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精选11篇)
1.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一
从熊彼特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共同认为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正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存在才导致了经济周期从衰退走向复苏,从一个均衡走向另一个更高级别的均衡。虽然马克思主义在利润的本质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观点上与熊彼特有所区别,然而在生产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变革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却和熊彼特殊途同归。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不断经过经验、理论、实证和经济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得到证实。在技术创新理论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和推进作用也在不断得到认同。但是,技术创新、企业家及企业家创新行为都是非常复杂的研究主题,在大量文献已从一般意义上研究了二者的联系之后,为解决现实的经济发展问题、实现理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需要结合特定的研究环境、选择特殊的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企业家在技术创新这一复杂体系中的作用机理,并借此寻找出以企业家为核心的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2 企业家的本质是具有稀缺性特点的要素资源
大量研究文献对于企业家的种种界定和认识都表明这一特殊群体是促进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企业家们之所以能极大地促进企业的成长,正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某些异于常人的特殊品质和能力。这种特殊的品质和能力表现为:超常的胆识、敢冒风险、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对潜在商业机会敏锐的识别能力和超强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影响能力。从十六世纪开始直到今天企业家品质和能力的特殊性不断得到验证。十八世纪的法国人用“企业家”来界定那些从事冒险活动的人;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博龙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承担不确定性”;马歇尔、卡斯那和彭罗斯认为,企业家是通过自身的独特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对潜在商业机会的识别力和勇于承担风险的能力)来管理组织生产、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以及把企业组织和市场联系在一起[1]。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具有特殊品质和能力的“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来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2]。那么“企业家”这一特殊类型、大量重要现象的动力的本质究竟是什么[2]?
经济增长的实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另一种是持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前一种形式是切实增加社会财富和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有效方式。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它的本质是创新,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把以前从未存在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是也只能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3]。“企业家”的存在保证了现代企业经营中其他生产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和信息等重要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配置。然而“企业家”并不是领导,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厂商头目或企业经理并不能称为企业家[2]。领导也是一种特殊的职能,只是等级差别上的不同,他的职能并不包含去“寻找”或“创造”新的可能性,领袖们完成他们的职能,更多地是用意志而不是才智,更多地是用“权威”、“个人的声望”,而不是创始的思想[2]。实际上具有“创始思想”的“企业家”的本质是一种生产要素。
现有文献不仅证实了“企业家”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他们实质上是不同于普通生产要素的最重要的要素。1815年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第一次将企业家列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1912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灵魂”,他对创新的认识特别强调了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的组织和推动作用[2];直到1942年熊比特又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中进一步指出“企业家”这一独特的生产力要素将成为最重要的要素;制度经济学派更是从“技术决定论”出发,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步入后资本主义时代(现代资本主义),决策的权力将从资本家转向“技术阶层”(它是指科技人员和管理阶层),他们将决定社会权力的转移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美国经济学家小阿尔佛雷德?钱得勒称这是“经理革命”。制度经济学派提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土地、资本变成了“专门知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而掌握专门知识并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的人正是企业家。
“企业家”这一生产要素最大的特点是稀缺性。稀缺是因为客观上能被称为“企业家”的人比可能会被称为“企业家”的人数少得多,而客观上能被称为“企业家”的某个人总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才能被称为“企业家”,而且并不是一直以“企业家”的形态出现。企业家具有的特殊品质和能力虽然可以被暂时划分为几类,但现实生活中对“企业家”的认识和界定却存在种种困难。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对此做了充分的论述。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并认为正是由于实现了新组合才构成了一个企业家[2]。他特别强调只有实现了新组合的人才能称之为企业家。企业家这一特殊类型只在特定的时期出现,每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一旦当他建立起他的企业以后,也就是当他安定下来经营这个企业,就像其他的人经营他们的企业一样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这种资格[2]。所以一个人在他几十年的生涯里很少能总是一个企业家。实现新组合职能的特殊性,成为企业家这一类型人的特权,而他们的人数比所有具有实现新组合的“客观”可能性的人数要少得多。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来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从专门意义上讲的社会阶级。企业家是一种特殊的类型,他们的行为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是大量重要现象的动力[2]。除此之外,“企业家”的稀缺性还表现在企业家精神的不稳定性和难以复制和传播。在新组合实现的过程中创新、创业和合作精神被统称为企业家精神。企业精神不仅是投资创业和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创新的一种极其稀缺的无形资源[4]。
3 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高风险特点
所谓自主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实现技术突破,攻克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自主技术创新实质上是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3]。企业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技术的领先是自主技术创新追求的目标,在注册专利之后一定时期内具有独占性。并且技术开发的成果在短期之内商品化以后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而技术和市场的领先是成功自主技术创新的两大特点[3]。
自主技术创新是国际成功的大公司为在竞争中取胜常采用的创新战略。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高技术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系列新的技术领域的统称,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但高技术的根本特征是高水平、独创性、渗透性和扩散性,以及高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只有首先掌握了这个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邓小平同志也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科学论断。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对发展中国家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通过技术引进得到的永远只能是二流的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创新又较多地受制于双方能力、水平和条件方面的差距,较难展开。这些均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是其无法回避的发展方向和必经的途径。
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角度看,自主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高新技术产品。然而,高新技术产品本身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竞争和高战略等特点[6]。高新技术产品也是资金密集型产品,高资本高投入是高新技术产品充分发展的前期以及后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另外,由于高新技术产品是新兴的、高层次的、还未完全成熟定型、发展变化快、不确定性高的技术,具有高风险的特点。高风险主要体现在研发工作失败率高,如美国硅谷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约5%的企业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20%—30%的企业会失败或夭折。即便在发达高新技术国家,高技术产品开发的失败率仍然高达8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具有鲜明的国际竞争性,它的产品目标、技术指标及性能价格比,必须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高技术产品纷纷列入各国关键技术范畴,列入最先级别加以发展。我国企业在进行国际竞争时,面临的更大的挑战便是技术壁垒;高新技术产品在各类技术中所处的技术等级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实力和技术优势的标志。高技术产品的时代是战略管理的时代,因此,必须要将发展高新技术放在战略的高度。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融资困境以及难以承受太高的失败风险。因此,民营高科技企业更适宜承担技术范式形成之前的技术创新任务,为技术预想实现的可能性提供多种实现途径。在这种发展背景之下,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必须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求资金支持、吸引国内国际风险投资。
4 企业家要素资源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被称为我国社会科技进步五大体系之一、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由于体制的原因,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在自主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面临更多的外部障碍。同时,由于民营高科技企业自身发展的历史原因,在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束缚和影响企业规模扩张的内在因素。面临双重的约束和压力,要实现民营高科技企业自身的成长、充分发挥民营高科技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扩张效应,就必须寻找出决定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和自主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因素。然而什么是影响民营高科技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大量研究证明,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是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特征,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也从来就很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来就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革命的最活跃的因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如此[1]。因而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也必然是促进不同类型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但是,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是由谁来组织、由谁来实现的呢?事实上,对创新活动的研究是无法回避企业家这一创新主体的[5],只有企业家才有眼光、有魄力、有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将经济中潜在的盈利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企业家是均衡的“创造性的破坏者”,是首次引进了新组合的创新者[2]。构成一个技术创新活动必须要具备五个要素: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与技术的载体、市场与适度竞争、资源和其它支持、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1]。并且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本质在于企业家的创业精神[5]。在企业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企业家和隶属于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成为了推动企业成长的内在力量。因而缺乏政府政策支持、融资难、产权和管理制度有待改进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必然是企业家。
