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命题说课

2024-10-25

定义与命题说课(3篇)

1.定义与命题说课 篇一

定义与命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 2.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性目标:

5.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

小组合作

主体性讲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赵本山与宋丹丹小品”、“一对父子的谈话”、“笑不笑由你”三个有意思的场景让学生发现有关的数学问题。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

师总结:可见,在交流时对名称和术语要有共同的认识才行。

(设计说明:用这种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明白下定义的重要性。)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1)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是“ ”的定义;(2)“两点之间 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是“ ”的定义;

学生活动一:

1、考考你(小组活动)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

2.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定义.(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3)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4)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5)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让学生说说:你还学过哪些数学上的定义?

(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小组的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三、了解命题的含义并学会判断句子是否是命题.学生活动二:

1、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1)、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教师。(2)、延长线段AB。(3)、“非典”是不可以战胜的。学生判断后,给出命题的定义。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2、请你当法官。

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⑴对顶角相等;

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 ⑸温柔的李明明。⑹玫瑰花是动物。

⑺若a2=4,求a的值。⑻若a2= b2,则a=b。

(9)八荣八耻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

(设计说明:根据刚刚学习的下定义方法,马上对“命题”这个名词加以使用,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定义的理解。)

活动

三、探究命题的结构

命题可看作由条件(或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是结论 例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若a2= b2,则a=b。如果a2= b2,那么a=b。

活动

四、探究命题的分类

判断下列命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1)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2)点P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则点P是线段AB的中点;(3)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4)若∠1+∠2=90°,∠3+∠2=90°,则∠1 =∠3.(让学生判断命题的正确还是错误,若命题是错误的你怎样说明,举例子说明命题是错误的。)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备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做一做:

下列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如果a>b,b>c,那么a=c;(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三、拓展联系,巩固提高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吗?(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2不是无理数。

(4)作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2.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4)同角的余角相等

四、课堂小结

在最后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思考。问题一:请思考什么是定义,举几个定义?

问题二:请思考什么是命题?命题的分类?命题的结构? 问题三:结合今天的课程,谈谈你的收获。

五、作业

新课堂P140—P141.

2.定义与命题说课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从具体实例中,探索出定义,并了解定义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从具体实例中,了解命题的概念,并会区分命题.3.通过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数学概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践的联系.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 教学难点

命题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巧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上过网或懂电脑的同学都知道什么是“黑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对话(电脑演示)

小亮和小刚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我们爱科学》.小亮说:„„ 小刚说:“是的,现在因特网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 小亮说:“„„”小刚说:“„„” 小亮说:“哈!,这个黑客终于被逮住了.” „„

坐在旁边的两个人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话,一边也在悄悄议论着: 一人说:“这黑客是个小偷吧?” 另一人说:“可能是喜欢穿黑衣服的贼.” „„ 一人说:“那因特网肯定是一张很大的网.” 另一人说:“估计可能是英国造的特殊的网.”

„„(学生听后,大笑)同学们为什么笑呢?旁边那两个人的概念不清.“黑客”“因特网”等都是电脑中的专用名词.„„

由此可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在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此,我们需要给出它们的定义.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定义与命题

二、讲授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交流方便,我们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他们下定义(definition).如:“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定义.大家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

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例子.说明定义就是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图,某地区境内有一条大河,大河的水流入许多小河中,图中A、B、C、D、E、F、G、H、I、J、K处均有一个化工厂,如果它们向河中排放污水,下游河流便会受到污染.如果B处工厂排放污水,那么__________处便会受到污染;

如果C处受到污染,那么__________处便受到污染; 如果E处受到污染,那么__________处便受到污染; „„

如果环保人员在h处测得水质受到污染,那么你认为哪个工厂排放了污水?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如果B处工厂排放污水,那么a、b、c、d处便会受到污染.如果B处工厂排放污水,那么e、f、g处也会受到污染的.如果C处受到污染,那么a、b、c处便受到污染.如果C处受到污染,那么d处也会受到污染的.如果E处受到污染,那么a、b处便会受到污染.[如果h处受到污染,我认为是A处的那个工厂或B处的那个工厂排放了污水.因为A处工厂的水向下游排放,B处工厂的污水也向下游排放.„„

在假设的前提条件下,对某一处受到污染作出了判断.像这样,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如: 熊猫没有翅膀.对顶角相等.大家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无论n为任意的自然数,式子n2-n+11的值都是质数.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一个直角.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大家举出许多例子,说明命题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不能同时既否定又肯定,如:你喜欢数学吗?

