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2024-08-07

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精选15篇)

1.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一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与实施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我园以“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做为教研重点,通过理论学习、座谈讨论、观摩活动、说课评课等一系列探讨活动,已取得初步的成效,现谈谈开展区域活动的“三环节”:

一、活动前的用心准备。

准备环节是第一环节,其中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以及区域材料的准备。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1、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我们的区域设置在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下,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具体设置了以下区域:“自理区”:使用汤勺勺豆子、用筷子夹珠子种子、扣纽扣、系鞋带、编辫子、织衣服、缝衣服、蔬菜削切搓加工等;“计算区”:用小石头数数、用小木棍排序粗细长短、加减编应用题等;“表演区”:蚌壳做成沙球,竹筒做成双响筒,竹块做成快板,啤酒壳做成响铃,奶瓶做成腰鼓等进行打击乐;用树叶、芭蕉叶、包装带、袋子等做成各种服饰进行表演;“动手区”:用干花、干草制作贺年片、用种子粘成各种物品、用火柴棒粘成各种物体形状、制作小陀螺等;“科学区”里提供树叶变色、物体沉浮、用品弹性、饼干面包桔子皮食物发霉等等。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自理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或室外: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另外,还利用楼梯转角等开设“私秘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如在走廊安排“动手区”的“颜料脚印画”,就将自理区里的“洗脚”也安排在外面靠近盥洗室的地方等。

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特定的空间和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如在上《小小的我》主题活动时,为了让孩子们形象地知道自己的生日、年龄、以及在一年12个月中的数字概念,我和孩子一起商量了多种设计方法,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在活动室的后墙上制作一棵生日许愿树,孩子们一起动手用绿色棕色轻泡、即时贴等制作了一棵大树,树上12片树叶,一片树叶代表一月份,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日月份把相片贴在相应月份的树叶上,这样谁几月份出生的就一目了然了。从中,孩子们不仅直观地获得了年和月的概念,还可以寻找出和自己同年同月出生的同伴,同时也可以比比看,谁的生日先到,并学习统计哪个月份生日的人最多,一共有几个同月同日出生的伙伴。到了孩子生日那天,他就会到许愿树前许个愿,并让老师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彩纸上,贴到自己的相片旁边,同时,他还会得到全班小朋友为他制作并签名的生日卡。又如在组织“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楼梯的墙壁上布置上松树、枫树、桑树、杨树、桃树、柳树、银杏树等构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小朋友去参观树的相片;在作品袋里装上小朋友们画的树;在教室边角摆上假的树木;在活动室上方吊上各种树叶;带领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种植园里种上各种小树、、、、、、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如:美丽的春天来了,大家会把各种树叶,小草、昆虫、小花带到班上,做出漂亮的画面„„孩子们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把活动室装扮得春意盎然。

2、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农村幼儿园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现成的教玩具,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 自然物并非指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存在的材料,它包括自然界随时可觅的一切,这一切在孩子们眼中都可以成为他们最心爱的玩具。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芦苇杆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竽头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采来野花编织花环,互相比比谁的花美,谁的花多;泥巴做出汤丸、大炮、坦克等;稻草做出草人、草飞机、蜻蜓等„„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欣怡和妈妈用矿泉水瓶做了个“漂亮娃娃”;意强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几部“移动电话”;丽溶和姐姐用旧挂历纸剪来了“窗花”;淇莹和爷爷用各种广告纸折出了“轮船”等。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3、材料投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应提供多层次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体现多样性与层次性。一方面从班级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探索。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另外,材料的层次性也相当重要,要求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美工区中,有意投入两类不同的范例供幼儿选择,一类是画好树叶的轮廓,让幼儿涂色;另一类是画好不同种类的树,让幼儿自己画出树干和树叶;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

(2)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班要有不同要求。区域活动一般时间为40分钟左右,如何在这个时间让幼儿保持积极专注的态度,取决于区域活动材料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除投放平时所学的知识的有关图片、桌面玩具等,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同是“玩串珠”,小班学习用细绳按两种颜色或形状串项链,还可用汤勺学习吃饭;中班则可学习用筷子夹串珠,或按三或四种颜色和形状串项链;到了大班,则要增加难度,让幼儿在水中夹串珠,或按更多的颜色形状来串项链。又如“益智手套”:小班提供写着数字和画有相同数量的物体的指环让幼儿套到相应的手指上;中班多提供空白指环让幼儿自己写上数字或画出物体后再套到手指上;大班则提供加减算式指环,或在手指上吊上几个小杯,让幼儿夹进与手指上的数字一样数量的黄豆等等。

(3)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科学区里应特别注意)。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我在指导树叶粘贴时发现科学区相当安静,就忙走过去询问,发现树叶变色需要一段时间,就及时引导这5个幼儿先到其它区域活动,请小朋友活动快结束时再来观察。活动后,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树叶变色”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而不应该放在区域活动中。其它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4)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

这个环节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二环节,也是主要环节,是区域活动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在这个环节里,活动完全是自由的,幼儿自主地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幼儿的主动参与。

幼儿自主选择“我想玩什么”并主动探索学习。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主张教育者以学习的幼儿和幼儿的学习为出发点,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学习,区域活动的开展正适合幼儿发展的需求。以往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师的高控制、高指挥下进行,为让幼儿拥有真正的自主,我们将权力下放给幼儿,让他们自主地决定“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解放了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了自己真正的主人。

如:幼儿在自己调颜料进行手掌印画时,不断探索尝试,发现颜料调得太稀,印出来的手掌画颜色较淡、还不够匀称;调得浓一点,印出来的手掌画色彩较艳丽、画面也比较漂亮。昌哲小朋友不满足于用手心印手掌,他还想出将小手握紧,用拳头印画,过了一会儿,他还想“如果用拳头的侧面印,不知会是什么样子”竟然变出了一个“小脚形状”,旁边的燕燕说“少了脚趾头”,“要不,我们用手指头蘸颜料点5个吧。”“哈哈,我的小手可以印出小脚了。”整个活动中,他们都非常专注地沉浸在手印画的快乐中。又如:在让幼儿尝试“用脚撒纸”中,老师让小朋友们用一只脚的脚趾夹住报纸,用一只手抓住报纸,用力撒开;很多幼儿玩过以后,觉得这个方法太容易啦,他们又尝试出了:用一只脚踩住报纸,一脚用脚趾夹住报纸,再撕开;还有的小朋友玩出了:用两只脚的第一、二个脚趾夹住报纸撕开,还总结出“最后一种办法最难”。从这些例子里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通过自己发现、探索、讨论、总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如果老师只限制他们固定用一种方法,则幼儿和情绪和活动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可见,给幼儿一些自主和权利,对孩子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幼儿参与制订和遵守规则。

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进行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因此,操作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如何体现幼儿自愿自主、自由地选择并进行区域活动呢?我们采用了“进区卡”这一形式,暨每个幼儿活动前带着贴有自己相片或座位号的小星星或花卡等,自己想玩什么区域活动时就把卡放到该区的标志袋中。活动中需要幼儿遵守哪些规则,应该怎么做,在活动前,我们采取老师和幼儿共同商讨的方式,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如:“10多个小朋友想玩花片,但花片没那么多,小朋友就抢花片,撒了一地,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办?”我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幼儿讨论,小朋友们商讨出了“若一个区里人太多时,要懂得协商,谦让,轮流玩”“活动中不争抢玩具”“玩具掉到地上要及时捡起来”等;“要玩区域活动的时候,小朋友把小椅子拖来拖去,发出很大的声音,对吗?以后应该怎么做?”小朋友通过讨论,就知道“活动中应该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取放东西轻。”又如平时发现小组长收拾玩具的时候动作很慢,我们把这个问题也提出和小朋友一起商量,就讨论出了“收拾玩具时全班小朋友一起动手,收拾时动作要轻又快”。每一次活动前,老师会将上一次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一下,幼儿明确了活动的要求,加上教师的指导,幼儿就能进一步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2、教师的协助参与。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是“催化剂”,其工作是协助幼儿沿着兴趣的方向发展,应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向新的游戏。在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光停留在材料的提供上,还要适时的给予幼儿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让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积极性的提高。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中间同幼儿游戏而忽视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要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让他们被迫接受你所认为的,那样幼儿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或者出现厌烦情绪。在一次大班区域活动中,动手区中提供不同质量的纸让幼儿折纸,6个小朋友折出了小动物、飞机、轮船等,剑锋小朋友盯着手里的三只分别用报纸、图画纸、牛皮纸折成的小船发呆,我轻轻走过去“你在想什么呢?”“我在想,如果这三只船放到水里,谁跑得远?”“那我们试试吧。”我带着他往水槽走去,其它小朋友也跟了过来,我把水槽蓄满了水,剑锋将三只小船同时放到水里,“哇,报纸小船怎么一下子沉下去了?”“图画纸小船也沉了”“牛皮纸小船最后才沉”“那你们知道谁会跑得更远呀?”孩子们一下子全盯着我,“我们也来试试吧。”小朋友们飞快会又拿来三只小船,我将水槽塞拿掉,三只船同时下水,顺着流动的水,小船也开动了,“报纸小船没走多远就沉了”“图画纸小船比报纸小船跑得远一些”“牛皮纸小船快要到对岸了”“哈哈,牛皮纸小船跑得最远!”“那么,谁能装更重的东西跑得更远呢?”孩子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了„„此时,如果我强制剑锋小朋友“现在是折纸时间,要专心想折出什么,不要想别的„„”就会大大降低了他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使他出现厌烦的心情,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他按自己的设想活动,同时又适时地介入,留有余地的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探索,促进了他们对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种有意义的讨论和探索的活动使幼儿的思想火花碰撞并得到升华,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进一步地催化了他们对经验的掌握,也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后的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三个环节,也是区域活动的结束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提供充分表现、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欲望。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评价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注意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评价方式有很多,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讨论,也可让幼儿自己评价,可以由老师指点迷津等,不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不应只侧重于结果,而更应侧重于活动的过程。

