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生命生命doc

2024-10-19

四年级语文生命生命doc(共12篇)(共12篇)

1.四年级语文生命生命doc 篇一

语文四年级《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语段、篇章读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生命的语句。(指名说)

3、你怎样理解生命,你就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我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 生命》。板书课题。

4、发现这个题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两个生命放在一起,你觉得该怎样读?(指名读)一起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找五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好,开始吧!

2、(课件出示生字词)现在我来检查一下你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指名读、齐读)

3、快速再浏览一遍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三个事例加以概括,(飞蛾求生、瓜子生长、心脏跳动)同学们说得不错。老师再给总结一下(板书、齐读一下)

三、品读体验

(一)走近飞蛾,体会飞蛾求生之欲望

(1)谁先来读第一个事例?其他同学可是有任务的,边听边画出让你感到震惊的语句(指名读,读后找同学说句子)。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

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读得真流利)

(2)同学们,伸出手来,现在有一只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的飞蛾正握在我们手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生命的顽强)能把这句话读好吗?(出示句子。指名读。)我听出了你内心的情感。

(3)现在你就是那只被人攥在手中的飞蛾,你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你又会对攥着你的人说些什么?

(4)同学们,飞蛾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求生,可是你们知道一只飞蛾的寿命有多长吗?平均寿命只有9天,只有9天那!可它却为了这短暂的9天,在你的手中挣扎了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甚至会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小小的飞蛾为什么要如此挣扎呢?(活下去)是呀!飞蛾求生的欲望是多么强烈!(板书:强烈)

小小的飞蛾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呢?下面这些是四川地震中的一些图片。(出示后说)这一张张熟悉而又曾经震撼过我们心灵的图片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伟大、坚强。

让我们带着强烈的求生欲望,读一读课题生命 生命

(5)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作者感到捏在自己手中的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蛾,而是一个不屈的(生答):生命

是的,作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原来生命就是(课件出示,让生齐读)生命就是飞蛾挣扎的身影;生命就是飞蛾极力振动的翅膀;生命还是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作者震惊了,于是忍不住放了它。(再次出示句子)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你的震惊。(指名读)

(读得真好,我感受到了你的震惊)

(二)走近香瓜子

(1)作者对于生命的震惊还不仅在于此,现在请仿照第一个事例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另外两个事例,请先明确学习要求(出示)1、划出每个事例中让你感到震惊的语句。

2、从所划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等一会儿我们看哪个小组学习的最棒,好,开始吧!

(2)、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先看第二个事例瓜子生长。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先说让你们感到震惊的句子。(生说,随机出示)

出示: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呀!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读得真好)

2、现在你就是那一颗种子,你已经有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可上天对你真的.不公啊!因为你是一颗生长在砖缝中的种子,你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天呀!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多么顽强勇敢的香瓜子啊!(板书:顽强)

让我们带着顽强勇敢,带着对生命的期待,一起呼唤课题生命生命

3、这粒顽强的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竟然发芽了,而且还长出了幼苗,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啊!这不由得让我们惊叹指名读句子(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4、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墙角,细小的幼苗轻轻摇动,杏林子就坐在墙角,注视着这株瓜苗,你听,她说:(课件出示让生齐读)生命就是砖缝里不屈向上的幼苗;生命就是香瓜子冲破坚硬外壳的勇气;生命就是即便只活几天也要顽强活着的勇气!

5、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小生命像飞蛾、香瓜子那样为了生存而努力着!(播放多媒体,教师旁白)你们看这些小生命:稚嫩的花苞要经历多少风吹雨打才能长成绚丽的鲜花呀!

(三)、心脏跳动之负责

(1)是啊,小小的生灵为了自己的生命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啊!更何况我们人类?哪个小组来汇报第三个事例?

哪一个句子让你感到震撼?

出示: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谁来读读这句话)。

(2)那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呢?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把手放在胸口静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播放心跳的声音,教师旁白)你今年10岁?这样的心跳在你胸膛里跳动了,你曾经注意过它的存在吗?这样的心跳在你胸膛里跳动了三千六百五十天!你感觉到了吗?这样的心跳在你胸膛里跳动了八万七千六百小时,你曾经关注过吗?这样的心跳在你胸膛里跳动了五百二十五万六千分钟,你知道吗?这样的心跳在你胸膛里跳动了四亿一千零四十八万次,你又曾经注意过多久?现在,感受着你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你想说些什么?(生说)老师想说:(课件出示)

出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1、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把这句话告诉大家?(高兴、自豪、激动)

2那就带着这种心情一起读读这句话。

3、是呀,这样的生命是属于你自己的,一切全由自己决定,快不快乐谁来决定?成不成功谁来决定?对,一切全由自己决定,你必须对自己负责。(板书:负责)

让我们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再读一读课题生命 生命

(四)、感悟升华

(1)学到这儿,老师不得不向你们介绍一个人,她就是课文的作者杏林子(出示照片)中间的那位女子便是杏林子,看了照片,你感觉杏林子应该是个怎样的人?(指一名生说)

(2)师说:而实际上,杏林子自12岁起就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关节坏死。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0年。你们想到了吗?整整50年时间,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她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从她开朗的表情中你能感觉到她的痛苦吗?

老师有一篇资料:

杏林子曾经在她的作品中这样写道

十二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听都没听过的怪病,不用别人告诉我,我也能从医生和父母的脸上看出来,我永远不会好了!看着 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不能走不能跳,那一种打击令我无法承受!心灵上的痛苦更甚于身体上的病痛。我不知道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要永远做一个废人吗?

我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我就不要活了。结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我想:好吧,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我就绝对不要活了!

(3)师:就是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下,杏林子被挣扎求生的飞蛾所感动,被顽强生长的小瓜子所感动,被自己的心脏那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所感动,于是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想: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谁能把这句话再简练一些?(引导学生说出:生命有限 价值无限)(板书)

(4)你准备把这八个字送给谁?(送给自己,那就用最真挚的心来告诉自己吧,一起读)

(五)、学生眼中的生命

(1)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开头,谁愿意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2)生命是什么?这个我们开始回答不了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怎么回答?(出示,让生填空)

生命是( )

(3)这些精彩的句子,让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可以成为你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努力生活,努力进取!最后我们来听一听著名作家冰心对生命的感悟。

(多媒体出示,师读):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员,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份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为了生命的美丽,我们再次呼唤课题生命 生命

(4)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珍惜 珍爱生命)引导学生从小处体会怎样做才是珍惜生命(比如遵守交通规则,注意水电安全,不乱吃垃圾食品等)

四、巩固延伸

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物、事,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在你的眼中生命又是什么呢?课下请拿起你的笔,用你们优美的文采,丰富的感情,写下一段生命的感言吧。

飞蛾求生 强烈

瓜子生长 顽强

心脏跳动 负责

生命有限 价值无限

2.四年级语文生命生命doc 篇二

关键词:语文生命课堂,尊重,情感,超越

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 则能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 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谈重;情感;超越

课语教育的人的发展, 真义是培养人领悟生命的真谛, 促, 追进堂文/激发生命活力文求生命的意义。打造生命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根,

生汪本要求。什么是生命课堂?生命焕命地云课堂, 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课堂为阵发课堂生流灵活魂命动, 实活。现力语着的文师思生生想命、双课方文堂的化犹、人情如生感一个价交生之值;语文生命课堂犹如一条命脉, 命魅课堂犹如一片绿洲指导着学生学会学习, 营;造着和谐语文生命活一力的学习、尊重环境。, 语文生命课堂的保力障1.尊重学生的自尊, 培养健

康的人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的尊严, 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就是保护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保护学生的自尊是我们教师手中的尚方宝剑, 以学生的尊严为首位, 在教学方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 学生答题正确时, 要加以充分肯定;出现错误时, 应给予正确指导;思维受阻时, 应善于启发引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 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好的信心。曾听过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一堂课, 其中有个片段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检查预习时, 有一个学生将“歼”字读成了“qiān”, 众学生笑, 但是李老师并没有笑, 一本正经地说:“没什么可笑的。老师没有教, 读错了, 是正常的, 读对了, 那是超常的。”对于读错的同学来说, 受到嘲笑, 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感觉很羞愧。但是李老师巧妙的言说, 既给予了尊重, 又给予了信任。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尊重的种子, 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2.尊重学生的个性, 服务学生的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曹少华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 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个性。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个体, 生命的价值更在于他是一种活力的存在, 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为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学会信任、学会期待,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前不久, 听了特级教师黄厚江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 他让学生把每一个小标题用人物的某一句话来概括, 其中有一个小标题黄老师认为用“等我爸爸回来修”更恰当些, 但是有一个学生持反对意见, 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面对自己的权威受到动摇时, 黄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并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好。黄老师放下的是权威, 收获的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呵护, 收获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让学生在语文的广袤时空里进行生命的自由独白, 使得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有效交往的乐园。

二、情感, 语文生命课堂的纽带

1. 巧用言语, 以言传情

可谓“语言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在语文课上, 师生共同讨论、反思、学习, 通过提高语文素养来提升生命质量。语言是主要的交际工具, 一个人的语言即是他的生命之歌。教师充满感情, 文学气质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便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激起阅读的热情。著名特级教师程翔, 讲课注意语调的技巧, 课堂提问多采用平和的、商量的语调。故而, 不论到哪讲课, 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 他都能轻松自如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教师的语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同样, 学生的语言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鼓励性、启发性的言语, 尽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感情得到升华, 思想受到教育, “文”与“道”并行, 相得益彰。

2. 挖掘文本, 以心悟情

教师在课前要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 使语文教学既重视认知发展, 又促进情感的交流, 使真、善、美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情感点, 以情育情。发挥情感的信号、调节、强化等功能, 重点问题突出讲, 难点问题剥开议, 疑点问题展开争, 焦点问题精要讲。例如特级教师李卫东在教《风筝》一文时, 让学生针对全篇课文大胆质疑, 学生的问题有的很琐碎, 但他以重点问题为突破口, 引申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展开全课的教学, 学生们被文中的情感所感动、所震撼。教师要让学生自主体悟文本, 也要有智慧的引领,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素养发展。

三、超越, 语文生命课堂的张力

1. 超越教材

我们使用的教材,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 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讲述到: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 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我们语文老师要做到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 科学地补充教材, 准确地加工教材。

2. 超越课堂

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学生的生命不能等待。作为教师,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 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课堂已经不是学习惟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 天地大课堂”, 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 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超越课堂, 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 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

3.生命的程式(断章四篇) 篇三

窗外,是雨声,是草虫的振羽,抑或二者兼而有之。窗内的我没有触到雨的清凉,而心是潮湿的。此刻,谁家墙基的苔正神清气爽,风打墙边走过,莹洁的珠玉温润着根部。

从过去走来,路过的景物已成陈迹,在回忆中犹如秦汉瓦当的残片,充滿诗意。暗夜听雨,听得最清楚的是自己的心跳。流星的余温尚存,而心如列车驰骋在去向远方的路上。他乡是何种情形,只有抵达方可知晓。想象毕竟只是臆测,如同把这漫天飘落的雨丝幻作帘幕挂于窗前,幻作蒙眬于微光的纱帐。

人在灯下如船在水中,而岸在彼处。彼处,心的轻跳是一曲萤虫的歌舞,在夜的禾草间荡漾。我在灯光下记着自己的思绪,把那记忆中的过去塑成剪影,来安置自己深藏在髓管的灵光,在这雨夜时分复述失修已久的岸,连及岸边迎风听雨的苇,此刻,苇丛中的蛙在忙些什么,睡梦中的人又在想些什么,我不太清楚,只向过去撒开那曾在壁上挂了数年且业已残破的网。从远方到远方,梅开几度,我无从忆及。而此时的心情如秋的沉寂,在湖上涟漪舒缓,随回忆悠游。

