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8篇)
1.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一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对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永昌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建设现代农业任务重大,应顺应时代要求,把握发展趋势,调整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切实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2008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7.2亿元,较2000年增加
3.47亿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5元,年均增长7.8%,是2000年的1.8倍。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8.65万吨,较2000年增加11.53万吨,年均增加6.6%;啤酒大麦产量达到15.84万吨,是2000年的4.1倍;蔬菜产量达到36.3万吨,比2000年增长2.8倍;畜禽饲养量达到179.3万头(只),较2000年增加了24.8万头(只),增长16.1%。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08年底,全县通村公路铺油硬化742.79公里;新建、改建、维修干支斗渠290公里;农机总动力达到64.3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62万台,配套农机具达到13万台部;农业生产耕、播、收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5.6%、72.9%和56.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2.8万亩,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饮水工程共解决了全县10.9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累计推广沼气池4200座,促进了农村能源的利用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二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日益显现。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优化,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由较单一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协调发展转变,由产量、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转变。逐步培育起了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玉米制种、食用菌和金鳟鱼等特色产业,形成相应的特色产业生产区域,30多万亩啤酒大麦、10万亩无公害蔬菜、6万亩玉米制种、120万只优质肉羊、7045座食用菌棚、5470座日光温室、78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万多规模养殖户等种养植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初步构筑起贸工农相衔接、产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我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发展领域。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八大系列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29家,其中啤酒麦芽、面粉、蔬菜加工能力达到26万吨、30万吨和5万吨。县内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120个,为农产品运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科技创新推广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在全县建立起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广测土配肥面积达到40万亩,建立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10万亩,玉米制种6万亩,复(套)种
8.5万亩。先后引进了甘啤3、4号、双孢菇2796、新黑田五寸人参等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反季蔬菜、瓜果和小麦、玉米、蔬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全面提高冷凉区食用菌大棚的种植质量,繁育推广金鳟鱼新品种。引进国外优质肉羊陶赛特、波德代等繁育改良本地肉羊品种,全县肉羊杂交改良率达到52%。积极推广农机技术,全面提升了农机化水平。全县累计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250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县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0年的35%提高到45%。
五是农业标准化生产加速推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制定胡萝卜、肉羊等40多项产品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建立起了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农产品生产实现了全过程检
测。争取实施并通过了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示范县、省列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等项目,获得了花椰菜、西芹、胡萝卜、德赛羔羊肉、双孢菇、辣椒、啤酒麦芽、面粉等13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六是致富项目入户工程不断推进,农民增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针对农民增收渠道不畅,近年来县上启动实施了“致富项目入户工程”,同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二、三产业,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65元,其中,致富项目入户工程人均收入2016元,劳务经济人均收入1347元,二、三产业人均收入606元,切实形成了多轮驱动、多业并举的农民增收良好局面。
七是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实有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政治保障。近几年,我县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和土地承包等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发展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勤劳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空前好转,农村社会稳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使一些关系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从全县发展现代农业总体情况看,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还面临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正处在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过程中,亟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在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接受较慢,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从而造成农民增收缓慢。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不高,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仍然处在传统农业基础上。五是农产品市场还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不畅,各种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队伍不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六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需求的扩大,严重制约农业大规模经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七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八是土地流转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浓,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失地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地集中,形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受这些因素影响,我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方式还很粗放,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科技贡献率不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不高,与现代农业“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臵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基本特征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我县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三、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上是持续增加农业发展中的现代因素,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1、牢固树立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切实加强宣传和引导。发展理念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一是要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我县农业必须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国内大市场上,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把永昌建设成为国内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具体工作中,应立足永昌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和县内资源,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要持之以恒地搞好以
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和金鳟鱼等为主的农产品促销活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国内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直销机构,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外销。二是要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扶持发展食品加工、商贸、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步伐,努力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三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切实解决畜禽粪便资源等废弃物的再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加快建设农民生态家园。
2、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切实把资金投在农业拳头产品、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上,使之产生辐射和带动的效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捆绑使用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综合开发资金,确保重点项目投入,使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抓出成效。财政要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并用好用活农业专项资金。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县内外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要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的新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和信贷投入,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特别对农业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争取灵活的农业贷款政策给予扶持。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沼气、乡村道路、电力、通信、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新一轮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严格保护耕地,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加强现代农机装备建设,认真落实好各级农机补贴政策,重点推动农机装备更新升级,提高大型、高性能装备比重,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行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积极倡导畜禽小区饲养,努力提高种养效益。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整体效益。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决定一个地区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必须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一是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下乡创办科技园区、经济实体。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技术进步;通过完善利益机制,能够把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来、留得住,从而使技术依托单位变成真正的合作伙伴。四是继续搞好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常规农业技术普及方式的同时,要注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努力提高科技普及的广度、速度和效果。五是加快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增强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能力。六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的投入。七是实施好种子种苗工程、技术示范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信息网络化工程、农村市场、商贸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程等。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深入实施第二轮“十万农民素质提升计划”,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业就业技能,培养一大批现代新型农民。建立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加大对双带型农民的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观念,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5、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产业化经营中必须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我县在促进产业化经营水平方面应着重搞好以下工作。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尤其要加快我县优势农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种植。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我县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使更多的优势农产品抢占大中城市市场。要牢固树立市场
经济意识、品牌意识、绿色食品意识,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突出特色,注重规模,培育和发展骨干产业、优质名牌产品、绿色产品,并将其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6、抓好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必须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以原料基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建设工程,积极发展龙头企业集群,集中连片建设一批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吸引国内加工企业进园、到区发展,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联结关系紧密、推进机制完善、竞争能力突出、带动能力强大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延伸效益。
7、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现代农业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经济体制。当前,要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创新机制,努力探索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济体制。一是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承包地不仅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根本,也是法律的规定。必须积极稳妥地搞好土地承包制度,妥善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中的遗留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二是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集中,逐步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放眼长远,立足当前,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二
1 农业持续较快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2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扎实奋进,有效克服了川南严重干旱和严重病虫害的影响,农业实现了持续较快发展。
——粮食实现“六连增”,创历史新高,确保了省内供求基本平衡,巩固了粮食主产省地位。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70亿kg,比2011年增产3亿kg、增0.8%,大春、小春、晚秋、主要作物、主产地区全面增产;与2007年比,粮食总产增加30.5亿kg、增9.0%。特别是遭受特大地震的2008年,粮食总产时隔8年再次跃上350亿kg台阶,之后一直稳定在350亿kg以上。油料总产达到286.6万t,连续11年创历史最好水平。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的位次提升,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2009年以来,全省建成“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619个,其面积达到252.67万hm2,其中:新建59.33万hm2、改造提升193.33万hm2。农业部命名了7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政府认定授牌了59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省农业厅命名了4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产业基地强县建成产业基地172万hm2,占全省的68%。2012年,全省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3 495亿元,比2008年增长65%。马铃薯产量已由全国第4位上升到第1位,茶叶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蔬菜由第5位上升到第3位,油菜稳居第2位,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烟叶、蚕桑等产业位居前列。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07万hm2,产种量、省际间调剂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农业助农人均增收270元以上、增长18.5%,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总额的27.8%。
——农机农艺积极融合,农机化加快发展,总体上迈入了中级发展阶段。2012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 700万kW, 比2011年增长7.9%,比2007年增长46.7%。全年完成机耕286.67万hm2、机收121.2万hm2、机播(栽)36万hm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连续两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2012年,修复提灌机械9.2万台次,新建和改造电灌站4 387处,新增提水控灌面积2.65万hm2;川南抗旱提水3.12亿m3,保栽水稻13.2万hm2;建设农村机耕便民道4.1万km。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确保了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从无到有,全省21个市(州)、179个县(市、区)建立了监管机构,4233个涉农乡镇完成挂牌。完善了2个部省质检中心,新建了1个省质检中心、21个市州质检中心和96个县级质检站。农产品例行监测由2大类增加到11大类,年抽样量由2942个增加到1.75万个。到2012年,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87.67万hm2,比2007年增加1.5倍;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达到43.4万hm2,比2007年增加4.3倍。全省农产品总体合格率98.3%,比2011年提升0.5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升8.3个百分点。
