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2024-07-13

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精选13篇)

1.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篇一

会计委派制度、会计信息质量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请欣赏:《会计委派制度、会计信息质量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规定,国有企业应当依法定期向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派出的监事会提供财务报告;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本文试图从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揭示监事会制度与会计委派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探求企业会计委派制度的有效形式,并结合贯彻落实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研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从法人治理结构谈起

我们知道,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是,出资人(股东)出资成立公司,信托给董事会,董事会聘请经理班子进行经营管理,出资人(股东)派出监事会对其投资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出资回报状况进行监督和控制。这种由股东会、监事会和董事会、经理班子三者产生的一整套有关权力义务的各种安排,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的激励机制就是法人治理结构。

从法人治理结构我们看到:1、出资人(股东)是法人的核心利益主体,追求的是所投资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和合理回报,这就决定了企业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具体来说是如何使经理人的行为朝着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努力。2、企业法人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要求董事和经理人必须将公司的利益置于他们个人利益之上,在制定任何经营决策时,必须在平衡风险和回报的条件下,从公司的最大利益出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出资人、监事和董事、经理人员存在个体利益主体差异,出资人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合理回报,监事和董事、经理人员则更多关注的是自身政绩和仕途,他们的目标函数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不一致或至少不完全一致,并且,客观上,董事和经理人员同资产的紧密程度还优于出资人,这就为他们偏离公司利益、表现其政绩、说明其行为提供了机会、可能和信息资源,这些最终将表现为他们的职业道德,在法人职业道德风险成本中反映出了出来,这就需要出资人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监控,防止他们的行为失控,使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害,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道德风险成本。3、出资人是企业的所有者,董事和经理人员是经营者,所有权与经营权已经分离。两权理论告诉我们: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经理人与其所有者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企业所有者都面临着如何监督和控制经理人行为的问题。4、出资人是委托人,经理人是受托人、代理人。在市场条件下,代理人为获取更多的报酬和地位,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显示起信息,报告其努力的成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别由所有者和代理人拥有时,如果缺乏必要的沟通,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必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委托人为维护起自身的权益,就要求代理人提供必要的信息,来判断代理人的努力或经营成就。这就存在如何合理评价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和经营成就的问题。

因此,要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效益和作用,一是要监督、控制、支持和帮助代理人的行为朝着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努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成本,保证出资人出资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获得合理的回报,即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约束机制产生的效益和作用;二是要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和经营成就,有一个激励他们朝着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努力工作的环境,即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激励机制产生的效益和作用。

二、借鉴国企监事会的成功经验,做好会计委派工作

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监事会受托于出资人(股东),对其出资所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出资回报状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因此,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约束机制所产生效益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监事会是否做到“受人之托,尽职尽责”。然而,在我国企业制度的实践中,监事会形同“虚设”,“空壳”化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存在事前控制能力弱,反映迟缓等弱点;监事会既不尽职也未尽责;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应有的约束机制。

这样,就为具有加强和完善企业监事会基本职能的会计委派制度,提供了较大的发展车间,一出现就深受政府、企业和出资人的欢迎。仅儿年的努力和探索;就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截止底,全国1575个地级区(市、部门)和26726个县(市、部门),派出60201名会计委派人员,委派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总体来说,还存在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对委派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方式和工作特点等基本问题有一些偏差认识等问题。

监事会系统与会计委派制度系统有相同的基本内涵,通过稽察特派员制度、国企监事会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基本理论,不仅能够解决会计委派制度存在的问题,纠正认识偏差,而且还能够为建立和健全会计委派制度,提供指导。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指出:“向企业派出稽察特派员;监督企业资产营运和盈亏状况”,随后,国务院任命了30多名稽察特派员和100多名.特派员助理,对一批重点大中型国企进行了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实地稽察,积累了经验。今年3月15日,朱F基总理签发了第283号国务院令,正式颁布了《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8月17日向首批67家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标志着稽察特派员制度已向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监事会制度过度,这既是对试行两年来的稽察特派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也是对两年来稽察特派员工作的总结、提高和升华。这一总结、提高和升华的结晶集中体现在《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中。下面我们根据会计委派制度系统与监事会系统有相同的基本内涵的原理,把《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规定国企监事会的四项工作职责、五种工作方式和六个工作特点,类比引伸出会计委派人员的四项工作职责,五种工作方式和六个工作特点的部分外延,

三、全面贯彻执行新《会计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新《会计法》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作为首要立法宗旨,要求:“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也有相同的规定和要求,并且,还对企业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了具体的规定。因此,要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和经营成就,保证度量出资人资产状况和回报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就是要全面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和会计代理人员工作的管理,既是全面贯彻执行新《会计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和主要工作。

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系统是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从属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系统,它的基础是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内部会计工作较之企业外部会计监督,更为重要,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和会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单位负责人)的二作责任感和责任心

是重中之重。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最为重要的是单位负责人、会计管理人员和内部会计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具体来说是要求单位负责人、会计管理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①按照新《会计法》和其它法律法规,进行会计工作,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法律负责,对自己负责。②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单位集体的利益。对法人负责,对自己所服务的单位负责,对出资人(股东)、董事会和经营班子等这些集合体负责。③要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第一责任人――单位负责人负责。对单位负责人的合法指令,积极主动执行;对单位负责人的违法指令,严格依法拒绝处理。

2、加强会计代理人员工作的管理。会计代理人员的工作有两类:一类是实行会计代理制度的会计代理人员的工作;另一类是委托中介机构代理记账人员的工作。

①对于实行会计代理制度的会计代理人员的工作,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他们是受托于企业,具体来说是受托于企业的负责人从事会计代理工作,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工作没有本质区别,是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属的会计代理工作系统是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系统的子系统、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系统的孙系统。会计代理工作与会计委派工作不同,会计委派工作所属的会计委派工作系统是企业外部监管系统的子系统。

因此,委托企业应该按照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工作要求,加强对会计代理人员工作的管理,增强会计代理人员对法律负责、对委托企业负责、对委托企业负责人负责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提高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②对于代理记账人员的工作,《会计法》和《代理记账管理办法》有专门的规定。新《公司法》第36条规定,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代理记账管理办法》规定,从事代理记账人员应:遵守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履行职责;对在执行业务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支务;对委托人示意要求作出的会计处理,提供不实会计资料,以及其他不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应当拒绝;对委托人提出的有关会计处理原则问题负有解释的责任等。因此,会计代理记账人员的工作不同于会计委派人员的工作,具有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基本属性,应该按照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依法进行会计工作,行使职权,维护委托企业的利益,对委托企业的负责人负责,保证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结束语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同时也强调指出:“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管理簿弱环节,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新《会计法》也十分强调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和外部监督,维护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上的重要性。从19的大型国企稽察特派员制度到国企监事会制度,以及近几年来因成效卓著而日渐推广的会计委派制度和加强内部会计工作的管理,都是立足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外部管理监控机制对会计工作进行管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和具体制度措施的实践提高,必将形成会计委派制度系统、会计信息质量系统和法人治理结构系统的相互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局面,推进企业改革,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和《代理记账管理办法》。

2、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4月第1版。

3、周英虎:新《会计法》下无需再兴“委派制、代理风”,会计之友,;2。

4、陈汉文、林志毅、严辉: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5。

董明志、董才文

来源:网校

2.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篇二

关键词:公司治理,管理会计,完善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企业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传统决策会计不断向现代高级管理会计过度,是推动企业整体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然而对于现代管理会计也可通过“相关性已消失”一词进行描述, 其说明管理会计被公司治理所忽视且难以真正发挥服务于公司管理的功能。因此如何结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管理会计的创新成为企业发展需考虑的重要内容。

一、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关概述

对于公司治理,根据以往学者研究,主要将其界定在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对企业进行管理与控制的重要体系,其内容多集中在用于描述经理层人员、企业股东等各方面权责关系,并将约束激励制度、决策体系以及考核体系等囊括其中。而所有体系功能的实现便需引入管理会计,如控制、责任以及决策会计等内容。对管理会计的内涵,可理解为与财务会计保持相对,其在研究对象上表现在现代企业价值,在不断加工与利用财务会计信息的情况下实现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目标,是责任考核、经济决策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从二者基本内涵可发现, 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水平中可起到突出的作用,具体可归纳为:确保相关人员责任落实到位;对“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抑制;是CEO激励机制完善的辅助工具;企业信息决策与业绩目标确定的主要参考。

二、管理会计目标与职能构造的完善策略

关于企业治理,有国外学者将治理内容归纳为:合理评价基层员工、管理层与董事会人员的绩效;合理分配企业控制权;设计科学的激励方案。这三方面内容实质为权责利的安排,如在控制权方面所有者、 经营者的权力掌握程度,或利益方面经营者、所有者间权益分享活动等。无论权力的掌握或利益的获取都要求各主体责任的实现,而判断责任落实关键性的工具便体现在管理会计层面,要求其在目标、职能构造等方面进行完善,以适应公司治理要求。

