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2024-08-28

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9篇)

1.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篇一

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是一种知识基础性学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物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一直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要求。本文对于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培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是;素养

初中生自主思维能力较差,不能构建自己的物理知识网络结构。某种层度来说这源自与学生的科学能力不足,教学过程背离了物理教学的初衷。现今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模式方法,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进步,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改变我国初中物理教学现状,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初中物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作用

物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带领学生深入到系统教学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具有启蒙的重要作用性。

1.1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初中物理教学处在基础性阶段,对于学生的长久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实际性出发来说,大部分同学的未来实际应用中从事相关专业的相对较少。初中物理教学须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表层来看初中物理教学是学习专业性知识,但是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教会学生探究性的科学精神,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探索精神是科学进步的前提,老师在教学中传授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自我思维的结构和培养自主研究的能力。物理教学通过表象深入探究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老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思考不断提问,引起对于大自然的求知欲望,不断进行创新。

1.2通过初中物理教学树立科学的态度:人类能够客观准确的看待客观事情,在进行实践的活动中具有稳定的行为方向总体称为科学的态度。具体包含人类的独立思考、不轻易的相信迷信书籍、能够实事求是,关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树立正确的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在学习密度这节课程内容的时候,物理老师向学生讲解英国的科学家瑞利的故事。其关注科学实验中的微小变化,认真的态度最终研究探索了氩元素,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课堂上引用这个例子,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间接的带入了知识的学习,还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态度,让学生不断的追求真理,不畏惧外界的干扰和强权。

1.3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方式:初中物理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到科学的方法和思想。物理知识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具体包括物质结构、光、声、磁、电、热、力等等。不同的`系统依据不同的规律不断变化。物理学习就是深入研究表象下面蕴含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采用科学的手段不断的发现未知知识世界。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科学素质

培养科学素养不是短期内可以快速完成的工作,必须各界教育人士共同努力完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过去老师作为主导地位单一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激发出初中生自身的潜力,采用探究式的学习办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重视学生主体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要求不断升高,这也是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1帮助学生培养科学观:物理学科的特点是经过缜密和理性的思考,拥有自我的科学思维体系才能够正确掌握知识点,课堂教学中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特点,关注学生的性格、意志、动机、情感等多方面非智力性的外部条件在总体中的作用。这些外部因素对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老师结合物理知识的特性,发挥物理学科的文化和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观念。

2.2教学中渗透发展历史:物理学科的全部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一种体现,其中包含着多位科学家的态度和精神。物理教材的编排跟物理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其中还隐含着很多的科学实例。部分案例充分反映了人类的科学精神,以及细致的科学方法。在课堂学习中不断融入的科学史教学,带领学生明白知识发展的进程,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一种手段。在学习大气压强内容的时候,老师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展示当时的发展历史,科学家伽利略认为水泵的工作原理是因为真空的作用,可是托里拆利相信自己的想法,经过巧妙的设计证明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了大气压强的具体数值。通过这种融合知识点的做法,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领会到了科学的精神。将教材内容和历史知识点有机的融合到一起,设计出科学的课堂内容,带领学生共同进步。

2.3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和探究能力。实验教学需要学生主体动手参与,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积极的探索,逐渐提升判断观察力,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的能力。实验的生动性和内涵性为学生潜力的激发提供了可能性。初中生课程繁忙,个性明显,其本身的好奇心强烈,喜欢新鲜的事物,具有自己年龄段所特有的性格特征,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性,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开阔自己的眼界,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世界感到神奇,让其自己愿意加入到物理学习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实质的步骤进行,一步一步的分析物理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同时培养能力,两方面同步进行,循序渐进,在合作中培养起合作意识。平时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为学生安排物理实验课程,在实验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2.4关注科学前沿和教学结合:物理科学作为科学发展进步的基础性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的科学发展和初中物理合理结合,作为培养学生的一种途径。在课堂上通过最新技术的配合讲解,拓宽初中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的敏感性,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不断进步和提升。总而言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配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老师积极的结合物理教材内容特点,设立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敢于提问,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科学素质能力,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各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日后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杰文.关于初中物理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

[2]艾新锋.包梅梅.初中物理素质教育实施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3.

[3]王杰.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鲁东大学.2014.

