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心得(共15篇)
1.访谈心得 篇一
访谈心得体会
看我们这一代:乐观+主动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最艰难的一代,学姐并不认同。
在学姐他们那个时候还没有订单班,工作是要自己找的。当然比起现在找工作当时还是相对容易的。不过,在找工作的时候,这才是人生的一中宝贵的经历与磨炼。因此凡事都会有两重性。在竞争社会中被淘汰,并不意味着被消灭,而是一种激励。失败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学姐对我们这一代充满着期待,她认为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资本。也许一开始没有机会,但经过磨炼,就一定会有机会。有人轻易地放弃自己,那是他们的个人问题,不是社会的全部。社会有阴暗面很正常,但不要太极端。可能老一辈的人认为我们娇生惯养,这是一种代沟,我们并不是垮掉的一代,不能用绝对的思想去看待自己。
那么怎么才能让社会去接纳我们呢?
学姐的看法十分独特,要主动地融入社会而不是让社会去适应自己。一方面,人要合理地定位。正确地分析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自己有什么特长,本领,自己的身体素质,动手能力等等,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刘翔,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所以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十分关键。另一方面,我们要合适地走位。人不一定要从一而终,要学会改变。学姐看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与社会和谐。强调个性与社会对抗并不是好的出路,与社会合拍地寻找机遇才可以走的更远。
我们又接着聊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学长说:现在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一定要在校园里学出真本事,到了社会才能有所作为。
综述:此次校友寻访活动增强了队员们对学校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同时对优秀校友的寻访,让队员们获益良多:不仅锻炼了大家的写作、采访、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尤其是校友们的奋斗历程与人生体验,对我们这群正处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要在大学里好好地规划学习和职业生涯,增强知识面,加强专业素养和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2.访谈心得 篇二
关键词:电视访谈,节目策划,问题
电视访谈节目是节目主持人和节目邀请嘉宾以一个即兴的互动话题或者是个人经历展开讨论的电视节目形式, 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作为节目主体。电视访谈节目以其谈话内容的丰富性、谈话形式的多样性、谈话氛围的真切性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当前电视访谈节目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瓶颈”阶段, 访谈节目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模仿痕迹,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电视访谈节目需要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为基础, 因此, 需要创新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 丰富电视访谈节目的内容, 提高电视访谈节目的质量。
1 当前电视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 人们对于节目形式的认识和了解“如数家珍”。然而电视访谈节目缺乏创新, 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访谈话题范围小
访谈内容是电视访谈节目的主体, 访谈内容主要是通过访谈话题扩展和延伸出来的。很多电视访谈节目中, 尽管每一期的访谈人物不同, 但是选择的访谈话题却大致相同。一般都偏重关注热点问题, 甚至于一些八卦新闻, 没有注重访谈内容的教育指导意义, 无法从大的视角关注社会, 而且会尽量避开敏感话题的讨论[1]。
1.2 访谈虚假表演成分多
访谈的核心在于人与人的沟通交流, 但在当前很多电视访谈节目中缺乏真实感, 表演成分过多。主持人完全流于形式, 采访对像习惯于空话、套话, 甚至会在节目策划录制时, 会人为操纵控制访谈内容, 安排一些“话托”, 提前安排好有冲突的环节, 存在着欺骗观众的现象, 使得访谈节目失去了真实的意义。
1.3 访谈形式盲目跟风
当前很多电视访谈节目大多选择在黄金时间段播出, 导致电视访谈节目“霸占荧屏”, 观众对于节目选择也会无所适从。如果有某一档电视访谈节目取得了成功, 马上就会有大量的类似形式的访谈节目纷纷涌现, 这种简单“复制粘贴”的盲目跟风形式也大大压缩了访谈节目的空间。
1.4 访谈气氛平淡沉闷
电视访谈节目中对于采访对像的访问过程都较为平淡, 抓不住主题思想, 很多采访点都让观众感觉小题大做、无病呻吟。同时, 忽视了访谈节目中另一大主要因素——现场观众, 观众在访谈过程中都是聆听, 没有发挥观众的参与和监督的重要作用, 访谈氛围平淡沉闷。
2 如何做好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
从央视的《实话实说》开始, 而后像《高端访谈》《鲁豫有约》《可凡倾听》《艺术人生》等电视访谈节目形式遍地开花, 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有很多, 从天时、地利到人和, 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对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工作。以下, 将对如何进一步做好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提出相关建议。
2.1 更广泛地选题, 更独特的视角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访谈话题以及所扩展的内容是访谈节目的核心环节。因此,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要进一步拓宽访谈的话题范围, 提出更加独特新颖的观点。在对访谈内容主旨的选择过程中, 话题要尽量贴近大众的生活, 使节目能够更加“接地气”, 不能像发表官方言论一样[2]。比如说, 像“残疾儿童的上学梦”“空巢老人的生活”“医保制度的改革”等都可以作为访谈的话题内容。同时, 电视访谈节目在策划过程中也要突出内容的个性化, 比如说, 对于名人的访谈, 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认识和了解, 像知名的运动员, 可以将视角转移到其背后的训练方式、赛场上看不见的心理状态等, 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谈论取得的成就。
2.2 真心诚意地策划节目
电视访谈节目策划的初衷就在于通过零距离的访谈交流真实地展现访谈对象, 但是如果以弄虚作假、表演作秀的方式访谈, 无疑背离了访谈节目的初衷。因此, 在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过程中, 要注重节目真实性的体现, 而不以谎言、面具来掩盖或者维护访谈节目的形象。比如说, 像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丽曾在节目中坦承曾吸毒和戒毒, 她的真诚并没有影响电视访谈节目的收视和质量, 而且通过真诚地和采访对象、观众交流奥普拉温弗丽还赢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2.3 丰富策划节目形式
电视访谈节目形式的丰富对于节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要加强对节目的策划, 创新和丰富节目形式。一方面, 要巧妙设置节目场景, 凸显节目的主题, 摒弃过去传统的演播室、沙发、茶几的访谈场景, 比如说湖边、茶坊、画室等都可以作为访谈场景地点的设置, 像美食访谈节目就可以将场景设置在厨房[3]。另一方面, 要创新访谈节目的表现形式, 带动观众的参与热情, 活跃访谈氛围。比如说, 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图片视频上墙、观众现场提问、电话连线等方式将观众的问题、意见、祝福等选取作为互动话题, 提高观众的参与节目积极性, 活跃访谈节目氛围。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电视访谈节目作为直接沟通交流方式和以轻松舒适的谈话方式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受到观众的喜爱。当前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受到真人秀等其他节目形式的强大冲击, 电视访谈节目的转型成为必然。因此, 必须要创新电视访谈节目策划形式, 丰富电视访谈节目内容, 打造更为真实、更有新意、更加优质的电视访谈节目。
参考文献
[1]张扬军.访谈随想——论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主持[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2) :93-94.
