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2024-06-22

浅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精选13篇)

1.浅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篇一

浅谈初中语文基础教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谈到初中语文基础教学,人们就会想到:所谓的语文基础教学,不外乎就是拼音、字、词、句、等的教学罢了,还有什么可谈的呢?然笔者并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初中的语文基础教学它的内涵应该更广更深些。除了人们认为是基础的外,它还应该包含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且应偏重于后者。

有人这样认为:初中的学生不学字、词、句,哪来的作文啊?只有学好字词,才会有好的作文出现。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字、词、句教学只是初中语文基础教学的基础,并非全部。我们教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所谓的宾,就是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并能概括出别人说话的要点,看懂别人写的文章;说,就是能说出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概括性强、言简意明的话;写就不言而明了。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说话、阅读、作文教学来体现。说话教学是语文基础教学的基础,只有教会学生说话,学生才能正确的将他们所学会的字、词、句等用语言表达出来。其实多数的人是先学会说话后才去学习语法的,有时他们能够说出一段很得体很通顺的话来,可是叫他们去分析这个句子的句子成份他们却感到无能为力。如果要他们去判断分析某个句子是否有毛病,怎样改,他们可能会将这个病句改正过来,可是要他们说出这个句子犯的是什么毛病他们可能就说不出来了。由此可见,有的东西从表面看来很重要,也应该学习,但对于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学会说话就更为重要了。只有先学会说话,他们才能写出更好的作文,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课文。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影响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相对来说概括能力要强一些,反之就差些;同时,阅读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也就是说,书读多的,就会明白很多的道理,就能触类旁通。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去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在初学写作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模仿别人的作品来进行习作的,他们只有通过长期的.模仿习作,才能掌握一些写作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样他们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基础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只有教会学生作文,我们前面所说的说话教学、阅读教学才能有较大的作用。虽然我们不要求初中的学生能写出什么好的文学作品来,成为大作家,但最基本的应用文写作是应该掌握的。学生只有学会写作,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分析别人的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更深层做含义,为进入高一级学校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只有学好说话、阅读、作文,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

罗朝斌

2.浅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篇二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病句修改

一、正确认识语法教学的现状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 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文字, 就必须对它的语法体系有基本的了解。我感到语文基础语法知识有几个特点。一是体系烦冗, 一是理论性强, 一是内容单调。语法课程真的很枯燥乏味, 入门难, 造成学生产生畏学情绪。中考又没有单独考查语法, 所以老师很少专门给学生讲语法知识。到了高中阶段, 学生语法基础很差, 找不到句子主干, 不会划分句子成分, 作文全是语病等等。其实我们都清楚语法基础知识很重要, 打个比喻, 语文是棵大树, 语法就是营养素。没有好的语法基础就没有好的语言素养。但是教到什么程度, 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尽量掌握, 有时确实不知怎么办。有时又受制于课时有限。然后很困惑, 花了很多时间, 收到的效果很小, 学生还是不懂, 什么实词虚词, 主谓宾定状补, 什么是单句复句, 照样不会修改病句, 作文里照样语病连篇。有学生错误认为, 说自己语感很好, 语法好不好没关系。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语法好才会语感好。语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却是语文素养的评价尺度之一。语感好, 不一定语法基础知识就好。长期的阅读, 慢慢也能培养语感。但是语法基础知识好的, 语感也不会差。没有语法教学作为指导, 语感就会变得毫无依靠, 失去它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二、消除畏难情绪,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语法不是孤立存在的, 语法与我们的听说读写紧密相连。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语法基础知识, 运用语言的能力就难以提高。语法基础不好, 学好语文就会碰到很多困难。所以我们不能降低学习语法的要求, 忽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语文基础技能。随着课改的深入, 对语文的“双基”要求不断加强。语法内容烦冗, 学生可能不配合, 上课效果会很差。不给学生讲, 学生无法利用语法知识解决问题;要给学生讲, 可能要从最源头讲起, 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又无法预期的过程, 可能耗时多收效微。时间一长, 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但是语法知识缺失, 语法素养就难于提高。

我们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让他们从心里接受。不断进行思想动员, 想方设法, 鼓励鞭策。其次要创新课程, 改变枯燥死板的传授形式, 想点子找形式玩花样, 寓乐于教, 让语法课也能充满欢乐。再次要早计划巧安排, 因为我们本来课时就少, 语法课必定要占用正常的上课时间, 所以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最后要准确定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老师单向的传授不如学生主动的投入, 我们要引导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鲁迅说世上本无路, 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尽管语法难学, 学生畏难, 我们困惑重重, 但还是要勇敢去闯一闯, 也许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三、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 实践运用, 教学相长

高中如何进行语法教学, 在方法上, 一是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一是遵循渐进原则, 潜移默化。要学生在短时间里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法基础知识, 是不可能的。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加强语法的渗透。最后一定要通过练习巩固, 讲练结合, 检验效果。要有合理计划与安排。

我认为教学计划应贯穿一段时间, 不要集中时间把全部内容传授给学生, 一下子把这么多的东西交给学生, 他们接受不了。所以要化整为零, 分类讲解。不求讲的多讲的快, 力求有比较好的效果。

分类一:主要内容是现代汉语的词类。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1. 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七类。2. 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和附着。它们是封闭性词类。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3. 词类是叹词和象声词。

分类二:词性的判别与词的兼类。1. 掌握各类词的语法特点;2. 灵活地运用这些语法特点, 区别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 近似的词类, 掌握区分和判别的方法。

分类三:短语及其分类。1. 了解掌握短语的含义;2. 掌握各种短语的结构类型;3. 学会划分短语的结构。

分类四:句子成分。1. 了解掌握句子的含义;2. 掌握各句子的各个构成成分;3. 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分类五:复句。1. 了解掌握复句的定义和类型;2. 能够判断复句之间的关系;3. 能够掌握正确划分复句的方法。

