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研究

2024-08-16

初中语文研究(共13篇)

1.初中语文研究 篇一

语文教育叙事研究

持 言

研究语文教育有多种方法,本文根据有关文章介绍一种往往为我们所忽视的语文教育叙事研究,或许对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有些许帮助。

语文教育叙事就是在语文教育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采取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一个语文故事,也就是一个语文教育实例,启发大家思考故事(案例)所内含的语文教育规律,思考故事(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引起大家思考探索。

专家指出:教育叙事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而且能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总之,语文教育叙事就是要通过叙述教育故事,讲明一种教学经验,传达一种教学理念,揭示一个教学规律。

进行语文教育叙事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语文教育叙事,关键在叙事,叙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事。这种“事”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真实的故事,而不是其他故事,更不是凭空捏造的事,同样也不能是对教学过程的复述。

其次,所叙述的故事应该能够说明一定的道理,至少能揭示一定的问题,启迪人思考探索。因此,语文教育叙事不能是对教学过程的简单叙述,叙述者本身应该对所叙述的事情有深刻的思考,对所叙述的事情所能揭示的经验、理念、规律有清醒的认识,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昭,否则,只能使人昏昏。

第三,通过叙事所要揭示的道理、观点应该是建立在所叙述的事情之上,因此叙事就要把“事”讲完整,要完整地叙述事情地来龙去脉,不能先定概念,再有意识的围绕概念去对事情剪裁,那样所揭示的道理、观点往往缺乏科学性。

第四,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冲突,发生的问题,把这种冲突、问题描述下来,认真分析研究,探索这种冲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总结出某种经验、规律。

摘录一则语文教育叙事,来具体说明一下如何进行语文教育叙事。

那是很久前老杨讲的一则笑话:说是一个人参加完数学考试,别人问他:

“那个3乘以7的题,得多少?”

他说:“谁知道?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了一个二十八。”

笑话毕竟是笑话。可是笑过之后,似乎又留了点什么?

今天备课备到古诗,我又想到这个笑话。

古诗的教学,我们一直强调“读读背背,了解大意”,一贯反对讲诗,特别注重朗读,强调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品味感悟,说有些东西,以后自会明白。还有专家说,诗歌是不能讲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尤其是不能改成自己的话陈述,否则就残害了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可是,我却愈加的感到,不能理解的东西,却强行吞下的痛苦:死记硬背的不说,囫囵吞枣有何用?!就像那则笑话一样,明明熟练恰当地使用着乘法口诀,却不能解决这个乘法算式,这不就是不理解造成的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晚上,翻看了《唐诗鉴赏辞典》,详尽的注释和讲解,使我茅塞顿开,解决了多年的疑团!为什么老师都要依赖工具书解决的问题,非得让学生“自行感悟”呢?

在这则叙事中,所质疑的是我们常见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偷”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中一味的囫囵吞枣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道理,所要揭示的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古诗文理解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对我们是非常有启发的。

语文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对我们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是一种比较实际的教科研形式,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有意识的对在工作中发生的事情进行研究,不要多长时间,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

用心

爱心

专心 2

2.初中语文研究 篇二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把参考书当作标准, 忽视了文章本身的魅力

现如今, 有很多书店都会出售各门学科的教学参考书, 语文也不例外。每次开学, 总能在书店里面看到许多在买语文参考书的初中生, 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把参考书当作标准, 讲课的时候捧着一本参考书, 纵然参考书有很多借鉴的地方, 但也不能这样教学,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生会潜意识里认为把参考书学好就行了, 殊不知这样做, 会忽略文章本身的魅力, 不能使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2.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目的性太强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指向, 教学过程程式化, 教学内容重复化, 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阅读水平的唯一标准。而现在, 依旧存在部分教师不能走出这个教学误区。他们以考试题为标准, 讲课文, 以考试时的题目模式设题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诚然,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但却无法很好的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除此之外, 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量不足

我国存在很多教学能力很强的初中语文教师, 但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致力于研究教学方法, 而忽略了感悟教材, 导致备课不能恰如其分;存在部分教师课外阅读量很少, 文化底蕴不够厚重, 文学修养不够, 没有积累足够的知识,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 教师的教学过程机械化, 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实际脱离

目前, 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脱离实际,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而不重视锻炼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阅读教学没有发挥出实效。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题海战术, 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 只是一味的布置大量作业, 天真的认为只要学生阅读多了、做的题多了, 掌握的方法就相应的多了, 在考试时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而忽略了考试题型的千变万化根本不是靠做题就能掌握规律的, 致使学生一遇到新题型, 就分析不出来要考的知识点, 从而在考试中失利。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教师要重视推敲文章本身

上面提到, 教学参考书会限制学生的思考范围, 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当然完全摒弃参考书是不现实的, 适当的减少教学参考书的使用才是科学合理的, 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推敲文章, 因为课本上的文章都是教学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 文学价值非常巨大, 经过推敲, 可以很好地领略文章的魅力, 提升文学素养, 除此之外, 还可以学到解题技巧, 一举两得。

