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

2024-11-11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精选9篇)

1.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一

名词:

1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根据特定的客观经济发展问题和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对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引导、激励、约束的规定与工具。

2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针对市场失灵而设计的干预工具。

3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总量及其结构,以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4区域经济政策:指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行倾斜,以改变由市场机制作用所形成的一些空间结果,促使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

5问题区域:指由中央政府区域管理机构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确定的受援对象,是患有一种或多种区域病而且若无中央政府援助则难以靠自身力量医治这些病症的区域

6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病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并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以图增进区域利益。

7自然增长率:主要是指劳动与资本可供利用量、技术存量、可利用的技术进步等因素确定的潜在经济增长力,是在长期内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是最佳的储蓄和资本/产量比率决定。

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为合意增长率是指企业家们根据收入与需求的趋势预期认为合理的增长率,适合意的储蓄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决定的8区域政策机构一般指:区域管理中的决策指定主体,也称区域管理机构,而区域政策组织则是指在一个规范的框架内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区域政策行为主体及其相互管理安排。

9后发优势即落后区域:可通过外溢效应和学习获得比发达区域更快的人力资本增长速度,从而赶上发达区域。

10效率工资:即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比。

11(名词单选)中心----外围理论:主要阐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间的中心----外围不等体系及其发展模式与政策主张,形成于20世纪40至50年代,由普雷维什首先提出。

12区域经济活动的区际外部性: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区域产生的不由其考虑或承担的或正或负的影响,如一个区域造林使其他区域的水土流失减少、一个区域生产的污染物损害其他区域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一个区域的产量增加或价格下调是其他区域的产生函数或消费函数改变等都是区际外部性。

13名词单选 技术外部性:是指完全有技术上的联系而非市场机制所产生的外部性,及狭义的外部性。而资金外部性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作用而产生的外部性,如一个区域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会使其他区域的该类产品及互补产品的价格下跌,其他区域的消费者受益。

14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经济博弈中一些参与方拥有信息或不同的参与方所拥有的信息的量与质存在差异。

将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方称为“委托人“,则所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可置于委托人——代理人框架中进行分析。

名词所有由参与方选择错误行为引起的问题称为道德风险。

所有由参与方选择错误报告信息行为引起的问题称为逆向选择。专门的职能部门模式:是指区域政策由特定的中央政府机构来指定实施的制度模式。16名词多选 区域政策程序:是规范区域政策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的一套具体规则,包括区域政策制定程序、实施程序和监督与评价程序。

17名词单选 HDI:在已提出的指标之中运用最广泛的是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它是一个综合经济(GDP)、健康(预期寿命)和教育(普及程度)指标的指数。

由于GDP夫人局限性,人们提出哪些措施替代指标:HDI、ISEW与GPI、绿色GDP 18 区域划分:是指区域边界的识别,在区域政策研究中指标区域与问题区域的识别,匀质区域又称同质区域,是在某些标准方面有同一性的空间单元。

功能区域又称“节点区域”或“极化区域”是指有一定的功能内聚性、各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空间单元,其重视的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联系而非同质性。

标准区域是指名称被标准化并被编码的、范围相对固定的作为区域政策与规划制定基础的多级规划区域体系。

19移民就业:即移劳动力就工作,是将问题区域的剩余劳动力迁移至能够为其提供工作机会的相对发达地区;

移业就民即是移工作就劳动,是通过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到问题区域以为那里存在单位大量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

20选择价值:即地方意识在人们选择理想的居住与工作地时所体现出的价值,这种价值使人们偏向支持地区政策。纯粹纯在价值即任何区域的个人在没有迁移意愿时所认定的其他区域的存在价值。捐赠者偏好是指区域政策资源的原始捐赠者(社会中的富有的纳税人)对政府取向的个人意愿表达。21效率:就是指收益与成本的比率最大化,或者指实际的产出与最大可能的产出之比最大化 22 区域经济政策工具:也称区域政策措施,是指为实现区域政策目标而运用的、针对区域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措施。23名词多选 区域政策奖励工具:又称“胡萝卜”政策、刺激政激励政策或援助政策,包括直接援助与间接援助两种。区域政策控制工具又称“大棒”政策、限制工具或惩罚工具,包括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24 自动拨款程序:区域管理机构只需要保证项目符合必需的资格 自主拨款的程序,企业必须在数量方面说明项目对区域的必要性、对就业的贡献与可能产生的乘数效应的大小等。25税收减免:是指一种比较简单的区域政策工具,是对问题区域内的企业或个人的特定经济应纳的税收予以减少或全部免征。26间接援助:是将问题区域而不是问题区域内的企业或其他主体作为区域政策工具作用的直接对象,通过在问题区域内创造良好的投资与经营环境而间接地援助问题区域内的企业。发展基础设施是政府运用财政资源直接参与或通过制定优惠规定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于问题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来提高问题区域对企业的吸引能力的一种常用的政策措施。27创建工业与科技园区是治理区域问题的综合措施:即政府在问题区域内选择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工业园区与科技园区。28 区域政策评价:是区域政策总程序循环中的一部分,它综合分析过去的经验与新的发展机会,是一种用来改善区域政策的工具。29区域政策干预逻辑:是指一组假设的因果关系,假定一个区域政策干预会取得什么效应和实现效应方式。30成本利益分析:是比较一个项目的所有社会与私人成本,以判断利益是否超过成本以及超过了多少。成本效果分析要依据成本利益分析中用到的同样原则来量化一个项目的成本与利益,但不需要将利益转换为通用的货币单位。31部分方法:是用某些数量技术,对去政策的结果和具体影响进行评价,以说明区域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否实现。32综合方法:是对是对各种政策工具的全部成本与利益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这种分析有利于事前选择最佳的区域政策工具和项目以及事后对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及其组成部分的效益进行评估。成本利益分析需要将区域政策的所有成本有所利益进行对比,以估算其社会价值,并同其他实现同样结果的政策进行对比。33 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34“八七扶贫攻坚”:是指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35 区域经济冲突:是在区域经济竞争与区域经济联系(即相互作用)中,区域经济主体为追求区域利益而采取的有损于其他区域或整个社会的利益,因而使区域经济关系偏离理想的区域均衡态的利益争夺行为。名词开放目标是确定反映区域问题的现况指标提高或降低的总体方向的目标,如提高问题区域的就业水平、缩小区域差距等。36区域政策战略:是指为解决区域问题而明确的区域政策目标的大致方向,是以区域战略为基础、决定区域政策具体目标与工具类型的战略性选择,通常也称为区域政策界限。区域政策战略选择是事前对区域政策目标的大致规定,区域政策战略的选择决定了区域政策目标的选择。

2.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二

一、致用经济学

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极大地改变了历史并且在继续改变历史。这可以用一些经典的经济学著作来加以说明。

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一书不仅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系统科学, 而且在该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 并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 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较明白的描述。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降低关税和自由贸易。《国富论》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生了直接的重大促进作用, 而且对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广泛影响。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 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指导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资本论》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 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 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尽管《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 当今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 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及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在“二战”以后被大部分国家所采用, 造就了发达国家在战后长达20多年的高增长和低通胀的“黄金时代”。

美国经济学家格沃特尼说过, “不了解经济繁荣根源的人很容易做出损害他们自己和国家繁荣的决策。一个经济学文盲的国度是不会长久繁荣的。”正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出版者曾说的那样:经济学无论是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两难选择的困境中, 还是在如何计算大学教育的机会成本等棘手的问题上, 都能光芒四射。

二、竞争经济学

所谓竞争, 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主体相互竞赛、争夺、相互较量、相互战胜。市场竞争是商品经济运动的普遍客观规律, 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产物。哪里有商品生产和交换, 哪里就会有竞争规律起作用。市场竞争主要包括商品竞争、素质能力竞争、服务竞争、信息竞争、价格竞争、信誉竞争等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 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市场竞争的魔力源自于“看不见的手”的推动, 它充分激发了每个人的“自利”动力,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为着自己的“私利”而充分展示自我才能、发掘自我潜力的机会和场所。同时, 市场的结局又是如此公正, 不由任何人来判定, 没有了计划经济下的温情主义、父爱主义和“软”约束, 仅凭市场规律这只“无形的手”来裁决。通过竞争, 实现优胜劣汰, 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竞争是严酷甚至是残酷的。竞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参与者经济利益的转换, 关系到社会产品的重新分配, 关系到他们在社会生产中地位的变更, 市场竞争反映和体现了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因此, 在竞争中, 参与者必须全力以赴, 充分投入, 否则将无情地被淘汰。那么, 在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就必然成为参与者关注的核心和要实现的目标。就企业而言,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 在市场份额、利润或增长率等方面超越竞争对手, 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相反, 就叫竞争劣势。一个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 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具有某种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强或不同的资源和能力。