企业家凭借自身的才能及时发现了商业领域中潜在的盈利机会,并积极将现有的生产资源或寻找到的新资源以高效率的生产方法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企业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可以通过实现新的组合实现创新,而且体现在可以吸引和集合很多有利于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国内外重要资源,形成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社会、经营、利益相关者资源网络。因此,必须要逐步形成完善的企业家要素资源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和信息是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完备的市场环境下进行交易,企业家从角色上来看也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但是,企业家要素资源的特殊性导致其必须作为一类重要的企业经营的生产要素,才能实现对其他生产要素和经营资源的合理配置。虽然企业家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并不时时存在,企业家精神并不以固定的实物形态可以轻易获得,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稀缺性和不稳定性才使得市场调节在促进企业家资源的稳定和规模的扩大方面意义重大。规范的市场作用确立了企业家标准、引导了企业家的需求和供给的方向,在市场调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育和再教育增大了无形和不稳定的企业家精神具有能够通过学习来获得的可能性,因而扩大和造就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家资源。在逐步形成完善的企业家交易市场的过程中不能将市场范围局限于本国国内,而是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企业家资源,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由于其技术首创性的特点,更应该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得具有丰富技术背景和国际型企业家。
摘要:论证企业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具有稀缺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资源,分析民营高科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特点,并提出企业家要素资源是提高民营高科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自主技术创新,企业家,企业家要素资源,民营高科技企业
参考文献
[1]黄擎明,蔡宁.论企业家技术创新的行为[J].科研管理,1999,15(3):28-33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张培刚,等,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高波.文化、文化资本与企业家精神的区域差异[J].Journal of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7,44(5):39-47
[5]张玉利,陈忠卫,谭新生.“首届创业学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会议综述[J],南开管理评论,2003,6(5):78-80
[6]史世鹏.高技术经济—创造国民财富的战略方法[M].北京:长安出版社,2002
2.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二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灵活性;扶持性
中图分类号:F2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95-02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往往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然而,大企业的成长必须历经中小企业环节,社会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是培植大企业的有效途径。从制度层面,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倾斜,使其借助外力增强竞争实力,规避一定的市场风险,提升一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
一、中小企业特殊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
为规范中小企业和职工的行为,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规定,所有中小企业都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通常在劳动及社会保障领域,中小企业的规章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的权利和义务:职工享有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劳动权利,同时应当履行完成劳动任务、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等劳动义务;企业负有支付职工劳动报酬、为职工提供劳动和生活条件、保护职工合法劳动权益等义务,同时享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劳动用工和人事管理权、工资奖金分配权、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权等权利。
2.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职工招用与培训教育;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具体规定。
3.职工劳动纪律制度:劳动纪律与职工守则;奖励与惩罚等具体规定。
4.保密制度与竞业限制具体制度规定。
5.其他附属规定。大部分关于中小企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规定与大企业的规定相同,不具有特殊性,无法体现对中小企业的制度倾斜。少数的规章制度与中小企业的特征联系紧密,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有利于发现制度的特殊价值。通常,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内容,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制度倾斜表现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几个领域,其中在中小企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方面呈现灵活性、激励性、扶持性的特点。
(1)创业人员的特殊劳动关系:《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创办中小企业的,所在地政府应当积极扶持,提供便利,加强指导。”创办中小企业的人员也是合法的劳动者,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劳动关系中尤其要加强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实现,这是法律保护弱者的基本原则的体现。
(2)劳动用工制度的特殊规定:关于职工招用和教育培训:《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拓宽渠道,引导中小企业吸纳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小企业促进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中小企业促进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机构、大专院校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人员,提高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和技术水平。”吸纳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企业并建立劳动关系,对企业人才进行高层次培训,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潜力;关于劳动合同管理: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要求所有企业必须与员工建立劳动合同关系,从我国目前劳动领域的实际情况看,受到竞争和市场压力的影响,中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落实缓慢,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关于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方面:目前,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处于盈利目的,随意降低制度落实门槛,违反制度规定,投机取巧,导致员工诸多劳动权益无法落实。
(3)对劳动关系进行支持的资金制度:根据创业人员的特殊劳动关系和政府对中小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特殊规定,基本体现了政府的倾斜性保护态度,要使制度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到位,需要资金进行配合,那么关于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各环节都需要进行制度规范。政府可以灵活运用经济手段,采取补贴、贷款、担保、减税免税、奖励等多种经济调节工具进行支持,开源节流,高效使用和管理,保证资金的有效性。
二、中小企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体系解读
如前所述,中小企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基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二是特殊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处于发展中小企业的需要,企业在建立起符合基本法律规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基础上,要力求构建符合政府引导、扶持意图的特殊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以适应中小企业特殊的外在市场环境。
(一)法律关系体系建立的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外在机会: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向规范化、高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是未来长期的发展目标。根据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培植大型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巩固市场优势地位,更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促进就业,给予市场活跃的力量。依据我国目前的市场结构,大型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成为稳定国家经济命脉的根本,其发展的空间趋于稳定。而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的生产力尚未完全释放,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的市场机会将大大增长,同时也要接受规范化市场的要求,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在我国法律规范体系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进行约束的规范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法律体系自身的发展轨迹。
2.外在威胁:机会与威胁是同时存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会,但同时应看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优胜劣汰的法则始终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第一压力。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无序的竞争与政府调控和服务的失败都可能使中小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任何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是呈直线发展的,关于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的完善也需要在曲折的发展轨迹下展开。
nlc202309011557
(二)法律关系体系建立的中小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1.优势:中小企业在经营上有灵活、迅速、转型容易、管理成本低等诸多特点,企业的结构多是直线职能制的形式,在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管理层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紧密,企业的制度规定相对简单,有较强的操作性。企业的特色经营战略和信息时代下的科技发展战略非常关键。
2.劣势:中小企业的灵活经营特点容易导致管理上的随意性,企业管理层利用强势地位在企业中专断决策,变通执行规范制度,危害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企业受到规模的限制,具有天然的竞争劣势。
三、自主创新与劳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发展的辨证关系
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是其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如前论述,中小企业面临外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限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信息时代自主创新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政府也将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进行了长期规划与部署。自主创新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反映出三个层面的迫切需求:一是劳动用工制度的灵活性,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供给;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为自主创新创造稳定的人力资源生存基础;三是政府扶持制度的贯彻性,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发展条件。
结合前述中小企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体系,自主创新条件下的体系也要有其特殊的适应性:
1.不完全契约理论对劳资融合之促进。企业是以劳动合同为核心的契约型组织,而劳动合同是一项特殊的“不完全契约”,重在对事前的权利进行机制设计或制度安排,激励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制、劳动管理的合作制等形式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在劳动用工制度方面实现突破。
2.辨证对待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同属社会法,都调整社会保险关系,但两者在调整对象和方式上有差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首先应该在劳动关系领域遵守法律制度,其次在保证员工基本社会保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员工待遇,为创新人才提供优越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3.政府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进与退。长期以来,行政因素过重是我国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调整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量的行政审查存在影响了劳动关系的自主和平衡;同时,政府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领域需要到位的职责没有到位,致使法律制度无法贯彻。[6]政府在该领域职责的进位与退位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春法.主要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5.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3.
[3]胡长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刚性约束及其超越[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4):44-49.
[4]沈长月,刘志军.论劳动法的经济伦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0(1)下:105.
[5]田俊双,聂媛媛.浅析新劳动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5):88-89.
