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2024-11-23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共12篇)

1.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篇一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2008—2009学高中历史教研计划。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

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方式和思想取向。对新课程改革和常规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进行集中研究,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对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去进行研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情而异。

5、加强高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历史学科高考水平。全市高中历史教师务必领会高考改革的精神和实质,加强高考改革、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以确保高考历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具体思路是:⑴认真分析新高考模式下的命题理念和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历史学科新学年的备考方案和具体复习计划,教研工作计划《2008—2009学高中历史教研计划》。⑵认真强化落实高三新课教学和第一阶段基础复习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把强化基础知识落实,构建知识网络,作为第一阶段复习教学的重点。⑶根据2009年高考的新特点制订出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备考方案。我们历史学科准备把过去的专题、综合复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使专题和综合复习融为一体,以专题复习带动综合复习。为搞好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第二轮复习备考意见。⑷认真抓好教研室组织的大型视导活动。在视导中深入课堂听课,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参加学校教研活动,及时发现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范例和先进教师典型。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⑸广泛收集整理高考信息,加强与考试中心、兄弟省市有关单位的联系,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整理,以最快的方式传递到学校,为各校复习备考提供依据和支撑。⑹重视模拟试题信息含量高的特点,尽快收集整理各地统考、调考模拟试题为后期模拟训练创造条件。

三、主要工作:

1、制定高中历史学科教研计划

目的:认真分析新学年教学教研的新特点,明确新学年的工作重点和思路,制定出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教科研计划。

方式:座谈、分析研究。

对象:基地学校教研组长、部分学校教师、教研员。

时间:8月下旬。

⒉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

目的:认真分析我市高中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历史教学质量,总结基础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的经验教训。创新高中历史教学复习的途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方式:数据分析、经验总结、校际交流。

对象:全市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教研组长。

时间:9月上旬。

地点:待定。

3、市历史学科教学基地调研活动

目的:明确学科基地的职责,制定学科基地的活动计划,发挥学科基地在全市教学、教研中的示范作用。

方式:听课、座谈、分析研究。

对象:校教科室领导、全体历史教师、教研员。

时间:9月中旬地点:仙桃一中。

⒊第二届“什么是有效性历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目的: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总结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摸索、探讨新的教学途径。

选题角度和范围:⑴理论探讨: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⑵目的思考:人文教育与有效历史教学;⑶环境与课程:历史知识的选择与有效历史教学;围绕课堂生成、课堂文化、课堂延伸讨论有效历史教学;围绕师生角色、交互关系探求有效历史教学;围绕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例反思讨论有效历史教学;⑷站在学生的角度:追问有效历史教学的根本⑸有效历史教学:和谐个性与社会性的视野;公民素养教育与有效历史教学;知识资源、教材内容与有效历史教学;必修课、选修课的关系与有效历史教学;活动、过程、方法与有效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有效历史教学;教师教育、教师胜任力与有效历史教学;评价机制、考试改革与有效历史教学。(围绕“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这一主题也可自拟题目。)方式:个人申报、评委评审。

对象:全市高中历史教师。

时间:10月上旬。

地点:市教科院。

4、城区高中基础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大比武

目的:发挥城区高中集中的地域优势,加强城区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和推动城区高中历史学科对教材、教法的研究。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方式:个人申报、学校推荐。

对象:以基础年级教师为主。

时间:11月上旬。

地点:仙桃八中。

5、高中视导活动

目的:共同分析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教学、教研的基本情况,针对各校历史学科实际和历史教师共同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教研措施。

方式:听课、座谈、召开教研会。

时间:11月。

6、高中历史“什么是有效性历史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目的:发挥学科历史学术权威的引领作用,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高全市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

选题角度和范围:重点围绕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交流主讲的主要人员:市历史学科学术组成员。

地点:仙桃一中。

时间12月中旬。

附:2008年秋季学期高中历史教学进度

年级期· 中期· 末高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册1章——3章2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3章3节——6章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上册1——3章世界近现代史上册4章——5章转下册高三期中前结束中古史转入复习中国近代史上册复习

2.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篇二

一、以本自学

“本”指课本、教学辅导书和学案等。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 自己要先吃透教材, 充分考虑学生在自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可行的、实用的学案, 而在学案中一定要有指导学生自学的提纲。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内容、目标, 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独立思考, 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议互学

学生自学后, 分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小组一般以6人为宜, 每组设组长1名。组长具体组织同学合作, 尽量做到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种方式, 让胆量大且发言积极的学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 更多地关注胆子小且学习困难的学生, 共同去讨论去思考, 共同进步。在小组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继续观察, 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掌控讨论过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组长作记录。

三、以导促学

这一步是“五学教学模式”的核心。在教师组织下, 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的情况, 把本小组通过讨论解决的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展示, 让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点评。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起好引导、鼓励作用。经过小组展示, 教师基本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情况, 明确了全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教师精讲时应注意: 一是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没有弄清楚的知识和易混淆的问题, 以及当前学生知识水平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讲清概念和各知识点的联系等。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要深刻剖析, 总结一般规律。二是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比如使用图表、幻灯片、历史影片等, 语言要抑扬顿挫, 突出趣味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点拨学生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 适时将必修一的政治史与必修二的经济史和必修三的文化史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 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三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构建历史知识框架。通过时空顺序, 构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框架以及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框架。四是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可把历史知识编成 歌谣、口诀等让学生去记, 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切忌死记硬背。这一环节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紧凑而不忙乱。

