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法

2024-10-03

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法(共16篇)

1.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法 篇一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

高考语文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1995年全国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高考语文中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的.要求和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一样。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

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高考语文中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二是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高考语文中归纳概括题常见错误选项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如全国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2.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法 篇二

文言是相对于白话的一种概念, 是古代文人记录表达的一种书面语言, 因此, 文言文相对于白话文的通俗易懂来说, 有其特有的写作手法和表述方式, 其字词相对生僻难懂, 这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般是诵读、涵泳、串讲、讲练、评点、句读、训诂、揣读等。不难看出, 传统教学方法着重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方法指导的全程控制。一般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要求“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 这种教学方法耗时过长, 学生大部分处于死记硬背状态, 理解不够, 对情感的体会和把握也不充分, 心理负担大。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是根本, 其中情景法教学便是能够有效改善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二、情景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

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新的方式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场景, 以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课堂或者引发思考的形式进行教学, 使得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容易也更深入, 同时相对传统教学也更加灵活, 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的重难点, 采用情景法教学不但能提高效率, 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古文学的兴趣爱好。通过情景教学法能够带动学生主动学习, 同时由于情景再现以及情景教学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能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帮助学生融入场景, 减少因历史时间差距而产生的距离感, 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文言文所传递的情感, 从而引发其深层含义, 这对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初中生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三、情景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实施

创设情景教学法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领悟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学。下面就如何将情景法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做个讨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课程导入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高效进行听课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通常可以在遵循教育目的的前提下, 根据文言文和初中生的特点设立情景, 导入所学文言文, 从而使得学生快速融入学习氛围中。其导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包括音乐导入法、图片导入法、视频导入法等。比如在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 便可以采用图片和音乐导入, 播放舒缓的流水音乐营造听觉氛围, 然后向学生展示清新自然的竹林溪石的图片来营造视觉氛围, 让学生直观体会文中小石潭的动态美, 以及竹林幽境的静谧和清新。这种引导手法使文言文教学氛围有声有色, 生动形象,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五官, 减少文言文艰涩难懂、字字斟酌的枯燥无味感。

(二) 课堂教学活动创新性的进行情景创设,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积极性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由于时代的差距, 学生很难切实的处在文中所营造的场景中, 在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创新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用活动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带入场景, 并引发深刻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刘全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 就可以采用小故事的表演方式, 让学生自主表演邹忌和妻、妾、客、齐王之间的对话, 揣摩他们对话的字面含义以及深层含义, 从而引发对这篇文章的思考, 这样不但让学生能够理解字句的本来意思, 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篇文言文的深层含义, 公正客观听取意见。

(三) 情景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缩短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运用情景法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与生活相贴切的事迹来进行教学,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与文言文的内容产生共鸣, 缩短课堂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学习《塞翁失马》时, 因为早有俗语故而众所周知, 可以举例生活中的实例, 调动学生对该成语由来的好奇心, 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 将学生精力集中在课堂上, 这样就能更有效的展开教学。

(四) 借助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 增强学生的视觉冲突, 调动学习热情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硬件设施的发展, 教师应根据时代的特性和学生的特点, 将互联网引进到多媒体中引进课堂,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声音、视频、图片调动课堂氛围, 使得本来枯燥无味的词句解说变得生动形象, 充分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 可以配合声音、图像甚至视频进行图文在线, 将学生带入到陶渊明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感受那种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五) 问题情景的创设,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情景创设简而概之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深思。比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 可以选择提问的方式, 围绕“早上太阳大还是中午太阳大?”的问题展开讨论, 进而开展课文讲解, 引发学生思考, 多种角度看待事物结果也许不同, 学习不分界限, 学无止境, 扩展学生的思维, 同时培养其创新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情景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并且起到调节课堂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深思与共鸣。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2015 (6) .

[2]景占辉.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 2015 (14) .

[3]秦霞浅.谈高中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和可行性[J].科教文汇, 2008 (2) .

3.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法 篇三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注释问题;训诂

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亟待提高,这是当今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呼声,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文言文教学。学好文言文,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而要求学生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注解好文言文,讲授好文言文。

对文言文词语和翻译的教学,我们基本上都采用教科书上或教参上的说法或理解,但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存在诸多的问题。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很少教学生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或是理解文言词义的方法。

1 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问题

1.1 词义辨析方面:

(1)关键词义含混带过

教材的注解,只介绍其然,不介绍所以然。

如《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教材下的注释,对这一句翻译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这里,对“让”没有单独注释。由整句话的翻译可以推出,教材的编委,把它理解为“谦让”。事实上,把“让”理解为“谦让”是不准确的。《说文》中注:“让,相责让”,以言辞相责备。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以及《汉书·苏武传》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顾左右而惊”。这些句子中的“让”,都解释为“用言辞相责备”的意思。