——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取得突破,川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全省累计认证或登记“三品一标”3 069个,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 927个,比2007年增加1.5倍;绿色食品1 061个,比2007年增加54%。每年组织举办或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50多场次,以“四川泡菜”、“峨眉山茶”、“大凉山”、“川藏高原”、“宜宾早茶”、“广元七绝”等为代表的一批区域品牌和以竹叶青、吉香居等为代表的企业品牌享誉全国。
——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整体性改善。2012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14.72万hm2,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217.6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6.6%,比20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规模化建设、“三网”配套、“三力”提升、建设资金整合、服务功能拓展均有新突破。全省户用沼气保有量达到579.3万户,普及率达到64%,5个市、36个县率先实现沼气化,惠及农民2 000万。按四川省现有沼气规模测算,每年生产沼气达20亿m3,减少薪柴消耗1 200万t,减少CO2排放1 200万t,减少水土流失1 200万m3。
对照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六个上台阶”目标任务来检查,涉及农业部门的“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超额完成,“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新增高产稳产农田面积1 000万亩”、“发展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建成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与供给基地”全面完成。同时,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定岗定员全面落实,准入管理进一步创新,经费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基本实现。农业综合执法跻身全国前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稳步扩大,土地流转有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一事一议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逐步规范。全省农场连续13年实现盈利,现代农作物种业建设、重大病虫防控、行政审批、农业信息、农业信访、农机安全监理、植检、蚕业等工作取得新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鼎力协作,归功于全省农业系统的努力工作,归功于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作。
2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践,探索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回首近几年的奋进历程,我们坚持把中央精神和四川实际结合起来,坚持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农业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开辟新思路,探索新路径,以下做法值得继续坚持和发扬。
(1)坚持主动融入党政中心工作谋划农业,着力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我们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化省情认识,形成发展共识:农业工作必须主动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去谋划,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大局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抓农业”。我们提出推进“三个转移”,即从注重抓粮食生产转移到与抓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并重,从注重抓农业生产转移到与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重,从注重抓农业微观管理转移到与抓农业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并重;提出实现“三个跨越”,即由种植业大省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强省跨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按照这一理念和思路,我们研究提出的发展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等写入了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定》,争取四川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与此同时,争取以四川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高规格会议安排部署,仅2012年,以四川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议、春耕生产暨川南抗旱减灾现场会议、沼气化推进工作会议。四川省农业厅还将产业发展动态和农业工作亮点,及时向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作专题报告,近几年每年批示130件以上。市县农业部门也积极响应,全省联动,共同造势。这一系列高“含金量”文件、高规格会议和领导批示,将行业规划上升为党政决策部署,将部门工作上升到主干线去推动,许多地方反映,政策更实了,手段更强了,形象更好了。
(2)坚持谋划实施重大建设项目,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发展支撑。我们牵头编制了《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四川省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等规划,谋划实施了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农机化示范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农业投入年年大幅增加。2012年四川省农业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下达各项农业资金148亿元,比2011年增加22.6亿元、增长18%,比2007年增长2.2倍,带动了市县加大投入、撬动了社会加大投入,做大了一批产业基地,做强了一批特色产业,做出了一批影响大的亮点工程,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甚至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通过重大项目建设,现在每个市州都有亮点,每个县都有看点,从不愿接会到争取接会,从寻找现场到优选现场,是这几年发展的真实写照。比如,成都、广安、南充、达州等地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大、标准高、带动宽;广汉、宣汉、仁寿的现代粮食产业基地,创造了西南地区粮食高产高效的典范;西充县2年投入7亿元、建成0.67万hm2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苍溪县4年建成10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通江县投入8亿多元建成的银耳产业园,都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一系列重大项目,成为整合资源的平台、推动发展的引擎,从而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到哪里,项目资金就整合安排到哪里,吸引社会资本就投向哪里,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3)坚持生产市场两手抓,着力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一方面,我们坚持抓好农业生产,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突出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推动标准化生产,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块状、带状集聚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坚持打造品牌和开拓市场。每年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西博会、绿博会;连续4年举办中国·四川泡菜展示展销活动,四川泡菜综合产值已达180亿元,比2009年增长1.4倍;连续5年举办四川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北京展销周,先后推出大凉山、川藏高原、大巴山等区域品牌;连续3年举办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农产品迎春大联展、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2012年,成功举行了天府农业日韩行系列活动,四川农业代表团是天府四川日韩行规模最大、参与企业最多的团,23家农业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接,现场签约贸易额1.55亿元、意向性签约3.5亿元。这一系列连贯延续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助推了农产品大流通、大市场、大品牌格局的形成,产量大、品牌弱、销路窄或有特色、产量小、无货卖等状况逐步改变。
(4)坚持推进多方协同合作,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合力。秉承“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四川省农业厅主动推进多部门、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同合作,与四川省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商务厅、省质监局、省编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沟通衔接,先后联合下发了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文件;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大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共建四川创新团队,共商科技抗灾减灾对策;与眉山、广安、巴中等6个市(州)政府签订农业合作备忘录,加快推进区域性现代农业示范;积极与中央及四川主要新闻媒体对接,策划系列报道,仅2012年刊播四川农业时政新闻、专题报道和通讯1 850篇(条),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一系列协同合作活动,相互沟通了情况、共享了资源、汇聚了力量,达到了“1+1>2”的效果。
3 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开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四川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双高、双低、双紧”趋势比较明显。双高即高成本、高风险,双低即部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低和务农种粮比较效益低,双紧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认清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研究制定新的办法和措施,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实际、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2013年全省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央“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和四川省委“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总要求,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体目标是:力争粮食增产2.5亿kg以上,建设3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3.33万hm2,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160元、力争200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导向,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在粮食总产“六连增”、农民增收“五连快”的高起点上,化解“双高、双低、双紧”多重约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主动融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全省工作基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设施设备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驱动,依靠一、二、三产业发展联动,依靠产村相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倍增。为此,要坚持“四个更加注重”:一要更加注重调整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既要保证足够的数量,更要大力提高质量,把结构调优、品种调优、品质调优,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二要更加注重构建三次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功能,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提高农民在产业链条中的收益分配比例,分享现代化成果,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三要更加注重产村相融。坚持统筹考虑产业和新村布局,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重要支撑,继续在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下功夫,促进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互动相融、同步推进。四要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既要注重引导一般农户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不断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要注重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另一方面,着力发展多元服务主体,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两个带动”(即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以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为驱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七连增”。一要全面实施“四川现代粮食产业基地扩面推进工程”。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高产高效创建为支撑,以农机化作业为保障,把广汉、仁寿、宣汉代表三种不同区域类型的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模式、组织方式、工作机制向全省88个粮食生产大县、特别是产量2.5亿kg以上的县示范推广,分期分批建成60个种植模式标准、要素高度集聚、产业显著发展、种粮效益增加、示范作用明显的现代粮食产业基地。二要积极引导推进不同模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机、植保等多种形式的粮食生产服务组织,积极推广扶持全程(环节)托管、土地股份合作、职业经理人等多种运行模式,通过加大对规模化经营(服务)主体的财政支持,有针对性地创新开展土地、金融政策扶持,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力争全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6.67万hm2以上,补贴2hm2以上符合条件的种粮大户超过1.5万户、面积达到10万hm2以上。三要加快完善种粮大户的直接补贴政策。在扎实抓好“四补贴”政策落实的基础上,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政策扶持,补贴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倍,开展种粮大户表彰奖励活动,逐步建立扶持粮食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四要继续深化高产高效创建活动。以主产区为重点,扎实搞好整乡整县整建制高产高效创建,集中推进粮食高产高效模式攻关,广泛开展“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力争建设部省级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700个以上,辐射带动全省高产高效创建示范面积超过200万hm2,促进全省粮食单产提高2kg以上。要结合创建工作积极引导调优作物品种结构,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抓订单,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做大做强优质粮食作物产业。五要不断强化防灾减灾。要提前谋划、主动对接防灾减灾技术补助政策,科学应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和防控,加强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控、阻截和防除,建立重大病虫防治示范区53.33万hm2以上、绿色防控示范区26.67万hm2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66.67万公顷次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
(3)以促进规模化提质增效为方向,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产业建设。突出区域优势,加快规模化基地建设,推进全产业链条打造,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一要大力推动第二轮60个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31个新增培育县要突出特色、找准定位,每个县培育壮大2~3个主导产业,29个提升发展县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做强做大一批优势明显、凝聚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加快构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骨干,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继续抓好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广安、眉山、巴中3个市的现代农业整体推进工作。二要切实抓好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四川省“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省建成“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6.67万hm2。要实行分级推进实施,省市县共同抓40个重点县40万hm2,市县规划建设26.67万hm2,推进粮经协调发展,实现农民务农种粮增收。三要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认真抓好3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促进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蚕桑和水稻、马铃薯、油菜等优势特色经作、粮油产业带集聚发展,到2015年建成1 0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带动1 000万农民增收致富。四要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和加工。认真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在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区,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采后处理场所,购置设施设备,开展以清洗、分级、包装、预冷为重点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五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采农家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积极开展农事节庆活动,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4)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为核心,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扶持培育农机作业主体,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着力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安全水平。一要着力培育农机化推动主体。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积极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全省农机合作社发展到800个,服务农户110万户以上,着力打造一批资产500万元以上的农机合作社。大力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加强农机科研、质量鉴定等工作。二要以项目为载体实施农机化示范县建设。积极构建完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重点抓好核心示范区、集中育秧场建设,全年建成“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60个,培育县农机化水平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三要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全面推行“自主购机、直补到卡”政策,重点对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重大农机化新技术的机具进行补贴。四要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探索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种植模式和作业规范,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推进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突出抓好适宜丘陵山区农机具的示范应用,重点引进推广水稻插秧、油菜栽收等新机具、新技术,培训农机操作、维修等人员10万人次。五要大力推进机电提灌站、机耕便民道建设。积极推进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全年新建和改造机电提灌站2 000处。建设农村机耕便民道4万km。六要加强农业行业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重点抓好农机安全和沼气安全。抓好安全源头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和宣传教育,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确保农机、沼气安全发展。
