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元素研究

2024-09-24

湘西民族元素研究(10篇)

1.湘西民族元素研究 篇一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4。58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苗族

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有稀客、贵客来到苗寨,往往是主人家请客喝酒吃饭以后,主人家的兄弟、房族、友邻甚至全寨的人家都会接着来请,真可谓“一家客人全寨亲”。苗家请客大都有鸡、鸭、鱼、肉和木耳、香菇、豆腐、豆芽,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腌鱼、盐酸菜、香肠、血豆腐等菜肴。不仅要敬酒劝酒,还要唱古歌、飞歌助兴。

住房大多为木结构建筑,有平房和楼房两种,也有长方形的茅草房。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红薯为辅;一些地方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各地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膝盖。部分地区妇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有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缘有宽大花边,头缠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的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男子服装差别不大,多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长裤。部分地区男子穿麻布短衣或长衫,披编有几何图形的披肩或羊毛毡。

婚俗:婚前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多数以本人意愿与征求父母意见相结合。

丧葬:行土葬,葬礼较简朴,但均以芦笙奏哀乐。主要节日有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礼节:宴会上,鸡头一定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赐于年纪虽不大但不常来的远客。吃鱼时,主人往往将整条鱼敬给客人。有些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有人酒量小,不喜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禁忌:“四月八”这天,各家不得役牛;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小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不能唱歌或吹芦笙;有的.地方过年节不许杀狗,更不许吃狗肉;禁止在寨子周围挖土,禁止砍伐寨子附近的古树;同辈男女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最忌“姐夫”、“妹夫”之称。

2.湘西民族元素研究 篇二

湘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辖吉首市及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七县。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湘西各族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1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归类

湘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共有人口283万,3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6个,即土家、苗、侗、瑶、白、回,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因工作调动、婚姻家庭关系而迁入的少数民族有20多个。通过文献和实地调查对湘西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与分类,见表1。

2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性

通过对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资源背景情况的了解,以及项目的整理与归类划分,对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独有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2.1 丰富性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种类繁多、项目资源丰厚,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湘西地区常住少数民族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但其拥有的民族民间体育内容却相当丰富,每个民族都有几种乃至数十种民族体育活动项目。

2.2 传统性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分布于市、县各地,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体育项目。如打鼓、打陀螺、舞龙、播公等,除为比赛而制定的详尽规则外,在比赛方式上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包括器材)。

2.3 民族区域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具有较强民族性的体育运动形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其活动形式和活动规则上,都因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特点的影响而形成运动技术动作上不同的风格,它为某一民族或某一些民族所有,而非各民族的。同一民族,不同区域其风格特点不一样。

2.4 群众性

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流传于民间,很多都是人们见过、甚至亲自参与过的项目。古朴粗犷,独具特色,深受人民的喜爱。

3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分析

3.1 健身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强身健体为宗旨,所有的项目都是围绕如何提高人体身心健康这一核心,在强身健体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娱悦身心的同时,促进人体机能不断提高。

3.2 娱乐价值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参与者生命的娱乐价值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具有表演、娱乐的特点,常见于民族节日、欢庆丰收、休闲消遣中。各族人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而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独特、优美、粗犷等特点可以愉悦观众。

3.3 文化教育价值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体现了文体的交融性,并与本民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生活方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另外,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进而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是“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显得非常重要,民族传统体育不同于现代竞技体育,它不是以运动成绩作为判断和量评的标准,而是注重健康、乐趣,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教学功能价值,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4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4.1 大力宣传,营造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可以通过电视、平面、网络等媒体做大力宣传,宣传其外在的形式同时宣传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唤起民众自觉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民族精神追求意识。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中合理的推介和引入湘西本土的民族传统项目,为群众参与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4.2 增加投入,完善相关的群众性基础设施场地器材的配备

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投入有时候直接决定了该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影响群众性参与的因素中资金不足是主要原因,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是对活动本身的投入,多举办高水平高规格的竞赛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民族传统体育良性发展。另外保护传统节日,保护民族聚居区群众的生活习俗,让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传承的空间,培育良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土壤。另外,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也是当务之急,在当前情况是很多群众性体育场馆匮乏,民族地区更有甚之,只有让参与者有健身之地、有学习之处、有展现之所,这项运动才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4.3 结合现代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优化动作,增强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普适性

适合现代审美标准的动作往往是吸引练习者的重要因素。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失去了民族个性,必定会失去生命力;将湘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注入现代元素,寻找传统与现代新的契合点。如将民族传统歌舞与现代的健美操相结合,被称为民族健身操。这样新的形式更加适应了当代人审美的需求和健身的需求。

4.4 健全制度,完善各职能部门基层协会组织管理工作

健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制度保障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制度政策的落实要靠基层组织,还要通过各社团协会的协作,同时由于湘西的各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协会管理制度还比较落后,属于零星的自发松散状态,缺乏打破地域的发展意识,缺乏专业的组织管理人才,这不利于民族传统项目长期稳定的发展。应该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全面健身推广项目进行科学管理,有序推进。

4.5 建立村落、社区、学校的多层次推广模式

将民族传统项目引入到湘西各市、县社区文化中,坚持打造文化精品和大众健身娱乐相结合原则,定期举行小型趣味竞赛活动,促进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传承与发展并进。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来自于农村,在村落开展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最本身的原生态环境,开展村落的民族传统体育建设,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将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课程,在大、中、小学中推广开展,使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互为补充,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骨干和指导者,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生、次原生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南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贵州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学,2009,3.

[2]郭礼.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途径研究[N].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33).

[3]舒颜开,刘少英.湖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传统体育项目分类及其保护[N].吉首大学学报,2009,3,(30).

[4]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9.

[5]陈建兵.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3.湘西民族元素研究 篇三

[关键词]湘西地区;少数民族;脸盆架家具;雕刻艺术

[中图分类号]TS66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1.017

湘西地区居住着苗、侗、回、瑶、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在民间遗存下来大量功能各不相同、形态各具特点、风格各有差异的民俗家具[1],在这些民俗家具简朴含蓄的外形和精美的雕刻装饰之中,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湘西地区民俗家具丰繁复杂的雕刻艺术在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交互影响之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蕴涵了湘西人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民俗的观念和情趣。

笔者在近1个月的对湘西地区民俗家具调研中发现,脸盆架家具是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比较有特点的民俗家具之一。脸盆架家具体量虽然不大,功能也较单一,但是其雕刻艺术极富特点:雕刻题材多样;技法丰富;民俗文化鲜明。

一、 雕刻题材:再现百姓日常生活

脸盆架家具因其特定的使用环境,往往与百姓生活、劳动等方方面面有更多、更直接的关联。雕刻的内容和题材大都表现民间喜闻乐见的劳动场景,或耕于农田,或嬉于溪水,一派平和天然的农家乐场景。农事、织布、纺纱、渔猎和砍伐等劳动生活场景,是脸盆架家具上最常使用的雕刻题材[2]。这些雕刻题材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内容和劳动生活情趣,表现了农家的恬静之心。同时,传统历史典故、历史神话和戏曲故事也是比较多见的雕刻题材(见图1)。

访谈中得知,湘西脸盆架家具大多是祖辈留传下来的,且多数是作为姑娘的陪嫁物品。它们基本上是由杉木或柏木制成,还有少数是由楠木或椿木制成。这种家具的整体结构分上下两部分,雕刻装饰多在其上端,下部分立柱头等以圆雕的动物作装饰。脸盆架足的造型多种多样,有三弯腿的兽足,也有马蹄足,整体多为六角形,适合摆放于角落。由于这些祖辈留传下来的脸盆架大都制作年代久远,家具构件难免有残缺和损毁,部分雕刻图案的题材内容已漫漶不清,不易或无法辨识。与此同时,湘西民间木工雕匠在制作时由于受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注重讨口彩、图吉利,常常大胆突破,把许多不相干的内容和题材融于脸盆架家具的雕刻之中。通过反复比较雕刻内容和题材,询访有关木工雕匠,以及咨询相关专家,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可初步确定其雕刻内容和题材的基本类型:一是民俗生活场景,如纺线、采桑、织布、农耕、祭祀、鱼猎等;二是民间戏曲故事,如《三国》《水浒》《说岳》《封神》等;三是民俗神话人物,多为