 

2.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篇二

下面,我通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例,谈谈探究教学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精神、思维方法、科学工作技能、生物学基础知识等科学素质的关系。

一、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

(一)精心准备,让学生明确目的。

精心做好准备工作是进行探究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顺利实施探究教学的重要前提。具体的准备工作,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

1. 教师方面的准备工作

(1)分好学习小组。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可以是2人一组,也可以多人一组。如果学生任意组合,不要干涉太多。每组要选一名组长。

(2)教师应将实验的课题提前通知给学生,一般是提前一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能自由查阅相关资料。这其中就包括学生对生物教材的预习。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

在做该实验前,教师还应该向学生提供如下的知识信息:生物体中所含色素的种类与颜色(它包括植物与动物的);有机物溶解的特点(相似相溶的特点);各种色素的分子式(式量可以不提供);层析液的成分与各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苯与丙酮的毒性要着重介绍。

(3)做好实验仪器、药品的准备工作,摆放整齐、有序。

(4)设计好思考题。如: (1) 色素最主要存在绿色植物的什么部位? (2) 将叶片剪碎,还要加SiO2进行研磨的原因是什么? (3) 将菠菜的叶子剪碎研磨后,再加少量的CaCO3的原因是什么? (4) 能不能用丙酮以外的溶剂? (5) 为什么在对研磨液进行过滤的时候用脱脂棉,而不是用滤纸? (6) 有什么方法能使画的滤液线既细又齐呢? (7) 在层析的过程中,烧杯要始终盖好盖子的原因是什么? (8) 在滤纸上,由上至下,有多少种颜色的色素?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9) 观察滤纸条,间距最小与最大的两种色素、带宽最大的一种色素分别是什么? (10) 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实验的时候要保持实验室内外空气流通,实验后要用肥皂洗手,等等,是什么原因?……

2. 学生方面的准备

(1)选好组长。

(2)查阅有关信息,获得相关知识。

(3)与老师一起进行仪器与药品的准备。

(二)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创设真实的生物教学的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

(三)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粗盐的提纯是先溶解再过滤的,那么叶绿体内的色素是不是也先溶解后过滤呢?它是有机物,用什么来进行溶解呢?很多学生能猜测到:应该用有机溶解用丙酮或酒精等溶剂来溶解色素,然后进行过滤、分离。

(四)实验探究,观察分析。

在学生实验的时候,有的小组观察到溶解在丙酮里的色素是绿色的;有的小组用滤纸收集不到滤液;有的小组发现研钵中几乎没有研磨液,要求加丙酮;有的小组的学生觉得滤液的细线不好划,等等。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对各组进行巡视,纠正错误,对学生所提的问题给予点拨,启发他们积极的思考,正确的分析。对学生好的思路、好的设计都要给予肯定、表扬。

(五)归纳总结、验证猜测。

由于影响该实验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比较多,能顺利完成任务的学习小组不是很多,有的小组的实验效果不明显,有的小组的甚至实验失败。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对失误或误差要做正确的分析,必要的解释,并及时指导学生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抽空重做。

二、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在研究获得证据的基础上,提出各种解释的多种活动的途径。科学探究也可以指学生们用它获得知识、领会科学理论的各种活动。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观察、提问,还需要查阅各种信息,设计研究方案,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最后得到结论。在具体的教学中,探究学习是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可见,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所谓科学态度,就是指事实求是、不弄虚作假,不凭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产生偏见。科学态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要指导学生纠正各种错误,不允许学生伪造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同时也要提醒学生,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崇尚科学,不要迷信权威,盲从他人的结论。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包括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还应该具备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中,由于滤液细线划不准,常常造成实验结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重复多划,这也是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还应该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在学生的实验后,教师绝不让学生将有毒的或污染环境的物体随便倒入下水道,应该集中回收。

(三)科学思维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教学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探究教学就是把科学思维方式有效地融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之中的,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生物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学到思维的技巧。

3.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篇三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如《观潮》(本文所举课例均出自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但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它是如何形成的。学完本课后,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总结:为什么钱塘江会形成天下奇观的钱塘潮?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和课后查阅资料,就会概括归纳出钱塘潮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科学家做的实验是分别蒙住蝙蝠的眼睛和嘴巴,塞住它的耳朵,得到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实验?是蝙蝠没有鼻子呢,抑或是科学家的疏忽?鼓励学生去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增加探索的乐趣。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造出了雷达,造福于人类。针对这一发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作出贡献等等,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创造的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2.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就非常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对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的归纳概括,对课文的分类等,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独立地梳理所学知识,并能把这些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口头和文字表达中更有条理,更符合逻辑。如《太阳》这一课的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第(1)题是:太阳离我们有()……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要是把填上的数字换成“很远”、“很多”好不好,为什么?)在这里的括号里,应分别填上:“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三千五百年”和“二十几年”,用上这些数字进行说明可以使文章具体、通俗、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比“很”、“很多”显然要好,这样把词语进行比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课的第5、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太阳和雨、雪、风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培养他们思维的系统化。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太阳和雨、雪、风的关系,加深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说一说他们之间的联系。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我们身边的事物,有的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关联,其实并不是这样,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动手、动脑、动口,又加强了思维的训练。可以说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

