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024-09-05

大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精选17篇)

1.大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篇一

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的选择及活动的开展

浅谈大班科学区材料的选择及活动的开展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而大班科学区的创设对于孩子们就是很好的探索空间。但我们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空间呢?本文从如何选择科学区材料(结合大班幼儿的探究需求,结合大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科学现象,结合大班主题教学活动)以及科学区活动开展的一般流程,两个方面来论述大班的科学区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区 材料选择 活动开展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自主游戏时间,孩子们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成了游戏的主人。在幼儿园中我们会创设很多区域,而大班的科学区的创设则能够让幼儿在这里愉快自由的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索活动。对于大班科学区材料的选择及活动如何开展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去做好并深入学习的,只有正确的投放区角活动材料,细心适时的观察指导才有利于每一个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发展。下面就我在大班教学中对科学区材料的选择和科学区活动的开展流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科学区材料的选择

1.结合大班幼儿的探究需求

大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喜欢刨根问底,也愿意主动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且享受发现的乐趣。比起小中班的孩子有更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活动也更有目的性和主动性。在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并能够探索发现事物的结构或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好玩的指南针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多个磁铁和指南针,小朋友们开始玩的时候都是各玩各的,后来有个小朋友发现磁铁对指南针的影响,根据图示介绍,他们开始了合作探究。

2.结合大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科学现象

在孩子眼里充满了对周边世界的好奇,一只蜗牛、一块镜子、一粒发芽的种子都能让他们惊叹的合不拢嘴。经过观察和讨论,大致把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归为以下几方面:

A 动植物

有一段时间,一到幼儿园的种植区就有小朋友跑到菜地里找蜗牛,孩子们在地里翻翻找找,有的找到了蜗牛开心的拿给我,仿佛找到的是宝藏。第二天更是有小朋友带了七八只蜗牛拿到班里。于是便请家长给孩子们搜集关于蜗牛的习性、趣事。在那个周里我把蜗牛放在科学区里,小朋友会把蜗牛放手上体会蜗牛爬过的感觉,了解关于蜗牛粘液的作用;我们一起给蜗牛喂菜叶,听有关蜗牛牙齿的故事,当孩子们知道蜗牛是世界吉尼斯记录里牙齿数量第一,有135排牙齿,每排105颗,总共有14175颗牙的时候满脸的惊讶。

我们还一起探索了“会喝水的植物”,小朋友带来自己会喝水的芹菜、白菜。家长们在QQ群里发孩子实验结果的视频,在区域里自己切开植物茎杆,了解植物吸水的秘密。我们还种豆子,观察豆子发芽,长高长大的过程。在对生命的观察了解中感受生命的神奇与魔力。

B自然现象或事物

我们在中秋活动时请幼儿和家人一同赏月,有孩子发现月亮变圆了,和之前看到的不一样了。于是我们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跟踪记录了月相变化,同时在区域中小朋友用播放器观看月相变化视频,或摆弄月相变化的图片,或用图画方式记录看到的月亮变化。该活动因为先有了观察再操作,孩子们对月亮变化的印象比较深刻。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把幼儿园种植区支撑植物的棍子弄歪了,想把它弄好却怎么也扶不端。后来我们就在科学区投放了花盆、水、土和小棍,小朋友自己探索怎样把棍子结实的的竖在土里,了解探究了水量和土的关系。

C 光和影

在幼儿园公共表演区玩皮影戏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光和影子,班级区域中我们就投放了更多关于光和影的材料:手电筒、不织布剪影、镜子、三棱镜、放大镜、彩色塑料片、望远镜、万花筒、3D眼睛和3D图片,3D图片播放器、记录单等,小朋友百玩不厌。

D电和磁

虽然经过中班对磁铁吸引力的初步了解,孩子们对磁力仍然充满好奇,于是便在科学区里投放了大小的长条磁铁、U型磁铁、小铁屑、指南针等,孩子们用磁铁探索磁场对指南针的影响。

在电动玩具充斥的玩具世界,孩子们总会遇到自己换玩具电池的情况,有些孩子已经有经验能够自己完成。科学区里我们就投放了电线、小灯泡、电池、手电筒、碎纸片、动物皮毛、塑料尺子、小气球等材料。供幼儿探索电和静电。

当然在我们的活动中还有更多地可以放在科学区供孩子们探索的材料:声音(各种纸盒、瓶子、玻璃杯、小石子、豆子、橡皮筋

打击乐器、纸杯、塑料管等)运动和力()空气和风(气球、打气筒、透明塑料袋、小盆、纸扇子、纸飞机、风车等)

3.结合大班主题教学活动

主体性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和主题活动密切联的区域活动,除了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同时它还具有依存性、动态性、生成性、并存性的特点。科学区的活动应与主题教学密切联系,科学区活动可以在主题活动之前开展,为主题教学活动积累经验,也可以作为主题教学的延伸活动,使两者形成有效互动,保证科学区的活动不断有新意,趣味盎然。

在我们的主题教学活动《有趣的声音》中,幼儿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了乐音和噪音,观看了“豆宝宝跳舞”的现象。活动后便在科学区里让主题得到延伸。我们投放了各种材质的盒子、瓶子、木棍、纸杯、漏斗、塑料管、豆子、打击乐器、自制弹拨玩具等,让幼儿自由探索不同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奇妙,了解声音的传播、体会声音的震动。让主题教学在科学区得到深入,得到延续。

而在主题活动《有趣的大自然》时,我们除了与大主题相关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有很多结合主题活动展开的系列区域活动,在科学区里进行了子主题《我是小花农》、《水的秘密》、《水和土》、《会喝水的植物》等一系列科学探索活动,让主题教学和区域活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个人操作、小组分工合作多种学习形式里得到更多体验科学、探索科学的机会。

二、科学区活动的开展

1、活动前区域规则及新材料的说明

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活动也不例外,因为严谨的科学态度需要在点滴中培养。科学区的规则的制定最好是幼儿共同参与,不应该是教师对幼儿的要求,应是共同的探究活动本身对幼儿的要求,教师通过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引领幼儿自主讨论区域活动规则。因为科学区的材料不像其他区材料可以随意使用,任意混搭,每一种材料都有较明确的操作要求,所以活动前幼儿应明确科学区活动的基本要求,遵守活动规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安全的的进行科学游戏和科学操作。

在讲清活动规则之后,还要向幼儿介绍新投放的材料,简单的说明材料的名称和使用方法,已经使用过的材料就不需要进行材料推介,但可以在活动前或活动后的交流环节组织幼儿交流新玩法。

2.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材料,明确活动内容

科学区的材料一般都有较确定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有些幼儿进去后很快会确定活动内容,有些则会犹豫不决,也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这属于正常现象,尤其对于刚开放科学区的班级,老师需要耐心的观察幼儿,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帮助和引导。

有些幼儿可能在选择材料上没问题,但不能专注、深入地进行探索活动,每种材料都浅尝辄止,对此,教师也需要耐心等待,再确定是否进行指导。因为幼儿对材料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况且幼儿彼此的个性不同、已有经验不同、认知和兴趣点也不一样,所以面对材料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

