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精选11篇)
1.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
经济学是对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框架的控制,以国家经济价值和具体费用为基准,提高收益以及经济特性的学术研究领域。而将语言和经济学融合在一起的语言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基本特点以及语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借助语言的经济势能提高成本结构和收益结构,促进语言理论对于经济活动的指导和实践应用,提升管控措施和管理机制,确保语言问题能得到对应的管控。另外,在语言经济学和人力资本之间关系的探讨过程中,人力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能呈现出教育投资的核心理念,提升语言学习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确定成本结构和收益结构,真正实现理论和经济结构的融合。也为语言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经济结构和运行视角。
二、新疆少数民族三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新疆经济和三语人才培养现状。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不仅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水土光热资源含量特别丰富,也具有较多的矿产资源,地方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随之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就在不断的增多,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在运行多元化教育结构的同时,从新疆本地的经济要求出发,建立完整的教学升级框架。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经济优势和招商引资项目的不断增多,地区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多,如何有效的实现汉语、地方语以及英语的切换,需要地方教育单位提高认知。
另外,在实际教育结构建立过程中,相关部门对于少数民族三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增多,这不仅为教育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从实践运行框架角度对三语教育的推进带来了动力。然而,新疆少数民族三语教育研究机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研究机制和推广价值还需要更加的完善,其二,在研究过程中,只是重视研究理论,缺少对于理论的实践应用,没有对实践建立具体分析措施。其三,研究过程重点不突出,三语教育实践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业务升级。整体素质不高也是导致三语教育现状不明朗的原因之一。
2.语言经济学层面新疆少数民族三语人才培养现状。将语言经济学和地方三语人才培养进行融合,不仅要分析地方的经济和教育特点,也要着重分析社会文化和理论指导之间的框架结构,确保三语教学总体格局符合时代需求,且有效的呈现出多样化教育框架。在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在进行三语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思量民族素质和文化交流的意义,并且在强化汉语教学的同时,相继开设了外语课程,从而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近几年比较突出的“双语教学+一门外语”形式,借助语言经济学的运行框架,实现整体教学理念和教育氛围的优化。
三、语言经济学角度分析提升三语人才培养路径
1.集中优化三语教学师资力量。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机制直接决定了教育效果的优劣,因此,要想提升三语人才培养收效,就要集中升级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这一举措需要国家教育部门、民族地方政府以及基层学校三者之间的互动,通过共同努力提升整体教学结构的是实效性。其一,组织地方教师参加专业化的三语教学培训项目,利用寒暑假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并且采取较为灵活的培养方式增加教育储备人员。其二,要着重升级教师母语、汉语以及外语兼通的能力,确保其能在进修教育理论以及学科教学机制的同时,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其三,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教师素质相应的重视,选取科研院所以及教研人员进入到基层学校,和基层教师一起备课,给予教师相应的专业化指导,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另外,要积极运行管控措施,从根本上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保证教学水平能呈现逐级增长的态势。其四,地方政府要加大工资待遇,针对三语教师一定的社会关爱和补助,在维护其教师基本权益的同时,激发起教学潜能。
2.集中解决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在实际教学框架建立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体机制,优化选择教材,特别是外语教材。不仅要提高教材和民族特征的贴合度,也要强化民族人才要求的具体框架,确保少数民族三语人才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践行。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在教材选择过程中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教材中对于学生语言功能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借助跨文化教学媒介,有效的收集学生的学习诉求,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和教学敏感性,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鉴别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教学措施和教学工作贴合学情。
另外,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正是基于特殊化的地理环境和宗教风俗,学生对于外语的接受程度和领悟力会比较低,加之困惑和抵触情绪,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框架的同时,积极地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以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真正需求,建立最为贴合实际学情的教学框架,真正从学生语言素质提高出发,确保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有所了解,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共性以及差异性,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结构。只有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有精力完成三语学习。提升教学课程和学生诉求的贴合程度,是培养三语人才的直观路径,需要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真正推进三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3.集中优化完善三语教学模式和措施。在实际教学框架内,教师要积极的拓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有效认知民族语言、汉语以及外语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升其教学价值和教学方式,有效的在课堂中进行三者的转换,确保地区教学结构符合实际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为了提升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教师要关注和研究实际教学现象,针对教学问题建立动态化的教学措施。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方式选择过程中,教师要借鉴双语教学理论以及语言习得理论,在提升理论学习的同时,促进教学实践质量的提高。教师也要优化探索多元化生态环境和教学理念的融合,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框架的优化。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行三语教学模式本身就处在探索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项目建立和推进时实现动态化的修改和完善机制。只有优化教师的教学智慧,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确保教学改革方法和规律得到优化提高,才能推进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教师要有效利用地域教学资源,并积极的借鉴优秀教学经验,强化对于主流文化和教育政策的践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语言经济学对新疆少数民族三语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教师的基础教学素质,也要强化学生和教师的良性互动,确保学习效果和学习机制的充分践行,一定程度上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人才培养机制在不断的革新,既要满足社会的诉求,也要贴合本土教育框架,这便衍生出经济学和语言学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三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能有效推广教学改革的宗旨,也能确保民族语言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针对语言经济学和三语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新疆少数民族三语人才培养现状和培养路径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新疆,三语人才,培养现状
参考文献
[1]曹艳春,徐世昌.三语习得研究与少数民族双语者外语学习?[J].外语研究,2014,15(05):59-65.
[2]古那儿·托乎提.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三语教学[J].语文学刊,2013,29(24):109-110,114.
[3]韩建岗.新疆巴州多语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研究[J].西部学刊,2015,14(01):53-56.