3.升华思想,培养科学的品德。

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科学并从事科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客观求实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至关重要。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出现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来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是介绍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所做的一次著名的实验。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一生精心研究数学、物理和天文。他不仅有顽强的事业心,而且勇于向宗教迷信和错误思想作斗争。他25岁时,用求实精神批判了当时已经在科学界统治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在教授本课时,我们可以在揭题时,较为详细地介绍这位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体会伽利略当时面对的种种困难及他为了验证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反复实验,最后才决定向世人公布的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对他勇于质疑、大胆地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科学的伟大的精神有深刻的了解,对他产生敬仰,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使他们以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不盲目迷信权威,顽强奋斗,不断进取。

4.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更为直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冬眠》这一课时,我们可在预习时布置学生去查阅资料,解决以下问题:

①动物为什么要冬眠?

②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冬眠的特征?

③冬眠的益处何在?

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那么通过四年级语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小狮子、蝙蝠、刺猬、猫、麻雀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皂荚树、爬山虎、旅行家树等植物的生长特点,五彩池、钱塘潮、趵突泉等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加深对太阳、冬眠、浮力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以及新型玻璃等科学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

4.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篇四

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文/张 勇

摘 要:在高中的各学科教学中,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高中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育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一些,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起来,它不仅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体育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多年从事高中体育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建立新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体育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同时还对于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很明显的作用,因此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的未来考虑,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让体育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为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切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来。只有学生能发自内心地去参与体育教学,其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才能够慢慢地培养起来,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终身的体育意识;其次就是要建立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广泛地开展一些趣味性十足和竞技性十足的体育项目竞技,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出自己的潜在能力,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地领悟体育的精神,以对自身内在的品质进行塑造,这对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一、明确学生体育学习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必须要从学生的本质上进行改变,如果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目标并不明确,即便是有很强的兴趣驱使,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很难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讲述体育运动对于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能够逐渐地领会这门学科对于其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帮助,让其能够发自内心地去进行这门学科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尤其是对于当代的高中生来说,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对他们非常宠爱,很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没有品尝过辛苦的滋味,这部分学生在性格上往往也比较怯懦和软弱,稍遇困难则抱怨连连,在学习上的习惯也不是很好。而在体育的学习中则很容易对这些心理上的缺陷进行弥补,很多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都变得坚强了很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不再不断的抱怨,也有很多学生通过在体育的精神中懂得了如何做人和做事,这对于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二、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之后还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作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支持,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学生对于体育的很多项目了如指掌,这就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良好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对于对体育并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视频的播放和体育运动的宣传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诸多的体育项目中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项目来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讲述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要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体育比赛的视频,让优秀运动员出色地发挥来感染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对于篮球这项运动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大多数男生对于各级的篮球联赛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关注,这个时候我就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比赛视频来播放给学生,并在播放的过程中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述篮球比赛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和竞技技巧,很多学生在听了讲述之后都感觉到自己在篮球竞技水平上提高了很多,参与的积极性也变得更高。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体育竞技比赛,在班级内部分组进行对抗,在班级与班级和年级与年级之间组织开展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利用比赛的竞争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为了能够在比赛中有出色的发挥都私下里进行力量和项目技巧的训练,而且有很多学生自此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例如,清晨起来的慢跑和简单的力量练习等等,在比赛中的点点滴滴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体育的学习。

三、弘扬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

在组织学生开展竞技类的比赛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赛前的动员和赛后的总结,并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成熟程度不够,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高,很多学生对于比赛的胜利过分的渴望而表现得过于激进,在训练中容易造成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损伤,同时由于这种欠缺控制的求胜心理还会对对手的身体造成损伤,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自己的对手,在比赛中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真实实力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比赛中要充分地相信自己的队友。只有给予别人充分的信任,别人才会给予你充分的信任,单一的个人在竞技比赛中很难取得突出的成绩。很多学生通过体育精神的学习确实在体育的学习中变得平和了许多,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很多学生的竞技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并且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于其通过体育学生而变得成熟的心理而变得融洽了许多。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努力来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起来,因为这不仅对于我们眼下高中阶段的各学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是意义非凡。我们要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负起全面的责任来,让学生能够在体育的学习中锻炼出良好的身体素质以服务其在其他各学科中的艰苦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而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领悟体育的精神,从而在其不断的发展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程卫娜。如何在高中体育敖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06)。

