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2024-08-12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共13篇)(共13篇)

1.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篇一

暑期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我被分配到了XXX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来到立新村近一个月,对XX村有了大致的了解。立新村面积XX平方公里,村内有河塘XX个。所辖XX个居民小组,户数XX户,现有人口xx人,xx多人外出打工,xx多个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走入城市去打工挣钱,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我在村内对此进行了调查。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的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现总结如下几点:

一、思想状况

一些留守儿童性格内向,不合群,他们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主动和别人交谈、沟通,不愿意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由于缺少父母的教导和指引,有些自认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心与爱护,思想难免偏激。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始终也有许多儿童思想积极健康,能够主动的与别人友好相处。

二、日常生活

父母走后一般会把孩子交由自家老人看护。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

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过度溺爱。

三、安全问题

游泳是孩子们在暑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但因游泳而造成的悲剧却频频发生。许多溺水事故常没有任何征兆,如游泳时突然抽筋、跳水时撞伤头部等。在此情形下,没有他人的帮助很容易发生溺水,因此父母必须教育孩子绝不能在没有成人的监督和陪同下私自外出游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87.5万名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死于意外伤害,数以千万计的儿童因意外伤害入院治疗。我国一些地区调查资料显示: 溺水儿童意外死亡排名第一。孩子了解世界,除了用眼看、用手摸,还喜欢用嘴尝,一些五颜六色的小丸子等十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此误服也是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位医生称,从玩具零件、纽扣、笔帽、图钉,到老鼠药、农药、外用药,乃至胶水、汽油、水银、强酸、强碱等,儿童误服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所以,要将家中的危险物品放到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一、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

一是责任意识不强。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 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 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 上就失去了重心。

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 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导致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三、对策及建议 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 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暑期孩子留在家中的时间较长,家长应对家中的安全隐患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把药品或化学品,如酒精、汽油、清洁剂、农药等放置在孩子不易找到的地方

2.政府方面

提高工资福利待遇,逐步将职工工资提高到与经济发达地区同工种﹑同劳动强度﹑同工作效率对接的工资水平。发展本地经济,留住

劳动力。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就业。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2.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篇二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

儿童阶段的孩子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对亲人及周边人的模仿, 父母的言传身教起到关键作用, 老师的行为教导也对儿童影响较大。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既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外界帮扶, 又没有相应的给以辅助, 留守儿童大多感到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父母外出前对父母依赖度越高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后, 其感情波动越大, 孤独感越强, 而随着年级的增长, 即以三年级为出发点, 之前孩子差距较少, 随着学业难度增加任务加重, 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 父母在身边辅导的孩子成绩较好, 留守儿童出现了普遍的成绩下降 (见图1、表1) 。

数据来源:根据2011年实地调研

2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2.1 家庭教育问题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 受监护人教育水平制约。吉林省农村儿童留守有三种主要监护类型:一种是单亲照顾, 即父母有一方留下来照顾孩子;一种是由亲戚朋友、老师等代理监护;还有一种是隔代照顾, 由父辈的老人照顾。这三种方式中,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留给父辈老人, 即隔代监护。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传统教育体系失去其了基础, 孩子人格发展出现不健全, 孤僻、叛逆甚至有严重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峻。

2.2 学校教育问题严重

学校教育体制扭曲, 观念落后, 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及方案。教师本身的素质有限, 致使他们没有办法更多地去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单一的教学, 损伤了孩子上学的积极性, 也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引导, 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障碍重重。由于吉林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留守儿童中的比例超过了1/3 (1) , 这一庞大的群体, 需要规模适中的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没有跟上, 其服务也欠缺:学校跟家长的联系较少, 没有及时反馈孩子在平日里的生活学习情况, 没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更没有考虑到儿童需要的特殊照顾。总之, 学校教育严重与现实情况脱节, 所面临的问题比较严峻。

2.3 制度保障力度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及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政策制度, 形成制度性障碍。同样, 吉林省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相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强大的制度性障碍。城乡经济的差异, 使得流入城市的劳动力生活门槛变高, 在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条件下, 没有过多的资金供孩子使用, 孩子在城市中的生活就学都是其负担;外加财政方面资金补贴不足, 学校的运转及作为辅助的社区运转都存在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受教育阻碍重重。

3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3.1 家庭环境影响

吉林省农村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父母打短工, 离土不离乡, 大部分父母可以常常回到家中。但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差异,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受到制约。调查显示, 永久镇的劳动力中监护人中88%的监护人只具有高中以下文化, 本身对教育的认识不够。在对代理监护人的调查中发现, 63.05%是留守儿童的祖辈, 文化素质较低。而农民的消耗仍停留在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导的层面。农民普遍仍不敢也没有能力去投资, 没有足够的经费去发展, 更没有能力改变孩子的教育现状提供较好的教育机会。

3.2 学校无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吉林省农村办学条件目前在逐步改善, 但整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经费紧张制约了学校的规模发展。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 (2) , 由于农村人口比重较多, 留守儿童也容易大规模存在, 本可以采取集中管理, 方便学校对留守儿童统一的教育, 这样孩子间还不容易出现心理偏差, 更容易融入社会生活。但是, 由于经济能力有限, 学校没有办法扩张自己的教学规模, 再加上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 大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教育意识偏颇, 艰苦的办学条件让农村院校留不住素质较高的老师, 等等因素进一步影响办学的质量, 低下的教育能力无法适应当前教育的新形势, 学校发展受限。

