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创新教学方案

2024-12-0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琵琶行》创新教学方案(精选7篇)

1.《琵琶行》创新教学方案 篇一

《琵琶行》教学设想

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是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素组成的感受系统,这种感受体验系统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提供了可行性。美本身是抽象的,但蕴藏着丰富审美意蕴的语言材料却是客观显现的,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学生可以通过看、听、诵等活动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出高于作品本身的形象和感人的意境,也可通过感受作品蕴涵的或教师传递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学会鉴赏、学会悟理、学会创造,达到审美活动的高层次:领悟、启真、冶性。

《琵琶行》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代表作。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展现出一幅幅凄冷萧瑟的画面;在双线交织的结构中刻画出一对落魄、受损害的人物形象;抒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情;构建出错落有致而又貌异神合的结构美,产生出摄人心魄的艺术美感。

下面结合我个人在诗歌教学方面的体会,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其丰富的审美意蕴。

一、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美

首先,让学生含情诵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的可感的,学生又有了鉴赏的方向和要求,所以很容易进入到审美赏析中来。他们大多能从诵读中找出写景的句子。这时,老师再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具体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让学生抓住表现时间、地点、环境的字词进行想象、渲染。学生在老师的这种引导下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了审美的第二环节(展开想象)中来。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个学生把它丰富为:“一轮孤月悬坠,秋风清寒,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不忍视对方,木然地注视着浸泡在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心绪的麻乱就像那枫叶荻花飘转在瑟瑟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感情)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这不正是审美鉴赏的目的之一吗?他们在想象时已经进入到了审美的第三环节──调动感情中来。诗中写景的句子还有很多,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是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黄”、“苦”、“江浸月”、“悄无言”、“秋月白”等字词让学生联系叙事去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引导学生探讨“月”在文人心中乃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审美感受中体味诗的意境。

二、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诗歌塑造了一对备受沦落之苦,饱尝世态炎凉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自叙渗透了各自的伤痛与悲愁。这种不幸的人生际遇引起读者深切的同情和强烈的不满。情感的共鸣又驱使读者再次创造,在不断丰满形象的过程中,作品人物就折射出一种启真冶性的美感。

1、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能具体地描摹出她的美貌,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琵琶女是在“千呼万唤”中出场的,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人们常常吟颂的名句,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她含羞的神态和自惭身世的那种复杂沉重的心理,写得形神具备、含意深邃。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千”、“万”、“始”、“半遮面”等字词揣摩琵琶女的心境,再让学生结合“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一句,去体味她心中的那种幽愁暗恨。这“千呼万唤”、“半遮面”“欲语迟”几个动词短语在学生头脑形成了一个可以发展想象的空间。

再引导学生先分别后结合地感受有关音乐描写的段落和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与探查身世的结合中领悟琵琶女内心情感,教师同样要点拨学生抓住一些重点字词进行体味。这样,学生可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又可通过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来理解她倾注在乐曲中的感情。学生在这两种互相补充的感受中不断充实、丰满人物形象,从而完成形象的再创造,获得审美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又是调动想象与情感的过程,还是审美感性判断的过程,因而这种审美体验一步步接近审美的最高目的。

2、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

诗人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教师在点拨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还可以补充白居易写作此诗前的一段经历,让学生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这样诗人形象就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可以打动学生的审美对象了: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学生在再创造中对社会对人生进行了一次审问,获得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享受。

在这样的审美再创造中完成的诗人形象是最富有感染力的,因而诗人的形象是美的。

三、引导学生品读描写音乐的句子,鉴赏音乐美

1、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

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欣赏者总是凭借事物具体可感的形象进入到审美体验中来。但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用文字描写的音乐更是抽象的。白居易却借一连串的比喻,用通感的手法赋予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使欣赏者在视觉的想象中感知到音乐的美。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有关音乐描写的段落,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粗重繁密”、“幽细柔宛”、“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不仅获得了描写音乐的艺术美感,而且从音乐中体味到人物情感,想象的力量让学生获得了生动具体的形象美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音韵美:

音韵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它是诗歌音韵上体现出来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怎样有感情地朗读外,还要让学生去体味诗中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传达的美感,因为这些词或拟声,或状态,或摩情,不仅细微地刻画了琵琶女弹奏音乐的形象,而且充分地传达了她的感情。因而,颂读起来,总觉得有一股气在胸中回旋、变化。

3、引导学生鉴赏音乐描写的烘托美: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手法。诗文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去“寻声暗问”;又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白描式的环境描写,逼真地描摩出了听者沉湎于音乐的痴迷情景,侧面表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这不正是烘托产生的艺术效果吗?

