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质量分析会

2024-09-26

公司质量分析会(12篇)

1.公司质量分析会 篇一

公司质量分析总结

围绕市级开展的以“质量兴市在行动”为主题的“质量走廊”活动。我公司总结了在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质量提升工作中的亮点和经验。现根据生产状况进行质量分析总结,并将分析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司现状

原燃材料质量不稳定,波动大,影响生料配料,给煅烧带来影响。

二、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燃材料方面

1、石场管理薄弱,开采不合理。

2、预均化设施薄弱,给生料配料带来许多困难。

3、煤质波动大,增强煅烧难度。

(二)生料方面

1、在原材料质量发生变化时,生料配比调整不及时,造成生料成份波动大,化验室抽调质量调度人员三班轮流

2、生料细度偏粗,使碳酸钙分解温度提高从而导致煅烧温度偏大,造成燃料浪费。

(三)熟料煅烧方面

1、未能及时掌握来料情况,对燃料作出相应调整。

2、本班出现的异常情况未能及时处理,例如:预热器的检查和清堵。

三、针对以上原因作出如下应对措施:

(一)原燃材料方面

1、加强对石场的管理,根据不同时期,协调两个石场采掘面做到搭配使用,减少资料浪费。

2、根据现状,利用现有的场地和设备作一些预均化,对来料进行按质量分别堆放,由化验室检验后对堆放的原料进行标识,以便配料时搭配使用,尽可能减小原料质量的波动。

3、加强对原煤的检验力度,同时采取分类堆放,以便合理搭配使用。同时与供煤商协商,提高进厂煤质量。

(二)生料方面

1、及时掌握原料情况,调整配比,组织配料工进行加强学习。

2、化验室抽调质量调度员24小时对生料配料进行跟踪如遇配料不及时,马上通知配料工及时调整。

2、加强磨机操作,及时调整钢球级配,尽可能降低入磨物料粒度,根据磨机情况合理喂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增加磨头破碎设备,减小入磨粒度。同时强度对生料质量的严格考核,从根本上杜绝为求产量不保质量的行为。

(三)熟料煅烧方面

1、树立“三班保一窑”的思想,在本班出现的异常应及时处理,确保窑的煅烧正常。加强设备巡检力度,密切注意设备行动异常及时与机电人员协调处理。

2、注重热工参数,确定正常煅烧的热工参数值,当出现异常,应能正确判断出现什么状况,及时处理,如旋风管压力突然偏低,有可能出现堵料现象,应及时检查和清堵,使不正常状况消灭在萌芽状态。

3、密切注意来料的变化情况,不同的物料要有不同的操作方法,特别是生料成份波动大时,应根据情况对燃料作调整,用风要合理,做到“料变我变”.4、对出现不正常窑况,如几次五级筒及下料管堵塞,应及时召开分析会,查找原因,制定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四)工艺方面

1、根据原燃材料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制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合理的工艺参数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2、根据原燃材料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配料方案,合理搭配使用原料。

3、加强工序质量管理,工序质量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

4、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制定措施。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公司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此次活动展示了公司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工艺流程,为充分打造品牌名片取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本着""把这些经验提炼推广,逐步提高质量水平。

2.公司质量分析会 篇二

关键词:利润质量,真实性,稳定性,成长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财务报告显得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 投资者需要通过财务报告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公司决策者需要通过财务报告信息进行正确的决策。而企业利润是倍受关注的财务信息, 利润质量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利润数据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得来的, 不一定反映真实的经营状况, 如何揭示其真实盈利状况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利润质量财务指标的选取

利润质量反映出上市公司盈利的内在水平, 就其本质而言, 体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指的是对上市公司具有本质影响, 质变会引起上市公司严重财务危机, 甚至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破产, 主要体现为利润的变现性和真实性, “量”指的是对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至于冲击上市公司的本质, 主要体现为利润的稳定性和成长性。

二、冀中能源利润质量分析

在一些知名学者对于利润质量分析的看法和观点的基础上, 再经过对能源行业的一些特殊性调查, 将针对冀中能源从2011年到2013年三年的财务数据, 对其利润质量进行四方面的分析。

1. 利润真实性分析

根据冀中能源2011到2013年财务报告数据, 经过计算得到以下利润真实性指标数据。

通过观察冀中能源三年的收益现金比率, 我们发现三年的收益现金比率均大于1, 且2013年的数值远大于前两年, 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2013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较2012年有大幅度增长, 且三年的净利润在逐年下降。由三年的收益现金比率均大于1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可以看出冀中能源的利润是比较真实可靠的。

另外, 从关联方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 三年的比重均较小, 三年的平均比重维持在6%左右, 这说明其利润是比较可靠的, 利润的真实性较强。

2. 利润稳定性的分析

根据冀中能源2011到2013年财务报告数据, 经计算得到以下利润稳定性数据指标。

由上表可知冀中能源三年的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均大于1, 说明企业现金的获得基本上依赖经营活动。另外, 从冀中能源的现金流量表可得知, 近三年冀中能源的投资和筹资活动获得的现金净额均为负值, 由此可知, 该企业自身经营创造现金的能力较强, 说明企业的经营和获利持续稳定性程度较高, 利润质量较好。并且该比率基本呈增长趋势, 仅在2012年比率有所下降, 到2013年该比率大幅增加, 这也说明冀中能源的利润持续稳定性程度是比较高。

3. 利润成长性的分析

根据冀中能源2011到2013年财务报告数据, 经计算得到以下利润成长性指标

由上表可知, 冀中能源在2011年和2012年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均为负值, 而2013年该增长率变为正值, 表明冀中

能源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的成长能力开始由弱变强。

三、利润质量趋势综合分析与总结

综合2011年至2013年冀中能源的财务报表, 通过利润的真实性、利润的稳定性及利润的成长性三方面对冀中能源的利润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估得出以下结论:

1. 利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冀中能源的利润是比较真实、可靠的, 通过收益现金比率来看, 三年的收益现金比率均大于1, 表明每1元的净利润都有大于1元的现金保障。同时, 关联方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维持在6%, 是比较一个低的水平, 说明其销售收入的水分较少, 因此利润比较真实、可靠。

2. 利润的持续稳定性

冀中能源是以煤炭为主业, 制药、航空、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多产业综合发展的特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它是一个典型的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企业集团, 这就决定了冀中能源的利润持续稳定性是比较强。再从其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和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这两个指标不难看出冀中能源的利润持续稳定性程度是比较高的。

3. 利润的成长性

从利润的成长性来看, 冀中能源在2011年和2012年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和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均为负值, 其利润成长性在前两年是比较差的。而在2013年随着每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大幅增长, 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和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也有大幅增长, 均增长为正值, 这是其利润的成长性有了很大的改观。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在2013年冀中能源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较前两年有大幅度下降, 导致其在当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大幅度增长, 在流通的普通股股数不变的情况下, 其在2013年的每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迅速增长。上市公司管理层应不时关注本公司的现金流出量, 必要时控制其流出量, 从而保障公司运转有充裕的资金储备, 增进公司利润的成长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以冀中能源为例, 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质量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虽然公司总体利润和销售业绩不断下降, 但其利润质量不一定就差;相反虽然公司总体利润和销售业绩不断上升, 但其利润质量不一定就好。另外, 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的使用决定了某一期间的利润并不一定意味具有可持续性、利润带来的资源并不一定具有确定的可支配性, 利润的高低也并不一定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因此, 建议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在今后应从多角度, 更加全方位的看待公司的利润。

参考文献

[1]于晶, 成爱武, 陈秋霞.基于现金流视角的上市公司利润质量评价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 2013 (04) 968-974.

[2]王学娟, 庞娟.新准则下现代企业利润质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9) 112.

