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精选12篇)
1.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一
版图版画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操作方便、功能强大等优势备受教师青睐,导致传统地理教学手段的版图版画教学逐步丧失其原有的地位。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几所中学进行研究,发现版图版画教学使用频率低、教师绘图基本能力降低等问题,并对版图版画在教学丧失地位的原因进行了解析。为了继续发挥版图版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优势,要求转变教师观念、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挖掘版图版画教学的潜力,将版图版画应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综合素养。
关键词:版图版画;地理;中学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版图版画教学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它对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加深课堂印象、强化记忆等方面有着显著作用。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版图版画技能逐步丧失。那么,传统的版图版画教学真的不再重要了吗?著名地理学家卢村禾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说:“地理教师除必要的学术功底外,应该有三大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地图基本功和版图基本功”[1]。可见版图版画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同样也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工具。它启迪学生思维,扩大学生视野,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版图版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但需要老师的营造,还需要学生的配合,而形象、准确的版图版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学生须熟知七大洲的轮廓,若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效果当然不如看到老师亲自绘制七大洲的轮廓产生的印象深刻。教师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各大洲,并在黑板上一一展示,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绘制,课堂气氛活跃,对于记忆知识点有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2.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使用版图版画开展教学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当教师在描述某个地理空间范围时,如果只用十几秒的时间在黑板上快速成图,而且科学、形象与准确,学生的目光必然被版图版画所吸引,增强学生对讲述内容的浓厚兴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这一做法可使地理教学中信息源呈现出单一性,使学生的注意心理呈稳定状态,为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创造条件;同时,教学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版图版画教学有利于学生地理表象的形成[2],因此,在使用版图版画教学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3.培养学生借图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地图作为“地理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教具”,具有信息量大、直观明了的特征。“没有地图的教学不是真正的地理课”,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突出特点[3]。换言之,将地图中所表达的内容读通、读懂并画好,学好地理也就不成问题。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利用版图版画简单几笔将地理事物呈现于黑板上,复杂事物简单化,重点突出,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图中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特征,总结分布规律及联系,反复进行多次训练后,使得学生读图画图、分析图及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版图版画能够快速地将地理事物的特点表达出来,也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授课风格,有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
二、版图版画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对湖南省耒阳市广湘中学、浏阳市荷花中学、衡阳市第十五中学、衡阳县第四中学和长沙市稻田中学的初一、初二及高一的学生发放问卷200份,教师问卷45份。其中,学生问卷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98.5%;教师问卷回收44份,有效问卷41份,有效率93.2%。1.教师版图版画制约因素多,教学使用比例低在调查学校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版图版画仅为27.0%,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却达到73.0%。主要原因有:(1)教师对版图版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知不高。教师认为地理课堂中使用版图版画教学非常有必要、有必要和没必要的分别占36.8%、55.9%和7.3%。(2)教师年龄也是影响版图版画使用率的一个原因。调查发现,教龄偏小的年轻地理教师青睐于使用多媒体教学。(3)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在调查学校内,除了衡阳县第四中学多媒体设备缺失,没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其他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均较为完善。因此,大多教师首选多媒体教学。2.教师绘图基本功缺乏锻炼,应用水平不高在调查中发现地理教师绘图基本表现出非常熟练、比较熟练和不熟练的分别占15.0%、37.0%和48.0%。分析原因,大概有三点:(1)大部分教师在版图版画上积累与练习较少,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调查发现,只有31.8%的地理教师会在课余的时间主动练习版图版画,而68.2%的地理教师都没有在课余主动练习版图版画。表明大部分教师在版图版画的练习上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状态。(2)教师绘画功底薄弱,应用能力差。调查发现,有20位教师认为绘画内容不精准、不形象是其使用版图版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绘画能力的强弱同样影响着教师绘图能力的高低。(3)学生的反馈让教师放弃传统版图版画教学。除教师自身的原因之外,学生对于版图版画教学的感受也影响着教师。调查发现,对地理教师采用版图版画教学非常感兴趣、感兴趣、感觉一般和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分别为20.3%、32.5%、38.1%和9.1%。学生的反应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催化剂,感兴趣的学生不多,教师在心理上也受影响,缺少练习的动力,使绘画技能得不到很好的提升。3.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兴起,对版图版画教学产生冲击调查中发现,73.1%的学生更喜欢地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有26.9%的学生更喜欢教师采用版图版画教学。教师中73.7%偶尔在地理课堂上使用版图版画教学,大多靠多媒体进行教学,只有26.3%的教师总是使用版图版画教学。虽然多媒体教学从20世纪90年代才在我国开始应用,至今历史并不长,但以其特有的立体感、直观感和形象性、科学性在地理教学中展现出了独有的魅力[7]。不仅丰富了地理教学方法,还对教学过程起到了优化组合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三点优势:第一,启发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而多媒体教学与版图版画教学相比,具有丰富性与动态性,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问题,提供便于探究的环境,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创设启发性的情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这样,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直观的图像了解景象差异的内在原因,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第二,拓宽知识面,提高课堂容量。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许多知识点往往不单独存在,而是和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在教师讲解时,单单靠口头讲述和版图版画的勾勒来讲解书本上的知识会使学生难以理解,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版图版画教学在这一方面的不足,一方面给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教学容量。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要求,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4]。这就表明,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多媒体教学能够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和编辑录像、VCD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播放,能够配以文字、旁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5]。如:湘教版地理选修教材三———旅游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旅游资源类型和景观欣赏方法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庐山、黄山、泰山、张家界武陵源群峰、黄果树瀑布、苏州园林、紫禁城、西安兵马俑等;在学习中国名景欣赏时,通过介绍我国的名山、溶洞、石窟以及世界遗产,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科学利用版图版画教学
1.转变教师观念,认识版图版画的优势
很多教师之所以不擅长使用版图版画教学,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究其根本,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观念有误,对版图版画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全面,存在“版图版画作用不大”、“有多媒体教学就行了”的片面看法[6]。这一观点也可从教师版的调查问卷中看出:在回答“您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还会使用版图版画教学吗”一题时,选择偶尔使用、经常使用和不用的教师分别占70.7%、19.5%和9.8%。尽管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点,但也隐藏着一些不足。一些粗糙的多媒体仅仅是文字载体的转移或者板书的替代品,那么也未必优越于传统的版图版画教学效果。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定不是单一的,版图版画教学在课堂上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让自己在教学中认识、领悟版图版画能力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从而提高版图版画教学的利用效率与质量。
2.提高教师绘图能力,增强版图版画的教学效果
版图版画的质量是战胜多媒体效果的重要因素,科学、美观能让学生瞬间集中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版图版画教学的质量决定于教师的绘画功底,而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换言之,只有教师自身的绘画功底扎实了,课堂上使用版图版画教学的次数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各种教学资料去学习如何绘画,多加练习。从最初的模仿,到后来加入自己的想法稍作改动,直至最后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理解,独立设计及绘画出内容。另一方面,地理教研组和学校可不定期抽查教师上课时使用版图版画教学的情况,或询问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举行与版图版画有关的比赛,激励教师在版图版画方面多下功夫,提升自信心。高质量的版图版画更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综合能力。
3.因课制宜,充分发挥版图版画的优势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版图版画也不例外,如:版图版画不能以声像效果展示出来,在创设直观生动的课堂情境上以及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上有局限性[7];版图版画呈现出的图文资料有限;不能够模拟演示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样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已被绝大多数地理教师接受并广泛运用,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如:素材罗列过多,冲淡教学主题;呈现的时间短,强化记忆不够。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其更为潜在地影响了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和理解力的培养;在多次使用后,比版图版画更容易使学生视觉疲劳,产生负面的教学影响[8]。所以,在教学内容各异的地理课堂上,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应该将两者优点相结合,尽量避免不足。对于较为简单几笔即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发展变化的教学内容,就可采取版图版画教学;对于需要动态演示的内容,则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必须服从于内容,要从教学效果出发,灵活运用,千万不可形式化、模式化,真正做到科学有效地利用教学方法[9]。
参考文献
[1]吴兆均.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2]崔瑞婧,张建国.版图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4,(30).
