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翻译

2025-01-30

观书有感翻译(11篇)

1.观书有感翻译 篇一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六、《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借助方塘,形像的抒写自己钻研书卷的体会。半亩方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这首诗讲的是学习要注意方法,防止思想僵化,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的知识,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才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这首诗形象新颖,情趣盎然,因为富于启发而历久弥新。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首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实,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全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精警简括,逸趣横生,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八、《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浮云遮望眼”,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诗人登高抒怀,含蓄而又坚定的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荀子《劝学》中也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来站得高,比起站得不高还真有优势。在学习中,如果你比别人站得高,当然也就会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面。可如何方能站得高,绝不像爬上山顶,登上楼顶那样容易。你的知识积淀要比别人厚,你掌握的方法要比别人好,你的头脑要比别人灵活,你的眼光才能比别人锐利,你看问题的角度才能比别人新,你的思想才能比别人深刻。

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寥寥十个字,却将天地山河的万千气象收拢于笔端,缩龙成寸,快人胸襟。结尾两句写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远,不仅表达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而且注入了诗人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热力和激情。这首诗气势宏大,意境高远,言论与形象相得益彰,哲理与诗情完美统一,真正达到了情、景、理水乳交融。

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人抓住古原草的特性,用野草每年春荣秋枯来说明这样一个哲理:毁灭生命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更胜过毁灭生命的力量。全诗借景写情,刻画形象生动感人,蕴含深刻,不愧为千古绝唱。

十一、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写蝉以清露为食,择梧桐而居,是表现其心地纯净,立身高洁;写蝉居高声远,是表现其清华隽朗,高标逸韵。诗人以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这样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这首诗寄哲理于咏物之中,读来耐人寻味。

十二、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开朗达观,表现出愈挫愈坚,积极进取的精神,揭示了新陈代谢之理。这首诗诗情跌宕,寓意深远,沉郁的意境中又显出豪迈之风。

十三、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雪争春,不肯服输,于是诗人放下笔,细细评判,诗人认为梅雪均佳,各具所长。不仅梅雪如此,每一种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也是如此。这首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卢梅坡还有一首同题《雪梅》诗,也是出类拔萃的咏梅之作: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十四、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荷塘初夏的优美图画:泉水悄无声响的细细穿流,倒影在水里的树荫一片晴柔;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细角,一只敏锐的蜻蜓就发现了,早早立在它的上头。这首诗很有情趣,卓立小荷上的眼光敏锐的蜻蜓,就像特写镜头一样,为全诗点上了眼睛。小诗富含哲理,启发人们应该敏锐的发现新生事物。

十五、朱熹的《观书有感》其实是两首,其二为:“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试想,往日因江水枯竭而使艨艟巨舰搁浅时,任凭多少人费力推移,巨舰纹丝不动,然而只待春水涌来,巨舰便在一江春水中自由自在地航行。任何事物倘若违背客观规律,全凭主观意志,一味盲动横行,是没有好结局的;只有顺应了客观规律,才能获得自在而理想的结果。回想一下多年来违背客观规律做的如“大跃进”“土法炼钢”等一件又一件傻事蠢事,对照朱熹的这首小诗,不也能省悟出点道理吗?

十六、朱熹另一首《春日》:“胜日寻常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文字极浅显明白,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和煦的春风仿佛扑面而来,明媚的春光映入眼帘,春天的气息令人陶醉,使人身临其境根本不觉得诗人在说理,而道理已经悄悄沁入你的心脾。这是真正的艺术高手才能达到的境界。

十七、朱熹还有一首《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但是今早试卷帘子往外一看,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风浪再大总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曙光,风光美好的大地永远长存。诗人朱熹当时正受朝中权贵打击,身处逆境,但仍能以平常之心,冷眼面对现实,坚持自己的信念,充满乐观的精神。这首小诗对一切正在逆境中苦苦挣扎、奋斗的人们都是一种温馨的鼓励和慰藉。

