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全册整套教案集范文(精选6篇)
1.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全册整套教案集范文 篇一
学期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 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 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 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 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 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
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 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 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
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3,计算:
32+540÷18 100—(32+30)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100—62 =38 5.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进一步明确: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会学习方法。)6.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目,计算时可以把括号内的两步计算省略一步,直接写出括号内的计算结果即可。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7.反馈练习:第1页 “做一做”。
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先用铅笔在第一步运算的算式下画横线,再与同桌互相说一下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计算。集体订正。(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一第2题。(板演订正)2.判断。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3.变式练习;(通过变式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体会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
七、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7页“做一做”,练习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
2、指导学生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2、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81÷27 16×5×4(25×3—15)÷5
2、口答下列各题(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知到,利用“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这个已知条件,既可求出“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又可求出
“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又能与天数相联系o)(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1:(1)出示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组织学生讨论:例1与刚才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两道复习题,思考: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4)、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先汇报哪种,教师就先画哪种)。根据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回答:要想求5人4天编多少个,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标题。再引导学生分步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形成板书:
1个人1天编16个 5个人1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第一种解法:
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 16×5=80(个)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1个人1天编16个,1个人4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 第二种解法:
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 16×4=64(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64×5=320(个)(两次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5)、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在书上第6页和第7页的空处填空 指名同学板演列综合算式、解答的过程。
第一种解法:16×5×4
=80×4 =320(个)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第二种解法:16×4×5 =64×5 =320(个)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6)、对比两种解法,讨论: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是什么?(7)、教师归纳小结: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人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人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3.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
先读题,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同桌讨论,要想求3台8小时铺路多少平方米,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请同学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第1—3题。
2.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
3.依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连乘应用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4、5题。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2及第10页’“做一做”,练习三第1-5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3、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
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试算、讨论、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
四、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课件、卡片、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1、口算:(卡片出示)3×15×20 900÷15÷20 4×5×8 160÷8÷5
2、出示复习题: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一种)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根据学生画图情况确定两名同学板演。(每人一种解法,画图并列式计算。)(二)、探求新知
1、出示例2:
2、指名同学读题,对比复习题,组织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3、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已画成的两个线段图中标注一下,已知了什么,求什么?通过标注,使学生明白,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换了位。并形成线段图并板书:
每台8小时织?米
5台8小时织布160米,每台8小时织?米(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感知算理。)
4、指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怎样做?
5、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情况,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注出先要求的是图中的哪一段,应该怎样求?学生说清解答步骤后,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然后再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试做,分步解答。同桌间互相讨论订正。
6、指名学生口述分步解答过程,教师板书:(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先自己直接列式,再指名在线段图下对应位置板演成板书:
160÷5÷8 = 32÷8 =4(米)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7、改例2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1)、5台1小时织?米(2)、每台每时织?米
8.学生讨论确定先求“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1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然后自己在书上第10页填空,由一名学生板演,形成以下板书:(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8=20(米)(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60÷8÷5 =20÷5 =4(米)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9、集体订正,订正时进一步强调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10、讨论: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反馈练习:第10页“做一做”。
读题,思考: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要想求“1只母鸡1个月下多少蛋”这个问题,可以先求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二种算法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试算,进一步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三第1、2题。
2、对比性练习:练习三第4题。
3.根据题中提供的条件进行分组练习,练习题目由各组任选一组。条件:“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160个大字 第一组题目: 填空: 第二组题目: 判断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
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
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 2.改(3)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 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
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2)、问:要想求“
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 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
(4)、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题。(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题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56×2+56 78×4—78 168—17×4 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答:五年级栽树158棵。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三)、巩固发展
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24页“做一做”,练习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
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图表,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2、引导学生填写,感知数据的整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2、教学难点: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画有例1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1块、画有例1统计表框的小黑板1块、画有方格的小黑板2块。
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进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道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记住 问题。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
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生活实际,是真实的。)
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
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空表框)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
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学生填写书上第23页的不完整统计表。然后问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投影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填写,使学生感知数据的统计。)
7、认识条形统计图。
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
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
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第24页五个问题。
(直观观察简单统计图,感知数据整理的作用,通过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美。)
9、反馈练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
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
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定1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其他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
(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三)、巩固发展
1、练习六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 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六第3题。
提示: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整理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六第2、4题。(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
2、活动性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璃),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个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
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
2、指导学生试算,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
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1、口算:(用卡片出示)(38+52)÷3(76—20)÷7
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通过此题,使学生复习“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结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上题这样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千米”,“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绩是91分”,“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都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体会。
2、教学例2:(1)、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
(4)、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5)、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人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人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7)、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挂图下部分(标有平均高度虚线)。
教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通过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个160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分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
念。)(8)、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9)、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变化。
(10)、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第1、3题。
先读题,口述解题思路,再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通过订正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教学例3:(1)、出示例3:
(2)、读题,分析题意,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966÷7
=138(厘米)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在书上直接填空即可。)(计算不是难点,引导学生试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七第1题。
2、小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成绩是75分,以后每单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4分,求他上学期数学五个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此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示试用其他方法解答,主要解法有:
①基本方法,先分别求出各次成绩,再求平均数。
②75+(4+4×2+4×3十4×4)÷5。
③75+4+4。(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练习七第2题。
2、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单位:厘米)
七、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课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练习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整理和复习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2、整理和复习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整理和复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二)、能力调解点
1、正确计算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提高计算能力。
2、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巩固知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理混合运算、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2、教学难点: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计算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一)、整理
1、混合运算:
(1)、出示148—111÷37 说一说运算顺序。
(2)、出示(148—111÷37)×5 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3)、出示720+650÷130 说一说运算顺序。
(4)、出示5000—(720+650÷130)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5)、引导学生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6)、出示第32页第2题。
分组讨论。并独立计算
2、应用题。
(1)、出示第32页第3题。(投影出示)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怎样想的?(2)、出示第32页第4、5题。(投影出示)通过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出示第32页第6题。(投影出示)独立计算。
3、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1)、投影出示第33页第7题。(2)、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3)、独立填写。
(通过整理混合运算从两步到三步,进一步加深运算顺序,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就是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网络。)
(二)、练习
1、混合运算:
(1)出示练习八第1题,投影出示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并订正。
(2)分组计算,练习八第2题。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文字题。
(1)、投影出示练习八第3题(1)
分组讨论并订正。
(2)、独立练习,第3(2)、(3)题。
3、应用题。
(1)、投影出示,练习八第4题。(2)、独立练习,练习八第5、6题。(三)、全课小结(略)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口算(10分)320+185: 600÷50; 5800÷100: 3900÷300; 4800÷60; 148+37; 350+470: 420—150; 200—82; 175—56: 54+97: 32+368: 120+90: 199+76: 12+18+14: 25+67+75
二、填空(30分)
1、画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12分
(1)、60—80+16×3(2)、30+(%—12×5)(3)、(1070+28×289)÷18(4)、(285—15+20)×3
2、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3.在O里填上“>”、“<”或“=”。(6分)25×(225÷25)○25×225÷25 34+66×40○(34+66)×40 540+27—18○540÷(27—18)
三、计算(16分)1.(4800÷75+36)×24 2.(338+565—204)÷3 3.1520—(970+38×2)4.540+9÷3+16
四、列式计算(20分)1.82与25的差,乘16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530除以5的商,加上14乘7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8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五、应用题(24分)1.一个生产小组,每个人每小时制6个机器零件,10个人8小时可以制多少个机器零件?
