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现状

2025-01-18

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现状(共10篇)(共10篇)

1.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现状 篇一

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是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跨世纪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中央政府致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分析研究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对于促进西部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转换过程、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乃至跨世纪稳定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问题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贫困状况的发生和

贫困程度的大小与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贫困与生态

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是造成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非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P?托达罗(MichealP.To-daro)在《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曾经提出地域差异理论来解释贫穷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他指出:“从整体来看,当今第三世界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要少于目前发达国家开始他们现代增长时所拥有的资源。除了少数几个第三世界国家拥有世界需求日益扩大的大量石油、其它矿产品和原材料资源外,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如几乎占世界人口1/3的亚洲国家,自然资源都很贫乏”。同时,恶劣的气候条件也是直接影响生产条件的一个明显的因素,大多数贫穷国家气候的极度炎热和潮湿会毁坏土质,使许多自然产品迅速地贬值。最重要的一点是,极度的炎热和潮湿不仅使劳动者感到不舒服,而且使他们的健康状况下降,减低他们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的欲望,从而普遍降低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生产效率。”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最贫困的人口生活在世界上恢复能力最低、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由于穷人比富人更加依赖于自然资源,如果他们没有可能得到其他资源的话,他们或许会更快地消耗自然资源。且975年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ehert.McNamara)在向该行董事会所作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绝对贫困指一种生活条件,它受到文盲、营养不良、疾病、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严重限制,而使受害者出生时带来的基因的潜力不能得到发挥。实际上这是一种处于生存边缘的生活”。世界环境委员会1987年对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贫困现象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论述:“没有比任何一个地区承受着这种贫困一环境退化一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痛苦更悲惨的了”。

世界银行在《贫困与对策》(1992年减缓贫困手册)中对影响贫穷国家资产积累的各种政策进行了分析,它在环境政策中指出:“贫困与环境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贫困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贫困。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低收入与眼光短浅间的明显关系以及贫困与生存风险间的联系。”眼光短浅使人们更快地挖掘环境资源,而不像社会可能愿意的那样利用资源,并且会失去对土地资源进行投资的激励,这种投资需要若干年才会产生报酬,但短视并非穷人的本性与专利;相反,这是市场、政策和体制失败的结果,其中有些是与贫困相联的。环境与贫困恶性循环最直接结果是穷人的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饮用和洗浴受污染的水而得奇生虫和传染病以及由于做饭和取暖燃料造成室内空气污染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在城市地区,穷人较少获得清洁水,负担不起清洁燃料和高质量的住房条件,室内空气污染高。这些环境公害对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是严重的。它将永久地伴随着贫困。”1994年9月,联合国人口与发展会议报告指出:“随贫困而来的往往是失业、营养不良、文盲、妇女地位低下、易受环境风险、获得社会和保健

服务的机会有限,包括生殖保健服务,其中又包括计划生育。所有这些因素造成了高生育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低经济生产力。同时,贫困也同人口分布不均、不能持续利用和公平分配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以及环境严重退化有密切的关系。联合国人口与发展会议报告表明,贫困的普遍化同人口增长、经济落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等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增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可持续性。

贫困是贫困地区最普遍的社会经济特征,贫困的大面积存在及消极影响是贫困地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基本原因。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迅速、有效地缓解贫困、并逐步消除贫困。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就是抬物质、经济的贫困和精神、文化的贫困以及因贫困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反贫困的,消除贫困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可持续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贫困的存在引起生态环境恶化,而生态环境恶化又导致贫困加剧。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只有通过广泛的经济发展才能最终消除贫困。但是,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还不是消除贫困的充分条件,消除贫困必须在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其中以人口的严格控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重要前提。

2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1 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沙漠荒漠地区、喀斯特环境危急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由于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自然、生态、气候、植被、资源等情况千差万别,各区域贫困形成的原因、贫困的运行机制及贫困人口的特征状况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条件极为恶劣。西部地区除青藏高原外,大多分布在我国第二地形的中低山地,一部分在中部丘陵山区,地貌种类多样,恶劣地形较多,如西北黄土高原的沙漠、沙化地貌和黄土粘土荒漠地貌,西南的武陵山区和桂西北山区强烈发育的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的寒冻风化地貌等。同时,西部地区还集中了我国主要的大山、高原、沙漠、戈壁、裸岩。冰川以及永久性积雪地域等,构成了西部地区地质地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西部地区80%以上的贫困县分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中。

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一般常见的有洪、旱、霜、雹、震。病多种自然灾害。解放以后的50年间,西部地区平均每年受灾面积达600多万hm2,约占西部耕地总面积的1/5。近10年中,西部地区平均每年受灾面积达0.077亿hm2,其中旱灾占80%,青海、新疆的草原面积有一半干旱缺水,受灾退化,风沙、冰雹、低温、霜冻等灾害也经常威胁西部的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

2.2自然生态环境失调

生态环境脆弱是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

恶劣既不利于人类居住,又不利于贫困人口赖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业生产,这既是贫困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又是一些贫困人口初步脱贫以后,又大面积返贫的根源。此外,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地处生态敏感地带,即介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明显差异生态环境的过渡带和交错带。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对环境因子变动的敏感性强,因其环境或景观的变化则会导致土地生产力的明显下降乃至丧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据《中国21世纪议程》提供的资料,我国的荒漠化很严重,已占到国土面积的8%。其中风沙和水土流失引起的荒漠化各占一半,全国约有1.7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和威胁,约有2100万hm2农田遭受荒漠化的严重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万km2,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t,另外,大面积的草场由于荒漠化造成牧草严重退化,载畜量下降,而这些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地区主要就位于西部地区。从现实状况来看,几乎所有的西部贫困县都面临着生态恶化的严重局面,其中不少贫困县又位于生态影响波及面很大的区域,如在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敏感区就有135个县是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22.8%。

2.3土地沙漠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导致土地按漠化趋势加剧。据统计,西部11省(市)。自治区沙漠面积为128万km2,其中沙漠化土地12万km2,其中因滥垦、过牧、强度樵采、工矿交通破坏造成的占85%,而这些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干旱区。由于不适当的开垦和超载滥牧,西部地区草原沙化、碱化、退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新疆草场面积由解放初的0.507亿hm2减到1996年的0.36亿hm2,并且西部许多地区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毒草杂草增长、草场退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建国50年来,西部地区草原亩均干草生产量已下降40%,有0.13亿hm草地已转变成沙漠或戈壁,还有0.13亿hm2草地正在受风沙危害,碱化草场面积亦超过0.07亿hm2。建国以来西部草原区的牲畜头数增加2倍,优良草原又遭到大量开垦破坏,加上草原建设跟不上去,造成草原的退化、碱化、沙化面积日益扩大。强度樵采、过度耕种以及超载放牧形成的沙漠化、荒漠化正在不断地动摇和摧毁贫困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4人口超载且素质低下

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素质的普遍低下是西部贫困地区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障碍。解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状况的相应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为下降,人口增长明显加快,有的省、自治区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在过去的两次生育高峰期间,西部大部分省区的生育峰值都很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有的省、自治区在解放后的50年中,生育高峰持续长达20年之久。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对人烟稀少的西藏自治区估算,西藏人口超载100万,占西藏总人口的49.30%,又据中科院1997年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均为土地承载超载区,四川、新疆、陕西汽复为土地承载力临界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85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1.3人,而到1996年则增至每平方公里100.6人,即使在干旱半干旱的宁南山区,人口密度也达每平方公里76人,其中特困地区固原地区人口密度为110人,是联合国按漠化会议确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临界值7~20人的几倍。