我认为, 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知识, 教会学生自觉运用语言规律来指导语言实践, 将语法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用于分析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面对高考要求, 语法教学特别是语用题必须从高一开始加强训练, 引导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掌握语法规律, 正确理解和使用语法。

进行语法教学, 关键是要运用语法知识, 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将语法教学与读写教学结合。因为我们老师在授课时, 通常会将语法与阅读写作分离, 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在读写教学中贯穿语法教学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点缀, 必须抓住语法能力与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 使语法学习同课文学习, 同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合理的迁移。阅读文章时, 知道基本的语法规则, 才能准确迅速理解文意, 写作时才能文字通顺, 句意明确, 避免语法错误。老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法知识的积累, 使语法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发挥作用, 进一步研究阅读和写作活动中让语法规则发挥的形式和机制, 使语法教学与阅读写作同步。

3.浅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基础知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03-02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比较差,但也正是因为年龄小,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小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也就二三十钟,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利用好这宝贵的时间来提高课堂效率。一是做一个小学生们都喜欢的教师。一个优秀的、学生们喜欢的教师本身就是一门教科书,这也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追求的目标。如在课堂开始也入阶段可以带领学生们唱唱歌、猜歌谜语、讲个小笑话等,很容易就使学生从课间活动的兴奋中稳定下来,并集中注意力,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或是问问学生们早晨吃得什么饭,最喜欢吃什么等轻松的语题,通过这样的语题能较快地接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在学生们眼中的形象更加亲切,并因此喜欢上教师,喜欢上语文课。这个目标的达成将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多动手活跃课堂气氛。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相对枯燥,单纯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们失去兴趣。多动手能够促进大脑多方面的发展。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感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很大。最简单的在讲解一个汉字时,不要只是讲解它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让让学生们马上在纸上写一写,可能写一遍的效果要比教师讲解几分钟都要好。三是多搞一些课堂小活动,提高小学生的参与感。如针对一些课文进行角色扮演。给学生们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通过丰富的表情和有趣的表演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角色扮演中体会文中的含义。还可组织一些寻找别字活动、小诗朗诵活动等,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究教学方法

除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乐趣,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一是要突破拼音这个难关。汉语拼音对于语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拼音就是语文的基础。但拼音学起来比较枯燥,如何把拼音讲得生动有真趣,并降低学习曲线,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追求的目标。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教学中的难点主要表现读音不规范、书写不规范、音调读错等。对于读音不规范难以纠正的问题,教师采取把读音适当拉长并稍夸张一点的读法来进行纠正,如果不能纠正,就不要一味的重要了,要结合一些常用汉字读音来进行反复练习,单调也是一样,要结合学用汉字不断练习。对于书写问题,教师可以制作一些书写规范的卡片,针对学生易错的部分,让学生观察其在四线格上的分布,必要是还要手把手地指导。二是要在识字了多下功夫。识字是进行阅读的基础。教师要在识字上多下功夫,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常用的3000多个字。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把不会、不懂的字标出来,并教会学生如何熟练地运用字典工具。课上针对生字生词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除外之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认字的技巧,可以从熟悉的字引出生字,如木和羊可能学生们都认识,通过这两个字带出样字。还可以从身边常见的事物讲起,如杯子的杯字,或是看看周围学生的名字都是怎么念,怎么写等。三是规范学生的书写。由于电脑的普及,当下许多人的字写得不敢恭维。汉字作为一种沟通工具,首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人能看清,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美观那就更好了,教师书写教学的目的也是规范书写。要做到规范书写教师首先就要注意自己板书的书写,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在平时写字或作业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包括坐姿、握笔、下笔等,从细微处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课程不紧张的时候,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写字比赛等,培养他们想要写好字的欲望。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进行抽读,多人分段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阅读中来。在阅读完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还要多推荐一此经典读物或是优秀网文,帮助学生们提高阅读能力并拓宽视野。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观察社会中的一些成功人士,我们会发现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一些良好的习惯,学校中优秀的学生身上也同样具备这一特点。语文的学习也同样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没有多么复杂,贵在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从一些简单方面做起,如培养学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培养他们在书上做批注的习惯,培养他们经常查字典的习惯,培养他们写周记及记录趣闻轶事的习惯。在平时,如果作业中出现了错误,教师要在下节课堂中及讲解纠正,培养学生们学在当下的一种意识。在考试和一些单元测试中的错误还要及时记录下,方便以后复习。另外还要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教师也要根据学生们的情况及时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使学生们养成热爱阅读、会阅读的能力,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这些小习惯看似简单,短时间内也看不到效果。但如果认真坚持下去,语文素养会有较大的提高,量变累积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发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亚平.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

[2]蒋文珍.加强师生互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教书育人,2016(04)

4.浅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篇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在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即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而语文基础又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根据历年统考成绩调查来看,农村初中生的语文基础相对城市学生来说要薄弱得多。分析这一令人担忧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1.农村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现状

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农村初中生语文基础薄弱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教师的教存在问题。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农村,语文教师的教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而教师素质又决定了教师的教。但是许多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学历偏低,教法陈旧,授课方法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更别谈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特长进行教学。这种现象造成了学生渐渐对老师产生反感,并逐渐对语文失去学习兴趣。长此以往,课堂纪律乱,课堂氛围沉闷,语文教学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语文老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的欠缺也是造成学生基础薄弱的重要原因。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有欠缺,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大量重要知识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造成学生知识断层,从而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例如,在音节教学中,有一些特殊的音节组合,学生们表示不清楚,如j,q,x加ü的搭配,要去掉ü的两点;又如jiou组合要去掉o;声调注音位置的原则,等等,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学科相当熟悉,并且要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了深厚的学科知识,才有可能全面透彻地理解所要教的知识,才有可能在教学内容选择过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有可能引导和带领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

1.2学生的学存在问题。

《课标》指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是学习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语文学习目标和要求,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习对象的情况,选择和采用的学习程序、方式和手段。运用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事半而功倍;运用不科学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则事倍而功半。因而,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但在农村中学中,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另外,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动力,而不良习惯就像一笔偿还不清的债,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是语文基础薄弱的重要原因。在现在的农村中学中,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识字、练字、词语积累、总结题型、摘抄、写作的习惯。