3.公司质量分析会 篇三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财务信息质量

0引言

近年来,财务信息质量问题引起社会愈来愈多的关注,影响财务信息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企业产权关系混乱,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企业会计行为缺少必要的内外监督,沦落成为内部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工具,因而财务信息质量问题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

目前,在理论界,对公司治理有着种种理解,定义亦尚无定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治理是为了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保护股东权益。这种观点虽然抓住了公司治理的关键,然而却过于狭隘。因此,本人认为,公司治理应该是协调一个公司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经理层三个部分。而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显示出来。

1股权结构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股权作为股东控制企业的主要依据,因此其构成也就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股权结构体现为股东对企业的投票权结构和剩余索取权结构。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股权构成,即在企业股本总额中各股东投资所体现的结构比例,在我国主要是指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比例;二是股权集中度,即股东依其投资比例而在企业控制中所体现的权利分配格局。

1.1股权构成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目前我国股权中包括了国家股、法人股及流动股。第一,国家股,作为产权主体的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并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因而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对经营者进行有效地监督和评价,在行使其职权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得政府作为所有者的地位不能真正落实,为财务信息的失真提供了可能和便利。第二,法人股,我国的上市公司都是由原国有企业脱胎而来,为了满足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有关法规条文的要求,设置了名义上的多元法人股结构。法人股股东出于各自单位利益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大的监控动力和能力。然而,一方面由于法人股并没有实现出资者的“人格化”,因此解决不了“所有者缺位”问题;另一方面,法人股大股东在董事会中往往拥有超越其出资额的权利和地位,成为公司事实上的内部人,进一步助长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增加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第三,流通股,而流通股比例与财务信息质量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一方面,流通股股东作为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用脚投票”对内部人产生一定的制约:另一方面,流通股比例提高,相应的国家股、法人股的比例则下降,这也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

1.2股权集中度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Laporta等(1 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信息负相关。事实上,股权过于分散,企业所有者主体比较模糊,股东参与公司治理以及监督经营者的成本过高,致使他们更加关心股价而不关心企业经营与管理,从而公司的会计核算以所有者利益为核心转向以经理人员利益为核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质上被经营者控制,而他们不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往往会在财务信息披露上做文章,愚弄股东及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但是,股权若过度集中,将产生“一股独大”的现象,由于控股股东和外部小股东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在缺乏外部控制威胁时控股股东就会利用财务信息去侵占其他股东的利益:一方面,大股东能够通过关联方交易获得利益,因此往往会支持公司的高管人员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小股东远离公司的控制权使公司的经理人员与大股东联手提供虚假信息成为可能。因此,股权的适度集中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股东与经营者的代理问题,又能使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提升,从而较好的保证财务信息质量。

2董事会构成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作为公司结构的最高层,其对财务信息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董事会主要是通过其规模和构成两个方面对公司结构产生影响的,因此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董事会规模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关于这一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存在诸多争论。Chagmti等(1995)认为董事会规模较大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有利于防止公司财务失败;而Beasley(1996)认为董事会规模较小可以提高决策效率,降低财务成本。事实上董事会规模本身就存在着一个均衡博奔问题:规模过小,则能够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然而却不利于监督,会产生董事会成员的机会主义,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规模过大,则有利于增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但会相应提高决策成本,延误决策时机。

2.2董事会构成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董事会由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构成。外部董事具有很强的有效性,董事会的独立化程度与其构成高度相关。公司的财务报告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当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与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误导投资者的企图。COSO的报告《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发现,舞弊公司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仅为28%,而不存在舞弊的公司的相应比例为43%。由此可见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对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的内部人控制越严重,其财务信息质量越低。何浚(1998)引入了内部人控制度K指标,K=内部董事人数/董事会成员人数,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平均内部人控制度为67%,其中K为100%的占20%,K在70%以上的占55.7%,并且随着股权的集中,K指标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下,内部董事过多,导致董事会很大程度上与经理人员重合,失去了对经理的监督约束功能,从而导致了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下降。

3企业经理层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对公司的治理主要是通过公司经理层进行的,因此公司经理层才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中之重,而且公司的财务信息也是由他们整理的,所以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最为直接,下面就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由于我国的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所有者虚拟或者缺位,使得企业的内部人对企业掌握有很大的控制权。公司董事会中的大部分内部董事成员事实上也是公司的经理层,内部人控制比较严重,大部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同时上市公司股权集中,这也造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绝大多数经理人员并不持有公司股权,不具有企业剩余价值索取权,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有着多种动机促使他们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操纵。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措施

公司治理问题是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安排的科学性。通过上面针对公司治理各环节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现提出如下对策来重整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4.1优化股权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减持国有股,提高流通股比例,引进机构投资者,建立少数大股东联盟治理模式,真正实现“人格化”的投资者主体,形成股东之间的良性制衡。就目前而言,应当充分发挥机构投资的作用,扩大个人投资的比重。同时,要积极推进员工持股和管理层收购,这是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的现实选择。

4.2重构董事会在其规模上,要做到既能有效的监督经营者,又不因为尾大不掉而提高决策成本延误决策时机。在其构成上,一方面,提高独立董事即外部董事的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使其能够真正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负责。

4.3改革和完善经营者的长期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国外,股权、股票奖励、股票升值以及股票期权等多种激励方式早已得到普遍应用,我们应敢于借鉴,而不能只因个别失败的案例就畏手畏脚,因噎废食。完善外部市场的约束机制,外部市场约束包括经理人市场的约束、资本市场的约束等。

4.上市公司经营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篇四

一、经营现金流量真实性分析

(一)对比中报和年报经营现金流量,考察年度经营现金流量的均衡性,初步认定经营现金流量的真实水平

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公司的购销和信用政策比较稳定,销售业务也较少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形,因此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年度内应保持一定的均衡性,否则表明年报经营现金流量存在被粉饰的可能。但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使结论更为准确合理,还应当同时考虑公司的会计行为(如是否存在年底结账的习惯)、结算方式(如是否采用国际信用证方式结算),以及所属行业的具体特征(如是否具有季节性生产的特点)。

(二)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有关明细项目,进一步明确经营现金流量的真实水平

1.分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判断公司有无虚构预收账款交易,粉饰主营业务现金流量的可能。若公司大额预收账款缺少相关的销售或建造合同,则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现金流入缺乏真实性。

2.分析“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判断公司有无借助下列事项粉饰其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情况:①关联方归还欠款。以来,由于证券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清查力度,以大股东为代表的关联方纷纷年末突击还款,不少上市公司“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金额由此“迅速上升”,“其他应收款”项目金额也相应“大幅回落”。但实际上,在年报过后,一些上市公司“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和“其他应收款”项目金额便出现了大幅上升与反弹的现象(这里面固然存在关联方年末虚假还款的问题,但也不排除上市公司借机粉饰现金流量的可能)。②占用关联方资金。上市公司经常采取占用关联方往来款项的方式来虚增当期的经营现金流量。为此,应特别关注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进行期末大额款项往来的情况。③现金流量项目类别归属。某些上市公司将一些非经营性现金流量项目(如票据贴现和临时资金拆借)归入“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中,从而虚夸了当期经营现金流量,掩盖了公司经营的真实面貌。对此也应给予充分关注。

二、经营现金流量充足性分析

(一)绝对量角度的充足性

经营现金流量的充足性,是指公司是否具有足够的经营现金流量满足其正常运转和规模扩张的需要。从绝对量方面认识充足性,主要是分析经营现金流量能否延续现有的公司经营,判断经营现金净流量是否正常。

显然,靠内部积累维持目前的生产经营能力,公司经营现金流人量必须能够抵补下列当期费用:①公司正常经营所需.日常开支(表现为经营现金流出);②前期支付的需当期和以后各期收回的费用(主要包括资产折旧与摊销额);③已计入当期损益但尚未支付的费用(主要是预提费用)。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下列条件,公司经营现金流量才属正常且具有充足性,公司现有规模下的简单再生产才能够得以持续: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折旧额十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额+待摊费用摊销额+预提费用提取额。

(二)相对量角度的充足性

从相对量角度考察充足性,主要是了解经营现金流量能否满足公司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具体分析经营现金流量对公司投资活动的支持力度和对筹资活动的风险规避水平。主要评价指标有:

1.现金流量资本支出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额。其中,资本性支出额是指公司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所发生的现金支出。该指标评价公司运用经营现金流量维持或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该指标越大,说明公司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水平越高,利用自身盈余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越强,经营现金流量的品质越好。当该比率小于1时,表明公司资本性投资所需现金无法完全由其经营活动提供,部分或大部分资金要靠外部筹资补充,公司财务风险较大,经营及获利的持续性与稳定性较低,经营现金流量的质量较差;当该比率大于1时,则说明经营现金流量的充足性较好,对公司筹资活动的风险保障水平较高,不仅能满足公司的资本支出需要,而且还可用于公司债务的偿还、利润的分配以及股利的发放。

2.到期债务偿付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到期债务本金十本期债务利息)。该指标反映公司运用经营现金流量偿付到期债务本息的实际水平。该比率小于1,说明公司到期债务的自我清偿能力较差,经营现金流量的充足程度不高,要树立良好的财务信用,公司必须依靠其他方面资金的及时注入,主要包括对外融资、当期变现投资收益以及出售公司资产的现金所得;该比率大于1,则显示公司具有较好的“造血”功能和财务弹性,经营现金流量比较充沛,足以偿还到期债务,公司不存在支付风险且经营的主动性较强。

5.公司质量分析会 篇五

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性质

1.理工类:工程设计();工程技术实验研究型();理论研究型();计算机软件型();综合型()。2.文管类(√);3.外语类();4.艺术类();5.医学类()。

课题类型

1.设计()

2.论文(√)

课题来源

科研()

生产()社会()

其他()

1.毕业论文主要内容

本论文分五个部分进行撰写,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通过对财务质量的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归纳,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对财务质量的定义做了界定,通过财务指标的分类,做出了简单的介绍。

第三部分,对于华银电力的财务质量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通过第三部分对于华银电力的财务质量分析得出华银电力的财务质量所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提出提升华银电力的财务质量相关的建议。

2.毕业论文要求

1.资料充分,结构完整,论述清晰。

2.行文流畅,逻辑性强;有创新性或独到见解。

3.重要数据引用他人成果要标明出处。

4.符合我校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5.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各阶段工作,不突击,不抄袭。

3.毕业论文主要文献,资料和参考书

[1]王芳.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2018(10):114-115.[2]吴琦.江苏民营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8(05):93-96.[3]孙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用质量智能评估框架构建[J].财会月刊,2018(07):37-41.[4]谢小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03):167-168+171.[5]王琳.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分析——以鲁商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商业会计,2017(18):28-32.[6]陶懿.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西华大学,2017.[7]曾晖.青海省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分析[J].商业会计,2017(04):37-39.[8]陈萍.餐饮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基于灰色关联评价模型[J].管理工程师,2016,21(03):30-33.4.毕业论文进度计划

2018年11月20日前:师生见面、确定论文选题方向;

2018年11月21日—2018年11月27日: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8年11月28日—2018年12月14日:文献资料查阅,撰写提纲,提交开题报告;

2018年12月15日—2019年3月31日: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撰写并提交初稿,完成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工作;

2019年4月01日—2019年5月10日:毕业论文初稿修改并提交论文定稿;

2019年5月11日—2019年5月17日:完成毕业论文重复率检测工作,审核毕业生答辩资格;

2019年5月18日:毕业论文答辩;

2019年5月19日—2019年5月25日:成绩评定及优秀论文评选,根据答辩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形成终稿,完善相关资料、存档。

5.毕业论文完成后应提交的资料

(1)提交毕业论文1份。

(2)提交毕业论文定稿电子文档1份“姓名+题目”。

(3)其它相关材料。

所在专业审查意见:

负责人:

****年**月**日

院(系部)意见:

院(系部)负责人:

6.涂料公司质量标语 篇六

1、品质树尊严,诚信铸辉煌。

2、产品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产品的灵魂。

3、观展辰,讲诚信,到市场,看质量——守时、守信、保量。

4、爱惜原料一点一滴,讲究质量一丝一毫。

5、展辰是我家,没有质量没有它。

6、人人把好质量关、业绩必定翻一番。

7、技术拓市场,管理增效益,质量赢口碑,服务树形象。

8、产品质量提升一小步,展辰品牌跨越一大步。

9、质量若放松,劳而却无功。

10、精益求精保油漆质量,稳扎稳打树百年企业。

11、认真才能赢得质量,质量才能赢得信任,信任才能赢得市场。

12、分秒细检有保障,精益求精保质量。

13、一点一滴一仔细,一丝一缕一质量。

14、平日质量做的好,公司业绩随着跑。

15、人人品管做的好,客户埋怨自然少。

16、质量做的好,市场都来找。

17、产品精益求精,服务满腔热情,企规贯彻不移,品质改进不停。

18、质量无缺陷,“上帝”没埋怨。

通过上一期微信互动投票,最后结果:

一等奖:1名

技术拓市场,管理增效益,质量赢口碑,服务树形象——吴晓娜(品管部)

二等奖:3名

1、品质树尊严,诚信铸辉煌——扈新(生产部)

2、产品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杨力(生产部)

3、精益求精保油漆质量,稳扎稳打树百年企业——崔超(技术部)

三等奖:4名

1、产品质量提升一小步,展辰品牌跨越一大步——崔超(技术部)

2、质量做的好,市场都来找——李丁(生产部)

3、展辰是我家,没有质量没有她——李丁(生产部)

7.公司质量分析会 篇七

一、内部控制现状及成因分析

内部控制出现上述问题,有其特殊的原因,本文将从主体与客体及自身局限性等方面来阐述:

(一)内部控制主体原因分析

内部控制主体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审计部门、有效的股东会,他们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动力。1.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我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缺乏内部控制的观念或对内部控制的位置及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内部控制是很抽象的行为,不知如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如何进行人员的配备和经费的投入,让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2.内部控制主体的素质有待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虽强但也需要各个部门、岗位之间加强必要的协调与沟通。内部控制评价不仅需要有企业员工参与,还需要作为评价主体的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和评价。所以,这些都需要控制主体有较高的操守与道德。美国自2000年生效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强调人是推动内部控制良好运转的重要因素,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在影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人”的素质与行为对内部控制效果有重要影响。

(二)内部控制客体原因分析

内部控制的客体是人、财、物及其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组合关系和组合形式。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调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尚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部门为来统一领导和部署,造成一些单位一人多职,职责不清,甚至一些制度条文的实施和监督都流于形式。2.内部控制关键点设置不合理。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都应该设计相应的控制程序,而现如今很多企业对业务流程都疏于控制,尤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起关键作用的部分,必然会造成内控失效。企业在设计关键控制点时需要将内部控制目标与企业的战略计划相衔接。

(三)内部控制自身的局限性

内部控制只能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在合理范围内提供保证,但却不能对其绝对保证。内部控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大致概括一下几个方面:1.成本效益原则。鉴于这项原则,我们认为只有效益大于成本的内部控制措施才能实施;2.内部控制措施以预见性的经济业务为基础而设置内部控制措施,否则内部控制没有发挥作用的对象;3.再健全的内部控制也需要内部控制行为人的有效执行,否则将会失效;4.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随着控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不是一层不变的。若没有及时更新内部控制效果也会被削弱。

二、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及成因分析

能否真实、全面、客观的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与财务状况是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属性,目前,不论是上市还是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标准都有待于大步提高,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将从会计处理、信息披露等角度分析现状,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原因。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

1.会计处理角度。从会计处理角度,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对于会计处理存在疏忽,导致报表数字勾稽关系错误,同时中介机构也没有及时发现,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会计处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2.信息披露角度。从信息披露角度,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不主动、不规范等五个方面。

(二)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

1.会计法律法规的局限。从已有的会计准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没有给出深入的解释,对具体的操作标准、信息产生过程没有规定实施细则,这造成企业在选择具体操作方法时的多样性和任意性。强制披露的一些信息也并不能满足每位投资者的不同要求,且披露的大部分为表内信息,表外信息内容较少,缺乏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2.外部监管力度不完善。由于我国投资者的素质和要求参差不齐,对会计信息的理解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所以财务中介的作用将受到很大的依靠,不论是投资者、债权人还是国家,都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财务中介机构来运作,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但我国财务中介的监督和评价不够广泛、常规和客观,同时注册会计师由于执业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原因,存在如:低价竞争、隐瞒真相、提供虚假的审计结论等一些不良现象。3.内部控制执行失效。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或处理会计相关事务以及信息的披露等都与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息息相关。比如提取减值准备、审核投资情况、判断公允价值、披露关联方交易、发布企业重要信息等都需要遵循一套合理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德勤在2009年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调差报告”中显示,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大约88.24%的企业开始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重视,重点在单位组织结构的梳理和内部审计方面。但事实上只有不到18%的企业真正落实内部控制的考核制度,说明企业在执行力上是欠缺的。报告同时指出,部分被访者认为内部控制的实施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员工的工作量,但效果却没有到达预期,加之成本费用的增加,反而使企业排斥内部控制。管理层无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的观念,必然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

