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11篇)
1.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一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通过观察,展开大胆猜想,在练习中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掌握余数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打破了教材束缚,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1、数学知识总是渗透着实际问题,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上课时我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方式,没有安排任何的复习铺垫,而是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谈话的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而且对余数产生的感受特别深。
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写出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虽然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开放性的设计,并尽可能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作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上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学生,依旧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很多地方会出乎意料,这时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特别关注学生,更要有目标的调控,和组织开放教学的能力,万万不能用预设的答案去套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创生过程,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生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智慧的光芒。当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我总要问他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见或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发现并掌握余数的概念以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当然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去创建,我和学生是师生,是研究的伙伴,更是朋友。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很民主,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这一点。
2.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二
根据调查, 我们发现在学习有余数除法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除法, 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并积累了比较多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知道要把一些物体等分, 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些物体能不能正好分完, 对学生来说, 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 是不知道的。而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调查中有60%的学生没有见过这样的算式, 有27%的学生曾经见过, 但对算式中余数的意义理解的很含糊, 有13%的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意义。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关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孩子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几乎是空白的。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学情, 深入研究教材后, 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下面是我的教学片段。
案例描述
环节一:动手操作, 感知余数
1.用画图的方式, 画一画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2.画一画, 11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为什么还剩下3根?
3.画一画, 13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为什么还剩下1根?
4. 观察比较3次摆小棒的结果,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环节二:探索交流, 认识余数
1.用一道算式来表示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2.用你喜欢的算式表示出11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还剩下几根。
(1) 学生尝试列式。
(2) 展示分析学生的算式。
①学生1:2×4+3=11 (根)
师:说说这道算式的意思。
生:4根小棒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2个正方形要8根小棒, 再加上剩下的3根, 一共是11根小棒。
师:你真棒, 用这道算式算出了一共有11根小棒。
②生2:11-8=3 (根)
师:说说这道算式的意思。
生:一共有11根小棒, 摆2个正方形用去了8根, 还剩下3根小棒。
师:你真厉害!你用这道算式算出还剩3根小棒。
③生3: (11-3) ÷4=2 (个)
师:说说这道算式的意思。
生:一共有11根小棒, 去掉多出的3根小棒, 还剩下8根。8根小棒, 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 可以摆2个。
师:你真了不起!你用这道算式算出了可以摆2个正方形。
④生4:11÷4=2……3
师:说说这道算式的意思。
生:一共有11根小棒, 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 可以摆2个正方形, 还剩下3根。
师:2表示什么?是图上的哪部分?3表示什么?是图上的哪部分?
生:2表示可以摆2个正方形;3表示还剩下3根小棒。
师:为什么要点上6个小圆点?
生:表示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后还剩下3根。
师:你真是数学天才, 用一道算式就解决了两个问题, 让我们一看就知道11根小棒, 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 可以摆2个, 还剩下3根。
(3) 比较沟通:哪道算式最容易让人看出11根小棒摆的结果?为什么?
(4) 介绍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 尝试练习:你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出13根小棒摆的结果吗?
3.比较沟通3道除法算式。
4.小结并揭示课题。
5.尝试练习。用一道算式表示出19根小棒它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还剩几根。
环节三:猜想辨析, 发现规律
1.猜想一
(1) 有一些小棒, 不知道有多少根, 现在想摆成一个一个的正方形。想一想, 摆完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2) 如果摆完后还有剩下, 那么剩下的可能会是几根?为什么?
(板书: ( ) ÷4= ( ) 个…… ( ) 根)
(3) 你认为对这个余数有什么要求?
2.猜想二
(1) 如果摆的是三角形, 那么余数可能是几根?
(板书: ( ) ÷3= ( ) 个…… ( ) 根)
(2) 对这个余数你有什么要求?
3.猜想三
(1) 如果摆的是六边形, 那么对这个余数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板书: ( ) ÷6= ( ) 个…… ( ) 根)
4.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
观察三道算式, 你认为余数和什么有关系?
