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共存(共6篇)
1.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共存 篇一
1) 人的心,还是像水吧。可以受伤,但永远有痊愈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什么都无需保留,只需堂堂正正即可。——毕淑敏
2) 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梭洛
3) 啊,人啊!知识,这是大自然的礼物;因为它给予了你获得一切必需的智慧。——休谟
4) 什么是爱情?爱情是大自然的珍宝,是欢乐的宝库,是最大的愉快,是从不使人生厌的祝福。——查特顿
5) 急雨才收翠色新,长青树上露沉沉,迷蒙白雾轻如许,欲上秋空作暮云。——寂莲法师
6) 研究自然是与名师交往,切不可轻视自然。——阿加西斯
7) 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
8) 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莫罗阿
9) 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诺曼·卡曾斯
10) 比起大自然来,历史对人类的感情更严酷,更残暴。大自然要求人们仅仅满足于天赋的本能,而历史却要强制人的理智。——高尔基
11) 大家不要相信臆造出来的怪物的存在,不要因此而否定了大自然。——儒勒·凡尔纳
12) 采用大自然的步速:她的秘密在于耐心。——爱默生
13) 艺术上也许有谬误,而自然是没错的。——德莱顿
14) 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卢梭
15)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16) 只有从自然中了解自然。——培根
17) 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法布尔
18) 大自然让聪明人和傻瓜一样拥有幻想和错觉,以便不使聪明人因独具的智慧而过于不幸。——尚福尔
19) 如果他们懂得利用自然的方法,那么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克劳迪安内斯
20)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歌德
2.自然与人类作文 篇二
就算台风有多温柔,终究还是无法忽视它的可怕和强大的破坏力。台风正式着陆的当下,还有许多为了生活而不得不继续外出劳作的人们被台风所危害,在台风来的当天,人们常会看到新闻报道,报告哪些位置又有多少大树,多少招牌被刮到。或者,路边的行人被砸伤,司机因为被倒在马路当中的大树而前行不能。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总是那么的脆弱。在自然面前,生命是卑微的。我们应该热爱自然,尊敬自然,报以虔诚之心,与之和平共处。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自然是生命的依托和依赖,失去了自然,我们也无法生存。
3.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篇三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 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㈠、认识自然资源
阅读课本P153图4-1-1的5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1、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 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有那些基本属性?【见学案】
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经济属性。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2、自然资源的分类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⑴依据与人类的关系 c 、水 资 源
d、生物资源
e、气候资源
a、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⑵依据性质
b、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能够不断生长和繁殖或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可以认为是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有些自然资源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和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承转: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的规律性,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a、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 b、可再生资源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c、不可再生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分布一般具有地质规律
⑵资源间的联系性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性在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运用实例予以说明。
⑶数量的有限性
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都是有限的。前者以石油为例,后者以土地资源为例。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⑷利用的发展性
科技的进步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性的前提。表现一、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表现二、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功能和用途越来越强;表现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方式越来越广泛。
承转: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面我们以土地资源为例,共同探讨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长和发展的意义。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完成学案表格】
时期标志人类活动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人类常常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移土地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影响较大
农业文明时期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人类 能够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食物增加,人口数量增长快,土地肥沃地区成为世界的发源地,土的贫瘠区,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工业文明阶段蒸汽机的使用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的机器及其新技术的应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壤污染、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承转:通过土地资源的分析和学习,我们知道土地资源正遭到不断的破坏。那我们又该如何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呢?
㈢、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思考】阅读P85-86,
探究导致某些资源和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
1、可持续发展
【拓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样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2)内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方面。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
a、公平性原则
(3)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拓展思考1】人类大量的捕杀野生动物违背什么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拓展思考2】人类过渡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某些资源匮乏违背什么原则?
持续性原则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⑴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⑵人类要将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⑷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活动】结合P86表4-1-3与表4-1-4分析总结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 因是:人为原因:三过一不合理一不当(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和交通建设不当)自然原因:自然风力条件下沙丘的迁移入侵。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例1: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关系的是( )
A.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 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D.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林地
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包含所有的自然地物、耕地、林地都属于土地资源、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属于地形。
答案:C
例2:下图中A、B、C、D四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解析:A表示能源完全属于矿产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又都属于自然资源,这是错误的。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都称为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核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沼气……都属于能源。能源不完全属于矿产资源。B图能源完全不属于自然资源更是错误的。D图将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开,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也是错误的,因为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也属于矿产资源。只有C图正确表达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也属于矿产资源,一次能源都属于自然资源,二次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C
巩固练习
3. 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
A.水力资源 B.森林资源 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
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 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导学 案、布置预习
做学案练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4.高二自然界与人类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 、学习并掌握重要词语,了解其读音、意义
2 、熟读课文,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掌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掌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的思路
课 型:新授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 语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老主持人赵忠祥现在主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节目呀?(人与自然),在其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动物和植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样的一篇文章《自然界与人类》
二、讲解新授
(一)、课题“自然界与人类”是一个什么短语?
