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2电子教案

2024-10-03

建筑力学2电子教案(共7篇)

1.建筑力学2电子教案 篇一

建筑力学2 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Mechanics Ⅱ

学 时 数:40 学 分 数:2.5 编写日期:2012年11月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本科)执 笔 人:王春燕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并在许多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结构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巧,一般工程结构的受力特点、分析方法;掌握杆件结构体系的组成分析,杆件结构内力的分析与计算;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工程结构计算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精讲多练,通过适量的作业练习加以理解和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难易适中的题目作为例题。并适当增加结合工程实际型题的数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方面:为达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一定量的习题。通过练习题,首先要求学生提高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并学会应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其次要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采取的形式主要是课后布置作业,每次课后习题量为1-3题,并安排适当数量的分析讨论课。考试环节:

1、考试资格:按照学校12级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2、考试内容:全学期教学内容,注重考察能力;

3、考核方式:教学过程考核和期末闭卷笔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4学时)

教学内容:基本概念;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几何组成分析;几何组成与静定性的关系。教学要求:

1、理解约束、自由度、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可变体系、瞬变体系的概念;

2、掌握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

重点: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具体分析。难点: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第二章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10学时)

教学内容:多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桁架、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几种主要桁架受力性能的比较,静定结构的基本特征。教学要求:

1、了解刚结点的力学特性,理想静定平面桁架,零杆的分析;

2、熟练掌握多跨静定梁内力图的绘制,各种静定刚架支座反力和内力的计算、内力图的绘制,节点法、截面法、联合法计算桁架内力,简单静定组合结构的内力的计算方法。

重点:绘制多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桁架的内力图。难点:静定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

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8学时)

教学内容:虚功原理的基本概念,变形体虚功原理,静定结构在荷载、支座移动作用下引起的位移计算,互等定理。教学要求:

1、了解结构线位移、角位移、实功与虚功,广义力与广义位移,产生位移的原因,计算位移的目的;变形体虚功原理的两种形式(虚力原理、虚位移原理);功的互等定理,位移互等定理,反力互等定理,反力与位移互等定理;

2、理解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的积分法;静定结构因支座移动时的位移计算原理和方法;静定结构的一般特征;

3、掌握用图乘法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应用互等定理简化结构计算; 重点:用图乘法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难点:变形体虚功原理,图乘法。

第四章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6学时)

教学内容:超静定结构的一般概念和超静定次数的确定,力法基本原理与力法典型方程及其应用,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内力图的校核,对称结构的计算。教学要求:

1、了解力法计算超静结构的位移及其最后内力图的校核,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受力特性;

2、掌握力法的基本原理,判定超静定次数,选择力法基本体系,建立力法基本方程;力法计算荷载作用下1、2个未知量的超静定梁、刚架;用半结构计算对称结构;力法计算支座移动引起的单跨超静定梁的内力。重点:力法计算超静定梁、刚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难点:力法的基本原理;计算系数及自由项。第五章 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10学时)

教学内容: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位移法的基本概念,位移法的典型方程的建立。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对称性的利用。教学要求:

1、了解力矩分配法的正负号规定、转动刚度、分配系数、传递系数的物理意义;

2、理解单跨超静定梁的形常数、载常数的计算及常用形常数、载常数表的应用,通过单结点的力矩分配法,理解力矩分配法的物理意义;

3、掌握位移法的基本概念、基本体系、基本未知量、基本原理;用位移法的典型方程计算连续梁、刚架在荷载作用及支座移动下的内力;利用转角位移方程计算超静定结构;根据远端的不同支承条件熟练地写出各种情形的杆端转动刚度、传递系数,并计算分配系数;力矩分配法的主要环节;利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多结点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重点:利用位移法的典型方程计算连续梁、刚架;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难点:计算系数及自由项,多层、多跨刚架的计算。第六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2学时)

教学内容:影响线的概念,静定梁的影响线,利用影响线计算影响量。教学要求:

1、了解影响线的概念,影响线与内力图的区别,连续梁内力包络图的绘制方法;

2、掌握静力法作静定梁的反力和内力影响线,可动均布活载最不利位置的确定方法,移动荷载最不利位置的确定方法,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弯矩的求法。

重点:静力法作梁的影响线,移动荷载最不利位置的确定方法,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的求法。

难点:内力包络图。

四、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后续专业课的先行课,与土建、机械等专业的许多课程有密切联系,同时他又以先修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工程力学1》等为基础。特别是和《建筑力学1》中的静力学、材料力学部分知识关系紧密。它们的任务基本相同,只是研究对象有所不同。材料力学以研究单个杆件为主,而结构力学主要研究的是由杆件组成的结构,即杆系结构。该课程的学习也为今后进行结构设计、科学研究打下了力学基础。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1] 周国瑾.《建筑力学》(第二版).2000.同济大学出版社; [2] 李前程.《建筑力学》(第一版).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刘鸣.《工程力学》(第一版).200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议教学参考书:

[1] 沈养中.《建筑力学(下册)》(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6; [2] 雷桂珍.《建筑力学练习题 下册》(第一版).2003.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 周树培.《建筑工程力学》(第一版).1991.重庆大学出版社; [4] 杨天祥.《结构力学(上、下册)》(第一版).1979.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龙驭球.《结构力学教程(上、下册)》(第一版).1979.高等教育出版社。

2.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7-8章 篇二

任课老师:杨维英

第七章: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内容提要: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类型及各自的受力特点