在湖畔的软泥上,一朵小花向着夜雨开放,娓娓地讲述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传说属于某个季节,不必管它真实与否,静夜无语时足以慰藉心灵的干渴。细细品嚼,慢慢回味,如同把自己摆在前行的路上,梦游,向着那辨不清楚的过去或未来。行走,这是生命的需要,特别是在淅沥的夜雨中,让思绪迂回的走去,风景依然。

感悟南风

许是性格使然吧,我喜欢南风。

在历代诗词中,写风的佳句甚多,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如“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如“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无语怨东风”,唯独南风写得精彩的少。许是见识浅陋,只约略记得《西洲曲》里有一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北风是雄壮的、狂放彪悍的,它的气势摧枯拉朽,扫荡一切,表达的情感是激越的、沉雄的。西风给人的感觉是萧索的、凄迷冷清的,它所到之处似有霜霰纷纷,万木衰萎之势,表达的情感是低沉的、酸楚的。东风是畅达的、痛快淋漓的,看到东风,便会看到生趣盎然,草木始萌;看到东风,便会看到冰消雪融,清流淙淙;看到东风,便会看到志得意满,笑容灿烂,它表达的情感是高扬的、快意的。而南风就不一样,南风融融,它是雍容雅度,清爽俊逸的,是林泉高致的优雅,是飘逸疏朗的情致,它给人的感觉如山中岩泉,林间清溪,让人慰藉,让人舒爽。

如果说北风代表冬天,东风代表春天,西风代表秋天,那么南风就代表夏天,它拂过青青原野,葱茏万木,身形飘然脱俗,飘逸优雅,当它携着遍野青碧来到你的窗前,暑气消尽,唯存清爽。

如果说北风为豪侠,西风为羁客,东风为名流,那么南风就是隐士,归卧山林,朝看青云,暮赏烟霞,寻仙访圣或者锄豆弄瓜,青灯杂读或者对月独弈,有如闲云野鹤,悠然来去,随心而往,兴尽而归。

“南风”,无论从现实或者从字眼中,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细味品玩,更有意境。仅“南风”两字,便有湿淋淋绿油油的清爽感觉。

落雨时节

风从南边吹来,我的窗前,一树桐花迎风而落,和昨夜梦中所见完全一样。

要落雨了,这是南风捎来的消息。于是,我合上窗子退出风景,所有的叶子也都和我一样,开始了溯向生命根源的冥悟。

在夜晚降临我的小屋之时,一切变化都没有停止,除了我对着一张白纸发呆的情形。窗台下,三叶草仍然一片葱郁。

从心灵出发,在夜的边缘,我发现真正的行走并不在于双腿。灯光下的行程和水的流向一样,让你无暇思索生命的意义。一行行墨渍的脚印和水仙花在灯光下交相辉映。此刻,屋顶的天空是否星光烂漫已不再重要,因为,明天就是明天,阳光下的土路依旧白亮。

麦子已经抽穗,在四月的阳光和风雨中。而我仍独处一室,向着心灵的荒漠行进,拾荒者也一样不在乎风雨还是阳光,喜欢昏暗,喜欢在少人问津的地方徘徊、翻拣。流水和风的影子依旧隐约在黄昏的背景里,暗淡了已去和即来的所有,悠悠流逝。

在这个时节是需要风的,雨点只有在风中飘落,谷雨才真正称得上“谷雨”。就像我开始关注人本身一样,我对于节气的关注也始于童年,始于村人原始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这一切都和生存相关,如同槐树粉白的花蕊将盛放于人间的四月,而三月末在黄河故道的槐林中,偶尔也会看到一串串莹白挂向枝头。

窗外的雨也许已经停了吧,在我的想象中,灯下的文字就像这大地上一条蜿蜒迂回的河。然而,谁也无法预知水将流向何处。而河边的苇在静悄悄的夜里,谛听着水流的声音,又会想些什么呢?

山行琐语

行走,在远离家园的幽径上,把足迹和苔痕一起留给泉水渗漉的青石。

走向那蓊郁的林子,到树下,觅落日题写在红叶上的诗行。溪行何处,不必在意,只要夕阳正红,晚风飒飒,一片片叶子在夕晖中摇曳。

流水澄澈,白石裸现。源头何在,归向哪里,且不去管它。低眉仰首之间,只那清溪红叶,白石劲草,斜阳一轮,紫峰数点,已足矣。

穷尽脚下的山路,且向榛莽行去。归途,就留它在身后守望吧。举目远眺,处处藤蔓古木足以荫滞乡心,更何况清流淙淙,群鸟旋飞,猿声悠长,钟音静远……

坐也罢站也罢,在属于自己的空间,无需刻意。衣冠简朴没有什么,只要心灵充盈;独自行在曲径上,看山看水,看风看雾,看盘结纠缠的长藤下饮涧流,看曲折迂回的山路练旋苍空。

人似浮云,倏然来去。而寄情山水闲散林泉,即便光阴荏苒,也已四季无分。向山走去,向水走去,动身之际,便已注定此身与山川同在。

世尘喧嚣,云烟过眼,一如记忆的片断,无所谓蒙眬或者清晰。时空终会成全一切,它们是无极的,边缘或许就是中心,中心可能将是边缘。而行走是终极的,唯有行走,才是对生命深沉的诠释。

经 典 句 摘

4.四年级语文生命生命doc 篇四

-------XXXXX

一、【教材分析】《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生命生命》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生命这个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可能很少或者比较肤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人生的问题并且真正有所收获,不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所以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自己生活中已有的对生命感悟的情感来体验文本内涵的方法来突破教学难重点。

三. 【教学策略】此节课需要两课时完成。本节课完成第二课时 因为第二课时要品读领悟课文内容,理解生命的内涵,又因为我校开展“生本教学”的课题,提倡教学中要以生为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所以教学策略如下:

1、指导学生朗读:生命是很难理解的,文本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表现生命的内涵的。所以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本节课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力求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在读的过程中才能领会文本其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辨析作者选材的精当,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小组交流,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三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中找出意义深刻的句子,联系生活及所读的文章理解其含义,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设计策略】(教学方法)

针对文本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表现生命的内涵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加之我校开展“生本教学”的课题,提倡教学中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所以设计本课的教学策略是:

1、以读为主,以读引读,以读引写: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范读及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边读边做批注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同事以文本为引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相关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资料,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大阅读。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的知识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三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六、【课前先学作业设计】

1、自主地熟读课文,再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相关句段,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可结合《主题读写》“对对读”篇目《树》、《永恒的价值》、你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影视作品、听过的歌曲、读过的感人的文学作品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对生命的体会)

【设计意图】:以关键性问题引导孩子们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重点语句高效学习。紧扣教材,以教材为抓手引导学生拓展开去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学习课文后你是不是对生命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放飞你的思想,写下生命的感言。可以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小诗,也可以写一写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读引写,读写联动,引导生学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三分钟

展示 积累的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二、谈话导入

1、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所说的一句生命的感言。

2、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杏林子,走进她内心深处一起感悟什么?(生齐声回答:生命 生命;教师板书:生命 生命)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时,学习了课文的字、词,了解了课文的大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命 生命》

三、回顾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几件事

1、打开书,翻到89页,快速浏览课文,回忆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来展示生命的意义?开始吧

2、交流: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汇报:(板书)第一件事:飞蛾挣扎求生,第二件事:瓜苗不屈向上,第三件事:“我”静听心跳。

四、细读品味,感悟生命含义: 小组交流先学设计作业1 教师谈话:同学们,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那些思考呢?下面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阅读课文: 阅读要求:

1、自由地阅读课文三个描写生命的小故事,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相关句段,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可结合《主题读写》“对对读”篇目《树》、《永恒的价值》、你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影视作品、听过的歌曲、读过的感人的文学作品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对生命的体会)

(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做阅读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2、交流先学中的重点问题:(教师点拨:想好了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3、汇报、补充、评价(学生小组汇报,台上小组成员分工汇报,台下同伴补充学习,老师补充、点拨评价)

教师点拨:同学们交流不按照课文中的三件事的先后顺序进行交流。对于文中的第三件事可以结合实际来谈。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4、紧扣文本,抓住重点句子,结合课内外阅读 理解文中杏林子说的话(可结合《主题读写》“对对读”篇目《树》、《永恒的价值》、你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影视作品、听过的歌曲、读过的感人的文学作品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对生命的体会)出示幻灯片

五、读写联动 完成课前先学小二作业,学习课文后你是不是对生命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放飞你的思想,写下生命的感言。可以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小诗,也可以写一写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两件事,让大家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1、同桌互评

2、推优,全班展示(学生小组汇报,台上小组成员分工汇报,台下同伴补充学习,老师补充、点拨评价)

六、小结学习方法:

我们用联系生活实际、抓住重点语句、想象等方法学习了文中的事例,感悟生命的内涵。

七、好书推荐 《励志小品》杏林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

教师读奥斯特洛夫斯的一句名言结束学习: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以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八、作业

1、收集生活中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的小故事。

九、板书设计: 19 生命 生命

飞蛾挣扎求生

瓜苗不屈向上 “我”静听心跳

十、教学反思:

在3月23日学校的“师傅引领教学”活动中,我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19课《生命生命》一课。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亮点: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前三分钟展示关于生命的名言,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始,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关注生命,再品读词句,感受生命然后通过资料的交流,情感升华,最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下面就上课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主要语句及关键词,品读感悟生命

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我让学生在回顾了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地熟读课文,读一读文中大三件事,再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相关句段,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可结合《主题读写》“对对读”篇目《树》、《永恒的价值》、你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影视作品、听过的歌曲、读过的感人的文学作品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对生命的体会),学生先是自主地阅读课文,然后在画出让学生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学习这种阅读方法,再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 等词语和三个“!”,一遍遍转换角色的朗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瓜苗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生命。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个事例时,让学生切身体验自己的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用认真、郑重、自豪地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出了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给了杏林子以启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飞蛾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从对杏林子的介绍中让学生体会到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联系实际生活举个例子来说说怎样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不足: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学会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还有没有事先试一试课件,课件使用不灵活,一个在是读写时间不足。

5.四年级语文生命生命doc 篇五

现在我从笔端流淌出来的文字,似乎都肩负着无比的重任。其实我也说不清楚它到底要负责什么。生命的根到底是由谁赋予我们的呢?我觉得是“命运”。这个命运不是人的那种命运。而是飘落在某个角落。抑或存在于一个固定空间的某种东西。每个灵魂都从那里诞生。然后去寻找它能够驻留的躯体。等到它耗尽某人所有的时间。而再去寻找新的个体。就这样反反复复。于是出现了前世今生,于是出现了生老病死。于是出现了……

有时候觉得生命就像雾,雾气散了,生命也就尽了。展现出来的是新的阳光和灵魂,但有时侯为了早点知道阳光到底是什么温度,便去选择毁灭,可是,又有谁想过,一个人的毁灭并不等于生命的全部雾气都被驱散。倒不如顺其自然,也许还能瞥上一眼淡红的微……

那天,偶然间发现一只不知名的小虫。我便把它捉到了桌面上,可是它在桌面上一动不动。似乎受了重伤。难道它在装死吗?于是我开始目不转睛地看着它。等待它慢慢地醒来。等待它挥动那双赢弱的翅膀。等待它煽起世间的一点儿尘土。然后飞进属于它的纯净世界。

时间一点一滴的逝去……

它终于开始动了,一晃一晃的爬着。它怎么了?原来是我的无心伤害使它失去了两条腿。但它并不畏惧而是努力的爬着,试着飞起来。她像是沙漠里的旅人,勇敢地寻找绿洲。它又像暴风雨中的航船,执着地寻找登塔。最后,它无声无息地走了……

6.四年级语文生命生命doc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课前查阅搜集有关材料,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2.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来积累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经历、见闻的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生命的价值。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教学难点:理解对生命的三点感悟,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教具、学具准备:收集有关生命的格言或感人故事、新闻等;小黑板

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兑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2.师: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语段读给大家听听?

