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精选16篇)
1.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一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数一数
第二单元 比一比:
1、比多少
2、比长短
3、比高矮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的认识
2、比大小
3、几和第几4、2-5的分与合5、加法
6、减法7、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圆
第五单元 分类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6和7的认识2、6、7的分与合3、和是6、7的加法与6、7减几
4、解决问题5、8、9的知识6、8、9的分与合7、和是8、9的加法和8、9减几
8、解决问题9、10的认识
10、和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
11、填()
12、连加连减
13、加减混合14、整理和复习
(一)15、整理和复习
(二)第七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数数、读数
2、写数3、10或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第九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
2、解决问题3、8、7、6加几
4、解决问题5、5、4、3、2加几
6、整理和复习
第十单元总复习:
1、20以内的数2、20以内的加法、10以内的加减法
3、认识图形
4、认识钟表
2.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 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 课件, 气球图, 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 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 (1) 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 (教师反方位的示范) , 请举起你的左手, 教师带着示范两次, 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 (2) 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 体会加法含义
(一) 结合儿童生活, 体会“1+1=2”的含义
1. 师生共同演示。
(1) 伸出1只左手, 伸出1只右手, 合起来是几只手? (师生共同边说边做, 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 (2) 引导学生说一遍, 教师板书:1%1%2。 (3) 让学生独立说一遍, 教师板书+=。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 (1) 学生起立, 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 (轻踏一下) , 一只右脚 (也轻踏一下) , 合起来是几只脚?
(两脚并拢) (2) 同桌互说一只左脚, 一只右脚, 合起来是几只脚, 算式是什么。 (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 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 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 只要说出来, 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 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 创设情境, 体会“1+2=3”“2+1=3”
1. 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板书:1+2=3 2+1=3。 (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 教师应予以表扬, 但不做要求) 让学生读算式, 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 (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 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 4.认识“加号”和“等号” (1) 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 (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 加号怎样写呢? (教师示范, 让学生先书空, 后在桌上写。) (2) 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 (板书:等于号。齐读) 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 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 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 体会加法含义
1. 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 让学生得出, “3+1=41+3=4”。
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 (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 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 带领学生摆学具, 左边摆2个圆形, 右边摆2个圆形, 合起来是几个圆形, 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 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 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 放轻音乐, 做一做课间操, 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 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 (并注上拼音) 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 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 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 说算式, 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 (1) 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 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 (2) 男生拍1下, 女生拍3下, 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 (3) 左边的同学拍2下, 右边的同学拍2下, 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 (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 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 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 合起来是5下。) 3.实践活动, 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 说一道加法算式 (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 如灯管、黑板、门、窗等) 【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 摆小棒。2+1%1+1%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 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 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 采取摆图片说算式, 看算式摆小棒, 拍手游戏等形式,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 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 再让学生写。 (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3.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三
关键词:培养习惯;设置情境;加法含义;体会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1-02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时,思维方式较为开放。在学生探讨“1+1=2”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课件,气球图,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1)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反方位的示范),请举起你的左手,教师带着示范两次,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2)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体会加法含义
(一)结合儿童生活,体会“1+1=2”的含义