3.活动中的观察及记录

区域活动选择材料后边忙碌于自己的区域游戏中,教师也开始了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科学区活动指导应该以观察为前提,教师如果没有对幼儿活动现状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就不可能对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所以科学区活动指导的前提一定是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幼儿的活动是动态的,在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用相机拍照片,拍视频,用表格记录幼儿活动中的情况等,个人认为影像记录的方式更方便快捷,能更完整适时的记录幼儿活动过程,让幼儿共同分享环节可以情景再现。用笔记录相对来说可能会影响到老师适时的观察幼儿。

观察中一是观察幼儿的专注力,二是观察对材料的兴趣及使用情况。如果活动中幼儿专注投入的操作材料,那么材料应该是符合幼儿兴趣的。反之,如果幼儿出现操作困难或很快正确操作完便离去,那么材料显然是不符合幼儿操作能力的。我们在下一次活动中就要适当调整材料的投放了。

观察过程中会有指导,科学区的指导一般分为两种:隐性指导和显性指导。隐性指导指的是教师以平行参与的方式介入幼儿活动,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提供材料的改变或组合方式。而显性指导则是教师直接给与幼儿建议、要求等;当幼儿遇到困难时不要太着急提供帮助,学会等待让幼儿自己反复试误,这样才能让幼儿体会到自主成功的喜悦。

4.活动后的分享和评价

当科学区活动结束后,一定不要忘了分享评价,组织参与科学探索的活动的幼儿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观看讨论活动中的照片视频梳理操作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发现活动中的问题一起讨论解决办法,互相分享彼此的经验,丰富和拓展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分享中提升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经验,让幼儿感受科学的魅力,更加喜欢科学区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

爱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有太多的疑惑、太多的惊讶、太多的奇思妙想„„所以儿童是闲不住的,他们想要看、想要听、想要触摸、想要动手操作,以便弄清这个世界所有的奥妙。因此,作为老师,面对如此兴致勃勃的探索者,我们应该保护支持他们的探究欲和好奇心,为他们创设可以自由探索的科学区,选择适合并感兴趣的材料,引领幼儿把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索活动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科学区: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大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篇二

一、大胆猜想, 注重交流

小学《科学》教材专门设有“猜想”环节, 在教师的假设和引导下, 学生做出具有合理性的猜想。猜想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正确的猜想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 让他们产生成就感, 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更加大胆地猜想。退一步说, 即使他们的猜想不准确或是片面的, 毕竟经历了思考的过程, 经过老师的指导, 也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感悟。

学习本身是一种师生互动交流的活动, 而对科学的学习往往也伴随着发现、质疑和讨论, 这种交流性就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明显。在师生观点的碰撞, 思想的交流中, 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学生可以在与大家的交流过程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弥补自身的短处, 日渐成长、成熟起来。

二、明确分工, 通力合作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我发现, 虽然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责任人, 对课堂讲课的进展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但是在对科学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他们和教师的分工合作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说, 在学习科学的课堂上, 改变了以前“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的状况, 教师和学生均居于主体地位, 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 从而使课堂的教学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的课前准备要十分充分, 教案的撰写, 情景的设计, 提问的方式, 都需要在课前做好万全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组织和把握方向的主体, 学生是参与、探究的主体。教师的讲课不能采取满堂灌的形式, 要多做引导, 创设各类情景, 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培养和发展探究能力。

比如, 在讲授“材料”单元时, 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各式各样的研究材料, 同时要求学生也尽可能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课上时, 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和观察, 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选择对提出的疑问和问题进行探究和研讨;分小组讨论之后, 教师组织大家对讨论的观点和结论进行整理和反馈。在探究过程中, 让学生们尝试合作、分歧和协调, 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 积累丰富的经验, 并通过讨论, 制定一定的合作规则, 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向别人推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倾听别人的心声, 达成求同存异的共识, 这些都是合作的最终目的。

三、培养人文素养, 提高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排将科学现象、规律和社会生活及学生的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告诉学生们, 科学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他就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存在, 而且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影响和推动了我们社会的进步,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现状。这样一来, 科学就不是单一呈现方式, 就从多层次和多角度呈现给学生不同的景象。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材不是干巴巴的讲述, 而是充满了丰富的社会、生活气息, 给人亲切美好的印象,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 观察生活。

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千奇百怪, 年龄尚小的儿童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他们会对所有未知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精神。科学课程的设置, 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 从生活中观察,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结局问题。持之以恒的观察和培养, 将会使学生逐渐培养起质疑、不唯书、不唯上的科学精神和素养, 符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四、合理安排, 科学探究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教案的设计, 要从教材出发, 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科学探究所必须具备的几个步骤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 进行试验和探究, 分析论证、评估和整理。想要完整地完成一项科学探究活动, 这些步骤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日常的实验设计过程中, 要把这些步骤合理安排进教学计划中。但是在一些实验探究中, 这些步骤也不一定是每步都要经历的, 也可以省略或者跳过。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充分考虑实验过程和现象, 设计适合学生科学探究的形式。

而《科学》教材的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给予了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能动性。例如, 在对“生命”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周围的实际情况, 寻找学生了解的、熟悉的动植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没有必要照搬课本中的内容和实验。而学生也可以研读自由研究内容, 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进行自我设计的科学探究, 当然前提是需要向教师报备一下, 以确保安全。

科学探究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和探究的主体, 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发现。体验是“科学探究”的精髓和核心, 学生只有经过或成功、或失败的科学实践, 感受成功和挫折, 勇于质疑和接受挑战, 体验分享的快乐和合作的激情, 才能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 健康成长。例如, 在学习“观察与描述”一课时, 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 同时借助一些器材, 发现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秘密, 体验到了发现的惊喜, 明白了观察探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摸物游戏”中, 学生们兴趣盎然, 虽然很多人最终并没有说出摸到物体的名称, 但是他们却由衷地体会到人的感觉器官协调一致工作的必要性。

五、认真倾听, 适时引导

以上所说的内容更多地侧重在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也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是贯穿始终的, 从前期准备, 到课堂教学、引导, 再到课后总结, 阐释, 均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辅导。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认真地倾听。小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 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发现的问题, 难免会说不清楚自己的想法。这时, 教师不能急躁, 需要仔细倾听学生的语言, 根据他们的语言去体会孩子的思维, 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苦恼, 并作出适当的解答。

另外, 还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一定要抓住科学探究后的恰当时刻, 及时组织总结和研讨活动, 总结经验教训, 讨论课堂教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和疑惑, 及时地总结和补充, 共同研讨下一步的工作进程。

3.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篇三

上《蜗牛》一课了,同学们兴奋地带来了自己养的蜗牛。看来他们早已把课本看得滚瓜烂熟,没等我宣布上课,就忙活开了,有的在进行蜗牛赛跑,加油声一声比一声紧张;有的在比谁的蜗牛大,挣得不可开交;有的悄悄地趴在桌子上,盯着蜗牛出神;几个同学为蜗牛有没有壳热烈地争论。