3.3 社会大环境作用

就吉林省实际而言, 政府忽略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问题, 没有财政的后援, 缺乏专项资金,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农村基层政府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上缺乏认识,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的社会机构太少,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明显。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的外在环境空间狭小, 大多受周围亲朋的影响。而农村大多老弱妇孺难以从事繁重农活, 就靠打牌消遣时间。留守儿童长期耳濡目染, 在没有丰富多样的诸如文化宫、图书馆等有益儿童身心发展的娱乐设施的情况下, 容易沉迷电子游戏、网吧。久而久之, 一些孩子甚至染上恶习, 赌博、打架、闹事,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 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主导, 保障制度环境

吉林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 做好留守儿童的领导部署工作, 确实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正常展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从资金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帮助, 同时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资助制度, 使各级单位在行使权力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根据自身实际, 加大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的投入, 并以村民自愿捐献援助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献援助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金, 使得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能够维持资金的运转;政府还应加快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保障就业环境的平稳健康的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繁荣, 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后续保障。

4.2 发挥社区功能

建立并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及监护体系, 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吉林省的农村, 社区间的邻居都有很多年交情, 亲密的邻里关系, 让社区对管辖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及其父母情况都很了解, 为社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奠定基础。根据实际, 可以发动当地农村的共青团、妇联等政府部门整合乡镇、村庄的资源, 推动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号召社会群众、志愿者担当“代理监护人”, 还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娱乐活动, 如带领留守儿童一起, 孤寡老人, 帮居民做些农活等。

4.3 学校教育多方面入手

吉林省是一个教育大省, 农村院校应向城市院校多多学习, 借鉴经验共享城市资源, 摆脱以往的旧理念, 以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 不论是学校大环境, 还是老师对其的教育关怀都应具有针对性, 加大关怀力度。学校还需要结合当地政府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对周边的电子游戏厅和网吧等经营场所进行监控, 让不法经营者没有空子可钻。在学校周围设定点交通岗, 与派出所及社区联合, 学生上下课及交通高峰期进行维护交通秩序, 避免意外的发生, 保障校园周围安全。

4.4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应积极配合学校, 主动与老师沟通, 保障孩子的教育质量, 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代理监护人在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时,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技巧;也应多与学校沟通、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在外家长沟通;而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使得农民外出打工不会离家太远, 父母常回家陪陪孩子才是根本, 可以设置城镇直通车, 给农村劳动力提供回家的便利, 让家长更多地与孩子进行互动。

5 结论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父母在“离土不离乡”转移模式下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现象, 本文剖析了该现象及其他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保障制度环境, 加大政府关注的力度;发挥社会功能, 提升留守儿童素质;加强交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配合学校教育等。希望通过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方面的合力, 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回归, 有效地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科恩.教育经济学[M].王玉昆,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黄祖辉, 许昆鹏.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4) :9-15.

[3]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7 (5) :73-74.

3.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篇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文件精神,深入调研了解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5月26日,教育部在贵州省福泉市召开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集中调研工作座谈会。

会议指出,《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协调机制,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和地方政府工作部署,认真履行相应职责,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作用,切实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要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集中排查,全面摸清底数,加快建立强制报告制度、完善家校联系、推进结对帮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控辍保学机制,适时开展督导检查,加强督导结果运用,结合地方实际切实把中央要求落实好、贯彻好,不断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水平。同时,要积极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坚持标本兼治和源头治理,统筹解决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会议要求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观测联系点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会议还就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工作征求了意见建议。

(教育部网站,2016-05-30)

4.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四

经调查,全县共有留守妇女164名(分布在7个镇37个村)、留守儿童307名(分布在7个镇48个村)。留守妇女中年龄在36-50岁的106名,占总数的64.6%;20-35岁的54名,占32.9%;50岁以上的4名,占2.5%。留守儿童中6岁以下的177名,占57.7%;7-12岁的81名,占26.3%;13-16岁的49名,占16%。父母双方均外出的188名,占61%。经调查,需要特别关爱的留守妇女3名(其中:患重大疾病1名、严重智障1名、肢体残疾1名),留守儿童25名(其中单亲20名、监护人75岁以上的4名、严重智障的1名)。