1、幼儿的自主评价。

幼儿学习活动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还能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的需要。区域评价是为下次活动出谋献策,鼓励幼儿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协作创新,发挥区域活动的魅力。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这不仅能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教师以鼓励性言语来引导幼儿,如:你搭建的楼房可真高,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搭建经验吗?你游戏玩的很开心,把你游戏中最快乐、最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好吗?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幼儿想说的愿望以便更好地向幼儿介绍或展示各种成功的经验。我们通常请幼儿主动评价:“我有快乐的事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了以后玩得更好,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谁玩得好,谁玩得不好?” 通过集体和个人,自评和他评的形式,让幼儿清楚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和活动能力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反馈,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树立榜样或改进缺点,使幼儿在评价环节中得到共同进步,提高积极性,提高合作交往意识。

2、教师的全面评价。

区域活动的讲评是在幼儿近一个小时的个体操作活动后的集体谈话,一方面以针对个别的方法,用“迁就”幼儿的姿态,另一方面本着渗透教育目的的动机和面向全体的意图,以“集体”的形式存在的教学。它是教师通过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发现能体现自己教育目的的内容,快速地进行一定的组织后开展的,有一部分是即兴的,对教师的灵活机动性要求比较高。

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创新)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商量解决问题等。

首先,可从多角度评价:一从区域活动规则上进行评价:“今天谁玩区域活动时声音小?哪一组小朋友收拾玩具最快?”“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更换区域的时候,没有将原来的区域玩具收拾好再到另一个区域去,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等;二从区域活动的创意上进行评价:“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困难或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对一些困难或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幼儿的进一步思考,如:“为什么报纸很快就浸透水,而挂历纸就不容易浸透水,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这些问题提出就能激发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索的愿望。”三可将幼儿的区域活动评出等级:如:评选出最佳区域:操作最认真区、成果最显著区、最安静区、材料投放最整齐区、收拾玩具最好区等。

另外,可采用多形式评价:一是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教师应该注重把集中活动和区域活动相互融合,利用集中活动的讲解,演示介绍并提供榜样,引发幼儿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评价通常采用集体评价,集体评价是对区域形式的完善,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充分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还可以根据幼儿兴奋点产生新的主题项目。要多问幼儿“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象谁学的?”为幼儿提供互动学习的机会。一般是针对区域活动中一些较为普通的问题在全班幼儿面前提出来,如“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更换区域的时候,没有将原来的区域玩具收拾好再到另一个区域去,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还可采用个别谈话法,对待某一幼儿出现某一不良行为时,要与之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认识问题,提高规则意识,以免犯类似的错误。还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及细微的进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发扬优点,争取进步。二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今天我玩了什么?我玩得怎么样?我们这组玩得怎么样?我觉得XXX小朋友玩得好还是不好?谁玩得好?为什么?”等,通过自评与互评,幼儿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别人的长处,进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交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年龄小一点的幼儿来说,重点围绕习惯的养成、兴趣情感、坚持性、专注性、学习方法。而大一点幼儿则重点围绕创造性、再探索的愿望、自信心、合作交流等方面。总之教师在组织交流讨论时,注意减少功利性,不太在乎幼儿的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注重的是区域活动的过程。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快乐的活动,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如何进一步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更好地为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我们还会不断地进行研究。

2.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幼儿区域活动,教师应从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各种材料,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地进行交往。因此,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是整个幼儿区域活动很关键的一环。下面,我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实践,就提升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有效性五“要”这一问题作如下阐述。

一、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主题呈现

主题教学活动跟班级区域活动应该是相互交融、紧密联系的,区域活动是主题教学活动的延伸。教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和幼儿的兴趣,生成新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各种区域活动中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区域活动是我园开展一日活动的重要载体,结合每天开展的活动主题,进行材料的投放,使教学的目的得以显现,从而提高材料投放的成效性。在课外,我引导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开展创意美术创作。一次,我设计了幼儿教学主题———“寻找秋天”,带孩子们来到教室外面的小树林里,让他们寻找飘落在地上的落叶,感受秋天凉爽的风,看见秋天的小树叶子黄了……随后我把孩子们带回教室,让他们在“寻找秋天”的区域活动中所收集到的材料置放在区域中,并用创意美术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孩子们有的画出了一片瓦蓝的天空,有的画出了秋风吹落了的树叶,还有的小朋友将落叶捡回来做成了树叶拼画……总之,孩子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并很好地参与了区域活动,充分说明了区域活动显现主题的重要意义。

二、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丰富多彩

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当丰富多彩。在整个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常常会分散,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材料投放得丰富多彩,将有助于聚焦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关注整个活动区域,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在活动区我们往往会发现不少幼儿开始时被该被活动区所吸引,可时间一久,幼儿就会去其他的一些区域角落,参与其他的区域活动。教师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以提升幼儿区域活动参与的长久性呢?我以为,通过多样化丰富多彩的材料投放,能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提升自己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比如在建构角,我们投放鞋盒、纸板箱、奶粉罐、茶叶罐等低结构材料,让孩子在多样化材料的环境下自主拼搭;在美工角,投入各类瓶盖、各类豆子、各类木棒等材料,让孩子玩出心中所想的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的花样。通过丰富多样的材料投放,最终引导、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所想、所感直接表达和传递出来。

三、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合理适当

幼儿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要做到合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适当设定投放的时间,比如教师是否可以一股脑儿地将手头所有相关的材料都投放进去呢?我认为不行,一下子全部投放,很可能导致幼儿乱用或不敢用的后果。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不断进行观察,然后结合幼儿的喜好和发展特点进行投放、调整;又如什么时间段投放什么材料,幼儿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投放什么材料,添加什么材料等,都要慎重考虑,做到投放合理、适当。在幼儿区域活动区,由于投放了很多的材料,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是这些丰富多样的材料是否真正产生了应有的教育成效呢?颜色模块是否让幼儿学习到了颜色的区分,积木的形状是否让幼儿认识了物体的各个形状的特点呢?所以教师投放材料不宜多、不宜杂,要针对性地提升投放的利用率。如为了让幼儿学习识别色彩的方法,我放置了很多彩色的图片和材料,孩子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幼儿对我说:“老师,我希望这个纸盒子画完后,还能用布和线把这个盒子进一步地包装,可以吗?”为了满足幼儿的特殊要求和创作欲望,我又在活动区放置了一些零布和线等材料。这些材料投放在时机上的把握,说到底还是有赖于教师的细心观察。教师只有进行细心观察才能找准合理、适当投放这些材料的时机。

四、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提升价值

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提升价值。例如区域活动中的“麦兜家的自助餐厅”,餐厅中的幼儿的“食物”哪里来?它们都是幼儿自己在“开心点心加工坊”制作成的各类“轻泥”小“点心”,将这些“点心”投入到我们的“麦兜家的自助餐厅”,与各区域的游戏进行互通。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以自助的用餐形式进行区域游戏活动,把游戏与生活环节相结合,在游戏中渗透用餐礼仪训练。材料在第一次被使用后,要尽可能地让它继续发挥作用。幼儿在美工区剪下的废纸,可用来粘贴画,一些科学区域用过的图片可制作成一本自制的书,投入到阅读角等。在区域活动中,把已用过的材料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游戏情境,增添新的活动内容,这样,教师和幼儿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从而实现材料投放的最大价值。

五、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多方合作

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自上世纪70年代公布“鲍姆琳德家庭教育方式分类”以来,大量研究不断证明:家庭教育与孩子的认知、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园等多方合作能够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注入更多的活力。

我们组织家长参与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他们为区域活动带来了许多的材料,为孩子们的手工制作、画画提供了方便。比如家长和小朋友一起用硬的白卡纸制作了风车,他们在卡纸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进行对折,很快将风车制作完成。这些五颜六色的风车把幼儿园的活动区域打扮得非常漂亮。再如我们开展的《成长你我他》的主题活动,让家长将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集中起来,与孩子一起制作一本孩子成长的记录册,投入到我们的阅读角中,让全班孩子共同欣赏。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将一些废旧材料投放到我们的美工角,让孩子的美工作品更具独特性。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每个环节都有教师、家长和孩子们别样的身影,共同收获着别样的体验。孩子们的参与,让他们在创设初期就开始了与环境的积极互动;家长的加入,让他们了解了幼儿游戏的发展内容、过程、成效,成为孩子们身心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童年有着一个人最珍贵的记忆,也是一生中最单纯美好的时光。在幼儿区域材料的投放上坚持了“五要”,提高了材料使用的有效性,为幼儿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愉悦的区域角落。趣味性浓厚的区域材料使用的活动,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俗话说“从小一看,到老一半”,可见,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理念的不断更新,学前教育的质量、成效也产生了质的飞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站在幼儿身心发展的高度,不断钻研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开拓新的教育渠道,继续发展高质量的幼儿区域活动,努力让幼儿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为孩子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实践,就提升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有效性“五要”这一问题进行阐述:(1)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主题呈现;(2)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丰富多彩;(3)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合理适当;(4)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提升价值;(5)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多方合作。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2]梁志燊.学前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于关芳.幼儿活动区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山东教育,2000.12.