2.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 篇二
从2006年至今,“计划”实施历时9年,每年的9月底或10月初,教育部办公厅都会专门下达次年度的“计划”招生数,指定100多所国家和地方大学(含部属院校、部分地方院校,国家级科学院、研究所,等等,以下简称“大学”)招收“计划”内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计划”的招生范围,定为面向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和重庆等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享受西部政策待遇的民族自治地方,兼顾享受西部政策待遇的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州、自治县等);招生对象则以上述地域内的少数民族考生为主,长期在上述地域范围内工作、生活的汉族考生可占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总数的10%;招生重点是确保上述地区和单位教育、科技、医学和特色文化艺术、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公共事业管理等领域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毕业生就业一律按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到定向地区(即生源地)和单位就业,服务期限硕士培养对象定为5年、博士培养对象定为8年,违约者要交纳违约金和培养费。
我区作为壮族自治区,享受这一政策待遇,执行“计划”9年,成绩显著,效果良好。
一、我区执行“计划”概况
(一)报考情况
据统计,2006—2014年,我区报名参加“计划”内硕士生考试人数6 506人、博士生考试人数2 453人。报考硕士生者大部分为符合广西生源地要求的各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约占80%),相当部分是自治区内已毕业在职的本科生或尚未就业的往届本科生(约占20%)。报考博士生者则是自治区内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中已获硕士学历学位的教师、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约占总数的85%)以及部分符合规定的非在职硕士毕业生或者在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约占15%)。其中,每年的少数民族考生约占当年考生总数的90%。报考者中,既有壮族、苗族、瑶族、侗族、毛南族等区内11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考生,也有满族、水族、黎族、白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考生。但是,在我区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总人口数较少的2个少数民族即毛南族和京族,有的年份没有出现报考者。
(二)“计划”执行情况概析
2006—2013年,我区被录取的“计划”内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总人数分别为1 850人和664人。其中,2012年、2013年被录取的硕士生人数均超过教育部办公厅下达给我区的招生指标,被录取的博士生人数则分别占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士生总指标1 000人中的11.2%和9.8%(具体见下页表格)。
由下页表格可知,我区近年来执行“计划”较为得力。不少“大学”鉴于我区考生报考的“大学”与专业都比较对路,生源好,便超“计划”指标录取我区生源,其中录取我区硕士生和博士生人数较多的“大学”主要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财政部财政研究所等。
1.报读专业研究方向概析
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区考生近年报读经济学、理学、工学、教育学、医学、农学、管理学者较多。自从国家把艺术学列为单一学科门类之后,与其相应的“大学”的有关专业逐渐升温,成为考生的报考热门。我区考生踊跃报考的,大多数是我区急缺专业或者研究方向为金融财税、师范教育、新闻传播、文化产业、经济法、电子商务、经济学、生物科学、交通工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而报考文学、法学、哲学和历史学的考生人数正在逐年减少。
实践表明,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区考生近年报考的学科门类和专业研究方向等都比较符合自治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基本符合教育部上述“要确保”的学科领域,达到了“重点向理工类、应用型专业倾斜”的目的。
2.“计划”内硕士、博士生毕业回桂就业情况概析
这些就读于“计划”内“985”和“211”大学及部分地方特色院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可以说都是广西的紧缺人才。他们在完成学业后,绝大部分能够执行定向协议书上有关“硕士生回到广西服务5年”“博士生回到广西服务8年”的规定。其中在职人员毕业生基本会回到原工作单位,许多非在职人员毕业后则陆续成功考取、竞聘到区内的事业、企业和机关单位,或者在区内自主创业。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百色学院和南宁市教育局、北海市教育局等,在对外招聘高校、中小学校教师或辅导员工作岗位时,均会侧重录聘“计划”内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当然,也有少部分违约人员。截至2013年,我区违约的“计划”内硕士生人数为19人,“计划”内博士生人数为4人。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毕业后确实在桂找不到对口专业,二是配偶不在广西工作,三是已经在外省市区的教育、文化、医疗、科技等部门找到对口工作单位,四是父母迁往外省工作需要照顾,等等。
二、我区执行“计划”的经验
nlc202309032106
(一)抓紧落实宣传动员
教育部办公厅每年秋季下达次年“计划”招生指标以后,自治区教育厅都会十分重视,采取如下宣传动员举措:一是及时通过本厅和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网站及各种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二是以本厅名义发文,要求设区市的教育局和区内的大专院校等做好协助动员;三是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企事业、中直驻桂等单位发文,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报名参加有关的考试。
(二)努力做好接待咨询
“计划”的实施通常会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每年的9—12月,自治区教育厅都会指派专人热情接待报考的“计划”内考生和家长,做好有关的政策咨询,为考生和家长解疑释惑,力求给予满意的答复。
(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
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学生处、就业办和招生考试院,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共同落实好“计划”内考生的报名登记、资格确认、审核公布、发放校验码、网上报名、确定考场和录取后签订就读定向协议书,以及“计划”内毕业生返回广西报到、就业等一系列工作,努力为“计划”内考生和毕业生排忧解难。
在“计划”内考生报考期间,自治区教育厅和招生考试院的工作人员会努力引导考生从个人实际出发,因人因校因专业报考,力争考取。在录取期间,对确实需要调剂而有困难的考生,工作人员会主动与“大学”研招办沟通,请求帮助,竭诚为考生服务。在毕业生完成学业,返桂择业期间,工作人员又千方百计帮忙解决相关手续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其报名参加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的招聘考试,或者引导其自主创业。
(四)建章立制依法行政
鉴于执行“计划”的政策性要求较高,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自治区教育厅相关部门和招生考试院每年度均发布《广西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须知与指南》《报名通告》和《广西关于国家定向培养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毕业研究生就业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规范管理,指导好考生,服务于社会。
(五)请示沟通协调到位
9年来,每逢执行“计划”遇到重大问题或者出现困难时,自治区教育厅都会及时向教育部民族司、规划司和学生司等有关部门请示报告,寻求指导帮助;在具体工作中还十分注意与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计划”的部门或者有承担招生任务的“大学”沟通、协调,研究对策,采取措施,解决难题。此外,每年还要注意做好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内部的经验总结,以取长补短,共同把“计划”执行好。
三、“计划”执行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们对“计划”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几年实施“计划”的政策有所调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考生家长疑问较多、要求颇高。这要求我们适应新变化,再接再厉,加大宣传力度,把工作做得更为深入、细致。
(二)对“计划”内考生报考的“大学”及专业引导仍有不足
从考生近年报考的“大学”和专业来看,我们虽然做了大量政策解释和引导服务工作,但是,考生仍然“扎堆”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青睐报考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而东北、西北地区的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报考人数极少。一些有特色的院校如南昌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等,报考人数亦屈指可数。考生报考的“大学”和专业过于集中、面上不均衡,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我区的部分“计划”招生指标浪费。
(三)部分“大学”对“计划”招生工作不够重视
部分“大学”有招生指标也不愿意调剂录取我区的考生,有的“大学”甚至几年内都没有录取我区的一名考生。
(四)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服务意识,强化协调配合
从目前执行“计划”的实际效果来看,自治区教育厅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与自治区招生考试院之间,仍然存在协调不足、效率不高和具体操作不够规范等问题。
此外,我区还有相当一部分优秀少数民族考生在被“大学”录取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就读难度颇大,尤其是国家规定从2014年秋季开始,所有纳入国家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被录取的考生,一律要个人缴纳学费,这样一来,部分就读“计划”内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可能会比较艰苦。为此,我们必须想办法加大服务力度。
(五)“计划”内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加强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计划”内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返桂就业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就业信息不畅、指导欠缺、选择渠道过窄、专业不对口、招聘单位门槛过高和就业(创业)平台不尽完善等,致使历年来我区仍有部分“计划”内的硕士、博士毕业生返桂后就业困难。
四、我区进一步完善“计划”执行情况的政策考量
(一)争取更多的“计划”内指标
我区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相对落后,属于后发展地区。但我区处于中国—东盟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的北部湾经济区已实施多年,今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西江黄金水道的步伐正在加快;就教育事业而言,我区仅有广西大学一所“211”大学,目前尚无“985”大学,国家重点院校给予我区的录取指标又相对较少,我区考生每年参加普通高考与考研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广西教育升级版”的要求,我区的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正在快速推进,广西北部湾大学的筹建工作以及我区评估若干所专升本院校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综上所述,我区的发展已经迎来了大好的机遇,对“计划”指标的需求量将明显加大。为此,个人以为,我们一方面应主动向教育部请求按照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给广西逐年增加“计划”内的招生指标,特别是增加给历年“计划”执行较好、对广西有感情的“大学”的招生指标;另一方面应主动走出去宣传广西,与有关“大学”沟通协调,使之不断加大在我区调剂补录的力度。此外,还应继续申请将我区的广西大学列入“计划”招生的“大学”。
