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理论力学

2024-10-30

北京理工大学理论力学(14篇)

1.北京理工大学理论力学 篇一

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理论力学考研高分经验分享

新祥旭分享

本人今年报考北理工,专业课是理论力学,考试分数是145分,总分是386分,已经拟录取,现在准备向学弟传授一下经验。1.时间问题

我是和同学一起在5月份开始复习的,因为当时还有课程,所以复习的效率并不是很高,我真正开始复习是在暑假时,暑假当时和好多同学一起,大家一起去教室自习,一起去食堂吃饭,那时还没有感觉考研时间很紧凑,有时也会去学校游泳池游泳,不过基本时间还是能保证的,基本上是上午看英语和政治,下午和晚上看数学,有时晚上也会背诵英语作文和做些政治大题。至于9月份以后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复习,我建议大家基础很差的同学可以去报个考研辅导班,尤其是专业课,一对一的辅导我觉得很有针对性。新祥旭就很不错,我觉的要看个人的理力基础.我想大部分人之前一定是学过理力这门专业课的,如果你当时觉的学的比较吃力或者不太明白,最好9月初就马上开始.如果你觉的当初学的还凑合,没有觉的理力有多难,那完全可以10月份再开始.不过我还是想说一下,因为如果10月份开始的话,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准备,并且产生心理负担.所以建议大家还是10月之前开始理力的复习.2.资料问题

我想说一下专业课的问题,我的专业课资料是辅导班的时候老师发放的,叫《新祥旭高分通关宝典》里面包含了近几年的真题,还有押题,想说的是考试时候竟然遇到了原题。专业课如果选择理论力学,拿高分也不难,今年我理论力学考了145分,所以说理论力学目标一定要高,否则考研会很吃亏。不得不说的是,北理工水小平写的这本理论力学确实是偏难的,很多地方都讲的比较深。可以说,如果学好这套资料,对于考研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上辅导班的时候有免费的资料可以送给要考的学生。大家有需要的可以联系我。3.真题

北理工的理论力学考试一般模式比较固定,是6道大计算题.每一题20分到30分,也就是说你不需要背诵任何的概念或者定义.关键是了解如何做题.六道计算题分别考察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但是每道题的计算一般都比较大,计算题大家不仅要注重时间,更要保证准确率,今年我一同学就是专业没有保证准确率,导致今年没过线,所以同学一定要保证准确率。01年到13年的真题我做了两遍,基本上一天一套真题,有时候一天两套真题,重点难点要多练,最后我基本上是一个类型的题目反复做,所以才有了专业课145分的高分。学习方法建议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3.真题的使用方法

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2.北京理工大学理论力学 篇二

现阶段随着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的变化, 英语听力的比重上升至35%[1]。然而, 当前大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现状并不乐观。在进行听力练习时, 多数学生跟不上听力材料的语速, 只能记住只言片语, 结果在做题时, 只能凭借对听力材料的片面理解进行主观的随意推断, 而不能把握整个语篇信息。其次, 多数学生对听力兴趣不高, 对听力提高缺乏信心;不少学生对听力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

笔者通过进一步的分析, 归纳出造成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效果不佳的多方面因素, 这其中既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因素。首先, 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和非知识因素2个方面。知识因素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语音知识, 词汇、语法知识,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基础薄弱。非知识因素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听力课兴趣不高;缺乏信心;还有的学生由于跟不上进度, 便产生紧张、急躁、焦虑的情绪, 缺乏自我调控能力。第二, 教师方面的因素。以往的英语听说教学大都是以行为主义为指导思想。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这一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 压抑了学生自主性。与此同时, 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获得和运用, 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缺乏生动活跃, 学生感觉在听力课堂上收效甚微。其次, 有些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 对学生听力水平掌握不够, 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认知能力, 造成难度偏大, 令学生望而生畏。另外, 听力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对学生“一刀切”的评估, 导致了学生没有充足的学习热情。再次, 有些教师缺乏听力教学策略意识, 过于侧重测试训练, 无法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建构主义义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2]”, 其基本特征是“学习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中, 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 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知, 建构自己理解的过程。此外, 它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是“多元化”的。对同一事物, 每个学生的建构都会有所不同。听力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习活动, 它依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建构意义, 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达到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并形成语感, 这一实践性活动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此, 教师在听力教学活动中, 应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 达到最有效的意义建构。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教学现状, 有效地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听说训练策略

听力理解策略研究是以语言学习策略为理论框架的[3]。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知识、能力的构建。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自我知识、能力构建的过程中, 学生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听力策略知识, “策略会对英语成绩有明显影响[4]。”而加强学生的听力策略训练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实际听力教学实践中, 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听力策略的训练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3.1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而采取的计划、监察、评估等行为。在开始听力训练之前, 学生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 也要对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充分的了解;在听的过程中, 学生能对本人或他人的听力效果加以检测。比如, 学生在独立完成训练题后, 分组讨论答案。如遇到争议, 教师可参与讨论, 再播放录音, 直到将疑难处听懂为止;在听力结束后,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反思。通过评价、反思, 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不断调整, 进而不断提高。

3.2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涉及到对听力材料的处理, 如重复、借助上下文、推理、联想发挥等。在听力训练过程中, 学生应根据不同的内容或要求去选择相应的听力策略, 如泛听或精听;同时, 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如记笔记, 边听边记关键词, 也可以在听完之后进行复述。其次, 学生应充分运用分析、推断、联想等各种认识能力, 把相关的新旧信息有效地联系起来。如联系已有的知识, 包括文化知识、生活常识或亲身体验等, 去理解听力材料。

3.3 情感策略

情感策略主要是指学生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控制情绪, 降低焦虑感。情感因素在听力学习过程中起着显著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动机、自信心以及焦虑程度。首先, 学生要保持强烈的动机。只有怀有动机, 学生才会对听力感兴趣, 从而逐渐提高成绩。其次, 自信心。自信心强的学生才能坚持不懈, 勇往直前。再次, 焦虑程度。焦虑程度低的学生才能轻松高效地学习。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提供难易适中的听力材料, 更要积极创造一种宽松的听力训练环境。在听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听力学习的特点和方法, 使他们认识到听力学习的艰巨性和渐进性, 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3.4 课后泛听策略

策略训练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 因此, 除了课堂上的听力教学, 培养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重要, 课后泛听正体现了这样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后泛听学习中, “教师应是学习的促进者和监控者”[5]。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规律, 他们的认知结构和爱好等, 为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课后泛听材料, 并且对学生的课下活动进行监控与指导。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利用相关教学平台, 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自己的听力能力。

