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精选5篇)
1.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一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4、寓言两则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毫不示弱、威胁”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寓、焦、勃、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角色的心情和语气。3.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通过表演和讲述,初步感知寓言形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表演、讲述,感知寓言形象。预习单:
1.读准生词,查字典理解生词,完成课后描红。2.读通课文,查找其他寓言故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交流一下。
说说你们对这些寓言故事的感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流传了有两千多年了,分别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战国策 燕二》这两本书。2.谁来读读两则寓言的题目。(指名、齐读。)
二、预习检测
1.请小老师到前面来,把生词带领大家读一遍。再指名读,纠正字音。2.你们理解了哪些词义,交流。
结合课文内容,点拨理解词义,相机渗透方法。
3.描红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笔画不容易写好,提出来,交流。
相机指导:寓、焦、疲、勃的书写,临写两遍。寓的最后两笔要写规范,焦的四点底的写法,疲的撇、捺要舒展,勃的左边子的提笔要写准确。
三、走进故事
1.同学们,故事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请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拨: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宋国的农夫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快点长高,于是就把禾苗一棵一课地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鹬要啄食蚌,却被牢牢地夹住了嘴巴,它们相持不下,互不相让,被渔夫轻易地捉住了。
交流、点拨、点评、提升。2.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展示朗读。
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读好重点语句。师生共评:读出焦急的心情和兴致勃勃的语气,读出鹬威胁的语气和蚌得意洋洋的语气。
(2)自由有感情地练读。男生女生赛读。
3.同学们,故事很有趣,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表演或者自己讲述的方式来使故事留在我们的心里。
讲故事和表演要注意什么?(可以补充语言,加入形象的动作和表情。)
教师点拨:农夫来到田边,他会对禾苗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呢?想象一下,农夫和儿子有怎样的对话呢?渔夫捉住鹬和蚌的表情、语言会怎样?
(学生自主准备表演、讲述。)4.指名展示,师生共评。
四、总结
同学们,我国古代寓言是充满智慧的,寓言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和《一课一练》中的字词部分。2.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对寓言角色作出评价,明白农夫和鹬、蚌傻在哪儿。2.揭示寓意,说出“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成语意思。3.自主探究,找到两则寓言的相同之处。
4.拓展阅读,对照古文、寓言,初步感受寓言文化的特质。教学重点:对寓言角色作出评价,揭示寓意。
教学难点:把握古代寓言的相似之处,感受寓言文化的特点。预习单:
1.查找成语“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意思。2.拓展阅读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
2.同学们,请用简短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揭示寓意
1.寓言是我国古老的文学,它充满了智慧。我们的先人想通过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智慧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农夫和鹬、蚌的身上。请你评价一下他们,也可以说说自己读了故事后的感受。
交流:预设,农夫的做法是错误的。应该按禾苗生长规律去做,不能操之过急。追问:身边有没有这样不顾事物生长规律,操之过急的现象呢?
鹬蚌不应该这样互不相让,最后只会两败俱伤。追问: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相似的事情呢?
(配乐讲述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
2.这样的故事流传了二千多年,宋国农夫、鹬和蚌也早已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铭刻在我们的心里。寓言故事的题目成了成语,流淌在我们的文字里,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广泛运用,这就是经典的文化。
我们来交流成语“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意思。
3.像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读读资料中的故事。挑选一则来讲一讲。
指名展示、点评。
三、对比探究
1.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么多寓言,让我们擦亮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这么多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可以用笔在文中语句旁圈圈画画,写写关键词,想好以后可以小组交流。
预设:
(1)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有趣、寓意深刻、给人启迪。
(2)古代寓言都已经成为成语被广泛运用。
(3)寓言故事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而且这些形象具有反面的讽刺意味,即角色共有的“傻”。
(4)语言生动、有想象的空间,适合讲故事和表演。
指名交流。
2.寓言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仅我们国家,古希腊、印度都曾出现过优秀的寓言作品,我们来欣赏两则。
(课件显示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
学生自读,总结特点。(伊索寓言以动物为主,结尾揭示道理。印度寓言就是民间的故事。)
四、作业
1.完成《一课一练》中的阅读练习。2.尝试自由创作寓言故事。
25争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读通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
2、继续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记忆生字的字形。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
烤鸭 评理 剖开 可惜 真笨 浪费
关键 原谅 烟熏 火燎
(2)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思考: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同了故事后的感想?