四、以练测学

检测, 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度的衡量, 更是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运用有效手段检测学生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高考知识点设计每堂课的达标测试题, 这一过程应注意:一是课堂测试题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合理设计, 整合教材、资料上的练习题, 不要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题目。二是课堂测试题要分层设计, 可分为基础题、探究题等类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三是课堂检测时,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先独立完成, 将答案写在老师规定的课堂练习本上, 完成后立即上交, 由教师批阅后对每个小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 排出各组名次, 这样使小组间形成竞争,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检测题还可设计课后测试题, 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

五、以结评学

这一环节是先由学生自己小结本课知识, 对知识点进行整合, 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再通过小组交流, 补充完善, 共同提高。教师要适当引导组与组之间交流, 完善知识框架, 让学生在相互完善、启发、评价中使其思考更周全, 理解更深入, 共同进步。然后是由教师进行总结:一是运用点评式小结, 对各小组进行综合点评, 肯定各组的优点, 同时指出其不足。二是运用多媒体小结, 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和结构进行全方位展示,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形成系统完整的框架和合理的知识体系, 对学得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再认识, 构建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

3.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篇三

一、以本自学

“本”指课本、教学辅导书和学案等。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自己要先吃透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在自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可行的、实用的学案,而在学案中一定要有指导学生自学的提纲。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内容、目标,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独立思考,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议互学

学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学习情况,小组一般以6人为宜,每组设组长1名。组长具体组织同学合作,尽量做到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种方式,让胆量大且发言积极的学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更多地关注胆子小且学习困难的学生,共同去讨论去思考,共同进步。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继续观察,适时进行点拨、指导,掌控讨论过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作记录。

三、以导促学

这一步是“五学教学模式”的核心。在教师组织下,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的情况,把本小组通过讨论解决的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展示,让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点评。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起好引导、鼓励作用。经过小组展示,教师基本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情况,明确了全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对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教师精讲时应注意:一是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没有弄清楚的知识和易混淆的问题,以及当前学生知识水平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讲清概念和各知识点的联系等。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要深刻剖析,总结一般规律。二是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比如使用图表、幻灯片、历史影片等,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点拨学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必修一的政治史与必修二的经济史和必修三的文化史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三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构建历史知识框架。通过时空顺序,构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框架以及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框架。四是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可把历史知识编成歌谣、口诀等让学生去记,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这一环节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紧凑而不忙乱。

四、以练测学

检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度的衡量,更是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运用有效手段检测学生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高考知识点设计每堂课的达标测试题,这一过程应注意:一是课堂测试题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合理设计,整合教材、资料上的练习题,不要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题目。二是课堂测试题要分层设计,可分为基础题、探究题等类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三是课堂检测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先独立完成,将答案写在老师规定的课堂练习本上,完成后立即上交,由教师批阅后对每个小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排出各组名次,这样使小组间形成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测题还可设计课后测试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

五、以结评学

这一环节是先由学生自己小结本课知识,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再通过小组交流,补充完善,共同提高。教师要适当引导组与组之间交流,完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相互完善、启发、评价中使其思考更周全,理解更深入,共同进步。然后是由教师进行总结:一是运用点评式小结,对各小组进行综合点评,肯定各组的优点,同时指出其不足。二是运用多媒体小结,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和结构进行全方位展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形成系统完整的框架和合理的知识体系,对学得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再认识,构建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

总之,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学不能再本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相互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4.高中快速学钢琴的方法 篇四

(一)力量的运用

在演奏时,美妙悦耳的音色与手指触键时力量的来源、力度的支配用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力量的来源不对、力量支配不科学则极有可能导致音色“虚”、“散”、手臂僵硬、力量的浪费等等问题。因此要想正确的运用力量必须要协调好身体各部位,尤其是上肢各部位。首先,把下键的手指准备好,不能松懈(但不要紧绷,否则会造成手指僵硬)。然后把手臂抬起来从大臂开始,带动小臂、手腕自然下落,把琴键弹到底。这样手臂的重量便充分的通过指尖传到键盘上。这时手指在键盘上是立住的,要有一种没有键盘的支撑手指会继续下落的感觉。手指立住后,可轻轻的晃动手臂以检查是否有“僵”、“硬”的迹象。切忌在手臂下落时僵硬的敲在键盘上,这样发出的声音不是“虚”、“散”的就是“死”的。正确触键方法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清晰、明亮的,既结实又饱满,也就是有些老师常说的“通”、“透”。

在这里常出现的问题是放松的度,许多人往往过度追求放松的感觉,于是出现了手指松懈、声音发“虚”等现象。这是因为过度的放松,力量肯定没有通过手指传到琴键上,这样不仅发出的声音不好,而且在快速的弹奏中还会造成音值的不平均等问题。反之,有些人过度用力,导致整个手臂带动手腕都僵成了一体,发出的声音自然发“死”并且不灵活。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对的,运用力量时应当明确的是:完全的放松是无法弹奏的;胡乱用蛮力也是行不同的。必须要学会紧张与放松统一,做到“力由心生,收放自如”。

(二)手指关节的运动方式

演奏乐曲时不可能总是把手臂高高抬起然后自然下落,大多时候手指是自然的支撑在键盘上的。那么手指的各关节在弹奏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从指尖到指根共有三个关节,无论是何种触键方法都要保证一、二关节的支撑,这里就不多介绍了。关键是指根(掌关节)的运动方式,也就是颇受争议的“高位置触键方法”和“低位置触键方法”,简称“高抬指”与“贴键”。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先说“高抬指”,所谓“高抬指”指的是把要下键的手指(或带动其他手指)的掌关节打开,手指高高抬起,然后迅速的下键。这种方法虽然对初学者比较难掌握,但有助于在钢琴上制造各种各样的音色,将钢琴的音色发挥至最大限度,一些“颗粒性”较强 的音色应用此法来演奏。