三、快乐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快乐的学问。快乐经济学以快乐和幸福作为研究对象, 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即终极价值目标是快乐幸福。那么, 什么是快乐和幸福?是财富和金钱吗?经济学承认收入确实是带来快乐的重要因素, 但不是唯一因素。快乐经济学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效用和福利概念, 强调了除收入以外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 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 快乐随收入增长而增长, 但超过那一点后, 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 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 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

可见, 收入不是快乐的唯一源泉, 要想在长期通过增加收入来提高人们的快乐水平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 人们对不同来源的快乐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收入和财富带来的快乐比较短暂, 而非财富带来的快乐则较为持久。相对于非金钱的损失而言, 人们更容易适应金钱损失所带来的痛苦。

四、责任经济学

经济学首位的和根本的价值观是改造世界和造福人类社会, 即“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经济学的最高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就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 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 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也就是说, 福利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增进体现在消费者效用水平的提高上。在经济运行效率的评价上, 经济学提出了帕累托最优标准和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标准。前者认为,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改变将使得社会中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 同时又没有使其他人的状况变坏, 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后者提出了所谓的“假想补偿原理”, 即如果第三者的总成本不超过交易的总收益, 或者说从结果中获得的收益完全可以对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补偿, 那么, 经济运行就是有效率的。

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属性。我们知道,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指经济决策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或合乎理性的, 他们在经济活动中不会感情用事,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总是以利己为动机, 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基于此, 经济学与伦理道德无关了吗?当然不是。事实上经济学并非与伦理道德无关, 而恰恰相反, 联系还非常紧密。公正是社会存在的可能性基础, 公平与效率是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准则。

其实, 经济学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体现了这种责任担当。比如《国富论》就是致力于探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这对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处于在青年进步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 对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残余和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而最能体现这一担当的经典巨著当属《资本论》。作为穷人经济学经典的《资本论》, 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 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 在政治经济学上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 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 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 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 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 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 这个人就是马克思, 他攀登到最高点, 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直到今天, 它仍然是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外, 经济学的众多分支, 都能体现出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如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都有体现。

五、创新经济学

经济学特别注重对创新的研究。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创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熊被特认为,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系统。创新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经济由于创新而得以发展,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首先, 创新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 会给创新者带来丰厚的垄断利润。但是, 随着技术扩散、技术模仿, 商品稀缺性消失, 价格垄断地位丧失。从而企业不可能再获得超额利润, 要想继续获得超额利润, 就要持续创新。因此, 创新利润将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其次, 创新带来经济波动增长。创新的出现, 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垄断利润, 从而造成对生产资料和银行的需求扩大, 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到较多企业后, 赢利的机会就会减少, 对生产资料和银行的需求也减少, 导致经济萎缩;经济的衰退又会促使企业家进行新的创新以寻找盈利机会, 从而导致下一轮经济的高涨、收缩, 形成了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振兴期、繁荣期、衰退期和萧条期。再次, 创新促进经济结构变革。技术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 引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而使得各产业部门结构、产品结构的发生变化, 并最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革。衣食住行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最后, 创新将人类带入知识经济乃至智慧经济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 智力资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80%以上。

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是“思维运行时间”而不是“机器运行的时间”, 占有更多知识的企业将成为市场的赢家, 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将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或者说是“智慧的运行速度”、“知识的组合与创造”决定企业和个人的命运。

基于此, 要特别注重智慧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 启迪学生的智慧, 树立创新意识, 开发创造力, 培养智慧人才、创新人才和创造型人才,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个时代, 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智慧力、创造力的竞争, 因此, 谁在开发智慧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占据先机, 谁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和抽制高点。

六、结语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 经济学不仅是一套科学的分析工具, 同时也渗透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任何一种经济学说都有属于它自身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在经济学的整个经济学科体系中, 都贯穿着相应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经济学不仅要提供科学的经济分析工具, 而且也要为特定社会提供适宜的经济伦理和价值观, 两者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高隆昌, 陶然.市场经济竞争原理[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

3.经济学如此解释供给侧 篇三

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根据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数据,2014年,美国人均收入为55200美元,中国人均收入为7380美元。

这种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多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障,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人均收入每年增长2%左右(根据生活费用变动进行调整之后),按照这个增长速度,每35年翻一番。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美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8倍左右。

如何解释各国在不同时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差距。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和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较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个国家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着其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却是深远的。如果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那么,其他因素就应该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想把20世纪美国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归功于工会或最低工资法,但真正的原因却是他们不断提高的生产率。另一个例子是,一些评论家声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收入增长放缓是由于来自日本及其他国家日益激烈的竞争。但事实上是,真正的敌人不是来自于国外的竞争,而是美国生产率增长速度的放缓。

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影响。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人们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并获取最好的技术,从而提高生产率。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意义。

4.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四

2.投资:是指人们的一种有目的的经济行为,即以一定的资源投入某项项目,以获取所期望的报酬

3.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在生产过程中为多个生产周期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4.递延资产:指集中发生但在会计核算中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中分期摊销的费用

5.流动资产:是指在工业项目投产前预先垫付,在投产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动力,备品备件,支付工资和其他费用以及被在以后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和其他存货占用的周转资金

6.固定资产折旧:伴随固定资产损耗发生的价值转移

7.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扣除累计的折旧额

8.期末残值:工业项目寿命期结束时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是一项在期末可回收的现金流入 9固定资产重置值或重置成本: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时,需要根据当前情况重新购建该固定资产所需要的全部费用

10.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成本: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11.制造费用:指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12.销售费用:指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13.管理费用: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14.财务费用:指企业在筹集资金等财务活动中发生的费用

15.经营成本:是为经济分析方便从总成本费用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费用

16.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17.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有限资源置于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利益

18.税金:是国家依据法律对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财务资金

19.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应缴纳增值税

(还有什么消费税,资源税,所得税财产税,特定目的税大家自己去看,在第25面)

20.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同时间发生的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

21利息:指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

22.资金等值:是指在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不同时点发生的绝对值不等的资金可能具有相等的价值

23.静态评价指标: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评价指标

24.动态评价指标: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评价指标

25.投资回收期:就是从项目投建之日起,用项目各年的净收入将全部投资收回所需的期限

26.投资收益率:是项目在正常生产年份的净收益和投资总额的比值

27.净现值:按一定的折现率将各年净现值流量折现到同一时点的现值累加值

28.敏感性分析:是通过测定一个或多个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决策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

29.可行性分析: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分析,技术分析,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f分析,对各种投资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的综合评价

5.电大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五

b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b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 MP 和产品价值 P 的乘积。b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b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b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b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c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政府财政支出超过收入的差额。c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发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c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由扩张型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c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不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c长期成本: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c产权制度:产权是指个人或单位使用资源或资产的权力。产权制度是指一系列用 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c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c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c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c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 D 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d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d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d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d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不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d二级价格歧规: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f发散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大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 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称为发散型蛛网。

f封闭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等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 波动始终按同一幅度进行,称为封闭型蛛网。

f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f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f浮动汇率: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g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g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g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g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g供给规律: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g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供求规律: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二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g古诺模型:是法国经济学家A•古诺于1838年以天然矿泉水为例创立的,是最早的寡头垄断模型。

g固定汇率: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g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g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g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h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不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h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h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h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h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j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 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j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不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j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j基数效用:是指按 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的方法。

j价格歧规: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j交易费用:是指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定他们排他性权利的费 用,是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费用,包括运输费用、佣金、谈判所消耗的时间以及各种税收等等,亦称“转换费用:。

j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 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j经济租金: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 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就是市场价格发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

j绝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j均衡国民收入: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j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k卡特尔协议: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垄断厂商就产品的市场价格、产量分配和市场份 额而达成的一种公开协议,其目的是限制产量、提高价格、控制市场。

k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l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率。

l利润: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l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l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m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n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p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p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 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p平均产量: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p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p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q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s三级价格歧规: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s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s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s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s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s收敛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小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的 波动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均衡,称为收敛型蛛网。

s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提高,个人的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包括闲暇在内的正常需 要相应增加。

s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s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例。s私人物品: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s斯威齐模型:美国经济学家P•M•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用以解释寡头垄断市场上所存在的价格相对稳定的现象。t通货膨胀: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t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w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w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w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w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w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w委托代理问题: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w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x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