(一)农村留守妇女存在问题

一是劳动强度大。我县属山区县也是国列贫困县,群众居住分散,交通相对闭塞,农耕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由于丈夫常年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守在家的妇女一般情况下上有老下有小,在家既要照顾子女,又要赡养老人,还要负责一年四季的农业生产,家里家外均由一人操劳,沉重的家务及生产任务压的她们身心疲惫。二是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家庭男性之所以外出务工,绝大部分是因为人口多、负担重、收入单一,家庭困难,外出务工是为了改变贫困面貌。他们普遍没有一技之长,大多数靠在建筑工地务工赚取劳动报酬,收入不高,妇女一般在家主要是照顾一家老小的饮食起居,农业收入微薄,导致家庭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三是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妇女与丈夫长年分居两地,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他们的沟通交流逐渐变少,更有一些男士外出后受灯红酒绿的影响,对妻子的关心减少,感情逐渐淡化,家庭矛盾日益凸显,导致留守妇女情绪低落、安全感缺失,自卑感等油然而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一是感情上缺乏抚慰。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占61%,她们由于长期不与父母见面,沟通交流少,孩子对父母产生距离感,偶尔电话或者网络聊天,父母仅仅局限于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缺乏了解,导致孩子缺乏亲情抚慰。另外,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善于与同龄人交往,更不愿意向其他监护人倾诉。二是学习上缺乏指导。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其祖父母监护,由于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对孩子的学习在监管上力不从心,更谈不上辅导、批改家庭作业等。他们普遍存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重视,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很少与代课老师沟通交流,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是一无所知,在孩子的生活上仅限吃饱穿暖,导致家庭教育方面产生缺失。三是行为上缺乏约束。监护人由于隔代监护,对孩子普遍比较溺爱,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不及时纠正甚至听之任之,常习惯于“物质”鼓励、用钱财刺激,使孩子在钱物上寻找“心理平衡”。加之既要照顾孩子还要从事农业生产,农忙时无暇照看孩子,与孩子沟通少,对孩子约束少。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说慌、打架等不良现象,甚至沉迷于看电视、打游戏等,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关爱好留守妇女儿童,使他们共享美好生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和支持。因此,要把关爱好留守妇女儿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由各级党委牵头,成立关爱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室,把关爱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构建党委牵头、政府落实,教育、卫生、计生、农业、财政、扶贫、人社、民政、

综治、公、检、法、司、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通过制定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严格考评,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不断使关爱机制规范化、常态化。

2、落实政策,提供保障。一要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为留守妇女儿童提升基本保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要求,努力推进农村医疗、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改善留守妇女儿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切实有效地提升她们的生活质量,重点解决好留守妇女看病难、留守儿童上学远、上学难等问题,避免“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现象。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要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投资的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计划地进行扶贫异地搬迁,加快乡村道路、生态能源、农田水利等方面投资建设进程,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大社区,提升服务功能,减少农民特别是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使她们出行方便、住所宽畅、饮食安全、生活舒心。三是提高家庭收入,促进家庭和谐稳定。抓住我县煤田开发的黄金期,鼓励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就业创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在服务业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就业渠道,使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同时带动贫困妇女就地务工,不断提高家庭收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妇女的生活困难和家庭负担,实现“人回家乡,情投故里,福满家园”的美好愿望。

5.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篇五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普遍不力

这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其中有28人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有6人与亲戚生活在一起,有9人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有5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普遍都是自己在照顾自己,即使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大部分留守儿童也基本上是处于无管教状态。

二、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通过对全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8.3%,有51.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4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由于与父母的联系少,这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任性,办事我行我素,困难面前不负责任,遇事推诿怨恨。

(一)性格孤僻、自卑逆反比较普遍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不高,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初中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自卑、易躁。另外,由于父母长期照顾不周,对留守家中的子女放纵溺爱多于严加管教,使得这部分少年中问题孩子普遍多于同龄人中父母都在身边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或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蛮横霸道、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这种性格随着父母外出时间的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如我班的龚勤因与同学之间发生一点小摩擦,竟然扬言要从校外喊人来帮忙,害得我是谈话加家访,思想工作是做了一星期,课都没法正常开展。王颖是留守儿童中比较上进的,平时也能管住自己,但一点集体主义观念也没有,在校内是独来独往,从来不会主动帮别人干一点事。

(二)自信不足、缺乏亲情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自信,遇事萎缩不前。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部分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往往容易过于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有的孩子最害怕学校开家长会,因为不知道到底应该请谁。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以及人格与智力的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外界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常会引发种种心理疾病,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如王永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隔代监护对其鞭长莫及,因此在学习的道路上基本上是自暴自弃,对老师的循循善诱根本就是充耳不闻。纵观这些孩子,其心理问题的形成不是短期的事情,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一旦心理走向了畸形,进行矫正则比其形成更加艰难。

(三)做事不计后果、价值观念扭曲

6.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篇六

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大学生活里面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大学生涯的第一个暑假,我就满怀激情地报名参加了“广西大学生志愿服务万村远程教育2012年暑假行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绚丽青春并就着智慧挥洒着汗水写了一份答卷。