至于音乐中的情感美,上文谈到的几点都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四、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

秋江夜送客

暗线(诗人的感受)──────────────────明线(琵琶女的身世)

第一次弹奏

秋夜闻琵琶声 月夜弹琵琶

主人忘归客不发

移船相近邀相间,犹抱琵琶半遮面

(两线交织)

第二次弹奏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凉话身世(悲惨飘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情感交织)

第三次弹奏

同病相怜感慨多 感我此言良久立

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线索、情感再次交织)

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结构的整齐美、变化美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两条线索对揭示主题的作用,深挖结构的内涵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诗人只写明线或只写暗线,诗歌的主题将是怎样的,如果交换明线和暗线,变诗人的经历为明线,琵琶女的身世为暗线,诗中的人物形象将会有何变化,并与原结构进行比较谈谈哪一种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主题、人物将再一次在讨论中升华,冲击学生的情感闸门,产生出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因为原结构的两条线索揭示的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败在朝野的反映,如果只写明线或只写暗线,就没有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就不能产生出发人深省的思想主题。如果将明线与暗线交换来写,突出诗人的不幸,弱化琵琶女的遭遇,诗人唱响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言就不那么深刻感人,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就不会那么强烈地感染学生,诗中的人物形象也会弱化,产生不出强烈的美感,达不到启真、冶性的审美目的。

2.《琵琶行》创新教学方案 篇二

高职二年级学生已初具鉴赏诗歌的艺术水平,但针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别与运用上还有一定的模糊性。高职语文课堂实践应向学生所得倾斜,向45分钟要效率。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是高职语文课的落脚点,关键是方法的掌握。同样是描写音乐的语段,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又各有千秋,求同求异,甄别借鉴,活学活用;以讲代练,讲练结合,以练促学,绽放语文课堂的思维火花。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和小序,梳理并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知识与能力)

2.赏析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烘托等艺术手法描摹音乐的。(过程与方法)

3.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单元特点

本单元由四首唐诗和四首宋词组元,通过对这些作品真淳深挚的情感美、形神兼备的形象美和齿颊生香的语言美的涵咏品味,感悟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视听交融,动静结合的空静之美;悲凉身世和失意蛰居绾结的感人至情;境界阔达,孤高淡泊,丽语警人,柔情感人的至美是本单元的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作者描写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段落,通过比较音乐描写的手法,能够灵活运用。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式导入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通过音符高低起伏与旋律的变化,诉诸人们的听觉器官,在弹者与听者之间构成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艺术空间。在以往已学的课文中,哪些篇目是描写音乐的?学生回忆,教师点拨。通过多媒体直接打出三篇文章的选段:《明湖居听书》《五月的鲜花》《琵琶行·并序》。

今天这次课我们一起来比较这三篇描写音乐的文章,从中是否能看出什么?(选段略)

(二)文本比较(选段)

1. 学会默读(“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唯见江心秋月白”)

2. 再读《明湖居听书》选段(“声音初不甚大”至“轰然雷动”)

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音乐赋予心灵的美,增添一份情感的激越与慰藉,在阅读中领会音乐的律动与文字背后的艺术魅力。教师顺势点拨,在音乐背后隐藏着作者深刻的人生际遇与悲喜,在作者情感张力的浸染中,进一步活学活用,掌握音乐描写的艺术表达。

3. 勾勒出两段文本中描写音乐的句子,试从修辞角度分析?

学生在初读文本的过程中简单勾勒相关的修辞手法,从修辞角度辨别短文各自的修辞技巧,音乐是流动的,能将流动的音符用文字形式凝固在纸张上,通常采用的方法可能就是修辞。语文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明确:比喻A“像”:像熨斗熨过、像吃了……、像一线钢丝……、像放烟火

B.“如……、恍如……”(登泰山的景象)

C“如”:……如急雨;……如私语;……如裂帛;

4. 找出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结合的语句?

除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外,还可以使用其他手段描摹音乐,也是音乐描写的方法。流动的音符诉诸人的听觉器官,将听觉转换为视觉、触觉也是比较常见的方式,比如本单元的第一篇诗歌王维《山居秋暝》,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温故知新”。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为切入点,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A“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像放那东洋烟火”“像一条飞蛇……盘旋穿插”……

B“音乐的舒缓,正与视觉广阔相通”

C“莺语花底”“泉流冰下”“银瓶乍破”“铁骑突出”

作者以一连串精彩的比喻,如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等,将琵琶声律的急切、幽咽、清脆、流畅、滞涩、激扬、雄放形容的淋漓尽致、就在声声婉转的过程中,弹者与听者打通感官界限,实现了情感共鸣,用叙事写出了情事,最终感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艺术上的表达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

诗句写听者沉浸于琵琶声的余韵之中,像被磁石吸附一般,衬托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连周遭的自然景象都静止一样,停止了一切的喧嚣,江水忘记了流动,秋风忘记了瑟瑟地吹动枫叶秋花,月亮也忘记了升落,这一曲与大自然相融相和,回响在茫茫的水天之间。

追问:《明湖居听书》选段中能否找出一例?