2.运动会上315个同学参加团体操,他们平均分成5队,每队再平均分成7组,每组有多少个同学?
3.学校买了5个排球,每个40元;买了5个篮球,每个25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4.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方向出发。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25千米,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甲的3倍。3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
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1、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九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千万内的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千亿以内的数。
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判断数位,运用读数法则,正确读数。
2、启发学生归纳读数法则。
教学重点: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教学难点: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多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开门见山的话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自学课本36页的内容。分组交流,知道了什么?
2、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我们知道,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多少?。。十个一千万是多少?
(3)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4、教学亿级的读法:(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个“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
几个0都只读一个0
5、反馈练习:37页2(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从右起第9位是()位。(2)十个一亿是()亿。(3)10个一百亿是()亿。
(4)----------、--------------、--------------、--------------是亿级,万级有——-------、----------------、----------、--------。
2、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2)308040000000读做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十进制计数法,正确读多位数的法则。
整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43页例
4、例5 教学重点:教学自然数、整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数,你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吗??对叫自然数。
0是什么数?讨论
0是自然数也是整数。自然数也是整数。
二、比较数的大小
我们已经学过比较亿以内的数的大小。你还记得吗?你能根据前面讲过的方法,比较亿以内以上的数的大小吗?
三、自己自学
四、练习:数学书:45页1
46页8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
3、例
4、例5,练习十一第5—10题。(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知识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参与知识 教学过程:。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上升理论,抽象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重点: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投影仪、幻灯片、小黑板(转板)。(一)铺垫孕伏
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3+67二()+()
35+()二65+(()+18:19+()
o+100:()+(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20+50+80二20+肋+50 o+400:400+O
140+60:60+140
(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与新知识作比较打下基础。)
4.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共有多少人?(转板出示)
学生计算完后,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理顺解题 思路,为参与知识教学过程学习例3,埋下伏笔。)
教师:以上,我们运用了加法的意义及交换律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 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加法结合律和简便运算。(板书课题)
同学们看这道题(复习题4),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用48+50求出 结果,如果把题改一下又该怎样求呢?(教师翻转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例2。(板书例2)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学生读题后,指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表示出 数量关系。
求两个班人数的和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现在我们求三个班一共是多 少。可怎样算呢?请同学们列出算式算出结果。(教师巡视,指名2人板演)集 体订正让板演的2名学生分别讲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时并提示:第一种计算方法,表明先算一班和二班人数 的和,要在48与50的外面加上小括号。第二种计算方法,表明先算二班与三班 人数的和,要在50与49的外面加上小括号。引导学生明确:这两种解法的结果 相等,也就说明(48+50)+49与48+(50+49)这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教师 板书:(48+50)+49;48+(50+49)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等式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引
导学生明确:相同点:都有三个加数,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同;不同点:加的顺序 不同。
教师总结:无论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还是先把50与49相加,再与48相加,它们的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和不变。
2.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2+13)+14012+(13+14)
(320+150)+2300320+(150+230)
先算一算,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每组算式说明什 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三个等式,归纳出加法的结合律。
(1)两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3个加数,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一样。
(2)等号两边的算式中加数交换了位置,和没有变。
(3)教师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引导学生看一看教材第49页的 结束语。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o、凸、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教 师说明板书:(o+6)+c:o+(6+c)
等号左边(o+凸)十c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o+(6+c)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o、凸、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4.练习:教材第50页上面的“做一做”,填在书上。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是 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一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观察、总结、概括、抽象出概念,提高学生的认识 水平。)
5.教学简便算法。
应用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改变一些数的运算顺序,但应用加法交换律更主 要的一点是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同学们看这道题:(板书例3)
(1)计算.480+325+75
同学们想要计算480+325+75,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 运算定律?让学生先讨论后试算,接着学生汇报其结果。教师板书: 480+325+75 =480+(325+75)=480+400 =880
提醒学生注意应用加法结合律,计算时方框里的这一步熟练后可省略不 写,以达到更简便的目的,但如果题目要求写出简算过程,此步不能省略。
(2)再看这道题,教师板书:计算:325+480+75
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生试算后,小组内检查,讨论订正。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
师引导学生,让板演的同学讲思考过程,集体订正。教师提示:哪一步可以省略? 再请一名同学板书:
325+480+75 =325+75+480 =(325+75)+480 =400+480 =880 325+480+75 =325+75+480 =400+480 =880
板演后订正,使学生明确省略的步骤及每步运用的定律。
(3)通过对例
4、例5的学习,(板书:例
4、例5)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 使一些计算简便。那么,例
4、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 学们比较一下。引导学生明确:例4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直接应用了加法结 合律进行了简算;例5要使325与75相加,则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将75交换 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简算。另外,启发学生说出还可将325交换到 480后面进行简算。
反馈练习:课本第50页最下面“做一做”。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验计算的简便,加深印象,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开拓 学生思维。)
(4)想一想,过去哪些计算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引导学生说出,在做口算 加法时应用了加法结合律。如36+48结果是多少?可以想:
36+48;36+(40+8);(36+40)+8;76+8;84
教师说明:根据加法结合律不仅可以做口算加法,还使一些计算简便。
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及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要注意进行简算时 要先看一看题目的数字特点。(三)巩固发属
1,练习十一第5-7题。
2.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填在括号里(1)399+154+201;()(投影)①399+(154+201)②(399+201)+154(2)374+268+126+432;()①(374+126)+(268+432)②(374+126)+268+432 3.练习十一第8题前2行。(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加法结合律和简便计算。
练习十一第8题后一行,第10题。(48+50)+49 =98+49 =147(人)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答:四年级一共有147人。
(48+50)+49;48+(50+49)
(12+13)+14二12+(13+14)48+(50+49 =48十99 =147(人)(320+150)+200=320+(150+200)
例4 计算480+325+75 例5 480+325+75 =480+(325+75)=880 计算325+480+75 325+480+75 =325+75+480 =(325+75)+480 =400十480 二880 6.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6题。
(一)知识教学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深刻理解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引导运用已有经验,运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新知,掌握知识。
1.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 2,教学难点:理解“逆运算”。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一)镭蛰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45+16
61—45 73—50
23+50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二探求新知