[6]赵俊红.新角度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0(4)中旬刊: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科技厅2011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法制环境分析”(1105ZCRA2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荣兰(1979-),女,甘肃白银人,兰州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硕士,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法制研究。
3.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三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宝安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已经区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十二月二十五日
二○○八年
深圳市宝安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规范和管理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根据《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关于印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02〕30号)、《市财政局、贸易工业局关于印发〈深圳市产业技术进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深财企〔2005〕40号)和《宝安区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区的若干办法》(深宝府〔2006〕69号)、《关于印发宝安区区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深宝府办〔2007〕132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来源由区政府财政预算安排。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称专项资金)是区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资金下设的子项目资金,指为鼓励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设备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自主创新研发新产品以及促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设立的专项资金。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企业申请、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和政府决策的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五条 区工业主管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职责如下:
(一)提出专项资金预算;
(二)编制专项资金决算;
(三)受理企业申请,组织项目考察、评审,编制下达资金安排计划,分析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第六条 区财政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监管,职责如下:
(一)审核、安排专项资金预算;
(二)审查专项资金决算;
(三)审核下达专项资金安排计划;
(四)办理专项资金核拨;
(五)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负责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等。
第七条 区审计、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专项资金收支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第二章 资助对象和方式
第八条 专项资金资助对象:在宝安区依法登记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符合本区产业发展导向,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在传统产业中开展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的企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建设主体和实施地均在宝安区,且必须已完成。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不给予资助:
(一)经营不善,连续三年亏损的;
(二)近三年内在享受各级政府财政资助中有严重违约行为的;
(三)因涉嫌严重违法行为正在被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调查或者被行政处罚后未逾两年的;
(四)正在进行有可能影响该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重大诉讼或者仲裁的。
第十条 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和补贴两种资助方式。
第三章 资助条件和标准
第十一条 企业申请贴息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宝安区范围内依法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500万元人民币),具有法人资格;
(二)已获得银行用于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的贷款;
(三)已按规定归还了用于技术改造贷款的全部本金、利息。
第十二条 具备下列情形的,不得享受贴息:
(一)对企业逾期不归还银行而产生逾期贷款利息、加息、罚息的;
(二)企业同一笔贷款,已享受过政府贴息的。
第十三条 贴息标准:
(一)贴息额度为年利息的50%;
(二)同一企业每年获得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
(三)同一企业可连续享受贴息两次,每次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从第三年起三年内不得再享受贴息。
第十四条 企业申请补贴的条件和标准。
以补贴方式资助的项目包括: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及示范项目。
(一)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1.对经过区工业主管部门认定为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已获得市、省以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的企业进行补贴。
2.补贴标准: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补贴标准为80万元人民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补贴标准为100万元人民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补贴标准为150万元人民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补贴标准为200万元人民币。
3.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办法由区工业主管部门制定。
(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1.对能提高区内传统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以及能为本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进行补贴。
2.补贴标准:根据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规模确定补贴金额,单个企业给予总额100万元以内、比例不超过实际投入50%的补贴。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
1.对区内传统优势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进行补贴。
2.补贴标准:单个企业给予总额50万元以内、比例不超过实际投入50%的补贴。
第四章 申请、审批和使用
第十五条 企业申请贷款贴息和补贴的时间安排:
区工业主管部门受理企业申请贷款贴息和补贴,原则上按季度集中审批下达资金安排计划;本未被列入贴息或补贴且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延至下再作安排。
第十六条 企业申请贴息应一次性提供下列材料:
(一)领取并填写《宝安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申请表》(见附件1);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四)税务登记证(国税、地税凭证);
(五)上一纳税证明;
(六)企业申请使用贷款贴息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技改项目的完成报告及贷款使用说明;
(七)企业上一审计报告;
(八)近期财务报表;
(九)贷款合同;
(十)利息单;
(十一)对账单;
(十二)银行出具的《企业还款与付息证明》。
第十七条 企业申请补贴需要提交下列材料:
(一)领取并填写《宝安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补贴申请表》(见附件2);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申请报告,报告中要体现企业基本情况、企业规模、企业经营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及申请事由;
(四)申请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补贴的企业需另外提交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总结和规划报告、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考核评价材料、近两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复印件和税务部门提供的近两年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纳税证明以及企业获得国家、省、市和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的相关证书、文件等证明材料;
(五)申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补贴的企业需另外提交公
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平台建设单位的成立证明文件和依托单位的有关资质文件、上一的财务审计报告及实际发生费用的有关票据;
(六)申请信息化建设补贴的企业需另外提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证明及实际发生费用的有关票据。
第十八条 区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对企业申请资助的材料进行资格初审,并组织工作人员对项目企业现场考察。经初审合格的资助企业,区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评审。专家从深圳市产业技术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5名或以上单数的科技、管理等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评审的项目出具评审意见。
第十九条 区工业主管部门根据资格初审、现场考察和专家评审意见进行综合审查后提出贴息或补贴额度的初审意见,区财政部门负责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
第二十条 区工业主管部门对拟贴息和补贴的企业在有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七天。
第二十一条 经过初审、复核和公示后,由区工业主管部门会同区财政部门编制具体资金安排计划,按程序报区政府审批后下达执行。享受资助的企业凭计划安排文件,并提供监管银行帐号到区财政部门办理拨款手续。
第五章 专项资金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申请企业应如实提交有关申请材料和如实反映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使用专项资金的企业,应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并自觉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
第二十三条 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区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对专项资金使用进行日常跟踪管理,区财政部门负责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察、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收支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第二十四条 区工业主管部门每年负责编制专项资金的决算,由区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区政府。
第二十五条 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有下列的违法违规行为:
(一)违反专项资金使用原则,擅自改变使用范围的;
(二)挪用、截留、侵占专项资金的;
(三)利用虚假材料骗取专项资金的;
(四)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行为。
对违反上述规定的企业,由区财政部门全额收回已经拨付的款项,区工业主管部门三年内不受理该企业的资助申请,并评定为信誉不良企业,记入档案。
违反上述规定的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人员,由区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深圳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规定的权限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处分或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费用按照有关规定列入部门预算。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区工业主管部门会同区财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为五年。
主题词:经济管理 产业 资金 办法 通知
抄送: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纪委办,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各人民团体,区各新闻单位。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12月25日印发
4.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四
本文将Patri自我评估同辈评估评价方法运用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口头陈述能力的评估.设计并实施一学期三个周期的实验,并通过对调查问卷、访谈等结果的定量定性分析,本研究发现自我评估同辈评估使受试学生加强了提高口头陈述能力的.元认知意识,增强了自信性,提高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能力.评估实践使学生的英语口头陈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证明自我评估同辈评估在英语口头陈述能力评价中的运用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自主性的有效途径.
作 者:楼荷英 Lou Heying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杭州,310014 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26(4)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自我评估 同辈评估 口头陈述 反馈 问卷调查 访谈 学习者自主性
5.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五
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位韩国记者写了一本<以新中国的速度前进>的书,书中说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那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只管开发这座工厂里的.技术就可以了”“只要我们保持高一档次的技术优势,中国就永远是我们的黄金市场”.
作 者:九三学社中央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科技产业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6.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六
关键词:非政府科技奖励,自主创新战略,互动关系
科技奖励是国家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创新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方略。激励自主创新与科技奖励工作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一方面, 科技奖励工作作为体现国家科技政策的重要环节, 从体制内规范引导科学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 激励自主创新要求科技奖励工作与时俱进, 及时奖励科技界的自主创新成果, 从而对科技奖励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1]政府科技奖励与非政府科技奖励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两个分支,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发挥对科学共同体的激励作用。政府科技奖励是指国家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 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而开展的奖励活动, 其设奖主体是中央及地方人民政府。与此相对的, 非政府科技奖励是指国 (境) 内外企事业单位 (国家机关除外) 、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或者自筹资金, 面向社会开展的经常性的奖励活动, 其设奖主体是各类社会力量, 主要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成果或者作出贡献的个人、组织为奖励对象。[2]13政府科技奖励和非政府科技奖励都是国家建立在公共管理基础上、面向社会所开展的奖励活动。