5.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篇五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目标之一,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就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浅谈几点策略。

一、运用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并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以发展。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1.问题性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所有的探究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而进行的,这就像教师所设计的探究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除了由教师设计,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2.过程性

探究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视探究学习的过程,不可盲目地让学生模仿、照搬,而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3.开放性

开放性是探究学习最基本的特征,开放的探究问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二、改革试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试验是生物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生物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且试验对学生科学方法和思想方法的获得,以及对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改革试验,通过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实验的.改革趋势是增加实验数量,以探索性实验为主,重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尤其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习能力,而且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增加探究性实验,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始终置身于亲自动手实验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长足发展,在实验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在实验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总之,在高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6.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篇六

一、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学生的自信心是用心参与学习、参加集体活动、提高学业成绩的先导条件。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师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每一名学生多表扬、多鼓励, 千万不要根据学业成绩、个体差异, 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而区别对待, 这样做只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关心着自己。教师的期待、关怀、鼓舞和鞭策, 会激发学生的动力, 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二、着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当今竞争力日益增强的社会大环境下,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育他们以自己的实力参与竞争, 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教师在着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同时, 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育学生树立自尊心, 培养进取心, 以及遇到复杂困难时的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和抗挫折能力。

三、着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用崇高的师德、博大的爱心、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精心设计教育情境, 创新教育方法, 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 激发他们的求知心理,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 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才能在学校主动参与学习, 积极参与活动, 心理健康向上。比如, 在朗读教学时, 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 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增强情感体验。要通过自己的范读, 带领学生反复朗读, 引导他们用心领会作品的艺术境界, 在情感上产生对作品的共鸣。

四、着力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7.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篇七

一、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

哥白尼 (波兰) 曾说:人的天职就在勇于探索真理。科学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辩证意识, 更要敢于培养学生在真理中发现问题。其中数据记录、资料查询及实际考查是作为探究实验中常见的手段;对事物、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能使我们的条理更清楚, 结果更精确, 有着其它方法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 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科学的理解、运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接触到的实验数据, 修正学生对待数据的心理倾向, 可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锻炼数据资料整合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 培养学生敏感的数据意识, 信息搜集整合意识, 对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探究能力的提高, 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是笔者在近十年的一线教学中总结的培养学生在数据中、信息资料中养成求真意识的事例和一些看法:

作为科学老师笔者经常在自己的课上让学生提前或在实验中做一些信息搜集、数据调查和记录, 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随堂提问, 发现部分学生在观察现象、做实验时所收集和记录的数据资料是失真的。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实验数据不完整、不全面;有的学生实验数据误差偏大;还有的学生只顾操作忘记记录数据,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就伪造数据或者涂改实验数据……这些现象的存在, 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运用数据进行解释预测的实效性、真实性。

实验数据的统计和课前资料的收集失真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阻碍。例如在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三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气象观察》中, 笔者要求学生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及处理, 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 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笔者自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 因每次课堂上笔者都会询问最近一周最准确的天气情况, 学生们都会纷纷抢答。于是笔者信心满满地让学生在这堂课中以小组的形式来汇报最近一月的天气状况, 可结果学生都默不作声。原来孩子们为了应付这节课, 为了在课堂上不被老师揪出来说自己的统计是错误的、不准确的, 于是他们就在家里查看每一周的天气预报, 用天气预报中的数据做观察柱状图, 并告诉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

在每次抽查、督促活动中如果只注重学生的结果, 却忽视了学生们仔细观察、严谨的治学态度, 最终导致这一节课的教学只能以失败告终。最让笔者感到懊悔的是这一个单元观察天气现象的内容都是真真假假, 回想起来:如果学生长此以往以这样学习的方式来对待这门课, 那笔者不就是教会学生造假的、不认真的侩子手了吗?难道不准确就是错误的吗?难道错误就不该出现吗?……面对学生的哑然笔者才明白在科学课中有时尊重真实的错误比准确无误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更为重要;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和改正错误的机会, 才能引导孩子们在错误中成长起来, 认真对待每一个过程, 教会他们在科学活动中学会辨别真伪, 才能培养他们敢于纠正、规范自己的操作、每一个实验及其过程, 培养他们严谨治学态度。