[2]李林林.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访谈心得 篇三
访谈对象对于我们所设定的课题研究主题表示质疑,课题改革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且据了解,在访谈对象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属于一个大范围的目标,这需要各方位的改革,社会风气,学习气氛等等综合影响,而非简单的课程改革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各位同学都参加过“学长同行”这个计划的,那么就请大家说说我们在进行计划期间存在的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或是不足或是其他建议和意见吧!① 学弟学妹与学长之间的联系需要加强,定期联系,加强交流。
4.生涯人物访谈心得 篇四
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获取关于未来工作行业的现实且专业的信息,我特别采访了从事会计工作的姑姑。通过和她的谈话,我改变了一些旧有错误观点,对未来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具体而崭新的规划。
主要了解与现在所考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相关的会计工作及其社会需求、职业需求、职业环境和基本状况等相关的职业信息,找出自身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差距,确定发展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 为今后在该领域就业就业打好基础。
我了解到该职业主要工作内容:通过这次职业体验与访谈,我了解到:企业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是管理和监督财务,包括填制各种记账凭证,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处理账务等。并对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财务分析,提出管理建议。使公司账目清,资金得到合理运用;另外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职业的知识、能力要求: 做好财务工作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对税法,财务成本管理等知识融会贯通,熟练运用,而且需要及时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法规、制度。财务与会计人员核心技能对于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技术能力、分析技能、沟通能力、成本分析等各项技能在个人的职业前进过程中是必不可少。
职业对学历、证书的要求:进入财会工作领域,最基本的要求要通过会计资格考试并取得证书,同时需要具备会计电算化证,一般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进入领域后要随职位的变化,对职称有相应的要求,建议初期有初级会计职称,而要做到会计总管,需要有中级以上职称。规模较大的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至少要具备大本毕业,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任职资格。职业对个人的素质要求:从事财会职业要求从业人员财务工作的繁琐和重要性要求财务工作者具备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对财务人员来说也非常重要,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按照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和报告,披露会计信息,及时给管理层提供报告。
职业领域的薪酬水平:在财会工作领域中,初级职称一般工资在内地的水平在1500 元左右,略高级别的职位在2500 元左右。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能要高些,特别是人才缺口多的沿海地区。同时,资格证书也是薪酬高低的重要参考指标。行业发展前景及人才供求关系: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在单位或行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可以的,但目前财会行业就业现状是国内会计业人才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明显供大于求,与初级财务人员相对比的是高级管理人员相对少,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人才缺口还很大,高端财务人才却成为企业紧缺的人才。经济、科技发展对该行业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各种经济政策变化非常频繁,会计知识、会计 准则也在不断的更新,要求会计人员有不断的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及时更新知识、技能和经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也正运用到会计领域,简化了核算工作,要求能够使用相关财务管理软件,财务管理的组织文化和工作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手工记帐向计算机记帐发展。
访谈结论:
在会计的职业生涯访谈的基础下我得出以下结论:财务与会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要工作人员既掌握现代会计、财务、税法、金融、财政、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一般而言,具有几年的财会实践工作经验,并取得一定会计职称如注册会计师、ACCA、CGA 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为了今后在该领域工作打好基础,在大学阶段要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发展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重视实践;财务工作对工作经验也有一定要求,毕业初期可以先到小型企业积累工作经验,从基本工作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能力,提高技能,在谋求职业发展;会计准则和知识技能的更新要求在这一职业重要不断地进取,可以通过培训,也可以自学,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技能,适应新的法规,制度;要在这
一职业领域取得良好的发展空间,相关的资格证书是必要的,通过相关的学习获得更高等级的证书对薪酬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另外,在个人品质方面,从事 会计工作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是最重要的。
总结:
(1)努力学好学校给我们的课程,抓紧学习专业知识,其它的也要学习一点,拓宽视眼,搞好同学关系,打好人脉基础。(2)任何行业都会有其领域的困难与挑战,不要指望找一份安定的工作而养尊处优,没有任何一项好工作是不具挑战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现在也就不能浪费大学的大好时光,虚度年华,而应该在这一学期中多学点东西,多学点东西总没坏处,为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基础。(3)对于自己人生的规划不要规划的太死。固然人应该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总的规划,这样奋斗更有目标,但要不要规划的太死,应根据环境与自身的变化做不定期的调整,以使其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发展。
(4)对于不同行业的前景谁都不能准确的预测。找工作的时候,虽说在某种程度上要考虑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但这是谁也不能准确预测的,而我们应该坚信一点,“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相信你不断地努力,做到该行业的最先端,不论该行业发展前景如何,对你来说这都是一个好行业。
5.蒋荣华(校园访谈心得) 篇五
蒋荣华
201230241016
校园访谈心得
校园生活触动着每位同学的心声,关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影响着每位学生学知和感知,可以改变学生对学校的看法及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贴切生活,服务生活。为此我们特围绕着(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3年12月9日物管公司和学校领导在各个寝室进行了清查行动,没收了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用品(电饭锅、电磁炉、电老虎、吹风机等)这件事情,我们团队展开了一次有趣的采访。
采访对象: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北校区保卫处陈队长。
采访的主题是:学校是否应该强制没收学生的电器用品。
采访方式:座谈会。
一、采访前准备
为了这次采访,我们作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和被采访者有着明显的差距;所有我们担心在这种关于学校和学生的敏感事件上;怕采访时会发生冲突。人都是有戒备心,更何况我们也参与了这次事件,所以我们以交流方式切入主题。巧妙地将被采访者和自己的关系拉近;我们按事件的重要程度慢慢的由说家常转向学校生活。首先,我们团队理定提纲,把我们采访时要说的和要问的分层次结合。为了被采访者不觉得我们触犯了他们的管理权力,我们特在晚上7点约好陈队长,因为这个时候是他下班的时间。我们组织了团队在食堂和陈队长一起吃饭,先谈论他们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的艰难。在引申到他作为学生时代经历和生活方式。其次,我们的问就慢慢转向了我们自己现在的校园生活状况和学校坏境。谈到我们学校的坏境,陈队长感叹万千,面对这样现实,作为学生的我们和工作中的他们都有很大难度。话题越来越深。陈队长有些紧张,我们立刻把话题转开了,谈到她的日常工作上。然后,谈到生活用品,关注他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自己的日常生活,为此他才敞开了话题。
不打开采访对象的心,就得不到真的信。这是一个宝贵的经验。12级新闻(1)班
蒋荣华
201230241016
二、采访中的变通
作为一名新闻媒体的传播者,不下真功夫去采访时难以来成为具有真实才是学知识渊博的记者,闭门造车肯定是造不出的。新闻采访是需要亲临实境去践行的,这样才会有真情实感,写出来的稿子、制作出来的节目才有有新闻性、描述的字句准确。正所谓事必躬先,功在于行。说到底,就是根深才能叶茂。写出来的作品才有高度、深度。而且新闻材料讲究新、真、快、等特点,我们不得不严格的要求自己,为此次采访理定思绪。
在采访中,我们团队和陈队长的交谈有紧张有缓和,在种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中,我特别关注陈队长的表情,因为他也是在校园中第一次接受这样的采访,难免会有紧张的情绪和浮躁的心里。当我们的队员问道学校是否应该没收学生电器用品时,陈队长有些生气和不快,因为他们是没收者,他们的行动在(学校管理手册)上是严重的触犯学生的个人财产。虽然学生在寝室使用电器是学校不允许,但也是学校的环境造成,在艰难的环境中,这样寒冷的冬天学生不用电器解决个人的日常生活,实在是难以过冬,但陈队长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又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安全而行动。在这两者上话题有了正面的冲突。当冲突发生了我们团队并没有以被采访者较劲,我们用微笑和缓和的言语转换了话题,再次的转向学校的现在情况给大家带来的困难,因为陈队长也处身与这样的环境,提到这块他总会有很多的不平。因为现实的环境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很不便和困难。
