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精选15篇)
1.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 篇一
亲属关系证明
兹证明粱传平的配偶及直系亲属共有以下五人:
父亲:梁义田,男,一九九六年四月八日死亡。
母亲:周玉莲,女,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出生,公民身份号码为***669,于二0一三年六月二日死亡。
配偶:王守珍,女,一九六五年二月二日出生,公民身份号码为***660,现住四川省高县文江镇高合村水洪组48号。长女:梁祖莲,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出生.公民身份号码为51***80669现住四川省高县文江镇高台村水洪组48号。次女:梁小铃,女,****年三月二日出生,公民身份号码为51***20662,现住乐山市市中区滨河路778号
二零一三年六月八日
2.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 篇二
夫妻关系中的逆反心理, 主要是因为一方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违反了另一方心理上的“适度原则”所造成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外因的刺激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 就会打破心理平衡, 出现反常的心理状态。夫妻之间的批评和提醒是有益的, 但如果过分的指责、唠叨就会使对方讨厌, 而对方一旦产生了这种厌烦心理, 即使正确的意见, 也难以接受了。”
因此, 夫妻之间应相互了解对方心理特征, 在处理问题时保持正确的态度和适当的方式, 对问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是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轻描淡写、大事化小,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随意夸大、上纲上线, 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从而失去解决问题的心理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灵活, 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于那些对方不太介意的问题, 可以单刀直入、一针见血, 否则, 就不会使其重视起来, 而对那些比较敏感的问题, 则应采取迂回的方法, 婉转地提出来, 这样更容易使对方接受。有些问题夫妻应采取当面锣、对面鼓的方式解决, 而有些问题通过对方的亲朋好友去做工作, 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在公众场合或外人在场的情况下, 指责和批评会使对方感到丢面子, 难以接受, 但私下里吹吹“枕头风”, 对方可能会心平气和地接受。
3.夫妻分开了亲子关系不能分 篇三
在班主任吴老师的眼里,蓉蓉的变化极其突然。初一上学期,蓉蓉是班里的乖女孩,少言寡语、温和内敛。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蓉蓉学习上很踏实,上课专注,作业认真工整,写得一手好作文。语文吴老师见过很多会写文章的学生,但每次批阅蓉蓉的作文,吴老师还是忍不住多看几遍,一是因为喜欢,二是因为文字中透出一股才气,有着超出同龄孩子的思考和视角。
寒假开学,吴老师觉得蓉蓉的精神状态不对劲,上课时总趴在桌子上,即使抬头看老师,大大的眼睛也空空的,似乎有满腹心事,又好像哀怨重重。吴老师很不放心,一直想找机会跟蓉蓉聊聊,可是开学事情太多,还没腾出空来。前几天,年级主任告诉吴老师:“蓉蓉最近经常与七班的XXX在一起,关系很密切。关键是,这个XXX是全年级有名的小混混,打架斗殴,扰乱校园,甚至已经在派出所挂上号了。”这一信息令吴老师更放心不下了。
这几天,吴老师加紧了对蓉蓉的观察,不光是课堂上,还利用每次课间接近蓉蓉。吴老师几次进教室都发现蓉蓉无精打采地趴在课桌上,就对她说:“外面的阳光这么好,你应该到院子里走走。班里很多同学都在院子里晒太阳,有说有笑,很舒服,你也出去走走吧。”“我不想出去,没意思。”“我感觉不到阳光。”“心里透凉,外面的阳光根本照不进来。”听到蓉蓉这些话,吴老师感觉到问题很严重。经过多次联络,和学校心理老师一起与蓉蓉的妈妈见了两面,也跟蓉蓉长谈了一次。
妈妈还在复仇中
蓉蓉四年级时,爸妈离婚。蓉蓉的妈妈是一家外企大公司的高级总监,公司相当一部分海外业务都是她做成的,在公司里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力。蓉蓉的爸爸在一家事业单位做职员,工作成绩一直平稳,没有太过突出的成就。蓉蓉上学前,妈妈的海外业务很多,经常出差,每次出差都10多天,蓉蓉就跟着爸爸,父女俩感情很深。四年级前,爸妈吵架的频率越来越高,蓉蓉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但从父母吵架的内容推断,爸爸变心了。因为面子,妈妈态度坚决,与爸爸离婚了,并要到了蓉蓉的抚养权。这两三年,蓉蓉跟着妈妈过,姥姥姥爷帮忙照顾,妈妈有事业、有圈子,母女俩经济宽裕,日子过得不错。
因为仇恨,妈妈绝对不允许爸爸来看蓉蓉,并封锁了爸爸试图看望女儿的一切通路。六年级开始,蓉蓉有了自己的手机,爸爸会给她打电话、发短信,约女儿见面,妈妈知道后坚决不同意,不但跟爸爸大吵大闹,还会对蓉蓉大发雷霆,并威胁蓉蓉说:“再跟你爸联系,我就没收你的手机。”有一次,妈妈检查蓉蓉的手机,看到了父女俩的短信互动,怒不可遏,顺手把手机摔在地上,并反复用脚踩。蓉蓉吓坏了,由此对妈妈产生了不小的怨恨。
蓉蓉想念爸爸的心情越来越强烈,几次向妈妈提出想与爸爸见面,都被断然拒绝。妈妈对蓉蓉说:“咱们俩的生活完全不需要他,你没觉得吗?这两年咱们不是过得很好吗?是你爸对不起咱们,他变心了,不喜欢咱们了,喜欢别的女人了,现在他觉得有愧了,想来弥补。哪能都由着他啊!他想得太美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还不干呢!我就是想让他尝尝失去的痛苦!”