所谓“贴键”就是手指自然支撑在键盘上,下键时把手指准备好(不用抬起),在键盘上直接下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省手指运动距离以提高速度,且不容易疲劳。个人经验以为在初学钢琴时应着重进行“高抬指”的训练。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掌关节得到充分的伸展,从而锻炼其灵活性,而且通过抬高手指然后迅速的下键能够锻炼手指的爆发力、支撑力及独立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练习此法时往往急于求成,过高的抬起手指认为可以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法会导致手指僵硬,下键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音色发“散”。

就象百米起跑的运动员,不是蹲的越低起跑就越快,反而过分的蹲腿会影响起跑的质量。手指也是一样,“高抬指”只要做到适当就可以了。在实际演奏中“贴键”奏法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方法可以使手指对琴键有着更为精确的控制。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用脚踢门肯定没有用手推控制的好。手指在有一定的爆发力、支撑力时应多用“贴键”去控制键盘,这样的触键才会更精准的控制音色

(三)各种演奏技法的触键法

(1)“断奏”

“断奏”的一般弹法是手指自然放在键盘上,用力时利用手指、手腕的反弹力像拍皮球似的从键盘上反弹起来。声音应该是“亮”、“脆”、“富有弹性”的。“断奏”在具体弹奏中又可细分为如下几种:①“指尖断奏”:这种方法可以产生轻盈、灵巧的效果。如:演奏莫扎特的多数奏鸣曲及舒曼《儿童情景》NO.3《捉迷藏》中的“断奏”都可以用此法以表现充满愉快的生活气息和青春的活力。②“手腕断奏”:这种方法也可以弹奏的很轻巧,而且有一定的力量变化。如:贝多芬OP.2—1奏鸣曲中前两小节的几个音符就可以用此法作出渐强的递进。③“小臂断奏”:此法的效果要比前两者更有魄力,力度变化也更大,它利用小臂的迅速反弹力来弹奏。

如:肖邦NO.5练习曲(黑键)中,最后两小节里的一连串八度音程用此法演奏效果会是很辉煌的!④“大臂断奏”此法不如前几种方法灵巧,稍显笨拙,但是却能使钢琴发出雄浑有力、振人心魄的声音。如:肖邦《降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的多数断奏都可用此法,效果是非常好的。

(2)“非连奏”

当乐谱上既有跳音又有连线记号时应用“非连奏”弹法来演奏。其方法是指尖贴在键盘上,下键前像要牢牢抓住键盘一样,下键时要慢触键,不要出现“颗粒性”的声音,也不要有连绵的声音,正确的声音应该是似断非断、如歌如诉的。它可以使乐句亲切动人,使乐曲更有表现力,也丰富了演奏者的想象力。

(3)“连奏”

当乐谱上标有连线时应用“连奏”弹法来演奏。它是利用了手指间力量的转移:即手臂重量从一个手指转移到另一手指(就像行走一样,重心从一只脚转移到另一只脚)。它要求手指有很好的支撑力和独立性。在力量转移时手臂要尽量的放松,手指不要松懈,并且不能有声音上的缝隙,要像一口气长出来的那样连贯。

(4)“双音、八度、和弦”奏法

5.高中生物如何学的方法 篇五

理解了东西才记得准,记得牢。所以必须“先懂后记”。这是最基本的记忆方法。

2.联系实际记忆

常说“学以致用”,反过来“用也可促学”。把生活实践中的经验知识应用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会记得更牢固。

例如:“管理农作物时进行松土,可以促肥”——记“植物的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必需要氧气促进根的有氧呼吸”;

“氧气疗法驱除蛔虫”——记“蛔虫的异化作用方式是厌氧型”。

3.形象记忆

内容形象、直观、记忆就深刻、难忘。把知识形象化能帮助记忆。

例如:U——(象尿桶)脲嘧啶C——(象半圆包过来)胞嘧啶A——(象线飘起来)腺嘌呤T——(象胸前的十字架)胸腺嘧啶DNA的结构特点可以借助DNA的实物模型或多媒体形象显示帮助记忆。

4.英汉互译记忆

抽象的生物字符借助英语记起来就方便易懂。

例如:H——Hear (can’t hear 听不懂H区受损表现为“听觉性失语症”)

S——Speak(can’t speak不能讲S区受损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

ADP中的D——Double“双倍”;所以ADP称“二磷酸腺苷”

5.口诀记忆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例如:判断遗传病的显性或隐性关系——

“无(病)中生有(病)为(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

“有(病)中生无(病)为(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

大量元素——他(C)请(H)杨(O)丹(N)留(S)人(P)盖(Ca)美(Mg)家(K);

微量元素——铁(Fe)棚(B)铜(Cu)门(Mn)新(Zn)驴(Cl)木(Mo)碾(Ni);

叶绿体色素分离带——胡黄ab向前走;

橙黄蓝黄颜色留;

叶绿素ab手拉手;

叶黄素儿最纤细;

6.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篇六

【知识拓展】

1、解放战争时期划分

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夏,蒋介石撕毁政协协议,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了。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力量方面占着明显优势。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经过八个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歼敌七十多万人,敌人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计划被粉碎了。

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主动撤离延安,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人民的人民解放战争。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三万余人。华北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三万余人。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了。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期间,即从1947年3月至6月的四个月内,解放军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北、晋南等地也开始局部反攻,收复和解放了一百五十多座城市。从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在一年的作战中,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月旅,共歼敌一百多万人。解放军的总兵力发展到一百九十多万人。至此,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结束。