2.教师要改变观念,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1世纪需要的是全方位覆盖的人才, 当然成绩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一切, 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 教师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 不能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教学, 教师要适当的改变教学观念, 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 还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除此之外,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极其重要的, 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空间, 这样一来, 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3.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大部分教师的教龄都比较长, 他们认为课本中的文章已经讲过多次了, 没有必要再感悟文章了, 其实不然, 优秀的文章值得多次感悟, 每次感悟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多次感悟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文章。此外, 教师要增加课外阅读量, 通过课外阅读, 拓宽视野, 提升文学素养, 在教学中引经据典, 既可以让课堂生动有趣, 又可以使得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习,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4.教师要通过创设阅读情景, 化抽象为具体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充分运用生活中的语文, 通过创设阅读情景,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阅读, 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悟, 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幸福快乐学习的乐趣, 体验到人们生活的不易, 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自觉的去阅读、去学习。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一定要耐心的去讲解, 如果问题比较抽象, 教师就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找例子,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例子出发, 去理解, 从而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而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 引导学生去感悟

合作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 通过在合作中的交流, 可以更快的得到提升, 而且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读懂文章,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让学生能够对生活有所感悟, 对人生有所影响。所以, 教师在平常要多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 尝试多种阅读方式, 如:浏览、略读、精读等, 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以及阅读场合决定出相应的阅读方法, 从而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读完一些文章之后, 可以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感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相互沟通, 这样, 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拥有高超的阅读技巧。初中语文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乐趣, 从而培养自己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进而提升自己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灵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 2011 (04) .

[2]高云兵.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吉林教育, 2010 (32) .

[3]薛礼桥.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初探[J].课外语文 (教师适用) , 2012 (08) .

3.初中语文病句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病句;语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6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38

一、病句问题的现状

在语言理解方面,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读和听的能力,也能使他们迅速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品鉴一篇文章、一席讲话;在语言表达方面,语法能使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语调语气。可见,正确解析病句,不但有助于现阶段的考试,提高学生听、写、读的能力,而且对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现在的初中生几乎不了解语法,不知道何谓主语、谓语、宾语,在句子的仿写、写作中更是错误百出,甚至出现“有温暖、很智慧”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让其修改病句或找出有语病的句子,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没有几个学生能完完整整地分析下来,有的即使能勉强回答,也是其所谓的“凭语感”,或者前面刚讲过一类题目,但紧接着再练习时还是弄不明白。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匮乏直接对语文教学造成了很大阻碍,教师更是感到棘手。

二、病句的分类与解题技巧

何谓病句,《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措辞上的毛病(多指不通顺,有歧义或容易引起误会的句子)”。常见的病句一般可分为五大类:词性用错、残缺和多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杂糅。

(一)词性错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批改作业,我发现初中学生的“词性用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写错词语,如一明<名>惊人、名符<副>其实;另一方面是不了解词性,往往出现名词误用为动词,名词误用为形容词等问题。

例1: 分小班上课,能够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解析:“针对性”是名词,不能直接在句子中作状语,是当形容词用了。应在“针对性”前面加一个“有”。

(二)成分残缺和多余

句子主语残缺是初中生常见的病句之一。

例2:通过这次学习,使大家都提高了思想认识。

解析:缺少主语,“通过这次学习”是介词结构,不能做主语,使动词“使”没有着落,造成主语残缺。改法有二:一是去掉“通过”让“这次学习”做主语;二是删掉“使”,让“大家”做主语。

(三)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足够的重视,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写作中严重丢分。

例3: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解析:“能否”的意思是“能……”和“不能……”主语表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谓语是“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方面的陈述,造成主谓搭配不当,应该删去“能否”。

(四)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型病句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大部分学生靠语感来完成其辨析和修改,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例4:年底两个月的加班生产和促销活动,弥补了全年亏损的生产。

解析:宾语的中心语是“亏损”,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了,应调整为“弥补了全年生产的亏损”。

(五)结构杂糅

杂糅是一种常见的语病,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杂糅是:两种格式各取一半搀杂糅合。

例5:难道这不是指的同样的东西又是指的什么呢?

解析:这个病句是把“难道不是……吗”与“不是……是什么呢”这两种句式混杂在一起了,应改为“难道这不是指的同样的东西吗”或“这不是指的同样的东西又是指的什么呢”。

对此,根据各种各样的杂糅病例,可以归纳出一些常见格式,引以为戒。

语言是复杂的、发展的,应当综合考虑句子,在分析病句,即分析语法错误的路上,我们还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忠于原句的意思,从简不从繁,尽量维持原句的结构,修改与病因保持一致。