学习目标:理解单向板肋形楼盖,双向板肋形楼盖的受力特点和构造

理解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式楼梯,梁式楼梯的构造要求

了解装配式楼盖的结构布置,预制梁板的形式及连接的构造要求 课前熟悉钢筋混凝土楼盖的分类:

按形式分:单向板肋形楼盖、双向板肋形楼盖、井式楼盖、密肋楼盖和无梁楼盖 按施工分: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

7.1现浇肋形楼盖

7.11受力特点

板一般四边均有支承,板上的荷载通过双向受弯传到四边支承的构件上。但当区格板的长边l1与短边l2之比较大时,板上的荷载主要沿短边方向传递到支承构件上,而沿长边方向传递的荷载较小,可忽略不计。

《混凝土规范》规定,当l2/l1≤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当2.0

单向板肋形楼盖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双向板肋形楼盖较单向板受力好、板的刚度好,但构造较复杂、施工不够方便。

7.12单向板肋形楼盖

7.121结构平面布置(掌握结构平面布置方案)

在实际工程中,单向板、次梁、主梁的常用跨度为:单向板1.7~2.5m,一般不宜超过3m;次梁4~6m;主梁5~8m。

单向板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方案通常有以下三种:

(1)主梁横向布置,次梁纵向布置(2)主梁纵向布置,次梁横向布置(3)只布置次梁,不布置主梁 7.122板的构造

(1)板厚:单向板板厚一般取l0/35~l0/40,悬臂板可取l0/10~l0/12(2)板中受力钢筋:板中受力钢筋有板面承受负弯矩的板面负筋和板底承受正弯矩的受力钢筋,选择板内正、负钢筋时,一般宜使它们的间距相同而直径不同,但直径不宜多于两种。

连续单向板中受力钢筋的配筋方式有弯起式和分离式两种

(3)板中构造钢筋(重点):分布钢筋;与主梁垂直的附加负筋;与承重砌体墙垂直的附加负筋;板角附加短钢筋

熟记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的种类和伸入支座的要求

图7.6 墙边和角部附加负筋

7.123次梁的构造

次梁的截面高度一般为跨度的1/15~1/20,梁宽为梁高的1/3~1/2。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一般为0.6%~1.5%。位于次梁下部的纵向钢筋除弯起外应全部伸入支座 次梁的一般构造要求与第3章受弯构件的配筋构造相同 7.124主梁的构造

主梁的截面高度一般为跨度的1/8~1/12,梁宽为梁高的1/3~1/2。主梁的一般构造要求与次梁相同。

次梁与主梁相交处,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有可能在主梁上产生斜裂缝而引起局部破坏,所以,在主梁与次梁的交接处应设置附加横向钢筋。

图7.9 附加横向钢筋布置

7.1.3 双向板肋形楼盖

(1)双向板的受力特点 :双向板沿两个方向弯曲和传递荷载,即两个方向共同受力,所以两个方向均需配置受力钢筋

(2)板底板面裂缝形状:板底中部裂缝沿45°角向板的四角扩展,板顶面四角产生环状裂缝

(3)厚度:双向板的板厚不宜小于80mm。为满足板的刚度要求,简支板板厚应≥l01/45,连续板应≥l01/50(4)支撑梁的受力特点:沿短跨方向的支承梁承受板面传来的三角形荷载,沿长跨方向的支承梁承受板面传来的梯形荷载。7.2 装配式楼盖

7.2.1 结构平面布置方案 :

(1)横墙承重(2)纵墙承重(3)纵横墙承重(4)内框架承重 7.2.2 预制板的形式 :

常用的预制板有实心板、空心板、槽形板、T形板、夹心板

7.2.3 预制梁

一般混合结构房屋中的楼盖梁往往是简支梁或带悬挑的简支梁,也常采用连续梁 7.2.4 装配式楼盖的连接

(1)板与板的连接(2)板与墙或板与梁的连接(3)梁与墙的连接(4)对于抗震设防区的多层砌体房屋,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7.3 钢筋混凝土楼梯(重点)

1.现浇板式楼梯

形式及适用范围:由踏步板、平台板和平台梁组成,一般用于跨度在3m以内的小跨度楼梯较为经济。板式楼梯的下表面平整,施工支模方便,外观也较轻巧,但斜板较厚(为楼段板水平长度的1/25~1/30),当跨度较大时,材料用量较多。

受力特点:板式楼梯斜板承受均布面荷载作用,两端支承在平台梁上;平台板承受均布面荷载作用,两端支承在平台梁或墙上;平台梁承受楼梯斜板和平台板传来的均布线荷载作用,并传至墙体,由墙体再传给建筑物的基础。平台梁计算简图:见书上图7.29

板式楼梯的配筋:见书上图7.26 2.现浇梁式楼梯

形式及适用范围:由在斜板两侧或中间设置的斜梁、踏步板、平台板和平台梁组成。用于梯段较长时较为经济,但梁式楼梯的支模及施工均较板式楼梯复杂,且外观也显得笨重。受力特点:梁式楼梯的平台梁承受斜梁传来的集中荷载和平台板传来的均布荷载及平台梁自重。平台梁一般按简支梁计算

平台梁计算简图:见书上图7.32 梁式楼梯斜梁的配筋见书上图7.31 3.装配式楼梯的构造

常用的装配式楼梯有悬臂式楼梯、板式楼梯、小型分件装配式楼梯等。装配式楼梯一般各地均编有通用图,可根据制作、运输、吊装等条件选用。

作业布置:课后思考题7.2,7.3,7.6

第八章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内容提要:介绍钢筋混凝土多层及高层房屋的结构体系,以及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受力特点、构造要求和抗震措施。