三、结论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外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和后果的波及引发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发生了强烈的质疑,它再次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此外,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是多元的,本文单就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为角度,探讨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内部控制质量对抑制公司可操纵的应计利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内部控制环境越好,可操纵应计利润越低,会计信息质量越高。第三,公司规模越大、资产负债率越低、成长性越好,利用盈余操纵的空间越小。

摘要: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指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2006年颁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五大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些规范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直接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会计界令人堪忧的问题。其实会计信息质量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拉尔夫·D.沃德.黄海霞译.新世纪董事会—公司董事的新角色[M](第1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务[2008]]7号,www.mof.gov.cn,2008,5,12.

[3]唐予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Ol:109.

[4]林钟高,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J].经贸研究,2007,02:129—134.

[5]社兴强,温墨光.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一项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07,1.

[6]余爱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7]王铁林.信息经济学视角的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3.

8.公司质量分析会 篇八

——全球顶级航空制造企业的质量改进案例

Joe DeSimone - 美国德西蒙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

项目准备

最高管理层全情参与质量改进

无论在哪个行业,企业的最高执行官参与产品单件设计的现象都非常少见;而最高执行官参与供应商选择以及基层的其他改进工作的做法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只是最近才在航天领域的知名企业通用电气(GE)和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见到这种由上而下进行“管理层承诺”的做法。

本文中提到的这家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巨头(以下简称B公司)旗下拥有一家大型飞机制造公司和一家大型人造卫星制造公司,两家公司的管理层都以突出的领导能力著称。在他们的带领下,公司的各部门保持了高度的步调一致,为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即维持公司在行业内的最低成本结构,同时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质量方面的良好声誉和企业形象——共同努力。

项目实施

全面导入精益 /6西格玛

/ ISO -9000

二十世纪90年代末,美国航天业的各个企业对生产成本和质量的关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行业内的竞争也变得非常激烈。然而B公司的领导层非常清楚,归根结底,质量能够创造的最大价值就是使公司的底线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使股东得到更多的投资回报。客户如果能够感到满意,自然会回头继续找他们合作。基于此——该公司导入了一系列质量改进项目,包括6西格玛、精益生产和质量体系认证(ISO-9000)。

应用精益/6西格玛方法,也就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健康的商业文化,创造可衡量的、有形的经济效益。精益方法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消除所有商业过程(生产过程和行政事务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以及一切无附加值的活动。而这正是专注于质量和生产力改进的专业咨询机构能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

于是, B公司选择了某质量专业咨询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从教育环节着手,先后请质量专家为公司以及公司的大量关键性的供应商进行了精益/6西格玛、质量工程、审核,以及某些具体学科(例如SPC,即统计过程控制)的系统培训。 使公司上下从基层到高层,都对公司的质量政策和文化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各个不同层次的员工和管理者也都掌握了必要的质量改进方法和工具。

项目延伸

强大的供应商基础

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B公司拥有一大批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而这些供应商当中有不少都从质量专家提供的专业咨询和教育服务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在这些公司里,各级经理都参与到精益/6西格玛项目当中来,而参与这些项目咨询和培训之后,也切切实实地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价值:成功地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了更高质量的产品——这些业绩全都有具体的数据作为依据。同时,(可衡量的)客户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当然,毫无疑问,公司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也进一步提升。

B公司的某家供应商在使用咨询机构独家推出的“新产品开发”工具之后,成功地缩短了公司的新产品推广周期。过去,一种新产品实现盈利需要6个月的时间,而现在,这个过程已经压缩到了短短的5周!

B公司的另一家供应商则在咨询机构的帮助下,成功地将产品报废率和返工率降低了55%。根据该咨询机构的建议,公司导入了一套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的跟踪/衡量系统,设计这套系统的目的就是对公司的产品进行统计方面的监控,以便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实时调整,避免生产出不合规格的产品(即统计过程控制)。

以质量取胜的“秘诀”

那么,B公司及其供应商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一直追溯到美国最著名的质量领袖——W. 爱德华兹·戴明博士。戴明博士在他的“戴明14点”和管理层必须治愈的“7种致命疾病”当中阐述了自己的质量管理原则。为此,他不仅使大量的生产企业,而且使整个国家,由战后的一片废墟和触目皆是的质量蹩脚的企业变成了世界领袖。如今,戴明的许多基本哲学观点在B公司以及它的许多供应商那里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B公司坚信,公司里各个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必须参与,而且都必须了解“客户的声音(VOC)”。此外,他们会尽可能去理解内部和外部客户的“声音”,并且不断对其进行衡量。这样,当各个不同层次的员工都了解到VOC之后,自然会围绕客户的需求更有效地工作。各级领导全都热情地参与质量的改进,公司内部的各个层次也都建立了关键性的标准,并且与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专业的咨询机构参与到B公司的质量项目中以后,帮助该公司建立了一套平衡记分卡的系统方法,用来对这些标准进行层层监控,使之与公司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

B公司注重的是对整个业务过程的综合管理,而不是对独立个体的管理。因此,当公司上下(所有项目、所有资源、所有战术性活动)将工作重心全都集中到同一个目标上的时候,整个公司范围内的沟通就得到了有效的强化。

作者简介

Joe DeSimone(乔·德西蒙)先生是德西蒙管理有限公司(DE)首席咨询师,在质量管理的教育、培训、咨询,以及实施领域拥有20余年的丰富经验,常年担任Boeing、Honeywell、AB等跨国企业的高级质量顾问。

9.公司质量管理办法 篇九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分公司质量管理及过程控制,有效落实----工程有限公司质量管理要求,使分公司质量管理及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规定了质量目标和指标的管理与控制、质量策划、采购物资质量控制、工程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产品实现过程控制、监视和测量控制、不合格品控制、数据分析控制、顾客满意度控制等内容,是对CT.22《质量管理程序》的补充。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分公司机关各部门及所属各单位。

第二章 职 责

第四条 质量安全环保科是分公司质量监督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分公司质量管理实行分工负责制,相关专业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相关质量管理工作。

第五条 质量安全环保科负责组织质量目标的制定、过程质量管理的监督、QC小组管理、工程及进货质量管理的监督、工程及进货不合格管理的监督;组织一般产品质量事故的调查,配合上级部门对较大及以上质量事故的调查。

第六条 技术研发中心负责工程技术服务质量目标和指标的确定、分解和考核;负责组织工程质量策划(包括施工方案、质量要求、质量改进等);负责工程质量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施工

质量检查、质量分析会等);负责组织一般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配合上级部门对较大及以上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负责开展半年及施工质量分析总结和改进。

第七条 物资装备科负责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对合格供应商实施评审及采购物资质量检验验收,负责落实产品质量抽检以及上级抽检的日常管理。参与因采购产品造成的一般质量事故的调查,配合上级部门对较大及以上质量事故的调查;负责开展半年及物资采购质量分析总结及改进。

第八条 技术研发中心负责地质资料质量目标和指标的确定、分解和考核。

第九条 物资装备科负责设备的监造管理,新引进设备的质量验收和管理。

第十条 市场管理科负责对顾客满意(半年和全年)调查及分析总结。

第十一条 其它科室按职责分别承担相关质量管理和项目的策划。

第十二条 分公司机关相关部门及所属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主要领导全面负责本单位质量工作,成员包括主管领导、质量管理员和基层队质量管理员,每年年初上报计划经营科质量管理机构和成员名单。质量管理机构负责落实质量管理直线责任,落实相关质量目标和质量要求,进行本单位质量目标分解考核,及时开展质量管理推进、质量损失率、质量经验分享、— 2 —