受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影响,西部贫困地区人口发展的突出区域特征,除了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超载以外,就是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1997年,全国15岁以上社会成员的文盲率为16.36%,西部贫困面较大的贵州为25.88%、云南为25.22%、青海为43.62%,宁夏为25.83%,西藏为54.08%,均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8年贵州482万贫困人口中,只有27%的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有l/3以上的青年和中年文盲,在女性人口中文盲比例高达80%,瑶族的女性文盲率超过90%。由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落后,西部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面临沉重压力,这与西部贫困地区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以及二者的逆向发展构成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障碍。

3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在人口持续增长和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下,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给贫困地区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致力寻求西部贫困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与途径已刻不容缓。

针对西部贫困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实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扶贫制度创新

在扶贫开发进入全面攻坚的历史阶段中,扶贫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能够保持贫困地区经济可持性的经济法律制度,不仅仅是指物质生产领域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而且包括扶贫组织体系、贫困人口自身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生态生产等领坡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做到贫困地区物质再生产、精神再生产、贫困人口自身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的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促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相互增殖,最终使贫困地区跨世纪的稳定脱贫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踏入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之中。扶持贫困人口是政府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政府的扶贫职责必须具有制度保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而且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对于贫困地区政府来说,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这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的行为取向有很大的差别,社会部门和国内外机构的扶贫行为也应该在制度和法律的约束下进行。在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中,致力探索贫困地区扶贫领导组织体系的创新、扶贫资金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改革,小额信贷计划、社会服务计划和教育科技培训计划的配套实施方式的基本目的就是力图改变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救济式扶贫和单一经济开发扶贫给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真正将扶贫从政府、部门和社会纵向的、行政性的扶贫方式转变为由政府、部门、社会和贫困地区政府及广大贫困人口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反贫行为。

3.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西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办法,促进人口控制与扶贫攻坚协调发展,将计划生育、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作为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扶贫的重要条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有生理缺陷、弱智低能和身体障碍严重的人口再生产。大力完善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社会福利、公共医疗卫生和优抚安置制度,积极探索脱贫保险制度,并在扶贫攻坚中把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作为降低生育水平的新机制。

针对西部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多、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技术教育功能弱的弊端,大

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在通过宏观调控、完善中央各部委及社会各界的“教育扶贫工程”、“智力支边”、“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光彩事业”等教育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建立以财政为主体的“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基金”,实施阶段性的贫困地区扫盲计划和其它教育援助计划,集中资助、扶持、协调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西部各省、自治区地方政府也必须制定相应的教育发展计划并对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作出调整,改变将脱贫速度和贫困规模减少作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扶贫政绩衡量指标的作法,而把教育发展,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升学率和巩固率以及成年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等作为考核贫困地区官员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从而真正把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到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上,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3.3科学、有序地推进退耕还林试点工程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程,是西部大开发中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战略任务,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中,西部贫困地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扭转依靠退耕还林工程解决地区发展问题,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观念,将“等、跟、学”等被动执行。行政依附观念转为主动思考、灵活调整、大胆创新观念、将“等、靠、要”观念转为奋发拼搏,自力更生、广开门路、敢为天下先的观念,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观念转为以发展促稳定的观念。力求把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同长江、黄河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同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旅游业、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与发展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与提高广大农牧民科技文化水平结合起来,真正把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纳入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退耕还林(草)计划指标不能机械套用、简单分解,为退耕而退耕、为还林而还林,退耕还林要采取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相互协调的方针。生态条件好,农业产业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坡耕地、河谷地不能盲目退耕。而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薄地,应以营造生态林为主,不能强行发展经济林,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坡耕地,要采取林下种苗和生物埂(篱)护坡等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适合发展牧草的坡耕,要选择多年生的优质牧草,在高海拔地区和退化严重的草场要广泛推行封山绿化、退牧封草、休养生息等措施。切实研究解决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如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中水利设施建设的配套问题、种苗基地建设的配套问题、草原牧区建设配套问题、资金使用与管理问题等等。切实解决试点工程运作经费问题,还林管护问题,解决粮食调运过程中的分类结算问题,银行贷款利息问题,零售损耗问题,运粮车过路(桥)问题、仓库容量问题以及退耕还林(草)以后农牧民的教育培训问题,民族宗教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等。拿出具体的、具有长远意义的解决办法。

3.4强化社会服务,改善社会环境

强化社会服务的基本内容是根据贫困地区人口区域性分布特征,以绝对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通过社会服务计划实施区域性物质援助,向绝对贫困人口提供粮食,衣物等最基本的生活必须品,以及人畜饮水、卫生设施、健康服务和基本住房,以迅速缓解贫困,相应促进贫

困地区社会发展结构的优化。特别是增加贫困人口在医疗卫生、营养保健方面的投资,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和营养水平。相应地提高他们的可教育性和生产率,这既能赋予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所需要的资产,又能赋予他们免受身体之苦的直接福利收益,这种投资能达到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同时,强调绝对贫困人口直接参与社会服务计划如基本农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并辅之一系列区域性政策措施保证贫困人口在参与经济机会中实现收入增加,并不断激发贫困人口产生新的需要和追求,从而逐步形成一种能够使贫困人口发展自身潜能的发展模式,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改善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基础,有效提高扶贫投资效益及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的程度,为其稳定脱贫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政府为主体向贫困人口提供良好的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组织管理等项目服务,以全方位改善实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社会环境条件。其实施主要内容是:制订明确的社会服务计划并通过宏观政策诱导促进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社会服务项目流动,将社会援助的重点放在改善贫困地区人口基本住房、食物、人畜饮水、卫生条件、疾病防治上来。增加对贫困地区基本卫生基础设施的经费补助,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培训贫困乡村医务人员,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援助贫困地区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制订阶段性的基本卫生服务为主体的公共卫生计划如在地方病流行区和多发区实施地方病防治计划,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施生活环境改造工程以及广泛的妇女保健计划和儿童营养计划等等,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公共医疗卫生和优抚安置制度。

另一方面,围绕扶贫制度创新,贫困地区政府必须按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制订各种稳定而有吸引力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坏境,切实转换职能,使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直接生产者职能逐步分离,逐步减少通过财政资金直接进行生产性建设投资,而将资金重点投放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上,以及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福利事业上,努力改变贫困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贫困地区社会环境的改善还必须加强社会控制调节机制。一般说来,贫困地区社会调节机制以自治为主要形式,但是,在贫困地区社会成员自治能力和民主意识的自然程度还不高的现实条件下,国家政府的调节和控制尤为重要。经济体制改革,使传统的行政性调节和控制机制发生了变化,控制机关与社会成员间的垂直型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相对松散,政府职能也逐步由通过指令性计划控制转向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间接控制,这样使原有的调节和控制职能日益弱化,同时新的适应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社会发展的调节、控制机制还未形成,或很不完善,又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人口增长失控,劳动力素质下降,妇女地位下降,以及宗法关系加强、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蔓延、犯罪率上升等。因此,加强社会调节控制机制的建立是贫困地区社会环境改善的重要内容。