[3]崔凤春.高中地理教学中板图板画和电教媒体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张士伦.地图的现代演变对地理教学的作用与影响[J].钦州学院学报,2008,14(3).
[5]崔文静.浅谈高中地理中的版图版画教学[J].才智,2015(24).
[6]贺灿煌,陈佳慧.优化组合教学媒体、提升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J].大观周刊,2012(39).
[7]刘鹏生,真.多媒体课件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8(35).
[8]翁成福,马锐.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0).
[9]李建成.新课程下地理版图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5).
2.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二
一、以图导课,增强直观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地理教学我们也应遵循这一规律。例如,在讲《中国的地形》一章时,导课时我就用地图展示了气势磅礴的青藏高原(堪称世界的屋脊),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辽阔富饶的内蒙古大草原,号称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辽东丘陵和地势险峻的天山等。通过这几幅实物地图的展示,学生头脑中留下了非常直观的地形景象,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感叹“我国地形这么复杂多样”,另有一位学生则赞叹到“江山如此多娇”。我接着总结:“是的,我们的江山是非常秀美的,我国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地形的概况。”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中国地形的直观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以图释图,转变思维方式
思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的一个中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教材中有一些复杂而抽象的地图,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时,大部分中学生感觉比较困难,如果我们的地理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那么肯定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讲授《时区和日界线图》时,可让学生做例题:莫斯科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精彩的中俄篮球比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钟?大部分学生一看见有关时区的问题就发懵,要是能跨学科转换,改变思维方式,把这种地图化繁为简,用数轴表示,0时区中心,东时区为正数在标有数轴方向的一端,西时区为负数在相反的一端,再明确两个地点所属时区,然后转化为相应的整数,这道实际应用题很快变成了整数内的简单加减法。莫斯科在东三区的时间标3,北京在东八区的时间标8,数轴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为时差(8-3=5),已知左边求右边加上时差,相反减时差(下午3点用24时记为15点15+5=20),这道题答案为晚上8点。又如,例题:家住广州的一位同学,要给在纽约某研究所访问的父亲打电话,要电话到研究所办公室的时间,选择在广州中午2点,这合适吗?为什么?同样如法炮制。这样做情趣盎然,既攻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绘图小结,简明扼要
填图、绘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不少学生却视为地理学习的一大难点。教师如果能在授新课后绘图小结,把所学内容落实到地图上,并指导学生填图,绘制直观、简明的地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攻破难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如在总结《中国地形》一章时,我就绘制了一幅中国轮廓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填上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山脉等。这样不仅起到了小节的作用,还为学生做了绘图的表率,学生也跟着模仿,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地图能获取信息,也容纳很多信息。地图是信息的载体,把一节课的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就实现了知识由繁化简的过程。
四、使用多媒体,方便地图教学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CAI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地图使用频率高而且变化大,使用CAI地图切换非常方便,只须鼠标轻轻一点,所需地图就映入眼帘,课堂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比如《中国地形概况》一章,我用了17张地图,就把中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山脉展现得很清晰。倘若按传统教学,光变换教学挂图,就浪费半节课时间,更何况有的学校还没有教学挂图。CAI的另一优点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和“乐”指的就是兴趣。学习活动是一项紧张、艰苦而枯燥的活动。因此,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刺激物新颖、强烈、多变,能引起学生长时间的兴趣和注意力。如在讲台湾省时,利用多媒体CAI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在讲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成因时,我先用动态箭头显示该地的冬季风不断从东北海洋吹来,夏季风不断从东南海洋吹来,加上有一股强大的暖流经过,这样来让学生推断出这里空气的水汽含量多,然后再显示出该地区的地形图、地形雨形成模式图,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火烧寮会成为我国的“雨极”。又如,在讲水力资源时先显示出台湾岛地形图、地势图,让学生根据地形推断出河流的流向,然后再用闪烁的形式显示岛内大小河流的分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河短、水急的特征。通过形象直观的图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浅谈地理模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兴趣是我们工作与学习的主要动力,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模拟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尤其在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地理教学中。因此,在现阶段应用模拟实验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是地理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地理模拟实验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模拟实验,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巩固与补充,而且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众所周知,地理在高中阶段属于文科范畴,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地理学科却只招理科生,近几年才文理生兼收,原因就在于地理学习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但是,高中阶段文科生的逻辑思维整体水平不高,这就给地理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而地理模拟实验将是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地理模拟实验的特点
地理教学模拟实验在内容设计上要正确反映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实验结果要与实际理论相符。具体特点如下:
1.生动、直观,能够再现地理过程
地理模拟实验通过直观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直接感知对地理事物,这是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另外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现地理过程,这同样是地理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所不能够达到的。
2.具有可重复性,从而探究规律性结论
地理模拟实验与自然科学实验一样,可以在相同的情况下重复进行,以便验证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3.针对性和模拟性
许多地理原理和规律并不能通过真实实验再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手段再现的知识进行实验。同时,教师对实验内容的选择还应该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4.多样性、创造性
“教无定法”即根据不同的模拟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兼容并吸收其它学科模拟实验的优点。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模拟实验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灵活地、造性地进行模拟实验内容设计,使之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生同样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地理的模拟实验内容。
三、地理模拟实验的案例分析
地理模拟实验是一种有效地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是运用具体的实验手段,有目的、有步骤地控制或模拟地理现象和过程来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感知实验,而且还必须经常动手制作一些简单仪器、模型,或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观察、测量、调查,直接了解地理事物的方方面面。
一般情况下,模拟性实验大致可分为计算机模拟实验和真实过程模拟实验两类,前者是一种虚拟实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把一些现实中抽象的、不容易也不可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模拟出来;后者是指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通过原理替代的思想,借助某种模型实体来模拟一些复杂自然现象或技术原理。
1.计算机模拟实验
多媒体教学在现在教育领域中已经很普遍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功能的多样性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意图设计课件中的动画,或者利用超级发达的互联网搜索资源(图片、动画、视频等),完成教学目标,效果将事半功倍。
(1)锋面雨的形成。教师分别讲解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特点时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但是锋面不是静止的,而是在运动中形成的,三种锋的运动方向、强度各不相同,运动中学生容易混淆锋的分类,利用多媒体演示三种锋的运动方向及特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大陆漂移。计算机虚拟案例模拟实验探究策略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探究性,变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可以把漫长的地质变迁在几分钟内模拟展现,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容易接受。
2.真实过程模拟实验
(1)地球自转演示昼夜交替和晨昏线变化现象。地球仪已经成为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在地球运动学习中。如:地球有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简单分开运行学生容易理解,但实际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且自转轨道面(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不重合,之间存在一个夹角(黄赤交角),这个夹角的存在使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存在回归运动,引起地球上四季的变化。简单的语言表达学生根本理解不了,要是借助简单的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模拟实验,这一问题就简单化了。
(2)水污染。利用三个矿泉水瓶、清水和红蓝墨水模拟水污染,加强学生认识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淡水资源危机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模拟实验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对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起到了非实验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模拟实验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必定会事半功倍,从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总之,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地理教学课堂中模拟实验的应用,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提高高考成绩。
4.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四
摘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便应运而生,在教学中日益表现出强大的功能,特别是在地理教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学地理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如何把多媒体技术结合在地理教学中以及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学地理教学,问题思考 1.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性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多媒体技术也随着逐渐成熟,它融入社会活动和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对人类的生活活动、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比对其他领域的影响要深远得多,多媒体可以以最自然、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人们接受教育,不但扩展了信息量、提供了学习的趣味性,还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