3.5 利用网络教学开展英语听力训练

随着科技发展, 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听力教学活动当中。多媒体网络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创造性地结合为一体,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他们提供了大量语言输入, 从而实现“人人交互, 人机交互”[6], 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如在学习“Business”这一单元时, 教师先从网络上搜索一些英美国家求职以及商务会谈的片段, 课堂上通过链接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模拟出英美国家求职以及商务会谈的场景, 然后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出来, 表演出色的小组将受到奖励。这样, 学生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从而收到理想的课堂训练效果。另外, 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内, 我们还可以进行配音练习。这些练习富于趣味性与挑战性, 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听力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

4 基于建构主义的对比实验研究

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为了论证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前后的变化及效果, 有必要实施对比研究。本次实验选择了笔者所在高校土木工程系本科的两个自然班总共60名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 选取其中的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 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 来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第一, 观察分析目前学生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二, 研究当前听说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第三, 研究教师对提高学生听说水平提出的新的策略和方法。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实验对比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4.2 实验过程

首先, 在新学期开始之初对2个自然班共60名学生的进行了听力测试, 并进行问卷调查。听力测试中两个班平均成绩仅差0.13分, 说明两个班学生听力水平相似。通过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发现, 学生对自己的听力水平、学习策略的认知和运用的认同感都较低。进入大学前, 由于听力学习的缺失,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听力都比较差, 虽有极个别的突出学生, 但并不影响整体数据的正态分布。另外, 学生对听力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期待, 但是当问到如何使用听力策略提高听力效率时, 大部分学生回答自己从不使用或是偶尔使用听力策略。为了能够充分体现实验的严谨性和展示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前后听力教学和学习的变化, 有必要进行横向的对比研究。为此, 笔者将60名学生按自然班基础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的教学采取传统听说教学模式, 实验班采用新制定的教学模式。其中包括:第一, 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制定听力学习计划;第二, 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各种认知策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分析、推断、联想等各种认识能力;第三, 增加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由原来的单一评价形式改进为两大部分, 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将实验班30个人分别分为6个小组, 通过竞赛等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 并将他们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 利用多媒体和语言平台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通过在语言平台上进行配音练习或是选用一些英文影视材料进行听说教学。第五, 布置课后泛听练习。笔者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情绪、爱好基础上, 为学生挑选一些有趣的、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课后泛听材料, 比如VOA慢速英语的一些部分供学生课下泛听,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实验结论

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听力学习之后, 笔者再次使用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并使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听力测试。结果发现, 实验班学生在回答“听力策略元认知”方面的问题时, 78%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或有时会使用过听力策略, 而对照班只有59%的学生对听力策略有所认识。在回答“自我听力策略的认知和使用”题时, 实验班85%的学生掌握了不少听力策略, 并能够掌握必要的听力技巧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对照班对听力策略的掌握与刚入学时相比有所提高, 但76%的比例和实验班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此外, 问卷结果体现出无论是情感策略、网络自主学习还是课后泛听学习上, 实验班能够掌握必要技巧和自主学习的学生比例都比对照班高。与此同时, 在听力测试中, 实验班平均成绩高出对照班2.13分。从而体现出, 实施了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后, 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听力技巧并将其使用于听力学习过程中, 有效地提高了听力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侧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 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为现代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地理论指导。通过详细的实验, 充分证明了在现阶段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需要不断地改革, 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听说教学策略, 有利于改变传统听力教学模式的弊端,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听力水平。

摘要:当前, 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基于目前大学生听力学习现状及影响大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一系列因素,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 着重研究提高大学生听力水平的有效策略。最后, 通过详细的实验, 证明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听力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水平的成效。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建构主义,听力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皮亚杰.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3]朱湘华.大学英语听力策略训练模式与效果分析[J].外语研究, 2010 (2) :53-58.

[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5]朱瑞佳.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人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7) :1127-1128.

3.《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概念复习内容删减

中图分类号:G642.0

1.前言

理论力学是工程类本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机械机构运动分析的专门学科。教学总时数64学时完成第一分册(以哈工大《理论力学》第7版为例)的全部教学内容通常是做不到的。其原因之一是学生生源不能与内地知名重点高校相比,原因之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习题讨论训练,原因之三是法定节假日放假可能会使教学时数减少。其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减少也是影响教学进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与内地对口支援高校搞联合办学,要求把应该在本科二年级第三学期开设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计划提前到一年级第二学期,大学物理和理论力学同时进行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增加了困难。为了更好地完成理论力学的教学任务同时又应该考虑教学内容有相互衔接但又区别于物理学,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删减就需要认真考虑。下面就具体内容安排做些探讨。

2.教学内容安排的探讨

1) 静力学的教学内容

静力学是工程计算的力学基础,学生必须掌握受力图、力系简化和平衡计算等内容。在静力学中考虑删减摩擦问题和空间力系問题。考虑摩擦求平衡的问题主要是滑动摩擦力问题,大学物理课程中摩擦力的概念已经够用了,无需再讨论。只需通过习题4-6 关于砖夹设计的摩擦平衡问题,使学生了解利用摩擦角概念和二力平衡原理求解此题会更简单。空间力系要求学生掌握力在三坐标轴上投影以及力对三坐标轴求力矩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其他空间力系问题均删除不讲。希望学生将来可以将平面力系理论推广应用于空间力系。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同时应该考虑黑板板书习题课的教学,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 运动学的教学内容

运动学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点的运动学和刚体的简单运动的概念与计算学生在大学物理课中已经有所了解,这部分教学内容以复习物理知识为基础建立理论力学新的概念体系,因为理论力学和物理学的概念表述略有不同。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求解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计算能力,以便为合成运动和平面运动的计算打好基础。

3) 动力学的教学内容

动力学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物理学未能涉及的部分。即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的应用、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和虚位移原理等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质点的动力学基本方程、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等章节中与大学物理课的内容有较多的重复,但是概念表述上略有不同。这部分的教学仍然是在已知物理知识复习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力学的概念体系,使学生认清虽然概念表述不同但实质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中更复杂动力学问题的解题能力。

3.结束语

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是为后续各门课程打下良好的力学基础。还要考虑到本科学生今后报考研究生的发展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完成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理论体系更完整,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理论力学知识。所以在与物理学相重复的教学内容上尽量少花费教学时数。总之,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使学生了解尽可能多的理论力学解题方法。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取舍方面要作认真研究和准备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I)第7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2010重印).