2.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现状 篇二

民俗文化,是人文科学中民俗学研究范畴的文化现象,从十九世纪中叶,就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风行一时。而民俗学恰恰就是把大量的民俗文化现象,加以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给人们打开一个认识自己的窗口。千百年的文化演变和时代的进程证明,越是具有地方特点和乡土特色的,越是具备世界意义。西部———虽地处我国偏远贫困地区,但是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同样也绘制了这里的民俗文化。“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广大地区,是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作为及具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符号,更是给生息在此的人们一个精神食粮。“百般花头独一枝”的甘肃岷县“洮岷花儿”就以其丰富的语言形态、独特的歌词辙韵、优美的音乐风格、特殊的演唱方法、表现形式、存在价值而蜚声国内外。岷县先后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省花儿之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联合国民歌考察采录基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更值得关注的是“洮岷花儿”还被列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然而,认清“洮岷花儿”发展的现状,如何具体地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使之成为甘肃岷县的文化名片,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里笔者就如何发展“洮岷花儿”从重要意义和途径着手,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

1 大力发展“洮岷花儿”的重要意义

2005年12月31日,《中国文化报》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岷县“洮岷花儿”项目榜上有名。这标志着岷县“花儿”进一步走向了世界,这对挖掘、保护“花儿”和提高对她的研究水平都提供了一个莫大的平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大力发展“洮岷花儿”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1 作为民间口承文化,花儿能真实地反映当地人民群众的生

活面貌,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活动有了更多的渴望。因此,民间的“花儿”首先觉醒,并被广大群众所认可所接受,这样也造就了一批有名的花儿歌手,有关“花儿”的活动场所也逐步由田间地头走向大庭广众,各种“花儿会”和”花儿大赛”更是将她提到了另一个高度,对老百姓民间生活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1.2 大力发展花儿能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花

儿”的地方就有“花儿会”。在花儿会期间,县上每年都举办洮河奇石、盆景展和书画交流活动,并举办大型商品交易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客商,他们有的交易商品,有的洽谈项目,有的观光旅游,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贸易数额一年比一年多,新的市场连续开辟。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搞活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洮岷花儿”能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发展“洮岷花儿”是汉、

藏、回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一个文化样本,包含着多个民族的人文历史,民俗、宗教传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那些重岩叠嶂、风光幽雅的名山胜地相继举行花儿会,是当地各民族团结交往和集体娱乐的方式,因此花儿会既是民间音乐的盛会,也是民族团结的盛会。

1.4 多声部“洮岷花儿”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可以与壮族大

歌、侗族大歌、纳西古乐相媲美,同样都是世界级的音乐,他们成为世界了解广西、云南的一条通道,而岷县的多声部“洮岷花儿”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我们需要迅速抢救自己宝贵的多声部“洮岷花儿”这一世界级的民间音乐,精心培育打造,使之成为宣传岷县传统文化和甘肃文化整体素养的真实名片。

2“洮岷花儿”发展的制约因素

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接轨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花儿”作为甘肃的传统文化,也无法逃脱这个现状。

2.1 在越来越迅猛的现代都市文化冲击下,这种传统文化的优

越性已经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艰难的挣扎。在大力发展经济、搞活贫困地区高原市场的过程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人们往往重视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产品的开发与经营,而忽略了文化产业的开发与管理,这对于在市场经济中本来就显得相对脆弱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极不公平的挑战,特别是对“花儿”来讲,则造成深度影响。由于“花儿”反映的内容多为朴实的田园生活,它很少把眼光从田间地头转向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一走进都市就有些格格不入,“洋文化”始终排挤和嫌弃着“土文化”。意识形态的差距使“花儿”这种“土文化”失去了一些青年人们的青睐,群众基础正在减弱;流行音乐,现代社会元素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这种文化艺术的了解越来越少,谈起发展和传承,受传群体流失则成了不容忽视的严重现象。

2.2 对花儿的重视程度不够,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人们对“花

儿”的认识和理解的层次还比较浅薄,“花儿”事业的发展得不到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对这种文化的研究没有列入省级甚至国家的科研规划,新闻、宣传、文化等部门尚未形成共识。近些年来,人们把对物质文化的追求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上,而忽视对文化事业的开发与发展。另外,“花儿”发展缺乏专业的创作者,传播队伍中始终缺少领军人物,同时也缺乏创新。因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些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家们的参与和努力,也离不开对艺术形式及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创新。比如,“洮岷花儿”中的花儿歌手大多是当地农民,演唱者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很低非常有限,阻碍了“花儿”的创新和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升华。一般都是传唱,而创新较少,缺少具有更高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优秀的“花儿”剧本也是罕见其显,很难再适应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需要,这也直接影响了“花儿”的口头传唱和音响传媒的发展,阻碍了“花儿”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

3 促进“洮岷花儿”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大力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3.1.1 政府、文化部门要重视“洮岷花儿”,加大对文化发展的支

持力度,经济政策文化制度,都要为此服务搭建平台,尽可能多的组织一些有利于“花儿”传播和发展的民间文艺活动。对于非常贫困的地区,通过类似“花儿大赛”这样的形式,给予一定的投资,在设立奖项、奖金方面可适当放宽,以此调动、鼓励老百姓的热情,让“花儿”在民间真正火红起来。文化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花儿”的商品开发意识,认清市场,把握人们的文化需求心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花儿”的民族文化特色,注重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让她走出岷县,走出甘肃。

3.1.2 各级文化单位应该尽快把“花儿”培训工作重视起来,要

在抢救保护“花儿”老歌手的同时,培养发掘新歌手。具体的可以是举办培训班,请老歌手、名歌手把自己的好歌、绝活儿都教给年轻人,只要是感兴趣的、嗓子好的、性格活泼的都可以让他们参加省、县、乡上的各种培训,这是解决失传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第一办法。要把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人才培养才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所培养出的人才也才有可能为“花儿”事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模范带头作用。使花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后继有人。

3.1.3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名人效应在事物的传播过程中的

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东北的“二人转”、陕北的“信天游”等,它们同样是属于民间艺术文化体系,若干年前的社会知名度和产业化水平也不是很乐观,但是随着像赵本山、潘长江、阿宝等一些优秀文化人物的出现,加上这些人舞台上的精彩演绎,使这两种民间文化很快走上了一个巅峰,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商业化水平快速提高,而且在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行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岷洮花儿”的发展也可以借鉴他们的发展模式。将农村山间与城市舞台相结合,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让她在国家和世界的文化舞台中真正的演绎贫困地区民俗文化魅力。