(一)从管理会计目标构造完善角度

管理会计目标实质为对企业内部责任履行现状进行反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从国外学者研究理论中可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为与公司治理步伐保持同步,其需满足两个目标需求,即:将相应的管理决策信息向管理人员提供;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执行评价、监督与激励作用。对此,实际完善目标构造过程中首先应保证使管理决策信息及时被提供。需注意在企业治理中,其针对经理层人员的监督管理更体现在由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成员共同组建的监控体系,该体系便为治理企业的主体。实际治理中很多股东或利益群体发现单纯依托于财务会计提供信息很难实现有效监督与治理的目标,要求管理会计除能够提供财务外还需将其他信息内容囊括其中,具体包括对企业发展的相关预测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信息以及经营管理决策信息等。其次,会计目标完善中应强调使责任履行情况得以反映出来。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往往涉及受托责任概念,主要指由经理层受托于董事会,董事会受托于股东等,要求管理会计目标设定中注重责任会计体系的构建,使各层面责任落实信息得以反映。

(二)从管理会计职能构造完善角度

区别于公司管理概念,公司治理强调公司发展方向,注重内外经营管理的兼顾。其对于管理会计职能要求除保证原有职能包括经营目标规划、决策信息的提供、考核评价等外,还需进行职能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具体体现在为保证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得以保障而进行决策信息提供,且可控制企业CEO、执行懂事等行为,同时要求在考核激励对象上将总经理、监事会以及董事会等考虑其中。

三、治理企业与管理会计内容的创新路径

(一)从管理会计内容创新角度

尽管传统管理会计也可将预算、成本以及投资决策信息提供给管理层,但却未将公司治理问题体现出来。因此管理会计内容在创新中首先需体现在将控制权配置等信息向决策者提供。以股东大会控制权的行使为例,其具备的控制权具体体现在对企业财务预算、决算的审批、对经营投资计划的制定以及公司章程制度的修改。对此与之对应的管理会计系统便需将预算编制信息、决策方案评价内容以及对董事会考核内容等向股东提供。其次,控制权配置信息向董事会提供。董事会在控制权行使上多集中在对经理层人员的确定、对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的报告、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的构建、薪资方案的确定以及对企业的整体监督与评价等。与之对应的管理会计内容完善便需将业绩考核、薪资体系、责任制度以及预算体系等融入其中。最后,将控制权信息向经理层提供。一般经理层在控制权方面主要为受董事会委托进行日常管理决策,其对应的管理会计内容便可利用基本的管理会计职能如激励奖惩制度以及日常管理信息等。

(二)从管理会计方法创新角度

关于管理会计方法,其主要要求对现有责任会计系统进行创新。 创新的路径体现在:第一,进一步扩展责任中心。其中责任中心侧重于将企业治理中涉及的权、利、责、效等集于一体,使这些内容向股东、董事会以及经理层等进行扩展,可解决以往企业治理中中小股东利益受损问题。因此责任中心扩展过程中应保证董事会发挥其决策中心职能、经理层发挥经营管理中心职能。第二,创新责任预算体系。责任预算体系完善中要求报酬计划的进一步完善,可结合不同公司治理目标进行报酬计划的制定,避免因报酬计划不合理而发生经管责任逃避等问题。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的创新是满足现代企业治理需求的重要途径。实际进行创新完善中应正视管理会计、企业治理的基本内涵,从管理会计的目标、职能构造以及内容、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使其与公司治理步伐保持同步,这样才可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化芹.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2,01:128

[2]黄慧萍.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关系初探[J].商业会计,2012,22:103-104

3.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完善与创新研究 篇三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创新;存在问题;对策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当今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研究与监控方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使生产经营活动规范合理,保证企业各项信息质量的准确性及投资者的利润利益,而且能够预知控制各种不必要的风险。近几年来我国各行业财务舞弊等各类案件的发生与金融海啸危机,都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部不当,风险预计失误。因此,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对风险的预知及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精力解决的问题。

以下研究的几种内控管理模式,虽然形式不同,但管理的对象都是相同的,即企业的整体生产运营,只不过根据不同目的而管理的内容有所区别而已。内控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整体运行,无论哪种管理模式都应遵循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而最终使企业的目的得以实现。

在内部控制逐渐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不同管理模式应该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这样才能避免各种模式的缺陷,从而整合各种内控管理模式的优势为企业服务。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在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基层共同协作下,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相关法律法规为理论保障,以实现营运效果价值最大化为目的,从而,进行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动态过程。总结来说,内部控制结构主要包括五个因素,即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监督以及信息沟通。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实施过程中未能够严格按照理论执行,以至于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理论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第二,我国现行企业管理者过于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结果,忽视了内部控制管理,以至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管理为得到统一协调发展;第三,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以至于会计造假私吞、财务虚空乱报、员工违规违纪以及资源滥用流失等不良现象日益突出,严重损害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内部控制多种管理模式的运行

1.制度内部控制管理模式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合理性、规范性以及操作流程系统性的基础。因此,企业只有在构建起完善的制度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下,才能够最大限度上凝聚力量,企业在建立制度内部控制管理模式时应立足于考勤制度、年终奖制度以及透明的财务制度基础之上,增强员工的制度意识,将制度内部控制管理模式全面贯穿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环节。

2.战略内部控制管理模式

战略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全方位综合性的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建立战略内部控制管理模式时应立足于企业竞争力、资源以及服务对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把握各消费者的需求,明确目标,尽可能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情感内部控制管理模式

感情模式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灵魂,有助于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因此,我国现行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情感内部管理模式,该模式建立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中心进行,通过运行情感内部控制管理模式,切实使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使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给予的亲切感。

4.绩效评估内部控制管理模式

绩效评估内部控制管理模式是企业规范经营、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保证。因此,企业建立绩效评估内部控制管理模式时应立足于强大的网络信息系统基础之上,通过应用专业的软件,以减少工作程序和降低工作量为目的,切实将其全面贯穿到各项经营业务和内部控制管理中。

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创新对策

1.创新内部控制管理理念

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创新的前提。伴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推进,企业越来越趋向于知识化、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发展,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行企业的需求,所以,企业应着眼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企业治理结构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多方面推进内部控制管理理念的创新。

2.创新内部控制管理体制

内部控制管理体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在创新内部控制管理体制时,首先要建立会计资源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市场,通过实现用人单位和会计人员的双向选择,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其次是建立信息系统。企业运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公开、程序透明以及规范化经营,防止出现信息失真现象;最后是建立采购管理系统和销售系统。企业运用采购管理系统和销售系统,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予以及时纠正,尽可能的规避各种经营风险。

建立新型的资金供给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的需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都需要大量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而原有的资金供给制度难以满足企业创新活动的需要,企业资金供应渠道必须实现多元化,这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彻底更新。

3.创新内部控制管理组织

内部控制管理组织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组织创新时,一方面,对多元化战略下的企业,采用“矩阵式”的组织机构。对小规模企业,采用“金字塔式”的“直线职能式”的组织机构;另一方面,企业积极采用“市场链”的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财务部门、采购部门以及销售部门的有效分离。

4.创新内部控制管理方法

内部控制管理方法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创新的关键。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引进高科技,实现内部控制管理方法的信息化、现代化。同时,企业在创新内部控制管理方法时,应推进企业由粗放型管理模式逐渐趋向于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确保企业得以实现集成化、智能化、价值化以及网络化管理。

从控制活动的角度而言,内部控制是贯穿于生产经营的一个过程,因此,控制活动应当做到全面,应覆盖所有岗位和单位,涉及到所有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始末。为实现这一控制控制,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内部控制活动应采取分级流程控制法,即根据业务的重要程度不同,而分级控制。其具体方法如下:梳理业务流程,并建立一级流程及目录。在此基础上,层层分解、细化一级流程,并找到每一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的关键点,之后针对风险关键点采取控制措施实施控制,实现内控目标。

从企业信息与沟通方面考虑,鉴于其项目分散、多工种交叉作业的特点,信息与沟通对提高其业务效率有重要作用。在信息方面,做到信息及时准确的获取,建立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交流程序,建立并时时更新信息数据库,将信息数据库与企业营运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沟通方面,员工利用信息系统提供大量有效信息,将企业的业务、财务报告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记熟于胸,通过沟通使得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之间的联系。

从内部监督的角度来讲,内部监督在防范金融犯罪,规范企业员工财务行为,减少资金浪费损失等方面的作用不可缺少。在实施监督方式上主要以下几种:员工的日常自查,内部控制部门开展的审核监督及自我评估。而在具体实施监督过程中,好的自我评估方法、高素质的审核人员及拥有独立地位的审计部门也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成分。

参考文献:

[1]张世红:企业全程成本控制初探[J].辽宁经济, 2004,(12).

[2]李 扬: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04).

[3]陈景景: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 2011,(01).