[2]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教研室.大学物理教程(上册)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

4.北京理工大学理论力学 篇四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的是杆件,板料、壳体也有涉及但不是主要的。材料力学主要是从理论力学的静力学发展而来,应为刚体是不会变形的,所以在理论力学中是不可能解释变形体的问题的,但实际上物体没有不发生形变的,材料力学就是研究物体在发生形变以后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刚度,强度,稳定性等等。理论力学无法解答超静定问题,但是在材料力学中可以根据变形协调方程或者一些边界约束条件可以解答超静定问题,这是材料力学比理论力学更丰富的地方。而且材料力学在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时把问题工程化。另外动载荷和疲劳失效问题材料力学中也有涉及但不是重点。

结构力学核材料力学就差不多了,他研究的范围比材料力学更广一些,但是一些基本的工具和思想都是差不多的。

理论力学 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 材料力学 研究构件的失效规律 结构力学 研究结构体系的失效规律 简单的说就是这样,具体的就麻烦了。。学过这三门课,就会清楚了。

5.理论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五

摘要: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每个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和尝试。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理论力学 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是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内容是以伽利略和牛顿总结的基本定律为基础,系统介绍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属于古典力学的范畴。不仅为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弹性力学、塑性力学 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在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为了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和未来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几年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理论力学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和尝试。

一、基本内容的改革 高等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工程技术型的工程师,二是研究型的工程师和科研工作人员。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 是接触工程实际的第一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理论力学 从建立力的基本概念开始,要求学生掌握具体工程问题简化模型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和平衡条件;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机械运动和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一些土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或者结合其他力学学科的知识解决工程结构的力学分析问题。笔者探讨了基础力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修订了原来的教学大纲,编制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专业定位合理的新教学大纲,从而使课程内容、教法与大土木专业更加协调。对此,具体做法是:!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建立模型和概念,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既体现了认识规律,又提高了授课效率;∀结合大类专业的特点,加强工程概念和实践性内容,增添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知识和实验技术;#由于力学是各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需要溶入到各专业课中,同样各专业课内容也要溶入到力学课中去。两类学科的交叉与相溶应是教学体系改革的良好途径。如在静力学部分除保留基本题型外,结合工程实际,对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海洋平台及大型水利工程等许多重要工程,分析其受载情况,如自重、风载、静水侧压力等,阐明其设计、制造都是在理论力学 的指导下得以实现。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扎实的知识有积极效果。不同的内容和对象,启发式教学具有不同特点。课堂讨论是启发式教学的很好表现形式。(2)采用∃1+1%的教学模式,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但一切改革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在理论力学 教学中采用∃1+1%(即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源于两方面压力:一是课内学时大量压缩,而教学内容却有增无减,迫使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手段来提高课时利用率;二是教材中诸如约束的实际构造、运动的合成、机构运动的全程分析等概念,不仅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描述清楚。因此,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引进其他重点大学研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包,结合自制的电子教案及相关课件,有目的地穿插于教学的各环节中使用。在理论力学 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优点很多,比如生动形象,增加了视觉效果,节省了板书时间,加大了课堂信息量,为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和介绍学科前沿内容创造了条件。利用动画技术,显示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轨迹,让学生在对这两种运动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条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仅使传统的教学得到丰富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立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借助于多种媒体,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大量的工程实例如房梁、屋架、桥梁等结构的受力情况轻松地走进课堂,使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变得直观明了;使一些无法言传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对教学内容吸收得快,理解得深。既节省了课时,又增强教学效果。

三、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 学生学习理论力学 的效果如何,传统的检查方法是一个学期中的一二次考试,再考虑学生平时作业的成绩,就给出了学生理论力学 的学期成绩。其传统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有其弊端,学生到考试前临时突击,平时作业尽管完成,是如何完成的?学生到底理解多少?在课外花了多少功夫?教师无从真正了解。要改变这种状态,只有改革考核方法。教师在平时就要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手段,激励学生成为有创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因此,对于平时成绩,可采取课堂小测验的方式,由于理论力学 教学时数的限制,课堂小测验时间通常在10~15分钟之内,每星期至少举行一次,每次测验要批改,成绩作记载,占学期平时成绩的50%~60%,要在第一次上课就向学生说明,课堂小测验的试题应短小精悍,重点应放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及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上。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整体的独立工作能力。或在期末考试题目中增加一些分析题、讨论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与考试的有机结合。

四、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理论力学 实验课得不到重视。然而,基础实验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的训练,而专业实验课则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某种测试方法或研究某类具体工程结构的实验方法。因此,开设紧密联系科技新动态的动力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土木工程结构越加复杂,需解决的动力分析问题更多,计算机技术和动态测试技术发展和更新迅速,具备了在理论力学 课程中开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实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建议在理论力学 课程中引进新的测试技术设备,在开设基础型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再开设动手提高型实验,基础实验可包括检测和识别系统的激振频率,测定系统的固有频率等;提高型实验包括模态测定实验,在实验中,学习模态分析原理,采样原理和测试技术等等,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做传递函数分析和模态分析,并打印实验报告,绘出各阶振型图,测出各模态参数。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力学 知识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以后的工作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6.北京理工大学理论力学 篇六

理论力学是学习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后续课程、工程技术的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定理公式多,方法灵活,不易学。依据笔者任教这门课程的经验,学生普遍存在“上课听得懂,课下不会做”的现象,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是每一个力学教师共同的探索目标。下面笔者就如何上好习题课这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理论力学中习题课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的改革,理论力学减少到现在的70学时,但是教学内容和改革前所差无几,理论力学按内容模块化、结构框架化的思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三个模块。习题课共计16个学时占总学时的22.8%,分配如下:

静力学部分共设两次习题课:受力分析、物系平衡;运动学设两次习题课:点的合成运动、运动学综合应用;动力学四次习题课:动力学普遍定理、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及拉格朗日方程的应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习题课涵盖了理论力学所有的重点、难点内容,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上好习题课,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理论力学一题多解的现象

理论力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一题多解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用同一个定理,同样的数学方法,不同的解题思路,比如物系平衡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平衡方程来求解,通常这类问题选取研究对象的顺序不同,但是列的方程是一样的。二是用同一个定理但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比如运动学中研究点的运动可以用直角坐标法,也可以用自然法,通常这种题型应选择数学运算简单、更接近力学的方法来求解。三是用不同的定理,比如动力学问题可以用动力学普遍定理、动静法、拉格朗日方程等,通常这种题型学生都感觉难度太大,因为对具体问题选择那一个方法来求解远比选择那一个研究对象难度大的多。