二、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堂科学课成功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 学生在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探究是儿童本身的一种需要、也更是种天性, 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学生面对一些数据、信息、图片时, 自然激发起好奇心。例如:笔者在让学生学习《大树和小草》这一课中, 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观调, 然后带着大家到野外去观察——自己熟悉的小草和大树, 并在观察之前说说自己如何去对比观察它们, 让孩子们自己来设计观察方案,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浓了。而意想不到的是大家的观察方法既多又细又认真, 个个都像小老师一样来设计自己的观察方案, 做的结果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本节科学课学习形式的转变,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知识的被动接受灌输者转变为主动获取者。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质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和教师共同设计教学, 改进学习方法, 和同学互相交流、互相合作, 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挑选、挖掘……并通过实践、观察、课前查资料等方式自己解决提出来的问题。在这样的40分钟里,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科学家”。

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 就是较好地把握了课堂探究活动的开放性, 即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的头、手、嘴、眼、耳、鼻的空间和时间。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营养”, 让他们身临其境, 使他们学习的时空更为广阔, 头、手、嘴、眼、耳、鼻更加自由,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好奇心得到更大的提升、也更容易得到满足。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 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假设与猜想。

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 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在此基础上针对准备研究的课题, 引导学生提出两方面的猜想, 一方面是猜想问题的成因, 另一方面是猜想研究结果可能是什么。猜想不可能一下就找到问题的症结, 有的正确, 有的可能不正确,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应该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因此猜想需要有一定的依据:一是已有的经验, 二是科学事实。猜想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和引导, 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推理、比较, 形成假设, 并强化这种意识。另外, 要将学生猜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假设, 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基础。

(二) 面对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方法,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获得成功。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把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提出假设与猜想, 自主准备科学探究素材,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活动过程中允许学生失败, 并且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改进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最终取得科学实验的成功。养成学生辨别、观察、归纳的习惯, 让他们认识在错误中找到真理的重要性,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

四、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孩子们进行课外活动

《小学科学》作为课改中的一门新课程,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兴趣出发, 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来探究, 显得更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和知识性,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增强生产生活中科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初步懂得一些科学原理, 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自然科学课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例如在教学天气这一单元时, 首先笔者让学生观察水, 大家都知道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和常用的资源, 学生对水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质呢?比如水的颜色、气味等等学生没有充分的理性认识;在生活中水的各种形态 (比如冰、雪、雨、云雾……) 学生在生活中都亲自感受过, 但它们是不是水?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蒸气能直接变成冰吗?这些问题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也成为科学课课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内容。再如:声音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 在教学声音这一单元时, 笔者这样设计教学:利用橡皮筋和铁铅笔盒制作——能发声的铁铅笔盒, 通过学生身边物品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通过实验找出声音的存在并也适时提问: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听到了声音?怎样才能发出声音?……紧接着让学生课下利用身边的其他物品及可再次利用的废旧材料自己制作一个小乐器, 这时将课堂实验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培养他们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的常见性, 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学习, 通过学习也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生活的目的, 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我们是如何利用科学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以上是笔者对科学课教学活动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一些粗浅做法及认识。 新课改精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更高的标准, 要求我们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转变;如何让科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并教会学生养成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好习惯;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 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放性, 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力得到更快、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忠.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实践与研究[J].教学参考, 2010

8.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篇八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当是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理解科学素质的含义;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之下, 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过程中, 教师应如何做呢?本文笔者从践行新课程标准出发, 以粤教版物理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

什么是科学素质?现在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坚持科学发展观, 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来处理实际问题, 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说科学素质的要素结构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 以及科学的发展观。新课程标准中将它简单概括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二、如何利用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对人类认识自然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并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 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所产生的影响超越了科学认识的领域, 渗透到了人类生活中, 给人类的科技与生活带来了一种新的价值观。

本文就科学素质的内涵、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等方面, 结合粤教版物理教材来谈教师如何培养、评价学生的科学素质。具体来说, 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普及物理学科知识, 提高学生科学认知水平

科学知识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结晶, 它是由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组成, 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知识在科学素质中起着基础的作用, 没有科学知识就根本谈不上有科学的能力。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 可以说知识是海量的, 终身也学不完。但是, 这些知识中有一些是基本的、常识性的, 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或者说应当知道的。例如, 地球绕太阳转动是由于万有引力引起的;手机信号是靠电磁波来传播的。如果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的物理常识丰富一点的话, 就不会说出“绕地球飞行的飞船上没有重力”这种愚蠢的话了。

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比旧版本的教材更注重普及物理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新教材根据教学的内容增加了“资料活页”“实践与拓展”“我们的网站”等栏目。这些栏目介绍了大量的物理科学知识。如“资料活页”在必修2中有《以多大仰角掷物射程最远》在选修3-5中有《对光本质的认识》;“实践与拓展”在选修3-1中有《避雷针的作用》;在必修1中有《关于禁止高空掷物》;“我们的网站”在选修3-5中有《安全带为什么起安全作用》等等。专为文科的学生编著的选修1-1更是将普及物理知识为首要任务。如第三章《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和第四章《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所占的篇幅几乎为全书的一半。

