注入、新型技术入股和创业基金设立等方式较少,进一步造成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的局面。
(四)创新创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创业环境亟待优化
衡量创新创业环境条件主要有以下9个要素: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5]我国总体创新创业环境在逐步改善,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扶持全日制普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并在税收、养老保险、人事制度和市场信息化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受自身身份、学历学位和社会认可度等不利因素影响造成创新创业不公正待遇和项目亏损等情况时常发生,与之配套的应急措施、赔偿方案和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如何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创新创业绩效,确保成人学生效果化、合理化和收益化创新创业是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6]
三、创新创业视域下“三型人才”模式的提出和具体内涵
基于前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已经纳入成人教育全过程,在对创新创业视域下成人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三型人才”模式,该模式就是根据成人学生的学制特点和职业需求分类细化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落地型人才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地将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传授给成人学生,提升成人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度,激发成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最终使成人学生按需选择、按需求学和按需实践,探索了一条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三型人才”模式理论层面内涵,即结合成人学生入学层次、年龄、学制和职业需求等特点,按照不同专业、年级和行业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关注成人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状态、创新创业职业需求和创新创业技能掌握情况,及时有效地根据每个成人学生受教育情况将其细分为创新型、创业型和落地型,再根据每个类型的不同特点和专项需求制定专属方案助力各类型成人学生成长。“三型人才”模式丰富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路径,有效提升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型人才”模式实践层面内涵,即将第一课堂的面授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保证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借助科技园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工作室和校企合作基地等实践平台指导成人学生按照不同类型模式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并在后勤保障上给予鼎力支持。同时,注重帮助创新型、创业型和落地型成人学生在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和风险评估方面给予技术指导,从而全面拓展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创新创业实战“大舞台”。
四、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成人教育“三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以重点培养为抓手,构建科技创新育人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1设立成人教育创新实验班各高校要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成人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满足职业发展需求,打造成人教育创新人才”为宗旨,注重向自身内部挖掘创新潜力,全方位构建“意识启发、能力提升、实践孵化”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以优势学科和行业特色为基础,以“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职业领域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探索建立生物制药、农业技能、服装设计、汽车工程、护理技能、互联网技术和物流工程等成人教育创新实验班,实行“一对一”导师制,指导成人学生从入学就进入导师工作室进行创新熏陶和实践操作,旨在培养成人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2打造成人教育按类培养模式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创新”的创新型目标,各高校可采取将本校成人教育专业实行按经济与管理类、农业生产类、安装操控类、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服务护理类和化工检测类等进行按类招生,成人学生入学后将按大类统一开展基础学习,一年后成人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职业需求选择其中一个专业进行专业学习。通过按类招生方式最大限度激发成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专业创新性,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培养成人教育创新型科研助手为全面提升成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各高校可采取实施“杰出学者”计划,下设首席教授、高端学者、学术骨干和青年才俊等项目板块,选拔聘任高校具有博士学位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加入“杰出学者”计划。选拔优秀成人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入“杰出学者”科研项目团队,辅助“杰出学者”开展科研工作,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成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搭建“杰出学者”和成人学生科研工作平台,完善成人学生创新育人体系,实现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建立创新型成人学生培养“生产线”。
(二)以育人体系为基础,搭建实践孵化平台,培养创业型人才
1完善成人教育创业师资库,夯实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应把成人教育创业人才师资库建设工作纳入校十三五规划的整体部署中来,实施创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一是通过高度关注、重点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掘本校成人教育创业师资人才,为人才成长营造有利环境。二是打破全日制教育用人理念,积极选留和重点扶持熟悉成人教育规律、了解成人学生特点和具有创业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为优秀成人教育创业教师发展开辟“快车道”,以点带面提升高校成人教育创业师资库整体水平。同时,构建以《创业基础》和《成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为主,以基本素质培训、职业知识培训、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辅的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的成人创业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技能实训。