国内学者对科技奖励的研究成果较多, 但结合自主创新战略来研究科技奖励的成果则较少。根据笔者2010年9月26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发现, 从1980年1月到2010年8月底篇名中含有“科技奖励”的相关文献共1 387篇, 根据二次检索得知有关“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的文献共22篇。钟书华 (2008) 把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归纳为“科技奖励的目的是激励创新”、“国家科技奖励应重点激励创新”、“我国科技奖励在激励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面向自主创新的我国科技奖励体制改革”四个方面。[3]113-116可见, 尚没有学者对“非政府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进行研究。但是, 陈至立 (2006) 强调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 [4]4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传宏在第三次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工作研讨会上也强调非政府科技奖励要“激励自主创新, 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5]6可见, 非政府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关系值得学术界深入探讨。笔者认为, 自主创新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 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而非政府科技奖励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实施科技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 引导着国家科技资源的配置。因此, 非政府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战略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一自主创新战略是非政府科技奖励蓬勃发展的外在推力
(一) 自主创新战略为科技奖励工作提出了新的命题
2003年, 我国在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过程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这一概念;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2005年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2006年1月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可见, 自主创新战略为科技奖励工作提出了新的命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始终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 强化对原始性创新的奖励力度, 在奖项设置、奖金额度、奖励数量、评奖机制以及鼓励社会力量设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二) 自主创新战略促进了非政府科技奖励的蓬勃发展
在国家出台了多项关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后, 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一批批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因此, 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势在必行。而我国当前的科技奖励体系仍是政府科技奖励为主导, 有限的政府科技奖励已不能满足奖励源源不断的自主创新成果的需要。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非政府科技奖励, 可以说, 非政府科技奖励的蓬勃发展正是激发自主创新热情的时代要求。正是在自主创新战略的推动下, 我国的非政府科技奖励得到了蓬勃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断增设新的非政府奖项, 每年均有10余项新的非政府奖项到科技部登记注册。据不完全统计, 2003年登记成立非政府奖项20项, 2004年登记14项, 2005年登记26项, 2006年登记20项, 2007年登记10项, 2008年登记21项, 2009年登记15项, 2010年登记8项 (统计到8月底) 。[6]截止2010年8月底, 已登记成立全国性非政府奖项215项, 地方性非政府奖项400余项。这些新增奖项填补了众多奖励领域的“空白”, 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二是既有奖项的改革和完善。越来越多的非政府奖项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改进或设立新的奖项, 突出表现在增设“创新类人才奖”、向中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和重点奖励具有自主创新的成果等方面, 迎合科技发展及创新的需要。如在科技界享有广泛声誉的何梁何利基金奖自1994年首次颁奖以来, 多次对奖项进行了调整, 以适应国家科技事业和发展战略的需要, 尤其是自2006年起, 为贯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 对奖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调整奖励结构。自2006年起, 在原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基础上, 增设“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并分设“产业创新奖”、“区域创新奖”和“青年创新奖”。奖励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而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创建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著名品牌, 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杰出贡献者。②调整和优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评选标准, 同时拓展了“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奖励范围。评选章程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奖对象的拓展, 丝毫不是降低了标准, 而是使得基金的科技大奖进一步向国际规范靠拢, 为在研究开发第一线的杰出的拔尖人才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从而更加贴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旋律。③重新确定了奖励名额, 保持合理的奖项结构和比例。成就奖每年最多可产生5名;进步奖和创新奖总数不超过65名。不断的改革实践在发扬基金优良传统基础上, 扭转了多年来获奖科学家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使基金伴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主旋律,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7]54-56这些非政府奖项以大力奖励自主创新成果而受到了科技人员的广泛欢迎, 在我国的科技奖励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非政府科技奖励是深化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途径
科研人员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热情是科技奖励的重要功能。政府科技奖励与非政府科技奖励是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热情的两种方式, 但政府科技奖励以奖励项目为主, 不是对科研人员的直接奖励, 竞争也很激烈, 不能充分发挥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而非政府奖项的设立, 增加了科技人员的预期价值, 获奖的概率也得到了提高, 所产生的科研动力将显著增加。[8]92
(一) 非政府科技奖励激励自主创新的功能
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 非政府奖项以其设奖灵活、奖励面宽、获奖门槛低、物质奖励丰厚等特点对科技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 这种激励层面政府奖项是无法达到的。这是因为: (1) 非政府奖项的奖励对象非常广泛, 几乎每个领域的科技人员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奖项, 因其专业性较强而减弱了竞争程度, 增加了获奖的可能性, 这对科技人员是一种可望又可及的激励。 (2) 非政府奖项的获奖条件相对政府奖项而言, 门槛较低, 一般达到该领域的先进水平就有可能获奖, 在申请、评审等方面要求也更低, 增加了科技人员获奖的可能性。 (3) 一般在某个学科领域仅有一至两个非政府奖项, 评议人员往往是该学科的权威, 获得该奖, 不仅是获得同行专家的认同, 同时也代表了该领域的领先水平, 这种认同所带来的激励程度比一般的政府奖项要大得多。 (4) 激励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政府奖项以其声望高、稀缺性等能对科技人员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 但其奖金来源于政府财政, 奖金过高易对政府财政产生压力, 所以绝大多数政府奖项的奖金都不高。而非政府奖项的奖金来源比较广泛, 设奖主体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提供高额的奖金, 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科技人员仍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可以改善团队的生活状况, 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
(二) 非政府科技奖励激励自主创新的机制
非政府奖项的蓬勃发展, 激发了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热情, 催生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很多获得非政府奖项的科研人员, 借助丰厚的奖金, 再接再厉, 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对原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后续研究, 最终取得了一系列的累积成果。如2000年至2009年的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都曾获得过非政府奖项中的何梁何利基金奖的奖励, 何梁何利基金奖每人100万港元的丰厚奖金为获奖者继续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何梁何利基金奖网站资料整理所得, 其中2004年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
从表1可以看到, 自2000年首次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 历届获奖者中除吴文俊外都先后获得过何梁何利奖, 其中吴征镒、徐光宪和谷超豪三人还曾先后两次获得过该奖, 且有六人获得过该奖的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何梁何利奖已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摇篮”。可见, 何梁何利基金奖作为非政府奖项中的优秀代表在激励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热情上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此外, 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项目“青藏铁路工程”, 曾获得2008年中国铁道学会奖一等奖1项, 二等奖6项, 三等奖1项;获得2007年中国铁道学会奖一等奖6项, 二等奖15项, 三等奖17项;该项目完成人中有9人获得2008年度、15人获得2007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7人获得2007年度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与应用”, 曾获得2007年中国铁道学会奖一等奖3项, 二等奖9项, 三等奖2项;该项目完成人中有3人获得2008年度、5人获得2007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2人获得2007年度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这些数据充分表明, 由铁道系统社会力量设立的非政府奖项在激励铁道领域科研人员自主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我国铁道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非政府奖项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是迎合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完善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需要。非政府奖项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的时代背景和政策支持, 自主创新战略的出台, 为非政府奖项的繁荣注入了强心剂, 促使有条件的社会力量不断增设新的非政府奖项, 原有的非政府奖项也围绕激励自主创新这一核心目标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改革。非政府奖项宽泛的设奖主体、出于公益性的设奖动机、不断提高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科学的奖励模式等都为奖励自主创新成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9]168今后以奖励自主创新成果为使命的非政府奖项将越来越多, 也将催生一批新的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三进一步推动非政府科技奖励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 如何更加切实有效地发挥在激励科技人才和科技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 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是当前我国非政府科技奖励工作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 可以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 强化非政府科技奖励重点奖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
在评奖过程中, 应突出非政府科技奖励的自主创新性标准, 淡化科技成就的生产力标准;强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包括专利、版权和标准等, 鼓励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申报专利和版权, 鼓励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10]110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为根本导向, 加大在科技奖励中的专利考核指标, 在科技计划、科技成果等管理工作中引入专利考核体制;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的接轨和交流, 尽量引入国际通用性的创新判别标准, 避免孤芳自赏的奖励项目。
(二) 规范和加强非政府科技奖励的运行和管理
对科技成果的自主创新评价, 要有一个规范的科技奖励运行机制。因此, 必须建立良好的非政府科技奖励申报、评审机制, 实现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聘任专业人员或相关人员从事非政府科技奖励管理工作。同时,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奖励中, 提高科技奖励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在管理方式上, 可以引入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ISO9000族标准建立奖项的质量管理体系, 从过程的识别、方针目标的建立到管理职责、产品实现和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活动都由文件加以确定、都有记录作为证据, [11]87使得科技奖励工作实现规范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
(三) 加大对个人的奖励力度, 并适当向青年科技人员倾斜
目前非政府奖项中以科技人员为奖励对象的奖项已达122项, 约占设奖总数的56.7%。但从整个科技奖励体系来看, 人物奖的比重还是太低, 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热情。因此, 国家应引导更多的非政府奖项作出调整, 以奖励科研人员个人为主, 兼顾奖励项目, 新增的非政府奖项则应以奖励科研人员个人为主, 有利于形成项目奖与人物奖相平衡的科技奖励体系。历史经验表明, 青年科技人员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 而政府科技奖励的获奖人员年龄都较大, 因此, 非政府科技奖励应对获奖人员的年龄有所限制, 优先授予中青年科技人员,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后备人才。
(四) 重视奖项的品牌建设, 提升社会声望及影响力
非政府奖项要获得科学共同体的广泛认同, 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一些知名的非政府奖项都非常重视品牌建设, 以其鲜明的特色、规范的运作,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知名奖项之所以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是因为它的学术地位, 二是因为奖项本身设置的创新性和领先性, 在经过广大科学家群体的遴选后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和接受而形成较高知名度。因此, 对于非政府奖项的设奖单位来说, 要想创立国际知名奖项, 就必须把奖项创新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以保护和维护奖项的评奖服务、奖励机制的领先性和创新性。[12]86同时, 设奖单位要采取多种措施, 将奖项定位于当前的国际科学界的发展热点,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奖项的品牌化, 实现奖励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保持合理的奖项梯度结构, 并能根据科技发展的要求, 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推出新的奖项定位。
参考文献
[1]徐顽强, 熊小刚.科技奖励重在激励自主创新[N].科学时报, 2009-1-23 (A4周末评论) .
[2]徐顽强, 熊小刚.我国非政府科技奖励的发展现状、动因及趋势[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6) :13-16.
[3]钟书华.国内“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研究综述[J].软科学, 2008, 22 (6) :113-116.
[4]陈至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12) :4.
[5]陈传宏.激励自主创新, 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科技奖励, 2007 (12) :6-10.
[6]社会科技奖励登记审批名单[EB/OL].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 (http://www.nosta.gov.cn/) .
[7]乔振祺.中国社会力量设奖的成功范例:何梁何利奖[J].中国科技奖励, 2008 (11) :54-56.
[8]王炎坤, 等.科学奖励的社会运行[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92.
[9]姚昆仑.科学技术奖励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68.
[10]王大明, 胡志强.作为创新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科技奖励制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21 (4) :109-112.
[11]金华彰, 马彦冰.2000版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文件编制[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87.