战略反攻阶段:解放战争第二年,根据中共中央部署,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挺进豫陕鄂边区;不久,陈毅、粟裕率华北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军形成品字阵势,驰骋中原,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其他解放军民也转入反攻,收复失地。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林彪、罗荣恒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东北敌军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这一年,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军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国民党军队由于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党举棋不定。中共中央经过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被包围的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一部分投诚,长春解放。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又开始了。华北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与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华北解放军首先在徐州以东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蒋介石调兵增援徐州,中原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一部在安徽将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包围歼灭。“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见大势已去,率三十多万人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1949年1月发动总攻,全歼敌人。淮海战役结束。

辽沈战役结束以后,东北解放军秘密入关,同聂荣臻领导的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平津战役。他们以神速动作将华北敌军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张家口等据点,切断了其西逃南窜的去路。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2、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不但在军事上丧失了大量有生力量,政治上也日益孤立。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了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转变的决策:举行全国性反攻,由内线作战 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即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渡黄河南进,直趋大别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为左后一军挺近豫皖苏,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由晋南渡黄河挺近豫西。在三路大军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时,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部北上,华北野战军内线兵团在胶东发动攻势,将进攻山东的敌人引向胶东。这种周密的部署,保证了战略转变的实现。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吸引和调动了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个旅中的90的旅于自己周围,打破了蒋介石在中原的防御体系,也极大地支持了其他战场解放军的反攻。这样就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来决定性作用。

1947年12月14日陈毅发表的《反攻形势》诗,描绘反攻盛况:

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

空心战术今已矣,重点进攻安在哉? 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

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

关陕彭贺长攻略,东北林罗巧安排。

谭许胶河收一战,苏鲁前线逼两淮。

反攻形势见远略,动员群众赖雄才。

举国艳说新民主,土改狂潮遍地来。

南天民变羽书急,准备审判蒋独裁。

3、战略反攻为什么首选中原?

(1)从地理位置看,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大别山,进可攻,退可守。难怪有“自古谁得中原谁可得天下”之语。从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看,红军时期,这里就是一重要的红色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别山一带活跃着新四军的一个师。如果解放军经营了地跨苏皖豫浙鄂五省。地处江淮之间的中原地区,就可以向东威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最终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2)从战役目标上看,可以达到将解放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目标。我军进军中原,直接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这样就可以逼迫进攻山东,陕北的国民党军队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目的。

(3)从兵力部署上看,国民党在这里的兵力空虚.敌人主力已深深地陷入在陕北、山东二个战场上,攻势遭到重大挫折。其联系东西战场的中央——晋冀鲁豫战场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战略上更加被动。蒋介石妄图指望其所谓能代替“四十万大军”的黄河天险阻挡我军。敌之战略纵深的中原地区和江南大后方,只有13个旅的兵力防守,兵力十分簿弱。所以突破中原,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

(4)从政治上看,可以振奋人心。我军挺进中原地区,我军挺进大别山,象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腹地,预示着蒋介石政府及其反动军队的灭亡命运不可避免了。可以大大坚定了解放区军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信心,并在蒋管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澄清了一大批中间人士的模糊认识,扩大了反蒋爱国统一战线,并有力地推动了蒋管区人民的反蒋斗争。

(5)从战争的胜利进程看,如果我军挺进中原胜利了,能为后来我军进行淮海战役,彻底消灭敌人主力于江北准备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大大缩短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加速了蒋介石反动政府的彻底崩溃。

(6)从军事态势上看,有利于形成全国反攻的形势。我军进军中原,不仅可以减轻陕北,山东两上解放区的压力。而且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布成品字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处于被动地位,从而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进而构成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

4、战略决战为什么首选东北?

首先,东北战场最早呈现出我强敌弱的态势。早在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中央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从各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军队今日东北,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日本投降后又接收了日本关东军的大批武器装备。按照“让开大陆,占领两厢”的方针,人民武装以广大的农村为根据地,孤 立包围敌人,在打击敌人中不断壮大自己。在决战前,东北野战军以拥有12个纵队、17个独立师及步兵、骑兵、坦克团约70万人的强大军事力量,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超过百万,军事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相比之下,国民党力量相对薄弱,仅有四个兵团和一个增援兵团约60万人。东北战场成了全国战场上共产党兵力超过国民党兵力的唯一战场。

其次,东北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东北地区背靠苏联、蒙古,南临大海,和关内的唯一通道就是锦州到山海关一线,占领锦州就割断了东北和关内的联系,东北问题就可以就地解决。和东北毗邻的华北地区驻扎的主要是傅作义集团,而傅作义集团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一心保存实力不愿卷入东北战事,作壁上观。而国民党在各个战场的机动兵力早已捉襟见肘,留个东北军队的海上通道不再是一条救生之道,只能是一条逃亡之路了。

再次,东北国民党军坐困愁城,国民党对东北是撤是守游移不定,为共产党战略决战提供了绝好的时机。中共中央决意发动辽沈战役,就地消灭东北守军,防止东北敌军撤入关内,既有对东北战局的客观分析,也有促成全国战局根本性改变的通盘考虑。决战前,人民军队已经控制了东北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国民党军队固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形成被围之势。

最后,解放东北可以使解放战争有一个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从后勤保障看,东北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拥有沈阳炼钢厂、四平炼油厂、阜新煤矿等重工业企业,占领东北能够以重工业支持全国的解放战争;从军事上看,解放东北后,百万东北野战军作为全国战场的机动力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全国战场上敌我力量的对比,加速全国解放的进程;从发展生产看,东北解放后,东北地区将经历由战争向和平建设的过度,东北发展生产和接管城市的经验必然为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借鉴。

【课程标准】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互动探究】

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斗争史、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曾经作出过努力,各举一事例说明。

(2)革命的行动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纲领。

(3)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的结果如何?