“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 、“刘海戏蟾”和“八仙”等;四是其他,如祥云山水、文字器物、花鸟鱼虫之类。

二、雕刻技法:以线概括,以意造型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先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泽原野之中,他们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无策,极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且“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也对先民的世界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先民就把生产劳动、工艺创作与自然环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所闻、所看、所思、所想都受着大自然的影响。“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就是其世界观最好的写照[3]。

脸盆架构件不同对于雕刻题材和技法的选择也不同:脸盆架搭脑的雕刻多选择对称的纹饰,形体起伏变化比较大,采用透雕或者镂空雕;脸盆架背屏多选择戏剧人物题材,使用高浮雕、浅浮雕、线刻技法等;脸盆架两侧的倒垂牙子多用几何纹饰,左右对称,以烘托中间的背屏、镜子。脸盆架框架一般饰以黑色漆,底色为红色,凸出的形象饰以金漆,整件家具的装饰华丽浓艳、色彩鲜明。

1.以线概括

民间雕工匠人一般对光影明暗视而不见,脸盆架家具的雕刻不论是平雕、浮雕或透雕技法,雕刻创作的基本形态都是以线构型,是线与立体的结合。一直以来,线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被赋予独特的民族特性。同时,线造型的本质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因为如此,民间雕工匠人从意象观物、本质造型出发,把立体的题材按个人的思维加以抽象、提炼和加工,去除繁缛细节,运用线的语言实现造型。线造型语言不仅具有描摹形态的能力,而且足以直接唤醒我们对于日常某种劳动、生活和环境的体验或情感,从而成为状物或抒情的载体。正是因为线造型语言的这种特殊性,脸盆架家具雕刻的造型手段与造型思维才得以实现高度的统一(见图2)。

2.以意造型

湘西地区脸盆架家具的雕刻题材,不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草,更多采用的是具象雕刻手法,但在造型技法上使用大胆的夸张手法。如人物题材往往雕成头大身小,即便是花鸟、动物或风景题材的雕刻,仔细观察后,其形象并不像题材本身那么“真实”,但是人们仍然能够感觉到雕刻形象的真实存在,这种真实其实是意象的真实。民间雕工匠人在塑造雕刻形象时寻求的是形象趋势语言,是在对整体造型态势有很好把握的基础之上,通过借助造型趋势的“动”和“活”以破除雕刻题材表面的“静”和“呆”。充分利用夸张、暗示等手法,突出雕刻题材造型的稚拙、质朴(见图2),使得少数民族民间家具雕刻艺术

呈现出精神与物质相交融的特征。湘西地区脸盆架家具的雕刻造型艺术虽然也受到外来民间文化的冲击和融入,但更多的是湘西地区各个少数民族质朴民俗文化的积淀,其中主要的是基于生命本体的文化进化活力。脸盆架家具雕刻艺术所表现出的活跃、夸张乃至幽默好玩的态势,使脸盆架家具整体形象更加鲜活。

三、雕刻理念:遵循民俗文化审美诉求

在湘西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始终不断,但是,这方水土及其独特的文化传统都具有同化外来文化的能力。这种文化魅力反映在脸盆架家具雕刻文化中,就是群体与个体的彼此和谐:一方面遵循传统的程式化要求,传承民族和地域的历史命脉和共同的生命基因;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雕工匠人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生命个体的生存意义,让传统文化在前进中顺势延展。

吉庆祥瑞、平和天然的民俗文化是脸盆架家具雕刻的主要文化追求。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清代改土归流后的湘西地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盛、家兴人旺、吉祥平安更是普通民众的心声。整体来说,湘西民间脸盆架家具雕刻的主要文化追求大多出自老百姓的朴素生活意愿,表达的是对幸福美满和财富的热切渴望。[4]

在湘西民俗文化中尤以龙和凤的艺术文化最具典型性。“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图腾与自然神的综合演化物,因此在湘西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中至今还保留着从形式到内容几乎大同小异的“招龙”祭祖民俗。“凤”在湘西地区被认为是“通天使者”的形象,被湘西人赋予了极为不一样的灵性。可以说龙凤图案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符号。脸盆架家具上龙的雕刻形态无论是写实或写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粗犷而又生动流畅的曲线构成,缭绕盘旋的“龙”表现出强烈的动势和韵律感(见图3)。“龙”在脸盆架家具雕刻中被表现成或五彩斑斓,或腾挪闪躲,异常的美丽和生动。自古以来,龙凤就是最高的吉祥神物,故有“龙凤呈祥”的成语。[5]龙凤图案不但是帝王权威的象征,也是夫妻间美满结合的象征,还是世间一切物质与精神的阴阳调和的象征。因而,湘西地区脸盆架民俗家具上的龙凤图案始终保持质朴、明朗、简练、生动的民俗风格,具有浓厚的民俗生活气息。此外,“金榜题名”、“鹿鹤同春”、“五蝠捧寿”以及如“刘备招亲”、“郭子仪祝寿”、“大闹天宫”等历史戏曲和神话故事,也都常常是脸盆架家具雕刻中所采用的民俗文化题材。采用含蓄和隐喻的设计方法也是传统脸盆架家具雕刻的创作手段,如“凤穿牡丹”,把牡丹和凤凰作为家具雕刻形象,有“富贵吉祥”的民俗内涵;“麒麟送子”的民俗解读就是祥瑞降临、圣贤诞生;“喜鹊登梅”则体现了人们期盼国泰民安的朴实心愿。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是我国民俗艺术文化造型的重要理念。这一重要理念在脸盆架家具的雕刻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表达。[6]

四、结语

湘西地区以林木、农耕、渔猎为主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相对封闭的交往方式,使得这块湖泊、山岭与丘陵共存的土地既重视吸纳外域文明,同时又坚守自身的理想信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家具始终围绕“人”这一主题,抱着“也坐,也卧,也思想”的审美态度去创造美、享受美,野性的本真和民俗文化的特质孕育了充满神秘色彩和无穷魅力的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民俗家具,并最终成就了其雕刻艺术之美。脸盆架家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参考文献]

[1]

张秋梅.湖南民间家具的研究[J].装饰,2006(10):34.

[2]郭建国.湘楚民间木雕造像的艺术意蕴[J].装饰,2006(4):43.

[3]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34-36.

[4]张青.庄禅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家具特征[J].装饰,2007(2):51

[5]张秋梅,郑晶.湖南民间家具装饰特征的研究[J].装饰,2007(1):94.

[6]张秋梅.传统民间家具装饰符号的传承与创新[J].包装工程,2009(7):116.

吉庆祥瑞、平和天然的民俗文化是脸盆架家具雕刻的主要文化追求。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清代改土归流后的湘西地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盛、家兴人旺、吉祥平安更是普通民众的心声。整体来说,湘西民间脸盆架家具雕刻的主要文化追求大多出自老百姓的朴素生活意愿,表达的是对幸福美满和财富的热切渴望。[4]

在湘西民俗文化中尤以龙和凤的艺术文化最具典型性。“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图腾与自然神的综合演化物,因此在湘西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中至今还保留着从形式到内容几乎大同小异的“招龙”祭祖民俗。“凤”在湘西地区被认为是“通天使者”的形象,被湘西人赋予了极为不一样的灵性。可以说龙凤图案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符号。脸盆架家具上龙的雕刻形态无论是写实或写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粗犷而又生动流畅的曲线构成,缭绕盘旋的“龙”表现出强烈的动势和韵律感(见图3)。“龙”在脸盆架家具雕刻中被表现成或五彩斑斓,或腾挪闪躲,异常的美丽和生动。自古以来,龙凤就是最高的吉祥神物,故有“龙凤呈祥”的成语。[5]龙凤图案不但是帝王权威的象征,也是夫妻间美满结合的象征,还是世间一切物质与精神的阴阳调和的象征。因而,湘西地区脸盆架民俗家具上的龙凤图案始终保持质朴、明朗、简练、生动的民俗风格,具有浓厚的民俗生活气息。此外,“金榜题名”、“鹿鹤同春”、“五蝠捧寿”以及如“刘备招亲”、“郭子仪祝寿”、“大闹天宫”等历史戏曲和神话故事,也都常常是脸盆架家具雕刻中所采用的民俗文化题材。采用含蓄和隐喻的设计方法也是传统脸盆架家具雕刻的创作手段,如“凤穿牡丹”,把牡丹和凤凰作为家具雕刻形象,有“富贵吉祥”的民俗内涵;“麒麟送子”的民俗解读就是祥瑞降临、圣贤诞生;“喜鹊登梅”则体现了人们期盼国泰民安的朴实心愿。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是我国民俗艺术文化造型的重要理念。这一重要理念在脸盆架家具的雕刻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表达。[6]