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包含了理论力学大部分的问题,难点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取研究对象。涉及到这类问题中,包括物系平衡问题、点的合成运动、运动学综合应用、动静法的应用。其中物系平衡问题、动静法应用这两种问题中,恰当选取研究对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讲解过程中,我们给同学们将解题要点总结如下:围绕一个核心,遵循两条原则。物系平衡中核心是要求解的未知力,两个原则是一个方程尽可能只包含一个未知力,能够不用的平衡方程最好不用;动静法中核心是需要求解的未知量,两个原则是研究对象最少,方程个数最少。然后在课下给学生留小论文作为作业,研究分析这两种问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只能在掌握这两类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系统的做好这个小论文,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这两类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而在点的合成运动和运动学综合应用时,关键步骤在于正确地分析运动过程:从待求量开始→运动传递链→已知量,然后确定需要研究对象的次序。这就要求学生熟知运动机构,在刚体平面运动问题中常见的机构分为四种:四连杆机构,椭圆规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圆轮纯滚动;合成运动问题中传递形式有:滑块、套筒、销钉、接触等。对于综合问题,要搞清机构是由哪些基本形式及机构组成,最后能够化复杂问题为多个简单问题来分析解答。

二是取合适的定理、方法。包括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虚位移原理及拉格朗日方程。这些问题中,研究对象通常都是整个系统,首先要围绕所要求解的未知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求解的思路更简单方便,然后选择哪一个定理。在动力学问题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可用不同的定理求解,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待求量,选择适当的定理求解。避开那些无关的未知量,直接求得需求的结果。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则需要多个定理联合求解,这类问题有一个规律:就是通常可以用动能定理来求解出运动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求解其它未知量。

而在虚位移原理中,一般存在的问题是选择解析法还是几何法来求解,具体问题中哪一种方法更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需要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上好理论力学习题课的方法

首先,习题课中所选习题要有代表性。最好一个题目能够代表一类问题,然后做练习或者作业时,要求学生注意归纳属于什么类型。比如达朗贝尔原理的应用中,所涉及到的题目按照解题步骤可以分为三类:直接用动静法;先用动能定理再用动静法求解;用动静法联立求解。所以在达朗贝尔应用的习题课中,首先讲解三个按照以上分类的习题,再总结类型,然后让学生做练习,通常是先做完题目,再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做的练习属于类型,这样习题课可以做到求质不求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第二,每一次习题课,要针对具体问题总结解题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一步是重点,每一步都需要注意什么。比如虚位移原理的习题课,解题步骤可以总结为:

①选整体为研究对象;

②画出主动力的受力图;

③给出虚位移之间的关系;

④算主动力虚功列出方程

⑤解方程求出未知量。

在这五个步骤中第①步中,要注意研究对象是整体,第②步要注意受力图只画主动力,第③步,要分析用几何法,还是解析法来求解虚位移,这一个步骤也是虚位移问题中的难点、重点,必须讲清不同方法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而第④步,就是本章中学习的新的内容——列虚功方程。

第三,习题课中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题目的错误求解进行会诊。学生一般对错误的原因印象更为深刻,比如受力分析的习题课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做参考文献[1]P21思考题3、4、5,然后由学生总结这些错误的分类,进而掌握受力分析时首要的是注意:一定要根据约束类型画约束力。

以上是笔者在理论力学的教学中对于习题课的一些体会,不足之处还希望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7.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七

一、教师改革措施分析

对老师而言, 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上好第一堂课。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 在第一堂课, 应告诉学生学习理论力学这门课程的意义, 对自己后续课程、专业课程的影响, 首先得让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学生才会对课程加以重视。理论力学课程基本上都是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开设, 所以还应告诉学生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与高中课程学习的不同之处, 特别是跟大学物理的区别和联系。上课时, 要求学生勤做笔记, 积极开动思维, 不要被动思维, 更不能拒绝思维。在第一堂课, 还应将授课计划书交给每位学生, 让学生清楚知道这门课程的教学进度, 以便提前做好预复习工作。同时还应告诉学生平时成绩是如何组成的, 一般包括课堂提问、平时作业、课后答疑情况等, 以及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由于理论力学都是简化的力学模型, 而学生在这一阶段还未涉及到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实例, 因而感觉学习起来比较抽象, 很难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 这就需要在上课时多讲一些工程实例, 讲解如何将一个工程实际问题简化为力学模型,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然学生觉得学习理论力学太枯燥, 与自己的专业没联系, 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由于理论力学学时少, 内容多, 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但也不能用多媒体完全取代板书, 两者应有机结合。譬如在讲公式推导时, 就倾向于用板书一步一步推导, 在公式推导过程中应用的数学理论、已有的力学知识点、公式的适用条件等都应给学生交代清楚, 让学生对公式的应用有所理解, 而不是只记得公式本身, 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力学课程理论的逻辑性、严密性, 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讲复习讨论课时, 也应用板书, 可以请学生到黑板做题, 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存在问题, 适时调节教学进度。譬如在讲运动学和动力学时, 要运用到机构的运动, 这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一些动画,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抓住重点, 进行强化。理论力学虽然内容较多, 但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有些内容需要精讲, 有些内容就可以一带而过, 应合理分配学时。譬如对于平面力系这一章, 应重点讲解物体系统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 对于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就不需要讲很多习题, 因为学生掌握了平面任意力系, 自然也就掌握了平面汇交力系和力偶系。对于运动学部分, 点的运动学和刚体的简单运动就可以简单讲, 因为这部分知识点学生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已经学过, 运动学中要重点讲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对于动力学的三大定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 应对每个定理进行详尽推导, 在推导过程中阐明三大定理的适用条件, 并通过大量例题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也就是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定理。

5.增强趣味性教学。由于现在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只考5道题, 每道题都有一定的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趣味性教学, 如给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节目, 分析其中的力学问题,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好的学生, 鼓励学生参与力学竞赛、结构创新大赛等, 使其在竞赛中不断提升自己。

6.综合应用各种考核方式。学完理论力学这门课, 要对课程进行考核。考核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理论力学知识点的掌握、贯通、应用能力。传统的理论力学考试是期末闭卷考试 (占总成绩的70%) 与平时作业 (占总成绩的30%) 相结合, 这种考试方式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部分学生容易忽略平时课堂学习, 平时作业大多数以抄袭为主, 以混个平时成绩高分, 考前进行大突击, 临时抱佛脚, 缺乏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也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现象, 所以选拔期末考试高分的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有时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要综合考核理论力学的学习效果, 应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期末大考试还是有必要的, 该考试可以采取开卷、闭卷、半开半闭卷相结合的方式, 主要考查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基本应用等情况, 该部分占总成绩的50%左右。为了加强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应加强平时过程管理。每个星期都进行一次随堂小测验, 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这样学生课后就会做好预复习功课, 随堂小测验占总成绩的30%左右。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让学生写一个小论文。即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力学模型简化, 并进行分析、求解。小论文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对于差一些的学生可以写个学习报告或是学习心得。通过与学生交流, 学生觉得综合考试效果较好, 特别是加强了平时学习, 也拉开了好差学生的分数, 弥补了传统考核的一些缺点。