(4)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什么?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制定的纲领是什么?

(5)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回答: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当堂训练】

1、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以“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①“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薇。”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2、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发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3、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的命运应付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件应是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1946年政协会议 D.北平谈判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5、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

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6、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的转折点指 A.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7、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当时,此“斗争”主要集中在

A.建设什么性质的国家之争 B.国共两党的关系之争

C.统一战线是否继续存在之争 D.国民党与民主党派的权力之争 8、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的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9、下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再次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A.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B.日军占领南京,血腥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C.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光复,日本无条件投降 D.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消失。10、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以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当时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抗战胜利后,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11、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洪秀全在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②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③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2、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度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线,支援淮海战役 D.强度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已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材料二 “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的演说

(1)材料一、二中,毛泽东都提到要彻底实现三民主义,这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的这种说法的政策依据是什么?(6分)

材料三

在重庆谈判中,国民政府采取以下方针:“

一、不得与现在政府之外来谈政府改组问题;

二、不 得分期或局部解决,必须现时整个解决一切问题;

三、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

---《蒋总统密录》

(2)材料三中蒋介石强调“政令、军令之统一”的实质是什么?(4分)

材料四 “今年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作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中共中央1948年劳动节口号

(3)材料一、二和材料四,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决然不同,这是为什么?(4分)

【本课小结】

【我的疑问】 6 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导学案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一、(1)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2)三民主义或同盟会纲领

(3)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都失败了(4)五四运动;民主革命纲领或最低纲领

(5)标志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历史从此结束;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

北洋军阀

南京国民政府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当堂训练】

1—5 ACBAD 6—12 AABDA DA 13、(1)中国当时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毛泽东在这里提“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其政策依据是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

(2)蒋介石要坚持独裁专制统治,要取消解放区的政权和军队。

7.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篇七

一、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只是教材知识的讲授,教学目的上就是学生能够有效地记住相关的知识,能考出好成绩,也就是教学目标围绕着学习成绩而展开。历史学科作为社科类学科,学生学起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也非常轻松,只关注自身教学的进度,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基本上不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失去了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只能死记硬背,至于能否理解,能否以史为鉴就很难说了。随着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学科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自觉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好历史课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等教学目标。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学习引导。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学情等因素,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层次化授课,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把学生动员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历史课堂的授课要从学情出发,就需要了解学生,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学生融入课堂,并且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熏陶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能力。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是课堂的主体,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把学生动员起来,让学生自觉地参与知识讨论,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愿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在“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内容“四大发明”开始阶段时,老师就可以设问:哪个同学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分明在哪个朝代和由谁发明?这项技术与西方相比,是落后还是先进?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又有哪些影响呢?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或者知识迁移,对于一些问题可能会答得出来,但是对于哪个朝代、哪个人物、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可能不是特别了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三、充分地利用和挖掘历史素材,实现知识的巧妙连接

很多的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都有所涉猎,教师也能从课堂上去教育学生和传授知识,了解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基础,对于学生熟悉的知识可以一提而过,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知识可以详尽地讲解。同时,挖掘相关的历史教学素材和历史教学资料,实现知识的有效嫁接,巧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同名电影《鸦片战争》,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起因、战况和结果,影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给学生相应的体验,对历史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又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课时,为加强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影片《我的一九一九》中的中国外交大使顾维钧的经典辩述。除此之外,还有《末代皇帝》《甲午风云》《圆明园》等众多历史题材的影片都较为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而且这些影片均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8.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篇八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本文针对于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进行具体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首先,我们具体的分析了学案导学的概念。其次,详细的探讨了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再次,分析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效果。通过多上述3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进而完成本文要呈现给读者的全部内容,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 “学案导学”的论述

学案导学模式就是以学案做为载体,以导学做为方法,与此同时,以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以老师的指导作用为主导,师生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的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身所展现的学习特点来共同设计所学的案例,通过学案的教学,学生会根据学案所展现的现状,来对其研究,来完成老师所定制的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之中不懂的内容以及他们自身对学案的见解,并不是以只教或者只学的方式,而是师生共同的进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师单纯教或者学生单纯学的模式远远不能比拟的,通过学案导学模式,大大的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充分的开展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在此之间,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效率,更能提高教师自身掌握的知识以及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进行有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有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成学习的案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分别讲述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案例导学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2 “学案导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1 学案设计

在进行课程学案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引用课外可以利用的知识,再了解学生,结合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情况,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等,经过多方面综合来设计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学案。而且,学案不能单纯的表述教材上的知识,还要突出所学的重点难点,最好是在该处有所标注,让学生更会留意这些重点难点。教师要精心的对学案设计,更多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的情境学案,设下重重疑点,让学生依据一个一个的疑点,慢慢的去研究,一点一点的去摸索,当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的范围,要兼顾着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这期间需要教师阅读资料量比较大的,而且,要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有着充分的理解,并且,还需要了解全班同学的整体水平的差异。例如,在进行“抗日战争”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即,学案,导案以及练案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学案,即拟定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案,让学生从中深练难点重点的知识,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群学、对学、独学等集中学习方式的步骤以及内容;导案,即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分析,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再添加活删除教学内容,来完成导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练案,即教师指导学生独自完成教学知识练习的方案,其中包含课内练习、课外练习、课内课外拓展练习等学生自主练习的方案。经过学生独立对“抗日战争”教材知识的思考和专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的探讨学习和研究启发、学生分组展开对“抗日战争”教材的问题交流总结后,再由老师对学生他们的交流得出的结论以及问题给予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抗日战争”文章内涵的知识内容。