生:说格言

3.师:说的多好呀!你怎样理解生命,你就会有怎样的人生。我刚才提到的杏林子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二.整体感知

1.师:请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全文。生:初次读文

2.师:我们全班交流一下好吗?(示小黑板)指名读词语:骚扰问: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扰—拢欲望不屈向上屈—掘茁壮生长听诊器珍—诊震撼撼—憾限—狠

3.师:同学们对词语读的很好,下面我们就来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从哪些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

生:逐段读课文

师:作者从哪些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 生:飞蛾求生瓜子抗争倾听心跳(师由此形成板书)

三、研读赏析

1.师:那么请你再认真的默读这三个事例,用心去发现,去品味,画一画看看哪个句子打动了你,或者让你大吃一惊,或者让你素然起敬,然后把你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生:边默读边动笔画一画 2.交流反馈,随机点拨

师:能说说哪个句子打动了你吗?

生读句子(1)问:为什么“我”会忍不住? 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在极力地跃动,那样强烈。师:从哪个词语看出生命很强烈? 生:极力

师:极力什么意思? 生:用尽全身的力气

师:飞蛾用尽全身的力气挣扎着,可见它的生命如此的强烈。像刚才这样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要注意学习和运用它。你还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生命的强烈呢?

生:跃动强烈

师:你抓住了这几个词语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真会学习啊!师:此时此刻,你觉得这只不起眼的、脆弱的,甚至是丑陋的飞蛾怎么样?

生:有着顽强的求生欲望,令人震惊。师:你能把飞蛾极力求生的欲望读出来吗?指1名读

师:如果你能把极力、跃动、强烈这几个词重读一些会更好,就更能表现出飞蛾求生的欲望了。谁愿意试一试?指名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真的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了。谁还能再读一读?指3人读

师:与许多更大的生灵相比,飞蛾是渺小的,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求生欲望却是震撼人心的,这就是——(生读课题:生命生命)

师:还有哪个句子打动了你?体会句子2 生:读句子2 师:这粒香瓜子的生长环境怎么样?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没有阳光,没有泥土。有顽强的生命力,任何时候都不应该退缩。

师:把你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好吗?

师:你读的非常流利,老师也为瓜子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个句子好吗?师范读。大家都来练习读一读吧。(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谁愿意展示读一读?张莹读。你的朗读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灵一定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愿意读这句话的同学请站起来读一读。

生:站起来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像刚才我们这样有感情的朗读也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好方法。师:同学们,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即使没有阳光,没有泥土,即使只是活几天,它也要让这几天焕发光彩,这就是——(生读课题:生命生命)

师:接下来说一说你还从哪句话感受到了生命? 生:读句子3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心脏。同学们,把你的手放在心脏上,听听我们的心跳吧。你能感受到什么?此时此刻心脏的跳动给了我们巨大的震撼,这就是生命。作者倾听这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师:作者倾听心跳感悟到了什么? 生:要对自己负责

师:我们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啊。杏林子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使用它,而不应该白白的糟踏它。此时此刻,作者对生命进行了深入地思考。谁来读一读?1人读最后一段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联系实际说一说,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一下。

生:讨论交流

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有限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有关杏林子的资料。杏林子是一位一生有五分之四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的人,虽然她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出版了40多个剧本、散文集等,还创立了伊甸残障基金会,鼓励和帮助了一大批残障人士远离黑暗,走向光明。她正是用她的整个生命历程告诉我们:生命的最大意义就是生命的永生。这也正是杏林子所要告诉我们的:只要对社会做出贡献,就是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像雷锋虽然离我们很多年了,但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就是生命的永生。

师:当你听了老师的这组资料后,你对生命一定有了新的认识,你能说一说吗?

生:自杀现象。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生命。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危险,都要珍惜生命。

师:说的多好啊!生命是宝贵的,生命需要我们珍惜。生:生命像条路;生命像—— 生:父母托起孩子

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不死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谨记:(生读板书:有限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师: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又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总结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板书。作者通过这三个事例,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的,在有限的生命里,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五、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回去之后,把你对生命的感言写下来,还可以再读一读杏林子的这篇原文或她的其她文章。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 瓜子抗争

有限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7.四年级语文生命生命doc 篇七

高中语文《苏武传》是选自于史学巨作《汉书》中的最著名的一篇, 主人公苏武不顾个人生死, 忠君爱国。因此, 我在教授《苏武传》前, 思索着这博大的生命教育, 把苏武等人物放在教学的核心上。以“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促使他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帮助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以人为本, 知人论世

1. 孟子说: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班固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代表人物, 班固笔下的苏武亦是汉朝官员, 二者生活思想和时代背景是相同的。班固幼年聪慧好学, 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 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儒家的生命价值观关于人类生命的范畴包括自然生命、文化生命和道德生命三种境界。这种生命价值观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能够帮助高中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从而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使命, 塑造完美的人生历程。

2. 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 落实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

人的生命是知识、情感、意志的和谐统一。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解读文本与体验生命, 共同促进自身生命的成长。在文章中, 使者刚到匈奴, 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在匈奴谋反失败。苏武、张胜、常惠等人反应如何呢?生死考验就此开始了。现在的学生是让我们羡慕的一代, 他们能轻易地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他们又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一代, 他们在家人的溺爱与满足中错过了太多美丽的生命时光。快乐是美丽生命的展现, 悲伤、失意、彷徨、挫败、困顿、艰难又何尝不是别样的美丽生命的展现呢?然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这样的生命体验。在课堂中, 我让学生思考并用语言表达谋反失败后苏武、张胜、常惠等人的内心世界。我认为在课堂对文中人物的解读, 让《苏武传》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可以间接地弥补他们情感体验上的缺憾, 丰盈他们的生命历程。苏武在利益面前、在死亡面前, 展现了“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魅力, 活出了生命的尊严和魅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正在一次次触动他们的心灵吗?

3. 尊重生命平等, 发挥教师主体地位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有生生交流, 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更多时候是师生思想情感的碰撞。教师有自己对语言作品的独特感受的理解。教师有沟通学生和文本义务, 使他们产生交流与碰撞。于此中我获得的是:教学相长。苏武在匈奴期间卫律和李陵两人分别去劝降, 结果一样, 可过程全然不同。难点就在于对李陵这个人物的理解。有人提出:“是李陵背信弃义还是苏武愚忠?”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精神, 并表扬了他学会运用比较阅读这种学习方法。最后我们共同讨论总结, 对文本不同人物命运要分别看待, 不同角色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中去评价。李陵的无奈, 我们可以理解。然而正是李陵的流泪和悲慨衬托了苏武的高风亮节。这鼓励了他们在以后学习中的探索精神。

二、点燃学习热情, 唤醒生命自觉

1.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学生, 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并不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只注重对《苏武传》字词翻译和句式的掌握。课堂仍成为灌输知识的场所。因此, 语文课堂首先应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苏武传》的教学设计过程中, 我设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 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如果我是苏武, 我该怎么对待生死?”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产生了诸多想法:为什么一开始苏武拔剑自刎?为什么在卫律面前面对死亡毫不畏惧, 如磐石般坚定?为什么在大窖中忍饥挨饿, 在北海边历尽艰辛?一个个“为什么”它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苏武的生命火花点燃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学生讨论之后, 我们共同总结:苏武第一次自杀, 是在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之时。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 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 重负国。”第二次卫律劝降他引刀自刺, 一是表示不投降的决心, 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 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 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而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 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 所以他“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此时, 有位学生感叹:“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2. 唤醒教育的生命性、过程性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紧密相连的。

真爱生命需要通过语文课堂不断激发并且弘扬的人的美德。其一, 唤醒自身生命意识, 敬畏生命, 热爱生命。学生都有生命意识, 他们缺乏的是对生命的敬畏。语文课程饱含着文化智慧和生命热力, 正如《苏武传》, 它帮助我们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感, 也是苏武的生命制造了一种艺术。枯草萋萋、大漠茫茫、饥饿寒冷全没有吓倒苏武, 十九年的艰辛换来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苏武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散发了他人格的光辉。其二, 唤醒社会生命意识, 尊重他人生命, 理解他人生命。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加强树人意识,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树立培养全人观念, 以学为主, 促进学生的全面、整体发展。我们理解李陵, 尊重李陵, 正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 孤军深入浚稽山, 与匈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 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 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 矢尽粮绝, 不幸被俘, 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 被判宫刑。透过历史我们了解李陵投降后并没有做有损汉朝之事, 反而是汉武帝屠杀李陵三族。我们为李陵而可惜, 我们为那些无辜的人们而心痛, 可我们更为有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学生能如此认识理解本文, 这才是真正读懂了苏武, 读懂了《苏武传》。

总之, 课堂的本质是生命之花的绽放, 而语文课的情感性、生命化的特征超过其他任何学科,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焕发出来的激情、智慧与学生的心灵的碰撞本身就充满着无限生命力, 因此语文课与生命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摘要:生命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课题。语文课本本身是一个载体, 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融入了对生命的思考与理解, 进而更加强语文学科具有生命教育的内涵, 因此语文课堂应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8.四年级语文生命生命doc 篇八

[关键词]四气调神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57

生命的轨迹中有很多转折起伏的关键点,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和天地一样有“生长收藏”的节点。《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详述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强调人要按照“寒热温凉”四气变化的规律和节点去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的节奏,顺应天地四气的变化去调神,调摄自己的情绪和心理。

根据四气调神的理论,我不断观察和反思小学数学课堂,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我觉得数学课堂教与学同样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有生、长、收、藏的节奏变化,教师应明白师生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教学的“神”,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让课堂里的教与学高质高效。

一、课堂生活的春夏秋冬

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在课堂上,课堂就是一个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也有其自身的节奏。

春——引入阶段: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一年中的春三月,是鼓励学生生长、发育、生根、发芽的季节,是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研究的兴趣,让探索的欲望和研究的樂趣不断得到生发的节点。

夏——探究阶段:面对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开始了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进入了火热的夏天。这时候,学生的心气随着天地的变化会变得很足、很旺,这是疯狂生长、孕育研究成果的节点。

秋——练习阶段:课堂在经历了火热的夏长之后,开始进入练习应用阶段,也就是进入了“容平”的秋三月,要把自己发泄在外面的心神和心思收回来。这是一个收获春生、夏长成果的节点。

冬——整理阶段:课结束的时候,就是到了冬天,到了闭藏的季节。这时候的学生不再是生、长和收,而是到了整理、反思和修复自己研究成果和活动经验的节点。

二、为什么要顺应四气变化的节奏?

俞正强说,学生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他带着能量,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需要我们去体会、感悟、尊重、唤醒。那么带着春夏秋冬记忆的生活在课堂上的学生,就需要我们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地变化节奏去尊重和引导,使课堂教学的节奏能符合学生的天性,符合天地变化的规律。因为这样,生活在课堂小天地里的学生就会交到好运气,学得开心而不累。

三、课堂生活怎样顺应四气变化的节奏?

1.春天是一个立志的季节

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一年中的春三月。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的生发之气无可阻挡。同样,课堂里的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的双眼中充满了对新课堂的期待。这个时候,我们的步幅不宜过大,应 “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因为天气还不够暖和,还不是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

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是鼓励大家生长、发育、生根、发芽的季节。我们需要的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课堂上要给学生机会,鼓励他们去做计划,去创新,去思考,去发言,去交流,此时,最重要的是“以使志生”。

课堂引入以后,我们要把握一个“赏”字,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被充分激活,让那些冬天闭藏积累的东西——旧的知识和经验在春天里生根、发芽、开花,去研究和探索新的问题,创造和开拓新的领域。我们要让学生在“春”的季节里立志:我要往何处去?我的心往哪走?这节课里我要学些什么?我要研究些什么问题?我应该怎样去学习?