三、应对病句现象的策略

初中生对语法知识的一知半解让语文教师很为难:由于学生不能分清词性,如果硬把一些修改病句的方法强加他们,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一点一点来讲解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那么,很明显,时间上不允许。所以,笔者认为,小学就应该涉及病句教学,最起码的语法基础还是不能丢的。当然,语法教学也应该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学习的始终。一般来说,初中生处于13~1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是最好识记知识要点的时候,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驾驭文字,实现规范运用国家语言文字的愿望。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初中生在不耽误正常课程的情况下了解一些语法知识,从而对病句深知熟透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采用随机教学、点拨教学的方式。所谓随机就是要紧密结合课文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法知识教学,从而很好地把语法知识教学跟课文讲解、语文实践(如练习题、作文讲评)融为一体。所谓点拨式教学,就是有针对性地、一事一议地进行讲解,将母语的知识融入到课文的讲解、作文或练习的评讲中。譬如朱自清的《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字拟人化了,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动态,还从侧面表现了春花繁多,花色艳丽,花味浓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闹”字好不好,如果换成其他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语法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辨析病句、理解课文,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语感和文学素养,从而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确切表达,为他们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剑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唐健雄.现代汉语[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3] 谷震需.中学生写作例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四

摘 要:有效教学策略是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合作互动教学模式是其中重要一种形式。合作互动教学模式具体策略包括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情感体验教学、分层教学等。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情感体验;分层教学

有效教学策略是基于当前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一项新的课题,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综观目前的教学现状,虽然“减负”的口号喊的轰轰烈烈,但“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教学负担依然很重”却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是把知识的某些部分减去,更不是不要考试,不要教学质量的“放羊式的教学”。“减负”后,不但不能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要让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提高课堂效益,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因此,“减负”的实质是“增效”,即适量投入时间,多产出知识。“减负不减质”,“减负要增效”。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以追求教学的整体效益和价值最大化,《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减负增效呢?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正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笔者尝试着对课堂模式进行了摸索,优化课堂结构。

一、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这个策略就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强调两个词语:听和说。

“听”作为语文学习上的一项基本能力,一个训练有素的作家可以从作品中获得比旁人更丰富的感受,一个掌握了“听”的能力的学生,能够从语言中获得比旁人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出更深刻的思维和反应。如果对语言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感受、思维和反应,即缺乏“听”的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智力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叶圣陶等我国教育界老前辈都十分重视“听”的能力的培养,大声疾呼:“要在口、耳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怎样才算认真听呢?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说”是表达,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感悟,因此,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爱说善说的习惯。那么在课堂上具体怎样做呢?1.要鼓励学生大胆、响亮地说。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对于大胆发言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表扬。2.教给学生说的方向:紧扣课文内容说;结合自己经历说;联系身边现象说。3.提示学生说的方式:运用关联词语说;提示开头说;词语串联说;提示概要扩张说等等。

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是越俎代庖,重师者传授,轻学者参与,致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量浪费,学习动机受挫。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

二、自主合作学习策略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博采众长,营养智慧。合作伴随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合作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查阅资料、集体讨论、解决疑问。合作形式有两人合作,多人合作。每一组成员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学习的最佳搭档,好互帮互促,互为对方负责。每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根据小组学习的效果,评出“最愉快的合作小组”。对于课文的识记由小组成员互相检查,教师随机抽查,如果学生学习不过关,检查人应引咎自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

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1)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以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上述一系列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成人也是深有体会的。因此,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

三、情感体验教学策略

作品主题、结构的不确定性决定“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答案的对错应着重看

是否能从中找到依据,哪怕是很幼稚的看法,教师也应认真对待,学生认识作品的过程决不是对作品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个性化的再创造,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创造自我的过程。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更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因此在探讨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扮演特殊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实,且在不受众多背景性信息的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因此,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如笔者让学生总结《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写作启示,学生竟然总结出了十条:(1)确切的比喻、拟人。(2)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3)准确用词。(4)寓情于景。(5)层次井然。(6)文段应有中心句。(7)描写要展开联想。(8)虚实结合。(9)用对比突出事物特征。(10)从不同观察角度写景。而笔者备课是只注意到前五条。事实证明,四、分层教学策略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业布置,那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而能力弱的学生学习可能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能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部分作业的设计,可以分一些层次,有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比如在完成拾贝集,即对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仿写,或写出读后感。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只要求摘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作业量少效大,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升了作业质量效果。课后作业要精选适量。要做到有的放矢,难易结合。避免简单重复抄写,杜绝题海。同时,作业要及时批阅,决不能拖沓,以获得及时的信息。有针对性进行讲解和纠正典型错误,对存在的问题多的个别学生应该进行个别辅导,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下一节课利用4至5分钟的复习时间去重点澄清,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这样,学生的学业负担自然就轻了。但是,减负增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有耐心,责任心和时间去认识去探索,而且这项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家长,学生,老师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学科教师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更见成效。我们相信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地去做,一定会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极大地改变我校的课堂教学面貌,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我校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者:玉平)

参考文献:

5.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五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初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组织、促进、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同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促使自己心理素养日益提高,能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从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地发展。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教学观念的创新

⒈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语文创新教育要重在发掘学生语文潜能,培养民族语文的素养,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展示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新观念,把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激发出来,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励练的训练场,而教师要由过去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和点拨者,教学相长,共同塑造语文教学的新形象。