案例反思
这节课, 学生亲身经历了“问题驱动下的动手操作———算式与意义结合的自主探究———经验支持下的规律发现”数学活动过程, 使学生数学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得以整体地落实。
一、在动手操作中感悟余数的意义
“余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但难就难在如何围绕主题展开, 让学生充分感知余数, 领悟余数的含义。教学中我让学生用画正方形的方式来代替摆小棒, 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首先我让学生分别画出8根、11根、13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画完后, 再让学生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很自然的就得出结论: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种正好分完, 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样教学, 一方面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出发, 让学生根据原有的除法意义动手操作, 促进除法意义的迁移, 建构完整地认知结构;另一方面从学生认知心理出发, 不能正好分完和以前的认知经验产生了冲突,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 是在为告诉确实有不能正好分完的事实而进行的实践验证。这种在问题驱动下的动手操作, 学生积极主动, 思维集中, 体验真实, 有助于有余数除法含义的建构。
二、在交流比较中明确算式的含义
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即是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 而必须是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同样的, 关于算式是否正确、是否优化, 也必须让学生经历尝试、比较、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教学中在解决“用一道自己喜欢的算式表示出11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这个问题时, 我先让学生尝试计算, 一能了解学生的起点, 二能呈现不同的计算方法, 因为学生不同的方法是课堂宝贵的教学资源。然后通过学生的介绍、老师的评价、算理的补充, 动态地理解各种算式的含义。有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个体的自我反思, 当学生选择最能体现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的结果的算式时, 学生便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这种选择是学生自发的, 是他们对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肯定, 表现了他们对有余数除法算式各部分意义的深刻理解, 也是他们在交流比较反思过程中的体现。
三、在活动经验中寻找余数的规律
3.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三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4.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四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 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 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 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 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4.请同学们把刚才你摆的图形的情况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5.练习,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 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哪些?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5.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五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0有关余数的除法。【教材简析】:“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法简介】: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理念与策略】: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50根小棒。【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送小鸟回家!37 -2 ×3 5 ×9 24÷3 -2 用你的爱心和智慧把这些可爱的迷了路的小鸟送回家。(先说口算过程,再说结果。)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一)教学例1.1、教学例1(1)
(1)情景导入:a.白雪公主听说咱们班同学既懂事又聪明,她也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高兴吗?看!她来了!
(2)(课件出示):有一天白雪公主来到了草地上,她得到了一些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或者学生质疑:什么宝贝啊?)× ×÷92729-3×8 46× +6 6 9 -254 × 5 42÷6 -248-7×65418168532÷4 45 有一天白雪公主得到了一些宝贝
(3).课件出示一篮子草莓。
想吃吗?白雪公主会给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的,这是她让我们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3)课件出示教学例1(1)
例
1、(1)把这6个,每2个摆一盘,摆摆看,可以摆几盘?
(4)读题:男女生比赛读题a.男生读b.女生读c.集体读(5)分析题意:a.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b.让我们干什么?(摆摆看,能摆几盘)(6)分组用小棒摆一摆。a.请同学们分组用小棒代替草莓摆一摆。比赛看哪组同学摆得认真,摆得又对又快!摆好的请举起手,坐端正!(每组同学共用6根小棒,合作摆一摆;每组还要选一名组长汇报。)各组要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7).各组汇报:(1)一个小组汇报(哪个小组长先汇报?好!你们组先汇报):6根小棒,每2个摆一份,共摆了3份。
(2)哪些小组长也想汇报?(指名汇报:可以重复,也可以说我们组和第一组分的结果一样)
(3)达成共识:看来大家分的结果都一样。想不想看看白雪公主是怎么分的?(想)
(8)课件演示分草莓得过程。(课件出示图片)
例
1、(1)把这6个,每2个摆一盘,摆摆看,可以摆几盘?
a.课件演示分草莓的过程
b.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c.你们和白雪公主摆得一样吗?(生:一样)你们真认真!白雪公主很喜欢你们!
(9)列式子并板书:
a.白雪公主还想知道你们会不会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生:会)
b.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c.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d.生:因为是平均分。
e.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f.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10)过渡语:第一个问题大家解决的很好,请看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图片:
2.教学例1(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如果是7个,每2个放一盘,再动手摆摆看,能摆几盘?
(1)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2)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和刚才的要求一样。
(3)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根小棒,每2根摆一份,能摆3份,还剩1根。
(4)跟老师一起来看白雪公主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2)如果是7个,每2个放一盘,再动手摆摆看,能摆几盘?
(1)师问: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2)生:剩一个草莓。
(3)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4)生:不能
(5)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6)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7)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a.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b.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c.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d.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e.(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f.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g.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h.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i.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1)比较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 a.生:都是平均分,都是除法.b.第一个是没有余数的除法,第二个是有余数的除法。4.出示课题:课件出示,同时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课件出示余数的来历。
三、巩固练习:
1.过渡语:这两个问题大家都顺利地解决了,想不想一起来闯关?
闯来关
2、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0页。(先在课本上完成第一大题)
1.17个,2个2个地圈。2.23个,3个3个地圈。圈了(剩下(17÷2=8(组)„„18)组,1)个。圈了(剩下((个)23÷3=772)组,)个。(个)(组)„„2(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
(3)、指名回答:(师:哪个同学愿意告诉大家自己做的结果?有很多勇敢地孩子!赵章乐同学,你来说!)我们一起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课件演示并分析。赵章乐同学真聪明!我们为他鼓鼓掌!(集体鼓掌)
(3)同法完成第二小题。
a.过渡语:这一关闯的真顺利!还想不想再闯第二关?(生:想)请看第二关的第一小题。(课件出示)
第二关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4)个人,还剩(1)支。
2、9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人。分一分,把分的结果画出来。每人分(2)支,还剩(1)。
2、完成教材“课本60页”第2题。(1)独立完成(2)指名口答,课件同时出示答案。引导说出算式和每道题的算理!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生: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余数”,还会算有余数的除法了!)