面对如此火爆的场面,我该如何组织教学呢?看情形,按原来设计的教学思路进行是不可能了,硬性阻止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我还是先和他们商量一下上课的顺序吧。经过商量,同学们一致决定先进行蜗牛比赛,再开一个“小小观察家”答辩会。

我们先确定比赛程序和规则,先进行小组比赛(四人一小组,每人一只蜗牛参加,无论胜负只能参加一次,比赛时间不能超过三分钟),然后是大组比赛(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最后每个大组推选一名优胜者参加全班比赛。小组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悄悄而紧张地进行着,看着他们专著的眼神,我想这一次课堂调整是正确的。终于,轮到全班比赛了,各组推选出的选手来到实物投影仪前,将参赛的蜗牛放入早就画好的圆圈的白纸中心,同学们看着大屏幕上的四只蜗牛慢慢地向四周爬动,齐声喊着加油,最后于天同学组的蜗牛获得冠军。

紧接着,进行“小小观察家”答辩会,大家分成四个大组,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观察发现汇报。先有各组推选出的代表进行汇报,然后其他成员补充。结果,子腾组汇报的“我们可以利用玻璃杯来听蜗牛吃东西时的声音”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一致同意子腾组获胜。

第二轮:质疑答辩。由一组提出问题,其他组进行解答。哪组提出问题或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认为有有价值,哪组就获胜。结果子奇组提出的“蜗牛壳上一圈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同学们一致认为有研究价值,第二轮子奇组获胜。

第三轮:抢答。由老师出题,各组成员抢答,目的是让学生注意他们原来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起查缺补漏的作用,同时进行适时指导,以激发他们更进一步的研究。通过三轮辩论,同学们认为自己对蜗牛的研究还比较浅,愿意继续课下研究,最后通过观察日记或小论文的形式来比一比,看谁获得“蜗牛研究小专家”称号。

反思一:“以学定教”,发扬课堂民主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以学定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以学定教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他们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作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在以学定教的空间内,学生可以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热点来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教师则应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反思二:科学探究的基本点在于始终保持学生的兴趣。多年的科学课教学实践使我深信:兴趣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点。但是,当学生兴趣来临,教师能做到让学生的兴趣保持下去,并取得学习实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本课中,我就尽了最大的努力让学生们保持了这种兴趣。首先是抓住他们喜欢饲养小动物的特点,安排他们提前在家饲养小蜗牛,并认真进行观察研究和做好记录。等到真正上这课时,我又根据学生的兴趣愿望和已有知识经验,适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取消观察蜗牛的时间,先进行蜗牛比赛。由于我是按学生的意愿进行调整的,所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反思三:“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是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的催化剂。有人说,学生的好奇心源于教师的精心策划。学生有了探究兴趣,但他们的探究活动究竟能持续多长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诱导和点拨。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认为:“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是实施点拨教学一重要要求,也是点拨教学的精髓。”这八个字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相”和“时”,二是“相”和“适”,三是“诱导”和“点拨”。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蜗牛比赛,保持了学生对蜗牛的兴趣,然后利用疏导的方法,成功地开了一个答辩会。让他们在答辩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蜗牛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更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的热情。我又适时进行了课后拓展,安排他们课下写观察日记或小论文,两周后举行全班展示和比赛,看谁获得“蜗牛研究小专家”称号。

4.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四

2013-04-03 | 酒精灯 水蒸 活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雨的秘密”》摘要:但要注意安全。(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2)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总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3)讨论:你平时看过蒸发的现象吗?

3、观察水蒸气遇...设计意图

在“美丽的伞”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下雨,联想到下雨的季节。众所周知每个季节的特征。而“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初夏季节的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本活动以引导幼儿了解雨是怎样产生的开始,逐步迁移到对我国气候中“梅雨季节”来历的探究。活动中力求变枯燥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幼儿主动实验、大胆推测、迁移地学习,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做小实验,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科学现象。

2、通过探索“雨”的形成,理解“梅雨季节”的来历。

3、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火柴等实验工具。

2、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幻灯片、磁带。

过程建议

1、幼儿边看情景表演边思考: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允许幼儿充分想像和猜测。

2、幼儿做实验。但要注意安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总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3)讨论:你平时看过“蒸发”的现象吗?

3、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1)幼儿观察:热水倒在杯里,用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发现什么?

(2)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4、幼儿看幻灯听故事,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

教师提问: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奇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到哪里去了?

5、引导幼儿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雨对人的好处与危害。

6、启发幼儿用所掌握的经验解释“梅雨季节”。

幼儿思考:为什么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总是下雨?引导幼儿知道梅雨季节是海洋空气与海洋冷空气相遇形成了一段时间里雨水十分多的现象。

延伸提示

5.大班科学活动:《纸桥》 篇五

萧绮婷

一、设计意图:

纸是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和十分熟悉的,在孩子眼中纸是一种平凡而又好玩的东西。生活中他们喜欢在纸上写写画画,喜欢拿着纸折成、拼成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每当孩子用纸创造出自己的“杰作”总是欢呼雀跃。因此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利用一张普通的纸造出一座不平凡而且坚固的纸桥,从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凡事动手试一试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动手尝试中体验实践的意义,让幼儿了解创造发明并不神秘。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尝试,发现同一个物体改变它的形状,它的承受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变。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及探索愿望,并能与同伴合作分享自己成功的体验。

三、活动资源准备:

1、广告纸若干、易啦罐做成的“小国王”若干、椅子、积木若干。

2、电脑课件故事《纸桥》

四、活动过程:

1、利用课件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与兴趣。师:小朋友你想去童话王国吗?好,现在我们一起进入童话王国,看看童话王国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一边看一边动脑筋想问题。

2、幼儿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1)师:“小朋友你们想当建筑师帮助纸国王用一张纸造一座坚固的纸桥吗?瞧,纸国王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宝宝,你们能把这一张纸宝宝变形,让它变成一坐可以让国王站上去的纸桥吗?

(2)师:“小朋友真聪明你们把纸宝宝变成波浪型的纸桥,国王就可以站桥上了,真棒!

3、在幼儿已经了解把纸变形的基础上,拓展幼儿的思维,让幼儿了解,一张纸改变了形状它所承受的力也不同了。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并向同伴说说自己成功的桥是怎样做成的,可以做成怎样的纸桥。

(1)师:“小朋友,真棒做了这么多的纸桥,谁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你的纸桥是怎样做的?

