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

2024-10-09

三年级古诗(12篇)

1.三年级古诗 篇一

山行 唐:杜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 晚 意 不 适,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只 是近黄 昏。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上渔者 北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晚景》 苏 轼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春江 水 暖 鸭 先 知。

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示儿 南宋:陆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时田园杂兴

(一)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二)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郎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年级下册

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易水送别(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平明送客楚山孤。

壮士发冲冠。洛阳亲友如相问,昔时人已没, 一片冰心在玉壶。

今日水犹寒。

长歌行 宿建德江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唐·孟浩然)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移舟泊烟渚,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日暮客愁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野旷天低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江清月近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秋浦歌(唐·刘长卿)(唐·李白)日暮苍山远,白发三千丈,天寒白屋贫。

缘愁似个长。柴门闻犬吠,不知明镜里,风雪夜归人。

何处得秋霜。

迢纤终河盈

杂诗 马诗

(唐·王维)(唐·李贺)君自故乡来,大漠沙如雪,应知故乡事。

燕山月似钩。来日绮窗前,何当金络脑,寒梅著花未?

快走踏清秋。

遗爱寺 竹石(唐·白居易)(清·郑燮)

弄石临溪坐,咬定青山不放松,寻花绕寺行。

立根原在破岩中。时时闻鸟语,千磨万击还坚劲,处处是泉声。

任尔东西南北风。

望岳 题李凝幽居(唐·杜甫)(唐·贾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迢纤日汉盈牵擢不清一迢迢牵牛星 送别

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王维)素手,札扎弄机杼。

山中相送罢,成章,泣涕零如雨。

日暮掩柴扉。且浅,相去复几许?

春草明年绿,水间,脉脉不得语。

王孙归不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三年级古诗 篇二

一.重视诵读,初步体悟

古诗文的优美意境,独特韵律,在反复吟诵时,才能体悟其情,感受其美。俗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或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体现出诵读的作用。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快慢、高低、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中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闲逸冲淡,李贺的诡异浓丽、李清照的婉约细腻、苏轼的豪放旷达……于漪老师指出:“朗读的目的就是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入目,入耳,入心,与作品和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心灵,从中吮吸语言思想的养料。”入其情,实现学生与作者、古诗文的情感撞击;出其情,品味各类情感,并带给自己各类启发和效果。

二.联系生活,走近诗人

由于距古人生活年代久远,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隔膜,阻碍着学生兴趣的产生,再加上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学生便不容易做到与作者、作品真正的交流,而从字里行间中所散发的真挚情怀,也无法达到心领神会地体悟。因此,古诗文教学需要“多一些声情并茂,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会缩小时空的距离,减少学生对文言散文、文言诗词的畏惧。例如杜甫的晚年之作《登岳阳楼》,学生很容易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情感表达中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感,然而为何作者面对浩瀚无边的水势,面对着将天地日月都仿似置于悬浮状态的阔大洞庭湖时却是如此悲凉呢?我们此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当自己面对鬼斧神工的自然景物时的内心感受来思考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这样才会缩小时空的距离,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三.想象入境,深入品味

古典诗歌具有语言高度浓缩、辞断意属的特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较强,于是在有限的字句之中给读者留有了阔大而深远的空白,正是这些留白才让我们有了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这些留白也会成为实施身临其境鉴赏的最优途径。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是诗人本身,仿佛自己置身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面对着诗人所面对的,感受着诗人所感受的,进而对古典诗歌中的感情做准确的把握。以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为例,诗中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景色描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象的图画,然后将学生的画作进行评比,目的不在于比学生画技的高低,而是在于哪位同学能将其中宁静的神韵传达出来,这一教学设计着意突出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观察,细细品味,不仅领略到这一景致里表现出的宁静的氛围,更要透过这种纯净的景色勾画体会出作者的人生志向和人生追求。