QC小组等的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并及时上报相关质量管理资料。

第三章 管理内容

第十三条 质量目标和指标

(一)质量目标和指标的确定

1.分公司的质量目标与----工程公司的质量目标相一致,即“零事故、零缺陷,质量一流、服务一流”。

2.质量安全环保科年初组织相关部门及单位,依据上级部门质量工作目标指标、所服务油田的工程技术服务要求等,在年初确定质量指标。相关部门、单位将质量指标等及时分解到相关单位并进行定期考核。

3.主要施工质量指标有

(1)试油层工程质量合格率(2)试油层工程质量优质率(3)试油地质资料全准率(4)试油地质资料优良率(5)修井工程质量合格率(6)修井工程质量优质率(7)酸化工程质量合格率(8)压裂工程质量合格率(9)酸化资料全准率(10)压裂资料全准率(11)射孔一次成功率(12)射孔资料准确率(13)测试资料准确率(14)测试工程质量合格率(15)试井工程质量合格率(16)试井资料准确率 4.顾客满意测评指标有(1)顾客满意度 5.进货物资管理指标有

(1)采购物资进货验收率(2)重点产品采购进货合格率

6.质量事故指标有:(1)杜绝重大及以上质量事故

(二)质量目标和指标的考核

1.技术研发中心对试油层工程质量合格率、试油层工程质量优质率、修井工程质量合格率、修井工程质量优质率、酸化工程质量合格率、压裂工程质量合格率、射孔一次成功率、测试工程质量合格率、试井工程质量合格率等进行考核;

2.技术研发中心对试油地质资料全准率、试油地质资料优良率、酸化资料全准率、压裂资料全准率、射孔资料准确率、测试资料准确率、试井资料准确率等进行考核;

3.市场管理科对半年及顾客满意度进行考核; 4.物资装备科负责采购物资进货验收率、重点产品采购进货合格率考核;

5.人事劳资科负责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年终绩效考核。第十四条 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主要对质量要求、工艺要求、风险控制等进行策划。

(一)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开发科对以下过程应进行质量策划

1.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服务项目。2.首次进入新区域的作业项目。

(二)质量策划的内容

1.对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和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识别,建立质量目标、要求和约束条件;

2.为实现质量目标进行准备和安排(包括确定阶段过程、文件和资源需求);

3.分析质量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包括验证、确认、评价、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接收准则等)。

(三)质量策划的实施

1.在新产品、新工艺项目、新技术服务项目实施前,工程技术科或科技管理科进行质量策划,并根据策划结果编制《质量计划》,经分公司主管领导审核,分公司经理审批后实施;

2.首次进入新区域施工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作业项目和合同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在人员、设备设施动迁前,工程技术科、工程地质研究所组织进行产品质量策划,并编制《质量计划》,经分公司主管领导审核,分公司经理审批后实施。

第十五条 采购质量控制

(一)物资装备科对所购物资类的采购信息、采购合同、物资采购质量、进货检验、不合格处理等方面进行管理。

(二)物资装备科对购置设备、设备类产品的采购合同进行管理。

(三)重点监视的进货产品

1.物资装备科应确定国家实行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认证的进货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涉及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及安全防护装置(附件)、劳动防护用品、消防产品、防喷器、卡瓦、吊钳、吊卡、吊环、节流压井管汇、钻井液管汇、阀门、低压电器、监

视和测量设备等重点产品;

2.集团公司实行产品质量认可管理的石油用化学剂产品; 3.用户投诉及反映质量问题多的产品。

(四)质量安全环保科对采购物资质量管理过程进行监督,主要监督内容如下:

1.产品生产许可证、国家强制认证和集团公司产品质量认可管理的产品,其供方和生产产品企业是否取得相关的资质证书;

2.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集团公司企业标准或产品生产企业标准要求,是否为国家、地方政府、集团公司和公司组织监督抽查中的合格产品;

3.采购合同中是否明确产品质量标准、验收方法及验收内容、质量责任,对质量有特殊要求的采购物资是否签订补充技术协议等;

4.物资采购部门是否建立到货质量检验制度,对到货实行了产品质量检验,对不合格产品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处理。

第十六条 工程技术服务和产品实现过程控制

(一)在最终的检验中不能进行验证的过程为特殊过程,对特殊过程应进行过程确认, 工程技术科在施工方案中应明确特殊过程确认要求。

(二)对特殊过程的施工,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确认施工能力符合施工方案的要求:

1.对人员能力的确认;

2.对设备、设施的确认; 3.对原材料的确认; 4.对工艺或施工设计的确认; 5.对操作方法的确认; 6.对工作环境的确认; 7.对工作记录的确认。

(三)标识和可追溯性

施工单位在工程技术服务和产品提供过程中,应以适当的方式对产品进行标识,以明确产品状态及其监视和测量状态。

第十七条 质量监视和测量

质量监视和测量主要包括监督检查、检验和验收等。

(一)进货质量监视和测量

1.物资装备科对物资采购的监视与测量应落实物资供应商管理并进行合格供应商的评定、物资采购管理实施细则的制定及落实、重要采购产品资质验证等管理,对经验收的不合格产品进行隔离等处理。

2.物资装备科落实对设备监造、安装与验收质量的监视与测量,制定监造计划,落实监造要求。

3.所属各单位对进货产品进行入库验收,填写记录,发现不合格及时隔离并报告。

(二)过程监督检查

1.技术研发中心对施工作业过程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应制

定监督检查要求,有效实施。

2.施工过程质量的监视和测量以部门抽查、各单位日常监督检查为主。重点井实行工程师驻井及处级责任人负责制;重点施工环节召开多专业路技术协调会;特殊工程质量事故实行专家会诊(包括甲方专家)。

3.市场管理科对顾客满意度进行监视和测量,开展顾客满意调查,进行半年和年终总结。

第十八条 不合格品控制

(一)技术研发中心负责对施工工程不合格进行调查,落实责任,组织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监督落实;负责工程质量事故、工程事故复杂的管理。

(二)物资装备科负责进货产品质量事故的管理以及采购产品不合格品的管理。负责调查,落实责任,监督整改。

(三)设备监造发现检验结果不符合规定时,物资装备科应及时通知制造单位进行整改、返工或返修;对无法当场处理的质量问题,应书面通知制造单位,要求暂停该部件转入下道工序或出厂,并要求制造单位处理;当发现重大质量问题时,立即向制造单位出具书面停工通知,并及时报告大型设备监造领导小组。

第十九条 处罚

(一)在采购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过程中,发现责任部门和单位有下列行为的,按《----工程公司质量工作考核与奖罚管理办法》进行追责处罚:

1.采购未取得国家生产许可证、国家强制认证、集团公司产品质量认可证和本公司产品质量认可证等相关重点产品;

2.采购非合格供方产品或采购合格供方核定范围外产品; 3.采购国家、地方政府、集团公司和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通报不合格产品;

4.产品到货后,未按规定要求进行产品质量检验验收; 5.不履行入库检验制度或弄虚作假隐瞒产品质量缺陷; 6.驻厂监造未按产品质量驻厂监造目录实施驻厂监造; 7.未在采购合同中明确产品质量标准、验收方法、质量责任,对质量有特殊要求的采购产品未签订补充技术协议。

(二)工程技术科对施工质量进行考核。

(三)发生施工质量事故的,根据质量事故调查并认定有责任的,视情节轻重,以体系文件质量事故管理要求执行。

第二十条 质量管理活动

(一)技术研发中心、相关单位应开展施工质量分析,对施工过程进行总结,查找问题,组织制定改进措施。

(二)质量安全环保科应组织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利用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每年进行QC小组注册以及课题登记,小组材料的整理,评审推荐优秀成果到上级部门。

第二十一条 数据分析

(一)收集数据

收集的数据应包括:工程技术服务质量、产品质量信息;过程能力的信息(包括不合格率控制、设备管理等有关信息);采购信息(交付、价格、质量);合同执行信息;市场信息等。