(2)语境义误代基本义

有的文言文篇目词义的注解不是很细腻,把语境义当基本义教给学生。

如《察今》中“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循表而夜涉”文下注为:顺着标记在夜里渡水。这里,对“涉”也没有单独注释。由整句话的翻译可以推出,教材的编委把它理解为“渡水”。《说文》注“涉”,徒行厉水也。在甲骨文中,“涉”指两个脚趾一前一后,徒步涉水。所以,“涉”的基本义应理解为“徒步涉水”,课文的注释不是很细腻,很清楚。

(3)某种意义孤立存在。

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文下注:临,面对。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说文》中注:临,监临。俯下身子,面对盛水的器皿照镜子。这种用法,古书中很多。比如《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皇疏“临谓以高视下也”。《左传·昭公六年》疏:临谓位居其上,俯临其下。

其实,学文言文的词义与学外语有相似之处,某种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他的地方会有相似的解释。新课标也要求中学生有一定的文言鉴赏能力。我们认为必须在真正准确读懂字词的基础上才能鉴赏。像“执策而临之”的“临”由“俯下身子看”,引申为“居高临下”,就非常传神地把千里马的悲哀刻画出来了。

1.2 语法判断方面

对词类活用的判断,教材中往往有错误或不准确的表述。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文下注:朱亥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子打死晋鄙。此处把“椎”注为“一椎子”,不准确,此处的“椎”,应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铁锤。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作作状语的例子很多,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中的“兄”;“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中的“翼”;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中的“犬”,这些词语都是名词作状语,可解释为“像……一样”。

2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准确理解文言文应沿循训诂的研究精神,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考证字句在语境中的准确解释。

所谓训诂,按照黄侃先生的说法,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具体地说,就是用现代语解释古语。训诂方法除了常用的形训、音训外,义训。这里主要说一说义训。义训,就是直陈词义,而不借助于音和形。(周大璞《训诂学要略》)四川大学张永言也认为,形训、声训以外的训释字(词)义的方式都属于义训。义训的依据主要有援引已有的训诂的结论、利用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2.1援引已有的训诂的结论

如《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中的“税”,应该解释为“脱”。依据的是:郭注,西汉杨雄《方言》:“税,舍车也。”“税犹脱也。”

读文言文,有时碰到选择义项的问题,要找到唯一的正确的解释。

如《左传·文三》“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此处的“封”,《左传》杜预注:封,埋藏之。东汉贾逵说:封,识之。两种义项,都可以说得通。但在这个语境中,只能取其一。刘文淇《疏证》引朱骏声说:崤败在僖三十三年四月,封尸在文三年。阅三载之久,岂尚有可以埋藏之尸?唯表识其地而已。可见此处的“封”,可解释为“立碑作标记”。

2.2利用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2.2.1观境为训

观境为训也叫“据文定义”,即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义的准确含义。所谓语言环境,指一个词所在的上下文(本句、邻句、全篇等),乃至整部著作、整个时代的著作、整个历史时期的语言运用情况。

(1)根据“连文”、“复语”探求词义。

如《史记·乐毅列传》中“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顾:本义“回头”;反,返回。

王念孙《读书杂志》中“顾反者,还反也。

《韩子·外储说左篇》中“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都是同样的用法。

(2)根据“对文”探求词义。

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词或反义词。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的解释。

如“言可闻而不可殚,书可观而不可尽(《法言》)中“殚”“尽”对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穷”“达”对文。

《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课本注:“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根据对文,“翔”“集”是两个词,从而推断“游”“泳”也应该是两个词。《说文·水部》曰:“泳,潜行水中”;《玉篇·水部》曰:“游,浮也。”所以,“锦鳞游泳”的正确解释应为“漂亮的鱼儿,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

像上面的例子,可以在文言文的骈文或者诗词的对仗中找出许多。

2.2.2比较互证

比较互证,即通过排比、归纳用法类似的语言材料,比较分析它们在用法上的异同,来获得对某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诗经·邶风·终风》每章的首句依次是:“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毛传》曰:“终日风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也。”王念孙认为“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这个结论是在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如《诗经·邶风·燕燕》中“终温且惠” ,《诗经·邶风·北门》中的“终窭且贫”,《诗经·小雅·伐木》中的“终和且平” ,《诗经·小雅·正月》中的“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迷信参考书,跟着注释走,应沿循训诂学的研究精神,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考证字词在语境中的准确解释,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之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真正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4.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篇四

问题1:怎么提起学语文的兴趣

老师:语文很重要,她的重要性能不能间接提起我们的兴趣呢?其实语文一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科,品文品人生,感性认知与思维逻辑的完美结合,相信你会爱上她,望以梦为马,随处可栖。直面经典,直面人生,与君共勉!

问题2:那,一轮复习老师有推荐的刷题资料么,我去买一本

老师:可以做近三年的高考题与模拟题,《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也很好,可以分模块练习。

问题3:老师如果我的语文成绩在90到100之间,有什么办法能让我提升到120呢?