3.古诗表现手法三题 篇三

古典诗词的省略、跳跃不只是一种语法现象,从更深的层次上说,诗句之中、诗句之间的省略和跳跃往往会使诗词的词语及章句间形成一种张力,从而形成一种简约凝炼之美、含蓄深沉之美,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省略与跳跃和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省略,多指诗句中一些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一些起连接作用的成分的省略,有时甚至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省略。由于省略,诗句中的语法成分也就具有了一种关系的不确定性,读者在欣赏诗词时对语法、语义关系的理解也就更加自由灵活,从而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留下了广大的空间。一般来讲,诗词对语言的简洁性要求越高,省略的成分就越多,诗句的语义兼容性也就越大,给读者提供的想象与解读空间就越无穷。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句中的“香雾”与“云鬟”、“清辉”与“玉臂”之间究竟省略了什么成分,就成为我们理解这两句诗的关键。是“香雾(使)云鬟湿,清辉(使)玉臂寒”呢?还是“香雾(与)云鬟湿,清辉(与)玉臂寒”呢?抑或是“云鬟(似)香雾湿,玉臂(似)清辉寒”呢?——这只有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或突出客体的“物”,或突出主客并重的“境”,或突出主体的“情”,可根据诗歌的具体语境作出最佳的选择。再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这句诗从逻辑意义上至少应有两种解释:因竹喧而知浣女归,因莲动而知渔舟下;因浣女归而竹喧,因渔舟下而莲动。前一种更灵动,后一种更客观。

诗句间的省略、转换也造就了诗词的跳跃美感。可以延绵转换时空。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

天地古今,幽邃空廓,唯“我”一人而已。从诗词句式的层面看,省略与跳跃直接造成了诗词的简约凝练之美,更成就了诗词的深沉含蓄之美。这可能就是“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特殊追求。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空间的往复对照,时间的回环跳跃,于平淡中隐寓着一种对幸福遥望的深情,渊深蕴藉,回味无穷。

反衬

一般将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反衬就是借助反面衬体的描述来突出表现、强化本体,使之更鲜明感人。反衬的手法,在《诗经·采薇》中就已用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清王夫之就总结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就古典诗词而言,反衬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方式:

其一,景物与情感的衬托。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如借春景写喜色,借秋色诉离愁,而反衬则选取相反的物象。如李商隐《春日寄怀》:“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春花、明月的美好越发衬托出无酒无人的烦恼。而王翰的《凉州词》既写了景与情的相融,又写了情与景的相异,极富层次变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醇香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诗人的豪兴,三者是一致的,同时也暗示出诗人意欲一醉方休;但声声凄厉的琵琶、萧萧呜叫的战马都在催促着诗人去征战。诗人的豪迈与战争的肃杀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衬出诗人的万丈豪情。三、四句则更进一层,豪饮只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诗人的内心却是极为沉重压抑的,君不见古人征战几人回啊!强作欢颜的乐观开朗与难以压制的内心苦痛才是更深一层的对立,表面豪情万丈,内心已悲苦至极。

其二,情感号情感的反衬。这类反衬主要是指诗词中人物情感的比较、衬托,如梦境与现实、过去与现在、醉与醒、主人公的情感与他人的情感、甚至是主人公的情感与“物”的情感的比较与衬托。如吴文英的《浣溪沙》: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梦境与现实,曾经的甜蜜约会、温柔情深与今之孤苦无依、清冷凄凉都形成相融又相异的对比,而梦醒来后的伤感与怀人不得见的愁思,自然又比往日更进一层,故而才有“东风临夜冷于秋”的感慨。

其三,结构相异反衬。如静与动、声与寂、抑与扬等。结句的相异反衬,一反前意,语出惊人。如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慕暮!

此词在结语前的诸句,似乎都是在写已被人说过的俗套的东西,见不出有多少新意;可是其结句,则语出惊人,反传统之意而行,不再凄凄苦苦,离恨别愁,极为新颖别致。

色彩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招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这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他在另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上面各例是色彩的明显对比,还有一种色彩的暗地对比,富有含蓄的画意美。如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所以感到特别明亮。色彩的暗比,不仅可以用来写景,还可以写人。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一位少女:“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杏红色的上衣,多么鲜艳;再配上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有如小乌鸦的羽毛,下旬以比喻写颜色。两相映照,其人之美,宛在眼前。

诗人运用色彩的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

曙),似电影镜头的切换,从秋雨中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和镜头的转换中了。

[习题]

一、阅读白居易《花非花》,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张籍《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回答问题。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路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①与心同。

[注]①《庄子·列御寇》语:“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诗中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衬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杜牧的《齐安郡后池绝句》,分析其中的色彩描写。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本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以长久。

二、诗中山水一片荒凉肃杀,诗人借以表现现实危难。表面上似乎在说自己无所牵挂,听任自然,实际上诗人借庄子语来表示自己虽非饱食的庸人,但面对积重难返的现实,也觉得十分无奈。

