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2024-09-07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精选17篇)

1.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探析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评价过程中,一课堂教学评价应以正面激励为主,二要寻找激励时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三多方式、多角度评价,促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而课堂评价又是小学数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是鲜活的,交互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数学被定义为严密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强调“精讲多练”产生了重结论轻过程、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巴班斯基在怎样评价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效果时指出:“学生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个性中的优良品质数量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教养水平等可使我们对教育效果做出结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能获得最准确的评价。”根据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以下是我在实施、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课堂评价的一些尝试与思考:

一、课堂教学评价应以正面激励为主 《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渴求期,他们渴望时时有展示的机会,渴望被认可接受,更渴望得到赞扬与鼓励。因此,我们应用激励性的语言,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思维的活力,挖掘他们创造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若能用心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和赞赏,便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一堂数学课上,我班有一位女同学回答时答非所问。我没有急躁地批评她,而是微笑着说:“孩子,你的声音真好听,老师特别喜欢听你讲话!不过以后还要细心听清楚问题!”这短短的一段评价,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回答不切合问题,又顾及了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保护了这位学生继续回答问题的热情。相反,如果一开始老师就不假思索地说:“你的答案是错的,有没有听清楚题目呢?”那么,就很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受到扼制,课堂气氛就很难调动起来了

但这并不是要我们盲目地当“好好先生”,对学生的一切表现,包括不当行为均以“好”字而论,而是在鼓励赞赏的同时注意评价的客观性。我认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寻找激励时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教师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时的动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

(一)瞬时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激励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更重要的一点,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考察受教育者个体进步或退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调整心态和评价行为,不断进步。激励性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知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在课堂这个小世界里,让不同的学生全力投入、充分发挥,获得发展。

(二)延缓评价,创造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自己来处理。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在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运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谬误,获取真知。

三、多方式、多角度评价,促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曾有人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并且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时,都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如果教师能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同伴的闪光之处,使课堂口头评价在尊重、宽容和等待中进行,在欣赏、发现和激励中进行,在和谐、主动和引导中进行……

不言而喻,多方式、多角度评价就是教师通过提问、设问或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动他评,让学生有评价的意识。例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前的复习检查中直接提问:

例:教师幻灯片出示50+12 58+5 40+7 5+25 30+20 学生独立直接写答案 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

师:看看自己算得怎么样啊? 生:非常棒!

师:那就在自己的口算纸上画两个小星,表扬一下自己!

再如: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我们可以以反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以设问的形式给出评价,引导学生二次探究,也就是说将错误当成是正确的答案进行再探究,激发使其“错误”与“正确”发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矛盾是激化现有知识与固有知识的本质区别的原动力,当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错误,则更有兴趣去探究错误的原因,才会深入的展开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最后才会恍然大悟,此过程真是学生体悟新知识形成过程,才会更有效地建立新知的连结点,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也有助于知识的再延伸和拓展。同时探究中迸发的思维火花会不停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带给学生巨大的乐趣,学生审美的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B、示“意”代评:

课堂即时评价时教师不但可以用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学习方式的渗透,而且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应指出的是,特别是批评学生,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人格,要给学生“留一点面子”,不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个别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大声地呵斥,而是一边讲课,一边自然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地把他玩的东西放好,巧妙地提醒他注意并改正。

C、借“物“奖评:

“给孩子兑换奖品的物质奖励才对学生有效吗?”我想对孩子的少搞一些物质评价更好些,有些物质奖励,对孩子有个努力的过程是很好的,但是有些老师在当堂课上有一些比如铅笔、苹果、学具等等这样的物质奖励。这个就不应该提倡的,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功利性。我所说的借物奖评是指借助物化的东西,给予学生一种阶段性的期盼,比如有的学校实行“好卡”是个圆形的,一边写学校的名字,一边是“好”字。每个月班主任老师和科任老师都到大队辅导员老师那里领取“好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领取规定的数量的“好卡”。老师如何发给学生的呢?是上课表现好或者做作业时得到A+都会给学生一朵红花,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决定多少红花换一个“好卡”,比如我教数学就8朵红花 换一个“好卡”,美术学科每周课少,就5朵红花换一个“好卡“。学生对换取“好卡”很积极的,学生再用“好卡”到大队部换取铅笔、钢笔等。有的学生储存了几年的“好卡”可以拍卖,换自己很喜欢的东西。从红花-“好卡”-换取奖品,这样有培养学生一点意识,攒“好卡”,就是攒钱。

课堂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有效的数学课堂评价,能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水平,深入分析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因素,广泛搜集,加强积累,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人而异的新鲜评语,灵活运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我们作为教师只有把握好对数学课堂的评价,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姚淑萍,贾秀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M].北京:光明出版社; 2.刘家访,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互动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3.《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 坤编译 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4.《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2.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对用应用题的解答, 要求学生从生活化的题干中提取信息, 找到考点, 抽象为数学问题并且正确得出结果.在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往往就题论题, 或者要求学生单纯地记忆某个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但学生往往理解不深, 记忆不准确, 而且不能形成完善的应用题解题体系, 遇到新的问题时, 不能灵活运用方法, 甚至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一、让学生自主思维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 不能忽视学生这个教学的主体.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会不会一道题目不是通过老师讲解, 而是通过学生自己能够作出一道题目来检验的.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一些成型问题的解题思路总结, 要由学生自主完成, 而不是由教师强迫学生进行记忆.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要实践生活化教学, 使学生面对生活化的题干时, 不会感到陌生, 要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遇到平时没有遇见的题型不会乱了手脚, 不知如何下手, 也能比其他没有这种训练的学生更好地稳定心情, 分析题目.

在课堂上, 一道新的题型出现, 老师要先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解答.如果有学生有想法就应该鼓励学生说出来, 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而且也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竞争欲望, 老师也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无论学生说得对与错, 老师都要给予鼓励, 并且及时地作出评价.然后引导学生正确地去理解题目, 给学生一个大体的解题思路, 再由学生自己去完善.经常进行这种训练,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这样在考试的时候也不会因为面对不会的题而束手无措.