在此种情况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便应运而生,并日益表现出其强大的功能。那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帮助我们的教学,便是我们需要探究的关键所在。
2.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优点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多媒体教学不
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在地理课上,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或者计算机等媒体,直观生动的把所要讲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学习。例如,教师在准备向学生介绍地形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一系列地形构造图,包括鞍部、山脊、山谷、盆地、断崖等。
2.2提高效率,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使用,不仅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而且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大信息量的传输,高密度知识的传授,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和动画都各有其优势,图片相比单纯的语言而言更加形象和直观,其包含的信息量更加丰富。而动画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听力。不但速度更快、容量更大,效果也更加好,直接加大了课堂的教学容量。在多媒体对学生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刺激的作用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2.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问题上。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在内容和组织上采用大量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图片和动画结合的模式,让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活动。比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等运动知识的时候,如果用传统的说教方法就不能形象的展示运动变化的过程,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地球和月球运动的3D动画,向学生展示地球运动的三维动态图形以及模拟地球昼夜和地球四季变化的2
过程,这种形象的画面有利于调动学生感官协同作用,可以让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
3.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不可替代性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
利用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在网络技术环境下,可以将图、文、音、像集于一体,可供高、中、低不同层次选择。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这些知识和资源都是按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沃土。
3.2 创设相关情景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创设与教学课题有关的学习情景。如:在阐述水的重要性时,展示网上的天文观测资料、水电站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说明水在宇宙中的广泛分布和人类对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展示水土资源流失、水污染严重的资料,说明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大量直观的信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的重要性。通过展示一些大型水利工程,说明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在一些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CAI模拟各种微观结构及微粒的运动来创设情景,化抽象为形象,降低教学难度。如:在比较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时,运用课件模拟雨林气候和草原气候的形成,通过图片将二者进行了对比,让学生对其同属热带气候的,却又天壤之别,需要各个清楚的认识。
3.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
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地理习避免了“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使教学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学生通过努力,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进行整合,构建出适应学生身心特征与时代特点的教学模式,以优化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3.4 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师生交流
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与交流,在教学中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探索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协助学生发现“新问题”,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及时的评价,还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协助个别学生进行具体学习,促进师生交流。教师是整个群体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导航者。教师在软件的配合辅助下使学生顺利完成了由“知”到“懂”到“会”到“对”,再到规范的全过程。
3.5 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特别适合于微观领域内容的教学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电教媒体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例如:通过观看沧海变桑田的录像,学生能够得出地貌是在不断变化,从而说明地壳是在运动的;通过观看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思考内力作用下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让学生知道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个课件形象且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地貌形成的实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又能加深其印象,助其理解。还有一些是平常实验所不能演示的:如火山的爆发、地震、海啸,他们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但可通过动画4
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4.网络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4.1.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不能代替所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的普遍应用,极大的扩展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随着多媒体在学科教学过程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不利于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现象,例如,很多的地理教学课件都存在着界面过于花哨、实用性不强、信息量过大,给实际教学增加负担,课件呈现时间过短,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电子板书过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弊端,甚至很多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整体表现出了一个以多媒体取代教师地位的不良现象,从而使教师的教学主体和主导地位得以丧失等等。由此看来,进行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分门别类地对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进行评鉴,要真正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作为一个为教学所用的教学工具,即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手段。
4.2 运用多媒体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不能让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量大的优点成为“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
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特点,而如果运用不当,课件或链接内容过于丰满,信息量超出了学生在45分钟内的接受能力范围,那么所教知识只能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甚至有的材料没等学生看完就切换成了下一段内容了,学生更是无暇记录重要内容了。所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遵循“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
4.3 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削弱。5
由于教师、学生间的交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平台来实现的,缺乏肢体语言上的交流,客观上减少了师生及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阻碍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作用的体现。在地理教学中,特别是在艰涩难懂的概念、难以想象的微观状态或过程等的教学中,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其实我们应正确地认识到:引起教学质量变化的不是多媒体本身,而是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就能使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5.解决多媒体地理教学问题的对策
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使其在目前的条件下发挥更大的优势,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几点改进对策。
5.1 合理地进行多媒体教学
可以每次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堂习题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加强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适当地减慢了课程的进度。由于地理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各种公式和定理上的一门课程,通过对课堂习题的讲解也可以深地理生的记忆。此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前面课程的复习与总结,使学生更好的建立起课程的前后联系。
5.2 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帮助教师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导。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设计一些与学生互动的部分,通过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畅6
通地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
5.3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除了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之外,还应该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教师应该能够灵活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原理,去理解多媒体课件中所表现的学科内容。高素质的教师也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丰富的学科教育、教学经验。为适应多媒体教学,必须培养出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层次的学科教师群体。
6.结论与展望
我们认为,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上的有效性,教师应适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能更好的满足新课改中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总之,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的实现了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和互动。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手段的交融,更给现代教学模式改革增添基石。
参考文献: 7
[1] 朱剑刚.多媒体对象类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6)[2]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2010.[3] 王福安.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EB/OL].中学理科综合.2008(5)
5.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五
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青海省西宁市回族中学 伊正学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何将其应用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是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实践的一项工作。本文就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做探讨,包括六个方面:实验前展示步骤,试验后展示结果,便于学生对照和探究,规范实验操作方法;复习过程中使用,节约重复实验费用,清晰回顾实验;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可用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便与借鉴别人的探究内容,促进自己的探究顺利完成,少走弯路,少走重复路;现代生物新科技的应用展示,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生物学科发展情况;有利于学生进行游戏式探究和复习实验。本文的论述结论是“适时适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才会优化实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何将其应用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是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实践的一项工作。如果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且使用得当,最终优化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定能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本文就信息技术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做六个方面的探讨。