明确:白妞演唱后,观众评论。

“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

6. 结合《五月的鲜花》《明湖居听书》《琵琶行·并序》三个选段,简单概括乐声的变化脉络,在文中画出关键语句。

A.声音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了一个尖)极高的地方回环转折

又高一层(节节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细忽又扬起人弦俱寂

B.C大调下行音节1 76 55|06 54 32 1|1……

C.由抑到扬的过程三两生先有情(和缓低沉)大弦小弦(委婉清脆)

冷涩凝绝声暂歇银瓶乍破铁骑突出(高亢强烈)

从三篇选段音乐过程的描写来看,作者将音乐的律动赋予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比如《五月的鲜花》的作者李皖,一位音乐评论家,从音乐内部进行分析,将音乐与人融于一体,文本结构本身就赋予一定艺术气息,将作者带入音乐殿堂的人与乐,恰恰就是文章的主旨。再看《明湖居听书》,作者将登山的体验切入到音乐中,忽高忽低、此起彼伏,甚至音乐到了高潮有如放烟火的感觉。再比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作者对音乐确有一定了解,但诉诸诗,将琵琶曲与身世凄苦融于一体,就需要文字艺术的表达与感染才能发挥到极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品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7. 举例分析作者巧用叠字、双声叠韵词,描绘乐声。

明确:“嘈嘈”“切切”“嘈嘈切切”;“间关”“幽咽”富于音乐感。

8. 小结。

综合来看,将流动的音乐用文字凝固下来,一定要综合使用几种手段,才能有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而比喻、通感、联想、想象甚至是个人的生活体验等几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倘若让你去写一篇关于音乐的语段,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正如有学者提出:作文就是生活,作文就是联想和想象。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或者阅历,想要将流动的音符捕捉到内心深处并非一日之功。

9. 设疑:一位演奏技艺如此高超的琵琶女,到底何许人也?(为下一次课铺垫)。

1 0. 作业布置(语段训练)。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介绍一首你喜欢的歌曲,并作简要描写与评述。(200—300字)

六、教学反思

高职语文课的春天在哪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语文教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语文课堂应向学生所得倾斜,45分钟,哪怕只学会了一个知识点,那也是收获。《琵琶行·并序》一文,课堂节奏把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一堂文学课的流弊。高职语文课不同于任何形式的课堂,它要兼顾多层次、多角度教学,既要学生吃得饱,又要学有所用,不是简单的听完了事。学与没学,听与没听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通过作业布置来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用”相得益彰。

七、板书设计

摘要: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一文的重点与难点是作者白居易描写音乐的语段,本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三篇同是描写音乐的篇章为纲,进行比较,求同求异,活学活用,以讲代练,以练促学,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知解。

关键词:音乐语段,描写方法,比较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教师用书(第四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2).

[2]李宝丽.《琵琶行》教学设计[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2(4).

3.《琵琶行》教学设计 篇三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魅力”。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描写艺术(音乐和绘画)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积累一些基本的鉴赏技能,进而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但这个目标对于目前的高中学生来讲却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学生自身已有的艺术素养不足以支撑他们对描写艺术的文学作品的品读鉴赏。因此当作者用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把对音乐和绘画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的时候,学生很难通过抽象的、自己也不甚理解的文字去还原艺术作品的本来面目和真正魅力,在此接受层次上进行艺术鉴赏几乎不可能。因此在教学上,多数老师不过是把它们上成文学课罢了,对于如何真切地感受艺术魅力觉得无从下手。笔者力拙,但却想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角度去作一尝试,力争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感受艺术魅力上能有所收获。

阅读是打开文学艺术作品宝库的钥匙。学生要想体味用文字呈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就要到文字上去找突破口;要想体会文学艺术作品的美,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必须从它的载体——文字入手;要想深刻体会文字所传达的艺术气息,就必须在明白语义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体会、升华,由文学形象还原为艺术形象,由艺术形象上升为一种个人情感体验。因此在设计本单元的教学时,要把阅读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以《琵琶行》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目标、自主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探究的问题,都要强调在阅读的基础上去设计,去理解。这样,阅读就成了课堂的主轴线,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初步感知艺术形象,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才会达成,学生才会真正从本单元的学习中得到可能受用一生的东西。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个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魅力”。大家知道,艺术的魅力是永恒的,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学习这个单元的任务就是来尝试掌握这一本领的。而《琵琶行》主要是为了锻炼大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的,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琵琶行》,一起品味、感受音乐文学艺术的魅力。