四、结语

湘西地区以林木、农耕、渔猎为主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相对封闭的交往方式,使得这块湖泊、山岭与丘陵共存的土地既重视吸纳外域文明,同时又坚守自身的理想信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家具始终围绕“人”这一主题,抱着“也坐,也卧,也思想”的审美态度去创造美、享受美,野性的本真和民俗文化的特质孕育了充满神秘色彩和无穷魅力的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民俗家具,并最终成就了其雕刻艺术之美。脸盆架家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参考文献]

[1]

张秋梅.湖南民间家具的研究[J].装饰,2006(10):34.

[2]郭建国.湘楚民间木雕造像的艺术意蕴[J].装饰,2006(4):43.

[3]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34-36.

[4]张青.庄禅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家具特征[J].装饰,2007(2):51

[5]张秋梅,郑晶.湖南民间家具装饰特征的研究[J].装饰,2007(1):94.

[6]张秋梅.传统民间家具装饰符号的传承与创新[J].包装工程,2009(7):116.

吉庆祥瑞、平和天然的民俗文化是脸盆架家具雕刻的主要文化追求。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清代改土归流后的湘西地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盛、家兴人旺、吉祥平安更是普通民众的心声。整体来说,湘西民间脸盆架家具雕刻的主要文化追求大多出自老百姓的朴素生活意愿,表达的是对幸福美满和财富的热切渴望。[4]

在湘西民俗文化中尤以龙和凤的艺术文化最具典型性。“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图腾与自然神的综合演化物,因此在湘西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中至今还保留着从形式到内容几乎大同小异的“招龙”祭祖民俗。“凤”在湘西地区被认为是“通天使者”的形象,被湘西人赋予了极为不一样的灵性。可以说龙凤图案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符号。脸盆架家具上龙的雕刻形态无论是写实或写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粗犷而又生动流畅的曲线构成,缭绕盘旋的“龙”表现出强烈的动势和韵律感(见图3)。“龙”在脸盆架家具雕刻中被表现成或五彩斑斓,或腾挪闪躲,异常的美丽和生动。自古以来,龙凤就是最高的吉祥神物,故有“龙凤呈祥”的成语。[5]龙凤图案不但是帝王权威的象征,也是夫妻间美满结合的象征,还是世间一切物质与精神的阴阳调和的象征。因而,湘西地区脸盆架民俗家具上的龙凤图案始终保持质朴、明朗、简练、生动的民俗风格,具有浓厚的民俗生活气息。此外,“金榜题名”、“鹿鹤同春”、“五蝠捧寿”以及如“刘备招亲”、“郭子仪祝寿”、“大闹天宫”等历史戏曲和神话故事,也都常常是脸盆架家具雕刻中所采用的民俗文化题材。采用含蓄和隐喻的设计方法也是传统脸盆架家具雕刻的创作手段,如“凤穿牡丹”,把牡丹和凤凰作为家具雕刻形象,有“富贵吉祥”的民俗内涵;“麒麟送子”的民俗解读就是祥瑞降临、圣贤诞生;“喜鹊登梅”则体现了人们期盼国泰民安的朴实心愿。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是我国民俗艺术文化造型的重要理念。这一重要理念在脸盆架家具的雕刻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表达。[6]

四、结语

湘西地区以林木、农耕、渔猎为主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相对封闭的交往方式,使得这块湖泊、山岭与丘陵共存的土地既重视吸纳外域文明,同时又坚守自身的理想信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家具始终围绕“人”这一主题,抱着“也坐,也卧,也思想”的审美态度去创造美、享受美,野性的本真和民俗文化的特质孕育了充满神秘色彩和无穷魅力的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民俗家具,并最终成就了其雕刻艺术之美。脸盆架家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参考文献]

[1]

张秋梅.湖南民间家具的研究[J].装饰,2006(10):34.

[2]郭建国.湘楚民间木雕造像的艺术意蕴[J].装饰,2006(4):43.

[3]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34-36.

[4]张青.庄禅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家具特征[J].装饰,2007(2):51

[5]张秋梅,郑晶.湖南民间家具装饰特征的研究[J].装饰,2007(1):94.

4.湘西民族元素研究 篇四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

运用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湘西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可行性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相应对策,旨在更好地进行湘西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传承湘西民族传统体育.

作 者:黄文辉 HUANG Wen-hui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0(5)分类号:G85关键词:湘西 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体育 联动发展

5.湘西民族元素研究 篇五

一、平面设计中应用民族文化元素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其他国家认识和了解,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的关注。艺术创作要有创新,要有独特性,但是创新也要有依据,要立足于独特的文化,这样才会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生命力,展现其独具的魅力。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深厚的文化宝库,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外在美,还能够彰显其内在魅力,对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平面设计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产业有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产生了更多具有创意的设计,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新鲜感和活力。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受到了国内外设计人员的青睐,具有强大的市场吸纳力,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再次,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艺术,主要通过图形、色彩来吸引受众,若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受众快速、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文化内涵,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民族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一)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当前,很多平面设计作品中都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传统图形作为其中的一个元素也被运用到了平面设计中,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是创作者和消费者传递信息的媒介和工具。在实际的设计和创作中,我们不能将传统图形直接移植到平面作品中,而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需求和喜好,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别受众的审美观和心理需求等,使平面设计与传统图形在本质上有机结合,从外观造型、文化内涵、神韵等方面寻求二者的融合和统一。因此,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要体现出原创性、新颖性、独特性,要面向国际市场,用具有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作品来推动中国平面设计与世界优秀艺术设计接轨,并启发和引导我国平面设计者探究和产生更多的新思维、新理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设计者要充分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在继承、吸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将传统图形艺术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需要注意的是,表现对象的特点和内容决定了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而表现形式又反作用于表现对象,因此,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要体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比如,中国联通的标志香港凤凰卫视的徽标,也是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的产物,民族文化厚实而凝重的底蕴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由一对凤鸟盘旋对望的“喜相逢”图案,表达出了圆满吉祥的含义,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光明前景的展望。我国传统艺术中高超的艺术手法在这个图案中得到了完美体现。由此可见,将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统一,注重色彩的协调与对比,不能完全照搬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元素,而应该进一步地修改和创新,才能使现代平面设计的民族特征和现代性体现出来。

(二)民族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民族色彩是最具活力的一种元素,其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习俗、审美心理,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和亲和力。而且,色彩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民族色彩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能够提升作品的内涵和底蕴,能够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表现,也给当前的平面设计以启发和借鉴,使我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了国际。我国的民族色彩受阴阳五行思想影响较大,因此青、黄、黑、白、赤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色彩,而且都象征着不同的寓意。五色与五行、五方相结合,形成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东方属木,色青;南方属火,色红;西方属金,色白;北方属水,色黑;中央为土,色黄。具体来说,青色包括绿色和蓝色,绿色是植物的色彩,象征自然环境和生命力,同时充满着青春活力,表达了和平的希望及安全感;蓝色是天空和大海的色彩,蓝色使人联想起平静的情感,含有神秘感,表达了人们的期望,也代表着沉思、冷静、智慧。黄色经常用来表示阳光和大地的色彩。在中国历史上,黄色曾是历代帝王的专用色彩,从唐代开始,黄袍从祭祀的专用礼服,变为皇帝的常服,这一规则被后世中国帝王所延续,长达两千多年,因此,黄色在古代象征政权、富贵、地位和威严等。黑色代表着神秘、力量、厚重和博大,同时具有庄重、冷酷、沉稳的寓意。白色代表纯洁、高尚、友爱。红色是生命、吉祥、喜庆、热闹的象征,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一种色彩。在平面设计中融入民族色彩,既能够增强受众的亲切感,又能提升表现对象的意蕴内涵,也能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比如,一幅关于“汾酒”包装的平面设计作品就以蓝色为包装盒的主要色调,体现出了酒的历史久远,而且青花瓷的瓶身也体现出了古典、儒雅的意境。