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x相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 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x消费函数: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x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x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x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x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x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x需求规律: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x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x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x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x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事和第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 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y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z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 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z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z周期性失业: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z蛛网理论: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 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z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 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z自然失业率: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z总产量: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z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z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z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z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z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6.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六

内生变量:其均衡值(解)在模型内部决定。

外生变量:其均衡值(解)在模型外部决定。

最优化原理: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能支付得起的最佳消费方式。

狭义均衡原理:价格会自行调整,直到人们的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相等。

广义均衡原理:经济主体的行为必须相互一致。

保留价格:某人愿意接受、购买有关商品的最高价格。

需求曲线:一条把需求量和价格联系起来的曲线,描述了每一个可能价格上的需求数量。

均衡价格:住房需求量等于住房供给量时的价格。

比较静态学:研究均衡价格和数量在基础条件变化时如何变化的理论。

垄断:市场被某一产品的单一卖主所支配的情况。

完全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垄断者):垄断者对每一个租赁者收取等于“保留价格”的房租。

一般垄断者:收取相同价格的垄断者。

超额需求:愿意按价格P(max)租房的人多余可供给的住房。

住房配置方法:竞争市场、价格歧视垄断者、一般垄断者、房租管制。

长期均衡:长期中,住房的供给量将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可以找到一种配置方法,在其他人的境况没有变坏的情况下,的确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那么这里就存在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配置方法存在帕累托改进,它就称为帕累托低效率。如果一种配置方法不存在任何的帕累托改进,就称为帕累托有效率。

预算集:在给定价格和收入的情况下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的所有消费束组成的集合。预算线:在给定价格和收入的情况下正好可以将消费者的收入用完的消费束组成的集合(p1x1+

p2x2

=m)。

预算线斜率的含义:表示市场愿意用商品1来“替代”商品2的比率;在继续满足预算约束的情况下,为增加1单位商品1而必须放弃的商品2的数量(机会成本)。计价物:如果设定商品2的价格为1,并适当调整商品1的价格和消费者收入,使得预算集不发生改变,就称商品2是“计价物”。

从量税:根据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征收的税。

从价税:根据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值征收的税。

总额税:无论消费者行为如何,政府取走的一笔固定金额。(从量税和从价税率的变化将使预算线的斜率更陡峭;总额税的变化将使预算线向内平行移动。)

所得税:对收入直接课征的税。

从量补贴:根据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给予补贴;

从价补贴:根据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值给予补贴;

总额补贴:无论消费者行为如何,政府给予消费者一笔固定金额(从量补贴和从价补贴的变化将使预算线的斜率更平坦;总额补贴的变化将使预算线向外平行移动。)配给供应:对商品的购买量不能超过一定限额。

偏好的种类:

A.弱偏好关系(X≥Y,X至少和Y一样好)B.严格偏好关系(X>Y,X严格优于Y)C.无差异关系(X~Y,X和Y无差异)

关于“偏好”的理性假设:完备性公理:对于任意X,Y属于C,有X≥Y或Y≥X,或两者兼得;传递性公理;反身性公理:对任意X属于C,都有X≥X,即任何消费束至少和本身一样好。

关于偏好的“凸性假设”:“平均化”的消费束至少与极端化的消费束一样好。

无差异曲线:由受到消费者相同偏好的消费束组成的曲线。(无差异集I(x)、弱偏好集WP(x)、严格偏好集SP(x))

“理性假设”意味着:表示不同偏好水平的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单调性假设”意味着:(1)离坐标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更受偏好;(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

“凸性假设”意味着: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完全替代品:消费者愿意按固定的比率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边际替代率固定不变)。

完全互补品:始终以固定比例一起消费的商品(边际替代率为零或无穷大)。

厌恶品:消费者不喜欢的商品(边际替代率为正)。

中性商品:消费者不在乎的商品(边际替代率为无穷大)。

餍足:对消费者来说有一个最佳的消费束,就他自己的偏好而言,越接近这个消费束越好。在餍足点的右上和左下方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在餍足点的左上和右下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

离散商品:无差异曲线是一个离散点集。当x1是离散商品,x2是连续性商品时,特定消费束的“弱偏好集”是一组线段。

边际替代率(MRS):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衡量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去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比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连续增加单位X1的消费数量所能代替的X2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几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效用函数:“效用函数”代表“偏好”,它是为每个可能的消费束指派一个数字的方法,它指派给受较多偏好的消费束的数字大于指派给受较少偏好的消费束的数字。(数学表示);效用函数强调的是消费束的排列次序(序数效用);效用函数如果存在,就不止一个,一个效用函数的任意“严格正单调变换”也是一个代表相同偏好的效用函数;偏好是“理性”的是可用效用函数来代表偏好的必要条件。

序数效用:有意义的仅是两个消费束之间效用的相对大小。

基数效用:两个消费束之间效用的差额也具有重要意义。

各类效用函数:完全替代u(x1,x2)

=

ax1

+b

x2;完全互补:u(x1,x2)

=

min{ax1,bx2};拟线性偏好:u(x1,x2)

=

v(x1)+x2;

柯布-道格拉斯偏好:u(x1,x2)

=

x1cx2d,c,d>0。

边际效用:MU1=△U/△x1。

边际替代率:MRS=△x2/△x1=-MU1/MU2。“

边际效用递减”与“边际替代率递减”:二者并不等价,但是,当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不受其他商品消费量影响的话,“边际效用递减”的确意味着“边际替代率递减”。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假说:消费者从他们的预算集中选择最偏好的消费束。

需求束:一定价格和收入水平下的商品1和商品2的最优选择。

最优选择:消费者预算集中处在最高无差异曲线上的消费束,如内点解(内点解处两种商品的最优消费量都大于零,而且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比率)、折拗解、角点解即边界解(角点解处其中一种商品的最优消费量等于零,且边际替代率(一般)不等于商品价格比);非凸偏好下相切条件是最优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凸偏好下相切条件是内点最优的充分必要条件。

下述情况下所得税优于从量税的结论并不必然成立:消费者本来就不购买任何的商品1;所得税可能挫伤消费者赚取收入的热情,以致课征所得税导致消费者可支配(税后)收入的大幅下降;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消费者可以将从量税的一部分税收负担转移给厂商。

需求函数:刻画的是每种商品的作为消费者面临的价格和收入的函数的最优消费数量。

收入变化的比较静态分析:正常商品(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与低档商品(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收入提供曲线(收入扩展线)(代表不同收入水平上的需求束)和恩格尔曲线(代表收入和某种商品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表示在所有价格保持不变时,需求如何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情况)。

价格变化的比较静态分析:普通商品(需求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与吉芬商品(需求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价格提供曲线和需求曲线。拟线性偏好的“收入提供曲线”和“恩格尔曲线”都是(近似)一条垂直线。反需求函数将价格视为需求量的函数;由消费者“最优选择”的条件可知,反需求函数测度了在商品的各种需求量下,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边际支付意愿。

显示偏好:可观测的消费者选择行为“显示”了有关偏好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这种信息来:恢复消费者的偏好;检验“具有理性偏好的消费者从预算集中选择最受偏好的消费束”这一行为假说的合理性。

直接显示偏好:设x是消费者在收入为m时按价格(p1,p2)购买的消费束,y是同样收入和价格下能够支付得起的任意消费束,即下式成立:

p1x1+p2x2≥

p1y1+p2y2则称“x直接显示偏好于y”。

显示偏好原理:很明显,如果“具有理性偏好的消费者从预算集中选择最受偏好的消费束”这一行为假说总是成立的话,“x直接显示偏好于y”就意味着“x(严格)偏好于y”,这就是“显示偏好原理”。