3.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三

一、 把握年龄特点,拓展幼儿兴趣

在班级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材料互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活动的持久性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使材料具有教育价值,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提供能够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儿兴趣的材料,让材料与幼儿积极“对话”。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与学习兴趣。只有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才会变得积极主动。

二、 明确材料蕴涵,凸显教育价值

首先,应凸显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明确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引发什么样的活动,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就是说,活动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而必须与具体目标相联系,并能保证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其次,在材料的旁边应放置图书和其他资料。在提供材料的同时附上图像或文字,有助于幼儿在真实物体和图片、图画以及与材料有关的故事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探索与学习资源。如在区域中提供简单的操作图,或将幼儿活动材料的相关画页张贴在墙壁上,都能增加幼儿探索材料的方向性和可行性,从而更易完成操作活动。再次,可以利用材料强调某个学习领域。有效的材料投放也可以作为突出某个学习领域的工具。例如在科学区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包括有趣的多棱镜、会变的颜色、磁铁、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生活区”添置剪刀、针线等多种生活、劳动工具,让幼儿学习穿针、缝线等基本生活实用技能。

三、 提供组合材料,创新操作方式

教师应能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对材料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资源共享、设置情境、分层呈现等各种方法使材料实现物尽所用。对幼儿来说,只有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调整材料时不必匆忙撤换材料,而应对材料进行分析。在肯定目标合适的前提下,可考虑调整投放的形式,如将材料从教室中的一个区角移至另一个区角,或者把材料和幼儿之前从来没有使用过的物品放在一起,或者通过新旧材料的承上启下的组合产生新的游戏情境、思维方式、操作方式等,促进幼儿将新旧经验相连,从而使操作活动更具延续性与连贯性。

四、 支持、启发、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孩子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地激发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材料得到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可以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与幼儿一起设计、准备和制作材料。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想(利用已有的经验)、问(如家长、邻里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看(书、画报)去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得所需的材料。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有关的知识经验。

4.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为儿童提供多种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皮亚杰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要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能赋予环境丰富的教育内涵,激发幼儿的内在参与兴趣,支持幼儿新经验的建构……因此,材料投放是关系活动区创设成败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正确认识材料,在材料投放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有效投入材料则成了长期困扰幼儿教师的难题。——幼儿园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如何正确认识材料,不同的材料蕴涵了教师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材料萌发出儿童不同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材料对教师来说,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对幼儿来说,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和桥梁。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教学活动延伸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是教学活动延伸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教学活动延伸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然而,教学活动延伸是否发挥了它的应有作用关键在于材料,科学地进行材料投放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延伸的基础,是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的前提。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延伸开展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材料所占的重要地位,下面我就活动材料投放的多样性,注重活动材料的节俭性和实际性,安全性和美观性,活动材料提供层次性,区域互通等几方面。谈一谈在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进一步优化区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延伸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并且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和通过与材料的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及同伴的充分互动中,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来获得发展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较好开展教学活动延伸关键在于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

材料是教学活动延伸的物质基础,是教育媒介,它能真实反映幼儿情况,再现幼儿生活经验,萌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行为。所谓“有效”是指科学、合理。有效的材料投放是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为此,我园将“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作为小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以促进教师能够更合理、科学、适宜地投放区域材料,从而满足各类孩子的需要,促使其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一、我园的研究措施 1.理论学习。

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有效性”的理解,梳理出“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包括哪些方面。研究假设——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例如: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如中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了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能力的教育目标。使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美工区中投放了彩泥、胶泥,各种颜色不同的纸张。(2)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的特点相结合。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联系和不同,激发了幼儿探讨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3)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戏中。如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以角色游戏为主,中班以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开展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主要开展了科学游戏、棋类游戏等。

(4)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皮亚杰提出:教师应了解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了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2.实践行动。

带着以上问题,在园本教研中有计划地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实践,并组织现场观摩以收集案例。3.反思调整。

结合材料投放有效性的具体案例,分析材料投放是否具有“有效性”,以及能否有效促进幼儿不同程度的发展。4.再实践与反思。

教师通过调整投放材料,进一步观察探究并收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深入探究材料投放层次性的有效性。二.研究成果。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所以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

教育目标是通过层层分解而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教师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如在大班“小雨点,沙沙沙”这一主题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我们将教育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阅读区中放了大量图书,里面有小雨点的各种图片,以及有关科谱图,投放“小雨点”儿歌挂图,让幼儿寻找这三个字中有“、”的地方及其在字中分布的情况。通过启发幼儿寻找“、”的笔画,幼儿能够指出点在这几个汉字中所在的位置。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儿歌,找出翘舌音的字,再带领幼儿有节奏的诵读儿歌。尝试儿歌动作创编,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达儿歌内容。仿编儿歌,小雨点,沙沙沙,落在……。2.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特点相结合。

活动区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每个活动区都有一套独特的材料和活动方式,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在建构区投放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大纸箱,并在建构区的分隔物上粘贴形状各异的建构图片,幼儿在搬弄、摆放、围拢、堆高的过程中,发展了小手的灵活性和空间知觉,提高了构建的能力。在美工区投放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角色区里投放了摇篮、小推车、药箱、听诊器等,每个幼儿都玩的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各个活动区投放不同的材料,更加激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引领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探索。3.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

创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应从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区角内容的设计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发展。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中班幼儿则可以开展一些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幼儿喜欢一些探索性强的科学游戏、具有挑战性的棋类游戏等。如在大班科学区投放了万花筒后,老师发现幼儿对万花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千奇百变的各种花纹很是好奇,手不断地转动,观察它的变化。教师及时投放多个万花筒,利于更多的幼儿观察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想办法,怎样让这么美丽的花纹留下来,应孩子的要求投放了彩色纸、笔、颜料等供幼儿将看到的花纹画下来。当幼儿又对万花筒的花纹是如何产生的发生兴趣时,教师与孩子一起找来了不同颜色的玻璃,游戏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花纹是怎样产生的主题探索活动生成了,幼儿开始了新的探索、新的尝试,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4.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

按照皮亚杰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的要求。我们突出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时,我们认真研究材料的使用和玩法,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和考虑、分解,制定出投放材料的层次和步骤。首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然后,提供幼儿可以变换角度的斜面,幼儿可能会发现斜面的角度不同时,球运动的变化。接着提供长度不同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在此基础上提供不同的斜面,不同的球体,引导幼儿比较、发现其中的秘密。在泥塑区,我们先投放彩泥,当幼儿逐渐掌握了搓、团、压、分泥的技能后,对一些泥工工具、豆子、小棍等辅助材料有了需求,于是教师与孩子一起准备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并且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投放了羽毛、玻璃瓶、纸盘等。

5.材料投放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的实施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的,特别强调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创设能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教育性环境是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新课程每个主题目标、内容后面都对环境创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是活动区的设置、材料的投放的要求更具体全面,可见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的投放是主题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我们都注重调整教学活动延伸的内容和投放材料,并设置重点区。如在“绿色家园”主题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大量废旧材料及废旧材料制作品,以美工区为重点区。在“爸爸妈妈真好”主题活动中,我们以角色游戏区为重点区,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中材料的充实,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父母职业的辛劳,产生了关爱和感谢父母的情感。在春季的几个连续的主题活动中,以自然角为重点区。自然角里引发了幼儿观察、记录的兴趣,幼儿在种植、饲养过程中学会了关心、爱护小动物。6.材料投放与班级特点及当前的热点相结合。

实践证明,各类活动的开展对孩子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开学初各班老师在征求孩子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活动计划,并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准备了投放的相关材料。各班的午睡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带来的滑板车等赛车比赛、30米快跑比赛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中班的“故事宣讲团”活动使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每天的教学活动延伸课,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在边看书边讲故事,使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飞行棋比赛”、“拼图比赛”也是孩子们在合作中提高了能力。三.材料的分类和收集