在这种紧张伴缓和、交谈到访问、侧问转正问的变化中;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拉紧了心弦,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提问。直到持续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完成。也收集到很准确真实的材料和做好相关的笔录,陈队长说尽管学校的环境在不好,但为了安全起见,学生在寝室不能使用电器。
三、采访后
千难万苦,我们的采访终于完成,但为了后期的报道和PPT展示,我们团队又加班加点,日日夜夜的赶工,就为了新闻的报道要快、要及时;我们作为一个记者必须把收集的材料播报出去,而且考虑到12级新闻(1)班
蒋荣华
201230241016 这样的话题报道可以会与学校和相关部门发生矛盾。我们又再次将采访收集的材料整理编辑,把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到位,在撰稿、编写、校对等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难度和艰辛。
采访感
首先:在这次采访,我深切的感到,我们的材料还有欠缺,比如,如何避免采访主题刺激到采访对象。在采访前,我们要预约,不然冒然的去采访,采访对象心理不免会紧张。这次取材过于平铺,没有多大的新意,不应该单方面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在冬天遇到的困难,更应该考虑到是否学校没收学生生活用品上去拓展问题,使采访更有深度。在采访前,我们要慎重选材,主题要更明确,立意要新颖,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我们的新闻敏感性。
其次:选准新闻角度。在采访的材料准备的问题当中,不应该以狭窄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把自己看成旁观者,这样才能让我们清晰的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作为记者当注重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哪些新闻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哪些事件大众格外关注。我们要力图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捕捉具有价值的新闻。对重大的事件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并且联系社会,联系群众。那么,在采访中我们如何去取材呢?第一,新闻题材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源于社会中细心的观察和积累,这样在写作时便于拿捏报道的力度,因为我们既是观众,也是观众的眼睛。第二,善于拓展自己的消息渠道,从而提高写作内容的质量以及可信度。
再次:在写完稿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把笔录做一次检查,同时,进行一次材料真伪的核实,通过核实,整理笔录,反省团队,在做笔录时不经要快速而且要细心,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要把笔录给采访对象核对校正,去粗取精。采访时要察言观色,围绕核心问题去挖掘新闻的深度和广,采访结束之后,要急时整理笔记,反复斟酌,不能把新闻隔得太久,保证新闻写作的质量,也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
自我感知
通过这次采访,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一次成功的采访必须有充分的访前准备,深刻了解采访对象,准备的材料必须具针对性。采12级新闻(1)班
蒋荣华
201230241016 访的过程中要灵活,保持头脑清醒,紧紧扣住主题,引导采访对象沿新闻主题的思路去交谈。
总而言之,这次的校园访谈让我感触良多。一方面是对自己能力上的提升,再一次锻炼了我与被采访者交流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媒体又向前进了一步;另一方面,这次访谈也让我明白自己知识上的补充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现在的我仍然浅薄,只有不断补充知识,才能更好地去做好各种采访,去解决采访中的各种疑问,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安抚被采访者激动的情绪等等。最后,团队合作中获得的力量和帮助,在这一次的中,毋庸置疑地总是显得那么强大,感谢我的队友,同时也谢谢老师的帮助和教导。
12级新闻(1)班
6.教师轮岗——专家访谈 篇六
《教育教育》:教师轮岗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改变?
朱永新: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因素。师资质量是推进教育公平至关重要的“软件”。全国各地近几年推行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 有效地推进了城乡学校在经费投入、硬件资源配置方面的均衡发展;但是, 师资却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城乡均衡配置, 也成为制约农村与边远地区教育质量的“瓶颈”。现在的择校热, 其实本质上是“择师热”, 因为谁站在讲台前, 谁就决定着教育的品质。国内外的经验表明, 校长和教师的轮岗, 是有效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质量的方法之一, 也是化解择校难题的重要路径。2014年9月,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 (区) 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对加快推进县 (区) 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具体方法与时间安排等, 进行了全面部署。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努力让每所学校都能有好的校长、好的教师,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应该说, 这项文件为下一个阶段校长教师交流, 提供了指导性、操作性的政策依据。但是, 应该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目前全国各地县 (区) 域内城乡校长、教师在学历、职级、待遇方面差距, 仍然较大。要真正流动起来, 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与教师交流的政策, 需要我们因地制宜, 制定更加具体、更加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教育教育》:具体操作上应该怎么做?
朱永新:教师与校长的交流要有清晰的制度规定。交流方式上, 可以通过组建教育集团或对口结对的一体化等形式, 在集团内部或对口学校之间相对固定交流, 用统一标准评估教育质量。教师和校长流动轮岗, 需要人事制度的保障。可以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 委任学校对教师进行日常教学事务的管理。这样, 可以有效规避与《教师法》十七条中教师与学校聘任关系的冲突, 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 应该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这项工作。教师校长的流动, 必须实行人性化管理。校长教师自觉自愿参与交流, 交流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 才能取得实效。要统筹各类学校发展需要与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 实行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 政策兜底与激励引导相结合, 政策引导为主, 行政手段为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已经是箭在弦上, 蓄势待发。不是想不想做, 要不要做的问题, 而是怎样做好的问题。如何解决教师流动轮岗以后, 校长有长远眼光继续抓紧教师队伍建设?如何解决城市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的周转住房与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农村校长、教师到城市学校的工作适应问题?等等。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 虽然国内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是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之间差异非常之大, 很难简单复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韩立福:教师轮岗面临实际阻力
《教育教育》:教师轮岗意味着什么?
韩立福:意味着当前教育部门在追求教育公平方面又进了一步。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进一步提升了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民具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 教育公平的第一层次“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是具有法律保证的。而教育公平的第二层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可以说是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从宏观区域上看, 优质资源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相对来说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显得很薄弱。从城乡方面看, 城镇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乡村。从城市或区县内部来看, 总是存在某几所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占据了当地的大部分优质资源。而这一点也是现在“择校热”的根本原因。但从实际来看, 这一政策的制定并不是很完善, 有些地方仅止于理论上的可行, 与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脱节,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阻力。
《教育教育》:哪些方面会阻碍它的实施?
韩立福:教师轮岗制使校园文化难以稳定。一所好的学校需要有其特别的校园文化和氛围, 包括独特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这是一所学校凝聚力的体现。但这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实行教师轮岗制之后, 更多的校长、教师往往刚在一所学校稳定下来, 没过几年就又要换一所学校。
教师轮岗制给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带来难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 每所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也必然会考虑他们的风格是否与本学校相匹配。在学校管理中也会考虑到老师们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点, 将他们合理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如果实行教师轮岗制之后, 且不谈轮换过来的老师的性格、气质、能力是否符合这个学校的要求, 就单纯地认识这个老师的特点, 再把他能合理地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 就需要很长时间;而很有可能学校与教师双方刚刚适应, 开始配合默契, 教师又要轮换到其他学校去了。这样必将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
《教育教育》:教师轮岗还会给学校带来哪些问题?