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要求: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
2、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而争吵?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2)理解“不以为然”(出示:*对*如此这样*然而)
(3)听录音,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3、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说明他们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
理解“休”的意思(*停止*休息*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4、5段
5、齐读盛老师的话。
四、学习生字
倆 烤 评 剖 惜 笨 抓 费 键
(1)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
(2)用形声字进行记忆。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揭题激趣
1、板书:争论的故事
板书:争论的
2、快速抢答游戏:
(1)故事中兄弟二人为了什么而争论?
(2)争论的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课伊始,即能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故事、快速抢答游戏就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二、品读课文
1、兄弟二人是怎样争论的?他们各持什么意见?老人又是怎样评理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5节,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借助文本材料或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语,进而指导朗读。
(1)你是怎样理解“不以为然”的?
(2)怎样做才能表现“大声争辩”、“很不服气”?
(设计意图:“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如何带动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
3、同学们的朗读很精彩!但是老师相信你们的分角色朗读会更精彩!(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可边读边附加动作。)
三、演读课文
1、同学们读的真棒!让老师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想不想演一演呢?看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先等等!兄弟二人找老人评理,这一场景该怎样设置?(学生讨论、归纳:加上动作,可以有兄弟二人的语言……)
2、指导学生练习表演四分钟。
3、学生分角色表演(一组)。
4、(鼓掌)感谢你们的精彩表演!但老师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学们,你认为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有没有需要改进的?现在你是导演,请你提出宝贵意见。
5、教师根据改进意见,另选一组再次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及时的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使他们在表演中熟悉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感悟明理,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想对这兄弟二人说些什么?(指导学生联系故事练习说话)2、想知道课文中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吗?(指导学生朗读文中同学们的对话)
3、文中的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想象出同学们还会说些什么吗?兄弟俩如果听到同学们的对话会怎么想?
4、续写片断。
5、交流续写片段,师生共赏。
6、小结:是呀,假如这兄弟二人能(),也不会()呀!(指导学生填空,教师趁机板书:做事应抓住时机)
7、追问:文中的“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续写片段,这一延伸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对于课文意蕴有更深层次的挖掘。)
8、兄弟二人的故事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那就是做事应抓住时机。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9、生活中有没有抓住时机而获取成功的事例呢?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
五、作业
1、本文所讲的故事出自《笑林广记》。《笑林广记》是清代一本笑话集,所讲的故事发人深省,令人回味。建议同学们课后搜寻阅读,准备在班级内举行故事会。
2、把《争论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或好朋友听,相信他们会有所启迪!
板书设计:
争论的故事——
做事应抓住时机!
26剪枝的学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剪枝。你知道什么是“剪枝”吗?(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2、如果见到种果树的农民伯伯剪枝,你有什么问题问问他吗?