1.3环境和资源存在问题。

班级环境恶劣是影响学生语文基础重要的方面。据调查,农村中学的辍学率相当高,达到了42%。这部分学生在辍学前,不想学习,在很多因素(如父母强迫)的逼迫下,他们又必须到教室,整天无聊,便养成了说话打闹的习惯,破坏课堂纪律,不仅影响了老师的心情,而且打断了学习进度,造成了教学拖沓的后果,对整个班级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另外,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语文基础的重要方面。教育改革后,各科的作业量明显有所下降。大部分学生对现在的语文作业量表示可以接受。但是表示自己能够一直坚持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不到37%。作业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可在作业量大大减少的情况下,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一方面,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贪玩的力量远比完成作业的心强,自制力差,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意识。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中学生是留守儿童,自身心智尚未成熟,又缺乏人监督,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文化的开放使得现在的初中生都偏早熟,他们的思想,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在学习上,很容易被周围的其他事物影响。相对枯燥的学习,上网、玩游戏等更能吸引他们。

2.教学建议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顶岗实习等形式,为农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传授学习习惯和方法,个别诊断帮助改正。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农村中学学生普遍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善于探讨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专门设课,集体讲授。这是一种向全体学生系统传授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它要求教师有系统的计划并有固定的时间作保证。当然其形式不仅限于专门设课,还有专题讲座(老师讲,同学讲)、研究性学习、黑板报、手抄报、学习竞赛等。二是个别辅导,帮助诊断。学生学习语文是有个体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特别是帮助学生诊断其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监督学生改正。三是示范指导,教学渗透。教师的教法是自己学习方法的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指导者,更是示范者。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学习过程示范给学生看,特别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贯穿方法意识,通过教学的点点滴滴渗透。

2.3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利用农村独特环境。

农村办学条件恶劣,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很多学校师生加起来不足百人,他们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师资力量弱,条件差,老师待遇常常不能保证。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

学校的老师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应从开展课间活动开始,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捉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要加强宣传,使家长转变观念,配合教学,并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对于留守儿童,应特别给予照顾。最好每隔一个星期就集中起来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并给予指导。老师要和学生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并鼓励家长和孩子多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5.小学语文知识教学论文 篇五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论文一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改变严肃枯燥的教学方式,缓解学生的课堂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采取积极性评价的方法,对正确的、有发展空间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和称赞,对可行性低、逻辑性低的见解,指导学生改进,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导入课堂,在课堂讲解中恰当地插入一些创新型见解,通过了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首先,教师应该做好课堂导入。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哪座房子最漂亮”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自己觉得最漂亮的房子,丰富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画出不一样的房子,使学生在动手作画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成功导入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其次,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雪孩子”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发挥想象,自己动手做出一个“雪孩子”,使学生在兴致盎然的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学习和探索,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春雨的色彩”时,可以先问学生:“春雨是什么色彩?”引发学生思考,再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进行小组间交流讨论,再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充分参与课堂学习,还使学生通过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学习他人良好的思考方式。

四、有效进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的年龄特征,合理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符合学生好奇心、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四个太阳”时,可以提问:“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我们平时能看到几个太阳?”再问学生:“四个太阳分别是什么样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勇于质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指导学生将创新理论合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改进理论,实现理论的二次升华,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开展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同时,当学生的创新想法实施失败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采用创新教学法,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开发学生潜力。同时,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勇于创新,肯定并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应当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创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并吸收新的教学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创新能力及全面素质的发展。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论文二

1、对高效课堂的学习氛围进行构建

良好课堂学习氛围是使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积极性得到增强,学生烦躁情绪得到缓解的重要保障。想要对学习氛围进行构建,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对学生有足够多的信心和鼓励;二是老师要对自己的角色以及身份进行适当的转变,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潜力被充分的挖掘出来,还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对于学生产生的一些想法,老师应该进行详细的了解,对于正确的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于错误的观念应该及时的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进步。只有不断的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才能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培养,并最终使学习目标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参加并完成的,只有让学生积极的对教学活动进行参与,才能使学生的责任感得到增强。

2、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老师,也是使课堂效率得到提升的保障。只要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知识保持的时间也会更久,这对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有效的。兴趣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也会使其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学习。所以要想对高效课堂进行建立,就需要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提升。老师应该想办法使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加,以使学生可以主动的思考和研究。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的办法有很多,比如:对教学手法进行更新,使教学语言更加幽默,使课内和课外活动更加有趣和生动,通过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就会使语文的新鲜感得到保持,从而使学生可以在一个比较轻松以及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并积极的对知识进行获取,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使师生关系可以更加和谐

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传授知识从而进行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密切合作,并且相处和谐是使教学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对高效课堂进行构建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要使和谐关系进行建立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3。1要宽容的对待学生。其实小学生的想法非常简单,他们只是单纯的希望老师能够喜欢他们,并对他们的人格进行尊重。从内心深处希望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赞赏,对他们出现的一些错误行为可以进行引导,并告诉他们错误的原因,对他们采取积极的鼓励,而不是进行一味的唠叨和批评。

3。2对学生表现出充分的信任。一定要对教学观念进行改变,以建立起公平并且民主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信任。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发挥其在课堂中的积极作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小学生也有个性、爱好、兴趣、要求以及自尊心等,所以小学生也拥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因此,在对小学语文的课堂高效性进行提高时,老师应确定好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让学生整体素质有所发展。

4、将多媒体应用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使老师板书的数量有所减少,也使讲课效率得到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出的教学情景比较形象和生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在对语文课本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一些抽象的内容,老师口头的讲解不能使学生进行充分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更直观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从而使学习更加的容易。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对学生语文知识进行扩充,这对学生的学习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特别大的作用。