一、实验前展示步骤,试验后展示结果,便于学生对照和探究,规范实验操作方法。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实验前的准备和设计思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同一场战役前的战事装备和军事部署常常决定战争的胜数一样,因此,无论是验证性的实验还是探究性试验,教师要做的第一要务就是帮助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设计好实验思路。但就是这个过程,如果不介入多媒体的应用,就只有老师讲授、学生看教程两种情况了,这两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语言文字描述多,等学生把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转化成实验材料的组合和应用,不但有难度,而且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如果老师将实验步骤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直接展示出来,用实物图代替材料描述、用箭头代表步骤、用标注框注明所要注意的事项和所需的材料量,老师只需要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强调一下特别注意事项,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按照提示一步一步完成实验(图一)。因为有多媒体的步骤提示,很有利于学生对照自己的实验,随时会关注到注意事项和所需的材料量,避免了步骤遗漏、材料量不准确等由于记忆失误导致的错误,减少了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操作实验的现象,实验成功率
和规范度大大提高。
图一 还原性糖和蛋白质鉴定实验原理(视频截图)
图二 还原性糖和蛋白质鉴定实验操作(视频截图)
许多老师以为实验步骤由老师展示在多媒体上,学生统一用同一实验方式完成实验,剥夺了学生创造性实验和多方位探究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开发。实际上,我们要明白的是,首先要有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才会有能力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否则,学生在摸索中只能按自己的方式勉强完成实验而已,即便是有了几种不同的实验过程,那也只不过是实验完成的路径不同而已,没有实质上的进一步探究,学生终究不是科学家,没有那么多的学生都能创造性完成每一个实验,否则,每一所学校就有成百上千的科学家出世,如果我们的教育过分希望由没见过导弹的学生摸索制造出导弹来,实在令人啼笑皆非、难以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先规范好学生的实验操作、再让学生探究完成相似实验,之后学生才可能创造性地去实验研究一些现象,这就同先扶着幼儿学会走路,再鼓励他学会跑步,他才有可能练习完成跳远、跨栏等高难度项目一样。
学生完成了实验,实验现象明显吗?实验过程规范吗?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正确吗?如此等等的问题都需要确定,但老师顾不了那么多学生、看不了那么多实验、关注不了那么多学生的每一个步骤,所以最好的检验办法就是实验者本人。所以,到学生完成实验时,老师播放实验视频(图二),请学生自己对照,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就避免了老师通过学生实验报告单方面判断学生实验情况的现象。实践中我们经常会注意到实验报告存在的纰漏,比如有的学生实验做的很失败甚至就没做实验,但通过理论推理后可以完成一份十分完美的实验报告,再比如实验报告更关注实验结果却容易忽略实验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的优良学习习惯是有影响的,对以后认真对待学术研究也是有影响的,可见,我们的中学实验教学,还担负着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的重任,来不得半点马虎。
二、复习过程中使用,节约重复实验费用,清晰回顾实验。
温故而知新是不变的真理,实验内容一样需要复习,否则,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如同竹篮打水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知识会逐渐被遗忘。实验复习最好的办法是开放式实验,即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重新操作实验加强印象,但这种方式有不好管理、材料浪费严重、牺牲学生更多的时间等不利因素。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播放实验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实验的复习工作,快速、清晰、轻松。
三、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可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加深印象。
在中学生物课程设置中,有许多实验不要求学生实地操作,比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中的操作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等,一般的中学也没有硬件条件让学生完成一些科技含量太高的实验;再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孟德尔的相对性状实验”等,需要较长时间甚至几年时间才能完成;“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增殖”等知识点又显得抽象而神秘,学生只能听老师讲,然后云里雾里自己空想一番。这类实验一般采用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解说来让学生继承其实验结论,学生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如同记英语单词一样地死记实验过程与结果,没有感性认识,直感空洞乏味。如果将这些实验制作成Flash、录像等多媒体视频进行形象直观的演示,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现象,加深对实验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格里菲斯、艾弗里、孟德尔等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的展示(图三),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鼓励学
图三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图片
生喜欢生物学、学好生物学有积极的作用。
四、便与借鉴别人的探究内容,促进自己的探究顺利完成,少走弯路,少走重复路。中学生物新课程设置中一个典型的内容就是大量的探究实验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学生在完成探究实验时,很有必要了解目前类似探究实验的状况,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别人的探究方式及思路,有助于学生借鉴和比较,反思自己的实验不足、不成功或不同的原因,加以修订自己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这对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十分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听取他人意见、综合分析团队各成员的想法,抛去唯己独尊的思想和行为。
五、现代生物新科技的应用展示,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生物学科发展情况。如今,已是生物科技迅猛发展时期,新的生物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生物科技产业也得以迅猛发展,我们要想培养优秀人才,让学生不断接受新科技、了解当前生物科技发展状况是
必不可少的。这些任务的完成,除了电视及报刊杂志报道以外,教师搜集资料制作成生物科技发展课件,及时向学生展示(图四),效果会更加理想,这种方式不用学生抽出专门时间去搜集资料,可有效节省学生时间和精力。
六、有利于学生进行游戏式探究和复习实验。教师可以将中学生物实验的目的、原理、假设、步骤、结论等内容编写成简单的游戏,设定正确率与错误率统计程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实验、复习实验,提高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老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就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改革他们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实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果应用的好,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微观的实验世界以宏观的形式展现,使抽象的实验直观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方面必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但凡事均要掌握一个度,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它应当为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服务,杜绝用视频代替课程明确要求完成的学生实验,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只有适时适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才会优化实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海华,邵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08期
【2】黎福祥.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整合实践及反思[J].《中小学电教》.2012年第4期
【3】李玉芬.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7期
【4】盛兰柱.应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生物实验课堂[J].《新课程(下)》.2011年第11期 【5】赵琴.信息技术对生物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年10
6.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六
更多内容源自3 e d u幼 儿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现场模拟操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把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引入到全新的境界,有效地推动和改善了实验教学。但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妨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多媒体在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已这方面的认识。
1.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1.1.辅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的示范性实验,它能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研发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演示实验中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见度不大,只有讲台附近的几个学生看得清,实际操作难以把握好。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演示实验很难成功,于是很多教师干脆不做实验,用“黑板加粉笔”的形式完成教学,这对学生的笔试也许影响不大,但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如果利用多媒体的放大、暂停等功能就能很好地解决该演示实验的难点。
1.2.辅助学生分组实验
1.2.1.实验操作的可视化指导
通过预置的规范操作,取代或辅助教师的口头叙述,更直观地讲解实验步骤。
1.2.2.强化实验重点
通过画面的布局、色彩、动画、音响效果、播放速度等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形象、更快捷地理解实验,突出和强化实验重点。
2.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2.1.对物理实验的重现和模拟
在普通物理实验中难以呈现的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现出来。像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爆炸等过程,通过动画使
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后再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就容易多了。有些重要作用的概念和规律在传统教学中只能利用一些图片或口头描述让学生进行想象的,如楞次定律中磁通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去想象磁通量的增加、减少及感应电流的磁场反抗这种变化实行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如果用多媒体做逼真的模拟,就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这方面应用的例子还有原子弹爆炸、晶体结构、连通器原理、磁悬浮列车、激光、卫星运动轨道、通讯等。
2.2.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仿真各类情境,根据物理学的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可以最大限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例如,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等都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很漂亮的课件,运用视频或动画手段展示其过程,则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帮助学生理解,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充满了学习热情。
3.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未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一种信息技术。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它当作单一媒体使用。例如,放一段录像,或放一段音乐,或打出一些文字内容。既浪费资源且达不到最佳效果。