7.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七
摘要:文章以资源基础观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从知识密集型商业组织、外部知识源、流程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通过对1 010家制造型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并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外部环境与组织创新下,企业流程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知识密集型商业组织未对企业流程创新能力产生正面影响外,其余假设均得到了验证。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商业组织;外部知识源;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结构方程
一、 引言
自Burns和Stalker提出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概念以来,创新能力的构建和组成要素以及创新能力对提升企业绩效的影响已被学术界和业界广泛研究。尤其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更是企业茁壮成长的重要驱动力。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中小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创新潜力、提升创新管理水平、完善创新机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和方向指导。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RBV),构建了从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外部知识源,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再到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明确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
二、 文献回顾和假设
1. 基于资源基础观视角的创新。根据RBV,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具有因果模糊属性的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资源,包括新品研发、流程创新和高效操作设备的能力。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众多有关创新类别的分类中,经合组织(OECD)于2005年提出的创新四分法:产品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获得了广泛的接受。本文研究除营销创新外的其他三类创新。根据OECD的定义,流程创新是指部署一项新的或能够显著改善生产或交付的方法。产品创新是指引一项新的或对其特性、预期用途有显著改善的产品或服务。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从外部获取有用的信息是一种简便而高效的途径。Souitaris将企业为建立知识流渠道和联系的努力分为两类:(1)扫描或审视外部信息;(2)与外部组织进行协作。创新源来自第一手外部知识的获取,这其中包括技术报告、使用专利数据库、参加会议和查阅科技出版物。在上述第一手外部知识中,专利被视为在技术层面对潜在创新最有用的知识源。使用专利数据库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具有潜在价值的研究领域的相关有价值知识。
第二类创新源来自与外部组织的合作。如我们常说的校企合作、研企合作等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KIBS)就是企业通过外部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获取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常用途径。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源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2a:外部资源与流程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2b:外部资源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3a: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与流程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3b: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流程创新通过降低提前期或减少运营成本来改组织生产和交付产品的模式。流程创新通过效率内部导向,促进企业采取成本领先策略,促进生产创新提升企业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流程创新能力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 组织创新。Armbruster等将组织创新分为两个维度,分别是组织内维度和组织间维度。组织内维度的组织创新发生在独立法人企业内部,而组织间创新则发生在相互独立的法人企业之间,包括跨越组织边界的新的结构或流程的组织创新,如签订合作协议等。
3. 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Camisón与Villar-López的研究认为组织创新对产品创新起着积极的作用。关于组织创新与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研究将技术创新作为输入或结果,研究技术创新绩效或技术创新努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另一类研究基于RBV,将创新能力作为组织技能,研究它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类,即研究流程创新能力和生产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与生产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略有不同,流程创新能力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首先,诸如物流水平的提高能够直接提升企业绩效;其次,生产工艺改进能通过诸如降低成本、提升产量等生产创新对企业绩效间接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Camisón-Zornoza等的研究表明,处于复杂环境下的企业,其科技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提升的影响力较弱。在此,本文引入环境不确定性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变量。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a:环境不确定性在流程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H6b:环境不确定性在产品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在控制变量方面,本文引入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作为工具变量。
至此,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如图1示。
三、 研究方法
1. 样本。本文的研究样本取自长三角地区,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小制造型企业。企业规模属性标准参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此次调研,共计发放2 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010份,回收率为50.5%。
2. 统计分析。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作为研究方法,运用SPSS 19.0(常规统计分析)与SmartPLS 3.0(结构方程建模)作为分析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3. 测量变量。
(1)组织创新。本文采用OECD、Camisón与illar-López的定义对组织创新进行测量,将组织创新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业务实践中的组织创新、工作场地组织创新和与外部联系中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2)产品创新。本文采用OECD对产品创新的定义,并使用Menguc与Ozanne的量表,包含5个题项。
(3)流程创新。本文采用OECD的定义及Tuominen与Hyv?觟nen的量表对流程创新进行测量,共包含7个题项。
(4)企业创新绩效。任何创新的成果最终都需要通过财务指标进行衡量。财务指标可以测量一项创新是否对市场有效或最终取得成功。销售绩效可以通过最近三年,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占企业总销售收入占比表示。这一指标被创新研究广泛采用。
(5)环境不确定性。根据Simchi-Levi等的风险定义和分类,影响企业运行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供应链风险,可测和可控程度是划分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标准。而风险的可测和可控程度与供应链运行环境密不可分。相同的风险管理措施,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本文考虑两个条件变量,环境的动态性和环境的复杂性。
四、 研究结果
1. 内容效度和一维性。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问题在实证研究中非常重要,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多角度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表1)。
首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运用方差最大化旋转。由KMO和Bartlett检验可以看出,KMO为0.886,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显著性为0,表明检验可以接受。
其次,本文所研究的10个一阶构念,均不存在因子交叉载荷现象,即构念内的因子载荷大于0.4,且不存在交叉因子载荷现象。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327%,说明调研结果满足数据一维性要求。
最后,在信度方面,Cronbach's a为0.972,高于0.7门槛值,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较好,即信度好,该问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2. 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从表1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汇总可以看出所有的组合信度(CR)均大于0.6,说明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根据平均方差抽取值(AVE)的结果可以看出,各构念维度的AVE均大于0.5,聚合效度质量理想。根据构念维度的因子载荷大小,所有构念维度的测量指标在本维度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且在其他维度的因子载荷均小于0.3,表明不存在因子重叠。通过检查各构念维度内的AVE是否大于各构念维度间的决定系数,可以判断构念的区别效度,从表2可以看出,本文各构念的区别效度良好。
3. 主模型分析。通过使用SmartPLS 3.0,可以得模型的路径系数和显著性(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本文的4个内生变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74、0.551、0.638、0.718,均高于临界值0.10,且达到中或强水平,表明各构念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在所有假设中,除H3a拒绝外,其余假设均得到了支持。调节效应方面,环境不确定性的路径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环境不确定性越高,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产生的创新绩效越弱。另一调节效应,组织创新的路径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组织创新越强,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产生的创新绩效越强。本文的两个控制变量对研究未产生影响。
4. 异质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的异质性问题源于调查数据中存在的亚群,参考Dong等的研究方法,采用分层聚类对样本按照供应链复杂度的高度程度进行分组,然后对路径系数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两类调节效应的作用不尽相同,环境产生逆调节效应,即环境复杂性越高,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所产生的创新绩效越弱。组织创新则相反,即组织创新越强,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所产生的创新绩效越强。这一点可以从路基系数差异上看出。
五、 结论
本文以资源基础观为基础,通过对1 010家中小制造型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知识密集型商业组织、外部知识源、企业流程创新能力、企业产品创新能、企业创新绩效以及两个调节效应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对外部知识源的获取产生正面影响。说明企业应重视借助外部科研机构获取科技情报,利用第三方组织帮助企业及时获取前言信息,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其次,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对产品创新产生正面影响,外部知识源对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产生正面影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善于与外部机构协作,通过外部机构提供的知识源,提高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
再次,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是为众多学者研究所证明的,表明只有创新才是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源泉。同时也表明,作为中小企业,不应盲目做大,而应将眼光放在做强上,只有高质量的规模才能持久保持。
最后,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不同的调节效应说明,企业在创新和将创新转化为绩效时,应重视环境和组织创新,适时地通过组织创新对环境做出反应。
参考文献:
[1] 吕一博,苏敬勤.“创新过程”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结构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8):58-64.
[2] Coombs J E, Bierly P E.Measur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下转第63页)[J].R&D Management,2006,36(4):421-438.
[3] Ortega M J R.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moderating rol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12):1273-1281.
[4] Statistical O O T E. Oslo manual: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R].Publications de l'OCDE,2005.
[5] Souitaris V.External communication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newly industrialised country: a comparison of objective and perceptual results from Greece[J].Technovation,2001,21(1):25-34.
[6] Camisón C, Villar-López A.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s an enabler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1):2891-2902.
[7] Armbruster H, Bikfalvi A, Kinkel S, et al.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challenge of measuring non-technical innovation in large- scale surveys[J].Technovation,2008,28(10):644-657.
[8] Camisón-Zornoza C, Lapiedra-Alcamí R, Segarra-Ciprés M, et al.A meta-analysis of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ize[J].Organization Studies,2004,25(3):331-361.
[9] Chin W W.PLS-Graph user's guide: CT Bauer College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Houston, USA[M],2001.