2利用第二课堂教育平台,构建“互联网+成人学生”创业新模式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创业大讲堂、创客沙龙、创新创业报告会等成人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积极组织成人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逐步构建了以创客空间、成人学生创业俱乐部和校企合作基地为载体,以成人学生创业项目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行业类职业比赛等活动为牵引,从培训、到实训、再到实施的成人教育“第二课堂”创业育人体系。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成人学生”创业实践,激发成人学生创业活力,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互联网高效、便捷和智能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为助力区域经济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引擎。
3整合校内优势资源,搭建成人学生创业实践大舞台高校要注重整合校内优势资源,依托本校科技园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客空间和校企合作基地,为成人学生提供成果孵化的“训练场”。各高校还应为已经注册成立公司的成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孵化场地,配备必要的办公座椅、网络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并邀请法律专业专家和社会法律中介机构点对点地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和指导。同时,发挥校科技处、园区与产业办公室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优势,为成人学生创业企业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有力保障。
(三)以扎根基层为目标,发挥成人教育优势,培养落地型人才
1激发落地型成人学生情感,扎根基层生产一线各高校要积极创新成人学生培养思路和方式,不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在成人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和以情留人,重点打造服务现代化农业生产、商品制造和检测检疫领域一线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落地型成人学生。同时,以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奋力营造创新创业外部良好氛围,对于愿意留在基层、愿意扎根基层开展创新创业的落地型成人学生在精神上和物质上要给予倾斜,解决落地型成人学生的后顾之忧。
2挖掘落地型成人学生潜能,服务现代社会发展为了挖掘落地型成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各高校要全面推行校企合作的成人教育培养模式,按企所需采取“订单”式培养,加速对口专业成人学生培养进程,培养“能扎根、懂技术、强实践、会创新”的落地型成人学生。同时,依据现代各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需求,打破传统全日制教育讲—听—写的单通道授课模式,根据成人学生兴趣爱好和职业需求因需授课,采取成人教育双通道教学模式,培养服务当前经济发展急需的落地型成人学生。
3发挥落地型成人学生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各高校要与各地市成人教育培训委员会、职教中心等机构通力配合、互利互惠共同建设成人教育平台,发挥落地型成人学生“接地气”“懂实践”“扎根牢”的优势,采取“互联网+成人教育”“落地型成人学生+项目”等模式,解决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鼓励落地型成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联盟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大力推进落地型成人学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变,彰显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启动落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王石薇.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J].成人教育,2016(10):81—83.
[2]安美忱,张卫国.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6(5):91—93.
[3]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48.
[4]王勇.高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其保障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4(10):79—80.
[5]GlobalEntrepreneurshipMonitor,2013GlobalReport[R].2014:22.
10.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 篇十
一、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汉语教学的现状
就现阶段的我国国情看来,新疆少数民族的高校中虽然都开设有汉语类的专门课程与选修课程,但是仍旧存在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语认知不足,对汉语文化了解不够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新疆地区的汉语教学效果与整体教学效率,需要得到高校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各大高校汉语教学面临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高校学生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底蕴,即通过对其整体文化感知的培养提高其语言理解与应用能力。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地区文化的大事,就提高新疆少数民族的整体汉语素质,改善高校汉语教学的工作来看,这项教育任务不仅需要广大少数民族学子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一系列客观条件的支持。首先,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经济相比于我国东南部较为落后,地形地势带来一系列交通上的不便,使得新疆地区相对闭塞,与外界交流的不频繁,更加不利于汉语的传播,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而语言教学十分需要环境的熏陶,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汉语的具体感知十分微弱,对汉语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其次,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是在我国通用的语言工具,高校大学生学好汉语对以后的求职以及工作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必备的素质,近几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新疆高校在汉语教学中投入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都是具备专业素质的高学历教师,因此,在现阶段的汉语教学中更大程度上是对汉语学习者也就是高校学生的更高要求。