3.2.过分依赖多媒体 3.2.1.用多媒体模拟演示代替真实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同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尽管用多媒体模拟可以带给人更加强烈的视听刺激,更为细腻的物理过程,更加直观的结果分析。但它不具有实物带给人的真实空间感、实验可信度、以及实验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如果简单地把演示实验搬到屏幕上就违背了认知规律,只有使两者恰当地结合,将其作为物理过程的再现、结果的分析、规律的总结等,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2.2.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验,导致放弃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的现象,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严重阻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陷入了“多媒体万能”的误区。
3.3.多媒体相对滞后
运用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必须要有相应的课件。目前,现成的课件多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制成,而他们并非一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在应用中,势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对策研究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思考,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的作用是:“能做实验”的补充、“难做实验”的模拟,复杂物理现象的展示、抽物理概念的剖析、微观世界的放大、宏观世界的缩小。
4.1.比较清晰的宏观物理实验
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实验,不能用“模
拟实验”来代替。但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科学模拟的基础上来分析瞬间实验现象,把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呈现出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如《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切割磁感线、磁通量的变化等都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很难理解、感受不深,若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再用模拟实验来分析导体怎样切割磁感线,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得到直观、形象的认识,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很容易就理解其中的原理,认清了概念的本质。
4.2.对中学不具备条件、不可能做出的实验或不可能在课堂再现的实验
应尽量利用视频资源来呈现,给学生一个真实感,没有视频的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科学模拟。例如《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中引入一段蹦极的视频比用计算机模拟更能让学生接受。再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就可以用一段湖面上两船相互作用的视频,而不一定要用模拟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4.3.对课堂实验现象不够清晰,或不能完全定量进行的实验
可以用多媒体来模拟补充,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规律。例如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中库仑定律在教学中很难完全利用实验总结出规律,若在实验的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来模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规律比填鸭式的硬把结论教给学生要好得多。
4.4.实验过程进行比较快的实验
有许多物理现象从发生到结束都是很快的。在教学中要想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节奏”实验变为“慢镜头”实验,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平抛运动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可以通过改变物理的初速度来控制其运动的快慢,并随时用“暂停”键定格某一瞬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还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物体运动的轨迹和它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运动的情况。
4.5.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7.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地理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密不可分
人类历史的起源发展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它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历史地理知识是关于历史时间内自然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知识, 其核心是人地关系的知识。历史地理学的特点是它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交叉性, 是指它以历史为经、以地理为纬, 纵横交错, 相互渗透。综合性, 是指它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 教学的内容也是包含了人类有史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活动, 并且这种人类活动无一不是在地理环境中展开和演变的, 从学科角度来讲, 它们都是历史地理学范畴内的研究内容。因此, 历史地理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密切相关。历史地理知识作为中学历史知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其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 如在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历史地理知识比重就越来越大, 但中学历史教学对历史地理知识的运用还不够到位, 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材中, 对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只是寥寥数语, 没有作过细到位的说明和解释, 没有展示历史地理的变化, 这就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历代疆域的变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缔造、疆域辽阔的国家,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息、繁衍, 其生活的范围和所建立政权的疆域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历朝各代的疆域范围, 中学历史教材中也多有涉及, 但教材在叙述时只介绍了它的东西南北大致范围, 至于它东、西、南、北分别具体到哪里,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疆域, 以及它在那个朝代的前、中、后期各有何变化, 通常没有较多的说明。如行政区划的沿革,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 是国家主权的重要构成, 但在中国古代由于中央和地方利益矛盾时常激化, 导致行政区划不断变迁。而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并没有系统地介绍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划分、结构及职能演变, 不同的章节有时会出现郡, 有时会出现县, 有时会出现郡县, 有时还会出现州或省等称谓, 对郡、县、州、省这些不同名称, 教材中只是寥寥数语, 没有作过多的解释和说明, 对于未接受过历史地理常识的中学生来说会感觉到混乱, 不知道它们的演变关系和范围大小是怎样的。
二、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 应用地理知识, 使历史教学更加条理、清晰化, 便于讲解
历史教学过程中, 如果忽略地理知识的运用, 有时就会使我们叙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显得杂乱无章, 学生也听不出个所以然, 如能结合历史地图, 往往可以使历史教学内容便于叙述, 而且条理清晰, 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也相当明了了。
例如, 在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先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那么红军长征的路线在图上就一目了然了: 首先从瑞金、长汀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会师。这部分内容, 教师在熟悉教材之后, 讲述时便可一边引导学生看图示, 一边讲述所到地点发生的事情, 这样便可一气呵成, 学生随着教师的指引, 听完这课后就会有如亲自长征过一次的感觉、起点在哪、中途干啥、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及其意义, 以及长征途中的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 也就相当明了了。这一课, 如果教师只简单地让学生看课文的内容, 学生就会觉得一个一个的地点很多、很乱, 历史事件的前前后后也就稀里糊涂了。
2. 运用地理知识, 记忆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有了历史地图的配合, 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学生便可通过直观的途径加深印象, 易于记忆, 也记得更牢。例如, 我们在讲“和同为一家”这课时, 一上课, 我们马上就可以展示给学生一幅“唐朝各民族分布图”。这样便可用教鞭指图, 从突厥起按顺时针方向, 一一向学生介绍, 这样通过教师的讲解, 就可以很轻松的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地理方位, 生活特点以及和唐朝的关系如何。同时, 也可以从这幅图上准确地说出这些古老少数民族是我们现在什么民族的前身。可以说, 这一课, 学生只要记住这幅图, 这课的主要内容都已掌握了。同样, 这课如脱离了图示讲解, 听过后学生只会觉得唐代少数民族很多, 到底谁是现在谁的祖先都搞不清楚了, 至于谁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就更乱套了。
3. 运用地理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一堂历史课中, 当一幅恰当的历史地图出现时, 会勾起学生对新课的渴望, 学生会对古地图上哪些地方发生了哪些事, 会多出一份想象, 这样也就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了。学生会对古地图上的地点、事件更多了一份想了解的渴望, 他们会更想了解在他看到的古代地点上发生了什么事, 而这个地点又是现在的哪里等, 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8.合作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合作学习 地理教学 应用 月球
合作学习具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协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成绩,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还不够完整,经过对合作学习的认真的研究,笔者从理论层面和具体的实践着手来完成合作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 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1.1 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同学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真诚的合作,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1]
1.2 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学习小组是地理合作学习必要的组织形式,是地理合作学习展开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 地理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人员一般为4—6人,要进行角色分工,以明确各自的责任。
第二,落实好地理合作学习的环节。(1)制定地理合作学习的目标。(2)教师启发引导,教授学习方法。(3)开始学习,体验探究和实践。(4)交流成果,互相学习。(5)组间竞争,反馈提高。(6)达标测评,完成任务。
2 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合作学习具有很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
(1)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合作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活动空间,使学习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3)满足了每个学生“表现欲”和“归属感”的情感需求。
(4)树立共同提高观念,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合作学习的方式既是一个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助互爱、情感沟通的过程。同时,也分享自己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归属感的需求。[2]
3 合作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以“月球”一课为例
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步:分配及布置问题
教师把全班分成8个学习小组,由A组到H组,每组6人,然后每个组布置6个问题:
(1)月球表面的景观与地球相比,有什么不同?
(2)月球的物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3)月球的公转和自转的特点是什么?
(4)如何计“月”?
(5)人类对月球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6)我国现在是否应该发展登月技术?
每个小组都承担上述6个问题的研究,每个问题都由小组中的一个人承担,A组承担第一个问题的同学简称A1,承担第二个问题的同学简称A2,依此类推。
现在按承担的问题分为6个新的组,即A1、B1、C1……H1为一组。每一组都承担同一问题的同学,因此可称为“专家组”,可得6个“专家组”,每组8名同学。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发给每个“专家组”。资料包括图片、文章、图表、模型等等。
第二步:进行“专家组”研究
每个“专家组”用阅读材料、观察图片、操作模型的方式讨论所承担的问题,采取“自由发言”方式,可以争论,最后就问题的解决达成一致的意见,个别不同意见的同学也可以保留意见。当每个“专家组”都就自己的问题做出解答后,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专家”讲解,小组讨论