(师:大家表现都很好,白雪公主很满意,等大家今天认真完成了作业以后她就把那一篮草莓奖励给大家吃呢!开心吗?)
五.布置作业:今天的作业是(课件出示)
作业:课本第64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
=
3(盘)
÷ 2 = 3(盘)、、、、、、、1(个)
∣
余数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6.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六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实物果盘、小棒。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22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老师这有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是不是3盘呢?请两个同学们到前面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同学们仔细看看摆对了没有。
问: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摆完了吗? 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6÷2=3(盘)
教师: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呢?
谁能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这道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是什么,你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 被除数 除数 商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教师: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怎样摆?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草莓按题目的要求来摆一摆,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活动,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摆一摆。问:这两位同学是这样摆的,你们同意吗?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还剩一个草莓。板书:摆3盘,还剩1个。
教师: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没有再继续摆呢?它够不够再摆一盘?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请同学们把草莓和盘子放进抽屉里。
比较一下这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一个)
揭示课题: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全班齐读课题)(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教师:像这样摆可以怎样写算式呢? 生: 7÷2=3(盘)„„1(个)
你用省略号表示什么?(还剩的1个)学生边说教师完成板书。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谁来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草莓。)还剩下的1个草莓,这个省略号后面的1就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像这样的除法算式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这道除法算式读作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你们会读吗?一起来试一试。
在这道除法算式中7、2、3分别叫做什么?课件板书各部分的名称。(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面蕴藏着许多奥秘,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它。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同学们请看,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课件出示情境图)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根 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课件演示:
8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10根、11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接下来我们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2.组织交流。
9根小棒摆出了怎样的结果?10根、11根、12根呢?
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的结果吗? 一起来试试!
13根小棒能白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同样的方法完成14根、15根的算式。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余数是哪些数?余数总是1、2、3 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数?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数? 追问:余数可能是4吗?为什么?
利用课件演示16根小棒:如果余数是4,这4根小棒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那余数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比如说剩下5根,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课件演示17根小棒:咱们一起来看看,如果剩下5根,其中的4根小棒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那么余数是几?余数是1 如果剩下6根小棒再摆一个正方形,余数是几? 那剩下7个小棒再摆一个正方形,余数是几?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怎样呢?(余数只能比除数小。)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1页的做一做。
如果还是用这些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2、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
师: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道这样的除法算式,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哪些?你是怎样想的?
3、我会选:下面的算式中,余数可能是答案中的那一个?
A、8 B、9 C、6 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下面这些算式中,除数可能是答案中的哪一个?
A、8 B、4 C、3 D、5 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总结: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下面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面包店新出炉了21个面包,有三种装法:第一种每4个装一袋,第二种每5个装一袋,第三种每6个装一袋,如果你是这个店的面包师,你打算怎样装这些面包,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装法来试着装一装,开始吧。
动动手:8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如果用9根,10根,11根,12根呢?先摆一摆,并写出算式。8÷4=2(个)8根9根10根11根12根13根13 ÷4=3(个)……1(根)14 ÷4=3(个)……2(根)15 ÷4=3(个)……3(根)14根15根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
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
教学反思:
余数小于除数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7.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七
备课时间:月日总备课第课时
单元、章、节 第一单元 课题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难点 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程序和内容 复备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2。
(1)请学生们口算,板书“=5”。
提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并完整地说一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指名说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3)提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这10根都分完了吗?(没有)
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剩下的1根不够分)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或者每个人分得3根,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分的人数不同,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正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得3根,还剩1根没分掉)
(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枝,5枝、6枝,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再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们分组活动。
3.(1)汇报操作的情况,把相应的课件演示,同时将表格依次填写完整。
(2)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
提问: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1)提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学生列式,独立完成。)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个人,还剩几根?(学生完整回答。)
教学程序和内容 复备
提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就是求10里有几个3。)算式中的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提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个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
(板书:这道算式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3)请学生齐读算式,井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6.(1)通过刚的刚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6根,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并板书。
(3)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7.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进一步深入
完成想想做做第1-----4题。
(1)出示第(1)题,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提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第(2)题,学生先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提问:为什么会有余数?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0÷2=5
10÷3=3……1
8.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八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活泼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习。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扎实,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面包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这样的练习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下面是我个人觉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9.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九
1.小张老师买来一条长20米的绳子,剪下5米修理球网,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跳绳,可以做几根跳绳?还剩多少米?