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会设有预科课程以便学生此后更好地学习,作为高校的学生在汉语的语言表达以及读写方面已经可以正常运用,但是缺少对于汉语的更深层次认识,只是了解了汉语的表面,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深刻了解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因此高校应该完善汉语教学体系,重视对汉语言文化的剖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皮毛。汉语教学要从初级的中小学就开始抓起,为以后更深程度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完整体系。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汉语能力是必须具备的,汉语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少数民族也不例外。根据这种社会需求,不仅公资本在学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课程,社会上的一些民间资本也都开始在汉语教学方面进行投资,在教学质量达标的情况下,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一方面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大规模的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使得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越来越繁荣。让学生了解汉语言的内在精神,灵活地在生活中运用汉语,达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理想教学效果。
二、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对策
(一)确立培养目标,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汉语教学体系
新疆高校的汉语教学主要包含预科汉语专业和汉语本科专业两个方面,同样都属于汉语教学,但两者相对应的培养对象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要采取不同的课程方案。从这两者出发,高校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脚踏实地为中心态度,以实践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型的汉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培养文化文学知识,达到民汉双翻译自如的境界。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课程要注重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这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注重实践,密切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少数民族汉语人才。
(二)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优秀人才
高校汉语教学的目标不同于中小学,重点不再是汉语的读写能力或者是汉语的交际能力。作为高校的学生一定具备这些汉语初级能力,因此,高校汉语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汉语言的深层培养上,培养高素质的民汉双语人才。具体说来,实现这一目的可以运用先进化的教学手段,形成汉语言教学的兴趣化模式,让学生了解汉语的历史发展,从汉语的深层内涵中对汉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文化层面提升到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层面,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另外,还可以重点进行学生汉语学科的理论建设,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汉语深层次学习,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从而提高汉语学习效率。在这种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不仅树立了民族意识,更可以运用汉语言文化将本民族的文化传播出去。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更好的、更深层次的汉语学习效果。
(三)完善师资力量,推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11.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 “五彩”特色资源 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32-03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整合和利用少数民族特色资源提升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鲜活性、吸引力和认同度是不断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要求。
一、少数民族地区“五彩”特色资源的主要类型
民族特色资源是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习性、地域特性和文化特点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在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按特色资源的地域和形态来划分,主要包括红色资源、绿色资源、蓝色资源、黑色资源和白色资源等“五彩”特色资源。
(一)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是红色资源的内核。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团结和率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广大群众浴血奋战、顽强拼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红色文化,这种红色文化深入和浸润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产生了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少数民族红色资源。从东北白山黑水的抗联战士到海南琼崖的红色娘子军,从北方内蒙古乌兰夫故居到西南广西韦拔群故居,从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到新疆乌鲁木齐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红色资源遍布少数民族杂居和聚居地区。
(二)绿色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处于偏远地区,交通设施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森林覆盖率往往大大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绿色资源亦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农林产品资源及其深加工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致富途径,例如宁夏的枸杞、广西的甘蔗、内蒙古的草场等。除了传统的绿色资源,另一类新兴的绿色资源是利用现代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干净、无污染、再循环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逐渐化害为利,充分利用城市垃圾、淤泥等废物中所蕴藏的能源发电、生产水泥等环保建筑材料。