⒉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是语文创新教育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学要求真,不急功近利,怀真心,动真情,以积极的情感去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天地。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实,在创新教育中激发学生主体性需要遵循学生知识和能力增长的规律,构建循序渐进的听说读写系统。语文教学要求活,语文的精髓在于思想与语言的统一,在透过语言这个物质外壳去准确地表情达意,它忌讳追求标准答案,忌讳玩文字游戏,它特别欢迎创造性思维,张扬主体个性。

⒊要倡导少做题多阅读的创新阅读观念。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要求九年制的学生阅读总量为400万字以上,背诵240篇优秀课文。由此看来现代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创新前提,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所指出的那样:“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阅读大量的读物”。

⒋树立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新观念。语文新课标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语言交际”并列起来,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这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学习内容和综合性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要牢牢地树立这一新观念,并付诸于教学全过程。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注重营造一种愉快学习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参与教学。首先要改变教师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认为教师是上帝,讲台是神圣的地方,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要与学生平等交流,知识上的朋友,人格上的师兄师弟,感情上的姐弟关系,其次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相探索、互相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年学生总是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三,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空间飞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如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语文教学不单纯是为了传播语言知识,更重要地是通过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素养。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

三,“学会分享与合作” 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四,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目标

教学中,我开展了“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①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②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③月月三个一: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古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古典诗词中言愁现象探析》、《诗人风格漫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年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④学期三个一: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

五,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构筑大语文的平台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变课内为课外,通过学生身边的琐碎小事,社会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到生活就是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去感悟语文的神秘。带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到法庭中旁听法官审案,到军营中去了解军人生活,到青少年教育基地去感受今天的生活与昨天的关系。

6.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六

1.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不足

1.1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足

长期以来,在初中日常写作练习中,教师及家长都让学生从对父母、社会、国家的敬仰等角度进行写作,这些情感需要进行培养,但这些总出现在学生写作的话题中,会限制学生对生活的多角度思考,限制学生想象与发挥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写作产生畏难心理,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且这种传统的写作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也不利于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最后导致学生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同时,教师作文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教师基本负责评改的全过程,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这种方式的教学效率很低,也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1.2学生写作与生活的联系不足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若是与生活脱节,内容就会显得空洞浅薄。因为应试的要求,导致教师的作文教学大都迎合应试的要求,学生的写作也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都无法将自己的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展示出来,写出的作文脱离现实,内容空洞,缺乏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缺乏自己的思想。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认知,作文教学也应配合着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妥善安排。

1.3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不足

学生在校学习的课文很多,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学生的头脑中可用的素材太少,写出的作文大都空洞无味,满纸白话,主旨表达缺乏个人鲜明思想。很多学生接触的书的种类及数量都很少,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及加工的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应用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写不出优秀而有个性的作文。

2.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2.1给学生充足的写作空间

写作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写作,写作不单是文字的拼凑和组织,还需要包含学生的思想情感,表现出其中的生命状态。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给学生安排的作文命题都过于单调,主题的方向单一,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降低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写作,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拓思维。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的教学时应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广阔的思考。让学生跳出固定思维的怪圈,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拥有天马行空的思维,只要作文本身真挚健康,可以让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让学生爱上写作,激发其写作的兴趣。教师在作文的讲评课上也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应以真诚的心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并发现学生写作中的优点,让其发挥,改进缺点,用欣赏的语言鼓励学生写出更多个性的语言,让学生的写作充满活力。传统的讲评方式只是教师进行整体的评论或者找一些范文进行示范,这些方式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讲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其中可取的优点,让学生写出更多生动的语言。

2.2让学生更多的关注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通过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明白很多书本上不明白的观点和思想,同时也让学生更能了解课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只要学生乐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写作的素材,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关于写作练习,学生更应以自身为出发点,积极观察生活,通过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关注生活,多角度看待事物,学会及时捕捉写作灵感,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学会用语言将自己所感所知表达出来。教师还应当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发现一些新的生活的美,精炼自己的文笔,让自己的写作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现。也让学生写出的`作文更具有生命力,更有内涵和思想。

2.3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语文写作只有平时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写作本身就需要日积月累。只局限于课堂知识是不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收集及加工写作素材的不可缺少的方式,对于学生语文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除了要给学生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应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作家的作品。如背诵赏析古代诗歌,让学生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让学生多阅读中外经典名著,丰富学生的知识,了解不同领域的思想,培养人文素养。还可以赏析一些文质优美的散文或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细腻的文笔。通过让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作品,让学生形成自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总结

7.初中语文作文写作修改研究 篇七

一、存在的问题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修改能力又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优秀的文章难以一蹴而就,一般都要经过反复修改,修改是一种能力,若培养学生养成这种能力,他们将受益匪浅。但是这种能力的养成是不易的,学生在作文修改过程中一般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修改主体没有弄清楚,有些学生依赖于教师的精批细改,自己要修改时就无从下笔。学生才是作文修改的主体;没有修改目标,不知道怎样修改才是一篇好作文;对作文修改不够重视,经常粗略地写完就放下不管。学生的这些问题反映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不够重视,批改时只追求速度,不去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没有系统教授作文修改方法,没有让学生理解作文的优秀体现在哪里,对学生的修改缺少鼓励和反馈等。身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以上问题,并不断探索解决办法。

