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

2024-10-13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13篇)

1.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 篇一

不知道你现在学没学 PLC技术跟CNC技术如果你已经学到这两门课了那你就不应该再迷茫了

PLC就是机电一体化的专门课程也就是把机械跟电子电路合成为一体使机械从原先的机械控制转为电子程序控制的技术 简单来说跟数控机床意义差不多可是并不是出来专门干数控机床的国家已经明确发展方向 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电子化咱学的就是这个技术

CNC可不是中国网通是数控技术的名词别搞错了 这两门课非常重要毕业后薪水很客观 但是跟你的能力是直接挂钩的要求会看图纸 理解并且可以维修设计机电产品 那你就厉害了我们PLC的老师是好几家工厂的外聘设计师 年工资60多万 还不选其他油水你得自己好好钻研一下你就明白潜力巨大了

我也是学这个专业的,但后来我进行了升本考试,学的是机械.还不错,就业不困难,但一般都是去了干活,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有所晋升,毕竟不和机械打打交道没法开发或者设计,所以学机械的都要下工厂.不过就业很好说,尤其南方特别容易.我的同学升的电气.也不错,但没有机械就业广,他们都说我碰对付了.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是机电专业,希望你有一项专长,比如机械计算机绘图学的不错,或者电路设计绘图不错,也可以,我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范围广,但不精.都多多少少设计一点,但都是皮毛,没有本专业的学的深,希望在某一方面多下工夫.总的来说就业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不会是很清闲的工作,要有心理准备.2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

2、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机电一体化好像是计算机和数控的结合 相对来说难度要高一点吧 我学的是数控技术 我觉得既然你要选择了它 你必须要喜欢它 其实一名好的数控师也是很抢手的 至于你说的发展前景 我这么告诉你 在发展好的地你可能会不断完善自己 在相对薄弱的地区 你可能就是稀有资源 那么价值自然就体现了

1如果向钱看的话,数控技术当然比普通的要轻松点,半桶水的和学徒自然的就低了,但是数控牛叉点的技术自然的比普车的要高

2电工电子技术运用广泛,不算累!牛叉的电工工质高的也不少,同样半桶水的就混不开了但是基本能保证有饭吃,在哪都不会饿肚子。

3计算机,工资高,压力同样也高!没技术的没人要的4焊接工质一般和一般的数控操作工工质差不多,工作强度就要看你们到底做什么了,技术牛叉的除外

5钳工我不熟我只知道有点点累

机电一体化通常是高职、技校或者大专开设的专业,机电并重。

电气自动化通常是大学的专业,更偏向于电,机械只作为辅助课程来开。

从课程上讲,机电一体内容相对浅显,侧重于应运;电气与自动化开设的课程较多,内容深奥,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设计开发的能力。

从就业上讲,两者都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就业都不难。取决于个人的学历和能力能方面。综上,如果你考本的话,一般都是电气自动化和机械自动化,基本上没有机电一体化了,因为现在学科都分比较细。

专科或技校出来的机电一体化都是技工类型的工作,本科出来的电气自动化或机械自动化,都是工程师方向的。电气和机械找工作都非常好找,要是你能力可以的话,找一份好的工作也是没问题的。如果学的好的话,一般电气人员都是去研究所做技术开发人员,刚进去应该在4000左右,因为地区差异什么的,只给你一个大概的数据。而且前景很广阔~~~ 我就是搞电气的哈~~~呵呵

我支持你学习自动化控制技术。我与下面一位兄弟意见相反。

理由:机电一体化,机电,可以分为两部分,1、机械制造业电机

2、数电 电工自动化控制

自动化控制:不但工资高,而且岗位多,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变频器,你认识吗?

关于技术改造你明白吗?

中国21世纪工控行业的前景你看过了吗?

在十五内中国工控行业将是高速发展,而且将提昌节能环保,变频技术是节能环保用到的,自动化更是生产技术的提高,所以,节能环保,提高生产技术,都是目前国产工业要走的技术路线。

关于以前这些内容,你可以去,阿里吧吧,慧聪网,工控网,自动化网。你上网找一下就明白了。

自动控制是偏电专业的,制造是偏机械专业,其实按照目前社会发展看,自动控制前景好,但是往往自动控制专业工作不如制造专业好找工作,你想,一个工厂加工零件,一但设备确定,那工艺流程就确定了,可能干一段时间觉得不合适会对流程进行调整,这时可能会用到自动控制,但是改变工艺流程肯定不会很频繁,比如你家的卧室父母住的和自己住的会经常调换吗,答案是不会,你都嫌麻烦,工厂也嫌麻烦,工厂麻烦那是要投资的,老板最喜欢少投资多收入,只要这种生产手段对效率影响不大,一般不作调整。像现在南方招工都是要操作工,这就用到制造技术,因为加工零件的工人很缺,当然,你要是高材生肯定不会去南方打工,我只是举个例子说明情况,不过现在社会上不论是学历高低,情况差别不大,我是学自动控制的,今年学校招聘学机械类的差不多都找到工作了,学电专业的大部分工作还没着落,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这些偏电专业的招聘比较少。当然这可能只是部分情况,仅供参考!还有就是想告知你的,就业前景好不好对于你的工资应该是不成正比的,很多事

实都说明这点了,比如现在社会很繁荣、富裕,但是穷人、没钱的不在少数,就业前景那是大方向,虽然前景很好,但是这受地域、文化、工业等的影响,某种技术在北京、南方发展很好,不一定就去这些地方,你虽然学的专业前景很好,但无用武之地!你最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专业,有兴趣学的效果一定好,技术过硬才是真金!希望对你有帮助!