二、正确理解已知条件

小学的应用题并不难, 但学生有时还是会出现问题, 其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认真地读题, 没有从已知条件找到解题的方法.审题对于小学生来说, 有时会出现偏差, 或因为马虎, 或因为错误理解等诸多原因, 因为理解错了题意而使得解题时出现了偏差.因此在平时训练的时候, 老师要格外注意训练学生审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读题的时候就不会出现理解偏差等问题, 这样解题才不会走向“不归路”.而且小学生因为年龄小, 注意力不集中, 刚刚读题之后可能因为其他原因一走神, 就会将刚才理解的题目出现小的偏差, 这样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偏差就会越来越大.所以, 老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也要加强学生对题目的正确理解.

如题目:A, B两个班级在操场的两侧, 两个班级分别与操场的距离是100分米和145分米.操场是一个边长为350分米的正方形, 问AB两个班级的距离是多少.这道应用题并不难, 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注意“AB两个班级在操场的两侧”这个已知条件, 在解题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错误.面对这样的题型, 老师应该训练学生在读题的时候将题目画下来, 这样将文字转化成图片, 就很容易理解, 也不会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在读完题目后出现偏差.画图法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应用题的方法, 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可以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去多多练习.但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老师也要注意教学生面对不同的问题采取正确的解题方法和分析方法.

三、一题多解

小学的数学应用题往往并不只有一种解题思路, 而是有很多的解题思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仅仅一种解题思路, 不仅会局限学生的思维, 也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 在平时的课堂上, 老师就可以就一道问题让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分析题目, 最后用不同的思路解开题目.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 还能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并不难, 而是难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去解题目.在平时的课堂上, 老师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分析思路, 面对题目, 也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丽.高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能力培养例析[J].小学数学参考, 2013 (2) .

[2]曹燕阁.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小学科学 (教师) , 2013 (3) .

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 篇三

关键词:策略研究;教学策略;逻辑思维

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走向道路转变的前沿,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创新能力与思维逻辑的培养成为数学教学的关键。在小学生学习期间,他们学习的数学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代数式及其假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慢慢地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教程改革不断深入,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抽象思维逻辑能力的加强成了数学教程改革进程中有待解决和实现的问题,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运用数学分组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通过小学数学教师的帮助与指导,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其效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上,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能够拥有自觉学习数学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开拓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遇到难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讲课,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学习计算图形体积和面积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联系,会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数学题的含义,从而得出数学答案。

二、运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他们划分小组,通过小组进行分组教学。例如,可以为学生组织一次数学知识水平和学习水平测试,通过测试的成绩来合理划分小组,让各个小组的水平都能够基本持平。在每个小组中,应当设置组长,维持组内秩序和主持组内讨论,每过一段时间小组可以进行一些变动,从而使每个成员都能够拥有独具特色的课堂体验。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分组教学时,包括以下四点:(1)需要制订详细的教学和学习计划,为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每一堂课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完成到何种程度,争取按计划达到目标。(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重视老师的引导作用。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内部的成员都要发挥个人的主体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合组学习的过程中来。如果出现没有积极参与的情况,老师应该掌握好自己的引导地位,有目的地对小组成员进行恰当的指导。(3)为小组合作学习创建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只有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中,他们才能发挥最大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好学习的力度和平衡。

三、现阶段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中,应试教育思想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学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小学教育中,也存在着应试思想的影响因素。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创建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小学数学趣味教学课堂的生动性。(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观察和测量”这一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他们感兴趣的小物品,加深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敏感性,同时也把它运用到了生活中,既方便了生活,而且学习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2)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果老师只是机械的讲课,学生就不会深刻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除此之外,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鼓励小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数学。(3)解决问题教学与运算意义教学方法相结合。“解决问题”教学,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查阅相关资料,也可能会向老师、同学提问、交流,这种经历是普通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体验不到的。所谓“运算意义”教学,就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而不只是一味地死计算,学生如果对于这些运算的意义都十分清楚,那么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有了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于基础的四则运算,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弄通搞懂,这对于以后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与运算意义教学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运算意义是数学学习的基石,是一切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了运算的意义,知道了数学知识是怎么来的、用来做什么的,学习数学才有意义。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认知这两种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且要努力地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不断地进行创新,变换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情景假设,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给予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结合实践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学习有实质上的突破。

参考文献:

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四

兴义市白碗窑镇岔米教学点 周龙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主导作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在课堂教学主体中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导地位,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基于此,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实施对策进行了研究。

一、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是教师展开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指导依据,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小学生的学习、知识掌握和教师的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如在进行笔算乘除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节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点,会进行基本的乘除运算。此过程不能对学生有过高的要求,如要求学生进行快速运算,这容易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紧张感,导致运算出错,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数学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石,小学生的自身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二、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积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三、讲、学、练相结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我认为,讲、学、练有机结合,应当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成熟。但我们也发现,不少的课堂顾了“讲”“学”环节的精湛,却常常失去了让学生及时“练”的时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1、尽量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如过长的课堂引入、不必要的课堂讨论、不起作用的媒体课件、形式化的课堂拓展等均应当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

2、当堂训练、及时巩固、关注发展。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课堂上,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中,也必须有合理、充分的练习巩固环节,以有效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巩固。课堂练习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内容与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性的。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中的教师怎样讲、学生如何学等教学活动过程,练习与巩固环节的时间往往被挤占,甚至有不少教师习惯于将课堂练习安排学生在课外去完成。

四、合理把握课堂时间和教学节奏

5.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五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不断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驾轻就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革新轻车熟练的教学策略„„。

伴随着新世纪的激越鼓点,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走进课堂,物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且应答的课题。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才更有效呢?