二、具体方法

(一)给学生树立榜样

对于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意识到写作是围绕自身实际生活进行,表达切身感受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并且能充分发现修改在写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要的一点便要激发学生对作文修改的兴趣。可以给学生讲名人的故事,树立榜样以此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通过这些名人让学生意识到优秀的作品都是通过仔细斟酌,苦苦修改得来的,也让他们意识到经过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比如老舍,他的文章都经过了反复修改,他说过:“文章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写成一大篇,又快又好。”老舍的例子能让学生意识到修改的重要性,还能鼓励学生建立起写作的自信。鲁迅的文章也如此,都经过反复推敲,他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把它读得顺口。”“不用只有自己懂得或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而且修改时要果断:“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为有了这种严谨的文章修改过程,这些作家的文章才能熠熠生辉。告诉学生他们的作文也是,只要经过打磨也能变成耀眼的钻石,让学生对自己在写作修改过程中的主动性有一个充分认识。

(二)教授修改步骤

作文修改是初稿到定稿之间完善加工的过程,它有自身的逻辑性顺序,教师要有计划地把这个修改步骤教给学生。比如学生以童年经历为题写文章,在文章完成后首先要通读一遍,看看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词语的运用是否合理,句子的表达是否准确,段落是否连贯完整等。在保证正确性后再读第二遍,对初稿的粗糙部分进行删减补充、润色修改,对文章题目的选取,是否切题,结构的连贯性,行文风格等层次上进行修改,使文章结构更明确,语句更富有文采。接下来将文章放置一段时间,受一种思维定式的影响,作文写完后学生无法立刻做出大范围改动,所以可以等过几节课再将作文拿出来修改,就更容易跳出原本思路,产生新的修改思路。学生缺乏方向时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优秀的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童年》这些写童年的文章,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

(三)打好修改基础

要鼓励学生多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意识到写作中情感表达和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与修改这一活动的基本内涵互相印证,即作者基于对文题和题意的深刻认知,以批判的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再次认识,发现以及创造。比如要求学生写情感类的文章,如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可以让学生阅读此类文章及文学著作,如高尔基的《母亲》,E·B·怀特的《夏洛的网》等。学生在阅读量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情感表达的方式,同时对比分析自己的文章,就能够渐渐清楚自己的作品与名作的差距所在,在内心深处形成文体,修辞,遣词造句等各方面的标准。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以通过阅读所形成的标准为自我评价的基点,完成认识的不断深化,表述的不断规范,情感的不断递进,以及内容的再次创造,等等。总之,阅读是打好修改基础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四)开展改文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作文修改的评价,主要包括改文态度、内容、过程,以及方法。并且以学生自改和互改的方式,促进互相了解合作,提高写作水平。由此,我们可以采取开展改文活动的方法,积极激发学生改文兴趣,培养改文意识。改文活动,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具体模式包括教师范改,师生共改,学生间交换互改,学生自我修改等。改文活动的最终目的,即是通过改文活动的反复实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改文习惯和意识。

三、结语

综上,初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和意识进行培养,这对学生未来写作的规范程度,情感表达,以及创作创新都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初中语文是基础学科,是知识衔接的重要过程,在此阶段需要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作文写作在语文学习中占了相当多的比重,所以引导学生通过修改创作一篇优秀作文是关键性工作。本文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对引导学生正确修改作文的方法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修改

参考文献

8.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篇八

一、利用导语激趣的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我在教学语文版九年级(上)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时,引用古典《红楼梦》里香菱的一段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同时结合香菱对该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评价,使学生急于探究香菱形容的情境,从而使得通过学生对该诗的探究,强化学生对该诗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该诗所描摹的意境。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开头方法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讲笑话、设置悬念等来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语到文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来,达到有效语文课堂学习的目的。

二、插上“多媒体”翅膀的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在语文寓言和小说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设置一定的语文情境,借助情境,巧妙地切入课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略到语文的别样魅力。通常来说,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课文中的情境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借助画板、音像材料,还可以制作专门的多媒体课件,供学生加深对课文情境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上的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将电视剧《水浒传》中有相关的影视资料下载到语文课堂上放映,让学生通过影视画面更加生动了解名著《水浒传》中绰号“花和尚”的鲁智深的精彩表现及其嫉恶如仇的鲜明性格,从而加深对鲁达这个人物的了解,也从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水浒传》中108名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的浓厚兴趣,真正达到语文自主学习的目的。类似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古典名著的小说选段,如语文版七年级(上)节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空城计》和节选自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美猴王》。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初中学生对某些问题往往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与其无力地“守护”所谓的“师者权威”,不如鼓励学生去打破条条框框,大胆去质疑。因此,可以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安排,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借助质疑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对教材质疑,可以促使学生拓展相关知识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很多学生从质疑中受益。