2.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 篇二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方案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战略,探讨城乡医保一体化的实施步骤势在必行。

1 因势利导积极推进一体化

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既要抓住已经成熟的时机大力推进,又要选择正确的步骤和政策措施科学推进,走规范、衔接、统一的路子。

1.1 规范城乡各项医保制度

城乡三项基本制度的规范运行,是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据应当是社会保险法律法规。要在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框架下,稳定职工医保;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将大中小学生纳入其内;提高新农合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使个人现金负担降至30%以下。现在有一种苗头:看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并轨是大势所趋,有的地方产生了放松管理和等待整合的现象。其实,加强规范化管理才能为整合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1.2 有序衔接城乡医保制度

县级或地级统筹地区范围内,保持现有法定的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同时促进城乡衔接,消除县(市)、区之间的差异,城区与乡镇之间的差异。消除差异的路径是实现覆盖对象、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经办管理的“五统一”。这是目前苏州市的成功做法,尽管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尚未完全并轨,但由于实现了“五统一”,体现了管理上的一体化,城乡参保居民在苏州各统筹地区间就医实现了一卡通。

1.3 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并轨”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由现有的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元格局整合为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二元格局。有的提出实行“大整合”,即将城乡各项医保制度整合为城乡全民“一元化”的医保制度,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1.4 谁整合谁受益,早整合早受益

只有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才能发挥大数法则效应,增强制度的抗风险能力,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医保差距,建立公平和谐的医保制度,促进可持续发展。天津市城镇居民医保制度与新农合并轨后,一举改变了原新农合10个区县的手工操作方式,将网络服务平台迅速拓展至全部涉农区县,大大减轻了参保患者就医的垫资压力;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制度整合前,新农合住院率达10.09%,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医保住院率下降到6.95%,下降了3.14个百分点;次均住院费用支付比新农合提高101.8%,个人负担率比新农合降低2.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已经显示出政策和经办管理优势。宁夏、成都、杭州等地,也取得了类似的整合绩效。实践告诉我们,谁整合谁受益,早整合早受益。

2 城乡医保一体化与“人人享有”关联密切

新医改文件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然而,城乡分设、管理分离的制度设计难以实现人人享有。

2.1“漏保”、“断保”与重复参保并存

目前在全国范围,“漏保”、“断保”或重复参保现象肯定存在,而且绝非一城一乡的个别现象。但是,究竟有多少人“漏保”、“断保”或重复参保,谁也说不清,想说清都难。难的根本症结在于管理缺乏城乡统一性。

由此可见,在城乡制度分设、管理分离的情况下,想建立稳定的参保机制是困难的。解决“漏保”、“断保”和重复参保问题,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势在必行。这已被实现城乡一体化地区的实践所证明。从老百姓“人人公平享有”出发,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化之路。

2.2 基本医疗保障的刚性与尺度

城乡一体化的医保制度,其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肯定要强于和高于城乡分设的医保制度。但在实现城乡医保一体化后,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即“保基本”这个原则不可动摇。根据相关文献解读,基本医疗服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财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卫生服务能力和大多数人的卫生服务要求,保证向全体人民提供一定水平的、负担得起的、成本低、效果好的医疗服务”。通俗地讲,所谓基本医疗服务就是:从需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从服务来说是能够提供的,从经济上来说是可以负担的。这里的“必不可少”就是刚性,“能够提供”和“可以负担”就是尺度。

3 有关政策措施的跟进

3.1 加强论证、监督和评估

城乡医保一体化是一项重大的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科学发展观,首先搞好论证,建立群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的程序,不宜搞单一的专家论证,更不宜搞单一的“领导拍板”;在城乡医保整合过程中,要加强对基金的监管,防止制度整合过程中的基金流失和浪费;对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要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完善工作,确保新制度稳健运行。近年来,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但缺乏顶层设计,各地的探索总体来看还处在散兵游勇状态。这是城乡医保一体化尚未形成整体推动格局的关键症结所在。

3.2 发挥付费方式引导就诊的作用

城乡医保一体化为参保者就诊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但也容易出现无序就诊现象。因此,要在加快调整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同时,发挥医保付费方式的导向作用,按照“就近自愿择医”的原则,引导参保者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约首诊服务,协同推进门诊首诊制、分级就诊制、双向转诊制,结合实施门诊统筹,实行按人头付费。结合卫生部实施的临床路径管理实行住院和门诊慢病按病种付费。

参考文献

[1]徐荣凯,曹荣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学习辅导材料[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81-182.

[2]周寿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条件、问题和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2010,3(7):52-56.

3.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 篇三

[关键词]城乡产业 发展现状 主要问题 政策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 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

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 2002.12

[2]于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3

[3]徐承红 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05

4.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 篇四

[摘 要]城市和乡村作为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没有农业提供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那么一切工业化都只能纸上谈兵。工业化对乡村的影响同样也是非常巨大的,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乡村提供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工业原料。但是城市和乡村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对资源、资金和人才的争夺,从而表现出城乡之间的一种对立和竞争。本文先分析我国城乡产业关系的现状、主要问题,再进一步分析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乡产业 发展现状 主要问题 政策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 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

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

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 2002.12

[2]于 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3

[3]徐承红 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05

[5]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

[J].资料通讯2003.5.[6]刘华玲: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研究[J].文史哲 1999.04

[7]李靖宇 韩青:什么阻挡了农民“进城”的脚步——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EB].中国经济导报 2009.10.31

5.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 篇五

一体化项目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概况

(一)、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名称

(二)、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规模

二、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必要性

(一)、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必要性

三、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进度安排

四、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6.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 篇六