2.检查预习

明白文意是理解文本的基础,检查内容主要是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传世佳作,阅读全诗,结合学案,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为本课设计一个学习目标,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设计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学生设计的目标和问题,尽管表述各不相同,但都不外从情感、音乐描写、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着手,老师此处可根据学生设计,选择两个问题进行课堂处理。教师备课要充分,所有的方面都要准备好。笔者执教过程选用两个目标:⑴阅读品味音乐描写的特点。⑵ 阅读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针对第一个学习目标,老师引导学生从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段入手去品味琵琶曲之美。首先,学生高声朗读第二段,总体把握琵琶曲的特点。学生多数能体会到琵琶曲的美。此时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琵琶曲的美的。学生带着问题再读文本,很快就会发现作者运用的一些典型艺术手法。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席如此美妙的“听觉盛宴”。音乐本身是流动的时间艺术,主要通过音调的高低和旋律的变化等来塑造艺术形象,作者的文字描绘当然会捕捉到这些变化。而学生也要捕捉到这些变化,并利用朗读的轻重缓急来反映这些变化,就要再读文本,边读边体会。当学生掌握后,请学生朗读,老师趁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就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琵琶曲的变化,并读出自己的情感,此时老师再适时范读,把整个阅读体味推向高潮。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通过阅读而再造的琵琶曲的艺术境界中,个个摇头晃脑,跃跃欲试。

由此老师总结过渡,进入第二个目标的学习。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感的,那琵琶曲表现琵琶女怎样的情感呢?同学们再读文本。

学生通过阅读会从乐曲中得到愉悦、激愤、哽咽等不同的情感体验,老师趁势点拨,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一首繁复的琵琶曲就是琵琶女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总体情感基调是由喜转悲的。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第三段,印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琵琶曲旋律的变化和琵琶女身世的经历是如此的契合,学生真正体会了音乐作品和演奏者合二为一的境界,也就自然体会到了艺术的震撼力和表现力。

对于琵琶曲作者的体会是“我闻琵琶已叹息”,对于琵琶女的诉说作者的感受是“又闻此语重唧唧”。学生阅读第四段,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学生能概括出作者的人生经历,由此联想琵琶曲的繁复多变和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不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二、三、四段,深入品味艺术作品的魅力。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表现很优秀,通过一起讨论交流,我们共同积累了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方法,提升了感受艺术魅力的能力,达成了同学们预先设定的目标。有了这些能力,如果我们能重返两千多年前俞伯牙所生活的地方,那么相信他将不再会感到知音难觅,相反他会说:高山流水,知音无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力为目标,以阅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最终形成了学生、作者、琵琶女、琵琶曲多方面的共鸣,真正体会了艺术的感染力。从这个角度说,这节课是成功的。本节课还尝试了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我设计探究问题的环节,从实际的课堂效果看,学生经过这么多年语文素养的积累,完全可以放心地把这个工作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这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捕捉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这节课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在对音乐的描写方法归纳时,应该更详细,让学生学习具体鉴赏的步骤和答题思路,对音乐描写的方法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文中很多环境描写的句子优美动人,老师应该捕捉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两句进行写作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艺术的感受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随处都有值得挖掘的写作素材,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251100)

4.琵琶行教学反思 篇四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关于音乐描写的唯一一篇。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把文章解读的另一个重点放在了对其音乐部分的描写和理解上。本节课通过配乐朗读,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特殊语言和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白居易在描写音乐时用了很多的叠词,如嘈嘈”形容“大弦”乐声的浊杂粗重;“切切”形容“小弦”乐声的轻细急切。形象的表现出音乐的不同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音节悦耳动听。诗中对特殊词的运用有很多:叠词:弦弦、声声、续续;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同时又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弹琵琶的情形和音乐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效果。正面描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形。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两句主要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神态、动作和内心的情绪。“低眉”写琵琶女弹奏的神态,突出其情绪的低沉;“信手”写琵琶女弹奏时的动作,表现其技艺的娴熟。“无限事”表现出弹奏者借琵琶来诉说内心无尽的感触。作者通过弹奏者的动作、神情表现其高超的弹奏技艺。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侧面描写:琵琶曲产生的震撼效果。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描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前一句写船客听到音乐后的忘情神态衬托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一句写四周景物的寂静衬托琵琶曲的动人。衬托了音乐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通过对文本这样的分析,学生就掌握了赏析音乐描写的手法,更容易理解白居易此诗漂沦天涯的感情。在当堂检测的设计中专门选择了李白的描写音乐的《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设置了两个问题(1)诗中第二联“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2)诗歌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音乐。以此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对手法的掌握。总之,本节课我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让学生掌握音乐描写的语言技巧和手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5.《琵琶行》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绝唱,也是表现迁谪之恨的名篇,教学时要遵循古代诗歌鉴赏的规律,注重诵读,背诵,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感知诗歌的音乐形象。白诗语言通俗、平易,序和正文字句障碍不大,课文有详细注解,学生能自学,如有疑难,教学中可略作点拨,不必像散文那样逐字逐句逐段讲解,弄得诗味索然。鉴赏宜整体把握,重点抓住音乐形象和情感,略去其余枝节,并拓展到李贺《李凭箜篌引》和韩愈《听颖师弹琴》,将三首描写音乐的诗作比较鉴赏,以增加阅读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的1.欣赏诗人以精妙的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学习比较鉴赏诗歌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4.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真情,鉴赏音乐描写。