(二)分析评价

1.技术研发中心、物资装备科等相关部门应每季度、年终,收集、记录、统计和分析与本专业相关的数据,并将数据分析评价存档、保留记录;物资装备科应每半年、每年年底对采购过程的物资采购质量、交货准时性、价格、服务、供应商等做一次全面评价与分析;市场管理科每半年、每年年底对搜集的顾客满意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2.分公司各单位对相关质量管理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第二十二条 持续改进

(一)改进项目确定的原则:

1.目标和指标的调整、优化应确定为改进项目; 2.顾客提高要求的期望应确定为改进项目;

3.施工作业工艺、生产工艺的优化应确定为改进项目; 4.设备、设施的改进应确定为改进项目; 5.环境绩效的提高应确定为改进项目;

6.过程的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应确定为改进项目。

(二)改进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改进项目由项目负责部门组织制定改进项目计划,改进项目各阶段的实施应保留记录。

第四章 附 则

10.公司安全质量例会纪要 篇十

201月9日下午项目管理公司组织召开了12月份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管理例会。会议由许静华主持。参会领导有集团公司安全质量总监陈惠全,参会人员有集团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门人员、分(子)公司分管安全质量负责人、安全科长和质量科长。

会议首先由建筑安技部副经理李俊通报了月份房建、市政在建工程的安全检查情况,传达了合肥市质监站十二月份建筑安全例会相关要求,通报了集团公司12月通过合肥市市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现场验评的蜀山产业园AB楼及研发中心工程、瑶海区文化艺术中心工程。同时提出了年1月份重点关注五个项目的主要监控点。

水利安技部经理曹红武将水利部专家组对集团公司、分(子)公司和三个外审项目(汊河节制闸工程、许小河治理工程、滁河四级站工程),进行水利施工企业一级标准化评审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通报。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督查组、安徽省水利厅水利工程安全责任督查组将在元月份对安徽省水利工程进行督查,要求各分(子)公司和在建项目部做好迎检工作。

质量部副经理汪惠芬对年12月份在建项目质量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汇报。重点提出房建二公司要督促瑶海文化艺术中心工程,在合肥市优质结构评审前,将资料上存在的.问题要整改到位;对列入十二月份重点关注项目的预控措施落实情况和存在问题的整改处理情况进行反馈。并将建设主管部门十二月份质量例会提出的问题与要求进行了传达。

质量部、建筑安技部经理许静华首先对上月例会中布置的工作进行检查。通报了冬季检查方案和组织机构未上报的仅有房建分公司,月检查总结未上报的有南方分公司、房建分公司、市政分公司、市政二公司、金属结构公司。对少数未落实例会要求的分(子)公司进行了口头批评。带领与会人员学习了《关于印发〈合肥市建筑施工土方工程质量安全扬尘防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合建[2014]144号)、《关于印发〈合肥市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补充规定的通知》(合建[2014]146号)、《关于加强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合建质安[2014]90号)、《关于转发系列做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合建质安[2015]2号)、《关于完善“合肥市建筑工程优质结构奖”评选工作的通知》这五个文件的主要条款。并针对集团公司编制的《建设工程竣工资料移交归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各分(子)公司进行意见反馈,于一周内将意见以纸质版形式报到质量部。

最后,安全质量总监陈惠全对近期全国出现的几起重大安全事故向与会人员进行通报和简要分析,以提高大家的安全生产意识。并对集团公司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的管理及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春节前,分(子)公司安全、质量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安排充足时间进行现场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加强冬季施工五防工作。

二、质量、安全检查要全覆盖、全方位,内容齐全、方法正确,不留死角。

三、各级安全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有效地进行处治。

四、春节前,各级单位重点关注已有工伤事故的投诉和一般工程质量的投诉,及时应对与消除。

五、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管理,特别是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拆、顶升和加接,脚手架的搭设、拆除和深基坑的管理。强调春节前20天、春节复工后一周内,如特殊原因必须进行建筑起重机械安、拆、顶升、加节与脚手架拆除作业的项目,分(子)公司安全科长务必现场旁站。

11.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 篇十一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相互影响

概念

会计信息质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 2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基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决策有用观,FASB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要具备有用性,需要具备的首要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约束条件是会计信息的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相关性质量又是由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方面质量组成,可靠性质量则由可稽核性、中立性和如实反映三方面质量组成。

笔者认为: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在一些基本原则上,这些基本原则就是:(1)成本效益原则——从会计系统获得的收益必须大于运行该系统的成本;(2)有用性原则——会计信息要成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要具备可理解、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和真实性等特征,会计系统的设计者必须要考虑不同用户的需求知识水平。(3)弹性原则——会计系统应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并随着信息需求的改变而改变。会计系统应该具有充分的弹性以适应需求的各种变化。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又名公司管治、企业管治和企业管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给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也就说公司治理是规范公司不同权利主体之间权、责、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达到各权利主体间的监督与制衡。明确不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力、责任和影响,建立委托代理人之间激励兼容的制度安排,是提高企业战略决策能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管理大前提。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信息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1)会计信息是监督与沟通的渠道,为公司治理服务。

现代企业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而采取了两权分离的组织形式和多层次的组织结构,这就使得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此时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系和促进着监督和激励的相容、制约代理人的行为,使其按照委托人的目标函数执行公司事务。同时,也是联系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权利与责任的桥梁,会计信息系统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计量代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向委托人提供报告,从而帮助委托人评价管理层的投入与贡献,并作出相关的决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围绕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高效匹配。

(2)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是公司治理的基石。

公司治理中的内部控制主要是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构成。后来内部控制的结构理论又进一步被定义为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者五个要素构成。无论在哪一个阶段会计信息都是公司治理中的一部分。

(3)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降低产业的成本。

事前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可以使外部使用者正确评价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降低投资者对公司前景评估的不确定性,帮助外部投资者识别那些质量较高的企业,这不但有助于将资源引向高质量企业,而且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因不当投资而导致的损失。

事后的会计信息披露了公司资财的使用及其效率、效果,可以帮助投资者正确评价并监督管理当局的业绩,减少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从而保护自己投资的安全与获益。提高公司运作的透明度,使外部投资者能够及时了解和监督企业的运作过程与结果。

所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地降低公司治理的整体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要求和保证

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而会计数据的来源是公司。从而公司治理将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包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用性 ( 价值相关性) 、会计信息披露的种类和详细程度、及时性等。公司领导对公司治理和财务报告的关注是防止出现虚假、漏报、错报等的重要因素。公司领导应该持有真确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合理的确定组织结构、权利与责任的授予、人力资源管理等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2)公司内部治理环境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公司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同公司的治理结构密不可分,受到公司内部制度环境的深刻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源自公司的治理行为1985 年,Treadway 委员会,该委员会探讨的问题之一就是舞弊性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其中包括内部管理不健全问题。有效的公司治理有助于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改进,从而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

结束语

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到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和内容。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而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是公司治理的基本条件,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和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因此完善内部控制,提高信息质量是任何一家公司在当今社会决胜的砝码,一方面公司应该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治理制度。另一方面增强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当局进行内部控制评估和报告,并可考虑由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时展,1992,“会计信息系统三评-一一一决策论和受托责任论的论争”,《财会通讯》第6期。

[2]魏明海 龚凯颂 主编 ,会计理论(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编,会计(Accounting)201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美]韦安特 基索 金梅尔著 会计学原理,中信出版社。

[5][美]保罗 B.W.米勒等著,阎达五、李勇等译,高质量财务报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一版

[6]Whittington,G. 1993.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23 (91A) : 311- 319.