一、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今年以来,煤、水、电、气价格继续上行,工业生产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用工价格普遍增加10%以上,造成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盈利空间明显压缩。如高台盐化公司硫化碱厂、华盛化工公司原料风化硝的价格由去年的167元/吨上涨到今年的248元/吨;高台中化番茄制品公司原料由去年的360元/吨上涨到今年的460元/吨,每吨番茄酱的生产成本增加了800多元,致使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经营状况。

(二)市场相对疲软,产品销售不畅。今年以来,工业品出口受阻,国内需求相对疲弱,造成市场相对疲软,产品库存明显增加。临泽雪晶公司缺乏国外订单,去年已经全面停产,以甘绿脱水蔬菜公司为代表的脱水菜生产企业由于订单减少,市场需求缩减,产品销售不畅。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20.1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工业总产值增速低

3.7个百分点,产销率87.39%,同比下降2.82个百分点。

(三)经济效益下滑,企业融资困难。今年国家收紧货币政策,一些企业由于长线调入原料,流动资金异常紧张。同时,受现行金融体制制约,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额度有限,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1-10月份,全市有资金缺口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多户,共需资金超过28亿元。

(四)缺乏人才支撑,管理不规范。我市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家族式管理模式,普遍缺乏技术人才,特别是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人才,企业管理不规范,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制约企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3300多人,教育卫生专业占70.6%,农林水牧占11.2%,而工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8%,尤其是食品加工、酿造、发酵等专业人才更是奇缺。

二、加快工业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各项扶持政策的有效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全面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建立并逐步扩大地方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建议省上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引导、支持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

(三)提高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支持市、县(区)统筹建设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健全服务规范、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增强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积极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质优价惠的服务。

7.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 篇七

汽修专业一体化学习内容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支持等四大块。而技术支持又包括了技术管理、车辆检修、保险理赔、鉴定评估、业务接待、企业管理和财务行政等方向。汽修专业一体化学生的就业的核心岗位包括汽车机械维修工和汽车维修电工两种。前者从事汽车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后者从事维修汽车电器和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汽修专业一体化进行通过合理的机修岗位调研,确立机修岗位项目,整合开设项目工位,最后进行验证其可行性来实现紧跟市场,适应企业需求的目标。

一、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车型繁多,具体车型维修深度不足

现代汽修服务的是千家万户,面对的是机器、机电,机油一体的高科技的生成物,但是,现代汽车车型种类繁多,技术更新也不断加快,所以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分析、汽车维修及相关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综合维修服务的对象基本上是各国的车型,汽车的品牌、年份、车款中种类繁多,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中注重的可能是不同车型的维修,对于具体车型维修的深度存在欠缺,纵向的专业化程度达不到专修店或是4S店的水平。

2、具体车型技术信息来源不畅

汽修专业化专业属于高职教学,虽然国家要求车型的开发信息应该公开供教学使用,但是某些具体车型的技术信息还是被4S店所垄断,这就造成了汽修专业一体化字教学中的信息来源不足,没有了技术信息就如同无源之水,无论怎样改革、怎样创新都无法实现专业的真正发展。

3、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

当前的汽修专业一体化技术培训缺乏系统的管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放映故事片或是宣传片;教师对于学生的培训不能一对一模式,不能个个顾及;对于理论课的不重视,实践不能充分联系理论;没有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不能联合所有学生和工程师进行集体参训;车型技术资料未被完全的公示,缺乏经过系统培训的并充分掌握技能分析能力的高级技师等等,这些都是汽修一体化专业在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系统的技术培训,仅仅靠员工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实现到专业的发展和进步。

4、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持

普通的教学单位不能像专修店一样,高薪聘请技术支持人员,不能组建可以技术共享的技术支持团队。并且,在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信息、课程内容、考试等学习支持服务,而对于专业技能等技术服务支持却不能满足。所以,在排除故障时,没有专业的技术支持,使得学生缺乏思路,摸不着头绪,非常苦恼。缺乏技术支持则难以实现专业产业的规模化,许多核心技术和关键的设备不能自给自足,只能通过国外引进,而这又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学习,技术必然成长缓慢、发展缓慢。

二、对于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建议

1、推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案

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注重职业技能与教学能力的双重发展。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除必须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备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好和教学能力。,另外,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考察应该还应该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执行工位上岗证,同学生一起下企业锻炼,能给予学生指导和纠正。

2、改革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实施

汽修专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应该以职业技能的平行发展为中心,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列讲座,灌输教学新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多方位考核的理念深入教学;可以通过多元化进行课堂组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课堂组织教学;可以通过根据课堂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学。

3、认真落实汽修专业一体化的考核

认真落实汽修专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考核。对于教科书模式的授课的内容、课程建设是否适用于汽修行业的实际操作,现有的课程体系、学校的工位设备、实训技能培训场地等进行基本考核;对于教学的维修手册识读、发动机维修、电气电子维修、汽车底盘维修、汽车保养与维修、汽车整车故障排除等六大核心技能进行综合考核。

4、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为教学拓宽渠道

加强校企合作,推行专业带头人联合校企互聘形成企业引进并培养、企业挂职锻炼培养、职教师资基地培养、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技能竞赛培养、产学合作实践、课题培养、鼓励访学的培养途径。还应注重校企合作的层次和内涵的提升,企业的工程师请进来作为学校的主讲教师;企业的实际项目带进来作为学校的教学项目;学校的学生走出去作为企业的企业学生;学校的教师走出去作为企业的责任教师;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的工作环境相同的深度融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三、结语

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整合教室、企业、车间为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改革项目。在汽修专业推行一体化课程改革,全面建设一体化课程是国家对于汽修专业一体化的要求。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面临着无数挑战,而教学系统建设、良好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技能、完善的师资培训规划和相关管理制度为汽修专业实现落实一体化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查恒效.工学结合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03)