韩立福:教师轮岗制将使学校管理层不那么热衷于教师人才的培养。教师的流动性增大使得学校为教师的培养的成本增加。以一个新教师培养为例一般学校聘用一个新教师, 通过培养, 大约花费一年时间正好能使他拿到中级职称;而这时工作刚走上正轨的教师, 恐怕再过几年就要到别的学校去了, 学校对他的投入等于为其他学校做了嫁衣。相信大部分学校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 都不会选择继续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 挖掘培养新教师, 而等着从其他学校轮换优秀教师过来。教师轮岗制不利于学校内的人际关系, 甚至滋生腐败。实行教师轮岗制之后, 每所学校让谁去轮岗必将成为一个难题。这不仅将对管理层的决策造成麻烦, 同时会影响同学校老师之间、老师与管理层之间的人际关系。试想一下如果一所条件好的学校教师要轮换到条件不好的地方, 而现实是谁都不愿意去条件不好的学校工作, 那么老师之间必将为不去条件差的学校形成竞争关系更有可能会因某些不正当竞争而滋生腐败。
储朝晖:教师轮岗中的政府责任
《教育教育》:教育部门在教师轮岗中的角色是什么?
储朝晖:教师流动既可以遵循市场规则也可以依照体制内管理制度。对于市场化的教师流动, 政府和学校无权直接干预, 这是教师的个人自由和权利。按照体制内管理制度进行的教师流动, 是政府可以发挥直接作用的流动形式, 教师轮岗当属此类, 教师轮岗政策最重要的推动主体是政府。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 它不是选拔教育, 而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教育。中小学教师在职责履行与工作方式上类似国家公务员, 所以, 其人事关系的变动权不属于学校, 而属于政府部门。也就是说, 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学校的改进以及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 政府拥有在整体上调配教师的权力。
《教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怎么做?
储朝晖:就一般的情况来说, 同一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存在着竞争, 学校管理者不会轻易放弃优质资源, 这导致优秀教师很难流动到其他学校。即使政府强力推动, 也会造成学校管理者、上级部门以及教师之间的多重利益博弈。如果教师流动采取轮岗的方式, 教师资源属于某个地区的整个教育系统, 学校之间的诸侯割据与利益分割问题就会得以解决。轮岗的顺利实施, 不仅需要教师的理解和配合, 还需要政府的协调与保障。在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过程中, 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尤为重要。教师轮岗涉及多个部门的合作, 不仅涉及一些配套政策的支持。比如, 轮岗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交通食宿等问题, 还涉及社会支持氛围的营造, 比如, 家长与学生的认可, 既得利益者的妥协, 而且需要政府调动一些资金来保障教师轮岗政策的运行。从目前情况看, 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作用, 能够为教师轮岗提供服务与保障。
《教育教育》:教育部门在教师轮岗中的责任是什么?
储朝晖:由于我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对缓慢,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利益固化现象比较严重。当教师轮岗政策与历史形成的教育利益格局相叠加时, 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就凸显了。利益博弈在教师轮岗政策运行中在所难免, 作为具有综合协调和管理调动能力的政府, 需要担当责任。既要面对历史沉疴, 还要着眼教育理想;既要坚持原则, 还要理性妥协。
政府应该主导建立规范的轮岗流程。规范的教师轮岗流程既要限定相关权力的行使范围, 又要制定合理的轮岗实施细则。权力的行使应公开透明, 避免“权力寻租”和“暗箱操作”。从已有经验看, 采用电脑随机派位的办法可以排除人为干扰, 能有效地安排教师轮岗。但是, 完全依照电脑随机派位, 会妨碍教师自主性的发挥, 会漠视薄弱学校的迫切需求。为保证教师轮岗公正性与规范性, 电脑派位之前, 教育行政部门要准确评估区域内各学校状况, 以及轮岗教师的特殊情况和意愿。
7.抗战老兵访谈心得体会 篇七
遥想七十年前,中华民族那积贫积弱的时代,日本人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大好河山,置我同胞于苦难,丧心病狂的杀戮掠夺,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大罪,是坚忍勇敢又带有满腔热血的战士们保卫了我们的国家,守卫我国国土。
为响应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号召,浙江师范大学夏风甬月实践队在宁波当地寻找曾参与战争的老兵。在询问众多热心村民和人脉广泛的老村长后,在村委会的联系安排下,老兵俞南成驱车前来,亲切热情地与队员们打招呼。
从队员的采访中,了解到老兵俞南成曾经参加过越南战争。在21岁时,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又恰好处于战争时期,俞南成毅然决然地投身战争,保家卫国。一开始,他在野战部队呆了一年多,继而转到铁道部队当游击队,一干就是四年。而令余南成最难忘的,是他在当兵第三年时,成功打下了敌方的战斗机。似乎又看到冒着黑烟的飞机在眼前垂直坠落,俞南成老爷爷的脊背微微挺直。那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光辉印记,从他的眼神中,队员看到了骄傲与自豪。
谈起军中生活,无疑是艰苦甚至是难熬的。战争时,住宿在山上,菜只能够每周一次送上山,而当时的保存技术差,天气稍微潮湿,菜就烂掉了。为此,山上的人自己养猪,放牛。每年的5月份到11月份,是越南的暴雨季节,条件便愈发的艰苦。说到这,老人欣慰地感叹,能在和平年代,在家中享受政府的优待,享受儿女绕膝,真的很幸福。
最后,老兵俞南成询问了夏风甬月实践队在这里的经历,当得知实践队在艰难的条件下依旧开设了暑期假日培训班后,老人心中万分感慨,他感谢队员们来到这里体验困苦的生活并为徐洋村的发展做出努力。他热情地与夏风甬月的队员以及队旗合影。队员们也从老人的经历中学到了不少可贵的精神,大家相信,老兵俞南成在战争中所做的贡献一定会为他带来无数的好运。
8.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心得 篇八
走到了大三这个关键时刻,又面临着人生一个重要的选择,是考研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素质和竞争力,还是踏上社会找一份工作开始跌爬滚打实现自己的理想圆满自己的人生,有迷茫也各自有所期待。很有幸通过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去了解一个在职场奋斗十年资深人力资源总监吴雪的经历,让自己对未来职业规划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更加清楚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于一个人力资源总监,每天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她的建议不仅仅是对一个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对一个未来想从事人事工作的毕业生,对我们每位大学生都是普遍适应的,她是为人处世的楷模,也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总有人问你是否有目标?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模棱两可的,我们太缺乏对未来的一个规划。还记得高中毕业去安利实习,他们的员工每天都是有计划的业绩的,当时我也写下了自己人生的目标,短期,中期,长期,未来是要成为一个优雅、知性、智慧的女人,那大概是第一次对自己的人生开始有想法。和职业生涯人物吴雪总监的交流提升了我们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和感受,转变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细微之处需要我们自己去琢磨和改变,争取在未来做的更好。
