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一标Microsoft Word 文档

2024-08-09

三品一标Microsoft Word 文档(精选10篇)

1.三品一标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一

“三品一标””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选择,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农业部门坚持一手抓现代农业园区和农村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并将“三品一标”认证做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抓手,以“三品一标”认证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市获得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9处、无公害产地面积73.39万亩、无公害农产品88个,有机农产品基地15处、有机农产品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6个。“三品一标”的快速发展,对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数量稳步增长。通过政府主导、部门推动、政策引导、市场拉动、企业参与等措施,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发展迅速,认证规模、产品数量不断扩大。无公害产地面积由2012年的 32.89 万亩扩大到2014年的 73.39 万亩;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由由2012年的 46个增加到2013年的88 个。继2009至2010年汉阴、紫阳率先在全市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之后,今年汉滨、白河两县区也相继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工作。平利女娲茶、宁陕香菇、白河木瓜三个农产品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岚皋魔芋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今年,镇坪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拟将镇坪鸡爪黄连申报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化特征明显。“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的主体主要包括各类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这些单位又是农业生产组织化和集约化的重要载体,两者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据统计,我市现有各类专业合作社900多家,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4个,市级48个;全市目前已建成省、市、县现代农业园区293个,其中省级园区25个、市级园区48个、县级园区240个;现有生猪规模养殖场一万六千多个,其中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已达到六百多个;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不断增加,为“三品一标””认证提供了更多的申报主体资源,“三品一标”认证数量的不断增长又促进了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随着生产组织化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以“三品一标”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向优势带集中,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品一标”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三品一标”的生产基地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特征;获证主体中80%为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好地推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且“三品一标”认证登记推广先进适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控制高毒、高残留农(兽)药的使用,指导生产者合理、科学使用农(兽)药,70%的获证主体优先选择使用生物农药,减少了对农产品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产品经济效益明显。在“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建设过程中,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保证了生产的规范化和产品的安全性。“三品一标”生产主体通过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和终端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隐患,从而确保获证产品质量安全。“三品一标”的认证登记监督过程,实质上是对生产主体进行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过程,这对提升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发挥了明显作用。在省市农业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中,“三品一标”产品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我市汉阴红星、新鑫两家米业企业自获得陕西省无公害水稻产地和农业部无公害大米产品之后,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订单生产,汉阴新鑫米业的“蜡烛山”牌富硒大米和汉阴红星米业的“秦康”大米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供不应求,成为安康市无公害大米的拳头产品,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紫阳富硒茶”2004年通过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之后,“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3.52亿元,极大地推动了紫阳富硒茶产业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企业提效、茶农增收的目标。下一步,农业部门将紧紧围绕安康市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规定的“力争用3-5 年时间,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优质安全品牌达到60%以上”的奋斗目标,在加快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生产效益,更加注重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督,更加注重层层把关和证后监管,更加注重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制定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规划,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安康市政府《加快生态富硒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通知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畜牧、茶叶、魔芋、设施蔬菜、核桃、蚕桑、药材、生态渔业等优势产业发展需要,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制定“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发展规划和激励机制,通过项目带动和奖励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包装标识和名牌认证。抓好生产基础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建设科技示范场等与推进“三品一标”发展有机结合,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可追溯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市场有监测、全程可追踪,夯实“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的基础。

增强政府服务功能,为“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建立健全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机构和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做到认证工作“有部门抓、有单位管、有人具体负责、有技术支撑队伍”。为认证主体提供优质品种、先进生产技术和标准,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服务,保障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二是要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 “三品一标”证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维护好“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质量、信誉和形象。三是要重点培育外向型、支柱型龙头企业。凡是市场潜力大、加工层次深、科技含量高,对当地农业发展有带动力的认证企业就应给予扶持培育,使其更好地发展壮大。四是积极争取各级有关部门经费投入,鼓励对产品质量好、获得“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企业认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建立“三品一标”认证以奖代补机制,大力培育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镇坪县委、县政府出台的《2014年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奖励扶持办法》(镇政办发【2014】14号)文件中,专门就“三品一标”认证制订了“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每个产品分别奖励1万元、2万元、3万元;特别是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的,每个产品奖励10万元”的扶持奖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该县企业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也为全市及其它县区在制定“三品一标”认证扶持奖励政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加大安康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和宣传推介

与新闻媒体合作,充分利用安康市政府、陕西农业网、安康农业信息网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开辟“三品一标””农产品宣传专版和专栏,大力推介“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特别要加大获得省级农业名牌产品的企业和产品的宣传力度。在安康城区等其它省会城市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展销展示宣传平台和直销窗口;积极组织获证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渠道,全面、广泛的宣传推介和报道安康绿色富硒“三品一标”农产品,提高公众及消费者对品牌的知晓率和认知程度。

2.三品一标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二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全面

虽然“三品一标”已提出了数年, 但真正能够全面认识“三品一标”的人并不多, 甚至包括部分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一些已认证“三品一标”的企业对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管理差;另外, 还有部分企业忽视基地管理, 重视生产加工。据调查, 淮安市仅有一半管理人员对“三品一标”有一定认识, 50%左右的农户知道“三品一标”, 但是不知道具体内涵。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太注意到“三品一标”, 在其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也认识不足。

1.2 监管体系及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质量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 企业违规用标、不用标现象大幅存在。监管体系并没有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规范, 而要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必须要做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全市“三品一标”监管体系虽逐步健全, 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许多漏洞, 基层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对法律法规及农产品质量、卫生的知识了解较少, 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不强, 不能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 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1.3“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申报不规范, 申报繁琐, 时间不确定

截至2014年底, 全市申报有效“三品一标”数800余个, 共建立了19个以“三品一标”生产为主导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 其中省级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8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品种涵盖种植业、畜牧业二大行业的主要农产品, 示范区规模2.03万hm2、51.6万头 (只) , 辐射带动5.80万hm2、87.8万头 (只) 。在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带动下, 淮安市申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虽发展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但与其他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推动农业标准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标准化宣传普及滞后, 社会认识程度低;二是工作主体力量弱化, 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三是过度分散的农业种植、养殖模式成为制约农业标准化进程的突出因素;四是政府的资金投入及引导不够, 县区均没有农业标准化及“三品一标”专项资金, 农业标准难以推广和实施, 制约了“三品一标”及农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