5、结语

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过程,老师想要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必须要将教学观念以及方式进行转变,备课时要积极认真,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合作更加完善,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立体、双向的信息交换和传递过程。与此同时,还应不断的进行学习和探索,以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从而真正发挥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并建立起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论文三

一、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价值

1、课堂提问的督促作用

很多学生刚开始并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因为从小学生就有自尊心,如果回答不出老师提问的问题,他们会觉得很丢人、很没有面子。所以,如果老师能够适当地运用课堂提问,可以很好的督促学生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掌握老师提问的内容。例如,老师提问学生对《画》的背诵,可能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去记忆,但如果老师说下节课要提问《画》的背诵,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努力地去背诵,这样,老师的课堂提问就对学生背诵《画》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画》的理解。

2、课堂提问的激励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整个教学只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学生大多是被动的学习,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采用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的思考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地学习语文。

3、课堂提问的强化作用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记忆力非常好,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却大多都不在课堂上或是不能在课堂上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采用课堂提问,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力。另外,课堂提问对课程的要点和难点具有针对性,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的重点,并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

二、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遵循原则

1、课堂提问要遵循民主性原则

简单地说,课堂提问就是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如果没有平等、民主,那么对话的效果就不会好,甚至就没有对话。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把学生作为和自己平等的角色去提问,并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在生活上,老师也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增强师生间的关系,这样在课堂提问时,学生能够有种亲切感,更加活跃了课堂气氛。

2、课堂提问要遵循阶梯性原则

6.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 篇六

今天,收看专家讲座,苏立康教授讲座中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学科教学知识?”我学到很多知识,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也这么认为。

在不同的学生及其不同的年龄阶段,当然要有不同的且要递进的教学知识安排。但是,不论是在哪种年龄层,教师都要考虑到语文是母语教育,所以要考虑其思想性、文学性和工具性。

一、语文学科知识的思想性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纯知识性的学科,其是母语教学;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知识中首先要考虑其思想性。

例如选入语文教科书的文章,首先注重的是作者深厚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感悟,考虑文本中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思考和探索愿望。所以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在传授学科知识时,首先要 挖掘这些文章中显现或者隐藏的思想价值,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个价值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语文学科知识的文学性。

语文是培养学生品味美丽的学科。语文知识的文学性,就是注重通过典型形象来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这些典型的形象具有生动性、可感性,其灌注着美的因子。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感受这些形象时,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获得更高更强烈的美感,得到更大的快感和满足感。

通过学科知识来开发智力是包括语文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学的义务,但是“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才为语文学科所独有,是语文课堂内外都要关注的一点重要特色。

三、语文学科知识的工具性。

听说读写,是一个人存在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一个人要正常生活于人群中,就要拥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是语文学科知识的工具性及其意义所在。

语文教学不去重视这四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远离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本原。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阅读,学会抒写;去接触这些学科知识,去提升这些知识眷顾下的能力。当然在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年龄阶段,这四项基本能力的要求是有阶梯性的。

7.浅谈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 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 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可见, 语文知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必要的,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文知识不是不教, 而是要处理好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程度;学习的方式是随文学习而不是集中学习;学习的程度是“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 而不是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

学习这些必要的语文知识有什么作用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的阐述, 在第四阶段的目标中有“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同时在写作目标的第八条中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修辞知识, 做到文从字顺。”这些阐述, 无不告诉我们, 语文教学非常有必要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 完全抛开于知识教学谈语文教学, 无疑是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着语文教学, 教是为了考, 不考就可以不教, 这样的做法完全背离了语文课程改革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这一核心宗旨。

那么, 语文知识教学如何做到随文学习呢?这里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是教师要有随文传授语文知识的意识;二是教师要充分考虑语文知识的必要, 即在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涉及了哪些语文知识, 哪些知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三是教师要考虑语文知识传授的时机和方式, 要与其阅读教学紧密衔接, 不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负担, 不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附庸, 应该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一位教师执教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抓住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设计巧妙。从找出文中过端午节与鸭蛋有关的内容入手, 筛选概括出“吃十二红”和“挂鸭蛋络子”, 这样将内容组合成一篇新的短文, 再与原文进行比较, 看一看改文与原文相比少了哪些内容。由此理出全文的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在此基础上分析概括出全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课的结构谨严, 层次设计合理,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我听课后总觉得有些不舒服的感觉, 原因在哪呢?就在于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本来教师如果再深入一层, 揭示出本文的特点及散文的主要特征“形散而神不散”是水到渠成的, 是画龙点睛的重要一笔, 学生既可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又能够进一步体验到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但老师偏偏没有教。没教的结果将是什么?一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此文的文学艺术价值, 对于学习这篇文章应该借鉴哪些内容会处于朦胧的状态。与其强调学生的感悟让学生朦胧, 不如用简洁的语言告知。因为人们获得知识和经验有两个来源, 一种是直接经验, 一种是间接经验, 而且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因此, 对于语文知识的传授是必然的, 也是必要的。

《音乐巨人贝多芬》主要记叙了客人访问贝多芬的所见所闻, 揭示了贝多芬复杂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注释, 让学生感知有限的一点关于贝多芬的材料———德国作曲家, 1798年起听觉渐衰, 1820年后两耳失聪, 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 那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头脑中的贝多芬是干瘪的, 贝多芬那撼动人心的精神不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作用, 即语文课上对学生品格的熏陶和感染缺失了。人们称贝多芬为“乐圣”, 一方面是由于其音乐方面的卓著成绩, 一方面是贝多芬命运多舛的人生传奇,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曾经激励了多少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人, 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典型。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贝多芬, 以让学生崇敬贝多芬, 从贝多芬身上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诸如贝多芬的人生经历, 贝多芬的创作故事, 贝多芬的经典名言等, 从而认识贝多芬之所以被称之为“巨人”, 是因为他有着坚毅的性格、不屈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突出的成绩。这样学生在认识音乐巨人的基础上学习课文, 认识到伟人身上一些平常平凡的东西, 即贝多芬是一个人, 是一个普通的人, 他同样具有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学生再理解女仆的形象, “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拔老狮子的毛”“有时我竟觉得一个人不如一棵树”以及贝多芬的狂妄不羁等课文的难点就会更加深刻。