3.2 发挥教育系统的作用,加快花儿规范科学发展随着现代

化的进程,原来传播、繁衍花儿的社会环境、文化土壤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花儿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要提高“花儿”艺术整体文化素质应该从最基础的教育抓起,将“花儿”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让它走进学校,开设一些以“花儿”的学术研究和以“花儿”为内容的声乐、器乐方面的学习,充分发挥这些院校在信息智能以及人才方面的优势。同时对一些艺术团体的现有“花儿”歌手应该进行定时定量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加强演唱和表演水平,要逐步使“花儿”由田园走向学院。这样不仅解决了“花儿”演唱者受教育程度低、文化底子薄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人才的培养,为精英人才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解决了“花儿”文化人才断代的危机。为了更好地做好花儿的当代传承,利用高校,尤其是高等音乐院校的师范院系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最能为花儿的大面积、普遍性的传承发挥作用。因为高师音乐院系的学生都将成为未来的老师,如果这些未来的教师都热爱花儿艺术,都了解、熟悉、懂得花儿艺术,都善于表演花儿艺术,那么,花儿传承就将是另一番景象。高校利用把民间歌手请进来和师生走出去深入民间,使民间传承与高校的教学传承结合起来,必将改变目前花儿日渐凋零的局面。因此,可以说,高校是否将花儿的传承纳入自己的教学日程,也是花儿当代传承中较为关键的问题。甘肃花儿演唱最普遍的地区,今后我们培养的音乐专业学生将是活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者,他们把自己所学的音乐理论和花儿结合在一起,肩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必将形成一条从小学到大学的花儿文化传承的链条、使花儿在更好的生存环境下得到可持续发展。当然,人才的培养决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做到的事情,更不是说一两个已经成名的“花儿”歌手带出来的学徒就是人才的培养,这里所指的人才培养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结构体系的,比较规范和科学的“花儿”艺术人才的开发。

3.3 建议建立数据库作为具有如此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地区

来说,建立岷县传统音乐数据库的原始音响信息管理向数据管理的转化,不仅将为传统音乐现代化进行有益的探索,对岷县的民俗事宜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专家学者们要多对“花儿”做挖掘、整理、调研工作,及时抢救记录大量散落在民间的“花儿”,为理论研究和我们的后代保存下珍贵的资料。

大量资料显示。除了“洮岷花儿”外,岷县的民俗文化及传统音乐资源十分丰富,笔者大致调查分成了四大类。她包括:

(1)民歌类:山歌、号子、小调、长歌。

(2)曲艺类:贤书、岷州道情、曲子弹唱、岷州宝卷、本子花儿、谷子评书、铧片评书等。

(3)戏曲类:秦腔、眉户、秧歌戏。

(4)民间器乐曲:《大红袍》《菩萨令》《大开门》《莲花落》等。

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独特魅力和生存空间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点滴,都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所以将一般的民俗文化和传统音乐的保护定位成两层含义———保存与发展。而数据库能在保存的容量和保存的效率上大大超越以往的存书手段。并且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得更多地人了解、学习、岷县的传统文化。这样潜移默化地给该地区的民俗研究和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机制和有利的发展契机,至少在资料保存方面发展了岷县的民俗文化和传统音乐文化。这个数据库的建立还将有利于与各音乐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理论合作,使得“学”“术”真正有效的结合起来。建立像岷县传统音乐文献数据库此类具有地区性的小型数据库,还将为全国范围内传统音乐文献数据库架构起一个畅通的音乐信息交换通道,以此达到全社会的音乐资源共享。

“通过生活本身,传统将慢慢地、不可避免地从我们生活中抹去,企图阻止这一点,就等于阻止历史发展地自然进程,是徒劳无功的。”(柯达伊《匈牙利民间音乐》1964:160)我们要做的也许不仅仅是在于记录与保存,更重要的是留给后人一副“活色声香”的音

参考文献

[1]胡小满.对音乐遗产“原生态保护”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6.

[2]罗德惠.传统与现代间的洮岷[N].兰州日报,2006-6-4(B03).

[3]幺颖.甘肃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视点,2007(5).

[4]柯杨.花儿会-甘肃民间诗与歌的狂欢节[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3).

3.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现状 篇三

1997年全國高校全部实行招生“并轨”,新的高校收费制度将在校贫困生人数不断推上“历史最高峰”。与此同时,国家、高校、社会企事业单位不断推进“奖、贷、助、补、减、免”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贫困生的困境,但各高校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差异较大,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进一步丰富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理论,为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提供参考。

一、调研的方法及过程

(一)对象

调研对象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721份,收回有效问卷696份,回收率达96.53‰

(二)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有30个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内容涉及贫困生基本情况、获得资助的基本情况、资助效果、资助工作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等方面。

我们还随机选择了家在宁夏南部山区、川区、银北地区的10名贫困生进行家访,对20名贫困生做了电话回访。

二、结果与讨论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公布的数字显示:2016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达到527万,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占高校学生总数的7.27%。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目前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校贫困学生的比例高达46.19%,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贫困生中回族学生居多,女生居多。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学院贫困生中回族学生占61.56%,女生占72.37%,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城镇学生有7.81%;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宁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农村学生有24。32‰虽然大部分贫困生通过国家资助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但家庭无力给予学生其他所需。调查显示,化工学院学生的月平均生活费低于5D0元的在校生比例为13.73%,这部分学生的生活费仅够用于伙食和生活必需品。

(二)国家资助政策极大地减轻了贫困生的压力,促进了受助贫困生的学业和综合能力发展

高校贫困生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的重视,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同时颁布了系列配套实施办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含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学费补偿等多种形式的国家资助,以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社会捐资助学等辅助措施。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校贫困生中,89.19%的学生的学费来源于助学贷款:10.81%的学生的学费来源于助学金;13.21%的学生获得了学费减免。学院有17.42%的贫困学生完全依靠国家资助政策读大学,其家庭基本没有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国家资助政策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减轻了其家庭经济负担,为贫困生搭建了“助飞平台”。

根据国家政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享受国家资助的力度比其他院校要高。目前宁夏大学由政府、学校和社会企事业团体设立的奖助学金有30多项,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宝钢教育奖学金、明德奖学金、华藏孝廉奖学金、宁夏大学校级综合奖学金、燕宝助学金、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丰田助学金、应善良助学金等。调查统计显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办理了助学贷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9.79%,有81%的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过各类奖助学金:有0.28%的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6.1%的学生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46.88%的学生获得过国家助学金,24.27%的学生获得过校级综合奖学金,有47.99%的学生获得过宁夏燕宝基金捐助的燕宝助学金等。

各类奖助学金激励了贫困生刻苦学习,让他们有精力和时间集中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受资助学生中,有21.02%的贫困生专业排名较靠前;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实验、科技竞赛的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数的15.02%;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的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数的83.78%。

(三)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和坚强有力的班级评议小组是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得到肯定的关键,资助工作还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主要包括认定贫困生身份和划定其所属贫困等级。宁夏大学的认定标准是以银川市当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参考,结合学生日常消费情况予以综合评定。其认定程序是:学生申请一班级评审小组评议一学院审核一公示一上报学校复审一学校公示一上报上级部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70%的学生均是老少边穷地区生源,90%的学生在入校时都带来了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为此,宁夏大学对贫困生的认定重点依靠学院审核小组和班级评审小组:学院审核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全体辅导员为成员;班级评审小组由年级辅导员、班主任、1名学生党员、1名学生班干部、1名普通学生组成,班级评审小组会在平时关注同学们的日常消费情况,在评审时参考日常消费水平决定资助学生和等级。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化学化工学院有76.4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贫困生认定程序合理,有73.79%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班级贫困生评选公平公正,有75.03%的学生认为本班贫困生的消费水平与其贫困生身份符合或基本符合。由此可见,提升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能力,重视学生干部工作作风建设是高校提升国家资助工作执行水平的重要抓手。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学院资助工作监督考核制度》,促进资助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四)貧困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在计算机、外语、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需要学校给予帮助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普通话、计算机、英语、人际交往、文体特长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难免会有自卑感和较大的心理压力。高校的资助工作者要高度关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中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建议这类学生积极进行个人心理咨询、选修心理类公选课,通过举办心理讲座和团队辅导活动,培养贫困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组织领导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56.16%的学生希望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给予帮助,有73.87%的学生希望在英语学习方面给予帮助,有67.27%的学生希望在就业指导方面给予帮助。可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资助工作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精神资助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上来,要强化“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困”与“育人”并重的资助宗旨。