老师:选择题不出错,先分析下自己是哪部分出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去进行查漏补缺,弄清楚解题思路。

问题4:老师,我现在是一名高二的理科生语文成绩老是在及格分边缘。我想问一下老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我把语文成绩渐渐提高。

老师:先将目前的课本内容掌握,还要分模块进行查漏补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基础知识掌握,慢慢来,看哪方面有问题,可以具体的回答你哦

问题5:老师,我每天都在坚持练习语文的后面的三个选择题,但是,感觉好像并没有很大的提高,请问,老师这是什么原因,还有那三个选择题有什么好的解题方法吗,谢谢老师

老师:语文也需要错题整理,从现在开始,每次做过的见过的这类题,整理在一起,每天花20分钟时间翻阅,期待进步。

问题6:老师,您好!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是90分以上100分以下,每次考试就是突破不了100分,请问,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能高效提高语文成绩,谢谢

老师:分模块进行语文的复习,现代文阅读掌握文本理解,并且熟悉解题思路。古诗文阅读,平时多积累,也要注意答题思路,作文部分,注意审题立意,语言打磨,结构清晰,素材体现人文关怀与社会情怀,基础知识部分勤翻阅。

问题7:老师你好,我的语文成绩一直115以上,就是没有办法突破120,老师你能告诉我一些什么方法吗?我读的是理科。谢谢老师了?

老师:你好,120分以上, 保证选择题不丢分,主观性试题,包括现代文阅读以及诗歌鉴赏,弄清楚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文言文多去积累,作文先保证切题,然后慢慢出彩。

问题8:高三语文怎样提高

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 篇五

高考文言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根据汉字造字法推断词义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是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知道了这些。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的懈怠的意思。

再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句中的引,是会意字,从弓|,其本义是拉开弓。这里若讲成拉开弓显然不通。如果能联系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这一句(即:一开始交战,曹军的军队失利),其意思就显豁了:像拉开弓一样把军队拉开;但因为是失利,所以不可能向前拉,只能向后拉。由于向后拉,再一联想,当然是后退退却了。

(二)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词义

即审察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它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显然是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字是的确实在(副词)的意思。

又如20xx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要求判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面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cun)中的樵,给定的解释是打柴的意思,但它在句中已作了动词谓语取的宾语,而取在这里是砍打的意思,若再将樵解释为打柴岂不扦格不通了?

(三)联想成语推断词义

现代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下来。我们高中生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成语,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例如,要正确理解《涉江》中腥臊(so)并御,芳不得薄兮句中的薄的意义,如果能联想到成语日薄西山,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这里薄的意义也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又如全国高考卷第12题,A项善才绳之中的绳字,该项给定的解释是捆绑,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这个成语中的绳指准绳这里有制裁的意思,便可推测到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便可断定该项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该题B项先涕泣不自胜中的胜,解释为控制,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一些带胜的成语。如喜不自胜不胜其烦不胜枚举中的胜是尽的意思,都不是控制的意思,由此可推知控制是不正确的。

(四)根据对称规则推断词义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对称句放在相对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近、相同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

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以较难理解,但若借助之一整齐句式中词语的对应关系,就好推断了。贤和忠意思相近;用是被任用,这个意思显豁;而以对用,据此猜读,以应作被任用讲。

又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中的穷和达对举。若知道达义为得志便可推知穷义为不得志。

6.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策略 篇六

初三文言文的复习,一直受到师生们的重视。可是,面对几十篇课内考试篇目,和漫无边际的课外阅读,如何复习才能抓住要领,行而有效,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历届都有不少考生反映,花了很大精力反复背诵和默写,没完没了地做题目,结果仍然找不到感觉。要改变这一状况,采取正确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读历年中考试卷,了解命题意图

中考文言文试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比较全面,主要有诗文名句的默写、常用实词解释、句子的理解和解释、文学常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整体理解与评价等。

从名句默写看:

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有必要将考试范围内的名篇名句熟读成诵,尤其要重视其中重点字或难写字的书写,保证背得流利,写得准确。当然,做到不失分的关键,还在于对默写内容的透彻理解上。

从实词解释看:

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为主。试卷中考到的“居”,就是个多义词,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出自《登泰山记》的“半山居雾若带然”,解释为“停留”;出现在《捕蛇者说》、《核舟记》中,还有“居住”、“处于”的意思。而试卷课外文言文《秦西巴纵麑》有“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居”解释为“过了(一段时间)”,这就是从“停留”的意义上引申而来的。

这表明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从句子解释看:以抓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为原则。除了要准确把握实词含义外,还应注意语序的调整和省略内容的补充。

从文章理解看:

近年中考课内篇目的文章理解相对较容易,只要对文章内容大致了解,并能整体把握,掌握中心就可以不变应万变了。

二、梳理考试篇目,做到心中有数

近年中考文言文课内篇目大约60篇左右,其中文章大约25篇,诗词大约35首。从先秦到明清都有涉及。如何能够在复习过程中对这些诗文尽快地了然于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可以按照朝代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身份、文章要点以及相关材料等。