1.4 生产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三品一标”企业或合作社布局比较分散, 生产规模小, 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以及品牌运作、产销衔接消费者认可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即使按照“三品一标”标准化进行生产, 也无法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一些农产品从销售价格方面看, 体现不出“三品一标”产品的优质优价, 这往往导致企业或农户收入回报比较少, 经济效益没有明显提高, 从而严重挫伤企业和农户申报生产“三品一标”的积极性。

2 对策

2.1 加大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

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开展宣传活动, 举办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培训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班, 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民和企业工人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2.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工作, 规范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

从源头抓起, 强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在抓好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质量控制的基础上, 切实加强源头治理。推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购销、使用台帐制度, 实行源头追溯制, 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1,2,3,4]。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加大对市场上“三品一标”检查力度, 惩处假冒伪劣的“三品一标”产品。

2.3 应建立奖励机制

全面推进淮安市农业标准化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市县级政府对实行“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奖励补助[1,2,3,4]。

2.4 应规范认证程序

严格规范简化“三品一标”的认证程序, 以保证认证产品的质量合格、生产过程规范安全、质量控制措施细致到位[1,2,3,4]。

2.5 加大宣传, 提高对“三品一标”的认识

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三品一标”品牌的有关知识, 引导消费者正确识别“三品一标”产品。发挥“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优势, 带动整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1,2,3,4]。

2.6 加大组织机构建立力度

充实认证监管队伍, 加强“三品一标”工作体系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是确保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要加强全市系统检查员、监管员、核查员的培训。“三品一标”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文件和体系文件, 是开展“三品一标”工作的依据和手段。

2.7 确立认证重点, 强化品牌形象

指导“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提高其生产、管理水平, 规范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提升“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 对企业投入品使用、生产操作、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包装标识、标志使用和质量追溯管理的相关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管理。开展市场跟踪检查, 重点检查“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情况和假冒行为。严格执行退出机制, 引导经营单位建立查标验证制度, 把好进货准入关[1,2,3,4]。建立举报投诉制度, 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2.8 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加强对“三品一标”企业的认证监管, 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农业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 强化政策推动营造良好环境, 积极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 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

2.9 强化证后管理, 维护品牌形象

鼓励“三品一标”龙头企业整合和加大技改投入延伸产业链。出台激励政策, 动员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扩大产能, 提升档次, 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形成优质粮食、标准畜禽、名优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及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到田间地头建立生产基地, 提供技术指导、种苗供应等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 与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最低保护价及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 形成稳定的经营模式[1,2,3,4], 使“三品一标”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阿三妹.迪庆州“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 (2) :48-50.

[2]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3]余癉, 刘隐, 刘稀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队伍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 (3) :105-108.

3.“三品一标”助力品牌农业 篇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可以说农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息息相关。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在连续获得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同时,打造大农业大品牌的大战略正在中原大地深入人心。作为农业职能部门,河南省农业厅结合农业生产发展实际,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监测、标准化和品牌支撑体系建设,尤其是以“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主要抓手的农业品牌化战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为什么是“三品一标”?

在市场经济下,有了品牌才能有好的市场。农产品品牌化是现代农业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产品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而“三品一标”品牌认证登记的前提条件要求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申请者必须是面向生产和消费的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三品一标”提升了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推进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通过抓标准、保质量、创品牌,“三品一标”产品表现出明显的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加贴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产品,绝大多数实现了从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进入超市和连锁直销配送,售价比同类未认证产品要高出10%左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价格明显提高,平均增幅达20%~30%。有机食品大多数出口或供应高端市场,价格提升更加明显,部分产品售价甚至高出常规产品好几倍。地理标志农产品也因其具有独特品质和文化内涵,市场价格和品牌价值得到双提升。

事实证明,“三品一标”认证登记过程也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三品一标”品牌的发展壮大有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产品销售,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降低消费风险,有助于有效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增加农业企业盈利和农民收入,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走规模效益之路,有利于加快区域特色农产品开发、发展特色农业,实施“三品一标”主导的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是农业现代化的成功之路。

“三品一标”品牌建设的带动作用

近几年,河南农业系统紧紧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化、农业执法、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等“五大体糸”建设,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以品牌化推进标准化、以标准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建设,按照农业部“三品一标”工作重心下移的要求,在河南省农产品质检系统累计培训“三品一标”检查员、监管员500名,实现了市(县)至少2名检查员、监管员。

为落实先培训后认证制度和调动企业积极性,从2010年起,河南省农产品质检中心争取河南省财政和“阳光工程”项目资金支持,在全国首创免费为无公害农产品申报企业培训内检员,2013年又开始为绿色食品企业免费培训内检员,5年来免费培训企业内检员3500余名,为严把入门关口和推进认证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以“三品一标”为主导的农产品品牌化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0年以来,农业部安排抽检河南省蔬菜、水果、食用菌、粮食类等无公害农产品样品合格率达100%;省级抽检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蔬菜平均监测合格率为98.5%以上;专项监测抽检无公害水产品平均合格率达100%;部级质检中心抽检河南省绿色食品产品合格率达100%;地理标志农产品合格率达100%。

农业产业化示范效应明显增强。截至2014年12月,河南省在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810个,持证单位1619家,面积达1932.3万亩;在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2168个,持证单位1291家,产品总产量2049.66万吨。农产品地理标志55个,总面积926万亩,总产量897万吨。河南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400个,企业157家,产品总产量111.4万吨;有机食品产品22个,企业6家,产量0.59万吨;绿色生产资料企业3家,绿色生产资料产品4个;创建了延津小麦、漯河辣椒等3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55.2万亩。所有这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组织化、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目前,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三品一标”申报主力军,70%无公害种植业产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每个持证单位平均带动农民1000人以上。