我的感受主要有如下三点:(1)基础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这句话我们从小学听到大学了,但大学的学习自由散漫,老师不抓自己也很难自觉,吴总监告诉我们在面试应聘者的时候,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是通过测试专业知识来考察职场能力的,例如所学习的课程,所学的专业内容。也许学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想去甚远,但不得不说这是我们必备的基础素质,有了理论的支撑才能在实践中表现的更好。所以我想作为一个大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业为主,珍惜大学的学习环境,多方面提高自己,在踏入社会的时候觉得四年的青春没有白费。
(2)有所取舍,坚持自己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是什么选择,都是有得到也是有失去的,关键在与自己更在乎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随波逐流。大学是考证时代,各类证书是敲门砖,但我觉得还是不能盲目,不仅浪费金钱还浪费时间。不管做什么,要根据自生的情况有所取舍也有所坚持,什么都想得到,往往最后什么都没有。后来我们还谈到了结婚生育家庭还是升值加薪工作,她告诉我们她选择了结婚生育,这也是我们每位女性将来要面临的选择,我认为不后悔就好,有所失去但也是值得的。最后,关于跳槽,吴总监的话让人受益匪浅,她说职业收益=钱+发展空间+情感,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乐在其中,更加高效率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当然这所有的前提是好好学习,让自己更优秀,才有机会选择而不是被选择。(3)重视实践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我们进行了简历的制作,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一块。我想不仅仅是我自己,也许这对绝大多数学生可能都是相当缺乏的。一方面,我们资源有限,仅靠自己很难找到一份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实习;另一方面,公司很少给大学生实习培训学习的机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会积极努力争取。
以前我喜欢看人物传记,例如李嘉诚、唐骏……我认为成功不是偶然的,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在这个辉煌的职业人物身上总有些闪光点是相同的,例如坚持,他们总是走过了一段黑暗又寂寞的旅程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难得的是勿忘初心。总之,需要学习的很多,努力的很多,希望未来的路越走越远。
社保1201叶琪
9.如何做好专家访谈 篇九
一、采访准备细致充分
无论做什么采访, 采访之前做好准备都十分重要。有人认为, 要采访一分钟就要准备十分钟, 这是记者必须下的功夫。本人在采访实践中总结得出, 采访专家前的准备应侧重于了解专家背景资料并拟订问题。
做专家访谈, 采访专家学者, 首先需要了解专家学者的学术背景、他擅长的专业领域,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采访问题, 由于专家学者大多工作繁忙, 因此还要了解专家学者最近的工作日程, 以便见缝插针地寻找采访时间。
做专家访谈, 拟订的采访问题既要专业、有针对性、不让专家觉得记者非常外行, 还要接地气, 能代表普通读者想了解、感兴趣的话题, 而且应通俗易懂、避免晦涩, 尽量让普通读者看懂, 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前大量搜集资料, 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在采访前, 记者所掌握的资料越是丰富, 采访成功的胜数就越大。
2012年夏季, 《黑龙江日报》策划现代大农业系列报道, 我负责完成“专家访谈”专栏稿, 先后采访了7位国家级的水利和农机领域的专家学者, 由于不熟悉水利领域, 我采访前通过互联网了解、阅读了很多水利资料, 拟订的采访问题都紧紧围绕着我省水利建设的特殊意义、给其他省份的启示和发展提出建议等, 请专家学者站在高端进行解答。
二、积极沟通, 预约采访
采访前预约是一个礼貌问题, 可以让被采访对象有一段时间进行思考, 从而更好地回答采访问题, 专家学者大多工作繁忙, 更需要事先预约, 以便安排时间接受采访。冒然给采访对象打电话, 要求对方立即回答问题, 这是不明智的。不管是打电话还是书面预约, 措词都很重要。一般有身份、有文化的人都很重视记者采访时的用词, 这是采访对象对记者的第一印象, 如果双方还没见面, 你就给采访对象一个直截了当甚至是一个硬邦邦的印象, 接下来的采访可能就很难进行了。一般情况下, 记者预约采访对象时的用词尽量要礼貌、谦和、委婉, 给对方足够的尊重。我在采访专家时, 尤其是采访在北京的国家级专家, 多是提前通过朋友沟通一下, 先把我介绍过去, 避免冒然采访引起专家不快, 然后再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写微信与专家预约采访, 预约采访时尽量尊重专家, 由专家确定采访时间和采访形式, 比如电话回答或者书面回答。约定采访时间后守信誉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费尽心机争取来的采访机会, 无论是电话采访还是见面采访, 如果仅仅因为你晚到几分钟或是无限制地占用人家时间, 都可能会使采访无法顺利进行, 或者草草结束采访, 而且可能没有了下一次再采访的机会, 这一点虽说是个细节, 但不可忽视。
三、采访实战重在专业
在真正的采访实战中, 无论外表衣着、言谈举止都应给对方以专业的感觉, 让对方信任和重视, 愿意与你交谈。面对面采访专家学者时, 能否建立起融洽的气氛是采访取得成功的关键。记者给采访对象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他 (她) 的外表、衣着、随身物品, 尤其是采访有文化、高层次的专家, 记者的外表应当尽可能简洁大方, 既不要太时髦, 也不能太简朴, 女记者的穿着一定要避免花枝招展、奇装异服、浓妆艳抹、性感暴露, 因为采访是一项严肃的工作, 不是去与对方争奇斗艳、展示个人魅力。
据研究, 人与人见面的最初7秒钟决定对方对你的印象, 因此采访首次见面的专家学者时, 除了外表、衣着, 还要注意言谈举止端庄得体, 比如要等对方允许才坐下来, 未经对方同意绝对不能嚼口香糖、抽烟以及摆弄采访对象的东西, 对专家学者无论年长还是年轻都要称教授或老师等。在整个采访过程中, 记者不能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采访对象, 更不能自己说个没完, 不要忘记谁是采访中的主角, 要清醒认识到记者的职责在于获取材料, 而不是展示、卖弄学识。记者要真诚地尊重、信任采访对象, 专注认真地倾听, 努力让采访对象轻松自如、兴致勃勃地说, 而不仅仅是答。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对象谈话的时候不要去打断他, 而且在大多数场合不管对方说些什么, 最好不露褒贬的表示, 只需说“是的, 我明白了。”或者只是点点头, 同时表现出兴致勃勃, 就足以让对方继续谈下去。
在采访专家学者时, 记者的谈话除了事先精心设计的问题外, 还可以穿插一些比较专业的问话或术语, 让专家学者能听出来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较高、采访准备也较充分和专业, 如果记者问外行话, 将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 也就无从深谈。
参考文献
[1]蒋贻杰.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
[2]季宗绍.新闻采访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9.