如《曹刿论战》,出处为《左传》,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文章要点为取信于民及把握战机,相关材料有编年体史书、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等。如果将这些以列表的方式整理出来,并且随时增减,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应付自如了。

三、广泛阅读,应对课外语段

中考课外文言选文体裁主要是寓言和传记。

7.文言文复习的“源头活水” 篇七

如:2006年全国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B远本倜傥, 尚轻侠 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联系课本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可知“视”有“看待、对待”的意思, 再联系上下文语境, 可知答案为C。

再如, 2008年江西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 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 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联系课文《氓》:“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可知“贿”的意思为“财物”。故答案为C。

但实词的考察并不只局限于一道选择题, 翻译题的重点实词也可以从课本中找到影子, 如;

2007年广东卷翻译题,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 淋漓满纸。郭异之, 持以白王”一句里, 关键词“白”与《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中“白”的意思一样, 都为“告诉”之意;“异”的用法也在《桃花源记》的“渔人甚异之”一句中出现过, 可译为“对……感到奇怪”。

8.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法 篇八

教师应该有创新意识,如何让学生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需要教师动一番脑筋。打破“理性的奴性”(荣格语),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前燃情,能点燃学生的激情。在复习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时,可以先将一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边抄边读:“你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菊花与你作伴,飞鸟与你畅谈;悠悠的南山留不住溢入喧嚣红尘的菊香,一杯杜康醉不了你爱民的情怀,浩瀚的苍穹盛不了你迷茫的眼神,一间陋室,一盏清苶,一种暗香,便有了一道乡间的风景。你的追求犹如汩汩流淌的溪水,绕开山下的欺诈倾轧,自由嬉戏。在你人生的乡间小路上,你是一道朴素的乡间风景,你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中国文人受伤以后,总是把你撑起遮风挡雨,把你叫作伞。”

课中燃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可以结合学生写作的语言不简洁、名句背诵差的情况,教学生写一点诗歌。可以先结合《虞美人》的结构、字数、押韵特点,让学生写作。

课后燃情,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欲罢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给学生讲冯梦龙《喻世名言》中的一个小故事《施复滩头逢故友》一节“雄鸡报恩”的紧张处,可以戛然而止,吸引学生自己去查冯梦龙的作品。

当然,燃情材料需要准备,材料可以是多方面的。相似文章,相反的观点,一幅画,一支歌,一句名言,一首词曲,就可以点亮学生的眼神。例如,教学陈学义的诗,可以很自然地问学生,陈学义熟悉吗?学生说不熟悉。就可以再问:“电视剧《亮剑》看过吗”?学生会齐声回答:“看过”。“那里面就有南宋词人陈与义的词一首《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杰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再例如,在教学谦敬词使用的时候,还可以用到都梁小说《亮剑》中的情节,回顾八路军一位战士的经典台词:“(对日军)日军山崎大队长听着,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得知阁下武士世家出身,精通剑道。李团长认为,贵国之剑道,不过是得中国剑术之皮毛而已,师徒之名分。早在唐朝便已有定论。如阁下很珍惜武士的荣誉,就停止射击,李团长愿意和阁下用刀剑进行正式决斗。李团长用军人荣誉担保,如败在阁下的剑下,八路军独立团立即停止攻击,给贵军让开道路。”再例如,在教学《声声慢》时,可以先让学生听一支曲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歌?学生说《一剪梅》,我说:“不!是蔡琴唱的《月满西楼》。”

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巧妙组装。例如,神曲《小苹果》,可以先搜到《小苹果》的文言版,然后说:“今天我们来翻译文句:吾植一种,终得其果。今昔之胜日,予君以星辰,赠君以明月,令曦和为君升。愿为红烛,为君长明。穷吾之所有,只为请君之一笑。”学生翻译:“我种下一颗种子,终于长出果实,今天是伟大的日子。”

还可以用名言燃情,选取学生不易看到精粹名言,效果最好。例如,泰戈尔的名言: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获取知识的快乐过程,因为它润泽了自己的精神。教师可以经常引用一些得体、睿智、有哲理的语言,如,“墙,推倒了便是桥,不仅要学会批判,更要学会建设”,“你怎样,中国便怎样”,“教育不是改变,而是发展”,等等,帮助学生积累燃情的材料。

还应该多展示学生的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学生写的《且看花开花落》的结尾:“花开便静赏,花败亦如何?饮一杯美酒,且看花开花落。笑对残花,轻蘸淡墨,点染花瓣。人世间,唯有淡泊之心花,花开不败。”再例如,学生的小片段练习《四季》:“一处一山水,一程一人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浮世沧桑,无常冷暖,我们赏春花,对秋月,不会遗失一季的风景,不会冷落任何一段时光。然而韶华易逝,俯首调弦,孤舟娴月,哀婉诉说,夜色妩媚,风过有声,落叶有情。若有四季,人生足矣!”