一位教师教学《珍珠鸟》, 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 重点对“哟, 雏儿, 正是这小家伙”进行了比较的朗读, 让学生感受到了汉语中“儿化”带来的神奇与美感,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况下理解了这句话的丰富意蕴。紧接着, 教师又适时地介绍了“儿化”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儿化”的表达效果, 又做了一些生活的联系与比较, 升华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那么, 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怎样进行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集中讲授。也就是在课前、课中、课后利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讲授知识, 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文化背景常识、修辞常识等。课前的讲授主要是提供工具, 让学生自主实践。课后的讲授可以和练习结合起来, 适用于课文讲解过程中涉及不到或讲课中不宜讲授的内容。

随机点拨。教师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情况, 采取随机点拨的方式, 这一般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语文知识学习的观念和灵活的反映能力, 扎实的知识储备。

问题贯穿。教师设计过程中围绕要讲授的语文知识设计问题, 而又不采取语文知识问题的形式, 而是一个隐性问题, 待问题解决后, 隐性问题的答案也自然浮出水面, 这一般是文体知识。

8.浅谈语文知识短文的教学 篇八

那么,如何进行知识短文的教学呢?通过十几年教学的实践,我逐步摸索出了一点规律。

首先,对知识短文的编排有一个通盘认识,不仅要弄清它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要弄清其前后的联系,弄清各篇的重点,弄清哪些知识点是只需学生了解的,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应会运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具有目的性,避免盲目性;具有计划性,克服随意性;具有系统性,注重连贯性。

其次,要改革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短文,要根据其不同情况作不同处理。

1.有的短文重点突出,内容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的,教师就不必以讲解为主,而是要改革方法,把阅读提纲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学。

2.有的短文知识含量大,且又难以理解,这就需要老师作详细的、透彻的讲解。

由此可见,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要从实践出发,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

第三,要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把知识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不是一两次训练就可做到的,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只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语文知识短文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绝不能死记硬背,要重视指导学生的“练”。

第四,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习上,要教学生会学。特别是“语法知识”的短文,都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取最佳攻破口,通俗易懂地把知识讲明白。

此外,知识短文教学中的“练”要采用多种方式,不仅要练书上的、练习册上的,还要多设计练习,努力提高练习质量,使练习逐渐增加难度,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方法还可以灵活多样,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习题”,如教师可就教室墙上的标语提出问题,也可就某人的语文提出问题,还可就广播电视中播音员的播音提出问题……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不会厌烦,而且還会有一定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参考文献:

韩佳莲.浅谈语文知识短文学习法[J].语文学刊,2003(01).

9.解析初中语文知识的重点内容教学 篇九

李茂泽

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

摘要:语文学科的内容是比较繁杂的,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它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小,这不同于数学英语等学科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语文学科只要学生掌握住不多的基础知识,注重当下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写作;诗歌鉴赏

从宏观角度去分析初中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小学阶段所学内容关联最密切的就是字词部分,但是学生在字词积累上水平程度都差不多,个体差异并不是非常的明显,所以,到了初中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与前期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关系并不是很大。就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来看,培养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重点,这三部分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剩下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努力,就是对字词部分的积累,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犹如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中阅读、写作和诗歌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1.阅读理解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素养

阅读理解部分是贯穿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的,有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就是简单的阅读和学习字词,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语文学科中包含的知识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语文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古今中外大不同的优秀的文化作品,而且在学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内涵与平时学生看重的学习成绩性质不一样,学习成绩是外在的知识水平的检测,而一个人的文化内涵是体现在一个人的谈吐举止当中的,是一个人气质的所在,而语文学科的内容恰恰能提升学生内在的文化内涵。

另外还要注重课外的阅读。课外的阅读主要是学生能够跳出语文教材的局限,通过阅读完整的书籍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根据社会研究,现在大部分的初中生阅读的书籍都只是自己必须要学的课内的教材书,少部分学生会在学科知识之外去阅读一些名人作品。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内文章的节选,让学生去阅读关于这篇文章的其他部分内容或者是相同类型的文章,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学生达到了一定的阅读量,文章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学生的文学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写作能力体现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重点知识的学习能力,写作这个贯穿整个语文学习的环节,是语文学科的标志性知识,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他的语文能力。关于写作,初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是学生至少要写八百字的作文,而且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部分之所以成为语文学科中最令学生头痛的一部分,一是因为作文考查学生的写作技巧,而写作技巧是需要学生根据写作技巧的理论基础辅以实践训练才能写好的;二是因为作文的题材也有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就要求能够会写议论文、说明文,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三是因为写一篇好的作文要求学生能够有一定的素材积累,面对不同话题时,能够运用不同的事例去论证话题内容和自己的观点。

以上三点对学生来说需要训练好长时间,而且写作部分大都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如果没有合理的教学步骤,学生在写作方面就会很吃力。对于教学步骤方面,教师要确保学生对作文的题材有明确的了解,防止学生出现要求写说明文,却写成了议论文的情况。关于作文题材,教师可以利用连堂课,找出几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带领学生一块分析,让学生根据例子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作文的题材是主干,然后根据日常有意识的积累,为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话题添枝加叶。素材积累的工夫要下在平常,初中阶段最好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素材积累本,不同的年级都可以用,随着年级的增长素材也就会越来越多,这样在考试中无论是什么话题的作文,对于素材的应用学生都能做到得心应手。

3.诗歌鉴赏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知识

我们都知道语文中有很多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名人作品和古代的一些有价值的诗歌,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文学性的东西,每一模块的学习都需要不同的方法。诗歌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价值的一个模块,小学阶段学生会简单背诵很多的诗歌,但是不会去学习如何鉴赏这首诗歌,到了初中学生就要逐渐接触诗歌鉴赏的内容了。