1.师生共同演示。①伸出1只左手,伸出1只右手,合起来是几只手?(师生共同边说边做,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②引导学生说一遍,教师板书:1?摇1?摇2。③让学生独立说一遍,教师板书 + = 。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①学生起立,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轻踏一下),一只右脚(也轻踏一下),合起来是几只脚?(两脚并拢)②同桌互说一只左脚,一只右脚,合起来是几只脚,算式是什么。(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只要说出来,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创设情境,体会“1+2=3”“2+1=3”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3 2+1=3。(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教师应予以表扬,但不做要求)让学生读算式,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4.认识“加号”和“等号”(1)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加号怎样写呢?(教师示范,让学生先书空,后在桌上写。)(2)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板书:等于号。齐读)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体会加法含义
1.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让学生得出,“3+1=4 1+3=4”。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带领学生摆学具,左边摆2个圆形,右边摆2个圆形,合起来是几个圆形,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放轻音乐,做一做课间操,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并注上拼音)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说算式,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1)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2)男生拍1下,女生拍3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3)左边的同学拍2下,右边的同学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合起来是5下。)3.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说一道加法算式(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如灯管、黑板、门、窗等)【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摆小棒。2+1?摇1+1?摇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拍手游戏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再让学生写。(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减法 教案 篇四
当阳市河溶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27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8页练习五第3、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老师这买来了3个乒乓球放在盒子里,老师从盒子里拿出来了一个,你们猜一猜盒子里还有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3-1
1、(教师出示3个乒乓,再慢慢拿走1个)。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图片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二)、4-1
1、教师出示4只气球,慢慢放走1只气球,还剩下几只气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说出4-1=3的含义,齐读算式。
(三)、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思考,体验减法含义。
第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看图表述含义。
(四)、5-2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树上有5只小松鼠在玩耍,跑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树上还有几只松鼠?”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3)、汇报、展示、交流。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27页做一做让学生说出减法算式的含义
2.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草地上原来有4只羊,一会儿跑走2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羊? 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3.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
1、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
2、消防池里有5把铁楸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5.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说一说这节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板书设计:
减 法
3-1=2 减号
5.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语描写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让学生经历在现实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前后、上下、左右方位。 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高兴的说: 喜欢。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做个有趣的游戏好吗?(好)
(板书: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听口令做动作”,老师说你们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先把你的手放在鼻子上,老师说哪你就指哪,请注意听。
准备:指耳朵(大家手不要放下来,相互看一下,谁错了帮助改正过来。)
指眼睛 、鼻子、头发、脸蛋
(同学们真棒,都指对了,反映很快。)
二、游戏中,体验左右
1.谁还想继续玩?现在,老师要增加点难度,仔细听:指左耳 (你指的是左耳吗?想一想,应该是哪只耳朵。)
指右眼(手不要放下来,同桌相互看看,有没有错误,应如何改正。) 指左眼 ,指右耳 我发现小朋友们这次速度慢了,而且还有出错的地方,那大家想一下,我们这次的游戏比上次难在什么地方? 增加了左右(板书:左右)
(真是认真听讲的好孩子)
师:看来,要想玩好这个游戏,首先我们要很快地分清左右,谁能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怎样才能分清左右呢?
2.师小结:这个方法真好。请小朋友们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打个招呼,再伸出你的左手来,摸摸你可爱的小鼻子。
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小朋友们再来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这样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吗?
学生会发现:左腿、右腿;左胳膊、右胳膊;左眼、右眼等。可以引导他们边找边做动作:踢踢左腿,再踢踢右腿;伸伸左胳膊,再伸伸右胳膊,,,,)
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刚才说的这几对好朋友,都是一左一右的。这次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右手的这边就是右边,左手的这边就是左边。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左右”的知识。你能说说吗?
3.听口令,做动作 (由慢到快)
师:听老师的口令,我们一起来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双手拍拍放下来;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手摸摸右耳朵,右手摸摸左耳朵,双手拍拍放下来; 左脚跺两下,右脚跺两下,双脚一起跺两下。
5.听口令,摆文具。(师生同时摆)
数学书摆中间,橡皮摆在书的左边,文具盒摆在书的右边。
师:怎么我的文具盒在这边,而你们的在那边?
师举例说明,师生同时举起右手,问:你们举的右手和我举的右手怎么不在同一个方向?教师转过身去,这样就和小朋友们的右手方面一致了。(生也向后转,体会相对性。)
三、利用左右,认识同学
1. 师: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自己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呢?(生介绍)
2. 师:在我们的教室里,坐在最左边的同学举起左手,坐在最右边的同学举起右手。 从左边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师指着说) 从右边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师指着说) 下面我们来玩“猜同学”的游戏。 从左边数第二排,从前边数的第5个同学。 从右边数第三排,从后边数的第2个同学。 请学生上前说。
四、做韵律操 起立,大家把座位放好,立正! (放音乐师 生一起做) 小朋友们,大家跟我一起做: 拍拍右肩膀 拍拍右肩膀 右脚跺一跺 右脚跺一跺 向前跳一跳 向后蹦一蹦
左手摆一摆 右手摆一摆 左腿踢一踢 右腿踢一踢
(请坐。小朋友们做得真棒,反应很快。)
五、认识前后、上下
1、认识前后
小朋友们有没注意听,我们刚才的活动中除了左右之外还用到了什么方位?