9.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 复习 篇九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节选自《明史·海瑞传》)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布袍脱粟: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市:

.(3)怒驿吏,倒悬之 倒悬:

..(4)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罪: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主儒宗之。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居无何,遵被诛,瑗免归。.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事系东郡发干狱

以:

.(2)狱掾善为《礼》 .(3)辄问以《礼》说 .为:

以:

为:

(4)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汉安初,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瑗宿德大儒,从政有迹,不宜久在下位。由此迁济北相。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礼致殷勤。岁馀,光禄大夫杜乔为八使,徇行郡国,以臧罪奏瑗,征诣廷尉。瑗上书自讼,得理出。会病卒,年六十六。临终,顾命子寔曰:“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乡里。其赗赠之物,羊豕之奠,一不得受。”寔奉遗令,遂留葬洛阳。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乡里 B.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乡里 C.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乡里 D.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乡里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5.(2015课标全国Ⅰ,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 和 末 高 丽 入 贡 使 者 所 过 调 夫 治 舟 骚 然 烦 费 傅 言 索 民 力 以 妨 农 功 而 于 中 国 无 丝 毫 之 益 宰 相 谓 其 所 论 同 苏 轼 奏 贬 蕲 州 安

置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1)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译文:

(2)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译文:

(3)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译文: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1)穿布衣,吃粗米(2)买(3)使……倒吊(4)加罪

解析(1)“布袍脱粟”为两名词并列,只能用作动词,解释为“穿布衣,吃粗米”。(2)“市”与“肉”并列,皆为名词,必有一词用为动词,“市”作动词,解释为“买”。(3)“倒悬”后面不能加宾语,此处带有宾语“之”,则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倒吊”。(4)“罪”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解释为“加罪”。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海瑞)乡试中举,代理南平县教谕之职。御史来到县学学舍,下属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惹怒了驿站的官吏,驿站的官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2.答案(1)因为(2)学习(3)拿(4)表被动

解析(1)此句中的“以”,根据句意“崔瑗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是因为某些事情判断,应为“介词,因为”。(2)此句中的“为”,根据句意“监狱长善于学习《礼经》”,可确定应为“动词,学习”。

(3)此句中的“以”,根据句意“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可确定应为“介词,拿”。(4)根据句意“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可判断此句为被动句,“为”和“所”连用,表被动。

[参考译文] 崔瑗字子玉,在他幼年时父亲去世,他专心好学,全能继承他父亲的学业。他十八岁时来到京师洛阳交游问学,于是通晓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诸多学者们把他当作宗师。崔瑗在四十多岁时,才任为郡衙的办事吏员。后来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监狱长善于学习《礼经》,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他专心好学,即使身处颠沛流离之中也一心从事学问。后来官司结案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不久,邓遵被杀,崔瑗免职而归。

3.答案 A 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人”是主语,“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其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再由“归精于天”和“还骨于地”是两个相对应的句式,可排除B项。

[参考译文] 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推荐崔瑗为年老有德的大儒,从政期间政绩突出,不应该让这样的人才长久处于下位。因此升任他为济北相。当时李固任泰山太守,赞美崔瑗的文雅,写信致礼殷勤对待。过了一年多,光禄大夫杜乔充任八使,到各郡巡视,他向朝廷检举崔瑗犯有贪污罪,于是崔瑗被征到廷尉狱。崔瑗上书为自己辩护,得以申理被释放。正遇上得病而去世,时年六十六岁。临终时,看看儿子崔寔说:“人是乘天地之气以生,到去世时,归精气于上天,还骸骨于土地。哪里不可埋葬尸骨,不必回归故乡。那些馈赠的物品,羊猪之类的祭奠,一概不得接受。”崔寔遵奉他的遗命,于是留葬在洛阳。4.答案 A “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5.答案 B “杀二宦者”不正确,原文为“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6.答案(1)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

(2)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

(3)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 解析(1)数:多次。走:使……逃跑。以:因为。教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2)附:依附。为……所……:被。(3)谒:拜谒。因为:趁便替。乃:竟然。

[参考译文] 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人。禀性孤傲清高,不大与人交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

(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被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害怕他威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转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樊陵请

10.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篇十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11.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法 篇十一

笔者所在的教育部门专门要求每个教师摄录教学课程录像,作为网络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笔者拿到的专题是文言文的断句,拿到后感觉比较头痛,觉得三言两语就可草草结束,要把它敷衍成一节50分钟的专题课就难办了。当时询问了同事平时对文言断句的讲解,他们都说没什么好讲,纯粹靠语感,还有多做练习。可是初中生学业负担重,唯一的语感来源于平时文言文的朗读,就是这点朗读也被挤占得可怜,零星的朗读不足以培养良好的语感。笔者目前任教的两个初二的班,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纯粹凭借语感,简单的断句出错率在51%强。说明语感本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答题时一旦把握不准容易犹疑,难免出错。故此设计此课,让学生在语感犹豫时还有方法指引。