(2)师:“小朋友你能告诉老师你的新发现吗?(纸改变了形状后它承受的力也改变了)

6.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六

设计意图:

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正处在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认识事物上缺乏对其本质的了解:但是这个时期到幼儿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喜欢通过动手动脑获取新知识与经验,乐意使用工具和技术进行探索活动。汶川大地震不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还牵动着我们幼儿园所有孩子的心。近日来,孩子们常常谈论着自己从电视中看到的地震信息。在一次餐后活动中,我在建构区听到了几个男孩子的协商,他们在研究要盖一座防地震不倒的房子。看着孩子那认真的神情,我突然产生灵感,何不开展一次《不倒的房子》的科学建构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房子不倒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3、初步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小常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活动资源准备:

1、经验准备: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搭房子的技巧,以及房子的一些简单结构,并可让幼儿收集一些房子的构造图。

2、材料准备:

a 操作性材料:塑料杯、,塑料板,纸皮、纸筒、易拉罐、水管、水管接口、泡沫板做的实验演示台,水管、水管接口、细铁丝、小木棍。

b辅助材料:双面胶、透明胶、小剪刀、塑料绳子、细铁丝、小型电风扇。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提问;小朋友因为地震很多房子都倒了,你们想帮助灾区的小朋友吗?你们想盖一间怎样的房子呢?。

(2)幼儿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材料自由地搭建不倒的房子。

2、感知材料,提升认知。(重点)(1)幼儿在实验测试区域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并在活动中初步(2)了解房子不倒的各种要素,了解要让房子不倒必需要用框架进行支撑与固定。

发现新问题: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把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中会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提问:怎样才能把我们做好的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上,不移位呢?

3、动手操作,掌握技术。(难点)(1)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鼓励幼儿大胆地利用各种方法构建房子的墙体,并与框架连接起来。

提问:小朋友,有什么办法把墙体和框架连接起来呢?

(2)学习在操作中作出简单的记录。(附记录表)

4、展示与检查,体验成功。

(1)师幼合作利用风扇和一起拍打泡沫实验台检验构建的不倒的房子是否成功,分享成功的快乐并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

拓展活动:

7.大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篇七

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时, 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 要思考这一主题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引发其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总之,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出发, 从幼儿的需要出发。

二、引导幼儿多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活动, 促进幼儿智能有效发展

首先,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 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喜欢的、愿意学的内容, 并采用充满趣味性、形象性、挑战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 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创造条件启发幼儿思考、发现问题, 勇于提出见解, 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再次, 学习成功最能使幼儿感到快乐, 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 创造成功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 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

三、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 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有效发展

作为探索性教学必不可少的操作材料, 老师在选择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本次教学活动而言它所蕴含的价值;其次, 选用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次, 操作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简便有效, 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最后, 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来确定操作材料。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

(一) 巧妙地导入

1. 魔术法。 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也能调动老师教的兴趣。幼儿都跃跃欲试,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2. 惊险法。 这种方法扣人心弦, 形成强烈的反差, 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 幼儿能积极主动, 全神投入, 寻找科学的奥秘。

3. 设疑操作法。 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 我们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 有意识地设下疑问, 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 观察科学现象, 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 发现科学道理。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二) 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方法

1. 观察实验法。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 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 我们要让幼儿在各方面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增长科学知识, 在观察中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

2. 信息交流法。 即幼儿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交流自己所使用的方法、探索过程、认识和情感体验。

3. 趣味十足的游戏法。幼儿园的特点是游戏贯穿一日生活, 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开展离不开游戏, 所以组织科学活动也同样要以游戏形式进行, 教师的语言也要以游戏口吻去组织, 要让幼儿在玩中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

(三) 活动的结束环节仍要讲究方式方法

1. 锁定主题。 往往在我们结束一个教育活动时候幼儿仍对此有兴趣, 且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那么我们可以灵活地将有价值的内容锁定, 延伸活动。

2. 情景结束。 这种结束形式多适用于小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一节独立的教育活动中, 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 生成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要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他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进而让幼儿懂得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8.大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篇八

一、筛选探究的内容,确保幼儿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园要为科学教育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是有效的。幼儿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多,所以科学探究活动首先应该联系幼儿的生活,把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当然只有那些具有重要探究意义的事物和现象,才有必要设计成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每次课程审议时教师们一定要对教材进行讨论、分析,精心筛选适合幼儿的探究内容,把有价值的探究活动放入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而且我们教师还应做一位有心人,在平时能够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生成一些课程以外的但具有研究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幼儿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有些探究活动只蕴含一些事实性的知识,如蔬菜的颜色、饼干的形状、动物的外表等,像此类知识幼儿只要通过细致地观察就能了解、掌握,教师没有必要把它们设计成探究活动。而那些具有重要探究意义的知识内容,就必须设计成科学探究活动。如在中班的生活区游戏中,幼儿很喜欢玩夹食物喂娃娃的游戏。在玩游戏时,幼儿经常会把几种材料混在一起,然后花很长时间去分离才能收拾好。然而如何快速地将物体分离的方法是他们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在课程审议时,经过教研组的讨论,我们把《神奇的勺子》作为一次生成活动,添加到我们的课程计划中。在活动的材料选择上,无论是黄豆还是米粒,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分离工具漏勺和汤勺也是在家庭中经常使用的餐具。我们把科学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这样的探究内容不仅能让幼儿自主探索用合适的勺子分离黄豆、米粒的方法,而且能够使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内容选择要精准,才能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二、体验探究的过程,确保幼儿探究活动的思维性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亲自去尝试、亲自去体验探究的过程,这是进行有效科学探索的重要保证。当然幼儿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也适时引导确保探究活动的思维性。幼儿的思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他们通常会在短时间内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甚至毫无关联的问题。所以在探究活动中往往会产生思维的跳跃和混乱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提醒、引导幼儿围绕中心主题进行思考,当然在幼儿思维跳跃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价值的探究内容也可以继续深入探究,教师不能只为当下的目标而强制幼儿跟随自己设定的教学步骤,应始终以幼儿的探究兴趣为中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例如:小班科学活动《蔬果的沉浮》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蔬果,供幼儿探索它们的沉浮。活动一开始我让幼儿亲自试验一下:哪些蔬果是沉的?哪些蔬果是浮的?小朋友们都认真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看到他们这么感兴趣,我又提出了新的探索要求:如何让沉下去的蔬果浮起来?如何让浮起来的蔬果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听了以后都开动小脑筋,个个思维活跃。有的幼儿说:“我要把青椒沉下去,绑块石头!”有的幼儿说:“香蕉放在小盆里,就能浮起来的。”……幼儿的想象力好丰富呀!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对蔬果的沉浮现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尽情地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注重探究的结果,确保幼儿探究活动的科学性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科学性是指幼儿科学探索的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不违背科学事实,它包括科学探索内容的“科学”和科学知识获得过程的“科学”。科学教育必须具有科学性,这是自然科学本身的特点和科学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科学探究活动如果只注重过程而不关注幼儿能力的发展,那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探究活动必须既重视过程,又注重结果,而且这种结果是和幼儿的成长有关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究结果一定要真实,要可信。

例如:中班科学活动《果汁的颜色》,在课前教师自己先做了实验,发现只是靠手挤出果汁放在白布上,会因为量少所呈现出的果汁颜色太淡,苹果、梨子、葡萄颜色不明显,接近无色,由此就断定苹果、梨、葡萄的果汁是无色的显然是不科学的,而如果用榨汁机(去皮)榨取,苹果汁是淡黄色的,梨汁是浅白色的,葡萄汁是淡紫色的。况且每种水果也可能有多种颜色的果汁,比如西瓜,不仅有绿皮红瓤的,还有绿皮黄瓤的;葡萄不但有紫皮青肉的,还有青皮青肉的。如果不加以界定,直接得出“西瓜汁是红色的”的结论岂不是不科学吗?所以要确保科学活动的科学性,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能确保活动的科学性。

尽可能地筛选有探究价值和意义的内容,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使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9.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九

1、乐于实验,乐于与同伴交流,合作。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活动准备:

1.大小芋头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的故事。死海的挂图。

活动过程:

一.引导,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师: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幼:沉下去

师: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是使它不沉下去,浮在水面上吗?