一、教师的服务策略

以前,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是聆听者,是教师的配合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而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之处,就是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教师只有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真正实现角色功能的转变,才能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人物,不起组织指示和评价的作用,他只以班级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活动。以真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但教师决不是普通的一员,而是“特殊”的一员,特殊之处,不再于起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信息源”作用,而在于起到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的作用。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工作,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教师的这种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就学习机制而言,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最后都是呈现为悦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模式并对已有知识模式进行调整。因此,提高教师的帮助,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在逻辑上的连接点,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比如,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再呈现关于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和除法关系的练习材料,学生骤然开悟,原来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是同样道理。

其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到能力与目标的契合点。教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必须作最充分的了解。就其现有能力要达到学习目标存在什么困难?跳一跳能否摘到果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搬几个“垫子”,搬什么样的“垫子”,才能提高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弹跳力”?这个“垫子”就是契合点。

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找到秩序与情绪的融合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共同的学习探索而产生情绪体验,较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影响班级的秩序。教师应通过语言评价、进程推动等行为。让学生既能表达他们的情绪体验,又能较好地保证课堂秩序,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于一个平衡点上,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从而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

生探索性的学习数学。

1.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如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于此融入一些新鲜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知识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看“有关两个学生的约会”的场面,新奇的故事情节一下子便吸引了学生。“猜一猜,明天两人会不会按时见面?”老师话音刚落,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争论不休,教师随即反问:“有时间有地点怎么会不按时见面呢?”正当大家捉摸不定之际,再接着看,看完结局,全体哗然,“原来约者愿意是晚上八时。面对这一扣人心弦的生活误会,使学生出自内心地感到“24时记时法”产生之必需,激起了内在的学习动机,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创设新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我们教师也应注意情境的创设是要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教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能有效地增进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反之,则就没必要“为生活而生活”。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亦未尝不可。

2.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教师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教师事先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点。这时,组内的四个同学有的用尺子量边长,有的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有的记录结果。然后交流个人的看法,再由小组长集中每个同学的发现,初步概括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精讲点拨,加以整理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当然,我们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时,要避免过分追求“观赏价值”,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我们的课堂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我们应该对学生是怎样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原理进行认真研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

3.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有老师想到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首先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到“68路馨泰花苑站”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课件演示)里圈塑胶跑道的长约200米,让学生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200米是1000米?跑5圈就是多少米?(1000米)并通过(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调查录象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会有1000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三、教材策略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好这些情境,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是有效的呢?值得我们教师探讨。1.改进加工教材

改进加工教材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进行改进和加工。如《十几减9》这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可以把情境图进行创造性加工,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设法遮住,让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提出学生最想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丰富教材

丰富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拓展和引伸。如在一位老师在教学“用数学”这一课时,他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进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6=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应该结束教学。而他却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可以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发教材

开发教材就是突破教材的束缚,抛弃教材中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景,根据教学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情景。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有老师大胆突破教材束缚,舍弃了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图,而是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铅笔和橡皮,创设了将两部分铅笔和两部分橡皮合起来的情景,然后老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刚才所看到的情景。创设这样的情景,不仅因为这两种学习用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几次“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把两部分物品合起来要用加法,这样结合具体情境,能使学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为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了新课程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四、倾听策略

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时才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否则,教师的引导可能无效或事倍功半。因此,倾听学生的想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就像李政涛先生说过:“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每个学习者都是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去构建自己的理解。对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可能是知道教师在说什么,也似乎能够理解其字面的含义;如果教师的解释与学生的经验之间不一致或者矛盾之处未获得合理的解决,学生就会半信半疑,很可能会想不通,并在他们后续的思维中仍然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事物的理解去做。而倾听学生的想法,可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困惑之处,针对疑难处进行点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当然对于学生,我们也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一群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学生,他们有时也很调皮,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课堂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课时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既“诱导”又“哄骗”就是不奏效,他们各顾各的,课堂上犹如一盘散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倾听、不会倾听。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会有效呢?一些学生不能静静地听同伴与老师在说什么。而总是举起小手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因此,课堂上的“倾听”习惯是需要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如:让我们的学生说说“刚才他说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听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当然不是几节课能奏效的,作为老师的潜意识里要有这个意向,其次还需对学生强化训练,不断完善,逐步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学生只有学会认真倾听,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五、评价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具有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认知结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我们的学生,纯洁像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教师满意与否,我们都应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以评价,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表扬也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使学生不单注重教师的评价,同时还要注重学习伙伴的评价,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避免在课堂教学中,一味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而忽略了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引导功能的发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必须客观公正,这是首要的原则。同时,教师评价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还要力求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乏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久而久之,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就会产生淡漠感。其次,评价学生要因人而异,不用“一把尺”。评价要看对象、看场合,或直言不讳,或委婉含蓄,或严肃庄重,或热情洋溢。对“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赞许是后进生心灵的甘露,他们更需要关切的目光和贴心的话语,作为教师切莫让他们产生“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被遗弃感。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当然,当他们的学习的确有水平或创见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在表扬激励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有艺术性的评价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

移默化的影响。

6.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六

曾看到一篇文章——《保卫童年》。文中这样写道:“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期——童年。童年的生活,应该是绚丽多彩的;童年的生活,应该象童话故事般那样令人回味和向往。孩子们把他们这段最美好的时光献出来和我们分享,我们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我们能让他们的童年幸福难忘吗?……”由此,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改变不了前者,但是我们可以改善后者,那就是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并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有效,使孩子们能寻找到多一点的乐趣!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尊重差异,提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认同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就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分层要求,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目标是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学习目标,是人人必须达成的;发展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心理需求等,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有效教学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实现可能的发展性目标。所以,教师要理性地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会等待,给部分学生达成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当然,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重视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平等对话,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过程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克服障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拥有自由的话语权,充分释放潜能。

三、联系实际,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往往是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升华。因此,有效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要在明确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生活背景,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四、关注体验,构建自主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自我体验。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其发展的曲折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了困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延长知识的再生过程,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行各种观点的交锋,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五、激活内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提高2 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认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学习。

当然,有效的教学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学习实施积极的评价。教师应确立并传递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这种期望应是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可以实现的,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并非新的命题,它应该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全过程。

7.数学课堂有效评价探析 篇七

数学课堂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每个环节的评价, 如, 一个满意的微笑, 一个亲切的抚摸, 一个赞许的点头, 一句鼓励的话语等等这些细小之处, 无不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评价, 这些评价鼓励并督促着学生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现在, 我们也会经常发现, 在许多课堂中, “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你真行!”之类的赞赏词频频使用, 即便是一个全班学生都会的简单问题, 学生回答之后都会得到教师类似“你太聪明了!”这样的赞词, 让我们觉得稍显刺耳了些!这样的评价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淡化了评价的效果, 久而久之会毫无效果, 甚至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我认为, 有效的课堂评价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能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并及时地纠正错误, 能促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么, 数学课堂中什么样的评价才有效呢?