3、劳动中的知识也不少,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剪枝的学问”。揭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后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
(2)大声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下打个问号,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3)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剪枝 挥舞 盼望 疯长 夺走 靠 红润 仿佛 胖娃娃 脸蛋 不禁 远近闻名 充满信心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指名读词,注意前后鼻音及多音字的字音,相互问问说说词语的意思。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教师抽查,比一比,谁读得最棒。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并选择段落赛读。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致意思。
(3)尝试理清课文层次。友情提示:找到季节变化的关键词,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一(1)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二(2、3)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
三(4)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
四(5)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3、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生字
1、分析字型,说识记方法。
2、指导书写:“剪、夺、蛋、禁、靠”注意上紧下松,“挥、仿、佛、娃”左窄右宽,“疯”注意两笔竖撇要写好,不能过于倾斜。
3、学生描红,仿影,临写。完成习字册。
4、教师矫正学生握笔姿势、写字姿势。
四、作业设计
1、组词:仿—访 佛—扶 枝—技 挥—辉。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字,反馈评价。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
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他留下的是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3)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咔嚓咔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抚摸”,“充满信心的说”,这是为什么?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指导朗读这几句。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读最后一句。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6)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地生活。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26课。
板书:
剪枝的学问
减少——枝条——不利的因素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习作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编出来的。2.指导学生围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来开拓思路,自己确定题目,仿照例文,依据本次作文要求来编一个童话故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几幅图,大胆想象。【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喜欢)你们都喜欢哪些童话故事呢?(启发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刚才大家交流了这么多的童话故事,你们知道童话故事都有哪些特点呢?结合课文里学过的、结合自己听过的、看过的童话故事,自己想一想,同座位互相说说。
3.指名说说“童话故事”的特点。(师归纳板书:①把动物、植物、物品当作人;②要大胆想象,编有趣的故事。)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习作8》,也来编写童话故事。
二、学习例文,了解写法 1.有一位叫耿新华的同学,为了帮助小朋友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他动脑筋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师范读。
2.学生轻声读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边读边思考:①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说了谁?②说了一件什么事?③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读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以上三个问题。(略)
4.学生再读例文,想想:不讲卫生的小朋友听了这个童话故事后会改正吗? 5.师: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就能帮助小朋友改正不讲卫生的坏习惯,看来,童话故事的作用的确很大!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编一个童话故事来帮助某些同学改掉某些不良习惯呢?
三、根据要求选好内容
1.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要求:通过编童话故事来帮助同学们认识了解编童话故事的好处多。
2.(出示书上四幅图)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上分别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都有哪些不好的习惯?
(小猴子——写字姿势不正确;小猪——吃多了糖果牙齿不好;小白兔——不想吃萝卜,太挑食;小狗——吃饭要妈妈跟着喂,不利于身体健康。)
3.师:这几幅图只是提供给同学们选用的。同学们还可以结合你平时观察到的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习惯呢?
(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4.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不良的习惯”,想想这会有哪些影响?选择好描写的对象(动物、物品……),自己拟定童话故事的题目。(让学生自由拟题,指名交流。《小猴子写字》、《小猪的牙不疼了》、《吃蔬菜好处多》、《小马不乱扔果皮了》……)
四、大胆想象,编写童话
1.以例文启发想象。例文中这位同学讲了小花猫不讲卫生的哪些事?这个故事开头、经过、结果怎样?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2.谈话拓展。同学们在选定了童话故事的内容和童话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后,就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个“人物”身上原来有什么不良的习惯?(如爱吃零食、不吃蔬菜、坐姿不正确、不爱剪指甲、随地吐痰、随地乱扔果皮……)围绕这个不良习惯,会发生什么事呢?带来哪些危害和不良后果?事情的经过如何?事情的结果怎样?
3.大胆描述和构想。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好内容,根据内容拟好题目,思考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事?并认真构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构思故事时可以大胆、自由地想象,要尽可能地使故事过程具体些。(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说给同座位听)
五、交流评议,动笔写作
1.四人小组交流:把自己编好的故事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同学帮助补充修改。(师下小组巡视和参与)
2.各小组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所编的童话故事。(对于优秀的要肯定优点,给同学作示范;对于中等及较差的要多鼓励,少挑毛病,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保护他们编写童话故事的积极性,并组织同学们讨论,帮助完善故事。)
3.学生动笔将自己所说的童话故事写下来。
练习8 教学目标:
1、仔细看图,明白三个小伙伴及三个小和尚的故事,然后再用几句话写下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最后议一议:三个小和尚该怎么做。
2、照样子,练写“轰、蒜、森”三个字。
3、背熟四条成语和《明日歌》。
教学重难点:熟练背诵四条成语和《明日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第二组连环画图:请学生仔细看图,想想三个小和尚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教师讲述三个小和尚的故事。
(3)出示第一幅连环画:同桌讨论,说说图中内容,注意把故事的结果说清楚。
(4)全班交流:你是喜欢“三个小伙伴”呢,还是喜欢“三个小和尚”?为什么?