列式: 答:可以做根跳绳,还剩米。
2.二年级二班有35人,每4个学生一桌,可以坐几桌?还有几人没有地方坐?
列式: 答:可以坐桌,还有人没有地方坐。
3.张师傅买来19瓶矿泉水,每人2瓶,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多几瓶?
列式: 答:可以分给个人,还多瓶。
4.游乐园里来了25个小朋友,如果每架儿童飞机上坐4人,需要几架儿童飞机?还剩几个小朋友?
列式: 答:需要架儿童飞机,还剩个小朋友。
5.饮品店来了34位客人,如果每6位客人坐一桌,可以坐满几桌?还剩几人?
10.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 )<22 4×( )<37
( )×2<11 ( )×5<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1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试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是2与3的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7÷3=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演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把7个梨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教师启发讲解:剩下的1个,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吗?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那么用竖式如何表示7÷3=?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2×3=6)那个分掉的数“6”应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
11.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十一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例
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
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2.借助小组合作探究摆小棒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孩子们,我们的朋友小兔子要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做客,所以摘了许多小草莓,请我们一起来帮他分一分,我们来听听看小兔子的要求,看看你能从小兔子的话中获得哪些信息。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几盘?
2.谁能说一说从小白兔的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听的真仔细)那么可以摆几盘呢?
3.在你的文具盒里数出六个小草莓同桌两人一起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摆完了的话用你端正坐姿告诉老师。(随机提问:摆了几
盘?)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白兔摆了几盘。(你们真厉害,跟小兔子的想法一样)
4.刚刚摆草莓的过程如何用算式表示?6÷2=3(盘)(你的反应真快)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有六个草莓,每两个摆一盘,可以摆三盘。”(你的表达很清晰、很完整。)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并且充分利用摆草莓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高效课堂。】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小兔子又有疑问了,我们竖起耳朵一起来听一听,“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几盘?”
(2)从文具盒中拿出七个草莓,同桌两人一起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展示,都已经摆完了,现在小白兔请我们帮她把小草莓放回盒子内。
(3)谁愿意来讲台上摆一摆?边摆边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选定一个同学摆一摆(你的思维很清晰)你们有什么发现?“剩下一个草莓”。
(4)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会有剩余的情况。像这样剩余的数在数学中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刚才摆的过程如何用算式表示?通过预习相信你对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所了解了,尝试着在作业本上写一写。(老师发现有的孩子在写算式的时候不仅坐姿很端正并且书写也很工整!)(学生写,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写的算式,看来预习的收获不小,唯一不同的是余数如何表示,我们一起来规范的写一下,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边写边说:7个草莓,每盘摆2个,可以摆三盘余1个,余数在算式中用六个小圆点来表示。(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2、3、1各表示什么?7表示一共有7个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被除数,2表示每盘摆2个,在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除数,3表示摆了三盘,在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商,1表示剩余的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4)谁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形成剩余的表象。】
(三)理解商与余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大灰狼知道我们要去小兔子家做客,在路上设置了许多关卡,你有信心打败他吗?快速完成作业纸上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看谁能最先闯关成功。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展示学生作业纸,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们同意吗?那响亮的掌声送给他。)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我们顺利突破了第一关来到了第二关,看,大灰狼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正方形,如果用小棒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伸出你的手指告诉老师,4根,那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如果用9根、10根、11根、12根呢?接下来我们就用工具箱里的小棒摆一摆,在摆之前我们先一起读一读小兔子的要求。(学生齐读要求)明确要求了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2.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二)交流反馈
1.有的小组已经完成了,并且把小棒整齐的放回了工具箱里,有谁有勇气来讲台上给同学们摆一摆,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各组分别列出除法算式。(你的表现很精彩,不着急,想好了再说。不用紧张,慢慢说。)
如果用13根小棒摆正方形会剩余几根?谁能用算式表示?14根、15根呢?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当除数是4的时候,余数是几?
2.余数可能是4吗?、可能是5吗?为什么?
16根是不是就会剩余4根小棒?(不会)为什么?(4根小棒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形)17根是不是就会剩余5根小棒?(不会)为什么?5根小棒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形还余1根)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课件出示:
1.我们终于克服了重重关卡来到了第三关,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下几根?摆三角形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
2.摆五边形可以剩余几根的情况?为什么?你能跟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吗?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的确定方法。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练习题10-16
有余数的除法(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10-27
二年级表内除法二教学反思07-10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0000以内数的认识-人教版新课标11-04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9-01
五年级《小数除法,精打细算》教学反思08-13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07-10
二年级除法竖式题07-23
二年级除法应用题练习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