例如“鸡兔同笼”一课开始时,可以出示下面这幅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看到鸡和兔,你想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进行梳理,随机生成进一步学习的材料,同时恰到好处地自然引出鸡兔同笼问题。或许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而那些初次听说的学生也会对“鸡兔同笼”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你对‘鸡兔同笼’问题有哪些了解?”让那些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知识和才能的机会。随之而来的,“对于鸡兔同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为学生的研究指明了思考的空间和研究的方向。

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编鸡兔同笼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怎么算?鸡兔同笼有什么用?等等。因为问题来自于学生,来自于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过程比教师直接提出一个学生没有丝毫感觉和准备的问题会有效的多。此刻的学生已经蠢蠢欲动,发自内心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去做计划,去想要干点什么,在春天里立下了研究问题的志向。

2.夏天是一个疯狂生长的季节

经历了课堂的引入环节——春生以后,教与学进入了火热的夏天。

在春天里,在课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让学生立志,让学生思想、探究的种子发芽,到了夏天,我们就应该让它疯狂生长。这时候,学生的心气随着天地的变化会变得很足、很旺,要去孕育自己研究的成果。学生的学习也在此时变得热烈,他们需要自主的探究,经历思维的碰撞,在互动和交流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如“鸡兔同笼”,在学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思考和研究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感受研究的乐趣: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源头,思考为什么要编“鸡兔同笼”问题,探索“鸡兔同笼问题”的算法。学生展示的各种不同算法虽然在“法”的层面似乎各有不同,但是它们背后的“理”是一致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热烈的夏秀: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需要思考的是: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方法可以相同吗?这些方法的根在哪里?

万法可以归一,这些所有方法的背后都有一个“假设”的数学思想在支撑:

假设是什么意思?

怎么假设?假设的根据是什么?

怎么判断假设对不对?假设不对怎么办?

千江有水千江月,虽然“法”各有不同,但“理”是一贯的。明“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把各种方法与策略融为一体。到了这里,也就迎来了夏天最为火热的时刻。

3.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课堂在经历了火热的夏长之后,开始进入“容平”的秋三月,秋天就是“使志安宁”。要让自己在春天生的、夏天没有压抑的那个志在秋天里收一收,收收心,开始静心去收获成果,有什么收获什么。秋收的成果,都是源于前面的耕耘,源于无厌于日的夏长。如果我们错过了春天播种的季节,学生没有很好地引起研究和思考的欲望,错过了夏天生长的季节,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那么到了秋天,活動经验就没有很好的积累,思想方法就没有很好的领悟,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难以得到发展。此时,你再耕地,再浇水,再努力,学生的错误还是百出不穷,让你悲秋,因为错过了天时。

对一节课来讲,这个时候应当进入练习应用阶段,在知识的应用和练习阶段,我们不要一味地讲,要有一个阶段让学生动动笔、动动脑,独立地应用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去体味成功。在学生理解和感悟了鸡兔同笼的源、法、理之后,得让学生有一个收获喜悦和体会成果的机会。

例如,光明小学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因为“鸡兔同笼”实质上是一个问题模型,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学生需要用数学模型的眼光去思考和看待一类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之间其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这种发现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发展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后续学习的价值。

当学生明白了“12人相当于12个头,每人栽3棵树的男同学相当于3只脚的兔子,每人栽2棵树的女同学相当于2只脚的鸡。”之后,自然一通百通,这种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收获,不正是在这样一个容平的秋三月中最值得珍惜和宝贵的成果吗?收回来,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整体把握和理解“鸡兔同笼”,不仅是源、法、理,更有问题的变化和走向。

4.冬天是一个享受成果的季节

到了课结束的时候,就是到了冬天,到了闭藏的季节。这时候的学生不再是生、长和收,他们是在整理、反思和修复自己的研究成果,享受劳动的成果。春生、夏长,我们把自己收藏的精气和能力在探索和研究中往外释放,尽情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冬天,就是要好好地享受这节课里你辛苦劳动所得的时候。

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去关爱自己,反顾自己的研究过程,内省自己的秋收成果,看看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积累,有哪些好的思想方法需要领悟,有哪些心得体会是值得自己反复咀嚼的。所以课结束的时候,我们需要整理,需要想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如“鸡兔同笼”一课最后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回头去看一看自己开头提出的问题,去梳理和回顾自己这节课走过的研究心路。从整理和回顾中,晒一晒自己收获的理与法,有哪些好的经验,有哪些好的思想方法,有哪些心得体会,适时地奖励自己、表扬自己。

这个时候可以论功行赏,通过的评价表、小红花、各种各样的评价方式,让每个人都“若己有得”,因为每个人都“若己有得”,那么每个人都会把自己过去的回忆和将来的计划都藏起来,开始猫冬,开始下一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总之,我们的课堂应顺应天地四季的变化,合理把握“四气调神”的时间、节奏和脚步,春生以使志生,夏长使志无怒,秋收使志安宁,冬藏使志若伏若匿,使课堂呈现四季变化的生命节奏,带着孩子们在课堂生活中过上“好日子”。

9.四年级语文生命生命doc 篇九

忠于自己的信念,是为了无愧于心?

周朝成立之初,天下被拯救出来,举众欢庆。商纣的死亡,昭示着百姓的安康。谁也没有发现,有两个人,并未因此高兴。相反,他们郁郁寡欢,离开人群,回到了深山中。他们曾是商纣的臣子。而现在,他们所孝忠的国家,被姬氏推翻了。他们没有相别的臣民一样俯首听命于周朝,而是隐居深山,不问凡事。周王派人送来食物,被他们坚决地回绝:因为,他们是商朝的人。为了给商朝这个已经天亡的王朝守灵,为了与自己的君子共存亡。最后,他们饿死在山野中,而山林间,还隐约回荡着他们的歌声:“登西山兮,采薇而食。”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尽忠矣。

坚持自己的道义,是为了顶天立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其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这一句话,表达了天下所有忠义之士的信念,在他们所坚持的大义之前,名利算什么,就连生命都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只为了贯彻自己秉持的道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在听到刺杀秦王的请求时,也许就已经看见了自己的死亡。虽然如此,为了大义,他一样没有退缩;苍生涂炭,他无法坐视不理,所以,他没有做一个普通人。秦王的剑最终刺向他时,他的眼中依然闪着坚毅的光。

燃烧自己的孝心,是为了温暖生命。

千百年的文明古国,中国,从来都提倡孝顺。“百善孝为先。”小黄香,也许从小便对这个道理了然于胸吧,尽管他没上过私熟。寒冷的冬夜,每当父亲揭开被子,总会看见黄香睡在自己的床上。他以自己的体温,帮父亲温暖床铺,让父亲睡得舒服,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显出了自己的孝,自己的心。而父亲睡在自己的孩子所温暖过的床铺,也应更安稳、更舒适吧。

10.四年级语文生命生命doc 篇十

1、能借助字典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赋予”、“焦虑”、“衰竭”、“不假思索”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父亲对女儿那伟大的爱。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父亲对孩子的挚爱。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母亲十月怀胎,赋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你们想对伟大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媒体出示:5、我的第二次生命(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请脉络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轻声朗读课文。

2、交流

媒体出示:

( )给了我第一次生命,父亲在我( )时,把( )给了我,并且( )我,是他赋予了我( )。

(1)“赋”字右半部分的笔顺;“衰”的部首;(媒体展示)

出示词语等。

(2)理解“赋予”、“衰竭”的意思

(赋予:交给;衰竭: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

(3)了解“肾功能衰竭”这种疾病。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理解“赋予”、“如愿以偿”、“排斥”等词义。

4、通读全文,边读边想:父亲几次挽救了女儿的生命?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救的?

才5天 严重的肺炎 医生开了一种注射剂,爸爸在城里跑了一整天才找着。

那天,爸爸妈妈整夜都守在我的床边,相拥而哭,以为会失去他们的女儿。

10岁那年 肾功能衰竭:“的活路,就是接受肾移植。” 爸爸不假思索:“让我来吧!”

爸爸坚持由他来捐肾。“她是我的女儿!”他只有一句话。

“听着,不准你排斥我哦。”爸爸在另一个病房打电话给我。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父亲三次挽救了我的生命?哪一次让你最感动呢?读一读相应的小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内容。

2、媒体出示:

当时我们住在郊区,医生开了一种注射剂,爸爸在城里跑了一整天才找着。那天,爸爸妈妈整夜都守在我的床边,相拥而哭,以为会失去他们的女儿。

交流体会父亲对我的爱。

(点击“跑了一整天”、“相拥而哭”变红)

感情朗读。

3、媒体出示:

爸爸不假思索地说:“让我来吧!”

“他是我的女儿!”他只有一句话。

“听着,不准你排斥我哦。”爸爸在另一个病房打电话给我。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逐一出示)

(1)理解“不假思索”的意思。(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果断。)

(2)师:为什么经过检验发现有3个人的肾脏适合我,而爸爸还是坚持把自己的肾给我呢?

(3)爸爸口中的 “排斥”和我口中的 “排斥”意思一样吗?

(4)朗读爸爸说的话,读出他的坚决。

4、师:是呀!正是爸爸对我的这份伟大的爱,让他如此乐于为自己的孩子作出贡献,也让他如此坚决地作出牺牲。让我们看看爸爸当时的心声。

媒体出示:

爸爸说:“通常是做母亲的怀胎10月,赋予孩子第一次生命;而我比许多父亲幸运,因为我有机会赋予我的孩子第二次生命。”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爸爸对孩子无私的爱。

5、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需要得到大家的帮助,幸运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帮助别人的行列当中,因为他们知道因为自己捐献的器官能够一个本来绝望的病人获得第二次生命,对这样一些人,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小学四年级语文《我的第二次生命》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语言,重自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是我课前思考的问题,也是力求在本堂课上达到的目标。通过课堂实践,我感到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一、成功之处

1、重视文本,注重读读悟悟。

“有感情地朗读父亲的语言。”是本堂课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分“读通课文,读清意思,读出感受”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明确的目标,螺旋上升,步步提升。学生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乃至于读出感情,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整个读书过程。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充分地触摸语言,感悟文本,表达情感。

《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不过故事中的好多感人之处都隐含在父亲的言语、行动中。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去研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过程。文章读好了,课文也就理解了,真可谓一举两得。

2、注重拓展延伸,强化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途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水平,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地阅读。本课最后一环节适时补充的拓展阅读文章,一方面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和思想情感的升华,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途径,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阅读资源。

二、不足之处

11.语文,让生命绽放光彩 篇十一

我想,作为传承人类几千年文化的语文,作为记录人类丰富情感的语文,完全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语文,应该可以通过它特定的美促使学生生命的发展,使生命绽放应有光彩。这些,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以下是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的粗浅思考,

一、在教学的动态生成中培养生命的平等、尊重与创新意识

几千年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曾经使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权威,而受高考和应试教育影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使得语文课变成了一言堂。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的心灵犹如花瓶一般精致而脆弱,正在成长的学生的心灵更是敏感而脆弱,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也许就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我们曾经为某些教师挽救了后进的学生而高兴,我们必须承认,正是这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填平了所谓的代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生命是丰富的,答案是多彩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雪化了”变成“春天”而遭到教师无情批评的事应该越来越少。

很多专家认为,语文课堂应该呈现生命态,具有创生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动态生成。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充分肯定学生的个体发现。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个体生命的自由和尊严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充分的保证。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在备课中未曾注意或者未曾深入思考的内容,往往会在学生的探讨中得到新的感悟,这正是动态生成教学的师生相长的表现,正是动态生成教学的体现。尊重、宽容学生,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尊严得到保护,学生的成就感得以加强,加上教师的尊重和宽容的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学生自然树立了生命必须的平等、尊重等意识。