生:前、后 你们听得真仔细!(板书:前 后) 来,我们一起来指一下前后,再指一遍。 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的前后坐的是谁呀? 谁能把你的前后、左右坐的是谁都说出来?
2、认识上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除了前后、左右之外,我们还经常用到什么方位? (做出指上指下的动作) 生:上、下(板书:上下)
(真是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孩子) 我们再一起指一下上,再指一下下; 指上、下、前、后、左、右。
六、游戏巩固新知
1.现在,上下、前后、左右你都能分清吗?好,试试看。
师找一名同学示范一下(师生面对面站,师先说。拍手做“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反反正正、石头、剪刀、布”然后生说。)
师:大家学会了吗?同桌之间试一试。
2.小红住在( )家的楼上,( )住在小兰家的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中间?谁在最下面?
3.小动物排队:
4、水 果 排 排 坐
5、住在最下
面,是第__层.第
2层住的是____
_,它在_____
的上面,____的
下面.第3层呢?_
__
6、森林运动会:加油!谁在最前面? 谁在最后面?
我的前面有谁?我的后面有谁?
谁得了第一?
7、1号车在( )号车的前面,
在( )号车的后面。
1号车排第( );
5号车在( )号车的后面,在( )号的前面。
8、上山时,谁在前?谁在后?
结果呢?
9、从左数 是第( )个。
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10、练一练: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
一共有( )辆车。
11、涂一涂
将最左边的圆涂上红色
将最右边的圆涂上蓝色
将最中间的圆涂上绿色
将从左边数第二个圆涂上黄色
将从右边数第二个圆涂上黑色
12、贴一贴:指出上下左右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礼物(一棵大树)。大家看,大树爷爷自己站在这儿太孤单了,咱们给它找一些朋友吧!刚才,老师
奖给大家好多的奖品,有小鹿、小兔、小鸟、小蘑菇的卡片,得到奖品的同学把奖品举给大家看。我们让这些奖品去陪大树爷爷好吗?
师:你们瞧,4只小鸟已经飞来了。请小鸟说说在大树爷爷的哪边?3只小兔也蹦蹦跳跳跑来了,下面的小同学,你能说说它们在大树爷爷的哪边吗?还有5只小鹿和6个蘑菇呢,你想让它们贴在哪儿?(学生指挥贴。)
七、小结:
小朋友们,你们玩的开心吗?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下课以后你可以接着玩有趣的游戏。
6.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会正确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 导入:
冬天就来了,天气开始冷了,一群小动物们正在忙着盖房子。请同学们跟老师到现场去看一看,是谁在盖房子?图中都有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各种物体和数量。并板书小兔有4只,小猪有3头等。引出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同样多:
刚才说,是谁的房子?说得真好,一共有四只小白兔,小白兔在干什么呢?一共要搬多少块转呢?
(课件中展示四只小兔和四块砖)
同学们都很聪明,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每只小兔搬一块砖。边操作课件边提示:第一只小兔搬了第一块砖,第二只小兔搬了第二块砖„„(展示课件中线的连接),你看,一只小兔一块砖,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展示或者板书“同样多”)
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图中还有什么和什么是同样多呢? 2】感知“多些”和“少些”
小猪来搬木头了,可是小猪们很苦恼,为什么呢?小猪觉得它们一次搬不完这些木头,到底能不能呢,我们一起来帮它们看看吧。请问是几头小猪,几根木头呢?(出示小猪和木头课件)
对了,第一头小猪搬走了一根木头,第二头小猪搬走了第二根木头,这头小猪又拿走了这根木头,有多余的木头,那么木头多,小猪少,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头数多(板书或出示课件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头数多)
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头数多,那么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该怎么说呢? 课件展示: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请学生回答,其他同学作出判断,并根据学生回答填入答案“少”。
现在告诉老师小猪它们能不能一次把木头搬完?
3、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棒,请你们再观察,图上还有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 学生看图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巩固梳理,动手操作,拓展应用。
1、画一画
现在看着黑板上,老师画好了小猫、小猴、小猪,请三个同学上黑板画一画。第一个在小猫的下面画三角形,数量比小猫少;第二个在小猴的下面画圆,数量比小猴多;第三个在小猪的下面画正方形,数量和小猪同样多,没有上来的同学我们一起玩一玩游戏吧,请同学伸出手指比老师手指数多,再伸出和老师手指同样多,同学们做得可真好,那我们一起看看黑板上的同学画得好不好?