(二)、作者简介
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战友,他与马克思一起起草的纲领性文献是《共产党宣言》,当马克思去世后,他继续整理《资本论》。
(三)、字词注音
缩影( ) 踪迹( ) 家畜( )
倾泻( ) 荒谬( ) 瘰疬( )( )
(四)、分析课文
(1)本文第一小节,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动物和人类改变自然界的两者的比较
(2)动物改变自然界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动物改变的环境,反过来作用于原先改变环境的动物,是他们发生变化。
(3)那么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并且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
(4)课文中是怎样举例说明动物对自然界的影响的?
①山羊怎样阻碍了希腊森林的恢复 弊端
②圣赫勒拿岛上,为植物的繁殖准备了土地 益处
(5)本小节主要分为两块,一块介绍动物对自然界的影响,一块介绍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课文中是怎样举例证明的?
①消灭植物,种五谷 益处
②种植树木,为获利 益处
③迁移动植物 益处
④动植物经人工培养,已认不出它本来的样子 弊端
(6)课文中“但是”一词为我们转折了语意,引出了动物影响自然界的方式。
动物对自然界的方式是:无意的,偶然的
人类对自然界的方式是: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有目的
(7)第二节第一句话作者就为我们指出动物是有能力作出有计划的,经过事先考虑的行为。课文下面举了几个事例为我们介绍的?
①食虫植物捕捉食物
②英国的捉狐活动,懂得切断踪迹
③与人接触,而获得较高发展的家畜
(8)第三小节对上文动物和人类影响自然界的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小结,并突出了两者的本质差别
(9)文章第四节“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你们是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胜利”和“报复”?作者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举了哪些事例?
(10)文章第五节作者满怀希望地指出人类正学会更正确地拯救大自然,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体性的。
(五)总结:作者指出人类应该学会正确地拯救大自然,利用自然规律。
5.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共存 篇五
陈雪洁 08国际经济与贸易5班 3208005082 【摘要】就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含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总体”,而文化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从历史进程来看,自然生态环境不是决定人类文明的唯一原因,但却是影响人类文明,特别是古文明兴衰的重要因素。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人类灿烂的文明,产生了如古埃及文明、华夏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印度和希腊文明等。但同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争文明的延续。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人类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力图说明,人类只有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人类文明 起源 衰亡 自然生态环境 破坏 关系
一、古人类文明起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人类的早期,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口的分布及文明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古代农耕的自然村落一般都分布于河流的两岸,河流成了古代文明的摇篮,这也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大河文明”。1.古巴比伦文明的起源
从新石器时代起,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条大河哺育了许多农业村落。约公元前3000年,从外部迁移到伊拉克南部干旱无雨地区的苏美尔人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并在生产中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从而创造出一批最早的城市国家和灿烂的苏美尔文明。在苏美尔人的影响下,两河流域本地说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加入了历史舞台,并先后和苏美尔人并肩建立了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两个帝国,之后的历史时间里,苏美尔文明不断向周围扩大发展成为巴比伦文明。在古巴比伦文化中,我们记住了一个地点—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是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欧洲农业的摇篮。2.华夏文明的起源
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早期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多余,沿河两岸植被茂密,动物出没。先民们在物产丰富的沿河各地带开荒耕地,狩猎于林中,捕鱼在河里。7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河套人,都在这里栖息繁衍;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也都发源在黄河流域;这儿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如咸阳、西安、洛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在黄河流域孕育而形成的物质基础。3.古埃及文明的起源
非洲的古埃及文明是吸吮尼罗河乳汁长大的,发源于非洲中部高原的尼罗河,水量充沛,每年都携带着大量的肥沃泥沙向北流入地中海,这使尼罗河下游两岸成为非洲最肥沃的土地,尼罗河三角洲成为埃及的粮仓。诞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象形文字,在对农田的灌溉,土地的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西方早期的数学,几何学,宏观壮丽的金字塔,神秘的古埃及医学„„都是文明的标志。4.印度文明的起源
富庶的印度河-恒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摇篮。印度河发源与中国青藏高原山区,之后流入旁遮普平原。再向南冲击成肥沃的信德平原,恒河两岸的平原水量充足,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是人类栖息的乐园。在距今4000多年前,印度先民在种植业、畜牧业、手工业上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他们还与巴比伦文明有着贸易往来。
二、古人类文明衰亡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进程:“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用它来形容某些文明的消失,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今天,人类已经践踏了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片土地,这正是人类文明不断从一处移向另一处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若干古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1.古巴比伦文明的衰亡
雄壮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像泥足的巨人一般,在经历了1500年的沧桑历程后,于公元前4世纪彻底坍塌,只留下大片的荒漠和盐碱地。古巴比伦文明的败落曾经是一个秘密,而地理学和生态学专家对此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破解: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由于古巴比伦人对森林的破坏,加之地中海的气候因素,致使河道和灌溉沟渠严重淤塞。为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开挖新的灌溉渠道,而这些灌溉渠道又重新淤积。如此的恶性循环,使得水越来越难以流人农田。一方面,森林和水系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化;另一方面,古巴比伦人只知道引水灌溉,不懂得如何排水洗田。由于缺少排水系统,致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给这片沃土罩上了一层又厚又白的“盐”外套,使淤泥和土地盐渍化。生态的恶化,终于使古巴比伦葱绿的原野渐渐褪色,雄伟的神庙和美轮美奂的花园也随着马其顿入侵者的重新建都和人民的被迫迁移而坍塌。2.楼兰古国的消失
楼兰古国的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楼兰这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边陲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的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楼兰的消亡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而导致的。楼兰人盲目的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土壤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虽然楼兰人不分昼夜地引水缓解楼兰缺水的困境,但是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被废弃了。3.玛雅文明的衰亡