8月X号,阳光灿烂,我们志愿者从恭城出发,经过30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了我们实践活动的点“红岩”。在大城市呆久了的我们,一到那里我们就有种心情舒畅的感觉,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我们首先来到村委会,取得了村委会领导的同意,在他们的协助下,我们在庭院里布置了一排桌子和凳子。在桌上放了两台血压计,在墙上贴了宣传单,挂起了条幅,竖起了旗子。我们又在村委会的广播里通知老乡们前来村口。我们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走进每个家庭宣传相关的医疗保健方面的知识并向大家解释一些夏日农忙时节保健的小常识,组织村民到村口参加活动。还有“农家乐问卷调查”。那时候的气温都非常的高,太阳公公高高的在天上笑着,看着我们在乡间小路上或是附近农家里忙着调研。说实话,觉得真的有点辛苦,有想过快点结束吧。偶尔也会抱怨为什么天气都是这么“大好”,就不能下点雨么?调研必须要在村民们都在家的时候去各个村每家每户的做调查,由于大多数村民不识字,我们都是一个题一个题地问出来的。做一份调查可能容易,但是要做许多份时就需要极大的耐心了。再加上普遍村民讲的是地方话,有些同学在交流上有些阻碍,但我们都克服了种种困难。值得庆幸的是,当地的村民都很积极的配合着我们的工作,这让我们的工作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率。我们分成两个小组同时进行调研,小组间合作的都很好,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照顾,在工作的同时也增加了友谊,我们都懂,我们是一个团体。另一部分同学在村口开展活动宣传,运用医学知识帮助村名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病症,以及免费测血压。除此之外,我们还事先购买了一些医疗保健小药品,分发给当地需要的群众,我们的行动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在这次实践中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志愿者的快乐和满足。就这样我们顺利地完成了第一站的任务。

此次实践活动,让我深刻明白了一个活动可以顺利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计划,也离不开大家的团结。

8月8号,我们走进了势江村,与留守儿童手牵手,共度快乐暑假。在村干部及村志愿者的鼓励和吸引下,40余名学龄前小朋友主动参加志愿者支教活动,当走进借用的教室,心中既有豪情万丈,也有忐忑不安。当站在讲台上看着那一群活泼,可爱,热情,真实的孩子们,脑子突然一瞬间变得一片空白,完全变得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脸上显露出泥土的颜色,却活泼可爱,聪明热情,充满灵气,活得真实而开心,原以为会很尴尬很难和他们沟通。但是,当看到那一张张稚幼的充满期待的眼神时,心中有种上帝派我们来拯救他们的感觉。很快的我们就进入了角色,和他们打成一片。我们和小朋友玩了一系列活动。例如:知识抢答,趣味拼音,诗歌朗诵,安全环保小知识学习,猜字谜。印象最深的是“二十以内加减法”抢答。还没等我们念完题目,几十双稚嫩的小手已经高高举过头顶,纷纷想“一展风采”。在游戏过程,小朋友争先恐后,场面一度失控,欢声笑语不绝耳。

7.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篇七

一、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传统的阅读培养方法强调“传递知识”而不是强调“发展能力”, 尽管自学能力的意义逐渐被知晓, 但对思维能力和学习过程的注意仍然远远不够, 还是过分强调掌握全部内容, 使记忆占用了大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三大规矩是“背书、练技巧、尊重权威”, 尊重权威的必然结果是沉默, 不向老师提问题。这一系列的历史“积淀”导致了当前农村地区中语感的培养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二、语感的界定

语感是一种修养, 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 (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 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 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它具有如下一些特性:锐敏性、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体验性。

三、语感培养策略

策略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 课外阅读应以读为主线, 但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 要通过朗读、诵读、默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 词义的内涵, 表达的恰切, 语势的磅礴, 语法的运用, 条理的连贯, 意境的优美, 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

策略二、揣摩品味——培养语感的关键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 未必理解得透, 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 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反复吟诵、熏陶语言意境。重视对教材拓展阅读中语言的形象、节奏、气势及感情色彩的推敲、品味、引导反复诵读, 使学生感受到语气、语序、节奏所蕴含的情味和意境等。

2.语句比较、品味语言神韵。让学生读读、讲讲、比比, 从而体会到整齐与错乱、细腻与粗略、形象与干巴、具体与空洞、准确与牵强之间的差异, 在比较中强化差别感觉, 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这样, 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 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3.联系生活、丰富语言体验。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利用积累与运用中“自主阅读部分”,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 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 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策略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保证

凡是技能, 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亦是如此。只有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 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增强语感。

1.熟读成诵。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 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 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 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 精美的篇章, 不断充实语言库存。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 教师可以因材施教, 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 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 积淀语感, 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2.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 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读物, 让学生选读。通过晨读、读书汇报会、习作展厅等的形式, 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和大家交流。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实践活动, 学会了读书, 内化了语言, 从而增强了语感。

“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是一个渐聚的过程。语感是语言认识的高级阶段, 也是必经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努力通过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语言文字训练, 结合学校优质的资源来弥补托管留守儿童的语感缺失, 发挥语感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准南《“语感”浅说》) 。

[2]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的误区》。

[3]林运来《语感, 语言训练的综合效应--学习叶圣陶论语感》。

8.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篇八

随着新农村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留守儿童——我国农村社会进入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欠佳,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问题。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英国等国家也把与家庭、社会的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可以说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的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问题。三者的通力合作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说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決定性因素。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密切家、校、社会三者的联系可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在校、在业余的生活与学习表现,为下一步的研究教育对策调整提供有效的事实依据。而密切三者的联系较为有效的对策则是通过家访、个别访谈、建立家校联系手册。

我校四年级学生曾繁梓,男,学习成绩一般,父亲已于三年前去世,母亲在广东打工,且常不回家,他母亲为了节省几块钱的话费甚至电话都少打。寄居在伯父家,伯父母忙于生计对他的学习生活极少过问,甚至不能管理曾繁梓,只是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通过家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曾繁梓在家学习的机率几乎为零,平时在学校极少按时完成作业,即使能交作业也是潦草的抄袭别的同学的交上来,老师问他怎么回事,他总是说:“不会做!只能抄了交上来。”之话来应付,老师对此也深感头痛。