老师这有几个苹果和梨的水果贴片,请同学来和老师一起来比比看,什么多,什么少。(教师贴水果贴片,引导学生回答:苹果和梨的数量是一样的)。回答得真棒,那么老师这还有一些水果,请两个同学上来贴一贴,比一比吧。
3、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地好,这次啊老师要考考同学们谁反应快(出示课件)
指导学生看图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谁多谁少。
4、今天我们学了“同样多”“多些”“少些”请第一组的同学上台来,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第一组的同学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
指导学生一个男生对着一个女生这样一一的比较
5、布置作业:到校园里观察哪些多,哪些少
四、课堂小结
学生数一数,然后回答。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抢答 请位学生回答
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并回答
7.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七
一、经历构建概念过程, 渗透分类思想
当学生学习了平角、周角的概念后, 为了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理解, 必须对角进行分类, 理清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因此, 学生根据角估认角的类型, 从而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角的测量来修正角的类型, 形成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的策略。学生对下列角自主估认、测量、分类后, 进行交流并汇报。
生1:∠1和∠6是锐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小。经过我的测量, ∠1的度数是45°, ∠6的度数是50°, 我的估认与我的测量结果相同。
生2:∠3是平角, 因为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 与量角器经过中心点的0刻度线完全重合, 度数是180°。∠5是周角, 因为周角是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当周角的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到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这时正好是180°;再旋转到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时, 等于2个平角, 所以∠5的度数是360°。
生3:∠2和∠7是钝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大。经过测量, ∠2的度数是120°, ∠7的度数是130°。∠4是我的估认与实际测量不相同的, 我估认∠4是锐角, 经过测量发现∠4是直角。
生4:我想补充∠7不需要测量也能知道度数, 因为∠6和∠7形成一个平角, 已测得∠6=50°, 所以∠7=180°-∠6=180°-50°=130°。因此, ∠1和∠6是锐角, ∠4是直角, ∠2和∠7是钝角, ∠3是平角, ∠5是周角。
生5:我和同桌通过填表的方式来研究角的分类。
生6:我还知道各角之间的关系, 因为锐角<90°, 直角 =90°, 90°< 钝角 <180°, 平角 =180°, 周角 =360°, 所以, 锐角 <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生7:我想补充生6的各角之间的关系, 1平角 =2直角, 1周角 =2平角 =4直角。
要对角进行有效分类, 确定分类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经历估认角的类型、测量角的大小后再根据角的度数对角进行分类, 逐步概括并形成角的概念。正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 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二、经历估量、测量过程,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给定的角来估计角的度数, 根据角的度数来想象角的大小, 是学生学习角的度量的难点。如何让角的图形与角的度数有效结合?学生一组组地进行观察和比较, 判断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如图2)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每组中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大一些, 理由是下面的角的边比上面的角的边长。
基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特点, 学生用一幅三角板拼一拼图2中的每一组角, 判断上面的角与下面的角的大小, 并分别比较∠1, ∠3, ∠5和∠7及∠2, ∠4, ∠6和∠8的大小。学生用三角板拼后进行交流。
生1:我用三角板中的一个小角 (指30°角) 去拼∠1和∠2, 发现∠1和∠2是一样大的。
生2:我也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二组中的∠3和∠4, 发现∠3和∠4都含有2个小角。
生3: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大角 (指60°角) 去拼∠3和∠4, 发现∠3和∠4都是一个大角。
生4: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三组的∠5和∠6, 发现∠5和∠6都含有4个小角。我的同桌用大角去拼, 发现∠5和∠6都含有2个大角。
生5:我用三角板上的大角和小角都无法拼出第四组中的角, 第四组中的角无法判断。
生6: (边展示边说) 我用两块三角板能拼出∠7和∠8, 先用含有小角的三角板拼直角, 再用另一块三角板的角 (指45°角) 就拼出了∠7和∠8。虽然我知道∠7和∠8一样大, 但我不知道∠7和∠8的度数。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1:经过比较,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2: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因为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伸, 所以,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3:我发现∠1含有一个小角, ∠3含有两个小角, ∠5含有四个小角。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张开得越大, 角越大。
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比较, 得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叉开得越大, 角越大。请同学们再比较∠1, ∠3, ∠5和∠7四个角的大小, 有多大, 大多少?