对于不同的诗人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知识,然后学生需要明白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通过对这些理论基础的认识,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鉴赏课外的教师没讲过的诗歌。从当前我国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考查内容来看,关于诗歌鉴赏这一块,主要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或是作者借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这是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两个考查方向,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这个大方向,有意识的去背诵一些回答情感表达问题的答案模板,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自己的答案。诗歌鉴赏中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有如何运用现代思维去分析理解古人的想法和写作手法,这是初中学生需要具备的语文技能。

总而言之,阅读理解、写作和诗歌鉴赏是初中阶段都要掌握好的基础知识,这三部分是学习初中语文学科的重难点,学生需要在这个阶段整理好这三部分知识的学习计划,为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记叙文写作教学探究

李茂泽

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

【摘要】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害怕写作,不喜欢写作,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且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就语文写作教学谈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教学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很多学生谈到写作就觉得头疼,对写作不感兴趣。在初中阶段,记叙文是一种重要写作文体,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常常将记叙文写成流水账的形式,文章内容缺乏新意,立意不够鲜明等等问题影响着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从自身出发为学生提供必要、及时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文就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写作教学谈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生活这一素材,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人生,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写作素材。初中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缺乏观察,没有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精彩,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从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存在写作素材不足的情况,这是学生写作的主要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的就是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素材。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多接触大自然,从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体验和感受,从中捕捉到生活的乐趣,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要认真观察,观察大自然中的美景,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更好的感悟生活中的美,获得关于生活中的体验,并且能够将其展现在自己的作文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写得更加有深度。除了自然,另外—个重要的素材就是人,在与人的接触中要注意观察和体验人物的性格、言行,通过人物的言行去思考人物的品行以及心理变化,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将人物写得更加有表现力,才能表现人物丰富的个性,使得文章更加饱满。

二、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并不是学生想到什么就可以随便写的,在写作过程中是有方法可寻的,并且要遵循一定的问题特征,只有遵循相应的写作方法,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加有说服力,才能更加鲜明。在记叙文习作过程中主要分为写人和写景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总结和掌握这两大类作文的写作特点,通过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更加熟悉写作的套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在进行写人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篇优秀作文作为范例,让学生去评价作文,找出这篇作文中自已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地方,并且说明写的好的原因,让学生找到了解好的作文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参照。除了细节上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看看文章的立意以及文章中行文的安排,让学生总结写人物的文章应该具有的特点。这样学生能够在有效写作方法的指导下写的更加出彩。

三、加强写作片断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片段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段落开始练习,再从段落到篇章。在写作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愁眉不展,让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练习太难,并且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的练习方式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且学生获得的提高也不多。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片段式的练习方式,可以练习文章的开头、文章的结尾以及文章的中心部分;还可以以话题为练习标准,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练习、动作练习、心理刻画方面的练习、景物描写练习等等。在学生进行写作之前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着手练习,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够有所依据。此外,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有所侧重,根据班级上学生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有重点的练习,并且练习要有所针对性,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的。

四、创新作文评价模式,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除了作文的写作和教学,进行作文的评价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重在修改,学生通过修改作文能够发现自身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得到提高。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创新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作文修改和评价过程中的作用,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教师批改,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语进行作文的修改,这种评价方式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评语进行修改,有时候学生根据评语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新评价模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当面评价,教师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指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写作中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此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获得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其它同学在写作中的优点,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积极性的提高,这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写作和阅读是分不开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强调阅读的作用,阅读也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除了积累以及总结生活素材,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体验,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还能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给学生提供仿写的例子,让学生能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参照,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10.语文教案:基础训练7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辨析同音字、多音字,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练习修改前后矛盾的句子。

2.以介绍小制作为内容,进行听说训练。

3.练习阅读短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4.练习写景,注意做到作文有中心。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五题的小黑板。

2.学生的小制作一两件。

3.学生作文一两篇,用大字抄出。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项练习。

二、学生自己练习前四题。(各自在课本上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第一题。

指名读写出的句子。有错的讨论纠正。(句子是:把祖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自己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2.第二题。

指名说说每组字的字形、字义的区别,再说说组成的词语。有组成不同词语的可以补充,有错的讨论纠正。

3.第三题。

(1)指名读词,说说不同读音时,词的不同意思,不同用法。(2)指名说说自己组的词。

4.第四题。

(1)指名读成语,说说每个成语的意思,还可说说是哪篇课文中学到这个成语的。(2)指名说说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一类是带肯定色彩的词语:赏心悦目、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雪中送炭。一类是带否定色彩的词语:张冠李戴、张牙舞爪、自高自大、画蛇添足)

四、讨论第五题。

1.挂出小黑板。请学生说说句子有什么毛病,应该怎样修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句子的毛病,自由发言。

2.练习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讨论订正。)

五、布置作业 。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做一个制作,准备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练习听话说话。说话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大家要积极发言,还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二、各人拿出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座看,向同座作介绍。

三、全班交流。

1.指名介绍自己的小制作,讲后适当评议。

2.推荐同座的小制作。(可讲同座的小制作是什么,他是怎么制作的,自己从同座的介绍中学到了什么。)

3.教师表扬讲得清楚具体、听得认真仔细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

1.用课余时间继续交流小制作。

2.预习“阅读”练习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主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同座可互相讨论。

三、集体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

2.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是讲聂耳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围绕这一中心,短文着重选择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聂耳爱唱歌,勤奋刻苦地练习拉手提琴,这个材料可以说明聂耳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音乐家的;二是聂耳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特别是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这个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称聂耳是著名的音乐家。)

4.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可从两个方面自由发言:一是从聂耳的勤奋刻苦中受到启发;二是从围绕中心写方面受到启发。)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短文。

2.预习“作文”训练的要求,考虑下次作文的材料。

第四课时

一、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1.指名读作文题。

(1)这次作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要求?(可以写一处景物,要写出这个景物在冬天的特点;也可以写活动中的人物,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2)这次作文,在表达上有什么要求?(表达要有顺序,要做到有中心。)