1.导人:我们已学过了减法的计算方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我们学习减法的意义。(板书:减法的意义)
2.教学减法意义:
(1)出示教材第54页第(”题,启发学生读题,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 算(1人板演),解答后,指名学生回答。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上加数等于和。
教师在第(1)题右边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教材第54页第(2)题(转板),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 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 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第(2)题是已知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 生人数。
教师再提问:
·
如果抛开题中讲的具体事例,这些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呢?启发学生
对照板书回答。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 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板书:“和”、“加数”、“另一个 加数”,问: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 系,谁能说一说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引导学生回答,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的运算,启发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上的结束语,结合例子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 意义。
(4)教学各部分名称。
在减法算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 数叫什么?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3页最后一行到第54页前两行内容,然后引导学生 明确:如在43—24:19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逆运算”就是 相反地运算,也就是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 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 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5)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运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6)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我们学习加法意义时知道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谁能举例说明?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引导同桌讨 论,然后举例子,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5—0二5
5—5二0
0—0二0
对照算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看第一个算式:5—0;5,那么7—0等于多少?8—0呢?任意一个 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概括说是:一个数减去零,还得原数。
5—5二0
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本身都等于0。
也就是说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是0。通过以上分析你知道0在减法运 算中有几种情况呢?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前面我们已学过加法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同学们回忆一下,加法 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如果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对基本数量关系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加减法中各部分间的
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为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依据,学生对所 学的知识便于形成网络。)
(3)反馈练习: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 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 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进行加法计算时,用减法验算加法,应用的是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 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用减法验算应怎样做?请同学们计算出来(填书)(指2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同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来验算的。
教师提示:要注意,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算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 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引导学生明确 用加法计算,也可用减法计算。)
学生自己计算。(填书)
以上我们学的是教材第53-55页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有问题提出来。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减法。)与其中的一个(),求另一个()的运算叫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90是(),30是()。(3)一个数减0还得()。被减数与减数相等,差是()。
(4)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另一个减法算式是
(2)对减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另一种 是用被减数减去差。()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第56页第3、4题。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1234
2079 —+845,验算—-845.或
1234
247 —-987,验算—+987.或,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
1、例2及“做千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 实际问题。、2.进一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明确1和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二)能力谰练点
借助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性及发展性。(四)美育渗透点
: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一步抽象概念。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投影仪、投影片、卡片。(一)镭蛰孕伏
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2×7
22×4
30×12
60×40
4×25
16×5
2.导人: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勺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投影),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 L排?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解答?弓1导学 E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或6+6+6+6+6: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 交简便。
得出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反馈练习: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助+120
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投影出示)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蚜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乘
零的结果叫什么?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4)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如5×6表示的是几个 目同加数?1×3呢(教师板书)0×3呢?依据1×3;3 0×3启发学生说出:
1×1;1 3×0;0 0×0;0(教师板书)
我们看这几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0有关系)这些数和1相 乘,得到的积都是什么数?和0相乘呢?
说明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05×12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 相等。
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 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回答总结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 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00×9二9×100
2×18二2×18
O+6二6+O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2)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用。和6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 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 6=6×0
教师指出:这里o、6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关于乘法交换律,实际上在过去我们早已接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 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 交换律,另外,应用乘法交换律还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容易。
(如果87×3交换位置再计算比较容易)
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投影出示)
学生练习,将写在胶片上的题再打出来,集体订正。(三)巩固发现 A组: 1,填空: 56+56+56+56 75×48二48×()口×6二()×()
一个数和1相乘得(一个数和0相乘得(2.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365×420
B组: 1.填空:
18+18+18二()×(35×4改写成加法算式是(()×o:()×20 2.哪些式子连起来后,使用了乘法交换律? 15×16
9+7 9+7
20×18 20× 18
16× 15 O ×0
3.计算并验算: 1010×202
1234×5060(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用乘法计算:5×6=30(个)答:一盘可以放30个鸡蛋。
例1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1×3二3
0×3二0
3× 1二3 1× 1=1
3×0=0
0×0=0 例2 交换律
5×6=6×5
400×20=20×400 10×1000=1000×10
O × 6=6 × O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9.乘法的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
3、例
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3—9题。(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二)能力调练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三)德育渗遗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四)羹育渗遗点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抽象概 念,掌握知识。
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2.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一)镭蛰孕伏
1.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举例说明。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投影)
24×5=()×()
()×72二72×()
()×()二()X()
3.以上我们对乘法交换律及其应用进行了复习,同学们掌握得很好 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早)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试算,发现什么?