幼儿讨论,说各自的办法。

2、教师演示实验。

出示两只杯子,一杯装满自来水,一杯装满盐水。

师:我把芋头放在两个杯子里,小朋友观察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事情发生呢?

自来水杯里的芋头沉了下去,盐水杯里的芋头浮了起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芋头会浮起来吗?

幼儿摇头。

二.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盐能使芋头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盐,糖还有味精,这三种东西有一种可以使芋头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小组合作来做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还有味精分别舀进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他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芋头块,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会发生呢?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者符号纪录在这张表格上。

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3、汇总

师:刚才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让幼儿抒发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芋头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芋头块浮起来了。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盐能让芋头浮起来吗?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芋头才能浮起来,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经验拓展:死海的故事

有关“死海”的介绍。

师: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幅画: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而这片海名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你们知道死海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吗?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幼儿各自抒发看法。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10.大班科学活动反思 篇十

1、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每组一桌的小乌龟可以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探究。整个过程,多数的时间让给孩子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在孩子们小组探究的环节,我提供了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探究,孩子们也能在观察探究中发现自己想要了解乌龟的种种问题,孩子在活动中的专注、投入、采用的方法使我感动。

不足之处,应该如何改正:

1、在探究乌龟的过程中,虽然孩子们很专注,但是也有个别幼儿忘记了小组合作研究的问题,也有的因遇到困难而转换了目标,我可以适时提醒他们。

11.大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篇十一

[关键词]思维导图 科学课堂 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71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信息来源可能有所不同,但学习都是一个建构的过程,都是通过已有概念和前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学科概念,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作用方式:同化和顺应。科学课堂教学融科学现象、学科核心概念、探究能力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课程结构体系,组成了无形的“知识网络”,科学概念就是这个“知识网络”中的节点。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必须把这样一个网络系统即知识结构转化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学习科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效建构的过程。

一、思维导图是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

思维导图将科学课程中的各个概念及其关系以层级结构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知识建构学习的实质。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引入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前概念与科学概念进行交融和整合,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知识与科学概念的提炼过程,对各阶段科学知识、科学概念进行检查、修正和完善,以达到灵活迁移的目标。学生的知识建构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来完成的。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对概念科学意义的把握而建构的思维导图虽然很多时候是不完整的,而且各不相同,但却可以如实地反映每一个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概念意义的转化。通过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分析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获知学生对学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的清晰度和广阔性,从而得到学生对知识内容和组织形式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修正教与学的活动,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二、思维导图有利于科学探究中的概念建构

下面以“岩石的变化”教学过程为例,谈谈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中,如何利用思维导图高效地建构科学概念。

1.头脑风暴,在探究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引导:在自然界中,是什么力量让岩石发生变化呢?你们认为岩石变化的原因可能会是什么呢?用思维导图把你们认为岩石变化的可能原因表示出来。

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原始触点进行绘制,提出自己的假设。

2.显现思维痕迹,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

研究一:流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提问:你们有办法模拟流水吗?怎么设计实验研究流水是否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呢?

讨论:学生讨论,提出研究问题以及模拟实验需要的材料、实验方法。

活动:利用概念图绘制研究问题,模拟实验方法。

点拨:怎么说明流水是否让岩石发生变化呢?要与没有研究前的岩石相比较,那么是不是需要先对没有研究前的岩石进行观察、记录呢?

活动: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证据收集的方法,记录岩石的状态;进行小组合作模拟探究实验,并观察现象。

记录: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模拟实验现象的记录。

研讨:我们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是什么?对于实验现象,你做出的解释是什么?

交流:学生全班交流,思维碰撞形成共同认知,从而构建概念体系。

研究二:冷热(温度)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谈话:冷热作用(温度变化)会让岩石发生变化,你们有办法利用模拟实验来研究吗?

活动:小组提出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并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研究方法的设计。

点拨:怎样让岩石的受热温度变高呢?用什么办法让受热的岩石马上又受冷呢?只让岩石受热、受冷一次就可以了吗?为什么?需要反复实验研究几次?

谈话:那我们怎么观察、记录才能说明岩石在冷热作用下是否发生变化?

活动:学生提出观察、记录方法,用思维导图做好记录准备,再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并如实记录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

研讨:研究冷热对岩石的作用,你们是怎樣研究的?有什么发现呢?你们的实验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思考: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与交流,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引导:你们研究的岩石有没有变成像鹅卵石那样光滑、圆整呢?为什么?

谈话:看看科学家的解释与我们的研究情况是否相似。

视频:白天和夜晚的冷热差别造成岩石变化。

讲述:你们的研究与科学家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真了不起,都是小小科学家啊!同学们,刚才你们的研究中让岩石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岩石有没有完全破碎呢?为什么有些岩石变化了却没有破碎得很厉害呢?

感悟:冷热作用让岩石发生变化需要长期反复的过程;自然界的岩石变化需要长年累月、长期变化的过程。

引导:对于你们刚才的实验研究,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活动:学生对实验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以及其他假设因素的后续研究。

诚然,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开展高效的科学课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创新的能力。

12.大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篇十二

●研究过程

《蚊子, 请离我远些》是我校专题网站上开设的一个科学课外探究活动项目, 这个活动很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活动中, 我发动学生捕养蚊子开展各种实验, 探究蚊子对各种声音、不同颜色的光、各种植物以及其他条件的反应, 同时搜集、验证各种驱蚊方法的效果, 以“驱蚊、灭蚊”为目标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孩子们将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和研究成果发布到网站上, 并利用网络, 交流讨论自己的探究方法和遇到的困难, 通过网络开展合作探究。

在这个探究活动项目中, 网络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利用网络, 搜集资料信息

在研究蚊子的生活习性时, 需要了解一些关于蚊子的知识和其他人的研究结果。抓到的蚊子, 关在室内能存活几天?本地常见的蚊子有哪些种类, 各有什么特点?蚊子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害怕什么?现在人们有哪些驱蚊、灭蚊的方法?这些问题, 孩子们都能从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资料。再引导他们筛选和整理搜集到的资料, 这些信息中, 有些是没有条件或不必再验证的, 有些可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还可以参照这些信息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实验, 以便发现更多的现象。

搜集和整理资料也是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 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 利用网络, 展示观察发现和研究成果