(三)蓝色资源。上天入地、通江达海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基本方向,利用海洋和海岸区位优势和资源发展各种蓝色资源产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近年来,在众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蓝色产业”迅速崛起,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光照和风力资源被激活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生物科技、海洋工程建设、海洋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努力实现从海洋资源富庶地区向海洋经济强区的跨越。特殊是加快海洋旅游电子服务平台和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着力推进海洋旅游产业智慧化,做大做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蓝色资源。
(四)黑色资源。以煤炭、石油和矿产资源为代表的黑色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资源,一些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起飞离不开黑色资源的支撑,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一些煤炭和石油开采的资源型城市相继陷入了资源枯竭后再转型的恶性循环怪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循环、低碳、高效的能源开发理念,绿色开发、深度转化、延伸增值、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形成发展共识。
(五)白色资源。长期以来,对于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居民而言,冰雪是日常生产生活条件中的不利条件,制约着老百姓增产增收。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冰雪产业逐渐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特色资源。在中国的北方,从东北到新疆,从每年9月到第二年4月,冰灯、冰雕、滑雪等地方性、季节性休闲体育项目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黄金产业。除了冰雪白色资源,新疆独特气候条件下的棉花产业是极为重要的民生产业,9月至10月的新疆,铺天盖地的棉花盛开,与空中的白云、山顶的白雪交相辉映。新疆从棉花种植优势区,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生产基地,连续多年产量第一更是奠定了新疆在国内棉花生产中无可撼动的地位,棉花也成为新疆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柱,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农作物品种。
上述“五彩”特色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开发,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因而地域条件的限制,可能只具有一种或几种资源,但是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地把特色优势凸显出来,无疑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少数民族地区内的大学生对于域内的特色资源是有所认识和了解,把特色资源引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当中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认同。
二、少数民族地区“五彩”特色资源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五彩”特色资源在民族地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拓展,是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关注度和认同度的有益尝试,但是要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围绕教育教学对象、资源、内容等要素,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资源应用与地区域情相契合。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域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广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域情差别很大,在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把少数民族特色资源引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资源的筛选、整合、植入上要与地区域情相契合,根据域情来选用具有说服力、形势性和认可度的特色资源。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地、发芽、生根、开花和结果,需要在贯彻和执行过程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域情来宣传、输导和落实。
(二)资源应用与民族习俗相适应。我国56个民族之间的民族习俗尤其是宗教信仰差异甚大,一些少数民族长久以来具有本民族特殊的宗教信仰,如藏族对佛教的信仰、维吾尔族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满族对萨满教的信仰。一些少数民族特别的生活习俗,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不食用猪肉,一些少数民族不与其他民族通婚的习俗等等,一些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注意区分并尊重各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习俗,并对上课班级少数民族的学生有所了解和关注,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慎重区别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资源应用与教育过程相充足。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象并非单纯的“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也非“对外界刺激的被动反应”,而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反思性选择。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所接受的诸多理论知识并非自己的直接经验,而是由教师所提供的间接经验,大学生对理论输导内容的接受必然要经过自己的反思和选择,这一反思和选择的过程是综合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重新进行审视、解读、评论、筛选、判别和重组的反思性选择的认知和认同的过程。可见,学生并非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反思和选择的主动接受者,因而广大教师务必对传统的灌输理论进行再反思并做创造性转换,在与对等的个体和群体进行理论输导中彼此分享知识。
(四)资源应用与教学体系相协同。教学体系是包括教案在内的教材体系向教学系统的转化,“教学体系是一个由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撑的教学要素组成的教学系统,是一个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组成的整体化运作过程”。少数民族特色资源是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素的重要来源,少数民族的习俗、饮食、服饰、语言、山歌、舞蹈、传说、神话、武术、口头文学、体育运动项目都是特色资源的内容、形式和载体。上述资源引入教学体系,既要进行通俗的教学设计以增强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又要进行必要的理论抽象使资源的应用回归到理论教学的规范性。
