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精选7篇)
1.古诗鉴赏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篇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儿童在那里下棋,他就在一旁观看。一局棋刚完,儿童对他说,“你的斧柄(柯)已经烂了。”王质回到家乡,见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句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作者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2.古诗鉴赏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分析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作用。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并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5、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凄凉
千帆过 弃置
万木春 空
歌一曲 翻
长精神 愤懑凄苦
3.古诗鉴赏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篇三
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他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尽管是初一年级的阅读课文,却是初三年级的中考默写篇目,也是鉴赏篇目。也就是说从应试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本单元刚刚学习过白居易的《诗二首》,和下一单元即将学习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再结合刘禹锡、白居易以及柳宗元这三位好友的共同遭遇,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有才华,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本首诗歌的教学,既要符合本单元的要求,即读读背背,赏析诗歌的意思,还想通过介绍刘禹锡个人的际遇、与两位好友的关系、三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来引发学生思考,并感受像刘禹锡这类的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目的: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人的别号:
李白: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诗圣(露成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诗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写诗刻苦成魔一般,当时的人们称他“诗魔”。诗人间也有互送别称的,白居易就曾送人“诗豪”的别称。)
提问:诗豪是谁呢?(刘禹锡)
2、刘禹锡的简介:(先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情况)
陋室主人刘禹锡:
中唐诗人,洛阳人,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于诗与白居易合称为“刘白”,二人唱和诗结集为《刘白唱和集》。于文与柳宗元合称为“刘柳”。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二、释题。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朝为官,相互认识么?关系如何?(学生根据诗歌题目回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
酬: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乐天:白居易的字。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如:见谅,见教。见赠:白居易赠送给刘禹锡的诗作。即: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逢时的席上赠送给我的诗作。
(PPT出示白居易的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四句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平――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
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见了从苏州刺史任上回洛阳的白居易。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初次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因此白居易称刘为“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也写下了一首诗作为酬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回赠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指导朗读诗歌。
1.学生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初步了解诗人的经历。
四、指导理解赏析。
首联,第一、二句:“巴山楚水”:泛指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诗人的贬居之地。弃置身:弃置,抛弃,这里指被贬官离京。弃置身,被抛弃的.人。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冷落的不满。诗一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板书: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革新失败被杀,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古代属楚国,多水)司马。815年曾被招回长安,因游玄都观看桃花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讥刺权贵,又被贬为连州(在今广东省西北部)刺史,后又转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古代属巴国,多山)、和州刺史。二十三年:作者从805年被朝廷贬职,到827年重新回京任职,其间共二十三年。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
在遭贬谪的日子里,诗人的心态如何,生活状态怎样?
(PPT出示)
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颔联:第三、四句: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诗人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板书:颔联运用典故,世事变迁)
了解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三人的经历:
白居易:(772~846),800年29岁时与元稹同中进士,815年被贬谪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太子太傅。
刘禹锡:(772-842),与柳宗元同年中进士,805被贬朗州司马,晚年(827)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柳宗元:(773―819),793年20岁中进士,805年贬邵州刺史,又出为柳州刺史。
颈联:第五、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
人教版:“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板书:颈联千古名句,表达胸襟)
(PPT出示)
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柳宗元:“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尾联:第七、八句: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板书:尾联点睛之笔,表达意志)
四、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有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背诵出来,当堂默写。
六、小结。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作业。