4.创新管理 完善机制 优化服务 篇四

全面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流动人口

管理工作

各位领导、大家好: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我县矛盾纠纷排查和流动人口规范化管理工作做以下发言,不妥之处,请指证:

近年来,我县城区结合流动人口流量大,构成复杂和治安管理难度大的实际,牢固树立“抓稳定就是抓发展”的思路,不断创新管理、转变思路、完善机制、优化服务狠抓落实,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开展社会热点难点排查和矛盾调处工作,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下推行“33533”和“13551”工作机制,使街道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稳步推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33533就是:建好三个阵地、编制三张网络、构筑五道治安防线、创新三个机制、坚持三条原则。

三个阵地就是:一是成立综治维稳委员会和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整合了街道维稳、综治、公安、法庭、司法、信访、民政、安全等力量,组建了街道办维稳综治工作中心,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按照警务、人民调解、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技防“四进社区”的总体要求,整合原社区治安联防队、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办、社区调委会、社区警务室等资源成立了 1

社区综治工作站。在社区内以创建“安全文明社区”为契机,成立了治保会、调委会、帮教小组、护村队、护校队、治安巡逻队、治安信息员、法律宣传队、法律服务站等,形成了“调委会、治安会、警务室、中心户长、治安信息员、群众”为一体的社区综治维稳工作新模式。三是成立治安警务室。在有条件的7个社区建立7个警务室,每个社区落实两名驻社区民警,实行警力下沉,在7个社区建立治安巡逻执勤点12个。

编制三张网络,构筑五道治安防线就是:在街道办、社区、居民小组建立三级综治信访网络。每个社区和村都设立调委会,由社区和村主任担任调委会主任,负责本社区本村的民事纠纷调处。每个居民小组配备了2-3名包租干部担任综治信访工作信息员,在居民区设立了治安巡逻点108个和3个夕阳红治安巡逻队;在街道门店和主要巷道设有43个治安联防组,具体负责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同时我们聘请了220名环卫工为兼职治安信息员,及时掌握异动情况,发现可疑情况及时上报,今年,共接受到各类反馈信息263条,我们对231条进行就及时的调处化解。通过抓“网络”建设,在街道社区积极构筑起“五道治安防线”。第一道防线设在城乡结合部,封住“边”不出问题,主要靠包组干部、治安中心户长进行防控。第二道防线设在街道小巷,控住“线”不出问题,主要发挥街道联防组作用。第三道防线设

在案件多发地带,守住“点”不出问题,主要靠社区民警防控。第四道防线设在居民小区,护住“院”不出问题,主要靠住地居民、楼长和治安兼职信息员举报防控。第五道防线设在机关单位,看住“门”不出问题。

三个机制就是:一是实行联合接待制度。每月一由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整合八个部门工作人员,对所有来访人员,在便民服务大厅实行联合接待制后,很多问题均能及时予以解答和督办落实,减少了环节、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二是实行分极联调制度。对日常报送的隐患和已发生的问题,严格按照包社区包片领导协调处理;对跨部门、跨社区村的问题,由综治维稳中心主任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查处。三是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固定每月召开综治维稳工作联席社区会议,听取综治维稳工作阶段性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工作,对重大疑难案件集中协商解决,并抓好督办落实。

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坚持三条原则就是:“两早”(早排查、早发现);“三快”(接到信访赶往现场快、发现纠纷介入调解快、重大纠纷上报快);“四不”(对矛盾纠纷调处不过夜、不扩大、不激化、不上交),以社区调委会和司法所为依托,对上访案件做到早立早破,快调快处。

在机关单位重点抓了“四个一”(建立一个安全领导机构、形成一套安全责任制度、组建一支治安联防队、配备一

名保安人员)。“四个二”(两室:门卫室、治安室;两亮:楼道亮、院落亮;“两钢”:钢门、钢窗;“两器”:报警器、灭火器)。在个体门店和居民区还实行“十店联防、十户联防”措施。形成一家报警,家家相助的联防工作格局。把相对毗邻、联系方便的经营者划分为同一个治安联防片区,按10户为一个治安联防组,共组建治安联防组31个,推选联防组长31人,联防组长和社区民警签订“治安联防责任书”,组织带领治安巡逻员开展义务巡逻。各门店严格落实,“三包”、“两防”、“一举报制度”。“三包”即包店内、门前治安秩序,包本店流动人口无违法事件发生,包内部无火灾隐患;“两防”即防内部火灾事故,防各类治安、刑事案件;“一举报”就是发现可凝情况及时向上级公安机关和住社区民警举报各类违法犯罪线索。

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推行“一牌三卡五星级”管理办法:将管理对象姓名、婚育、工作、户籍管理类型等基本情况实行挂牌管理,简便易行,一目了然。三卡就是推行便民服务卡、出租房屋档案卡、流动人口登记卡。五星就是将出租房主按五星级管理模式进行,分别为爱国守法星、诚实守信星、家庭和谐星、文明带头星、环境卫生星。在措施上实行“五管理”:即协议管理,与小区流动人口重点对象签订《综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公约管理,推进居民自治,制定《社区居民公约》;以房管理,社区和派出所与出租房主签订《出租房屋责任书》,对现租房屋进行登记备案,落实监

督责任人;捆绑管理,将综治、信访、计生、卫生等工作融为一体,落实到包片干部身上,进行捆绑管理,签订《综治工作责任书》;户长管理,选聘德高望众,责任性强,既熟悉小区情况,又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同志,担任中心户长,聘计生信息员220名,健全网络,畅通信息渠道。一服务:我们利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通过掌握建筑工地、爱心超市、服务业等用工情况和房屋出租户信息及时向流动人口提供信息。并散发平安创建的一封信、平安建设知识、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居民手中,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贴心服务。

5.完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篇五

从我来公司至今,通过阅读公司员工手册及质量管理体系,结合总经理和我谈话的精神指示及日常工作内容,基于我对本行业的专业经验,现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以下建议及优化方案:

一、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

1、公司组织架构及人员配置规划比较笼统,无明确的组织架构,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现阶段的人力发展需求。

2、各部门岗位配置及岗位职责不明确,造成员工对工作岗位不清楚,无法更好开展工作。

3、基于公司的业务性质,将对设计、工程等专业部门使用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优化方案:

1、要根据公司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配置,并且设定明确的人力资源短期、中期、长期人员发展及配置目标。

2、定岗定责,职责明确,制定各位岗位的岗位说明书,让员工能清楚准确所属岗位的工作内容,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

3、根据质量体系已完成岗位职责说明书的初稿,交公司副总进行审核,考虑到就公司目前发展方向,质量体系不全适用于全公司管理,需就公司发展方向做进一步岗位职责,再做进一步完善确及领导审批,发给各个部门各个岗位,让全体员工明确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所需协作:

1、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参与职责岗位说明书的完善,根据本部门各岗位的实际职责进行制定,制定符合实际的岗位职责,配合人力资源部进行岗位说明书的最后确认完稿。

2、各部门员工必须配合本部门负责人参与职责岗位说明书的完善,对自己所在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如有疑问,可提交相关建议,人力资源部可根据实际进行修改调整。

二、人员招聘及配置方面存在的不足:

1、人员的招聘、入职、晋升、离职等人事工作没有形成流程和标准。

2、入职的员工没有得到合理的入职指引及相关入职培训。优化方案:

1、建立人事工作流程,各项工作要流程化、标准化,系统化。

2、完善人事工作流程,以及公司管理体系(人事及行政管理制度),再上交公司领导,待领导审批后,统一进行全员培训,增进员工对公司人事行政管理制度的学习和了解,进一步规范公司人事行政的管理体系。所需协作:

1、各部门负责人必须按照公司管理体系进行各部门人员管理,根据公司相关的人事及行政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以求达到管理工作的流程化、标准化,系统化。

2、各部门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管理制度,在入职、晋升、离职等手续办理中,要积极配合直属上级司完成。

三、培训与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

1、目前公司缺乏相应的企业文化、人事行政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的培训。

2、目前公司培训形式单一,且培训后效果不明显。

3、各部门负责人要具备独立培训本部门员工的能力。优化方案:

1、建立培训机制,完善各部门培训知识及相关内容,做好培训规划。

2、采取多种有效形式的培训,以提高员工对培训热情。如专家讲座、电视视频、委派学习等。

3、新员工、在职员工,都能通过有效的培训,提高工作热情及效率,各部门负责人要拟定培训计划,按计划实施培训。所需协作:

1、各部门负责人要多收集本部门相关培训资料,要对下属进行针对性培训,让培训能达到公司目前所需的效果,我们目前的培训机制不完善,要求各部门负责人能建立本部门完善的培训机制,让部门成员能不断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2、各部门员工要积极配合本部门负责人制定的培训计划,参与培训课程,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四、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公司目前在管理中缺少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往往通过管理者的“印象分”决定人才的价值,由于不同管理者的观念、能力及对待人才的差异,具体操作中难免松紧宽严不

一、因人而异,使客观、公平、公正的选人原则难以体现。

优化方案:完善绩效管理考核方案,将工作计划及绩效考核相结合,用明确的表格表现,同时进行绩效管理培训,让员工充分理解绩效体系,并积极参与绩效管理的制定。

所需协作:各部门成员积极配合人力资源部,对自己所在岗位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入理解,参与绩效制度的制定,力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绩效指标,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公司的绩效管理,为我们的目标的达成提供有效的依据。