学习目标:了解钢筋混凝土多层及高层房屋的常用结构体系的特点及适用高度; 理解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受力特点、构造要求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和抗震构造措施。

课前:掌握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的定义;

结构内力,位移与高度的关系

8.1 常用结构体系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常用结构体系可分为四种类型: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各有不同的适用高度和优缺点。

8.1.1 框架结构体系

概念:采用梁、柱组成的框架体系作为建筑竖向承重结构,并同时承受水平荷载

优点: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做成需要较大空间的会议室、餐厅、办公室及工业车间、实验室等,加隔墙后,也可做成小房间 缺点: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水平位移大

适用层数:6~15层,非地震区也可建到15~20层。8.1.2 剪力墙结构体系

概念:将房屋的内、外墙都做成实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优点:整体性好,刚度大,在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很小。缺点:剪力墙间距太小,平面布置不灵活,结构自重较大 适用层数:10~50层

8.1.3 框架-剪力墙体系

概念:在框架中设置一些剪力墙,就成了框架-剪力墙(简称框-剪)体系

优点:结构总体刚度加大,侧移减小。同时,通过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通过变形协调,使各种变形趋于均匀,改善了纯框架或纯剪力墙结构中上部和下部层间变形相差较大的缺点

适用层数:15~25层,一般不宜超过30层

8.1.4 简体体系

概念:由筒体为主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8.2 框架结构

8.2.1 框架结构类型

(1)全现浇框架

优点;整体性及抗震性能好,预埋铁件少,较其他形式的框架节省钢材等。

缺点:模板消耗量大,现场湿作业多,施工周期长,在寒冷地区冬季施工困难等。(2)装配式框架

优点:构件质量容易保证,并可节约大量模板,改善施工条件,加快施工进度,缺点:结构整体性差,节点预埋件多,总用钢量较全现浇框架多,施工需要大型运输和拼装机械,在地震区不宜采用。

(3)装配整体式框架

优点:保证了节点的刚性,提高了框架的整体性,省去了大部分预埋铁件,节点用钢量减少 缺点:增加了现场浇筑混凝土量

(4)半现浇框架

优点:全现浇简单,而整体受力性能比全装配优越。梁、柱现浇,节点构造简单,整体性较好;而楼板预制,又比全现浇框架节约模板,省去了现场支模的麻烦

8.2.2 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框架结构承受的荷载包括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及楼(屋)面活荷载,一般为分布荷载,有时有集中荷载。水平荷载主要为风荷载。

在高层框架结构中,竖向荷载的作用与多层建筑相似,柱内轴力随层增加而增加,而水平荷载的内力和位移则将成为控制因素。

侧移由2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移由柱和梁的弯曲变形产生;第二部分侧移由柱的轴向变形产生

框架抗侧刚度主要取决于梁、柱的截面尺寸。通常梁柱截面惯性较小,侧向变形较大,所以称框架结构为柔性结构。

竖向活荷载具有不确定性。梁、柱的内力将随竖向活荷载的位置而变化。风荷载也具有不确定性,梁、柱可能受到反号的弯矩作用,所以框架柱一般采用对称配筋。8.2.3 现浇框架节点构造

具体有四点要求,见书上164页

8.3 剪力墙结构

了解几点要求:(1)为保证墙体的稳定及浇灌混凝土的质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楼层净高的1/25,也不应小于140mm。(2)(3)(4)采用装配式楼板时,楼板搁置不能切断或过多削弱剪力墙沿高度的连续性,剪力墙至少应有60%面积与上层相连。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混凝土不宜低于C20级

剪力墙上开洞时,洞口边缘必须配置钢筋,必要时应配斜筋以抵抗洞口角部的应力集中。

熟读书上166页的图8.12 剪力墙截面的配筋形式和图8.13洞口配筋

8.4 框架-剪力墙结构简介

8.4.1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点

剪力墙的变形以弯曲型为主,框架的变形以剪切型为主。在框-剪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由楼盖连接起来而共同变形。

剪力墙负担大部分水平力;另外,框架和剪力墙分担水平力的比例,房屋上部、下部是变化的。在房屋下部,由于剪力墙变形增大,框架变形减小,使得下部剪力墙担负更多剪力,而框架下部担负的剪力较少。在上部,情况恰好相反,剪力墙担负外载减小,而框架担负剪力增大。

8.4.2 框架-剪力墙的构造要求

(1)剪力墙是主要的抗侧力构件,承担着大部分剪力,因此构造上应加强。

(2)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也不应小于h/20(h为层高)。(3)剪力墙墙板的竖向和水平方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并至少采用双排布置。

(4)剪力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端柱组成边框。(5)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

(6)剪力墙洞口上、下两边的水平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根直径12mm的钢筋,钢筋截面面积分别不宜小于洞口截断面的水平分布钢筋总截面面积的1/2。

(7)当剪力墙墙面开有非连续小洞口,且在整体计算中不考虑其影响时,应将洞口处被截断的分布筋量分别集中配置在洞口上、下和左、右两边,且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穿过连系梁的管道宜预埋套管,洞口上、下的有效高度不宜小于梁高的1/3,且不宜小于200mm,洞口处宜配置补强钢筋,熟读书上168页图8.16 洞口补强配筋示意