间接显示偏好:设x是在价格-收入(p1,p2,m)下购买的消费束,y是同样价格和收入下能够支付得起的消费束;同时y是在价格-收入(q1,q2,m’)下购买的消费束,z是在同样价格和收入下能够支付得起的消费束,即下式成立:

p1x1+p2x2≥

p1y1+p2y2,q1y1+q2y2≥

q1z1+q2z2,即“x直接显示偏好于y”且“y直接显示偏好于z”,则称“x间接显示偏好于z”。

间接显示偏好原理:很明显,如果“具有理性偏好的消费者从预算集中选择最受偏好的消费束”这一行为假说总是成立的话,“x间接显示偏好于z”就意味着“x(严格)偏好于z”(根据偏好的“可传递性”)。如果x既“直接显示偏好”于y,又“间接显示偏好于y”,则称“x显示偏好于y”:很明显,如果“具有理性偏好的消费者从预算集中选择最受偏好的消费束”这一行为假说总是成立的话,“x显示偏好于y”就意味着“x(严格)偏好于y”。

显示偏好弱公理:如果(x1,x2)被直接显示偏好于(y1,y2),且(x1,x2)和(y1,y2)不相同,那么(y1,y2)就不可能被直接显示偏好于(x1,x2)。

显示偏好弱公理的等价表述:设(x1,x2)是在价格(p1,p2)下购买的消费束,(y1,y2)是在价格(q1,q2)下购买的消费束,如果

p1x1+p2x2≥

p1y1+p2y2,且(x1,x2)≠

(y1,y2),则必有q1x1+q2x2>q1y1+q2y2。注意:1、如果“具有理性偏好的消费者从预算集中选择最受偏好的消费束”这一行为假说成立,则我们所观察到的消费者选择必然满足“显示偏好弱公理”。2、但是,所观察到的消费者选择满足“显示偏好弱公理”时,并不一定意味着“具有理性偏好的消费者从预算集中选择最受偏好的消费束”这一行为假说成立。

显示偏好强公理:如果(x1,x2)被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y1,y2),且(x1,x2)和(y1,y2)不相同,那么(y1,y2)就不可能被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x1,x2)。“显示偏好弱公理”只是“具有理性偏好的消费者从预算集中选择最受偏好的消费束”这一行为假说成立的“必要条件”;“显示偏好强公理”是“具有理性偏好的消费者从预算集中选择最受偏好的消费束”这一行为假说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

数量指数:拉氏指数Lq(以基期价格作为权数)、帕氏指数Pq(以t期价格作为权数)。价格指数:拉氏指数Lp(以基期数量作为权数)、帕氏指数Pp(以t期数量作为权数)。

斯勒茨基方程:价格变动以后,对消费者的收入进行补偿,使得在新的价格和补偿收入下,消费者刚能买得起原来消费束。

斯勒茨基替代效应的符号与价格变动的符号相反:即价格下降(上升)引起的“替代效应”提高(降低)了商品需求量,及替代效应一定是负的。

需求法则: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一定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希克斯替代效应的符号与价格变动的符号相反:即价格下降(上升)引起的“替代效应”提高(降低)了商品需求量。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例子:1、完全互补:替代效应为零;2、完全替代:收入效应为零;3、拟线性偏好:收入效应为零补

偿需求曲线:1、标准需求曲线(收入保持不变);2、斯勒茨基需求曲线(购买力保持不变);3、希克斯需求曲线即补偿需求曲线(效用保持不变)。

初始禀赋:预算线必然通过初始禀赋点;拥有初始禀赋的消费者是商品1的净销售者,商品2的净购买者。

价格变动后决策者角色的确定:如果决策者原来是商品1的净购买者,那么,当商品1的价格下降时,他仍然会做为商品1的净购买者;如果决策者原来是商品1的净销售者,那么,当商品1的价格上升时,他仍然会做为商品1的净销售者。

修正的斯勒茨基方程:需求总的变动=替代效应引起的需求变动+普通收入效应引起的需求变动+禀赋收入效应引起的需求变动。

两个预算约束表达式:终值表达式:

;现值表达式:

(如果消费者能够按固定利率进行借贷,那么消费者始终偏好具有较高现值的收入模式,而不是具有较低现值的收入模式)。

利率变动后决策者角色的确定:如果决策者原来是借款者,那么,当利率下降时,他仍然会做为借款;如果决策者原来是贷款者,那么,当利率上升时,他仍然会做为贷款者。

税收:在利息支付可以抵扣税款的情况下,无论是贷款人还是借款人,税后利率都是相同的;对储蓄课税会减少人们想要储蓄的货币量,对借款补贴却会增加人们想要借入的货币量。

风险态度:1、风险厌恶:含义:指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确定的)财富的期望效用小于财富期望值的效用;特征:伯努利效用函数是凹的;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减;2、风险偏好:含义:指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确定的)财富的期望效用大于财富期望值的效用;特征:伯努利效用函数是凸的;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增;3、风险中性:含义:指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确定的)财富的期望效用等于于财富期望值的效用;特征:伯努利效用函数是线性的;财富的边际效用不变。

消费者剩余(CS):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的面积。补偿变化(CV):补偿变化度量的是,在价格变化以后,为准确地补偿价格变动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必须给予消费者的额外货币量。等价变化(EV):等价变化度量的是,在价格变化以前,消费者为避免价格变动而愿意付出的最大收入量。结论:拟线性偏好情况下,补偿变化(CV)、等价变化(EV)与消费者剩余的变化(△CS)三者是相同的;一般地,消费者剩余的变化(△CS)位于补偿变化(CV)和等价变化(EV)之间,且三者之间的差异相对很小。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供给一定量商品得到的货币量与他愿意接受的最小货币量之间的差额,即供给曲线上方、价格线下方的面积。

总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加总。价格变化后,消费者改变商品的消费量,但最终对每种商品都消费,这称为“集约边际上的调整”。价格变化后,消费者选择是否进入(或退出)某种商品市场,这称为“广延边际上的调整”。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受到上述两种决策的影响。

弹性:完全无弹性、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富有弹性、完全弹性(弹性的大小与商品的可替代性有关,当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时,边际收益曲线必定位于需求曲线的下方)。

市场均衡:当市场供给固定不变时,均衡数量由供给曲线决定,均衡价格由需求曲线决定;当市场供给曲线水平时,均衡数量由需求曲线决定,均衡价格由供给曲线决定。

线性曲线的均衡:D(p)=a-bp,S(p)=c+dp,均衡价格p*=(a-c)/(b+d),均衡数量q*=b(a+c)/(b+d)。征税:向厂商征税,表现为供给曲线平移;向消费者征税,表现为需求曲线向下平移。

税收的转嫁:一般情况下,无论向谁征税,税收负担最终都是由消费者和厂商共同承担;税负分担的比例取决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对倾斜程度:需求曲线较供给曲线更为平坦时,厂商承担的税负更多,反之则反是。

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是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即没有一种方法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同时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得更好。

技术约束的描述:生产集(构成技术上可行的生产方法的所有投入和产出组合的集合)、生产函数(描述生产集边界的函数,衡量的是由一定量的投入可能得到的最大可能的产出)、等产量曲线。

不变要素:一定时期内,对企业来说数量固定的生产要素(即使产量为零,也需要使用一定量的不变要素);无论生产与否,都要支付不变要素的成本。

可变要素:一定时期内,对企业来说数量可以改变的生产要素;对可变要素支付的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准不变要素:产量为正时数量固定,但产量为零时其数量也为零的生产要素;只有当生产时,才需支付准不变要素的成本。

规模报酬不变:首先,使得利润为负的要素组合绝对不是利润最大化的要素组合,因为在长期中总可以通过完全关闭工厂(产量为零)来取得“零利润”,此时要素投入和产出都为零;其次,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使得利润为正的要素组合也绝对不是利润最大化的要素组合,因为生产技术“规模报酬不变”,将要素组合扩大为原来的t倍(t>1),利润也必定扩大为原来的t倍;也可以说,此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要素数量是“无穷大”;所以,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如果存在“有限”的“非零”要素组合使得利润最大化,最大化的利润肯定为零。但并不是在任何一个价格水平下都存在使得利润为零的“有限”的“非零”要素组合。

规模报酬递增:因为此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所以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总可以通过投入无穷大数量的要素来获取无穷大的利润。所以此时不存在利润最大化的“有限”的“非零”要素组合。

利润最大化弱公理(WAPM):按照t期价格,厂商获得的利润必定大于采用s期的生产计划所得到的利润,反之亦然;产量变动与产品价格变动同方向;要素需求量变动与要素价格变动反方向。