二、在理解作者思想中欣赏生命的仁爱和张力

读书,与其说是和文字打交道,不如说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有一个人问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好的诗,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请你走进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在深夜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心的答复。”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作者的内心寄托于文字的产物。我们在《报任安书》中读到忍辱负重与为实现理想的不屈意志,在《我与地坛》中读到超脱生死的从容和坚毅,在《(呐喊)自序》中看到作者对民族深沉而不避讳病痛的真爱,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读到对人类的拳拳关爱……这些作者,以他们不屈的意志、深刻的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后人缅怀,让后人景仰。他们以自身的经历诠释了生命的含义。

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金奖的汤国来老师上的《将进酒》可以说是典范。汤国来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问题:李白劝谁喝酒?李白劝他们怎样喝酒?为何如此劝人狂饮?如何理解“但愿长醉不愿醒”?哪句话是李白真心的想法?设计的问题直接指向作者的精神世界,重视情感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

其实,无论是作者的深情款款的叙述,还是愤世嫉俗的抗争;无论是悲凉、颓废的低沉,还是狂放不羁的洒脱,在所有的表面情感的背后,都隐藏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爱。可以说,没有作者对世界的爱,就没有作者的忧愤、欢乐、洒脱、执著等具体的情怀。语文教学就是透过语言文字,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精神世界的过程,让学生在与作者的对话中,丰富情感,增长见识,培养仁爱胸怀,增强生命张力。

三、在分析文学形象中体验生命的厚重和丰盈

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留下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文学形象,而这些形态万千的文学形象以他们永恒的魅力向我们阐释着生命。坚强的保尔,纯美的翠翠,刚烈的杜十娘,逼上梁山的林冲,爱财如命的葛朗台……这些形象丰富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果仅是满足于人物形象的性格分析,只能培养肤浅的好恶观念。要想使文学形象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教师不能满足于对人物形象的表面分析,更应该探寻人物的心路历程。

比如阿Q,学生对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很容易把握的,对他精神上的麻木和它映射的人性的弱点通过教师的一定的引导也容易理解。但我们更应该去探讨阿Q性格形成的原因。只有把阿Q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的痛苦和麻木,抗争和无奈,愚昧和狡猾,能干和无家可归,“正气”和欺软怕硬……才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只有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才能脱出仅限于对阿Q性格的批判,而从更高的层面来观照个人生命和社会的关系,才明白个体生命的可悲和可敬,才对生命中的美和丑有更清楚的认识,对生命的存在有更深入的认识。

又如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小说的最后当她重见到女友的时候,“她的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它感到一种足以自豪的、甜美的快乐”。这时玛蒂尔德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应该说她是幸福的。是什么让玛蒂尔德有了这样大的变化?它最本质的变化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她的“自豪、甜美的快乐”?可能学生因为认识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回答,但我相信,生活的磨炼、直面生活的勇气、负责的态度以及对幸福含义的理解等内容在这样的对人物生命心理历程的讨论过程中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们在以后的日子中时时想到,时时思考。

古今中外名著中的形象无论美丑还是善恶,无论是可笑可恨还是可敬可佩,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存在让我们明白生命是如此丰盈又如此厚重。

四、在品味语言文字中感悟生命的魅力和力量

语文不仅以文学形象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丰富和精彩,还以语言文字昭示生命的魅力和力量。语文,以它美丽和充满智慧力量的文字激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朱自清先生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表现了荷花的纯美和神韵,鲁迅先生的“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在看似重复的描述中透出冷峻和决绝,史铁生先生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他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让人在冷静中深思生命的本真、坦然……”这些作家以他们的文字给人们以智慧和力量。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不断诵读,在诵读中体悟,在思考中深入。语言文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习惯……文字本身的魅力无穷,教师应该在诵读和理解的相互作用下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生命力,加深对生命的另一层面理解。

五、在学生的纵向评价中促进生命的发展和突破

按多元智力理论,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而每个人的善长又都是不同的。同理,在语文学习中也存在这种情况。即使在同一方面的不同点上学生的程度也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阅读,有的人善于现代文的分析,有的人却善于古诗文;同样是现代文,有的人对小说有很强的解读能力,有的人可能对散文更喜欢、更擅长。

教育是让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是动态发展的,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笔者几年前写过一篇论文,题为《立体展示,多面评价》,让学生分小组定期对每人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表现加以记录,从纵向动态的评价中肯定自己的进步,从而促进其学习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在个体生命具有成就感与荣誉感的前提下,学生的内动力得以加强,每次的交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动态的评价,最终达到某一局限的突破,实现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生命的完善。

把语文学习当成是绽放学生个体生命光彩的途径,是一种理念。语文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责任。只要我们在思想上有这种认识,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异彩纷呈,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处处显示生命的美丽、智慧,显示生命的勃勃生机。更相信,经过这样的语文学习的学生,他们是懂得生命的,懂得尊重、爱階、敬畏生命的,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

12.语文的生命 篇十二

关键词:语文,生命,生命语文,语文教育

近年来, 对语文教育的批判之声“此伏彼起”。这使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场大讨论, 更想起了一句当时很流行、很有影响又令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工作者寒心而又哭笑不得的话, 那就是“误尽苍生是语文”。大多数语文工作者对这场针对语文有如此严重后果的讨论冷眼旁观。到最后, 似乎也没有定论:是“误尽苍生”了, 还是没有“误尽苍生”。

但这场讨论确实给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工作者带来震动, 不得不去反思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不得不认真地思考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不得不思考语文教育的路怎么走, 不得不去探索语文教育如何改革。

“误尽苍生是语文”, 语文何以误苍生?语文何能误苍生?这似乎是一句言过其实的话。但我们冷静下来分析, 其实它却涵盖了语文真义:问题与责任。也让我们感到语文教育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更让我们感到语文教育对人的培养责任重大, 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当前语文教育确实存在严重问题, 可以说语文已显危机。其突出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效益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语文教育的目的远没有达到。许多学生接受了十多年的语文教育, 但其语文基本功底差, 根本谈不上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不仅没有体现出工具性的特点, 没有达到工具性的目的, 也没有培养出学生能学以致用的本领, 没有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人格情操, 总之, 没有培养出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素养。

学生对语文的厌学情绪重。然而语文本身应是充满活力的, 它生动、形象、有趣, 直接面对活生生的人生与社会。按说学生不应该对语文厌烦。但事实上, 语文可能是最令学生厌学的一个学科。厌学情绪普遍存在。有的学生对语文感觉索然寡味, 上课根本不听;有的学生认为我反正认得了几个字, 语文学习似乎仅限于此;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 反正大差不差;有的学生功利性强, 认为语文在考试中争不了更多考分, 不如去学其他学科更见效。有的学生虽然学, 也只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的分数而已。而真正热爱语文的学生不多。很多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深深的感到, 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 语文老师不受学生欢迎, 语文学科不受学生、学校、社会重视。

对当前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直面它, 要认真地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并寻求探索解决的办法。

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复杂的。

首先, 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当前整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它实际上是当前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在一个学科中的反映, 或者说语文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当前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正是教育存在着问题, 才使语文教育存在着问题。

其次, 社会的功用主义严重影响社会对语文的重视。功用主义认为, 语文的目的只是能认识字, 写得来, 读得懂, (其实, 要达到这个目的已非易事) , 其他学科才是社会和生存的根本。他们不知道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偏见, 一种短视, 完全是一种错误。他们没有看到语文真正的意义和作用。更没有看到良好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的一生将会产生如何重大的正面影响, 对社会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正面影响, 对弘扬中华民族文明与精神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即使讲功用, 语文的功用极其重大。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 否则他无法立身社会。

第三, 社会意识对语文的负面影响太大, 把语文活生生的人文熏染以一种教条方式与政治思想等同起来。这样, 就使语文丧失生活, 丧失人的特征, 因而也就没有亲和力。本来语文是一个培养健全人格的好学科, 语文课是一个培养健全人格的好形式, 就是因为形而上的教条割裂了语文, 使之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畸形学科。我们单就一个方面而言, 为什么课本上的一些文章, “我们”认为是“名篇名作”, 学生却不感兴趣, 而有些一些杂志上的文章学生却争相传阅?例如, 《读者》上面的一些文章, 老师不提要求, 学生也读, 不是学生的人也读, 有一种自觉地读的愿望和兴趣。就因为这些文章与人生、社会、人的情感相连, 有极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我们语文为什么不受学生欢迎, 是不是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第四, 现有的语文评价制度, 使多情、丰富、开放的语文变得太理性化、技术化、琐碎化, 当然也就使语文丧失了应有的人文特色, 丧失了其本身的灵动性、形象性、开放性、想象性和创造性。由此也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刻板的语文老师, 教条的语文老师。本该一堂堂富有情趣、生动形象、欢乐有加的语文课, 由此变成一堂堂没有活力的死板教条的语文课。

尤其是高考语文试题, 影响最大、最深, 或者说就是一根指挥棒。当然, 指挥棒用得好, 韵律和谐动听;如果用得不好呢, 就会五音不全, 甚至贻害无穷。我们认为,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很多指导思想是错误的, 违背现代人文精神, 严重阻碍语文教学的改革或真正的语文教学, 不利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发展。比如, 考试试题也讲“稳定”, 一“稳定”, 教学必然会程序化, 甚至技术化, 从而导致呆板, 学习也失去了生动性, 而且参考资料满天飞。考试试题封闭, 答案不开放, 必然导致老师在教学中不开放, 总是小心谨慎地去寻求唯一“正确”, 总是小心谨慎地研读唯一“正确”的内容观点, 总是小心谨慎地引导如何答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学习不开放, 没有自己的观点, 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总是用一种方法去寻求一种答案, 长此以往, 哪里还有创造、发现可言。这种情况现在有一些改观, 但没有本质的变化。考试试题繁琐, 讲究面面俱到, 使学生学习中心太多, 这也要记死, 那里要牢固地掌握, 语文教学和学习也就无所适从。高考考点的出笼, 俨然是把自己当作一根指挥棒, 更是事实上的指挥棒, 学生看着这些点点学, 老师也围着这些点点转, 就着这些点点教, 参考资料也绕着这些点点编, 哪里还有语文的本质可言, 这样来割裂活生生的语文, 语文课不是一堂堂枯燥乏味的课才怪。这种考试, 不利于老师发挥自己的特点,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严重阻碍语文教育的改革, 语文教学也只能充分暴露自身的缺点, 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 当然就谈不上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高考语文试题的这些负面的影响, 还不是主要的, 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开来的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练习和名目繁多各种考试) , 也都以高考试题为样板, 高中语文理所当然如此, 连初中语文也这样, 甚至小学生的一些语文参考书、考试题都受高考试题的影响。并且, 由于种种原因, 当然没有高考试题考虑得科学、周到 (其实考虑得科学周到也不一定有益) , 由此造成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学生的青春和生命, 并由此损害了国家、民族的利益。

我不是否定考试制度。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 可能考试制度是最好的选择方法, 或者说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比现行考试制度更好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果盲目地否定考试制度, 那将是社会的灾难, 是一个社会理想的灾难。因此, 我们能去盲目否定考试制度, 而是应该去积极探索考试内容和形式。语文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开放的, 要有利于学生开放性地学, 有利于老师开放性的教。核心就是要培养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人, 使学生终身受用。这个终身受用, 不仅是外在的, 目的性的, 更是内在的, 情感的, 精神的, 要有一种人文的素养, 要有一种人格的魅力, 要有一种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思考、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相比之下, 上海语文高考试题在这些方面要比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做得好得多。

第五, 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厚。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不仅基本功差, 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也差。后者是影响语文教学的关键因素。基本功在某些方面差一点, 不是决定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的最关键因素。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没有文化品味, 审美情趣低下, 文学素养不厚, 情感偏颇, 思想陈旧, 没有想象和创造, 是绝对不能做好一个语文老师的。现实却是什么人都能做语文老师, 只要能识字写字的人都可以做语文老师。只要拿一本参考书 (坏就坏在有参考书!) “照本宣科”就行。至于如何使语文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就不知道了 (因为他都没有语文素养!) 。我们不相信没有一点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人能把语文教好。没有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语文老师太多地充斥着语文课堂, 这种状况足以使一个富有活力、富有情感、富有人文特质的学科呆板教条, 让人生厌。