8.5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措施

8.5.1 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及其破坏作用 地震是指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工程活动以及火山爆发、地壳的运动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地震破坏的主要表现有:1)地表破坏现象;2)房屋结构破坏 8.5.1.2 地震震级和烈度 掌握几个定义

(1)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图表确定。震级用M表示。

(2)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3)震中烈度:震中区的烈度

并了解表8.1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内容 8.5.1.3 建筑地震设防(1)抗震设防的依据

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的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称为基本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取基本烈度。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3)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防标准是指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具体的4个标准见书上170页

(4)抗震设防的目的(重点)

抗震设防的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个基本水准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8.5.1.4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所谓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下:

(1)场地和地基的要求

(2)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3)结构体系的要求

8.5.2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措施

8.5.2.1 震害特点

(1)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震害

①结构层间屈服强度有明显的薄弱楼层

②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

③砌体填充墙的破坏较为普遍

④防震缝的震害也很普遍

(2)高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震害

①设有抗震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②连系梁和墙肢底层的破坏是抗震墙的主要震害

具体的震害特点见书上172页 8.5.2.2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房屋的适用高度和高宽比(2)抗震等级

①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震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②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③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④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表8.3确定抗震等级(3)防震缝

①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最小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②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用①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①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70mm。

③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4)抗撞墙

(5)纵向钢筋锚固和连接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的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法,一、二级框架柱的各部位及三级框架柱的底层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也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三级框架柱的其他部位和四级框架柱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6)箍筋的要求

箍筋末端应作135°的弯钩,弯钩的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高层建筑中尚不应小于75mm 8.5.2.3 抗震构造措施

(1)框架结构的抗震措施

1)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2)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置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8.9(详见P177)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4)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mm;剪跨比宜大于2;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5)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宜对称配置;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6)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①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

②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外尚应取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③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高。一般情况下,加密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8.12(详见P178)采用。7)框架梁、柱纵向钢筋在节点核心区的锚固和搭接

(2)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

2)抗震墙竖、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不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小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3)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表8.14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4)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如图8.21所示。5)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宜按图8.21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并宜符合表8.15(详见P182)的要求。

6)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应按柱的要求进行设计,箍筋应沿全高加密。7)

一、二级抗震墙跨高比不大于2且墙厚不小于200mm的连系梁,除普通箍筋外宜另设斜向交叉构造钢筋。

8)顶层连系梁的纵向钢筋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3)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①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16,抗震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端柱组成的边框;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并应满足框架结构柱的抗震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

②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并应双排布置,拉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③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对框架和抗震墙的有关要求。

3.数字电子技术教案-2 篇三

2011 —2012 学年第一学期

电信工程学院电子技术系(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研室 课程名称

数字电子技术

任课教师

何鹏云

授课形式

理论教学√课内实践□理实一体□习题复习□考核评价□其他活动□

课时安排

序号

授课日期

9月07日

授课班级

教学内容:

学习情景一:逻辑代数

任务3: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 任务4:公式化简

教学目标: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了解数字电路的特点及分类,数制与编码的概念,各种数制之间的转换

总结归纳

团队合作

了解不同类型逻辑表达式的相互转换以及最简与或表达式

自学能力

沟通技巧

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基本公式、基本定理和化简方法

分析能力

耐心细致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来初步认识 难点:公式化简

解决方法: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分析,最后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深化

授课地点:教室 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

设备及材料:计算机、多媒体、黑板 其它资源:

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通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作业和思考题: 必做题:(见教案续页)15分钟 选择题:(见教案续页)10分钟

课后小结:

学生了解逻辑代数的基本知识,学会公式化简。

填表说明:1.序号,指该课程授课的顺序号,应与授课计划一致;2.授课形式在相应的选项打“√”。授课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时间分配

方法及手段

任务3: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

一、引入情景:

问题1: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

逻辑代数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运算的代数,是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的数学工具。在逻辑代数,只有0和1两种逻辑值,有与、或、非三种基本逻辑运算,还有与或、与非、与或非、异或几种导出逻辑运算。逻辑是指事物的因果关系,或者说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这些因果关系可以用逻辑运算来表示,也就是用逻辑代数来描述。事物往往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在逻辑代数中可以抽象地表示为 0 和 1,称为逻辑0状态和逻辑1状态。

逻辑代数中的变量称为逻辑变量,用大写字母表示。逻辑变量的取值只有两种,即逻辑0和逻辑1,0 和 1 称为逻辑常量,并不表示数量的大小,而是表示两种对立的逻辑状态。

二、资讯学习

问题1:有哪些基本逻辑运算?