由于“三品一标”管理规范、质量过硬,获证产品效益不断增加,也带动了农民增收。一批农产品因获得“三品一标”金字招牌后产品相继在全国市场打响,如新郑的“好想你”大枣、武陟的“菡香米”等。一些农产品因为获证而名升价增。如固始三高的“固始鸡和笨蛋”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后,鸡的价格由20元/公斤提升到34元/公斤左右、鸡蛋售价由0.6元/枚提升至1.2元/枚左右;固始“顺兴莲”大米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后价格由3元/公斤左右提升至8元/公斤左右;鲁山张良姜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后单价由9元/公斤提升至25元/公斤左右。此外,辉县山楂、孟津梨、延津胡萝卜、封丘芹菜、香花辣椒、伊川平菇、仰韶大杏、杞县大蒜等获得认证登记后,价格和销量也都大幅上升。

尽管在推进以“三品一标”为主导的农产品品牌化方面取得较快进展,但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化总体发展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让“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金矿发光

发展“三品一标”是已经证明了的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和实现农产品品牌化方向。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三品一标”作为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在指导生产、规范经营、保障安全、满足消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三品一标”的引领作用,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通过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通过产业化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国家环保部的“生态县”建设计划,已将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作为项目县评审验收的基本条件,也必将促进各地更加重视“三品一标”品牌的推进。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产品品牌资源是一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金矿。

河南北部、中部、东部平原地区,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明显优势;南部、西南部、西部,淮河两岸、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等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天然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黄淮平原经济区土地质量总体符合绿色食品产地标准,“中原粮仓”是安全粮仓、绿色粮仓。此外,河南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农耕文化传承悠久,开发浓郁地域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区位优势明显。河南是一座“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的金矿,还有许多优势农产品品牌及产品资源待发掘。深挖细掘这座金矿,实施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战略,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由之路。

4.三品一标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四

“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根据山东省农业厅《关于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我市“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加快农业“三品”认证步伐。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基地和产品认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三品一标”认证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扩大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基地面积。

(二)加强对已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蔬菜批发市场、专营区的管理工作,包括严格规章制度,定期取样监测等等,特别是要加强对续报换证产品及年检绿色产品的抽样检测工作,以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认证产品质量。

(三)严格认证标准,规范认证程序,提高认证质量,到2013年底,“三品一标”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规范用标率达到95%,基地规范树牌率达到70%。

(四)通过专项整治,确保“三品一标”农产品不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一步增强“三品一标”产品社会公信力。

二、工作重点

一是树立规范标识牌。标识牌内容要包括“三品”标志、“三品”申报单位、作物种类和面积、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人;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要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人,负责技术规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告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蔬菜类认证产品,严格规范生产行为,严控农残超标;规范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包装标志的使用;畜禽认证产品,严格养殖过程控制,严禁违法添加和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三是建立记录档案,包括投入品使用、产品检测、出入库、销售等各项记录档案,并有效保存。四是产品包装标志的使用规范有效,是否存在超期、超范围、假冒使用“三品一标”标志行为。

三、总体安排

1.6月1日—6月底,准备部署阶段。

2.7月—10月底,集中整治阶段。3.11月中旬—12月初,验收总结阶段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部门监管

各县(市)区绿办要按照《泰安市2011 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落实监管责任,切实对本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履行日常监管责任。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

(二)加强产品抽检

结合全市实际,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与相关监测单位密切配合,根据对“三品一标”蔬菜类和畜禽类“三品一标”产品进行检测,实行严格的产地准出,实施例行监测、基地自检和销前抽检制度。

(三)加强信息报送

为确保信息沟通顺畅,各县(市)区绿办明确专人上报材料,及时向市绿办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要按要求认真填报有关统计表。在整治工作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突发事件和大案要案调查处理情况,要随时上报。

(四)加强督查考核

5.三品一标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五

肖 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湖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三品一标”农业品牌大省。自2009年以来,省农业部门紧紧围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工作目标,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为出发点,以“三品一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全面加强“三品一标”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文章第一部分探讨了近几年来湖北省 “三品一标”发展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湖北省发展“三品一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文章第三部分提出湖北省“三品一标”发展的路径分析。

关键词:湖北省;“三品一标”;路径选择

一、湖北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一)“三品一标”发展速度快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据湖北省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09年湖北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企业1408家,品牌4119个,实物总量1592.4万吨,产值561.6亿元。湖北省农业“三品”生产基地面积约占湖北省耕地面积的39.4%,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23.1%,产值占湖北省农业总产值的28.8%。在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农业“三品”生产企业占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的60.9%。而截至2012年底,湖北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产品的企业达1519家,品牌达4257个,总产量1868万吨,总产值632亿元,出口创汇5120万美元。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三位,较好地稳定了产品认证的数量和规模,为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标准化生产得到有效发展

自2009年湖北省启动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以来,截至2012年底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投入6970万元,全省100个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重点建设了12个省级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三年累计投入资金超1.7亿元。武汉、宜昌、恩施、襄阳、孝感、荆州等市州,投入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围绕“三品一标”强化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就是要从源头抓起。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真正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这也是“三品一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三品一标”开发包含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所有要素,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我省实施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要求各示范区必须达到五个100%:即示范区基地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到100%,示范区主导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100%,示范区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贴标率和可追溯达到100%,示范区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示范区100%纳入龙头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范围。统一规范管理,保障产品质量。

(三)认证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湖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根据本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际情况,按照严格谨慎的原则进一步规范了“三品一标”的认证管理程序,以及对“三品一标”认证申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省绿办每年组织专班人马分组到各市进行规范和指导工作,以及对当地已申请上的认证企业进行抽查。在各市、区、县的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各“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均已建立和完善了内部管理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过程中相关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优化了工作程序,改进服务方式。省绿办认真研究了重点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的模式和方法,探索无公害农产品省级认证审查、部级备案发证的改革试点。根据《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完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不断调整、补充、修订一批检测目录、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三品一标”标准体系。

(四)认证产品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经过每年农业部组织的省份之间交叉抽查监测,复查换证、年检和专项整治产品抽检结果表明,湖北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合格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2013年从湖北省“三品一标”工作会议获悉,全省去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抽检率合格达99.7%,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地理标志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100%。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可靠。

二、湖北省“三品一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全面

虽然“三品一标”已提出了数年,但真正能够全面认识“三品一标”的人并不普遍。甚至有部分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对“三品一标”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一些已认证“三品一标”的企业对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管理差;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忽视基地管理,重视生产加工。据调查,湖北省仅有一半管理人员对“三品一标”有一定认识,80%左右的农户知道“三品一标”,但是说不清“三品一标”具体是什么意思。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太注意到“三品一标”,在其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也认识不足。