10.生涯人物访谈心得体会 篇十
通过这次的访谈,我了解了许多大学生所面临的选择与彷徨,在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下,部分毕业生选择了读研,继续深造自己,也有的选择了就业,但我个人觉得这要视每个人的性格,兴趣,价值取向而定,无论哪种选择,最好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目前对大学生来说由于连年的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企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私企就业岗位少,全球性经济危机又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仍然存在很大困难。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转向考研,引起新一轮的“考研热”。也就是说现在的研究生情势也不乐观。因此只有脱颖而出的人才会有更好的优势考研进而就业。这也是组多大学生需要认清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对我个人而言,读研以后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一定能缓减就业压力,高学位并不等于高职位、高薪水。其实就业难不难,主要看个人能力与内心期望值之间的差距,综合素质很强,到哪里都是抢手货;但如果是眼高手低的话,现实与期望落差会很大,高不成,低不就的,自然很难找到工作。所以,给自己一个合理客观的分析,定位,是很重要的,克服浮躁情绪,踏下心来才能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
这次访谈的结果真的印证了老师在上课时所讲授的内容,可以称之为实用知识。这种实用知识相当于哲学上的理论知识。首先,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职业有个大致的规划,而不是毫无目标。只有这样确定了方向,我们才能更好的朝着目标努力。其次,影响人们选择职业的方面真的是多方面的,正如老师上课让我们选择的:待遇,福利,工作环境,发展前景,个人兴趣爱好。而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不同选择自己的职业。其实,我个人觉得,个人的兴趣爱好还是很重要的。试想,如果邵秀英对考研完全不感兴趣,那她又怎么会在丰富多彩的大学里,当周围的人都去忙于社团、交际、娱乐活动等时,而她却一直默默地学习,对考研矢志不渝呢。只有有了兴趣爱好,才后有动力,有进步,才会像邵秀英同学一样取得那么多的成绩,进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我觉得人应该认清自己,认清自己包括很多,比如明白自己的优势、劣势;知道哪些对于自己来说是机遇,哪些是威胁;更要明摆自己的方向所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机会,勇往直前,达到我们自己想要的目标。而在我们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就应该逐步向目标奋进了。应该有目的性的,一步一步向前走。明白将来那个工作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技能、素质。如果自己还有所欠缺,就应该抓紧时间做功课了。只有让自己足够配得上那份工作,我们才有十足的把握赢得那份工作。
然而,理论最终是要付诸到实践中去的。我们不能只靠理论生存。在现实中进行访谈是有根据性,有目的性的,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很强的挂钩性,这样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去考察实际情况,比如借鉴他人的学习模式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增加也他人的交流,不闭门造车,打开我们的视野,多与实际接轨,这样才能更加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
而课堂上所讲的毕竟不是我们的实际经验,所以不能完全依赖课堂。我们要把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当然,人的实践活动需要理论来指明方向。但是也不能唯理论是从,应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检验理论。在这次访谈中,我了解到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决定职业发展中达到的高度的唯一因素。就算我将来考取了研究生,有了高学历,获取了更丰富的知识,到头来我还得回归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我的实力。所以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个人品质和能力。这是课程教授中所没有提到的。其实,现实访谈结果与课程讲授内容的差异性是我所预想到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理论知识有时候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在实践中发现。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高效的做好本职工作。
一次简短的访谈到这就结束了,首先感谢我朋友能在百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接受我这个人物访谈,通过这个访谈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感受也收获。
想当初刚步入大学时,一心想着四年后一定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职场天下的,到时候就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并抱着这个信念努力着。那会儿的确很单纯,很天真,空有一腔热血并踌躇满志。等大学上到现在心绪开始慢慢沉淀,也开始认认真真的替自己的未来考虑了。那些不着边际的理想、空想也从我身上蒸发。我们所关心的不再是乌托邦,而是现实的世界。大学,一个从理想世界到残酷社会的跳板,让我们有幸生在理想之中,又可以目睹社会现实的残酷的一面。我想,对我们这群没有见过世面,整天呆在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来说,就业是一个不能再遥远的话题。但是,我觉得,我们就更应该好好考虑就业这个问题,那样才不会被将来的就业打个措手不及。
听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很有感触。似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先的天真烂漫的想法从脑海中浮现,又消失,替代的是新的观念,稳重了,踏实了,似有惊醒梦中之人。这才发觉,现实不如理想般美好,我们也不应该对现实渴求什么,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路,理想和现实是有着不可越过的鸿沟,但经过细心经营也会别有洞天,让人痴迷、让人向往。从这堂课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不是理论部分,现在想想,理论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似乎荡然无存。但让人记住的是那些老师向我们讲的身边实际经历的事情,身边的事情总是最真实、最具震撼力、最让人有一种与社会接触的感觉。所以作为快要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将面临着很繁重的压力,而在我们认识了这一严峻的课题,我们就得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只有正确地认知就业形式,分析就来形式,我们才能更好地为自己迈出第一步铺下平砖,只有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式,我们才能更好地不断训练自己,提高自己和充实自己,为自己在迎接挑战前做好武装,只有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式,我们才能趋利避害,排除我们前进的障碍,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对于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以上是我通过这次访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些感受。下面再来谈谈我在这次访谈中的收获。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选择考研与选择就业是一样的,我们现在都站在人生的交叉口上,无论是选择考研还是选择就业我们首先要做的都必须是完善自己,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在思想上重视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不能只重视皮毛,要学得精,钻得深,此外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知识面,丰富自己。因为我将来是考日语的研究生并从事与日语有关的工作,所以我就要在专业上多下功夫,不仅熟识现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同时我还要继续充分运用学校图书馆这一优越的条件,寻找与之有关的书籍进行阅读,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当然我也会利用网络了解这一专业有关的信息,在适当的时候,我也会向自己在别的学校的朋友了解相关知识,做到全面了解。
(二)、要端正心态,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天的学习,谦虚稳重的处事,乐观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刻保持自信心。在竞争形势如此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俗话说的好“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们不能因为一件小事的不顺就自怨自艾,也不能杞人忧天,对待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我们时刻要认真对待,要谦虚谨慎的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面对生活中不知何时出现的考验,我们要学会勇敢地面对,欣然接受,哪一个成功人士不是在磨练中锤炼出来的,尽管如此,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永远对自己有信心,这是成功的法宝。
(三)、要培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经营良好的人际交际网,要学会做人。当今社会的客观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善于与他人友好相处,在这一点上我要坚持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不管何时何地给需要的人一只手,或许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别人的热心帮助,不能因为一味的付出而未得到回报而放弃自己的做事原则。朋友的关心永远是无私的。
(四)、要不断培养自己的交流能力,积极参加对自己有益的各项活动,从活动中去体验、感受。也许由于自己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直不愿彻底放开自己,始终压抑着自己,从这次与刘育红姑姑的交流中,我深刻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今后要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还在学校的我们并不知道社会的复杂性,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磨练自己。
(五)、要有自己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处理事情、独立面对困难。我们不是温室里的娃娃,父母不可能永远陪在我们身边,我们总要长大,脱离父母的怀抱,正如鸟儿离开窝独自飞向远方。因此在纷纷扰扰,灯红酒绿的社会中,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要自立、自强、自信。面对问题要沉着应对,多方面考虑问题。如果我们无法独立,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何以生存,谈何生存。
(六)、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对于已既定的目标要不畏的走下去。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于自己的目标就要有一颗坚韧的心,脚踏实地的走下去。
总之,通过这次的生涯人物访谈,我学到了很多,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已经得学会去面对将来要发生的一切,对于将来我们要做好准备,就业形势的严峻,专业的发展前途,人际关的营造,能力的培养,信心的树立,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这是我们进入社会前的必修课程,如果我们修不好这门课程,残酷的社会将会无情的把我们驱逐。
11.观看焦点访谈心得体会 篇十一
一、强化进取意识。大力发扬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确保真抓实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工作激情,把心思凝聚在工作上,把功夫下到抓贯彻落实上,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业绩。
二、强化责任意识。强化意识必须牢记单位的职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每个职工的终生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强化内部管理、树立单位的良好形象。
三、提高党性修养。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
四、发挥党员作用。作为一名党员要把作风纪律整顿作为推动中心工作的契机,把作风建设视为干部职工安身立命之本,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开展作风纪律整顿“边整边改”工作,做表率、走前列。要针对作风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我办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活动,进一步完善、健全、规范制度,用制度形成高效规范的工作秩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能,力争在短时间内作风纪律有大改观大变化。