五、薪酬与福利方面存在的不足:

1、员工手册中写到试用期6个月转正才缴纳社保,这个不能明确写出来。优化方案:

1、制定完善、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吸引有能力的人才加入公司。

2、定期完善公司员工手册,员工手册落实到每位员工手中。

3、公司对员工的奖惩制度要明确体现。

六、员工关系方面存在的不足:

1、公司目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遇到合同到期未能及时续签,避免给公司带来法律风险。

2、目前没有能及时与员工进行谈话,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及心态。优化方案:

1、建议公司在员工入职就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好试用期,正规化、合理化的管理,遇到合同到期应及时续签,确保公司合法。

2、定期抽时间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心态及工作状况,为公司人力资源的配置提供建议。

6.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司机务管理制度 篇六

随着客运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客运市场的公司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司机务管理制度,提高车辆安全高效运行,强化车辆定点维修,保障机务安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车辆单位要树立机务技术安全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运输企业的车辆机务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产生的效益不能直接体现,而是潜在地通过车辆的安全性、完好率、运行率来体现。车辆技术管理是以预防为主和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缺一不可。

从目前公司现状来看,公菅车辆单位的机务管理与承包车辆单位的机务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公营车辆单位的机务管理人员主要精力都放在机务技术管理上,到修理单位跟踪修理过程,研究解决办法,对油材料、轮胎的管理,降低车辆营运成本,保证车辆机务技术状况的完好性,驾驶员对车辆的安全行驶有了基本保障。相反承包车辆单位把车辆机务技术的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转嫁给承包主,他们只注重表面形式,不抓实质内容,机务管理人员对车辆机务管理主要是建立机务管理台帐,至于车辆的技术状况如何,车辆在维护作业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全然不知,对车辆维护的技术研究不闻不问,从而造成车辆的机务技术状况下降,维修频率高,甚至对定点维修工作的重要意义还认识不清,偏面的认为定点维修只是为了解决文秘杂烩网修理厂的吃饭问题,而忽视了车辆机务技术的安全重要性。

因此,作为每一位机务技术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机务技术安全的重要性,坚持车辆定点维修、强制维护、定期检测不动摇,排除一切因车辆机务技术引起的行车安全隐患。

二、修理单位要立足服务,狠抓制度的落实

修理分公司要围绕集团公司的产业目标任务,定期开展各类班组例会,调度、检验、三包鉴定员例会,通过会议形式解决思想方面的模糊认识和偏见,确实有效地总结、协调并解决在修理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贯彻落实交通部《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江苏省机动车维修管理条例》,建立维修档案和用户回访制度。从车辆进厂接待入手,对驾驶员或车主来修车要主动热情接待和合理安排,对驾驶员提出的一些技术问题要耐心解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

严格依据《运修协议》,规范修理作业流程、提高维修质量和检测手段,强化现场监管,确保昼夜服务、维修及时、状况完好,严格按机动车维修工艺标准规范作业,杜绝在维修车辆过程中敷衍了事、强拆、漏装,修理竣工后,应复位的不复位,该拧紧没拧紧,从而导致车辆出厂坏在路上,造成车主的损失和侵害了乘客的利益。

汽车修理产业不仅仅是个苦脏累的活,更重要的它是一个通过三至五年反复学习、实践才能掌握的技术活,而且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使修理业与时俱进。针对公司欧三排放新车型的不断增多,通过内培外训的方法组织员工加快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

要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人才竟争机制,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维修业的整体发展。不断提高机动车的维修质量,要加强车辆维修的现场管理,改变修理脏、乱、差作业环境和修理旧习惯,全面落实“三不落地、四清洁”工作,开展岗位练兵比武活动,活跃维修作业的良好氛围,促进从业人员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协调性,同时调动员工学技术、树标兵、创品牌、增效益的积极性,为公营车辆单位和承包车主营造一个和谐、诚信、优质的机动车维修氛围,推进维修作业整体水平的向前发展,满足车辆机务技术保障需求。

三、规范车辆维修配件管理,严把维修质量关

运输企业做好车辆的机务技术维护管理,必需强调二个方面内容,一是车辆维护人员的维修质量关,二是把握车辆维修的配件材料质量关。

7.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篇七

财务分层管理是指公司财务是分层的, 即财务管理的主体及其相对应的职责、权力是不同的。企业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分离管理, 以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职能, 这是公司制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财务的分层管理是针对公司制企业而言的, 这主要是因为在独资或合伙的企业组织形式下, 所有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基本上是合二为一的, 具有不可分性, 企业的财权自然也具有不可分性。而在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下, 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和财务经理三者就瓜分了企业的全部财权, 也就是说, 企业的财权就分属于不同的财务主体, 而每一个财务主体为维护其自身利益, 必然要行使其自身的管理权利, 这也就是企业财务的分层管理。财务分层管理理论的体系构建如下:

(一) 出资者财务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的财产权与所有者的财产权相分离, 企业所有者“外在于”企业, 但资本所有者仍然是企业决策的最终来源, 即企业经营行为的最大决策归根到底是由所有者决定或认可的, 而且现代企业的“资合”性质也使得最大所有者拥有最大的决策权。一般情况下, 明智的所有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 但享有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等有关所有者权益变化的重大财务决策, 这也是所有财务的权利基础以股东及股东大会决议名义直接行使的对公司财务事项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履行出资者的基本义务, 按期足额的缴入资本。二是根据公司章程规定, 享有下列权利:依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领取股利和其他形式的利益分配;参加或委派股东代理人参加股东大会, 并行使表决权;对公司的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提出建议或质询;依照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转让股份;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获得有关信息。

(二) 经营者财务

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代表的管理层, 行使对公司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和重大事项的制定权、执行权。具体包括:负责召集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并拟定投资方案;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制定公司的利益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定公司的债务和财务政策、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拟定公司的重大收购或出售方案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的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 根据总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总监;聘任或者解聘董事会秘书, 决定其报酬事项;委派或更换全资子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 委派、更换或推荐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股东代表、董事、监事;决定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置等。

(三) 财务经理财务

财务经理财务是较低层次的财务管理, 是具体操作性财务, 注意日常财务管理, 其着眼点主要是企业资金的营运问题, 特别是现金的流转问题。在强调所有者的财务约束和激励、经营者的财务决策和协调的同时, 本文并不否认财务经理财务在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所有者财务的最终目标要通过经营者的财务决策和协调来具体实现, 而经营者财务的决策和协调又要通过财务经理和财务人员的具体操作来落实, 财务经理的财务是注重日常财务管理, 是经营者财务的操作性财务。根据外国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 财务经理的职责可规定为如下几项:现金管理、信用管理、筹资、负责利润的分配、负责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工作。

实施财务分层管理的重要作用如下:

其一, 出资者财务在治理结构中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公司经营者的约束是通过出资者的财务约束及资本市场、经理市场、银行机构等多种约束机制的共同作用, 实现两权分离条件下对公司经营者行为的控制, 保证出资者的根本利益。其中财务约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出资者财务以确保出资者的资本安全和增值为财务目标, 凡是经营者的行为有可能损害、减少资本权益时, 都应得到必要的约束, 凡是有可能维护、增加资本权益的经营行为, 都应得到必要的激励。另一方面, 通过设计各方面相关指标, 来约束经营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出资者利益, 导致资产流失、低效或无效经营的行为建立企业财务监督机制。在实践中, 委托代理的权限很难界定, 出资者的财务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强化了这一约束行为, 使得出资者在管理过程中, 既不能干预公司经营者的经营权, 又必须维护出资者的资本权益。因此, 出资者要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首先必须从财务管理的显性指标入手。

其二, 经营者财务在治理结构中主导地位和纽带作用。在两权分离条件下, 企业获得了法人财产权, 使得企业经营者拥有对资金运行的直接控制权, 而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就使得企业成为独立的财务主体, 经营者财务在企业财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经营者财务和出资者财务的分离、以及经营者财务在企业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在“经理革命”的浪潮中得以进一步体现。因为经理革命的完成, 牢固地确立了企业经理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原始出资者难以再染指企业财务决策, 企业的法人产权越来越由经理人员全权支配和处置, 法人财产日渐脱离原始产权而独立化。这种变化意味着经营者财务主导地位的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 进而达到出资者权益最大。无疑, 这一目标要通过经营者对资金运作来实现。经营者对资金运作内容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 而且也涉及到企业在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而且也涉及到财务经理财务运作的原则和方法, 是出资者财务所不及的, 也是财务经理财务所不能相比的。因此, 在公司结构治理中, 没有成功的经营者财务管理, 有效的出资者财务管理就变得毫无意义, 而没有经营者财务统筹规划, 财务经理财务就变成一盘散沙。

其三, 财务经理财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性工作。出资者财务的最终目标要通过经营者的财务决策、组织和协调来具体实现, 而经营者财务的决策和协调又要通过财务经理和财务人员的具体操作来落实, 财务经理财务是企业财务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是作为经营者财务的操作性财务。其管理的对象是现金流转, 具体的目标是现金性收益最大。因此, 财务经理财务是企业所有财务活动的基础和起点, 一般涉及到现金管理、筹资、信用管理、利润分配、财务预测、计划等工作, 是公司治理中基本物流和价值流信息的主要来源, 是保证其他财务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和条件。