(二)监管体系及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质量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如绿色食品市场上存在个别标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消费者及企业的合法权益,并使绿色食品标志的权益受到了影响。监管体系并没有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规范,而要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必须要做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湖北省“三品一标”监管体系虽逐步健全,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许多漏洞,如基层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监管工作的基层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够硬,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监管工作中,监管人员多是基层分局干部,而许多基层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及农产品质量、卫生的知识了解不多不深,平时事务繁忙,不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实际中灵活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不强,不能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三)“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于2009年启动了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经过3年的建设,截至2012年底省、市、县三级共建立了100个以“三品一标”生产为主导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其中省级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品种涵盖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三大行业的主要农产品。示范区规模502.5万亩、251.6万头(只),辐射带动887万亩、1021.8万头(只)。在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带动下,我省申报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4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6个,全国首批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2个。虽我省发展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其他农业大省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推动农业标准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标准化宣传普及滞后,社会认识程度低;二是工作主体力量弱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三是过度分散的农业种植、养殖模式成为制约农业标准化进程的突出因素;四是政府的资金投入及引导不够,大部分市(州)县都没有农业标准化专项资金,农业标准难以推广和实施,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

(四)生产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三品一标”企业或合作社布局比较分散、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以及品牌运作、产销衔接和消费者认可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即使按照“三品一标”标准化进行生产,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然而增加了劳动成本和生产成本,但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一些农产品销售价格和普通农产品销售价格没有太大差别,体现不出“三品一标”产品的优质优价,这往往导致企业或农户收入回报比较少,经济效益没有明显改善从而严重挫伤了企业和农户生产“三品一标”的积极性。

三、湖北省“三品一标”发展路径分析

(一)加大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农业部启动了“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旨在提高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品牌公信力,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省农业部门要积极宣传“三品一标”基础知识,解读相关标准,公开认证程序,介绍监管措施,引导公众了解“三品一标”,信任标志产品,消费标志产品。全省农业部门和“三品一标”工作系统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增强风险意识,转变重认证轻监管的思想,始终紧绷质量安全这根弦。各地要认真执行省农业厅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积极宣传,科学宣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实地调研,迅速处理,科学应对,将问题化解在源头,尽量减少不良影响。

(二)加强体系队伍能力建设

加强基层体系队伍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结合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把“三品一标”工作体系队伍建设一并纳入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范围,在职能、人员和条件等方面予以加强,将工作队伍培养练就成为支撑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主力军。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确保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要加强全省系统检查员、监管员、核查员的培训。“三品一标”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文件和体系文件,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手段。全省工作系统应理解标准,熟悉程序,明确职责,严格执行,高效服务。二是要强化企业主要生产和管理人员培训。企业是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理解和掌握“三品一标”标准和要求,才能建立健全相应的生产规程、管理制度、追溯体系。要指导企业落实内部检查员制度,充分发挥内检员的内控、监督、宣传作用,把好“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关。

(三)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农业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政策推动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省农业厅要充分整合绿色食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省财政需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用于农业三品品牌开发与三品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将农业品牌开发与标准化生产作为项目立项依据及项目考核验收重要指标。围绕“三品一标”强化技术标准,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种子管理、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投入品管理、技术推广、环境检测与保护、产品质量检测等相关项目资源,将农业标准化生产与重大农业项目进行捆绑,从农业板块重大项目中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有力带动各地财政项目资金向“三品一标”品牌开发和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倾斜。将进一步夯实“三品一标”事业的基础,是推进我省“三品一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千秋之举。

(四)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

鼓励“三品一标”龙头企业整合和加大技改投入延伸产业链。出台激励政策,动员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扩大产能、提升档次,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优质粮食、标准畜禽、特色水产、生态林业、名优蔬菜“五大”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

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共建“第一车间”。使农业龙头企业到田间地头建立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指导、种苗供应等服务,与基地农户共建“第一车间”。鼓励采取多形式的利益分配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最低保护价及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营模式。

“三品一标”事业开创二十年以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本,走标准化之路,打造安全优质品牌,引导安全生产和消费,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三品一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三品一标”科研和管理成果,推进农业标准化,培植农业品牌。

(五)加强组织领导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三品一标”和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抓手,必须成为各地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三品一标”工作,具体要靠地方推动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将“三品一标”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工作中谋划、推进。各地农业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财政投入,保障工作机构和人员,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组织农业和畜牧技术力量,负责日常监管工作的协调。加强与编制、人事、发改、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反映情况,主动争取支持。要按照农业部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认真研究提出加强“三品一标”工作的具体意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将“三品一标”和农业标准化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总体规划,切实加以推进。

(六)强化证后监管,提升品牌公信力

全省工作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农业部韩长赋部长的批示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质量监管上来,严格审查,严格监管。稍有不合,坚决不批;发现问题,坚决出局。全力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着力提升品牌公信力。要按照“产品质量可靠、使用标志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质量年检和认证现场检查制度,指导“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其生产、管理水平,规范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提升“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打造一批产品质量可靠,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制度落实到位,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企业,推动“三品一标”认证的价值回归。一是监督获证单位开展经常性的自查活动,提高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能力。二是加强对获证单位的实地督导,重点检查获证单位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操作、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包装标识、标志使用和质量追溯管理的相关制度落实情况。三是配合自治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加大产品质量抽检,例行监测力度。四是开展市场跟踪检查,每月二次。重点检查“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情况和假冒行为。五是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六是引导经营单位建立查标验证制度,把好进货准入关。七是建立举报投诉制度。专人负责举报、投诉事宜,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参考文献:

[1] 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年第3期。

[2] 李蔚:《吉林省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推进措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年第3期。

[3] 冯国民、余中伟、张耀、刘成平:《湖北江夏区“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年增刊。

[4] 高宏巍,王南,刘东亮,孟和:《 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年第1期。

[5] 陈晓华:《持续发展“三品一标”努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年第3期。

[6] 倪华山:《关于加快“三品一标”建设的探讨》,《吉林农业》,2012年第10期。[7] 李绍颖:《桓仁县“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9期。