三、少数民族地区“五彩”特色资源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少数民族“五彩”特色资源是稀缺和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现存的资源往往是人在艺在、人在物在,由于缺乏深度的认知和系统的保护,许多特色资源已经濒临消灭、失传,亟须进行抢救性保护。少数民族“五彩”特色资源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建立大数据信息资料库,用科学方法收集、整理、保存和应用特色资源,在此基础上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应用和拓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中宣部与教育部有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这一要求为少数民族“五彩”特色资源在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根据已经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选取与之匹配和吻合的特色资源需要教师群策群力和集思广益。
“五彩”特色资源应用的总体要求是依据教学内容来筛选、匹配资源,资源选取的价值在于通过资源来解说教育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更加轻松、透彻、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各类问题。所以说,所选取的特色资源能不能有效地实现上述目的,既考验教育者的资源选取技能,又考验教育者教学手段的高低。教师在选取资源时,一是要围绕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来筛选各类特色资源,以充分体现“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学教互动”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二是要注重对教学内容与特色资源内在相关性进行分析和把握,切不可为了引入和应用资源而罗列资源,或者为了减轻自己上课的负担而堆积资源,结果出现选用的资源本身与所教内容并无直接相关性,甚至出现所引资源根本无法有效说明所要讲授的内容的现象,出现无效引入和应用。三是引入和应用特色资源组织教学应突出集体力量和群体智慧。术业有专攻、学业有专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对不同问题有完全的理解和把握,对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和方式,因而在开放式的资源筛选时,有必要调动集体力量集中进行再筛选,以防止出现资源与内容不匹配的问题。
(二)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少数民族高校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以少数民族地区“五彩”特色资源所在地作为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基地,是特色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的有益形式。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基本保障,应将其作为思政课实践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强化专业管理,使实践教学基地在形势与政策课改革中发挥独到作用。基地建设应联合建设,高校教师提供建设目标、思路、程序和标准,特色资源基地方提供资源数据、场所、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联合协同把基地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起来,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奠定坚实的人力和物力基础。
少数民族“五彩”特色资源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充分发挥现场教学资源在理论输导中的鲜活作用,而这一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充分有效地体现出来的。一是主动走出去。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时安排上应合理设置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从学校里走出去。走出去应考虑学生的学科与专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内容以及周期性内容的重复性问题,使走出去能够真正学有所得、见有所感、触有所思,真正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及时请进来。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时政性和时效性,在不同学年和学期有特定的教育内容,在已有实践基地资源不匹配和不对接的情况下,要找到并解决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和吻合的特色资源,就需要跨地区寻找相关专家及特色资源,以满足大学生理解和解决现实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的需要。三是建立跨区域联运的资源基地联盟,实现特色资源的互换与共享。中国地大物博,差异悬殊,各类特色资源特性突出,而每学期教育教学要点的内容变化大,例如海洋权益问题临近沿海地区的高校就有资源优势,又如边疆内陆的经济特区建设、领土安全与边境稳定问题,内陆省份就有地缘优势。在此情形下,不同民族地区的高校及基地之间就可以相互支撑和相互帮助,以学科、专业和地域的协同更加深入、全面和准确地讲解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勇.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J].前沿,2010(10)
[2]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作者简介】杨 勇(1975— ),男,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教授,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冯 霞(1964— ),女,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12.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 篇十二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导者, 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者本人的工作绩效,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幸福指数和工作状态两个视角, 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些因素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 并提出了提高其工作绩效的路径方法。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工作绩效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Scotter[1] (1996) 提出了任务绩效概念, 包括工作风险的动机元素, 完成绩效任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以及有效地执行自己的任务。从人际交往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以及帮助他人完成任务几个方面进行考察。Hesketh[2] (1997) 把工作绩效划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种成分。