在我们了解曾繁梓的实际情况后,与学校领导和科任教师通过讨论,详细分析后决定采用家访和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相结合的形式对他实施教育研究。首先,我们针对曾繁梓的情况,制定了周密的家访计划,做好家访的充分准备,选合适时机进行家访,争取其临时监护人对家访的积极配合。同时,我们通过谈心、沟通及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方式来让他学会以感恩的心态来对待家长、老师的教育,以免家访给他带来逆反心理。其次,我们制好家校联系手册,坚持每周向临时监护人反馈曾繁梓在校学习、活动、行为、卫生、安全、情感等表现的情况,并在每周通过班会小组或班主任对他的评价反馈给临时监护人,同时上报给他的母亲,使监护人和家长都能及时了解他的时刻表现。具体的家校联系手册内容如下图:

家校联系手册发放一个月后,我们发现教育的收效甚微。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说过:“教师如果不尽心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因而也不可能进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技巧。”

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我们找到曾繁梓作进一步的了解,最后得知,他伯父母在家很少督促他做作业,任其自然发展。于是,我们来到曾繁梓家,汇报了曾繁梓在校的各种表现,询问他在家的具体表现及作业不按时交或不交的原因。他的伯母说:“这个孩子,从小就很调皮,上学以来很少在家做作业。在家写作业时写字速度慢,而且写得也不专心,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到外面玩,玩够玩累了才回来写,所以就不能按时完成。自从他父亲过世后,他就以为我们不是他家的亲人,不能管教他。平时说他轻点,他根本不听你的,说他重点,他干脆把作业扔一边或撕掉不做了。最近不知什么原因,受社会上的风气影响他迷恋上了网吧,有时夜不归宿,说了多次他不听。唉!真拿他没办法!所以我们干脆不管了,管他吃住就行了”他的伯母顿了顿,不停地摇头叹气。

教育学指出:“学校对家庭的指导帮助并不单纯是提要求、发告示,而应予以热情的关心帮助,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帮助家长实际地解决问题。”在了解问题的主要根源后,我们首先开通了他伯父母的思想,使得他的伯父母意识到孩子在家必须尽力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之后,我们劝告他伯父母:“你们俩作为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你们俩下班后忙着在客厅看电视或去外面闲聊,让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独自一个人在房间里写作业,孩子能写完、能写好作业吗?在孩子没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之前,你们应该陪在孩子身边,直到他做完作业。”听了我们的话,他的伯父母似乎明白了很多:“曾繁梓这孩子是我亲弟弟的儿子,也算是我的半个儿子,我怎么能不关心他呢,以前是方法错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陪侄子做完作业再做其他事吧!”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截止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例孩子因表扬过多变坏的现象。”在家庭的配合下,曾繁梓的作业开始完成了,不管完成的质量如何,我们都给他一个笑脸以示鼓励,平时还故事多给他一些鼓励。随后,针对他每次上交的作业质量不够好的问题,我们通过找他谈心、反复家访曾繁梓的主动学习意识越来越强了。哲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肯定、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特别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具体表现,是帮助其树立信心所必须的。

由于曾繁梓的母亲长期在外打工,缺少家长的关爱,监护人对他监管的力度不够,他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有时上课,他出小差,嘴里念的全是一些网络游戏的用语,有时还加上一些打游戏时的动作。对于他的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对村干部、村民的访谈了解村里村风,希望能争取到社会的配合,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但村支书说:“现在社会上,一些黑网吧,经常容留一些未成年儿童上网,有时一上就是一个通宵,对此我们也曾向镇政府反映,派出所也去查过几次,但查时他们就关门,根本拿黑网吧没办法。”通过访谈,我们认识到想得到社会上的配合是有一些难度的,我们还是与村委会联系组织学生到村周围清扫村道,争取得到社会的大力配合。

我们想转变一个留守儿童,必须从思想上对他进行教育,或在家庭学校之间加大配合力度。我们在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心、家访,曾繁梓果真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再没落下作业,上课也能专心听讲,学习也十分主动积极。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明显进步。在这期间,我们把他的情况通过电话反馈给他远在广东打工的母亲,他的母亲也不失时机地鼓励曾繁梓,使该留守儿童稳定地前进。

9.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九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年轻的父母中绝大多数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务工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农村托付给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亲朋照顾,于是农村便出现了大量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未成年人,称之为“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随着现阶段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56.4%留守儿童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与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的儿童被寄养在别人家里。对于我们峪河镇来说,我们是农业大乡,农村人口比例大,许许多多的村庄,农闲季节除了儿童和老人,很少见到青壮年人,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他们都外出打工去了,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留守儿童年龄尚小,不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学习的技能,如何理财、如何保管自己的生活用品、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甚至于正常的饮食起居等等,都需要具体的指导。作为学校,当前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因此实事求是的讲,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总体良好,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教育、心理、生活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

(一)教育问题

我们常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未来,而良好的教育则是儿童的未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与约束,农村留守儿童们普遍对学习缺乏目标和追求、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的现象明显;同时,部分学生自卑心理明显,学不懂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导致学习难以跟上。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隔代抚养,娇宠溺爱多于批评教育,只注重生活上的照料、物质上的满足,缺乏学习上的指导、道德上的培养。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