小升初之后,妈妈带蓉蓉去了趟德国,鼓励蓉蓉好好学习,将来把她送到德国留学。蓉蓉很喜欢德国,向妈妈做出了承诺,一定好好学习,到德国留学。母女俩击掌为誓,妈妈还说了一句:“你的成功就是对你爸最大的惩罚。”
男朋友成为爸爸的替身
一边是向妈妈的承诺,一边是对爸爸的思念,两股力量撕扯着,令蓉蓉纠结为难,甚是痛苦。她内心十分想念爸爸,又怕惹妈妈不快。为了讨妈妈欢心,她不得不掩饰住内心的思念与痛苦。蓉蓉难以专注于学业了,上课时胡思乱想,写作业时会走神,看手机怕妈妈生气,不理爸爸感觉自己特别残忍。蓉蓉被几股力量裹挟着,难以自控,无力自拔。
青春期的女生對父亲会有加倍的需要。通过接近父亲,体会异性交往的分寸与感觉,感受与异性互动的特点与倾向,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与恐惧感。父亲是力量的象征,为女儿提供安全感,成为女儿消除恐惧的坚强后盾。远离父亲的女孩,因为看不到父亲而心存不安,因为得不到父亲的保护而恐惧。特别是她们遭遇同龄男生骚扰或威胁时,尤其渴望父亲的呵护与保卫。
此时女生对父亲最强烈的需求就是保护与安全,这是第一位的需要。如果有男生显示出了他的勇猛、彪悍、敢想敢干,就会满足这类女生的优先渴望,即使他有学习不好、纪律较差、人缘不好等问题,也会被忽略。蓉蓉与那位七班男生的交往与接近符合这种情况,他的出现正好可以填充蓉蓉心中渴望的父亲的位置。
维护亲子关系是离婚夫妻的明智之举
如果蓉蓉的妈妈不能原谅蓉蓉爸爸的背叛、不能走出被伤害的阴影、不能与蓉蓉的爸爸重归于好,蓉蓉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彻底解决。蓉蓉妈妈能采取的明智做法是允许并支持蓉蓉与爸爸维护父女关系。离婚是夫妻两个人的事,夫妻关系解体不等于亲子关系结束,亲子关系永远不可能结束。离婚意味着家庭结构的破损,结构破损并不必然带来功能损坏,其前提是关系得以保全和维护。蓉蓉的妈妈应该尽快调整自己,不要阻拦蓉蓉与爸爸的见面和交往,反而应该鼓励蓉蓉保持与爸爸的关系,并创造条件使父女关系受损最小,这是对女儿健康成长的最好支持。
4.夫妻关系小案例 篇四
2010-11-02
作者:韦志中
刘太太,年龄是28岁,某单位会计,大专学历,从小生长在干部家庭,父亲脾气不好,对自己也很好,就是很少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母亲的关系好一些,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没有遭受什么挫折很苦难。刘先生,年龄是28岁,政府公务员,本科学历。两个人结婚4年,没有孩子,自己两个人住在一起,没有和双方父母住。
刘太太先来咨询,诉说自己和先生结婚4年,从来没有感到幸福过,结婚几个月自己就生病了,花了不少钱,到处去看,弄的我现在还老是怀疑自己有病,经常到医院去检查,而先生一听说我要去医院就很反感,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有一次他陪我到上海去看病,医生说如果这个病不能及时处理好,可能会影响以后的生育问题。中午我们在黄浦江桥上他对我说:„先说好,你如果不能生育,我就和你离婚的。那种狠心的表情让我今天都没有办法原谅他。现在他经常头痛,我前几天刚和他一起去看医生,诊断是神经衰弱,我心里觉得就该这样,我病的时候你对我是怎样的,现在你也有病了吧!我就是要刺激他………..刘先生第三次咨询才和妻子一起来的,最初是不愿意来咨询的,甚至是不允许妻子来咨询的,在他的观念里没有什么人能帮自己,自由自己才是最可以信任的。在心理医生和刘太太的一些咨询起到一些变化让他发现以后,他开始了解,最后来到咨询中心的。小时侯在农村长大,家里面不富裕,到城里读书以后非常努力,不想再过被人看不起的日子,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一些理想。他老是说我爱拿她和别人比,其实也有点是这样的,我觉得命运对自己真的很不公平,如果我不出生在农村,如果我能读更好的大学,如果她没有病,如果……
在对刘先生和刘太太这对夫妻咨询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很深的感觉,“如果自身没有爱的能力,就非常需要爱,而不能给予就很难得到,经过努力不能得到就会攻击,最后导致恶性循环”。
刘太太在成长经历中虽然很顺利,但没有在心理层面上满足爱的需求,而这种需要又是人必须要满足的,在她成年以后,就会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去索取,那就是他的伴侣。她说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婚姻,在她的潜意识里是把自己的丈夫当成两个人的,一个是他的父亲,能够给予她父亲的爱,而不需要回报。一个人是她的丈夫,能够给她浪漫的感觉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第二个角色是丈夫原本应该有的,这里没有什么问题,但第一个角色显然不是丈夫应该担当的,他会在这样的压力和无奈下反抗,最后采取“手段”。
这样的问题在许多的婚姻中都存在,但这对夫妻显然更具有典型性,不光太太没有爱,先生也是一个经历了一些严重创伤的人,他的自卑和抱怨说明什么,走进婚姻,他需要爱和关怀,可经历的都是过去的重现。对于他来说,也是很残酷的,但他得不到理解和安慰。
5.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 篇五
聪明夫妻会说话:巧妙处理夫妻关系的语言艺术
聪明夫妻会说话:巧妙处理夫妻关系的语言艺术内容提要本书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许多夫妻在交流沟通中需要注意的说话方式以及语言艺术,比如倾听的艺术、赞美的艺术、批评的艺术、幽默的艺术、吵架的艺术等等,让夫妻学会用语言巧妙地化解矛盾,加深感情。作为丈夫,既要会投“妻”所好,又要能攻“妻”不备。作为妻子,要能三句话钓住你的爱人,牵着爱人的感觉走,巧言迷住爱人心。本书是智慧丈夫,聪明妻子的语言艺术!隐藏目录章节目录1 言为心声:爱是“谈”出来的1.1 夫妻关系的特点1.2 莫让爱情犯了“沉默症”1.3 口才,维系夫妻爱情的红线1.4 夫妻交谈应该说什么1.5 夫妻交谈的原则1.6 爱人之间交谈要注意方式1.7 夫妻交谈要讲究语言美1.8 拿捏好夫妻交流的分寸1.9 夫妻对话“六不要”1.10 勇敢地说出你的“甜言蜜语”2 零距离掌控爱人的语言艺术2.1 “哄”让夫妻关系更融洽2.2 节省一点你的怒气2.3 满足爱人的成就感2.4 顺着妻子的脾气走2.5 给爱人适当的让步2.6 尊重爱人的意见2.7 说话态度比内容更重要2.8 把命令换成和颜悦色的商量2.9 宁可“做些小牺牲”也不要抱怨2.10 向爱人得体地道歉3 你的心事我愿意听3.1 多给爱人耳朵,少给爱人声音3.2 妻子的心事你要听听3.3 丈夫的心事你也要听听3.4 学会正确听取爱人的话3.5 在倾听爱人讲话时应做出回应4 我的眼里只有你——爱人之间的赞美术4.1 爱人之间要互相欣赏和赞美4.2 学会给爱人戴小高帽4.3 赞美要恰如其分4.4 丈夫怎样赞美妻子4.5 妻子怎样称赞丈夫4.6 赞美使男人前进,让女人自信4.7 赞美的禁忌5 说你,说我:让爱人心服口服5.1 巧言疏导5.2 妙法止虚荣5.3 以对方名义反对5.4 抓住对方的性情,顺“藤”说话5.5 类比说服5.6 幽默说服5.7 投石问路式说服5.8 以足够的数字说服对方5.9 说服你的丈夫尊重你5.10 说服要注意时机6 隔着秋天的栅栏委婉地爱你6.1 爱人之间为什么要推崇委婉6.2 委婉地让爱人意识到错误6.3 合乎情理地对待爱人的过失6.4 批评:委婉而不攻击6.5 含蓄地向爱人提出意见6.6 对爱人委婉说不6.7 善意的“撒谎”也是一种委婉6.8 会卖关子探虚实7 让批评变成一种意味深长的关爱7.1 生活中不妨适当加点批评7.2 批评前先说些褒扬的话7.3 爱人之间批评,不要唠叨7.4 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7.5 批评要注意情境7.6 如何使你的批评和抱怨减少“火药味”7.7 有效批评的注意要点8 幽默让爱人与你更亲近8.1 幽默是夫妻生活的润滑剂8.2 在幽默中增强爱的活力8.3 让你所爱的人快乐8.4 夫妻幽默的培养方法8.5 幽默离不开智慧8.6 让矛盾活起来8.7 夫妻幽默要的是快速应变力8.8 把握幽默的火候8.9 优雅地幽你一默8.10 坚决避免不恰当的幽默9 你进我退:夫妻吵架的语言艺术9.1 吵架也是一门学问9.2 夫妻吵架也要“油嘴滑舌”9.3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9.4 吵架时不能伤害感情9.5 吵架也要讲究艺术9.6 夫妻吵架的语言要求9.7 夫妻吵架哪些话不该说9.8 别让争吵升级9.9平息夫妻争吵的秘诀9.10 夫妻吵架后要敢于示弱9.11 吵架后的讲和技巧9.12 策略性地退却,减少吵架10 温柔地将爱人引进圈套10.1 诱导爱人说出真话10.2 洞悉爱人的谎言10.3 试探辨真假10.4 激将远胜劝将10.5 爱人之间说话也得绕弯子11 无声的语言也言情11.1 非语言交流的作用与功能11.2 肢体语言艺术11.3 表情语言艺术11.4 副语言和额外语言艺术11.5 空间语言艺术11.6 视觉语言艺术参考文献
6.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 篇六
关键词:亲子关系,大学生,辅导员,师生关系