作线段AB=a.平行用符号“∥”表示.这些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们就不是命题.一般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三、课堂练习

(一)课本随堂练习1、2.1.你能列举出一些命题吗? 答案:能.举例略.2.举出一些不是命题的语句.答案:如:①画线段AB=3 cm.②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③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吗? ④在射线OA上,任取两点B、C.等等.(二)看课本P190~192,然后小结.四、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定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具体实例中,了解了命题的概念.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五、作业

见作业本

六、活动与探究

1.现有正方形纸若干:假设正方形纸面积为1,你会折满足下列条件的正方形吗?

1的正方形 21(2)折面积为的正方形

31(3)折面积为的正方形

51(4)折面积为的正方形

71(5)折面积为的正方形

9(1)折面积为[过程]让学生在折纸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快乐、灵活,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结果]解:(1)折面积为

1的正方形 2方法:如图①将正方形两次对折,得到各边中点E、F、G、H.②连HE、EF、FG和GH.则正方形EFGH即为所求.图②、③的方法可折得面积为(2)折面积为

11、的正方形.481的正方形.3方法:如图④

①将正方形对折,得折痕EF.②将BC折至BG,使G在EF上,得折痕BH,则以CH为边长的正方形即为所求.证明:易知△GBC为正三角形,∠HBC=30°.CH=BCtan30°=

31,所以S正方形=CH2=.33

(3)折面积为1的正方形.5方法:如图⑤

①将正方形两次对折,得各边中点E、F、G、H.②以AF、HC、ED和BG为折痕,交点为O、P、Q、R.则正方形OPQR即为所求.15证明:易证:AF=12()2.22又△ABF∽△APB.51ABAF所以

即2 AP1APAB2则:AP=

5OP=AP15故: 255S正方形=OP2=1 51的正方形 73 3(4)折面积为方法:如图⑥

①先参照(2)中折法,折出CE=②取CE中点F,再折EG=EF.③取BC中点M,折出MN⊥BG,N为折痕BG与MN的交点,则以BN为边长的正方形即为所求.证明:∵EG=EF=FC=6∴CG=337,BG=12()2 222

由△BNM∽△BCG.得

BNBC.BMBG即:

7BN

1∴BN= 17722S正方形=BN2=1 7(5)折面积为方法:如图⑦.①将正方形对折,得折痕EF.②以AC、BE为折痕,交点为P.③过点P折出平行于AD的折痕MN.则以AM为边长的正方形即为所求.证明:由△PAE∽△PCB.得

1的正方形 9AMAPAE1 MBPCCE21所以AM=

3.命题说课稿 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命题、定理、证明》,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命题、定理、证明》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判断事情的语句,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几何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等内容,对命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命题、真假命题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掌握命题的概念,弄清命题结构的组成,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确定为:命题的概念及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以及命题的构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部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

三、教学方法分析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一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1)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探究一:命题

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符号、式子或名词,使它正确。(1)点M在线段AB上,若AM=BM,则(2)若OC平分∠AOB,则∠AOC=(3)直线AB、CD被EF所截,∠

1、∠2是内错角,若∠1=∠2,则(4)若∠1与∠2,则∠1+∠2=180°。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前面学习过的判定方法是本节课深入研究命题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请同学读出下列语句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 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这些语句都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了“是”或“不是”的判断,象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思考:下列语句是命题吗?为什么?

①蓝蓝的天空白云飘;②这不是坑人吗?③画AB∥CD;④平行用符号“∥”表示;⑤你喜欢数学吗?⑥熊猫没有翅膀。【注意】: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命题关键是看这个句子是否表示判断,是否是陈述句。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我设计了五个由浅入深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探究二:命题的组成

1、命题的组成: 命题由 和 两部分组成。题设是 ,结论是 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1)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ab,则ab(4)“若”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归纳小结,形成结构: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那么”后接的部分是

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例2.把下列的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顶角相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等角的补角相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负数之和仍为负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探究三:命题的真假

上面的命题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如果是假命题,题设成立,不一定能保证结论成立。

3、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则举一个反例加以说明.①对顶角相等;

答:该命题是_______命题 反例: 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答:该命题是_______命题 反例: 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答:该命题是_______命题 反例: ④同位角相等。

答:该命题是_______命题 反例: ⑤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

答:该命题是_______命题 反例: 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答:该命题是_______命题 反例: ⑦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答:该命题是_______命题 反例: ⑧互补的角是邻补角;

答:该命题是_______命题 反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第三环节。(3)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的?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4)小结1.什么叫做命题?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3.举例说明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

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5)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科书第21页,练习的第1,2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谅解!

上一篇:近现代音乐史下一篇:电子琴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