7.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科研反哺教学。教师应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 有条件的话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中去, 使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现在各高校基本上每年都有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力学老师可以担任指导老师,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 挖掘现实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并加以研究。这里所讲的科研既指自然科研项目研究, 也包括教学研究, 比如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研究某一道动力学问题, 对各种方法加以比较分析等, 有可能的话在一些期刊, 如《力学与实践》上发表论文, 如此一来, 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有提高, 科研也就反哺了教学。

二、学生改革措施分析

教育学者认为, 所有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 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 应做好几方面:

1.课后做好预复习工作。现在很多高校理论力学学时大幅减少, 但对理论力学要求却没有降低。所有知识点都要通过教师课堂上精讲、细讲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复习功课。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 教师布置好预习题目, 由学生自己课后预习, 教师上课归纳总结即可。对于较难或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 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有目的地进行听课, 这比没有进行预习就进行讲授, 效果明显提高很多。

2.端正坐姿, 勤做笔记。很多学生上课时喜欢趴在桌上听老师讲课, 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或者低着头在桌子底下玩手机, 要求上课时学生要端正坐姿, 手机处于关闭状态并放在桌子里, 事实上, 苏州大学已经在试行无手机课堂, 学生反映较好。学生应以饱满的热情听课, 教室毕竟不是茶馆, 不能随心所欲。因为理论力学每讲一章, 基本上都会补充习题讨论课, 所以要求学生勤做笔记, 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点, 教师应适当放缓教学进度, 以留给学生时间进行笔记的记录, 并不定时抽查笔记。

3.加强点名制度, 确保出席率。在点名这一方面, 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给予了积极的配合, 一般上课前5分钟, 辅导员会去教室进行随机点名, 并制定了缺课的惩罚措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

4.敦促作业独立完成。要求学生作业独立完成, 不能抄袭。出现抄袭现象, 平时成绩给予扣分。要跟学生讲清楚, 做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检验, 而不是一项差事。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适时调节上课进度。

5.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由于理论力学很多题的解题方法并不唯一, 譬如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 可以用几何法, 也可以用解析法。在动力学中, 一道题可以用动量矩定理, 可以用动能定理, 还可以用达朗贝尔原理,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但用不同方法解答以后应对各种方法加以归纳、总结, 找出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

6.积极参与生产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生产实践, 从实际工程中发现理论力学问题, 并简化为力学模型, 增强学生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增强学习力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配合缺一不可, 教师如同自行车的前轮, 起主导作用, 学生则是自行车的后轮, 产生动力。作为教师, 应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定能将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提高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8.提高理论力学教学效果初探①② 篇八

关键词:理论力学  教学方法  兴趣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097-01

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理论力学是工科高等院校中许多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不仅是专业后续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又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创新性学科,并且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应用[1],另外它还是培养工科相关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科[2]。所以作为该课程的教师就需要深入研究如何讲好理论力学课程,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切实掌握理论力学相关理论基础,并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 讲好绪论课

理论力学的第一节绪论课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做好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绪论课,可以使学生了解理论力学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3]。通过列举一些生动的力学例子,让学生去思考其中的道理,课堂上不要告诉学生其中的力学原理,先让学生自己去想,使学生产生一种好奇感,感到理论力学内容丰富而且有东西要学,初步培养起学生主动学习理论力学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通过调节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绪论课也要着重介绍理论力学课程与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课程主要内容以及各个知识点的相互关系,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并建立起学好理论力学的信心。

2 做好教学内容的组织

理论力学内容多,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普遍定理、达朗贝尔原理及虚位移原理等[4],但是一般课时安排为64学时,要在这么有限的课时内把所有的知识点讲透,讲细,对任课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在理论力学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突出并强化重点。静力学部分重点是平面任意力系,借助平面任意力学的分析讲解,使学生掌握静力学分析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静力学基本概念、定理等基本知识;运动学是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重点掌握运动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以及两种运动的区别和联系;动力学部分是三大定理以及达朗贝尔原理,重点是掌握分析具体工程实践力学模型的动力学分析求解方法。另外,在突出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关联,以及区别和大学物理相关知识点的区别分析,避免学生因知识点似曾相识,学习时不认真,眼高手低,而到最后对基本的力学分析都无从下手,从而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3 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因其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等优点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理论力学中公式、定理较多,逻辑推理性较强,如果把所有的内容都用多媒体来呈现,就会出现学生思考空间不够而很难跟上的现象[5],或者即使跟上了多媒体播放的速度,但是下课再做题目还是很困难,而需要再返回翻找教材而效率较低的问题。所以理论力学的教学中不能全部依靠多媒体,而应把传统的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合理安排权重,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的讲解和推导,课堂的引导与总结等亮点内容应该用板书,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建立清晰的知识构架,从而可以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求解中。

4 例题的选择与讲解

目的明确,有针对性,针对知识点来设计或选择例题,通过例题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掌握对应的知识点。在课程的重点讲解部分,尽量采用一些有代表性的、综合的题目来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分析方法的同时,又能进一步巩固所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讲解例题时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者讨论,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紧跟教师的进度和思路,又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理论力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公式繁多,所以学生普遍感觉课程难学,枯燥无味,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6]。所以,教师平时应注意搜集和积累一些与理论力学有关的故事和实例,在讲解基本理论前或讲解后通过穿插联系这些生动贴切的生活和工程实例,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对身边的力学问题深入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如果教师有能力和精力,把这些小故事可以做成FLASH动画给学生展示,配以幽默诙谐的声音,不仅增加趣味性,而且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基本理论,就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总之,理论力学是理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也应该通过学习、实践和总结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做这门课程的合格授业者。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五个方面总结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初步想法,以期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当然,理论力学教学质量的高低还涉及到其它很多方面的因素,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要想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要我们广大的科技教育同行进行更多的研究、探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谢晓梅.理论力学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S1):59-60.

[2] 刘静,汪中厚,周晓玲.浅谈工程力学教学中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2):177-180.