有着4000多年辉煌历史的玛雅文明并非起源于大河平原,而是崛起在贫瘠的火山高地和茂密的热带雨林之中。关于玛雅文明毁灭的原因,学者们曾作出多种设想,其中包括外族的征服、内战、原始农业的失败。最终比较可信的结论是人口过载造成的。在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上,过度开垦使森林严重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日益加剧。表土被冲入这个地区的河流湖泊,湖泊被淤泥填塞,耕地生产能力到最后几乎完全丧失,不仅食物严重匮乏,而且在旱季饮水也无法保证。于是,一个最早的世界文明宣告崩溃。4.印度文明的衰落
印度河—恒河流域丰饶的生态与环境,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它哺育滋养了悠远的印度文明。可是,近代以来,森林的急剧破坏导致这个处于热带地区的文明古国的生态系统变得极其脆弱。不仅许多昔日的沃野良田变成了沙漠,而且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不合理的灌溉又加剧了土地的盐碱化。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联合国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抽取地下水治理土壤盐碱化,并在印度河上游建立曼格拉大坝调节灌溉渠道中的水量,才遏制住土地荒漠化的势头,保障了农业的发展。
三、人类文明变动的启示
人类,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是大自然的子孙而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如想保持相对于生态环境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人类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只会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旦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的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存在的基础,都在于一个持续的“生命支持系统”,文明得以持久延续与发展的关键是保持了养育人类的土地的可持续性。
上述几个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被破坏了。这些古文明衰亡的教训表明,某一区域的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该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在该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地域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生态环境发展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与更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随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并缺乏进步与更新的动力时,变化了的生态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区域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换言之,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古文明消失的教训值得人类对长期以来沿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今天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看,人类只有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人类文明变动原因个人观点
从古文明衰退和灭亡的历程来看,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前提是必须遵守大自然的规律。无论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还是人类文明的灭亡,大自然有着其不可抗畏的力量。从最近的日本大地震看来,人类在发展新科学技术的同时,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远远低于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因此,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相对于环境破坏来讲,是不足的。文明的经久不衰与发展,依靠的不仅是一国历史政治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只有当两者同时发挥作用的时候,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延续。因此,经济与环境两手抓,不但要强调时间的一致性,也要强调力度的一致性,更高一层的,保护环境应该是经济的发展的前提。只有当人类真正具备这样的风险精神时,人类社会才能越走越远,人类文明才能越来越繁荣,经济才能永恒发展。
当然,假如人类依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依然坚持着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观点,综合这两年的地震频发,海啸频袭的情况,我们可以下一个很大胆的结论:无论是蕾切尔·卡逊所描述的《寂静的春天》,还是玛雅人所预言的2012,都不只是个预言,而是一个即将来临的世纪,一个重写世界文明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周鸿.人类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1~59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0~27 [3]赵利屏.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重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2,(1)[4]于冰沁,王向荣.浅析古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9)
[5]李素清.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
[6] 姜春云.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N].中国河南环境人口资源网,2008,8 [7] 周丽晓,王姗姗,刘小才.浅析文明古国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知识经济
6.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共存 篇六
教 案
【导入】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准,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如,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频发。1.土壤侵蚀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点拨】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滥采滥伐,造成地表植被严重破坏,使得原有植物根系固土作用大大降低,加速了地表土壤的流失。阅读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 明确以下几点 ①水土流失的原因 ②水土流失的危害(2)土壤侵蚀的后果
【点拨】侵蚀区,耕作层流失,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干旱,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下游地区,由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湖泊淤浅,航道的行洪能力、湖泊的调蓄能力降低,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2.荒漠化的原因及后果
【点拨】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阅读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明确各事件主要的污染物及造成的危害 1.全球变暖
(1)气候变暖的原因
(2)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
【点拨】一是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二是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人类健康。(3)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点拨】总体上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冬季强于夏季;在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流域,洪水爆发的频率将会增加;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将更加频繁。2.臭氧层破坏(1)原因
【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共存】推荐阅读: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作文1000字06-12
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500字08-16
四年级下册作文: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06-19
化学与人类生活06-11
花生与人类文明08-15
核能与人类未来发展07-24
化学与人类文明作业07-28
化学与人类生活考试论文06-26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07-08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