其实, 语文老师与其他学科相比, 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有功底深厚的语文知识, 更要求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对文化、文学、审美、情感和思想都有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灵活处理气象万千的语文, 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

第六, 语文教学方法模式化。很多语文老师上语文课都按一定的程序操作, 或者设计一个程序, 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程序, 好像是在流水线上“做工”。比如, 语文课仅仅是概括文章的中心这一个点就是按同一个模式概括:“通过……表现了 (歌颂了、揭露了等等) ……”即使偶有变化, 也是在稳中求变, 没有本质的区别。于是语文课课是一种模式, 文文是一种模式。按着这种模式教学, 似乎全面而系统, 教者备课有矩, 有章可循, 教时心中有数, 一步一个脚印, 学生记出来的笔记也是井井有条, 中规中矩。形成这种程序化, 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对语文教学的外行或无知的评价;教育教学的理论误导;教师的惰性, 按一定的模式程序显得轻松, 不需要自己去思考、去发挥、去创造, 当然也就不需要更多的创造能力, 也可以掩盖自己的不足。按部就班, 无可挑剔, 一劳永逸。但是这种程序化的东西, 展现不出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 不能授予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 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 只能让本该生动、形象、有趣的语文课变得刻板单调, 只能让学生生厌。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模式, 没有培养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 却培养出了一代代刻板的老师, 也让那些做不了语文老师的人堂而皇之地走上了语文讲坛。

一种程序化流毒还在影响着语文教学, 新的“模板”新的“程序”又出现了。你看, 只要是公开课、研究课、改革课, 只要是专家上示范课, 一定是有一个令人震撼的引子;学生的理解和回答的问题没有对错, 可以抛弃对文本的理解, 美其名曰开放创造有个性;要形成自主合作探讨开放之态势;必是要拓展延伸, 真情体验;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课堂气氛要热烈喧嚣, 等等。而且这种教学模式还有一个非常光彩的名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否则, 就是失败的语文课。专家评课也是照此框框评课, 常常能怎样怎样, 符合什么什么。其实语文教学不能以一种似乎是新的模式否定另一种模式。文学的特点、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注定了语文课是不能有模式的, 它必是开放的, 自由的, 富有个性的。

事实上, 语文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失去整个语文的后果每一个人都会想象得到;但是失去一个完整的语文的后果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想象得到的。这种后果是人生的, 更是社会的, 民族的。现在的语文虽没有失去整个语文, 却是一个不完整的语文, 因此, 我们语文所培养的学生也就没有一个完整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内容涉及到形形色色的社会, 涉及到灵动的生活, 涉及到活生生的人和人的情感, 它不仅在于包容现实, 也展示历史的生活, 它始终表现永不磨灭的深厚的人文特质;同时, 语文的内涵也展现未来, 表达希望, 袒露追求。为了凸显语文的鲜活的人文特质, 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语文素养, 为了使语文富有灵动的生命, 我们提出“生命语文”的理念:生活语文;快乐语文;美丽语文;人生语文;崇高语文;自由语文;生命语文;语文就是创造。

生活语文

生活语文, 语文是生活的。

生活处处是语文, 生活时时有语文。在生活中, 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 感受到语文的存在, 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 大到世界宣言, 小到窃窃私语。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 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 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我们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学语文, 应该是学校的事, 应该是老师的事, 应该是学生的事。只有在语文课上, 才是学语文;只有打开语文书, 才是学语文。这种误解, 从某个角度来说, 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这种误解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因为没有理解到语文最本质的东西:语文与生活紧紧相连, 是生活给予了语文的生命。如果没有生活, 当然也无须语文。让我们马上醒悟过来!因为生活就在我们的面前, 因为我们就在生活, 因为我们要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当我们回忆起我们由呱呱而哭, 到呀呀学语, 到能够说出忍俊不禁的成熟话语, 没有人不幸福, 快乐, 得意忘形。在这里, 谁去学过语文?谁有语文老师?“语文书”又在哪里?但谁又不是在学语文!谁又没有语文老师!谁又没有打开这本“语文书”!真的, 当我们悉心倾听一个人的幽幽诉说, 当我们沉醉于慷慨激昂的演讲, 当我们倾诉自己真实的心灵, 当我们复述一个幽默的故事, 当我们聚在一起夸夸, 当我们去存心刁难一个人的形象, 难道不是在学语文吗?当我们索要今天的晚报, 当我们随意看到一个新颖的广告或标语, 当我们醉心于时尚杂志的动听词汇, 有谁能否定我们在学习语文呢!说不定我们因此会学到更加精彩的语文, 这可是真的哟。说不定这才是真正的语文, 富有生气的语文!

这种误解是人们学语文的重要误区。有了这种误解, 你还能学到真正的语文吗?你还有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吗?不, 不能!没有!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的一切本身来自生活, 语文的一切也必须来自生活;语文的内容和需要学习的内容都与生活密切相关, 也必须与生活密切相关。任何语文的载体都是生活的显现。时光可以显示历史的意义, 却永远无法阻隔息息相通的生活和情感。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李白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感情远离了我们的生活。《红楼梦》中那些动人的细节总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现。罗敷似乎总是亭亭玉立、不卑不亢地站在百货大楼柜台的前面。

语文要更加密切与生活的关系。就是说, 语文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生活的, 必须是生活的;语文的学习形式也应该是生活的, 必须是生活的。语文如果离开了生活, 就会失去魅力, 失去生气, 就不是真正的语文, 至少不是一种活的语文, 最多不过是作为一种“历史语文”而存在。

语文使人终身受用。语文的点点滴滴都是生活的, 都与自己一生的生活紧紧地联系着。语文的点点滴滴都会伴随你的生活。哪怕是一个字的书写, 一句话的诵读, 一个句子的理解, 一个意思的表达, 一种语气的运用, 可能成就你的事业, 美化你的生活;也可能使你的生活工作没有生气和活力, 从某一个角度说, 可能毁灭你的事业, 暗淡你的生活。语文素养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生活的品质的高低。一个人无论他在何种环境中, 如果他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必将使他的工作得心应手, 锦上添花;使他现有的生活鲜活明丽, 富有情趣, 充满生气。

希望你用美妙的语言俘获姑娘的芳心;希望你醉心于情人的甜言蜜语。希望你用动听、真心、新颖的广告语使你的企业走出困境;希望你从你所见所闻所读中领悟到你所需要的东西。如果这样, 你已经有相当的语文功底了, 不要去为你“糟糕的语文成绩”沮丧不已。

在语文中理解生活, 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生活语文, 它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

生活需要语文,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 语文使生活更加美好。

学语文, 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 就是享受生活;学语文, 就是装扮我们自己的生活。

热爱语文, 就是热爱生活!

快乐语文

快乐语文, 语文是快乐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而又能从中感受到快乐, 这确实是学习的至高境界。而语文应该是最能给学生快乐的学科。语文既然紧紧地与生活相连, 与人的生命相连, 时时地与人的心灵相通, 那么, 就必然与人生的快乐相生。因此, 这也是语文理所应当追求的境界。快乐不是语文的形式, 也不是强加的需要追求的形式, 而是语文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质, 快乐是语文的本质显现形式。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语文是快乐的, 但事实上语文的快乐却是更深层次的触及心灵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

语文的学习内容就足以给人快乐。这里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美丽着或丑陋着的人、特立独行的人、个性鲜明的人……有无数曲折动听的故事, 更有诙谐幽默或生动形象的语言……这里有智者的旷达开阔, 有蠢者的滑稽可笑, 有乐者的夸张噱头……可以叩问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门扉, 也许像芝麻开门那样, 快乐地发现了无尽的宝藏;可以与你钟情的人物对话私语甚至交心, 谈到高兴时说不定你会拊掌呵哈;可以畅游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饱览大自然的秀美与神奇, 体验人类文明的伟大、浑厚与雄奇。学生进入这样的境界, 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哪有厌倦之感!何来厌学之心?也许是一个丑恶无比的人呢, 使我们恶心不已;也许是一件痛苦的事呢, 一件凄惨的事呢, 让我们痛苦难忍, 或心伤心痛, 或泪湿眼角, 或啜泣, 或痛哭, 或悲愤。而这更是一种快乐, 是快乐的极致。心灵经过了这样沐浴洗礼的人, 还不是一个“快乐”的人吗!

谁都感受到了音乐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也有很多人感受到了诵读带给我们的快乐。因为这两者是相通的。无数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一个动情的或者暗合心灵的声音“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传来, 你会自然地唱和下句“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并由此顿生愉悦, 获得快乐, 感到满足, 产生联想。有这种体验的人很多, 但是还是有很很多多的人没有这种体验, 或者只是隐隐的感到那么一点点的快乐, 没有充分体验到诵读带给我们的快乐。美妙神奇的想象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只有语文的想象是无比自由的, 完全可以让你充分体验到自由驰骋的快感。语文的创造与成就不是一种客观的, 而是一种个性的、主观的、私有的, 毫无疑问又具有共性的特征。因此, 语文给人那种成就的快感就异乎寻常了, 因此, 由此产生的快乐就必然与心灵联系在了一起。语文的快乐是深层次的复杂的快乐, 注定了与心灵相通, 而不是一种肤浅的单纯的感官愉悦。

因此, 对语文快乐的追求不单是一种形式上的浅层的快乐, 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快乐、愉悦、享受和满足。

一个人的心灵天天在这样的天地里漫游, 天天在这样的漫游中进步, 天天享受着进步的快乐, 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吗!

我们要使语文快乐, 使语文课成为快乐的课堂, 让学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 让学生快乐地学。这就必然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不拘一格, 必须抛弃具有程序性的新的旧的“流水线”。

快乐语文, 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语文老师有责任使学语文变得快乐、生动有趣, 以此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而事实上是, 语文即使没有成为最不受欢迎的学科, 也几乎可以归到最不受欢迎的学科之列。语文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 必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语文理念来诠释语文;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理念付诸于教学的实践之中。

美丽语文

美丽语文, 语文是美丽的。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有其独特的美。而语文的美既有形式的, 更是内在的, 是活生生的。有美丽的风景如“春天”, 有美丽的姑娘如“罗敷”, 有美丽的男人如“周瑜”;有美丽的父爱如“背影”, 有美丽的心灵如“翠翠”, 有美丽的爱情如“莺莺”, 有美丽的梦想如“时光”, 有美丽的语言如“兰亭”……这就是语文, 一个美丽的世界。

是的, 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 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不要说春花秋月, 良辰美景, 旷野小屋, 更不要说美丽动人的英姿, 至真至诚的心灵, 娓娓动听的话语, 碧波荡漾的旋律, 就是浩瀚的沙漠, 汹涌的大海, 僻远的野店, 孤寂的灯火, 苍桑的人生, 悲惨的命运, 也总让我们沉醉, 让我们渴望, 让我们泊静, 让我们沉思, 让我们扼腕叹息。

即便是那些丑恶的面目、丑恶的言语、丑恶的行为、丑恶的灵魂也时时冲撞我们的魂灵、涤荡我们的魂灵, 燃烧我们的魂灵。

正是那些美丽的东西, 才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正是那些美丽的东西, 才使我们能够对丑恶的东西洞若观火;正是这些丑恶的东西, 才使那些美丽的东西熠熠生辉;正是这些丑恶的东西, 才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点、每一刻。正是基于此, 从美学意义上讲, 这些丑恶的东西也是“美”的。

何况, 这个美丽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 穷其一生也走不完, 穷其一生也享受不尽, 这是一个美丽丰富的大餐, 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一生都沐浴在美丽中幸福着的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一生都沐浴在丑恶中痛苦着的世界!这种痛苦是对灵魂的涤荡, 自身的反省, 更是对社会的充分感悟和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如果你在苍凉的旷野中孤寂地感悟出美, 你在人生悲剧中喟叹着悟出美, 你在丑恶中痛苦着感悟出美, 那么, 你的灵魂一定经历激荡, 或者, 你的灵魂正在经历激荡。也许, 这是美的极致, 或者是另一种美。这种美, 需要我们用心灵和她对话, 用灵魂与之撞击。

我们学习语文, 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们写字, 我们阅读, 我们作文, 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当我们一步一步地沿着语文这条迷人的山阴道上前行时, 常常有如渔人发现桃花源一样, 夹岸清溪中, 物我皆忘, 首先展现在你面前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世界, 然后是一个使你豁然开朗的无边旷野, 然后是一颗颗清澈可鉴的心灵……是的, 我们低吟一首静静流淌的情诗, 我们发现一句精妙绝伦的警句, 我们创作一篇心灵纷飞的美文……都会使我们惊喜无比, 使我们陶醉其中。我们会共同分享。我们鉴赏着品玩着美丽, 我们在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 我们在创造与众不同的美, 美在浸润我们的肌肤、沐浴我们的心灵, 我们使美丽的语文更加灿烂, 更加亮丽;美丽的语文给了我们的心灵一套金子般的内衣, 使我们的灵魂更加美丽, 更加丰富, 更加深刻。这就是语文, 这才是语文。

我们的语文就应该凸显这一美丽的语文世界, 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要向学生阐释美, 让学生充分的领略美、感受美、享受美, 并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创造美、丰富美。美的魅力是无限的, 语文老师有责任使语文变得美丽, 使学生全身心地爱它;不能把美丽变得单调、呆板甚至丑陋。

有谁会拒绝美呢?有谁会厌倦美呢?有谁不愿去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呢?