生1:∠3的度数是∠1的2倍;∠5的度数是∠3的2倍, 是∠1的4倍;∠7的度数是∠1的4倍多一些。因此, 这四个角的大小是∠1<∠3<∠5<∠7。
生2:用我的三角尺无法判断四个角的度数和大多少, 而我同桌三角尺上的度数能判断这四个角的度数。
生3: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要比对要计算, 不仅麻烦, 而且有的角无法用三角板来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要用量角器。
学生先估计一幅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并量一量各是多少度, 再用量角器测量∠2, ∠4, ∠6和∠8中四个角的度数。学生估计与测量后, 进行交流并展示。
生1:长度标注在直角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 分别是90°、60°、30°。
生2:长度标注在底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有不同的地方, 在估测时, 下面的两个角分别是40°、50°, 实际测量时发现这两个角的度数都是一样的:45°。
生3:经过对一幅三角尺的测量, 我发现开口向右的角一般要看内圈刻度, 开口向左的角一般要看外圈刻度。
生4:经过对∠2, ∠4, ∠6和∠8四个角的测量, 我测量的结果是∠2=30°、∠4=60°、∠6=120°、∠8=135°。我发现∠4比∠2大30°, ∠6比∠4大60°, ∠8比∠6大15°。
生5:四个角测量的结果与我们拼的结果一样, 而且, 我从四个角的比较中发现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一定度数后形成的图形。
学生6:经过测量, 我现在能比划出30°、45°、60°、90°、120°、135°的角。我能想象出30°、45°、60°、90°、120°、135°角的大小。
三、经历多元作图过程, 渗透类比思想
学生在学习画角知识时, 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量角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不仅经历了画角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类比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经历画角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 (10°、45°、60°、90°、105°、120°、165°) , 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学生先自主画角, 再分组讨论, 然后进行展示。
生1:我每个角都是用量角器画的, 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 所以用量角器画角比较简单。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先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因此, 我在画一个60°的角时, 先画一条射线,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接着要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因此, 画角时,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 通过刚画的点, 再画一条射线。最后, 标好角的符号及度数。
生2:我觉得有的角用三角尺画比较简便, 用三角尺可以直接画出45°、60°、90°的角, 而10°、105°、120°、165°的角用量角器画比较简便。
生3:我除了10°的角要用量角器外, 其他的角用三角板都可以完成, 其中105°、120°、165°的角需要一幅三角板才能画出来。
师:谁来介绍一下用一幅三角板画出105°和120°、165°的角?
生4:画105°角的方法是:利用45°+60°=105°, 可以先用三角板画出一个45°的角, 然后与45°的角共一条边再画出一个60°的角, 这两个角的和就是105°。画120°角的方法与画105°角的方法是相同的, 可以利用60°+60°=120°或者90°+30° =120°来画。
生5:画165°角的方法是:利用30°+45° +90°=165°, 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个30°的角, 再接画一个45°的角, 然后再接画一个90°的角, 这三个角的和就是165° (如图3) 。
生6:我补充画165°角的方法, 利用45°+60° +60°=165° (如图4) , 我的同桌利用180°—15° =165°也能画165°的角 (如图5) 。
8.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八
请先别急于问我错在哪个地方,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你再问问身边的人。我知道你的回答是否定的。最近一段时间里,就“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这个问题,我随机地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结果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初中女生多半都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而初中男生则相对少一些。是啊,当我们在鞋店试鞋的时候,服务员经常会让我们把两只鞋都试穿一下,理由就是: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再给你出一个比较专业一点的问题:两个大小不同且各自又不对称的图形你能把它们摆成轴对称图形吗?这一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只是笔者的思维习惯罢了。
下面让我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吧,请您翻开人教版(201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67页,在标题“13.2 画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13.2-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
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个动手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画左脚印 → 对折 → 描图 → 打开 → 得到右脚印。注意,这个右脚印是按照左脚印描图画出来的;在这个描图的过程中,就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人的左脚印与右脚印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左脚和右脚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应该明白这里的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在人教版(2013年6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129页的右下角最后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教科书首先通过在半透明的纸上描图的方法,由左脚印得到了与它对称的右脚印。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归纳得出轴对称的特点。”
显然这里也认为“人的左右脚一样大”。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200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9页,在标题“12.2.1 作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12.2-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
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除了图的编号和一个标点不同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这说明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存在同一个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其他版本的教材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笔者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18页上也找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其内容是:
■
尽管这里只给出了一双脚印,显然是想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双脚印是轴对称图形”。请注意: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承认“人的左右脚一样大”。当然,也许是编者在前两个轴对称图形之后特意举出一个非轴对称图形的例子。那只能说我的思维跟不上编者了。
另外,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84页里有一个“读一读”栏目:“‘瞎转圈的道理”,说的是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步行时左、右腿迈的步子大小不一样,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個圈。这个“读一读”是让学生知道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的不相同”,所以“人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个圈”的道理。既然这里已经讲了“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那么学生会不会很容易联想到(或应该引导学生得出)“绝大多数人的左右脚的大小也不相同”呢?在上册教材里讲了这个“‘瞎转圈的道理”,在下册教材里再用脚印来说明轴对称就不应该了吧?