老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理由说充分。
遇到学生说的精彩字、词、句,可板书在黑板上,有选择地带领学生读一读,学生可自主积累。
3、练习。
(1)指名说说读了两个小故事后的想法。
(2)大家评议,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有想法,说得有道理就行。
(3)请学生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询问老师、同学。
(4)请几位同学读自己写的句子,师生共同评议。指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发现学生写的生动形象的句子或板书或表扬。
(5)其他同学可与小伙伴交流,修改意思不明确的句子。
4、议一议。
(1)请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三个小和尚”该怎么做才能让庙里的小缸总是满满的。
(2)合作伙伴间先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师生、生生对话。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三个字:轰、蒜、森。
(2)请学生仔细观察字形,谈发现。
(3)出示:(书上)我的发现:下半部分要写得左小右大才好看。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请该同学介绍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1)请学生说说想怎样学习成语。
(2)学生自主学习成语。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老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发现成语意思及用法并归类。(难解的字或词可让学生当即查字典,必要时老师讲解。)
(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背诵《明日歌》。
(1)学生自由读这首诗,谈谈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明白这首诗的意思。
(3)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4)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
(5)课外拓展:课后可收集表达同样意思的诗或名言警句。
四、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优秀书法作品(含书上的一幅)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笔画:“竖折撇”“竖折折钩”。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教师提示读时要把握各人物的特点,读出语气并范读。
5、练习。
(1)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指导练习书写“专、考”两个字,注意“竖折撇”“竖折折钩”在米字格中的位置及大小。
6、反馈。
2.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二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为主体框架选取课文,设计练习。三篇课文都是反映人的意志品质的故事。课文《军神》,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课文《掌声》,懂得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课文《金子》,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根据人物描写,理解所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
总体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课文和快速阅读的习惯,并能有条理地讲述课文故事。
4.养成从多渠道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的习惯。5.摆放身边的玩具,并通过摆玩具编写童话故事。6.口语交际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帮助学生做到大方端庄,不随便。
军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通过精读,理解军神的含义。教学准备: 1.课件
2.搜集刘伯承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了解刘伯承爷爷的举手,指名介绍。教师补充介绍。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说说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崭新()损坏()
说说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结束()镇定()(1)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读课文。4.听课文录音,理清脉络 5.排列顺序
()手术前刘伯承不愿使用麻醉剂。()刘伯承请沃克医生治眼伤。()手术后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军神。()手术中刘伯承一声不吭。
三、作业: 1.练习朗读全文。2.描红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听写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抓住以下词语引教学生朗读体会)
1.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一家德国人开的小医院。
2.不,你是军人。我当过军医,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评议:读第一句应语气平缓,强调头缠绷带、走进等词语,体会刘伯承虽负重伤但仍然十分镇定。读第二句应强调这样重、只有**才能**等词语,从沃克医生的话语感悟刘伯承坚强的品格。
导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谁见过做眼部手术不使用麻醉药的?沃克医生为此很吃惊。能承受得了?能!一定能!并自个儿爬上了手术台,表现了什么?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导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对比
(1)可那位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底下的垫单。手术结束,一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2)双手微微发抖。你要是受不了的话,可以叫出声来。
一条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说明了什么?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导读第四自然段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军神形象
讨论:经受了手术的剧痛,怎么还笑呢?沃克医生的表现可以看出什么?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课文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了不起的军神的原因。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军神
沃克冷冷——→柔和——→肃然起敬
↓
↓
↓
刘伯承病人——→军人——→军神
从容 镇定 意志如钢
21.掌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鼓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鼓励。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的掌声你的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为别人鼓掌?