(三)汉字书法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汉字是中国艺术中的灵魂与核心,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字和书法无不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把书法元素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信息,还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情感的表现空间也更大。如今,很多设计师都或多或少地注意到中国传统笔墨的元素,将笔墨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无论是汉字还是书法,其在平面设计中突显出来的艺术生命力都是其他任何设计语言都无法企及的。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成功范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就是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典型应用,古代铜钱中融入一个“中”字,似两扇上了锁的门,很好地象征了安全与诚信;再如“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北京奥运会会徽,体现了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巧妙应用,它借助中国书法的灵感,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京”字的造型经过艺术处理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欢呼着迎接胜利的人形,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

三、总结

6.湘西民族元素研究 篇六

发布时间:2011-7-14信息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本文仅就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一次肤浅探讨,供参考。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湘西州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农业科技含量、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一定增强,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四大支柱产业格局,即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业;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牧业;以优质烤烟、蔬菜、茶叶为主的特色经作业;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目前,涌现“老爹”牌果王素、“老拨铺”牌猕猴桃果汁、“湘泉”牌妇炎康片等湖南省名牌产品;泸溪椪柑已成为湘西水果的“名片”;古丈的毛尖茶在全省“湘茶杯”评比中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茶多酚”、“青蒿素”已远销国际市场。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等得到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四大支柱产业2006年实现总产值为16.7亿元,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34.8%,比2000年所占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以国土详查数据计算,下同)分别达到4901元/人、1828元/亩,与2000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分别为5.4%、7.4%;粮食平均每亩产量达到283公斤,比“十五”时期常年每亩产量增加30公斤;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47.8%,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25.5%,比重比2000年分别提高5.6%、11.8%。

虽然湘西州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6年湘西州一产业人均增加值、粮食平均亩产、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7%、90%、37%、90%,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54%、78%、47%、49%。

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湘西州农业经济要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制约湘西州“现代农业”的因素可概括为“五低”:

1、州域经济总量在低位运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低。工业经济体系不发达,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便开始由工业“反哺”农业,2006年湘西州人均生产总值6009元(约780美元),占全国、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37.7%、50.8%,城市化水平达到30.5%,比全国、全省城市化水平分别低13.4%、8.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能力低。

2、农业后劲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湘西州目前已建成水库620座(中型17座、小型603座),其中病险水库203座,近占三分之一,病险水库比重大、年久失修问题突出。全州目前中型以上灌溉干渠57条,长542.8千米, 防渗219.2千米,完好率仅达40.4%,灌溉支渠141条,长648.2千米,防渗158.3千米,完好率仅达24.4%。全州灌溉水利用率目前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70%~80%。自2001年湘西州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生态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当前退耕还林中造林成活率不高、管理抚育比较粗放、苗木长势较差、人畜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抗灾能力弱。

3、耕地质量逐年下降,耕地资源利用率降低。当前因国家建设、耕地改园地(大部分是熟地良田)以及过度施用无机化肥,湘西州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的速度下降,据农业、国土部门2003年对耕地勘测表明:全州中低产田比重高达85%,且比重每年呈增长态势。据历史资料显示:2006年湘西州耕地资源利用率(农作物复种指数)仅为19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比2000年的205%降低了7个百分点。

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由于当前地方财力有限、农民收入低,导致农业投入常年严重不足。全州有四分之一多的乡村人口处在低收入线以下,2006年全州财政收入1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2元,分别占全省的1.7%、57.9%,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占财政总支出的8%,比2005年提高2.4%,所占比重虽已接近全国、全省水平,但总量只有3.1亿元,仅占全省支农支出的3.5%。湘西州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平均海拨800-1200米,属高寒山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型农业机械在湘西州推广、使用受限,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使用的生产工具简单,主要以人、畜力为动力,靠单纯的经验组织生产,单位耕地面积占有的农业机械动力为0.41千瓦/亩,不到全省平均数的70%。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村市场监控难度大。全州四大支柱产业除烟草产业化经营比较成熟外,其余的产业化经营程度比较低,产业竞争力较弱。全州29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土地有序集中和流转刚刚起步。上“品牌”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小,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生产与市场的矛盾较突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控能力不强,农资市场坑农行为时有发生。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必须从基本州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加快发展湘西州“现代农业”重点把握如下四点: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着力以产业开发为主的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着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农村市场建设及监控、农民培训转移以及农林水畜机五个部门技术推广机构等工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动力。县域经济发展是重大的战略问题,湘西州与沿海先进地区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州域经济才能壮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才能具有经济实力。当前湘西州发展县域经济重点要做大做强旅游资源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走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特色农产品与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支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机遇,加快发展“四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抓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国际、国内市场,培养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培育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加大对29家州级以上骨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品牌培育,以农业产业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4、以确保基本粮食自给率为“底线”。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我们哪里有饭吃!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稳定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发展“现代农业”要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四补贴”等直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应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保护和维护农民利益。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保护好基本农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积极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效益,“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控制在280万亩以上,平均每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幅度控制在1%以内(“十五”期间由于退耕还林、结构调整等原因,粮食播种面积每年递减4%,2006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为289万亩),粮食每亩产量按每年1%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每亩单产达到300公斤以上,接近目前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总量在正常年景下达到80万吨以上,确保基本粮食自给率在90%以上(2006年湘西州粮食自给率达到93%)。

7.湘西民族元素研究 篇七

一、湘西村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对村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界定, 就是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村寨旅游领域中的运用, 因此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及格局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旅游利益相关者包括:旅游者 (包括生态旅游者和其他旅游者) 、国内或当地生态旅游企业、当地社区、保护区、非政府组织 (包括环保组织和发展组织) 、政府 (包括不同层级, 其中部分位于核心层, 部分位于紧密层) 、媒体、学术界和专家、公众等;因此, 在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 运用利益相关者“影响与被影响”理论,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湘西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对景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调查, 从而确定了湘西村寨旅游的利益相关者。

当地社区居民:在村寨旅游发展中, 当地社区居民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首先是构成社会环境与人文旅游的重要资源部分;其次在旅游开发后, 解决了就业问题并在经济收入方面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在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中当地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尤为重要;因此, 要把当地社区居民当作重要的的利益相关者, 要让当地社区居民能参与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并在旅游开发中获取利益, 这样才能保持旅游目的地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村寨旅游者:村寨旅游者是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的重要依据, 是湘西村寨旅游的活动主体与基础。湘西村寨旅游的发展与服务工作都是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开展的, 因此, 旅游者的需求是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在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者的利益诉求。

湘西州旅游局:旅游局行使管理权, 对景区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 拟定配套的管理法规和政策。因此, 湘西州旅游局在湘西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 在村寨旅游开发初期, 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外环境进行整治, 协调各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村寨内外的维护, 其作用远远大于旅游企业;另一方面, 湘西州旅游局代表当地政府对村寨旅游进行监督与管理, 也是村寨旅游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者。

旅游企业经营商:一方面, 旅游企业经营商为村寨旅游的发展到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在最求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时, 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甚至有些遭受到了不可逆转性的破坏。所以, 旅游企业经营者应对坚守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原则, 重点处理好旅游效益与生态保护补偿的关系。

二、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

由于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对村寨旅游提出诉求, 这种利益诉求的所产生的差异性, 将会产生利益冲突。如村寨的员工要求增加门票价格, 实现其工资的增长, 这就违反了旅游者的“合理价格”的利益诉求, 将不能被旅游者所接受。因此, 分析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 找出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及产生的原因, 这样才能找出适合村寨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策略, 最终使村寨旅游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1.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不公平