1.材料的分类。

我们将投入到教学活动延伸中的材料分为三大类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成品材料以积塑、积木、穿线板、拼插板为主以及幼儿动手制作的材料。自然材料主要有石子、布、树叶、贝壳、稻草、种子、纸杯、豆类、吸管、小铁丝、毛线、木块、植物的果实、树叶等。废旧材料有各类纸盒、饮料瓶等。2.材料的收集制作。

途径一: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各类自然材料等。

途径二:教师引导收集。主要通过发挥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作用来实现。

途径三:制作。一是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如手工作品、拼图等。二是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的布制作品。如点心、纸盒建筑等。三是教师制作的各类学具、教具。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主题或领域的需要,来拟订区域目标并有针对地投放蕴涵教育目标的材料。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的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也就是指材料的“细化”。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识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同时,教师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愉快地投入活动。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程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等的幼儿可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这样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摆弄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由于我们在每一个区角考虑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兼顾个别差异,因此每到区角活动时间,我们的孩子总能在众多的区角中找到自己发挥的场地,总会在活动过程中看到他们成功喜悦的表情。随着活动开展的层层递进,孩子们的能力水平也相应提高。3.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

幼儿在活动中乐意选择灵巧、形象、能反复摆弄的材料。故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变化的一物多玩的材料,投放的数量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特点灵活而定。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的材料可以一下子都投放出来,给幼儿大量选择的机会,有的则要按照难易分批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4.活动区内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以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为例,我们将扩展幼儿数学经验的材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充足的、专门为幼儿接触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例如数字长棒、各种图形板、分类盒、数字串珠等。二是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都成为了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等的天然工具。三是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

5.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五

【摘 要】对于幼儿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储备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来说,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主题背景下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幼儿园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提倡自由,包括自由地选择,自发地进行探索,进行自主地学习等,区域材料的投放着重关注儿童差异性,需要进行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幼儿园 区域活动 《指南》 材料投放

一、前言

幼儿园生活已经是当前幼儿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段重要经历,其能够带给孩子们一段不同的时光,让孩子们在这片小小的天地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可以说是幼儿在幼儿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活动内容,在此活动中规划材料投放,让科学合理的材料投放规划更好地帮助幼儿成长,是幼儿教师所需要做的一份重要工作内容。根据《指南》的规定和要求,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需要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指南》的指导下要精心做好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设计,力争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更好地发展。

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投放开放材料

教师在选择与设计操作材料时,仅仅关注材料的新颖性、趣味性是不可取的,要做到有明确的指向,通过多种多样的玩法来让幼儿获得不同的感知。比如玻璃球材料,可以在幼儿以往的玻璃游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斜槽,这样就可以激起幼儿对于玻璃球不同运动形式的思考,进而去想办法不断改变斜槽的形状,就会出现一些拼接,这样就使得幼儿去动脑筋,调整搭建,实现结果的可控性、可变性和可探索性,深得幼儿喜欢。

三、提供时间与空间,让探索充满乐趣

在仔细阅读《指南》之后,对于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教师必须要相信幼儿,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与材料互动。一般情况下教师会认为需要为幼儿进行详细的新材料的解释才可以进行更好的应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幼儿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会对环境中的材料产生兴趣,并被它所吸引,甚至完全不需要教师的讲解。所以说,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只需要给足幼儿和投放材料的互动时间,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富有探索乐趣。

四、提高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

主题背景下所进行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园的某一个主题内容,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在进行材料投放的时候更加需要对材料进行斟酌和考虑,从而让材料的投放符合主题活动的要求。

首先,主题背景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需要注意材料难易程度的结合。虽然所有的幼儿均参加的活动是统一的,但是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能力却并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材料投放的时候要注意做好不同难易程度的混合投放,让材料的混合搭配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者实际需要进行不同材料的选择,增加幼儿选择的余地。

其次,在主题背景下所开展的幼儿园区域活动,要注重材料投放的多样性,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培养幼儿从多角度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同时也让幼儿的视野得以拓展,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的满足感。

第三,主题背景下所开展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应当具有一定的规划性,而不是将材料进行随心所欲地摆放。其摆放要具有目的性,让幼儿看到材料的摆放过程,对幼儿起到一个重要的引导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将较为容易掌握的活动材料放在幼儿较为容易看到或者寻找到的地方,再通过此材料的一些功能和方位引导幼儿进入到深层次材料的寻找和活动开发中,让幼儿在材料的运用中能够开发智力,增强兴趣。

五、注重启发式材料投放

《指南》要求教师在进行幼儿园教育的时候注重启发幼儿合理运用所投放的材料进行研究和探索,启发幼儿独自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进行材料投放的时候,可以尽量多地选用具有启发性和研究性的材料,注重较多功能性的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注重多功能性材料和单一性材料的交叉投放,从而让幼儿对材料能够进行交叉使用和学习,培养幼儿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多种材料投放的交叉性也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六、结语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看似是一个不经意的过程或者动作,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或者深意却可能对幼儿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教师要做好区域活动的材料考察和投放工作,在注重安全的基础上让幼儿在活动区域对材料进行充分运用,让幼儿在材料的运用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让材料的投放为幼儿的活动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让幼儿在舒适的环境中更好地开发材料的功能,从而达到材料应用的目的,让幼儿活动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6.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六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近年来,游戏活动越来越被幼儿园重视,纷纷开辟了游戏活动天地。但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孩子对某些游戏活动不感兴趣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投放材料不适宜,孩子不知道怎么玩等造成的。那么,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材料如何投放呢?

为了更好的开展活动区游戏,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使材料成为不说话的老师,让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我阐述以下几点看法:

(一)投放材料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宜

说起投放玩具材料,我们经常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如以小班的小小医院为例,教师提供的材料有血压器、压舌板、X光片等,幼儿只是将这些玩具摆弄但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使用。针对这一现象我对小医院的材料进行了调整,为小班幼儿提供有一定的同种数量玩具材料,要求小班孩子谦让,协商玩玩具是相当困难,这是他们年龄造成的,教师提供几个听诊器、好多针筒,才能真正满足幼儿的游戏心理。为小班幼儿的材料种类提供不需要太复杂,如提供一个洗衣机还不如多提供几只碗、锅子好。

中班幼儿认知范围逐渐扩大,在自主性游戏中虽然选择的角色有限,但已经能利用一系列相关材料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不同活动或动作贯穿起来。幼儿根据自己对“医院”生活中的种种经验,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按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

(二)投放的材料与幼儿的兴趣需要相适应

游戏材料只有通过孩子的操作、摆弄才能产生千变万化的造型。这些都是受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支配的。孩子材料感兴趣的基础上,让他们进行放射性联想,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能力。

案例一:

蛋糕店的游戏中,有一种是半成品的材料需要服务员自己制作的,刚投入时准备的蛋糕底版和各种颜色的皱纸、绒球让幼儿制作各种口味的蛋糕,孩子们将红色的皱纸做成草莓蛋糕,绿色的做成苹果蛋糕,三角形做成三明治。随着游戏的推进,孩子对游戏开始出现了“疲倦”,来蛋糕店的顾客也越来越少,于是我们觉得是新品推出的时候啦!从孩子的口中得知了一些他们最喜欢吃的蛋糕花纹,于是从孩子游戏的需要出发,我们在“百宝架”投放了花型的小夹子、水果图片,果然能力强的孩子将小夹子当作蛋糕花心;有的将小夹子当作蛋糕花边;还有的幼儿将小夹子当作蛋糕上花纹按规律排列,同时我们在材料旁还放了蜡笔“老师蜡笔用来干吗?”“你做蛋糕需要时可以用到蜡笔”,有的幼儿用蜡笔、数字卡片制作了价目表„„

(三)根据游戏的发展适时投放和更新材料

材料是游戏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必备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1.材料应根据幼儿的游戏发展及时调整 案例二:

“小舞台”中提供孩子们感兴趣的各种头饰,并以材料、道具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它给与孩子自主地选择和装扮得权力,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因为中班幼儿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一定的头饰、道具可以帮助幼儿产生形象思维,大大的提高表现力,增加表演的情趣使活动更具游戏性。还可以幼儿自己准备材料自己制作能加大他们在动手制作中的乐趣。

从小舞台的一系列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点:游戏材料应及时更新和增添以提高孩子们游戏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游戏水平;丰富他们的游戏经验。

2.根据幼儿生成的内容投放材料 案例三:

“抓小偷!你就是小偷”,一阵叫喊声打破了活动室里的宁静,“怎么回事?”,只见浩宇被孩子们推到小黑板的后面,手上还给他带了一副“手铐”(串链),其中有一位幼儿正忙着穿警服。原来浩宇站在窗边看伙伴做游戏,明磊突然发现浩宇身边的一只布熊不见了,于是他就对身边的增辉说了,增辉说:“刚才我还看见的,现在怎么就不见了呢?”其他小朋友也附和着,他们