(5)以开展规范化建设为载体,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县创建,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农产品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一要构建县级监管长效机制。以监管规范化县建设为抓手,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构建“政府负总责、县乡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县级监管机制。二要继续健全监管服务体系。县级监管机构要落实岗位人员、职责、工作经费、监管设备等保障措施,乡镇农技服务站要设置岗位、配备采样及快速检测设备、落实工作经费,村一级要配备协管员,全面提升监管能力。要继续强化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完善检测能力,提高检测水平。三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拓宽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加强风险隐患分析排查,探索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舆情监控,做好应急处置。四要加强绿色生产。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积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完善质量追溯体系。五要深入推进专项整治。重点打击菜果茶非法使用高毒农药和制售假劣农资行为。
(6)以做响“川”字号农产品为引领,深入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坚持生产发展与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同步推进,以品牌和市场带产业、促生产。一要深入打造农业大品牌。继续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强化“三品一标”认证申报,建立认证登记、标志使用等激励政策。强化品牌争创、商标注册、包装宣传和监督管理,强化商标、标识管理,进一步做大品牌规模、提升品牌效应。二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支持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就地建设农产品包装、冷贮等配套设施,发展冷链物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价格动态监测,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合理指导生产。三要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培育农民营销大户、营销经纪人,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推行农超、农校、农批、农市等产销对接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四要加快“走出去”步伐。组织举办或参加四川泡菜国际展销会、彭州蔬菜博览会、绿博会、国际农交会等大型展会,搭建平台,创造商机,拓展市场空间。推进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组织参加农业部及四川省政府安排的“天府四川美国行”、首尔国际食品产业大展、香港茶展、欧洲马铃薯大会、德国纽仑堡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等活动,促进农业国际贸易。深化和创新川台农业合作,进一步拓展港澳台和国际市场。
(7)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为目标,继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培育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增强科技的支撑保障作用。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市州农科院所联合协作,选育适宜作物品种,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切实强化四川省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种业提升工程,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新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基地666.67hm2以上,保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2.67万hm2以上,进一步巩固提升“川种”优势。二要强化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2 878个区域综合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任务,实施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项目,全面建成“五有”基层推广机构。认真实施农技推广岗位证书管理制度,获得农技推广岗位证书的人员,才能竞聘农业公共服务岗位。三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采取政府定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到户到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四要实施农业信息化推进行动。启动“金农工程”二期,选择5个县开展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推进12316语音、短信、网站等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加强农情调度、农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五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每个市州选择1~2个县探索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认证体系和政策支撑,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作用,以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为载体,加快培育种植大户、职业经理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8)以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积极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生产,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施《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集中连片在50个县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万hm2,力争形成一批6 666.67hm2以上的示范带。二要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十、百、千”示范工程。在10个县、100个乡、1 000个村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带动全省推广配方肥施肥面积达到320万hm2。完成稻田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土壤酸化改良面积26.67万hm2以上。继续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完成监测面积22.9万hm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治,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三要继续推进沼气化建设。继续推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完成18万户民生工程目标任务。新增养殖场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40处、新农村综合体沼气工程集中供气户数1万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15万m3。再认定一批沼气化市、县。实施好节能减排CDM项目,在“彝家新寨”和藏区推广高效低排生物质炉灶。抓好建后服务,力争服务覆盖率达到50%以上。
(9)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着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要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013年,省定的53个试点县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90%以上;其余县要选择2~3个乡镇或村开展试点。全省用5年时间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二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全省90%以上的农业县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支持30个县建设仲裁庭。三要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把职业农民培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倾斜,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四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分级建立专合社示范社名录,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引导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专合社,推动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专合社。支持专合社开展规模化基地、产品营销体系和自身能力建设,推动各种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把专合社培育成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新型主体。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省上培育200个,每个市州培育10~20个,每个县培育5~10个。继续加强业务辅导员和专合社骨干人员培训。同时,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选择100个示范单位开展规范化管理试点,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一事一议和财政奖补监督指导,严格规范议事范围、政策限额和议事程序,加大专项治理和专项检查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此外,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行政审批规范高效透明运行,扎实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切实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快推动农场经济发展,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强农业信访工作,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妥善处理群众诉求。继续抓好农业宣传、农业统计等工作。
4 加强农业部门自身建设,为推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提供保障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多,对农业部门的履职能力要求高。从总体看,我们的干部队伍思想观念不适应,思想敏锐性不强,能力水平不够,工作深度不够。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既要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又要全心全意履行部门职责。
(1)继续抓好业务能力建设。我几年前讲的“大米现象”和“西瓜现象”仍然存在,耕地季节性撂荒有抬头扩大的趋势。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全省农业农机系统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实践的良好风气。努力打造服务型机关,深入基层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指导和服务。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团队,推动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手段和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继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市县两级政府换届后,农业局长变化较大,我们将继续举办新任农业局长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市县农业局长赴省外甚至境外考察学习,开眼界,学经验。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科教大联合大协作,继续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能力。强化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继续开展农业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的推广服务能力。
(3)继续抓好行业作风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主动融入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充分用好有限的资源,主动作为、履职尽责,敢于碰硬、直面矛盾,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一流的工作业绩,赢得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和党政领导的关心重视。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四川省委“十项规定”,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继续开展“三深入”(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活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沉下身心、深入群众,察实情、解民忧、办实事。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协助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向党政领导汇报反映,不能熟视无睹。
(4)继续抓好廉政建设。近年来,“三农”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监管任务越来越重,农业部门已不再是反腐的清闲之地。一些省市以及四川一些地方,在实施农业项目中,不时曝出问题,有的问题相当严重,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希望同志们紧绷反腐倡廉这根弦,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总体工作布局、日常管理和队伍建设中,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切实避免事业发展了、干部却倒下了。特别要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农业项目资金管理规定,严格按批复的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规范管理、有效使用。
3.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三
新的一年,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切实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持续落实“三改一抓一构建”和“六路并进”的职业教育工作思路,以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为抓手,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为突破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一,要办有活力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办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现代职业教育要体现“现代”这个关键词,一定是与现代技术进步和现代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因此,要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就要办有吸引力、有活力的职业教育,就要在改革上狠下功夫。一是改革办学体制。在职业院校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推动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合作办学等,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订单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三是改革财政投入制度。在所有公办职业院校实行按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和就业状况核定财政拨款的办法,调动办学积极性。四是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加快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五是改革管理体制。扩大办学自主权,探索管办评分离,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提高办学活力。
第二,要办有质量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和作用,是打开青年成功成才大门的金钥匙。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中国质量向中国品牌的转变,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客观上要求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办有质量的职业教育。如何办有质量的职业教育呢?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支持建设10所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100所品牌示范职业院校和200所特色职业院校。围绕这些目标,主要实施好“四项计划”:一是实施品牌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重点建设300个左右品牌示范专业点和500个左右特色专业点。二是实施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重点建设500个左右的综合实训基地,其中100个左右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三是实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建立“双师型”教师长效补进机制,评审认定500名左右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和100个左右由企业、职业院校的高技能人才领衔的技能名师工作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实施信息化建设计划,建设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和标准化数字校园,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三,要办有保障的职业教育。河南是一个拥有过亿人口的省份,要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变成人才资源优势,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好有保障的职业教育。一是实行普惠性的中等职业教育政策。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保证让所有愿意上职业学校的孩子,都能顺利接受职业教育。二是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要求每个县(市)政府重点办好1所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职教中心,每个省辖市重点办好2至3所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省直有关部门要重点办好条件好、质量高、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为每位愿意上职业学校的孩子提供上学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
第四,要办互通式的职业教育。要加快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完善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制度,开展“3+4”中职与应用技术类型本科贯通试点,探索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与高职专科联合开展“3+2”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加快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开放兼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对今后我省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都已经作了明确部署和安排,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会开创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助推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
4.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四
力的思考
我们这门课叫“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我想自己的功底远远不够提出一点理论层面有意义的思考,于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环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近代史是一段饱受屈辱又辉煌灿烂、挣扎反复但始终变革图强的历史,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阶级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极为深刻。农民问题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枢纽,近代历史是这样,现在依然是。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关注“三农”问题这一事实,我们也可以做出判断,那就是中国大踏步向前发展的根基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科学发展继续推进的活力也会来自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总之,中国持续发展的新生命孕育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之中。
最近接触梁漱溟先生的文章,梁先生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梁先生一腔为人生思索的热忱和为民族奔走的热血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位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希望破解中国现实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梁先生著作《乡村建设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以民为主的现代国家并由农业引渡到工业化。