二、我国公司财务分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本文将我国的公司财务分层管理体系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在整个企业治理中各有侧重, 但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即实现股东财富 (企业价值) 最大化。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企业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不是按程序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 而是靠经理的一句话, 在决策后, 执行部门也不按科学的方法去具体地计划和控制, 由企业的经理行使了应由出资者和主要经营者行使的财务管理权, 他们在管理企业时主要考虑经营者的利益, 而不顾出资者的利益, 更不顾债权者的利益, 致使企业财务处于失控状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 没有解决好财务管理权

目前企业财务的管理权没有全部回归企业, 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国有企业还是依社会行政管理者的身份, 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进行管理, 而不是以企业出资者的身份, 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管理, 特别是承担责任方面还是大包大揽。

(二) 存在权责不清、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在计划经济下, 国家控制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大权, 企业只有最低层次的财务管理权。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为了使政企分开, 明确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有些人就误认为企业具有的权利就是经理的权利, 特别是在承包经营责任制下, 国家几乎完全放弃了作为出资者应对企业行使的财务管理权, 而由企业的经理行使了应由出资者和主要经营者行使的财务管理权, 他们在管理企业时主要考虑经营者的利益, 而不顾出资者的利益, 更不顾债权者的利益, 可企业的责任却要国家来承担。这实际上就是从出资者控制企业财务管理这个极端, 走到了经营者控制企业财务管理权的另一个极端。

(三) 管理层次间互相脱节、管理不科学

由于在企业财务管理层次之间权责不清、力量不足和管理水平低等原因, 使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层与执行层严重脱节, 主要表现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不是按程序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 而是靠经理的一句话, 在决策后执行部门也不按科学的方法去具体地计划和控制, 致使企业财务处于失控状态。如当前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主要工作仅是借新债还旧债, 而在有效地使用资金上却不能发挥作用。相对而言, 那些经营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财务管理各层次之间基本上分工明确、紧密配合、科学管理, 财务管理部门不仅能为决策层发挥参谋作用, 还能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四) 存在着“监督难”与“激励难”两大难点根据西蒙的“有限

根据西蒙的“有限理性人”假设和泰罗的“经济人”假设, 在公司内部, 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作为代理人都是“经济人”, 他们有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本能, 从而导致公司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在目标函数上的不一致。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作为“经济人”, 同时也仅具有“有限理性”, 在决策过程中他们的行为往往偏离经济学假设所设定的最优行为模式, 这种偏离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影响到公司所有者的资本安全与增值, 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 公司所有者很难对代理人实施有效监督。为此, 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构建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机制应着重探讨和解决的两个关键环节。

三、完善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的对策

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科学、有序, 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所有者、经营者和企业内部包括财务经理在内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制衡关系。为了使“三个层次”之间能够有效地协调与配合, 应完善所有者财务的约束机制, 确立经营者财务的主导地位和对财务经理财务的合理定位。所以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 明确管理层权利及责任划分

各管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划分必须依法进行, 为提高公司管理层决策效率, 多数公司的股东大会将应由自己行使的一部分权力授权给董事会, 如一定金额内的投资决策权、增资扩股权等, 往往存在授权过当的情况, 因此, 对各财务分层管理部门的权责的量化, 首先必须坚持依法划定。即按照《公司法》规定属于股东大会权力范围内决定的事项, 不能以章程或其他方式划入董事会的权力范围, 二者的权力是原始的、法定的, 是不具有可授权性。其次要有利于调动各管理层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是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客观要求, 各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企业财务进行科学的分层管理, 保证决策科学性和高效率, 调动各方面参与理财的积极性。

(二) 确立经营者财务主导地位在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形式中,

在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形式中, 由于“两权分离”的客观存在, 导致企业运转是建立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与受托责任的基础上。所有者对于其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 是通过所有者财务包括约束和激励两种方式, 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者, 而这种约束和激励对于企业资金运动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即所有者财务管理是确保资金运动所带来的增值能够表现为出资者权益的增加, 而这种资金运动是否能够增值及增值幅度的大小则取决于经营者对于资金运动的直接控制。显然, 没有成功的经营者财务管理, 有效的所有者财务管理就毫无意义。通常所有者同时采取监督和激励两种办法的结合来协调自己与经营者的目标。

(三) 对财务经理财务的合理定位在强调所有者的财务约束

在强调所有者的财务约束和激励、经营者的财务决策和协调的同时, 本文并不否认财务经理财务在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这种重要地位通过其在企业财务体系中的合理定位来体现。所有者财务的最终目标要通过经营者的财务决策和协调来具体实现, 而经营者财务的决策和协调又要通过财务经理和财务人员的具体操作来落实。因此, 作为企业财务最低层次的财务经理财务同样是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经营者财务的具体执行性财务的财务经理财务, 注重的是日常财务管理。财务经理财务的定位是财务经理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四) 解决“监督难”、“激励难”的主要途径具体如下:

(1) 完善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主要路径。首先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市场监督功能。资本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功能是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来产生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从而对代理人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约束, 美英模式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甚至主要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市场监督功能来有效监督、约束代理人行为。现阶段, 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督功能在约束代理人方面并未发挥多大作用, 鉴于此, 相关各方应以股改和新版《公司法》和《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 加快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定价机制、发行与退市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法律保障体系等基础性制度建设, 为稳步推进资本市场监督约束功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其次要切实落实监事会专职监督职能。监事会是公司内部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的专门机构, 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级, 是完善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关键一环, 但目前普遍存在着监督功能弱化的现象, 理应引起各方关注, 否则会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公司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 健全监事会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设立专职监督部门, 并在公司财务部门设置审计服务部, 对董事会、总经理和财务经理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完善监事会内部监督准则和监督工作流程,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第二, 配备专职监事。监事非专职, 或仅为挂名监事, 再加上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制约, 难担财务监督重任。第三, 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监事薪酬和监事会日常办公费用应由股东大会予以明确, 而不是受控于董事长和总经理。第四, 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外部监事制度。通过以上主要措施的贯彻实施, 真正使监事会树立起专业的权威性和独立的权威性。

(2) 健全公司财务激励机制的主要对策。首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公司代理人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薪酬计划。国内外成功企业的运作经验表明:代理人薪酬计划设计的合理程度以及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程度对代理人行为会产生直接影响, 最优化的设计方案必须将代理人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绩效紧密结合起来。我国公司普遍存在着代理人薪酬计划模式不合理、结构不完善、总水平欠考虑、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等问题, 削弱了对代理人的激励效果, 为此, 应遵循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设计思路来确定代理人薪酬计划的结构和水平, 同时建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经济增加值和企业战略目标为主线、以平衡计分卡为主要参考、以业绩合同为表现形式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应注重精神激励的作用。精神激励的作用是巨大的, 如日德式公司对代理人的激励多以荣誉、地位、使命感等精神激励为主, 他们的经营绩效仍然值得称道。就目前来说, 公司应重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代理人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公司与社会的成就感、得到公司与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从而激发他们认真履行财权的潜能和热情。最后要建立严厉的惩罚制度。以上所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均属正激励范畴, 作为激励的另一种类型——负激励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当代理人在理财活动过程中偏离公司财务管理目标时, 应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制裁来抑制这种行为的蔓延, 以达到迅速纠错的目的。第一, 建立和完善经理人市场。公司监督机构一旦发现代理人未认真履行代理职责时, 应果断免除其职务, 并立即从经理人市场上挑选可替代人选。同时, 健全的经理人市场也可对代理人的理财行为取向形成强大的外部压力。第二, 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等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对代理人可能发生的各种违规行为做出明确界定, 并规定不同程度的处罚措施, 直至委托—代理关系的解除和终止, 情节严重的, 代理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谷祺、王棣华:《高级财务管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李健:《公司财务分层管理的具体构建》, 《商业会计》2006年第14期。

[3]祝涛:《完善上市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机制的原则及对策》, 《中外企业家》2007年第5期。

8.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篇八

一、科学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是完善和创新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

1.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给老干部工作带来了新课题。当前,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启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老干部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标准、新要求。现在,人们的居住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流动性越来越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突飞猛进,社会思想舆论和传播更加复杂多变。这种情况下,离退休干部逐步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而且思想日趋活跃和复杂,如何教育和引导离退休干部正确认识和判断形势、正确看待各种社会形象,如何教育和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正能量”等课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2.老干部工作在哈局实现转型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全国铁路的深化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转变发展方式进入攻坚阶段。哈局将承负起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进转型发展。今后一个时期路局改革创新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离不开老同志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全局干部职工包括广大离退休干部的共同努力和创造。离退休干部是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功臣,是党执政的重要政治资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老干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和国家宝贵财富的观念,牢固树立老干部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和人事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为哈局实现转型发展、再次腾飞做出贡献。