【教学背景】

一份中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若是考到断句,分值一般2-3分。

浙江省2015年各市县中考试卷涉及断句考点的有六份,列举如下: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宁波卷,限断三处);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台州卷、限断两处);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嘉兴卷,限断两处);范与兰七十有三好琴喜种兰及盆池小景(衢州卷,限断两处);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金华卷,限断两处);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温州卷,限断三处)。

回溯2014年浙江省各市县中考试卷中涉及断句的有八份,列举如下: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宁波卷,限断3处);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台州卷,限断2处);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刘景在后行二三里(衢州、丽水卷,限断2处);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温州卷,限断3处);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湖州卷,限断3处);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绍兴卷,限断3处);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舟山卷,限断2处);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金华卷,限断2处)。

由此可见,断句这个考点出现在试卷中的频率还颇高。确实,文言断句能综合地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能检测出学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程度,包括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的学习积累,还有文言语感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教学设计】

一、明确概念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叫断句读,或句断。

二、方法指津

1.方法归纳一:找名词、代词或动词断句。名词或代词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常常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数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有时,还会承前蒙后省略主语,那时就找动词。

2.方法归纳二:看虚词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常用虚词:(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2)句中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等,前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后面一般要断开。(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奚、焉、孰等,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少顷、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也可以断句。

3.方法归纳三:察对话断句。对话标志的词语,有曰、言、云白、语、谓、对等,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句。

12.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法 篇十二

关键词:文言文,实词,复习效率

《考试大纲》必考内容中明确要求考生要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但是, 在高三文言文实词复习过程中, 教师往往感觉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学生也感觉枯燥乏味, 导致课堂一滩死水, 效率低下。作为一名一线高中语文教师, 我也常常思考, 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下, 文言文实词复习的现状能否有所改变? 又该如何提高文言文实词复习的有效性呢?

近日, 读到苏州市名教师王开东先生的一段话: “理想的语文教育, 应该从生活中来, 向生命里去。带领学生, 用心寻找春天和快乐。”这番话触发了我的思考, 促使我对近年来的高三复习教学做了一些反思与总结。下面试就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之有效性, 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与建议。

一、回归中华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在抓文言文实词复习时, 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以文言实词的具体含义为主, 担忧学生无法记住字词的意义, 把文言实词当英语单词教, 在教学方式上热衷于串讲翻译和练习讲解, 试图通过听写记忆的方式让学生背住120个常见实词的意义, 通过大量的纯粹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能力。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教师讲得疲惫不堪,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有的这种授课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没有了参与课堂的热情, 和教师之间也缺少了思维的碰撞。这样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讲得无趣, 过早的出现了职业倦怠感, 学生听得无味, 觉得学习了然无趣, 复习课堂有怎会高效呢?

文言文与我们今天使用的现代汉语比较, 在语音、语法、词汇、句式上都有差异, 距离现实生活较远,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不喜欢, 不愿接近, 是正常的。进行文言文实词复习时,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走进文言、从内心接受文言很重要, 所以, 在复习文言实词时, 不能一味的串讲翻译, 不能只是通过机械地提问、练习、记忆来掌握其含义, 而应与“文”结合, 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从而激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营造富有文化味儿的复习课堂, 从而落实复习目标。

比如, 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时, 可以从个别实词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字形入手; 可以与成语结合在一起, 通过学习成语让学生掌握实词的含义以及文言现象; 还可以将文言实词放入一篇篇经典文章中去, 让学生去读、去品、去体悟, 在具体语境中掌握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现在高考文言文片段多是从史书中节选的人物传记部分。我们完全可以在落实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时, 尝试着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中华文化, 对其中的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和显现出来古人的人生智慧进行涉及, 引导学生通过文言片段来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并能通过对历史人物形象经历的鉴读来或自我激励或自我反省, 将历史照进现实, 使在学生眼中古旧无用的文言文具有现实意义。这样, 可以让学生发现文言的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提升复习效率。

二、回归新课标课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课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语文素养获得提升, 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 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努力使课堂上充满互动和探究的因子。但是, 回顾我们的文言实词复习课堂, 这种教学意识早已被功利意识冲淡, 往往以教师的“满堂灌”, 学生被动的听为主, 所有的复习活动都只是从教师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 复习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主体, 没能正确的关注学生、审视学生, 没能与学生处于真正平等的地位, 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没能实现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 从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学生不能也不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这样就很难真正地实现复习目标。因此, 在文言实词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时刻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比如, 教师在认真思考制定复习策略时, 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需要入手, 同时, 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可以由学生自行制定复习方案、编写复习计划, 然后教师加以指导, 最后, 全班共同形成一份明确的复习方案与计划, 一起去实行。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与文言实词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讲解过程之中, 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围绕文言实词考点, 选择文本, 设计作业, 编辑试题等。在一些语文功底较好的班级中可以尝试让成绩较好的学习带头人或科代表参与到教师备课中去, 收集整理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以此调整教学重难点方向; 对一些中低难度的知识点也可以让他们模仿老师进行课堂授课, 充分发挥羊群效应, 形成主动积极的学风。