[3] 杨卓娟,杨晓东.关于高校课程绪论教学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1(12):39-41.

[4] 艾薇,候作富,周思柱,等.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 力学与实践,2009,31(5):75-77.

[5] 李彦彦,闫晓妍.理论力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内江科技,2011(11):84.

9.北京理工大学理论力学 篇九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立方相SrZrO3的晶格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最不稳定的.R25软模的冻结导致体系进入反铁畸变四方结构(L4/mcm),计算结果与实验一致.原子间力常数计算结果表明,Sr-O原子对之间的长程特性对体系的结构不稳定性负责.

作 者:谢颖 付宏刚 于海涛 Xie Ying Fu Hong-gang Yu Hai-tao 作者单位:谢颖,付宏刚,Xie Ying,Fu Hong-gang(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哈尔滨,150001)

于海涛,Yu Hai-tao(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哈尔滨,150080)

10.北京理工大学理论力学 篇十

材料力学考试大纲(最新修订)

课程名称:材料力学

适用专业:工程力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

参考书目:

1.材料力学(上、下册),刘鸿文,高教出版社

考试内容要求

绪论: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基本假设,杆件的基本变形。

材料力学:

1.拉伸、压缩、剪切:拉压变形的内力、应力概念及计算;材料拉压变形的力学特性,线弹性虎克定律;剪应力和剪应变的概念,剪切实用计算,剪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许用应力和许可载荷,安全系数,强度计算及相关概念;结构变形分析,拉压静不定问题。

2.扭转:圆轴扭转的剪切变形和剪应力,纯剪切概念,扭转构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3.弯曲内力和弯曲应力:梁的约束与支承; 载荷与内力的微分关系,剪力图与弯矩图;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弯曲正应力和弯曲剪应力强度计算。

4.梁的变形:梁弯曲变形的微分方程,计算梁变形的积分法,叠加法。

5.应力应变分析:应力状态的概念,平面应力分析的解析法与图解法,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平面与空间问题的广义虎克定律,三向应力状态的基本概念;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偏心拉压,斜弯曲,弯扭组合)。

6.压杆稳定:稳定的概念,两端铰支压杆的稳定性,细长比,临界载荷和临界应力,其它支承形式压杆的稳定问题,当量长度.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中柔度杆的稳定问题,临界应力总图.稳定性计算(安全系数法,折减系数法)。

7.交变应力:交变应力的种类,循环特征,材料疲劳的持久极限,构件的疲劳强度。

8.能量法与超静定问题:能量的基本概念;莫尔积分,单位力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

9.冲击问题。

试题一般类型

11.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理论力学 多媒体课件 制作 应用

一、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一)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理论力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应该由实例将其引入,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的超链接将与之相关的工程案例融入其中,并插入大量的电子图片、图像资料,以此来为学生建立二维、三维静态、动态的力学分析模型,然后基于切合实际的模型之上建立相关问题的理论分析以及计算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将例题分析、例题计算和实际工程相联系起来。教育者只有将理论和实际融入理论力学的课件当中,将文字、图形、照片、案例、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强化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对课堂教学板书方式的模仿

教育者应该始终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再回到实际的原则制作理论力学的课件。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选用逐行、逐段时间差的方法来显示相关的理论推导以及解题的各个步骤,对于极为重要的概念应该采用逐字显示法,重要的公式采用填充效果显示法。这种时间差显示法能够配合教育者的授课节奏,能够较好地模仿传统课堂教学的板书方法,进而才能增强学习效果。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应该尽量地和教育者日常授课习惯以及授课节奏保持一致,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为教学方法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尽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以此来保障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应用相关的理论力学知识。

(三)重视对课件编排的科学性

理论力学具备了概念繁多、图形复杂、技巧丰富等特点,因此,教育者在制作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应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精选素材,保证课件编排的科学性:重点编排基础概念以及基本方法,详细阐述略为复杂的概念,详细推导复杂公式。由于各个专业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教育者应该对某些教学内容注明专业对象,这样一来在授课的时候,教育者就可以依据专业的不同对课件内容进行适宜的调整,进而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一)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和过去的板书教学并不存在矛盾关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教育者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至于那些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教学知识,应该选用多媒体教学比重略大的手段,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利用直观的教学环境。对于那些条条框框的知识点,教育者应该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板书教学在黑板上留下痕迹,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顺知识点。

(二)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能一味地盯着黑板、课件,应该及时充分地从学生的表情获取教学效果的相关信息,比如学生是否在听课、是否理解、是否存在疑问等等,并根据相关信息及时地调整授课节奏和重点。具体方法如下: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主幻灯片,是授课的主线,剩下的内容制作成子幻灯片,设置为隐藏状态,这样一来教育者就可以根据实际来适当地增删授课内容;将例题显示在屏幕上,不仅节约了教育者的板书时间,而且教育者还可以利用学生分析例题的时间走下讲台,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在小结课件之时,教育者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启发式提问,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教育者能够更好地掌控授课效果。

(三)利用教育者自身这个媒体

对于教学活动而言,课件仅是它的一个组合部分,而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教育者自身,准确说来是教育者的语言。语速应该适中,保持抑扬顿挫,以便学生及时思考;语气应该简明、清晰,需要之时插入相关问题和讨论,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里所指的教育者语言还包括了教育者的肢体语言,它能够将教学课堂生动形象化。总而言之,教育者就应该充分地利用自身这个媒体来弥补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不足之处。

三、结语

总而言之,理论力学是众多力学课程以及专业课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开展,在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教育者务必应该加以重视。随着教育界深入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水平,当然理论力学也不例外。本文就针对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此希望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能够更加完善,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葛文璇,许薇,陈静等. 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

[2]王晔,杨姝. 塑性力学电子课件制作与课程建设初探[C]. 2006力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交流会会议论文集,2006.