童年是孩子塑造人格, 健全身心的黄金时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成长与个人发展, 良好的家庭教育将让孩子受益一生。大学则是学生由未成年人过渡到成年人, 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阶段, 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大学这个人生新阶段后的第一位老师, 同时也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大学生涯的指导和职业发展上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除了作用上的相似性, 家长对孩子所承担的责任, 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存在相似性, 他们都肩负着既要管理又要教育的双重任务。本文将从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来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员应如何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人的一生有4个重要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最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 即亲密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譬如友谊与事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一个人若想拥有和谐的人生, 那么这4个关系都需要做到和谐。但是, 亲密关系是第一关。
亲子关系, 是一个人最初建立的亲密关系, 是人格形成的基石, 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 乃至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若能与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 帮助孩子通过做自己, 从而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 将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内心, 也有利于他与外在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 如果亲子关系充满冲突, 那么孩子的内心和外部世界也会存在冲突。
众所周知, 中国的家庭在亲子关系中最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溺爱。溺爱表面上是对孩子的重视与关爱, 实际上是对孩子真实感受的视而不见, 也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的权利。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决定的人, 不会懂得什么是责任, 也不会勇于追求, 这种培育显然是失败的。
另一个容易步入的误区就是管教上“动用权力”。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打不成才”, 这充分显示出中国上一辈家长在子女管制教面的权力意识。他们认为, 在家里父母作为成年人, 他们就是权威, 他们说的话, 制定的规则, 子女必须听从遵守, 甚至通过暴力来树立威信。然而, 在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中, 家长只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建议和命令孩子的行为和选择, 或者直接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 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 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 不利于今后平等地建立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的特点
初入大学的新生对于什么是大学, 大学学什么, 大学怎么学等基本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 即便通过影视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渠道有所听闻, 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 他们就如同新生的婴儿, 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角色有着十足的好奇, 在这个探索与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与观念, 将影响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的选择, 而大学阶段的行为养成又将对其毕业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个孩子的家长, 要通过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和管理,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全面的发展, 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独立学院是21世纪出现的新的高等教育主体, 作为处于探索阶段的独立学院, 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 学校的声誉和社会评价, 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如何稳定办学、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取得办学成果是校方最为重视的环节,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以此为依照。所以, 独立学院辅导员与学生的存在着教育、管理、服务三重关系, 这三者的比重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比例, 否则师生关系就会出现失衡与异化, 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
具体到实践中, 独立学院里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学生过度依赖辅导员, 习惯由辅导员解决问题;第二, 学生遭遇挫折将责任推卸给辅导员, 不能主动承担责任;第三, 辅导员简单的将学生看做被管理者, 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自主选择权。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建立的建议
正如亲子关系中家长最需要避免出现的问题就是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 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 以粗暴的方式控制孩子的自由, 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 不论他本身的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何, 他首先需要的是靠自己去感知大学, 如果被动地被剥夺了这样一个过程, 他不会认为是自己在上大学, 也不会去探究自己上大学的意义和目的, 那么辅导员、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了单方面的教导与教授, 而不是双方互动的教学关系。因此, 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学生初进校起, 辅导员就应树立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的意识, 避免保姆式的服务, 否则学生就如同被溺爱的孩子, 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责任感。
第二, 要通过摔打教育与信任教育, 教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非因为害怕学生无法胜任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 始终采用帮带的方式扶着学生走过大学四年, 这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 其危害等同于在童年阶段被父母娇惯的孩子, 面对毕业后更多的困难和危机, 他们将无所适从。
第三, 在管理中切忌以权利压制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其《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普遍缺乏沟通。事实上, 学生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 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答案, 一个指令, 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师长与知心朋友。