2.2 发放学案,提前预习,明确学习的任务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学的核心,完成学案任务是学案导学模式的本质。教师课前制定的课程学案,要在课前提前发给学生,给学生定制的任务就是课前预习,从案例中摸索下堂课即将要学习的重点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更会注重听讲重点的部分,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做好课前预习,才能更有助于学生接纳新的知识。课堂中教师通过学案中的情境来把重点难点的知识详细的表述出来,在此之间,还可以用多媒体授课,更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好奇心。

2.3 根据学案自学,合作探究

2.3.1 组建讨论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可以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习。通过分组对学案的研究,增加生生之间的学习合作能力,相互之间并不会产生隔膜,都会把自己体会到的知识对小组进行分享,然后,再通过小组的统计,抓住其中的难点重点知识,再由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交流彼此之间理解的难点和重点,使得学生理解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果。

2.3.2教师总结,评价提升。课后知识总结和评价是每堂课程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更能准确的认识知识,更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并且可以从这个环节来查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处,更有把握的掌握知识的条理思路。比如,通过本节课学生们掌握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中,哪些做为重点掌握,在课程最后总结的环节,教师再把重点难点重新说一遍,学生从中寻找出自己并没有掌握的漏掉的知识。总结过后伴随着的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老师可以通过评价,来选出几个好一点的学生做为激励表扬,让其他学生看着也会热血沸腾,更加喜欢上历史,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2.3.3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乃是让学生在课后之后保持着一种复习的举一反三的效果。避免学生课中所吸取的知识,到了课后全部忘记,能让学生牢牢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3 学案导学教学效果分析

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由于教师的直接灌输,养成依赖和思考惰性的坏习惯,缺乏积极专研的精神。而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实践活动, 是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习惯,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探索欲望的提高,对于学生未来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探寻新知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学案导学兼顾了教师和学生两者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平等的关系有助于师生合作学习关系的实现。学生通过自求答疑,突出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但以此同时学案的设计和导学的实施都对教师对新课程、 教材以及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将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和探索,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4 结语

本文针对于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充分的运用学案导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2011(07)

[2]张良玉,唐锋.推行教学“导学案”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昌都一高“导学案”八步教学法介绍[J].西藏教育,2010(10)

[3]章爱兰,董仲文.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

[4]房莉.浅谈历史课堂中的“熟悉化”现象及对策[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12)

[5]唐意容,肖明华.新课改背景下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之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09(02)

9.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指导 篇九

搜集史料,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的内容。对于史料的搜集,首先要留意图书馆及身边可获取的历史文献和历史遗存。历史文献记录的史料是极其丰富的,按信息被加工的程度通常将文献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论文、期刊、手稿、记录、表册、典籍、档案等资料,比如中国的《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以及希腊的《历史》、罗马的《罗马史》都保留了大量了的历史资料。二次文献包括书目、索引、文献等,可帮助我们快速、高效的搜集史料。三次文献主要是一些综述和述评类的文献,能使我们大致了解到某一专题的总体研究情况。历史遗存大体上有遗址和遗物、口头传说与民族习俗等。考古工作者就是通过对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发展与研究,发现许多在文献史籍中未曾谋面的宝贵材料,进一步复原了古代历史的面貌,使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甚至人体体质及族属等等情况。

其次要学会善用网络资源。就信息资料而言,因特网是近来飞速发展、跨越时空的大型全球“信息资料库”,上网搜集历史资料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信息。

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史料的真伪、作者、时间、地点和用途的鉴别,也是收集史料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鉴别史料的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标准。根据现有的材料能够确定真伪的就应该确定下来,不能确定的就应该保留下来继续研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

2、形成史识

正确的史识的形成首先要依赖于运用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是进行历史研究的认识工具,是我们接近和认识历史客体的桥梁。具体地说,它是指搜集、整理、运用和分析史料,并从中发现其内在联系,找出其本质属性,探寻其发展规律的方法。根据历史研究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层次,我们把历史研究的方法,大体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唯物史观的确立。唯物史观既是指导历史研究的世界观,又是进行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方法。它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在观察客观历史发展进程各因素相互时,归根结底要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②一切从事实出发,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历史现象,探求内在联系,找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按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按历史本来的面貌来认识和研究历史。

(2)运用历史辩证法。历史辨证法与唯物史观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承认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因此,在具体运用历史辨证法时,要坚持发展的、联系的和具体分析的观点。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辨证法,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评价。

合理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①具体分析的观点:要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环境中去分析,因为一个人的活动,是受其所处的时代及具体的客观条件制约的,不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就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准确的、客观的评价。例如,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领导人物进行评价,如克伦威尔、罗伯斯庇尔、拿破仑、华盛顿,就要把他们放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中进行分析,这个时代条件就是资产阶级代替封建主义,这是当时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这样分析,这些历史人物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就表现出来了。

②全面分析的观点:即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某些历史人物的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而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有全面的观点,对历史人物作多方面的评价。

③阶级分析的观点:即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代表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适当地从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入手,可以在本质上认识历史人物,并清楚地表明了一个人所持有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

④发展分析的观点:即用发展的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过程之中。历史人物受到社会环境和人生阅历等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时,还要注意防止“英雄史观”、个人崇拜错误倾向,要正确估计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同时也充分肯定个人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个人如果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便会起到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相反则会阻碍历史的发展。