当前湘西州旅游局和旅游企业关于居民利益补偿的制度呈现尚不完善的状态, 关于如何分配、补偿居民利益没有明确以制度、条例的形式体现出来, 而只有有关会议纪要等涉及到了补偿居民利益、平均分配居民利益的规定。旅游企业经营者、政府、当地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核心利益相关者, 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 应平等对待, 而且居民承受了旅游发展带来的大部分消极影响, 其利益也应有所补偿。但事实上, 政府和旅游企业处于利益分配的强势地位, 而城镇居民和农民居民处于弱势地位。调查数据显示, 2010年, 区城镇居民部分收入低的家庭人均收入仅为1400元左右、人均家庭总支出1500元左右, 支出大于收入近100元, 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另一方面居民因旅游而承受的各种损失也并没能及时按规定得到补偿, 总的看来居民的获得利益远低于其应该得到的。

2. 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程度不高

现有的景区及相关企业坚持的仍是旅游企业和区政府进行决策, 而居民只是简单的服从, 居民不能真正直接参与到旅游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德夯苗寨为例, 共安置32名居民在当地就业, 其中临时工占25.0%, 正式工占65.6%, 其他人在公安、计生办工作, 而在这些居民中90.0%的员工都是从事简单的服务的工作, 没人进入旅游企业的管理层, 能够直接参与旅游业的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很少。另外, 由于居民自身能力的局限性, 意识不到如何去参与决策, 使自身的利益的不到保障。如果采取居民入股的等方式, 使居民不仅成为旅游企业的员工, 也成为旅游企业的股东, 将不仅使得居民成为决策者之一, 让其利益被重视, 让居民能够获得工资性、财产性收入, 增加其总体收入。

3. 湘西村寨旅游区相关部门督促力度不够

湘西州旅游局不仅应建立相关条例, 监督和促进政府及相关旅游企业单位实现居民利益, 而且其自身也应有所作为的落实居民利益的实现, 协调企业用人单位与居民之间的矛盾。目前, 政府关于维护居民利益实现的制度条例相当少, 而且其现存的条例和会议纪要等的实施也不到位。当居民与旅游企业发生纠纷时,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么撒手不管、无人问津, 要么弄虚作假、歪曲捏造事实真相, 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

三、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协调研究

近年来, 由于风景旅游区开展传统大众旅游而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耗竭等诸多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保护工作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村寨旅游宗旨在于尊重自然和淳朴文化的异质性, 强调对生态的保护和造福当地社区居民, 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原生态生活, 成为近年来旅游发展中最热门的话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提供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景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以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目标, 协调景区核心利益冲突, 力求达到景区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生态友好的发展目标。

1. 建立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机制

为更好的实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促进旅游企业与周边社区的长远发展、首先要建立沟通机制, 一方面通过沟通可以转变旅游企业经营者与社区居民双方观念, 旅游企业经营者可以更深刻认识到社区居民这一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影响, 主动深入了解社区利益诉求, 有针对地满足其利益, 充分挖掘社区优势与潜力;社区居民通过沟通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寨旅游开发, 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利。旅游局和有关组织以及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递, 加强相互沟通。

2. 构建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享机制

构建利益分享机制, 使核心利益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打破利益分配不均的现状。

第一、要让利益共享原则成为准则, 只有将利益分享作为一个准则来实施时, 利益的分配者才会在追求效率, 同时建立公评、公正、透明的工作运行机制, 创建完善的利益共享平台, 使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文化利益在核心利益中得到更好的实现。

第二、湘西州旅游局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大力加强在利益共享实现中的调节作用。关于当地社区居民利益实现、补偿工作, 景区管理局要制定一套科学、民主、有序、高效的决策制度, 将村寨旅游发展的成果尽可能多地惠及利益相关者, 尽可能地避免损害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旅游企业要建立当地社区居民用人制度, 增加更多的岗位, 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 让居民的经济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对景区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能得到较好的维护, 对旅游者进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对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给与重点保护。另外, 旅游企业应准许当地社区居民应参与到景区的经营与管理中, 管理局对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经营与管理中来要提前做好规划, 鼓励和引导周边社区居民进旅游活动, 补充旅游服务设施供给的不足, 并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 增强旅游产品的地方性, 并增加居民受益。

3. 加强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监督

从目前的调查中发现, 在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 仍然存在这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不良行为、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 极大的损害了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使景区整体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因此, 最重要的就是旅游局的督促, 旅游局应该成为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的中间者, 要加强完善有关法律条例, 加强监管, 协调旅游企业与居民的关系, 促进居民利益的实现。对旅游企业来说, 政府作为旅游企业的外部组织, 对旅游企业进行监督和引导, 可以弥补旅游企业有关社区居民利益实现机制和管理不足, 约束旅游企业保障居民的利益。第二成立社区事务管理机构, 专门处理社区事务, 协调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的矛盾, 维护居民合法权利, 维护社区与旅游企业的和谐关系, 发展社区经济;另外将社区事务管理机构作为社区居民的权利与责任代表机构来管理居民事务, 有利于社区与旅游企业管理机构协商。因此, 对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对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监督与管理, 确保其在开发中能避免出现危害景区整体利益的行为出现, 引湘西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旅游知识学习与高水平人才培训

旅游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对村寨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景区管理者对景区工作人员及当地社区居民进行学校教育与培训, 建立学习型社区、景区, 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围绕景区生态旅游开发为旅游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这样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就业能力, 使居民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也可以为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造就充分认识生态旅游、高效服务旅游的社区居民以及旅游企业经营人员。挖掘和提升景区村寨的历史文化, 景区管理者组织专门人员配合社区居民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升, 并将其以一定的形式开发成生态旅游产品, 或通过建立社区档案馆、展览馆等方式保存起来, 这是建立景区等旅游企业经营者与社区居民互信与互动的基础。湘西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这里有着淳朴的民风、传统风俗习惯及独特的历史文化, 其都构成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要素, 将其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不但可使居民了解和学习自己传统的历史文化, 更好地参与生态旅游服务, 而且也可以提升当地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独特性, 吸引更多的村寨旅游者。

参考文献

[1]杨继瑞, 曹凌燕, 杨博维.低碳旅游业态:四川“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抉择[J].农村经济, 2010, (8) :8-12.[1]杨继瑞, 曹凌燕, 杨博维.低碳旅游业态:四川“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抉择[J].农村经济, 2010, (8) :8-12.

[2]童国强, 浅析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益冲突与协调[J]旅游纵览 (行业版) 2011 (02) 197-198.[2]童国强, 浅析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益冲突与协调[J]旅游纵览 (行业版) 2011 (02) 197-198.

[3]王兆峰等,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江西社会科学, 2012 (01) 197-201.[3]王兆峰等,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江西社会科学, 2012 (01) 197-201.