8.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 篇八

一、模式定义

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以构建具有教育性、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一定技能水平、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特色的教学范式。

二、操作程序

(一)建设烹饪实验室,提供教学条件

专业课实验室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实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烹饪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实验室的教学功能,实验室只有具备齐全的烹饪机械设备,才能充分保证实习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保证学生实习训练的正常进行。另外,还要考虑实验室的生产示范功能和创收功能,如实验室的格局、场地的设计。这些都是新的教学模式所必需的教学条件。

(二)调整实习、教学比重,制订实习计划

由于普通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的基础素质,其主要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操作能力,其教学形式以实习教学为主。在实验室设施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就完全可以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再结合目前地方饮食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来修订专业实习计划。这样,学生实习次数和技能训练时间,可以得到保证。另烹饪专业实习课在时间上的一贯性,要求课时安排最好为3节课连上,由此形成整块的教学时间,也为实习与生产、经营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三)班级分组

为保证教学质量,在师资力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将超过40人的班分成两组,由两位专业教师分别负责中餐烹调技术和面点制作技术两门课程,每周轮换。学生人数少,在实习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就能比较到位,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组织教学,与生产经营结合

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地沿袭普通教育的常规模式,应该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中心,着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在组织教学过程时,教师先对每一个课题(一道菜或点心)作理论讲解和具体操作示范,让学生从中先获得一个理性认识,然后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习,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加工、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要达到熟练掌握,还必须反复的练习。

烹饪技能的训练不同于其他专业,它需要真实的原材料,这些烹饪原料具有价高、易损的特点,需要耗费较多的实习材料费。但这些原料经使用以后,往往都是可以食用的菜或点心。基于这一点,把实习训练的教学内容与生产挂钩,实习过程相当于生产的过程,实习的课题相当于生产的产品,再将产品销售,这样投入的费用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回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操作训练机会增多,熟练程度提高,实习费用也可以得到节省,一举多得。

三、模式的成效

(一)教学质量方面

烹饪专业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对既有教学方式的革新,真正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征:是适应生产劳动或职业生活的需要,主要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以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教育和训练。我们并没有因为生产经营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相反,在这种模式下,由于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随时都在进行,每一个程序都围绕着教学目标在运作,生产是为了提高熟练程度,经营是为了尽可能节约教学实习开支,四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正是四者间的相辅相成、协调一体,我们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具体表现在:

(1)动手能力加强,熟练程度提高,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2)学生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成本核算、经营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节约习惯。学生合作、交往、竞争的意识增强,综合能力有了提高,更利于适应社会竞争。

(二)教师业务水平方面

教学、实习、生产、经营的一体化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对教师原来遵循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冲击,教师积极探讨烹饪教学的改革思路,促进自身的技能水平提高。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发挥教学、指导、组织、管理作用,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形成一支业务能力精,动手能力强的新型职教师资队伍。

(三)社会影响方面

定期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一方面为市民提供各种点心,便利购买;另一方面是一次技能的展示和自我的推荐,场面热烈,很受好评。通过举办技能节,邀请全市各大宾馆的领导参观指导,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使我们的培养目标更接近社会的需要。

(四)经济效益方面

烹饪专业的教学与学生的实习都要消耗一定的烹饪原料,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转,解决了烹饪实习的费用问题。通过生产、经营完全可以保证教学、实习的开支,甚至略有赢余,可添置一些小设备,不断完善实验室的条件。

(五)实验室功能方面

9.安全生产建议 篇九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保安全、降事故”主线,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强化红线意识,明确落实监管职责,突出隐患排查治理,努力实现不发生安全生产职责事故的目标,促进农业安全生产形势坚持稳定。

二、重点任务

(一)切实抓好农业安全生产监管

全面落实向市政府的承诺,健全农业安全生产标准,督查落实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职责,确保完成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指导督促区市农业部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农业安全生产措施,重点督查落实设施农业安全生产职责,提高农业设施抵御大风、冰雹、暴雨等极端灾害天气的本事。加强农资经营使用安全监管,建立剧毒、高毒农药全域禁止销售使用制度和高风险农药储备制度,健全农药监管追溯系统,开展高毒农药经营店安全经营标准化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建立大案要案台账。督促种子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职责,加大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抽检力度,做好主要农作物区域安全性评价,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完善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开展灾害应急演练,健全农业灾害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农业灾情,指导落实减灾救灾措施,协调种子、化肥等救灾物资储备和调拨,指导紧急救灾和灾后生产恢复。制定落实外来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外来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防止外来生物入侵。

(二)切实抓好农村沼气安全生产监管

明确区市农业部门、生产企业和沼气用户的安全生产职责,强化农村沼气生产企业和用户安全意识,健全沼气安全生产制度,严格落实沼气安全生产职业准入制度,规范沼气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各环节技术操作规程,督查沼气企业落实安全制度、防护措施和警示标识等。完善农村沼气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组建沼气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和应急队伍,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农村沼气安全生产应急处置本事。建立落实农村沼气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实行台账管理,督促生产企业限期整改,逐一整改,逐一销号,确保农村沼气建设和生产使用安全。

(三)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大农产品检测力度,扩大风险监测范围,进取配合部、省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扩大追溯范围,强化管理使用,确保质量可控、问题可追、职责可究。加大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力度,扩大集中配送范围。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对“三品一标”基地、市级财政扶持的农业园区和合作社督查力度。