(3)汇报:
使学生明确:左边三个数相乘的积和右边三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4)同座互相试算,自己写数,看一看结果是否都是这样?
(5)反馈练习:完成下面几组算式并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 么规律?
(15×4)×100= 15×(4×10)
(125×80)×50 =125×(80×5)
(7×8)×5=7×(8×5)
(12×25)×4=12×(4×25)
使学生明确: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 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乘法结合律,多次体验,探索规律,形成技能。)
(6)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o、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该怎样表示呢?启
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 6)×c;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这里的o、6、c表示的是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并指导阅读教科书。
(7)练习:教材第61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填书),订正并说明根据。
2.教学例4:
+、45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
板书:简便运算
出示例4:计算43×25×4
教师提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学生交流后试算 法。
3.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 并指名板演,讲述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同桌讨论如何计算,最后把答 案写出来,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订正时由学生讲,由25×43×4到43×25×4 这一步,根据乘法交换律。由43×25×4到43×(25×4)的根据是乘法结合律。
教师指出:分析或想的过程可以省略。
4.比较例4和例5:
观察比较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交给学生讨
论,引导学生明确:计算例4时,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例5应用了交换律调换了因数的位置,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使 计算简便。
5.同学们想一想,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启发学生说 出5×16可简便计算,以及算法。
6.练习:教材第61页下方的“做一做”。(学生口述解答)
教师:以上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 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
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三)巩固发晨 1.填空:
(1)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公式表示是((2)教科书第62页第3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练习第十三4题。3.练习十三第5题,投影出示。(口答)4.练习十四第6题,分组讨论。
5.练习十四第8题;投影出示。学生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四)全课小结(略)练习十三第7、9题。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5×4)×2二5×(4×2)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例4 计算
43×25×4
例5 计算 43× 100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
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6+4)×5
6×4+4×5(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15)
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10×8+125× 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①10×5+8×5+9×5
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习十四第2题 12.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练习十六第1-6题。(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3.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能力调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遗点
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知识发展性的特点。(四)羹宵渗遁点
使学生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知识迁移类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多 次体验,掌握新知。
1.教学重点:理解整除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及各部分间的关 2.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卡片、投影仪、投影片、微机。(一}锚蛰孕伏
1.复习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出示卡片:(能口算的要口算)24÷3=
25÷3:(二)辣究新知
1.教学整除概念: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提问:你能按照每题的得数,将以上六道除法算式 分类吗?
学生讨论,讨论后指名到前面重新将六道算式按照要求重新排列,进行 整理。
使学生理解是根据得数有没有余数来排列的。
(2)教学例题:、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第一组题,问:
这一组题的被除数、除数、商务是什么数?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组题的被除 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说明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很多很多,你能再举出一些例 子吗?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刚才同学们又列举子很多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一个不为0的整数,商也是整数,并且没有余数的除法,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整除。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如24÷3;8,我们就说24能被3 整除,也可以说成3能整除24。引导学生试说,算式38÷2:19和180÷12=15,50
2.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全册整套教案集范文 篇二
小学 三年级 上册 语文导学案
主备:年级组长审核:授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
1、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型 新授 课时2课时 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2.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例: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5.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
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描述: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b、指导朗读:早晨的校园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2.读读说说演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
b、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
C、情景表演: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鸟儿、蝴蝶、猴子,请“它们”做评委,其他小朋友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如果读得好的话,“它们”就如课文所示,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
d、激情朗读:同学们读得可真好,为了鼓励大家,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读读画画,学习第三自然段。
a、同桌互读。
3.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全册整套教案集范文 篇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来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发现山谷有奇异的景观,是……(学生接答)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1983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一天,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里。如今,谜面终于解开了,我想每个人都会——(很兴奋、很激动),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把谜底告诉给大家——
2、课件出示:“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1)齐读这句话。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
B、松的特性决定。(自身原因)
(3)“这个本领”指什么本领?
(4)默读第3自然段,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3、课件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从这句话中,你认为雪松独有的地方在哪儿?自己放声去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把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地方用小圆点标下来。(交流:弹性、弯曲、反弹、)
4、读了这段话你有没有发现这魁北克的雪松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会弯曲)
①它在什么情况下弯曲?(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②这“一定程度”指什么?(大雪飞扬,漫天飞雪,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实在吃不消的时候,即将顶不住的时候。)压力大,如果不弯曲,会断;如果不会弯曲,也会断;这是雪松区别于柏、柘、女贞之类树的关键所在。
③它弯曲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生存)
④它弯曲后的结果怎样?(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板书:大雪中
雪松弯曲生存
⑤雪松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时候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虽然是弯曲了,但这种弯曲是一种策略,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力量!
⑥创设情境分层朗读:“听!北风在呼呼地刮,雪花飘飘洒洒。不一会儿——(生读)
“听!风刮得更猛了,雪下得更大了。不一会儿——(生读)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又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又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呈现“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你知道省略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省略号说明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
短短的三十几个字,让人为之惊叹,为之佩服,大声去读读这句话,把让你有所惊叹、佩服的地方圈下来,可以是一个短语,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
(1)交流:说说有哪些让你惊叹、佩服的地方。
“反复地积”——风雪之大,来势凶猛。
“反复地弯”——不停地承受着风雪
“反复地落”——“弯是为了让雪滑落,减轻压力,创造反弹的机会”
“反复地弹”——面对严寒仍然昂首屹立,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循环往复,重复进行,雪松坚忍不拔。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2)小结:这就是雪松,面对风雪的侵袭,一次又一次地承受压力,又一次次地化解了这种压力,又一次次地发起抗争,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山谷中一道奇异的景观。这就是谜底中所说的雪松的本领。让人情不自禁地佩服、赞叹。
①你能把这一句读好吗?生练读,指名读。
②刚开始读这段话,雪松在书上,再读,它仿佛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现在,我听出来你们已经把她读在心里了,带着这种独特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师总结:这就是雪松,面对风雪的侵袭,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新生,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弯曲,这就是魁北克的雪松的特性与本领。一株普通的植物却拥有这样的生存技巧,这种生存技巧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怀。如今,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让我们把这个谜底再次告诉给大家——(指名读)
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围绕雪松、各种杂树、旅行者谈自己的启发。)
三、深究课文,学习第4—6自然段
1、两位旅行者也想到了很多,闭上眼,让我们细细聆听!(师范读第4、5自然段)
2、听了这两位旅行者的启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让我们也像旅行者一样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再读课文第4、5自然段,四人一小组抓住重要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1)小组讨论。
(2)第一次交流。
(3)相机出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①自由朗读这句话。
②你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小组第二次讨论,集体交流。
③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引说)
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4、小结:战胜压力,面对困难时,并非只有通过正面抗争去解决的办法;还可以如雪松那样,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课件出示:“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5、指名读。多好的启示呀!