梁先生始终抱着“故我以为中国问题的内涵虽包括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这样一个认识。之所以从农村着手,则因为“中国原来是不像国家的国家,没有政治的政治,国家权力是收起来不用的,政治是消极无为”。所以中国建设不能走自上而下的路,只能从下面做起,从社会运动做起,最直接的则是从乡村建设开始。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认识肯定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中国发展和设计中国发展战略的参考,而这种参考恰恰基于快速追赶式发展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民族文化和传统。鉴于中国农民散漫、自闭又不善于组织的传统,梁先生乡村建设理论的出发点是改造农民的思想与道德素质,塑造新型农民。重点关注“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这些着眼点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
梁漱溟曾于上世纪30年代在山东邹平、菏泽等地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实验区,建立融伦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政治、治安于一体(“政、教、富、卫”合一论)的农村基层。这样的农村基层组织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农业合作组织,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独树一帜的探索。不同于以往,在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中,农民必须首先获得土地使用权或经营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是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和重要前提。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有组织的合作。
通过了解日本、巴西和以色列三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那就是,形成有地域特色的、适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农业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虽然名称各异,但精髓相同。日本之所以取得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与日本农协是分不开的。日本1947 年7 月制定了专门法律《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了农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农协利用联合的力量,为农民提供营农指导、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贩卖、信用服务、农业保险、信息等服务,起到了在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使小农户同大市场接轨的作用。我国和日本同样面临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小的难题,农民承包的地块分散,抵御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小,农民个人很难分别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易活动,因而需要利用合作组织到市场上去销售产品或者购买农用物资。很多繁琐的事务由合作社一手包办了,农民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搞好农业生产。这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为农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松散的农业环境中,合作社农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条件,这种模式可以在个别省市的个别地区推广试验,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再者,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政府要设立支持和保障合作社建设的机构,鼓励并指导农民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参与合适的合作社建设。就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村企业不失为合作社的一个雏形,如何处理好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关键,要有足够全面的法律体系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让可观的利润冲昏了企业和农民的头脑,更不能让农民的血汗钱在市场的漩涡中打了水漂。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站所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支持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
如果将农村合作社等团体组织比作由孤立的钢铁元件打造成的完整机车,那么科学技术就好比这辆机车的动力系统,有组织才有可依赖的本体,有科技才有可发展的动力。在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就是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化肥与农药施用水平,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为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类似国家树立了农业现代化的典型。以色列更是把技术创新视为农业发展的灵魂。国家建立了一套由政府部门(农业部等)的科研机构与社区(基布兹、莫沙夫)相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每个科研机构都非常专业化,定期将研究的成果推广用于农业生产,使这些科研成果很快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色列的农业科研人员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他们是科技推广者和技术承包的实践者,与农户签订有服务合同,从而使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我们的“三农”政策是好的,但落实起来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科技兴农的战略提了很久,不必说经济发展困难的农村了,就拿我们家乡来说,农村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很多,我认为这种机械化普及只能算作拔了外围的钉子,更深入的攻坚迟迟不见动静,深入大概是指农业技术体系的推广,农民科技水平的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稳定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网络,真正解决好“技术到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很大,发展过程中很难找到突破口。我们不具备巴西得天独厚的农业基础条件,不可能像巴西那样迅速走上国际化道路并有所作为;我们也没有以色列那种地处沙漠地带,生产条件极度恶劣的现实压迫感,因此不会如以色列那样把农业科技做到极致,很快便发起了以滴灌技术等节约型科技为突破口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国的国情特点就是复杂多变,我们发展农业必须依据这个特点,集百家之长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但这种道路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走以生物技术进步及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要方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完成转变仍然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保证一定程度的高速经济发展在未来几年内也是必要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劳动力商品市场是一个不小的刺激,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使得很多传统农民选择脱离土地,外出打工或自谋其他生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专业农户越来越少,而以农村个体户为主的兼业农户却大量出现,“与时俱进”的新型兼业农户一方面丰富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市场,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和稳定社会也具有良好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大量的兼业农户也使农业出现了衰退。这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的保护,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兼业化生产来提高收入、解决就业问题与缩小城乡差距。对于被认定的专业生产农户,政府在设施建设、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大量补贴,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流通服务,确保专业农户年收入处于社会中等偏上水平,调动专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5.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五
――李和平副厅长在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月12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这次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今天上午张大卫副省长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全省交通运输工作,明确安排部署“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安排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下面,我代表厅党组讲四点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交通运输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就。新增通车里程156公里,使全省到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16公里;在建规模1782公里。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竣工通车,郑汴物流通道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改建县乡公路5430公里,通村公路4675公里,改造危桥2万延米,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承诺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建设目标。淮河淮滨至三河尖段、涡河鹿邑县玄武镇至省界航运开发建设工程稳步推进。新开通了新乡至焦作、安阳至鹤壁、鹤壁至新乡、许昌至平顶山、许昌至漯河5条城际公交线路。全省公路运输累计完成客运量15.9亿人次、周转量1031亿人公里,货运量18.3亿吨、周转量4860.6
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6.4%、12.7%和21.1%、23.8%。全省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245万人次、周转量5979万人公里,货运量4904万吨、周转量296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8.7%、14.4%和12.8%、12.5%。其他各项工作均有序开展。
总结“十一五”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期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4.4万公里,密度达到14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新增里程2338公里,总里程已经突破5000公里,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国家现有规划的高速公路网河南境段全部建成。有17个省辖市形成高速公路“十字交叉”,4个省辖市形成绕城高速,94%的县(市)通高速公路。全省八车道高速公路里程突破300公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4万公里、桥梁9万延米,通车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在中西部地区我们率先于2007年实现所有建制村“村村通”水泥(油)路。普通干线公路改造3563公里,总里程达1.8万公里,居全国第四,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88%。内河航运开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2亿元,航道里程达1439公里,其中淮河淮滨至三河尖段76公里航道达到Ⅳ级标准,我省高等级航道实现零的突破。
(二)道路运输能力得到新提升。开通了10条城际公交线路,中原城市群城际客运网络基本形成,城际公交化发展收到了政府满意、企业受益、群众欢迎的效果。实施了城乡客运公司化改造,为群众提供更为安全、便捷、舒适、满意的出行服务。加快了农村客运网络化,实现了“乡乡有客运场站”的目标,全省建制村通
客车率达到98%,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全省营运客货车辆分别达到5.3万辆和124.7万辆,中高档客车比重达到63%,较“十五”末提高24个百分点。很好地完成了春运、煤电油运、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和奥运会、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关键时期的运输保障任务。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较“十五”末分别增长57.8%、125.7%,156.8%、808.2%,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94.2%、48.1%、89%和25.1%,从业人员达240万人,公路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行业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我们积极开展“交通工作管理年”活动,提出了“建设创优质、管理争一流、服务创品牌、安全零事故”的管理理念,全面提升了行业服务水平。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开展了“创建优质工程”活动,全省高速公路工程优良率稳定在93%以上,干线公路和水运工程优良率达到90%以上,农村公路优良率达到82%以上。濮阳至鹤壁、焦作至济源两个高速公路项目先后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工程造价管理方面,规范了造价文件审查程序,加强了设计变更和工程决算管理,严格了重点公路建设项目造价指标和招标人报价审核公示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公路工程造价计价体系。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我们建立了全省交通安全生产承包、督察、日报和奖惩“四项机制”,推行了施工现场危险告知、施工安全监理、专项施工方案审查、设备进场验收登记、安全生产费用保障等“五项制度”,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监管制度化、手段现代化、人员专业化和应急高效化的目标。水上交通、交通
基本建设安全连续4年保持“零责任事故”,受到了国家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发文表彰。路政管理方面,顺利完成了原征稽队伍整体转岗从事路政管理的前期工作,目前正在进一步进行,初步形成了高速、干线、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建立了“联合指挥、联合巡逻、联合执法、联合施救”的路警“四联合”工作机制,提高了反应速度,增强了救援能力;树立了“施工服从于保通,保通服务于施工”的新理念,实现了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不断行、不分流、不堵车”的目标,确保了国道主干线的畅通;新增了43个超限站,治超网络进一步完善,开展了联合治超行动,全省超限超载率得到进一步控制。高速公路运营方面,智能化管理、全省联网收费、绿色通道管理、服务区ISO国际标准化认证、高速公路命名编号和交通标志整改等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依法行政方面,颁布了《河南省高速公路条例》、《河南省道路运输条例》、《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河南省公路交通规费征收管理办法》、《河南省公路路政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出台了《河南省交通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等制度,初步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交通运输法规体系,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
(四)科技教育和信息化建设均取得新成果。五年累计完成科研项目立项321项,获国、省级科研成果奖58项,高速公路建设及改扩建等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快速检测维修整套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厅科研院河南省岩土与隧道工程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交通投资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进展顺利,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行业
科技贡献率已达42.8%。我们还实现了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升格,扩大了厅属院校的办学规模,提升了办学层次,提高了办学质量。加快了高速公路、公路客运枢纽场站、治超检测站等监控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高速公路全程监控里程已突破3000公里,建成了高速公路公众出行“12122”、干线公路路政管理“96055”和道路运输“96520”公众服务平台,建立了GPS监控平台,实现了对全省危险品运输、客运车辆的联网联控。
(五)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我们完成了新一轮的交通行政体制改革。新成立的省交通运输厅增加了参与各种运输方式规划与协调、城市公交与出租车管理、投资航空和机场及其他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等三项职能。各市县也相继完成了相应的改革。实施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撤销了158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确保了改革涉及人员的基本稳定,为全省交通运输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成立了交通投资集团和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管理中心,搭建了新的交通投融资平台,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出台了《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明确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养护资金来源,有力保障了农村公路的发展。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支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加快城市出入口公路建设,促进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努力探索铁路、民航、公路水路、邮政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规划协调机制,提前研究城际轨道交通、地铁等运输方式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努力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出台了《河南省交通运输系统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八挂来网”为基础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以郑州国
际综合物流园和郑州航空港物流园两个项目为重点,推进“无水港”建设。支持冷链物流、甩挂运输、仓储配送物流和农村物流的发展,加快交通运输企业的转型,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承办了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宇通杯”节能减排竞赛活动,积极实施“中原绿色客运新干线”工程,深入组织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在建设领域推行节地节能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利用,提前半年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六)党风廉政和行业队伍建设实现新进展。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对交通项目实施廉政评估和风险评估,从机制上增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强化教育,建立反腐倡廉教育体系,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风险抵御能力。加大案件的查办力度,依法推进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扎实开展。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改革招投标办法,在建设单位、企业及相关资质人员层面建立起诚信体系,实行阳光作业。
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树促”、“创先争优”等多项活动,以党风促行风,交通运输行业队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共有177个单位和部门被评为省部级以上先进集体,72名同志荣获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涌现出张爱民等一批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在抗击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我们用最短时间恢复了道路正常通行,实现了被困司乘人员“不渴着、不饿着、不冻着、有燃油”的目标,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的充分肯定和表扬。在抗击2010年7月份洪涝灾害中,我们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在最短时间内打通通往40多个乡镇的生命线,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表扬。在援川抗震救灾当中,我们在抢通保通及灾后重建工作中,均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联合表彰,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这也是河南交通运输史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十一五”期间和2010年,我们交通系统的老干部、工会、机关党建、财务、人事、交通战备、通信,省公路学会、道路运输协会、专家委员会、交通会计学会等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成绩。