2.观书有感翻译 篇二

英语语言的树形结构使得英语中长句特别多。翻译原作时, 译者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对长句的处理。遗憾的是, 到目前并没有关于长句的权威定义。王佐良曾提出“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为17.8个单词”, 所以, 译者暂且把长度在35个单词及以上的简单句、复合句和并列句定义为长句。英语长句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复杂;多重逻辑层;文字的意思通常需要根据内容扩展;并列成分常见;后缀修饰语频出”。

2长句的翻译步骤

(1) 分析句型:分析长句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 找出长简单句的主干、并列句的并列部分、复合句的主句和从句。

(2) 理顺关系:划分句子层次, 理清句中修饰语与被修饰语的关系。

(3) 辨析词义:英语单词大多是一词多义, 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所以, 应该根据语境, 借助词典或工具书, 选择恰当译词。

(4) 试译原文:根据以上分析和理解, 按照汉语的论理逻辑和叙述逻辑的表达习惯, 试译出来。

(5) 加工润色:对原文和译文反复对比推敲, 使译文做到选词准确、忠实原文、行文流畅。

3长句的译法

(1) 顺句操作

有些英语长句所叙述的一连串动作基本上是按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安排, 也有些英语长句的内容是按照逻辑关系安排, 这与汉语表达方法比较一致, 因此翻译时一般可按照原文顺序译出。

例:In view of these facts (1)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 business of growing up presents more problems to the boy than to the girl, // (2) and that cases of men who assume the dress and perform the role of women occur among the Hopi, though rarely, (3) /whereas instances of women rejecting their role for that of the opposite sex are unknown. (4)

原句的第一层意思应该在 (3) 前划开, 即第 (4) 小句与前文构成表示对比的并列句。第 (1) 小句是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第二层意思是在第 (2) 和第 (3) 小句之间划开, 它们是由and引导的并列句。在第 (3) 小句中含有一个由who引导的定语从句。第 (4) 小句中rejecting...sex是instances...women的后置定语。原句先因后果的逻辑关系与汉语的表达习惯基本一致, 因此可以采取顺句操作进行翻译。译文如下:

鉴于此, 在成长过程中, 男孩子比女孩子出现的问题多一些也就不足为奇了;男人穿上女人的衣服, 扮演女人的角色, 这一现象在霍皮族里偶有出现;然而, 霍皮族女人是否想扮演男人的角色还无从知晓。

(2) 句式重构

英译汉中句式重构指的是拆掉原句的部分或全部构造, 重新搭架子。但须切记的是, 在重新搭架子时所需要的“材料”却基本都是原句拆下来的。

例:While the roles of both sexes require endurance, industry, and patience, (1) /that of the Hopi male, in contrast to the female, requires constant vigilance and a high degree of adaptability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natural, supernatural, and social forces of the less restricted and less secure masculine world. (2)

原句是由while引导的并列句, 即第 (1) 小句和第 (2) 小句是表示对比的并列句。第 (1) 小句是一个简单句, 在翻译时要注意对industry的词义筛选。根据上下文可知原句陈述的内容与人的品质相关, 所以, “勤勉”这一词义放在此处恰到好处。第 (2) 小句中出现了Hopi一词, 借助平行文本确定Hopi是住在亚利桑那东北部的霍皮族人。第 (2) 小句的that指代的是前文中的role, in...female表示对比;in...world做第 (2) 小句的目的状语。按照汉语表达习惯, 我们通常先说目的状语, 再说句子主干。所以, 可采用句式重构的译法。译文如下:

无论男女在生活中都需具备忍耐、勤勉和耐心的品质。与女性不同, 为了应对自然、超自然以及由于缺乏规则限制和安全感的男性世界所导致的各种社会势力的斗争, 霍皮族的男性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和极强的适应能力。

(3) 化整为零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把语言化零为整, 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有时, 英语长句中主句与从句或主句与修饰语间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 翻译时可以把原文的某个成分从原来的结构中分离出来, 译成一个独立成分、从句或并列分句。

例:Even the gift-giving kachinas aid in defining the sex roles by presenting the girls with kachina images/which are fertility symbols/designed primarily to be hung up in the house/and not to be used as dolls, and the boys with arrows which, although used in play, are important symbolically and are highly valued.