(二)做好引导工作,提高“计划”内报考录取成功率
在每年报考期间,我们要继续有针对性地引导“计划”内考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个人特长、民族成分、专业成绩、英语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持有情况等,知己知彼,选准“大学”,努力报考师范教育、金融财税、交通物流、加工贸易、港口货运、海洋水产业类等专业,或者我区少数民族地区亟需的其他应用型专业和研究方向,力求一次性报考录取成功。
(三)为考生争取就读补助
教育部等五部委发布的《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教民〔2005〕11号)中规定:“生源地区和定向单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适当的学习和生活费补助。”鉴于各种原因,我区目前尚未出台有关的政策。2015年广西将召开民族教育大会,个人以为,可以考虑适时出台配套资助政策。
(四)建立“计划”内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计划”内的这些毕业生是壮乡的宝贵人才,鉴于其人数逐年增多,个人认为:自治区教育厅可以考虑每年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民委、财政厅和人保厅联合举办1至2次专项招聘就业双向选择会,鼓励毕业生以多种形式就业、择业或创业;自治区和地市级人才市场,也应在日常发布针对该类人才的招聘信息;鉴于广西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缺口较大的情况,亦可考虑今后在招聘中小学、高中、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时,对“计划”内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适当倾斜,照顾录聘,自治区教育厅及所属事业单位,尤其是教育厅的直属高校,则应依法依规优先考核招聘录用“计划”内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对一些已经毕业的广西生源地硕士生和博士生,如有正常原因或者正当理由,已经在外省的教育、科技和卫生等部门落实好工作岗位,确实无法回广西就业的,可以考虑适当减免其违约金和培养费,给予放行。
总之,只要我们以人为本,想毕业生之所想,相信八桂儿女定会情系壮乡,为我区的建设作出贡献。
(责编 白聪敏)
3.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 篇三
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原则 招生工作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和“自愿报考、统一考试、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的原则。
三、招生生源范围
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市),湖南湘西自治州、张家界(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湖北恩施自治州,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四、招生名额:20名
五、报考条件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政审合格,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承诺毕业后回定向地区(单位)就业。其中,在职考生回原单位就业;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本科毕业生)回定向省(区、市、兵团)就业。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高职高专毕业之日起到2014年9月1日为止,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关于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条件的人员;
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4.身体状况符合各招生单位的体检要求。
5.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的推荐免试生可申请进入本计划。
6.汉族考生原则上应具有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3年以上工作经历。
考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报名,具体的网上报
名和现场确认时间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
六、报名与考试
(一)考生应参加2014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统一报名和入学考试。网上报名时间:2013年10月10日—31日9:00-22:00 现场确认报名时间:2013年11月10日—14日8:30-17:00 初试时间:2014年1月4日—5日。
(二)具体报名程序为:
1、报考该计划符合条件的考生须先下载“报考201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一式三份),非在职考生须在该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教处(高教处)意见”栏内填写意见并盖章;在职考生须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教处(高教处)意见”和“单位意见(在职考生)”栏内分别填写意见并签字盖章,同时按要求将表寄至相关部门。请考生于11月10日前将该表寄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经过资格审查合格的考生凭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取的“网报校验码”完成网上报名和在国家规定时间内进行现场确认报名。
七、录取
1、依据考生初试成绩和教育部确定的复试基本分数线,并充分考虑各生源省区的人才需求,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录取。
2、不接受未报考本计划的调剂考生,本计划考生不得调剂到本计划以外录取。
3、在20名招生计划中,汉族考生所占比例不超过10%。
4、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录取类别均为定向,且须签订定向协议书。在职考生与所在单位和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书;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本科毕业生)与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书。考生签订协议书后,招生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硕士研究生非在职考生人事档案转入录取单位,户口根据考生自愿和招生单位要求决定是否迁移。在职考生不迁移户口,人事档案由定向单位保管。所有考生党团组织关系基础培训期间转至培训单位,培训考核合格后转入招生录取单位。学生毕业后回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
八、其他
1、专业目录、同等学力报考条件及其它相关政策请查询《西北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毕业生不按协议就业者,要支付培养成本和违约金。违约金的具体标准、支付方式等按协议书规定执行。
4.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 篇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共青团民族地区青少年工作研讨会精神,实施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团中央支持民族地区工作方案>的通知》(中青办通字[2011]17号)相关工作计划,促进民族地区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感受改革开放成就和进程,亲身体验职场运行搭建平台,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将于2011年7月26日至8月25日举办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活动拟组织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大学生到北京进行暑期实习锻炼。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
承办单位: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
支持单位:内蒙古华盛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选派
今年由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负责协调联系北京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岗位100个,实习时间30天(2011年7月26日至8月25日)。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选派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选派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身体健康,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综合素质高;
2.全日制高校本科在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3.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党、团及行政处分;
4.自愿参加本计划并能够在暑期实习期间连续工作直至
实习期满;
5.自愿接受组织机构和实习单位的组织和管理;
6.学生所学专业基本符合实习单位要求。
对2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大学生可优先选派,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学生干部优先选派,获社会各界及学校表彰或者取得其他方面突出成绩者优先。2011年高校毕业生不在申报范围。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接收
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按照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岗位信息选派所学专业与岗位基本适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拟接收单位: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通用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博物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宋庆龄故居、北京天文馆、恒生银行、北京海航万豪酒店、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雷博国际会计等单位。
四、实习期间的管理
1.选派和接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接收单位和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双方共同管理,并按照《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暑期实习管理办法》(见附件1)执行。
2.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协调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暑期实习期间的食宿地点。
五、活动及培训
暑期实习期间,拟举办参观访问、CEO座谈、总结交流培训等。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六、具体要求
1.学生本人向所在院校团委提交《2011年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报名表》(见附件2)及相关材料。
2.院校团委对报名学生的材料进行审核,择优选定,并于2011年6月30日前将《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统计表》(见附件3)报送至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经中心核实材料后,确定学生名单并通知院校团委实习学生名单。
3.京外院校实习生的往返火车票(硬座或硬卧)和住宿费由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提供。
4.实习期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由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统一购买。