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很差,班级最后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因学习差导致厌学,因厌学导致学习更差。进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放弃对子女上学的期望,小小年纪就辍学在家,甚至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被无意识的剥夺了,这对于国家,对于家庭来说都是一种错误的选择,这种错误的选择或者是无奈的选择所带来的恶劣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二)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隔代带养或由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带养,这些临时监护人,或充当留守儿童寄食者的角色,不愿意对留守儿童管教太多,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愿意严肃指正;或过分溺爱孩子(以隔代带养的监护人居多,如祖父母、外祖父母),他们把娇惯和迁就当成了对下一代的爱,导致了一批“问题儿童”的产生。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内向、寂寞空虚、自卑闭锁、情感冷漠、盲目反抗、仇视憎恨、暴力攻击等等。

(三)生活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疏于照顾,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完整行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年人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年老体弱精力有限,文化不高封建迷信,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找医生找巫婆神汉,受到意外伤害又不能及时救治等等事件时有发生。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兄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的现象。另外由于留守女童特别是一些女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加上他们缺乏亲情的关爱,倍感孤寂,急于结交一些朋友,也给一些社会上心怀叵测的人提供了趁机而入的机会,他们受到性侵害后不敢或者没有及时告诉老师或监护人,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有的甚至沦为性侵害者的帮凶。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我们可以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出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不平等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解决城乡不平等问题,这是个大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农村相比,长期以来,城市占用了太多的教育资源。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学习等相关费用,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在一些地方,农民工子女既便来到城市上学,还要交纳一定的额外费用,不能享受同等待遇。现阶段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提高农民工待遇,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也应包括政治上的。按照《义务教育法》和《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要求,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坚持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的接受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国民待遇权利。同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关协”、乡镇政府机构、留守儿童所在村的村委会等,都可以而且能够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力量。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育好管理好留守儿童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常讲,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作为学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重课堂轻课外的思想和观念。要有针对性的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各种关爱活动,如组织教师和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开展结队帮抚;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专职的人员;加大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通过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使留守儿童拥有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有人照顾的饮食起居,得到监管的学习生活。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快乐的生活,努力的学习,健康的成长,通过相对封闭的管理,减少农村留守儿童遭受伤害和留守儿童自身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10.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篇十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他们的外出,另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产生。为了解全县留守儿童现状,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县妇联就全县留守儿童问题深入43个乡镇和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基本情况

**县现有人口87万人,其中0-15岁的儿童14.82万,留守儿童4.39万人,占儿童总数的29.84%。留守儿童中单亲在外务工的约占47%,双亲在外务工的约占53%;70%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带养,15%由亲戚带养,5%在邻居家寄养,寄宿等其他形式的留守儿童为10%。调查发现,儿童留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乡镇,留守儿童已成为学生的主体,而在交通便利、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乡镇,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又因年龄、文化、体力等条件限制,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和中下等水平。如江口镇中心小学289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仅占12%,68%的为中等和较差。此外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相对较高。据统计,xx全县小学学生辍学率为1.2%,初中为3.4%。而留守学生分别为2.5%和6.84%。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缺乏与学校的积极沟通和配合,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些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2、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再加上监护人缺乏教育常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部分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调查问卷中,虽然60%的留守儿童认为“最大的痛苦”是“父母不在身边”,55%的认为“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很难受”,但选择“你最大的愿望”时,选择“父母能在身边”的只占19%,多数孩子选择了“学习好将来出人头地”,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比较自我的个性。在自我评价一栏中,认为在家中自己是活泼开朗的只占45%,认为在家中自己胆孝孤僻、不善交往的占到了55%。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幸福感,有幸福感的只占53%,甚至有1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被遗弃,这些对他们今后的性格形成极为不利。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调查发现,一些留守儿童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自由散漫,品行较差,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说谎等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对监护人不礼貌,不做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30%左右的留守儿童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有的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拉帮结派,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如卢峰镇解放街女孩杨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管教,从而导致她经常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走上了抢劫犯罪的道路,被判处有期徒行4年零6个月,父母悔之晚矣。

4、留守儿童安全存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如小江乡教师xx幼女案,正是由于被xx的幼女为留守女孩,寄养在亲戚家中,加上年幼无知,才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5、监护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留守家庭中7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由亲戚照看。可见隔代监护成为农村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调查表明,尽管82.9%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子女,但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很吃力”。而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冷漠。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64.4%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好从不与孩子谈心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他们的外出,另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产生。为了解全县留守儿童现状,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县妇联就全县留守儿童问题深入43个乡镇和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基本情况