第四, 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与管理者, 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制度, 明确岗位分工, 强化辅导员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 减少不必要的后勤服务工作, 为辅导员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2]冯友梅.试论实践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
7.夫妻关系的九大底线 篇七
夫妻之间,男人是体力上的强者,如果动手打老婆,一定会把感情打落底谷,说不定女人承受不了就得提出离婚。即使女人最后勉强原谅了对方,但在之后的感情上始终有一道伤疤。特别是男人一旦动手,说不定在今后的感情中,有时冲动了就再次动手,直到动手成了习惯,再有感情也会被打没的。男人对待感情,越是体力上的强者,越不可动粗,即使两个人的关系完全破裂,也无需向对方动粗。这不比女人打男人,能够让男人变得清醒,有时还是一种教育。
婚外情注定是地下活动,公开玩殃及的定是婚姻
夫妻一方有婚外情,但是对方不知道,或是不能肯定,夫妻间的关系可能还可维持,特别是那种并不想离婚,而只想寻求一点婚外浪漫的人来说,婚外情不一定会导致夫妻关系破裂。但如果一方把婚外情公开化,无疑就是直接挑战婚姻了。
骂对方可以戏称为爱,但骂对方的至亲只可增恨。
夫妻间打打闹闹,有人说:打是喜欢骂是爱,但底限在哪,只有夫妻自己知道。骂对方不一定很致命,但不管因为何事产生矛盾,不可以骂对方的亲人,特别是对方的亲生父母,这比直接骂对方更恶劣,让对方难以接受。因为中国人最讲孝道,夫妻间作为没有血缘但却最亲近的人,如果一方骂了对方的父母,一定让对方感到愤怒,可能立即就抽对方的耳光。
不可欺骗另一方感情骗钱,更不可骗钱去养情人。
夫妻间本应同甘共苦,但如果一方为了某些不正当目的,如赌博或是拿钱给外边的女人等,寻找一些借口来欺骗对方,把钱诓出去。在真相大白时,立即会导致夫妻关系的危机。动摇了家庭的经济基础,也就一定会动摇感情基础。
暗暗网恋是私人的事,但离家出走就没回头路。
相信网恋,有机会就泡网,并且寻找借口约会网友,甚至对网友痴情,寻借口,或无端地就离家出走。最后被骗钱骗色无路可走,又跑回来。这种女人会伤害自己的丈夫,逼得人家下决心一刀两断,早早休了才好。
对另一方狠一点没关系,但怂恿父母施压不可以。
父妻之间出现矛盾,本来就是夫妻间的事,但如果夫妻间一有事,就对自己的父母添油加醋,让上辈人来掺和夫妻间的事,特别是利用自己的父母来给另一方施压,时间长了,一定让对方感到严重不适,或是自尊心受到伤害,最后让夫妻关系走到尽头,往往拉亲人掺和,夫妻间的矛盾不仅不能解决,往往容易恶化,严重的还可能离婚。
降服对方凭证据,但监控对方太无理。
真抓住了对方把柄,可以逼对方改正,或作为离婚的证据,但多疑是夫妻间的大敌,有时,本来有些感情,但多疑就会让心灵扭曲,做出一些让对方受不了甚至有些疯狂的事来。比如去伤害怀疑对象,或是利用各种手段监控对方的隐私。这种行为一旦出现,会让夫妻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如果不想离婚这样做就是没必要的。
夫妻之间需讲理,不可辱骂出恶气。
8.夫妻关系是子女教育的基石 篇八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孩子身上几乎都有父母的影子,许多孩子如何对待同学、师长以及其他周围人,将来如何对待爱情、婚姻、责任,都无不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从小就会不知不觉地把父母的处理夫妻关系的方式内化于心,加以模仿。
我曾经接到一个天津的男性打来的电话,说他看到我在《半月谈》上发表的关于家庭暴力的文章,让他落泪并且反思了许多问题,他就经常打妻子和孩子,可是他却十分痛恨家庭暴力,原因就是他和兄弟都是在父亲无休无止的暴力中生活、长大的,他母亲就是在60岁那年被父亲打到要害部位而死去的。当他回忆起因为被他打骂,妻子鼻青脸肿的样子,3岁的孩子吓得几乎休克时,他说不知道自己怎么也成了父亲的翻版。看了我的文章他很后悔,他说以后再也不打人了。
现在的父母都曾经是孩子,他们在夫妻关系的耳濡目染中长大;现在的孩子将来也会成为父母,他们将复制曾经经历的和“学习”来的夫妻关系。所以我们说,夫妻关系是子女教育的基石,对于孩子情商、品质、修养的培养和熏陶是无可替代的,意义重大。
我们将在本文中重点谈谈夫妻关系如何营造的问题,其中有这样几个要点:夫妻相处的正面和负面方式、给予与获取、以仁爱之心生活。
一、夫妻要以正面方式相处
1.夫妻相处的正面和负面方式
什么是夫妻相处或者与人相处的正面方式呢,它是指在任何关系中,尤其是夫妻关系中,表达感情都是温暖亲切,充满爱意和让人喜欢的,欣赏和赞美的语言毫不做作地流淌出来,自然而且真实。正面关注具有感染力,接受者感到心花怒放,就象阳光照在花朵上。欣赏引来彼此更多的欣赏,并且给对方以大量的爱作为回报,结果彼此的关系就象一个上升的螺旋,互相倾慕。
这种关系的体会多见于恋爱阶段,许多人在见面并且有了好感后,就开始了约会,交谈,互助,他们不断发现对方的优点,并且经常把对对方的赞美、爱和感激表达出来或者写成短信,发到对方的手机里,故意给对方惊喜。无数的美好的话语见证了爱情发展,这就是正面关注。正面关注的结果往往使人们进入亲密关系,成为夫妇。
但是相处日久,“玫瑰色的眼镜”被摘掉,回归现实生活后,伴侣们放松下来,“最好的一面”消逝了,完美的包装剥脱下来,当人们觉得当初那个最好的人也有缺点,负面关注的时候开始了,眼光变得挑剔,注意并且指出对方的缺点,不知不觉中,批评、愤怒和讽刺渗入彼此的交流中。大家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没有小毛病?但是负面关注会带着不满和敌意,于是指责、辩解、反击循环开来,恼怒和绝望代替了甜言蜜语,甚至出现了家庭暴力,夫妻关系成了下降的螺旋,可叹的是这样有损健康关系的方式却非常普遍地存在。
曾经咨询过我的一位父亲说,自从他和妻子的爱从颠峰一路跌落,争吵不断后,他就不大愿意回家了,可是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因为他聪明、听话、乖巧,学习好,于是他会给孩子很多钱,弥补不能经常陪伴孩子的愧疚。可是不久他就发现孩子学习成绩滑落得很厉害,老师说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动不动就和同学急,情绪不稳定。而且放学也不愿意回家,而是在游戏厅消磨时间,他很着急,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2.夫妻关系怎样由负面返回正面
每一对夫妇都不希望生活在硝烟四起的家庭里,所以如果你希望夫妻关系温暖和谐,就必须学会关注伴侣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把他身上的一切都想象成合理的,因为你第一次看到他,喜欢他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你需要把眼光集中在你喜欢他的方面,而不是停留在那些你不喜欢的事上。保持这种心态就象养花,每一种花都会有开花和休眠期,需要在它的各个时期予以照顾,不能开花就高兴地欣赏,花期过了就丢掉。不牢记你为什么爱上这个人,就会因为细小的事情,否定了对方整个人。就象因为有些叶子枯萎了,就丢掉整盆花一样。对待孩子也同样不能因为考100分就溺爱有
加,考砸了就棍棒加身。
当你进入负面关注时,要提醒自己重温让你爱上他的那些品质,有个生活一直很幸福的老年人总结他的经验时说:我在非常爱我的妻子的时候,都要停一停,仔细品味她给我的感受,并且记下来她给我的爱意,她的优秀的品质。当她发火、烦人,让我感到失望的时候,我就不会和她对着干,而是想她的好处,看看我当时的记录,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一时冲动,伤害了彼此的感情。重新回顾我们的风雨历程,什么问题不能和平解决,为什么不能做点让步和牺牲呢。
这样,挑剔的眼光就变成了欣赏的眼光,既然欣赏能够引来更多的欣赏,伴侣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螺旋就恢复原状了。
前面提到的那位父亲,经过我的分析和劝慰,他认识到,他们夫妻之间的紧张态势使孩子感受到家庭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害怕哪一天父母会离婚,撇下他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怎么能够安心学习和正常生活呢,焦虑才是他用游戏分散情绪的原因。他觉得其实和妻子也没有什么不能调和的矛盾,为了孩子他主动调适和妻子的关系,按时回家,尽量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家庭生活恢复恬适后,孩子也很快恢复了乐观开朗的心态,学习专心了,成绩又成为班里的前几名。
二、夫妻之间应该坚持互惠原则
1.给予与获取
爱情和珍惜是需要表达的,你爱人的关键在于给予。给予是证实爱情的一种可见的形式,给予反映了你怎样慷慨地对待伴侣,怎样深情地敞开胸怀,怎样奉献你的忠诚,实际上表达的是你的爱。有的人说我不是富翁,我想给予可是没有那么多钱买好东西。一说给予就想到买礼物,其实夫妻之间这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你除了礼物有许多可以给予的。