3.离退休干部队伍自身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离退休干部队伍本身发生许多变化。一方面,离休干部日益减少,退休干部逐渐成为离退休干部队伍的主体。在我局117134离退休干部队伍中,离休干部2029人,约占2%,退休干部115105人,占到了98%。另一方面,离休干部整体进入了“双高期”,平均年龄86.4岁,走不动、出不来、看不见、听不清的越来越多,“空巢”、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的越来越多。这些变化都需要我们在工作思路、服务措施上及时调整和跟进。比如,面对退休干部成为主体的现状,在对离休干部的照顾不能有丝毫松懈的同时,如何加强对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问题。又比如,针对离休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的特点,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他们的服务管理方式方法,提供更多亲情化、个性化服务,使离休干部不仅得到政治上的关心,而且得到生活上更好的照顾、精神上更多的慰藉。

二、找准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完善和创新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突破口

1.对老干部发挥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离退休干部是全社会人力资源中重要部分的观念还未被社会普遍认可,看不到他们身上蕴涵的潜在力量,同时对发挥他们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他们年龄大了,作用发挥不发挥都无所谓,存有“多余论”思想。有的老干部工作者认为,对离退休干部来说,主要是认真落实他们的生活待遇,让他们安享晚年,只要他们不找单位和组织的麻烦就行了,存有“麻烦论”思想。

2.离退休老党员的组织生活有待加强。由于离退休老干部居住比较分散,部分老干部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等原因造成了部分离退休老干部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内有关会议,致使党支部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召开组织生活会、坚持党员“三会一课”等制度不能得到较好地落实。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离退休党员干部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不变,党性观念强,能够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发挥共产党员的作用。但在思想常新方面,还有待于加强组织学习。

3.老干部活动阵地及设备不够齐全。在路局、局党委的重视支部下,2015年对全局46处老干部活动场所进行了修缮,投入了活动设备、设施,老同志活动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现有的活动场所、场地及活动设备设施还是满足不了广大离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活动需要。目前,有的单位老干部活动室还是比较简陋,活动室内活动器材、娱乐设施不全。只是一间房子、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副棋牌,文化娱乐用具很少。由于单位搬迁、老干部行动不便、居住分散且离单位较远等原因导致有的单位的老年活动室发挥作用不够,不能正常开展活动。

4.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开展不够平衡。全局各部门、单位之间老干部工作开展的不够平衡,大多数单位对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开展的较好,但也有少数单位领导对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与离退休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有個别老干部工作人员对离退休干部的思想情绪、想法、意见建议重视关心不够。同时,由于老干部工作人员大多数身兼数职,无法将精力完全放在离退休老干部工作上,为他们服务主动性不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5.老干部工作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老干部工作者热爱老干部工作,对老干部怀有深厚的感情,工作热情,责任心强,积极主动做好服务管理老干部工作,但也有个别老干部工作者缺乏责任心、事业心不强,工作中缺少耐心和细心。有的老干部工作者业务知识学的不够精。

三、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是完善和创新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1.提升新形势下服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一要进一步加强《意见》的学习。2016年2月5日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是自1982年老干部退休制度建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办、国办印发的老干部工作综合性文件,对于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好《意见》是当前乃至今后时期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老干部工作者深入学习,吃透精神,把握内涵,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更好地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二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讲话精神的学习。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和刘云山同志在中央组织部召开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会议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要深入学习好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充分认识两位领导饱含深情的讲话,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离退休干部的尊重、关心与爱护,也为老干部工作部门今后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更高要求,是老干部工作的行动指南。进一步增强老干部工作者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三要进一步加强老干部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是老干部工作的本职属性。

2.拓展新形势下服务管理工作的思路。一是深入开展社企共建活动。针对退休干部数量迅速增加,服务保障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靠原单位和老干部机构的力量,越来越难适应和满足广大老同志服务的需要的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我们老干部部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的,以2015年全面改造修建的46个铁路活动场所为基点,联合街道文体中心、社区党校、活动中心等,形成立体化布点的活动阵地,为辖区老同志就近参加活动提供便利的工作安排,就是很好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再需扩大共建范围。二是着力推进离退休干部“文化养老”。这项工作在我局已经开展,在个别地区、个别单位中开展的比较好,但是没有普及开来。要通过典型引路、经验交流等形式推动此项工作在我局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关注好老同志晚年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问题。三是有效加强离退休干部网络家园建设。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老干部工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老干部的现实需要。要进一步把老干部部的“夕阳红”微信平台等宣传舆论阵地做大做强,及时宣传党的大政方针,通报主要情况,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展示学习成果,深化沟通交流,为哈局改革发展传播正能量。

3.创新新形势下服务管理工作的方法。一是人文关怀地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坚持贯彻落实好走访慰问、老同志阅读文件、参加重要会议和定期通报等制度外,在抓好离退休干部政治理念学习上特别在抓离休干部的学习上,要因人因事灵活性地开展,不要勉强他们参加会议和过组织生活,可以通过组织专人上门送文件、通报形势等,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内外大事。另外,在组织离退休干部集中学习和过组织生活中,要把握好既要强化以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又要贯彻好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的要求,特别要引导好离退休干部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信仰宗教。在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上,作为老干部工作者,要当好离退休干部“宣传员”和“引导员”,使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付诸真情地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老来难,老来事事都难,特别对“空巢”、失能、行动不便的和生活上有困难的离退休干部来说就更难。我们要把这些弱势人群作为工作的重点对象,予以特殊的关心、爱护和照顾。第一,要建立弱势群体台帐。包括弱势人群的姓名、人数、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都要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楚。第二,要对弱势群体适时沟通和走访。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沟通、上门走访慰问等形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身体、家庭和生活情况,送去精神上的慰藉和组织上的温暖。第三,要建立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对他们除落实好常规化的生活待遇外,还要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等特殊性照顾。作为离退休工作者,在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上,要当好离退休干部的“服务员”,照顾好离退休干部的晚年生活。三是扎实有效地推进老干部“文化养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老同志追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通过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来实现健康快乐长寿,是老同志晚年共同的追求目标。首先,要在開辟和改善更多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上花力气。要充分利用好闲置的场地,为他们开辟更多的学习和活动场所,投入更多更好的活动设备设施,创造优美的活动环境,组织有利于老同志身心健康的学习和活动。如我们的老年大学、《哈铁老年》报、“夕阳红”微信平台和各地区的活动场所等,都是老同志乐于接受的“文化养老”平台。其次,在活动中,要在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体现人文关怀上下功夫。如要根据老同志身体、生理变化,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无论组织大型还是小型活动或比赛,必须有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全程跟踪服务;每个活动场所必须设置血压计、氧气袋、急救箱安全防御设施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陶冶老同志情操、锻炼老同志身体、增强老同志体魄,实现“康、乐、寿”目标。

9.如何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管理制度 篇九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检查评比制度:

乡、镇、街及签状单位要根据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要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到定期检查,检查评比采取自检与抽检结合的办法。

1、定期组织自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年终总检,兑现责任状,总

结、评比表彰。

3、区综治办半年进行一次初检,并将检查情况及时通报,督促、指导各乡(镇)、街及签状单位各项工作的落实及开展。

4、年终由综治委组织成员单位进行检查。

5、年终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会议制度:

1、党委、政府每季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会议每两月至少召开一次,听取各成员单位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出部署。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会议及联席会议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分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治安状况,安排部署、督促、落实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4、遇有临时性工作,及时召开各级会议,安排部署指导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坚持党政主要领导负全责(即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对符合下列要求,工作成绩显著的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予以表彰、奖励,并作为给予政治荣誉、晋职晋级的主要条件之一。

1、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在人、财、物上舍得投入,工作中真抓实管。

2、层层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责任状中所规定的各项责任目标。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制度健全,措施落实,群防群治队伍形成网络,并充分发挥作用。

4、所管辖的区域、部门、单位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有安全感。

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对不重视综合治理工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评先受奖、晋职晋级资格,所在单位不能取得各类荣誉称号。

1、按照综合治理责任状规定和要求,经考核不合格的。

2、因领导不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没有纳入党政领导的职责,没有纳入目标管理,没有建立和实行领导责任制,没有层层签定责任状,造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治安秩序长期混乱的。

3、因打击查处不力,导致治安形势恶化,少数犯罪分子长期立棍称霸,以至形成重大犯罪团伙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集团犯罪,严重扰乱人民群众的。

4、因防范组织不健全,措施不落实,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治安灾害事故,致使国家和集体财产受严重损失或人员伤亡的。

5、对不安因素不能及时化解,处置不力,以致酿成重大事件,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

6、因教育管理不力,青少年犯罪、“两劳”回归人员重新犯罪、职工犯罪及经济犯罪人员多,问题突出的。

7、对弄虚作假、隐瞒实情等其他需要否决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乡、镇、街党委、政府总体工作规划,列入党政领导的重要工作日程,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制。乡、镇、街党委每季度专题研究、分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突出的治安问题一次,并提出具体意见和解决办法;乡、镇、街综治委或综治办主任办公会议每月至少一次,并对党委提出的意见和办法落实具体的措施。