笔者又查看了2003年版的湘教版、苏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的相关章节,这些教材都未举“一双脚印成轴对称”这个例子,可能是注意到了“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这个事实吧。
9.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九
《分类》这节课教学结束后,感觉较成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结出来,为以后教学积累经验。
1、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2、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我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修改,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学生能看得到、摸的到、想得到。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美丽及生命力。
3、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如: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环节中找人的分类标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男女来分,这时我抓住机会问他: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按男女来分的呢?有个学生就说:上厕所时就是按男女来分的。很形象的体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数学价值。
4、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本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很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如课一开始,教师就把玩具、学习用品、服装等东西凌乱地堆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自然而然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有了欲望,教师并没忙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学生思考:5个小组如何分工才合理?当学生讨论得出应把东西分成5大类,然后各组整理一类。教师又让学生商量:你们组想整理哪一类?结果有4个小组想整理玩具,于是教师又趁机教育学生应互相谦让,从而使其中三个小组自愿整理服装、水果、鞋子,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感受,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又如:在引导学生把杂物分成五类物品时,我问学生:如果大家一起上来,会怎样?让学生想象这样做的危险和混乱,自然产生了讲秩序的想法,体验秩序能使生活有条理,渗透了做事要讲秩序的思想,无形中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做事的好习惯。
5、小学数学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课堂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0.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游戏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数感。
2、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或情景创设中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生活中10的例子(课件)圆片、尺子、教学重难点:10的分解和组成 教学设计:
一、引入
1.猜谜引出已认识的数0~9。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2)讲述故事:有一天数字娃娃0到9做起了排队游戏,“9”当了队长,就骄傲地说:“哈哈,我最大,‘0’最小。”“0”听了,伤心地哭了。站在旁边的“1”听了,就走出来对‘9’说:“我站在‘0’的前面,比你还要大!” “9”听了,真不敢相信。
师:“1”说的到底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由1和0组成的数字10。(揭题)
板书:10的认识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10的含义及10的数法。
A、投影出示主题图。(数鸽子)
请小朋友仔细看图,图中有几只鸽子,几个人?板书:10,你是怎样数的?指名学生回答,强调数数方法。
B、做与10有关的动作或说一句话。
小朋友,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事可多了,比如:老师有10个手指头,你能举一些和10有关的例子吗?(指名学生举例)
小结:你能用圆片来表示10吗?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摆摆,并说说自己用10个圆片摆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介绍自己拼成的图形,有的是一座桥,有的是一朵花,有的是一个拼音字母等等)
C、排队游戏。
问:请小朋友数一数讲台上这一排有几人?(一学生回答8人)
(请这位小朋友呀站进去)问:现在有几人?(9人)
如果想让这一排有10个人,怎么办?(再进去1人)
数一数现在有几人?谁是第10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怎样数?