查到最后认为:一定是浩宇偷的,因为现在只有浩宇站在那里,所以断定就是浩宇偷的。了解情况以后,我向幼儿解释那只布熊在橱的后面,同时引导孩子们“警察”抓小偷是要有证据的,否则就会冤枉好人的。从这一事件以后,幼儿对做“警察”游戏很感兴趣,他们把原来的“幼儿园”环境改变成“警察局”。根据幼儿生成的游戏,我在“百宝家”里投放一些与警察相关的警车图片、可以制作手枪的材料、警察衣服,游戏中孩子们制作了“警车”、警铃、手提电脑(用来查案子),出现与主题相关的人物:便衣警察。最近“警局”里又出一条“新闻”,警察带着“警犬”上街查案子,特别是站在“公交车”口,察看“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

(四)投放的材料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从实践中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玩娃娃家也似乎是流水线一样地完成了一天的事,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花边剪刀、压花机、吸管、海绵块、彩带、苹果包装袋和一些自然材料(瓜子壳、开心果壳、树叶、鹅卵石)等分放在“百宝架”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五)参与材料的投放,做游戏的主人

“小超市”一直是孩子游戏中的热点,买卖东西的这个过程是孩子的游戏的主要支柱。因而我们在物品投放时,根据主题的转换投放相关的材料,一开始我们卖蔬菜,随着春天各种蔬菜的热卖,我们的超市利用孩子们收集的泡沫等制作蔬菜;随着夏天的来临我们又自己制作水果篮,卖起了水果。嫣然从家里带来了橘子皮,她将橘子皮制作成“陈皮”在超市里热卖。冬天到了,孩子们带来了圣诞礼品、贺卡和手套围巾,由于幼儿参与游戏材料的收集,因此他们始终对游戏保持着新鲜感,始终能以一种激情投入游戏,而且在这种游戏环境中孩子的生活经验也在不停的丰富,有助于孩子获取各种信息。

综上所述,是我对幼儿园游戏活动材料投放的一点认识和简单看法。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教师和环境”已构成了现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游戏活动材料对幼儿的影响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当前探索和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学会利用环境和活动材料说话,创设孩子与

活动材料能相融合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自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然地学习,得到最有效的发展。

昌乐县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7.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四要素 篇七

1 关注区域材料目标性

在投放区域材料中,教师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活动的目标把握不到位,使得投放的材料与活动目标不匹配,导致幼儿通过操作后无法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如:福建省编教材中班领域上册中比较高矮的目标是“认识高矮,知道比较高矮的标准,懂得高与矮比较是相对的。”笔者发现老师用大小不同的动物卡片,给幼儿比较。教师的观点是大的动物比较高,小的动物比较矮,她们没想到孩子们把卡片平放在桌面上,所有动物的卡片都一样高,根本无法完成比较高矮的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教师投放区域材料的目标性,让材料成为无声的教师,我的做法是: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能正确读解教材,理解教材中所包含的目标,从而使投放的材料的功能与活动目标相匹配,有利于活动目标的落实。在前面提到的案例中,通过培训,教师明白了高矮目标的落实关键点在于空间的感觉,并且高矮的比较是相对,于是,老师们给孩子提供了各种高矮不同茶叶罐、竹筒、圆柱体积木等,让孩子开展搭高比赛、按高矮排序等活动,很快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其次,根据活动的目标的递进,不断调整活动材料,来完成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如:小班活动“有趣的瓶宝宝”教育目标是使幼儿在游戏中掌握“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为了逐步达到这一目标,在第一阶段教师提供了不同颜色的瓶宝宝,使幼儿学习按颜色特征分类:在第二阶段教师提供了不同颜色、大小不一的瓶宝宝,使幼儿学习按物体颜色、大小特征分类;在第三阶段教师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瓶宝宝身上贴了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使幼儿学习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排序。材料投放紧扣教育目标,层层递进,幼儿一直保持着浓浓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 提高区域材料的操作性

幼儿区域活动的过程,是幼儿自由自主地与材料相互作用,通过直接感知,进行探索并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所投放的引导性材料可用示意图的形式呈现,实现通过材料的引导使幼儿与材料之间发生互动,来提高材料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在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的同时,还提供了贴有标志的分类盒或二次分类图,这样,所提供的材料中实际上就暗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同样在粗细的排序中,教师提供的一些示意图,让幼儿根据示意图上的排列进行排序。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边观察、边思考,不断地探索,想出与同伴不同、与自己以往不同的排序方法。另一方面为孩子们准备一些低结构的材料,供幼儿自己选择。低结构性的材料是指那些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操作时的想法随意组合并可以一物多用,从而为其操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3 明确区域活动材料的层次性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所以,区域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从年齡段来区分,小班可提供有情境、游戏性、角色性为主的材料,中班提供以培养幼儿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游戏材料,而大班则可提供较复杂的操作或益智类材料。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提供材料时,既要考虑“吃不饱幼儿,又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提高。为了锻炼小班幼儿小肌肉的发展,老师们会在生活区中,投放“夹珠珠”的操作材料。为了让能力不同的孩子都能在操作过程中得到发展,我们在投放材料上下功夫:一方面可以提供夹珠珠的不同工具,如:小勺、木制筷子、竹制筷子、铁制筷子等,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夹珠珠的不同材料,如:教师自制的小纸团、小乒乓球、玻璃弹珠、小塑料珠、小钢珠等。这些材料的投放让孩子们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不同的材料,充分体现材料的层次性。

4 增强区域材料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材料才能唤起幼儿内在操作动力,才能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区域材料的趣味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可有的幼儿园角色区提供了全套仿真家具,可没过多久,孩子们渐渐厌烦了这里一成不变的摆设,这些仿真材料的单一功能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对这种单一、枯燥的游戏材料难以维持长久的兴趣。有的教师在提供区域材料时,总是选择一些实物作为操作活动材料,或是反复使用相同的材料。使得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没有新鲜感,操作材料缺乏趣味性,不能调动幼儿学习欲望和激发幼儿参与操作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增强区域材料的趣味性,材料的投放应从幼儿的特点和兴趣点出发。如:大班幼儿喜欢探究,我们可以在大班的科学区提供各种提小灯珠、电池、电线、小风扇、步骤图等,让幼儿操作如何把小灯珠变亮,如何让小风扇转起来;在玩沙活动中,意外发现幼儿对贝壳和石头感兴趣,我就在美工区增加了孩子和家长们从海边带回来的各种各样贝壳以及幼儿园装修时剩下的形态各异的鹅卵石,美工区马上热闹起来,有的孩子对贝壳和鹅卵石进行装饰、有的用贝壳和鹅卵石做印章、有的用贝壳和鹅卵石贴画,玩得开心极了。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只有把握好区域材料投放的要素,有针对性地关注材料的目标性、操作性、层次性和趣味性,才能满足幼儿区域活动的需要,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沈妤.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http://www.doc88.com/p-08965013387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3]福建省幼儿园教师用书.领域活动指导.中班上册.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1.12:134.

8.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中班区域活动 年龄特点 材料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就是通过材料与幼儿的互动来实现的。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促进幼儿主动的发展。但在实践中教师投放材料存在盲目性,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区域材料、并适时适宜的调整材料,使区域材料发挥最大有效性是教师们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二、提高材料投放有效性的策略

1.根据幼儿思维形象性的特点,投放形象、具体、易为幼儿理解的材料

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时期思维的形象性最为突出的时期。这一思维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解决问题、判断事物时,而且表现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

因此,提供具体而丰富的思维活动材料和活动空间,可保证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得到充分发挥与实现。如为了养成幼儿不乱扔纸屑的良好卫生习惯,教师在剪纸区创设了“给小熊吃薯条”的情景,在纸盒上贴张大嘴巴的小熊,让幼儿把剪下的废纸当薯条送给小熊吃。又如为巩固对10数量的理解,教师投放了形象生动的实物与数量对应的“小熊的魔法棒”材料,小熊身上的数字如果和魔法棒上星星的数量一样多的就插在一起。再如“垒高”, 在孩子把蕴含大小、颜色、高低、数概念等认知经验的竹筒垒高、排序、分类过程中,认知经验得以发展。

2.根据幼儿好运用各种感官探索的特点,投放能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的材料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探索,新奇的东西总爱伸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了解新鲜事物。

教师应投放能动用幼儿各种感官的操作材料,如投放大小、种类不同的各种锁和钥匙让幼儿在看看、摸摸、比比、开开中体验发现与成功的乐趣。又如皮筋琴、各种材质的小风铃等,幼儿边观察边用手拨、敲,边听发出的不同声音,满足了幼儿喜欢用各种感官探索的欲望。还可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幼儿观察、思考,促进幼儿的探索学习。如教师提供了各种不同材质,形状、大小的吹泡泡工具,先让幼儿摸摸、看看、猜猜,各种材料吹出的泡泡形状是否一样,再让幼儿在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泡泡的秘密。