师总结: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者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这些压力、困难,我们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的弯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我们也要。但有一点非常重要:弯曲的策略不能成为苟且偷安、放弃抗争的借口。
记住:这种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齐读!
四、作业:
阅读三个小故事《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把你读后的收获写下来。
4.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全册整套教案集范文 篇四
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4分)
A.烘干(hǒng)衣橱(chú)火柴梗(gâng)
B.蜷曲(quán)账簿(zhàng)勺子(sáo)
C.魁梧(guǐ)怨恨(yuàn)魂魄(hún)
D.火焰(yàn)发霉(mãi)熬过来(áo)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9分)
克: A.能B.攻下C.消化D.克制
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②奶奶克勤克俭地持家。()③他克服困难,终于完成了任务。()操:A.持拿B.掌握C.锻炼D.劳心费力
④在学校里,我们每天坚持做广播操。()⑤为了我的成长,妈妈操了不少心。()服:A.衣裳B.相信、听从C.承担D.吃E.适应
⑥医生对我说:“要按照服药,病很快就会好的。’’()⑦爸爸到西藏工作,开始时水土不服,常常头晕。()急:A.急躁B.很猛烈C.紧迫、紧急
⑧快开门,我有急事!()⑨这里的水,水深流急。()
三、用直线将下面的词语恰当地搭配起来。(4分
翠色雄伟回答得透彻
峰峦欲流讲解得仔细
波澜壮丽理解得清楚
四、同学们。在小学的六年中,你们看了不少的课外书,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因为你们又积
累了不少的知识,看看下面的题目会做吗?(6分)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
A.泰山的壮观景象B.庐山的壮观景象
C.黄山的壮观景象D.华山的壮观景象
②下面哪个故事不是三国故事
A.赤壁大战B.草船借箭C.三顾茅庐D.负荆请罪
③“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中”的“李杜”指的是
A.李白和杜牧B.李商隐和杜牧C.李白和杜甫D.李商隐和杜甫
五、为下列句子选择相应的句子。(12分)
①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
③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_______。
④人人尽说江南好,__________________。
⑤一骑红尘妃子笑,__________________。
⑥一身转战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
A.化作春泥更护花B.吹尽狂沙始见金C.为有源头活水来
D.游人只合江南老E.一剑曾挡百万师F.无人知是荔枝来
六、按要求不重复地写适合下列情境的警句、格言、诗句、谚语、对联。(各三句)(9分)①当你和朋友分别,依依不舍时,于是吟起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何学习?”这是我们每个同学都思考过的问题,你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的同学不认真学习,不知道珍惜时间,老师就语重心长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综合实践。(5分)
小学毕业在即,请你为最好的朋友写一段同学录,让这些温暖的话永远铭刻下你们的友谊。
八、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8分)
从入学到现在,身边的这棵槐树已经增添了六个年轮。每一个年轮,都仿佛是一本色彩斑斓的画册,记录着学校的生活,记载着我们的故事。此时此刻,我耳边又回响着充满墨香的书声,快乐童真的歌声,尽情嬉闹的笑声,诲人不倦的心声;我眼前又浮现出引人入胜的课堂。热火朝天的劳动,有趣开心的郊游,你追我赶的赛场„„
①找出文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写在下面。
②用“~~~~~”画出文段中的排比句。
③请你发挥想象,仿照文段末句的形式,补充一些内容。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3分)
我和凡卡比童年
——读《凡卡》有感
每个人都有童年,但每个人的童年却不大一样。比如我和凡卡,我的童年是金色的童年,充满着欢乐和美好,像美梦一样甜蜜;而凡卡的童年是苦难的童年,只有饥饿和痛苦,像掉进无底深渊。我和凡卡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凡卡从小就给资本家做工,吃不饱,穿不暖,早晨啃一块干面包,中午只有一碗稀粥喝,这么点吃的东西,就是让一个成天睡
④给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空缺标点处加上标点。
⑤“酷”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再查音节____。在字典中,“酷”有以下解释:①残暴;②程度深。在“酷暑”中应取____的解释;在“残酷”中应取____的解释。
⑥读了《凡卡》一课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和体会?
十、习作。(30分)
①学习了《凡卡》一文,你一定有许多感想,那就写下来吧!题目自拟,要有真情实感。500字左右。
②人类为了自己享受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在恐龙时代,平均每1000年才有1种动物绝种;20世纪以前,地球上约每4年有l种动物绝种;现在每年约有4万种生物绝迹。近100年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超出其自然灭绝率的l000倍,而且这种灭绝速度依然有增无减。读了以上这段文字,你一定有很多想法,我们该怎么办?请你围绕以上内容,大胆展开想象,500年后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儿?就此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选一题作文。
参考答案
一、D
二、①B②A ③C ④C ⑤D ⑥D ⑦E⑧C ⑨B
三、略
四、①B②D ③C
五、①C ②A ③B④D ⑤F⑥E六、七、八、略
九、①(1)B(2)B
②快乐严寒热情狭窄浪费关爱
③吃不饱穿不暖一个沙皇统治吃得好穿得好许多社会主义
④,?。
⑤Kkù②①
5.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全册整套教案集范文 篇五
10、惊弓之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魏”、“弦”等5个生字,会写“弓”、“魏”等6个生字及部分词语。
2.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叙述顺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更羸善于观察、思考、分析、推理,从而对更羸产生敬佩之情。教学重点: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叙述顺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更羸善于观察、思考、分析、推理,从而对更羸产生敬佩之情。教学准备: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成语,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有关成语的谜语,看哪个聪明的同学最先猜出来? 出示课件:
同学们猜得非常正确,你们还知道什么成语?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新成语,你们想不想知道?板书课题:《惊弓之鸟》。
二、读课题质疑,确定探究目标
1.学生齐读课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课题主动质疑,问:“看到课题之后,你想了解什么?”