七、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刘子荻 袁妮妮 丁东
联系电话:010-68725351、***
传真:010-68725351
电子邮件: dingdong3004@sina.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1号青东商务区A座东九层(邮编100089)
附件:1.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暑期实习管理办法
2.2011年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报名表
3.2011年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统计表
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
2011年6月24日
5.民族团结教育计划 篇五
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反分裂反渗透教育,扎实有效地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要使全体师生“汉族离不开民族、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离不开”的观念,牢固团结祖国、反对民族歧视、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特制定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关于民族教育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及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义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爱党、爱袓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为主题。
二、目标任务
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促进我校教师与教师和师生的族团结发展,使师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继续做好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好好努力。
三、具体措施
1、进一步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充分利用宣传、讲座和墙报积极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
2、加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习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到学校工作中,做到有计划、有领导、有布置,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依计划而行。
3、观看关于民族团结的视频、电影,学红歌、唱红歌等展示民族知识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向学生进行团结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发动学生都参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活动中来。形成了人人重视民族团结,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
4、普及教育。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民族团结资料,比如:图片、民族团结故事、民族音乐、影视作品、民族团结书籍、民族用品文化习俗等。
5、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1)通过周一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认真听、学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
(2)在办公室的教师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形成团结、友谊、进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3)通过5月民族团结宣传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使广大教师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求在活动中体现,而且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在写教案时认真备课同事也写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上课同时上好民族团结课。
6、积极参加学校或上级组织的其他活动,进一步营造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扩大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计划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根据《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意见》,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环 境,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育人为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广大师生中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引导全体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二、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对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努力营造和谐育人的氛围。
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我们将成立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将根据上级要求,及时讨论制定出学校的活动方案。围绕各民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组织师生认真开展对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活动,使广大师生更加明白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的深刻道理,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族团结氛围。为使“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将充分利用各种舆论
宣传工具,深入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祖国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及涌现出的先进事迹。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以营造浓厚的氛围,使民族团结工作深入人心。
3、进一步弘扬汶川地震、玉树抗震救灾中的民族团结精神。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克时限、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是全体师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倍加珍惜当前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为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4、经常对师生进行民族常识教育,让广大师生更清楚地了解民族风情和习俗,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5、继续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大力倡导在工作中互相支持、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的团结协作精神,为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6、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挖教材中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实施教育。加强地方课程的管理力度,特别是《民族常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管理。我们将从备课、上课、反思等环节予以促进。保证 这些课程的顺利进行。每学期4次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利用晨会、班队会、校园广播站、橱窗、电子显示屏等教育资源,大张旗鼓开展活动,德育处做好民族团结的教育活动。促进广大师生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也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喀什市小夏马勒巴格镇一村学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计划
夏马勒巴格镇一村学
2018年2月
喀什市小夏马勒巴格镇一村学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计划
夏马勒巴格镇一村学
6.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 篇六
(一)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界定
后备干部是指:党政部门着眼于以后内可能出现的岗位空缺而事先进行的人事安排, 用来保证党政工作的正常进行。他们是党政领导干部的第三梯队, 主要由德艺双馨的年轻的干部组成, 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 并安排他们在基层工作中接受锻炼, 定期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表现进行考核, 当领导班子中出现空缺时, 按照法定程序从中补充的人选。本文所探讨的后备干部专指除汉族之外的其他55 个少数民族的后备干部。
(二)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工作
民族地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 使之更好的在岗位上发挥作用。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历练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 主要包括培养内容、培训机构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培养内容
后备干部培养内容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两方面。理论教育, 是提高后备干部素质的关键途径, 以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为主要内容。引导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坚定国家和民族认同。此外, 实践锻炼也是后备干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挂职和轮岗的形式。
2. 培训机构
党校、行政院校、民族院校和组织部认可的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等是目前负责进行后备干部培养的机构。其中党校和行政院校是主要阵地。在民族地区, 民族院校也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 我国的18 所民族院校, 为民族地区后备干部队伍源源不断的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
3. 培养方式
后备干部一般要经过组织上的重点培养。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自我学习、远程教育与现场培训、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最主要的方式是由组织部举办培训班进行组织调训, 具体包括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通过以上培养措施, 有意识的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 为他们今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的现状分析
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 我们也必须清醒客观的认识到, 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取得的成绩
1.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数量日益增加