成本最小化弱公理(WACM):在生产同样产出y的前提下,按照t期价格,厂商的成本必定小于采用s期的要素组合所得到的成本,反之亦然。

规模报酬不变:成本增加的比例与产量增加的比例相同;成本是产量的线性函数;平均成本保持不变。

规模报酬递增:成本增加的比例小于产量增加的比例;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规模报酬递减:成本增加的比例大于产量增加的比例;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

不变成本:与不变要素相关的成本,与产量无关,且无论生产与否都必须支付。准不变成本:与准不变要素相关的成本,(如果产量为正)也与产量无关,但只有在生产时才需支付。长期内不存在不变成本,但可能存在准不变成本。

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价格与每一单个厂商的产量都无关,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竞争性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竞争性厂商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产品价格=短期边际成本。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之间的“策略性互动”及其均衡的一门学问。博弈的标准式表述:收益矩阵。博弈的扩展式表述:博弈树。纳什均衡:指这样一组策略,给定B的选择,A的选择是最优的,并且给定A的选择,B的选择也是最优的。序贯博弈:在序贯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的参与人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采取的行动。从初始禀赋配置变动到配置F是一种相对于初始禀赋配置的“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有效率配置满足的条件:一般地,在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处,两位消费者的严格偏好集不会相交;特别地,如果忽略“边界情况”,在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处,两位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必然相切;所以,如果忽略“边界情况”,在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处,两位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然相等。埃奇沃思盒状图中所有帕累托有效率配置点的集合称为“帕累托集”,或“契约曲线”;任何交易的“最终契约”必定在帕累托集上;帕累托集描述了从盒状图中任何一点开始的互利交易所可能产生的全部结果。

市场均衡(竞争均衡、瓦尔拉斯均衡)的含义:指一组价格,按此价格每个消费者正在选择他(或她)最偏爱的买得起的消费束,而所有消费者的选择在每个市场的供求相等的意义上是相容的。

瓦尔拉斯法则:单个消费者的超额需求的价值之和恒等于零;总超额需求的价值之和恒等于零;瓦尔拉斯法则意味着:如果在k-1个市场中供求相等,那么在第k个市场中供求也必然相等。均衡存在性的关键假定:总超额需求函数的连续性。使得总超额需求函数连续的条件:每个人的需求函数是连续的(即消费者偏好是凸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规模相对于市场规模很小。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所有市场均衡都是帕累托有效率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不涉及经济利益是否“公平”分配;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为“竞争性市场机制”的合意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成立需要一些假设条件(如均衡要存在,不存在外部性和垄断等“不完全性”。

7.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七

在走过了房地产初期开发的二十多年平稳期, 进入21世纪后, 随着中心城市房价渐涨, 引发全国房价在二十一世纪初集体井喷,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房价更是一路飚红, 其中以北京最为严重, 2004年之后的北京楼市价格, 涨幅快到以日计算, 让民众望而生畏。以北京为例, 2004-2007年三年时间北京商品房价格由5053元/m2涨到14411元/m2, 上涨幅度达到185%, 2007年的商品房均价较2006年上涨超过50%, 已步入房产发展的畸形期, 2009年7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均价约达14500元/m2, 2010年6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均价19505元/m2。房价太高, 而且持续上涨, 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形成的购买能力, 迁移入城的农民, 更无能力在城市中购买住宅。伴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 却出现了住宅空置率过高现象。据调查, 北京卫星城入住率较低, 有的楼盘40%的住房没有入住;广州通过对珠江新城片区、老城及金沙洲片区、北部片区和南部片区近3000套存量住宅进行监测统计后得出, 广州存量住房空置率高达20.24%, 已超国际警戒线 (10%) 的一倍;而从2007年到现在, 号称是亚洲地区最大别墅区的天津红磡领世郡, 别墅、花园、洋房、五星级酒店、温泉城、商业街、高尔夫球场一应俱全, 更是全国最大的空置率地区。

住房空置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建成的住房中可供销售而未销售或出租的住房, 即新建商品住房中的空置住房, 二是开发商已经出售的房屋中无人使用的住房, 即存量住房中的空置住房。

对于房地产调控而言, 住房空置率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数据。根据国际通行的共识, 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供求平衡合理区;空置率在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 提示要采取措施加大商品房销售的力度;空置率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对于房价长期高居不降的中国楼市而言, 住宅空置率数据又具备另一层重要意义。商品房销售旺盛且价格飞涨, 同时伴随住宅空置率过高现象, 一般意味着楼市投资和投机气氛浓厚。本文主要从行为经济学的有限理性假设角度来解释住房空置的第二种情况, 即开发商已经出售的房屋中无人使用的住房, 存量住房中的空置住房。

2 高住房空置率的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解释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特征之一的完全理性假设包括下面三个含义:

(1) 对认知对象有完全解读的能力;

(2) 具有稳定一致的偏好;

(3) 在不确定条件下, 根据期望效用评价选择对象。

赫伯特·西蒙第一次对主流经济学理性假设进行系统的评判, 他认为在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中, 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只有有限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无法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来计算并得到最优选择。经济学的重要研究任务就是描述人们的行为模式, 刻画他们如何形成决策, 从而决定自己行动的过程。行为经济学从研究人的行为出发验证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 对应于完全理性, 有限理性包括如下三个含义:

(1)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启发式偏差;

(2) 人们的偏好也并不总是稳定一致的;

(3) 在不确定情况下, 人们用预期理论揭示的过程来评价效用。

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 人们在认知对象时往往走思维捷径, 而走思维捷径在简化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的同时却极易造成认知的偏差, 这些偏差并不是偶然的、可以忽略的, 而是会导致明显的经济后果。科尼曼等讨论了三种常见的“思维捷径”, 并分别讨论了它们可能造成的启发式偏差, 分别是:

(1) 代表性, 指人们在判断甲、乙两事件的从属 (或因果) 关系时单纯从两事件的相似程度出发, 这会导致人们对先验概率不敏感, 对统计样本不敏感, 在进行判断时忽略掉不熟悉或看不懂的信息;

(2) 可得性, 指人们往往依靠最容易得到的信息进行判断, 这样的话, 可追溯性强的、明显的、容易得到反应的信息更容易影响人们对事实的判断, 而那些相对隐晦、不熟悉的信息则常常被忽略掉;

(3) 锚定效应, 指人们在调整估值时无法摆脱初始估值的影响, 从而造成最终估值不准确, 人们倾向于高估连续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低估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 估值的心理置信区间往往过于狭窄, 从而导致在估计不确定事件的概率分布时产生较大的系统误差。

行为经济学发现, 决策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评价有下列特征。第一, 决策者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收益的绝对值, 而是相对于某一参照水平的相对值。第二, 人们面对收益和损失时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大部分人在面对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 而在面对损失时却是风险喜好的, 同等数量的损失和收益, 前者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后者带来的。

购买住宅无非有两种需求, 一种是自己住, 一种是当做资产投资赚取利益, 后一种需求, 当然希望房价越涨越好, 如果一套房子从每平方米五千元涨到两万元, 那投资者将获利丰厚, 非常兴奋, 这是投资者的投资心理预期。而投资与投机的活跃性与资产的持有成本高低是高度相关的, 中国目前的房屋持有成本几乎为零, 不收房产税, 有的如果不住, 物业费、水电等等费都不交。在股市行情低迷的情况下, 投资者投资股市看到的是未来的损失, 而投资房产, 看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房价带来的未来的收益, 根据行为经济学的有限理性假设, 从“代表性”、“可得性”和“锚定效应”来看, 投资房产比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其他产品的经济效应更明显和信号更明确, 所以购买住宅后, 当不断上涨的房价未达到符合自己心目中的价格时, 宁可闲置也不愿出售, 便造成了大量的房屋空置。

3 降低房价和住房空置率的措施

房产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媒体的有效引导, 把适当的信息向公众公布, 通过媒体的引导来调整投资者对未来房价的预期, 抑制需求, 从而调节当前的房价;切实增加房产供应量, 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 合理调控土地和房屋问题, 进一步解决供需矛盾;利率仍然是有效的调控房产价格的手段, 利率的提高使得资金的使用成本上升, 有效的减少了对房产市场的投资, 同时利率的提高也使得无风险资产的回报上升, 也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到无风险资产的投资上面。