12.公司质量分析会 篇十二

自从1993年9月的“宝延事件”以来, 国有上市公司的民营化走过了16个年头。截至2007年底, 沪深两市主板共有247家民营化上市公司 (这里的民营化是指民营公司通过“买壳”国有上市公司而成为上市公司) 。2009年大股东华伦涉嫌6亿高利贷, 被疑违规掏空上市公司—四川金顶 (600678) 的案例, 以及S*ST恒立 (000622) 自从2006年以来艰难的重组过程、暂停上市三年的S*ST圣方 (000620) 的重组希望、*ST金果2009年7月提交的重组方案被否决以及退市进入倒计时、S*ST昌源2000年以来的重组历程、*ST太光近5年的多次重组等等案例, 再一次促使我们来思考和审视民营化的效应。以往的文献大都是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来研究民营化后业绩或企业价值的变化, 鲜有文献从盈余质量的视角来研究民营化的后果。本文从盈余质量的视角来研究民营化的效应, 不仅考察民营化前后的盈余质量差异, 而且考察民营化公司及其配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差异。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民营化公司盈余质量下降的外部动机与压力

我国国企改革的根本特征在于“渐进性”和“政府主导性”, 这两个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国企民营化的方式、方向和效率。民营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我国转型期特殊背景下的并购动机, 比如通过并购获得政府的税收减免以及政府补贴;组织企业集团即政府官员试图通过并购来扩大公司规模, 提升企业的行政级别, 从而享受更多的控制权收益;或者将并购作为公司破产的替代机制 (李哲, 2007) ;或者为了获得配股、增发资格, 因为控制权转移常常和上市公司“保壳”、“保配”相联系 (方轶强, 夏立军, 李莫愁, 2006) 这种由于体制因素而导致并购重组的非市场行为, 尤其是并购重组过程中的非等价交易与ST公司的“保壳运动”, 已成为我国民营化过程的特殊现象, 也是“体制因素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假说”在我国的应用。

体制因素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假说提供了民营化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动机, 而管制理论下的证监会行为是民营化公司盈余管理的机制压力。证监会基于资本市场进入资格的审批所进行的替代性管制涉及公司新股发行、配股或增发以及摘牌或退市的全过程。在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之后, 为了获得配股、增发资格或者为了避免被摘牌, 管理层很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避免证监会配股、增发资格甚至摘牌的限制。我国上市公司曾经出现的净资产收益率10%、6%现象足以说明证监会管理的压力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1.2 民营化公司盈余管理下降的内在动机

体制因素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假说和监管理论提供了民营化公司盈余管理的外部动机和压力, 而民营化之后主营业务的不稳定和频繁的负利润是其盈余管理的内在压力。我们通过对1999-2005年154家民营化公司的数据计算发现:民营化之后, 企业的资产规模、负债程度、所有者权益、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大都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 除了应收账款与民营化前后第一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第二年的净利润没有显著的变化之外孙亮、刘春 (2008) 利用2003-2005年的国有和IPO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对比组数据, 通过调整的截面Jones现金流模型计量操控型应计利润, 证明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向阳 (2007) 以沪深两市2002年至2005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 使用盈余反应系数 (ERC) 模型与盈余管理模型来计量上市公司盈余质量, 发现, 国有公司的盈余信息含量显著高于民营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吕久琴、惠丰廷 (2009) 使用1998至2000年281家民营上市公司及其配对国有上市公司样本, 以MDD模型计算的连续5年残差标准差作为盈余质量的衡量, 发现: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有显著差异;并且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变化幅度较大, 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 这些文献都没有提供民营化公司盈余管理的证据。向阳、吕久琴都将民营化公司包含在民营公司样本中, 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而孙亮、刘春则将民营化公司排除在研究的样本之外。

基于民营化公司的与理论分析、现状和已有的经验证据, 得出我们的研究假设:比起民营化之前的国有公司以及同行业同规模同时上市但没有民营化的国有公司, 民营化公司的盈余质量有显著下降的趋势。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首先, 我们来比较民营化前后的盈余质量, 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单变量检验来说明民营化之后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的下降趋势;其次, 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单变量回归来比较民营化公司及其配对样本的盈余质量差异。

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民营化公司的原始数据来源于CCERDATA数据库, 其他的原始数据来源于Wind、CSMAR、巨潮咨询网和金融界网, 经作者整理和手工收集。首先, 选取1992年至2008年民营化的公司, 剔除金融保险行业、数据不全的样本、样本量很少的年份, 最后得到1999~2005年民营化的公司共有154家。民营化公司配对样本的选取:选取民营化之前上市的国有企业, 同时控制行业和规模, 规模控制在资产总额的30%以内。比如1999年民营化的公司, 其配对样本的选取来自1998年上市的同行业、同规模的国有企业, 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 就选择1997年或1997年以前上市的同行业同规模的国有企业, 其他年份民营化的公司, 配对样本的选取以此类推。这样选择的结果, 有100家民营化的公司, 其配对的样本有121, 总样本221家。

2.3 变量的定义及其计量方法

什么是盈余质量, 理论界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以往的文献从经济实质观、计量观、信息观、契约观等方面对盈余质量进行了有争议性的探讨。实证上有三类盈余质量的计量方法: (1) 会计调整方法, (2) 时间序列调整法, (3) 市场计量法。从会计盈余管理的角度计量盈余质量是文献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Healy and Wahlen (1999) 对此有较详细的述评 (吕长江, 2008) 。

会计调整方法是指基于盈余管理角度, 从非经常损益、应计项目和现金流量等不同方面, 将会计盈余调整为盈余质量。因为会计调整方法来衡量盈余质量更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 为此, 我们借鉴 (Dechow and Dichev, 2002) 应计与现金的关系的衡量误差来定义盈余质量, 较小的误差导致较高的盈余质量。当然, 利用应计与现金关系的衡量误差来计量盈余质量的模型很多, 比如DD模型, 修正的DD模型有MDD、FDD等 (Gemma and Ronald, 2008;McNichols, 2002) , Jones Model及其各种各样修正的Jones Model。因为民营化公司在民营化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行业的变更, 因此不便采用原始Jones模型。又因为有些民营化公司在上市之后不到5年就实施了民营化, 也不便使用MDD模型。最后, 我们借鉴Ball and Shivakumar (2005) 修正的Dechow and Dichev (2002) 模型计算盈余质量, 即等式 (1) :

ACCt=α0+α1CFt+α2CFt-1+α3CFt+1+α4DCFt+α5DCFt*CFt+εt (1)

ACCt表示第t年的总应计, 总应计是非常项目之前的盈余减去经营现金流, 再除以第t年的平均资产, 平均资产等于年初的资产加上年末的资产再除以2。CFt表示第t年的经营现金流, 再除以第t年的平均资产;CFt-1表示第t-1年现金流, 再除以第t年的平均资产;CFt+1表示第t+1年的经营现金流, 再除以第t年的平均资产。DCFt是个虚变量, 如果第t年的现金流减去第t-1年的现金流 (即CFt-CFt-1< 0) 小于0, 则DCFt为1, 否则为0。εt是残差项。交叉向DCFt*CFt是经济损失的代理。期望εt能够体现背离企业经营交易的总应计的非期望部分。残差的绝对值将作为盈余质量的衡量, 较高的绝对值表示较差盈余质量, 较低的绝对值表示较好的盈余质量。

为了使检验结果更可靠, 我们使用盈余中暂时性损失的持续性模型、Ball and Shivakumar (2005, 2006) 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稳健型检验。

3 实证检验

3.1 民营化前后的盈余质量差异

当年民营化的公司, 其当年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并不体现民营企业本身的状况, 所以, 我们使用民营化之后第一年的数据作为计算盈余质量的起点, 连续3年的数据就是民营化之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数据。而民营化之前的数据则采自于民营化当年的前一年、前二年、前三年的数据。比如, 1999年民营化的企业, 对于民营化后的数据则来自于2000、2001、2002年, 对于民营化之前的数据则采自于1998、1997、1996年。其他年份的数据依此类推。由此可见, 民营化之前和之后盈余质量的比较, 实际上是在比较民营化之前的第二年和民营化之后的第二年的盈余质量。这样就排除了民营化过程中当年的影响。

首先, 利用公式 (1) 进行回归, 计算出公式 (1) 回归的残差绝对值, 作为盈余质量的衡量。对于1999~2005年的154家公司样本, 分年度和混合样本进行均值和中值检验 (见表2, 混合数据回归中控制了年份虚变量) 。分年度的检验中, 无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的数值, 1999年、2001、2002、2003 、2005年的民营化前的数值都小于民营化后的数值, 由于较小的数值代表较高的盈余质量, 因此, 这几年民营化的上市公司在民营化前的盈余质量都好于民营化后的盈余质量。2000年和2004民营化的公司中, 民营化前的盈余质量要劣于民营化后的盈余质量。1999~2005年混合数据的检验表明:民营化前后盈余质量的显著性差异 (1%的显著性水平) , 民营化前的盈余质量显著性地好于民营化后的盈余质量。