(五)西部少数民族贫困生家庭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各高校应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重视贫困生家访和回访工作

据调查,造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家庭在中西部经济落后或贫困地区;第二,部分专业学费的增加超过了贫困生家庭所在地人均收入的增加幅度;第三,学生家庭因病、因灾、因意外事件致贫;第四,学生家庭人口多,父母年龄较大或身患重病。

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回族农村女生的家庭并不是特别困难,尽管家庭负担重,但实际劳动人口多,而全家人挣来的钱主要用于给家里的男孩娶妻盖房或治病,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基本没有,从而导致女学生在校消费水平低,自立自强,打工挣钱,被班级评审组定为贫困生。为此,高校资助工作要重视贫困生回访工作,坚持通过新生家长会、电话回访、给家长一封信等家校沟通形式,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动员家长多关心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对家庭的贡献,从而给予女大学生更多的家庭帮助。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仅有3%的在校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非常了解”,有20.6%的学生“比较了解”,有48.3%的学生“一般了解”,另有28.1%的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不了解”,因此,要更进一步加强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尤其是对新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以确保学校资助政策有效公平地进行,同时帮助新入学贫困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本文系2016年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效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4.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现状 篇四

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成绩的几个因素

陕西彬县水帘初级中学李拴虎

邮编:713500

联系电话:***

从教十多年来,我曾在四所农村初级中学任教过。在这四所中学任教的过程中,我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惑,考试题从难易程度上来讲,应该说比较适中,但是,学生的成绩却很差,差生率往往达到了6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了70﹪—80﹪左右。就拿数学这一基础学科来讲,本学期,我们学校中考时九年级的差生率为40﹪,八年级的差生率为65﹪,而七年级的差生率达到了75﹪.更令人吃惊的是,七年级数学成绩中竞有五名同学得了零分。其他学科像英语﹑物理﹑生物﹑地理等也大都如此,同时,据调查其他兄弟学校情况也基本如此。也许,有人可能认为是不是现在教材内容变得与过去相比更深了,更复杂了?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课改工作也不断深入,只能说现在教材的内容与过去相比较“营养”更丰富“营养”更全面﹑内容更简单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此差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深思。

一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不足之处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强调每一名适龄儿童都有学习的权利。因而,过去应试教育制度下的选拔性考试纯粹就变成了升级性考试,选拔的功能荡然无存。反正学不学都能正常升级,学好学坏也都能升级,因而部分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和压力也就很小,甚至没有这种意识和压力。

九八年我在彬县韩家九年制学校任教的时候,曾对当时八年级40名同学的学习兴趣做过问卷调查,其中就有八名同学反映出的信息就是:一鞭子往上赶,成绩好坏又有什么影响呢?

二目前就业形势的影响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近几年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方面出现了一种现象:部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常常为生计四处奔波,而这一现象对头脑简单﹑思维幼稚,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中小学生来讲,他(她)们不会去想,这些毕业生是哪个学校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是否名符其实?而仅仅看到一种表面现象:大学生没有工作,成人了还要父母养活,所以上不上大学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熟不知,即使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工作,而你所接受的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熏陶,无论你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都将受益终生﹗

三部分学生家长认识不明确,对孩子要求不严格

2006年秋调入彬县水帘初级中学以后,这四学期均有幸参加了全校性的家长会,同时,在这四学期里我也累计家访达四十多次,在与广大学生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家长忽视家庭对学生的教育,一味地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只是老师的工作﹑学校的工作,平时几乎根本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在他(她)们的思想意识里,家庭

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给足零花钱就行。这就好像自然界中的某一食物链一样,如果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其他环节能正常生存﹑健康发展吗?笔者最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事例,令人深思。班上一位学习成绩挺不错的同学来向我请假,当我问及原因时,竞答:父母亲今天去参加舅舅的婚礼,让我在家照顾年幼的妹妹。其父母对孩子读书的态度真是不敢令人恭维。

四高阶段昂贵的学习生活费用,令好多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家长和学生望而却步

就拿我们这个地区来讲,现在国家免除了学杂费,据调查,一个初中生三年六学期的费用大多在两千元左右,而一个高中生一学期的费用就是三千多元,三年六学期的费用就是两万多元,而这两万多元对于贫困地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上大学的费用就更多了。这几年,到了每年的八月底九月初,就经常可以在各种新闻媒体上见到某某同学考上了大学而由于家贫上不起大学的事例。笔者2007秋在彬县城关镇李家川村三组就听说过这样一件令人心酸的事情,村子里李姓人家有两兄弟,这两兄弟年龄相差不大,上学时哥哥比弟弟高两级,弟兄俩学习成绩都非常好,但是家里经济却非常的贫穷,父亲也常年有病,家里根本无法同时供给俩兄弟上高中,实在没法,就在弟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高中重点班时,将要上高三的哥哥默默地将书本抱回了家,到附近的煤矿上当了一名矿工。

五西部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偏低的影响

就目前同一种职业不同地区而言,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比较偏低,就同等学历同一地区不同岗位而言,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是比较偏低。拿一个参加工作已十年的大专毕业生来说,在我们这儿教师岗位上,目前的工资基本上就是一千元左右,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岗位上,工资目前大多都在两千元到四千元之间,如果在我们这儿的行政岗位上,每月的工资也能比教师的工资多出至少二百多元,这一现状也就无形的挫伤了贫困地区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这一部分教师工作激情不高,不爱岗,不敬业,不积极钻研业务,不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也就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以上几点,纯属个人的一些见解,尚有许多商榷之处,望不惜赐教。

5.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五

一、基本情况xx乡位于xx县西部,距xx县政府驻地34公里,东邻堕却乡,西与水城县红岩乡接壤,北靠堕却乡郎节坝,南与中寨乡接壤,坐标位置为:105°13′18′105°16′25′,北纬26°13′22′26°16′58′。xx乡是一个彝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有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农户2962户,总人口12510人,少数褡迦丝?spanlang=en-us%26gt;702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6.2%。其中:彝族人口3891人,占总人口的31.1%,仡佬族人口1387人,占总人口的11.1%,布依族人口1013人,占总人口的8.1%,苗族人口738人,占总人口的5.9%。

二、贫困现状全乡2962户农户中,有贫困户569户,贫困人口2232人,贫困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7.8%。其中:绝对贫困户237户,739人;低收入人口332户,1493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1068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5.2%。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按照《民族乡工作条例》,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作为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大多数贫困民族村、民族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还处于贫困和相对贫困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债务负担沉重。全区7个村,经2007年乡村债务清理,村级债务达103.7886万元。主要是通过农发行、信用联社贷款,全部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如道路硬化建设、中小学校、村级多功能活动室等的修建。村级无集体经济积累,且普遍受到沉重债务的困扰,有的村多年来都是空壳村,村级无钱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xx乡地处高原地带,全乡辖区内沟壑纵横,呈三大冲,六面坡的地形特征,全乡30°以上的陡坡耕地占全乡耕面积的80%以上。石漠化严重,全乡地域面积5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有10905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土壤构成以沙壤土为主,还分布有粘土、黄壤土等,土壤呈偏酸性。全乡土地无法实现机耕,还处于传统的种植模式下,广种薄收,离现代农业的差距甚远。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遇旱遇雨成灾,群众反贫率高。三是群众生活水平低,持续脱贫及后继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759元,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不足1600元,居都村(仡佬族村)还停留在1000元以下的水平。由此可见,我乡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有相当一部分群众长期靠吃政府救济,村级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同时,持续稳定脱贫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尽管有一部分贫困户越过温饱线,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再度返贫。特别是2008年春,我乡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凝冻灾害,受灾人口就达12400人,农业经济损失达5974.28万元,实施灾后重建还将长期进行。因此,增强持续稳定脱贫及后继发展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当务之急,也是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6.西部地区轻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篇六