任务绩效是指有明确规定的职务内行为, 主要是通过直接的生产活动、提供材料和服务对组织的核心所做的贡献, 并且随着岗位和职务的变化而变化;周边绩效是指组织、社会、心理背景的行为, 它可以促进任务绩效, 进一步提高组织有效性。Robbins[3] (2001) 对个人工作绩效的结构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 对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在这些研究中, 对决定绩效的因素没有讨论, 仅仅谈到个体知识在绩效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国内学者对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绩效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王鲁捷[4] (2001) 认为高校工作绩效评估要以过程质量管理与效益产出管理两种模式相结合作为评估内容, 提出了高校工作绩效评估的具体内容和评估工作的基本原则。纪晓丽、陈逢文[5] (2009) 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工作压力与教育工作者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认为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并从工作心理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工作绩效的建议。张旭华[6] (2011) 认为员工幸福指数是员工对企业和工作的满意度, 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才能营造良好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实现个人绩效的提高。
1.2 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研究
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因素很多, 一般包括员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 其中前两项属于员工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因素, 后两项则是客观性影响因素[7]。高校不是企业, 评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主要是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入手。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因素主要有:①工作满意感。工作满意感包括对校园文化氛围、个人发展环境的公平性满意程度。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是指单纯的自然景观, 更多的是指民主管理氛围。只有营造出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 才能激发高校管理者主人公意识, 激发个人潜能, 更好的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来。确保个人发展的公平是满足教育管理者个人自尊、荣誉和发展的需要, 只有让每个教育管理者都有均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明确的职业生涯计划, 才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②幸福感。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层次由低到高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 他们的低层次需求已得到满足。而受他人尊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自我实现价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幸福诉求的重要内容。幸福感可以从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身体健康方面, 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周围人际关系以及所处的家庭氛围这些方面去考察。盂组织承诺与工作投入。工作绩效常常被作为聘用、晋升、奖惩、解雇等人事决策的主要依据[8], 在学校组织中亦是如此。以往的研究指出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因素主要来自个人 (如个性、能力和态度等) 、组织 (如组织文化、群体压力、绩效考评等) 和工作 (如工作方法、工作环境、机会等) 三个方面。在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因素中, 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是两个重要的变量。组织承诺通常是指个体对组织的投入与认同程度, 愿意为组织付出努力并希望继续留在组织[9]。工作投入是一种以活力、奉献和专注为特征的, 与工作相关的积极、完满的情绪与认知状态。从理论上来讲, 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会导致工作绩效的改善和提升[10]。
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样本选取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上述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从结构上看, 问卷共分为四大板块, 主要内容如下:
①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岗位、工作年限、是否在编以及月收入情况。②幸福指数部分。涵盖对生活的满意情况、身体健康、心情状态、自主感、自我价值、成长空间、人际关系、个人家庭的氛围以及社会信心方面。每一个方面又设置了四个项目, 项目采用一般表达形式, 请受访者根据实际情况, 在五种评价尺度中, 选择符合的尺度。评价尺度为:1=非常不符合, 2=基本不符合, 3=说不清楚, 4=基本符合, 5=非常符合。最后是请受访者对自身幸福指数的评分。③工作状态部分。包括工作满意感, 工作投入、组织承诺以及离职倾向四个部分。工作满意感涵盖了工作本身、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组织氛围、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工作回报、个人晋升发展。工作投入和组织承诺用十二个项目来进行测量。对离职倾向设置三个项目进行测量。④工作绩效部分。对受访者工作绩效的评定主要是从获得表彰的次数, 关于教育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 以及对自己工作效率的主观评分三个方面进行测量。
2.2 调查问卷的发放
此次问卷调查在南京八所高校进行, 共下发488份问卷, 回收488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剔除339份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为149份, 问卷有效率为30.53%。表1为问卷数据样本信息。
从样本信息可知, 调查对象男女比例相当, 其年龄大多处于26到35岁之间。受访者的学历集中在本科和硕士, 分别占36.24%和58.39%。其中科员和初级职务人员居多, 代理制身份的工作人员占大部分。在工作年限方面, 受访者大多集中在0-10年阶段, 且分布均比较均匀。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员比重较大, 约占受访者的三分之一。
3 调查数据分析
运用SPSS17.0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然后运用回归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确定出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主要影响因子。
3.1 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注:上表中“.”表示“0.”