*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其次, 我们进行单变量检验。以民营化时间作为Dummy自变量 (当民营化前时, 取1, 民营化后时, 取0。) , 以公式 (1) 的残差的绝对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 其结果在1%的水平上显著 (t=-2.771) , 系数为-0.023, Constant系数=0.075, F=7.677, Adjusted R Square=2.1%。这说明, 相比民营化后的EQ数值, 民营化前的EQ的数值下降了0023, 由于较小的EQ数值代表较好的盈余质量。因此, 民营化前的盈余质量好于民营化后的盈余质量。

3.2 民营化公司及其配对样本盈余质量的比较

首先, 利用公式 (1) 计算的残差绝对值作为盈余质量的衡量, 对1999~2005民营化及其配对样本进行检测, 发现民营化公司与非民营化公司的盈余质量均值有着显著性的差异, 显著性水平为1%。无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 非民营化公司的数值小于民营化公司的数值, 由于较高的数值表示较差的盈余质量, 因此, 民营化公司的盈余质量显著低于非民营化公司的盈余质量。

其次, 我们进行单变量检验。以是否民营化公司为自变量 (当民营化公司时, 取1, 非民营化公司, 取0。) , 以公式 (1) 的残差的绝对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 其结果在1%的水平上显著 (t=2.839) , 系数为0.018, F=8.059, Adjusted R Square=3.1%。Constant系数为0.041, (t=9.506) 。说明:民营化公司比非民营化公司的盈余质量数值高了0.018, 由于较高的数值表示较低的盈余质量, 因此, 民营化公司的盈余质量较非民营化公司低。

3.3 盈余质量下降的持续性检验

由于前所述及的盈余质量是上市公司民营化之后第2年的盈余质量, 为了检验民营化后盈余质量的变化趋势, 我们同时依据等式 (1) 计算了民营化之后第4年的盈余质量 (见表4) 。表3显示:1999、2001、2003年数据中, 无论是均值还是中值, 民营化第2年的盈余质量要低于第4年的盈余质量 (较大的数值表示较小的盈余质量) , 而2000、2002年的均值和中位数中, 民营化后第2年的盈余质量要高于第4年的盈余质量。如果以1999~2003年的混合数据作为计算对象, 在控制了年份之后, 民营化后第4年的盈余质量要高于第2年的盈余质量。这说明, 总体上, 民营化之后尽管盈余质量下降了,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 民营化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在不断提高。此外, 关于民营化及其配对样本的检验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3.4 稳健型检验

3.4.1 暂时性损失的持续性

为了进一步证明民营化前后以及民营化公司及其配对样本的盈余质量差异, 我们借鉴DECHUN WANG (2006) 关于盈余中暂时性损失的持续性来检验民营化前后盈余质量的变化状况, 回归的结果同样验证了假设1:民营化前后盈余质量有显著差异, 而且民营化前的盈余质量高于民营化后的盈余质量。回归方程 (2) 及其变量定义如下:

注:因为需要民营化后连续5年的数据, 所以只能计算到2003年。

ΔNIt=α0+α1DΔNIt-1+α2ΔNIt-1+α3ΔNIt-1*DΔNIt-1+α4BAPt+α5DΔNIt-1*BAPt+α6ΔNIt-1*BAPt+α7ΔNIt-1*DΔNIt-1*BAPt+α8SIZEt+α9DΔNIt-1*SIZEt+α10ΔNIt-1*SIZEt+α11ΔNIt-1*DΔNIt-1*SIZEt+εt

这里:ΔNIt表示公司在t年非常项目之前的净利润的变化, 除以t-1年的平均总资产。ΔNIt-1表示公司在t-1年非常项目之前的净利润的变化, 除以t-1年的平均总资产。DΔNIt-1为1, 如果△NIt-1<0, 否则为0。BAP是DUMMY变量, 当公司是民营化前时, BAP=1, 当公司是民营化后时, BAP=0.SIZE是资产规模, 取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其中, ΔNIt-1*DΔNIt-1*BAPt的系数α7显示出民营化前后暂时性损失的增量持续性。正的α7将表明民营化之前的暂时性损失更具有持续性, 即更低的盈余质量。相反, 负的α7表示民营化之前的暂时性损失具有较小的持续性, 即较高的盈余质量。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α7为负 (-.489) , 在5%水平上显著 (t=-2.053**)

同样, 将民营化公司及其配对样本代入回归方程 (2) , 测试的结果是 不显著而且为正 (系数为0.120, t=0.207) 。这说明民营化公司的暂时性损失具有较大的持续性, 即较低的盈余质量。

3.4.2 修正的Jones model来测量稳健性

利用Ball and Shivakumar (2005, 2006) 修正的Jones (1991) model (见公式 (3) ) 来检验民营化前后以及民营化与非民营化公司盈余质量的稳健性, 得到了和上述结论一样的结论:民营化之后, 民营化公司的盈余质量下降了;相比同行业同规模同时上市但没有民营化的国有上市公司, 民营化公司的盈余质量较低。

ACCj, t=α0+α1CFj, t+α2ΔSalesj+α3FASSETj, t+α4DCFJ, T+α5DCFj, t*CFj, t+α6BAPj, t+α7BAPj, t*CFj, t+α8BAPj, t*ΔSalesj, t+α9BAPj, t*FASSETjt+α10BAPj, t*DCFj, t+α11BAPj, t*CFj, t*DCFj, t+εj, t

其中, ΔSales表示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额, 等于期末减去期初数据;FASSET表示固定资产净值, 当CFj, t<0时, DCFj, t=1, 否则, DCFj, t=0。其他的变量定义同前面公式。

4 研究结论、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体制因素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假说和监管理论提供了民营化公司盈余管理的外部动机和压力, 而民营化之后主营业务的不稳定和频繁的负利润是其盈余管理的内在压力。我们的经验证据同样表明了研究假设的正确性。相比民营化之前的国有上市公司和同行业同规模同时上市但没有民营化的国有上市公司, 民营化公司的盈余质量有下降的趋势。但利用公式 (1) 计算出来的第2年与第4年盈余质量结果表明, 民营化公司在民营化之后其盈余质量的下降趋势不具有持续性。暂时性损失的持续性检验与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的检验结果揭示了民营化公司盈余质量下降的稳健性。

本文只是通过经验证据验证了民营化公司盈余质量的下降趋势, 或者说验证了民营化公司比国有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较低的现象。但没有从动机上去探求引起民营化公司盈余质量下降的驱动因素、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因此, 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这些方面。

摘要:体制因素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假说和监管理论提供了民营化公司盈余质量下降的理论基础。利用1999~2005年154家民营化上市公司以及民营化公司及其配对的221家上市公司样本,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比起民营化之前的国有上市公司以及同行业同规模同时上市但没有民营化的国有上市公司, 民营化公司的盈余质量有显著下降的趋势。但这种下降趋势不具有持续性。稳健性检验也支持我们的结论。这种结论弥补了民营化效应的研究中关于盈余质量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民营化,盈余质量,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Dechun Wang.Founding family ownership and earning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6, 44 (3) :619~656

[2].Gemma Lee and Ronald W.Masulis.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Quality of AccountingInformation and Expected Flota-tion Costs[J].2008, Working paper

[3].Maureen F.McNichols.Discussion of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 (77) :61~69

[4].Ray Ball and Lakshmanan Shivakumar.Earning quality in UKprivate firms: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 (39) :83~128

[5].Ray Ball and Shivakumar.Earnings quality at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8, (45) :324~349

[6].方轶强, 夏立军, 李莫愁.控制权转移后各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研究, 2006, (1) :53~64

[7].李哲.转型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制度根源与实际绩效[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2007

[8].孙亮, 刘春.什么决定了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公司治理还是经营绩效-——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 2008, (3) :79~92

[9].吕长江.对“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的评论, 2008, working paper

上一篇:小班艺术领域教育总结下一篇:团支部总支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