最佳的礼物是你自己——这是金钱无法买到的东西。比如你可以给予伴侣时间、关注或者精力,这是无法估价的礼物,当你把他看成是自己最心爱的人时,你会自愿分担家务,陪他看病,体贴入微地帮助他做任何事。这些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比鲜花、巧克力或者珠宝还要贵重,因为它们珍贵到无法衡量。
满足伴侣的愿望是你能够给予伴侣的最美好的方式之一,它能够给你带来奇妙的感觉,比如,你的伴侣感到紧张的时候,给她按摩肩膀和足部;生病时给她煮一锅鸡汤;恐惧时和她在一起,挺起你的胸膛保护她;悲伤时紧握他的手,安慰他,用心倾听他的愿望和感受。如果他想去度假,你们有钱可以一同去国外放松身心,钱少可以到郊区度一个迷你假期等等。
父母相互关爱的榜样作用有时候是潜移默化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员张宏民说起他的母亲,口气充满肯定和赞美:“我母亲非常好,中国女性的优点在她身上体现得特充分。她慈爱、善良、正直,会持家。”张妈妈退休前是清华大学幼儿园园长,她是一个在工作中不会奉承、不会投机取巧、只要有理就要坚持的人,她的人生态度给了他和哥哥、姐姐一生的影响。她教育孩子的独到之处是以身作则,遇到问题坚持讲道理。现在她爱护儿子的方式就是经常看他的节目,并且把她的意见和亲朋意见告诉他。让他时常体会到来自母亲的期待和温暖,他觉得比什么都珍贵。
2.给予和获取中的互惠
互惠表示,给予和获取的交换是公平的。两个人都会感到得到了平等的爱、倾听、珍视、尊重和关注。如果仅仅是给予,就是一个人获取,一个人奉献,甚至是剥夺、剥削对方;如果两个人都获取,就是只考虑自己,不照顾对方;两个人互相谦让,最后平均分配就是互惠。伴侣之间应该存在着互惠的循环。
如果循环中断,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就开始感到自己被欺骗并且产生怨恨,一方就开始不象以前那样给予的那么多,另外一方也报以退缩,伴侣关系不再是给予与获取,而成了获取再获取。就象两个人比赛从银行取款一样,你们的存款很快会枯竭。
这时候两个人开始在潜意识中算计自己吃亏还是占了便宜,曾经给过对方什么,谁欠了谁的恩惠,在时间、感情、关注以及其他不对称的事情上回忆比较,心里有无形的明细帐。吃亏者就会产
生怨恨,积怨越来越深,变成愤恨,导致矛盾。避免情况恶化的办法是明确的沟通和谈判。如果比例确实已经失衡,就要立即结束和调整。
如果你觉得你的伴侣给予得太少,你必须跟他挑明这个问题,并谈判出一个恢复平衡的双赢的结局。你要明确你需要的是什么,而他也知道怎样给予,你们才会感到对方的体贴,从而感到幸福。获取太多,给予太少是对应的,那些获取超出自己应得的人消耗伴侣的资源,又不以自己的资源补偿伴侣,进一步破坏了平衡,比如丈夫让妻子工作供养他读大学,又读研究生,最后功成名就说我们俩差距太大,必须离婚,就是失衡的结果。你一定要在积怨超出你的承受力之前处理并且调整这个问题。
此外有的人喜欢扮演只给予,不接受回报的角色。这也有可能使关系失衡。由于拒绝接受,他们破坏了给予和获取的自然循环,破坏了伴侣之间无形的帐目平衡,使不能回报的一方感到内疚。唯一的办法是衷心地给予你的伴侣,而且允许你的伴侣做同样的回报,不带任何功利之心。无论是多给还是少取都是无益的,只有你们都感到同样被肯定、重视和珍惜才对情感建设有益。
曾经有一个母亲,为了把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放弃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她让孩子学习钢琴、绘画、舞蹈、写日记,带她旅游,寻找一切能够出头露面的机会,到电视台、广播电台、公众场合参加比赛、演讲、节目制作„„得到了无数奖状,孩子14岁时出版了根据她的日记编纂的书籍《做个小孩不容易》,最后她想尽办法让女儿到美国学习。可是当孩子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回国后,却摆脱了母亲的安排,自己决定当一个四海为家的“背包侠”。因为她出国后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不过是母亲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炫耀的本钱,被控制的机器人。她要在旅途中找回属于自己的自我和快乐。
记住:当你和伴侣分享快乐的时候,快乐倍增,当你们分担悲伤时,你使悲伤减半。即使你们的物质生活很普通,你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却是丰富温馨的,你们的夫妻情感是真实深厚的,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比宝贵的,他们将受益终生。
三、以仁爱之心生活
仁爱是关怀的最高的和最纯粹的形式,其核心是慷慨、仁慈并且无止境,她会关心、无私、承担义务而不感到勉强和不悦,仁爱的精髓就是敞开心胸真心对别人好。
1.仁爱的表现首先是体贴。
体贴通常表现在小事上,即“以小见大”,因为生活就是由一系列小事串起来的,当你花时间和心思使这些小的细节更加温馨甜美时,他的生活就会因为有了你,而更加美好,从而滋润着他。主动做小事,比如给心情忧郁的伴侣买一盘他喜欢的相声、喜剧或者小品VCD;主动给疲劳的伴侣按摩,一边和他聊天;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陪他散步、打球或者唱歌;给伴侣订一份他喜欢的杂志;一个短信“我想你,想到你我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张小纸条,写着心里话,“你是我今生最喜欢的人。”“你是我的最爱,我无时无刻不把你放在心里。”;纸条可以放在他意想不到的地方——衣袋里,袜子里,车上,枕头上等等,纸条意在引起会心的微笑或大笑,这样可以打开伴侣的心扉,给他留下特殊而深情的感受。在你需要而她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性要求,在伴侣需要性生活的时候,愿意陪伴她„„
与同样的关爱对待孩子,而不仅仅是呵斥、指责和要求,有的家长无论孩子成绩好不好都不满意,不好当然是一顿臭骂,好了会说你为什么不是第一,总之孩子永远难以从父母那里得到表扬和激励。家长以为只有“好鼓也要重棰敲”孩子才会继续努力,实际上父母通情达理的理解和和风细雨的鼓励才是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
体贴不是难于做到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有心并且有一点创意。它所要求的是你有让自己所爱的人快乐的意识和愿望。你的爱人在这样的温暖中融化并且回报给你同样的体贴。
2.尊重伴侣也是仁爱的表现。
如果你尊重你的伴侣,你就会理解他的观点、倾听他讲的话、关心他的感受、同时尊重你们的爱
情。
尊重伴侣首先表现在自己不把挫败感或者负面情绪发泄的伴侣身上,不在家里咆哮和实施家庭暴力。你的伴侣是和你同甘共苦的人,不是你泄愤的沙袋,虽然他可以在你不舒畅的时候陪伴你,给予你关怀和支持,但是他存在的目的绝不是有义务承受你不良情绪的冲击。记住他是你的盟友,不是你的敌人。
尊重伴侣还表现在说话的口气和态度,第一不能讽刺和挖苦,语调要温柔,他应该得到你对你所尊敬的人同样的对待;第二要维护他在外人面前的尊严,不要当外人面纠正和指责他的过错,不能打断他的话,因为这样表示你对他的话不感兴趣,而且有意当众贬低他。第三如果你对伴侣的行为或动机有怀疑的时候,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就要假定他是清白的,立刻得出有罪的结论,表示你对伴侣缺乏信任,而信任和尊重密切相关。尊重意味着在证明其有罪之前,你仍然相信你的配偶是无辜的,意味着整个求证过程中你都站在他一边。
尊重调动出双方最好的一面,鼓舞每个人更加自尊和做出相应的回报,当两个人彼此尊重时,自我约束,自我尊重,不做有损情感的事,就会成为自觉行动。因此保护了彼此的情感和关系。你怎样对待你的爱人,和他怎样对待你,决定了夫妻关系的质量。互惠、仁爱是相互的,不矛盾的,是在两个人之中循环的,是使你们幸福健康生活的法宝。
9.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协议 篇九
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约定协议范本
协议人甲方
身份证号
协议人乙方
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经自由恋爱准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结为合法夫妻。在任 何一方死亡、离婚或其他原因导致婚姻关系提前终止前双方希望就其因婚姻而对另一方的 财产所享有的权利义务预先作出陈述。双方已经知晓对方的婚前财产订立本协议时双方 根据意思自治的原则已经完全理解本协议的所有内容没有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 危的情况并充分认识订立本协议后的法律后果。现根据公平、自愿原则对双方的婚前、婚后财产作以下约定以供婚后共同遵守以防止今后可能出现的财产纠纷。
一、婚前财产约定、甲方婚前财产
2、甲方婚前财产的归属
3、乙方婚前财产
4、乙方婚前财产的归属
二、双方的共同财产有
三、日常开支
四、甲、乙双方婚前财产的所有权归甲、乙各自所有。若发生离婚等原因致婚姻 关系终止任何一方不得对另一方的婚前财产主张所有权。
五、甲、乙双方对各自的婚前财产拥有自由处分的权利任何一方不得对另一方处 分婚前财产的行为进行干涉。
六、甲、乙双方婚前各自所产生的债务由各自独立承担另一方不负清偿责任。
七、其它略。