金融市场方面:高度关注房产价格和其他风险资产价格的相关度的问题, 如果房产价格上涨, 而其他风险资产的价格上涨较慢或者为负增长, 大量的钱将投入到房产市场, 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各种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投资渠道的增多也有利于房价的控制, 投资产品的丰富增加了投资者的选择范围, 使有限的财富得以在更多的地方分布,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老百姓也有更多的闲钱用于投资, 这就呼唤更多投资产品的出现来分担房产市场的负担。

税收方面:开征房产税是抑制住宅投资和投机推动涨价的重要手段。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 按照房产的计税余值或出租房产取得的租金收入, 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税。澳大利亚不征房产税, 晚上住宅黑灯比例非常高。美国人口少, 土地资源多, 但是有两套房子的人非常少, 因为要征税, 各州1.2%到2%不等, 一套50万美元的住宅, 一年要交1万美元的税, 房屋的持有成本很高。2010年我国房价飙升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流动性相对过剩的背景下, 大量投资投机性需求涌入楼市, 造成部分城市房价短期内迅速抬升。其结果是:一方面, 大量有居住需求的人望房兴叹、无力购买;另一方面, 不少炒房客以极低的持有成本囤房待涨, 造成大量房屋空置。开征房产税, 短期内对市场无疑是利空, 它将增加住房持有成本, 持房者将会对成本和收益进行审慎权衡, 一部分炒房者将会被迫抛售房源, 这将增加市场供应, 带来房价相对下降, 同时降低房屋空置率。从长期来看, 房产税将会减少楼市的投机和非理性成分, 逐渐挤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 使市场更多地回归由自主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决定的轨道上。

摘要:伴随着我国各地房价不断上升的同时却出现了住房的高空置率, 说明了我国房产的投资与投机过热, 从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角度分析了投资者空置住房的原因, 并提出了降低房价和降低高住房空置率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房价,住房空置率,行为经济学

参考文献

[1]吕保军.行为经济人的三个基本特征[J].经济学家, 2006, (5) .

[2]张存.国内外行为经济理论研究进程与启示[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7, (9) .

[3]聂彩仁, 者贵昌.房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 (9) .

[4]姚国会.国务院遏制房价再出“重拳”[J].南方论刊, 2010, (6) .

8.论影子价格的确定及经济解释 篇八

摘要:主要分析影子价格的确定和其经济意义。

关键词:线性规划;影子价格;退化最优解

1影子价格的应用

影子价格来源于线性规划及其对偶问题的经济解释,其分析建立在一个简化的经济模型上:某厂商拥有m种生产资源,可以用来生产n种产品,并且已知产品单位利润、投入产出关系和资源约束条件,该厂商在利用这些资源牟取利润时有两种选择:投产后出售n种产品;直接出售m种资源。前者利润大于后者时,厂商选择生产产品;反之,则直接出售资源.将它们分别表述为数学模型,前一方案为:

目标函数:玀ax玓=CX

s.tAX≤C(1)

x≥0

其中:A=(aij)m×n为约束条件系数矩阵,表示投入产出关系;C=(c1,c2,…,c璶)为价值向量,表示产品单位利润;b=(b1,b2,…,b璵)琓为资源量,表示资源约束条件;X=(x1,x,…,x璶)为决策变量向量,表示产品的生产数量.后一方案为前一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

目标函数:玀in玏=Yb

s.tYA≥C(2)

Y≥0

Y为资源的出售利润向量,这两个模型的最优目标值是相同的,对偶问题的解Y*就是资源向量b的影子价格,即:

Y*=(y*1,…,y*璱,…,y*璵)=C瑽B-1(3)

目标函数的最优值Z*为:

Z*=C瑽B-1猙=Y*b(4)

由此可得:

其中y*璱是第i资源的影子价格,所以其经济意义为:在最优生产安排下,资源b璱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目标函数改变量,即利润的增量,代表着第i种资源的边际产出利润。

2总结

2.1影子价格经济意义

正如前面所说,影子价格的运用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假设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新产品丙,当只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的这个工厂要投产时候,先要考虑丙产品能带来多少效益。比如前例,若投产的新产品丙消耗的三种资源(设备,原料,燃料)的数量分别为2,1,1个单位时,根据前面测算的影子价格(4,2,1)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利润为:(1,4,2)(2,1,1)琓即此种新产品丙的利润应为8元。若现在市场上此种新产品丙能有这么大的利润是合算的,否则是不合算的不能投产。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影子价格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2.2求解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当线性规划问题(1)最优解为退化最优解时,表中松弛变量的检验数的相反数不一定是资源的影子价格,利用公式(6)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不过要注意的是:公式(6)计算的影子价格仅适合于公式(5)中△b璱>0的情况,如果考察△b璱<0的影子价格的情况,则当资源的影子价格不唯一时,必须利用公式(7)。

(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资源量b璱的增加将使该项资源的影子价格出现台阶式下降,这说明了该项资源对目标的边际贡献越来越小,实际上也反映了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3)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某项资源b璱的增加对其他资源的影子价格要产生影响,有的资源影子价格可能出现台式上升,有的资源影子价格可能出现台式下降,同时考察所有资源的影子价格某项资源b璱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通过次例题的分析,我们知道影子价格对经济发展很有帮助,影子价格除了运用于一般的决策,更可以从微观领域拓展到宏观领域,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了解商品影子价格的高低,可以知道一种资源是“长线产品”还是“短线产品”。对那些急需的短线产品,为了多鼓励生产,可以多配置一些资源,市场价格调得高一些,而对那些设备陈旧、技术老化,产品滞销的长线产品,则为了减少积压,要少配置一些资源,甚至限制生产。这样,通过配置资源和调整市场价格,可以影响有关企业生产的扩大或者缩小,影响相关企业产品结构和投资方向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使社会生产趋向结构合理的方向发展,达到国家调控经济的目的,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陈源丽,刘涛.关于影子价格的一个理论误区[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6,(7).

9.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九

第一章 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7.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其假定各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8.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9.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10.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11.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2.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13.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14.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5.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6.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17.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考察的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18.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关系。他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19.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 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和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20.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公式:e =(dY/dX)*(X/Y)21.弧弹性:表示当自变量由一点变化到另一点时(两点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公式:

22.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d= 23.供给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s= 24.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相关商品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XY = 当EXY >0时,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当EXY <0时,两种商品为互补品;当EXY =0时,两种商品不存在相关关系。

25.需求的收入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消费者收入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M= 当EM<0时,说明该商品是劣等品;当EM>0时,说明该商品是正常品;当EM>1时,说明该商品是奢侈品;当0>EM>1时,说明该商品是必需品。26.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那么他们互为替代品。他们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 >0。

27.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那么这两种商品为互品。他们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 <0。

28.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所减少。即,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富裕程度越高,食物的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

第二章 效用论

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即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2.基数效用:把效用用基数1,2,3„„等来度量,并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比较运算。基数效用不仅可以表示出组合A的效用是大于还是小于组合B,还可以表示出组合A比组合B效用大/小多少。

3.序数效用:把效用按偏好大小从低到高排列,并标号。这样可以表示出组合A比组合B效用大还是小,但并不能知道大/小多少。序数效用论有三大假设:偏好的完全性,偏好的可传递性,偏好的非饱和性。

4.边际量: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化的量。

5.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购买一定量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的总和。用字母TU表示。

6.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用字母MU表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时,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8.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P1X1+P2X2+…+PnXn=I

MU1/P1=MU2/P2=„MUn/Pn=λ,表示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应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率。根据上面两式,MRS12=MU1/MU2=P1/P2。(图)

9.商品的需求价格: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对一定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10.保留价格:消费者为每一单位的商品所愿付出的最高价格。

11.消费者剩余CS: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量和实际支付的总量的差额。令反需求函数为Pd=f(Q),价格为P0时需求量为Q0,CS=∫ f(Q)dQ-P0Q0 12.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无差异曲线有3大特征:1)假定效用函数连续:两条无差异曲线间还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且位置距原点越远的效用越大。2)无相交: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3)凸向原点。(图)13.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公式:MRS12=-dX2/dX1。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14.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15.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其效用函数为U(x1,x2)=ax1+bx2,MRS12=a/b.(图)16.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其效用函数为U(x1,x2)=min(ax1,bx2).(图)17.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预算等式为P1X1+P2X2+„+PnXn=I(图)