在以前,优先发展轻工业,拓展边境贸易,藉以营造西部地区的造血机制,是构建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来的基本工作思路.这就要求首先对西部地区的轻工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分析,并了解世界轻工业的发展趋势,据此科学地确立西部轻工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作 者:董藩 洪名勇 作者单位:董藩(北京师范大学)

洪名勇(贵州大学)

7.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现状 篇七

1. 失学, 未成年人心中永远的痛。

在临夏, 失学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随便走进一家临夏个体小型餐厅, 你就会发现前来招呼你的“跑堂” (服务生) 多半是些十四五岁的男孩, 临夏人叫“尕娃” (男孩) , 他们应该在学校, 可却成了个体餐厅的童工。在临夏周边农村的一些学校, 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 教室的大小与年级的级别成反比, 年级越高, 教室越小。低年级的教室一般是比较标准的三间室, 到了四五年级只剩一间, 原因主要是学生流失。在临夏, 许多适龄青少年以不同方式离开了学校, 走向了社会, 从而也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 失学对于一个地区来说, 只是百分比中易忽略的小数点, 而对单个家庭来说, 却是百分之百。因为失学, 他 (她) 们失去了原本快乐的童年;因为失学, 他 (她) 们的就业面临更加艰难的抉择;因为失学, 他 (她) 们走上犯罪的概率增加;同样因为失学, 他 (她) 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存在一定影响。因此, 在临夏, 许多家庭陷入由于贫困而失学, 由于失学而更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我认为, 今天的是失学者就是明天的贫困户。

临夏地区失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生活贫困是导致失学的主要原因。临夏周边山区自然条件严酷, 经济落后, 贫困面大, 农民纯收入很低, 据有人统计, 一个普通农民要二十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位大学生。人们迫于生计, 让子女辍学从事家务劳动或外出打工, 形成了越穷越上不起学, 越上不起学越穷的恶性循环。部分家长仍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想。在临夏, 不少家长或学生都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有一份正式职业, 与其初高中毕业后仍然当农民, 还不如认几个字后趁早在家种地, 打工挣钱, 读那多书有什么用。有关部门并未真实上报统计数字。不少乡镇所上报的高入学率并未真实反映农村学生入学情况, 原因归于各项指标都与村干部乃至乡镇干部的业绩考核紧密相联, 一旦“数字”不达标, 就会影响其工作业绩乃至工资收入。因此, 宁可虚报, 也不愿反映真实情况。

2. 健康, 一个应尽早引起重视的问题。

健康的青少年不只看他身体健康与否, 还应看他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在临夏, 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各种各样不卫生的零食和方便面在青少年饮食中占了一定比重, 只要用心留意, 几乎每所市内学校门口挤满了儿童食品店和油炸食品的小摊儿, 几乎找不到校门了, 如果你走进这些摊位就会发现卫生不达标, 比如小玩具里装糖果, 油炸食品上苍蝇乱飞, 甚至过期食品也让学生吃了, 有些学生几乎用这样的零食和油炸食品作为一天的主食, 而这些食品是青少年出现营养不良和生病的罪魁祸首。目前, 在临夏的未成年人中视力下降、体质不良、营养失衡的现象很多。我调查过临夏市一中初二年级八个班的学生, 有近40%的学生先后加入了“眼睛族”。在去年五一前后, 临夏回民中学高一一学生因长期吃刺激性小食品, 引起胃出血。临夏折桥中学在一次半小时的升旗仪式中, 竟有两名学生因身体虚弱而晕倒。作为班主任, 我感到学生不爱参加体育课, 冬季早操晨跑等, 时常找各种理由请假, 甚至想方设法躲避。

与此同时, 青少年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在临夏, 部分青少年存在自卑、胆小、抑郁、暴力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心理扭曲如不及时纠正, 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形成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 这些病态心里轻则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重则会助长犯罪。可是我忧心地看到, 在临夏地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却基本被家长忽略了。

我认为引起临夏地区青少年身心不健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影响生理健康的因素有不健康食品的影响、网络伤害、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学生活动场地小、父母的溺爱。 (2) 造成心里不健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家庭影响。临夏地区大多数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走向随意性、盲目性甚至暴力性。离婚家庭的不幸也是部分未成年人心里不健康的原因之一。例如我带的班上, 大多数差生都是单亲家庭或者无父母监护, 跟爷爷、奶奶、舅舅生活的孩子, 这些孩子表现为抑郁、孤僻、不合群、寻求不正常爱的慰藉、暴力等人格障碍。 (2) 学校影响。表现为过于注重教学成绩, 忽视学生德育教育, 教育工作不够细化, 没有及时有效地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另外, 将学生人为地以成绩划分等级, 造成部分学生追求虚荣, 部分学生自卑等, 进而以畸形心态和行为变相发泄。 (3) 社会影响。受到不健康文化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一旦受到坏人利诱, 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综上所述, 临夏地区未成年人问题只是当代中国尤其是贫困地区未成年人问题的一个缩影, 从这些问题中我也总结出了当代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 可归纳为八类:暴富心理、无所作为心理、推诿心理、嫉妒报复心理、急功近利心理、逞强霸道心理、及时行乐心理、逆反心理等。正是这些不良思想的作祟, 上演了一幕幕青少年悲剧, 成为影响当代中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一大问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今天的未成年人是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因此, 全社会要高度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问题, 因为关注未成年人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

摘要:本文从临夏地区的实际出发, 探讨了临夏地区未成年人的社会问题, 主要从失学、健康两个方面探讨了临夏地区未成年人问题, 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社会原因。

8.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现状 篇八

关键词 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联盟 基层图书馆

分类号 G258.237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 Library in the Eastern and Mid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Yao Xiumin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library after the village library era in the eastern and mid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is, that the construction funds have been put in place, basic infrastructures have reached the standard, books update is slow, administrators can perform basic management work, and the use of the village library is difference. It propos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village library after the village library era, namel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national financial allocations in order to have a stable financial support; setting up a village library alliance which take the public library as the main body to achieve resource sharing;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village libra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ors’ training and exchange, so a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village library.

Keywords Village library. Village library alliance. Grassroot library.