2.要想知道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读通课文。
三、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还有的同学对个别生字读得不准确,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做到:a:眼到、口到、心到;b: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4.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投影出示)字词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认读。
三、了解大意
1.本文中有几个人物?他们是谁?用“谁、干什么”的局势说说本文讲了什么事。
2.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适当点拨,理清叙述顺序:先过后因
3.你能用“因为……所有……”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说一说吗?
4.引导质疑
5.理解词语,交流方法。
四、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要求写的生字: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3.写字时,哪些字容易出错?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教学
教学
10、惊弓之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尽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2、在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读懂文章,掌握因果关系句式,培养学生们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教学难点:领会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我们知道“惊弓之鸟”是指“被弓弦声吓坏了的鸟”。那么大雁是被谁的弓弦声吓坏了呢?谁能用一句话介绍更羸?
2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二、自读、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决定进入三、四环节的学习,预设如下:
1、更羸怎么知道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会掉下来?为什么这么有把握?
2、更羸是怎样使大雁掉下来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9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
2、全班交流。
3、变式练习。(课件出示)、同桌对读,边读边记。5 填空练习:(课件出示)
6过渡语设计:这是更羸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加以分析、判断出的结果,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的1—8自然段。
四、合作学习1—8自然段、出示要求:
2、方法指导:读、思、画、议、写。
3、交流。
(1)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课件播放。师解说,创设情境。
4、明白“嘣”置大雁于死地。
5、回到文中,指导朗读与课件内容对应的段落。学习字词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这样会加强学习生字词的效果。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语文南方新课堂》第10课。
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飞得慢
受过伤
伤口还未愈合 叫得惨
孤单失群
得不到帮助
听到弦响
心里害怕
往上飞
伤口裂开
掉下来
教学反思:
6.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全册整套教案集范文 篇六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讲授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
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板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板书)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
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教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举例:(大屏幕显示)
活动2:(课前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
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板书: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五章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回答:略)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讲授新课]
放录像片段: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
根据片中讲述,完成活动!(大屏幕显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大家想一想,造成这些人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提问。提问时第一个同学回答完后,其他的同学则主要让其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总结,大屏幕显示:
南方、北方差异类型 差异特征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北方:旱地为主 南方: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北方:小麦、大豆等 南方: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北方: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水运 地形、气候
传统民居 北方: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南方: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气候 其他不同
在“其他不同”这一栏中,主要针对前面提出的几项,分析其形成原因,关于这些原因,首先由同学回答,之后教师要做好点评,“去伪存真”。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第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大屏幕显示投影图: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教师在总结南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时,用鼠标在地图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和大致范围)
在大屏幕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提问)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武汉、广州——南方地区。
同学们请看课本第7页图5.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大屏幕显示,逐个比较,依次显示)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 接近30℃ 1月 0℃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 7月 25℃左右 1月 0℃以下 较少 主要集中在7~8月季节变化明显 板书:
北方地区 降水较少 最冷月均温低于0℃ 南方地区 降水较多 最冷月均温高于0℃ 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
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低于800mm 高于800mm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活动2: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看图5.9,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提问:哪条河流径流量大?(长江)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以回答:流域内降水丰富。(另外:支流多,汇水区域广也是原因之一,在此老师要适当给学生说明)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差异,可以做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差异。板书:北方地区:河流流量小 南方地区:河流流量大
思维发散: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结冰)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南方河流一般不结冰;
北方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南方:常绿林。北方:落叶林。
教师做适当解释:这是在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板书: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3:(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承转: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看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答:不同。
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答:不同。东北地区典型植被为针叶林。比较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答:不同。[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解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同学们也了解到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
关于这两个地区的差异还有许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收看”“收听”或“阅读”„„,掌握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或听到过青藏高原有关寒冷的图片或报道吗?看到、听到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与它海拔较高有关呢? 本区寒冷的气候,是由于其海拔较高造成的。[讲授新课]
读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
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4000米。
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
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看录像片段——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板书:高——寒
活动1:(第14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比较、计算、思考,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1)两地年平均气温 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活动2:(第14页活动第2题)学生思考后,提问,教师点评总结。大屏幕显示:
播放录像片:三江源
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承转: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 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板书:
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 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 教师点拨:
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活动3:(第16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判断、归纳,最后教师总结。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成因:
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活动4:(第16页活动2)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知识要点与检测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反馈练习] 1.填空
(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是由 引起的。(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以 业生产为主。
(3)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低,发展了 农业;西北地区因,发展了 农业。2.判断
(1)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地势无关。
(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属不同的区域,所以它们的地理特征差异性都很大。(3)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3.填图
在填充图上填出以下内容:
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天山山脉、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录像片段:(有画面,有解说)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
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 盆地边缘。[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学生介绍。(略)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板书:
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00年)。板书:
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六章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教学方法
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讲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镶嵌着两颗璀璨的明珠,这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迫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这两颗明珠就是—— 学生齐答:香港和澳门。(音乐停)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板书:
一、概况)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完成下表的填写:(可以板书,可用投影仪展示)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1或请个别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所填表格内容,教师展示表格内容,依次讲述或指图讲述: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1997.7.1 珠江口东侧邻广东省深圳市 1098 km2 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部分及其附近小岛 666.5万人 98%华人 6070人/km2 澳门 1999.12.20 珠江口西侧邻广东省珠海市 25.4 km2 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 43.8万人 95%华人 17244人/km2 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澳门和香港顺利地回到祖国,也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台湾的统一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指图讲述表格中位置和范围两栏。重点讲述表格中人口密度一栏。
讲述:由表中我们可知,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很大,分别是6070人/km2和17244人/km2。我们再看看这几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北京748人/km2,上海2325人/km2,新加坡3890人/km2,大家比较一下,真正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港、澳的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京、上海,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岛国还大许多。可见,香港和澳门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
正是由于地狭人稠,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来越高,正是所谓的“上天”,不仅“上天”,还“下海”——填海造陆,澳门也如此。澳门目前的面积是1912年的两倍多,这都是填海造陆的功劳。无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狭地区或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破坏了海洋环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香港值得我们学习。“寸土寸金”的香港却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我们可以通过图6.16估算得出,至少在60%以上,如此大的城市绿地,如此高的植被覆盖率,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这难道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适合植物生长吗?仅仅是因为香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吗?关键还在于香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着环境效益,只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才有好的社会效益,香港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只有人地协调发展才是根本之发展。