2.揭题,板书:掌声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要求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2.检查,及时评议,纠正。
时候
愿意
持久
结束
残疾
犹豫
讲述
骤然间 身处困境 舞蹈
慢吞吞
镇定
礼貌
3.理解部分词语
4.再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6.小结: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分析字形
2.教师范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 1.全班交流
(1)出示: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出示: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才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3)出示: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4)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5)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6)她不再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2.有感情地朗读1~6节,说说从小英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3.出示最后一段,读后讨论:你能理解这句话吗?理解身处困境,小英怎样珍惜这掌声的,这里的掌声仅仅指鼓掌吗?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吧,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四、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2金子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彼得最后说的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由梦想引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梦想。比如杨利伟叔叔从小梦想着能飞向太空,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杨利伟叔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能谈谈你的梦想吗?
许多人都有过寻找到金子发财致富的梦想。“金子”我想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贵重的金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金子有关的生动有趣而又蕴涵道理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四、自学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
(2)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五、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及时评价。
2.通过认真的聆听,相信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他有什么样的梦想?
(3)他一开始有没有实现梦想?(一无所获)
(4)后来他有没有实现呢?(找到真金)3.回答上面的问题。
4.再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里写了彼得一无所获?(1-2)哪里写了他找到真金?(7)
六、作业:
1.写字。
2.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起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3.过渡: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二、整体感知,学生质疑
1.轻声读读4-7自然段,想:他的梦想有没有实现?
2.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初读彼得的话)
(1)轻声读这句话。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4)小结:这里的“真金”指什么,他是怎么找到“真金”的?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读§4小节板:真金
三、突出重点,读议课文。1.自读自悟,学习§4。
(1)轻声读读§4,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出示§4)
(3)指导读好第一句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
(4)师描述:同学们瞧,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
(5)想象: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呢?
(6)过渡:彼得又是怎么想的,一起来看看§5。2.感情朗读,感悟彼得的想法。(§5)(1)哪位小彼得来读读?
(2)赛读:哪位小彼得敢于挑战,再来读一读?
(3)从彼得的想法中,你听出了什么?
(4)小彼得们,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想一想。
(5)过渡:信心和希望,使彼得留下来。
3.理解“真金”,懂得道理。
(1)出示前半句:谁来读读这句话?
(2)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3)齐读前半句话:彼得留了下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4)过渡:彼得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什么?
(5)出示: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齐读。
(6)瞧,鲜花盛开了。(出示鲜花图)
(7)亲爱的小彼得们,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鲜花,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学到这儿,你认为“真金”是什么?
过渡:是呀,彼得找到了“真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4.再读彼得的话
所以他不无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生接)
5.故事学完了,老师很受启发,你有启发吗?
四、畅谈梦想,愿梦想成真。
1.其实,不仅彼得有梦想,老师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活到一百岁,在100岁的生日时你们都来祝我生日快乐。
2.那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五、作业:
同学们的梦想都很美好。愿意把自己的梦想告诉更多的人吗?那就请你用手中的笔把你的梦想写下来,好吗? 附板书:
22.金子 梦想――→实现
若有所悟 真金 全部精力
习作7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找“饿”》,了解其主要内容和自编童话故事的一般要求。
2.能按习作要求,用自己喜爱的玩具,发挥想像力,编一个童话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感受:
同学们都喜欢读童话故事。你们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呢?们知道吗,有不少童话故事,都是人们凭借一些具体事物想象出来的。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过把瘾,编一编童话故事。
二、范文引路:
1.请学生轻声读例文《找“饿”》并思考:
(1)这个童话故事叫什么名字?
(2)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谁的故事?
(3)这个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要求再读例文,想一想:这个童话故事是根据哪些玩具编出来的?