近年来,在国家财政强力支持下,农家书屋这一规模空前的文化惠农建设热潮席卷全国。农家书屋是为了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由我国政府统一规划并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一项具体举措。2005年开始在甘肃、贵州试点,2007年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项重大工程之一,在全国全面推开。2009年党中央指示,农家书屋工程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争取党的十八大前实现全覆盖[1]。“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投入资金120.2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下拨资金58.56亿元,社会资金61.68亿元;由新闻出版部门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2亿张[2]。全国农家书屋建设从2005年250家,发展到2012年600 449家,覆盖了具备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比原计划提前3年完成建设任务[3]。“十一五”期间农家书屋“建”的目标已经实现。建起来的书屋有没有给农民带来真正的文化实惠?它在建设、管理、使用和可持续发展中还存在怎样的实际问题?如何解决?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本课题组采用实地考察、电话采访、网络查询等形式,选取东部北京、上海、河北(享受中部政策),西部陕西和甘肃,对这五省市农家书屋建设现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五省市各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书屋,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后农家书屋时代”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1 五省市农家书屋建设现状调查

经调查,至2012年底,上述五省市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投入的资金总额和已建成的书屋总数为:北京投入资金1.5亿(地方),书屋数量4 243个;上海投入资金0.63亿(地方),书屋数量1 514个;河北投入资金共6.22亿(中央资金4.94亿+地方资金1.28亿),书屋49 408个;陕西省投入资金共5.74亿(中央4.38亿+地方1.36亿),书屋27 364个;甘肃投入资金共3.37亿(中央2.7亿+地方0.67亿),书屋数量16 860个。可见农家书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书屋的选址、基础设施、藏书规模及更新情况、管理员及读者利用情况详见表1。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建设资金已到位,后续发展资金压力较大

五省市资金投入情况基本上代表了全国其他省市农家书屋建设的资金投入。总体来看,农家书屋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社会捐款三部分组成。国家规定中央财政设立的农家书屋建设专项资金,对西部地区每个书屋补贴80%,中部地区50%,东部地区实行奖励为主的政策[5]。中央财政下拨的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中西部地区财政也设立了相应的配套建设专项资金;北京、上海等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在没有国家行政拨款的情况下,地方财政也设立了农家书屋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到2012年底,农家书屋建设的目标已经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拨付的建设资金全部到位并已用于书屋建设。但是,按照每年每个书屋2 000元更新资金计算,60多万家书屋每年至少需要12亿元以上的经费,再加上维持书屋运行所需的电费、维修费、管理员薪金等费用,后续资金将会是书屋发展所面临的第一个实际问题。

nlc202309020821

2.2 基础设施基本达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标准

五省市书屋选址大都经过精心考虑,一般都设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村中心地带,如村里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村委会、中小学、祠堂、临街门脸等,还有一些设在热心村民家中;书屋面积从十几、几十到上百平米不等;书架、阅览桌椅、图书这些最基本的设施配套齐全,90%的书屋有几种到十几种不等的报纸和期刊。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书屋都配有电脑、电视、多媒体设备,能上网阅读、下载;在河北、陕西、甘肃等省份,省会周边富裕地区的农家书屋有些也配备了电脑,可以上网阅读和浏览信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书屋,没有电子设备的较多。但相对于只服务一个村或几个村的村民来说,目前农家书屋的基础设施和硬件配置已基本能够满足其需求。

2.3 图书更新比较缓慢

本次调查发现,五省市农家书屋的图书补充更新情况大不相同。北京和上海经济发达,地方财政投入较多资金定期更新书屋的书刊资源,特别是上海,每个书屋每年都会更新不少于10%的品种。河北、陕西和甘肃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新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下拨,每年每个书屋2 000元。除了固定资金,还有一些社会力量捐款或捐书,用以更新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源。但中西部一些偏远或较贫穷乡村的农家书屋,图书更新很慢,有些书屋里的报刊是建设初期一次性购买的,之后再没有更新过。书刊资源更新缓慢是目前五省市大多数书屋存在的普遍问题。

2.4 管理员缺乏图书管理专业知识与开展读书活动的能力

五省市选聘书屋管理员的原则基本一致,一是由村干部兼任,二是大学生村官担任,三是特聘专职人员,四是由热心村民或退休教师兼职。他们大部分是专科或高中学历,担任管理员以来,大部分接受过书屋管理的专业培训,能完成农家书屋的基本管理工作,但在开展宣传导读、整合信息等深层次服务方面还不能完全胜任,对农家书屋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薪资待遇方面,除了特聘的专职管理员有较低工资以外,兼职管理员没有薪酬。没有薪酬或薪酬较低也是制约农家书屋吸纳专业人才的主要因素。

2.5 书屋利用存在差异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农家书屋的利用存在着地区差异、时间差异和资源差异。地区差异体现在北京、上海以及五省省会周边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因其书屋建设标准较高,人们对知识、信息需求的主动意识较强,书屋开展的活动比较有吸引力等原因,书屋利用率相对较高。时间差异体现在偏远地区的农家书屋,寒暑假中小学生较多,农闲时节村民较多。资源差异体现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读者喜欢看时政新闻、文学艺术、休闲保健类书刊,而较为贫穷的农村,读者更愿意看到农业科技、致富类的书刊。

3 农家书屋持续发展对策

3.1 用好财政拨款,鼓励社会投资

“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每个农家书屋每年可以获得2 000元的补充更新资金[6],这为农家书屋的长效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各省新闻出版局作为全省农家书屋的主管机构,应认真落实此专项资金的使用。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在此基础上争取省、市、县、乡政府相应的财政投入,用作农家书屋的后续发展资金。经济条件不好的地区,依靠上述更新资金,也可每年对书屋的藏书进行少量的补充更新。在用足用好国家财政拨款的同时,还应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多元化投入,扩大农家书屋后续资金来源。例如,为鼓励企业捐资的积极性,可以在书屋内张贴捐助单位的名字,或者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表彰,以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农家书屋发展;可以在农家书屋植入广告,在书屋里放置一些“三农”产品介绍或专门服务“三农”的企业与公司的信息[7]。对农民来说,不用出村就能了解到农业生产或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信息,既方便又经济;对植入广告的企业或公司来说,很好地宣传了自己产品信息,更具针对性。农家书屋主管部门可以收取合理的广告费用,用作农家书屋后续发展资金。

3.2 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农家书屋联盟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公共知识、信息以及开发智力资源的重要职责,加之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财政拨款,有稳定的建设发展经费,相对农家书屋来说,具有藏书丰富、管理规范、信息量大、有足够的稳定性等优势。因此,将农家书屋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网络,成立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的农家书屋联盟,构建城乡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对农家书屋资源的有益补充。具体做法:将农家书屋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乡村分馆,实行总分馆制,构建以市级图书馆为总馆,各县级图书馆为分馆,各农家书屋为支点的纵向图书馆联合体,把各图书馆中适合农民阅读的图书、报纸和期刊,用流动书车、流动书箱的形式定期送到农家书屋。河北省图书馆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省馆设有专门的分馆工作部,联合各县级公共馆,将本馆馆藏中农民感兴趣的书刊送到农家书屋供读者使用,并定期与其他书屋进行交流,形成一条定期补充、更新、交流书刊的稳定渠道,弥补了农家书屋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农家书屋的读者共享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3.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

随着电脑、网络、手机等电子设备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为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提供了极大可能性并奠定了必要的设备基础。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称,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9%,规模达到1.65亿,最近半年,农村网民规模增长速度为5.8%,互联网在农村普及速度较快,农村网民增长规模较大[8]。因此,加快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数字化农家书屋的资源建设不仅要内容丰富,更要适合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兴趣,如致富技术讲座、农业信息浏览、在线培训学习、影视视频等都是农民比较喜欢的内容。北京、河北、陕西等省市的实践可以作为借鉴。北京延庆县八达岭镇小浮坨村建成“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后,村民能从书屋电视里看到全国100多份当天的报纸,当月最新的杂志和图书,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最新信息[9]。2012年,河北完成了5 010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的试点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群众看书看报和及时获取所需信息。陕西精心挑选了1 070个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建设,配备卫星通信设备、高清数字电视和DVD播放机,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免费的数字阅读服务[10]。