一、 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评价气氛

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汲取数学营养的关键场所, 只有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下, 学生才会主动地吸收更多的养分。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务必要作出一定的评价。评价包括对学生的激励、表扬, 也包括缺点、错误的指正, 但无论哪种类型的评价都应该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知和接受,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才能让教师的评价达到真正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功效。如何营造这样的气氛呢?教师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评价、设疑、争论, 教师在关键时刻应注意协调与评价, 让学生在充满疑问、争议、惊叹和笑声的课堂中轻松学习, 学有所获。

二、 把握教学评价时机

我认为教师能否实施成功评价的关键在于能否很好地把握课堂即时评价的时机。如果评价时机把握不好, 反而会影响评价的结果, 甚至于适得其反。往往关键时刻教师的一个评价行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 对学生产生的激励作用都是无限的。

1. 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握即时评价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即时评价。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课堂上当学生出现一些“意外”时, 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巧妙地评价与引导, 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甚至能帮助学生仰望到另一片灿烂的天空。在即时评价的方式上,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 用激励性的言语评价, 如, “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用肢体语言评价, 如, 对学生点头表示肯定, 或拍拍肩膀, 或摸摸脑袋等;也可以采取形象的评价, 如, 用“小星星”“小红旗”等, 把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用更形象的方式来体现。

2. 千锤百炼出真金———注重延缓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许多新知识都需要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进行探索交流的教学环节去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之间交流的意见难免会发生碰撞, 这时教师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 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 或语言, 或提问, 或实验, 让学生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 补充设问, 点拨引导, 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 经历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逐步融合成一种共同的正确的观点, 也正是所谓的“千锤百炼出真金”。这就是延缓评价所蕴涵的意义。

三、 关注个体差异, 实施个性化多元评价

我们知道, 由于遗传、环境、社会等因素,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能力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也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实施纵向评价, 使不同的评价在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身上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四、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不管解决问题的结果如何, 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判断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不是看他能够解决多少问题, 而是看他能够提出多少问题, 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解决它。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生所表现的各个内在因素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 从而走出教育评价的误区, 真正做到新课程所提倡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8.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探析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09-0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鉴于“课堂提问”在数学领域的重要性以及数学教学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本论文通过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和反思,按照课堂提问的程序,构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希望通过努力,逐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仅仅只站在讲台上不断地利用板书和口述对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讲解,而学生只是坐在座位上眼巴巴地看着教师,看起来是在听课,其实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集中到教师枯燥的讲解中,就算是认真听讲了的学生,由于缺少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思考,所以,学习效率仍然不是很高。不仅如此,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沉闷气氛会抑制小学生的天性,许多活泼开朗、有着很强表现欲望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无法提起自己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失去对于数学学习的学习兴趣,更会逐渐地失去主动的勇气。而课堂提问,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教师在課堂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就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在回答问题中找到自信,锻炼勇气,增强表达能力。

二、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有“数量”而无“质量”。

课堂提问已经成为一种深受小学数学教师欢迎的教学形式,但是从提高质量和实际效果来看,仍然存在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个别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地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得问题质量不高.课堂提问有“数量”而无“质量”,不仅没有办法实现学生思维发展,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处于停滞不前的不良状态.

(二)课堂提问重“个体”而无“全面”。

在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个别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计划或节约时间,在选择提问对象时往往只集中于班级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而且在设计相关问题时,小学数学教师也在不自觉中从优秀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这样只会导致设计出来的问题只适合于班级优秀学生这一少数群体,对于其他学生而言,由于无法应对而只能在课堂中成为旁观者,长期以往,只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提问评价“单调”而无“多元”。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以权威自居,对学生的回答习惯于求全责备,而且大多以“对”“正确”“不对”等词语对其进行简单的否定或肯定,然后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或者继续提问.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评价“单调”且“千篇一律”,很难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学生往往在回答完问题之后在内心渴望得到教师多元的评价,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得到认可。

三、解决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不断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的建立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课堂枯燥的学习气氛。

(二)提升问题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教师设置的问题一定要立足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好每堂课上的提问有合理的适度性和一定的针对性。适度性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定要把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所教内容作为根据,通过分析书本教材,使所设置的问题不会太难也不会太简单。问题的针对性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针对所教内容的重点或者要点,让学生可以从浅到深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逐步突破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给予学生鼓励的态度。

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生一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直观创新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课堂上教师大多是嘴上说加黑板板书,缺乏直观性,枯燥又低效。而多媒体教学方法是用计算机打字,教师在上课前就把需要的课件准备好了,节约了很大一部分的课堂时间,能够余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在对学生提问时,很多问题是学生听不懂的,如果学生不能迅速回答或者不开口,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地进行指导和改正,态度要和蔼,往往在受到鼓励和表扬的情况下,学生会大幅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回答后的评价,不能用老套的“好,不错”等简单对待,可以说“试试看,谁的方法最快最好?”当一名同学列举出多种算法后,要立即肯定,“你的数学思维很好,解题思路清晰正确”。对错误的则回答“是这样吗?再想想”,能够免伤其自尊。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我们每个教师上课都需要采用而且作用十分显著的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提问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提问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毫无拘束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收获。

参考文献:

[1]施联华.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J].中学理科,2001(11).

[2]朱大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江苏教育,2006(3).

9.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九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课题研究组制定此问卷,目的在于了解你们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想法,以改进我们的教学,使你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在快乐学习的课堂中学习更多的东西。谢谢!