历史事件的评价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①了解时代背景。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或时期。由于历史时期或阶段的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也就不同,而历史事件自身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同。只有紧紧把握住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才能从宏观上整体上予以正确的分析。

②分析原因和性质。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因此,只有从根源入手,才能真正搞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性质。

③把握全部过程。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各种矛盾运动的结果,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不仅要分析与其相关的所有矛盾运动,还必须分析这些矛盾运动的整体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对历史事件作出全面、中肯的评价。

10.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篇十

第二,具体性。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认识事物就是从认识事物的个性或特殊性开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学习中可以创造多种比较性的学习、认识、笔记方式,进行比较,找到事物间的异同点,既能较快地掌握知识,又能深刻的解析和应用历史问题为现实服务。

第三,时序性。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历史现象的变化都是依时间推移的,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会显现出阶段性。认识和研究历史,就要重视这种时序和过程,把握过程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和阶段特征,这样才能从总体上认识和掌握历史事物。但是鉴于高中教材已经改变了按时序编写教材,所以,在学习中,时序性的体现不显著,这就给我们学习时提出了艰巨的任务,把学习的专题性问题,及时与其它册的同时代问题结合起来,构筑起同时代而不同社会活动内容的知识网络。勤于动手做整理性的笔记。

第四,因果性。历史上出现的具体事物看似偶然,实则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有其必然性。研究历史就要弄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事件和其他事件的联系。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求得对历史问题较深刻的理解。因果是相对的,某一事件或现象,对于后一事件或现象来说是因,而对于前一事件或现象来说又是果,因果相承循环往复。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合乎规律性的一面,又有主观合乎目的性的一面。因为历史的运动是通过人(人群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既不能陷入机械唯物的宿命论,又不能陷入主观唯心的唯意志论。在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即爱动脑思考的人。每当一个知识内容被你所接触,那么你就应该思考他出现的前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从而很快发现规律,事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构筑知识关系网络,让你能够宏观驾驭历史体系。

11.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特征    内容     流程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13

一、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精心设计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设计要做到“三个要”。一是要根据高中历史课的内容安排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工作,这是设计学案最为根本的思路;二是要以从文本中提炼出来的学案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为基本线索,还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和本课时的训练目标来设计学案;三是要潜心研究,准确解读历史教科书,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对文本教材进行整理加工、开发利用,从而形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内容鲜明、条理清楚的、过渡自然的学案。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课型、不同的学段,设计出理想化的学案。

(二)讲课精练高效

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应把握在3-8分钟,整堂课教师讲课最多不超过15-20分钟,要做到精讲、互动(包括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背诵记忆、动手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板书、三案(学案、教案(导案)、练案)等媒体的作用,力求课堂容量、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

我们的历史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杜绝走向习题化的弊端。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授之以渔,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指导,积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听众的被动接受局面。精心设计学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教师一定要坚持执行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发扬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落实历史课堂的分层教学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今天的学案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层次化,体现出梯度化,设计学案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训练中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出辉煌,这样学生会慢慢爱上历史课。

(五)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历史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会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达成预先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学案一般包括的基本环节(基本内容)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主要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级的知识能力的要求。

(二)学习重点难点

告知学生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有侧重地去看,减少学生的盲目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予以汇总分类,留到上课时再做统一解答。

(三)自主学习检测

以知识填空、知识问答﹑基本运用等试题形式对本课时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四)知识点拨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与拓展,主要对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思路进行分析,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比较,并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

(五)经典体验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试题(高考、联考、模拟等试题)2-3道,让学生感知、体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它由解题思路和答案两部分组成。

(六)自主(合作)探究

设计2-4个契合本课重点和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先自学、合作学习,再自已动脑动手,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课堂反馈

对当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题目要少而精,点面结合,力求举一反三,符合高中历史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四段八步”是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阶段各有两个教学步骤,一共八个步骤。

(一)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

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这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的独立学习。这一自主学习具体来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就是在学习历史课程之前,教师根据学生提前预设的学案内容自主探究文本,在学案三维目标、学案重难点、学案方法的指引点拨下,再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以及网上查询等方法,与历史教材亲密接触,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的习题,初步整体感知文本。第二就是质疑,将自己不懂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做好批注,以备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

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学习阶段,分为两步:(1)对学——学生结对相互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指出错漏处,并相互启发,解决独学时的部分疑难。(2)群学——首先,在学习小组内,组员各自提交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再解决部分疑难;然后,各小组将共同的问题提交班级研讨,进行更大范围的展示交流。

(三)评价反馈

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完成学生的能力体系,形成相关技能。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出历史知识的重点,突破历史知识的难点,让学生整理历史笔记,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网络。

总之,在历史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案,多层次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依据学案导学,让学生实践、练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刘军主编.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齊健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静主编.历史学习方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篇十二

如何做到实事求是?首先就是要还原真实的历史状况, 不仅还原其宏观物界状况, 其文化状况, 精神状况, 同样要还原。不能隔时空进行评价, 更不能隔文化生态进行价值判断。因为我们所做的研究一旦隔文化生态进行评价, 就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笑话, 比如宋唐美学理念的分歧, 唐以丰满为美, 宋则倾向清癯之美, 以唐问宋, 则宋之美人多算不得极品, 而以宋品唐, 唐之贵妃亦难登大雅之堂, 历史本来面目则各是其是, 何以在今人之眼中则颠倒莫名?盖今人之错把颜玉比箕子, 徒留笑柄把人尝, 如此而已。