我想, 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复习的主体, 愿意与教师共同配合, 共同努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文言实词复习任务, 提高文言实词复习的有效性。

三、回归高考复习目标, 强化学生的“训练”意识

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 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意识逐渐淡化。但凡事过犹不及, 我认为, 语文课堂要有一定的“训练”意识, 尤其是高三复习课堂一定要有明确的“训练”意识。

《现代汉语词典》 ( 第五版, 商务印书馆) 这样解释“训练”: 有计划有步骤地使用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钱梦龙先生也说: “语文教育中的训练, 就是教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师生双向活动。”语文学习是以实践为主的, 高考语文的重点是考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即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 考察重点不是学生的识记, 而是语文能力, 因此, 我们在做文言实词复习工作时, 要扭转学生“语文可学可不学, 作业可做可不做”的想法, 强化通过“有目的一定量的训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意识。

强化“训练”意识的具体做法即是多做题、做好题。很多语文老师是耻于指导学生大量做题的, 认为这种做法与语文学科特点以及新课改理念相冲突。实际上大量做题并不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 只要我们可以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这种做题即是有益的, 当然, 做题时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少讲精讲, 精心挑选习题, “精”就是讲解的内容, 选出的习题一定要有代表性, 能够以一当十, 从而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 达到复习的目的, 有效提升解题能力。老师讲的再多再细, 最后学生也必须独立面对一篇陌生的文本去解决问题, 因此,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我认为训练不失为一种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 一定要把握好“度”, 我们绝对不能在题海中迷失了方向, 丢失了语文课应有的味儿。

13.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篇十三

(四)阅读甲、乙文言文,完成第15~19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5.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天祥泫然出涕涕: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17.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18.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答:

19.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14.打造中考文言文复习有效课堂 篇十四

一、以学生为本位, 有效呈现考点

教师不妨把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原题印发给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 设置两个问题: (1) 你发现了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常常出现什么样的考题? (2) 你的发现给你的文言文复习带来了什么启发?就第一个问题, 学生不难发现:有的是比较阅读, 有的是纯课外阅读, 有考加点字的意思, 有考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 有考句子翻译, 有考对材料的理解、概括, 有联系链接材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来发表自己看法…… 教师还应适时引导学生, 试试不看参考材料来解答部分题目, 然后再进行较深层次的发现。 诸如:有的加点字不看文章, 单纯看所在句子就可以得出答案;有的就是考通假字、词类活用, 是课内出现过的词, 只不过换了语言环境。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 教师再给予理性的归纳。

文言文考核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言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 (1) 朗读节奏的把握; (2) 关键词语的意义与作用 (实词的解释、虚词的比较) ; (3) 主要信息的筛选与处理; (4) 文言句子的完整理解与准确翻译。二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的把握及写作特色的发现与分析等。

以上归纳总结, 是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再进行的, 让学生探究规律, 找出问题的本质特征, 感受到自己的想法与教师的不谋而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和肯定,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切实感受到 “不能丢开书本”, “以内养外”是文言文复习的重要途径。

二、逐册精选复习, 有效地夯实基础

逐册精选复习, 目的在于有效地夯实基础。这“基础”一为“基础知识”, 一为“基本规律”。

依据考点, 我们可以用四个复习板块来构建复习课堂: (1) 文学常识; (2) 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 (3) 实、虚词解释, 句子翻译; (4) 内容理解。制作教学PPT, 每册书复习1~2课时。

板块复习是课堂复习的一条主线, 适时的“旁逸斜出”, 又能使课堂复习内容更加充实, 学生的思维量增大, 有效性增强。如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板块中《黄鹤楼》一文, 教师情境设问:“最近正如火如荼进行的‘青歌赛’, 问‘江南三大名楼’, 你答得上来吗?” (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 复习到《两小儿辩日》, 问:“出自哪里?体裁?我们还学过出自《列子》的哪篇寓言?”复习《黔之驴》, 问唐宋八大家;复习到 《爱莲说》, 问还学过哪些“说”? (《捕蛇者说》)

复习课本知识, 绝不是照本宣科, 简单提问书本白纸黑字现有的内容, 那是低效的。有效的复习课, 好比织网, 有经有纬, 疏密得当;有效的复习课, 要温故而知新, 举一会反三。

三、关注课堂细节, 有效地激发活力

1.关注情境, 使学生在激励中进步

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 教师评价活动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 使他们充满获得成功的信心, 帮助他们奋发上进, 纠正错误, 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记得上一届初三的文言文复习, 正值央视第十五届“青歌赛”的盛大举办, 于是笔者就在课堂上设置情境, 模拟素质考核进行文言文知识复习,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样, 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节目, 也非常适合复习课的情境设置。用一点小智慧, 给学生一些轻松, 让他们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品尝到成功的愉悦, 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复习课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2.关注后进生, 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文言文复习课上, 把那些最基本的又常在试卷中出现的知识点, 专门留给一部分后进生来回答, 也是教师要经常关注的地方,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的解释。在复习课上, 教师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节约”掉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时间, 忽略掉后进生的客观存在, 要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