建党以来, 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日益增长。近年来,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数量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从2006 开始, 针对民族地区人才外流严重的现象, 国家开始实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骨干人才, 他们毕业按照协议回到原户籍地就业, 这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这其中有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在基层历练之后逐渐担任担任领导职位, 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国家和民族地区对后备干部的重视和培养, 使得干部人才“蓄水池”得到充实, 干部队伍迅速壮大。
2.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素质显著提高
近年来, 在党和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下,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一是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国家和民族地区加大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 使得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业务素质有了明显增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通过在党校等场所的学习锻炼, 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 国家和民族地区政府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提供了各种轮岗和挂职锻炼的机会,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途径逐步规范
培养途径的规范化, 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发挥才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针对少数民族干部结构不合理性问题, 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 对用人机制和培养途径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一方面, 在大力推广“两推一选”选拔领导干部的同时, 积极其他拓宽培养渠道, 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登上领导岗位提供条件。另一方面, 后备干部从接收、培养过程、选拔任命到领导职务以及任期内的考核, 这一系列的工作程序逐步的透明化和规范化。使得民众可以对我们的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 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暴露出了我们在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数量仍有很大缺口
按照人口比例配备民族后备干部的原则, 当前我们民族地区与其他非民族地区后备干部从数量上看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这导致少数民族后备干部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民族地区的需要。而且近年来, 民族地区后备干部却数量没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而同比增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的力度依然要不断的加大,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 后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受过国家正规的高等教育的后备干部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在领导岗位空缺的时候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二是政治素质相对薄弱。受个人素质、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一些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政治觉悟低、理解能力差, 导致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难以顺利推行;三是知识结构不均衡。少数民族后备干部从整体上讲知识结构分布狭窄, 知识老化的现象较为突出, 多集中于文史、行管等专业;四是创新能力不足。很多少数民族后备干部观念落后, 因循守旧, 缺乏改革创新的能力。
3. 后备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体现:一是行政类干部多, 专业技能类干部少。二是行业分布不合理。少数民族干部主要集中在卫生民族等边缘化工作部门, 经济职能部门如财税、发改等系统则很少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三是干部层次分布不合理。往往是一般干部多, 高级干部较少, 呈金字塔状。四是性别结构不平衡。由于民族地区工作条件艰苦、思想保守, 干部队伍中男性干部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女性干部, 女性高级干部更是寥寥无几。
三、关于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对策建议
努力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 对促进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拓宽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来源渠道
国家和民族地区各级政府除了要对党组组织部、共青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以及选调生等传统后备干部选拔渠道进行合理优化之外, 还应该积极拓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等辅助渠道。国家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积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与毕业率, 并确保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充实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力量。另外, 要做好民族地区内外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利用“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服务项目, 鼓励他们毕业之后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挥个人价值。
(二) 优化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培养机制
教育培训是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依托党校和行政学院为主要阵地, 以政治理论、业务能力、思想道德以及民族文化等为培训内容, 坚持全方位、分层次、多类型和重实效的大力培训少数民族后备干部。一是积极开办培训班。除了在民族地区省会城市创办民族院校、大中城市开班培训班之外, 也可以在乡镇也开办培训班, 使得边远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更加方便的接受教育和培训。二是采取“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 对少数民族考生采用降低分数录取、定向招生等的优惠方式给予适当的优惠照顾, 但在进入高校或培训机构后, 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教育培训方能顺利毕业。三是采用远程教育的方式,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就不用再到大城市里的培训班参加培训, 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培训学习。
(三) 强化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是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四种形式:一是选派后备干部到上一级机关跟班学习, 让他们在实践中更新思想观念、增长见识。二是选派后备干部赴经济社会发达的省内外市县乡挂职学习锻炼。通过“外挂”的体验式教育, 使挂职干部开阔眼界、交流思想, 有助于他们把学到的经验运用到民族地区实践中去。三是选派后备干部进基层农牧区挂职锻炼。通过与群众的直接接触, 了解群众疾苦, 增强服务意识。四是轮岗, 在单位内部或者系统内部, 后备干部与其他干部轮流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 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大大提高后备干部的业务能力。
(四) 创新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选拔方式
在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选拔任用中, 也不乏有卖官鬻爵、论资排辈等现象, 从根本上讲, 是当前的后备干部选拔机制不健全。创新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选拔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不断完善民主选举制。大力推行“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制度, 以提名的广泛性、选举的直接性保证民主选举的效果。二是要大力推行干部公选制。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对广大后备干部进行层层筛选综合考量。三是要稳步实施竞争上岗制。用科学量化的竞争标准, 对后备干部实行优胜劣汰。四是要探索运用聘用制。对专业技术领域要求高的岗位我们可以采用聘用制, 向社会公开招聘相关人才, 做到因事择人。
(五) 健全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考核监督机制
监督和考核是干部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将监督和考核贯穿于选拔、任命和挂职锻炼的每一个环节, 最大限度的做到公开公正、依法透明。不仅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内部的监督, 也要将公民和社会舆论等外部监督也纳入到监督的轨道上来。另外, 要积极建立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考核机制, 综合运用科学的考核模式, 量化的考核标准, 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干群关系以及群众口碑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客观掌握其工作特长, 根据工作需要选送到合适的岗位, 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 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专长。
结语
历史经验证明,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是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必将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我们也必须正视现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也暴露出的诸多问题, 在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来源渠道、监督考核机制、培养机制以及选拔方式等方面集思广益,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确保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区稳定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陆惠君.民族地区后备干部培养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 2008.
[2]艾克拉木·艾尔肯.对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与培养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2.
[3]龙俊宇.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白伊古丽.论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创新途径[D].河北师范大学, 2009.