3.小朋友,同样是两只熊玩具,作者是怎样想象出故事中的角色的呢?
4.请选择最喜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玩具做你故事的主人公。注意了,你的主人公可都是人哦!他们会说话,会思考,有表情,能动作,有喜怒哀乐。
5.编故事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板书: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三、摆弄玩具,自编童话
1.活动:现在,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课桌上摆好了,做你故事的主人公。
2.这几位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学生讲个故事给自己听听。
3.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讲得特别认真,故事说得特别具体,讲给你的同桌听,互相提提意见!
四、分组交流,推选最佳
1.分小组,把学生准备的故事说给小组同学听听,让大家也来分享分享。
2.推选出编得最好的童话。
五、指名编讲,动笔写作
1.下面请每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上台来讲讲你编写的童话故事。
2.请学生认真倾听以后集体评价、修改。
3.拿起你的笔,将你精彩的故事写下来吧!
练习7 教学目标:
⒈认识几种常见的戏剧脸谱及代表意义,讲讲有关人物的故事;
⒉读背8个词语;
⒊朗读、背诵《古今贤文——劝学篇(下)》的片断;
⒋认真写好钢笔字;
⒌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
⒍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词语、篇章。
2.说话训练,把话说完整、合理,注意礼貌。
教、学具:投影、小黑板、各种图书玩具。预习要求:
⒈查阅有关戏剧脸谱资料及人物故事;
⒉查阅成语词典;
⒊把自己的图书玩具整理一下并标好价格;
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自己的图书玩具。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练习7》。
二、学习第一项 ⒈ 趣导入
17(1)影出示四张戏剧脸谱。
(2)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仔细观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师述:我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仅脸谱艺术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不同的胜谱表示的人物质形象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去作一个小小的探索。
⒉审题
⑴ 名读题 ⑵齐读 ⒉ 指导
(1)读一读人物的名称,并和相关的脸谱相连。
(2)你能说说什么颜色的脸谱代表什么样的人物质性格吗?
3.交流
关羽应和红色脸谱相连,代表忠勇。
包公应和黑色脸谱相连,代表正直。
秦桧应和白色脸谱相连,代表奸诈。
孙悟空应和猴脸相连。
4.反馈你连对了吗?
5.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讲讲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
6.评出“小小历史故事家”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⒈ 审题,明确要求指名读题
⒉ 求生自读这8个词语,要读准字音。⒊ 指名朗读词语,注意正音。4.致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5.齐读这8个词语。⒍练习背诵。⒎反馈。
二、练习
⒈审题,明确要求,指名读题。
⒉要求学生各自朗读这话,试着理解意思。
⒊请几名学生朗读这话。理解这话的意思。
⒋师小结:这话告诉我们要勤动脑、勤动手,做事专心,持之以恒。
⒌请同学们齐读这话。
三、写好钢笔字
⒈审题,明确要求。指名读题。⒉指名读这3个字并组词。
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田字格中这3个字的间架结构,特别是捺的写法。
说说捺为什么要写成点?
⒋师小结:在书写汉字时,这种笔画的变化叫“让位”,目的是避免呆板,让汉字显得更美观。
⒌请同学们描红、临贴。师巡视指导。
⒍反馈。
第三课时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今天非常高兴。老师知道那是因为你们的桌上有许多自己喜欢的图书、玩具。
二、练习读
过渡:那么,你们愿意别人也喜欢你们的东西吗?怎样才能令别人喜欢你们的东西呢?自己试着说一说。
⒈指名说。
⒉师小结:要使自己的东西卖个好价,必须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东西的特点。
下面请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东西的特点,看谁能将自己的东西卖掉。
⒊师生共同总结卖的注意点。
三、练习买东西
过渡:要想从别人那儿买到喜爱的东西,该怎么说呢?
怎样才能了解别人的东西呢?买时应注意什么呢?