教具准备

《琵琶行》朗诵录音

用投影片展示李贺《李凭箜篌引》和韩愈《听颖师弹琴》原诗及分析鉴赏小结,节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说下面两首诗中有那些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屏幕)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读《琵琶行》有感

一位语文老师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一)、“曲有误,周郎顾”的故事。三国时吴国的都督周瑜,字公瑾,当

时吴中人们都习惯地称他为周郎。他不但足智多谋,善于作战,而且精于音律,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点儿错误,也一定瞒不过他的耳朵。每当发现错误,他就要向演奏者望一眼,意思是说:“喂,你错了。”因此有两句歌谣道:“曲有误,周郎顾。”

唐代诗人李端的《听筝》诗,就是用的这个典故。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

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 啊,原来是误非真误„„“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弹筝女子的聪慧和痴情。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三)、白乐天闻琵琶青衫泪湿。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

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记述这个故事的就是我们今天准备学习的课文《琵琶行》。

请听听配乐朗诵《琵琶行》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看注解中注音,或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2.自由散读

20分钟左右,当堂背诵第二段。

三、疏通小序,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不懂的提出来,师生共同

解决。

四、整体把握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叙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被贬浔阳的白居

易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节)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写了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

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

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板书设计

琵 琶 行(并序)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音乐(知音)——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第二课时

一、背诵第二节,鉴赏音乐描写: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

喻描写的好处。)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比喻的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有了画面感。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

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

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

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4、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C、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按照总结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欣赏另外两首描写音乐音乐的唐诗。先看《李凭箜篌引》(屏幕原诗)

1.那位同学愿意朗读这首诗?

2.大家怎样欣赏这首诗?

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能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

先声夺人——响遏行云,湘娥啼、素女怨

正面音乐——昆山玉碎、凤凰相鸣

侧面烘托(音乐效果):

芙蓉泣、香兰笑

冷气森森、感动紫皇

石破天惊、秋雨绵绵

神妪求教、鱼跳蛟舞

吴刚不眠、玉兔露湿

——比喻奇特,夸张大胆,想象神奇,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后八句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都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奇特的音乐效果,从不同的侧面来写音乐的感天动地。

我们再看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屏幕原诗)

1.请大家听老师朗读。

2.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如何写琴声的。

正面描写:

儿女私语——轻柔细碎、深情

勇士赴敌——高昂、激越

浮云柳絮——舒缓、悠扬

凤出群鸟——音响超群

悬崖跻攀——由低到高

失落千丈——声调低伏

侧面感受:

坐立不安,冰炭置肠

涕泪沾衣,推手遽止

开门见山,以正面描写音乐为主,一系列新颖贴切的比喻,传神的描绘出音乐形象。有的以声喻声,更多的是以形喻声,甚至有以人的仪态气度喻声的。

四、比较三首诗的音乐描写

1.表现手法

白诗:正面为主、完整过程、高低抑扬变化

韩诗:正侧结合、复杂多变

李诗:侧面为主、渲染效果

2.修辞手法

白诗:以声喻声

韩诗:特殊比喻(听声类形)

李诗:夸张、使用神话

3.艺术风格

白诗:移人平易、现实主义

韩诗:惊天奇崛、想象奇特、比喻神奇

李诗:泣鬼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怪诞幽僻

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当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移人。韩愈和李贺都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来形容音乐,但韩诗不怪癖,李诗怪诞、幽僻,境界清冷,白诗则用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来比喻,如实反映出音乐的美妙。所以韩诗“惊天”,李诗“泣鬼”,白诗“移人”。

另外,白居易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孕的人生阅历、情感,而且将这三者融会在一起,构成整个演奏过程声情变化的完美表现,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其思想性显然高出后二首纯写音乐的诗,而且比起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来,也以其描写的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和情感的潜流暗转、突放突收而独具特色。

作业:

1.课后自己比较《琵琶行》与《夜闻歌者》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写一段比较鉴赏的文字。

2.背诵《李凭箜篌引》,熟读《听颖师弹琴》。

6.琵琶行教学设计 篇六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江州司马白居易正在江边送友人,突然从水上传来一阵美妙的琵琶声,是谁弹奏着那么美妙的音乐,又是怎么样的音乐让作者发出如此感慨写下这千古流传的名篇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这首诗是作者在被贬江州第二年所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首先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一,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第二,感受音乐魅力,学习作者以文字来表现音乐的艺术技巧。