[5]徐星杰.从民族发展视角看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7.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 篇七
关键词: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性;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西部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要进一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就必须给西部地区提供大量接受教育,技术过硬的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就成为了重要的措施。人才的培养成为关键。
一、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发展民族高等教育,进一步培育更多优秀的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人才,进一步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而在这些干部队伍中,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占据重要数量。法律事务专业学生毕业绝大多数回到当地进入到基层法律机构或者是当地企事业单位中,成为了这些部门的重要力量。因此这些人才的技术技能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地职能部门的管理和发展,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对广大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部教育的转移,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多由西部转移至中、东部地区。以笔者所在的南昌工学院为例,作为民族教育的预科基地之一,南昌工学院集合了50多个少数民族的人才,更向西部地区输送了众多人才。南昌工学院的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占据绝大多数,其占总数的比例在大部分年级都接近或超过了95%,少数民族成分也呈多样化趋势,计有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回族等民族。这种趋势不仅表明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大,而且还说明,少数民族法律人才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培养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二、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南昌工学院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以法律事务专业2013级专科预科生为例,三个班班共有学生143人,其中117人为藏族学生、21人为其他民族学生、5人为新疆籍学生。整体而言,13法律事务专科预科班的学生以藏族学生(81%)、其他民族学生(15%)和少数新疆籍学生(4%)组成,基本可以称之为少数民族或是藏族班级。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和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了群体的特殊性。同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交流也都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同学交流很少。甚至因为生活方式、饮食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他同学由于不了解,彼此都会觉得有差异,感觉交流困难;但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成绩普遍较差,一方面,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差很远。所以教授这些学生不能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它不仅是培养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切培养活动的归宿。少数民族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与一般的法律人才有所区别。培养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其主要目的和动向应当是为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服务。学生毕业后到民族地区工作,应能很快融入当地法治环境,他们并不需要传统的法学教育,需要的是基层法制工作的实际技能。但从目前各民族类和民族地区高校法学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看,并没有突出考虑或照顾这一特殊目标。因此,针对少数民族法律人才服务目的的特殊性,为其制定适应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
(三)人才培养定位的特殊性
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一方面,就业去向显示行业化的特点。根据以往反馈的就业信息来看,近几年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形成特色化,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对于规模小的民营、私营企业漠不关心。另一方面,社会行业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技能和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对于人才提出了更现实化的要求,要求就业人才能够放开手来实际的办事,而不是空有理论知识,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就业前应当学会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堂创新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参考文献:
[1]土登、耿亚琴、汪卫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应用型、精英型人才培养必要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2)。
[2]袁翔珠:双向建构:西部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前沿,2010(2)。
[3]许莎: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民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视窗,2012(2)。
8.民族团结计划2 篇八
民族团结工作计划
2012年5月是第31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按照市教育局的工作安排,我校对民族团结工作做如下安排:
一、统一思想、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教育局党委的指示精神
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民族团结工作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来抓。2012年3月,我校在党总支的计划中已经安排了民族团结教育月的工作,开学大会,有专门针对民族团结教育以及维稳工作做了重点安排。全体教职工要模范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为党“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巩固和发展西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领导,认真组织,积极开展第31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
为了加强领导,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更加深入、有效,学校特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任启红 副组长:靳国强
成员:王玉华、周凤、傅丽娟、李生梅、聂婷婷、张守华、王欢、张桐、马存寿、郑娟、田莲桂、郑雅芝
三、任务分解、落实到人
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到年级组、学科组、后勤和课堂中间,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和问题排查工作,对重点对象严加防范,确保万无一失。班主任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家访活动,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引领、管理和教育工作。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反对“三股势力”、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抵制“法轮功”邪教,加强“四个认同”的教育,让党的民族政策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强大的舆论支持。
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在醒目的位置悬挂横幅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校报、板报、墙报、宣传栏等一切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各级党委的有关指示精神、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和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例,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强大的舆论支持,以达到人人皆知、积极参与的目的。
加强对师生员工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对“三股势力”、反对“法轮功”邪教和反分裂防渗透等方面的教育。
五、坚持以开展各种活动为载体,切实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内容。
各支部将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我当先我争优”演讲比赛活动,加强民族团结进课堂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民汉团结结对子活动等结合起来,促使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按照要求将民族团结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各阶段,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确保校园和谐稳定平安,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西宁市东方小学
9.民族常识教学计划 篇九
城郊学校
戴爱华
1.初步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知道文学和艺术的范畴很广,有传说、故事、诗歌、小说、戏剧、音乐、工艺等。
2.了解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各种人民的喜爱。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知道有的显示出南国水乡的风情,有的散发着北国草原的豪迈,有的蕴含着美丽的传说。这些体育项目和少数民族的喜庆节日以及歌舞等娱乐活动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令人流连往返的民族大观园。
3.懂得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许多节日都源于美丽的传说。让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的家乡,了解他们的这些节日。
4.让学生知道各民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认识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必要性。
课时安排:
第七课 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 2课时
第八课 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 2课时
第九课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2课时
第十课 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2课时
第十一课 少数民族著名人物 4课时
第十二课 维护各民族大团结 2课时
总复习6课时
教学范例
教学内容: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
教学目标:1.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兄弟姐妹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2.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兄弟姐妹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文学和艺术的范畴很广,有传说、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工艺等。同学们,你们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了解了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感受各民族文学艺术的魅力,为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各民族同胞的智慧而自豪!
二、合作探究:
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
(1)让读过《红楼梦》或看过电视剧《红楼梦》的同学讲一讲故事情节,说一说作者是谁?