2、尺子上的数。(实物尺)
A、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大家观察:
(出示尺子)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让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B、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有些数字躲在老师的手心在里面跟我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请你帮老师找出来,说一说理由。(老师随意蒙住数字,学生读读)
0 1 2 3 4 □ 6 7 8 □ 10
找找尺上哪个数字很特别,说说为什么?(有两个数字组成)
C、10的写法。
a师:10怎样写呢?指名在实物投影上书写。老师点评。介绍10的具体书写要求。学生在日字格中描描。(写2个)
b比10小的除了9,还有其他的数吗?说一说下面有几种填法。(在刚才的贴图之间加个圆圈,请学生填写10○9,10还可以比哪些数要大?学生说说。
从上面我们知道数字娃娃“1”和“0”站在一块组成了10,果然要比“9”大,数字“9”再也不敢骄傲了。(现在1到10这几个数字高高兴兴做起了快乐的课间操,小朋友也来做做吧!)3、10的分与合。
(瞧,你们那认真的劲儿,老师还要奖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电视大家都爱看,老师也很喜欢,可是今天大头遇到困难了,小朋友请你帮帮忙吧!)
a、情境引入(故事)。
有一天,大头儿子约小伙伴去踢球,小头爸爸就让他带10瓶水给小伙伴,大头儿子拎不动,哪位小朋友愿意帮他拎几瓶?拎一拎,说一说(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
边拎边根据学生拎的多少进行分与合。看到这一组,你想到了什么?
b、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c、汇报不同的分法。
根据汇报把分的结果交流汇报。学生大声读一遍。
d、记10的分与合。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来记忆10的组成。(学生介绍,取长补短学会记忆的方法)并快速把10的组成输入自己的“小电脑”中。(学生自由记忆)
◆ 师生互动:记忆“凑十”歌
(下面老师来检查你们的“小电脑”的记忆储存功能是否良好,我们一起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吧!)
对口令。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我说2,我说8,我们都是10的好朋友。„„)
◆生生互动。我们不但要动动小嘴巴,还要动动我们的小手,看看同桌之间合作的怎样?摆圆片游戏,两人摆的圆片自动组成10。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
四、课堂练习1.60页的做一做 2.练习十三第1 2 3题 板书
11.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十一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12.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十二
综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 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不妥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一、在数的认识方面
(一) 有关数数方面的估算
1.教材安排的内容
一上第89页练习十五第3题、一下第31页“100以内数的认识”主题图、一下第36页练习七第2题。
2.教材解读
安排的这几个内容, 我们可以渗透根据部分求整体的估算策略。即把一个大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先数出部分数, 再根据部分数求出整体数。
3.教学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 我教一下第44页练习八第8题“估计弹子的个数”时, 就是让学生先数出10粒弹子并观察, 再以此为标准进行估计的。这样学生说出的估计数是有根据的, 就不会很离谱, 有效地避免了学生随意猜数的情况。同时, 我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入手, 请学生估计一把豆子有多少粒, 估计一篇短小的文章有多少字, 先让学生数出10粒豆子有多少粒, 一行有多少字, 以此为标准再进行估计。课后请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再对生活中类似的事物进行估计。
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估算经验, 还培养了学生有根据地进行估计, 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根据部分求整体的估算策略, 学生能尝到估算的甜头, 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和一种习惯, 那么学生学习起来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兴趣。
(二) 有关接近一个数的估算
1.教材安排的内容
一下第42页练习八第1题和第4题。
2.教材解读
安排的这两个内容, 实际上是以后学习把一个数看做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等近似数的四舍五入法的基础, 以及通过用语言和相应的数据来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来发展学生的数感。
3.教学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 我请学生在数轴上填写整十数, 然后看一看:“所填数中, 哪个数最接近100?”“80接近100还是更接近50呢?”请学生在填写几十几的基础上, 想一想:“67在几十与几十之间, 更接近几十呢?”“六十几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
在学生初步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后, 我安排了请学生按要求选择数值的练习。如:小丽有37张邮票, 小明比小丽多一些, 小红比小丽少一些, 小花比小丽多得多, 小英比小丽少得多, 请你选择数 (32 13 42 95) 填在相应的人名字的下面。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感受非整十、整百、整千数与整十、整百、整千数的接近关系, 体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也是学生以后进行估算的必要基础。
二、在常见的量———时间认识方面
1.教材安排的内容
一上第120页练习二十三第9题、一下第100页总复习第9题和一下第105页练习十八第15题。
2.教材解读
安排的这些内容, 是让学生看接近整时的钟面, 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或过几个小时大约是几时。多进行这样的练习, 对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是很有好处的。
3.教学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 第一个内容我请学生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大约是几时, 它们都不是整时, 又接近整时, 用“大约几时”很方便地解决了问题;第二个内容我请学生说一说是几时多;第三个内容我先请学生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大约是几时, 再说一说过2小时大约是几时。并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这样的练习, 能使学生体会“大约”的含义和作用, 积累学生对“大约”的体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估计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从而有效建立时间观念。
三、在计算方面
1.教材安排的内容
一下第64页练习十一第9题和一下第70页练习十二第9题。
2.教材解读
这样的练习, 教材和教参都没有规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所以我觉得类似这样的问题, 都可以让学生有选择算法的空间, 也就是让学生可以选择口算、估算, 在比较中感受某种方法的优越性, 使学生形成估算意识, 提高估算技能, 发展计算能力。
3.教学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 我在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 设计了一些需要估算的题。如:
(1) 估一估, 填一填。
46+3= () 十多46+9= () 十多78-6= () 十多76-8= () 十多