课前三分钟检测预习情况:请学生读导学案上的基础题

1,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诗人是用哪一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自己找)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为什么诗人会发出都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结合文本找诗人和他的共同之处,可以先小组讨论,再请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才貌双全的琵琶女,过去如此春风得意。颜色故后嫁作商人妇,而今的她只能漂沦憔悴,在江水寒的夜晚,独守空船。诗人的才华虽然没有具体说,但我们从诗中可以深刻地感知,诗人过去的风光可以从注释三知道,他是多么的为高权重,而今的诗人却是谪居卧病,“终岁不闻丝竹声”,旦暮也只有“杜鹃啼血猿哀鸣”,只能“往往取酒还独倾”,两人都有由荣到衰的凄凉落寞之感。

教师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两人情感的共鸣点,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他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他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结于心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今天当我们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声”时,除表达无奈伤感之情外,还包含着豁达之意。正是共同的命运,使素不相识的两个陌生人,成了萍水相逢的真正朋友。

而一曲琵琶行顿时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音乐魅力,欣赏作者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录音:欣赏配乐朗诵的第二自然段,学生齐声朗读

1结合描写音乐声的诗句,说说音乐声本身有什么特点?再结合琵琶女的自述,说说音乐声流露出该女子是什么样的情感?(小组讨论完成)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情感,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此时旋律低沉抑郁,通过弹者和听者的情感交流,将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表现出来。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倍感孤单凄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琵琶声的清脆圆润,忽高忽低,轻快流畅,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唱出了她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才艺超绝,名噪京华,醉酒欢歌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间关莺语花底滑”,写琵琶声像黄莺在花下啼唱一样,轻快婉转,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接下来,音乐似乎发生了些变化;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渐渐的琵琶声缓慢了,仿佛欢快流淌的小溪被寒冰阻塞了,发出冷涩的低泣,旋律变得“冷涩凝绝”,似乎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表达的苦楚,“弟走从军阿姨死,莫去朝来颜色故”,年长色衰门庭冷落,迫于生计“老大嫁作商人妇”,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此时的他怎能不“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刻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急促,琵琶女的情绪高涨起来,但是我们要注意这里绝非柳暗花明,而是以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她受伤的心灵很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他时常空船独守,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他对世人重色轻才和对丈夫重色寡情的愤怒控诉。

2说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本段的作用,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衬托音乐的强大魅力,琵琶女的演奏停止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一轮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凄清悲凉的意境中。

作业: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但是作者是如何让借助语言文字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呢?

一.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双声叠韵的拟声词,直接描写乐声 二,以无声衬有声,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乐声。三,通过演奏者和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来展现。

检测:学生在此齐读第二段,体会感情的变化

琵琶行导学案 答案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创作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

铮(zhēng)悯然()谪居(zhé)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湓浦口(pén)贾人(gǔ)荻花(dí)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裂帛(bó)幽咽(yè)浔阳(xún)

慢捻(niǎn)舫船(fǎnɡ)虾蟆陵(há mɑ)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阑干(lán)琴弦(xián)红绡(xiāo)钿头(diàn)银篦(bì)春江花朝(zhāo)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7.《琵琶行》创新教学方案 篇七

一、1960年至今学术界关注《琵琶行》的研究内容焦点

综观1960年至今五十三年的185篇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学术界关于《琵琶行》内容的研究集中在鉴赏、考据、文本比较三个方面,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阐释。

(一)鉴赏类

此类文献我们共检索到了49篇。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学鉴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对艺术形象感受、体验、想象的一种精神活动,它不仅是审美活动,它还“属于认识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①。夏丏尊、叶圣陶认为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同义语,而“看”又包含“见”“视”“观”三个程度各不相同的动作意义,“‘见只是感觉器官上的事,‘视是知识思辨上的事,‘观是整个的心理活动”②。大致有三种情况:

1.诗歌形象的鉴赏

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两类: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

《琵琶行》中塑造了琵琶女和“江州司马”这两个人物形象,很多学者认为这两个人物在身世和情感上有相同之处。蒋文穆《司马青衫琵琶语 同是天涯沦落人——浅析白居易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人物形象》一文与邱华全《琵琶女,一面特别的镜子——<琵琶行>人物形象探讨》一文的观点相同,他们都认为《琵琶行》中“江州司马”和“琵琶女”两个人物形象不是孤立存在的,琵琶女形象更多的成分是诗人的一种自比。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被贬江州,仕途上的坎坷让他心里阴云密布,一段琵琶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契合,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更是让他感同身受。