(2)让学生阅读教材44页民族花园-----曹雪芹和《红楼梦》。
(3)小组交流阅读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感受。
(4)提问:《红楼梦》是怎样的一部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曹雪芹)
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曹雪芹:满族人,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曹家因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家族没落,让十岁的曹雪芹从锦衣玉食的上流社会跌到社会的底层,对封建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促使他写出了这部旷世杰作。
三、课外拓展:
阅读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或看电视剧《红楼梦》。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合作探究了曹雪芹和《红楼梦》,了解了《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了解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激发了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的情怀。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灿烂的文学艺术。
教学目标:1.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学和艺术范畴很广,有传说、故事、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工艺等。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曹雪芹和《红楼梦》。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
二、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45页《灿烂的文学艺术》,并进行思考:
汉族和少数民族有哪些杰出的诗歌和传说故事?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剧种分别有哪些?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歌舞分别有哪些?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有哪些?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派学生代表在全班说一说,大家议一议。
提问:读了上面的内容,知道了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了 3 文学艺术,你有哪些体会?指名说一说。让学生根据读过的内容,连一连下面的诗歌、传说、故事、歌舞 是哪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成就。
《离骚》 柯尔克孜族、《格萨尔》 彝族、《嘎达梅林》 纳西族、《创世纪》 蒙古族、《阿诗玛》 藏族、《玛纳斯》 汉族、《艺山红梅》 蒙古族、《百鸟衣》 高山族、《日月潭》 壮族、《江格尔》 白族、京剧 朝鲜族、牧歌 黎族、香哩歌 佤族、孔雀舞 傣族、竹竿舞 瑶族、木鼓舞 哈萨克族、长鼓舞 汉族。学生连一连,做完后集体订正。
说一说“花儿”。让学生讲一讲对“花儿”的了解。家乡青海地区流行的山歌“花 儿”,是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家乡每年 “六月六”都有规模较大的“花儿”演唱会。
三、课外拓展:
了解并学唱少数民族歌曲。在班上进行一次少数民族歌曲演唱会。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合作探究了灿烂的文学艺术,了解了少数民族的文学和艺术范畴很广,有传说、故事、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工艺等,培养了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情感。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
2.懂得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这些体育项目和少数民族的喜庆节日以及歌舞等娱乐活动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令人流连忘返的民族大观园。
3.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体育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有的显示出南国水乡的风情,有的散发着北国草原的豪迈,有的蕴涵着美丽的传说。这些体育项目和少数民族的喜庆节日以及歌舞等娱乐活动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令人流连忘返的民族大观园。
二、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
1.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
2.指名在全班说一说。
3.让学生阅读教材52页《珍珠球》。
阅读后让学生分组演练一下珍珠球的玩法。
4.让学生阅读教材53页和54页,思考:
摔跤是哪些民族喜欢的传统体育活动?(摔跤是蒙古、满、彝、侗、哈尼、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喜爱的体育活动。)
哪些民族喜欢武术活动?(在回、满、苗、傣、土、畲等民族中,武术活动比较普遍,他们以此锻炼身体、防身自卫。)
哪些民族喜欢举办赛马活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少数民族喜欢赛马活动。)
5.学生在小组里先进行交流,再派代表给大家说一说。
6.提问并回答:你最喜欢哪个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为什么?
三、课外拓展:
搜集多次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图片。制作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卡片。
四、课堂小结: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祖国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举办了多次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大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合作探究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让学生了解了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
懂得了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与体验。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究与体验更加了解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
2.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体育的情怀。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合作探究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了解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二、合作探究:
1.比一比。
向同学介绍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看谁介绍得最生动。
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
2.说一说。
说一说,学校开展了那些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看看谁说得最好。
3.阅读跳一跳。
课外活动的时候,让我们跳一跳,锻炼锻炼身体,放松一下。
4.改一改。
如果我们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进行“改革”,将它们变成我们生活中可以参与的体育活动,你就成了小小改革家了。
写出你的活动说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三、拓展活动:
在家里,邀请爸爸妈妈一起踢毽子,让家庭充满更多的欢声笑语。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探究和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利用说一说、跳一跳、改一改等活动,去真正体验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丰富多彩。
第5课时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教学目标 :1.知道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了解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许多节日都源于美丽的传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班大多数是汉族,我们汉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那么各少数民族也有哪些节日呢?这些节日又有哪些美丽的传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的家乡,和他们一起欢度这些节日!
二、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火把节的来历》。
学生阅读后,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后指派小组代表讲一讲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阅读与思考
学生自由阅读教材59页《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并思考: 汉族主要有哪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火把节是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什么时间举行?人们怎样庆祝火把节?泼水节是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 7 日?每年在什么时候举行?人们怎样庆祝泼水节?“那达慕”大会是什么意思?它是哪个少数民族传统的盛大节日?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是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又叫什么节?人们怎样庆祝古尔邦节?学生阅读后,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后指派小组代表向全班讲一讲,大家评议。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收集有关过节的资料(图片、文字),包括怎样过节、节日的来历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后反思:
10.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 篇十
一、预习
改变我讲你听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师单方面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运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的,所以,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教师的备课一样,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必须。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从预习开始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紧扣教学目标,利用3~5分钟进行课前测验(如听写、口述、演板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汉语教学中来。
二、启发指导
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是教师的教授。教师的教授应以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去学习汉语为前提。我的体会是,教师的语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汉语教师的语言贫乏、知识面窄,整堂课只是围绕有限的课本内容转,就难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因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汉语的重要前提是,教师本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在讲课时应随机应变,巧妙设计提问,尽可能让教学过程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精心讲解,引导启发学生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解决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讲课就是教师展现汉语魅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最重要的环节。
在汉字的讲解中,我总是先在黑板上写出易于识记的生字,让学生说出其偏旁部首,我再读出字的发音,说出字的含义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然后,再让学生用所学的生字来组词,以了解生字的更多的含义。最后,让学生变换偏旁部首,组合出不同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赵州桥》这篇课文,其中有一生字“洨”,学生马上说出此字的偏旁是三点水,我读出字的正确读音为xiáo,意思即河水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学生立刻联系以往学过的汉语知识,变换偏旁,依次说出很多不同的汉字(如咬、狡、跤、胶、较、校、饺、绞、皎、效、郊等),并一一说出其读音及其用法。