(四)切实抓好内部安全生产监管

细化实化内部安全生产职责,逐一落实到职责单位、职责人,突出抓好办公大楼、生产基地、建筑工地、出租房屋、实验室、食堂、车辆等安全生产,紧盯用电、用气等关键环节,重点落实好消防、施工等安全生产职责。加强办公大楼和广西路、人民路办公房屋的消防安全监管,严禁使用大功率电器,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规定,严格有毒有害危化品和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管理使用。加强农科院、原种基地建筑工地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建设企业、监理企业的安全职责,不留任何安全生产隐患。逐一与房屋承租房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职责。生产基地要严格落实农业安全生产制度和消防安全制度,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定期检修车辆,确保安全行驶。加强节假日及日常政务值守,提高安全生产应急处置本事。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安全生产组织保障

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调整充实安全生产委员会,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处室站负责人是第一职责人,建立牵头单位统筹协调、职责单位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议事机制,安委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农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机制,组建农业安全生产专家队伍,每年组织一次农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职责书,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区市农业部门签订职责书,分管领导与分管部门签订职责书。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对处室站的年度绩效考核,对因工作和职责不落实导致重大隐患得不到及时治理、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实行年度考核“一票否决”。纪委监察室加强安全生产督查,对监管职责不落实的依法追究有关职责人职责。

(二)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健全落实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工作机制,由分管领导、牵头单位负责,采取定期检查、暗查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药经营企业、农村沼气工程和委属生产基地、办公楼、实验室等进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每月开展一次重点抽查督查,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面大检查,牵头单位每月向委安委会汇报一次检查督查情景。建立安全生产检查工作记录,详细记录安全生产检查人员、时间和检查对象、存在问题、整改完成时间等事项。建立安全生产隐患台账,对发现的安全生产隐患,立即向区市农业部门和生产企业下达整改通知,限期整改落实,重大隐患通报区市政府,安排专人跟踪落实整改到位。进取开展市政府、市安委会部署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安全月”、“安全周”等活动。

(三)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10.做好粮食生产的建议 篇十

我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国家粮食储备充足,近几年库存结构和地区分布也有较大改善,特别是我国粮食依靠自主生产,抵御国际市场粮价冲击的能力较强,保持粮价稳定有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总体判断,后期粮价仍将会保持稳中有升的基本走势。我国食用油供应主要依靠进口,2009/10年是世界大豆大幅增产年,目前国际市场产需关系宽裕,库存高企,预计后期国内食用油价格以基本稳定为主,不同时段可能有所波动。

当前,做好保持粮油价格基本稳定工作的关键是,抓好粮食油料生产,搞好市场调控,切实保障供应。同时,应加强粮油价格监测监管,努力做好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工作。

(一)抓好粮食生产,努力夺取今年粮食好收成各地要认真落实好最近国务院召开的切实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紧急会议精神,抓好粮油作物春管春播,稳定春播面积,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把前期灾害影响减少到最低,努力夺取今年好收成。同时,应看到当前种粮比较效益仍然较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地区已出现农民种植意愿下降情况,各地一定认真落实好国家的种粮补贴政策,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条件地方还应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

(二)做好粮食储备吞吐工作,调节好市场供求

近几年,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储备粮吞吐制度对稳定市场粮价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中,不少粮食经销商都认为粮价掌控在政府手中。目前,种粮农民和经销商普遍看好后期粮价,一些地方农民惜售心理重、个别经销商囤积现象也有存在。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储备轮换和吞吐调节机制,不断增强调控的及时性、针对性,并把握好节奏,特别是要做好夏秋两季粮食上市前储备粮轮换吞吐工作,安排好拍卖粮时间和底价,既要有利于保持粮价稳定,又要有利于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强价格监管,稳定引导好市场预期

11.一体化食用菌菇生产装置 篇十一

类型:发明

实施状态:研发阶段

专利权人:王军

项目简介

一体化食用菌菇生产装置是将传统生产食用菌菌棒的六道工序整合,在无菌的条件下把这六道工序(注:原料搅拌、灭菌、冷却、包装、接种、扎口)一次性完成,就是在进料口投入原料,出料终端就可以直接生产出食用菌菌棒。

目前,国内一体化食用菌生产装置植菌接种各工序多次独立完成,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严重影响食用菌菇的生产,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该装置是一种食用菌菇棒料生产由装料开始灭菌状态下完成物料搅拌、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封口包装的自动生产流水装置,含原料搅拌灭菌工作段,冷却工作段,筒膜装料接种工作段和封口包装工作段四部分,由加料口、高压转锅、电动机、减速器、齿轮、齿圈、托轮、托圈、燃气炉、烟囱、烟道、转锅内螺旋板、转锅进料斗、出料螺旋多种零部件组成。

一体化食用菌菇生产装置作为生产流水线,克服了现技术各工序独立进行现状,达到直接灭菌,高温冷却,包装、接种,完成菌菇棒料连续生产,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废品几率,可满足食用菌菇的菌菇棒料需求。

12.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 篇十二

1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势

1.1 节水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通过滴灌将水滴进土壤, 每个滴头滴水2~3 L/h, 滴水时地面不出现径流, 从灌地转向灌作物, 减少了作物的棵间蒸发。同时, 通过控制作物灌水量, 土壤深层水渗漏很少, 减少了田间水量无效的损失。从滴灌输水系统来看, 全部采用PE管输水, 灌溉水进入一个全程封闭的输水系统, 经多级PE管道传输, 才送至作物根际, 比三面光沟渠减少水损20%~30%, 提高了水利用率。

1.2 节肥

肥与水被直接输送到作物根系周围, 并且被水充分溶解, 作物可直接吸收, 减少土壤对肥料的固定、肥料的渗漏及挥发, 利用率比习惯施肥提高20%~40%, 节肥效果显著。

1.3 省工

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但节水、节肥还省工。过去传统的灌溉方法是每次灌水要开浅沟, 施肥要通过人工撒到田里。而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使施肥减少用工15个/hm2, 灌水减少用工45个/hm2, 可节省工时60个/hm2, 从而有效节省劳动力。