12.少学时“理论力学”教学方法探析 篇十二

一、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院校将“理论力学”课程压缩至70—80课时,甚至60课时左右,这无疑给“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出色完成“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修订教学大纲

由于学时的压缩,不同专业的“理论力学”课程学时尽管一样,但其专业要求略有不同。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调整“理论力学”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将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很少或联系不大的章节内容仅作以简要讲解,点到为止,这样可以将有限的学时用在与本专业有关的理论力学知识点上。比如对于土木专业来说,运动学的部分内容对后续课程影响不大,比如科氏加速度的问题,就可以精简这部分内容。

同时,由于“理论力学”教材和教学大纲中有一部分内容与“大学物理”的力学部分重复,也有一些和“高等数学”中的内容重复,比如物体重心的概念、物体重心坐标的计算公式以及转动惯量等。这些内容在大纲中尽管有所要求,但学时不太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其布置为自学内容,一方面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大纲的要求。

(二)调整内容体系,引入演绎讲法

当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式多为归纳法。拿静力学来说,先讲平面力系再讲空间力系,先讲汇交力系再讲任意力系,这个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允许的话,完全可以打破常规,采用演绎讲法,在讲完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相关公理后直接讲解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和平衡方程,随后将平面任意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作为空间任意力系的特例进行处理,对简化结果和平衡方程进行相应调整,这样便可在不减少知识点的情况下大大地减少讲授静力学内容占用的学时数。河南理工大学力学教研室编写的教材就采用了这种编排方法[4],在使用过程中确实能够节省2—4个学时,从考核结果来看,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对该部分掌握得较好。

二、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及实际工程实例,以讲座的方式讲讲“身边的力学”,通过生活中和工程中丰富有趣的力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可以就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上倒置时却不会落下来?人和车靠什么向前行走? 有没有听说过落体偏东及抛体偏西现象?”等等问题,可以做出动画进行演示,也可以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使学生知道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理论力学的知识解决,众多生动有趣的生活现象会吸引学生急于在“理论力学”中寻找答案,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可以结合专业背景,认识学习理论力学的目的和重要性。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作为课程教师,需要了解专业目标,并熟悉其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以把握课程授课内容,使理论力学成为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从而使学生了解理论力学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衔接,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学生自然从内心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一提起“力学”,学生就“谈力色变”,经常会问“会不会很难”。针对这个问题,主讲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客观的分析。可以事先回顾一下学生在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中接触过的一些力学知识,比如力的概念、牛顿定律、动能守恒和动量守恒,让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内心不再恐惧和排斥这门课程。但是不要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而一味地回避课程的难度,其实学好理论力学是需要学生付出大量努力的,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战略上藐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这样我们才能在讲授、学习“理论力学”这门课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一)精练讲授内容,强化知识点

精练教学内容,强调重点、讲清难点。重点内容要反复强调,非重点内容点到为止,易懂知识点压缩精练。简化冗杂的推导,讲清思路和原理即可,具体推导过程留给学生在课下做。例如:讲授合成运动的关键在于讲清楚三类运动,确定动点、动系和牵连点。在这一部分上一定要多下功夫,多讲例题,反复强调,让学生切实掌握这一难点。

(二)以经典实例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课时的减少,满堂灌将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教课,而较少关注学生真正听了多少,听懂了多少。而且学生一直被动地去听,缺乏主动思考,他们会逐渐对课堂失去兴趣,容易疲劳走神。为了解决这种状况,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开展课堂讨论。例如,详细介绍了动点选取的基本规律后,就可以讨论图1所示的运动模型中,哪点可以当作动点?大部分学生会马上说出棒上的A点,经过教师的引导和讨论, 使学生明白,凸轮轮心O也可以当作动点,于是在师生的讨论下,继续画出不同动点下的速度图和加速度图。最后也可以讨论本题目的其他解法,例如运动方程法等。

(三)规范学生作业

“理论力学”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在认真听课的同时,学生必须要按时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作业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态度和教师教学态度的一个重要环节。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对其做题的步骤、逻辑性和作图质量做严格的要求,培养其严谨科学的态度。

要精选作业。学生现在的课余时间并不充裕,教师最好认真挑选需要学生练习的作业。如果有可能可以教研室为单位,所有任课教师共同挑选出大家认为必要的作业题,编写成册,供学习使用。一方面统一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方便了学生练习,至少省去了抄题和部分画图,使学生把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应用在学习上。

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有学生讲,“这门课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明看懂听懂比较容易,要真正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加强作业环节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规范做题的逻辑性和作图质量。“理论力学”是一门工程性强的课程,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借助图形来分析,而学生又经常不画图就开始解题,这习惯很不好。因此为了把做作业和学习真正融合, 使作业真正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作业书写要规范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作图要整洁清晰,布局合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增强作业的可读性、整洁度,提高正确率。

教师要认真地批改,把严谨认真的态度传递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在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次作业,每一道题目,对学生的作业给出正确的评价,一定要正确对待出现的差错,给学生留有前进的余地。每次作业改完发给学生后, 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鼓励学生互相纠正错误,进行争论,然后改正,逐步养成不怕出错、及时纠错的习惯,并总结出错原因,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能深刻认识错误,认真及时改正错误比做更多的习题要重要。

(四)布置课程大作业

“理论力学”由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分别是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为了巩固学习效果,大多数教师在讲完每部分会对该部分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建议在每部分结束后再给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的大作业,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结构进行力学原理分析,或者利用所学的力学原理来设计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生活用具,这样既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课程论文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力学是学有所用的,最大程度激励了其学习的热情,并通过综合性的练习提高其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自选课程论文题目,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结构的观察,简化出力学模型,进而利用其理论力学的知识来分析其力学原理。比如在静力学部分,学生可以分析磅秤、减肥秤的力学原理;运动学部分可以分析一些常见的机构比如曲柄摇杆机构、滑块机构和凸轮机构在一些机械中的应用;动力学部分可以分析下过山车、蛤蟆夯等的动力学原理。

由于“理论力学”学时的大幅度压缩,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首先,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基础的前提下,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精练以节省学时,避免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懈怠情绪。其次,通过讲解生活中有趣的力学实例,明确理论力学学习的目的和对所学专业的重要性,阐明“理论力学”和学生已有基础的相关性等多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积极性。再次,通过精练教学内容、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布置阶段性的课程小论文、规范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学好重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运用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套教学方法已通过笔者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孟柯,王庆.少学时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8).

[2]常利武.少学时材料力学中的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4,(4).

[3]刘百来.少课时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4).