4.三年级语文古诗 篇四

楚江(cǔchǔ)孤帆(fānfán)中断(dànduàn)

淡妆(zhānzhuān)潋滟(liànniàn)雨亦奇(yíyì)

二、写出下列字的偏旁。

断()楚()孤()帆()

三、写出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色空饔暌嗥嫠光潋滟晴方好

四、默写本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睛后雨

五、写出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一诗句的意思。

六、填空。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我还知道他的诗:和。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5.三年级经典诵读古诗 篇五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城:指玉门关。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羌笛:古羌族的一种乐器。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夜。沙场:战场。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平明:早晨。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的心。比喻正直清白。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轻尘,客舍(shè)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浥:湿润。更:再。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辞:告别。啼:鸣、叫。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孤帆:一张船帆。也指孤单的船只。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江边。独步:独自散步。无主:没有主人。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了词牌名。鳜鱼:即民间所说的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箬笠: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不须:不想。归:回去,回家。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映:遮映。借问:向人打听。应:回应,答应。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一岁除:一年过去了。屠苏:屠苏酒。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翻墨:好像泼翻了的墨水似的。

跳珠:雨点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城一片。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空濛: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西子:西施,古代美女。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缘:因为。

四时田园杂兴

(一)(宋)范成大 【内容】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耘田: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未解:不懂。供:从事,参加。傍:靠近。

四时田园杂兴

(二)(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蛱蝶:蝴蝶。

春日

(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寻芳:游春,踏青。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等闲:平常、轻易。东风面:以“东风”代指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来回闪动、荡漾。清如许:这样清澈。活水:指流动不息的水。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应:大概。怜:爱惜。扣:敲。柴扉:柴门。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吟:吟颂。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朱大:孟浩然的好友。秦:指长安: 游人:游子、旅客,此指的是朱大。

直:通“值”,价值。脱:解下。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山中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掩:关闭。柴扉:柴门。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陶者:烧制砖瓦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陶:这里作动词用,指用泥土制瓦。鳞鳞:形容房屋上盖的瓦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一片。

寻胡隐君(明)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6.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篇六

教学设计一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

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二、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别董大》和《暮江吟》这两首诗。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

“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三、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课外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教学设计二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坐:因为、由于。于:比。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月黑:没有月光。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三年级古诗 篇七

教学理念:

重视对古诗词的朗读品味, 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诵读古诗词, 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组课文, 主题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而且要知道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虽然三首古诗词所写的景物和内容不同, 但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因此, 采用“类比迁移”进行教学, 即抓住引起诗人思乡之物,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远离家乡后的苦痛, 达到情景交融, 感悟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四个字;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听讲和同学互助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诗人的生平材料和三首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 重点词句及古诗情境幻灯片, 范读录音, 古曲音乐。

2.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怀乡古诗词;课前通读本课古诗词, 大致了解诗句意思;查阅有关三位诗人的资料。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古曲音乐, 回忆并背出以前学过的怀乡古诗词 (如《静夜思》等) 。

2.谈话入题。同学们, “树高千丈, 叶落归根”, 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思乡之情时刻牵动着游子的心, 从古至今, 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3.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题→品词→析句→连意→体情。

(设计意图:音乐是最好的情感催化剂, 伴着悠扬的旋律, 跟随“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朗诵, 学生已全然进入阅读古诗词的状态, 激起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学习《泊船瓜洲》

(一) 初读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注意多音字“泊”、“间”、“重”、“还”的正确读法;结合文后注释, 说说诗句意思:说出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检查初读情况。

4.解题析句。“泊船瓜洲”———船在瓜洲靠岸停泊 (作者身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从京口到瓜洲仅有一水之隔。“钟山只隔数重山”———与钟山也只隔着几座青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明月才能照我回到家乡。根据诗句意思,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身处的位置和家乡所在位置。)

5.结合 (简笔画) 示意图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诗的理解。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学诗的情况, 结合文后注释及“示意图”感知诗意, 弄清诗句中几个地名之间的联系, 便于全面把握诗人回望家乡的思念之苦, 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做了情感铺垫。)

(二) 品味意境。

1.出示《泊船瓜洲》主题情境画面, 配乐朗读。

2.学生品读《泊船瓜洲》。

(1) 自读批注, 解读语境———诗中哪些词语体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2) 结合文后的“资料袋”, 体会“绿”字之妙。 (3) 感情朗读, 体会思乡之苦。