3.根据幼儿具有初步合群感的特点,投放具有互动性的材料并创设互动的环境

四五岁的幼儿初步了解了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具有了最初的合群感。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

我们应在活动中创设交流、互动的环境支持幼儿探索学习。首先,是材料的互动性。提供可让幼儿更多交流、互动的操作材料,如必须要两人配合玩的乌龟爬行,前后拉两根绳子太用力或不用力乌龟都不会动。在语言区中投放比人数少的木偶,幼儿扮演角色就必须在材料不够的情况下学会轮流游戏和等待。材料的互动性,满足了幼儿与同伴一起玩的愿望,培养了初步的交往规则和技能。

其次,是引导幼儿间的互动。每个幼儿的经验不同,因此他们的学习探索过程也不同,可引导幼儿在交流互动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如在操作区中学习打结的技能做塑料袋裙,有些幼儿看着打结示意图不断地尝试打结却一直不能成功,有的已能熟练打结,老师可以引导会的幼儿讲解操作方法,教会其他幼儿。

4.根据幼儿容易知难而退的特点,投放能支持、指导幼儿自我学习的材料

中班幼儿常会选择一些难度小、易于操作、自己较熟悉的材料进行操作。对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新材料,常会知难而退。

教师应创设一个能时时指导幼儿操作的环境条件,支持幼儿探索学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如科学区中旋转水车的制作,幼儿常在制作方法、步骤上遇到困难,教师可将旋转水车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拍成照片张贴在科学区内,并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幼儿在图示的指导下学习制作,可提高幼儿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的办法还适用于美工区的折纸、剪纸,其它的小制作等,效果很好。

5.据幼儿理解能力逐渐增强的特点,投放蕴含了初浅的数量、空间、事物关系的材料

中班幼儿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但对理解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和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有难度。

教师可提供相应材料,将这些事物的关系融入到具体实物的观察、操作中,便于幼儿更好的理解。如蝌蚪和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可让幼儿先饲养、观察、记录再通过排演变过程的图片来让幼儿掌握。又如为巩固对粗细的认识,让幼儿找出与小圆洞相对应粗细的积木插入排序,在不断的看、摸和比较中,幼儿对粗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中班孩子对相反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就投放有相反实物图案的拼图,让幼儿拼好图后去观察拼图中相反的意义,能更容易掌握相反词的含义。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教师和环境”已构成了现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活动材料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幼教工作者要创设与幼儿发展相融合、相适应的环境。提供有效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自然地学习,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萍编.幼儿区角活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8.

[2]秦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初探.学前教育,2006,(3).

9.主题背景下中班区域材料的投放3 篇九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它将教育目标渗透与教育内容中,将教育内容分成若干个区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中,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材料,自主操作、实践,从而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中介、桥梁。活动的发展目标、活动内容以及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都蕴含在所提供的材料中。幼儿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以及概括自己的经验而实现的,这一点,中班的幼儿也不例外,他们的认知经验大多是通过摆弄玩具、材料,在自身的操作中获得的。所以,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尤为重要。本学期,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和需要,提供适合中班年龄特点的具有游戏性的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

一、投放生活化的区域材料

中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对事物理解力逐渐增强。中班幼儿不仅仅对角色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也像大班幼儿一样,开始对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材料感兴趣。因此根据幼儿需求与身心发展特点,为幼儿创设一个主题背景下贴近生活的区域环境。

主题《在马路边》我们请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汽车,创设了一个停车场。幼儿扮演管理员的角色,将车根据车牌号停放到指定区域,并统计出一号区有几辆,二号区有几辆。孩子们在玩的同时,尝试着运用统计的方法记录车辆,从中了解了数字的实际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结合区域的创设也实现了主题目标的达成。主题《在马路边》的目标中指出:“了解生活中的标记,并体验与人类的关系”。于是,我们在教室中投放了交通棋。首先,孩子们需要把老师制作的棋牌从1到10的顺序排列好;随后,按照图示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交通标记。交通棋的投放,使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每个标记的意思,并且了解了数的正排序。

一、投放互动的区域材料。

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该是教室的每一个区域的创设意念与孩子们的发展过程环环环相扣。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限制在一个区域的操作材料,幼儿将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相应的动态性的互动,就不能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种经验的积累。基于这一点,我们将主题下的一个点放大,体现在每个区域中,使区域之间有了联系。

主题《秋天里》我们就将瓢虫这个很小的点放大。在美工区,孩子们不只是按照瓢虫的分解图示剪剪贴贴制做瓢虫,还可以在瓢虫身上贴上老师准备的数字(1——10),然后在背景图上找到相应的家。整个过程看似是一个美工区的游戏活动,但是设计了很多数方面的内容。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还可以根据瓢虫身上的点数进行益虫害虫的分类。

可见,多层次、多递进性的多元操作材料才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使孩子

和环境,和材料互动起来了,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又自主。

三、投放多层次的区域材料

在区域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新鲜感,乐于动手动脑,提高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因此,主题内容的层次性以及材料提供的层次性,完全影响幼儿对知识的接受及学习的效率。我们在平时的材料提供前,先将主题相关的内容分层,然后再提供相应的材料。

在“秋天”主题中,我们先将这个主题的内容分为:“秋天的树”、“秋天的蔬果”、“秋天的花”、“螃蟹肥了”四个小主题。而每个小主题又包括多种形式的操作,提供的材料也考虑综合性。

《纲要》指出:“要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那么,作为教师应及时观察、分析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根据幼儿个体发展差异,为幼儿投放、提供多层次的材料,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通过实践,我们得知,在区域活动中按主题提供主题材料,会使区域材料提供的目的性更强,有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及经验的积累。创设游戏性的环境,投放游戏性的材料附和孩子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10.数学教学中操作材料的有效投放 篇十

----谈数学教学中教学资料的运用策略

尖山新区中心幼儿园 金巧华

幼儿园数学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幼儿学习数学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投放数学操作资料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投放具有动态性的材料

首先,不同年龄的幼儿发展水平不同,相同年龄的幼儿发展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注重两头,即发展较好或较弱的幼儿,而视中间的那一部分幼儿.为了真正做到因村施教, 教师按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种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速度选择,逐步达到发展目标。对于同一目标内容,材料的难度也应有层次差异。特别是帮助中等偏弱的幼儿获得成功。

其次,我们还提倡让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更新材料,并按实际需要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搜集适合本阶段学习目标的各种材料。让幼儿参与投放材料,既能巩固幼儿的数学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投放具有美感的材料

提供富有美感的材料能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具体、有趣,使幼儿愿意走近数学、喜欢数学,在数学王国中流恋忘返。如:水、沙、石子、树叶、果子、豆子、绳子等无不渗透着美的意味,幼儿在摆弄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数学经验。更能尽情地“玩”,较少有顾虑,更有利于积极探索。然而,材料的投放要尽量考虑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如,幼儿会将三个内切的圆想象为气球、肥皂泡、贝壳、孔雀羽毛、弹簧、面包、井、海螺等。,这些图像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极好材料,它使数学变得形象、有趣。

三、投放具有科学性的材料

自制的测量工具所存在的较大误差及所选择的测量物没有固定的重量,就直接影响了幼儿探索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准确性。幼儿需要借助具体的物体来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支持思维的探索,因此,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应便于幼儿尝试、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操作材料既应满足幼儿科学探究的需求,更应成为科学探究的有力工具。、四、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

过分强调“引起兴趣”,可能把幼儿引向消极地感受学习材料。因此,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材料应该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思维,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获得和谐统一,避免为求形式而弱化本质的错误倾向。

五、投放具有趣味性的材料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色彩鲜艳、可以变化的事物较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我们在完成某一教育目标时设计、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同,充分多样,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满足幼儿反复练习操作的需要。如幼儿玩“摇摇盒”做加法的过程就充满趣味性,因为摇出的数字各不相同,所以幼儿能饶有兴趣地做自己摇出的题。又如,为了增强加减法练习的趣味性,我们根据幼儿喜爱拼板游戏的特点,设计了难度不同的智力拼板,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玩耍中得到了发展,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六、投放体现自主性的材料

相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们更应注意幼儿思维发展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培养。数学活动中要多为幼儿提供投放不同花样、不同类型的操作材料,并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如;投放了可以表示方向的骰子、瓶盖、双面纽扣等。让幼儿在对各种材料操作后能按自己的意愿编题、充分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发挥了其主动性,思维非常活跃。

11.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篇十一

【关键词】区域活动 材料投放 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06-01

区域活动中合理的材料投放能提升幼儿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判断材料的价值标准是看它是否能为幼儿提供经验。本文主要从材料特点的角度提出实现材料投放适宜性的建议。

一、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区域材料投放要尽可能地做到种类丰富,多種多样的材料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一方面能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丰富的材料可以使得幼儿的区域活动顺利开展,不至于由于材料匮乏打消或降低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同时,材料丰富性并不意味着种类越多越好,要做到适度性,过多反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造成幼儿草草对待对每种材料,不能充分挖掘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此外也要注意材料投放的数量,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投放,比如小班的幼儿大多是平行游戏或独自游戏,因此要尽可能做到材料人守一份,例如积木区:

【案例】

角色扮演区,明明和乐乐兴致勃勃地玩起了过家家的游戏,两人分别演起了爸爸和妈妈,乐乐问下班刚回到家的明明,“要吃些什么”“蛋炒饭”明明说。之后乐乐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鸡蛋,对明明说,“要不你换个别的吧,家里没有鸡蛋了”,“那就土豆丝炒饭吧”。乐乐又去找土豆,结果土豆也没有,失望地对明明说,“我没有找到土豆,要不你再换个别的吧”“那你看看有萝卜没”明明说。最后两个小朋友只能失望的离开角色区去其它的区域。笔者看到这一现象后便去角色区观察了一番,结果看到角色区厨房的篮子里只有黄瓜和西红柿。

此案例可以明显地看出区域材料的丰富性对幼儿学习主体性的影响,材料匮乏严重阻碍了幼儿角色活动进行,无形中也限制了幼儿的发展。

区域材料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这和幼儿间发展的差异性是相适应的,各年龄段幼儿有各自的一般身心发展特点,同时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的不同使得其在认知水平、动作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照顾到所有幼儿的发展,区域材料要体现出层次性,做到材料不一,难度不一。比如,在益智区内,为了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所投放的材料要尽可能使得幼儿按照多种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材料的颜色和形状等,那么就可以满足能力不同的幼儿的需要。

二、材料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对幼儿来讲,“生活就是学习”,生活性可以从两方面谈起,一方面,所投放的材料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秉承生活化的原则,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材料让幼儿有一种熟悉感,可以激起幼儿的兴趣,被幼儿理解和接受。2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在生活中挖掘区域活动的素材,美国教育家杜威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都主张幼儿教育的生活化。

此外投放的材料要能够符合儿童的兴趣点,激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看到材料就有一种想要玩想要操作的冲动。通常情况下,过于陌生和简单的材料都会使幼儿止步不前,那么材料也就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摆设,对幼儿的发展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把握好“度”的问题,在区角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从整体上去把握幼儿的兴趣点,以此投放符合幼儿兴趣的材料。教师指导过程中启发性的提问在激起幼儿的兴趣上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材料的可操作性和情境性

皮亚杰主张幼儿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操作物品材料以及在与他人的社会性交往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3与此相适应,区域材料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幼儿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以“摸摸碰碰”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因此材料的摆放位置要能使幼儿触手可及。笔者通过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可以证实这一点,比如,在语言区中,教师在墙上挂了几幅童真漂亮的图画,刚开始,幼儿用手指指点点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到两天功夫幼儿便失去了兴趣。后来经过反思教师将大幅图画做成了精美的小卡片,还可以做成图书,凡是进入语言区的孩子们都兴致勃勃的参与进来,还对卡片爱不释手。

此外区域活动材料要注意一定的情境性,即对材料进行适度加工后再进行投放,区域活动是指幼儿进入到某一区角后能借助相关材料联想到相关的活动,从而开展三两合作的小组活动或者集体活动,并非只是幼儿单独通过操作材料获得相关经验。4因此每一区域活动所投放材料要尽可能避免相互间的孤立性和割裂性,以便帮助幼儿联想到相关情境,从而顺利开展活动。相关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在故事角中,教师将故事书中普遍谈及的动物角色大象、猫头鹰等做成了头饰,并非以卡片的形式投放,所投放的材料符合故事情境,这可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感性认识,同时能帮助幼儿开展相应的故事表演,使幼儿对故事的印象更加深刻,这可以看出带有一定情境性的材料可以提升幼儿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四、材料的目标性和低结构性

区域材料万不可盲目投放,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促进其发展的程度如何以及以怎样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心中有数,对材料有基本的预设,以便能够及时变换调整材料,实现对幼儿的目标性发展。此外,部分区域则要求材料的低结构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低结构的材料有操作性强、简单、可替代性等优点,这种材料能提升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地去摆弄和摸索。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时,要能从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可操作性和情境性、目标性和低结构性等几方面加以考虑,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进行材料投放,实现材料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强幼儿在区域中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沙璐璐.浅谈《指南》背景下的区域活动[J].科技信息2013(2)

[2]李季湄、冯晓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6)

[3]李群.浅谈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J].中国校外教育2012(6)

作者简介:

12.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十二

一、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发现、思考

学龄前儿童在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指引下, 通过感知、操作、思考和交流, 探索、发现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不是在“听科学”, 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 而是主动地探索科学。所以操作的材料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我们不能忽视材料的引导性。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五花八门, 对操作没有任何意义, 对幼儿的探究就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我们班的科学区域里投放的材料都是根据我班幼儿实际能力准备的, 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实材料的引导性, 不在教师的语言和帮助, 而是材料给孩子一个指引方向, 所以活动中准备与结果相关的材料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更好地探索、发现、思考。科学活动中, 幼儿可以在教师投放的提示卡中探索、发现、思考。这个提示卡就是教师准备的引导性材料。在整个操作的活动中幼儿自主操作, 基本不需要教师提示, 如果幼儿遇到困难教师可适当提醒。但这些起着重要引导性作用的材料教师要因人而异, 掌握本班幼儿已有的水平, 有针对性地投放, 并考虑怎样让幼儿将这些半成品变成成品。所以说活动中教师准备的提示卡或示意图等操作材料是起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的。在区域投放材料时一定要投放和实验或活动相关的提示卡。如《会变得水》中我班提供的提示卡片上, 有几组不同的图案。幼儿根据提示卡片上的图, 知道自己做到了哪一步, 用了哪些材料。教师也可以从提示卡片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操作。有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做不完, 可以下次接着做实验, 从提示卡上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做到哪一步。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耐性, 做事要有头有尾。

二、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有趣的, 有可操作性的材料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只有提供有趣的, 并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的教玩具和可操作性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我发现《斜坡上的发现》科学小实验, 孩子们很感兴趣。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我为他们提供了不同材料, 不同形状的物体, 让他们自由地玩。大家开始动手了, 他们把所有的材料一一放在斜坡上, 结果是圆柱形和球状的物体可以从坡上滚下。我增加了难度, 如果让相同的物体从两个高度不同的斜坡上滚下, 谁快?大家讨论了半天, 开始动手。虽然有的幼儿完成得不是很好, 但是孩子的探索欲很强, 对活动很感兴趣。

三、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特点

首先科学区域活动具有层次性。在操作活动中,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材料前先思考后投入的材料。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 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 让活动更具有层次性。如活动《斜坡上的发现》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游戏成功后, 教师可层层递进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不同高度的斜坡, 用两个一样的物体同时下滑, 哪个球先从斜坡上滑下来?这对孩子又是一次提高, 又是一次挑战。其次, 科学区域活动具有针对性, 可以让复杂的原理简单化。在活动进行的同时他可以弥补集体活动中的不足, 使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所以要针对特点投放材料。在活动小实验《发光的电灯》一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地安装电池, 让电池和线连接灯泡就亮了。大家在一起讨论还有什么要安装电池, 汽车、钟、手电筒, 大家议论着。好我们来说说钟, 钟分为机械钟、电子钟。我第二天带来了手表, 大家观察了几天。一天孩子们问我为什么有手表不动了, 是没有电了吗?是的, 那是电子钟, 它没有电池了。你能帮它安装电池吗?几个孩子开始忙碌起来, 有的表开始动了, 有的还是没有动。我解释了正负极后他们又一次的试验, 终于手表又开始走了。孩子们开心极了, 在游戏的同时学会了区分正负极, 不仅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把一个高难度的活动通过操作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从这个活动来看幼儿更大程度的发挥自主探索, 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 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并以此为依据, 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再次, 科学区域活动具有生活性。班上科学角里的小磁铁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 我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物品:有木制的, 有铁的, 有塑料的。游戏时大家还会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里去寻找哪些东西是铁做的。幼儿可以自由探索, 快乐尝试。在为孩子提供的材料上我们也使用了日常的物品。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制作操作的用品, 如:钓鱼的杆子, 是筷子做的。大家搜集来的不同材料的纸张:报纸、卫生纸、油面纸、皱纹纸等。这些都来源于生活, 让我们的科学区域活动更生活化。但在制作一些材料的同时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如:易拉罐, 钩子, 铁丝等坚硬的物品。制作时, 不但要清洁彻底, 而且要用彩色的绳子或材料将其包裹起来进行装饰, 又安全又美观。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13.幼儿园美工区投放材料层次及种类 篇十三

美工区在活动内容上包括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即绘画、手工和欣赏。那么材料的投放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1.各年龄段幼儿的绘画基本技能和工具材料

小班:小班幼儿常把绘画当作游戏,在区域活动中更不能在技能上有过高的要求,要让幼儿在自己涂鸦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和材料,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尽量用软笔、棉签棒、各种拓印材料等丰富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想象。尽量不要用硬笔,以免对幼儿少造成伤害。