好,请大家继续看表格中人口一栏。我们注意到香港和澳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我们华人血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在清朝年间归广东省新安县(今宝安县)管辖。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和1860年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和中英《北京条约》,将香港岛和九龙岛南部地区割让给英国。1898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今新界地区,为期99年。至此,英国强占了整个香港地区。1941~1945年香港曾一度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重占香港。自清王朝被推翻后的历届政府都不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永久性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时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原属广东省香山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人得到在澳门停靠码头进行贸易之便,1553年又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1851年占领凼仔岛,1854年占领路环岛,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强占一水之隔的青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恢复对澳门的主权。1987年3月26日,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解决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承转:如今,这两颗灿烂明珠早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刚才我们讲到特别之处主要在于“一国两制”。我国政府之所以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那香港的经济有什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31“转口贸易”。
讲述:香港本是一个小渔村,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世界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
一、全球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航运中心之一。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经济政策以及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门户,亚太地区中枢。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体现在: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优良天然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绪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香港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祖国内地提供的多方面支持与合作。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祖国内地每天有三趟专列向香港输送肉、蛋、家禽、家畜、蔬菜等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香港80%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自祖国内地;同时,长期以来,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在祖国内地多方面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同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香港也将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带到了祖国内地,目前香港80%的工业转移到内地。
由此可见,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板书)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唇齿相依。[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祖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认识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香港的发展也带动了祖国内地的发展。相信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这两颗明珠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知识要点与检测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香港与澳门概况
回归时间 位置 范围 面积(km2)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km2)香港 澳门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反馈练习] 1.填空
(1)香港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 东侧,与 省 市相邻,澳门则位于 西侧,与该省 市相邻。
(2)香港由、、三部分组成,澳门由、、三部分组成。(3)香港与澳门是我国的两个,实行 制度。(4)港澳扩大土地面积的主要方式是 和。2.判断
(1)香港有大面积绿地,说明香港用地不紧张。(2)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3.选择题
(1)关于香港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B.博彩业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 C.重工业发达D.重要的自由贸易港(2)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B.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400万 C.经济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D.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3)关于港澳与内地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港澳的经济发展与祖国无关
B.港澳的发展主要靠自身位置优越,资源丰富 C.祖国内地主要通过澳门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D.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4.读图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下列地名填写在图中相应位置上:香港、深圳、澳门、珠海、珠江。②香港是世界著名的 中心之一和 港。
③与大陆相连的铁路①是 线,目前已建成的到达香港地区的铁路是
线。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六章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画面配以台湾的一些著名的景观。提问: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 学生齐答:台湾省。
讲述: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板书: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讲授新课]
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22,回答以下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
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学生自学、填图、计算,教师巡回指导。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台湾省,简称台。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承转: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岛西部与大陆福建省隔海相望,距离很近。
活动:1.请大家量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距离(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量算,写出过程)。2.阅读P34兰色内容,填出下面空格: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材料 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渊源。1.简要概况台湾自然环境的特点。
2.台湾之“宝”主要指台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说说台湾有哪些农林产品,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对农林产品分布的影响。
3.看看台湾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读图方法。提问: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
归纳讲述:台湾岛多山,山地丘陵占2/3。其中玉山最高峰3952米,为全省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台湾岛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2200 mm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岛上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较短,最大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其中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台湾西部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成为稻米、甘蔗、亚热带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因此台湾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的美誉。
台湾岛四面环海,还有丰富的渔业和盐业资源,因此台湾又有了“东南盐都”的美称。从图上我们还可得知,台湾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天然气、铜等。
承转:丰富的资源,优越的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了解台湾的经济特点。板书:
二、经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
(请大家读图6.28)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大家看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比例远大于工业产品,但从60年代以后,台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大家从图6.28上可以明显看出60年代后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直线上升,而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台湾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承转: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 活动: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刚才所提问题。提问,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讲述:台湾经济在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1.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2.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3.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这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4.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5.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请大家阅读P38材料。承转: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 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提问,学生回答。(略)
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从地形来看,这几个城市都位于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3.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移民又先到达,因此西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这也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4.这几个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这为台湾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
总之,工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活动:请大家阅读图表6.1,完成表下两题。(1小题要求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完成)学生画图,分析。教师指导,检查。提问2,台湾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略。
讲述:从1965年至1998年三十多年间,台湾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持续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是波动小幅度上升,第三产业升幅较大,目前是三类产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达63.1%。比1965年上涨了将近20个百分点。这再一次说明60年代以后,台湾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知识要点与检测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六章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相关地图等。※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学生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为什么这么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个中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课] 讲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别很大,造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东部与中西部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差距很大。同时由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西部相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国家为了使西部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同时缓解东部地区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的状况;为了促进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而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承转: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无疑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板书:
一、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请大家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4.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学生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
讲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的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现有人口1925万人,人口密度12人/km2,属我国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0多个民族。
新疆的地形特点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