8.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八
填写方式:在符合的选项后打“√”或直接填写在横线上。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所在县(市、区):,创办年份:, 注册资本:(万元), 总资产:(万元), 净资产:(万元)所属行业:,主要产品:, 企业产权性质: 国有及国有控股 □; 三资 □; 民营企业 □; 上市公司 □ ;企业职工人数: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占职工比重% ; 从事研发工作人员人;高级职称人数人;中级职称人;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1、贵企业设有专门技术研发机构吗?① 没有 □ ; ② 有 □,那么,研发人员有人 如果有,那么,研发机构设在:① 企业内 □;② 大学、研究机构 □;③ 国外 □ 如果有,那么是:
①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②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③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④ 未申请认定
如果有,那么,贵企业研发机构的组织形式为:
①企业独自组建 □ ;② 与高校、院所合作组建 □ ; ③ 与国外机构合作组建□
2、贵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是:
① 对市场产品的模仿 □;② 引进国外技术□; ③集成创新产品□;④ 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以后产品□;⑤ 自己原始创新产品□;
3、贵企业主要技术创新方式是:
① 企业独立研究开发 □; ②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③ 委托科研机构开发□; ④ 与大企业合作开发 □; ⑤与国外机构合作□;⑥ 购买或引进现成技术成果 □
4、如果,贵企业购买技术成果,那么,技术来源地是:①省内 □;② 外省市 □;③ 国外 □
5、贵企业开展创新的技术来源机构是:
① 大学 □; ②研究院所 □;③ 国内大公司 □;④ 国外大公司 □;⑤ 国外研究机构 □;⑥企业内部 □
6、您认为贵公司与国外同行的技术差距如何:
①很大 □; ② 有一定差距□; ③ 差距很小 □; ④ 没有差距 □; ⑤ 国际领先 □
7、贵公司现有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① 市场营销 □ ;② 技术创新 □;③ 模仿能力 □; ④ 成本和价格 □;⑤ 管理 □
8、近三年贵企业年平均有多少研发项目在进行
① 1个以下□;② 2-5个□;③ 5-10个□;④ 11个以上 □ 其中,贵企业自己主持的研发项目(个)
9、贵企业正在研发项目是:
①对现有产品改进 □;② 未来2年内投产的新产品 □; ③ 未来3-5年内投产的新产品 □
10、贵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的主要方式:
① 购买设备□;② 购买专利□;③ 购买样品 □;
④ 聘请国外技术员 □;⑤ 购买图纸、技术资料 □;⑥ 其它:
11、贵企业获取国外内技术信息的主要途径为(最多选3项):
① 参加各类展示会 □;② 杂志和报纸 □; ③ 视频媒体类 □;④ 互联网 □;⑤ 科技中介□;⑥ 朋友交流 □; ⑦ 参观访问 □; ⑧ 行业会议 □;⑨其他 □
12、贵企业技术人员主要来源:①自己培养 □;② 引进□;③ 留学归国 □;
④学校分配 □ ; ⑤ 聘请国内外专家 □
三、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与绩效
1、贵企业近三年专利情况:
1)专利申请数:(件),其中,发明专利:(件)
2)专利授权数:(件),其中:发明专利:(件)
3)购买专利数:(件),其中,发明专利:(件)
4)使用专利数量(件),其中,发明专利(件),国外发明专利(件)
2、贵企业近三年新产品开发情况:
1)开发成功新产品数量:(个); 其中,国家级新产品(个);
省级新产品(个);地市级新产品(个);企业新产品(个)
2)贵企业产品商标是:
① 国家驰名商标:(个);②省级著名商标:(个);③市地级著名商标(个)
2、贵企业的技术标准是:
① 国际标准 □;② 国家标准 □;③国内部委、行业标准 □;④ 企业内部标准 □
3、贵公司是否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制定:① 有 □;② 没有 □
4、贵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技术诀窍、技术秘密等非专利技术吗:① 有 □;② 没有 □
四、企业技术创新自主性与外部依存度
1、贵企业立足于自身力量开展技术创新最缺乏的是:
① 人才□;② 资金 □;③ 技术信息 □;④ 政策□;⑤管理 □
2、贵企业主持研发国内外最新技术的能力,请您打分(最强10分,没有为0分):分。
3、贵企业技术创新依赖企业外部科技的程度?请您打分(强10分,没有0分):分。
4、贵企业技术创新依赖外省科技的程度?请您打分(强10分,没有0分):分。
5、贵企业技术创新依赖国外技术的程度?请您打分(强10分,没有0分):分。
6、贵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服务?(最多选2项)
① 技术中介 □;② 科技成果转让 □;③ 人才培训 □;④ 技术指导 □;⑤ 合作研发□
7、我省大学为贵企业提供了哪些技术创新支持:
① 提供人才 □;② 转让科技成果 □;③ 提供科技咨询 □;④ 提供试验、测试□;⑤ 没有支持 □;
8、请您为省内科研机构及科技服务中介在企业自主创新中发挥作用打分:(满分10分)
五、企业自主创新经验
1、贵企业自主创新管理经验:
1)自主创新战略:①非常明确□;②比较明确□;③一般□;④不明确□;⑤非常不明确□
2)技术组织机构:①非常健全□;②比较健全□;③一般□;④不健全□;⑤非常不健全□
3)技术人才队伍:①非常充足□;②比较充足□;③一般□;④不充足□;⑤非常不足 □
4)人才激励机制:①非常完善□;②比较完善□;③一般□;④不完善□;⑤非常不完善□
5)创新型文化:①非常强□;②比较强□;③一般□;④不强□;⑤非常差□
6)对外技术合作:①非常充分□;②比较充分□;③一般□;④不充分□;⑤非常不充分□
7)技术知识储备:①非常丰富□;②比较丰富□;③一般□;④缺乏□;⑤非常缺乏 □
8)创新领导: ①非常正确□;②比较正确□;③一般□;④不正确□;⑤非常不正确□
9)内部创新机制:①非常协调□;②比较协调□;③一般□;④不协调□;⑤非常不协调 □
2、下列哪种科技成果在贵企业中的转化效果最好:
① 企业自己研发的 □; ②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的 □; ③购买的 □ ;④国外引进的 □;⑤ 其他(请注明)
3、贵企业对研发人员的主要奖励方式是:(可以多选)
①一次性项目奖励 □; ②岗位工资 □;③ 期权 □;④ 收益分享 □ ;⑤ 职位晋升 □;
4、贵企业经常开展职工全员创造、革新活动吗?① 有 □;② 没有 □
六、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
1、您认为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内部因素有哪些:(最多选3项)
① 缺乏创新意识 □; ② 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③资金投入不足□; ④ 产权不合理□; ⑤缺乏明确目标□;⑥缺乏团队精神□;⑦内部激励制度不完善□
2、您认为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哪些:(最多选3项)
①技术市场不健全□;②政府支持不力□;③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④缺乏技术支持□;⑤技术人员留不足□;⑥社会文化氛围不利□; ⑦市场对自我技术接受程度低 □;
3、为什么企业不愿意开展自主创新:(最多选3项)
① 风险太大□; ② 周期太长 □; ③ 管理太难□; ④ 国外引进见效快□;
⑤ 自我技术水平低 □;
4、您认为国内科研机构、大学对企业自主创新作用大吗?