⒈小结买时注意点。
⒉师为买主,一生为卖主,示范练习。
四、举办班级小小展销会
过渡:同学们既会买东西又会卖东西了,那么我们就来开个小小展销会,展示一下自我,好吗?
五、小结
4.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四
1.寓言故事的成语:
揠苗助长 杯弓蛇影 螳螂捕蝉
鹬蚌相争 郑人买履 叶公好龙
狐假虎威 黔驴技穷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2.历史故事的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3.神话故事的成语: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女娲造人
玉兔捣药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4.用“望”组成含有“希望”的意思的词:
希望 巴望 盼望 渴望 期望
5.用“观”组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观看 观察 观赏 观望
6.形容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词语:
勤学苦练 废寝忘食 精益求精 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一丝不苟 如饥似渴 全神贯注
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 再接再厉 取长补短
7.ABAC式词语有:
又大又甜 又惊又喜 又高又胖
又香又甜 又黑又长 又香又脆
又蹦又跳 又说又笑
8.ABAC式词语有:
将信将疑 尽心尽力 十全十美
全心全意 无边无际 有声有色
自言自语 再接再厉
9.含“如”的成语:
胆小如鼠 日月如梭 料事如神
挥金如土 游人如织 铁证如山
势如破竹 面如土色 水平如镜
江山如画 栩栩如生 始终如一
10.描写心理的成语: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安
心猿意马 心慌意乱 胆战心惊
心急如焚 心花怒放
11.心情高兴的成语:
眉开眼笑 捧腹大笑 眉飞色舞
谈笑风生 笑容可掬 手舞足蹈
兴高采烈 喜上眉梢
12.描写友情的成语:
肝胆相照 亲密无间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荣辱与共 风雨同舟
海誓山盟 情深似海
13.描写自然景物的成语:
鸟语花香 山清水秀 青山绿水
百花盛开 奇峰异岭 绿树成阴
花红柳绿
14.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
①春: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万紫千红 春意盎然 春光明媚 ②夏: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狂风暴雨 烈日当头 烈日炎炎
③秋: 秋高气爽 果实累累 枫叶似火 秋风习习天高云淡
5.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64-6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l。
(1)谈话: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如果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我想你们都会说出结果。现在的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把4个桃圈起来)。下面请你们帮助小猴分一分,看看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师生归纳得出: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2.教学“想一想”。
(1)谈话:如果把这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谁会分?
(2)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3)师生归纳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生共同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生共同小结:这两幅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以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先根据分数的含义平均分一分。
(2)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
(3)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放在课桌上。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举小棒:拿出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
(3)提问: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一人提要求,大家拿小棒。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直接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画出图来。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体会其含义。
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小组合作,交流分法。
学生理解记忆。
先让学生填写,填完后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
让学生自己先填写,填完后再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学生练习
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学生完成下面的习题。
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认识几分之一(2)
上课时间:4月28日,累计课时:3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实物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几个新鲜的桃子装在盘子里,你们看,一共摘了多少个?(学生观察得出,一盘有4个桃子。)猴宝宝看见了都连忙跑过来,嚷着要吃桃。老大说:“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老二问:“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几个呀?”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1.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先独立思索操作,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交流。
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l份是1个。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想法二:画图看一看。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1个桃。
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到:4个桃的四分之一,就是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1个。
想法四:列出除法算式:4÷4=1(个)。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请每一位汇报的学生讲清自己的想法。如果出现最后一种方法,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4除以4,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2)比较方法。
提问: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小结。.(动态演示)老二说:“现在我知道了,原来要知道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几个,是要把这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4=1(个)的除法算式来算出结果。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
3.尝试练习。
(动态演示)猴老大说:“桃真好吃,要是我能吃这盘桃的二分之一就好了。,’教师谈话引出问题: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呀?请同学们用刚才得出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游戏。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①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在书上画竖线分一分,然后独立填写算式。
②集体订正后提问:12个草莓的三分之一和12个草莓的四分之一哪个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
摆8个圆片,拿出它的二分之一。
摆12个圆片,拿出它的二分之一。
提问:都拿出圆片的二分之一,为什么个数不一样呢?