1.4 准确施肥

可根据地块的面积、作物的需肥量、作物的需肥品种准确称量施肥, 按照作物的需肥时期, 根据作物需求营养规律进行针对性施肥, 做到“缺什么, 补什么, 缺多少, 补多少”, 实现定量、准确施肥。

1.5 减轻病虫害发生

滴灌施肥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特别是随水传播的病害, 如枯萎病。由于滴灌是单株灌溉的, 滴灌时水分向土壤渗入, 地面相对干燥, 降低了株行间湿度, 也会显著减轻病害。

1.6 保护生态环境

习惯施肥往往形成肥料的过量施用, 有的肥料施用特别多, 浪费大, 大量肥料没有被作物吸收利用而进入河流、土壤, 造成环境污染, 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控制灌溉深度, 可避免将肥料淋洗到深层土壤而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2 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概况

2.1 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

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80年代, 通过进口滴灌设备并进行试验改良, 成功研制了成套滴灌设备。2000年开始,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IPI (国际钾肥研究所) 合作, 灌溉施肥的面积逐步扩大[3]。目前, 灌溉施肥技术的应用面积扩大到华南亚热带地区、东北寒温带以及西北干旱区, 应用对象不仅包括蔬菜和花卉、苗木, 还有果树及大田经济作物, 通过将灌溉施肥技术与多种栽培模式想结合, 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 水溶肥市场的发展也比较迅猛。2010年我国水溶肥年产量为60万t, 2011年为159万t, 到了2012年, 水溶肥的产量与使用量均已超过200万t, 预计到2015年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可新增333.33万hm2。

2.2 曲靖市水肥一体化现状

曲靖市水肥一体化发展缓慢。据2013年土肥专业统计表显示, 曲靖市水肥一体化运用面积9 933.33 hm2, 膜下滴灌400 hm2。扣除上报数据及统计范围的的偏差, 曲靖市水肥一体化面积不足666.67 hm2, 而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尚未实现真正的水肥一体化运用。2013年曲靖市农业部门在马龙县试点水肥一体化技术, 在马龙县旧县镇完成食用玫瑰花水肥一体化技术66.67 hm2, 用水量2 850 m3/hm2, 比漫灌节水3 450 m3/hm2;施滴灌肥300 kg/hm2, 比习惯施肥节约化肥480 kg/hm2, 具有省工、节水、节肥、增效的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许多人认为实施水肥一体化投入成本大, 担心投入后难以收回成本。人们只顾追求眼前利益和短期效益, 不顾水资源严重短缺, 其对生态环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还远未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4]。二是投资过大, 农户难以接受。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滴灌施肥设备一次性投入2.25万~4.50万元/hm2, 如果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 难以得到快速推广。三是对化肥的可溶性要求高。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局限性再于对化肥的溶解度要求较高, 一般的化肥都不能使用, 滴灌肥价格在12~20元/kg, 一般化肥价格为2~4元/kg, 该项技术对化肥投资较大, 多数农户无法接受[5]。

4 发展建议

一是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宣传力度。在电视、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节水、节肥、增产、增效、抗病、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果。二是加强基层技术人员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由土肥部门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人员培训, 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技术的培训, 加强全市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推广。三是在烤烟、蔬菜、水果、花卉、三七、草莓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上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5]。四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烟水配套工程、土地治理项目、省级财政资金中低改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进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建设。五是政府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投入。土台相关政策措施, 对安装滴灌的种植户进行补助, 补助额度为4 500~7 500元/hm2。

参考文献

[1]梁海玲, 吴祥颖, 农梦玲, 等.根区局部灌溉水肥一体化对糯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 (5) :115-120, 128.

[2]于舜章.山东省设施黄瓜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应用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9 (6) :175-178.

[3]杜文波.日光温室番茄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 2009 (1) :60-62.

[4]梁海玲, 李文宝, 林明月, 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鲜食甜糯玉米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 2010 (12) :62-64.

13.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 篇十三

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入世在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对于种植业部门,面临进口农产品冲击的压力有可能会增大。然而对于养鸡产业来说,情况略有不同,养鸡产业属于加工性质的产业,它们对耕地的直接依赖性较小,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更多。如果我们采用现代化的养鸡技术和管理技术,不仅可以抵挡进口产品的压力,而且可以借助加入WTO的东风,扩大出口。因此,研究国外的相关产业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和韩国的养鸡产业同属于进口加工型,也即是从美国进口饲料粮食和种鸡,在国内生产鸡肉和鸡蛋。这两个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采用现代化养鸡技术,在六十和七十年代采用一体化经营模式。因此,研究这两国的养鸡业的发展过程和一体化经营经验,对我们来说是很有用处的。

1.日本现代化养鸡的发展过程

虽然日本的养鸡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采用近代化方式养鸡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从1950年到1975年之间,日本饲养鸡的总数增加了10倍。日本养鸡产业的现代化是同美国有紧密的联系,因为日本养鸡产业的种鸡、饲料和饲养技术中的绝大部分依赖于美国。日本除了引进美国蛋鸡、肉鸡中的优良品种外,还学习和采用了美国养鸡产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特别是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的养鸡业也美国一样经过了各种养鸡经营的发展阶段,包括农户家庭养鸡,专业化养鸡和产业化养鸡等各个阶段。从养鸡数量来看,1951年日本全国养鸡总数是1600万羽,到了1970年增加到了1亿7千万羽,整整增加了10倍多。虽然养鸡的总数在增加,可以养鸡农户的户数急剧减少,同时平均每户养鸡场规模逐渐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养鸡总户数是450万户,到了50年代末期随着专业化养鸡的出现,养鸡户数就开始迅速减少了。1961年日本养鸡总户数下降为384万户,1971年更减少到137户。在1961至1971年的10年中间,日本的养鸡户数减少了三分之二。然而平均每户养鸡规模在1961年是116羽,到了1971年增加到906羽,在十年中增加了9倍。大规模养鸡农场在日本养鸡存栏总数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1971年养鸡规模在1000只以上的农场数只占全国养鸡总户数的1.9%,可是它们他们饲养鸡的羽数却占日本存栏总数的72%。