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各乡、镇、街按照双塔区组织部、双塔区委政法朝双委政发[2002]5号文件要求,落实综治机构和人员。

3、乡、镇、街与下属单位及驻乡、镇、街单位签状率100。

4、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乡、镇、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制度规范具体,可操作性强,并装订成册。

5、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责任落实,制度健全,措施有力,有效地防止和化解群体性闹事及上访事件。矛盾纠纷排查每月至少一次,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中。

6、坚持“严打”方针,坚决遏制严重刑事案件,特别是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和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案件的上升势头。严厉打击并取缔“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刑事发案率控制在总人口的万分之七以内。

7、定期研究分析倾向性治安动态,完善治安管理机制,避免和减少重大治安案件,治安案件查处率100,治安灾害事故为零。

8、强化重

点地区、要害部位的整治工作。对治安混乱的地区和突出的治安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治方案并落实责任,定期督促检查整治情况,及时上报整治结果,重点地区整治率100,实现目标95以上;要害部位加强技防力度,技防设施安装完好率100。

9、全面开展“创安”工作,巩固“创安”成果。加强对“创安”工作的协调、指导、监督,不断提高“

创安”质量。

10、完善全方位的治安防范网络,提高治安联防质量。各乡、镇、街在确保10人以上的专职联防队伍的基础上,加强义务联防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专职为主,义务为辅,专职义务相互配合防范得力的工作体系。

11、通过深化“创安”活动,加强和完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社区委员会及治保、调解、帮教组织等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12、发动各方面力量,努力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特别是对有可能重新违法犯罪人员进行重点帮教和管理,预防重新犯罪。各乡、镇、街三年内“两劳”释解人员帮教档案齐全。重新犯罪率控制在5以内。

13、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注入人员登记率100;同时抓好对出租房屋等流动人口落脚处的管理,完善制度。流出人员底数清楚,掌握流出去向及表现。

14、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努力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各乡、镇、街继续完善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教育活动站建设,多方位、多形式地加强法制及道德教育,特别是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同时加强学校法制教育,配齐法制副校长并规范其工作职责、任务。

15、违法犯罪人员比有所下降。

16、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采取多渠道、多方位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参加上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组织的大型集体宣传活动。各乡、镇、街结合工作实际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宣传活动。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年内撰写一至二篇调研文章。

17、加强信息收集、交流、报送工作。各乡、镇、街及时上报各种信息。年内发送简报、信息十二份以上。

18、加强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确保地方稳定和铁路安全畅通。铁路护路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规划。领导重视,有组织、有制度、有活动、有考核、有奖惩,责任分明;无拦截列车、无破坏铁路设施、无盗窃铁路物资、无在铁路上放置障碍、无侵占铁路乱搭乱建、无乱闯道口等案件的发生。

19、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作用,积极参与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严密控制“法轮功”的习练者进京、进省滋事,严厉打击顽固分子,坚决杜绝“法轮功”习练者在当地公开练功、滋事等活动。进京人数据控制在原习练人数的千分之二以内,敏感期控制在零指标。举办“法轮功”习练人员教育转化学习班,做好教育转化工作,转化率90以上,反弹率控制在3以内。

20、各乡、镇、街在巩固典型的同时,要不断培养树立新典型,以典型推动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

对没达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规定的任务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否决:

1、因领导不重视,机构不健全,造成本地区、本单位治安秩序严重混乱的。

2、对不安定因素或内部矛盾不及时化解,处置不力,以致发生集体上访、非法游行、闹事、停工、停产、停课等重大问题或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

3、因主管领导、治安责任者工作不负责,发生特大案件、恶性事故,造成严重损失或恶劣影响的。

4、因管理不善,防范措施不落实,发生刑事案件或治安灾害事故,使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又不认真查处、改进工作的。

5、存在发生重大治安问题隐患,经上级主管部门、有关部门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提出警告、司法建议、检察建议、整改建议、限期改进,而无有效改进措施和明显效果的。

6、因教育管理工作不力,本单位职工违法犯罪情况比较严重的。

7、发生刑事案件或重大治安问题有意隐瞒不报或作虚假报告的。

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认为其他需要予以否决的。好范文版权所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大案件查究制度:

1、领导不重视,疏于管理,忽视防范,致使发生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造成严重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的。

2、不认真履行职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不落实,制度不健全,致使地区、部门单位秩序混乱违法犯罪活动突出的。

3、对有关部门和群众提出的治安隐患不及时整改,发现漏洞不认真堵塞,态度消极,致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

4、工作严重失职,违反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发生重大案件或事故,造成损失的。

5、发生重大案件的单位必须在24小时内,将情况上报各主管部门及主要领导。

6、凡发生重大案件的部门、单位,其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直接责任者,视情况追究责任,由综治委下发“重大案件领导责任查究通知书”,接到“通知书”要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对案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整改措施、责任追究情况在一个月内上报上级综治委。

7、凡被下发“通知书”的单位,在治安面貌改变前取消一切评先选优资格,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直接责任者不得晋升职务。

社区保安员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公安部门关于安全保卫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条例,建立健全各方面安全保卫制度。

2、负责维护社区内部治安秩序,注意搜集预警信息,及时反馈,积极配合、协助主管部门认真工作,为公安部门侦破有关违法犯罪案件提供线索,搞好安全保卫工作。

3、每天按规定时间巡视辖区安全,并做好记录。好范文版权所有

10.完善与创新并举 形式和内容共谋 篇十

完善与创新并举 形式和内容共谋

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之一。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加强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完善和创新并举,将形式和内容纳入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的整体架构内统筹谋划,从而进一步激活村民代表会议的生机和活力,提升村民自治的水平。     一、处理好四个关系,积极推进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一是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其它村民自治内容实现形式的关系。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渠道和基本载体,建设起以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目的的一套体系及搞好村务公开制度的民主管理形式。     二是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村民会议的关系。村民代表会议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授权,村民代表会议对村民会议负责,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设中应该明确有关的村民会议授权范围,建立健全明确的规定和制度。     三是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委会要向村民代表会议负责报告工作,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委会召集并主持。在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范围内的关乎村民利益的问题,村委会要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代表会议作出的决定,则由村委会组织实施。     四是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党支部的关系。村党支部对村中重大事务进行研究,提出建议,然后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事,党支部不能更改,如需变动,党支部需要提请村民代表会议重新讨论。     二、把握重点环节,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首先,应以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为依据,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的形式,明确相关内容,使村民代表会议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同时,严格推行代表候选人,按选举程序选举村民代表,经常对村民代表进行培训教育,保证村民代表的“质量”。     其次,村民代表会议内容和程序不仅要以村民自治章程等形式加以明确,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内容还应该不断扩大,逐步深化,并要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做好村民代表会议召开前后的工作。     三、以推进制度建设为核心,创新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要建立针对村民代表的五项制度。一是竞选制度。二是述职制度。三是培训制度。四是撤换制度。五是奖励制度。针对村级民主理财要通过建立村民理财小组的形式来体现,对村级财务活动实施监督,从而克服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局限,深化和加强村民代表会议监督管理职能。并可以通过事先申请旁听的形式,更好地让群众了解决策的过程,使决策更能体现村民的意志,使决策更科学更民主。

11.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篇十一

一、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规范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进行了有意识的反制,与旧会计准则及以往会计制度规定资产应建立减值准备相比,新会计准则降低了利用资产值准备主调节盈余的可能性;同时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过程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基于我国国情,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公允价值使用的前提及范围较为谨慎;此外新会计准则在有反制盈余管理措施中有意识的消除了以往会计准则中的盲区,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增强了企业损益信息的透明度。

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如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和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等。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方面,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我国上市公司当前公司治理结构现状

当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股权结构复杂、债务约束机制、外部审计监督不严格,法律环境不健全等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极为复杂,当前我国存在两个相互分离的A股和B股证券市场,而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的股票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人为分割,非流通股在上市公司的股份比重中却占了“半壁江山”, 由于其限制性其不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这就导致上市公司股票的低流通性。我国资本市发展时间短暂,企业债券市场并不发达,上市公司的主要债权人是银行。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银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府及其他因素的牵制,贷款的发放不能独立。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改革时间较短,外部审计监督不够严格,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因此,外部独立审计往往不能客观,公正的发表审计意见。此外,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在经济环境变化的客观情况下,也使得会计准则体系面临严重挑战。

三、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通过构建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着重解决二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而形成的,以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主要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入手,从主观能动到客观环境的改观。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环境可以从完善公司内部与外部两方面进行。首先要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在激励相容的报酬契约中,经营者的业绩衡量不仅应采用会计数据,同时还需采用股价和其他非财务数据衡量,减少会计数据的依赖,增强业绩指标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其次建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链接互动机制,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企业防止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保障财务报告质量的外部和内部机制,两个机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独立将难以保障财务报告质量。完善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并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要修订和完善现行的一些制度与办法,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大力整顿注册会计师市场,组建一批规模大、素质好、社会信誉高、执业质量一流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从外部环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企业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会不断涌现,如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以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应以原则为基础,但以原则为基础的准则不再提供详细的规则,增加了职业判断的能力,特别是某些特殊的和前所未有的经济事项,完全倚重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技术性规则应是会计准则必不可少的补充,有利于把经常性的、重大的经济领域的具体问题限定在严格的范围下,帮助会计职业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理解。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制定逻辑应采取以概念框架为依从,会计目标为导向,原则为基础,规则作为必要补充的思路。