8.广告设计中民族元素的运用研究 篇八

关键词:广告设计 民族元素 运用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众多的民族元素,这些民族元素既体现着我国的尊严,也体现着我国的民族利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民族元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文明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为我国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如果能适当地将有特色的中国民族元素融入其中,不仅能使广告设计作品迎合更多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激发出更多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还能使我们的民族品牌更好地走向世界,进而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

▲▲一、民族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存在形式

民族元素在广告设计中主要是作为艺术表现手段而存在的,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平面广告中对汉字造型艺术的运用,如在2009年的戛纳广告节上获得设计类全场大奖(大中国区第一次拿到这一奖项)的由香港的麦肯公司利用中国汉字的造型艺术为NIKE公司设计并制作的广告《纸上战场》,在广告的主体画面中,汉字“博”“霸”“狠”的造型艺术与正打着篮球的运动员巧妙地融为一体,完美地诠释出了竞争和拼搏的运动主题,也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二是电视广告中对水墨动画的运用;三是广告语中对汉语音韵特点的运用,如丰田汽车在中国投放的一个运用了中国的谚语形式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这则广告语中运用了顶针这一汉语修辞的重要手段,从而巧妙地偷换了中国的传统生活智慧和资本主义的商品宣传,使得中国消费者更容易地记住了丰田车。

▲▲二、民族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效果

在广告设计中运用民族元素,能够收到特别的效果,具体来说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更好地被消费者接受

我国自古就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络非常重视,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如果能稍稍弱化商业氛围,突显人情味和爱心,即巧妙地突出情感联络,将会拉近广告所突出的产品及企业与消费者间的距离,从而使消费者更乐于接受。例如,大宝的广告语——朋友记心间,大宝天天见与我国重友情的心理相契合、有着很强的民族元素而广为传颂,大宝的产品也因此得到很多消费者的认可。

(二)能够更好地在广告中附加全新的理念

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如果能在所设计的产品中积极地附加一种全新的理念时,將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例如,旺旺食品在其广告中附加了“过年吃旺旺,新年一定会旺哦”这样一种全新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这一观念被越多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从而没到过年时都会买很多的旺旺食品,希望自己能“新年一定会旺”。

(三)能够更好地突显企业的形象

广告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使所设计产品的企业的形象得到突显,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企业的品牌效应。在进行广告时,如果能积极利用中国的民族元素,这一目的将会很容易的实现。例如,扬子电器的广告设计是将人群组成的“扬子电器”图案并与扬子电器原有图案的相结合,如此就将人和图案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气氛,并将扬子电器企业雄伟宏达的形象从整体上体现出来了。

▲▲三、民族元素在广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纵观广告设计中对我国民族元素的运用,发现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

(一)对民族元素的运用缺乏更深层次的创意

在我国当前的广告设计中,对民族元素的运用缺乏更深层次的创意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很多广告设计在运用民族元素时,大多是就事论事,图像的处理常是民族元素的直接堆砌,文字的处理多是对汉字进行结构变异,给人以复古的印象。因此,在进行广告设计时,要切实对民族元素中深层次的内涵进行发掘,以使其在内涵方面与广告设计的产品相符合。

(二)对民族元素的运用过于片面

在我国当前的广告设计中,绝大多数的广告作品只是认识到了书画、汉字、服饰、饮食、戏剧、建筑等有形的民族元素,并对其进行运用。但对无形的民族元素,如儒道释精神、文艺精神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广告设计中对民族元素的运用缺乏更深层次的创意。因此,在进行广告设计时,除了运用有形的民族元素外,还要特别注重对无形的民族元素进行合理的运用。

(三)对民族元素的运用不当

在我国当前的广告设计中,存在着对民族元素运用不当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用中国的民族元素对外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表现,这很容易因为文化观念的不同而引起争议,因而不利于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因此,广告设计中运用中国的民族元素时,要首先确认能够运用中国的民族元素,否则只会引起误解和争论。

总之,广告设计中民族元素的运用在今后将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也需要更好的广告设计者共同努力,挖掘广告设计中民族元素运用的更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秀丽.论现代广告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市场,2011(14)

[2]殷韦韦.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J].池州学院学报,2009(4)

[3]刘慧.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体现I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3)

【作者简介】陆晶:女199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现就职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与艺术设计学院。

9.湘西民族元素研究 篇九

关键词:服饰元素 油画 民族化 意义研究

中图分类号:J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072-02

在中国油画面向未来发展之际,我们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方式应考虑加入民族精神元素。在开阔的艺术视角下,中国油画始终坚持自我艺术的发展。总而言之,坚持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不断研究和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善于对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去粗取精,运用于当代油画作品中,彰显出油画的时代性、民族性。

油画在现代如何发展始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开放的国际环境和艺术背景下,只有民族化才具有生命力,只有传承转变才能适合当代艺术的需要。服饰元素作为油画中很重要的一个艺术元素,研究其内在精神对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本文认为只有合理的利用服饰元素,既传承,又转变,才能真正发挥服饰元素在油画民族化的过程里的作用。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一、民族传统的传承意义

中国油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繁荣,有过低谷,油画的主题更是经历了许多变化,从人物油画、风景油画,到故事油画,都有过繁荣期。油画的技法更是千变万化,既有传统的技法,又有结合西方的技法,无论哪种形式的创作,都是值得肯定的,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目前来看,中国许多油画呈现出照搬西方油画的现象,并且似乎成为了一种常见态势,有一些美术批评家对此严厉批评。但批评完了仍然还是如此。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寻找出路,不能一味的批评了事,要从源头上寻找原因,寻找办法才是正道。

众所周知,油画属于民族画派的一种,油画中的服饰元素展示的是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面,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油画家对于服饰元素表现的内容和技法虽然不同,但是根本还是一致的,那就是突出民族精神。民族服饰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民族精神气质的文化,这和固定不变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进入近现代以来,工业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模式当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文明逐渐兴起,甚至开始取代传统的民族文明,工业的服装开始流行,逐渐淘汰了传统的手工服饰,在这种趋势下,许多民族服饰文化已经难以生存,大有衰退之势。民族的魂,正在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很难再看到油画当中曾经出现过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元素。物质决定意识,正是由于缺乏现实的土壤,我们的民族油画的服饰创作主题才显得捉襟见肘,空洞无物。因此,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客观看待,不能盲目批评。

另外,多元文化为背景的社会环境也让民族油画难以生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多媒体工具悄然兴起,已经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性。多样化的艺术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比如微电影、数码油画等,这些高科技的现代生活娱乐方式让民族油画难以生存。

面对这种困境,民族油画该何去何从?服饰元素如何体现?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值得我们研究探讨。本文认为,只有挖掘整理民族文化中的精髓,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结合现代国际潮流,才能让油画继续生存,让服饰元素继续成为油画的主题。

二、审美方式的转换意义

民族油画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审美是首要的意义。服饰元素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审美更加决定了油画的审美形式。民族服饰从具体生活中的形式转换到油画作品里,这种转换是目前油画重要的审美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审美形式也需要进一步发生改变,应该结合当代人的审美特点和心理,体现出现代油画人物画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里,应该考虑到民族服饰当中的文化元素,包括造型、图案、色彩、服饰的元素搭配组合,面积分布,整体的比例等立体方面。在创作中要注重吸收民族服饰元素当中的语言表现形式,增加油画布局里的文化背景,其实这也是个审美形式的转换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种转换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观察力。审美方式的转换意义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油画的气韵美。气韵美是许多民族服饰的共同特点,这和他们的服饰装扮有关系,服饰上面的各种线条、图案,随着身体的运动而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流动的美感,这种美感称之为气韵美。气韵美可以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畅。这个审美的过程是从人的视觉开始,将服饰的元素尽收眼底,通过大脑对其线条长短、图案大小,颜色浮变发生刺激运动,最后产生的总体性的变化效果。气韵美是一种直观的、立体的审美活动,这种感受在大脑中交叉重复出现,不断刺激大脑,形成一种朦胧的美感。

其次,油画的匀称美。匀称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形式。我国许多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匀称美,比如园林的布局,从中国人的审美来看,匀称美几乎是渗透到血液中的审美形式,民族服饰元素也是这样,比如贵州的苗女服饰、头饰都装饰有对称的饰物,无论是形态还是颜色,都讲究匀称,形成一种呼应的感觉。

最后,油画的多样化和同一性。马克思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美也是如此,审美更是如此。多样化指的是事物的对立面丰富,同一性指的是整齐划一,多样化和同一性结合起来就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内涵形式。民族油画里服饰元素就是继承了这种形式。油画在丰富的形式当中,提取需要的元素,将其按照油画创作法则进行概括和整理,进一步提炼成为具有同一性的油画服饰形式,达到高度的审美创作和欣赏。在現代人的审美当中,多样化的内容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而同一性就是将现代人的心理和民族服饰元素相结合,这样才能让服饰元素在民族油画当中焕发神采。

nlc202309081630

三、民族油画当中的服饰元素具体案例分析

本文以艾轩的油画《藏族姑娘》《鄂尔多斯少女》为具体案例分析。

艾轩的油画风格主要体现为“借景抒怀”。他的《藏族姑娘》里面只有一个人物,其余都是背景。在苍茫的高原上面,神圣又清冷的雪域当中,画面中的藏族姑娘朴实地站在那里,眼睛里面放着光芒,眼神坚定地看着远方,远方就是未来,就是生活的希望,也包括未知的一切事物。也许是她一瞬间的表情,却被画家定格在画面当中,反而有一种沉寂无比的感受。这幅画是艾轩最具代表性的油画,尤其是民族服饰在艾轩笔下更加明显。