二、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1.根据题目要求,你准备写什么内容?(多请些学生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2.从学生讲的内容中挑选几项有代表性的,请学生说说文章的中心可以是什么,怎样做到围绕中心写。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酌情组织讨论,并作适当指导。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对写完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学生认真修改。

第六课时

一、概述作文情况,肯定成绩和进步。(教师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抓住重点加以表扬。内容方面,表扬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写景物的写出了特点;写活动中的人物的,写出了人的精神面貌。表达方面,表扬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注意做到有中心。还要注意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二、交流作文。(多请些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部分,教师酌情评点鼓励。)

三、重点讲评。

1.将用大字抄写一两篇学生作文张贴出来,组织学生讨论:作文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2.请小作者谈谈是怎样确定中心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写。

3.教师就怎样做到作文有中心进行小结。

四、指导修改语句方面的毛病。

教师读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让学生注意听,然后说说听出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修改。

五、学生根据讲评的收获,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 。

11.浅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例;历史教学;整合

现状分析:课标中明确到,语文是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要求加强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文科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中学的历史和语文两门学科基本上没有往来。在涉及到对方学科相关内容有疑虑时,还是在教学、教法上需要彼此配合时,学科间都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一概剔除,否认历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学生们在学习语文中更不会去主动而灵活的联系历史知识,从而出现文史“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事实上,如果中学语文与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很好结合,肯定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感性理解和对语文的理性理解。比如近年中考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干瘪,缺乏历史素材和人文精神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体现。

今年我接了新的一届初一年级,就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对历史,对时间的观念不强。不知道春秋战国,不了解魏晋南北朝,唐宋还算了解,抗日战争又不知所云了。究其原因,学生不明白几千年是个什么概念,而现在的历史书,又不是非常系统的有较强时间,或历史延续性的一部教材。都是一些版块式的内容,只有在课文末尾有两页历史纪年表。这样的东西学生又能记多少,又有几个记得住。

语文版教材中出现的古代文学,或近代文学涉及了以上提到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著名作家,诗人的作品,那么学生对这些作品,人物及历史的了解就很重要了。此刻语文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变一下,讲讲历史很重要。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是一个语文教师具备的优秀品质,可以使课堂生动,令学生另眼相待。那堂课,我让学生拿出历史书,讲起了纪年表,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因为我不是在讲历史,而是在讲故事,学生们在听得故事的同时,享受了乐趣,也对历史,对时代有了一定的认识。

比如在教材中出现了“诸子百家”的作品,那么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介绍,作品分析就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那就得讲讲“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讲讲韩非,讲讲墨翟。说说那个时代风俗民情,亦或衣着,饮食等。让学生们知道,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学生了解了历史,感受了作者及人物的特性,熟悉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语言风格,才好读懂类似这样的古代文言作品。

在汉末两晋时期,由于当时的文人大多不敢谈论政事,那么空谈,玄谈之风盛行,而这些文人的思想,及其作品在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这就应该引领学生走进那段历史,去了解曹操,去感悟“三国”听听“竹林七贤”的声音,走进陶翁的心灵深处。让学生们明白,这些作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源于他们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及其历史地位,各自的身份等等。

初中语文教材中,唐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是又一个知识爆炸,诗文鼎盛的时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在唐这一个时期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无数优秀的诗人涌现出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唐宋八大家。他们的诗文风格,特点无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兴衰。像李白出生在唐最盛之时,那么他的诗歌多为慷慨豪迈,浪漫之作;而杜甫则是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就反映了唐这一时期的历史真实,因而他的诗又有了“诗史”的美誉;“唐宋八大家”里的多数文人正经历着这两个朝代变革的特殊历史,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朝廷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们的人生境遇也是非同一般的,那他们的文章也尤如他们的境遇一般,有着不一样的心情,与国家的,历史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解放前期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作品出现较多的一个时期。这是一个变革与战争的年代,此时涌现了很多的现代文学的诗文经典。无数的革命先驱,文化战士励精图治,为国家的,民族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号。这当中就有带着清新的散文风到来的朱自清先生;有“文化的斗士”鲁迅先生;有控诉侵略与黑暗诗人——艾青;有伟大的领袖诗人毛泽东等等。他们的诗文让我们感受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以及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笔下的中国,倍受磨难的变革的中国。作为语文教师在讲受这些文章时就应该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这段历史,在了解大背景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对历史,对文本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学起这些诗文也就会得心应手,更加深刻。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文学与历史的结合自古以来就不是什么新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自古不分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俗语也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当前的“语文新课标”也提倡“大语文观”,就是要求语文与其他文科的学科结合,与生活中的“语文”结合,甚至要和理科的一些相关的知识结合。

值得关注的初中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不高,这当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知识面窄,缺乏素材的积累,历史的积淀。学生在写作时所用的素材就是那老掉牙的几件事,哪来的新鲜材料呢?近年来,随着对作文教学的关注,注重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我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纳入到写作的范畴中,作为写作的素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把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或者是一个确定的人物,由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全面地了解这个人物,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在学习中就不再怕文言文了,不再“谈鲁色变”,不怕写作文了。阅读量增加了,知识面扩大了,对历史学科也感兴趣了,因为他们发现,如果把历史学好了,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学好了语文,对历史学科的帮助同样很大。历史书的文言文也能轻松读懂了。

通过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借用生动有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千古流传的美文佳作,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达到积淀文化,传承文明,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学整合以后,可以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大力挖掘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合适的内容,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感受中国文化的悠久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整合以后,可以借助历史专业知识引领学生追寻文化古迹,从而让学带着记忆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去认识人生。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生活中,语言与精神是以共生。

参考文献:

[1]新课标 语文教材(语文版)