1、与运算

与逻辑的定义:仅当决定事件(Y)发生的所有条件(A,B,C,„)均满足时,事件(Y)才能发生。表达式为: Y = A B C

2、或运算

或逻辑的定义:当决定事件(Y)发生的各种条件(A,B,C,„)中,只要有一个或多个条件具备,事件(Y)就发生。表达式为:

Y = A + B+ C

3、非运算

非逻辑指的是逻辑的否定。当决定事件(Y)发生的条件(A)满足时,事件不发生;条件不满足,事件反而发生。表达式为 :

5分钟 5分钟 30分钟

用生活中的小实例启发引导,小组讨论解决方案; 多媒体课件引导 材料学习小组讨论 课堂小组提问

授课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时间分配

方法及手段

问题2:什么是复合逻辑运算?(1)与非运算: 逻辑表达式为:(2)或非运算: 逻辑表达式为:(3)异或运算: 逻辑表达式为:(4)异或运算: 逻辑表达式为:

问题3:逻辑函数及其相等概念

(1)逻辑表达式:由逻辑变量和与、或、非3种运算符连接起来所构成的式子。在逻辑表达式中,等式右边的字母A、B、C、D等称为输入逻辑变量,等式左边的字母Y称为输出逻辑变量,字母上面没有非运算符的叫做原变量,有非运算符的叫做反变量。

(2)逻辑函数:如果对应于输入逻辑变量A、B、C、„的每一组确定值,输出逻辑变量Y就有唯一确定的值,则称Y是A、B、C、„的逻辑函数。记为

10分钟 2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用一些简单的实例和数字来说明数制之间的关系及重要性。让学生实际动手练习;教师指导 启发式学习小组讨论 课堂提问 PPT演示

授课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时间分配

方法及手段

三、总结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和工作效果,小组讨论,笔记整理,老师进行点评,总结本学习情境的学习成果,讲授拓展性知识。本节重点: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 公式化简。拓展知识:

1、逻辑代数的各种运算及法则。

15分钟 5分钟

布置课堂作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教师讲解 总结评价 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任务1: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 任务2:公式化简

基本逻辑运算 复合逻辑运算 逻辑函数及其概念 简单的公式化简

总结评价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一、课后习题1.7

4.2.10有理数乘方电子教案1 篇四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本节运算是初中有理数运算的一种,教科书通过实例感受当低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理解乘方运算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时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关注学生对有理数乘方意义的理解,结合有理数乘法运算进行乘方运算的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有理数乘方运算。难点:乘方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

2、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3、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计算(1)

121212121

(2)22222=

【新课探究】: ★知识点

(一):乘方的定义

先阅读课本83页至84页,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再阅读一遍课本,领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然后结合课本内容试着解决下面的内容,并把答案写在相应的空白处。

1、(1)阅读课本83页引例: 1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分裂成2个,2次分裂分裂成____个,3次分裂分裂成_______个„10次分裂分裂成_________个。创新支点.你是如何计算的?

⑵试着举出生活中乘方的例子.⑶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______.这种求n个相同的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_______,乘方的结果叫做_____,a叫做_____,n叫做_____,an

读作_________.特别地,一个数可以看作本身的___次方.针对性练习1: 完成课本84页随堂练习1。

★知识点

(二): 乘方的规律及注意事项

自学例1,你认为在进行乘方运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自学例2,你总结出了什么规律?

针对性练习2:

1.完成P85的习题1、2、3.2.熟背1-20自然数的平方和1-10自然数的立方

3.计算:(1)(-3)2 =(-3)3 =[-(-3)]5

=

(2)-32=-33 =-(-3)5

=

(3)2

223

=3=

4.试一试,设n为正整数,计算:

(1)(-1)2n=(2)(-1)2n+1=

【总结收获】: 【自我检测】: 基础达标:

1、在46

中,底数是_____,指数是_____,47

读做____________.2、215的结果是____数(填“正”或“负”),125的结果是____数(填“正”或“负”)

3、计算:

①52

____;④23

____;②0.13

____;⑤103

____;

③1

____;⑥2____;⑦(-1)100 +(-1)101⑧(-1)2n+12

3+(-1)2n

4、默写1-20自然数的平方。

5、默写1-10自然数的立方。

能力提升:

1.一个数的平方是1,则这个数是,一个数的平方是

5.建筑力学2电子教案 篇五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1周 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2.进入中国古典舞元素以及身法练习

3.初步了解古典舞手型 4.“提

沉”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及热身活动 2.了解古典舞呼吸、身法

3.古典舞身韵“提沉”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舞呼吸与身法,手型 2.教学难点:学习古典舞组合,“提

沉”的动作要领

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活动组合

3.软开度训练恢复 4.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舞

5.古典舞身韵练习“提

沉”(1)呼吸

身法

(2)“提

沉”单一动作讲授及方法(3)对“提

沉”进行分解和节奏训练(4)示范组合动作

(5)进行组合学习(6)合乐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软开度复习,练习2.练习古典舞呼吸

身法 3.“提

沉”组合合乐练习

八. 教学小结

本节课恢复软开度练习,重点在于进入中国古典舞元素的训练,学生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难以掌握组合要领,提示学生学习中找舞蹈感受,多练习。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2学期

第2周 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1)胯

(2)腿

(3)腰的软开度恢复

2.进入中国古典舞元素,身法,初步了解古典舞手型 3.“提

沉”组合复习4.“冲靠旁移”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热身活动练习及基本功软开度训练 2.复习“提

沉”组合 练习“呼吸” 3.古典舞身韵“冲靠旁移”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舞“呼吸”和动作的配合

2.教学难点:古典舞“旁移”肋骨左右移动的动作要领

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软开度胯腿腰的训练恢复

3.古典舞身韵“提

沉”训练复习4.呼吸的练习

5.“冲靠旁移”的单一动作讲授及方法(1)对“冲靠旁移”进行分解,节奏训练(2)示范组合动作

进行组合学习(3)合乐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练习古典舞呼吸,身法 2.复习“提

沉”“冲靠旁移”组合八. 教学小结

本周课软开度恢复,重点是中国古典舞呼吸和身法动作的配合,提示学身在学习中找到舞蹈感觉,多练习“呼吸”和动作组合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3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2.3.4.5.基本功训练