**县现有人口87万人,其中0-15岁的儿童14.82万,留守儿童4.39万人,占儿童总数的29.84%。留守儿童中单亲在外务工的约占47%,双亲在外务工的约占53%;70%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带养,15%由亲戚带养,5%在邻居家寄养,寄宿等其他形式的留守儿童为10%。调查发现,儿童留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乡镇,留守儿童已成为学生的主体,而在交通便利、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乡镇,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又因年龄、文化、体力等条件限制,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和中下等水平。如江口镇中心小学289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仅占12%,68%的为中等和较差。此外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相对较高。据统计,xx全县小学学生辍学率为1.2%,初中为3.4%。而留守学生分别为2.5%和6.84%。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缺乏与学校的积极沟通和配合,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些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2、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再加上监护人缺乏教育常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部分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调查问卷中,虽然60%的留守儿童认为“最大的痛苦”是“父母不在身边”,55%的认为“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很难受”,但选择“你最大的愿望”时,选择“父母能在身边”的只占19%,多数孩子选择了“学习好将来出人头地”,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比较自我的个性。在自我评价一栏中,认为在家中自己是活泼开朗的只占45%,认为在家中自己胆孝孤僻、不善交往的占到了55%。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幸福感,有幸福感的只占53%,甚至有1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被遗弃,这些对他们今后的性格形成极为不利。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调查发现,一些留守儿童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自由散漫,品行较差,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说谎等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对监护人不礼貌,不做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30%左右的留守儿童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有的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拉帮结派,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如卢峰镇解放街女孩杨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管教,从而导致她经常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走上了抢劫犯罪的道路,被判处有期徒行4年零6个月,父母悔之晚矣。

4、留守儿童安全存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如小江乡教师xx幼女案,正是由于被xx的幼女为留守女孩,寄养在亲戚家中,加上年幼无知,才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5、监护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留守家庭中7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由亲戚照看。可见隔代监护成为农村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调查表明,尽管82.9%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子女,但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很吃力”。而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冷漠。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64.4%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好从不与孩子谈心

”,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时向监护人倾诉”,同时54.3%的孩子还反映受过罚跪、罚站等家庭体罚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及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监护人普遍关注孩子学习的占70%,而对孩子品德教育关注的只占30%,与孩子交流时间每天保证1小时以上的仅有16%,而监护人空闲时间用来看电视、搓麻将、做家务、购物的竟达97%。

三、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为留守儿童构建心灵家园。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爱。结对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引导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可通过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电话等方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是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要经常开展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开设“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等,可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2、强化家庭监护责任,为留守儿童筑就避风港。一是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督促其生活、学习、行为;同时还应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老师一道教育孩子,促进其健康成长。三是监护人及父母既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

1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刍议 篇十一

一、漯河市留守儿童现状

2008年4~7月,漯河市关工委组织市、县(区)、乡(镇)关工委分别对32个乡(镇)和168个行政村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了调研。据调查,截至2008年7月,漯河市农村14周岁以下的儿童总数共316308人,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87409人,占农村14周岁以下儿童总数的28%;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亲或单亲长期外出务工,对他们的监护发生了变化:留守儿童跟随母亲生活者30034人;留守儿童跟随父亲生活者23661人;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生活者24056人;留守儿童跟随姑妈或姨妈等其他亲属生活者8560人;留守儿童独自生活者1098人。两年过去了,这些数据越来越大,留守儿童问题已刻不容缓地需要得到解决。漯河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已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正在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漯河市委、市政府连续4年把留守儿童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000万元。漯河市各级各部门都积极地行動起来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服务。一是各级妇联、关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共同举办“四老”家长学校,以村文化大院和学校为依托,依靠“五老(老模范、老干部、老专家、老军人、老教师)”办“四老(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家长学校。二是教育部门采取在各级学校对留守儿童建立联系制度。三是率先出台的户籍制度改革,在义务教育、卫生保健服务和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方面,为留守儿童平等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四是各级关工委都把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实施农村创“三无”(无辍学、无不孝子女、青少年无刑事犯罪)、社区评“三好”(好家长、好少年、好邻里)、学校关爱“三生”(贫困生、潜能生、单亲生)的“三三”工程重要工作内容。五是利用互联网络,开通“亲情视频”、“亲情热线”。目前,全市已救助贫困留守儿童6671人、10535人次,发放救助金200多万元,设立287个留守儿童维权岗,开通了21条维权热线,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关爱留守儿童

(一)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障真正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二是有利于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三是有利于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变化情况。四是有利于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上学的情况。

(二)留守儿童档案的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户籍所在地、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外出父母的务工地址、联系方式和收入状况;留守儿童在家的主要托管人;留守儿童思想状况、学习情况、所在班级及班主任姓名。二是已获资助情况记录。留守儿童获资助的情况必须载入档案,这既有利于追踪爱心款的去向,也有利于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三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不同,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在档案中写下孩子最迫切需要的帮助,有利于及时地疏导孩子,教育孩子。

(三)留守儿童档案的管理

留守儿童档案建立之后,档案部门要及时跟踪问效,督促管理好留守儿童档案,要实行动态管理,有条件的要建立网站,实行网络化,及时更新,随时增添内容,以便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调整有关规划和政策。

档案部门应该主动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一是和教育部门联系,指导各个教育机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和组织部门联系,利用大学生村干部这条渠道和各个村建立联系,在村级这个最基层的单位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12.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篇十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上无法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由于父母关爱和管教的缺失,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受到侵害最多的群体,很多悲剧性的现实在不断上演。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必然问题。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相关保障制度,如户籍制度、教育改革管理制度等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管教,这些老人的教育水平都不高,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进和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导和根本,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政府要将农村儿童教育纳入国家、各级政府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要将农村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政府为指导,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其次,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监管和社会团体帮助为辅,国家政策强制管理为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如户籍制度、城乡教育均衡化制度等等。