50年代的日本农户养鸡主要采用放养的形式。养鸡农户用家庭剩余的食物,少量自家生产的谷物和青饲料喂鸡。他们也不搭建鸡舍,晚上就让自家的鸡在屋檐下休息。看管鸡主要依靠家庭妇女和老人的劳动。农户养鸡有两个目的,其一通过出卖鸡蛋和鸡来补充家庭的现金收入,其二是供家庭食用,日本在50年代大牲畜,如猪和牛肉食用不多,鸡蛋和鸡肉就成为他们主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之一。

根据日本战后同美国达成多种农业协议,日本从50年代起就不得不大量进口美国的谷物,到了60年代初期进口谷物逐渐地被改为进口饲料用粮食。随着配合饲料技术的发展,日本的养鸡开始由农民家庭养鸡转向加工性和商业性质的养鸡。养鸡产业开始转移到大城市的郊区,形成了专业化养鸡农场。

城市郊区养鸡的优点是离港口近,运输饲料方便和成本低以外,同时还有离人口集中,距离消费地较近等有利因素,便于鸡蛋和禽肉的运输和保鲜。这时期日本大部分的养鸡场都集中在太平洋沿海。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有70%的日本养鸡农场是集中在这些地区的。

到了60年代中期以后,肉用仔鸡开始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结果使得原来大量被食用的淘汰蛋鸡的价格暴跌。根据有关统计,养鸡农户的收入由于无法销售淘汰蛋鸡而减少了三分之一。随着日本进入高度经济增长期,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迁移,导致城市近郊地价猛增,加上日本劳动力价格上升和大规模养鸡场对环境污染严重,促使大批的养鸡产业向远离闹市的边远地区迁移。

日本的饲料用粮的进口为各大商社所垄断,这些商社为了进一步扩大他们饲料的销售数量,开始直接介入和经营饲料加工、种鸡繁育和孵化等产业,对它们采用垂直的一体化经营管理。日本商社主要通过合同饲养的方式同养鸡农场连接,形成了日本养鸡产业的一体化。

2.日本养鸡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

日本蛋鸡产业的一体化主要由作为龙头企业的孵化场和饲料加工厂为源头展开的。这些龙头企业采用的模式是委托养鸡农户加工生产。根据龙头企业的类型来分,日本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1)孵化场型的一体化;(2)鸡蛋批发商型一体化;(3)饲料商社型一体化;(4)综合商社型一体化;(5)农协型一体化。

(1)孵化场型的一体化:孵化场采用合同的方式委托农户养鸡。孵化场向合同农户提供建设鸡舍的图纸,教授饲养的技术。农户按照龙头企业提供的资料和技术,建造鸡舍,养鸡,然后龙头企业派专车到农户农场回收鸡蛋。孵化场的一体化的特点是,龙头企业把农户的合同生产同自己生产总计划连接起来。龙头企业的生产总计划包括各家农户的雏鸡孵化、青年鸡的育成、产蛋鸡的产蛋日期和淘汰日期的计划等。同时农户还必须把农场每日的生产情况,包括蛋鸡的病历都必须作详细的记录,提交给龙头企业。所以农户是在龙头企业的严格控制下从事生产的。

部分孵化场也建立自己的饲料加工厂和鸡蛋处理工厂,并且同大城市的超级市场有直接的业务联系。孵化场式的龙头企业并不要求合同农户的生产规模过分大,一般都在2万只鸡左右,并且养鸡场与养鸡场之间间隔的距离很大。有一些孵化场也建设自己的直属农场,把养鸡厂租赁给农户使用。

(2)鸡蛋批发商型一体化:鸡蛋批发商型一体化经营模式主要利用早期的鸡蛋收购的渠道,通过合同生产方式收购农户的鸡蛋。龙头企业事先把雏鸡、饲料贷给农户,农户把生产的全部鸡蛋交给龙头企业,然后结帐。鸡蛋批发商型一体化的优点在于,农户可以不需要事先投资购买雏鸡和饲料,这些本是一大笔投资。由于龙头企业在边远农村地区发展一体化的蛋鸡产业,所以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加上全部生产由农户承包,积极性高,人力资本管理成本低。因此这种一体化生产方式在鸡蛋生产上占比较大的优势还有一些龙头企业从农户处购买土地,建造鸡舍,再雇用当地农民为他们养鸡。部分鸡蛋批发商型龙头企业还建立起鸡蛋加工和处理工厂,把从农户养鸡厂收回的鸡蛋清洗包装,通过多种渠道销售。

(3)饲料商社型一体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日本开始进口大量的饲料,为饲料商社型一体化创造了非常好的发展条件。饲料企业为了扩大饲料的销售数量,自己建立鸡蛋处理工厂以后,通过合同方式让农户饲养蛋鸡,收回鸡蛋通过批发商销售。随后饲料龙头企业自己建立直属养鸡场和饲料生产基地,把饲料基地的饲料强行卖给合同农户,收购他们的鸡蛋,然后把经过自家工厂清洗和包装的鸡蛋直接销往大规模超级和连锁商店。