[2]《文学与历史》

12.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缺失 篇十二

起初觉得百度文库点评者真有意思, 怎么会写一篇题目意思跟人家相同的点评文章?别人写文章是尽量避免“撞车”, 他倒好, 反而故意去“撞车”了。因为“‘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是一个反问句, 本意就是伏尔泰没有“恼羞成怒”。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意思, 特点是只问不答, 答案在问句中, 肯定反问句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是一个肯定反问句, 表示的刚好是否定的意思, 即“伏尔泰没有恼羞成怒”。但仔细一读百度文库这篇点评文章, 原来是批评王世热观点的:

《“恼羞成怒”的伏尔泰?》一文批评某文“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一说不对。理由是羞愧者必定理亏心虚, 其贬义明显。“恼羞成怒”的确含有贬义, 但原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伏尔泰“恼羞成怒”, 而是说伏尔泰对批评不会“恼羞成怒”, 而是心平气和。原文作者并不是要肯定“恼羞成怒”, 而是要肯定伏尔泰的胸怀和气度。所以被批评的原文并未将“恼羞成怒”用错。

分析百度的点评, 很有意思, 这篇点评文其实是一篇小驳论文, 按道理驳论文应该是驳对方的观点, 但它竟然是把被批驳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了, 这就好像世界杯比赛中把自家的球门和对方的球门混淆了, 而且更有趣的是射门时把球踢飞了, 却把自个儿的脑袋当球踢进去了 (当然世界杯比赛中还从没出现过, 这种自踢脑袋到自家球门的空前绝后的射门技术, 否则世界足球史上该大书特书了) 。因为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伏尔泰并没有“恼羞成怒”》文不对题, 内容和标题在逻辑上没有因果关系。百度点评者说原文并未用错“恼羞成怒”, 理由:伏尔泰对批评不会“恼羞成怒”, 这是作者在肯定伏尔泰的胸怀和气度。

不知百度的点评者是否 看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原文, 因为点评的理由不仅跟点评文标题没有逻辑关系, 跟雨果原文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雨果的原文是这样的:

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各位先生, 我们要这样说, 因为, 平静是这位哲学家伟大的一面, 平衡的心态在伏尔泰身上最终总会重新确立。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 总会过去, 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 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从原文看, 雨果说伏 尔泰有“平静”的一面, 也有“愤怒”的一面 , 但最终会 “心平气 和”。 (程曾厚先生对雨果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把握得很好, 但对“恼羞成怒”一词翻译值得商榷, 因为雨果的意思是伏尔泰“极端愤怒”而不是“恼羞成怒”。) 雨果在演讲中讲到, 伏尔泰因帮助那些受宗教迫害的人士, 而承受了一切威胁、侮辱、迫害、污蔑等, 但是他不屈不挠, 坚定不移。面对残暴专制的宗教批评、指责, 伏尔泰的“怒”是正义的愤怒, 而不是羞愧之怒, 所以说伏尔泰是没有“恼羞成怒”, 而是“怒 不可遏” 或“义愤填膺”。

13.浅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篇十三

通过听专家的讲座,我收获颇丰。明白了小学语文知识所包含的内容,以及语文知识教学的重要性。接下来是专家详细地讲解了具体的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

讲座主要讲了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的策略,专家分析的有理有据。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感兴趣的是识字教学的几种方法。我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汉字是“因义赋形”创制的表意性语素文字,量多形繁,音义繁杂。教学中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恰当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陶冶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笔画、结构分析法。

一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所学的大部分是基本笔画组成的独体字,教学时一般按笔顺规律说出笔画名称来进行记忆。采用结构分析法时,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笔画的细微变化。

第二,组字归类识字法。

学习的本质是在头脑中形成学习的认知结构,生字的学习也要力求寻找各自独立的生字的内在联系,架起一定的结构框架,一串一串地学。可以是基本字组字归类,可以是同音字归类,可以是形近字归类,也可以按相同偏旁归类。

第三,比较辨析识字法。

对字形学习,小学生一般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能力。在学习中,常常对一个字其中的笔画安排和组合存在模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一些易混的形近字时,可引导学生作仔细的观察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比较。如“渴”和“喝”,人渴的时候要喝水,所以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口”,所以喝是口字旁。

第四,联义联想识字法。

联义联想是利用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是象形联想、指事联想、会意联想三种。

象形联想。低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有好多象形字,如禾、日、月、田、鱼、山等。教学这些字,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像,认识事物特点,找出象形字与图形的相同点,以便牢牢地记住这些字形。

指事联想。指事联想主要用于指事字的教学。如教学“本”,在“木”的下部加一画作指示符号,指示树根的部位。“本”的本义是树根,引申指事物的根本。

会意联想。如把“火”用“一”盖住就成了“灭”,很小的土就是“尘”,“不”和“正”组合在一就是“歪”„„教学时,应先讲偏旁义,再讲各偏旁义之间的事理关系,其联系归结出的新义就是字义。

第五,形象识字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识字的效果,有些生字可以通过编一个故事、儿歌、谜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一下子就能记住,而且不易忘记。

如教学“困”字,可编成儿歌:一个公园四方方,一棵小树在中央。教学法“阔”字,可编成形象的字谜:“活动门”。教学“春”,可编成顺口溜:“三人看日出。”一位老师在教“苦”时,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真苦啊,冬天一家十口都挤在一起,没有被子,只能盖些草。这样,学生听得有味,“苦”字的形义都记得非常深刻。有一些形近字,可采用转字盘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教学“辨、辫、辩、瓣”。

第六,结合生活识字法。

为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教学还必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可以从看书、读报、看电视中识字;可以从各种学生喜爱的商标中识字,如娃哈哈、旺仔牛奶、椰子汁等;可以从各种路牌、单位门牌、广告牌中识字„„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识字交流会,进一步扩大识字信息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第七,游戏识记法。

低年级学生爱玩是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模式化识记方法是不符合儿童天性,也不符合课改要求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玩”中识字,把活动、游戏、儿歌、动手操作等形式引入识字教学之中。

上一篇:羊年万圣节短信问候语下一篇:与老年大学联合办学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