人生语文

人生语文, 语文是人生的。

语文的内涵特点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语文就是一幅真实而深刻的人生画卷, 语文的生命就是在于深刻地表现人生和真实地宣泄情感。李白那种在追求中愤激、在愤激中永不泯灭追求的豪迈人生;杜甫那种在喟叹中企望、在企望中永远忧国患民伤己的喟叹人生;陶潜所领悟的那种豁达旷然的淡泊人生;鲁迅所执着的那种激烈忧愤的呐喊人生;……这无数迥然不同的人生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让我们思索, 让我们感悟, 让我们审视自己的人生命运, 让我们审视我们社会的人生世相。只要我们涉足语文, 就会有缤纷的人生命运叩击我们的灵魂。林黛玉让我们看清了爱情是怎样被毁灭的;我不相信我们仅仅是一个袖手旁观者!甚至于一个词语的形成与消失都饱含深刻的人生感悟、痛苦的人生阅历、诡谲的人生命运和无尽的人生呼唤。从“鸡”的诞生中, 你是不是可以看到人生的无奈、辛酸和痛苦, 甚至直刺人生心灵的一道道鄙薄、嘲弄、怪异的目光?从“白领”的诞生中, 你是不是感到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还可以使一个毫无背景的人生自足、得意、逍遥而又浪漫?“农民工”一词一旦凸现社会, 不能不让人品尝到社会财富或资本积累过程那浓浓的血腥味, 以及人生的屈辱、苦难、艰辛和无奈。面对“地主”一词逐渐地在社会生活中消失, 你一定会顿生人生变幻莫测、祸福难料和世事沧桑的喟叹。你一旦接触语文, 你就会充分地感知到社会生活与人生的亲密关系, 你就会充分地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厚重的历史地积淀下来的人生命运。

有时候, 社会生活使我们对人生的认识太现实、太粗糙、太浅薄, 甚至太无耻。尽管如此, 语文却能够使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充满哲理, 充满理想, 富有激情, 极其深刻, 非常美妙, 甚至无比崇高。

走近了语文, 你就在真切地体验和感悟人生, 你就在丰富你的人生阅历, 从而升华或者燃烧自己的人生境界。走近了语文, 你就贴近了自己的人生, 并由此可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为何物, 进而表达或宣泄自己的人生命运。语文真的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和人生情感!走近了语文, 你就有机会编织自己的人生理想, 并由此可以把许多自己渴望的理想美妙地储存起来, 慢慢地咀嚼, 慢慢地消化吸收, 甚至慢慢地美化自己的理想, 美化自己的人生。

因此, 语文对人生的意义影响深远, 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情感和生活观念。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一文一书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一个老师的课或某几节课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人生选择或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更有可能的是, 在人生的道路上, 我们一篇真情的文章, 一席精彩的辩语, 一场激情的演讲, 一腔圆润的朗诵, 一手美丽的字迹……改变我们人生命运的轨迹。这种选择和改变不能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职业的改变, 这种选择和改变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变化、人生价值的取向, 乃至是人生品味的提升。因而使你的人生有滋有味。

语文, 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 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 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 完全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诗的境界。语文的出现从来没有忘记过人生, 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生。毫不夸张地说, 语文是对人生的一种终极关怀。语文会给我们震撼心灵的篇章, 语文会给我们刻骨铭心的语言, 语文给我们的人生铺就出一条金光大路, 甚至在我们孤苦无助的时候, 是语文悄悄来到我们的身边, 抚慰我们的心灵。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铺设这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对语文的渴求应该是人们心灵最原始的呼唤和倾诉。而遗憾的是, 或悲哀的是, 居然有人一生都不知道语文为何物, 一生都没有感悟出语文的真谛, 甚至一生都在厌恶语文, 尽管他似乎经常与语文为伴, 或者似乎在奋力地学习语文。因为他所接触的并不是真的语文。如果你从来没有因为语文而对人生感动过, 如果你从来没有真情的体验和觉悟, 那你一定没有走近语文, 没有贴近语文, 你还没有沐浴语文的光辉, 你还没有蒙受语文的洗礼。而你的人生将是残缺的, 不完整的。

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 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 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崇高语文

崇高语文, 语文是崇高的。

语文的内涵, 无论是它的语言语音形式, 还是它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人生情感, 以及它本身的影响力, 决定了语文使人变得崇高。语文修身养性, 使人热爱生活, 使人爱己爱人, 思乡思人, 使人爱憎分明, 使人明辨是非, 使人惩恶扬善, 使人舍生取义, 使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使人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使人心气高远、不坠青云之志, 使人心忧天下民, 报国志弥坚, 达则济天下, ……语文又让人淡泊明志, 独善其身, 南山悠然见, 平淡是箴言。

歌声, 更多的是给人愉悦和享受。而激情的演讲和朗诵, 却使人的心灵震撼, 使人的感情激昂。当我们聆听抒情的或激越的或慷慨的激情演讲与朗诵时, 我们的心灵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动起来, 我们的情操得到陶冶, 我们的思想得以深刻, 我们的行为更富人性。可能是一篇散文, 静静地滋润我们的肌肤与灵魂。可能是一首诗歌, 就会把你那沉没的心灵燃烧起来, 从而走出黑暗。可能是一部小说, 就会使浪子回头, 心心向善。可能是一堂演讲, 就会使你坚持理想, 并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 乃至为之牺牲。

语文总是要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打上烙印。

我们的灵魂总被无数平凡的故事和场景感动:小草的生命, 青松的品质, 翠竹的气节, 大海的胸襟, 鸳鸯的爱情……父亲的背影, 母亲的针线, 路人的拔刀相助, 游子的孤寂喟叹……

我们的灵魂更被无数深刻崇高的人生故事感动。我不知道我们应该怎样来感受司马迁面对屈辱地生和悲壮地死而做出屈辱的选择, 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 生和死是那样的容易和简单, 而做出抉择却是那样的艰难、痛苦和不朽。他的“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与“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一样, 让人明白, “死生有重于社稷也”, 生与死同样是那样伟大和不朽。为什么要把生死看成是一己之事呢!如果我们正在同流合污而推波助澜, 而屈原那“举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是不是使我们感到耻辱?是不是使我们发现我们原来是如此的卑鄙和丑陋?也许这会使我们动摇甚至鄙弃那些肮脏的思想和行为。你可以回想:那种的思乡之情, 那种的爱国情感, 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濡染侵润我们的心灵, 以至刻骨铭心、至真至诚。也许一首小小的诗, 一个平凡的故事, 一句精纯的警句, 会使我们感动非常, 甚至会使我们走上一段崇高的人生之路!

当我们从内心深处长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时, 这是不是对人生崇高目标苦苦追求的深刻喟叹?当我们悠然自得地吟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时, 那已经是对人生至高境界的感悟。当我们如痴如醉地阅读或诵读自己痴迷的崇高文字时, 我们的心灵正在沐浴着阳光与雨露, 并因此而光明, 伟大, 深刻。

语文把深刻的人生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 把形形色色的丑恶灵魂暴露在我们面前, 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现实展现在我们面前……语文让我们去认识, 去思考, 去判断, 去分析, 去辨别。所有这些, 会使一个贫乏肤浅的人丰富深刻。深刻地认识社会和民生, 深刻地关注人生和体验命运, 深刻地理解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语文自身所具有的这种崇高内涵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想品位。

语文能使一个浮躁的人不再浮躁, 使一个浅薄的人不再肤浅, 使一个对生命无知的人深刻地认识生命, 使一个对社会无知的人深刻地认识社会, 使一个情感贫乏的人丰富深刻。

这就是语文的崇高意义, 这就是语文所追求的伟大目标!

自由语文

自由语文, 语文总是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语文是因为自由而诞生, 也因为自由而使我们感知语文的存在, 或者说是语文使我们感知到自身的存在, 自身的伟大, 自身的不朽, 语文使我们感知到自由灵魂的无穷魅力。

语文的魅力也源于其伟大的自由的力量。这种魅力不仅仅是语文的任何形式、任何外衣都是无限自由、阔大无边的, 更因其内涵在任何时刻、任何环境, 都是极其开放和自由的, 而且这种开放和自由的形态是发展的, 发展又没有止境。当我们呱呱坠地时, 那是发自内心的最自由的呼唤!这种语言是人类最伟大最自由的表达, 也是最真实的表达, 这正是自由的象征。语文这种自由的形式外衣和内在的自由本质,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体会得到。

语文的本质就是自由。

人类在不知何为自由时, 语文就让人们体验和品味到了自由的无穷魅力, 也许只有语文才能让人们感知到什么是自由。也许人类只能在语文的世界里才能享受到自由力量带来的愉悦。可以这样说, 正是语文才真正地陶冶出了人类的自由精神, 才让人类知道什么是自由, 自由为何物, 才知道自由是如此的伟大, 如此的必要, 才知道人类是多么的需要自由啊。当人类一旦发现自由的意义, 当人类一旦走上自由之道路, 就必然会勇往直前, 断然没有回头的那一天。这就是语文最伟大的意义。

正是因为语文让人类明白自由的真谛。也正是因为语文才使自由具有势不可当的喷薄之力量。也正是因为语文的自由体征, 在人类历史上, 任何人, 任何势力, 任何阶层都无法阻止自由的理想。如果你封住别人的口, 而你这封口的罪恶行径, 就必然因自由语文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遗臭万年。如果你焚烧泯灭自由的思想, 而你的罪恶行径必将被历史口诛笔伐。因为有了自由语文, 任何人也掩盖不了历史的真相, 任何人也别想销赃匿迹。

因为有了自由语文, 使我们有了自由表达心灵情感和思想的形式。没有人能够阻止我们, 没有人能够影响我们, 没有人能够改变我们。如果你是一个人, 是一个真正的人。

因为有了自由语文, 才使我们能够按照我们自由的感受去感知语文的感情, 感知语文的形象, 感知我们想要感知的内涵。这种感知是属于我的。

我手写我字, 我口读我文, 我文述我志, 我心感我情。

正因为语文的自由本质, 才使我们在语文面前自由自在。我们自由地徜徉于语文的自由世界, 自由掇取, 自由发挥, 自由吟哦, 自由领悟, 自由感知……

这里是无限自由的园地。让我们的心灵在这里自由地翱翔吧。你可以发现无数自由的星星在无垠的天空中闪烁。你可以感知到每颗星星那无比自由的灵魂。时不时地在你的心灵深处闪现出一个充盈着强烈愤激而极具忧患意识的披发行吟泽畔的形象, 哦, 那就是屈原!一个崇高而自由的灵魂!你可以驱逐他, 你可以流放他, 你可以焚毁作为生物形态的他。但是, 谁也无法阻止这个崇高而自由的灵魂的思想, 谁也无法阻止这个崇高而自由的灵魂的吟哦, 谁也阻止不了这个形象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的自由翱翔, 谁也无法阻止我们对这个自由灵魂的深刻感悟。另一个时间, 另一种环境, 或许, 冷不丁地一个自由的声音传过来:“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哦, 我是那只飞鸟吗?我是那样的自由吗?那是我自由的选择吗?任何时候, 你都可以自由地啜吸洒脱、淡远、飘逸、美丽、崇高、悲壮、不朽、忧郁、激愤和痛苦。你可以傍依雄奇名山, 你可以沉溺一弘清泉。你可以醉, 你可以醒, 你还可以怒吼和疯狂。你可以躬身崇敬, 也可以傲视群雄。也许, 这种自由之光会使你幡然醒悟:尽展我缤纷的才智吧, 驰骋我偏激的个性吧, 纵横我自由的思想吧。自由语文的意义就在于:真实、真诚、真挚地感悟、体察和关注, 真实、真诚、真挚地抒写、表达和呐喊。无拘无束、心游万仞, 尽显自己缤纷的才华、偏激的个性和自由的思想!