有了探究任务, 孩子们会注意观察蚊子的活动规律和现象。他们发现, 白天活动的大多是个头很小的、身上有花纹的蚊子, 与夜间活动的蚊子外形明显不同。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白天活动的花蚊子叫伊蚊, 晚上活动的那类叫库蚊。将观察到的蚊子拍摄下来, 或写一段简单的观察记录, 再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写上相关的介绍, 发布到网站上, 就完成了初步的探究。

捕到的蚊子关在小窝里能存活几天?怎样的小窝适合养蚊子并且方便开展其他实验?捕到的蚊子要吃什么东西吗?……孩子们可以将这些探究实践的成果展示在网站上, 这会让他们产生成就感, 从而激发和促进孩子的探究热情, 这正是科学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

3.利用网络, 展示探究过程

自己的实验探究过程是怎样的, 也可在网上展示和交流。有一位学生交流了自己独创的探究活动:杀虫剂对蚊子的杀伤效果。这位学生用“雷达”杀虫剂对准蚊子喷射, 蚊子倒地, 10秒钟后将蚊子放到空气新鲜的室外, 用大玻璃瓶罩住, 两分钟后, 发现蚊子慢慢爬起来了。然后用同样的杀虫剂喷射蚊子, 蚊子倒地后再在四周喷射一些, 用瓶子把蚊子罩住, 过半小时后再把它放到室外, 它再也没能爬起来, 证明蚊子已经死亡。他因此找到了科学使用杀虫剂的方法。

4.利用网络, 合作改进探究方法

真正实施探究, 孩子们会发现各种问题和麻烦, 原来的设想有些并不可行。蚊子的窝用什么做?有的孩子想到用大的玻璃瓶, 便于观察, 但发现难以将捕捉到的多个蚊子装入一个瓶中。经过交流讨论, 发现利用废旧的蚊帐布做成小蚊帐比较好, 既便于对养在里面的蚊子开展实验观察, 又能加入一个个新捕捉到的蚊子。在捕蚊子的时候, 有的孩子尝试用塑料袋套蚊子, 结果发现很难套住, 袋子还没到, 蚊子早就远走高飞了。有的孩子用手拍, 把蚊子震晕, 再装入瓶子, 这个方法能抓住几个。有的孩子用蚊帐布做成捕蚊兜, 效果较好, 容易捕捉, 而且蚊子也不容易受伤。经过实验和交流, 大家共同想办法改进探究方法,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这个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热情, 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我们又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在校本课程网上开设了“《科学》课外活动与探究”专栏, 作为辅助和拓展科学课程学习的网络平台, 供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而《蚊子, 请离我远些》这个主题的探究性最强, 难度也最大。设计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项目, 意在让更多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 开展探究活动。

●应用专题网站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

1.易于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科学课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 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引领学生在周围世界进行积极的探究, 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生活中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是长期的、连续的, 或者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要求的。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条件难以有效开展这些探究活动, 所以网络和专题网站弥补了这些不足, 为学生提供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探究平台。

对蚊子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 做大量的准备和实验, 有些实验还需要在晚上进行, 需要有放养蚊子的场所, 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课堂上开展探究的范围。利用网络平台, 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开展研究, 还能联合不同地区的学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 从而研究不同地区的蚊子, 这大大拓展了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2.易于实现开放的探究环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强调,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 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 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 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以专题网站为平台, 学生可以将探究活动延伸到家里, 甚至社区, 向父母求助, 从而吸引家长一起参与, 这样便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环境。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 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 这些在专题网站平台上都能得到较好地体现。而且互联网为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探究的内容、过程和结论等方面又能在专题网站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交流。

科学课程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内容具有开放性、评价也具有开放性。所以在教学中要用开放的理念组织探究活动, 不应局限在学校课堂内。有了专题网站的辅助, 教师的工作着重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上。设计有层次的探究项目, 会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专题网站上的探究项目, 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3. 易于创设和谐的探究氛围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破除师道尊严, 给学生以平等, 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在探究过程中, 要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放开头脑和手脚, 敢想、敢说、敢做。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 学生在专题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所见所得、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时, 就会有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4. 易于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 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不限于教科书, 而是学生生活的广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运用专题网站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可广泛地选取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探究主题, 并能动态地增加和调整探究内容, 从而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下, 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拓展课程资源。

13.大班科学活动反思 篇十三

本次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尝试操作多种的拼图方法,并引导他们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并通过一次次的操作验证环节对幼儿的能力进行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寓教于学游戏教学形式,使孩子乐意参加活动,并在多元、刺激的智力操作活动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教具的设计和选择非常重要。有颜色的拼图卡片是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操作的兴趣。而拼图卡片上的编码则是为了方便幼儿记录,缩短记录的时间,给幼儿创设充足的动手操作和思考空间;也可以帮助幼儿复习和巩固序数概念。同种编码的卡片有重复也是为了给幼儿的操作提供更多变化的空间,使他们的操作结果能更加丰富。记录纸采用“一纸三用” 设计的节约理念,拼图底版、1号记录单和2号记录单都合并在一张纸上,中间用缝纫机踩出空点痕迹,方便幼儿折叠撕贴。这种优化常态教学质量,尽量不要配班老师帮忙的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同时也节省操作结果的展示空间。

突出同伴引领的教学方法。如拼图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是先找出一块图形,然后一个一个地去试,拼成了,再去找另一个;有的幼儿是先看图形缺口的`形状,然后去找对应的图形,再用旋转的方式来完成拼组。尽管他们都完成了拼图,显然,后者的思维水平远远高于前者,这是一个同伴之间学习策略交流的良机。又如在难易递进的两次操作环节中我都邀请幼儿示范或小结,使幼儿听到的是来自同伴的一种声音。他的经验和思维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强硬灌输的。再加上教师的提炼和概括,训练了幼儿的多向思维,拓宽他们思考问题的空间,集中了幼儿学习的方向性,使他们的活动从兴趣主导的游戏转向到了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

承上启下的提问激发幼儿思考。我的每次提问都是为下个环节做准备的,常常是前个问题的提出能在下个环节中得到展现或揭开谜底。使幼儿充满惊喜和期待,回答问题、发表见解的声音更响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踊跃,思维更活跃。

制造悬念,激发操作欲望。在二次操作结束后对比幼儿的操作发现:原来方块数量少的卡片组合方法多,方块数量多的卡片组合方法少。我在此基础上延伸了下次活动,鼓励幼儿继续操作在拼图游戏发现其他更有趣的现象。

14.大班科学活动——镜子游戏 篇十四

活动目标:

1.能做出相反的身体动作

2.培养迅速反应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身体总动员”:《镜子游戏》

2.手摇铃

活动过程:

1.猜谜引入,认识镜子

师:小朋友们,今天啊,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的朋友,想认识它吗?好,那你们来猜一猜它是谁:拿在手中对它瞧,里面有个小宝宝,你对它来笑眯眯,它对你来眯眯笑。

师:真棒,一下子猜中了,下面我们来跟新朋友见个面,用自己的方式来打招呼,好不好啊?