(1)抄写并默写这首诗。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篇四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我在巴山楚水这样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交流点拨】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交流点拨】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永不放弃的精神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交流点拨】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三)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5.古诗鉴赏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篇五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
9.“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 】,“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 】。(2分)
10.本诗中颔联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
【参考答案】
9.白居易(乐天)
振作
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
10.写作手法:用典(1分)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1分)
6.古诗鉴赏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篇六
——以《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的教学为例
罗希凡
摘要:生态语文教学是指教师、学生和课堂活动共处于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之中,教师教学应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展现教与学真实、自然的状态,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养。当今许多语文教师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而忽略教学内容,如此一来,语文课堂也就丧失了原有的韵味,由此,眼下对生态语文课堂的呼声颇高。基于“诵读法”的古诗词生态教学法,不是简单地通过读诗来背诵,而是通过“诵读”达到对古诗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弄懂古诗词中实词与虚词的含义、诗词的内容、情感的表达,并体悟其中的人生哲理,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感悟生命之美。
关键词:生态语文;语文教育;诵读法
一、“生态语文课堂”的内涵
在当今的中学课堂上,标新立异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先进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语文老师来说本应是好事,但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方式是否真正适合语文教学?又是否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些持肯定意见的教师殊不知,表演越热闹,离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就越远,因为那毕竟只是“表演”。在这样的情形下,一种新型课堂——“生态语文课堂”应运而生。生态语文课堂是指学生“在场的”、“真实性参与的”、“没有虚饰的”自然真实的语文课堂,生态语文课堂应该反映出语文最初的意义,返回到生活当中去,让课堂是纯洁的、干净的,同时课堂也应充满着灵性与美感。
诗歌以歌谣的形式起源于上古社会,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人们遂将诗谱成乐谱在民间口耳相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不必去追寻古人的生活步调,太过于讲求诗歌的平仄规律,音韵和谐,但我们可以根据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理解来“唱诗”。唱诗要进入到诗词创作的环境、意境和处境中,而不是追求高音量的喊唱。
②
①那么基于“唱诗”的诗词解读方法,我们可以将其与现代古诗词学习的“诵读法”相联系。其实诵读早已不是新概念,《语文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学生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的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因此,要防止古诗词学习停留在苍白、浅显的层面上,诵读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说文解字》中说:“诵,讽也,讽,诵也。”其中的“诵”与“讽”有互通之义。后人有人注解为:诵,乃记诵,可通过有声读,也可通过默读。讽,虽也是背诵,但强调有语调分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之法。在生态语文的视野里,何为诵读?“诵”强调的是读,注重感情与声音的结合。“诵”只是饱含感情朗读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对“诵读”下一个定义:
⑤
④
③所谓“诵读”,就是声与情高度融合,以声音为表达形式,以情感流露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过程。“诵读法”是我国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在古代,老师教学都是先读再背最后再讲,甚至不讲。古人认为,好的文章只要多读几遍,就会自然上口,逐渐理解,而且不易遗忘,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所以,古时候的“读”也不只是为了读而读,而是要去从读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
布迪厄提出在生态语文教学领域有这么一个专业的术语那就是“场域”,所谓场域就是生态因子在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关系形成的网络或结构。在这个场域中,各个生态因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生态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而不是一滩死水,其中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和教具等都在课堂中有自己独特的位置,也都在课堂的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有效建构生态语文课堂将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生态课堂的教学导入
现在很多中学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生态失位”,具体表现为过多的占用学生的记忆。例如在刘禹锡《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的教学导入时,有些老师就会花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忆曾学习过的刘禹锡的诗词,来探讨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对以前学习过的诗词的回顾是想激发学生对该首词的学习兴趣,但事实表明,用这样繁琐的介绍来导入新课效率并不高。因为教师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就已经占去了一部分的时间,再加上要对新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做一番必要的解说,这一系列的教学行为会直接导致教师针对新诗内容的讲解不够充分,这样一来,就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导入的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等。该首诗的教学导入法显然属于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既然生态语文课堂要营造最自然、最真实的课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教师、文本以及教学环境组成有机的生态系统,在此特定环境下的非生物因子(如文本、多媒体教具等)与其间的生物(如教师、学生)之间产生交互作用,通过不断地知识交换,形成一个整体。在此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角色都能够随着课堂的推进相互调节,相互作用,从而保证在课堂气氛充分活跃的基础上达到教学目标。
下面以一个教学实录来展示生态语文课堂的教学导入过程。
生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师:好,咱们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师:咱们背了这么多首刘禹锡的诗,相信大家对他已经不陌生了。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印象中的刘禹锡呢?