[8] 高宏巍、王南、刘东亮:《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年第1期。

6.三品一标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六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三品一标”农产品监督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情况

为了强化我区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提升和维护品牌农产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局就此项工作进行周密的安排部署、认真细致的工作。现将XX区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我区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XX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X个,涉及X个单位。地理标志认定单位X个,申报地理标志XX小公鸡。

一、组织管理方面

X、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XX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立了XX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区长担任组长,各有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由区园林和农牧水务局负责,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XX区园林和农牧水务局的下属农技中心、畜牧站,抽调农业和畜牧技术人员各X名,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X、落实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我局制定了各项工作计划,并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邀请自治区有关部门对XX区农产品产地进行了全面检测,检测结果全部符合无公害要求。对所有申报主体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全部合格。做到年初有计划、有安排,年终有总结。

二、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

X、严格执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及台帐管理制度。

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投入品的管理。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对全区XX家农药、兽药经销点及X家高毒农药经销点,按照“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农药定点经营,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销售,公布了禁用、限用高毒农药名单;建立台帐销售、管理制度,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协调配合市农资执法部门,严查农资市场,对重点农资市场进行监控;禁止向农户销售未经登记农药;严肃查处食品安全生产中的违法违规等行为。检查工作主要是生产、销售、管理方面的记录、档案和产品,XX家经销点的台帐记录详细、真实,对高毒农药的销售去向实行了跟踪管理,对高毒农药产品的进货实行了票物核对。药品经营秩序规范,都从正规厂家购入,具备正规发票,药品使用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兽药质量标准》、《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执行。严格落实《动物防疫法》,健全和完善疫病防治体系,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的安 全。

X、强化农业投入品经销、使用的监管。规范农药经营者、使用者的追溯管理制度,对农药经销、使用单位和个人进行系统的农药知识培训。农药经销单位必须在店铺显要位置张贴种植蔬菜国家规定禁用的高毒农药的公示,做好售卖蔬菜禁药的登记造册,提供农药使用简介。对从事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农户,要采用“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并严格按休药期生产和上市。优先使用生物农药,积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

X、农业投入品监管队伍工作情况。因我区属市辖区,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方面还不完善,目前没有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主要是配合市农牧局执法大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无公害农产品“双认”和地理标志认定工作情况

我区目前以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工作为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还未开展。

X、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申报工作完成情况。XXXX年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双认”工作以来,共认定产地X个,认定规模蔬菜XXX.XX公顷,肉羊XX万只、生猪XX万头、鸡XXX万羽、蛋XXXX吨。认证产品XX个,认定产地X个,涉及X个单位。

X、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工作情况。申报认定单位X个,申报地理标志XX小公鸡,产地规模XX万只,产量XXX吨,年生产销售XXX万只。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市场准入工作

X、加强农产品检测力度,贯彻落实市场准入制度。XXXX年X月在XX区百花市场启动了X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仪式,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此项工作的开展,我局主要是配合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和XX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成辖区农产品的常规检测和例行检测工作,定期发布检测结果,指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加强对XX区内三家大型超市和百花市场等配送中心及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抽测,并及时公布检测分析结果,在新百、华联、佰德隆三家超市设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销点。认真贯彻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进门登记制度,严禁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和消费环节。

X、无公害农产品标识认购及贴标情况。目前,已认购单位X个,认购标识X种,X.X万枚,金额XXXX元,其中补贴资金XXXX元。截止目前,没有一个农产品贴标。认购地理标识XX万枚,无贴标。

X、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建立台帐管理制度,规范农药经营者、使用者的追溯管理制度,对农药经销、使用单位和个人进行系统的农药知识 培训。

五、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

我局主要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X家企业和种养殖基地进行了检查,对全市范围内农药经营单位进行了检查和整顿,公布了禁用、限用高毒农药名单,介绍了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制度和建立农药经营台帐的方法和程序,规范了农资市场。

六、主要工作方法

X、加强生产技术指导。我局对主要作物种植及畜禽类养殖制定了各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与协会、生产大户签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议、技术指导协议,制定技术培训计划,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发挥协会凝聚力作用,有效管理会员。

X、加强生产过程及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督促协会、生产大户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制定相关职责和制度,并与会员签定管理协议。监督协会成员在农业生产中从投入品的使用、产地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进行管理,不定期检查农户田间档案记录,农药、化肥使用记录,采收时间及安全间隔期等,从源头上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指导生产者进行主要生产过程的生产经验积累记录。

九、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7.三品一标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七

1井研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现状

自2002 年井研县首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以来, 13年来累计总产地认定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59 个, 其中认定的无公害产地7 个, 无公害农产品32 个,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2965.4hm2, 产量32733.5t, 绿色食品19 个, 产品实物总量20170t, 有机产品2 个, 有机生产资料1 个。

截至目前, 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还在有效期使用认证标志的有:无公害15 家, 涉及种植、水产、畜产等32 个产品;绿色食品4 家, 涉及加工、种植4 个产品;有机产品2 个, 认证产品为大米、蔬菜。

2存在的问题

2.1 无公害农产品存在的问题

(1) 虽然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获证多为专业合作社, 农业产业化龙头少, 生产基地规模小、规模少、资源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分散的管理生产体制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生产要求, 不利于农产品资源的整合和优势品牌的形成。 (2) 缺乏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 已认证的农产品只有千佛镇台柚协会申请的柚子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其它的如周坡团山牌蜜桔、锦橙在管理中出现质量问题, 已经停止用标。 (3) 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大多数为生鲜农产品, 不易用标和包装, 易于一般农产品混淆, 不能体现其产品应有产品的价值。

2.2 绿色食品存在的问题

(1) 目前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 (专业合作社) , 主要集中在种植加工业, 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产品、水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几乎没有, 认证产品的结构不合理, 不能满足人们对食品多元化的消费要求。 (2) 井研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 (专业合作社) 多以初级农产品为主, 规模小, 产品附加值不高。由于资金有限, 导致营销上的局限, 其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 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3) 绿色食品从申报到认证所需时间长, 花费不菲。作为以生产初级农产品为主的专业合作社, 在认证起步阶段, 有国家一定的扶持政策, 发展较快, 后期随着财政投入的减少, 产品认证、年检、续展费用的增加。加之部分专业合作社对自身发展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井研县绿色食品的发展。