从表2中可看出, 各变量均与工作绩效有较高的相关性, 其中工作投入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最大, 相关系数为0.448。除此之外, 组织氛围、工作本身、成长发展、自我价值也都表现出与绩效的较强相关性。
3.2 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因素回归分析
3.2.1 数据模型分析
通过计算复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校正决定系数R2几个参数, 检验回归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用估计标准误差表示回归估计值与实际观察值的平均差异程度。结果显示, 复相关系数R为0.650、决定系数R2为0.330、校正决定系数R2为0.194。
3.2.2 数据方差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 方差F为2.781, 概率值Sig为0.000<0.005, 从整体上来看, 上述变量对工作绩效有显著性线性关系, 满足回顾分析研究的要求。
3.2.3 回归参数模型
表5给出了因变量 (工作绩效) 与各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从表中可以看到, 回归常数为1.696。各变量的回归参数中, 工作投入为0.59, 生活满意为0.416, 自我价值为0.332, 人际和谐为0.306, 离职倾向为0.272, 组织氛围为0.251, 均属于回归参数中数值较大的变量。综合回归分析的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六个因素:工作投入、自我价值、组织氛围、人际和谐、离职倾向、生活满意度。
4 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路径选择
根据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工作投入、生活满意度、自我价值、人际和谐、离职倾向、组织氛围是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改善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绩效。
4.1 树立主人公意识, 肯定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 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 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提高自我价值感不仅能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更能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从而提高工作绩效。首先管理者应该多走进基层管理人员, 倾听和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与想法, 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 激发他们对工作价值的认知。其次要建立完善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的管理工作者, 应给与相应的奖励, 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宣传和表彰, 使其感受到工作努力能够获得充分的认可与尊重。对于工作表现不是特别理想的高校管理者, 不应一味的批评, 而是要帮助其解决工作实施中遇到的困境, 树立自信, 达到实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
4.2 保障生活质量, 提高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做出的主观评价, 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参数[11]。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综合判断, 作为认知因素, 它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 从而影响到个体生活目标的定位和行为追求的取向, 对个体乃至社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提高生活满意度主要应从保障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入手。除了工资之外, 要重点关注各项奖励性薪酬的公平性发放以及各类社会保障的完善性, 特别是对于代理制身份的员工要格外关心,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各高校人事代理身份的工作人员数量越来越多, 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极大地影响了代理制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3 结合个体与工作特征, 提高工作投入程度
工作投入是指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积极、完满的情绪与认知状态, 具有持久性和弥散性的特点。工作投入对个体的工作绩效具有一定的影响。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投入程度, 首先在分配工作是要遵守人-职匹配的原则[12], 在进行员工的选拔和安置时, 就要注意根据个体的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位。如果匹配得好, 个体的特征与职位要求协调一致, 则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和工作成效就比较高, 反之则无论工作投入还是工作成效都会比较低。其次, 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组织文化氛围。员工只有在组织中感觉到自己所受的待遇、发展空间和机会都是公平的, 才能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与认同感, 才能更好地为组织服务, 从而增强其工作投入程度, 最终提高工作绩效。
4.4 构建优秀企业文化, 营造良好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是在员工之间的不断交流和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并且对员工的各个方面都将形成一定的影响。组织氛围是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 良好的组织氛围离不开领导者卓越的管理艺术和人格魅力, 作为领导者应及时就自身的管理方法能否被下属接受和认可做好沟通工作。要多采取座谈会、个别谈话、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管理人员的真实想法, 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认真分析, 加以修正, 从而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果。除此之外, 还应以信任、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对待下属, 对于下属提出的合理性意见给与充分的肯定, 并能够虚心接受, 充分营造民主积极的组织氛围。第三, 在组织成员之间要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组织氛围, 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形成共同的工作价值观。
摘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导者, 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幸福指数和工作状态两个视角对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因素进行界定, 在对八所高校部分教育管理工作者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对获得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显著因素, 提出了提高工作绩效的方法与对策。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论文09-21
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问题研究论文12-20
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论文06-23
高校依法治校路径09-05
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09-08
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管理与建设教育论文10-28
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11-08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8-17
浅谈高校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论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