① 非常大□;② 比较大□;③ 一般□;④ 不大□;⑤ 没有多大作用□
5、您认为,政府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应该发挥哪些作用:(最多选3项)
① 开展产学研合作□;② 搭建科技条件平台 □;③ 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④ 提供创新基金 □; ⑤ 设立科技孵化器 □; ⑥帮助引进人才 □; ⑦提供优惠政策□;
6、贵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最希望政府做哪些工作:
①专项支持(贷款贴息、低息贷款、财政专项支持等)□;② 税收减免□;
③ 政府采购支持 □;④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⑤ 提高办事效率 □;⑥ 保护知识产权□;⑦ 其他(请注明)。
7、您认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方面原因是:
① 市场秩序不良□;② 市场信息不充分 □;③ 市场竞争不充分 □; ④不正当竞争□;
8、您认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方面原因是:
① 研究机构技术成果太少 □;②研究机构科技能力有限 □;③企业与科研机构缺乏沟通 □ ④ 科技与生产脱节 □; ⑤缺乏基础研究支撑 □; ⑥科研机构服务、合作收费太贵 □;
9、您认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方面原因是:
① 政出多门□; ② 办事效率低□; ③ 办事不公开、公正 □;④投入不够□;
10、您认为我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1、您认为,目前各类科技服务中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①很大□;② 较大□;③ 一般□;④不大□;⑤ 几乎没有作用□;
七、开放题
9.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九
学生姓名:
专业: 2011年秋季研修班会计学学号: 12020111119
一、基本概念和内容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提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研究文献的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在经济大环境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在此前提下,党中央要求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从而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当今发展的需求,结合世界经济环境发展大趋势,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因此我国必须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指向,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实行自主创新。
三、进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及现实意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又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国家外部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从制度、体系,从政府、企业多方面进行完善和努力。制度是一切政治经济行为有序发展的保障,有力的制度执行可以规范现有的创新体系,加大自主创新积极性,同时引导我国在通往创新型国家道路上的良性发展。因此,本次研究主要从政策或制度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举措。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1、阐明提高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已经有20多个,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丹麦、芬兰、瑞典、新加坡等。2000年以来,我国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2009年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1.7%,创历史新高。尽管从数据上来看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自身相比有所提高,但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必须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创新驱动型,以适应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完善资源配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且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下,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如此现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
新能力是根本出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将大大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资源利用配置。同时提升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分配方式的合理性,达到有限资源使用最大化。
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可以避免在生产技术上依赖于他人,在产品销售上受制于他人。拥有创新优势,可以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站稳市场,获得与外来产品对抗的能力。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位,就必须把科学技术置于优先地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政策或制度方面的举措
(1)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提供资金筹集简便途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建立创新型国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企业的执行上。因此,充分调动企业自身创新积极性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从制度上要给企业宽松的环境进行自主创新,同时引导并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可从税收及融资制度上加以改变。税收方面可对高新技术等企业可在现有基础上降低其研发税负;重新整理规范自主创新领域与行业,对不同类别的创新技术有重点地实行不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企业如果愿意帮助学校或者其它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政府可以适当对其给予减税,增加企业投入到科技领域的积极性。融资方面需简化企业研发技术融资的审批手续及流程,提供多种融资方式,尤其对于小型技术企业可提供专项技术研发基金。同时制定出合理的还款方式,可按不同还款比例分期偿还,以便加速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投入资金变为技术产出、技术更新带来的经济效益重新转化为资金、资金的再投入转化为更高层次技术研发的良性循环。
(2)坚持人才培养,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企业要创新,国家要创新,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来支撑。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另一关键。发展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不在一朝一夕,需要持续不断地执行相应制度措施,从基础做起,有计划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从教育体制上就要有所保障。培养大批技术型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坚决推行素质
教育,提高师资水平,在城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加大制度执行力度保证乡镇等地的教育水平。将技术研发与技术实践相结合,培养人才全面发展。其次,完善制度以提倡创新精神,营造集体创新氛围。政府要和企业相互配合培养创新人才团结协作、钻研科学的精神;要具备相关政策保护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同时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再次,吸引创新型人才,扩大队伍,保证人才不对外流失。可有计划地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水平,完善职称和人员选拔制度,使专业技术人才术业有专攻,有更好的空间施展其才华。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已经在财政政策、研发投充、物质奖励等多方面作出努力,鼓励企业及全社会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書关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我国的自主创新程度在近几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对于我国来说,未来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之路还很长,需要政府和企业互相配合,在体制、机制、文化、国民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共同打造出一个协调的创新环境,激发社会各界对于自主刓新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0.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十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迅速成为世界贸易出口大国。然而,受技术水平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进口产品多为国外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创新技术,以提高我国国际贸易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来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现本文就重点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几点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共同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对外开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来说,技术的创意一直是重要的促进因素。技术的创新在提升本国和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另一方面上,提升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同样可以推进技术的创新。可见,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可以相互影响。由于现如今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研究人员加强对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力度逐渐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且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是研究与国际贸易实践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
一、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1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
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直接引进技术,能够提高本国两方面的技术能力,并最终影响到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无论引进的是成套生产设备等硬件,还是专利技术等软件,都直接提高了本国的技术存量水平,从而也提高了该国有形的技术能力。其次,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也能提高发展中国家隐含的技术能力,因为技术的引进常常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员工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的过程。比如,企业在引进技术项目时一般都要求附带的现场指导和培训计划,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接受培训和技术应用的实践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所有隐含在企业员工身上的技术能力的加总就等于一国隐含的技术能力,也就是说,技术引进通过促使企业员工学习、掌握新技术而增强了一国的技术能力。反过来,这些技术能力又为发展中国家以后的技术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二次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1.2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诱导反应机制
国际技术贸易是一种融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甚至政治为一体的复杂过程,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从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角度而言,国际技术贸易的外部效应主要表现在它改变创新主体的内在意识,并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得发展国家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更加灵敏,最终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1)国际技术贸易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意识进行改进和完善。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意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严重的劣势。这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性质以及社会发展形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上看,保持传统的社会意识结构比较常见。在技术创新方面,发展中国家逐渐进入恶性循环的发展趋势,在一段时间内技术创新的水平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由于受到生产力以及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这种循环模式还无法直接被克服,急需一种推动力。国家技术贸易可以有效地解决创新意识方面的问题。在很多国际零售经营企业当中,采用技术创新的形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另外,经营模式也得到了高效的创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和其他的工作人员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观念上都得到了提升。在这种模式下,二次创新也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国家的创新意识对发展中国家创新机制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所进行的创新指导工作可以给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将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转化,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国际技术贸易的进行对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意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创新意识,必然会加强对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视程度。
(2)国际技术贸易的进行对创新主体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反应机制会变得更急灵活和高效。一些技术性相对较强的企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必然需要对意识和管理方式进行转变,将创新的因素融入到其中。企業内部的制度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加强对内部环境的改进和优化是企业发展的重点。企业在对技术部门的工作模式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需要以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观念作为依据。在进行人员培训以及技术指导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技术作为支撑。因此,提升技术的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配套资金的应用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现如今,国际知识产权以及相关制度的贯彻和落实,不仅提升国际技术贸易进行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还实现了技术应用的系统性和同一性。如果缺乏相对比较完善的专利制度和统一标准,必然对国际市场上的技术应用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国际技术贸易应用的过程中,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力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中国家应该认清形势,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在稳定本国技术的基础上,推进技术水平的创新,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1.3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具体影响作用
1.3.1国际贸易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所需的信息
所谓的国际贸易就是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信息的传递。各国之间要想对产品的质量以及技术含量进行了解,必然需要将国际贸易作为最终的载体,国家的技术企业在提升本国产品技术质量的过程中,为各国的交往提供空间。
1.3.2国际贸易可以提升产品技术的创新性
从国际各种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可以看出,产品的类型较多,除了成品之外还包括各种中间产品。有些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难度较大,因此引进先进的技术意义重大。提升技术创新的步伐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生产效率方面都具有优势作用。不仅如此,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国际贸易产品的成本,提升创新能力。
1.3.3国际贸易有利于收集用户对技术创新的建议或意见
用户使用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后,通过畅通的营销渠道会积极提出使用产品的技术创新方面的建议或意见。实践证明,贸易量与建议的数量成正相关的关系。
1.3.4国际贸易集聚效应能够加速技术创新
国际贸易集聚效应能够体现在增量贸易的区域选择方面,受到特定区域国际贸易存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区域国际贸易量增多,贸易交流发生在此区域机会更多,因而会带来一定的知识与技术扩散,从而促进该区域的技术创新。一般情况下,国际贸易集聚的区域会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来进行投资,中国就是很好的例证,比如北京的中关村。
二、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2.1技术创新改变了我国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