2.3 有机食品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 发展有机食品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快速, 有机食品的认证则是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 且认证产品为有机转换产品。

2.4 高科技需求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的矛盾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在生产过程中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都要求禁用或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是一个低化学的投入过程。在土壤生态培肥和地力维持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产技术方面;生物农药、生物肥、有机肥等生产资料的要求和使用上都有较高、严格的要求。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良莠不齐, 应用农业科技水平差异较大, 标准化生产意识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 出现施肥用药技术不够规范、农药化肥品种不尽合理, 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的情况存在, 使农产品存在安全风险和隐患, 虽然是少数, 但对产品也有一定的影响。

3对策

3.1 加强对“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与监管工作的支持

采取实际的政策措施, 从资金、科技、人员投入等方面对获证企业给予倾斜, 重点扶持有实力和技术含量高的生产企业或专业合作社, 通过高科技农业研发、产品卖点开发等措施, 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通过规模效益带动企业发展, 农民增收。

3.2 加强对申报主体的监管

对已获证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 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 深入生产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要求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证书使用时效到期及时复查换证。同时对获证、申报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使用、产地环境、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要求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在生产中严格按照“三品一标”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保证农产品质量。

3.3 调整产品认证范围

根据井研县实际情况, 结合市场、消费者需要, 调整认证产品范围,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认证产品, 增加禽肉农产品、水产品的认证数量。

3.4 加强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 宣传“三品一标”相关知识, 加强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认识。组织开展“三品一标”知识培训, 抓好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和引导。将电商平台 (京东、拍拍、淘宝、一号店、TMALL) 、独立平台展示资源、O2O平台 (美团、糯米、微信订阅服务号) 和传统的销售渠道 (超市、商业综合体、餐饮、酒店直供) 相结合, 不断完善销售网络, 提高井研已认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5 加强培训服务

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 在生产中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三品一标”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范等制作成通熟易懂的简明操作手册, 通过科技入户、阳光培训等形式发放给生产者, 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能力和水平, 保证农产品品质。

3.6 指导安全消费

利用“3.15”、“12.4”、科技下乡等宣传活动, 宣传“三品一标”基本知识和消费常识, 消除群众认识上的偏差, 为“三品一标”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朱宁芳.浅议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及防治[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 2004 (4)

[2] 黄辉金.左江、右江及邕江水污染事故分析与对策[J].水资源保护, 2004 (4)

8.三品一标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八

延边“三品一标”是指通过国家安全优质农产品相关要求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四种类型,简称“三品一标”。

在延边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延边州农委按照“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围绕绿色转型、生态兴州、质量强州这条主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农业标准化发展迅速,“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逐年增加,到目前全州“三品一标”总量达到70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10个,绿色农产品认证33个,有机食品认证55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延边大米、延边苹果梨、敦化小粒黄豆、延边黄牛、延边朝鲜族辣白菜)。截至到2015年末,延边州经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面积5206公顷,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1.9万公顷。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02万公顷,其中和龙市水稻1.02万公顷、珲春市水稻1万公顷、敦化市大豆1万公顷。

9.三品一标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九

1.“三品一标”的概念与发展

1.1无公害农产品指使用安全的农业投入品,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使用特有标志的安全农产品。对农产品实施无公害认证,是政府为了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市场准入和消费安全,于2003年推出的一种带有行政审批性质的官方评定措施。认证工作不收费,属公益性质,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制度,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产地认定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主要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产品认证由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代表农业部组织实施,主要解决上市销售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和快捷市场准入问题。

1.2绿色食品指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产品既安全又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绿色食品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产物,引领消费潮流的官方注册品牌。绿色食品追求安全、优质、营养和环保,推行“两端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志管理”制度,实行质量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推动模式。如果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政府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的一种公益性认证,则绿色食品是政府创建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是官方为确保农产品及加工品既安全又优质的一种公信力认证。绿色食品较之无公害农产品而言,除了鲜活农产品外,还包括食用的农产加工品。

1.3有机食品(农产品)指按照特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品,并使用特定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机食品是一种亲环境产品,它追求生产消费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有机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市场看,主要是利用农业的自然资源优势,服务于农产品出口市场。

1.4农产品地理标志官方登记保护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保护和利用,是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倍受大家推崇的一种农产品产地品牌培养发展模式,目的是提升农产品产地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农业部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依据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實施的是行政保护,定位为地域性公权保护和社会公益性质,登记工作不向申请人和标志使用人收取费用,所需费用纳入县级以上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预算年度计划。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范围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调整的范围一致。

2.我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我省“三品一标”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根据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可以划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1990~1995年),重点进行绿色食品的示范试点探索和建立绿色食品开发的发展模式和工作体系,绿色食品生产主要是由部分农垦企业来进行,但品种单一,仅限于大米等少数农作物;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2000年),主要是突出面向市场需求,坚持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走产业化的路子,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大幅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年~2005年),主要是提出了建设绿色食品大产业的奋斗目标,相继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做到了“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稳步提升阶段(2006年~今),主要是坚持“认证与监管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工作思路,积极扩大总量规模,着力强化监督管理,全面提升品牌公信力。目前,我省的“三品一标”得到了有序、有效、有力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1形成了规模化发展的态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省“三品一标”工作紧紧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农业这一宏伟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重突出区域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由单一产品认证向规模化产业发展迈进。产品开发逐年扩大。从产品认证内容看,由单一的绿色食品认证扩展到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环境等方面。从1995年~2009年,绿色食品申报主体由13个发展至1073个,开发认证产品由19个发展至3154个,分别扩大了23.8倍、3.5倍和40.4倍、4.1倍;产量产值逐年增多。1995年~2009年,实物总量由4万吨增至3340万吨,年产值由88.2亿元扩增至487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增长了174倍、4.8倍和29.4倍、5.5倍;农民收入逐年提升。截止2009年底,“三品一标”生产带动农户278万户,户均增收2086元。较2005年的带动农户130万户,户均增收1500元,增加了2.1倍和1.4倍。