八、本协议正本一式两份由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九、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即行生效。
协议人甲方签名
10.浅析幼儿与家长的亲子关系 篇十
一、亲子关系的特点
(一) 具有权威性
父母和子女是血缘关系最近的直系血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担负着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另外, 家长对孩子来说, 不仅仅是教育者, 还是监护人, 所以家长具有至高的权威。所以, 当孩子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 有些家长认为“我是长辈, 你必须听我的”, 这样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
(二) 具有持久性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持久的、无法不变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位老师, 只有爸爸、妈妈是终生的, 所以父母担负着持久的教育责任。它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始至终。熟语说“身教重于言教”, 无论用什么语言教育孩子, 都不如家长亲自去做, 让孩子亲身体会,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活教材, 孩子感受到了, 自然就会听从家长的教诲。
(三) 具有无私性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伟大的, 是天底下最无私的、最崇高的。孩子依赖父母, 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作为父母, 要接近孩子, 多花时间照顾孩子、多和孩子交流, 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这种感情的沟通, 就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同时有助于孩子情绪的培养,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的好坏, 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3~6岁时期有利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毅力的锻炼, 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首先, 对语言发展有影响。好的亲子关系, 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 一般多收益于母亲。其次, 对人格形成有影响。家庭完整的的孩子, 阳光、快乐, 而一些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外出的孩子, 得不到完整的爱, 没有自信, 有的造成口吃、易怒等心理问题。最后, 对社会人际关系有影响。良好亲子关系中, 孩子充分感受到被爱, 这奠定了孩子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基础, 他也会关爱别人。长大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而在家庭残缺、冷淡、没有关爱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长大后就不容易相信别人,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三、亲子关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 家长对子女有过高的期盼
有些家长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转嫁给孩子, 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 总是望子成龙, 要求他们来完成, 不是父母所有的想法孩子都可以实现的, 这样就会让子女难以接受。
(二) 家长与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
成人教条, 总是墨守成规, 而孩子喜欢创新, 再加上两者年龄相差悬殊, 而他们经历的事情和生活的经验也不相同, 因而容易造成意见分歧。
四、改善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
(一) 建立和孩子的信任感
只有信任, 才会让孩子愿意把心里的话告诉爸妈。孩子年龄越小, 亲子之间的信任度越高。所以, 改善亲子关系在幼儿期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爸妈的关怀。父母多与孩子沟通, 不要总想着让孩子出类拔萃, 要关心孩子的快乐与烦恼。
(二) 放手让孩子去活动
孩子对什么都充满好奇, 又愿意探险, 但是缺少安全意识。所以, 家长在生活中要教会孩子必要的安全常识, 尝试让孩子自己参加一些活动。家长要摆正位置, 父母只是孩子行为的顾问, 而不是指挥官, 更不是代言人。在可控范围内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 对待孩子的行为要宽容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 需要父母耐心地教导, 给出正确的示范。对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要宽容, 要理解孩子还小, 很多事情不能做到最好。所以孩子发表见解时, 要耐心倾听, 对的及时鼓励表扬, 错的予以纠正。不要打断孩子, 不能说重话伤及孩子自尊。那样孩子会产生为难情绪, 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小的心理问题, 比如幼儿期的恐惧、攻击性行为, 等等, 家长要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 和老师沟通好, 帮助孩子进行矫治。
(四) 以身示范, 做好表率
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 家长要先做好表率。让孩子在家长身上看到闪光点, 感受到爸妈是很棒的, 他需要学习, 然后可以清楚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期望, 以及他要如何去做, 让孩子有“法”可依, 当他做正确的决定或者事情时, 抓住时机, 及时表扬。家长不对的时候也要承认错误, 向孩子道歉, 做好表率, 这样有利于孩子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11.亲子关系中断[范文] 篇十一
“亲子关系中断”。通常来说,0-7岁的孩子,尤其是0-3岁之间的孩子,最好和父母在一起,受到父母的照顾。如果要和父母分开的话,分开的时间也不要太长。因为0-3岁的孩子,神经系统还没有足够的承受力,如果跟父母分离很长时间,会产生极度的恐惧,对孩子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情绪创伤。孩子长大之后,他/她内心的安全感,他/她与人连结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铁脸实验”,把一群一两岁的孩子放在一个游戏室里,让这些孩子去玩,然后让妈妈全部出去。孩子玩了一会,发现妈妈不见了,就开始哭,开始叫。实验人员规定,这种情况下,不管孩子怎么哭怎么叫,妈妈都不要理他/她,妈妈都要拒绝他/她。这样几轮下来之后,突然有一刻,所有的孩子都不再哭了,都安静下来了。这时候妈妈再上来逗孩子,孩子的表情都成了“铁脸”,没表情了,麻木了,不理妈妈了。
实验到了这里,无法在进行下去,因为妈妈们投诉得很厉害。由此也可以看到,当小孩子被妈妈拒绝,被妈妈忽略,被妈妈不理会,离开妈妈的时候,遭到的创伤。
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你可以上班,可以出差,但是请尽量多的与孩子待在一起。你每次回家,最好多拥抱他/她一会。孩子在父母的怀抱里,感觉是最安全的。父母,尤其是妈妈,既是创伤的开始,也是疗愈的开始。
在孩子0-3岁这段时间,谁在照顾他/她,他/她就可能把这个人当成自己的爸爸妈妈。所以养育孩子,最好父母自己带;第二给自己的父母带,也就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再其次是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带,比如叔叔姑姑;最次是给陌生人带,比如让阿姨带,让保姆带,而且父母也不经常去看孩子,这对孩子会是相当大的心理创伤。
问:如果创伤已经发生,怎样去弥补?
答:刚才说了,有一种方式叫“强抱”,紧紧地去拥抱孩子,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你都去拥抱他/她。例如七八岁的孩子,调皮捣蛋,父母去抱他/她,他/她往往会把父母推开。但是你耐心一点,多抱一会儿,比如一个小时,你会发现孩子会软化下来,孩子其实很需要你。
问:如果早年有亲子关系的创伤,父母已经去世了,该怎么办?