18.价格—消费曲线PCC:在消费者偏好、收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种商品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均衡点的轨迹。(图)可以推导出消费者需求曲线(见书95页)

19.收入—消费曲线ICC:在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不同收入相联系的,消费者均衡点的轨迹。(图)

20.恩格尔曲线EC: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下,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图)

21.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图)

22.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其不改变消费者效用水平。

23.补偿预算线: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和效用不便的分析工具。具体地说„

24.正常物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的商品,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5.低档物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商品。其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且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6.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商品。作为一种特殊低档品,其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三章 生产论

1.生产者:厂商或企业,它是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它由三种组织形式:个人、合伙、公司制企业。生产者的本质— 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以减小交易成本。他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2.交易成本:围绕交易契约产生的成本。(损失+费用)

3.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公式:Q=f(K,L),技术水平给定时,就有确定的函数形式f.4.生产要素:指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5.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又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它指在任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的投入数量间都存在的固定的比例关系。要素间不可相互替代。公式:Q=min(L/u,K/v),Q=L/u=K/v,L和K分别表示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u和v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

6.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要素间可部分替代的齐次生产函数。公式:Q=AL K 当α+β>1时,规模报酬递增;当α+β<1时,规模报酬递减;当α+β=1时,规模报酬不变,此时α、β分别表示L和K在生产过程中相对重要程度。7.短期(生产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8.长期(生产论):生产者可以调整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9.不变投入:产者在短期内无法做出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

10.可变投入:产者在可以做出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在长期内,所有要素的投入都是可变的。

11.总产量TP:一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对应的最大产量。(图)

12.平均产量AP:总产量与可变要素投入量之比。公式:AP=TP/L。(图)13.边际产量MP: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所增加的总产量的量。(图)

1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短期规律)当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连续增加并超过特定值时,赠机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15.等产量曲线: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等产量线有3大特征:1)远离原点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2)不相交;3)凸向原点

16.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一种生产要素的量时所需要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公式:MRTS =-dK/dL=MPL/MPK 17.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长期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量是递减的。其决定了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特征。

18.等成本线:在既定成本和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数量组合的轨迹。C=wL+rK 19.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20.扩展线:在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扩展线是一组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点(即MRTS=w/r的点)的轨迹。扩展线是长期中企业扩张的最优路径,是一条特殊的等斜线。21.规模报酬:(长期)所有生产要素以同比例变化的生产规模的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

间的关系。产量增加比例大于各要素增加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比例小于各要素增加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比例等于各要素增加比例称为规模报酬不变。

22.规模经济:要素投入比例可变时,生产规模的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包括规模报酬这种特殊情况。

第四章 成本论

1.机会成本:当指单一资源有两种以上用途时,使用他的人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当指一项活动时,活动中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的和。

2.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3.隐成本: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要素的总价格。例如,动用自有资金和土地,并妻子经营管理。

4.总成本:所有成本之和。公式: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5.企业经济利润:企业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是一种超额利润。公式: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6.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属于隐成本,不包括在经济利润中。

7.短期成本:在短期内,企业要达到目标产量,所需要的成本。短期内企业只能改变一部分要素投入而不能改变调整全部要素,所以短期成本划分为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

8.长期成本:在长期一切要素投入量均可改变,所以长期成本指长期内企业为达到墓边产量所用的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9.规模经济:也称内部经济。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0.规模不经济:也称内在不经济。当生产扩大到一定规模以后,再继续扩大规模,会使经济效益下降。11.外在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以来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提高。12.外在不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以来的外界环境恶化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降低。

第五章 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从事物品买卖的场所或接洽点。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有形市场/无形市场)。分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

2.行业: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行业类与市场相同。

3.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产品同质,并实现了资源完全流动,完全信息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卖者和买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4.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描述市场上对某一个厂商的产品的需求状况的曲线。

5.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在既定价格下厂商的产量是随意,因为单个厂商的产量对于有大量卖买者的市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厂商既不会也无必要去改变这一价格水平。

6.总收益: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公式:TR(Q)=P*Q 7.平均收益: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益。公式:AR(Q)=P 8.边际收益:厂商增加一单位销售所获得的收益增量。公式:MR(Q)= P+ dP/dQ*Q=P(1-1/ed)。9.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公式:MR=MC 10.收支相抵点:当厂商使MR=MC获得利润最大均衡时,若在MR=MC的产量Q*上,使得AC=P,那么,厂商的利润将为0,此点成为收支相抵点。(要附图)

11.停止营业点:当厂商使MR=MC获得利润最大均衡时,若在MR=MC的产量Q*上,使得AVC=P,那么,厂商的利润将为负,此点成为收支相抵点。此时,厂商的收入全部用来弥补可变成本(要附图)

12.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与愿意接受的总支付的差额。(图)13.成本不变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变化,不对生产要素价格产生影响,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14.成本递增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产上升,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15,成本递减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产下降,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6.消费者统治: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表现为“货币选择”。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状态证明了这一点。

第六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1.不完全竞争市场:除了完全竞争市场外,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市场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类: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2.垄断市场:整个市场只有唯一的厂商的市场组织。特征:它的产品无相近替代品,其他厂商无法进入,无潜在竞争者,有完全的价格决定权。

3.自然垄断:有些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达到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巨大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产量只有一个企业生产出来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且可满足市场需求。行业内总会出现某厂商凭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先达到这一规模,从而垄断整个行业,形成自然垄断。

4.垄断厂商需求曲线:由于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垄断厂商需求曲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5.垄断厂商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边际收益曲线在需求曲线下方,总收益曲线呈倒U型。(画图)

6.价格歧视:为获得更大利润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

7.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商品都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保留价格)出售。厂商占有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

8.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收取不同价格。厂商部分占有消费者剩余。

9.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消费群体收取不同价格。垄断厂商根据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划分不同市场,定价/产量原则:MR1=MR2=MC ; P1/P2=(1-1/ed2)/(1-1/ed1)

10.垄断竞争市场:一个市场上有许多厂商,生产、销售由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非常相近的替代品,且厂商进入、退出市场比较容易。垄断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存在比较多,厂商有一定的定价权。

11.生产集团: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相近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叫做生产集团。12.虚构的产品差别:以消费者的主观和想象为基础的产品差别,如:广告,商标造成的产品差别。

13.垄断竞争产商需求曲线:d—某厂商改变价格,其他厂商价格不变时,该厂商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是该厂商主观的、事前的、预测的需求曲线。D—某厂商改变价格,其他厂商价格也改变时,该厂商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事后的、实际的需求曲线。14.理想的产量:把完全竞争企业长期平均成本LAC最低点的产量称为理想的产量。(图15.多余的生产力: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差称为多余的生产力。

16.非价格竞争:由于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的差异性,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广告宣传等手段来和其他厂商竞争,扩大自己的销量。17.寡头市场: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形式。其他厂商很难进入该行业。分类:纯粹寡头行业——产品无差别,差别寡头行业——产品有差别。18.古诺模型: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又称“双头模型”。它假定市场上只有A和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成本为零;他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B两个厂商都准确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A、B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产量,即每一个厂商都被动的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的产量。双寡头模型结论可推广到n个寡头厂商的情况。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1/(m+1),每个行业的均衡总产量=市场总容量*m/(m+1)。

19.古诺均衡:只有两个寡头厂商,且每一个厂商都被动的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的产量并同时决策时,所达到的均衡。公式:QA=QB=1/3Q 20.斯威齐模型:又称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它描述了寡头市场上价格刚性的现象。它假定一个厂商价格提高时其他厂商的价格保持不变,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而当这个厂商价格降低时其他厂商会跟着一起降价,以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时很有限的。所以,场上面临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和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

21.博弈论: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22.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23.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艘构成的均衡。24.博弈均衡: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25.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自己的策略。

26.无限重复博弈:同以博弈在时间的变化中,无限期的重复下去,参与者谁也不知道哪一期为最后一期。

27.有限重复博弈:同以博弈延时间变化只重复有限的次数。

28.卡特尔: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达成协议,成立合作性质的卡特尔,共谋卡特尔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都获得一定好处。

29.囚犯的困境:个人理性导致机体非理性的代表,不合作状态是均衡。(支付矩阵图)

第七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1.边际生产率分配论:边际生产率分配论认为,只有当要素使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生产力)相等时,厂商在要素使用上才达到了利润的最大化。每一种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各自对生产所作的贡献(各自的边际生产率)作为报酬。目的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是一个按劳取酬的社会。