这就是语文, 自由的语文!没有自由体征的语文是伪语文, 不是真语文。剥离语文自由的光辉, 是对纯真语文灵魂的强奸。

还原真的语文唯一途径, 就是尽让语文闪耀自由的光辉!

生命语文

生命语文, 语文饱含生命。

语文饱含生命。语文处处有生命, 物物有生命。语文让我们时时感受到生命脉搏的跃动。语文的载体就是生命, 是一种不朽文明的体现, 那些名篇名作, 在我们面前, 似乎虎虎有生, 并永远饱含生命。语文载体所表现的内容富有生命和生命的气息, 更重要的是它就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不仅是活灵活现的人物有生命, 俊逸挺拔的松树有生命, 就是流水玩石也富有生命, 就是那些孤立无援的词语, 它们那生命的旋律也在叮当作响。

语文之所以那么美丽, 之所以“无处”不美, 就是因为语文极富生命的特质。没有一个形象在我们的心灵中不具有生命的特质。一棵小草, 一座高山, 无论以一种什么特征出现, 伟大的, 生动的, 甚至于毁灭的, 它都是活生生的, 跳跃着生命的脉搏。“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是否感知到“春色”的勃勃生命?你是否感知到“红杏”跳动的生命?是的, 春色是关不住的, 红杏是要出墙的。一个人物, 无论他的最终命运是什么, 他都是以生命的形态存活于我们的生命之中。阿Q无辜地被杀了, 但阿Q从来没有以死亡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灵魂中。几千年来, 刘兰芝依然是那么青春和美丽地存活于我们的生命中。语文之中永远没有死亡。

语文之所以那么崇高伟大, 那么深刻隽永, 就是因为语文不仅极富生命色彩, 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追求和渴望。几乎每一个词, 每一句话, 每一个事物, 每一个人物, 都饱含生命, 都是对生命本质的追求。

我们阅读, 事实上就是一种生命的阅读, 就是与生命的对话, 是对生命的感悟。阅读, 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生命的积淀, 还原文本的生命色彩, 要与作者人物思想的生命的融为一体, 不能远离生命。只要我们用心去阅读, 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 就会感受到生命脉搏的跃动, 就会感受到这种生命的跃动不停地撞击我们的灵魂。值得注意的是, 生命, 并不以死亡为界限。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 怀抱的不是一块玩石, 而是怀拥着忠贞不渝的富有生命的信仰。屈原选择死, 却激活了一个与日月争辉的伟大生命。司马迁选择了令其倍感耻辱、精神极其痛苦的生。司马迁选择生, 同样激活了一个永远闪耀光芒的伟大生命。这确实不能不让人在生与死的大门前徘徊沉思。阅读的真正意义, 就在于把生命融化为永恒的亮丽。

语文的本质, 就是展示生命。

我们创造, 就是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 就是展示我们自己的生命特质, 就是宣泄我们自己的生命感悟。我们一旦创造, 就一定融入了自己的生命特质。也只有融入了自己的生命特质, 创造才有活力, 才有生命。而生命, 又是创造的原动力。正是最原始的生命胎动, 才促使人类不断地创造更新鲜更灵动的生命, 更伟大更崇高的生命。是的, 正是那种创造的欲望, 在促使我们奋斗, 促使社会前进, 促使人类进步。没有生命特质的创造是毫无意义的, 也根本不是创造。这是创造的真理。

枯燥无味的语文, 毫无疑问, 那首先是生命的缺失, 或者, 生命的意识没有被激活起来。这不是真正的语文。

真正的语文, 将为我们的生命奠基。我们的生命需要富有生命意识的乳汁哺育和滋润。我们的生命需要富有生命意识的理念去激发。我们的生命需要富有生命意识的文字去表现。没有哪一个生命离开过这种哺育和滋润。没有被激发的生命那不是生命, 仅仅是块玩石而已。如果一个生命没有表现欲望, 那么这样的生命一定正在走向枯萎和死亡。更为重要的是, 语文以积淀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可歌可泣的生命精华, 来哺育和滋润新的生命, 激起我们更强烈、更旺盛的生命活力。语文与生命同在。我们的生命因语文而更加灵动鲜活, 更富人性, 拥有魅力。

因此, 本质上说, 语文不是一个学科, 而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没有人能够离开语文。离开语文, 就是离开生命。

不朽生命, 不朽语文!

创造语文

语文的本质就在于创造。

语文时时在创造, 处处在创造, 语文使人人去创造。

写字是一种创造, 创造一种独一无二的字体, 属于自己的字体, 并且这种创造是一个过程, 使之成熟的过程, 使之更加完美的过程, 甚至是一种创造艺术美的过程。当我们蚯蚓般涂鸦之时便开始了一种创造, 一种心灵的创造, 甚至是一种独特的理想表达。最初我们创造了一个模糊的自我, 创造了一个十足的卡通之像, 稚嫩, 滑稽, 可笑, 更可能蹩脚。但是我们仍然创造, 仍然涂鸦, 由此成熟, 更想完美。就像王羲之不知道自己的涂鸦到后来是一种伟大的创造。而我们虽然不奢望我们的涂鸦也是一种伟大的创造, 但我们知道, 这也是创造, 创造自我的形象, 也许美丽, 也许平庸, 也许丑陋, 但它是我的, 只能是我的, 是独一无二的。不要骄傲, 不要自卑, 不要自责, 不要后悔, 更不要放弃创造。

朗诵是一种创造, 创设一种自己所理解的情感和语言氛围, 使自己沉醉其中, 并试图由此去感染他人。我坚持认为, 没有朗诵, 就一定会失去一个完整的语文, 感受不到语文带给我们的真正的美感。而朗诵之创造, 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创造, 它是无形的, 飘渺的, 似乎带有一股仙女般的灵气, 融于自己语调、神态、动作和情感。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只有那些优秀的朗诵才是创造, 才是美丽的, 才是撼人心魄的。只要一个人朗诵, 就是一种创造, 就会使人, 至少是朗诵者自己, 沉浸于一种情感的氛围之中, 受其感染, 受其熏陶, 这是一种独特的感受, 只有受感染受熏陶者能够体会,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这种体会;甚至我们的朗诵可能对别人来讲是一种恶心, 也仍然如此。你不是常常听见那些蹩脚的歌者的得意忘形地歌吟吗?当然你同样听见过蹩脚的朗诵者得意忘形地诵读“轻轻的, 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但是, 你别忘了, 他们得意忘形!

阅读是一种创造, 理解是一种创造, 对一篇文章, 一个句子, 一个词语, 一个符号, 一点语境, 对一个形象, 一朵小花, 一滴雨露, 一块玩石, 也许有一个共性的理解,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有一个创造性的理解。我们通常以为, 对意义的理解:就是这样!其实这只是一种理性的理解与认识, 或者说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认识。而真正创造性的阅读, 创造性的理解, 却是独一无二的, 是感性的, 形象化的, 存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甚至你把这种独一无二的感性的理解用你的语言表述出来, 又会使人创造一种全新的感性理解。只有这种感性的、形象的理解才是一种创造。而我们每一个人在阅读理解中应该说首先是创造性的感性、形象的理解。只不过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借用了一些比较概括性的语言而已。当我们回溯刚才理解的心灵, 不得不感叹:真的, 这就是创造!当我们能够用或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把我们创造性的理解表达出来后, 尤其是把你新颖奇特的创造用极其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后, 我们就将一种伟大的创造奉献给了人类。看吧, 这就是创造!每一个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 阅读的要义就在于创造, 阅读就是创造。“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你读出了什么?一个信心十足的李白?一个沉思坚定的李白?一个幻想的李白?一个对政治天真甚至幼稚的李白?……任意一个“李白”, 又以何种形象出现在我们的心中?“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仿佛笼着青纱的梦”, 这种境界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吗?“泻”是可以用语言来解释的吗?“青纱的梦”是可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吗?如果能, 那也不过是说出了自己所理解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既然不能, 那就让我们去理解它、感悟它、创造它吧。

写作更是一种创造。写作的过程, 必然会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 甚至于新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维方式。你知道, 当你写出一个美丽的句子, 找到一种恰当的表达, 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 发现一个崭新的观点, ……那种创造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妙!即使是平平常常的句子、表达、形象、观点……, 因为这是一种创造, 所以我们有骄傲的权利;因为这是一种创造, 所以我们敝帚自珍。尤其重要的, 我们必须明白:写作这种创造不是作家的专利!我们心中不要有“家”的概念, 否则, 就会严重扼杀我们的创造性——我们再伟大的创造也是“习作”, 我们再有创造, 也会畏缩不前, 相反, 有些“家”们非常缺乏创造性的“作品”却泛滥成灾。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明白我们的写作与“家”们的写作没有区别, 同为创造,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不以“家”论文, 只以创造为本, 那么, 我们社会的创造将是欣欣向荣的森林!

还有一点, 可能你没有注意到, 当你在写作过程中, 你可能为你自己创造了一种属于你自己的全新思维方式。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不仅引领你去创造出新颖的作品, 而且会引领你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世界, 思考人生。这也许是你最大的收获, 也许是你最重要的收获, 它可能会对你的人生发生根本的改变。

有一件事我们时时在创造, 那就是我们的口语表达。从呀呀学语开始, 你就创造了一种属于你的语气、语调、语速。不要放弃这一创造的机会!当你每说一句话的时候, 你要明白, 这是一种创造。既是创造, 就要精彩, 不要平庸。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为自己缺乏创造没有色彩的表达而沮丧不已, 对自己精妙绝伦的表达而津津乐道。如果你愿意去做一个语言表达的有心人, 那么你可能每天都有精彩表达的创造;如果你愿意去做一个生活语言的细心人, 你每天都会在生活中发现无数的富有创造的精彩表达。

学语文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创造, 学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有一点更加重要, 那就是, 我们学习语文, 本质就是在创造我们自己, 就是在创造我们自身的能力、自身的形象、自身的气质、自身的灵魂, 是在给我们自身涂脂抹粉, 使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自我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其实就是在创造我们自己的心灵, 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伟大的心灵啊。

是的, 语文的本质, 就在于不断地创造, 而这种创造没有止境。

上一篇:电子商务对国贸的影响下一篇:去年八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