“十一五”时期河南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了路网结构,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提升了河南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极大降低了社会发展和生产的总成本,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回顾五年来的交通运输工作,有以下几点值得长期坚持:一要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二要坚持深化改革,这是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三要坚持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这是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四要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这是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一五”交通运输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国家交通运输部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直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热情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实干、无私奉献、奋勇拼搏的结果,也得益于我们历届厅党组班子成员和多代交通人奋力拼搏打下的坚实基础。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一贯关心
支持我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向交通运输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关心支持我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虽然我们全省交通运输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和2010年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如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上还有疏漏,在工作作风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转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清醒,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好,要继续发扬我们全省交通系统的优良传统和“铁军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廉洁自律,团结实干,为全省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二、推进“十二五”交通运输业科学发展,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当好先行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彰显中原经济区优势的奠基时期。谋划好“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要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对交通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还要看交通运输部对整个“十二五”期间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已经安排部署的工作思路、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战略举措,还要看我省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把握行业发展的重点、政策、定位,以便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和措施。
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目标,并把构建现代
化综合交通支撑体系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保障,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继续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发挥先行作用,建设畅通中原、服务东融西拓、全面开放的战略性通道;要求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优化干线公路和城乡公路网,发展内河航运,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以城际铁路和快速通道建设为支撑,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要求加快县城与高速公路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在两年内实现全省所有县城20分钟内上高速这个目标。
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对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有四个不变:一是整个国家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二是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服务型行业的战略地位没有变;三是各级党委政府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视支持和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没有变;四是中央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基于此,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努力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供给能力、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两型”行业建设能力、安全应急救助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从我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经过“十一五”的发展,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世界交通发展趋势、发展规律的角度审视河南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审视河南交通运输适应能力,站在人民群
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角度审视河南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河南交通运输的新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上仍显不足,普通干线公路服务能力偏低,城市交通与外部交通缺乏有效的科学衔接,拥堵现象还日趋严重;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科学建立;应急能力建设和治超工作有待加强;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交通信息缺乏互联、互通和共享;家庭车辆的快速增加给交通运输带来新的压力,交通发展还不能满足舒适性、快捷性和安全性的出行要求;交通运输发展受资金、土地、能源、环境等因素制约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东部发达地区和周边省份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我省巩固和提升交通区位优势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中央强调“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将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为进一步发展搭建新的平台;交通运输部强调普通干线公路的公益性,提出推进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收费公路体系和向社会公众提供普通服务的免费公路体系建设,并对投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调整,这样有利于加快我省路网结构的升级改造;人民群众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愿望和高铁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形成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倒逼机制;两个融资平台作用的发挥和《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的深入实施,都将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根据以上形势和要求,我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重点,实施“科技强交”、“依法治交”的战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运输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化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加快支持保障能力建设,努力建设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
主题和主线是发展的指南,也是规划的灵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握好发展这第一要务,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好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真抓实干,求真求效;要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有关行业的发展政策和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认真把握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新规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要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努力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要努力破解“方式怎么转、体系怎么建、优势怎么升、资金怎么筹、廉政怎么保”这五大难题。要通过观念创新,推动领导工作方式方法转变;通过管理创新,推进交通运输工作重心转移;通过政策创新,加快路网结构和运输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薄弱环节建设;通过科技创新,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发展;通过服务创新,提升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重点,就是要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围绕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全省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努力构建科学完备的高速、干线、农村公路网络;要突
出建设重点,加快建设“两干三城”交通体系,加快城市“畅通工程”建设,实施干线公路绕城改线、改道工程;要发挥公路的基础性作用,主动与铁路枢纽和航空枢纽对接,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转变的关系,要把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贯穿始终,努力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强力推进由以建设为主向“建设、管理、运输”协调发展转变;强力推进依靠物资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强力推进依靠单一运输方式发展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
高速公路:重点加快西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内联外通网络建设;加强高速公路省际出口路段建设,实现与周边省份高速公路网的衔接;全面完成京港澳、连霍国道主干线扩容改造,进一步提升通行能力和路网服务水平。到2012年我们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实现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公路,2015年达到6600公里以上,其中八车道里程超过1000公里,提前5年完成高速公路网规划目标。到2012年底我们还有18个县要实现20分钟上高速。
干线公路:围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增加国道、省道规模,提升国省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大力改造扩容,实施“畅通工程”。至“十二五”末,全省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万公里。
农村公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以实现“县县畅、乡乡联、串村道路等级化”为目标,五年新改建县乡公路1600公里,新改建村道2400万公里,改造桥梁15万延米。县城与周边县城实现
二级公路以上连接,县城与所辖乡镇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乡镇与周边乡镇实现以三级公路为主的互联互通,串村乡道达到等级公路标准,并基本实现网状连通,同时解决骨干路网上的危桥和无桥问题。
运输场站: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场站建设,至“十二五”末,二级以上客运站达到260个左右,实现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二级及以上客运站。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建设,改造、整合现有货运枢纽站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货运场站向物流园区转型;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
内河航运:加快沙颍河周口至漯河段、涡河、沱浍河、淮河息县至淮滨段等内河和小浪底、丹江口等适航库区的航道、港口建设,推进主要港口的铁路、公路集疏运通道建设,强化内河港口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节点作用。至“十二五”末,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将达1675公里,码头泊位达87个,形成四条直达华东地区的水上通道。
运输结构调整:重点提升运输装备水平,调整运力结构。至“十二五”末,完善中原城市群城际公交网络,中高级营运客车比重达到85%以上,牵引车与挂车比例达到1:2,建制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9%以上。围绕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增加运力,优化结构,规范服务。至“十二五”末,郑州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100万人口以上城市达到25%以上,其它省辖市达到15%以上。
科教和信息化:积极实施“科技强交”战略,加快交通运输行
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成果推广应用水平。全面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加快安全应急、公共出行服务、决策支持等信息化系统建设,基本实现“数字交通”。以加快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行业教育培训水平。
行业管理:实施“依法治交”战略,建立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法治化、规范化,全面提高交通运输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建立高速公路养护、路政、征收、服务区、机电运维以及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管理标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合格率达到100%,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工程优良率分别达到93%、90%、83%。国道、省道优良路率分别达到90%、80%。进一步整合路政管理资源,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公路车辆超限超载率要继续控制在4%以下。国家主干线高速公路服务区全面实现国际ISO标准化管理。加强安全监管,建成国家级区域应急保障指挥中心系统和基地,完善机制,发挥效用,继续保持安全生产的良好态势。
绿色交通发展:至“十二五”末,新增城市公交车辆全部实现国Ⅲ以上排放标准,新能源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使用比例达到5%以上,较2005年,营运客车、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3%、12%,内河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约7%,高速公路养护基本实现全部沥青路面废料再生利用。
通过实施以上目标,到2015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等级和质量将明显提升,养护能力将显著增强,运输装备现代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运输结构将会更加合理,服务质量和效率显
著提升,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资源利用效率、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形成“能力适应、服务优良、安全环保、保障有效”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与铁路枢纽、航空枢纽的科学对接,努力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2011年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关键年、机遇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我们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中发挥先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2、建设目标:高速公路方面,全面加快26个、1782公里续建项目建设步伐,确保濮阳至范县、化庄至新蔡、商周二期、郑民高速郑州段、开封段一期等5个新建项目建成通车,确保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改扩建项目建成通车。计划开工建设机场至少林寺,武陟至云台山,德商高速范县段,焦桐高速温县至巩义段等4个项目;争取京港澳高速漯驻段、驻信段等2个改扩建项目实现实质性开工建设。干线公路方面,计划改造干线公路1146公里,其中国道“二改一”801公里,国道原级改造166公里,省道原级改造179公里。农村公路方面,计划新、改建县乡公路3500公里,桥梁3万延米,结合土地整理改造村道2000公里。运输场站和水运方面,计划开工建设3个国家公路运输城市客运枢纽站,改造市县客运场站20个;建成Ⅳ级航道38公里。
3、质量目标:确保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合格率达到100%,高速公路工程优良率达到93%以上,干线公路和水运工程优良率达到90%以上,农村公路优良率达到83%以上。
4、安全稳定目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不发生赴京、来省恶性上访事件。
5、超限超载治理目标:车辆超限超载率控制在4%以下。
6、法制建设目标:颁布实施《河南省水路交通管理办法》,执法人员培训率达到95%,规范化的案卷、执法文书达到90%。
8、科技教育和信息化:科技投入占交通运输行业总投资的比重争取达0.5%,科技成果转化率争取达80%以上。
9、廉政目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无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发生。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科学运作,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发挥各级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实行领导包干督察,设立前线指挥部等措施,及时梳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协调,确保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同时也确保搞好廉政建设。
高速公路方面,要围绕确保2012年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和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全面建成通车的目标,加快建设进度,明确项目业主、监理、施工单位责任,层层细化,确保工程施工压茬推进,卡死节点计划,找准松弛点,全力推进,要落实以环境保进度的措施,重点加快豫西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和争取开工项目要落实前期工作责任制,对开工前需要完成的各项手续,逐项排出明确的完成时间表,专人负责,争取早日开工,迅速形成施工高潮。厅规划处、建设管理处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与省的有关部门密切搞好结合,执行联审联批,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工程建设。
干线公路方面,要抓住国家政策调整的机遇,突出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争取801公里“二升一”国道改造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厅公路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进度。我们各省辖市交通、公路部门要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建设和质量管理,努力营造加快建设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加强干线公路便民服务区和应急救援点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普通干线公路通行和服务能力。
农村公路方面,我们要严格落实《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的规定,继续以“县县畅、乡乡联”“串村道路等级化”这个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公路的升级改造和危桥改造工作,更好的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运输场站和水运方面,要加快推进郑州、洛阳等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的客运枢纽站建设。重点支持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城际轨道沿线的市、县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重点扶持区域性物流基地、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开工建设沱浍河航运开发建设一期工程、涡河航运开发建设二期工程、沙颍河周口至漯河段航运工程等航运工程项目。其他列入“十二五”期间的航运开发工程项目,要早着手早准备,积极开展好项目前期周密扎实的准备工作。
同时,各级交通、公路部门要重视交通战备工作,按照中编办和国家国动委的要求抓好机构落实。要加强与驻军部队的联系协调,切实做好相关项目的建设工作,进一步为交通运输行业军