中国舞元素身法的运用 “提

沉”组合复习“冲靠旁移”组合复习“含腆移”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

2.复习“提

沉,冲靠旁移”组合,练习呼吸 3.中国古典舞身韵“含腆移”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采用“坐”的形式,强调不能缩脖子,腰背直立 2.教学难点:舞姿和动作过程中贯穿古典舞所特有的美感意识、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软开度胯腿肩腰的训练恢复 3.古典舞“提

沉”训练复习4.古典舞“冲靠旁移”训练复习5.“含腆移”的单一动作讲授及方法(1)对“含腆移”进行分解,节奏训练(2)示范组合动作,进行组合练习(3)合乐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练习古典舞身韵呼吸,身法 2.复习“提

沉”“冲靠旁移”“含腆移”组合八. 教学小结

本周课基本功教了把上压腿,同学们软开度还是要继续练习,身韵注意要把呼吸和动作相结合,这样才能贯穿古典舞的美感意识

九. 教学反思

1.加强对组合的顺序要领要求写笔记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4周 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2.3.4.5.6.基本功训练

中国舞身法以及元素的运用 “提

沉”组合复习“冲靠旁移”组合复习“含腆移”组合复习“手位”古典舞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 2.复习前三周组合

3.中国古典舞“手位”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区分各种手型,记住手位名称 2.教学难点:身体和脚手配合五.教具

1.多媒体 2.舞蹈形体室

六.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基本功练习(1)跑步热身

(2)压小胯,前腿,旁腿(3)把上压腿,踢腿

(4)压肩,后膀子,活动肩膀(5)下腰,跪下腰,躺撑腰(6)背,腹肌练习

3.复习古典舞前三周的三个组合

4.古典舞“手位”单一动作讲授及方法(1)对“手位”进行分解,节奏训练(2)示范组合动作,进行组合学习(3)合乐反复练习

七.课后作业

1.练习古典舞身韵呼吸身法 2.复习组合

八.教学小结

本周对中国古典舞“手位”进行讲解时,同学们对手位的位子摆放不到位,手型有时反应不过来,节奏掌握的不是很好。

十. 教学反思

1.手位的要领和名称要记住 2.贯穿呼吸在手位里 3.要求身体协调一致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5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2.3.4.5.6.7.恢复体能和基本功训练 中国舞身法,元素的运用 “提

沉”组合复习“冲靠旁移”组合复习“含腆移”组合复习“手位”组合复习“脚位”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热身活动,基本软开度训练 2.复习前四周组合

3.中国古典舞“脚位”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脚位一次站到位,不能乱,记住脚位名称。2.教学难点:上身保持不动,变化脚位。

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基本功训练(1)跑步热身

(2)压小腿前腿旁腿(3)把上压腿踢腿

(4)压肩后膀子活动肩膀

(5)把上下腰,把下下腰,躺撑腰(6)腹肌背脊练习

3.复习古典舞前4周的4个组合

4.古典舞“脚位”单一动作讲授及方法(1)对“脚位”进行分解,节奏训练(2)示范组合动作,进行组合学习(3)合月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复习组合 2.写舞蹈笔记

八. 教学小结

本周对中国古典舞“脚位”进行讲解时,同学们对脚位的名称能记住,但是上身就直立不好,掌握度差点。

九. 教学反思

1.脚位的顺序要领,要求学生写笔记 2.呼吸,手,也要贯穿其中。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4-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6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软开度 2.中国古典舞练习

3.古典舞“旁提”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热身活动以及软开度练习2.古典舞身法组合练习3.古典舞“旁提”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练习身韵身体的协调

2.教学难点:只做上身的练习,掌握不好

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活动跑步 3.软开度训练

4.中国古典舞呼吸训练 5.古典舞身韵练习

(1)“旁提”单一动作

(2)对“旁提”进行分解,节奏训练(3)示范组合动作,进行组合学习(4)合乐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练习组合 2.舞蹈笔记

八. 教学小结

本节课内容有些难,“旁提”要求身体的配合,协调身体提示学生课后练习找感觉。

九. 教学反思

注意身体的协调,呼吸的贯穿,学生们课后多合音乐练习。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7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软开度 2.中国古典舞练习

3.古典舞“旁提”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热身活动,软开度练习2.古典舞身法组合练习3.古典舞“旁提”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3.分组个别练习法 4.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气息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2.教学难点:气息与动作的协调配合五. 教具

1.多媒体 2.舞蹈形体室

六. 教学步骤

1.2.3.4.5.集体问好 活动跑步 软开度训练

中国古典舞呼吸训练 古典舞旁提训练

七. 课后作业

1.复习前面所有组合 2.练习“旁提”

八. 教学小结

本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只是古典舞课后还要继续练习,这样会越跳越好

九. 教学反思

1.加强对组合顺序的记忆

2.身体与手还有呼吸的统一协调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8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2.中国古典舞呼吸,身法练习3.“横拧”组合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热身活动

2.中国古典舞呼吸,手法,脚位,身韵练习3.古典舞“横拧”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上半身的控制

2.教学难点:手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五. 教具

1.多媒体 2.舞蹈形体室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活动热身跑步 3.软开度训练 4.古典舞“横拧”(上)的训练(1)“横拧”单一动作训练