新疆北部是西北—东南向的阿尔泰山,新疆唯一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此,中部是东西向的天山。南部为包括多条山脉组成的东西向山地昆仑山。天山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部分,南为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km2,为世界最大内陆盆地。盆地中有面积达32.4万km2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新疆北部为准噶尔盆地,盆地中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我国第二大沙漠。
新疆的“疆”字高度浓缩了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在黑板上边写边解释每一部分的含义。)右上第一横代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间一横代表天山,最下边一横代表昆仑山,三横之间的两个“田”分别代表两大盆地。左边摆放了一张“弓”,弓是中国古代的冷兵器,而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且远离统治中心,位于边防要塞,因此需要设防保护,保护国土不被侵占,因此在“弓”内加了一个土字。
承转:刚才我们讲到新疆两大盆地内都有面积广大的沙漠,新疆之所以沙漠广布,与新疆的气候密不可分。活动:请大家在中国政区图上量算新疆南部距印度洋、新疆东部距太平洋的直线距离。学生量算。
提问量算结果,学生回答。(略)
讲述:新疆东距太平洋达2500 km之遥,南距印度洋1600 km,距海遥远,加之重重山岭,高原的屏障作用,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新疆,所以导致新疆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冬冷夏热,日照长,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50 mm以下。
承转:我们知道,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之源,人类尤其离不开水,人类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水,因此,水会影响、制约人类的一些活动。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4、6.31,回答以下问题:说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据中科所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测定,亚洲大陆的“心脏”——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距海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中。冰川冰雪融水还孕育了一些内流河。在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运输是加强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方便人民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交通设施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将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绿洲联系起来,既靠近水源,也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新疆各绿洲之间相距遥远,这势必导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畅,信息通达度较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极大地影响、制约新疆的经济发展。面对这种境况,应从实际出发,加大新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新疆的对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承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新疆由于特殊的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很脆弱,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地区。
活动:请大家读图6.34,完成: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和生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归纳讲述:简单地讲,荒漠化就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在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等促使下,造成的以上一些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直至变成荒漠的过程。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是因为土地的不断荒漠化而在版图上消失的。
在新疆,绿洲是人口、城市的集中分布区。而绿洲的外围就是茫茫沙漠,如果因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人类行为破坏了植被;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就很容易导致脆弱的绿洲边缘的土地荒漠化。为了不让楼兰古城的悲剧重演,我们应从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着手,如培养优种牲畜,合理放牧、轮牧,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等等阻止土地的荒漠,使绿洲常绿、草地常青。[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在独特环境特征影响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新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导致新疆的气候以干旱为突出特点,进而使新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这说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同时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环境特征也会影响到人类的活动,干旱的自然环境导致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和内流河沿岸,同时人类的某些过激行为也会破坏生态,导致环境恶化。人类与环境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反馈练习] 1.填空
(1)新疆位于我国,是我国 最大的省区。
(2)新疆的地形可以用 来概括,其中 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 盆地,南部为 盆地。
(3)新疆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2.选择
(1)下列关于新疆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布在盆地内部 B.分布在山区 C.分布在额尔齐斯河沿岸 D.分布在绿洲(2)导致新疆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高,水汽难以翻越 B.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 D.荒漠为主,植被稀少(3)新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来自()
A.降水 B.河水 C.湖水 D.冰雪、冰川融水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学生: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1: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反馈练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 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 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经济特区)以南。2.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1)区位因素:(2)人文因素:(3)政策因素: 答案:1.(1)东南 珠江 香港 澳门 东南亚 海陆 南大门
(2)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广东 深圳 珠海 厦门 广州 深圳 珠海
2.(1)区位因素: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沛,水源充足,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为全国著名的侨乡。
(3)政策因素:国家对本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策略。※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华侨、海外华人的事迹和照片,并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有关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方面的资料,并想想该区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七章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泼水节泼水嬉戏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等省区。(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 作用形成的。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 乌鞘岭 秦岭 长城 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2)风力 2.(1)BC(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学生回答略)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板书: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在图片旁的标注栏里,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这种客观差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长江沿江地带进行开发利用,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回答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湖泊中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长江干流武汉以下可通航5000 t级以上海轮,南京以下可通航2.5×104 t级海轮。实现了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例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秀丽的黄山、庐山、神奇的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迹、名人故里、宝刹禅林、葛洲坝水利枢纽,以及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当大力开发,并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商业、饮食、城建、园林、文物、文化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2,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长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江西大余的钨、德兴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贵州六盘水。天然气分布在四川自贡。非金属资源中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下游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沿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反馈练习] 1.填空
(1)长江沿江地带地势,以 和 为主。
(2)长江沿江地带属于 气候,夏季,冬季,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
(3)长江沿江地带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矿,的铅锌矿,江西 的铜矿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2.简述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何差异。答案:1.(1)低平平原 丘陵
(2)亚热带季风 炎热 温和 降水丰沛(3)大余 冷水江 水口山 德兴
2.长江上游地区是山地,中下游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地形。※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②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活动与探究
长江沿江地带位于25°N~35°N之间,同它纬度位置相同的西亚、北非等地气候干旱,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沿江地带气候与其不同。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
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
①对照图8.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
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 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 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承转过渡:为了进一步增强沿江地带的整体实力,现在正在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完成活动。
2.谈谈你的看法。教师简要说明。
承转过渡: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发挥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经济带,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教材78页的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①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有利条件。
②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地带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③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学习世界著名沿海产业带的基本思路。第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第二,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
承转过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
①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城市多分布在干支流的交汇处)②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③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④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密度差异。(上游城市密度最低,下游城市密度最高,中游城市密度居中)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活动1中上海辐射作用的相关内容和活动2中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分组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然后教师依据学生讨论结果,强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长江沿江地带拥有许多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反馈练习] 1.选择题
(1)京沪铁路经过下列哪个城市()
A.武汉 B.南京 C.杭州 D.上海(2)在武汉交汇的铁路线有()A.京九线.京广线 C.汉丹线 D.京沪线(3)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是()
A.上海 B.重庆 C.武汉 D.杭州(4)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 B.长沙 C.重庆 D.武汉(5)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 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 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2.绘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简述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答案:1.(1)BD(2)BC(3)C(4)D(5)C 2.略 ※板书设计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活动与探究
【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全册整套教案集范文】推荐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全册教案集08-11
陕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全册11-05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之七单元A 教案教学设计11-08
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08-29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06-18
新版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08-08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