民融合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增强服务保障能力,提高交通运输综合服务水平。提升运输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以综合信息为方向的行业调度指挥平台建设,严格按照“三关一监督”的要求加强运输安全管理,积极开展道路运输市场专项整治。做好航务海事系统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水上交通安全目标考核工作,出台《河南省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示范渡口考评办法》,开展“示范渡口考评”活动,搭建全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和应急指挥网络视频平台,同时要管理好不管是黄河还是内河的浮桥,这个职责已经明确是我们交通运输系统的了。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加快建立出租汽车行业稳定、规范、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依据需求适时适量调节营运车辆,丰富客运线路和增加大中型高档营运客车比重,提供多样的出行方式。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发挥中小型车辆在道路运输方式的连接作用,引导货运车辆逐步向高档化、舒适化、集装化多样型转变,增加运输市场竞争力和渗透力。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传统道路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培育一批物流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推进农村物流发展,大力发展甩挂运输,降低物流成本,也节能减排。
(三)强化行业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一要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以“创建优质工程”为载体,加大质量督查力度,推广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确保质量控制和创优办法进一步掷地有声落实到位,继续保持质量安全良好态势,实现关键项目检验一次合格率达到100%,分项工程检验一次合格率达到100%,竣工验收工程质量优良的工程目标。二要强化工程造价管理。加
强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监管,继续开展工程造价检查活动,重点检查各项目设计变更、阶段性工程决算编制等情况,将造价管理工作纳入建设项目考核,作为建设项目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三要强化公路养护管理。高速公路全面实现管养分离,推广应用先进养护机械、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发适合我省实际的路面、桥梁决策系统,积极实施养护专项工程和预防性养护,进一步提高我省高速公路养护质量,确保我省高速公路在国检中进入前五名;普通干线公路加快大中修项目施工进度,加大危桥改造和安全保障、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力度,加强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普通干线公路规范化管理水平,力争在国检中取得好名次;农村公路以《条例》为依据,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推进预防性养护和养护管理规范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公路养护市场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目标。四要强化路政治超管理。加强路政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固定超限检测站的作用,积极推进经过报批同意的流动治超和区域联动治超,完善治理车辆超限超载长效工作机制;加大源头治理,加强运输市场监管,依法取缔非法改装企业;健全超限超载运输车辆检测、监控网络,加强路面执法,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坚决遏制超限超载反弹回潮。五要加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依托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进ISO国际标准化认证,强力推进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大力开展“文明示范路”、“星级服务区”、“星级收费站“创建活动。
(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全面推进信息化和法制建设。建设创新型交通运输行业,要坚持“两个结合”:一要注重创新与交
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结合。以科研基础设施为保障,重点围绕豫西山区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管理、现代物流、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加大力度进行科技创新。以全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建设为重点,基本完成省级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全省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卫星定位系统平台、省级交通应急指挥系统、省级交通运输行业综合分析系统和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应用,加快公路、水路、运输和城市交通等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数字交通”。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认真做好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和河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部中职示范院校”建设(这是部级),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厅属院校内涵建设水平,培养各种急需人才,形成我省交通运输业的人才优势。加强交通运输综合法规体系建设,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加强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行业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打造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新形象,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二要注重创新与建设“绿色交通”的有机结合。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贯穿于交通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和“中原绿色客运新干线”,全面加强行业节能减排,加强相关法规建设,引导“绿色出行”。
(五)深化改革,努力破解发展难题。要进一步推进综合运输规划编制协调工作,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重点推进综合运输通道的优化和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要加快推进运输管理体制改革,转变道路运输管理职能,强化市
场监管、公共服务、安全和应急管理职能,切实履行好出租汽车客运、城市公交客运、机动车租赁和地铁、轨道交通运营及物流市场管理的职责。要加快路政管理改革,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路政管理体制。要继续发挥交通投资集团和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管理中心两个投融资平台的重大作用,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企业效益。要切实抓好行业稳定工作,用改革的方式、改革的思维来解决信访问题。要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工程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政策、行业改革等工作开展前,都要认真进行稳定风险评估,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小问题、快处置,防止事态蔓延扩大,防止工作被动。
(六)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把安全发展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围绕落实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和应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将安全生产融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逢会必讲安全、调研必查安全、发展建设必将安全作为第一责任的良好氛围。一要加强安全应急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重点完成市辖县(区)的安全应急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健全部、省、市、县四级安全应急管理体制,推进乡镇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设置,加大安全应急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重点加强公路、港口、航道、场站等安全设施建设。以夯实安全应急基础为主线,逐步改善安全应急工作条件,积极推行安全生产和应急装备器材标准化,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硬实力。二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四项机制”,强化领导带班、重点
跟踪、诚信承诺、监管保障、奖励激励“五项制度”,实施客运和危险品运输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监管能力,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全过程安全监管,严格问责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三要深入开展安全工作规范化活动,指导交通运输企业健全安全工作规范,推动企业安全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加大道路水路运输安全监管力度,继续开展“平安工地”建设活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抓好重大桥隧施工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治理,隐排查患率达到100%,隐患整改率达到99%以上,对重大安全隐患实施挂牌督办,确保整改到位。四要强化非传统安全事件的有效应对,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和预警、预报系统,应急预案评审、备案率达到90%以上。提高应急救援装备和科技水平,重点做好各类极端天气的预警预防、重大活动期间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工作。加快建设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综合信息系统,加强重点桥隧、库区、场站、营运车辆和治超系统的监测和联网联控。按照“专兼结合、平急结合、军地结合”的原则,加大交通运输应急队伍建设,应急装备运用率达到80%以上,重点物资储备率达到95%以上。完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救援体制,加快推进区域性国家公路、水路应急救援和保障指挥系统中心的建设,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
(七)做到“四个着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一要着力推进党建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理论指导实践的水平,增强认
识和把握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科学判断交通运输发展形势、依法行政的能力,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二要着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将活动与交通运输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活动开展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中,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典型选树机制,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服务群众创一流”。三要着力推进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加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创新文化实践活动,推进行业文化建设和行业管理水平。四要着力推进行业文明创建工作。以“学、树、建、创”为载体,拓展和深化群众性行业文明创建活动。创新和完善目标责任、表彰奖励、督查考评和资金保障等工作机制,促进行业文明创建工作科学发展。
四、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前不久,中央下发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提出要清醒的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一)进一步完善《河南交通运输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实施细则》,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任务。我们要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切实抓住工程建设招
投标、工程分包、材料采购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形成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靠制度管权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工作,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深入贯彻《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要求,认真落实“一岗双责”。2010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新《规定》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法规,对于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对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贯彻好、落实好。要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为贯彻实施《规定》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要对照《规定》分析查找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加强对《规定》贯彻执行情况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违反《规定》的行为。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既要带头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又要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一岗双责”,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既管好自己,管好班子,也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管好家属、子女和亲戚,全面履行好自身职责,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合力,为推动全省交通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以《廉政准则》为准绳,进一步规范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行为。为进一步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从8个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52个“不准”,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各级党组织要把贯彻落实“准则”作为加强反腐倡廉的重要任务,深入分析本单位、本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廉政建设有关制度,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准则”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各级领导干部要敢抓敢管,加强对自己分管工作、分管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不要怕得罪人,要对大家真正关心关爱,发现问题,早提醒、早制止、早纠正,决不能抹不开情面不说,更不能包庇纵容、任其发展。同时,要严格约束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我们说话才算数、才管用,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时时处处当表率、树标杆,做到挺得起腰杆,说得起硬话,自身正也敢抓敢管,敢于批评。“准则”是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底线和红线,它在对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行为进行惩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警示教育和保护,最大程度地促使党员领导干部不违纪不违法。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准则”,熟知“准则”的各项规定,时刻用“准则”对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惕,时时刻刻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要认真抓好“准则”的贯彻落实,真正以身作则,模范执行“准则”,规范自身行为,习惯于在监督下做好工作。
(四)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加强自身作风建设。人民群众看待和评价党风是从身边党员干部的作风表现上得出结论的,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反映出党员干部是立党为
公还是为私;是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己;是情为民所系还是情为己所系;是利为民所谋还是利为己所谋。目前,我们全交通系统,我们干部队伍是好的,我们各级领导班子是好的,全系统的作风总体情况是好的,我们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班子成员,包括我们的职工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廉洁自律,工作热情主动。但是,实事求是的讲,也不排除还有少数领导干部仍存在不思进取、思想消极、思路不清晰,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准则上不力,在“一岗双责”责任制落实上不到位等问题。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们要摆正位置,时刻牢记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随时要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社会各界、新闻媒体以及方方面面的监督。要强化法制意识和制度理念,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规范办事,制度管人,保证工作到位和不缺位。要强化服务意识和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创新管理和服务,为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和为基层服务,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以服务来促进管理。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提倡讲奉献、淡名利的精神,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所民谋、权为所民用,自觉维护好行业和自身的形象。也实现我们工作搞好了,工程搞好了,干部不倒,班子不倒,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对得起我们班子,对得起家人,也对得起我们自己。
(五)做到“六个突出”,抓好交通运输系统廉政建设。一要突出抓好专项治理工作。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为抓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工作,着力预防和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干部廉洁、工程优质。二要突
出抓好纠风治乱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提升行业的廉洁、务实、高效、为民的社会形象。三要突出抓好廉洁自律。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大力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抓好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以及重要岗位人员的廉洁自律教育。四要突出抓好廉政建设制度创新。认真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规划,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制度的创新,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强化制度落实工作机制,形成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五要突出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创新案件查办工作方式方法和机制,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进一步发挥案件查办的治本功能,为全省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六要突出贯彻落实好已经胜利闭幕的中央纪委全会和即将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系统(16号、17号)的廉政工作会议和省纪委全会精神。讲节约,守纪律,严格禁止春节期间各类奢侈浪费行为的发生。
厅党组和厅务会研究决定,我们今年的春节一切活动安排要从俭廉洁。一是在会议上要高效、管用、节俭,坚决杜绝一切铺张浪费。二是从厅党组做起,厅机关、厅直单位做起,节日期间不搞相互吃请。三是各类活动统一由赵厅长把关,一切俭朴。四是坚决制止节日期间用公款请客送礼或者互相送礼、请吃。五是坚决杜绝节日期间突击花钱。请大家一定要警钟长鸣,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事,坚决不准有“小金库”,坚决不准以过节的名义突击花钱、发钱发物,否则,这样会受到严厉的追究。六是节日当
中,今年从厅党组做起,各个部门的茶话会都要俭朴,不准大吃大喝,清茶一杯,君子之交淡如水,大家完全可以达到回顾过去一年工作,议论来年工作举措,共叙友谊,互相关心帮助的效果。七是坚决杜绝节日期间用公车旅游。八是各种检查一定要按政策严格报批。真正把我们的精力投入到深入基层,为系统内的困难职工排忧解难,为我们的促发展抓落实现场办公。这是给大家交心,这也是我们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中纪委全会开的非常好,我们全国交通系统包括我们省纪委还要开全会,今天和大家交换交换意见,请大家互相监督。部门的会议,主管领导参加,坚决不吃请,一切从俭。咱们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支持。