五、整改措施。
1、改进思维方式、开拓工作思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这就迫切需要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思路。必须从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服务水平上,从维护我局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要求。
2、加强工作协调、提高服务水平。要主动为单位分忧,出谋划策,加强与有关单位联系、沟通,建立良好的党务协调渠道。
12.中美电视访谈节目对比分析 篇十二
一、中美电视访谈节目的对比
中美电视访谈节目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从主题与内容、价值观和市场化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在主题和内容选择方面受到国家广电总局引导,必须兼顾教育功能和政治方向。因此,主题选择有很多的限制。
美国电视访谈节目比起中国电视访谈节目来说,有更少的限制。在美国,最热门电视访谈节目是政治讽刺节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电视访谈节目的主题涵盖更广泛,从性爱、 暴力、吸毒、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还有总统选举,腐败丑闻, 甚至邻里纠纷的细节,涵盖了几乎所有主题。美国访谈节目敢于触及敏感性话题,因此很容易造成强烈的影响,引起社会共鸣。
2.不同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社会道德,提倡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这决定了中国电视的焦点不能放在个体上。西方人有个人意图表达和个人的言论自由的权利,鼓励人们表达个人真正的内心感受,实现社会自我。我们的传统文化提倡追求人际和谐,尽量避免公开冲突。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已经偏向协调矛盾方向,并一再强调了大众传媒启蒙运动的作用。西方社会追求自由和冒险,相信个人主义,正因为如此,所有访谈节目是直言不讳的言论。
3.不同的市场化模式
中国和西方的电视访谈节目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大多来自节目的运作。美国电视访谈节目是纯粹的商业运作模式,它的首要目的是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电视访谈节目集中作用是舆论监督。中国电视访谈节目仍然承担传播优秀文化的社会功能,另外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尽可能与嘉宾避免尖锐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谈话节目在中国属于内向保守的大众传播的文化。这样的节目运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面临着市场化的问题,它很难成为一个没有市场竞争的好的节目,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节目。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在文化内涵和节目创新方面是缺乏竞争的。
二、中国访谈节目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中美电视访谈节目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中国电视访谈节目与美国电视访谈节目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的访谈节目来改善我们的节目。
1.更灵活的话题环境
西方访谈节目敢于触碰严重的敏感问题,所以总是在广大观众引起强烈反响。西方访谈节目的主题虽然是严重的, 但是它可以通过一些笑话来运作。而中国访谈节目在选择主题时,为了避免风险和冲突,我们将仔细筛选嘉宾和观众, 保证节目正常运作。
所以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必须提供更加放松的环境。电视制片人也应该更善于选择话题。对访谈节目来说宽松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然后结合深度有影响力的主题。这样会使节目有更深的影响力。
2.更专业的制作团队
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与很多因素有关,如主持人、前期准备、后期制作、播出平台等等。节目的魅力不仅来自主持人自己,也源于其复杂的幕后制作团队。一个主持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作团队,这个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可以说, 一个制作团队决定节目的位置和质量。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制作团队需要更加的专业化。一个好的制作团队有助于把握谈话节目的规模,避免低俗,庸俗。 制作团队要展示出节目的深度,体现出节目的价值。
3.更大的主持人品牌效应
电视品牌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观众了解电视品牌,接受电视品牌和对电视品牌的忠诚度。
电视节目数量的增加,使我国越来越重视主持人的影响力。建立主持人品牌渠道成为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媒体的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灵魂,特别是对电视访谈节目来说。当然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建立后,他们不会轻易尝试改变。但当节目面临问题时,如果他们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新或品牌扩展,我们可以想象出未来的后果。 因此有必要尝试新主持风格,并启动品牌延伸。
中美电视访谈节目之间存在有一些差异是很正常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视访谈节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内容。但与美国电视访谈节目相比,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学习优秀的西方电视访谈节目,我们可能认识到, 我们的电视访谈节目在哪些方面比较弱,从而进行改善。只有这个节目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它才更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电视谈话节目。
摘要:本文从主题与内容、价值观和市场化模式三个方面探究中美电视访谈节目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美国电视访谈节目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及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视访谈节目,主题和内容,价值观,市场化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兵.电视品牌建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陆生.走进美国电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潘知常,林玮.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王春玲.浅议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J].潍坊:潍坊学院学报,2012(1).
[5]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艺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3.职业生涯访谈的心得体会 篇十三
1.访谈人物:陆先生,某软件公司经理。
2.访谈方式:电话访谈
3.访谈问题:
(1)我了解到您以前是在某个软件公司工作,工作环境和工资都还不错,您为什么选择辞职并选择自己创业呢?
答:大学毕业后我的目标是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刚开始各种条件也不是很好,
就是为了让自己先安定下来才选择的工作,其实我一直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以前网络没有现在那么好,就想先积累经验和资本在想其他的工作了五六年后,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创业资本也足够,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这家公司。
(2)创业过程中您觉得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其实这一路困难重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司创办初期,没有任何知名
度,与其它公司根本没有竞争力,让我很苦恼,我们就自己到别人家门敲门“推销自己”,也做了一些小广告,从帮别人修电脑开始慢慢地开始帮别人做网页,公司慢慢地有了个样子,公司网站又被别人攻击,那段时间公司的运作收到了很大的影响,损失了很多。后来通过我们自己和其他朋友的努力才恢复。那段时间让我记忆深刻。
(3)您觉得目前大学生创业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该怎样做?
答:现在创业难度比我们当时大很多,现在的市场竞争很激烈,可是很多大学
生却没有一个很完整可行的创业计划,他们没有经历过残酷的市场冲击,很多东西都是靠自己想当然,到了市场以后全乱了,每个方面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失败的案例。我觉得其实创业步进需要你的专业知识,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还是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决
断力,你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到现在我还是比较赞同先工作再创业吧!
4.访谈体会
14.人物访谈心得体会 篇十四
2011年4月19日晚六点,黑龙江大学第十届女生文化节成功女性系列讲座——对话女主播,于三号楼地下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的嘉宾有:黑龙江电视台《本山快乐营》主持人王培培,哈尔滨电视台《都市零距离》主播孙科,《早安哈尔滨》主播贾琳。
她们,是龙江大地上精明干练的女主播;她们,是生活中青春靓丽的新女性;她们,是黑大校园的精英学子。一场视听盛宴,为黑龙江大学的在校学生带来了心灵的洗礼。
荧幕上,她们是成熟稳重的女主播;荧幕下她们是亲切随和的学姐,时光荏苒,大浪淘沙,经历了残酷考验的她们变得成熟而优雅,今天她们携手走进黑大,讲述她们台前幕后的精彩生活。校广播台组织全体台员参加了这次讲座。
讲座中,三位精明干练的女主播,向同学们叙述了自己从校园到社会的历程和经验。说到她们的校园生活时,三个人都用“精彩”“充实”来形容。作为参与讲座的广播台成员,我们在聆听她们故事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作为校园传媒人的责任感。王培培说到,“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紧张的状态,保持新鲜感,利用每一次机会历练自己,这样才有利于提醒自己更好的完成工作,并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作为穿梭在校园的新闻人,每次采访,写稿,放音,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尝试、突破、创新。她们谈起在工作岗位时的喜与忧,没有抱怨,没有牢骚,更多的是对这份工作的执着。贾琳说“只要有梦想,追梦的过程就不痛苦”这让我们坚定了对于“传媒”的赤子之心。每一个在广播台工作的台员,都深切的热爱着这里。虽然有过艰辛,有过抱怨,但仍然秉持着心中的信念,坚定的站在这方热土之上。在主持人问道,以前的主持经历对现在工作的帮助时,孙科毫无保留的说,比起现在的工作,她更喜欢校园的主持。她说“在学校主持晚会时,面对台下热情的观众更有成就感”,同时她也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此类活动,不要害怕碰壁,成长不分大小,只要有进步就是成长。有过主持经历的台员说,学姐们的故事让自己面对挫折时能更好的调整心态,所有的收获都是辛勤付出得来的。在听过王培培五年的记者生涯故事后,一位台员表示,自己从不知道记者的责任是如此重大,一个报道有时就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虽然现在只是在校园内采访、播报校园新闻,但我们也该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成为合格的校园新闻人。
听过两个小时的访谈后,台员们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位美女主播风趣幽默的语言,为整场访谈增色不少。台员们纷纷表示,会以她们为目标,珍惜在广播台的每一天,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校团委 校学生会 校有线广播台
校有线广播台新闻中心记者:刘阳子 项茜雯
15.关于幸福问题的访谈录 篇十五
答: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 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幸福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 它是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其二, 它是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感;其三, 它是人们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因此, 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问:幸福指数测量结果能反映人们的幸福感吗?