12.亲子关系相关内容 篇十二
一、留学生刺母案引发关注 多重因素叠加致悲剧
新闻热点:2011年4月1日晚,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搭乘航班从日本返沪的中国23岁留学生汪某到达后不久,与前去接机的母亲顾某发生争执,焦点是因为学费寄晚了。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9刀,导致其母当场倒地昏迷,被送医抢救时胃和肝均已破裂。然而,被刺重伤的汪母却尽力为其子开脱。
热点评述: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在哪里?恐怕家庭教育问题,品德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兼而有之。
家庭教育:中国父母的溺爱教育方式,在汪某事件中可以看到。现在不少家庭送孩子留学,宁可举债也要帮孩子负担所有费用。经济上包办,精神上关注不足,养而不教的后果,是汪某极端行为产生的根基。
品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古人说的“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关于德之本的教育如果乏善可陈,其它的品德教育也容易处于流失状态。学校和社会教育应把传统文化中对品德教育的重视传承下来,把品德和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心理健康: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人传统文化不重视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与中国人的性格也有关,相对比较内向,不善于吐露心事,有的更因保护面子而把问题压在心里,缺少疏散渠道,再加上留学生在海外生存不易,语言障碍、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及人际关系等产生的压力外人难以了解。留学生们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多参加活动,多交友,努力融入周围环境。
二、16岁男孩给妈妈写绝交信 称彼此只维持金钱关系
新闻热点:2011年4月15日,家住重庆江北的陈女士(化名)收到16岁的儿子写的“绝交信”,“妈妈,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维持金钱关系嘛,以后长大了,我会把钱从账户上转给你„„”在信中,儿子要求妈妈做甲方,自己则是乙方,甲方的责任是把他抚养成人,而作为乙方的儿子,他的责任就是在长大成人后分期偿还父母养育他的所有费用。
13.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 篇十三
健康亲子关系的培养过程, 应该是父母陪伴孩子“走”入社会, 完成个体心理社会化的过程。由于个体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解决的矛盾和所达到的水平不同, 因此, 在每一阶段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所担当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婴儿前期与婴儿后期 (0~3岁) :从“抱着走”到“扶着走”
有关研究表明, 婴儿从出生那一天起, 就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大约在6个月以后, 婴儿与父母就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亲子关系, 婴儿形成了依恋, 这种依恋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1]美国心理学家H.F.Harlow的“恒河猴剥夺实验”表明:生理上对食物的需求和心理上的接触安慰是分离开的, 而且这两种需要可以从不同的物体上得到满足。因此, 对于婴儿期初始阶段的亲子教育, 父母不应仅限于食物的喂养和悉心照料, 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提供关爱的信号, 特别是母亲, 要通过足够多的对婴儿的抱抚, 为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抚慰感, 以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 婴儿前期的亲子关系培养是一个“抱着走”的过程。应该引起重视的是, 现代社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少父母只关心对婴儿的生理喂养, 而疏于通过身体的抱抚给婴儿传递心理的慰藉, 这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和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到了婴儿后期, 随着生理上行走能力的增强, 婴儿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开始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 此时儿童的人格发展进入到自主感对怀疑感阶段。此时, 如果父母允许和鼓励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就会养成他们自主独立的个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或保护, 就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 产生自卑感和怀疑感, 以至形成依赖型的人格特征。因此, 从两岁以后, 在亲子关系的培养方面, 父母在保持对孩子关爱的同时, 在亲子教育上应从心理上的“抱着走”逐步过渡到“扶着走”。要培养孩子学会独立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 自主作出一些简单的决定, 学会对事物作出简单的评价和判断。同时, 由于婴儿后期心理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其自主性尚不能完全满足独立处理日常生活的需要, 这就要求父母给予孩子心理上更多的扶助, 使孩子在养成独立自主个性的同时, 又能感受到父母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依靠。
二、幼儿期与童年期 (3~11、12岁) :从“牵着走”到“搂着走”
进入幼儿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自主性逐渐增强, 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加, 亲子关系已不再是儿童唯一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进入幼儿园学习的儿童, 伙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开始在儿童的人际关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亲子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一阶段, 亲子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儿童逐步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教育孩子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孩子对规则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断提高, 在亲子关系的培养中, 父母不能完全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 当孩子做错事时应该给予适当的惩罚, 让孩子能体验到一些负面情绪, 增强他们心理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 幼儿阶段的亲子关系可以说是父母引导性的“牵”着孩子适应社会的过程。
童年期儿童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增加, 社会化要求提高, 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而且有了一定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因为有了学习任务的要求, 儿童开始追求成就感, 开始追求来自于师长和同学的奖励和认可。所以, 童年期亲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勤奋感和自信心。当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取得进步时, 父母应给予积极的认可和评价, 以培养他们自信、乐观和勤奋的人格。童年期亲子关系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明显减弱, 按照麦克斯白 (Macceby) 儿童发展的三阶段模式, 亲子关系已从父母控制阶段 (6岁以前) 发展到共同控制阶段 (6~12岁) , 父母的职责之一是在一定距离里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2]因此, 这一时期父母应该更多地让儿童参与决策, 父母与儿童的关系要逐渐转化为朋友式的“搂着走”关系, 使他们在亲子关系中既体会到父母之爱, 又能感受到朋友式的支持和理解。
三、少年期与青年期 (12、13岁以后) :从“并肩走”到“望着走”
少年期是亲子关系培养的第二个关键期。少年期的心理发展处于从幼稚到成熟, 从依附到独立, 从顺从到自主的过渡阶段, 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 舍弃对父母的依赖, 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少年期儿童渴望独立的意向与父母不愿意或不善于让他们取得与自己平等地位的矛盾构成了少年期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 这是使许多父母感到苦恼, 少年感到困惑的根本原因。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亲子关系的培养是“并肩走”的模式。“并肩走”的核心是平等关系, 要求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与孩子平等地探讨问题, 尊重孩子的意愿, 让他们独自决定和独立处理一些重要的事情, 以满足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需求。同时,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半成熟性决定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尚需父母的教育和指导, 父母只有满足了孩子的成人感和独立感, 才能减少他们对父母的逆反心理, 赢得孩子更多的尊重, 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和指导。
个体的心理发展进入青年期, 各项心理指标均趋于成熟, 成人感和独立感更加强烈。这一阶段个体的社会性交往增多, 独立生活能力增强, 知识经验的累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对父母的依赖已降至新低, 在社会交往、职业选择、爱情婚姻等方面已不愿再受制于父母, 反对父母对他们进行过多的干涉。因此, 进入青年期后, 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角色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亲子关系的培养中应该从“并肩走”中逐渐让孩子独自“向前走”, 让他们独立地融入社会。父母所能做的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望着走”, 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亲子关系培养的“六步走”过程, 是儿童心理发展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同时也是父母心理发展提高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应该避免的一个极端是:父母对孩子永远是“抱着走”。在这种“溺爱型”或“期待型”的亲子关系中, 父母永远处于控制地位, 孩子往往依赖性较强, 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 缺乏抵御挫折的能力, 一旦碰到压力和挫折, 极易导致逃避、胆小、缺乏责任心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亲子关系培养应该避免的另一个极端是:父母对孩子一直是“望着走”。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缺少要求, 生活和学习上对孩子放任不管、漠不关心, 很少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和沟通, 对孩子否定和批评多, 表扬少。这种“放任型”或“不安型”的亲子关系往往会使儿童形成孤僻、自卑、不安、不善表达等性格特征。国内相关研究表明, 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着高相关 (r=0.66) , 而在影响心理健康的10余种不良亲子关系中, 最常见的是期待型亲子关系、溺爱型亲子关系和不安型亲子关系。[3]因此, 在亲子关系的培养中, 一味的“抱着走”或“望着走”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适时转换角色, 调整心态, 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发展中的矛盾, 才能充分发挥出亲子关系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9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321.
14.能让夫妻关系和谐五大秘诀 篇十四
在生活中,到底是什么蛀蚀了你们的婚姻?