在词语解释时,我先详尽地解释词语的意思(基本上是师生配合进行),然后要求学生用词语组词组,再进行造句。如《视死如归》一课中有“从容”一词,我解释它的含义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学生说出该词是形容词,又说出一些词组(举止从容、从容不迫、从容就义等),又造句(“他满脸含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讲台”“方志敏宁死不屈,为了革命,从容就义了”),效果就很好。
在分析课文时,我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直至可以流利朗读,然后才开始讲解分析,但绝不一讲到底,而是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说的能力,培养口才。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汉语的主动性,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领会教师所讲的知识要点,并对学习内容加以总结、归纳、整理,以加深理解。我时常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什么用这个词?能否改换一个词而不改变它的意思?或者采用划分段落、归纳概括中心思想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并鼓励持不同看法的同学展开辩论。有时,我还有意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练习
练习至关重要,练习是全面检测学生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应在课内进行,在老师的带动下,通过听写、识记、读译、朗读、口述、背诵、默写、测试等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以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否则,学生不主动,教师讲解得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
在检测时,要了解好、中、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可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训练,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测试的目的。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程度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课本中的字、词、句、段,课本后的练习会做即可;而程度好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在掌握书本知识及完成课本后习题的基础上,多读课外书。在训练时,教师可边观察、边指导、边讲述,学生可边听、边说、边想、边做。在练习中或练习后,可采取学生自我批改、互相批改、教师公布答案等方式,让学生在讨论、思考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每节课结束前的10~15分钟,可进行形成性测验,要求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这样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节约了教师课下批改作业的时间,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备课和改进教学方法上去。
11.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 篇十一
一、让首堂物理课生动有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堂课上, 老师要尽量将一些较为引发学生兴趣的物理现象 (如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不同, 用弹簧秤称量结果不同) 、生动有趣的物理学经典故事 (如“死海不死”“马德堡半球实验”) 、让学生产生神秘感的物理问题 (如人们在水中游泳时不怎么感觉冷, 而当从水中出来后却感到浑身发冷) 、物理学家研究工作的感人故事 (如安培追着马车写电学算式、爱迪生失学后通过自学成了发明大王) 等收集起来作为第一堂物理课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和间接兴趣, 使学生能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二、演示趣味实验,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进程, 适时安排演示一些趣味性的实验, 如:“烧不坏的手帕”“纸杯烧开水”“纸上拉不倒的粉笔”“水中折弯的筷子”“把字放大的水滴”“瓶吞鸡蛋”“覆杯纸托水”“吹跳硬币”……或让学生动手参与一些简单的实验, 如:同桌之间手掌对拍体验“力的相互作用”、用食指与拇指分别挤压铅笔两端体验“压强”、用双手互搓体验“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耳朵贴近书桌, 手指轻敲桌面以体验“声音靠固体传播”……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置悬念, 诱发兴趣
思考的源动力来自于好奇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带有悬念的且让学生感到神秘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常情况下, 为什么人们在公路上行走不小心摔倒时是倒向前方, 而在冰面上行走不小心摔倒时是倒向后方?为什么把鸡蛋握在手中用力挤握鸡蛋不破, 而用手指甲弹一下就会破?插入水中的筷子, 从水面看时为什么会是弯折的……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 设置悬念也可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如:用酒精灯给盛水的纸杯加热至水沸腾, 而纸杯却没有燃烧等。
这些悬疑问题的设置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学生在这种极具强烈的求知欲中探索、学习, 老师只要稍加点拔就会收到明显效果, 这样, 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四、展示物理实验史实, 提高兴趣
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一部物理学实验史, 就是物理学家努力进行科学实验、不屈不挠探究科学奥秘取得成功的生动历史。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利用图书、资料或讲故事、课件展示、网上浏览等多种形式介绍相关物理实验史实, 不断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物理实验史教育,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效法科学家忘我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鼓励学生, 只要努力探索、不停奋斗, 在未来的科学发现中就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践证明, 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史教育,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促使学生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理想。
五、加强探究实验, 培养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来的。做好物理实验, 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在我国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山区, 由于条件的限制, 在小学阶段, 小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非常少, 导致初中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偏低, 部分学生不愿动手甚至害怕做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师, 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到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来, 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 培养其物理实验的兴趣, 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有扎扎实实地动手动脑学物理, 才能深刻理解物理知识, 轻松、愉快地学好物理知识。
六、多媒体课件辅助, 深化兴趣
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今天,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 把本来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模型等具体化、形象化。并通过音频、视频、动、静、分、合等相结合的方法, 使学生更能直接地形成概念和认识规律。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还可以把由于现象不明显、可见度不高、可操作性不强或无实验设备等原因造成的, 并不适合在课堂上演示或学生操作的部分实验动画模拟出来, 形成生动具体的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利用纵波的模拟实验来类推声波的传播, 将抽象的声波传播用具体的Flash展示出来, 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多媒体让学生更加具体清晰地掌握了实验过程, 同时提供了动画、文字、声音、色彩等学习情境, 对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都产生极大的冲击, 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大大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七、开展科技活动, 发展兴趣
利用课外活动辅导补充课上的不足, 使“吃不饱”和“吃不了”等学生的问题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解决, 取得成功, 这也是发展学生物理兴趣的有效途径。开放实验室, 组建各种物理兴趣小组, 欢迎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或走出去搞小调查等活动。通过这类科技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场所, 以利于巩固、提高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又可以接触到一些未知领域的相关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再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爱好。
组建优生兴趣小组, 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难度、深度的知识培训, 探讨各种解题方法、奇思妙解以及实验方法等, 既提高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使其在班上树立学科带头人的榜样, 并通过他们带动物理“学困生”, 从而实现整体提高, 共同发展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八、学以致用, 保持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初中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少见, 教师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 也掌握了生产、生活技能, 让学生充分感觉到物理知识不仅是有趣的, 更是有用的, 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 从而使之保持对物理的长久兴趣, 快乐地学习物理。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 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引出农用喷雾器上标识10 L、15 L等的含意, 若要兑千分之几农药应怎样计算药量。在讲扩散和温度的关系时, 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 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等。
九、网络化学习, 丰富兴趣
全球信息数字化、学习网络化的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因此, 我们的物理“教”“学”模式应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网络技术可以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限制, 相互交流, 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网校、教育网、因特网向本校、本地区教师学习, 也可以向外地或数据库专家系统学习。现代网络让每个学生拥有几乎无限的信息来源接口, 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个别化和交互性的学习。我们要多开展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由“学会”物理知识到“会学”物理知识, 会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获取知识和成功的乐趣。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化学习指导, 让他们了解课外“精彩的物理世界”, 丰富他们的兴趣爱好, 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
【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推荐阅读: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招简章10-20
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总结01-13
少数民族工作计划09-13
北方少数民族08-09
少数民族课件09-27
少数民族教案10-07
少数民族著名人物08-20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10-25
广西少数民族排名11-13
少数民族春节小报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