例如,我在教学语文版九年级上鲁迅的《孔乙己》时,课文中有:“孔乙己是站着喝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通过让学生对这些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从中理解了鲁迅先生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创作意图。首先学生通过对孔乙己站着喝酒的质疑,弄明白孔乙己是个穷腐的读书人;再借助对“没有孔乙己别人也还照样过”的理解,明白孔乙已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经过对上两句的理解,从而明白鲁迅先生之所以会说“大约的确”是由于孔乙己这样的小人物是没有人去关心他的死活的,只能从他很久不到酒店推断出他的确死了。这样,经过课堂的层层大胆质疑,学生就能真正理解重难点。

四、鼓励学生改编课文的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在教学创新尝试中,很多教师认为要想创新,就要彻底抛弃以前的教学方法,这样往往就会害怕创新不能产生好的效果,从而对创新产生怯懦心理,不敢大胆进行创新尝试。我认为借助学生对课文的创新改编,促使学生对课文形成新的认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它可以在巩固学生对课文认知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时,首先在形式上让学生自由组合这首曲中出现的意象,通过文字转化成可见的画面,把这首简短的元曲改编成优美的散文;其次在表现形式上,有的学生通过对暗淡意象“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浓墨重彩地刻画,从而渲染“断肠人”的悲伤情感;有的同学则反其意而行之,紧紧抓住“小桥流水人家”、“藤树缠绕”、“昏鸦归巢”的温馨画面,与“断肠人”在“古道”牵着“瘦马”吹着“西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衬托“断肠人”的悲伤情感。因此,通过改编课文的教学创新尝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另辟蹊径,体验语文的趣味。

9.初中语文研究 篇九

研 究 方 案

———— 柏林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学校教育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育中信息传播仍旧是以教材为本的“口耳相传”为主要途径,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效率与规模,而且也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现有教育资源的滞后、贫乏,也已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求。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我们要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之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致在学生的作文中,很少有真情实感。现代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获得信息有几种方式,当我们接受信息时,采用的方式越多,学习和记忆就越容易。在现代的教学手段下,让计算机进入教室,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之中,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符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这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之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二者整合,能为语文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具体而言:

1、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求知。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为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

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3、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传统教学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不重视思维训练,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能够针对学科实际,制作出一些动态课件,不仅较好地表现了事物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并且能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可以使课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达到学生随时随地均可学习的目的。

二、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研究的依据: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假设: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而言:

1、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2、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凸现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3、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

2、行动研究法注意人员组织结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与实践教师)的“三结合”和“五个环节”(计划、实施、观察、反思与调整)。

3、观察法:要对研究课上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现场观察,并作好记录。

4、调查法:要在研究前、中期评估阶段和结题阶段对班级进行专项调查。

5、经验总结法:A.每堂研究课有实践个案,并做好小结工作;B.中期评估阶段写出有关专题文章;C.结题阶段写好研究报告。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摸索出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与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的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4、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掌握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综合性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五、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2、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3、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4、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1、学校制定《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学校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4、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中期评估阶段(2007年1月~2007年9月)。

1、学校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方案申报;

2、对各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3、对参加《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成员组织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4、确定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5、接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中期评估。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07年9月~2008年9月)。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

1、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

2、组织专家鉴定;

3、接受区教科所、区电教站终审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七、研究的保障措施

1、课题组教师要制订好具体的研究工作进度,确定每阶段重点研究的课目,制订好详细的实践课教案及重点检测的项目内容,及时收集好实验资料;

2、每次实践课完成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统计及汇总工作,要写好个案资料、心得体会及撰写专题研究文章(论文),做好经验总结;

3、教育技术人员根据课题组教师每学期的实施计划及早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与编制工作,并为实践课的正常顺利进行作好精心准备;

4、学校要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地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八、最终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若干节;

3、实践课的优秀个案或教学设计;

4、实验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检测;

5、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编。最终完成时间:2008年11月。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谢玉生:技术指导

杨林利:全面负责,主持研究工作,负责总体规划的制订与实施,负责撰写结题报告

沈 威:协助负责,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整合 吴会芳: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整合

肖文伟: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 陈 飞: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 雷 琴: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作文整合 李 满: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作文整合

李艳梅: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整合 张进平: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

10.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十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3-0121-0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时它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界定不良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若以这种理念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诸如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千课一面的程式化教学,漠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当然,这里的阅读所指的是自然状态下的阅读,阅读过程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社会阅历来完成的,而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组织形式进行的群体阅读活动,除上述三者之外,还涉及到阅读场景(特定时空、特定氛围)第四要素。阅读场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情绪调控和对文本的情景再现有着较大的影响,直接制约着阅读教学的成败。这一影响首先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课堂调控能力;其次来自学生,来自生生间的互动。由于课堂阅读处于一种群体的交流之中,更易激化情绪,诱发灵感,有利于阅读主体进入

1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文阅读;问题;对策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亟须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和其他学科一样,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也存在形形色色的问题和不足,为了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彻底扫清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1.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能力不足