3.关注课堂作业, 有效地巩固复习

心理学认为,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 对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判断和估计往往不同, 因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不同的作业环境下, 学生在作业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实践证明, 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 其正确率、书写工整率以及“水分”大相径庭。许多教师习惯课堂“一讲到底”, 而把课内作业安排到课外让学生集中完成, 往往会影响作业质量, 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在课堂上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写作业, 趁热打铁, 在课内完成, 对于巩固复习更为有效。

无论是怎样的复习课堂, 我们都应秉承这样的观念:“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使学生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多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摘要:近年来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比重有所增加, 难度有所加大。打造高效的文言文复习课堂, 以学生为本位, 有效呈现考点。逐册精选复习, 有效地夯实学生的基础。关注课堂细节, 有效地激发学生活力。

15.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法 篇十五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导学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69-02

什么是文言文?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明确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约占课文总量的45%。文言文凝聚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学习文言文是高中生认识博大的民族文化,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循规蹈矩按套路讲解,先介绍背景知识,接着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然后归纳文章主旨,最后练习巩固,琐碎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和体系性,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笔者认为,在复习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用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二是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合理调控课堂,精当点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以练习为主线,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以便根据学情调整学习策略。总之,导学案的使用体现了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减负增效”的作用,《中庸》关于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归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课前导学:“博学之”“审问之”

文言文知识点繁多,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不但很难总结学习方法,复习不得要领,而且导致心态被扰乱,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导学部分应突出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虚词“而”字用作连词的用法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涉及的例句罗列出来,并且进行用法的归类,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要攻克的难点;教师本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能够胸有成竹,做好点拨准备。

二、课堂导学:“慎思之”“明辨之”

课堂导学的设计,要在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突出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致比较,发现文言文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点,尤其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真知灼见,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文言文。如在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时,笔者就以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对文言句式中有相似点,学生容易混淆的句式进行了比较通透的局部梳理。

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一是“生生合作”,同桌学生之间就疑难问题相互研讨启发;二是“小组合作”,4-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三是“班级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以集体智慧攻克学习难点。

三、课后导学:“笃行之”

“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课后导学应该注重拓展,将文本进行合理开拓,使之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梳理、总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一个难点,为此,本人将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逍遥游》这篇论说类散文与必修4中的现代文《拿来主义》作了比较,通过拓展进行深入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论说文的特点,系统地掌握论证的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导学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价,客观、明确的反馈,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导学案的激励功能,让优秀的学生在表彰中得到激励,让后进的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换玲.拓展阅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代军垒.新课标背景下中学文言文导学策略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16.浅谈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方法总结 篇十六

————文言文断句、句子翻译

中考是决定学生一次命运的考试,文言文阅读又恰是易失分项,学生语文积累又少,所以语文老师肩上的担子任重而道远,总结方法,梳理归纳文言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对我也是一种促进成长。关键词:复习

方法

断句

翻译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了解了考什么、如何考,才能把握复习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除了对学情和考情分析以外,我觉得对语文复习资料的分析和选择也很重要。如果知识点掌握扎实了,能力提高了,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授之以渔”,才是我们复习的关键。

根据近几年《中考纲要》规定,文言文阅读主要来自课本,适当的延伸到课外(但知识源于课内)。“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解释文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语文课程标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重在诵读积累,除了名句名篇的默写外,对断句、朗读节奏划分(语意停顿)、句子翻译的考察,能够收到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三文言文阅读考察“句子停顿、一词多义、解词、句子翻译、对内容的理解”,我认为复习时抓好重点,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到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找出要点,总结规律。其次选好适当篇目,最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每个星期让学生背诵积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想从文言断句和句子翻译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收获。

(一)一般来说,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根据句意断句。阅读全文,理解文意,理清人物关系,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其次,依次解释所断句子中每个词的意思(不会解释的暂时不解释)。

(2)借助标志性词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以“日”“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和答者。(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停顿的地方。

①句首发语词:“善哉”“夫”“盖”“其”“然”“则”“然则”“岂”“既而”“故”“至若”“若夫”等,在这些词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②句尾语气词:“也”“哉”“乎”“耳”“而已”等词,一般可以在其后面断开。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孰”“何如”“奈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断开。

④其他词语: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不断句。如果“而”字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就应断开。

(4)借助固定句式断句。文言句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如……何”等

(5)借助修辞断句。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以四六句居多,断句时可以利用。如对偶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二)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译为(桃源中的人)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2)调。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3)活用现象。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苦、劳、饿、空乏、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即“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4)抓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作状语,是关键词应理解为“不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其实,课外文言句子翻译也可以参照上述几种方法,但在做了多次课外文言句子翻译时,我还是发现了几个问题: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误译,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词问题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如“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中的“爱”字是吝惜的意思,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会疼爱一头牛”。

(2)因不了解修辞、语法造成的误译,也很多。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中的“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如“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中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上一篇:08市营 2010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