“专家组”成员各自返回原来的小组,即又回到原来组A、B、C……H8个小组。由每个问题的“专家”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承担的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指出个别同学的保留意见。按问题的顺序进行。6个人讲述完了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对每个问题形成本小组的解答。答案可以与“专家组”的一样或稍有差别,也可以不一样。
第四步:小组汇报
教师:现在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每个小组汇报一个问题,别的小组可以谈谈与这个小组不同的意见,小组内由非问题的专家汇报,现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可以问哪个小组愿意回答该问题,或者点名哪个小组直接回答该问题)。
教师:请B组回答。别的组注意听并提出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的可随时讲。
学生B2:月球表面的景观与地球很不一样,它没有亮光,所以天空一片漆黑,而耀眼的星星在天空上发光,星星也不眨眼。地球上是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地面向阳的一面十分明亮,而背阴的一面则黑得很。月球上没有青山绿水,也没有任何可见到的生命。
学生H2:月球表面散布着一层“月壤”,像一层碳粉一样,在录像上看到宇航员走过时也“沙土飞扬”。
学生C2:月球上也有较平坦的表面,叫月海;一共有22个月海,也有深深的裂缝,叫月谷或月隙。当然都没有水。
教师:以上讨论和分组学习以及专家教学都非常好,同学们提供了大量新信息,A5同学的问题,我们可进一步研究。
4 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合作情况给予适当的认定,在达到特定目标后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按照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学生评价(学生自评、组内自评、小组自评、组间评价等),二是教师的评价。[3]
合作学习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作出评判并诊断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对于评价结果的处理要注意策略,要因人而异,不可伤及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自己所获取的评价信息描述的只是学生已有的行为。尽管这些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学生的潜能,但课堂教学评价仅靠这些信息作出一个全面的评价可能還是不够的。
5 总 结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当前很受重视。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合作学习只是对集体教学的补充,而不能完全取代集体教学。合作学习要与传统教学的合理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才具有生命力。目前,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合作学习的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不过还很不充分、完善。当前,作为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才作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每一个国家都在积极注重本国人才的培养。因此,开发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轻松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已经是社会和教育界迫切关注的大事。我们相信,通过社会的普遍关注的加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的不断摸索,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一定会得到全面的重视和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振华.合作学习与地理教学[J].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2]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151—153)
[3]郑金洲.合作学习[M](143—147)
[4]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郑金洲.合作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6]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蔡育红.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上海市敬业中学
9.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九
第二次调研试地理
说明:本试卷分Ⅰ卷、Ⅱ卷两部分。将第Ⅰ、Ⅱ卷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中。考试结束时上交答题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5道小题,每道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道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时刻P地的气压值可能为 A.997 hPa B.1000 hPa C.1003 hPa D.1006 hPa 2.下列对图中各城市此时天气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乌兰巴托受高压影响,潮湿闷热 B.天津受冷锋影响,寒风凛冽 C.东京受热带气旋控制,狂风暴雨 D.合肥处于暖锋过境前,阴雨绵绵 3.此时,天津的主要风向为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答案】1.A 2.B 3.C 【解析】 1.据图可知,该图等值距为5,P所在区域的外围等值线位于1000和1005等值线之间,且是一个低压中心,则可判断外围等值线数值应为1000,则P点气压应在995-1000之间。故选。2.据图可知,乌兰巴托受高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A错误; 天津受冷锋影响,寒风凛冽,B正确;东京受高压反气旋控制,晴朗天气,C错误; 合肥处于冷锋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D错误。故选B。
3.过天津做附近等压线的垂线且从高压区指向低压区,作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30°夹角即为当地实际风向,经分析可知为西北风。故选C。
2015年2月贵州·贵安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级大数据发展集聚区,富士康在贵安挖空了三座山装了几万台服务器,将山体底部建隧道,隧道走向与盛行风向相一致,顶端保留排热孔,使热气可以自然排除,建成为世界首创绿色节能隧道数据中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一般情况下数据存储器每年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对其进行冷却,电力资源保障是大数据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贵州省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有
①水能 ②太阳能 ③煤炭 ④核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富士康在贵州建设的隧道式数据中心成为绿色节能的典范,其利用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气候 ②地形 ③河流 ④植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4.C 5.A 【解析】
5.据材料可知,隧道走向与盛行风向相一致,说明利用气候条件,同时挖隧道说明利用地形条件。故选A。
2016年英国工程师利用挡潮闸技术帮助科威特将海水引入内陆,在沙漠的盐沼上建造一座新城市——海城,同时植物学家也帮助培养了适宜在该地海水沿岸地区种植的红树品种。读图海城位置示意图和遥感影像图(黑色为水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海城将海水引入内陆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海运条件,营造避风港口 B.创造水域景观,调节局部气候 C.增加海水下渗,提高地下水位 D.增加地表径流,提供淡水资源
7.适宜在该地种植的红树品种具有的显著特性是 A.耐盐碱性更强 B.抗风、根系发达 C.喜光耐干热 D.耐贫瘠土壤 8.海城未来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于
A.干旱气候 B.洪涝 C.石油污染 D.全球变暖 【答案】6.B 7.A 8.D 【解析】
6.海水引入内陆可创造水域景观,调节局部气候,A正确;海水引入内陆,水量较少,不适宜建港口;海水为咸水,不会提供淡水资源,增加海水下渗会导致地下水盐度增加。7.从材料中可知该地是沙漠盐沼,适宜在该地种植的红树种子耐盐碱性更强,A正确。8.该地可将海水引入内陆,说明地势低平,未来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该地可能被淹没,D正确;该海城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不可能有洪涝灾害;该海域是石油产区,石油污染严重,干旱、洪涝和石油污染不是未来的威胁。
家住吉林市的王先生在2017春节(1月28日)期间到火地岛旅游,发现该岛东部与西部自然差异显著;在该岛南部某自然保护区游览时,发现很多树木匍匐在地,被称为“醉汉树”,这种现象与该岛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结合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火地岛叙述正确的是
A.岛屿东部降水多于西部 B.“醉汉树”的树冠大多朝向西北 C.岛上可见终年积雪 D.沿岸有暖流流经 10.王先生在火地岛旅游期间,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A.火地岛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天空 B.火地岛昼渐长、夜渐短
C.中国新年钟声敲响时,乌斯怀亚(西三区)时间为11时 D.在岛屿西侧乘船游览时,观赏到峡湾海岸 【答案】9.C 10.D 【解析】
9.据图经纬度可知,火地岛地处南半球西风带内,实际风向为西北风,岛屿西侧地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于东侧,A错误;受西北风的影响,“醉汉树”的树冠大多朝向东南,B错误;据纬度和岛屿海拔可知,岛上可见终年积雪,C正确;沿岸有寒流流经,的错误。故选C。10.据材料可知,王先生在2017春节(1月28日)期间到火地岛旅游,火地岛正午太阳位于正北天空,A错误;该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火地岛昼渐短、夜渐长,B错误;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区时,中国新年钟声敲响时即北京时间0时时,乌斯怀亚(西三区)时间为24-11=13时,C错误;在岛屿西侧乘船游览时,观赏到峡湾海岸,D正确。故选D.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①坡是
A.迎水坡,流速慢 B.迎水坡,流速快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12.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13.该沙波的移动方向是
A.维持原地 B.往复摆动 C.向上游移动 D.向下游移动 【答案】11.A 12.D 13.C 【解析】
11.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②④为背水坡,水流流速受下坡影响,流速较快,主要以侵蚀为主,故选D。
12.据材料沙坡的产生是河床泥沙颗粒不均匀与水流不稳定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河床上呈波状起伏堆积而成的微地貌。水流上坡时泥[转载]2017年高考模拟题地理分项版汇编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沙受重力影响部分堆积,下坡时,流速加快,泥沙不断侵蚀,侵蚀的沙粒搬运到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上堆积下来,从而促使沙波缓慢向上游移动。故选C。
读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植物地上部分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同一农业耕作区内同一作物植被覆盖度不同,最可能是 A.种植作物不同 B.地形坡度不同 C.气候条件不同 D.土壤种类不同 15.根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表示林地,N表示耕地 B.M生态区植被覆盖度说明华北地区为一年两熟区 C.M变化是因该地河流有明显的春汛和夏讯 D.M覆盖度6月份出现低谷与作物轮作有关 16.N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是因为 ①N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②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
③后期由于人的乱砍滥伐,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
④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14.B 15.D 16.C 【解析】
14.据题干知,首先种植作物一样,A错误;据材料可知,植被覆盖度是指植物地上部分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与气候和土壤类型无关,CD错误;同一农业耕作区内同一作物植被覆盖度不同,最可能是地形坡度不同,导致植物地上部分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不同,即植被覆盖度不同,B正确。故选B。
15.读图,根据图示曲线,该耕地生态区位于华北地区,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地表植被覆盖度下降。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等作物,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率又出现峰值。因此可判断M表示耕地,N表示林地,A错误;华北地区农作物的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B错误;M变化是与该地河流有明显的春汛和夏讯无关,C错误; M覆盖度6月份出现低谷与作物轮作有关,D正确。故选D。
16.据上题分析可知,N为林地。因为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覆盖率上升,因此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枯萎或叶落,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故选C。
2017年11月10日,APEC在越南召开,习近平在工商领导人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坚定不移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而特朗普的讲话内容充满了“美国第一”的保守主义色彩。去年10月,由中国F企业投资的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在美国俄亥俄州竣工投产。之后,该企业又于今年在德国新建一座玻璃制造工厂,以满足世界知名汽车企业等欧洲汽车巨头客户的需求。其中主要产品是在俄罗斯工厂生产后,运到德国进行批量组装辅件、包边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中国F企业在美国建厂的直接目的是 A.避开贸易壁垒 B.利用当地的科技力量 C.航空运输便利 D.利用当地的资金投入 18.中国F企业在德国建厂中的投资重点为
A.员工培训 B.技术研发 C.生产自动化 D.厂区规模化 19.中国F企业在德国建厂其主要产品在俄罗斯生产,主要考虑的是俄罗斯 A.劳动力更充足 B.市场需求量大 C.环境优良 D.矿产丰富 【答案】17.A 18.C 19.D 【解析】