2.列式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直接列式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3.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4.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做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
请大家先自己思索一下,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学具帮帮忙,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
分组展示交流
让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学生想办法解决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4÷2=2(个)表示的意义.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
尝试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全订正。
认识几分之几(1)
上课时间:5月2日,累计课时:4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题的场景。
2.学生观察分桃的情景,各抒己见。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题。
2. 提出问题。
谈话:听,猴妈妈有提出新的问题.:我的每个孩子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可是一个小孩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这可难到了我.你能帮助猴妈妈吗?
(1)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2)学生拿出学具,动手分一分,然后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3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1)全班交流.
(2)提问: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2教学”想一想”
问题:猴妈妈有10个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3只小猴一共分得几分之几?
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l份,在图上分一分。
(2)各自填写分数,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是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呢?
(2)学生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得出结果。
(3)与同桌边练习边交流: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全课小结
谈谈自己本节课有何收获。
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学生操作,并思考问题。
演示分得的过程.
学生用学具分一分.
集体交流.
演示分得的过程.
学生理解并记忆。
完成在书上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解题时的思路。
认识几分之几的练习课
上课时间:5月2日,累计课时:40。
教学内容:教材P69-70的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320÷4690÷3720÷9
60×40×7889+2572-56
80×6080+6015×6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四、全课总结。
学习过程:
学生口答。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这样涂。
学生先说说图意,然后再练习。
www.xkb1.com
让学生填写。
让学生说说这把尺上面的数据以什么为单位的?
学生回答。
学生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交流反馈,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按照书上要求做游戏并做好记录,最后回答书中的问题。
新课标第一网
认识几分之几(2)
上课时间:5月3日,累计课时:4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她请来好朋友灰兔们一起庆祝。出示挂图。
2.提问:从画面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贴:
小白兔吃了几个蘑菇?分给小灰兔们多少个蘑菇?
3.解决问题:小白兔吃了几个蘑菇?
(1)提问:求小白兔吃了几个蘑菇,也就是求什么?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算式:12÷4=3(个)。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摆学具。
提问:分给小灰兔们多少个蘑菇,也就是求什么?
教师讲述。
2.列算式。
谈话:谁能把刚才动手分蘑菇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3.比较感悟。
小白兔吃了几个蘑菇?分给小灰兔们多少个蘑菇?
(1)提问: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内容,你发现了什么?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
(2)教师归纳。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3题。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读一读“你知道吗”,你能解决其中的问题吗?
学习过程:
xkb1.com
学生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独立解决。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得出结果。
学生汇报:借助学具展示分蘑菇的过程。
学生独立尝试列算式解决,小组内交流这样列式的理由。
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练习七
上课时间:5月4日,累计课时:42。
教学内容:练习七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并学会用分数来表示达信息,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含义;
2、能利用分数的知识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25×8960÷3806-236486+99
240+604200÷620×504×38
25×424×5620-80603÷6
二、巩固训练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6厘米是几分之几米?
(2)4角是几分之几元?4分是几分之几元?
(3)3分是几分之几时?5千克是几分之几吨?
小结:怎样将低级单位用分数换算成高级单位?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指导学生想12小时的1/3、3/4、5/6各是几小时?再想时针从12起走到了哪里。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按要求对折后,要把纸打开,数一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
观察记录的数据,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对折的次数每增加一次,它所对应的平均分的份数,就是它前一次的2倍。)
三、全课总结。
学习过程: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书上填上适当的分数,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学生独立练习,交流分法。
学生口答后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在钟面上画出时针的位置。
先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要求。
在小组里交流。
单元测试+试卷讲评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石榴教案07-1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8-02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06-2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复习知识点07-1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10-14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争论的故事》教案07-04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和运河》教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