原句是一个长简单句, 其句子主干是the gift-giving...sex roles。although...play做让步状语。which...symbols是kachina images的后置定语, 过去分词短语designed...dolls做定语。如果按照“……的”这种方式译出的话, 译文的定语过长, 给读者头重脚轻的感觉。所以, 翻译时按照汉语多用短句的习惯, 按意群切分为四个短句, 这种“化整为零”的翻译方式比翻译成“……的”方式更简洁明了。译文如下:

甚至在赠与孩子们礼物时, 克奇纳神都体现出了性别的不同:赠与女孩的礼物是克奇纳神的形象, 她是生育能力很强的象征, 主要挂在屋子里, 而不能当作玩偶;赠与男孩的礼物则是弓箭, 虽然是玩物, 但它却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并得到高度重视。

4结语

译者在翻译一件作品之前可以借助参考资料预先认识该作品的主题, 随后对作品细节的理解就有了正确的大方向。其次, 浏览平行文本既能帮助译者理解原文还能帮助译者找到恰当的表达方法。要想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既要具备扎实的翻译基础, 还应博览群书, 了解各方面的知识。译者在翻译长句过程中深刻感受到, 理解了的东西未必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正如傅雷所说:“翻译重在实践”。

所以, 要想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不仅要仔细推敲涉及到的相关词汇、句子的理解, 还应该博览群书, 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众所周知, 好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杂家。其次, 国内学者通常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表达和审校三个阶段。译者在翻译长句过程中深刻感受到, 理解了的东西未必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 提高汉语水平、培养汉语语感势在必行。在审校阶段, 要不厌其烦地多次推敲润色。

每次修改时都会发现有很多需要润色的地方, 这一翻译过程使译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翻译的确是一门苦差,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 不但要有热情, 更重要的是有高度的责任感。正如傅雷所说:“翻译重在实践”。学翻译就像学游泳, 只在岸边听教练讲解、示范是永远学不会的。所以, 要想提高翻译水平, 平时必须多多实践, 体会翻译规律, 积累翻译经验。同样, 要想克服英语长句翻译的难题, 我们就必须多多实践。在实践中,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语长句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Walter, Goldschmidt (ed) .Exploring The Ways of Mankind[M].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1.

[2]何刚强.笔译理论与技巧[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41.

[3]李桂芳.论英语长句的汉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137-140.

[4]李亮.英语长句的断句译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7) :75-76.

[5]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149.

3.观书有感资料 篇三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乊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乊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意思: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解析: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4.观书有感 篇四

“新闻资讯节目”并不完全等同于“新闻节目”,它是对过去定义的“新闻”的一种扩充,书中引用了界内的各种说法和定义来全面地说明什么是“新闻资讯节目”,并强调这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的,具有综合性、及时性、传真性、参与性,并对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其中电视新闻资讯节目又分为七种类型:消息类、评论类、深度报道类、杂志类、谈话类、资讯信息类和直播类。

(在这里想问一下老师,“谈话类新闻资讯节目”和“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的区别是什么?谢谢)

在课堂上,徐帆老师重点给我们解读了新闻资讯类节目,给我们放了很多段电视新闻资讯节目。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直播类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浙江卫视的关于“格美台风”的专题报道,该次节目与中国电信合作,首次采用了全球眼技术进行报道,零时差、同步传播,非常具有冲击力,记录过程、传播过程与接受过程“三位一体”让人零距离感受到洪水的冲击力。还有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的美国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它通过具体事件,探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的重大问题。还有其酷似杂志封面的简约传神的`包装、鲜明扎实的报道风格、非常紧凑连贯的编排结构都深深吸引着我们。另外,我还想谈谈我们家乡的新闻节目,我特别喜欢湖南经视的《经视新闻》和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当时老师调查大家喜欢的新闻节目时,好多个老乡都写了这两个节目,呵呵,好自豪啊…),这两档新闻都很贴近生活,其中经视新闻以生动速递的权威资讯,及时播报的全球热点吸引观众;而《晚间新闻》又是另一种感觉的新闻,感觉琐事多却并不繁杂,幽默悬念的导语,通俗实在的正文,风味意趣的标题,自然且落落大方,让人感觉很舒服。