1.你喜欢上数学课吗?()

a.喜欢b.不喜欢c.不知道d.说不上

2.你喜欢上这门课的主要原因是()

a.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b.对这门课感兴趣c.老师的课上得好

3.你觉得老师的课上得好,好在()

a.学识渊博b.和蔼可亲c.教法灵活

4.老师设计的课堂情境你觉得()

a.能吸引我b.不能吸引我c.老师很少设计或从不设计

6.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你会()

a.积极思考,主动发言b会积极思考但不愿发言c.从不举手

7.上课时,老师设计的各种知识点的内容讲解,是否注意培养了你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a.没注意b.时而注意c.注意d.特别注意

8.上课时,教师是否注意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的窍门(如:记忆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等)

a.没注意b.时而注意c.注意d.特别注意

9.你在数学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

a.以听老师讲为主b.常处于思考感受中c.与老师同学产生碰撞d.积极参与到活动中e.经常走神f.睡觉

10.课堂上,你希望老师怎样评价你的发言?()

10.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十

Xxx

案例一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加法》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气球吗?这节课老师看那些同学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我就把气球奖给谁!然后,出示课本的例题插图,一个小丑左手拿了3个气球,右手拿一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算式:3+1=4使学生明白,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时要用加法.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二、把抽象的计算直观具体化。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我有拿出食物气球,请一个学生上讲台,左手拿3个,右手拿1个,然后再问学生,他两只手上一个=共有多少个气球?让学生把两只手上的气球合在一起,使学生明显的看到合起来.三.明确算理,彻底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请学生说一说算式3+1=4所标示的意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要他能说出就说明理解了.我想如果学生明白了算理知识,计算应该很简单了,一眼就看出来是多少了.当然,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加法这个重要的新概念,除了单纯计算的教学之外,对于加法的意义一定得让孩子们弄清楚,这对以后解决问题非常重要.案例二

一年级上册继上一个案例后的一个课时.计算:3+2=

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的开始接触加法的有关计算.(虽然在幼儿园他们已经会计算这道题.)课前我出示了例题的插图:一棵松树上待了3只松鼠,还有2只松鼠从宁一棵松树上跳来了。根据加法的意义求一共有多少只松鼠?学生列出上面算式。这节课的重点是计算教学。出示算式之后,让学生思考等于多少。因为有了学前教育,可能百分之百的学生都知道等于几。但是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方法。有点是接着数1、2、3、4、5。也有的是从3后面接着数4、5.还有的利用加法的意义3和2组成5。不管是怎么算的,一定得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他明白算理的过程。

案例三

一年级数学下册:8、7、6加几这部分内容的计算:8+5=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把抽象的变成直观形象.因为是一年级的学生,所以课前让他们准备好了学习用品小圆片.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来计算.先摆8个,接着摆5个.再让他们看看桌子上一共有多少个?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提问.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凑十法的,也有一个一个接着数的,这里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重点强调凑十法。动手操作既满足了小孩好动的心里,又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加深了他对知识的记忆。

案例四

一年级数学:“11+2= 13-2= ”

在课前我是以复习旧知带入新课的。课前练练10以内的加减法。为本节课打好基础。动手操作是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方法。只有让他们亲身参入了知识的获取过程,才会理解的透彻。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出示计数器让学生播出数字11,再问加2应该怎么拨?在哪里玻珠?很快学生说吃应该在个位上再拨2颗。最后看计算器是13.然后再让孩子们拿出11根小棒,先放在右边,再拿出2根放在桌子的左边,最后看看桌子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出刚才的过程。然后想想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是他们明确算理。然后以同样的方法教学减法。

11.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教育学指出,作业是学生个体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它是师生进行有效互动的有一种共同形式。相对于教师而言,数学作业成为教师巩固学生知识内容的重要方式、是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实情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参考依据”。数学作业评价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评价数学作业一般采用教师“一手包办”的形式,并且方式比较单一,通过打分数和写等第的形式进行,同时,忽视对学生作业中存在问题的讲解,导致作业评价流于形式,起不到“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能、推动教学进程”的目的、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指导、激励和促进功效。因此,作业评价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深入教研的重要课题。本人现根据新课改小学数学作业评价要求,对如何实施有效评价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实施互动式教学策略,体现作业评价活动的双边性

作业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重要途径。双边性、互动性,也应成为作业评价活动的重要特性。传统作业评价教学活动中,部分数学教师忽视评价的互动特性,教师将作业评价的“任务”全部放在教师一个人的“肩上”,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学生成为“听众”,主动特性受到压制,小学生有意注意力不能集中作业评价活动中来,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评价作业活动中,应将有意识的将作业评价的“任务”让学生来“分担”,把学生引入到作业评价活动中,提高学生听讲的“注意力”,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保持积极的“情态”参与到评析作业活动中,参与师生互动。如在“分数应用题”作业评价活动中,教师针对小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对分数加减法中存现的运算错误情况”,有意识的让小学生来当“裁判”,结合作业内容进行评讲并阐述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进行实时的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结果”阐述表达出来,作业评价的双边性、互动性“展现无遗”。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体现作业评价活动的能力性

作业评价的目的为了传授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实践。能力培养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永恒的“主题”。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评价过程中,要渗透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将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不能简单的“讲作业”,而应该设置探知、解决的“过程”和“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再次的“动手实践”、“思考分析”活动,让小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掌握解题方法、巩固解题技能,提升解题素养。

如在“路程类应用题”作业评价活动中,教师针对小学生对路程类应用题内在关系掌握不牢,容易出错的情况,结合作业练习中“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8千米,两车在离中点处5.2千米处相遇,两车用了几小时相遇?”问题案例,让学生开展探究分析活动,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基础上,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找寻问题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问题解答要求与问题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该问题解答的方法。此时,教师针对小学生的探析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活动,向学生阐明进行路程类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最后,教师引导小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再次“反思”。小学生此时借助于实践探究以及教师指点活动,对数学作业中存在问题认识更加深刻,学习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三、实施分层性教学策略,体现作业评价活动的整体性

作业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整体进步的教学目标要求”,要求“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人人掌握必须的数学知识”。因此,在作业评价中也落实新课改整体目标要求,采用分层性教学策略,将评价作业的重心和着力点放在中下等学生群体身上,针对后进生易出现的错误之处或解答的疑难处,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联系,有意识的让中下等学生群体回答问题和解答问题,并通过“以优带差”的方式,让优等生带领中下等学生一起“前进”。

四、实施多样性教学策略,体现作业评价活动的灵活性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会随着课堂教学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弱。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业评价方式,能够对提高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延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方式,除教师评价之外,还应该采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个体之间互评以及学生参与批改作业等形式,让学生主导特性得到有效激发,参与活动更加深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如在“三角形的认识”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在评价作业时就采用多样性教学评价方式,基础性问题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解答题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应用题采用师生互评的方式,其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评价过程中,要按照新课改要求,创新评价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将能力培养贯穿其中,让小学生在有效作业评价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持续、深入的发展和进步。