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有着较大的影响,随着国际贸易技术的不断创新,其产品结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更好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逐渐被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所取代,而且这类新产品在国际贸易产品中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对技术进行创新,还可以提高贸易发展速度,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有着引导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很多国家在应用新的技术后,服务产业的结构得到了改善,而且各行各业发展越来越快,这对国际贸易往来有着促进作用。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起步比较晚,在实行技术创新后,国际贸易发展水平有所提高,而且国际地位有所提升。通过实践可以证明,技术创新可以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应用这些新的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技术是各国竞争的核心力量,也在市场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技术交易的过程中,提高增加该国的贸易额,所以,相关人员要重视技术的创新工作。
2.2技术创新改变了我国产业结构以及国际分工
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其还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对该国国际分工有着指导作用,在应用技术创新后,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这种变化会引起社会分工的调整,改变了国际分工,所以,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很多产业在应用技术创新后,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生产效益也有所增加,对国际贸易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对贸易额的增加有着促进作用。国际分工改变后,国际贸易结构会更加完善,国际贸易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也更加规范。
2.3技术创新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以及效益
国际贸易在应用技术创新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贸易效率以及效益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这对我国经济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应用了互联网技术,这增加了交易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可以促进交易双方的往来。比如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其也是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其也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国际贸易结构,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电子化形式,改变以往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后,我国国际贸易的效益大大增加了。
2.4技术创新提高了国际贸易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创新后,我国国际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了,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相同的产品,哪个国家的产品價格更低,则更有市场竞争力,在当前国际市场中,竞争比较激烈,技术技术创新后,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可以提高国际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可以促进该国产品更好的出口。我国在应用技术创新方法后,产品出口量大大增加了,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中地位有所提升,这很好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技术创新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可以实现产品净出口的增长,降低产品的价格,可以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优势,所以,为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需要对产品的生产技术进行创新,只有做好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对策
3.1对国际贸易结构进行调整
在当前国际贸易市场中,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是在对高新产品进行生产加工时,却存在较多的问题,这类产品需要应用先进的技术,要对传统的技术进行创新,这需要对国际贸易的结构进行调整。我国为了提高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应用了较多创新的技术,而且实现了传统技术向密集型技术的转变,我国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企业进行了大力的支持,企业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产品创新以及技术研发。
3.2加强技术创新的市场投入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给予企业较多的支持,需要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还要鼓励企业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具有创新的意识,要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提高创新的意识,还要采用经济杠杆的原理,对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进,增加企业的贸易往来途径,要多应用创新的技术,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与约束。
3.3加速发展技术市场
我国的技术市场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目前需要不断的加速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加快技术的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企业的不断创新。
3.4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人才机制
人才是高新技术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加强本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重视对于高新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需要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完善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用人激励机制,从而最大限度的进行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
四、结束语
11.技术预见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 篇十一
技术预见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对于社会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技术预见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可以说, 美国是技术预见的先驱者, 也是开展技术预见理论研究最早的国家。但受当时国际局势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美国将研究重心转向了“适应未来”的技术预测, 逐渐放弃了“塑造未来”的技术预见。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 技术预见受到了日本工商界及学术界的重视。技术预见逐渐成为日本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日本技术预见由政府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 预见结果直接形成政府、科技界、企业界等多方都能接受的产业政策、技术开发政策、科技发展规划, 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受到企业界、政府广泛的认同。技术预见不仅对日本的科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全球技术预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谓技术预见是指在对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和社会整体化预测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分析手段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 从而为国家和行业的产业规划和技术发展规划服务。1990年以来, 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许多国家纷纷开展技术预见研究工作。在我国, 技术预见也受到高度重视。“十五”期间发布的《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见工作”, “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都强调了技术预见和自主创新。学术界对技术预见的研究方兴未艾,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国家制订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技术预见的必要性
同世间万物一样,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必要的资源支撑。但在一定的经济环境和资源条件下, 任何国家都会面临着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以达到资源消耗最少与发展速度最快的问题。相比不断增长的技术需求, 资源总是相对稀缺的, 如何最小化资源使用的机会成本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把有限资源用得更好, 就要求政府从社会总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合理规划, 加强对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主动引导, 合理地避免科技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这一切就需要对未来有一个了解和判断, 这是技术预见的重要背景。
技术开发是一种具有风险的科研活动。技术开发的结果并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本身, 还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技术必须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太过超前, 人类的思想认识还达不到技术所需的程度, 则会造成先进技术很难被人类社会接受的情况。另外, 技术必须与当时的经济环境相适应, 先进技术缺乏经济环境的支撑, 也如无本之木无法开花结果。因此, 进行技术预见就非常必要, 可以为技术开发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将技术开发的风险降到最低。
科技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科技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人民科技素养的提高。人民科技素养的提升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技术预见是技术普及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公众提高科技素养的一个重要渠道。一方面, 社会公众对新技术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 使不同立场和观点充分地展现在公众面前。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和磋商, 对新技术的方方面面进行衡量斟酌, 最后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可通过政府发布的技术预见报告, 了解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信息。所以说它是社会公众提高科技素养的一个很好方法。不仅如此, 它还能督促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向公众揭示新技术的潜在风险, 并且自觉地约束自己”。
技术预见的作用与意义
1. 技术预见聚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有利于增强综合竞争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生存的压力迫使企业将注意力集中于眼前的现实问题, 对于长期的发展问题考虑得较少。技术预见活动可促使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经济界以及社会各界将注意力投向中长期战略规划, 着眼于整个国家和所在部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技术预见, 我们可以找出对于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技术, 优先支持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具有长期影响的国家战略技术, 开发一批对重要产业、区域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密集群,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为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互动平台, 有利于抢占先机, 重点突破, 实现跨越式发展。技术预见还向广大公众和决策者提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有关信息, 包括潜在的研究机遇、未来研究可能面临的威胁和困难、相关技术可能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因此它本身也是一个创新文化塑造、科学普及和社会理性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2. 技术预见对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
技术预见是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的预测, 是在人的创造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基础上, 通过集思广益科学论证, 对在特定时期内, 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如何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科技发展成果进行规划。但技术预见又不仅仅具有“预测未来”的功能, 更加强调“塑造未来”,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技术预见成果是确定规划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的重要依据。其次战略规划需要社会共识的支撑, 技术预见提供了一种应对未来挑战的新的认识方法, 技术预见的主要方法——德尔菲法, 实际上就是专家及社会智力资源的集中、碰撞和集成的方法。技术预见过程促进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专家、社会公众的协调与一致, 其精髓是着眼于远期未来的沟通、协商、合作与承诺。最后技术预见文化是创新文化的重要方面, 也是科技规划的基础条件。社会的预见意识和预见能力将是把握机遇、应对变化的必要条件, 也是科技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智力保障和社会基础。”
3. 技术预见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作用
技术预见活动是在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以及资源环境、要素禀赋的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其目的是预见最适合各个区域发展的, 对该区域能产生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通过技术预见, 引导国家对不发达区域进行重点科技领域投资。这种引导要改善过去国家对地方的单方面财政扶持的局面, 而地方并没有发挥主动性去发展其本地产业技术, 只是懒惰地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技术预见活动不仅对发展好的区域具有引导作用, 引导其产业结构向更好地水平发展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也能对发展落后的区域进行引导, 引导其开发区域内最具有价值的技术, 通过技术创新来支撑该区域的产业发展, 增强区域的竞争力, 培养区域的主导产业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使得各个区域都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达到效益最大化, 使得各个区域在全国的产业分工中取得合理的位置。
技术预见指导我国企业自主创新
技术预见的类型, 按地域范围可以区分为宏观层次的国家或跨国、国际性技术预见, 为制定国家科技政策提供服务;中观层次的区域或区域群技术预见, 主要由地方政府来组织;微观层次的园区或企业技术预见, 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或者研究机构选择科研项目服务。
宏观层次的技术预见可强化国家创新系统中包括企业在内的不同行为角色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为促进不同创新者之间的合作提供富有成效的机制。它创造了企业与大学的广泛而紧密的联系, 促进知识和信息更自由地在不同行为角色之间流动, 从而从整体上促进产业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培育和有效发挥。宏观层面的技术预见侧重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 更加关注的是经济、社会与技术的协同效应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 宏观层面的技术预见可为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指明方向, 帮助企业识别产业技术发展的未来走向和机会, 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技术风险, 指引企业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 帮助中小企业充分把握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宏观技术预见要求全局性和前瞻性, 而区域技术预见则应注重区域特色和竞争性, 力图使区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得到完美结合。区域技术预见的关键是避免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脱节, 防止科技成果需求与供给双重过剩。与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相比, 区域开展系统的技术预见, 可以促进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表现在:区域技术预见有助于本土企业对产业领域布局和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合理性做出正确的评价, 形成清晰的创新战略目标。区域技术预见可以充分考虑各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突出区域特色, 避免产业发展的趋同性与科技规划的同构化现象, 以取得区域比较优势。本土企业可借助于区域技术预见, 利用本土市场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优势, 实行超前战略规划和决策, 加快技术创新, 开发出自主核心技术, 创造出本土优势, 从而建立起相对于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区域技术预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定位, 对市场的激烈变化有更强的传导性, 并提供了与企业紧密相关的产业技术路径。本土企业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更容易从中遴选技术重点, 筛选适合自身特色的突破点, 把握未来特定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更有利于提升企业原创性或突破性创新能力。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推荐阅读:
技术引进的必要性11-11
浅析产品技术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11-26
白酒产业技术创新与品牌塑造的研究11-08
技术战略与创新07-23
高级技术人才引进协议08-10
组织激励与技术创新08-04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10-02
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10-30
许昌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工程 实施办法(暂行)08-27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心得体会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