(2)对横拧讲解,练习,节奏训练(3)示范组合动作,进行组合学习(4)合乐反复练习5.复习之前的组合七. 课后作业

1.舞蹈笔记

2.复习古典舞组合八. 教学小结

本周初学“横拧”动作要领掌握的不太好,但课后学生应该多加练习。

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及呼吸有了更多的了解,动作顺序节奏记得比较清楚。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9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2.中国古典舞身法练习

3.古典舞“横拧”组合学习(下)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热身活动

2.中国古典舞呼吸、手法、脚位、身韵练习3.古典舞“横拧”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3.分组个别练习法 4.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上半身的控制

2.教学难点:手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五.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活动热身跑步 3.软开度训练

4.古典舞“横拧”的训练,下(1)“横拧”动作练习

(2)对“横拧”进行讲解,节奏训练(3)示范组合动作(4)合乐反复练习5.复习之前古典舞组合七.课后作业 1.复习古典舞组合 2.练习横拧组合

八.教学小结

本周把古典舞“横拧”组合教完了,感觉比以前一周稍好些,学生们的协调配合能力还是差些。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们能独立完成组合,需呼吸,手,身体协调。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11-12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2.中国古典舞呼吸身法练习3.古典舞“双晃手”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

2.中国舞呼吸、手法、脚位、身韵练习3.古典舞“双晃手”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手臂协调,身体与脚配合。2.教学难点:呼吸不能灌入动作

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活动热身跑步 3.软开度训练

4.古典舞“双晃手”的训练 5.古典舞呼吸练习(1)“双晃手”单一动作练习(2)对双晃手进行讲解(3)示范组合动作(4)合乐反复练习(5)分组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复习古典舞组合 2.练习“双晃手”组合八. 教学小结

学生们对“双晃手”这个组合学起来有些吃力,节奏掌握不是很好。

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记住了动作和要领,课后需多加练习。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13-14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2.中国古典舞呼吸,身法练习3.古典舞“花帮步”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

2.中国舞呼吸手法脚位身韵的练习3.古典舞“花帮步”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3.分组个别练习法 4.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脚底下碎步平率要均匀,协调快 2.教学难点:节奏太快,脚底拍子和的不是很好

五. 教具

1.舞蹈形体室 2.多媒体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活动热身跑步 3.软开度训练

4.古典舞“花帮步”的训练(1)“花帮步”单一动作训练(2)进行讲解,节奏训练(3)示范组合动作(4)合乐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写笔记(舞蹈组合)2.练习“花帮步”

八. 教学小结

脚下动作僵硬,节拍跟不上,协调性有些不太好

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掌握花帮步,动作要领以及脚底下的控制。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舞蹈2》电子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

第15-16周第1-4学时教案

实训课

一.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训练

2.中国古典舞呼吸以及身法练习3.古典舞“圆场”组合学习

二. 教学内容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

2.中国古典舞呼吸、手法、脚位、身韵练习3.古典舞“圆场”练习讲授

三. 教学方法

1.示范讲授法

2.分组个别练习法 3.动作正误纠正法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脚下动作要干净,频率均匀。2.教学难点:脚跟脚掌脚尖的配合 五. 教具

1.多媒体 2.舞蹈形体室

六. 教学步骤

1.集体问好 2.热身活动 3.软开度训练

4.古典舞“圆场的训练”(1)“圆场”的单一动作训练(2)进行讲解,分析(3)示范组合动作(4)合乐反复练习

七. 课后作业

1.复习之前所教古典舞组合 2.练习新学组合,合音乐 3.舞蹈笔记

八. 教学小结

最后一个组合,难度也较为难些,学生们的动作协调性也不是很好,需多加练习。

九. 教学反思

6.建筑力学2电子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学会在Word 中用打印预览来观察打印前的效果。(2)会根据预览的效果来进行纸张大小的设定。(3)通过预览掌握设置页边距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打印预览的使用,并能进行纸张大小的调整和页边距的设置。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准备】 准备一篇文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编排好一篇文章,想把它打印出来,但又不知效果会怎样? 我们通过Word 中提供的“打印预览”功能,就能看到打印机“打印”的效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打印预览》。

二、教学打印预览

1.首先我们打开文件(教师演示)现在我们要使用“打印预览”,单击“文件(F)”菜单,选中“ 打印预览(V)”命令。出现一个窗口,这就是打印预览窗口,显示的就是文章的打印效果。大家注意到这时鼠标变成放大镜形状,如果想看清文章某一部分的打印效果,可以单击文章的那一部分。要想回到原来的界面再次单击就可以了(教师演示)。预览结束,单击“关闭(C)”按钮,返回到编辑文本窗口(教师演示)。2.学生操作“打印预览”这一功能,教师注意个别辅导。

三、纸张大小的设置

1.从刚才打印预览效果看,一张纸只用了上半页,下半页空的太多,不太好看,怎么办呢?在Word 中纸张大小是可以选择的,现在我们换一张小一点的纸试试(教师演示)。首先,单击“文件(F)”菜单中的“页面设置(U)”命令。在弹出的“页面设置”对话框中,选择“纸张大小(S)”。

接着,单击“纸张大小(R)”框右边的▼,弹出纸张类型列表。在表中选择适当大小的纸张。

最后,单击“确定”按钮,结束页面设置。再单击“打印预览”图标,预览打印效果。2.练一练

让学生根据自己文章设置一下纸张大小。

四、设置页边距

教师:刚才预览的结果下半页空的太多,不用担心,在Word 中页的边距也是可以调整的,下面再让我们来试试。首先,单击“页设置”,在对话框中,单击“页边距(M)”选项卡。接着,单击“上(T)、下(B)、左(F)、右(G)”栏右端的上下箭头调整页边距,也可以在上(T)、下(B)、左(F)、右(G)框中直接输入页边距数值。