17.由材料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主张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2016年10月,由中国F企业投资的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正式在美国俄亥俄州竣工投产。中国F企业在美国建厂的直接目的是避开保护主义,故选A。18.由材料可知,该企业又于2017年,在德国新建一座玻璃制造工厂,以满足世界知名汽车企业等欧洲汽车巨头客户的需求。其中主要产品是在俄罗斯工厂生产后,运到德国进行批量组装辅件、包边等,所以德国主要是批量组装,主要是利用其生产自动化,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等,故选C。
19.玻璃制品对于矿产资源需求量大,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D对。而该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德国,俄罗斯市场小,B错。玻璃制品对于环境要求不高,C错。俄罗斯人口密度小,劳动力缺乏,A错。故选D。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是解题关键。第一小题主要从材料中的“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考虑,抓住关键点,第二小题抓住“运到德国进行批量组装辅件”,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而第三小题中俄罗斯与德国的生产条件结合玻璃制品的区位因素,不难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为合理解释。
近日,陕西榆林市某路段出现一条“3D”斑马线,通过黑白灰三种色块搭配,呈现出立体效果。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黑白灰三色块立体交通标识设置意在 A.美化城市道路,防止司机审美疲劳 B.合理配置道路系统,减少交通拥堵 C.方便提醒有色差的行人,安全通过 D.提醒司机提前减速慢行,减少交通事故 21.黑白灰三色块立体交通标识不宜设置在 A.中心商务区附近B.高速公路上 C.铁路与街道交会附近D.公共汽车站附近【答案】20.D 21.B 【解析】
20.通过黑白灰三种色块搭配,呈现出立体效果。强烈的视觉冲击,也确实收到了机动车提前减速慢行、行人自觉走斑马线的效果。该设置意在提示车辆行此路段提前减速慢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故选D。
21.高速公路速度较快,该黑白灰三种色块搭配,呈现出立体效果,该设置意在在提示车辆行此路段提前减速慢行,不应在高速公路上设置,亦可以在医院、学校中心商务区、交通线路站点等合适路段进行设置,故选B。
2017年7月10日,马云杭州无人超市火热开业,实现“自动识别、即走即付”购物体验,它的背后则是集自主感知及学习系统、目标跟踪及分析系统和意图识别及交易系统于一身的IOT(物联网)技术方案,完成下面小题。22.无人超市相对传统超市的优势是
①提高超市商品质量 ②降低劳动力成本
③降低商品物流成本 ④改善用户购物体验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23.无人生活超市最适宜布局在 A.农村 B.住宅区 C.工业区 D.商业区 【答案】22.D 23.B 【解析】
..................23.无人生活超市主要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因此最适宜布局在人口密集的住宅区。故选B。读下列某区域地图,完成下面小题。
24.下列关于该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是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B.G湖是尼罗河的发源地,是该河最重要的水源地 C.该区域的国家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D.东部沿海北半球夏季比冬季渔业资源丰富
25.H国近年鲜花产业发展较快,航空业发达,目前所产鲜花主要用于出口,该国鲜花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是
①地处高原光照、热量、降水充足 ②国内市场广阔 ③航空运输便利 ④农业劳动力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24.D 25.B 【解析】
24.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地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A错误;G湖为维多利亚湖,不是尼罗河的发源地,B错误;地处非洲国家,经济落后,人口增长快,C错误;东部沿海北半球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吹离岸风,底层海水上泛,比冬季渔业资源丰富,D正确;故选D。25.H国为非洲肯尼亚,地处东非高原,光照、热量、降水充足,同时农业劳动力丰富,①④正确;据题干知航空业发达,所产鲜花主要用于出口,说明国际市场广阔,②错误③正确。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形图及苏卡湖局部等高线示意图
材料二 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的苏卡湖,每年11月初开始结冻,封冻初期,经常出现白天解冻夜晚结冻的现象,10天左右湖面逐渐全部封冻。据观测,大多数年份湖泊东南部封冻日期比湖泊西北部早。
材料三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被誉为“中国粳稻贡米之乡”,所产大米是国家绿办在全国最早认定的绿色大米之一,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米粒洁白晶莹、香气四溢、食味醇厚甘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材料四 2017-11-14金融界网:标题《中国又一个石油大省!坐拥140亿吨石油,秒杀美国沙特》最新的研究显示,吉林省是全国油页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松辽盆地已探明储量为1086亿吨,相当于98个大庆油田的年产量,可供全国人民使用83年。(1)结合苏卡湖的地理环境分析该湖东南部封冻期早的原因。(2)分析万昌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
(3)吉林省将做为石油大省,应如何把握机遇,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湖泊东南部有河流注入,盐度低,易结冻;该地为盆地地形,谷口朝向西北,冬季盛行西北风(与盛行风向一致),冷空气(受地形阻挡)在东南部堆积,气温低;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该季节)夜晚结冻,白天解冻,西北风将湖面浮冰吹拂至东南水域堆积,导致东南水温低,易结冰。
(2)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后期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冬季寒冷,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土壤为黑土,土壤肥沃,施用化肥少;灌溉水源水质好;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外运的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相关职工的培训;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企业投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解析】(1)据图中等高线特点可知,苏卡湖地处一个向西北敞口的盆地中,冬季盛行西北风,冷空气受地形阻挡在东南部堆积,东南部气温低;同时据图可知湖泊东南部有河流注入,对湖水起到稀释作用,盐度低,易结冻;据材料二可知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冬季夜晚结冻,白天解冻,西北风将湖面浮冰吹拂至东南水域堆积,导致东南水温低,易结冰,因此东南部封冻期早。
(2)农业区位因素有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自然因素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种植历史等,主要是自然因素。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地处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雨热同期,后期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纬度高,冬季寒冷,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东北土壤为黑土,土壤肥沃,施用化肥少;据图可知,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多且水质好;被誉为“中国粳稻贡米之乡”,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3)石油为非可再生资源,据材料四可知,吉林省石油储量大。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外运的能力;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相关职工的培训;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企业投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2013年7月28日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气。2017年5月19日16时中缅原油管道原油正式由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将每天向中国输送40万桶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原油。
材料二 翡翠产于与我国云南省德宏、保山毗邻的缅甸。由于缅甸翡翠玉硬度高,颜色既鲜亮又平和,故而称为“玉中之王”,有很高的保值和收藏价值。目前缅甸政府出台限制翡翠原石出口和翡翠成品出口全免税的新政策。(1)描述缅甸的地理位置。
(2)分析我国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在缅甸修筑中缅油气管道的主要原因。
(3)预测缅甸政府出台翡翠出口新政策后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南部,西南临孟加拉湾(印度洋);(北回归线从北部穿过)绝大部分位于热带;与中国、泰国等国接壤;位于世界石油输出航线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管道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强,安全性能高;(增加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多渠道进口石油天然气,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缩小运输距离,节省时间,提高经济效益;带动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
(3)缅甸出口翡翠原石数量减少,价格上涨,翡翠制成品增加;翡翠加工企业数量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周边国家部分翡翠加工企业向缅甸转移。
【解析】(1)区域地理位置特征描述应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分析。据图中经纬度可知,缅甸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南部,西南临孟加拉湾;北回归线从北部穿过,可判断绝大部分位于热带 ;东北部与中国接壤,东部与泰国接壤;据材料一可知位于世界石油输出航线上,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该题应从管道运输的优点和对我国能源通道安全角度分析。首先管道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强,安全性能高;其次据材料一可知,修建中缅油气管道,能够增加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多渠道进口石油天然气,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且据图可知,中缅油气管道后,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原油可由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可以缩小运输距离,节省时间,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带动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
(3)据材料二可知,缅甸政府出台限制翡翠原石、成品出口全免税新政策后,因进口的原石价格上升,从而导致翡翠加工品价格上升,保护当地翡翠(矿产)资源;防止因翡翠的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为了避开关税,瑞丽等缅甸境外的翡翠加工业将会向缅甸境内转移。能够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8.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地理小组做地理实验,观察有植被覆盖与无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的差异。实验器材:两块木板(1米长,0.6米宽)其中一块木板是光滑的(代表无植被覆盖),另一块粘上一层棉质毛巾(代表有植被覆盖)、两小盆等量沙土、两个盛满水的喷壶、两个带刻度的水槽、两块秒表。
请你为该小组(1)设计实验过程(2)预计实验结果(3)总结实验原理
【答案】(1)过程:将两盆沙土均匀洒在两块木板上,将木板倾斜(30度)置于水槽内,用喷壶以大致相同的喷水量和喷水速度同时向木板顶部喷水,利用秒表记录从喷水开始到木板上的水不再流入水槽内的时间间隔。
(2))预计结果:粘毛巾木板:流入水槽的水较少;带入的沙土较少;时间间隔较长;(或:光滑木板相反)
10.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十
1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优点,创新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的整合,不可避免地涉及地理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秉承素质教育理念,传统的灌输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服务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图片、音影、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感官刺激、加深学生的印象,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当然地理过程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因此很多知识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一些地理过程进行模拟,如通过计算机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有关地球的运动和四季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这些载体,极大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也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其次,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网络资源,实现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极大的助力,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询相关资料,借鉴一些学术成果,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当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交互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在这种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根据各种方式的交流功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借鉴、合作。