中班:中班幼儿已经能够画出较有力度而且平稳的线条,掌握了用各种图形表达简单物体的绘画技能。这时在区域内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风景、动物和人物的正面及侧面等组合物体的画,供有兴趣的幼儿临摹。中班的幼儿已基本会用蜡笔均匀涂色、清晰地勾轮廓线、小面积涂色等。

大班:大班幼儿已能观察到物体的细节部分,并能把所见、所闻表现在画面中。所以大班幼儿掌握蜡笔、水彩笔、毛笔等不同工具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有目的地选用和制造多种表现形式。如:涂蜡法、粘彩法、刻划法、喷水法等。

2.各年龄段幼儿的手工的基本技能和工具材料(1)泥工

小班:小班幼儿在美工区的泥工活动中主要是认识泥工的简单工具和材料,通过自己的操作感知泥是柔软的、可塑的。小班幼儿泥工活动的主要技能要求有以下几种:团圆、搓长、压扁等。美工区的泥工材料要软硬适中,另外,还可以在区域中投放一些陶泥、各色橡皮泥(彩泥的颜色不宜过多)、面团等。

中班:中班幼儿已基本学会使用:捏、挖、嵌接等方法以使儿童作品形象更生动、真实,也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辅助材料表现出简单的情节,因此区域中要多投放一些颜料、豆类、木棒、瓶盖等可供幼儿使用或创造的辅助性材料。

大班: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泥工活动,已能运用辅助工具和材料细致、生动地表现物体的特征和细节。这时要给他们多提供一些泥工工具、模具和更多的可供幼儿想象的半成品材料,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2)纸工 小班幼儿在区域中的纸工活动主要是玩纸、撕纸和粘贴。小班幼儿喜爱玩纸和撕纸,区域内可事先准备一些颜色各异、质地不同的纸让他们撕着玩,在玩纸、撕纸的过程中体验纸的不同特性,发现各种形状的变化,并初步撕出一些简单的形状。如“蘑菇”“球”“太阳”“饼干”等。还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仅需要对边折、对角折的狗头、牛头等折纸的示意图。简单的图形粘贴画和轮廓清晰可以用手撕的图形。

中班幼儿在纸工活动中基本技能已有了明显的进步,纸工技能包括折纸、剪纸、撕纸、粘贴。在为中班幼儿准备纸工材料时要充分考虑他们各方面技能的发展,为他们提供难易适当的材料。

A 折纸的技能:集中一角折、四角向中心折、双正方形、双三角形 B 粘贴的技能:几何图形粘贴、自然物粘贴 C 剪纸的技能:按轮廓线剪、目测剪

在区域中投放的剪刀一定是圆头的安全剪刀,还可提供能剪出各种花边的花边剪刀,既满足各种需要,又增加活动兴趣。

大班:大班幼儿的纸工技能较之中班更为复杂,有菱形折、组合折、折叠撕(剪)。

A 折纸的技能:菱形折、组合折 B 撕纸的技能:折叠撕 C 剪纸的技能:折叠剪

另外,到大班幼儿在纸工活动更丰富,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像在绘画和泥工材料中提到的辅助材料都可以运用到纸工中。

3.各年龄段幼儿的欣赏材料

小、中班:小、中班幼儿主要提供一些他们能理解的美术作品、自然景物、节日装饰、环境布置等,也可欣赏周围环境中的自然景色或涂片等。

14.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篇十四

制作意图:区域活动是发挥孩子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区域活动中,孩子可以自由地游戏,选择自己喜欢的。所以在教师应该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及实际情况,投放相应的玩具。

教育价值:通过区域活动,让孩子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发展。

1、辫辫子:

三种不同的辫辫子,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

2、穿线板:利用鞋带和泥工板自制的。

3、找鱼鳞(可放于语言区)材料:彩色泡末板、可乐瓶子

制作方法:将彩色泡末板剪成小鱼的形状并在鱼尾巴上贴上字卡,将可乐瓶子剪成一块块的“鱼鳞”也在上面贴上字卡。

玩法:根据鱼上的字卡找相应的贴有该字卡的鱼鳞来插上。

15.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 篇十五

一、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

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目标可以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当幼儿一旦进入教师所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就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例如,平时我们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就为幼儿提供了有趣的、直观形象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关于沉浮的小实验材料,幼儿将纸片、木块、铁片、塑料玩具等放入水中观察并发现铁片是最快沉到水底的,木块和塑料玩具是浮在水面上的,而纸片先是浮在水面上,然后慢慢地沉到水底去了。通过操作观察,幼儿发现了很多问题:为什么纸片先是浮在水面上,然后再沉入水底?为什么铁片最快沉下去?为什么木块和塑料玩具不会沉下去呢?有了问题幼儿就会继续实验、观察、探索,通过实践,幼儿逐渐有了探索科学的兴趣。所以,在投放区域材料时要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

二、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

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是,投放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但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材料投放时,就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和小朋友一起散步,观察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春天时,幼儿会被各种发芽的植物所吸引,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种子,并和幼儿一起种种子,制作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在美工区让幼儿发挥想象用种子粘贴各种美丽的图案,用皱纸做柳条等。在生活区,幼儿还可以用勺子舀种子,用筷子夹种子。夏天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石头也“来到”了教室。在美工区,小石头成了幼儿特殊的画纸,一幅幅石头画就此诞生了。在音乐区,小石头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在建构区,幼儿尝试着搭建石头城堡、石头小桥等有趣的东西。秋天,每天散步后幼儿的手上都会有很多落叶,于是老师引导幼儿用这些小树叶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科学区,将树叶塑封做成标本,供幼儿认识各种树叶,还可以做成书签。美工区,树叶成了百变金刚,变成了小金鱼、蝴蝶,等等,他们还将树叶的轮廓拓印下来,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语言区,幼儿把自己在美工区的贴画,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人百听不厌。表演区,幼儿还把树叶顶在头上做帽子,把树叶串在一起做裙子,等等。这样,把幼儿的兴趣带到了教室,带进了幼儿的生活、学习之中。

三、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

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之前要观察幼儿,分析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材料所呈现的梯度是否适合幼儿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层次,以尽可能地考虑幼儿的发展程度。

例如:在生活区,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豆子、勺子和玻璃碗,让他们将豆子舀进玻璃碗中,要求相对较低;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豆子、筷子和碗,让他们将豆子夹入碗中,或增加难度用筷子把豆子夹入瓶中,还可以更换豆子的大小和瓶子的口径大小来变换难度的大小。这样,区域的材料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在自身适合的环境中逐渐提高。

不断对原有材料进行抽取或添加,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在材料投放中,对原有材料进行部分抽取或添加,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也是对幼儿的一个新挑战,而且意味着有新的任务吸引幼儿。在数学区投放的纽扣分类材料中,原本只是请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和数数。随着幼儿兴趣的减弱,教师在此材料中添加了一份记录表,请幼儿将每次抓出的纽扣在记录表中按颜色分别记录数量。记录表的添加增强了该材料的可操作性,提高了任务的难度,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使幼儿直接、及时地看到自己在操作材料时的成果,给幼儿产生成就感。在数学区投放的扑克牌材料中,在原来的完成整理扑克、清点每个大小牌的张数的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随意抽取一张或几张牌,引导幼儿发现少了一张或几张牌,并自己想办法添补完整(可以自制)。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且更好地利用了原有材料,对原有材料的玩法进行了创新,给幼儿带来了新的体验及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适宜的相关材料

主题活动的进行是以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区域活动是与集体活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

另外,投放的材料还要有探索性。探索性的材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和简单的重复训练,而是幼儿积极动手与动脑的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必须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发与支持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与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如,在科学区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瓶盖,配合瓶盖投放了记录表(分类记录盖子数量)、记录瓶(在瓶子记录与瓶子相吻合的盖子数量)。投放时,教师并没有讲解,只是提醒幼儿瓶盖有很多种玩法,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自己想想怎么玩,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瓶盖的玩法。幼儿看到记录表,结合以前的经验积累,慢慢地就发现了记录表的用途;幼儿看到瓶子立刻动手选择适合的瓶盖,渐渐的,他们也了解了瓶子上的记录表的用途。此外,幼儿还发现了瓶盖可以向上叠高,可以根据颜色组合图案,等等。从中我们也发现了幼儿巨大的探索潜能。

五、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

各个区域活动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材料之间的组合、使用。例如:在《时装秀》活动中,教师先在美工区投放了许多彩色广告宣传纸,幼儿将广告宣传纸裁剪,卷成一个个纸圈,用线将纸圈串成一串串很漂亮的项链或者手链,并将它们使用在自己制作的时装上作为装饰品。然后,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记录表与水彩笔,引导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彩色项链”进行比较长短、记录纸圈排列的顺序及颜色分类等活动,这样,区域之间的材料便能很好地组合、使用了。

上一篇:公司野外拓展训练下一篇:乡土情结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