生1:他是个豪迈的人。虽然遇到很多倒霉的事,但遇到困难时依然能坚持下来,说明他很豁达,也很淡定。
⑨
⑧⑦
⑥师:豁达、淡定,嗯,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2:理想主义者。师:理想主义者,还有吗?
生3:我认为他是一个倒霉的人。他参加革命失败,之后接二连三地被贬谪长达23年,所以我觉得这个人很倒霉。
师:倒霉的人。还有吗?
生4:他是个非常执着的人,即使多次身处险境也依然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理想。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七言律诗,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揣摩诗人的情感进一步走近刘禹锡,解读他的精神世界,看一看和我们刚才印象当中的刘禹锡是否一致。同时老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希望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之后,能够和前面学过的几首诗一样,对它进行背诵。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读的时候是怎么断句的?
生5:我觉得先是酬,后是乐天,然后是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师:好,那你给大家读一遍。
生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师:好,请坐。那咱们再看看你从题目上能得到哪些信息?谁来试一下?
生7:乐天就是白居易,酬就是以诗相答,应该就是说刘禹锡在扬州和白居易初次见面之后,写诗给白居易。
师:写诗给白居易。好,请坐,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8:我从那个“酬乐天”可以看出来,应该是白居易先给刘禹锡写了一首诗,然后这首诗是刘禹锡给白居易的答诗。
师:白居易先写给刘禹锡一首诗?这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9:“酬乐天”,“酬”是以诗回赠,“乐天”是白居易,整句就是以诗回赠白居易,应该是刘禹锡写的答诗。
师:好,请坐。那么如刚才所说,这个“酬”字能看出来是用诗来应答白居易。既然“酬”是以诗作答“乐天”所作之诗的意思,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在“酬”字后面停顿稍长一点,这样可以使整个题目成为一个整体。大家自己读一读、试一试。
从这个教学导入实录可以看出,通过让学生谈“我所知道的刘禹锡”引出所学内容。这个环节的设置既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师讲解转变为主动对作品进行挖掘。若是过多地讲解背景资料,如刘禹锡的生平、时代环境、生活状况等,并不能让学生对之产生共鸣与好感,反而可能使其对老师渲染的课堂氛围产生排斥心理。而不涉及太多的背景资料,选择使用其他课外诗词的导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刘禹锡的兴趣,自然走入课堂的学习,同时也为之后的教学做了铺垫。首尾课堂内容相互照应更能体现出生态语文课堂的结构。课堂结尾部分的实录如下:
„„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刘禹锡的诗歌,你会发现他的乐观情绪是其诗歌的主旋律。比如我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读的那句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体现出他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还有《再游玄都观》的最后一联写的是什么?
生齐达:“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师:这个“前度刘郎今又来”,反映的是他在二十二年后回来,还是秉持着那种乐观、向上、不屈的精神。在《酬乐天咏老见示》当中也有,是吧?
师生:“莫老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二)以“诵读法”来理解诗词的内涵
诵读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诗词的意蕴。在上述教学活动中,诵读共出现16次,且形式较为多样化,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灵活选择集体诵读、个人诵读、教师范读、师生共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具体体现在下面节选的这段教学实录中。
师:实际上,白居易在赠诗当中为刘禹锡的遭遇感到不平,那么面对友人为自己鸣不平,刘禹锡是怎么回答的呢?现在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朗读一下这首诗,放开声音自由读。
(学生自读。)
师:大家自由地读了一遍,对诗中刘禹锡是如何回应的应该有一定的认识了。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够大声、流畅地为大家读一遍?
生13朗读。
师:好,请坐。有一个字不知大家听清楚没有啊?“今日听君歌一曲”后面那个字怎么读?应该是暂时zàn,不是zhàn。谁再来试试?