12.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探析 篇十二

1. 以人为本, 注重人本性

人是事物发展的关键, 所以建设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要从人本性开始谈起。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将所教授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转变成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为学生的思考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有密切的关联, 若是学生对某个学科有兴趣, 那么其会专心投入该学科中, 高效率的课堂便逐渐生成。

例如在混合运算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举“小熊购物”的实例, 给学生提供情境、素材, 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并应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钱” ( 用彩纸代替) 和“商品”, 自扮收银员 ( 或服务员) 等, 安排好角色表演,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及与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但不感觉累, 反而学习兴趣高涨, 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 以生活为出发点, 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老师应跳出教材教学, 充分地结合数学科目的内容特点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 并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 感受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之后, 教师可出题: 班级要办一个小小图书馆, 需要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箱, 现有一个边长为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 是否能做成呢? 大部分学生会计算出铁箱的表面积和白铁皮的面积分别为214平方分米和225平方分米, 认为可以做成, 但经过作图后发现, 白铁皮不够长, 最后有的学生发现可通过焊接的方法拼起来。类似此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非常有帮助。

3. 启用预设与生成, 促进知识内化

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同时还需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例如教学中学生问: “小数点后面为什么要分开读, 例如15.25为什么不读成十五点二十五?”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讨论, 经过讨论后, 得出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是为了区别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 所以要分开读; 第二是小数部分的末尾加上0, 大小不变, 若是按照整数的读法, 那么12. 250就会读成十五点二百五十了;第三是若是15.15, 整数部分的15表示的是一个十和五个一, 小数部分则表示的是十分之一和百分之五。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 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学习时针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首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学生24小时的作息时间, 让同学对图片展示出的时间进行抢答,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小学生因为被彩图所吸引, 就会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综合思考, 从自身开始考虑问题, 整个课堂的气氛也会被学生的认真带动。接着再导入新的知识, 让学生对图片中所表示的时间进行解答, 合理地运用学生能接受的对话, 以增加学生的感知, 如时针娃娃、分针娃娃、秒针娃娃等。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移动、定格、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 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 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 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而构建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

以上是笔者对于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几点见解, 以期抛砖引玉, 希望教育工作者能不断探索, 给孩子们一个人本、有效、富有教学策略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白鹤.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3 (03) :84.

13.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十三

修水县第八小学 卢龙乡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本文阐述了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时,有效提问的重要性;怎么样才会更加有效;有效提问应注意什么。

关键词:课堂提问

重要性

有效性

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体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明确、清晰。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2.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3.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要学会倾听。喜欢打断学生的老师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6.要学会有效评价。

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不要使用“好极了”或者“你真棒”等等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做老师的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二、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训练提问的胆识。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2.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3.培养提问的技巧。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①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联想提问。学生善于想象与联想,却不会运用去发现、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③猜测提问。猜测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问题。这种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而是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猜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④归纳提问。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归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提问的时机和宗旨。

在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值得 关注。从教学设计看,有几大环节的问题要精心准备一下。首先开场时,由于它将关系到能否抓住学生,能否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人的心理分析,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抱以极高的热情予以关注,此时的问题设计时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之中,让学生对问 3 题有个初步的倾向、判断,此时的问题的目的主要在于吸引学生的眼睛和大脑,不一定需要学生的准确的答案。而问题的答案学生也不能轻易的回答,往往它隐含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中。此时的问题设计时要能巧妙的和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同时兼顾学生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是以他们为载体。新授教学时的问题最为关键,对于将要新授的内容从何处入手值得思考,当然切入的角度很多,究竟从何处入手,采用何种方法,每位教者可从自己的实际和学生的水平扬长避短。此时的问题设计主旨要能让学生顺畅自然的度过教学重点和难点,此时教师要能设计出精彩有力的组合提问。此时的问题往往以一连串出现,期待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满足学生的思维的胃口。光有上述还不是最让人心动的,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爆发出创新的火花。希望看到学生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新意的问题为平台。此时最易产生让人怦然心动的问题和拍案叫绝的回答。往往一节课的高潮诞生于此。巩固练习之后的问题最具实践意义,通过学生的练习,学生的许多不足真实的暴露出来。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一两个问题,对学生不啻是抹去黎明前的黑暗。此时的问题设计应有针对性,预防性。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下提出,对于学生的效果不一样。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里状态。在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再抛出一个难一些问题。使他们满怀信心接受挑战。由于前面的成功而使思维兴奋和活跃,解决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瓶颈时,此时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力求通俗易懂,帮助学生拨开迷团指引方向。

14.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十四

主题教研活动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自从200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实施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今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

李吉林情境教学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素质结构中认识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真、善、美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深刻的影响。无数的实践表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完全可以进行情境教学。

15.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有效运用的探究 篇十五

一、传统教学评价改革的必要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自我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现在许多老师仍然以传统的教学评价为主。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

1. 评价形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 也就是以书面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评价占据着主要地位,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主体性没有得到关注。

2. 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数学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则较少关注。

3. 忽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传统教学评价侧重于集体性评价, 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及性格特征关注不够。

4. 评价内容多停留在认知领域

对情感、态度领域和心理发展, 如性格、思维、观察、注意、意志等方面则较少涉及。

二、教学评价的有效运用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本文针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 结合教学中的经验, 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有效运用进行了探索, 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单方面评价, 这种评价影响了学生之间的评价, 导致有的孩子渐渐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 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 让教师、家长、同伴、学生自己等都参与评价, 使评价更具客观性、激励性。

(1) 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

在课堂上,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 首先可以进行生生互评:“我同意他的意见, 想再补充一点”或“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我是这样想的”等等。通过听取别人的评价, 再进行自我评价, 既能把问题弄清楚, 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能力。

(2) 重视家长的评价作用

在课外数学学习中, 家长对孩子的正确评价是相当重要的。例如, 可以让家长在作业后面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评价, 对孩子的进步及时鼓励强化, 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2. 评价方式多样化

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除了书面考试外, 我们还可以组织口试、实践活动报告、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等评价形式, 利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来进行评价。