2.2形成了标准化生产的态势多年来,“三品一标”工作按照工业化思维、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思路,建立了一套“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标准体系,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开发管理模式,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要载体。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标准化体系。“三品一标”标准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是在“三品一标”生产中必须遵守、质量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性文件。它既是生产者的生产技术规范,也是认证的基础和质量保证的前提,是国家行业标准。对经“三品一标”认证的生产主体来说,是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目前,“三品一标”标准包含六个方面:产地的环境标准、生产的技术标准(生产资料使用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的质量标准、包装标准、贮藏运输标准和其它相关标准(推荐肥料标准、推荐农药标准、推荐食品添加剂标准)。这些标准对“三品一标”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和指标作了明确规定,既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又保护了产地环境,并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2009年,我省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制修订13项;创建了示范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三品一标”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我省先后启动建设了12大类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制定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办法》。目前,全省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9个,有机食品基地5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70个,绿色农业示范区7个,逐步形成了“地方政府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参与”的标准化生产方式。

2.3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态势以“品牌+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三品一标”生产主体的主要经营模式。近年来,我省“三品一标”申报主体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增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有关数据统计,2003年有8户绿色食品企业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户进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有12户绿色食品企业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户进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广大农村的悄然兴起,将原来单一的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转化成为有组织、成规模、见效益的产业化生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三品一标”认证申报主体新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三品一标”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00多个,比2007年增长了3.7倍。

2.4形成了市场化推动的态势从我国农产品的消费导向看,推动品牌农产品发展最主要的措施是抓好“三品一标”。也就是通过积极稳妥地发展“三品一标”,打造中国最知名的农产品和农产品产地。通过打造、提升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使农民不断增收。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各生产经营企业不断创新营销策略,全力开拓市场,“三品一标”市场占有份额和产品信誉度都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产品开发多元化。面向市场需求,围绕打 “长白山牌”、“绿色牌”和“特色牌”,我省在产品开发的品种上,实现了由单一粮食作物向林特产品、多种经营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开发的转变。由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的转变,培育了吉林德大鸡肉、长春皓月牛肉、吉林天景玉米、宝利祥蜂蜜、吉林精气神猪肉、东福米业大荒地大米、增盛永花生、长白山红松果仁、黑木耳砖、通天葡萄酒、金士百绿色纯生啤酒等一批知名品牌;市场开发多元化。2000年以来,我省先后举办了8次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并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我国的广州、北京、大连、澳门、云南、福州、上海、香港、烟台等地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吉林绿色特色优质农产品展洽活动,集中展示了12大类3000多种“三品一标”产品,产品展销现场交易额和合同协议金额逐年攀升。同时,加强了省内绿色特色优质农产品展洽中心建设,开展了吉林农网、吉林绿色食品网的网上远程交易和网上农博会活动,完善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吉林绿色食品配送中心,我省“三品一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领域和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产品销售的触角逐步伸向国内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有许多产品已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港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5形成了法制化监管的态势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三品一标”工作已走上法制化轨道,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认证与监管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实施,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目前,我省“三品一标”监管工作主要依据《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规范》、《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监察实施办法(试行)》、《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工作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有机产品认证实施細则》、《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制度、产品抽检制度、企业年检制度和市场监察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属地监督、分层管理”的工作格局;强化监管队伍建设。目前,我省从事“三品一标”工作机构已覆盖9个市(州)、60个县(市、区),培养认证、监管人员278人,“三品一标”质量安全内检员884人,涵盖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长春地区、辽源地区、松原地区的工作部门,已得到本级政府的执法授权,主要依据《农产品质量法》进行依法监督管理,效果十分显著。

3.做好我省“三品一标”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3.1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理顺管理职能,提高队伍建设

发展好“三品一标”工作,领导重视是前提,机构健全是保障,队伍精干是基础。强化组织领导。主要是将“三品一标”工作纳入到各级工作绩效考核中来,《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全程全面监管,生产经营者负首责、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监管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参与和监督”的监管理念。农业部门要按照上述监管理念的要求,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强化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引导生产经营者提高重质量、重信誉、重自律的意识,逐步形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强化机构建设。在“三品一标”大发展期间,我省9个市(州)均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工作部门,部分县(市、区)配备了工作人员。然而,从事“三品一标”工作的部门和人员中,独立的少、加挂的多,专职的少、兼职的多。随着工作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增多,速度的加快,要求建立一支机构健全、人员精干、设备齐全、经费充足的工作体系队伍。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作用,根据“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和趋势,重新界定各级工作机构职能,争取执法授权。目前,我省“三品一标”工作大部分还集中在省级工作机构,基层工作机构还存在职能不明确,职责不清楚,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由上至下的工作体系急需强化完善;强化队伍培训。“三品一标”工作包括产品认证、基地建设、标准制定、市场开拓、质量监督、宣传指导等多方面内容,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一批懂政策、精业务、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目前,我省具有资质的有机食品检查员3人,绿色食品检查员15人,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278人,要面对几千种产品认证的现场检查和质量监管工作,其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质量难保。应加大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尽快解决“三品一标”生产前沿检查监督力量薄弱问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3.2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工作进程

“三品一标”工作已走过20年发展历程,承载着不同时期内历史所赋予的重要职责。调查研究准确定位。我们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三品一标”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发挥“三品一标”的品牌效应,推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对 “三品一标”工作最明确的功能定位。我们要紧紧围绕强化机制、界定职能、依法监管、制定标准、建设基地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求真务实,夯实工作基础、勇于创新,开创新的业绩。实施好“五大工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主要是围绕国务院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以我省“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为依托,建设一批蔬菜、水果、肉牛、肉羊、奶牛、生猪、肉鸡、蛋鸡、水产品等“三品一标”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和农业大县为重点,稳步推进一批“三品一标”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工程,主要是围绕我省“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引领优势主导产业实施质量提升。以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和出口企业为重点,发展产品认证,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工程,主要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培育引导一批组织有序、管理规范、合作紧密、规模生产的专业组织,成为“三品一标”申报主体,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品牌和经营的水平,促进农超对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新兴产业品牌提升工程,主要是紧紧围绕我省人参、鹿、林蛙、食用菌、山野菜等新兴战略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实施“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扩大新兴产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品牌知名度。市场培育工程,主要是紧紧围绕“创品牌、保质量、增收入”这一主体,开展基地与企业对接,企业与商家对接活动,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市场,设立“三品一标”专柜、专店,做到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开拓市场,提高“三品一标”市场占有份额,在食品安全生产和消费中,打好“特色牌”,唱好主旋律。