(2) 不计算, 比较算式大小。
教材中的两道题我都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 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在口算、估算和交流中, 充分感受到估算的魅力, 增强估算的意识, 并把估算逐步内化为算法策略,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在解决问题方面
1.教材安排的内容
一下第55页练习九第11题, 如下图。
2.教材解读
安排这样的内容, 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这个练习,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往往不需要精确计算, 只需估算出结果就行了。
3.教学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 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 先估一估:“买一袋大米、一桶油和一包糖大约要多少元?”再回答:“李阿姨想买一袋大米、一桶油和一包糖, 她带了60元, 够吗?”
同时, 我还设计了一些情境题, 让学生选择估算的方法,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如:某校一年级 (3) 班有男生21人, 女生和男生差不多, 全班大约有多少人?在这个情境中, 由于女生的人数没具体的数, 学生不能顺利精确计算, 于是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果然, 陆续有学生的思维转向估算:男生约20人, 女生和男生差不多, 所以女生也可以看做大约20人, 这样就知道全班大约有40人。
这种做法, 在初次学习估算时, 设计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量, 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精确计算, 从而逼得学生要用估算来解决问题,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和必要性, 感悟到估算的优越性, 估算意识才能不断增强。
13.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十三
1、8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一个数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3、一个加数是7,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
4、被减数是16,减数是5,差是()。
5、在7、9、18、0、4、20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最接近10的数是()。
6、分针指向(),时针指向(),就是8时。
二、我们来填一填吧!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7+()=156+()=11()+8=12()+12=12()+9=18()+4=142、在()里填上“>”、“<”或“=”。
13-2()123+9()5+77+8()107()18-106+6()129+4()1
2三、我们来填一填,画一画吧!
1、画的△比○多1个。
2、画的○和☆同样多。
四、请你来解决问题吧!
1、原来有8个足球,小明又拿来4个,现在一共有多少个?
2、姐姐折6颗星星,妹妹折4颗星星,她们一共折了多少颗星?
3、玲玲在第一位,东东在第七位,玲玲和东东之间有几个人?
五、附加题!
1、看图找规律,再把盒子里藏的珠子画出来。
●○●●○○●●●○○○●●●●●○○○○○●●●●●●
14.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十四
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第9――-10页,完成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
教学目标: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
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 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15.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十五
1. 第2课《芦花荡》一文中的第54段写道:
“我打他们不用枪, 那不是我的本事。”这句话表达模糊不清。结合上下文来看, 意思是要写老头子的过于自尊自信和机智勇敢, 但是却没有表达出来, 误将双重否定和反问两种句式糅合在了一起。不妨将原句改为:“我打他们不用枪, 那才是我的本事!”或:“我打他们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这样就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了。
2. 在第11课《中国石拱桥》
16.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篇十六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如同一个双响爆竹,“噼啪”震天,清脆响亮,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是“平静”的,这是一种静态描写,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一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静一动一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气韵贯通,如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给它的特定称号,是说它枝条繁多,浓荫密布,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非常快活,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乌,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是太夸张了,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造出了“倾斜的隧道”,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
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而“唯”则是说“只”,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要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是热情,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老师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是理解,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如果不“沉思”,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如果不“沉思”,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以至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巧妙地呼应开头,显得圆活自如,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使“我”心驰神往,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色彩各异,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谁也没见过,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推荐阅读: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12-13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07-21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06-23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14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真题12-13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说课稿10-22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精品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