3. 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1) 注重评价数学学习过程

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只要你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因此, 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强化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让学生在评价中真切地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因此, 我们不在班级公布学生的成绩, 不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只要求学生跟自己以往的测验成绩进行比较, 如有进步就要给予鼓励。

我们可以在课后及时给予学生一些鼓励性评价, 如“这堂课你表现得很积极, 如果能主动回答问题就好了”“这次作业你完成得不错, 如果字迹能再工整些就更好了”等等鼓励性的评价。

(2) 恰当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 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达到。特别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 这种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能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例如, 我们班的教室墙壁要粉刷两次。为了用最省钱的方法购买涂料, 你需要事先做一些准备, 计算出粉刷教室所要花费的资金。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会用到一系列数学概念和计算技能, 列表找出最省钱的方案、四则混合计算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各种数学知识和技能。

(3) 重视评价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可以考查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 重视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

新课标指出:“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 而是要创设机会, 通过参与活动, 日积月累, 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因此, 我们要考查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是否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4.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新课改倡导发展性评价, 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功能;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 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体验。

5. 评价结果呈现方式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定量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 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获得了哪些进步, 具备了什么能力, 使评价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 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是学生要有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

因此, 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课堂学习中, 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 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 而要从他们的思维和答案中发现能够给予肯定的部分, 比如“这是答案的一部分, 但不是全部”“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 我对你的想法很感兴趣”等语言鼓励学生, 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帮助。这样不仅能激发同学们的思维, 也能促进他们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16.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 篇十六

【关键词】引导有方形式有趣赞赏有度有效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智慧地评价学生。要在课堂上不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机会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体面地坐下来;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只要在课堂上思考了,无论想到什么都没有错,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给以真诚的鼓励和巧妙的点拨。那么,如何通过“评价”这一动态生成,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妙趣横生”,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的美好时光”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 引导有方——评价要注重巧妙的引导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说明激励在评价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真的可以说“得到点阳光就灿烂”。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认知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当学生课堂上的回答不那么尽如人意或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注重巧妙的引导,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下面两个教学片段的对比,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巧妙评价的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在初步认识了1/2后,有一个动手操作,用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心中的二分之一这个感知内化环节。

A教师的课堂:

师:把折好的纸片贴到黑板上,要求不能重复。

生作品:

师指着最后两种折法说:我们要求折1/2,这两个同学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那还是1/2吗?

生:不是。

师:对啊,这个作品不符合要求,那我们请这两件作品的主人把它们领回去。

两名学生红着脸,小心翼翼地上台,取回作品低着头闷声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课中就再没有发言、上台展示。

B老师的课堂:

当教学1/2的环节出现了1/4,B老师没有急于去否定,而是先和学生们共同鉴赏了前面几种1/2的折法,然后用发现“新大陆”似的语气说道:“这个作品很独特!这个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我们请创造者来介绍一下吧。”

创造者:我把这个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就是平均分成了4份,这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师引导:这一份是正方形的1/4,那么旁边这一份是几分之几?

生齐:也是1/4。

师赞扬:真棒,老师让大家折1/2,结果他创造出了1/4,并带领我们认识了1/4,用掌声谢谢这位小老师!

课堂上响起一片掌声,台上的学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掌声之后,生2举手说:老师,我还能折出不同的1/4。(沿对角线对折两次)

生3:老师,我在他们折的基础上再对折一次,那就有1/8了……

对比A、B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显然,A教师的评价语深深刺伤了学生的心灵,而B老师则睿智许多,一句“这个作品很独特”便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既让学生有机会和同伴分享自己独特的见解,又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还自然的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二、 形式有趣——评价要讲究趣味性

评价是课堂上最普遍的交流方式,用好这种交流方式,教师就要讲究表达艺术。千篇一律的“好的。”“不错。”“你真棒!”“太聪明了。”会让学生感觉疲乏,久而久之,学生习惯成自然,那么这样的评价语就没有多大的作用了。学生需要激励,而激励是要讲究艺术的。重复评价愈多,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愈强,这就需要老师适时的在课堂上调节气氛,充当幽默大师、魔术师,当然还要能够因人而异,要像导演一般给每一位学生恰当定位、合理评价,延长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保鲜期。

(一) 幽默——用笑声传递智慧

幽默常会给人带来快乐,有助于消除敌意,还能激励士气、提高效率。而幽默语作为课堂评价语之首选,它不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在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如在《认识直角》一课时,学生总会把“直”字与“真”字混淆,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老师抓住机会道:“看来,咱们班的某某同学肚子饿了,咱们学习直角,他联想到‘真角(蒸饺)了。可惜这会儿,蒸饺没有,直角有一个,要不先将就着‘吃点儿,垫垫肚子?”孩子们都笑了,写错别字对的孩子有点儿不好意思,但也被这话给逗笑了,还有调皮的孩子起立道:“直角长脚变真角,真角有脚早跑了,可别这么贪嘴。”笑声中,加深了学生对“直”字和“真”字的印象,自然减少了不少错误。

课堂上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小组讨论时,表扬表现好的小组,借助电视上的广告词“你们真是黄金搭档”,孩子们会开心的微笑。学生与同桌窃窃私语,我会说:“某某一桌有独特的想法,可别小气的只与同桌分享,也和大家分享吧。”孩子们会很默契的明白言语中的意思,继而集中了注意力。有孩子困了打瞌睡,我会提醒他:“可别学樱木花道,赶紧擦擦口水吧。”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孩子的困意也烟消云散。如此用“幽默”,既达到了批评、提醒的目的,又不会让学生反感,真可谓两全其美。

(二) 变化——用形变提升兴趣

评价不是老师的专利,课堂评价不能局限于老师评价学生,让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更应该让学生评价老师,让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用这种变化来平衡师生间的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可以让师生收获更多的快乐,自然能提升学习的兴趣。

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在动手创作对称图形时,我特意亲自动手剪了两个作品,其中一个是没有完全重合的葫芦,另一个则仿照书上的小树所剪。出示作品后让学生给老师的作品打分,一听能给老师打分,孩子们兴奋地连举手都站了起来。

生1:我给老师打95分,老师剪的真对称。

生2:我不同意,我觉得小树能打95分,但葫芦不能给分,因为它没对称。

师:真不对称吗?你能想办法验证吗?