3.简要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身临其境体会诗人心境。

4.进一步质疑: (1) 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 从“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处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画面和音乐创设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连近在咫尺的家乡都不能回去的痛苦。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人将乡愁融于满目春色的忧伤。)

(三) 领悟情感和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借景抒情”表达方法。

3.运用“这首诗通过______的描写, 抒发诗人________的感情”句式, 说说《泊船瓜洲》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4.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三首诗都采用了相同的表达方法, 学生把握了前一首的表达方法, 就能理解后面两首的表达方法。因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领悟诗意, 学生很容易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新课

1.再次复习古诗学习方法 (解题→品词→析句→连意→体情) 。

2.过渡导入:在奉诏进京的途中, 是融融的春风, 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王安石无限的乡愁。又是什么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的乡愁呢?思乡的王安石, 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 江水边, 明月下, 想着自己的家乡, 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思》。 (板书:秋思)

3.自由朗读并体会诗意。

(设计意图:自然的过渡让学生从“春绿”转向了“秋思”, 使相同的主题在不同诗人笔下得以呈现,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诗意

1.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结合文后注释, 说说诗句意思;了解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画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交流初读情况。 (1) 读准“欲”的音, 说说“欲”的意思。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重点理解“意万重”、“复”、“又”等字词;读后画出不理解的诗句。

4.解题、析句。“秋思”———秋天的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诗人客居洛阳城中, 看见秋风乍起。“欲作家书意万重”———想给远方的家人写封信, 可要说的话太多, 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复恐匆匆说不尽”———信写好后, 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行人临发又开封”———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 又打开信封查看。

5.同桌互说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有了学习《泊船瓜洲》的经验, 学生对“解题→品词→析句→连意→体情”的古诗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初读感知, 让“秋思”的感悟基调成为学生探究全诗的源头。)

三、对比阅读, 体会诗人情感

1.出示《秋思》主题情境画面, 播放配乐朗诵《秋思》的录音。

2.自主品读《秋思》。

(1) 自读批注, 解读语境。与《泊船瓜洲》相比, 引发诗人张籍思乡的是什么?诗中的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抓住“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重点词语, 说说当时作者忧心忡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两首诗, 说说张籍和王安石在思乡情感上有何异同。

3.结合《秋思》写作背景, 体会当时张籍身在异乡的苦闷。

4.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 把《秋思》改成一个小故事。

(设计意图: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 伴着瑟瑟的秋风, 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学生通过品读全诗, 从诗人对一封家书的举止足以窥探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这一切都因对阔别家乡的思念, 是肃杀的秋风引起了作者的乡愁。)

四、背诵全诗, 升华思乡情感

1.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2.初步了解“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 (1) 对比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点。 (2) 运用“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__的叙述, 抒发诗人___________的感情”句式, 说说《秋思》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3.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 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 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思乡。但表达方法有所不同, 前一首是“借景抒情”, 这一首是叙事抒情。)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身在异乡, 远离父母妻儿, 身处边塞的将士更加思念故乡。他们白天征战沙场, 英勇杀敌, 保家卫国。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异域的景物, 枯燥的军旅生活让将士们孤苦难耐, 家乡成了他们热切向往的去处, 可遥遥无期的战争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这心情有谁能体会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 感受《长相思》为我们展现的画面。 (板书:长相思)

2.配古曲音乐朗诵《长相思》。

(设计意图:与前两首诗相比, 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学生不容易体会到将士们的内心所想, 通过激情导入和配乐朗诵, 渲染出宁静而真切的氛围, 为学生体会满目苍凉的边塞生活的难耐做了情感上的蓄势。)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诗意

1.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结合文后注释, 说说诗句意思;知道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交流初读情况。 (1) 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读准“榆”、“畔”、“帐”的字音, 分清字形。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理解“山一程”、“水一程”、“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等字词。

4.解题、析句。“长相思”———词牌名。“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上阕) ———将士们跋山涉水, 翻过了重重高山, 条条河水, 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 将士们住宿的千余座帐篷都点起了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下阕) ———入夜了, 边塞又刮风, 又下雪, 从梦中醒来的将士再也睡不着了, 不禁思念起家乡来, 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没有风雪之声。