教材包含了普及物理知识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有多少教师会为这些与考纲无关的知识花时间和精力。我看见很多教师在处理必修2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时, 一个机械能守恒定律往往会花1到2周的时间, 而处理第六节《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和第八节《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两节书时, 往往就用一节课, 给学生看看书就算了。我们的学生对能源的认识能有多深呢?有一次考试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于2003年6月l日开始蓄水并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发电, 发电站的电能最终来自于 ()

A.太阳能B.水的动能c.水的重力势能D.水的内能

这道题正确的答案是A。本来以为是一道送分题, 没想到却成了扣分的重灾区, 大多数的学生选了B或C。节约能源、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 而我们的学生对能源的认识如此的肤浅, 连最起码的常识都没有, 那么这些学生的能源意识又能有多深呢?将来我们怎么靠这些人去开发新能源技术?

普及物理科学知识应说不是一件难的事情, 不需要什么硬件, 也不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有两个。首先是教育者对什么是物理学科知识的认识不足。把物理学科知识简单地等同于教纲里要求的几个物理概念。一个能准确地说出弹力概念的人物理科学知识丰富呢, 还是一个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都理解的人物理科学知识丰富呢?显然应该是后者。其次是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没有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历年的广东省高考中, 考物理常识的题几乎没有, 只有1到2题目略带生活情景。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理科综合的物理部分的一道选择题用两根绳挂起一个灯笼, 考学生受力分析的能力, 如果这也算是考核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的话, 也太牵强了吧!再谈这两年的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2009年的试卷涉及生活中的物理常识的有9题 (7、11、18、28、29、40、47、48、59) , 占总题量 (共60小题) 的15%, 占总分值的11%。2010年的试卷涉及生活中的物理常识的有3题 (49、55、58) 占总题量 (共60小题) 的5%, 占总分值的8%。本来就不多, 还倒退了!

针对上述原因, 要普及物理学科知识, 提高学生科学认知水平, 首先要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其中的“知识”的定义要重新定位, 知识不应当是考纲中仅有的几个概念与规律, 还应当包括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甚至课外的一些物理知识。其次, 改变考试出题的思维模式, 不能够总是考公式和定律的应用。作为一名普通公民, 你可以不会用动能定理算物体做了多少功, 但你不能不知道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是来源于太阳。再次, 学校应当通过校本课程、兴趣讲座、黑板报等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如果一个民族的科学知识普遍缺乏, 又谈何科技兴国呢?

2. 重视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视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新教材中最大的亮点。以往的物理教育仅仅被理解为科学知识的传授, 把学科学习的过程变成背书、解题、考试的过程。粤教版物理教材十分注意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创造机会和条件。教材中有包含完整探究要素的探究如“实验与探究”栏目;有不追求完整探究要素的“观察与思考”栏目;有隐含规律的探究“讨论与交流”栏目, 也有没有定论的探究“实践与拓展”等等,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 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在探究中养成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尊重事实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学习的本质, 它应该贯穿整个课程。虽然现在的考试制度不能够很好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但是由于近年的极力宣传, 大多数教师深深地理解到经历探究过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长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会把这种探究精神内化, 对人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另外, 教材中将“实验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三个栏目穿插于课文内, 大多数教师在教育中都会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再之, 现今政府极力鼓励创造发明, 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发明、小创造比赛, 获奖者还可以在高考中获得加分, 也算是对当今高考制度无法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有效补充吧。

探究活动是比较花时间的, 在有限的时间内, 如何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探究活动的可行性, 在具体的问题中设计探究活动, 笔者认为这应当是现阶段大范围讨论的一个问题。教材中的某些设计活动是值得商榷的。如必修2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实验与探究”栏目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取两枚相同的硬币和两张与硬币表面面积相同的纸片。

(1) 将一枚硬币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它们下落的情况是。

(2) 把一张纸片捏成纸团, 将纸团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它们下落的情况是。

(3) 将一枚硬币和一枚表面贴有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它们下落的确情况是。

分析实验中物理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有没有关系。

该实验用三个物体, 通过变量控制的方法, 分析实验中物理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重力的关系, 由此得出生活中很多时候看到重的物体下落得快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原因。