2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新课改的理念上入手,没有课程整合的意识,这就导致在地理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但是整合质量不高,甚至很多教师仅仅把多媒体当成一个演示平台和工具,多媒体就是一块电子黑板,这显然与课程整合要求背道而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把多媒体信息技术打造成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的载体,打造成合作探究的工具。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包含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也包含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自主获取。这样在自主学习之后,学生进入相互交流、质疑、合作、探究的环节,各个学习小组在信息交流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评选出最佳探究小组和探究结论。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起着一个协调、引导、参与探究、共同总结的作用。如在学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具特色的民居景观,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民居产生的原因。学生通过读教材,网络资料查询,并进行信息加工,形成小组探究结论。然后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展示,并进行交流、比较、讨论,取长补短,总结出民居和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形成比较科学和完备的结论,从而实现意义建构。当然,可能还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索发现,或者学生在课下利用课堂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3围绕教材知识进行资料积累,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地理教学,不仅是在教学模式上有变革突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上也应该适合信息化教学的特点,通过网络资料的搜索和现实资料的补充,形成完备的教学资料库,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资源积累上可以建立专题的资料库。比如学习“黄河的治理”,建立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库,有黄河的各种图片、河水的统计资料、黄河决口的视频、黄河历史变迁的记载。另外还要通过拓展练习,探索自己家乡的河流,通过自己的拍摄、记录、查询等形成家乡河流的资料。很多学生能够结合黄河的历史变化,探索到家乡河流的变化,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进而提出科学措施,探讨家乡河流的治理。可以说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的资料库,不仅对信息环境下的教学内容形成极大的补充,让教学更直观形象,而且对于教师制作教学课件起到极为便利的作用。当然除了网络资源外,师生结合教材,联系乡土,将拍摄的图片、搜集的材料上传到相关课堂的资料库中,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锻炼。
4联系各科兼容并蓄,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整合效果的最优化
11.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十一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对案例的运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出一个完善的案例库,而且,有关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也是比较落后。
二、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实例
在《工业区位的选择》的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是教学步骤与评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提前两至三分钟进入教室,指导学生复习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评析:这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是学习工业区位选择的基础,属于学生的先备知识。
2介绍鞍钢,并利用多媒体将鞍钢的区位地图及相关信息呈现给学生。
评析:将地图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分析探究。介绍鞍钢的前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有利于节约时间,因为案例教学所消耗的时间是比较多的。
3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分析鞍钢布局于鞍山的区位因素。
评析:这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读取能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求学生具备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的先备知识,并构建工业区位因素体系。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留点时间给学生。由于学生对前面讲的工业区位因素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具体实践的认识略有不足,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对任何一种答案都持表扬态度,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自信,更加主动。
三、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
案例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例如,对于《工业区位的选择》的教学,教师如果不引入区位选择案例,就只能进行传统的地理教学,通过理论讲解告诉学生工业区位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而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就能使学生建构起知识体系。
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效率低下。而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发展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过程。
3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侧重讨论、交流,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通过分析案例,学生也能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当前的教学环境限制了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笔者在实践中明显感觉到班级规模过大非常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与交流,如果班级规模过大,每个学生的发言机会就会变少,从而阻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以及案例教学目标的达成。
解决措施:任何事物都有其适用范围,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控制班级的规模,合理安排座位。此外,学校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案例教学教室,合理安排座位,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方便、更直接。
2地理案例库的建设比较滞后。
笔者多次强调,没有案例就没有案例教学。我国的地理案例库的建设是比较滞后的,这严重影响了地理案例教学的使用。
解决措施:加快地理案例库的建设。
3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递减的。这种现象在中学普遍存在,没有学生的参与、讨论、交流,也就没有地理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
12.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十二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定义
计算机的发展以及投影技术的出现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做了基础的铺垫。交互式电子白板,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投影仪的技术将计算机中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上展示给学生的一种新生技术,在这种技术下运用特殊的应用程序构造一个适合教学的屏幕充当传统的黑板,为学生们创造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氛围。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帮助
(一)解放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思维禁锢
在新课改的教学改革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无疑解决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难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设备的落后与束缚,很难将心中想要表达的知识讲述给学生们理解,因此学生也很难从老师那里获得真实易懂的知识。然而电子白板的出现给教学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例如,在以往教授“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课时,老师只能结合黑板板书或者张贴相关图片的形式,将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简单讲述给大家。由于大部分的中学地理生还只是刚刚接触地理课堂,他们也没有过多的外出旅游了解国家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亚洲”很难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电子白板的应用解除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学中,它可以带领学生穿越千山万水,不仅仅可以将亚洲的风土人情及地理风貌展示给学生们,它还可以为学生们展现其他四大洲的情况,让学生们在比较中掌握课堂的知识点,将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立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多感官教学模式替代了单一教学模式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之广老师是不能在静态的黑板上完全演示给学生的,地理课堂内容需要变化多端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地理中的社会实践、绘制图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无一不在挑战这着老师的口才能力,只是纵使老师有三寸不烂之舌,仅凭单调的讲述与说教根本无益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只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听觉的单一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时间利用率是最大的挑战,电子白板的教学将视觉、听觉衔接的融洽完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场景。这样我们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时,老师备课时就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网上视频、PPT、动画等辅助工具,在课堂中为同学们演示。此外借助白板辅助工具可以标注圈划课堂重点,随意的缩小放大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交互式电子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好奇心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交互式电子的出现不仅解除了学生的思维禁锢,它同时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地理课程的灵活多变以及地理涵盖范围的广阔,学生在课堂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疑点,例如学生们问老师一个很简单的常识“,为什么说地球是圆的,又怎么知道地球是蓝色的”?以前的老师只能说这是宇航员在外太空看见的真实现象,而现在,老师就可以立即借助网络搜索相关的视频图片,将地球的真面貌展示给学生,学生们便一目了然。这种教学的便利是以往任何教学方式都不能体现的,它不仅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地理课堂上,无论学生有任何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都能及时而高效的为他们解答。
(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温室效应”“、白色污染”、“土壤贫瘠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困扰着当代人类,几乎每时每刻都能在电视广告、新闻联播、报纸上看到呼吁人类保护环境的标语。电子白板有利于增强学生环境危机感的认识,让他们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地理课堂的环境教育比任何其他形式的宣传都要有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学生又是祖国未来建设的脊梁,所以只要唤起现在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我相信祖国环境的未来一定是一片纯洁。电子式白板将人类对地球的残暴行为真实地露骨地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内心的震撼,唤起学生的保护意识。
三、结语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推荐阅读:
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08-08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10-25
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09-14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06-12
媒体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应用07-13
[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11-17
高中地理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7-10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