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页边距设置。(教师演示)

五、巩固练习

设置不同大小纸张,通过打印预览查看《秋游》的打印效果,并通过调整页边距,得到满意效果。

六、小结

7.高分子物理实验的电子版教案2 篇七

一、目的要求

通过偏光显微镜直接观察,了解聚合物的结晶结构或无定形结构

二、基本原理

聚合物的性能主要决定于它的结构。高分子聚集在一起有两种主要方式,即结晶态和无定形态。如果高分子链在空间三个方向上形成有序排列,这种有规律的排列结构称为聚合物的结晶态结构;若高分子链成为无序排列,则称为非晶相或称为无定形结构。

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能直接观察聚合物的外观结构,如均匀性、粒子的大小及分布等。不含填料和杂质的多数无定形聚合物,在显微镜下都是无色清澈透明的。但普通光学显微镜只能看到聚合物中的粒子形态,不能鉴别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而偏光显微镜利用晶体与非晶体对偏振光有不同的反应,可以观察到粒子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三、试样与仪器

1.偏光显微镜

偏光显微镜的主要结构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相同,主要有目镜和物镜组成,所产生的图象是样品放大的倒像。总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不同的是偏光显微镜比普通光学显微镜多加了两块偏振镜。

下偏振镜位于光源与聚光镜之间,它的作用是使通过样品前的自然光变成偏振光,而上偏振镜位于目镜与物镜之间,它的物理作用与下偏振镜相同。当光线通过上偏振镜时,如果是具有一定振动方向的偏振光,旋转上偏振镜则视场有明暗之别;如果是没有确定方向的自然光,旋转上偏振镜,光都能通过,则视场始终是明亮的,故上偏振镜又称检偏振镜。

上、下两偏振镜的偏振轴相互平行时,光线能全部通过上偏振镜,视场最亮。上、下两偏振镜的偏振轴相互垂直时,光线完全不能通过上偏振镜,视场最暗。因此,当固定其中一个偏振镜,把另一个偏振镜转动180º,就看到视场有明暗交替出现的现象。

上、下两偏振镜的偏振轴相互垂直,便组成所谓“正交偏光镜”,用偏光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结晶状态时,通常是在正交偏光镜下观察。

在正交偏光镜下观察非晶态聚合物时,视场是暗的,这种现象叫消光。把载物台旋转360º,消光现象不变,这叫永久消光或全消光(见图 1 所示),永久消光是非晶态聚合物的固有特征,是区分结晶聚合物和非晶态聚合物的重要依据。

在非晶态聚合物中,光在各个方向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这是因为非晶态聚合物的分子链呈无序排列属于均匀体,它对于来自于下偏振镜的偏振光不会改变入射偏光的振动方向,传至上偏振镜时,光的振动方向仍然与上偏振镜允许通过的振动方向互相垂直,光不能通过,故视场呈黑暗。又因非晶体各向同性,故转动载物台也不会改变入射光的性质,所以消光现象不变。

在正交偏光镜下观察结晶态聚合物时,当转动载物台360º,视场出现明暗交替四次(见图2所示)。四次消光是结晶聚合物的特征。因为结晶聚合物的分子链有规律排列,它对来自下偏光镜的偏光能产生双折射现象,分解形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偏光,以不同的速度通过结晶聚合物,传至上偏振镜时,其中一个偏光与上偏振镜中允许通过的振动方向相互垂直,光不能通过,而另一个则与上偏振镜允许通过的振动方向平行,光能通过,则视场明亮,可以看到晶体状态。当转动载物台360º时,由于双折射而形成的偏振光与上下偏光镜的振动面有四次平行与垂直,故出现明暗交替四次。

图1.自然光通过正交偏光

图2.自然光通过正交偏光 镜之间非晶态聚合物示意图

镜之间晶态聚合物示意图

2.试样 PP薄膜。

四、实验步骤

1.聚合物样品制备:

制备聚合物薄膜样品的方法,常用熔融法或溶液法。本实验采用熔融法,即将少量聚合物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施加一定的压力,放在加热箱内,逐渐升温到聚合物的熔点(或熔限)温度以上,然后自然降温,降温速度不要太快,以使晶体长大,直径达到数百微米,用偏光显微镜便可以观察。

2.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聚合物的形状结构:

① 把盛有聚合物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只用一个偏光镜进行观察(把下偏振片拖出,只用上偏振镜),对准焦点,便可观察到聚合物样品内部结构的一些特点,例如均匀性、粒子大小及分布情况。

②把下偏振镜旋入,使上下偏振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即处于正交位置),这样就能在正交偏光镜下观察,如果试样是非晶态聚合物,则整个视场是黑暗的;如果试样是结晶聚合物,则可看到聚合物晶态的形态,把载物台选转360º,则可看到四明四暗的现象。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偏光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结晶结构的实验原理。

2、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现象产生原因

六、预习要求

1、弄清实验原理;

2、了解偏光显微镜的结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3、写好预习报告。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要认真预习,集中精神听指导讲解,操作时,认真细致,注意安全。

上一篇:煤矿地面消防管理制度下一篇:学习型团组织,争做知识型新青年创建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