两性关系沟通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很多女性为此深深困扰。近日,来自深圳的两性沟通教育专家范宇纯应法国莎莎公司之邀在济举办讲座,在处理两性关系上为女性朋友支招:秘诀一,男女差异既擦出爱的火花,又引发两性大战。所以要注意不要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对方。
秘诀二,男人是用来崇拜的,女人是用来疼爱的。男人和女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男人需要信任、赞美、鼓励,女人需要关心、理解、尊重。
成就感、满足感对男人非常重要,这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男人。女人切记:献出你自己,但不要放弃自我。
秘诀三,两性感情没有对错,家庭婚姻不需要法官。在两性关系中,谁争了一辈子的对与错,谁就是永远的输家。
秘诀四,用接纳和包容代替雕刻和改造,两性关系就会幸福。不要老是想着去改造你的另一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与信心,多一些宽容、多一分和谐。
秘诀五,压力面前,男人需要山洞,女人需要倾诉。所以男人有了问题和压力,女人要给他足够的空间去休息、去疗养、去考虑对策,给他一个自己的“山洞”,让他一个人静一静,别去打扰他。女人出了问题、闹情绪,男人要做的是学会倾听,你不需要做什么,你只要安静地听她诉说、听她哭泣,看着她破涕为笑,事情就解决了。
15.大学生亲子关系初步调查研究 篇十五
社会心理学家用亲密关系一词指代彼此都很依赖的关系。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包含三个共同的基本的特征。其一, 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不断地频繁接触。其二, 亲密关系包括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或事件。例如:在父母或者朋友关系中, 人们讨论不同的话题, 经常在一起分享各种各样的活动或者兴趣。第三, 在亲密关系中, 人与人的相互影响是很强的。例如:我们可能很快忘记一个推销员的冷嘲热讽, 但是却会在几个星期里对父母或者好朋友的片言只语耿耿于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亲子关系困惑或者障碍是这些社会事件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Aron和Smollan在1992的研究发现, 在亲密关系中, 一个人会逐渐将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正常与否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 是否会引发心理障碍或缺陷, 也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可能达到的水平。虽然大学生已经离开父母和家庭, 但亲子关系仍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本文希冀从心理学角度对亲子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试图从揭示中国大陆大学生亲子关系现状及其亲子关系内涵与功能的特点入手, 对中国大陆大学生亲子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 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学研究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研究抽取陕西 (长安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咸阳师范学院) , 河南 (河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四省六所大学的1072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性458名, 女性614名。采用台湾李美枝教授的《人际关系重要内涵量表》、《亲近差序等级关系轮》和自编的《大学生个人状况问卷》对当代大学生亲子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大学生个人状况问卷》主要包含大学生的性别、家庭出身、年级、专业文理, 是否独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状况等。《人际关系重要内涵量表》包含喜欢、亲近感、权力三个内涵因子和顺从、认同、利他三个功能因子。《亲近差序等级关系轮》是根据费孝通的“团体格局”对“差序格局”的思想提出的, 费认为亲子关系可以对象的不同进而分为亲疏不等的关系, 它是以自我为参考点, 向外圈圈扩散 (越向外关系越疏) 之类似同心圆波纹的人际或者社会关系网络。如下图示:
三、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发现, 当代大学生把父、母放在同心圆靠近自我中心位置前两位的百分数分别为6.4%, 57.5%和6.9%, 67.9%。
男性大学生和女性大学生在对父亲的亲近感 (F=5.740, P<0.05) 和顺从 (F=9.423, P<0.05) 方面差异显著, 女性大学生对父亲比男性大学生更亲近, 男性大学生对父亲比女性大学生更顺从。两者对母亲的亲近感 (F=26.194, P<0.01) 、喜欢 (F=5.943, P<0.01) 、顺从 (F=8.865, P<0.05) 、利他 (F=6.924, P<0.05) 方面差异也显著, 其中女性大学生在亲近感, 喜欢, 利他方面均比男性大学生表现突出, 而男性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喜欢母亲。
来自城镇和乡村两个不同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在对父亲的顺从 (F=8.480, P<0.05) 和利他 (F=6.709, P<0.05) 方面表现差异显著, 其中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顺从、更利他些。而在对母亲的权力 (F=5.307, P<0.05) 方面两者也显著差异, 来城镇的大学生更服从于母亲的权力。
大学生亲子关系在年级间 (F=3.915, P<0.05) 差异显著。进一步做事后检验发现, 一年级和二、三、四年级学生间在对父亲的喜欢这个纬度上差异显著。
在亲近感 (F=5.633, P<0.05) , 喜欢 (F=10.712, P<0.05) 、权力 (F =14.924, P<0.01) 、认同 (F=9.581, P<0.05) 、利他 (F=9.528, P<0.05) 这五方面, 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和非单亲家庭大学生均有显著性差异, 其中非单亲家庭大学生均比单亲家庭大学生对父亲在这几方面表现突出。同样对母亲而言, 在喜欢 (F=6.132, P<0.05) 方面单亲和非单亲大学生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非单亲家庭大学生更喜欢母亲。
四、讨论和分析
台湾的李美枝教授指出, 费孝通的团体格局的概念提出的中国人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其一是人际关系,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不同于西方人的用独特特质界定人, 中国人用关系界定人。其二是两人关系的亲疏远近。他认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相互对象, 这是个普遍常识。所以李教授用六个同心圆来表示自我与其关系的亲疏远近。在我们的研究中, 当代大学生把父、母放在同心圆靠近自我中心位置前两位的百分数分别为6.4%, 57.5%和6.9%, 67.9%。由此可以看出, 父母和当代大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依然是其人际关系中的重要部分。这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和父母的关系状态普遍是良好的。在研究中, 我们还采用了开放式问卷调查, 其结果也得出相同的答案:大多数的孩子都表示其和父母的沟通良好, 基本上是至少有两个礼拜会给家里打一次电话, 有的甚至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和父母沟通不多, 但是上大学后相应有了很好的沟通, 而且会把自己的一些心里话告诉父母。
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亲子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其主要表现为:①女性大学生对父亲比男性大学生更亲近, 男性大学生对父亲比女性大学生更顺从。②女性大学生对母亲在亲近感、喜欢、利他方面均比男性大学生表现突出, 而男性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喜欢母亲。这些表明女性大学生和父亲母亲更亲近, 更能够体谅父母, 而男性大学生更屈从于父亲的权威表现的顺从些。该研究结论应该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特有的, 可能由于一是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所造成, 其次是男孩和女孩性格差异形成。在随后进行的开放式问卷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女大学生交男朋友大多要经过父母的同意, 而男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自主性高很多。
另外研究还发现, 不同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其亲子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主要表现为:①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相比, 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对父亲更顺从些, 更利他些, 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服从于母亲的权力。②与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相比, 非单亲家庭大学生与父亲的关系在亲近感、喜欢、权力、认同、利他这五方面均表现突出;同样对母亲而言, 非单亲家庭大学生也更喜欢母亲。这或许是由于中国是个传统的东方国家, 大多数家庭尤其是乡村家庭还是以父亲为一个家庭的主要支柱, 不论是家庭教养还是经济来源都是以父亲为中心, 父母之间的关系的平等性或许更差些, 而城镇的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或许更能体现平等, 这些结论也在开放式问卷中得到体现:尽管父亲掌管家庭财政, 但是乡村大学生一般从母亲哪里索要生活费。单亲和非单亲家庭对父亲的感觉有很大的不同, 一直孤单度过的单亲学生缺乏对父亲是家庭支柱的感觉。这些都表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对亲子关系具有重要的内涵和意义。
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随着年龄、年级、知识的增长、新的生活环境的熟悉和适应、人格的不断完善等, 大学生对和父母关系的看法应该更理性些。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一年级大学生比二、三、四年级大学生在对父亲表现出更强的喜欢感, 在其他五个方面, 对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态度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样, 开放式问卷也证实了这些结论, 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和父母联系的紧密一些, 对父母的依靠更多些, 而高年级的学生更独立些、更理性些, 这些都表明了随着成长经历的增长、知识的增加, 大学生在很多方面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趋于稳定。而且, 学校所在地离家庭的远近对大学生和父母间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时, 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其是否是独生, 及其专业性质之间也没有关系。在开放式问卷中, 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其与父母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时空的距离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 同时表明亲子关系的亲疏远近和空间关系等没有关系。
摘要:本研究采用封闭和开放问卷法调查了1072名当代大学生的亲子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亲子关系状况普遍良好, 当代大学生把父、母放在同心圆靠近自我中心位置前两位的百分数分别为6.4%, 57.5%和6.9%, 67.9%;大学生亲子关系状况在性别和生活环境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推荐阅读:
夫妻关系证明范本07-22
怎么填写亲子关系证明08-26
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09-06
关系营销答案08-17
医患关系问题08-29
政府关系规划10-02
劳资关系论文10-18
民族关系提纲10-21
内部关系对照检查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