在文学研究方法中, 存在两种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就是以意逆志和追本溯源。追本溯源是为了还原, 以意逆志是为了通神, 二者结合才能弄明白事情的本末始终和其所以然, 一旦缺了一块, 就会走形变样, 其结果自不可避免的要违背实证主义原则, 也就谈不上科学方法。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 很少有真正在以意逆志和追本溯源的范畴下能合理搭配这二者进行文学研究, 而对于二者的把握之所以不能并行不悖, 常常是由于学术上的急功近利和故弄玄虚, 前者属于生存压迫, 后者则属于道德缺失, 本是妇孺皆知事, 偏要诉诸鬼神听, 玄而又玄绵又绵, 砂锅打破尽胡言。空谈无益, 为此我希望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来进一步谈谈以意逆志和追本溯源这两种研究方法在当下文学研究方法生态中的缺失和坚持之重要性。

近来读南京大学郭文仪博士论文“明清之际遗民梦想花园的建构及意义”, 发现诸多逻辑上不敢苟同之处。作者文笔功夫之老练, 材料调度整合技术之高明, 在此不愿多言。然为学者当以信服天下为己任, 否则必堕入自取其辱之境地。盖韩昌黎所谓:物不得其平则鸣。于此, 吾虽后学, 既已见疑, 非一吐而快不能安枕, 至于是否妥帖, 敬候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郭文意指, 在于借明代遗民张岱之“琅嬛福地”与黄周星之“将就园”探讨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动因, 并得出:“寻求一处神圣空间以保留文化与尊严, 遂成为历代遗民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结论。 (文学遗产·二零一二年第四期·120页) 根据作者余论所言:“讨论这一现象与其后的遗民心境以及梦想花园构建在民族心态上的意义正是本文的初衷”。 (文学遗产·二零一二年第四期·121页) 那么作者行文逻辑便一目了然, 现梳理如下:张岱与黄周星均为明朝遗民且分别构建了“琅嬛福地”与“将就园”——两座园林分别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世界——两位遗民对人间世界不满——历代遗民对现实不满便不约而同选择神圣空间以保留文化与尊严——梦想花园构建在民族心态上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在逻辑上, 两个典型人物的行为能够体现一定的时代风气, 但并不能因为一两个遗民的行为就可以断言历代遗民都会如此, 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譬如顾炎武, 再如王夫之, 都没有选择通过寻觅神圣空间来躲避现实世界, 所以作者的行文逻辑不能令人信服。其次从历史学角度而言, 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如此强的统治力, 整个社会机体相对而言还是较为松散, “天高皇帝远,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这样的桃花源式村落不胜枚举, 因此遗民不必只通过精神寄托来逃离现实世界的不快, 逃离现实世界的不快可以有很多种途径, 譬如著书立说的顾炎武就是典型的非逃世派, 选择不合作, 安稳过日子, 这样的遗民很多, 翻开史书查阅, 几乎可以扑面而来。所以从实证的历史学角度而言, 作者是用现代社会环境下人的思维向度来分析理解古人, 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犯了主观虚化的错误。

从郭的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用“以意逆志”研究方法来做学问, 这种方法不是不好, 在普泛意义下, 通过“以意逆志”来解释一些历史现象可以获得同时代下同等思维模式的人潜移默化的肯定, 也就是宋明理学家所推崇的“理”路, 也可以理解成康德所构建的理性, “理, 无处不在”, “吾道, 一以贯之”。但“以意逆志”是有前提的:虽然历经数千年, 人类社会从古风浩荡的诗经时代到当下人心不古的经济时代, 人作为行为主体在心路历程上并没有什么突变, 同样是七情六欲都具备, 是非曲直在心中, 在这一点上, 以意逆志完全没有质疑的地方;但是时风世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统治特色, 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心理生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研究方法上强调要追本溯源, 要知时论世、知世论人、知人说事, 拿当下人的思维向度来考量前人做事的初衷, 未免有些刚愎自用, 不符合历史事实, 也不是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因此, 对于“以意逆志”这种研究方法必须以“追本溯源”为前提和基础, 只有先“追本溯源”, 摸清大环境, 搞懂实际状况, “以意逆志”才有立论之基, 才能够一说百开, 才能达到“笑石点头”之效果。

做学问, 紧紧依靠“以意逆志”与“追本溯源”这两种典型的研究方法, 显然是不够的。“追本溯源”是从客观方面论证事情的可信度, “以意逆志”是从心理上分析推理事情的真相。但是人不仅是理性动物, 人同时还有很多非理性的一面。很多历史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依据理性所主导, 而恰恰是由非理性一面在做决定, 甚至于完全是没有根据的突发奇想, 回避偶然性就是否定理性, 因为偶然性本身也是理性得以推理判断的条件之一。虽然说“以意逆志”在方法上也有分析感性动因的一面, 但人的感觉有时候稍纵即逝不可名状, 所谓的灵光一闪、心血来潮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可延续性, 因此我们做学问的人, 切不可因理路上说的通了便万事大吉,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有的理性主义研究方法都只是解构这个纷繁世界的一种图式, 而非全部。

中国有句古话“行内看门道, 行外看热闹”, 要想弄明白一件事情的本末始终, 必须要扎进去, 弄清楚内在的门道, 否则众说纷纭皆为一纸浮云, 浮云虽美, 却不足以使人从内心深处折服, 欣赏一下, 已然很客气了。 (当然, 于此, 我并无意涉及美这一话题, 美学上对于艺术的力量还是非常看重的, 甚至于有崇高这样的说法)

上一篇:论语学而教案下一篇:生活的强者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