2.引致需求:厂商对要素的需求不是为了自己的消费需求,而是为了把他们生产为产品得到利润,是一种间接的需求,是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所引发的需求,因此把厂商对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

3.完全竞争厂商:当厂商所处的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也是完全竞争时,该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要素使用原则VMP=W 4.卖方垄断厂商:当厂商所处的产品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却是完全竞争市场 时,该厂商称为买方垄断厂商。要素使用原则MRP=W 5.买方垄断厂商:当厂商所处的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却是非完全竞争市场时,该厂商称为买方垄断厂商。要素使用原则VMP=MFC 6.边际产品: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得到的产出的增量。用MP表示。

7.边际产品价值:它表示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公式:VMP=P*MP 8.边际收益产品:它表示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公式:MRP= MR*MP 9.边际要素成本:它表示在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公式:MFC= MC*MP ≥w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1.保留自用:资源拥有者不是将所有要素都提供“要素供给”以获得收益,而是将剩下的部分留作自己使用。

2.价格扩展线:在不同要素价格下,所有满足要素在获得收益和保留自用两者间分配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点的轨迹。要素供给原则-dY/dl=MUl/MUY=W。(PEP图)3.土地的“自然供给”:指土地面积不由人为决定,是自然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土地价格变化而变化。

4.要素的服务价格:由于使用要素所要支付的报酬。

5.要素的源泉价格:要素本身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如机器的价格。6.租:要素报酬中,对要素供给不产生影响的部分。

7.地租:专指土地供给为固定不变时,使用土地的服务价格。

8.租金:供给不变的要素(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租金是一般化的地租,地租是特殊的租金。

9.准租金:对供给量暂时不变的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准租金=固定总成本+经济利润(图)

10.经济租金: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若从要素收入中减去一部分,并不影响要素供给,这一部分就是经济租金,它等于生产者剩余(图)。经济组经的大小取决于供给要素的形状,愈是陡峭,经济组金越大,特别当供给曲线垂直时,全部要素收入均变为经济租金,恰好等于租金或地租。

11.欧拉定理:又称分配净尽定理。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要素。公式:Q=L*MPL+K*MPK 12.洛伦兹曲线:描述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关系得曲线。从洛仑兹曲线凸向横轴的程度可以看出分配不公平的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图13.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上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公式:G=A/(A+B)其中,A是洛仑兹曲线中的不平等面积。A+B是完全不平等面积。

第九章 一般均衡理论

1.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2.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其假定各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3.瓦尔拉斯定律:在一般均衡状态下,社会总收入=总支出。公式:∑PiQis=∑PiQid左右两边都等于同一个社会成交量。

4.拍卖人假定/瓦尔拉斯均衡试探过程:瓦尔拉斯假定市场上存在一个“拍卖人”,他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出自己的需求和供给,若所有市场供求一致,则他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家户和厂商按此组价格成交;若供求不一致,则不成交。拍卖人修正报价,具体做法:当某个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则提高价格,反之,则降低价格。这就保证新价格比原来价格更接近于均衡价格。若新报价格仍不是均衡价格,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这个过程叫做瓦尔拉斯均衡试探过程。

5.超额需求函数:市场需求相应减去市场供给得到的函数。公式:Zi = Qid-Qis 6.自由物品:超额需求函数都在纵轴的左边,即不存在一个正的价格使得供给=需求。但当P=0时,仍可以达到均衡。这样的物品叫做自由物品,指相对来说并不稀缺的物品。7.经济物品:在超额需求函数中,存在一个正的价格使得供给=需求。这样的物品叫做经济物品。

8.不动点定理:有界闭凸集合到自身的连续映射存在一个不动点。

第十章 福利经济学

1.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陈述经济行为及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实证经济学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2.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是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试图从一定的社会判断的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3.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即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户之间的最优分配。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得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政策问题。

4.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

5.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资源配置状态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状态变好,而没有人的状态变坏,则认为这种改进的状态是“好”的。利用帕累托标准衡量为“好”的状态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6.帕累托最优状态:当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时,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7.帕累托最优条件:满足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分为:交换的最优条件MRSXY=MRSXY,生产的最优条件MRTSLK=MRTSLK,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MRSXY=MRTXY。(埃奇渥斯盒状图)

8.交换/生产的契约曲线:也称效率曲线,所有满足帕累托条件的点的轨迹。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MRSXY=MRSXY。生产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生产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MRTSLK=MRTSLK 9.生产可能性曲线(产品交换曲线):在给定要素数量条件下,所有在要素最优配置下所能生产的一对最优产出的轨迹。(图)

10.边际转换率MRT: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既定要素数量条件下,要多生产一单位的某种产品必须放弃的生产另一种的数量。边际转换率MRT是递增的。11.看不见手的原理:给定一些理想条件,单个家户和厂商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最优行为将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12.效用可能性曲线:代表消费者所有最优效用水平组合的集合,说明了一个消费者的效用 水平给定了之后,另一个消费者所可能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效用可能性曲线的位置和凹凸性都是“随意”的。

13.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函数是关于社会所有个人效用水平的函数。W=W(UA,UB,UC„„),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

14.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社会偏好相同的两种组合效用UAUB的各种组合的曲线。(图)

15.阿罗不可能定理:由于社会偏好次序包含内在矛盾,缺乏次序传递性,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16,惯性:人们无法在不同经济状态之间进行比较,也许无法对某项改变的结果做出准确的估计,或者,即使“预期”某项改变可能对自己有好处,但也知道这种预期是有“风险”的,既不能完全排除出现相反结果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主体的行为往往就是“维持现状”。这就是所谓初始状态的“惯性”。初始状态的惯性意味着:由于改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即使初始状态是低效率的,它也可能长期持续下去。17.罗尔斯标准:政府的目标应当时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那些人的福利达到最大,这意味着,当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收入提高时,即可认为收入分配的状况得到改善。

18.潜在的帕累托改进:一个人的收入增加,另一个人的收入减少,由于增加的收入要大于减少的收入,故如果让收入增加的人拿出一部分来补偿收入减少的人,则每个人的收入仍可以增加。这种情况被称为是“潜在的帕累托改进”。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2.免费乘车者:人们不想支付就想消费。这种情况发生在非排他性商品上,即该商品MC=0 3.寻租活动: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而获得垄断利润的活动。4.反托拉斯法:政府制定的反垄断法律。

5.外部影响:单位经济行为人的活动对社会上其他人(非当事人)的福利产生影响,而无法通过价格补偿。

6.外部经济: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这会导致这样的私人活动往往低于社会要求水平,存在搭便车现象,导致该活动过少的资源配置。外部经济可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7.外部不经济:个人从其活动中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的社会成本。这会导致这样的私人活动往往高于社会要求水平,和该活动过多的资源配置。外部不经济可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8.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开始时把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结果最终都是有效的。即即使存在外部性也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9.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用性的物品。排他性,指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使用该商品;竞用性,指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10.公共物品:既不具有竞争性也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11.公共资源:不具有排他性,却具有竞争性的产品。

12.公地的悲剧:如果每个村民都能够毫无节制地使用公地,则实际的均衡奶牛数量将远远超过它的最优水平。由此引起的后果就是:公地将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弱。这就是所谓的“公地的悲剧”。

13.集体选择:所有参加者依据一定规则,通过相互协商来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14.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与政府行为相关的集体选择问题的理论。

15.周期多数现象:不同的投票程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使社会成员做出前后不一 致甚至可能相互矛盾的决策。(具体见书350页)

16.信息不对称: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

17.逆向选择:当消费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他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就可能不随价格的下降而上升,而是相反,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当生产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他们对商品的供给量就可能不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而是相反,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18.败德行为/道德危险:在没有购买保险前,那些潜在的投保人总是小心翼翼的提防着风险,随时随地准备采取避免风险的行为,以尽量减少由于风险的出现而导致的损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是完全自负的;然而,一旦购买保险后,这些投保人往往变得“粗心大意”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谨慎,因为此时出现风险的损失不再只由投保人自己来承担,而是要有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甚至全部。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投保人的这种败德行为,就是他们面临的道德危险。

19.工资效率:每单位工资水平上的效率,即效率/工资。20.决策成本:按规则通过某项方案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上一篇:思想政治管理下一篇: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合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