今天,已经是腊月初九,我们一定要以贯彻全省交通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认真落实好今天上午张大卫副省长在全省交通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岁末年初的各项工作。一是精心组织安排好春运工作。要做好运力组织,保证旅客和重点物资运输;要按照国家关于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要求,克服困难,执行到位;要坚决落实运价政策,加大运输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价格违规现象,落实好运价政策,切实做到客运期间客运票价按政策规定保持稳定,确保春运工作平稳、有序、安全进行。二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要集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把驾乘人员关,车船运行关,“三品”检查关,严禁超员超速、疲劳驾驶和无证无照经营,落实“平安工地”建设各项要求,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今天上午,我们的一个高速公路上已经发生了一起重特大事故,一辆小车和运
行的客车相撞,截止目前已经死亡十几人,这已经是重特大事故,因此说我们的安全生产确确实实也是艰巨性、反复性很强,为什么说要让大家常抓不懈、久抓不衰,不仅是口号,而且要落在实际行动上。在施工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平安工地”建设各项要求,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三是认真做好节日期间关心慰问困难职工的工作,做好走访、送温暖工作,为他们解决好实际困难,认真关心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这都是我们交通功臣,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认真安排好讲发展、抓落实。有些项目节日是不停工的,一定要做好科学统筹的安排,现在我们到2012年要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有严格的周期,只有一是延长工作时间,二是科学安排、统筹、穿插,但是必须按规定、按技术标准、按规律办,有些需要打时间差的打时间差。五是认真做好节日期间的值班工作。值班工作一定要做到严格按制度办,不搞空城计。真正做到把上级指示及时传达到我们有关部门和基层,下情及时上报,确保信息畅通,保证工作科学、高效、无误、有序开展。
同志们,“十二五”及2011年各项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运输部的正确领导下,拼搏奋进,努力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真抓实干,再创新佳绩,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我在这里代表厅党组向我们全省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也受张大卫副省长的委托,向我们全省交通系
统各级领导班子、广大干部职工、包括你们的家属,一个是对大家在过去的一年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给大家拜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6.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六
来源: 市发展改革委投资科
发布日期: 2011-02-12 阅读次数: 43 发送邮件
(黔府办发〔2010〕125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发展改革委《加快推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关工作制度》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加快推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关工作制度 省发展改革委
为切实改善投资环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快推进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的有关要求,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
一、规范和简化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程序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切实规范和简化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一)审批制项目。
1.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各级发展改革、经济信息或经济贸易部门,下同)审批项目建议书。项目单位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手续。完成相关手续后,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正式用地等手续。
2.对于投资额度不大、技术单一的项目,可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审批,即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审批的项目,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先行出具同意项目先期开展前期工作的函,项目单位据此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手续。完成相关手续后,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正式用地等手续。
3.列入国家和省相关规划的项目视为立项,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项目单位依据批准的规划,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手续。完成相关手续后,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正式用地等手续。
实行审批制的项目,由项目单位根据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通过招标或委托的方式选择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初步设计后按规定报批。政府投资项目除特殊情况外不再审批开工报告。
(二)核准制项目。
项目单位直接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手续。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根据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受理。完成相关手续后,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单位依据项目核准文件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正式用地等手续。
(三)备案制项目。
项目单位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后,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正式用地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手续。
实行核准制或备案制的项目,不再审批开工报告,项目初步设计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由项目建设单位自行组织审查。
二、实行项目建设相关手续限期办理制
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公正透明、高效便捷、优质服务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各项相关手续的办理。
(一)项目建设相关手续办理一次告知制度。
办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所涉及的部门,对项目单位报送的相关材料必须认真负责地进行审阅,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要限期办理;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的,要当场或者在三日内一次告知其所需补充的全部材料,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相关部门要按要求将项目申报材料、办事流程、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办理时限等统一印制成书面材料提供给项目单位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布,为加快项目相关手续的办理提供便利条件。
(二)项目建设相关手续限期办理制度。
各部门必须按照项目建设相关手续办理时限的要求,加快办理项目建设的各项手续,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1.实行审批制项目建设的相关手续办理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施工许可四个阶段。
(1)项目建议书阶段。
办理时限:3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备齐申报材料后报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2)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
办理时限:10个工作日。
①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审查等手续的办理。
办理时限:5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移民等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相应事项要求,备齐申报材料后报送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移民等部门,各相关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
办理时限:5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机构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备齐申报材料后报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或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评估通过后,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3)项目初步设计阶段。
办理时限:9个工作日。
①规划许可、消防设计审核等手续的办理。
办理时限:3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城乡规划、公安消防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相应事项要求,备齐申报材料后分别报送城乡规划、公安消防等部门。相关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②项目初步设计批复。
办理时限:6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发展改革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编制初步设计,备齐申报材料后报送发展改革部门,由发展改革部门组织或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评审通过后,在6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4)施工许可阶段。
办理时限:8个工作日。
办理事项:正式用地手续、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人防报建审核等手续的办理。
办理部门:各级国土资源、建设、人防等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相应事项要求,备齐申报材料后分别报送国土资源、建设、人防等部门。相关部门在8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凡涉及林业、城管、安全监督及其他部门的审批事项,项目建设单位应按要求向各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必备材料,各相关部门在8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2.实行核准制项目建设的相关手续办理分为项目申请报告和施工许可两个阶段。
(1)项目申请报告阶段。
办理时限:8个工作日。
①选址意见、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移民安置规划审核等手续的办理。
办理时限:5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移民等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相应事项要求,备齐申报材料后分别报送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移民部门,各相关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②项目申请报告核准。
办理时限:3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要求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备齐申报材料后报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或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评估通过后,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2)施工许可阶段。
办理时限:8个工作日。
办理事项:规划许可、正式用地手续、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消防设计审核、人防报建审核等手续的办理。
办理部门: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公安消防、人防等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各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后分别报送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公安消防、人防等部门,相关部门在8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凡涉及城管、安全监督及其他部门的审批事项,项目建设单位应按要求向各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必备材料,各相关部门在8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3.实行备案制项目建设的相关手续办理分为备案和施工许可两个阶段。
(1)备案阶段。
办理时限:3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备案有关规定,备齐相关材料后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提出项目备案申请,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2)施工许可阶段。
办理时限:8个工作日。
办理事项:规划许可、正式用地手续、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工程消防设计审核、人防报建审核等手续的办理。
办理部门: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公安消防、人防等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相应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后分别报送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公安消防、人防等部门。相关部门在8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凡涉及林业、城管、安全监督、移民及其他部门的审批事项,项目建设单位应按要求向各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必备材料,各相关部门在8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三、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职责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认真做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一)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认真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承担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具体指挥和统筹协调。审议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实施计划、重要工作方案。分解下达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督促检查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对各地、各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统筹协调解决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完成省委、省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及领导小组关于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需由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协调解决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负责领导小组会议的会务和议题资料准备,起草会议纪要,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会议议定的工作事项。根据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编报工作动态、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等信息,向省委、省政府领导,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通报。完成省委、省人民政府和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各市(州、地)、县(市、区)政府(行署):负责本辖区内投资项目的谋划和储备。组织指导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建设资金、报批等建设条件。做好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工作目标任务。
(三)发展改革部门:研究提出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拟订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政策措施。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并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进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引导社会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组织和申报国家补助投资项目。
(四)财政部门:增加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财政性资金。加强对财政性投资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经济信息(经济贸易)部门: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更新改造项目。组织协调工业投资项目实施。
(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按规定办理项目规划选址、规划许可、拆迁许可、施工许可等相关手续。组织协调房地产、保障性住房、市政工程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施。
(七)国土资源部门:衔接平衡建设项目用地总量,按政策规定确保项目建设用地供应。按规定权限办理用地预审、正式用地等手续。
(八)环保部门:按规定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九)水利部门:按规定办理投资项目水资源论证、水源工程流域规划、水土保持方案、取水许可等涉水事项相关手续。组织协调水利投资项目实施。
(十)林业部门:按规定办理投资项目林地使用等涉林相关手续。组织协调林业投资项目实施。
(十一)移民部门:按规定办理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审查和移民安置规划审核。组织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十二)统计部门:依法及时调查、收集、整理、统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开展相关监测和分析。
(十三)公安部门:按规定办理建设项目炸材使用手续。
(十四)公安消防部门:按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消防审查等手续。
(十五)卫生部门:按规定办理投资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自然疫源地建设项目评价等相关手续。组织协调卫生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
(十六)文化(文物)部门:按规定办理投资项目涉及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手续。组织协调文化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
(十七)人防部门:按规定办理建设项目人防审查等手续。
(十八)电力部门:按规定办理建设项目用电手续,保障建设项目电力供应。按照电力市场需要,规划主电网布局。
其他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快办理涉及投资项目建设的相关手续,组织协调本部门、本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
金融机构要积极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四、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督促检查及考核制度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一)为确保省委、省政府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决策部署的落实,由省领导小组每年初将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地、各部门。各地、各部门按照分解下达的目标任务与省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省领导小组按照责任书要求组织对各地、各部门进行考核,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追究有关地区、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督查内容和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进行督查、督办。
(二)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各地、各部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情况;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领导小组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决策部署情况;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有关工作批示的办理和落实情况;省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事项的办理和落实情况等进行督促检查。督促检查情况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收集汇总,并向省领导小组报告。各地、各部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情况定期在省级媒体上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建立相应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