2.诗歌语言的鉴赏

诗歌的语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的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一般包括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琵琶行》用字精炼,无废字、多字。清代徐增的《说唐诗》中提到“‘岂无山歌与村笛,‘岂无二字,活极,真是好笔”。书中还提到“‘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字妙极,适明过,随又不明也,有伸后脚意,欲其再弹也”③。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要求有“其词质而轻”“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他的诗歌语言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

3.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所使用的各种手法,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等。真正的好诗往往会让人读后回味无穷,诗人会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描写。朱正平《谈<琵琶行>的空白艺术》一文集中探讨了空白艺术在这首诗中的运用,认为白居易深得留白的高妙。琵琶音乐无形无色,要通过诗人深切的感受去体会,诗人采用了博喻的修辞,对音乐过程进行反复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深人浅出地表现出了音乐的效果。吕崇龄在《谈<琵琶行>的“蒙太奇”手法》中指出,白居易在诗中运用了“蒙太奇”似的艺术手法,从画面与画面、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色彩和画面等相互关系中结构作品,抒写情怀,反映现实,充分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激发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唤起了读者头脑中有关现实的表象经验,在读者的脑海中产生了与长诗描写相对应的生活情景,使读者获得如见如闻的艺术感受,有利于阅读和欣赏。

(二)考据类

考据是指研究古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此类文献我们共检索到16篇,主要集中于字、词的解释与琵琶女身份的考查。

《琵琶行》中“阿姨”一词的解释,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李全华《也谈<琵琶行>中“阿姨”的解释》一文中谈到:诗中“阿姨”的解释应取《辞海》的第3个义项,即是指琵琶女的“庶母”——琵琶女父亲的小妾(《尔雅.释亲》:“父的妾为庶母”。)。

许多语文课本中对“却坐促弦弦转急”一句中的“转”字的解释语焉不详,学生都不了解它的特殊性。陶智在《谈<琵琶行>中的“转”》持一观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转”也应当作程度副词解。

“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第一部”究竟作何解,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迟乃鹏《白居易<琵琶行>“第一部”注释商榷》指出诗中所谓“第一部”,即第一类,亦即第一流。但是,这里所说的“第一流”,并非泛指,而只是针对宫中所领教坊而言。

很多人认为琵琶女就是妓女,她的悲凉身世是当时妓女共同的凄惨命运。杜兆彬发表了《<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是妓女》一文,他就认为琵琶女只能是一个官家乐伎——一个出色的琵琶演奏家,而不可能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妓女。她既是被封建统治阶级当作观赏的玩物而加以侮辱、损害的对象,又是当时上层社会金迷纸醉奢侈生活的自觉参与、追求和迷恋者。这种看似矛盾的二重性,恰恰是琵琶女与妓女不同的独特之处。

(三)文本比较类

此类文献我们共检索到15篇,主要是将《琵琶行》与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相比较,研究两者的异同。吴晟的《意象·时空·心理——<琵琶行>与<青衫泪>文体比较》以《琵琶行》与《青衫泪》为例,从意象、时空、心理三个视角切入,试图比较诗歌与戏曲因文体之别而造成在表现形式上的若干差异。竹村则行在《吴伟业<琵琶行>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将吴伟业《琵琶行》与白居易《琵琶行》作比,前者反映了诗人所生活时代的特殊性,描写了伴随着自身所直接经历的明清动乱而出现的社会事象,这一点的特征很明显。薛亚康《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与李清照<声声慢>比较赏析》指出虽说《琵琶行》和《声声慢》都是抒发了封建社会妇女的“天涯沦落之恨”,而李清照所塑造的“天涯沦落人”的自我形象,则更具有重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何友宝的《略谈<陌上桑>与<琵琶行>的差异》探讨了《琵琶行》与《陌上桑》的差异,首先,《陌上桑》一诗在事件的表述上并不完整匀称。《琵琶行》全诗抒写起伏跌宕,委婉动人。从《陌上桑》到《琵琶行》,可看出叙事诗在事件的表述上已走向成熟。其次,在人物的描写上,《陌上桑》对罗敷的外貌描写极为细致。而在《琵琶行》里,外貌描写几乎消失。其三,《陌上桑》作为无名氏的民间创作,它抒写罗敷那一段经历的故事时,注重于客观地把这件事叙述出来。《琵琶行》中白居易重写唱女是为了抒写自己。王增斌《<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比较》探讨了《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的三点不同。其一,弦外之音各不同;其二,语言运用上的不同;其三,描写音乐的手法不同。

二、实践者关注《琵琶行》的教学内容焦点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了近200个教学案例,经过梳理和研究发现,实践者聚焦的教学目标大致有四种情况:(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探讨琵琶女与诗人的身世;(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聚焦的教学内容也大致有四点:(1)音乐描写的语言艺术;(2)琵琶女的人物形象分析;(3)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分析;(4)与诗人相关的文学常识。