(猜中后拿出镜子,让幼儿对着镜子做动作,并仔细观察)

2.玩镜子游戏

师:打完招呼过后,我们自己来找一个新朋友,让他来当你的镜子好不好?每个小朋友找一个“镜子”,两个人一组,小朋友自己做动作,那么当镜子的哪位小朋友也要做出相同的动作,听明白了吗?

。。。

(在做动作的时候,让幼儿表现自己的身体最大、最小、最高、最矮等造型)

3.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相反动作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的新朋友“镜子”真神奇,那下面我们来试试其他的动作,看我们的“镜子”朋友还会不会做到!刚刚啊,我们都是做的同样的动作,先在我们要做相反的动作!现在,老师一个人做动作,小朋友们是“镜子”,看谁能够准确的做出和老师相反的动作

(比如教师做“最大”的造型,小朋友要做“最小”的造型等等)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的“镜子”游戏好玩吗?下面啊,老师给小朋友们出一个难题,你们要认真仔细的看老师是怎么进行动作的,然后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好又快的做出相反的动作?

(比如教师从教师的一面用“最快”的速度跑到另一面,那么幼儿就要用“最慢”的速度跑过去等等,还有走路的声音的“轻重”,教师的动作要清晰明确)

4.交换角色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玩一个游戏,老师要选两组小朋友,一组是“大人”,一组是“小人”,老师摇一下铃,大人组的小朋友要先做一个动作(身体的高矮长短等),老师再摇一下铃时,小人组的小朋友就要做出和大人组相反的动作,好,想参加的小朋友快把小手举起来!

学习经验延伸:

15.大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篇十五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实验的内容应来自于幼儿常见的生活问题,并让幼儿学会用实验中获取的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有益于幼儿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本次活动以生活情境问题“怎样帮小兔家的灯泡亮起来”引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探索怎样操作电池和缠着灯泡的电线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因为置身于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所以幼儿的兴趣特别高,都想为小兔子解决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幼儿有了使灯泡亮起来的基本经验,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置第二个既有趣味性又具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老鼠咬断了一截电线,用什么材料来替代连接通电呢?”引导幼儿运用刚获得的经验继续深入探究并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又获得了新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导电。活动中的两个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层次性,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特别在通过自身实验并成功使小兔家的灯泡亮起来的时候,幼儿的兴奋度达到了最高点,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同时获得了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二、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发现。

宽松的探究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首先,要为幼儿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自由选择实验材料的环境,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需求。教师将实验材料分类摆放在教室前方,在猜想“什么材料能导电”之后,幼儿就根据自己的猜想自主选择所需材料开展操作和验证,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自主选择材料探究的空间,从而摈弃了以往教师高控制地为每个幼儿准备一样的材料进行统一操作带来的弊端。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教师应成为幼儿的伙伴,给幼儿及时的支持与帮助。由于受思维方式与原有经验的影响,幼儿在实验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应该明确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追求实验结果,而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幼儿的真实表现并给予帮助。如在第一次实验“怎样让灯泡亮起来”中,刚开始大部分幼儿都在用电线在电池上或缠绕,或按压,没两下就向老师汇报结果说:“不会亮,不成功。”有想放弃的念头,教师此时就要提出辅助性问题:“可以想想电线和灯泡要放在电池的什么地方?”支持幼儿继续探究,一段时间后一个幼儿成功了,就引来了同伴的围观,一下子大家的实验都成功了,全体幼儿顿时热情高涨,他们体验到了自我发现和成功的乐趣。

三、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与问题,提高幼儿的实验水平。

1. 以条理化的实验要求引导幼儿有序开展实验。

实验必定会有规则与要求,但很多教师在讲解实验要求时不是太过于啰唆无重点,就是太过于简单不明确,导致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怎样让幼儿更清晰实验要求,更明确实验步骤,那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活动前,针对各环节的重点设计简约明确的要求,在介绍时有条不紊地进行讲解,如:在第一次实验教师讲解“操作步骤与方法”环节,教师根据幼儿实验的操作步骤,边有条理地演示实验过程边简要讲解实验要求:“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听到信号放好材料回到位子上,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小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幼儿在形象的演示与明确的要求下,都能有序开展实验活动,解决了因不了解实验要求而带来不必要的干扰的问题。

2. 以开放性的探索问题引导幼儿关注实验过程与结果。

实验活动中蕴涵着许多科学知识,它需要幼儿在亲历探究、实验和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并获得相关经验。怎样让幼儿关注到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呢?在第一次实验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的小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第二次实验,教师提出问题:“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灯泡亮了吗?”这两个开放性的探索问题既简单明了又具有目的性,给幼儿的自主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性,同时以此引导幼儿关注“怎样做让灯泡亮起来”的实验过程。幼儿在实验中能围绕探索问题,关注自己和同伴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并在表述实验过程中逐渐明晰和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体系,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四、多形式呈现实验结果,帮助幼儿梳理探索经验。

幼儿在亲历实验活动之后,常以记录或语言表达等形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教师则要帮助幼儿对零散经验加以归纳与梳理,呈现出本次实验的知识点。这些在幼儿自我建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实验结果是幼儿自主探索得出的而非教师灌输的,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实验活动中可采用直观形象图梳理法,如在第一次实验结果梳理环节,教师运用彩印出来的电池与灯泡图卡配上真实的电线就能很具体生动地呈现出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亮起来的不同方法,为幼儿的学习理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师还可采用猜想验证图梳理法,如在第二次实验结果梳理环节,幼儿通过操作后验证猜想图上的想法,并逐步确认或修改猜想结果,最终形成一张正确的实验结果图,帮助幼儿形象地了解到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有效地帮助幼儿加深对实验过程与结果的认识。

五、精心设计实验记录表,帮助教师有效实施个别教育。

实验活动中记录表的用处大抵是让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依据记录表上的记录情况进行表达,记录表也常是在实验后被张贴在前面的展示板上,不便于教师了解全班所有幼儿的实验情况。为了使记录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教师能通过记录表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实验情况,并及时纠错,本次活动设计的记录表分为黄色和粉色两种,黄色记录表上画的都是能导电的材料,粉色的则是不能导电的材料。幼儿在选取相应材料做完实验后,就在记录表上打钩或打叉,随后将材料能导电的记录纸贴在显示“亮”的板上,反之贴在不亮的板上,也就是说贴在“亮”板上的记录纸应该都是黄色的可导电材料的记录纸,“不亮”板上的都应该贴粉色的不可导电材料的记录纸。颜色分明的两种记录纸贴在展示板上,使教师能一眼就判断出幼儿探索的结果的对与错,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个别幼儿纠错,在试误和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幼儿对科学经验的正确理解。

16.大班科学活动 篇十六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特别喜欢玩水,感知水的流动性,探讨水的沉浮等。在某次区角活动中,一个幼儿无意间拿起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在桌子上快速地旋转起来,大家都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想:以此为兴趣点,引导孩子探索这种有趣的科学现象,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的事件,将其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幼儿在探究中亲身感受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旋转的莲花,对水能帮助乒乓球转得又快又稳的现象感兴趣。

2.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泥工板;用乒乓球制作的“莲花”;记录表;笑脸标记;水;橡皮泥球;吸管;抹布;音乐《水仙花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