油画中的藏族姑娘穿着典型的藏族服饰,那种眼神,那种独特的气质,淳朴的模样,体现出了天真真诚的感受,都是由服饰带入的,观众通过这种服饰视角,一下子就进入了西藏神秘又圣洁的世界里面。可见画家功力非凡,美术语言运用的得心应手。表面上看是技术处理得好,但是细想又不全是画法技巧的问题。

在画家的这幅作品当中,他很在意运用服饰元素,比如藏族姑娘身上穿的袍子,服饰上面的装饰物,黄色蜜蜡、红色珊瑚、彩色玛瑙等,在布局上面很讲究搭配运用,轮廓的勾勒,色调的反复交互融合,明暗的对比变化等等。总之可以感受到服饰元素在画面中的重要作用,再加上背景的衬托,达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感受。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艺术感。即便是不懂美术的人,看了这幅画以后,也能够产生共鸣,也能够感受到其中服饰元素的直接运用和写意,通过服饰元素进一步体会到画家的写意意图和民族内涵。总的来说,这幅油画是服饰元素在油画民族化中的集中体现。

《鄂尔多斯姑娘》是画家的另一幅代表作。在这幅作品里面,人物显现为半身,构图比较饱满,映入眼帘的是整体的服饰,几乎占满了大半视界。在具体的造型当中,主要突出线的结构,通过服饰的衣纹造型,头饰的点缀,简单地勾勒出油画人物的服饰特点。

无论是人物头上的额箍、胸口的银片装饰物品,像宝石珊瑚、银铃串,还是服装上面的刺绣图案,花纹,都具有整体性。整个色调是暖色调,这是画家特别设计的,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所提炼的那种民族炫丽的服饰风格和特色,同时将其立体呈现,不但具有民族美感,还具有服饰情感。这幅民族油画和上一幅一样,也是油画民族化的代表之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服饰元素在油画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最初的忠实记录到现在的文化象征,都是服饰元素在民族油画里的集中体现。每一个年代服饰元素所赋予的意义大不相同,许多意义都已经消失在历史潮流里了,惟有民族精神和艺术形态是固定不变的两种意义。它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又集中体现了民族艺术的具体形态变化。这些我们都可以从油画里看到。

本文从民族文化的继承、艺术方式的转换两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服饰元素在油画民族化中的意义。通过此是否可以为未来油画的发展起到一点借鉴意义?结论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具体案例的研究分析得出的成果,必然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民族服饰元素被更多人看到,以此来进一步发掘油画中自身带有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意义。

当前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绘画美术也是如此,面对这一趋势,我们现在的油画创作中要多吸取民族油画中的精髓,重视民族文化的特质和细节,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元素,投身到未来的油画创作中。打破传统束缚,让民族化走向世界,继承、转换民族文化的元素,才能让油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才是本文论述的实质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淳.中国油画名作100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孫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内蒙古腾格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编著.蒙古族服饰图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4]白庚生,居阅时,瞿明安.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象征一衣装秘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姚静萍.浅谈装饰绘画的基本要素[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03).

[6]朱正基,李桂淑.民族服饰的探索与借鉴[J].艺术教育,2007,(03).

[7]潘定红.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J].民族艺术研究,2002,(02).

[8]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四川大学美术学院编.民族美术传统的当下意义[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10.湘西民族元素研究 篇十

民族体育旅游以它特有的原始宗教特征、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浓郁的地域风土人情、欢愉的生活情调与旅游业有机结合,以休闲、生态的特质,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之一。湘西是湖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所在地,该地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同时还分布着白族、侗族、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对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来说,其经济前景广阔,是湘西州利用天然资源摆脱贫穷的最佳选择。然而,虽然说湘西开展民族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但是根据目前湘西体育旅游的开展状况,总体上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规模、产品、服务水平、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等需求。因此,湘西体育旅游资源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笔者根据相关资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探究和实地考察,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这对湘西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对湘西经济的促进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南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法

依据研究的目的与内容,查阅和检索了有关少数民族体育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利用。

2.2.2 实地调查法

对湘西州的大部分景点进行实地调查,并通过访问当地政府、景点负责人和游客收集资料,然后整理并分析利用。

2.2.3 访谈法

对专家教授,民族体育工作者、游客进行访谈,并进行分析整理利用。

2.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运用类比、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学方法,结合社会学、管理学、体育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正确的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湘西的自然条件

3.1.1 丰富、优越的自然地理

湘西州紧临鄂、黔、渝三省市,地形处于云贵高原二级阶梯向江南丘陵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主要介于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之间。湘西州境内山势高崇,武陵山主峰梵净山海拔2493米(位于贵州印江县境),崇山峻岭,纵横崎岖,大山之中,河流众多,交织纵横,大的水系主要有沅水和澧水。其中作为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云雾山的沅水,在湘西州境内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湘西的河流发源和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河流水量充沛,山高谷深,滩险流急,且由于湘西州处于岩溶地质区,境内遍布山峦峰丛、峡谷槽谷、溶沟、石芽、石林、漏斗、天坑、溶洞、落水洞、暗河、伏流等岩溶景观。湘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

3.1.2 体育旅游资源的利用

湘西州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半年受夏季风控制,降水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冬半年受冬季风控制,寒冷干燥,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又因高山峡谷等特殊地形的影响,湘西州气候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在垂直方向,因海拔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在水平方向上,也常由于地形、坡向、气流、走势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总之,奇山异水、千姿百态的湘西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自然山水构成了湘西州体育旅游的生态背景,结合自然资源可进行攀岩、漂流、探险、划船、潜水、滑翔、赛艇、游泳等现代体育项目,但是这些丰富的资源几乎都没有得到利用。

3.2 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

3.2.1 民族体育物质技术文化资源

民族体育物质技术文化包括体育运动技术方式及相应的器材、设备、场地等体育活动所需的各个方面。民族体育物质技术文化以物化的形式存在,它同时又凝聚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体育文化生活重要的直观标志。通过直接的观赏和亲身体验,可直接作用于旅游者的感官,给人留下直观的民族体育文化印象,并由此体会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点。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的湘西州民族体育物质技术文化资源主要有龙、狮、锣鼓、秋千、龙舟、弓弩、流星锺、飞镖、大刀、长枪、剑、棍等等。

3.2.2 民族体育制度文化资源

民族体育制度文化内容涉及到体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体育组织制度、体育竞赛规则、竞赛奖励办法、体育礼仪习俗以及不同节日类型与体育内容的对应性等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民间民族体育制度文化逐步弱化,许多体育制度内容都在逐渐向现代体育制度学习,仅有节日体育习俗得以强化,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民族体育文化的主要场合,如“赶秋节”中开展的跳鼓、秋千等,“百狮会”中开展的舞狮、舞龙、跳鼓、刀梯等,“端午节”中开展的龙舟竞渡,“社巴日”中开展的毛谷斯、摆手舞等等。它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的绚丽多彩,增强民族凝聚力,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能沟通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的交流与合作,是当前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

3.2.3 民族体育精神文化资源

民族体育精神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在规定,体育竞赛中所体现的团结拼搏、自强不息等等都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资源。民族体育精神文化是民族体育的内涵标志,它直接体现出民族的体育感情和体育价值观等精神生活方式,反映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特征,是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的灵魂所在。旅游者通过直接的视听观赏和亲身参与,可获得强烈的内心感受,留下深刻的民族体育文化印象,从而把握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感受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湘西州地区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的民族精神文化资源主要有苗族鼓舞、土家族毛谷斯及民俗体育工艺品等等。