该实验的材料易得, 实验的效果明显。我本人指导学生做过这个实验, 也听过几次关于这一节的公开课。我发现学生的脸部表情是一样的, 显示出“很无聊”。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和学生交流了一些意见, 了解到其实他们都知道很多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原因, 没有人会认为这和重力有关。而这个实验设计的前提是把学生当成有“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这种观念去处理的, 所以这个实验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违背了心理学的规律, 没有人会对熟知的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所以这个实验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再加上变量控制法较繁琐, 学生觉得无聊、不耐烦也就理所当然了。因而这个实验我认为可以考虑将它删掉。

在该节“观察与思考”栏目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用牛顿管演示羽毛和小石子下落快慢的情况。这个实验倒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虽然学生知道空气中羽毛下落得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原因, 但羽毛和石头下落一样快的情况他们从没有见过。每次我演示这个实验时, 学生都会惊讶得目瞪口呆。虽然没让学生亲自动手, 但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在自主观察和思考中探讨了事物的原因, 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探究形式。

3. 强调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突显物理教育的人文价值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 科技成果的应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品质和思维习惯, 当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效应, 如各类污染、能源危机等。“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国际科学教育发展培养人才的共同趋势。

粤教版物理教材突出物理科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如必修2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中第三节《飞向太空》介绍了人类航天的发展历史;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中第八节《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了各种能源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情况;选修3-4第四章《光》中第七节《激光》介绍了激光的应用。还通过“实践与拓展”“资料活页”和“我们的网站”等栏目指导学生广泛搜集素材, 丰富知识, 加深对科技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如“实践与拓展”在选修3-2中有一个选题“收集资料, 调查家中的厨房及厨具, 以‘厨房的革命’为题写一份科学报告”;“资料活页”在选修3-1中有《超导体》《常用电池》;“我们的网站”在选修3-4中有《高速的波峰焊接》等等。

科技是发展的, 这些与现代科技应用有关的教材也应与时俱进, 不能年年都是这样。如必修2第三节《飞向太空》介绍了人类航天的发展历史时就把2003年发射升空的“神舟五号”和杨利伟写进了教科书。但是在第八节《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各种能源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情况时, 对我国核能发展的介绍还停留在“正准备筹划建设全国目前最大的核电站——阳江核电站”。可是阳江核电站已于2008年12月17号正式开工了, 并预计于2013年首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还有该节书对核能的介绍是“以其储量丰富、污染小、运行安全可靠将成为今后的主要能源”。对太阳能的介绍是“它是一种清洁的能量”。事实上, 核能的使用由于备受争议近几年在世界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会不会成为今后的主要能源, 我看未必!太阳能由于技术的进步, 近几年的发展相当快, 而教材对它的描述还是十年前教科书的“清洁无污染”。

科学品质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关注物理学科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了解科学文化的价值在粤教版物理教材是有很多体现的。如必修2在“资料活页”《机械传动》中介绍了我国的祖先们在生产实践中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 发明了古老的齿轮传动和皮带传动, 并将它们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纺织上。对各个时代的科学家们如何发明创造的介绍也很多, 如《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伽利略的斜面探究实验》《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等等。结合教材中这些丰富的科学品质教育内容, 将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使学生领悟了物理学文化的发展过程, 以及科学家勤奋努力、善于思考、实事求事的科学精神。

科学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很重要的部分, 它包含多种能力, 因此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学校教育必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 中学物理的教育应该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 在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积极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2].蔡铁权.《公众科学素养与STS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2, (4) .

[3].余翔.《试论青少年科学素养及其培养》.《科技广场》.2004 (7)

9.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篇九

根据实验性质的不同, 科学实验可分为探究型和验证型两类。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实验探究——集体研讨——概括总结四个环节;验证性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个环节。在这两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经历“过程”, 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让学生提出实验设想, 让学生独立去实验, 让学生去得出结论。

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探究的动机往往来自对事物产生的好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 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对问题有兴趣, 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观察、实验、游戏、竞赛、魔术等手段, 让学生或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 或从事物矛盾处发现问题, 或从旧知识的类比演绎中发现问题。

如上《电磁铁》一课, 开始我让每个实验小组利用前一课学到的电磁铁的制作方法进行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比赛, 看哪一小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多。学生从比赛中就会发现各自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有多有少, 他就会去思考其中的原因, 从各自制作的电磁铁不同之处去提出假设。

有一个教师在上《轮轴》一课时, 先让同学们玩一个游戏, 让一个大个子男生用力握住啤酒瓶的颈部, 让一个小个子女生用力握住瓶身, 两人用力向相反的方向扭动, 结果试了几次, 大个子男生都“败下阵来”。问题自然从中产生了出来, 为什么个子小的女生手劲比大个子男生要大呢?学生就从这一“矛盾”处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二、猜想让学生自己去提出