5.结合诗句意思, 说说自己对诗人“聒碎乡心梦不成”的理解。

6.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对全诗表达的意思的理解, 并尝试说说这首词与前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7.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与前两首诗相比, 《长相思》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相同之处,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探究, 学生除了解诗句意思外, 还可以对词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即上阕写景叙事, 下阕抒情。)

三、对比品味, 体会诗人情感

1.出示《长相思》主题情境画面, 播放配乐朗诵《长相思》的录音。

2.自主品读《长相思》。

(1) 感情朗读, 体味语境。想一想:与前两位诗人相比, 诗人纳兰性德的处境有什么不一样?诗人为何产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

(2) 交流品读感悟。 (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等重点词语, 说说自己对山海关外军旅环境的印象感受。)

(3) 对比三首古诗词, 说说纳兰性德与王安石、张籍在思乡情感上有何不同。

3.结合《长相思》写作背景, 体会诗人戎马生涯的孤独与凄惨。

(设计意图:有了前两首诗的学习经验, 学生对理解诗意, 体会诗人情感有了一定的技能。在领悟这首词的情感时, 重点让学生从边塞恶劣的环境和枯燥、遥遥无期的军旅生活中去想象诗人的孤苦与无奈。)

四、总结表达特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指导对“融写景和叙事为一体来表达作者情感”这一表达方法的认识。

(1) 《长相思》在表达上和《秋思》、《泊船瓜洲》是否有相同的特点?

(2) 运用“这首词通过_______的叙述和描写, 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感情”句式, 说说《长相思》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8.古诗词阅读训练(三) 篇八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3.前两句采用 手法,点名飞来峰上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要到边塞,山高路远,觉得自己好像是“ ”又似“ ”一般,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了幽微难言的愁苦之情。

2.诗中五、六两句传颂千古,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从意境、色彩、用词三方面来写)

相关链接:《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像是见了这景的。”

3.结合诗句,谈一谈王维“诗中有画”在本诗中的体现。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奇观。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

,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和执着。

2.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 美、 美、 美、

美。

3.从文中找出几组近义词写在下面。

4.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为什么说这首诗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

5.这首诗具有怎样的风格?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

2.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 的特点。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和“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3.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不少于40字)

4.有评论者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富有“几何美”:烟直(竖线)、长河(横线)、日(圆),本诗中与此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写的是 。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

含义:

3.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写景的理解。

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中写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的句子是什么?

2.请你赏析颔联中“遍”字的表达效果。

3.王维的诗歌称“诗中有画”,请你结合本诗谈谈此特点。

九、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沈之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罟(gǔ)师:渔人。临圻(qí):近岸之地,这里指江东。

1.诗歌写了哪些意象?呈现出的作者情感基调有什么变化呢?

9.三年级古诗文诵读 篇九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男:风华少年,阳光灿烂,少年时光我们亲近诵读经典。女:风华少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

合:下面请听妙登小学三年级班给大家带来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一、男:今天,我们的书香校园,再谱阅读新篇。

女:今天,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做二十一世纪中华少年

1: 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2: 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

齐: 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1: 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2: 莽(mǎng)莽昆仑(lún)使我学会立地顶天,3:教我纯洁的是北国的雪花,4:教我热烈的是南疆的红棉。

齐:龙的故土,民族的摇篮,锦绣山川,我们的家园。

3: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女娲(wā)、大禹(yǔ)的故事萦(yíng)绕耳畔;

4: 在爷爷的臂弯下蹒(pán)跚(shān)学步,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

齐: 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

4: 我们铭(míng)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黄河纤(qiàn)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hàn)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

齐 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cuǐ)璨(càn)的诗篇!

1、五十六朵鲜花竞(jìng)相开放,装点祖国万里大花园。

2、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

齐 啊!这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男:春天是一年中最具有诗情画意的季节。如同一首歌,如同一幅画。春天是冰雪消融时的潺潺流水,是柳树枝头的团团鹅黄,是姹紫嫣红的满庭芳,是烟雨蒙蒙的如梦令。

女:是啊,这是生机盎然的季节,让我们在琅琅的诵读声中,感受这春日的美好吧。

齐:春日(朱熹)

女: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齐: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男:少年是灿烂的朝阳,少年是祖国的明天。一百多年前,志士文人梁启超振臂疾呼,写作了《少年中国说》。

齐:《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齐: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男: 少年中国者, 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齐: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三、女: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我们学校开学之初就学习了《弟子规》