3.4 加强培训及交流,提升管理水平

管理员是管好、用好农家书屋的关键,各省市要制定出适合本地书屋管理员培训的制度,明确规定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流程、培训形式等等[11]。鉴于当前书屋管理员有无接受岗前培训都已上岗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在岗培训和参观学习的方式,加强管理员的培训及交流。作为农家书屋工程的发源地,甘肃非常重视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兰州、天水、陇西、玉门、金昌等市县相继开办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主要从书刊管理、基本服务及管理员必备的业务知识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授课。通过培训,使管理员对书屋日常管理流程有了进一步了解,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为促进农家书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打下了坚实基础。依托农家书屋这个崭新的平台,上海市每年组织100场科技文化讲座,评选100篇“农家书香”征文优秀作品结集出版,评选100名书屋优秀管理员,上海农家书屋里常年活动不断,使农家书屋名声大震,影响日广。

3.5 完善机制,促进农家书屋良性发展

当前,农家书屋的检查验收主要是在硬件上的考核,通过书屋的数量、规模、藏书数量等硬性指标进行考评。但是,为了避免把农家书屋做成形象工程,政府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与考核机制,如加入书屋使用效率、群众满意度等细化指标。北京的益民书屋采取了“评选星级书屋”的方式,根据书屋选址、藏书册数、开放时间及发挥作用情况等作为评定星级考核依据,结合实地考察,客观地评选出二星、三星和四星级书屋,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对益民书屋产生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各级主管部门还应加大监督力度,可以把农家书屋的管理与运行作为地区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之一,还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对农家书屋的报道,进行舆论导向和监督。只有完善的评价考核和健全的监督机制,才能使农家书屋走上一个良性发展轨道,发挥实效,从而让农民群众真正受益。

9.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现状 篇九

在当代,我国西部地区的哲学现状及其发展与国内其它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造成西部地区哲学滞后的原因,既要从物质生产状况和经济发展的方面去分析,也要研究历史的、文化传统的`、学术传统的诸多因素的原因.

作 者:曾凡跃 ZENG Fan-yue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WUPL 年,卷(期):2002 4(2) 分类号:B262 关键词:西部地区   哲学   文化   经济  

★ 考研?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抉择

★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 网络与现实——自己,也就是你作文

★ 在佛门与文场之间

★ 在宇宙徘徊的鱼作文

★ 气球在徘徊的作文600字

★ 在幼稚与成熟之间中学生作文

★ 理想与现实-作文

★ 感情与现实作文

10.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现状 篇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投资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要想加速发展,应充分利用港澳台投资,解决西部地区资金匮乏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经济的飞跃。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分析西部地区港澳台投资现状及港澳台投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对西部地区如何吸引港澳台投资提出对策。

关键词:西部:港澳台;投资;对策

从1982年至2004年底,港澳台地区对我国大陆直接投资达2869.4亿美元,其中对东部沿海地区直接投资达2647.0亿美元。大量资金的流入,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西部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资金是第一推动力。所以,应拓宽筹资渠道,灵活吸收、运用多种途径的资金。西部地区可借鉴东部的经验,加大吸引外商投资特别是港澳台投资的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备,以及在距离和感情上与港澳台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在吸引港澳台投资上具有绝对优势。与之相比,西部经济起步较晚,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然而,西部地区能源丰富,矿藏众多。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以及西部各地政府有意识地出台一系列吸引投资的优惠措施和东部市场的逐渐饱和,港澳台地区的投资者也会逐步将目光投向极具发展潜力的西部地区。

从东西部比较看。从1982至2004年,东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合同金额5200.08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2646.97亿美元,占全国的92.86%;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合同金额为140.94亿美元,仅占全国的2.53%,实际使用金额仅为58.69亿美元。东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项目数、合同金额或实际使用金额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的投资则极少。

从西部地区自身情况看。2004年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项目有867项,占总数的45.27%;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合同金额占全部外资的68%,而实际使用金额占全部外资的38.25%。可见,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资金的质量并不高。以重庆市为例。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不仅在经济发展上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具有政策和机遇优势。重庆市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居中上游,同时也明显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直辖以来,重庆市在吸收和利用港澳台投资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999年至2005年,重庆市实际利用港澳台投资额从0.87亿美元增加到2.5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9.3%,高于2001至2005年重庆市的GDP年均增长率。2005年,重庆市实际利用外资7.04亿美元,其中港澳台地区对重庆投资就达2.51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35.65%。可见,来渝的港澳台资金占外资中的较大比重。但同西部其他省份相似,港澳台地区对重庆市的投资占重庆GDP份额极少。2005年港澳台对重庆投资额占重庆GDP的比重不足1%。通过重庆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实例可看出,虽然港澳台地区对重庆投资增长较快,但对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重庆市开放程度不高,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软环境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影响了投资商的投资选择。而且,在重庆,港澳台投资分布主要集中在工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对进出口的拉动作用不大。

二、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对策

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不能完全照搬东部经验,应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弥补劣势。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和改善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

(一)加大改革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在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政府效率、法规政策透明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不利于外商投资。因此,应针对种种弊病,加大改革力度,努力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一方面要努力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对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从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府服务环境、市场环境、金融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改善。另一方面,要有总体规划,结合全国、其他地区和本地区的长期发展战略作综合考虑,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重复建设。

(二)增强开放意识,扩大对外宣传。西部地区吸引投资的首要问题是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冲破“内陆”意识,消除畏难情绪,增强开放意识。摒弃那些不利于扩大开放的陈旧思想和落后观念,开拓进取,锐意改革。西部国土面积辽阔,矿藏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港澳台地区华商的乡情,在港澳台建立招商代表处,积极宣传西部地区的状况,以吸引投资。

(三)大力发展教育,吸引人才。港澳台投资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但科技含量较高,需要熟练技术工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然而,由于西部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口素质相对低下,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外出学习的大学生多数未能回到本地区工作,使西部地区吸引人才更为困难。这已成为西部地区吸引外资、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西部地区应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优化人才开发的体制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开发力度,支持人才合理流动,扩大发展机会和空间,以吸引更多投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

(四)转变企业观念,探索新的投资渠道。可选择西部地区若干家拟上市企业,定向向港澳台商发行股票;选择部分优质项目,以发起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吸引外资入股,积累中小资本为大资本;选择部分发行B股的企业,以出让部分股权的方式吸引港澳台资金;探索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吸引外部资金,以支持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等等。企业要转变发展观念,努力吸引外资入股,这既可学习外商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又可获得更多流动资金,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增加政府税收。

(五)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投资的社会化程度。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非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东南沿海的平均水平。因此,要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资产重组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国有资产。同时,应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提高非国有经济在本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扶持和促进集体、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企业注册、信贷、市场准入、进出口、税率税种等方面,对非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不采取歧视性政策和做法,维护公平竞争,保护非国有经济的合法权益,使投资主体由国家转换为社会各阶层,提高投资的社会化程度。

上一篇:合作共赢发言稿下一篇:雅思口语话题part2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