四、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激趣导入

(1)韵律活动:《水仙花圆舞曲》

师:孩子们,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我们为他们跳支舞吧。(幼儿表演双人集体舞《水仙花圆舞曲》,舞蹈中多数为旋转的动作。)

(2)出示“莲花”,导入活动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演的圆舞曲很优雅!看,这里有许多用乒乓球做成的“莲花”,也想和你们一样旋转着跳舞,泥工板就是它们的舞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莲花”在舞台上转动起来呢?快试一试。

2.自主尝试,探究奥秘

◆第一次:自由探索,转动“莲花”

(1)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让“莲花”在泥工板上转动起来。

(2)交流分享:你用什么办法让莲花转动起来的?幼1:“用手转。”幼2:“我把泥工板前后摇动。”幼3:“我是用嘴巴吹的。”教师相机用图示记录下幼儿的方法并小结:“原来我们可以通过用手转、嘴巴吹、摇动舞台等方法,让莲花转动起来。”

◆第二次:借助材料,自主探究

(1)猜想。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可以让莲花转得既快又不掉到舞台外面去。猜一猜,水、橡皮泥球和吸管,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幼1:“可能是水。”幼2:“橡皮泥球放在莲花里,可以让莲花的重心更稳。”幼3:“用吸管吹可以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

(2)幼儿分组尝试、验证。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科学是用事实来说话的。请带着你的莲花和舞台分别用每一种材料试一试。

(三张桌子分别呈现辅助材料:水、橡皮泥球和吸管)幼儿分别试一试、比一比谁最能帮助莲花在舞台上转得又快又稳。

(3)交流探索结果。①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情况。师: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发现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请幼儿分别介绍、演示自己的实验情况,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可引导他们进行比赛,再次观察、比较。②探索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的奥秘。师:如果再次让你进行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呢?生:“水。”师:为什么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莲花能转得又快又稳?生:“因为水滑滑的,可以让莲花转快。”师:是呀,水滑滑的,可以减少摩擦,让莲花转快。那为什么有了水的帮助,莲花就不容易从舞台上掉下来呢?让我们再来试一试,感知水的神奇魔力吧。

(在玩中师幼共同小结:当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水会减少莲花与泥工板之间的摩擦,让莲花可以转快;泥工板上的水还会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水的表面张力,就像把莲花的底部紧紧地拉住,所以莲花转得很稳,不容易掉到泥工板外面去。)

◆第三次:再次尝试,转快“莲花”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圆舞曲的节奏有快有慢,要跳好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能让你的莲花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来旋转吗?老师以不同的节奏说出“慢——慢——,慢慢转——”,“快快,快快,快快转,快快转”,幼儿尝试让莲花根据不同的快慢节奏来旋转。师:怎样才能让莲花转快?(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泥工板越倾斜,莲花转动得越快。)

五、活动反思

1.层层递进,自主探究

活动中,一个个层层递进、有难度但又是可以获得解决的问题不断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小朋友跳舞身体的转动—莲花怎样能在泥工板上转动—借助什么材料让莲花转得快又稳—为什么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探讨莲花转的快慢与泥工板倾斜程度的关系—挑战同时转起几朵莲花。孩子在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中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孩子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亲历者,他们在经历中思考,在发现、猜测、验证、修正、总结与反思中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2.与艺术结合,活动优雅

将整个探索活动贯穿于“莲花跳圆舞曲”这个情境中,尝试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整个活动以圆舞曲开场,以圆舞曲结束;从幼儿自身跳圆舞曲过渡到莲花跳圆舞曲;从莲花简单转起来到转得又快又稳,再到许多莲花的集体舞;幼儿的整个探索过程由浅入深,与圆舞曲的节奏、旋律巧妙结合。活动中音乐的选择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它是一种隐性的引导,让孩子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探究活动。有了艺术的融合,科学活动变得更优雅:孩子探究的环境是美美的,探究的过程是美美的,探究成功后的心里也是美美的。在他们未来的学习中,这些幼时的情绪体验说不定会悄然复苏。

参考文献:

17.大班科学活动---造高楼 篇十七

1.在小组合作中探索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以及接触面与楼房牢固度的关系。2.愿意小组合作积极探索,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扑克牌3副、大框子3个、牛皮筋若干、贴纸、音乐、PPT、扇子一把

经验准备:了解组内成员。活动过程:

1.导入。

——小朋友,你们搭建过高楼吗?你平时是用什么材料来造高楼的?可是今天老师带来的是扑克牌,你们认为它可以搭建高楼吗?说说你的理由!

2.探索一张纸牌的站立方法。(共12张牌)

——要搭建高楼,首先就应该让纸牌站起来,你们有什么办法,不使用任何工具就让纸牌能够站立在桌上?请你拿一张纸牌去试一试!

①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把自己想到的方法表达出来。②分享探讨。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扑克牌站立起来的?

小结:原来通过“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的方法可以让扑克牌站起来。

3.探索建构一幢高楼房。(共39张牌)请幼儿合作搭建一座高楼。

——(出示纸牌)这是我给你们每组准备的13张纸牌,请你们先搭一座高高的楼,我们要比一比哪幢楼最高,你们可以先跟自己的队友商量下怎么搭,如果商量好了,那开始施工吧!请大家用轻轻的动作去搭。(带队员到对应地块,音乐《雪的梦幻》)

第一轮施工结束,请各位小建筑师们回到位子上休息。

②对比作品,探讨:哪一组楼房比较高?为什么相同数量的纸牌,有些可以搭那么高,有些却没有,问题在哪里?说一说你们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小结:搭高楼的时候动作要轻,一层一层要对整齐了往上放,小组里面的人都要相互合作帮忙。

4.探索搭建一座又高又稳的楼房。(共39张牌)请幼儿合作搭建一座又高又稳的楼。

——刚才我们尝试了用13张纸牌搭建了一座高楼,现在,我们还是每组13张纸牌,我们搭建的房子要不怕风吹雨淋,所以这一次的要求不仅楼房要高,还需要稳固。(音乐《雪的梦幻》)

比一比、说一说哪种楼房更加稳固?你们用了什么方法让房子变得又高又牢固的?

小结:原来搭建房子的时候,每一层都需要对整齐,下面大、上面小,房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大,它就变得更加牢固,并且也可以搭建得更加高。

5.比赛搭建又高又稳的高楼。(共78张牌)

——那现在我们就要请大家来进行比赛了,这一次老师给每桌提供26张扑克牌,要求是请大家搭建一幢又高、又稳的楼房。我会放音乐,当我音乐停止了,我们就结束,看看大家在相同的时间之内哪一组搭建又高、又稳,那这一组就是搭楼高手。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评比:哪一组又高又稳?

为胜利的小组颁奖。(音乐《万宝路进行曲》)

④合影留念。让我们跟自己的纸牌楼房一起合个影吧,把我们的成果与其他的好朋友分享。

6.延伸。

上一篇:建筑行业绩效考核下一篇:2024公司职代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