3.3积极协调沟通,加大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品牌效益

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工作,既要做好政府的推动工作,又要做好市场的培育工作。加强协调,共谋发展。“三品一标”的开发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重交织的一项工作。重视外部协调。主要是与发改委、财政厅、质监局、工商局、食药监管局、法制办等相关部门协调,争取更大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监管联动、执法授权。搞好内部协调,主要是与省农委相关处室之间的协调,依托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科技教育、新农村建设、园艺特产等工作体系,加大“三品一标”各项工作力度,拓展空间,借势发展;增加投入,彰显实效。目前我省“三品一标”还没有成型的立项投资渠道,“三品一标”只是各种立项资金投入的一个先决条件。不断探索,积极争取立项渠道。主要是基地建设投资、产品认证补贴、产品挂标上市补贴、安全农产品生产补贴等。完善制度,有效使用资金补贴,主要是集中使用好、管理好现有的“三品一标”资金补贴项目,完善资金补贴发放制度,搞好试点示范,彰显投资实效。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加大政策方针的宣传。通过广泛和深入地宣传,加深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国家支持发展“三品一标”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大对“三品一标”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功能作用的宣传,主要是大力宣传“三品一标”全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对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作用。大力宣传“三品一标”“环境有监测、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检验、包装有标识、质量可追溯”的生产模式,对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作用。大力宣传“三品一标”“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大力宣传“三品一标”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加大典型示范的宣传要积极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渠道,普及知识,推广技术,报道成效,营造氛围。加大品牌效益的宣传,“三品一标”作为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在指导生产、规范经营、保障安全、满足消费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国家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象征。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三品一标”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三品一标”品牌培育好、保护好和发展好,使“三品一标”真正成为广大农产品生产者追求的目标,广大市场消费者采购的首选。

10.三品一标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十

1“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长寿区积极培育安全农产品品牌, 大力鼓励扶持有条件有意向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 对新获准“三品一标”认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适当的补助。经过努力, 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取得可喜成绩。2014年, 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企业8家, 产品18个, 累计已通过国家认证的“三品一标”产品57个, 长寿区已通过国家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基地有24个。无公害农产品 (长寿沙田柚、长寿夏橙、长寿血豆腐) 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批准, 注册为名优产品地理商标。长寿湖牌白鲢、花鲢, 大洪湖渔缘牌白鲢、花鲢、跷壳、甲鱼获重庆市名牌农产品, 特别是大洪湖渔缘牌甲鱼获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2 主要做法

2.1 长效机制建设取得重大成绩

区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 专门成立长寿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长寿区农委、长寿区食品药品监管局等相关单位有了明确的职责分工, 并建立联动机制, 形成监管合力。每年出台一系列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文件, 从农产品生产、销售、消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力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综合整治深入推进, 成效显著

2.2.1 加强源头控制

按照市农委和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 在区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 协助配合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研中心、水产站等相关科室, 全面开展了农资打假、蔬菜、水产品、“三品一标”、豆芽生产环节等专项排查整治工作, 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 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买。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通过专项整治排查, 彻底杜绝了高残留, 高含磷、高毒性农药和重金属含量高的肥料等违禁农业投入品流入市场, 从源头上消除了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隐患, 并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记录档案的监督检查,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记录档案, 增大项目扶持力度, 对生产记录和销售台账不全的生产经营企业出具现场责令整改书, 基本达到执法检查面100%, 隐患整改率100%、违法行为查处率100%, 实现了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零”目标。

2.2.2 多部门联合, 夯实免疫基础, 强化防疫监管

区政府非常重视长寿区的畜禽产品疫病春防和秋防工作, 成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 由区工商、质监、食监、药监、农委、公安等部门组成, 责任落实到镇、村、组, 层层签订责任书, 并把防控工作纳入年终考核项目。从疫病防疫、到养殖环、到屠宰、运输、销售等各环节进行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

2.3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在全区各街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并确定2~3名专 (兼) 职工作人员, 配备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仪器, 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培训, 具体负责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同时, 协助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开展“三品”认证、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工作, 这标志着长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进一步强化

根据市农委统一部署, 结合长寿区实际, 开展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开展全区蔬菜基地、种植大户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督检测的蔬菜农残速测实施常规化。

2.5 采取激励引导政策

区政府提出, 要培育一批安全农产品, 对新获准“三品一标”认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适当的补助, 每年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2.6 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 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创建认证工作, 结合各街、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确定绿创园蔬菜专业合作社, 依据各乡镇的区域和地理优势分别在邻封镇、龙河、万顺、龙河、云集、长寿湖等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建立柑橘、水产、蔬菜、粮油等10个区级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 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3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1 农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一是在生活和消费习惯上, 二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无法落实到位, 高度分散经营给监管带来难度, 生产者往往只追求“量”而忽视“质”。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及检测能力有待提高

街镇监管站刚成立, 日常农残监测设备配备简单、经费及手段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面较狭窄、手段落后。目前, 长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正在建设中, 设备缺乏和检测手段落后, 监管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不十分健全。农产品生产多以农户为单位, 生产分散且规模小, 对生产过程质量监控难, 加之生产者的标准化意识薄弱, 不能自觉根据标准进行生产。无标上市现象比较普遍。

4 对策建议

4.1 强化监管职能, 从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抓起

对农业投入品的生产进行组合, 提高农业投入品整个行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食药、卫生、工商、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分工, 推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4.2 继续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打破现有的农产品分散生产的局面, 实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 对从事同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农民、企业组织起来, 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和管理。

4.3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对所有进入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抽查检测, 并把检测结果公布于众。

4.4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普及

在公共声所对市民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 增强市民的法律意识。

4.5 加强信息化工作建设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对农产品质量监测信息向公众公开, 并建立公开投诉电话, 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中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人, 也希望人人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 让每个人吃得安心, 吃出健康。

参考文献

[1]程楠.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调查与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5 (1) .

上一篇:写自己的故事 小学五年范文下一篇:工程预算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