生2快速上台取下作品对折,神气地拿给老师和同学们看,“你们看一边大一边小,没对称吧。”

师:(充满欣喜)你是孙悟空火眼金睛!能再给老师机会重剪一个吗?

生2神气地说:当然!不过,建议你剪之前先把纸对折齐哦!

师:谢谢你的温馨提示,一定会注意要完全重合的。

生3:老师,我想说说你剪的那棵小树。我觉得对称图形有很多,不一定要和书上一样,可以剪出更美的形状。

师:很有想法,相信你一定能剪出更漂亮的对称图形。

之后学生自己动手剪时都特别认真,并创造出了很多书本以外的对称图形。课后还进行了精彩的作品展览会,在展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相当热闹。

利用评老师的作品为引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对称的奥秘,而提升学习兴趣的奥秘,就在这小小的评价形式变化中。采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促使学生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并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 差异——用慧眼识别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质和个性,要让评价发挥更大的作用,老师就要像导演一样有一双识别不同类型演员特性的慧眼,能识别学生的不同个性而恰当评价。

“你很勇敢也特别自信,敢于大胆发言。”这个适合于评价外向型的学生;对敢于创新的学生可以说“你的想法别具一格,很有新意。”;对于胆小,难得举手发言的学生可以说“你讲得很好,再响亮地讲给大家听一遍好吗”。同时,评价要因学生的不同水平层次而异。对于程度较好的同学应有较高的要求,如“如果考虑更全面更深刻些,那就更出色了”,“语言再精炼一些会更好”等;对于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应采取鼓励性的评价,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如“你很会思考,只是有点小马虎了哦。”“声音真响亮,今天你又进步了!”“你真积极。”等。这样的评价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信,帮助良好的个性发展。

三、 赞赏有度——评价要把握好赞赏的尺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刺激在频繁出现的情况下会转化成弱刺激,赞赏也是如此。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做对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就说“你真棒”、“准确率真高”等,这些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甚至产生误解,这样的赞赏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赞赏评价的尺度。

曾看到这么一个有关《解决问题》的教学案例:我们班将组织25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夏令营,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要求: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反馈:

生1: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 3×3=9(人)。

师:掌声鼓励!

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座位放行李。算式:8×4-7=25(人)

师:想法很独特。

生3:派5辆面包车,每辆坐5人,留3个座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

师:也可以!

生4:派6辆面包车,其中5辆每辆坐4人,一辆坐5人,空位放行李。

……

学生海阔天空的答,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待过了20分钟,学生说出了11种派车方案,可其中有8种方案空位超过一辆车的座位,这样的方案根本不符合实际。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能在第二个学生的派车策略后及时踩一脚刹车,反而还赞赏他的想法独特,导致后面孩子的思路都扭曲了。那么,这样泛滥的赞赏有何作用呢?勉强只能算体现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吧,可这样的鼓励实在是缺乏有效性。

17.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十七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高效课堂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匆匆赶路的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一辆车的棱角上,又撞在了地上的石头尖上,师问:“这位小朋友撞到了什么地方,怎么会那么疼?”生:“撞在了角上”。师:“生活中又许许多多这样的角,今天我们和角来做朋友”。从而揭示课题,由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到问题来自自己身边,既熟悉又奇妙,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倾向。这样的问题情境的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以看似平常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积极地探寻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以案导学,注重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它改变了以统、独、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导学案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如,我在上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时,在创设了情境,理解了题意,明确了目标以后,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提出问题,一个平底锅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每张饼正反两面都要烙,一面需要2分钟。烙一张饼需要最少需要几分钟?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鼓励学生试一试,学生虽然没有烙饼的实际经验,但是通过手中的学具演示,独立思考,学生不难得出答案,尤其是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两张同时烙节省时间,体现优化思想。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尝试中获取知识,能够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

三.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要实现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交流活动。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但是,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小组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我在请学生小组合作时观察到以下现象:有的学生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学生溜到别的小组,有的东张西望„„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建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3.小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在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小组通过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剪刀和纸。进行探究、交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小组成员边操作边讨论,一会儿功夫就呈现出了四种推导方法:

①把纸对折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②用纸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把两个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③先剪一个梯形再沿着两个对角剪成两个三角形。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④剪一个等腰梯形沿梯形的高剪下一个三角形移到梯形的另一边拼成一个长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并用“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问题问得好”等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热情的鼓励,进行真诚的表扬。当批阅学生作业时,教师要慷慨的把自己的赞许、激励性的语言和中肯的建议留在纸面上,用作业这种方式架起师生和家长交流的桥梁,会受益匪浅。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是,我们一定要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的方式变成一种表扬公式,就会令人心中很是不安。久而久之,这样的评价是没多大作用的。因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因此,作为我们教师们应尽量做到: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恰当有效的,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五.让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生活因素,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给学习材料以丰富的现实背景。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之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从生活中的“付整找零”问题展开:买一双运动鞋要96元,你该怎样付钱?文具店里的数学作业本每捆50本,王老师要买196本,如果你是售货员,你会怎样拿货?学生会很快就回答:买运动鞋时,付1张100元的人民币,找回4元;拿作业本时,先拿4捆(200本),再抽回4本。这时,教师再出示例题“:176+96和966-194,怎样算简便?”根据刚才“付整找零”问题学生自捂出“176+96=276+100-4=372、966-194=966-200+6=772”的简便算法。

若能将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所谓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一位数乘除法时,可以把简单的计算题设计成日常生活问题——“妈妈买了6条鱼,每条37元,一共花了多少钱?”。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帮木工师傅算一算做学校一个铝合金窗户需用多长的铝合金做框……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培养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自觉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内驱动力。

六.从数学层面理解、掌握问题的本质。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数学味”,应该成为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体验、认识所学的内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时侯,对课程改革一知半解,总是花架子式的教学。有一些课似乎是学生活动了、问题解决了,但学生的认识往往仍然停留在原有经验的层面上,缺乏数学层面的思考、认识和提升,制约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获得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数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做为一线代课老师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上一篇:篮球是我的爱好作文下一篇:义务维修活动策划(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