这种情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教师喜欢进行“填鸭式”灌输教育,对学生进行大容量的讲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无间歇地讲解,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讲解,缺少足够的分析思考时间,难以深刻接受所学的课堂内容。久而久之,使学生分析能力下降、想象空间缺失,不利于学生自我分析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思维能力的拓宽。

2.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初中教学体制下,学生的目标仍是应试教育,教师为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往往将精力和时间放在了课堂讲授上面,对学生针对性的阅读练习和训练相对缺乏,这种现象也较为常见。学生由于得不到针对性的锻炼,容易造成思维方式僵化、思考习惯单一,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对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学生进行专项阅读练习时,不注意方式和方法,只一味追求形式,使得结果和预期相差甚远。

3.缺少互动性,造成学生视野不够开阔

调研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现有种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各个不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学校和年级,那就是教师喜欢给学生提供答案,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积极、独立思考机会,在教学任务繁重的学校和班级尤其突出。问题的实质是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给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点,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对和学生互动的重视不足甚至缺失。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不能有效互动,对于教学效果也缺少完整的检验手段。新课改中明确要求,要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和环境,使师生之间在互动中学习和进步,这明显有悖新课改的要求,并且在许多学校中广泛存在,亟须解决。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对策研究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众多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造成阅读教学水平的下降和退化,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做文章。

1.深化教学重点内容的传授,着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其他学科一样,语文阅读教学也存在重点和非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不区别对待,而采取同等教学方法,势必造成知识点一片混沌,学生学习起来如同一盘散沙,不知道精髓何在,因此,只有抓住阅读教学重点,并对重点知识重点讲授,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学习起来也较为从容。这是教学的宗旨,是每个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和方法。

2.突破解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所谓难点就是在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的前提下,无法对阅读教学内容反映的背景、内容、思想全面深刻领会的知识点,这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拔高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教师应该采用逐步引导、逐点击破的方法和策略对难点层层突破,使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吸收和接受。如果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无法对难点进行识别和进行有效传授,学生则无法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也可能因为觉得这块难懂,以超出大纲要求为由避重就轻,这样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突破,对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改善是一种损失,对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一种阻碍。

3.认清阅读教学的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素质教育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初中生的经历和学习能力限制,阅读教学疑点难免存在,如何对待这些疑点,采取何种手段传授这些疑点,既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也是决定学生学习热情能否得到有效激发的重要因素。由于阅读内容存在不同形式的修辞手法,也由于部分阅读教材深度较高,学生理解起来难免有些吃力,对待这些知识点,教师应该耐心积极地引导,并对疑点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按照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排序,对其进行一一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有趣的方式,如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对各个疑点进行分别讲授,并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辩论,然后就结果进行总结,这种方法既解决了疑点,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更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值得推广。

文章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将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目的就是寻找更加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银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2014,11(14):25-27.

12.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的最有效的方法, 思维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知识在思维的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同样, 思维在知识的积累速率方面也具有动力作用, 所以思维是初中生智能提高的中心。当然初中语文课对初中生的思维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 作为母语学科, 将语言与思维有机地联系规划在一起, 语言是一种说话活动, 它必须通过思维来产生;同样, 思维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也必须依靠语言来表现。语文把两种相互结合在一起, 这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能够提升初中生的思维能力。

一、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基本原则

1. 统一性。

在传统的观念中, 教师往往认为智力的高低决定了创造力的有无, 而不注重思维情感对创造力所起到的作用。其实, 创造力不仅伴随着智力的活动, 而且也伴随着强烈的思维情感活动, 任何创造都有着思维情感的升华。因此, 必须着重把智力、创造力和思维情感三者统一起来, 这有利于初中生的思维教育的进一步提高。

2. 鼓励和完善。

随着人文素养的发展, 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不再注重选拔、等级与淘汰的原则, 而是注重鼓励和完善的原则, 鼓励初中生开放思维的空间, 完善初中生的思维程度。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过程中, 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 尽可能地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提高的过程中的变化和体验。教师要利用较多的鼓励性评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 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思维的发展者, 教师的教育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变化, 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主体性发生变化和改善。其具体表现为: (1) 思维教育方式应该有利于发挥、展现初中生的主体性; (2) 思维教育方式应该充分产生对学生的自我制约、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形式

初中语文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思考能力等方面, 因此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型的思维教育。

分析型思维, 简单地说, 就是抽丝剥茧、从小处入手, 深入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 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 理清作者的思路以及感受作者使用的语言技巧。这种思维教育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必需的, 它能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本质上质疑, 并做出合理的逻辑推理判断及验证。

2. 创造型思维教育。

初中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和根本源泉, 初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语文创作的主观能动性, 即提高初中生的创造型思维, 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

3. 实用型思维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是提高初中生对繁琐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有力的工具性学科, 是初中生对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关键途径, 也是提高其它学科成绩的重要环节, 例如, 数学公式的理解, 历史、政治等学科阅读理解等。因此, 实用型思维教育集合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实用性, 而不是应对考试。

三、初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 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 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 使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可以在这个环境里感受到轻松的氛围, 使其思维处在最佳状态, 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参与的愉悦、思想的乐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初中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使学生们能够尽力去想大脑中产生的各种疑问, 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地培养其思维能力。