五、建立项目建设领导挂钩联系制度
为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要加强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一)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实行有关部门、各市(州、地)和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为责任人的挂钩联系责任制。
(二)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按照“一个项目、一位联系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考核目标”的要求,研究提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挂钩联系方案,报同级党委、政府审定。挂钩领导要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帮助项目建设单位协调落实土地、规划、环保、供电、供水等建设条件,协调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切实加快推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
六、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调查研究制度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意见。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个别特殊问题,要按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予以办理。
(二)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及省领导小组的要求,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需要调研的问题和建议,由省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后,责成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开展调研工作。
七、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信息联系制度
各地、各部门要明确一名联络员,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业主要明确一名信息员,负责每半个月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一次本地区、本部门项目建设的相关信息,对重大、紧急问题要及时报告,必要时可直接送省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和成员单位。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与各地、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情况,重大、紧急情况要迅速向省领导小组报告。根据工作需要,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新闻媒体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及重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及时进行公布,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7.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七
1 加快推进运城现代种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1 运城种业发展现状。
运城市位于山西南部,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河三角洲地带,农业生态条件优越,是山西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大市,也是一个农作物用种大市。“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市种业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政企分设,全面实施种子工程,坚持走“育繁推一体化”道路,农作物种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市注册种子企业39家,其中注册资本3 000万以上企业1家,500万以上企业7家,100万以上企业31家;设有市县两级种子管理站14个,人员221人;拥有各类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技术人员208人;建有国家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1个,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试站1个,初步形成了以1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公司为龙头,5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优势种子企业为补充的种业格局。农作物种业从行政许可、品种试验、质量监管到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运城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创新,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研育种力量分散,科技创新能力差;二是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繁育、加工、仓储、检验等基础设施薄弱;三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手段乏力,展示示范工作规模小、效果差;四是各级种子管理机构装备和技术手段落后,工作经费落实难,难以满足品种管理、质量检测、市场监管、信息服务的需要,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谋划和推进我市现代种业发展,从根本上提升我市种业竞争力。
2 加快推进运城现代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2.1 组建大型种业集团。
到“十二五”末,全市要组建一个具有国际贸易资质,资源配置合理,能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转基因育种、两杂育种,注册资本上亿元,面向国内外的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
2.2 提升现有优势企业规模。
到“十二五”末,新增二三个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主,注册资本3 000万元,重点服务本区域农业生产的大型种子企业。
2.3 建设标准化良繁基地。
到“十二五”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小麦、棉花常规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23.5万亩,玉米种子生产基地4.0万亩,各类瓜菜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在夏县、闻喜、绛县等前山沿、丘陵地带建立春播玉米亲本繁殖和杂交种子生产基地4.0万亩,年产种子1 200万公斤;在万荣、盐湖、闻喜、绛县等台塬、丘陵地区建立旱地小麦种子生产基地12.0万亩,年产种子1 800万公斤;在永济、盐湖、稷山、新绛等涑水河、汾河盆地建立水地小麦种子生产基地10.0万亩,年产种子3 500万公斤;在永济、临猗、万荣等建立棉花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年产种子150万公斤;在临猗、芮城、永济等沿黄地区建立各类瓜菜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年产种子60万公斤。
2.4 提高良种选育推广能力。
到“十二五”末,培育3~5个适宜我市农业生态特点的农作物新品种;着力推广一批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
3 加快推进运城现代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3.1 加大自主创新,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新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3.2 坚持扶优扶强,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按照市场机制,优化和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尤其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3.3 完善管理机构,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
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各级各部门要落实好县级种子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办公设备和经费,建立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和装备精良的种子管理队伍。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创新观念,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由管种子向管种业转变,由单纯管理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转变,由环节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为现代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4 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鼓励和引导种子企业向种子生产优势区域集中。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种子繁育基地村,全面提升种子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
4 加快推进运城现代种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作物种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的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领导组,协调农委、财政、发改、科技、教育、水利、国土、银行、税务、工商、质监、环保等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推进我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按照国家及省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运城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明确今后5~10年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
4.2 加大对企业科研育种的投入。
加大对小麦、玉米、棉花新品种选育的投入,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列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相关的政策待遇。农业产业化资金、扶贫资金、技改资金、科技支农资金要优先向“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的科研育种工作。
4.3 加强种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原资金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农作物种业资金和项目,加强育种研究、品种试验,种子检验、加工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科研育种中心、质量控制中心、繁育基地及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仓储、运输等设备购置,提升种子企业良种生产加工能力。重点支持种子管理机构进行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新品种区域试验、种子信息服务、新品种展示示范与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四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种子管理服务手段。
4.4 落实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批发和零售种子免征增值税,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种子生产的项目所得按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工商、质监、卫生、国土、税务等各有关部门对种子企业收取的行政性费用一律按最低标准执行。
4.5 加强种子生产基地保护。
实行种子生产基地保护制度,建立小麦原种、生产用种,玉米亲本繁殖、杂交种子生产基地保护区,不得随意改变种子生产基地保护区的用地性质。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种子生产基地土地流转,加强对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扶持,鼓励种子企业兴办和领办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提高种子企业联结制种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4.6 加大种子管理工作经费支持和管理能力建设。
8.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八
随着国家“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着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部六省的共识。
湖北省着力大都市经济圈建设
武汉市扩大与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城市之间的联合协作,立足都市圈发展,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加快基础设施衔接,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以武汉为核心城市,按照以“一小时距离法则”,不断优化都市圈城镇空间格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壮大城市规模。按照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逐步形成三镇功能分区明显、卫星城镇拱卫。周边城市支持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塑造现代都市格局,以增强其吸引和辐射功能。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率先突破,正在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3960亿元,同比增长15.1%,在中部地区一枝独秀,引领武汉城市圈快速发展。
湖南省打造长株潭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面积2.8万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07年12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同时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长株潭城市群是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3市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布局,目前已建成3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3个城市的基础比较好,联系比较紧密,3个城市在半小时车程的范围内,具备大规模的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发展优势明显,正逐步打造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新城市群典范。近几年,长株潭三市经济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都占有较大比重,产业发展较为合理,核心增长极的作用十分明显。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长沙,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速度15.1%,株洲市930亿元,增长速度13.5%,湘潭市655亿元,增长速度为13.8%,3城市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3%以上。
安徽省构筑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由长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组成,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皖江城市带是中部地区最接近长江三角洲与其他沿海省份的城市群,群中城镇化水平高,交通网络密集,对外联系方便,区域经济外向度较高。以马(鞍山)、芜(湖)、铜(陵)3城市为城市群核心区,通过长江黄金水道,逐步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地。目前,安徽省70%的招商引资来自长三角,安徽省的农民工75%在长三角打工,这使得皖江城市群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更加明确。一方面逐步成为长三角的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强化了垂直的产业关联:另一方面借助长三角的技术力量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产品组装和深加工,立足工业化产业错位互补发展强化了水平层面上的产业关联。2008年,马鞍山市国内生产总值636亿元,同比增长15.5%,芜湖市749亿元,同比增长16%,铜陵市328亿元,同比增长16%。总体来看,3个核心城市经济总量不大,但增长速度较快,显示了较强的发展后劲。
江西省力推昌九工业走廊
昌九工业走廊北起九江,南至南昌,以南昌,九江两市为支点,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动脉和龙头,也是江西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昌九工业走廊按照“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开放式”的新要求,依托园区办工业,以工业的崛起加速江西的崛起,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及沿长江产业带建设,力争把昌九工业走廊建成江西省经济繁荣、工业发达的新型城市群,成为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为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昌九工业走廊的交通四通八达,除了京九铁路和长江水运外,3条国家高速公路在走廊交错,和走廊里两个机场一起,织就了省内的“四小时经济圈”和连接长珠闽的“八小时经济圈”,把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密集区和城市群落密集区,开放型经济密集区,走廊地区成为江西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成为江西省的共识。2008年,南昌市国内生产总值1650亿元,同比增长15.5%,九江市生产总值703亿元,同比增长13.5%,经济总量不大,期待发力。
山西省谋划建设太原经济圈
太原经济圈以山西省会太原市为中心,以晋中市、吕梁市、阳泉市、忻州市为核心圈,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体系完备,产业基础雄厚,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40%。山西省以加快太原经济圈建设为着力点,围绕“三大基地,四大中心”,以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强化太原与圈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区域合作机制。深化与周边省市、中部地区和国内各经济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太原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对全省的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华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散地,不断提升对黄河中游经济区的拉动力,把太原市建成为黄河中游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2008年,太原市国内生产总值1468亿元,增长速度8.1%,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是太原市的当务之急。
河南省着力建设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河南省会郑州市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843个乡镇。区域土地面积约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多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1%和40.2%。中原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明显,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
“中原崛起看郑州”。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城市、中原城市群的龙头,以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不断增强核心城市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枢纽城市地位,着力抓好大枢纽,大金融、大物流等区域性功能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区域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壮大中心城市,培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卫星城,逐步调节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工,建设资源共享、生态共建、产业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中部六省打造的经济圈中,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最大。2008年,郑州市国内生产总值3004亿元,洛阳市1919亿元,许昌市1050亿元,平顶山市1050亿元,焦作市1031亿元,新乡市886亿元,开封市695亿元,漯河市550亿元,济源市227亿元。
【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推荐阅读:
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11-12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09-08
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09-23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11-07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06-30
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07-09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06-28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09-22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思考12-02
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