生14朗读。
师:请坐。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在诗歌当中诗人是如何回应好友的,酬乐天,一、二。
(学生齐读。)
师:好,现在大家先默读,然后结合注释组织语言,来说一说诗人在诗中对好友说了什么。
(学生默读。)
以上实录中,共出现5次诵读,分别是自由诵读、学生两次示范、学生齐读、学生默读,每次诵读都有其独特的作用。第一次诵读是为了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印象,第二次和第三次学生是为了检查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第四次齐读是在纠正字音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第五次默读是为了让学生结合注释带着问题详细把握诗歌内容。
教师通过诵读启发学生体验生命,将凝缩简练的字句通过想象和联想幻化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学生通过这种联想和想象,不但能够补充诗歌语言中的留白,而且也为自己创造了感情表达与宣泄的空间。这种基于诵读对古诗词形成的理解,往往是一种模糊的内在经验,是一种感悟也是一种领会,要使这种意会的东西得到清晰和深化,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理性探讨过程,即一个从意会到言传的过程。
三、基于“诵读法”的生态语文教学的价值
(一)放手与信任
徐立红老师在研究课结束后做总结汇报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记得在和课题组的老师第一次集体备课的时候,在谈到我这节课《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的教学目标‘品味诗句,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时,我一直在担心目标是否太高了,担心学生能否达到,即使在我试讲之后我仍有顾虑,可事实证明这个目标是恰当的,它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也是我们学生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如果在一开始时就担心学生能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描绘诗歌情境的画面,以及担心其是否能够进一步体味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可能就会剥夺让学生提高的机会。徐立红老师课堂教学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她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因为不尝试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学习体验。学生的表现让老师很吃惊,从教学导入到内容精讲到教学结尾,学生的热情由于课堂气氛的带动慢慢激发出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高,这种基于“朗诵”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课堂、对老师、对文本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二)反馈与反思
课后老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基于“诵读法”的古诗词教学,学生对诗题形成了更为准确的理解。学完这首诗后,学生对“酬”“见赠”等词语都能进行准确地分析。另外,学生对诗中所用典故的把握也更为深刻。对诗中典故的理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中的两个典故都有了深层的认识,并且能够将典故的内涵与诗人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本次课程教学中体会到了诵读的乐趣。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普遍都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有助于其更为直观地体会诗中的情感内容。
不仅要分析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得与失,教师也要充分审视自己课堂的优点与不足。教师不能只靠教学经验走一辈子,而应该要不断开拓视野,在教学中自我沉淀、反思,使课堂具有与众不同的新意,并在认识上突破自我。教师在课堂上不只是个简单的指挥者、引导者,而是要作为课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协调好整个系统的平衡,发挥其作用。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恰当的角度来审视文本,并用恰当的方式从文本中找到其内在蕴涵。
古诗词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与古诗词同行,与圣贤为伍,在源远流长的古诗词文化中了解历史,与历史对话,与诗人对话。正所谓“教无定法”,从上述基于“诵读法”的古诗词生态语文课堂中可以看出,简单古朴的教学方法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原因就在于教师能够根据生态语文课堂的理念,注重营造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的圣殿。如果撇开诗歌鉴赏应试教育的一面,我们会发现,品味、鉴赏古典诗词,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一束诗意的照耀,一次灵魂的升华。
⑩
参考文献:
①②③ 邱德乐:《从“祛魅”到“返魅”:生态语文课堂回归伦》,《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9期。
徐牧:《“唱诗”的三要》,《禾场艺怨》,2012年第8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11页。
④⑤许慎:《说文解字释 上》,岳麓书社,1997年7月,第219页。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91页。⑥ 陶文杰:《浅谈诵读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
⑦ 潘秀:《高中生态式语文课堂教学建构策略研究》,2011年赣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李黛岚,第8—9页。
⑧⑨ 李征宙,顿德华:《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8期。
潘秀:《高中生态式语文课堂教学建构策略研究》,2011年赣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李黛张志中:《名篇咀华》,《新疆职业大学学报杂志》,2007年第一期,第101页。
蔡明:《蔡明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7年,第60—62页。岚,第8-9页。
⑩11
7.古诗鉴赏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篇七
朝代:唐朝
作者: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注释
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低。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7)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8)到:到达
(9)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至今被人引用。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