2.强化各级政府政策协调工作机制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放在儿童生存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在儿童留守还是随迁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应该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确保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均衡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另外,还要推动相关的公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民工回家的成本。在农民工聚集的区域建立城乡教育交流基地,促使农村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教育,并且促进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教育工作的衔接,提高农村教育的业务水平。

3.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工作

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各级培训工作中加入农村教育培训内容,不仅要对家乡的相关教育意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进行培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老一辈的人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养能力。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力度和效果。培训工作的重点不是提高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知识水平,而是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儿童在学习、心理和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学会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寻求正确的渠道,强化他们的监管能力。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和个人思考的重要内容。强化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各级社会力量,强化监护人的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其中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农村社会问题的重要体现。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社会上讨论的重要话题。基于此,就留守儿童角度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农村儿童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3-27.

[2]郝志瑞.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5.

[3]李湘祁.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94-195.

13.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篇十三

——我校留守儿童心理行为调查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他们经历着父母关爱、照顾和培养教育等方面的缺失,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消极影响。

一、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地带,该地带土地贫瘠,资源极其贫乏,农民世代以农耕生活为主。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的推进,贫困的农民走出山区,大规模向外省或城乡转移,或商或工,就此在山区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缺少大人的关爱,心理行为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下面是在我校调查所得的数据:

我校留守儿童均处于6—13周岁,有69人,占学生总数的57.5%。

和父亲在一起的18.3%

和母亲在一起的28.1%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在亲戚家的6.7%

和兄弟姐妹在家的2.1%

非常想父母的71.0%

当面顶撞监护人和老师的8.4%

无事生非搞恶作剧的12.3%

朋友少不合群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35.9%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1%

觉得学习很一般的64.1%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不太关心别人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和父母经常联系(一个星期左右一次)的37.6.1%

和父母较少联系(一个月联系一次)的34.1%

和父母很少联系的17.2%

父母经常回家的(一月左右)20.3%

父母半年回家一次的41.5%

父母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31.2%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心理行为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调查还显示:80%的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清醒过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同时,希望引起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

视。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成因分析

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关爱的缺失、家庭监管缺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现将在我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如下:

(一)主要表现

1、性格失衡。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较少和很少联系的占51.3%,半年或半年以上回家一次的占79.7%,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

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沉默、孤僻、胆小、呆板,性格内向,缺乏自信。

2、心理失调。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障碍,寂寞、焦虑、偏执、忧郁、厌恶、怨恨,逆反心理严重。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严重者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

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行为失控。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举动。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的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说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缺乏自觉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不听老师和监护人教导,行为粗暴、挑衅敌对、顶撞长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甚至成群结伙,模仿武侠小说拉帮结派,结拜师兄师弟。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参与赌博偷盗,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心理行为,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4、道德失范。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心理行为、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由于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

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5、学业失助。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只有5%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5%,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中途辍学的现象。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厌学心理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

成的。还有不少孩子无事生非,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二)成因分析

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

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1、家庭监护不力。(1)隔代监护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主要特点: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2)上代监护顾此失彼。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6.7%。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3)单亲监护不尽人意。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单亲监护型占46.4%。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

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2、学校关爱不够。农村学校大部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重智育、轻心育,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能及时引导。农村专任教师较少,家庭拖累又大,教学和生活负担繁重,虽然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但无暇顾及。主管部门只下发文件,统计有关数据,没有进行系统的专门培训和指导,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有效的管理,班主任也没有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和照顾,更没时间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和与老师的及时沟通,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小彩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

面的教育。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凸现。

3、环境影响不良。农村没有建立良好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义务教育没有深入人心,因此,留守儿童在家无人管教,也无良好的活动场所,只能信马由缰,无所适从。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存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心理教育的意识,网吧、游戏、赌博、中奖等又极具诱惑性,不良思想乘虚而入,极大地损害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从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很难找到既让农民进城务工挣钱,又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两全之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

同努力,共同创造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促进其心理行为健康发展。

(一)家长要承担监护之责

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和精神需求,是老师们的事。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加强沟通,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1、慎重选择外出。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

与她们交流。另一方要经常抽空回家与孩子交流,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

2、适时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家长还要加强与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3、监管认真负责。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也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妈妈。代理妈妈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思想、生活和学业的监护。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二)学校要倾注关爱之情

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学校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鼓励和帮助他们,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将康德心态。

1、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学校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条件的学校要建

立心理咨询辅导站,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农村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

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心态。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读书读报活动、给外地打工父母的书信赛、心理健康手抄报等,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多为他们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丰富课余生活,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到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政府要营造良好之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花大气力为留守儿童

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建全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包村干部,学校政教组织,村民委员会、农村妇女干部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农村教师补贴制度,让农村教师轻装上阵,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

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社会的关注之情,促其健康成长。

2、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降低到最低限度。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

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3、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小卖部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针对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应采取有力措施,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场所,如图书馆、体育活动室等,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还会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相互协力,共同筑起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爱心城墙,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

上一篇: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某某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下一篇:书画摄影展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