2. 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提高思维教育质量。

开设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既能深化和补充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 进而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参加阅读比赛的活动, 交流心得体会,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积累学生们的素材储备。此外还可以开设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思维辩证能力等等。但是教师在组织语文学习活动时, 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以及课堂内容, 细心设计, 合理化开展, 以更好地提高初中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3. 教师应该加强探究文学优美的初中语文素材, 提高思维教育质量。

我们知道, 唐诗、宋词、元曲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 其文辞优美, 脍炙人口。这些作品都包含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技巧,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它们都是提高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优秀素材。

结束语

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教学重在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对初中这个特殊阶段而言, 发展和提高其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性。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充分开拓初中语文的特殊优势,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拥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六碧.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与路径.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7) .

[2].屠水英.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策略研究和改进.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2 (6) .

13.初中语文研究 篇十三

【摘 要】

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材料作文的展开中审题立意是关键,随后则需要学生用好的写作素材来丰富文章,用有效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合理的模仿借鉴来丰富自己的行文。

【关键词】

初中 材料作文 高效教学 策略

材料作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作文形式,在材料作文的撰写中不仅考察着学生的基本作文技巧,对于学生的审题与立意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要让学生找到更多材料作文的撰写技巧,并且能够写出更多高质量的文章,这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极大的体现。

一、有效审题,准确立意

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不同,并没有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写作主题。学生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便是对于材料展开剖析,并且透过有效的材料解读后正确审题,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合理的立意。这是材料作文撰写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整篇文章的写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如果对于材料的理解存在偏差,提炼出的主题自然也会存在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所展开的文本立意肯定会存在疏漏。如果一篇文章的立意有明显问题,整篇文章基本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因此,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题与立意能力。针对不同的材料学生要学会不同的解读方式,对于有些材料中存在明显的关键词或关键字时,一定要对于这些核心字词展开剖析,文本的立意也存在于其中。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是材料作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这也是提升学生文章的整体质量的基础所在。

有这样一段作文材料:巴西著名球员贝利在足坛初露锋芒时,有位记者这样问他:“您觉得您哪一个球踢的最好?”他这样回答:“下一个。”当贝利在足坛名声显赫时,又有记者问他:“您觉得您哪一个球踢的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所给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材料中“下一个”的真实内涵展开讨论,明确“下一个”代表了什么。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正确审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准确的理解所给材料的深刻内涵。清晰准确的立意是材料作文展开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也是确定整篇文章的基调与价值取向的过程。只有丰富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来撰写材料作文。

二、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当文章的审题立意基本完成后,随后则需要学生用好的写作素材来丰富文章,用有效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材料作文的立意明确后,不知道如何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不知道用怎样的素材来充实文章。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是材料作文教学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也是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的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生活经验中积累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要培养学生对于生活有更好的理解与感知能力。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文本中表达更多的真情实感,这也会让文章的情感更真实,论据更充分。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保障材料作文的质量。

作文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只有丰富充实的生活经验才能够写出丰富充实的作文。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将自己的小想法与小感悟记录在笔记本上,在平常读书时,也要做好读书笔记,避免作文写作时“无米下炊”。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布置作文结构,做到详略得当。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要,这是让整篇文章更加丰富详实的过程,这也是文章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

三、合理借鉴,有效模仿

不少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材料作文写作经验。当读到一段材料时总是觉得这段材料似曾相识,材料中描写的情境自己觉得十分熟悉。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这也是材料作文撰写时可以有的一个突破口。学生的“似曾相识”大多来源于自己有过的阅读经验,可能是课本中学过的一篇文章,也可能是自己平时读到的一些佳作。教师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迁移能力,要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合理的借鉴这些优质的范本,透过有效模仿来提升自己的文章的质量。模仿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范文中的一些好的行文布局与文章结构,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范文中一些真切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都是可以有的尝试。适当的模仿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行文的整体质量,这也会让学生将这些有价值的写作经验逐渐转化成自己的写作积累。

对于名家的优秀作品进行适当的模仿,将名家成功的写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之中,这也是材料作文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一种能力。例如,有这样一段作文材料:他们是我们成长的保护伞,儿时牵着我的手教我学会走路,现在我们长大了,却忽略了那双保护我们的双手已经长满了厚茧。在你的生活之中,有哪些事情特别打动你,请写出事情的经过,不少于500字。在完成这篇作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借鉴,模仿其写作手法,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教师要让学生在材料作文写作时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将会帮助学生写出更多更为打动人的文章。

【结 语】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材料作文的展开中审题立意是关键,这也是决定整篇文章质量的基础。当文章的审题立意基本完成后,随后则需要学生用好的写作素材来丰富文章,用有效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合理的模仿借鉴来丰富自己的行文,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文本质量将会是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清.怎样引导学生写好材料作文【J】.考试周刊,2009(27)

【2】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J】.文学教育(中),2011(04)

上一篇: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民主生活会总结下一篇: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