猜想和假设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前奏, 只有提出了符合一般规律的假设或猜想, 才能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探究、验证。学生在对一个问题提出猜想或预测时, 肯定会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积极思考。在上《水的凝结》这部分内容时, 我就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露”的成因, 学生提出了以下几种可能性:

①是天上落下的雨水;

②是物体内部渗出的水;

③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水。

然后引导学生对几种猜想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合理的假设: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变成的。因此, 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科学实验和直接观察消除科学误解。比如在指导学生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时, 学生认为种子发芽需要有水分、空气、阳光、土壤 (肥料) 和温度。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 证实了种子发芽时只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只有当植物生长时才需要水分、空气、温度、阳光、土壤。

当学生转变了这种认识以后, 我又问学生:如果在屋前和屋后同时播下一粒相同的种子, 哪一粒会先发芽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屋前, 因为他们的前概念都认为屋前的阳光充足。可是, 等实验结束后, 所有学生都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屋前的土壤在太阳光强烈的照射下, 水分挥发得很快, 因为没有了充足的水分, 种子发芽的速度比屋后的慢了许多。

三、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

科学实验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达到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和实验能力去进行研究和探索。实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鼓励和扶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自我设计实验。

如教学《雨和雪》一课, 在学生推断出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成的之后, 要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推想。我引导学生思考:由于雨是水蒸气受冷凝结的, 那么怎样得到充足的水蒸气?怎样使水蒸气受冷?怎样使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点不断增大而从空中降落下来?学生讨论后, 很快设计出了各种“下雨”的方案。

再如在探究根的吸水作用时, 我是这样引导:

师:怎样证明植物是由根吸收水分的?

生1:可以把植物的根放在水里, 水减少了就说明是被吸收了。

生2:这样不行, 因为水要蒸发, 也会减少, 不能完全证明都是被根吸收的。

师:那么怎样阻止水分蒸发呢?

生1:可以给瓶子加个盖。

生2:加个盖, 植物又怎么放呢?

生1:可以在盖子上打一个和茎差不多大的洞, 把茎夹住。

师:洞和茎之间还有空隙, 水分还会蒸发, 不够严密。生:可以在空隙处滴上蜡烛油把它封住。

师:好主意, 谁还有好办法?

生:我认为可以在水面上加一点菜油, 因为油比水轻, 浮在水面上, 可以把水和空气隔开, 阻止水分从水面蒸发。

师:不错, 那么, 怎样才能使根吸收的水看起来明显一点呢?

生:选一棵叶子多的植物。

生:用细一点的瓶子。

至此, 植物的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就设计出来了。这种由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案, 比教师直接“教给”他要好, 由于是他们自己动脑筋设计出来的, 实验起来才不会“丢三落四”, 肯定会认认真真, 一丝不苟, 而且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是启发学生运用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发展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做

科学课的课堂实验除了一些非常复杂、难度较大、有一定危险性的需要教师做演示之外, 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让学生自由地去摆弄, 去尝试。在教学《滑轮》一课,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弄明白动滑轮和定滑轮各自的作用之后, 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 看能否把两种滑轮组合起来, 达到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目的。学生马上动手组装。在经历多次失败之后, 学生终于组装成功了。试想, 如果这一步由教师来完成, 或者由教师讲清组装方法, 再由学生组装, 就比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要逊色得多。

教师在教学中, 要放开学生的手脚, 不能充当指挥者, 要求学生按着教师的口令“一、二、一”齐步走, 这样做学生只动手不动脑, 没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如上《摩擦起电》一课, 让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我把尽可能多的材料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地去摆弄。结果学生设计出十几种实验方法:如用手摩擦塑料包扎带, 使包扎带向四面散开, 摩擦吹塑纸使之“粘”在手心不掉下来, 摩擦气球去吸引女同学的长头发, 摩擦泡沫塑料粘在身上像雪花, 摩擦塑料笔杆去吸引粉笔灰, 等等。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创新精神和科学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五、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 收集事实和数据后, 就必须采取师生研讨或小组研讨的方式,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或类比推理解释现象, 或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此及彼,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升华过程。

比如在学生完成“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后, 知道了是蜡烛的热量使箱内空气流动成风的。然后启发他们进行类比思考:自然界的环境和“箱子”一样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因为太阳的热量使地球上各个地方的温度不一样, 有的地方温度高, 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 空气受热上升, 压力减小, 其它地方温度低、压力大的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 从而形成风。并由此顺利地解释了海陆风、季风、山谷风形成的原因。学生的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也在这一环节得到了培养。

上一篇:中学生个案分析与研究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小蚂蚁力气大》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