合:〈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10.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三读法 篇十

关键词:小学 古诗文 教学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这一意境呢?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把以往那种不厌其烦的讲解时间留给学生自主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古诗、理解古诗、品味古诗。现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一同分享小学古诗文教学三读法。

一、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朗读,再现古诗文意境美

自主朗读能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美,体会古诗的感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自主朗读,在自读中理解古诗文的内容,读懂诗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竭尽全力让自己融入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只有一遍一遍地自读自品,才能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古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才能产生丰富想象,回味古诗文的意境、情节、场面。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能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见远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默读,品味古诗文韵味美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默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只有平静的湖面,才有可能映照天空的云”。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以朗读为主,要留给学生个人默读的时间,要让学生在个人默读中充分品味古诗文的时间和空间。因为默读就是学生与语言的对话过程,也是学生自己抓住古诗意向,通过想象来悟情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静思品味、仔细考虑,所以默读不能被代替。一堂古诗文教学课,既需要书声琅琅,又需要鸦雀无声。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让学生自读古诗,读得文通字顺,初步理解诗的大意;然后进行默读,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展开丰富想象作画;最后互相欣赏作品。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成诵,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自然就熟读成诵了。古诗文都是韵文,句式整齐,语言精练,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于诵读,学生也十分喜欢读背。因此,学习古诗文时,不必急于强迫学生知道作者、理解诗意,而应先让学生充分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阅读是理解的前提,“熟读了,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的求知欲十分旺盛,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让学生先熟读成诵再学习诗意,这也是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它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有了感性直观的语言积累后再进行知识的消化、吸收、再积累,学生读得越熟,理解和体会才越深刻、真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背得出了,老师才教得下;学生背得出,才能学得下去。”

学习古诗文,需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诗人写诗时,感情可能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曾经听一位老师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让学生谈学习体会,有的学生说诗人认为瀑布很美,有的说诗人热爱庐山瀑布,有的说诗人热爱大自然。这是不对的?但老师偏偏不敢肯定学生的回答,绕一个大圈,给出的答案是“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老师的答案没错,但学生的理解又有何不可呢?学生的思维正积极发散,他们诵读了诗文、体会了诗意后,有感觉就让他们尽情地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只要他们所悟的合乎情理,能自圆其说,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再如学习《咏柳》一诗,学生很快就熟读成诵,知道诗中用了几个比喻句分别描绘柳树、柳枝、春风的美。老师鼓励学生再诵读诗句,并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来读,读给班上的好朋友听。他们有的读出了柳树美,有的读出了柳枝美,有的说春风美,有的说树美、枝美是风的功劳,最美的是春风……只要老师肯放,肯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的感受同样丰富、真切。

总之,古诗文教学是丰富多彩的,自主诵读能让学生自己学懂、品位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今后,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诵读时间,使他们轻松学会古诗,了解优秀的古代文化,受到诗歌艺术的熏陶,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心灵的陶冶,让多彩的朗读充满古诗文的原野。

11.低年级风景古诗教学思路 篇十一

2.联系生活, 建构风景古诗的物境, 发展空间认知能力。风景古诗中的物境来源于生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联系真实的生活体验, 在头脑中建构诗之物境。物境中的空间关系是否符合生活常识, 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3.画笔描绘, 感知风景古诗的情境, 发展思维想象能力。学习古诗, 不仅是学习遣词造句, 更重要的是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情境, 诗画过程中的感官参与、布局构图、色彩搭配等都是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充分体现, 是再现美、感悟美的过程。

12.菊花的诗句古诗三年级 篇十二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____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____韩琦《九日水阁》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____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____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____苏轼《浣溪沙·咏橘》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____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____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____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____杜甫《宿赞公房》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____曹雪芹《残菊》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____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____黄巢《题菊花》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____陶渊明《饮酒·其四》

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____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____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____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____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____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____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____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____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____徐灿《菩萨蛮·秋闺》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____赵嘏《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____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____元好问《秋怀》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____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____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____慧霖《闰中秋玩月》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____杜甫《九日寄岑参》

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____秋瑾《九日感赋》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____曹雪芹《螃蟹咏》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____杜甫《九日寄岑参》

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____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____李白《九日龙山饮》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____欧阳修《秋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____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____苏轼《赵昌寒菊》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____苏轼《赵昌寒菊》

上一篇:清明节英语下一篇:钢厂用风机的技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