13.[]福州大学结构力学考研指导 篇十三

1.结构力学教程及其课后习题

主要的书目有《结构力学》龙驭球(高等教育出版社)、《结构力学》王焕定、祁皑(清华大学出版社)、《钢结构》陈绍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结构力学学习辅导与解题指南》祁皑(清华大学出版社)、《福州大学结构力学考研复习精编》思远福大考研网。

我是跨考生,当时接触一门从未有印象的学科,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最重要,当时把指定书目结构力学认真学了一遍,发现什么都不会,例题勉强看的懂,课后习题干脆都不会,我也想过是否继续,为了心仪的专业,就豁出去了。

后来在学长的推荐下知道了《福州大学结构力学考研复习精编》,买回来后直接研究它,课本的课后题不会就不做了。就这样边研究复习精编边在书上查找概念就行消化,最痛苦的两个月结束了,还是有所成就的。一本好的复习精编可以节省你的时间,为你归纳好了概念等,如力法,它将各种题型分布展开。自学结构力学需要具备归纳方法的能力,当时有一个话剪力图的问题,我做了近10道题后才总结出一种简便方法,后来问了一位研友,这个简便方法居然是他们老师讲过的,我就这样走了很多弯路,印象也很深,不见得是坏事,

做完一遍复习精编后,我重新回到课本,发现课后题忽然变得很简单了,看来居高临下的复习法虽说有风险,但是效果不错。就这样花了半个月时间把课后习题做了,仍然有一些不会的,但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到了10月份,复习精编已经做完了3遍,里面的真题差不多可以理解很多了,自己感觉考110+有希望了。11月份时,专业课时间减少,政治时间增多,开始研究真题和继续做复习精编。做完这本复习精编后,发现真题难度完全可以接受。12月末,复习精编做了第4遍,彻底搞定了很多问题,自己认为130以上不是问题了,因为结构力学知识点很整,学好后基本不会遇到无法下笔的题。最终的分数还是很满意的。

2.09年后的真题

真题还可以强化重点题型提高解题熟练度。系统研究09年后的真题,反复比较,将重复率最高的知识点剔除出来,强化理解相应的基础概念、定理。可以培养做题的“手感”,保证以最好的状态走上考场。另外,研究真题,还可以总结出题规律。不仅通过练习强化自身知识,而且最好是能够研究近几年的真题的出题规律,考量出题者的出题思路,大胆预测考点。我的方法是:第一,自己先做一遍。大家可以不限定时间,不会的题目也可以翻书做,尽量能够不通过答案,把题目做出,这个过程是你所掌握的知识点,解题方法的强化整合过程,一定要自己多思考,多翻查以前所学。第二,改错误。参考标准答案,修正自己的错误,或者积累解题思路,最好能够附上自己错误的原因:马虎,公式用错,无思路等,再针对自身错误从复习精编等资料中找出相似题型,强化训练,消除盲点。第三,总结考点。在做完真题以后一定要把自己当做是出题者去想一想这套题是怎么出出来的,每个知识点上下了多少工夫,下了多少分数的比例。总结考点,对比前几年的真题,归纳出常考题型。

14.大学物理下热力学小论文 篇十四

要说第一类永动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可表述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能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中,能量的总量不变。其数学描述为:Q=△E+W,其中的Q和W分别表示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以及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E表示能量的增量。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第一类永动机的定义,即某物质循环一周回复到初始状态,不吸热而向外放热或作功,这叫“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机器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的对外做功。显然,第一类永动机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因此热力学第一定律有可以表述为:不可能制造出第一类永永动机。

任何定律从提出开始就会受到人们不断的质疑和挑战。所以从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后,人们提出了种种第一类永动机的设计方案。以下我们分析一下几种第一类永动机的设计方案。

(1)奥恩库尔的永动机

据说,13世纪有一个法国人叫奥恩库尔的,他在一个轮子的边缘上等间隔地

安装了12根可活动的锤杆。他设想一旦轮子被启动,由于轮子右边的各个重锤距

轮轴更远些,就会驱动轮子按箭头方向永不停息地转动下去。

分析:设想该机器置于真空当中,即运行时不受到空气阻力,但我们知道轮

轴与转盘的接触面不可能绝对光滑,运行时势必会产生摩擦阻力,此时机械能转

化成摩擦热能,机器将会慢慢停止。此方案不可行。

(2)滚珠永动机

滚珠永动机是利用格板的特殊形状,使一边重球滚到比另一边的距离轮心远

些的地方。设计者本以为在两边重球的作用下会使轮子失去平衡而转动不息,但

试验的结果却是否定的。

分析:我们先忽略其实践结果。滚珠式永动机的设计原理与奥恩库尔的永动

机是相同的,都利用了轮新左右两边力矩不相等使轮轴不断转动。该设想也同样

无法解决摩察阻力的问题,且在运转时,可能会出现一个正好使得轴心左右两端

力矩相等的位置,这是如果轮轴的角速度正好为零,则机器停止转动。该设计不

论从原理上或实践中都是失败的。

(3)软臂永动机

1570年,意大利的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A

是一个磁石,铁球G受磁石吸引可沿斜面滚下去,滚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B

落下,经曲面BFC返回,复又被磁石吸引,铁球就可以沿螺旋途径连续运动下去。

分析:软臂永动机的臂可以弯曲。臂上有槽,小球沿凹槽滚向伸长的臂端,使力矩增大。转到另一侧,软臂开始弯曲,向轴心靠拢。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使

机器获得转矩。然而,他没有想到力臂虽然缩短了,力却增大了,转轮只能停止

在原地。

(4)阿基米德螺旋永动机

把水从蓄水池里汲到上面的水槽里,让它冲击水轮使之转动,轮子在带动水

磨的同时,又通过一组齿轮带动螺旋汲水器把水重新提到水槽里去。这样,整台

机械就可以永不停息地运转下去。

可行性分析:这样的设计当然也必然以失败告终。因为即使没有摩擦力,从

水槽中流下的水的冲力,也不足以既带动水磨工作,又带动汲水器把全部流下的水重新汲回到原来的高度。

(5)浮力型永动机

利用球的重力使球串向下并接触水面,进而利用水的浮力上升,推动轮子转

动。

可行性分析:浮力控制,出口的的坡度控制(影响求脱离管子落到轴轮上的速度)都很难精确地实现。运转过程中只要有水漏出,下一个球将无法从管道中

落下,且随着轴轮转动时间增长,摩擦阻力增大,轴将停止转动。认为以上各设计方案都很巧妙,充分利用了大自然中本来就存在的力,如磁

力,水的浮力以及力矩作用。当然,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了可以利用万有引力提供

远远不断力的来源,或者可以利用电磁力实现永动。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在所有

设想方案中都存在的问题---器械间的摩擦阻力。在实现器械间零摩擦前,不可

能制造出第一类永动机。所以解决摩擦问题是关键,近年来提出利用超导体来实

现无摩擦。我们知道,温度越低,超导的效果越好,当无限接近绝对零度时,也

许可以彻底消除摩擦。但由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以当前的科

学技术,实验室温度最多达到一百多开尔文。就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而言我认为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造出来。

不过,科技在不断发展,随着一个个定律被推翻,也许,第一类永动机会被

上一篇:工业区公司年终总结下一篇: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