3.3 旅游者的动机

从游客动机的角度分析,来自发达地区或国外的游客,他们参与包括民族体育在内的民族文化旅游的动机来源于探秘和猎奇心理的驱动,把观赏或参与民族体育和其它民族文化,同游览民族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体验田园生活,作为一种愉悦的休闲生活方式。旅游者感兴趣的就是民族文化与自我文化的特殊点和差异点,民族文化如果没有特色,也就不可能成为旅游的目标。因此,发掘和保护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就成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前提。

3.4 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4.1 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湘西州是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州。各民族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资料显示,湘西州少数民族体育已整理了52项。以凤凰古城为首的人文景观的景区,他的民族体育旅游也有较大的开发,苗鼓、摆手舞、划龙舟、秋千、武术等项目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古城内的表演项目单一,主要以苗族鼓舞、龙舟为主,物质技术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的可开发程度还有很大的空间。湘西州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相当丰厚,但节日旅游在湘西州体育旅游中的融合效果并不明显,“赶秋节”“百狮会”“四月八”等民族节日都鲜为人知,造成了体育旅游资源的浪费。

3.4.2 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意识弱。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湘西州体育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体育旅游产业部门缺乏高素质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经营方式陈旧,经营内容单一,营销理念落后,创新意识薄弱。体育旅游项目策划单一,档次不高,体育旅游产品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2)体育文化特色不突出,宣传力度弱。苗族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和茅古斯舞是湘西州地区特色较浓的几个项目,也是能充分体现湘西州民族特色的项目。但据笔者调查,熟知这些项目的旅游者却为数不多,大都是到了湘西州之后才了解到的,这就充分说明,我们在宣传湘西州体育旅游时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突出特色,而且力度不够,从而导致人们对湘西州民族体育缺乏了解,降低了吸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源,没有充分利用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民族传统节日旅游”。因为目前来湘西旅游的游客是更多的是想了解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是想融入当地的文化当中,而湘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没有注重将自己的文化特色融合在体育旅游之中。民族特色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只有强化文化特色,将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游客的心里,充分利用湘“民族传统节日旅游”,才能吸引游客。西地区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等33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民族特色最突出的部分。据初步调查,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丰富而多彩,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众多而广泛。然而,这么多的项目当中为人所知的少之又少,能让游客参与其中的则更加屈指可数,因为宣传的不到位使这些本是很好的体育旅游资源白白的流失。

(3)挖掘整理研究力度不够且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率还较低、产品开发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湘西州地区与外界接触频繁,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与此同时自身文化的发展却逐渐被忽略,因此对湘西州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整理的挖掘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湘西州相继举办了四月八、社巴节、摆手节、赶秋节等以民族艺术(其中含大量民族体育活动)展演为主要的节会活动,德夯风景区、凤凰古城、王村等旅游景点也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晚会,向游客推出一批湘西民族歌舞和民俗表演节目。但总的来看,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率较低,产品开发滞后。目前除苗族鼓舞、摆手舞、铜铃舞、打溜子,土家族茅古斯舞、鬼谷神功等少量品种已作为表演节目向游客展演外,其余的均佚失民间,还没挖掘、开发出来。

(4)对民族体育旅游市场运作不科学。民族体育旅游经营活动起点低、规模小、产出量小,在时间、空间结构上的开发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力度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组织推进发展,体育旅游活动的整体配套性差,体育旅游企业赢利示范效应不显著,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投资主体格局,市场运作不科学。

3.5 湘西州地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3.5.1 加大专业服务人才培养力度

任何事的成功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本人认为要开发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首先要解决两个方面的人才的培养:一是民族体育项目的导游,这类人才不仅要能熟练地表演和传授民族体育技能,还要能熟知项目的相关由来,最好是湘西州本地人或是热爱湘西州对湘西州熟知且爱好民族体育的人士;二是专业营销管理的体育人才,引进体育院校专业的体育营销人才和高校签订专业培养合同,针对湘西州地区的特殊情况进行培养。这两类人才不仅可以为湘西州地区选择适合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可以从服务方面完美的介绍湘西州的民族体育,这两方面的结合将为它的发展提供决策和服务上的保障。

3.5.2 加强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突出特色,加强宣传,扩大民族体育的知名度

湘西州是农村人口集中的地方,民族体育恰是来自于纯朴的农民、山民的日常活动。农民的勤劳、节俭、质朴、忠厚、热情、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将给民族体育增添一份人文气息,这将更能体现民族体育文化的原始内涵,“与民同乐”也将成为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的一个亮点项目。

加强宣传,扩大民族体育的知名度。首先有关部门应向新闻界,学术界介绍湘西州民族体育的开发及现有成果,吸引众人眼球关注湘西州体育旅游。其次加大民族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如今各地的民族体育比赛开展的如火如荼,竞技技术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将对湘西州民族体育项目在本土传承和推广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能通过各大各地区的民族体育比赛,将湘西州的民族体育宣传出去,扩大湘西州的知名度。再次申请各大民族体育赛事的举办权,笔者认为赛事的举办将是对湘西州各类民族体育项目最全面的宣传,也是对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的最好宣传。

3.5.3 加强研究与创新,使民族体育资源的挖掘走科学化的道路

丰富民族体育旅游的旅游资源,建立民族体育研究协会。挖掘研究旅游资源中的民族体育物质文化资源、民族体育制度文化资源、民族体育精神文化资源,并把三者融合,丰富民族体育旅游的资源。在创新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把民族体育项目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民族体育项目很多是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但现在大多都与生产劳动脱离,他们的结合将更能体现民族体育的本身的价值,吸引旅游者的参与;二是结合现代体育项目,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湘西州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生活方式、生活风尚向城市化发展,人们喜爱从事现代体育项目。引进现代体育项目的优势和先进技术,以补缺民族体育各方面的不足之出,这将更有利民族体育开展的科学化;三是民族体育项目不明思议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代表,结合民族文化将更能丰富其内涵,丰富民族体育精神文化资源,这不仅能让旅游者更了解本民族,还更能激起对游客的旅游动机。

3.5.4 激励与扶持相结合,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湘西州民族体育项目众多,旅游景点也是不胜枚举,而不同的旅游景区所具有的特色是不同的。领导部门应从各地方的传统体育旅游资源项目、开发情况和景区的实施情况进行统筹考核,择优确定试点景区,体育旅游的布局应从重点景区到特色景区转移,各景区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特色择优开展民族体育项目,从而做到两个兼顾,兼顾奖优,体现奖励原则。部门间协调合作,制定好完善的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将打造出各景区品牌的民族体育项目。

3.5.5 采用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市场运作方式

湘西州有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蕴含着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传奇故事和不朽精神,其文化含量丰沛,教育意义深远。因此,我们在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时,要努力展现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涵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让游客在游玩中体验到湘西文化生活的底蕴和丰富内涵,使游客产生无限的遐想,得到美的享受。在搞好民族体育旅游的同时还应结合地方环境资源,加强现代体育旅游的开发研究,通过举办现代体育和体育赛事提高湘西州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增加远期游客数量,优化旅游市场客源结构,促进旅游营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族体育物质技术、组织制度、精神文化资源三个方面的要素。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主要存在开发意识弱、特色不突出,宣传力度弱、挖掘整理研究力度不够、规划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可以采取加大专业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加强宣传、扩大民族体育的知名度,在景区采取激励与扶持相结合合理布局,加强研究与创新使民族体育资源的挖掘走科学化的道路等开发对策。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状况及其开发对策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湘西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包括民族物质技术、组织制度和精神文化资源三个层面的要素,其游客动机主要来源于探秘和猎奇心理的驱动;当前的开发主要存在开发意识弱、特色不突出,宣传力度弱、挖掘整理研究力度不够、规划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专业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加强宣传,扩大民族体育的知名度、运用研究与创新的方法挖掘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等开发对策。

关键词:湘西,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旅游

参考文献

[1]刘少英,吴永海,马志军.中南、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调查及开发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16).

[2]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节日文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顾乃忠.文化流动的规律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3(5).

[4]张金桥.关于体育旅游的若干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4(5).

[5]魏佐涛.川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2007(05).

上一篇: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总结报告范文下一篇:体育教学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