首先大多数课例教学目标立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得简洁清晰。其次,这些课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语言、人物形象、情感、文学常识。《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语言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描写音乐的语言片段,分析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有的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有的教师在教学时着力于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再次,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与诗人相关的文学常识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了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搭建了教学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我们应该关注的《琵琶行》的教学内容

审视关于《琵琶行》的研究文献,分析实践者的教学成果,我们认为,《琵琶行》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诗歌的诵读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谈到“古诗文的‘吟诵,并不是普通意义的‘读,而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可见,“诵读”应更加重视语言的节奏感和情绪感。于漪老师也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具体来说,就是要读出节奏,读出音韵,读出感情。

1.读出节奏。《琵琶行》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以平声起,全诗八十八句,每句有七个字,整首诗格律严密、章句整齐,在诵读时,这首诗的音步可以分为“二二三”或“四三”式,如“浔阳江头夜送客”一句在诵读时可以读成“浔阳/江头/夜送客”,或“浔阳江头/夜送客”。学生在读的时候要结合诗的意境,灵活地调整节奏。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忽快忽慢,忽轻忽重,表现出乐声从急促到轻微,从清脆到滞涩,进而瞬间高昂的过程。

2.读出音韵。“音”指的是诗的平仄,“韵”指的是诗的押韵。《琵琶行》是一首转韵七古,全篇平仄韵相间,全诗“入律者三十句,似律者二十三句,仿古者三十五句”④,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押平声韵。这首诗“一韵四句者八处,两句者八处,六句者一处,十六句者一处,十八句者一处”⑤。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四句押an韵,后面四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又转押i韵。

3.读出感情。诵读前,要先确立诗的基调,基调是全诗表达的统领。《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沦落命运,联想到自己被贬的经历,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全诗基调哀婉、悲凉。在诵读时要注意具体诗句的情感表达,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诵读时要读出琵琶女因羞涩与难言之痛而不愿见人的复杂心理。

(二)诗歌的鉴赏

朱光潜先生曾说:“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以及其他种类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由此可见,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水平。

对诗歌的鉴赏,应该关注三个大方面,一是诗中塑造的形象;二是诗人的情感态度、观点;三是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五个小方面落实:诗题、诗人、注释、意象、语言。

第一,教学生看懂诗题。题目是诗歌的窗口,里面包含了很多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歌的类型等。解读了诗题,也就了解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了诗的总纲。例如,《从军行》这个题目表明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第二,教学生了解诗人。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诗歌创作风格,为学生提供诗人的生平、代表作、观点与主张、所处的时代特征、诗歌创作的背景等有关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写下的,此时正是诗人思想的重要转折时期,他孤独寂寞,委运顺化,思念家园。学生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便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第三,教学生参考注释。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大多有书下注释,这些注释或关于诗题,或关于作者,或关于诗中的某个字、句,仔细参考注释,学生才能具体地理解诗歌。

第四,教学生分析意象。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我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情感的关键。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例如,“梧桐”一般表示凄凉悲伤,“月亮”表示思乡之情,“杨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第五,教学生品味语言。语言是诗歌的血肉,不同诗人的作品,其语言特色是不一样的,有的平实质朴,有的含蓄隽永,有的清新雅致,有的绚丽飘逸。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的美妙之处,深入感受诗中修辞手法的妙用,学习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诗歌的运用

在实际的诗歌教学中,教师一般教学生四个部分:诵读、鉴赏、翻译、背诵,完成了这四个部分的教学,教师一般便认为完成了一篇诗歌的教学任务。在这四个部分中,考试涉及到的是鉴赏、翻译与背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这三个部分的教学,他们运用一切方法帮助学生应对试卷中的相关考题,诗歌教学也一度陷入应试的误区。然而,诗歌教学远不止于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应用,让学生把诗歌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白话文运动后,文言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了“之乎者也”,诗歌演变成了文学领域的一块“化石”,没有了切身的体验,学生自然对诗歌感到陌生,诗歌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应该是唤醒学生的“本能”需求,让学生重新获得“言志、咏言”之法。故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歌的实际应用,与生活接轨,为学生提供运用诗歌的环境。例如有的教师就将诗歌中的对仗与对联的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己写对联,这便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综观五十三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与实践者的教学成果,我们可以发现,《琵琶行》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注意三点:首先是教学生诵读,抓住诗的节奏、音韵和情感;其次是教学生鉴赏,着眼于诗的形象、情感、语言艺术;最后是教学生运用,把诗歌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

————————

注释

①黄书熊:《文学鉴赏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开明书店,1934年版。

③徐增:《说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153页。

④⑤王力:《古体诗律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坎坷的美术道路作文下一篇:网络信息安全自检自查报告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