12.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篇十二

1 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价值与不足

1.1 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价值

在路桥施工单位内部, 财务管理工作是其控制与管理的核心, 是单位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提高单位市场竞争力与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使经济环境更为复杂, 加强财务管理成为路桥施工单位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而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性规范, 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财务管理规范性、准确性与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缺少财务管理制度的制约与指导, 路桥施工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将陷入混乱, 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 财务管理制度对路桥施工单位的运营、管理与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但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所说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仅包括路桥施工单位财务工作中特定的一套规章制度, 而是包含单位内部一切财务管理制度、控制机制以及财务管理体系在内的系统性制度体系。

1.2 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足

要加强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 实现单位经济的协调、全面及持续发展, 就必须从制度规范的研究入手, 透彻分析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 随着我国财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路桥施工单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并在制度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 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在相容性、配套性以及强制性等方面, 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目前路桥施工单位所面临的新经济形势与行业发展环境等, 积极推进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已成为其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2 积极推进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要推进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首先要解决财务管理制度在相容性、配套性及强制性这3个方面的问题, 进而从管理内容、管理手段与方法以及管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究。

2.1 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是解决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 相容性。所谓相容性不高主要是指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与我国财务管理方面相关的规章制度之间无法完全地相容。路桥施工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一种参考相关制度规范, 在日常财务管理中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制度准则, 某些情况不能对我国财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充分的体现, 造成灰色区域的存在。这就要求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在充分研究我国财务管理方面相关制度规范的基础上进行, 在充分考虑单位财务现状的情况下, 还必须重视制度的相容性。

(2) 配套性。配套性是指财务管理制度与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要保证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切实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对其进行制约与规范, 则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内部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为根本依据, 充分结合市场动态及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制定, 保障财务管理制度与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之间配套, 互为补充, 使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加强与完善。

(3) 强制性。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强制性, 这直接造成财务管理工作的随意性, 有章不循、任意变通的情况普遍存在, 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有序开展, 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也因此而大打折扣。所以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 相关人员必须从制度的强制性入手, 通过相关激励机制以及责任机制的配合来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强制性。

2.2 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应该从管理内容、管理

国有农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德忠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普阳农场, 黑龙江绥滨156213)

[摘要]伴随着我国国营企事业单位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有农场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有农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其财务管理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明了国有农场加强其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然后详细剖析了当前国有农场发展中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最后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在国有农场的财务管理经验, 对进一步完善当前国有农场的财务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有农场;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 (2011) 24-0019-02

1国有农场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对国有农场来说, 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工作重点, 健全和完善其财务管理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国有农场的发展和壮大。国有农场的财务管理包含农场采购、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 它是农场经营活动的基础, 同时也是农场管理的核心, 因此, 国有农场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就要在注重提高其经营生产质量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其财务管理, 做好国有农场发展中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农场的经济效益, 促进国有农场的发展和壮大。

(2) 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降低国有农场的成本投入。众所周知, 目前用于国有农场生产经营的各种原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 这就间接导致了国有农场成本投入的加大, 所以国有农场应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其财务管理工作, 对其成本投入实施有效的管理, 进而降低其生产成本。

(3) 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国有农场的综合竞争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在促进各国有农场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进一步加剧了各国有农场之间的竞争, 竞争中求生存, 竞争中

[收稿日期]2011-07-04

手段与方法以及管理结构等方面进行。

(1) 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制度指导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基于目前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不断发展, 路桥施工单位应该将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无形资产的管理纳入到财务管理的体系当中, 并在财务管理制度中予以明确规定。

(2) 财务管理手段与方法。在信息化与网络化不断发展的新经济环境下, 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 通过对现有财务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及信息化建设, 拓宽财务管理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与水平。当然, 财务管理制度在这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保障财务管理可以采用统一的手段与方法开展。

(3) 财务管理结构。通常财务管理是在严格等级制度之下的一种水平化和纵向层次的组织结构形式, 不利于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甚至会造成部门之间的摩擦与冲突。针对这种情况, 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应该以网络技术为依托, 建求发展, 已成为当今所有国有农场必须面对的问题。国有农场通过实现其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进一步加强其财务管理, 可大大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有效降低其在竞争中的成本投入, 从而促进国有农场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4) 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提升国有农场的整体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国有农场的财务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国有农场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农场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农场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农场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场整体的管理水平, 因此农场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将为农场其他环节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进而促进国有农场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2国有农场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国有农场的财务管理现状来看, 多数国有农场严重忽视财务管理在农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而且财务管理仅局限于农场生产经营管理方面, 致使农场财务管理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由于受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农场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以下就当前国有农场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详细的说明。

(1) 会计基础体系不规范。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国有农场的财

立起财务管理新的结构体系, 从横向、纵向的管理转化为网络化管理。当然, 这需要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约束, 避免信息获取的混乱。

财务管理制度作为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依据, 对于保障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形势下, 要适应市场经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满足路桥施工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就必须积极推进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推动了我国建筑施工市场的开放与发展, 而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涌入, 各种路桥施工企业纷纷成立, 其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 对于路桥施工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因此, 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提高单位的整体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成为路桥施工单位生产、发展的根本前提。但作为单位内部重要的价值管理手段, 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离不开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与指导。本文将主要围绕路桥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艳.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J].中国外资, 2011 (17) .

[2]李芬.试论如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J].现代商业, 2010 (15) .

13.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篇十三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现代社会呼唤完备的教育体系的建立,构建市场经济的素质教育,需要选择不同的路径,需要不断深化、完善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树立“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及总法则的教育思想,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与熏陶下,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 路径选择 教育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人才质量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二十一世纪人才质量观的标志,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解析

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表达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形态;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其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做人。

(一)素质教育是以教育对象的素质结构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内容和课程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学生需要发展的素质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的内容和课程,具有明显的“素质化”特征。人的素质是分层次的,其中

质的发展,需要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来满足其基本的需要;文化素质的发展,需要从社会环境中接受文化信息的刺激。因此,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地促进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内化进而促进素质持续、和谐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意识观。

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进步和突破。知识、素质、能力构成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素质是在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通过认识和实践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素养和品质;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旨,它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人的全面能力的体现,人越能够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鼓励拔尖,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可以通过人的终身教育来完成。

(三)树立教育服务观念

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尤其是教育经济理论,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对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使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获得经济效益;对于促进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对于顺应“用户第一主义”的潮流具有现实价值;可以促进新型教师观的建立等。

(四)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知难而进,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历达标,而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全方位地完善教师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方面,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五)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包括: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约束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及广泛社会参与机制等内容。按照市场的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变革,吸收和借鉴其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理论,把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进行整体规划,以体制和制度的创新为支撑实现素质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并要注重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等内容,改革不合理的组织管理,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层次。

三、完善教育创新的思路

教育创新包括教育思想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等。其目的在于“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完善教育创新的思路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创新的先导是教育观念创新,它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主体适应客观教育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科学、准确地把握教育活动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正确的方式构建新的思维、理念和思想,来形成对变化了的教育环境新的正确的认识。教育部门的创新教育,在内容上就是要抛弃落后的组织观念、制度观念、运作观念等,准确认识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能够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系统结构。

(二)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

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是指教育创新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结构转换的有效性,它是教育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体现在:

一是建立选择性高考模式,改变现行的一些模式,增强高校的自主选择权,推动基础教育的根本变革;二是增强教育的国际服务贸易功能,建立富有特色的国际教育平台,培育自身的指示乃至课程创新的创生土壤;三是改进知识生产模式,强化研究生教育,这是学科发展在综合化、系统化和跨学科的基础上重组和创新,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四是从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到关注教育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来。

(三)调整和重组我国的教育科研

教育创新应以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的创新水平,是实现教育创新和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

完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和程序,把教育科研纳入教育决策的程序之中;建立开放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科研系统,吸纳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为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发展教育科研的社会中介机构,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不断扩大研究队伍,是科学研究成为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的创新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内容更新,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实现教学观念更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实现测试手段更新,对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成才;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

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实施素质教育根本的根本是要努力提高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一)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师者,人之模范。社会对教师的品行风范要求最为严格。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品行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德无以为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教师的政治思想渗透于全部的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起光辉的榜样。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与熏陶下,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

(二)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教育学生学会求知

德高为范固然重要,但学高才能为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为目标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同时还要不断更新知识,把自然科学和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用于教学之中。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敢于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吸收,变知识传授为方法指导,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业务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业务技能、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学会求知的方法和做事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新概念.素质教育广场网.[2] 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5月20页—22页

[3] 胡耀宗.教育服务的价值刍论.当代教育科学[J].2008年7月60页—63页。

上一篇:有哪些名人故事下一篇:读《湘行散记》有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