(4)综合商社型一体化;日本的综合商社是大企业集团内部从事贸易的专业公司。由于这些商社同战前日本的财阀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他们拥有相当大的经济实力。综合商社型一体化特征是,从种鸡繁育、雏鸡孵化、青年鸡培养、饲料生产直至产蛋生产和销售,全部由综合商社自己来经营。因为综合商社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综合商社是日本在养鸡产业方面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综合商社型一体化的同特征是:a.把蛋鸡的育种、孵化、饲料生产、青年鸡培养农场、蛋鸡生产农场、鸡蛋处理工厂等所有企业全部集中在方圆20公里的直径范围之内;b.所有的上述各企业和部门都通过计算机的统一;c.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场之间也采用密切的信息联系,如青年鸡场为每只鸡建立档案,并把所有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蛋鸡生产农场;d.蛋鸡场全部按照统一标准建立,体现出技术的统一性;对每一只鸡进行数据管理;e.一旦发现某只鸡的产蛋数量减少,立即检查和发现问题;f.有一些综合商社为了奖的饲料运输费用,建立起300万只鸡大型养鸡团地。在团地中建立起专门的雏鸡饲料和成年鸡饲料生产工厂。

(5)农协型一体化:日本农协养鸡有多种形式,有农协组织成员分散型的小规模家庭饲养,也有大规模集中的养鸡团地。对于养鸡的一体化管理也分a.单协型、b.单协联合性。

a.单协型农协产业一体化经营:日本的农协分为全国农协、地方农协和同前两种农协没有直接联系的独立农协。单协型农协产业一体化经营是指,独立养鸡农户联合成立的农协,单协型农协拥有独立的饲料加工、雏鸡销售和鸡蛋处理工厂。他们向参加农协的农户提供雏鸡、饲料,然后收购他们的鸡蛋,经过鸡蛋加工厂的处理出售给鸡蛋批发商。单协型农协产业一体化经营的不足之处在于参加这些农协的人数少,因此农协除了总体养鸡规模比较小以外,经济实力也较弱,所以他们收集的鸡蛋也只局限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如一个或数个自然村。

b.单协联合型产业一体化经营:单协联合型产业一体化经营是指若干个单一养鸡协会联合起来,使用一个共同的鸡蛋加工处理工厂,负责共同出售,然而饲料工厂仍然归各个单一协会所有。这样做的原因是企图通过联合扩大联合农业协会的竞争力量。可是,单协联合的缺点是,参加协会的养鸡农户比较分散,造成不容易管理和产品运输费用过高等弊端。

3.韩国的经济同养鸡产业的联系 韩国经济的持续和高速增长是在1962年的第一次经济开发计划到1980年代末之间。从1962年到86年韩国平均经济成长率达到8.3%,平均每人的GNP从66年的126美元到86年的2,505美元,在二十年之间增长了约20倍。在国际贸易方面,韩国的出口产业也呈现急速的增长,出口额从1966年的1亿3,750万美元到86年的347亿1,500万美元增加了250倍。

在高度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韩国面临了“对外依存的深化”和“产业间的不均衡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农林水产业的增长率明显地落后于其他产业。从产业全体来看,1970年到1985年的固定资本从24.2兆韩元增加到69.7兆韩元,在15年间扩大到了2.7倍,但农林水产业的生产规模被缩小了。

促进韩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美国的工业品出口增加。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苦于慢性的收支赤子和财政赤子,所以采取措施和手段强制包括韩国在内的亚洲NIES各国将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同时实行贸易的自由化,特别是开放农产品市场。

美国在对韩国提出大米进口自由化的同时,还强制韩国实行鸡肉贸易自由化。韩国在美国的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开放鸡肉贸易市场。1993年韩国实行了新鲜及冷藏鸡肉贸易自由化;1995年开始开放冷冻鸡肉;1997年以后就形成鸡肉贸易的完全自由化。

4.韩国现代化养鸡业的发展过程

韩国的养鸡现代化过程是从朝鲜战争之后的原种鸡的大量进口、及60年代初期开放饲料谷物进口的和开创配合饲料的制造产业开始的。全国养鸡羽数在1970年达到2,300万羽;1980年达到4,000万羽、1985年扩大到了5,100万羽。平均每人鸡蛋消费量从1981年的128个增加到1985年的217个、同时期鸡肉的消费量也从0.25kg增加到6.5kg。

韩国养鸡总量增加的同时,养鸡场的规模迅速扩大了。规模在200只以下的农场数从1975年的109万户下降到1980年的76万户,1985年的29万户约,在十年之间减少了三分之二。与其同时养鸡5,000只以上规模农场养鸡羽数在全国养鸡总数中的比重,从1975年36%增加到1980年的55%和1985年的78%。到了1990年,5万只以上规模养鸡场的个数只占全国养鸡场总数的0.08%,可是它们饲养鸡的数量却占全国养鸡总数的21%;3万只以上规模农场数占总数的0.19%、养鸡数却占全国总数的30%;1万只以上农场数占全国农场总数的1.4%,而养鸡总数却占全国总数的68.7%。韩国的平均养鸡场的规模为1万羽。

5.韩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韩国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随着养鸡场规模的扩大迅速发展。据李吉熙的研究成果,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有70%的肉用鸡是通过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生产的。韩国政府在推行韩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化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韩国政府为了提高国内养鸡产业的竞争能力,确保养鸡农户的收入,积极地扶植养鸡产业中的一体化经营。扶植方法是对龙头企业进行倾斜式经济援助,并且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生产和贩卖合同是给予指导。

韩国的龙头企业的种类繁多,既有以孵化场或肉鸡、鸡蛋加工厂为核心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也有饲料加工、超级市场和食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大型龙头企业。如韩一食品公司就拥有种鸡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零售商店和旅馆饭店。

上一篇:校园年度活动计划下一篇:公司运动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