答:用一些指标来衡量人们的主观的心理体验, 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这总比简单地回答是否幸福更加令人信服。但实际上, 这也只能是个相对的判断。因为人们主观感觉的东西本来就是难以作定量分析的, 更何况有很多人认为, 现在还没有找到幸福的答案。据《参考消息》报道,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达林·麦克马洪花了6年时间研究幸福并写了一本有关幸福的书, 但他仍然不能给幸福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幸福·一部历史》这本书追溯西方哲学界伟大的思想家们对幸福的看法。这些思想家包括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托马斯·杰斐逊。这本书出版后, 麦克马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其说该书是一本关于获得幸福的书, 不如说是一本追求幸福的书,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 你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很糟糕, 花了6年时间研究幸福的历史, 我原以为能找到答案, 但是, 我没有。”麦克马洪的这个观点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 但至少说明, 要给幸福下个定义还真是个难题。所以, 我只能给幸福指数的测量结果打个问号了。因为幸福感是主观的, 它和遗传、健康、个性、收入水平以及期望值有关, 这些是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的。
问:按你的说法, 为什么人人都去追求这个说不清的幸福呢?
答:我说的“说不清”是对幸福指数测量的一些疑问, 并不是说从古到今人们追求的幸福倒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了。幸福既然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体验, 我们还是从这种主观的感觉来作分析。比如满意感、快乐感、价值感。
问:那你就先说说满意感吧。
答:我用一个阿根廷的故事来说说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这个故事说, 一位银行家看到一个渔夫拿几条鱼很早就上了岸, 就问他为什么不多打一些鱼。渔夫说, 这些够了, 下午我还要陪陪妻子, 带带孩子, 晚上还要去喝酒跳舞。银行家说, 你如果按我说的, 多打些鱼多卖些钱, 积累起来就可以成立个公司, 还可以让你的公司股票上市, 然后你年龄大了就可以退休了。渔夫说, 退休了干什么?银行家说, 退休了就陪陪妻子, 带带孩子, 喝酒、跳舞。渔夫说, 我现在不就这样吗?这个故事好像个寓言, 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就是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追求和感觉是不一样的。银行家的观点体现了商品经济社会竞争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动力, 渔夫的观点则体现了自然经济社会人们对平淡生活的满足。如果是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中, 你会支持银行家的努力拼搏而批评渔夫的贪图安逸, 但如果不是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中, 而又仅仅以主观心理体验来分析, 却很难判断谁的手中有更多的幸福。
问:这也就是所谓“富未必幸福”吧。
答:对的。2004年, 世界展望研究所宣称, 他们经研究认为, 现在全世界人的生活水准已经比1960年提高了4倍, 但人们的快乐满足的感受却停留在1925年的水准。另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 社会学家对世界65个国家的公民进行调查, 发现贫穷的尼日利亚人是最快乐的, 而生活安逸的美国人却在排行榜上居16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说:“人们收入越高, 越感到满足;在生活中成就越大, 越感到幸福。”但他也认为, 幸福不与银行存款成正比。一项研究显示, 在最近40年中, 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增加, 但对生活却没有感到更加满足。这是因为, 一方面, 人们的期望和收入同步增长;另一方面,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不是钱能买得到的, 比如健康、快乐等。
问:就请你接着说快乐感吧。
答:钱钟书在《论快乐》中说:“快乐纯粹是内在的, 它不是由客体而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态度而产生的。”快乐不是由客体产生, 也就回答了有钱、富有未必就快乐。我还说一个故事, 一个亿万富翁患失眠症, 怎么治疗效果也不好。一天看到工地上一个工人在机声隆隆中呼呼大睡, 他问随从为什么。随从聪明地回答, 因为他没有钱。富翁说, 给他10万元, 告诉他中了奖。结果这个工人拿10万元回家后, 妻子要买房子, 孩子要买汽车, 债主要他还钱, 朋友要他帮助, 闹了一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晚上这个工人不敢在家, 到工地上溜达, 别人问他干啥, 他说睡不着觉。这样说起来, 快乐这种由于“思想观念和态度”而产生的东西, 就和人们的价值观有关系了。可以说, 有工作的人总比失业的人幸福快乐, 有闲暇时间的人总比疲于奔命的人精力充沛。但是, 以不同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和工作, 却会有相反的结果。热爱生活又有追求, 快乐就会多一些;盲目攀比又锱铢必较, 快乐就会少一些。热爱工作、热爱集体, 工作起来就会有劲头, 工作有了成绩就会很满足、很快乐;把工作当作负担, 很少把同志当作朋友, 就很难干得很出色, 而且还会因为整天的猜疑嫉妒而怨天尤人, 这哪里会有快乐。
问:还有一个因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是怎么一回事?
答:作为幸福感的一个内容, 我觉得这个对人生很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引用金庸先生的一句话, 他说:“幸福的程度不是相对于得到多少, 而是相对于愿望。”意思是说, 如果确定了一个奋斗的目标, 经过努力又实现了, 那就会体验到成功以后的满足和快乐。就像一首歌的歌词:“幸福不是毛毛雨, 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 没有追求, 就永远也感受不到那种成功以后的幸福。
问:什么是潜能?
答:我查《辞典》, 说潜能是一个人潜在的能力。这个解释只能给我们一头雾水, 实在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只好再说一个故事来解释什么是潜能。就是“李广射虎”的故事。当年李广夜巡边境, 见一卧虎, 一箭射去, 箭没其镞, 近前一看, 是块石头, 退回去再射, 就射不进去了。箭没其镞是李广的爆发力, 是他潜能的充分发挥。按现代科学的说法, 我们大多数人的脑细胞、肺细胞平时只用了三分之二左右, 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都没有充分发挥,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力, 这需要在一定的内因外因、压力动力之下, 才可以充分挥发出来, 才可以推动我们这个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进步。
问:怎么才能使多数人发挥了潜能?
答:竞争的社会本来就已经给更多的人发挥潜能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对个人来说, 则主要在于内因, 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就以工作来说, 有些人觉得现在的岗位并非己之所爱, 所以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状态, 这何谈潜能的发挥。其实, 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是人们不得不做的, 在这不得不做当中努力用心去做就会取得成功, 而勉强应付, 得来的必将是失败。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说:“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或燃烧。胆怯而贪婪的人选择前者, 勇敢而胸怀博大的人选择后者;每个热爱美好事物的人都明白伟大寓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