还有当今电视资讯节目的几个热点,比如民生新闻,方言播报、报摘类电视新闻、隐形采访等新闻节目形式的广泛被关注,老师都在课堂上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这本书中有充足的例子和详细的讲解,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我觉得老师的这本书规范了我们对电视节目类型的认识,让我们受益不少,谢谢老师的辛勤授课和撰书。

5.观书有感改写 篇五

还没到后院,远远的就闻到一阵水香。走近细看,池水清澈见底,如同一面镜子立在我眼前;碧水蓝天,阳光白云,各种景物一起徘徊其中,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时,一阵微风轻拂而过,马上,整个池塘都变得生机勃勃了!几尾鱼儿从水中一跃而起,溅出不少水珠;原本亭亭玉立、红中泛白的荷花也情不自禁的跳起了缓慢优雅的舞蹈;池塘边的绿柳等到微风吹起,马上表演起优美的舞蹈,柳枝划过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真是“皎花照水,弱柳扶风”啊!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水面又趋于平静。水还是无比清澈,没有一点儿杂质。大概只有这么清的水,才能孕育出这么美丽高洁的荷花吧!

可是,为什么这水质这么清澈呢?是因为它是时常流动的,它拥有一个永不停止出水的源头,水只有不断的流动才不会“死亡”,如果它不不断流动,天长日久,就会成为一潭发臭的死水,但只要是还有源头的活水在,它就会永远这样清澈。

这与我们做学问不是很相像吗?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研究中,不能只局限于一块死地方,也要像这片水一样,每天都有所更替,学扎实一部分后再去学习新的知识,就如同《大学》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小到个人的求学读书,大到思想的进步创新都是如此。无论什么都需要不断更新的源头动力,否则就只能像一潭死水一般腐烂,停滞不前,无法让别人认可。

6.《观书有感》第 篇六

池塘四周长着绿油油的小草,草丛中盛开着各式各样的野花。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地从这朵花飞到另一朵上,不停地忙碌。许多蜻蜓一会儿飞上一会儿飞下,尽情地嬉戏。一些小动物也来到塘边喝水,真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大约半亩的方方的小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一样光润透亮。抬头仰望天空,碧蓝的颜色仿佛刚刚擦洗过一样,几朵白云慢慢悠悠地飘浮着。它们似乎也克制不住对小池塘的喜爱,纷纷投入了池塘的怀抱,天光云影来回徘徊,清晰可见,真是别有一番景致呀!

我禁不住思索:为什么这池塘里的水这样清澈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我沿着池塘边一直往前走。不久,我发现了源头,活水正从源头源源不断地流来呢!这时,我恍然大悟:读书不是也是这样吗?只要我们多读书,知识就会像源头活水一样源源不断。

这时,我诗兴大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一首诗《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7.高中作文-观书有感 篇七

贾汪中学二(7)尤珊

径直走入最喜欢的那家书店“幽馨阁”,每次走进这里,心情都是极低沉的,这次也不例外。

数学竞赛的试卷发下来了,那鲜红的印在上面的是“74”的字样,目光流转,血红的叉号渐渐模糊了视线,试卷被我紧握着。回想起这一个月,伴着晨曦与月光、不分昼夜的学习,竟换来了这样的结果。耳边充斥着喧嚷、嘈杂的声音:有嘲笑、有同情、有喜悦、有悲愤„„而此时的我蜷缩在角落里,跌作一团,无力再站起。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我慢慢地站起,伸出手,去拉我的书包,而书包此时也像个怄气的孩子,迟迟不肯让我牵动它的手。一次、两次„„终于,我集结全身力气,抓住了它,快步跑离教室,漫无目的的游离在大街上,不知不觉走到了“幽馨阁”,那满架的书像是一张魔力网,深深的控制了我。此时我的思想、我的灵魂附着在它们上面,但我却依旧忘不了那张试卷,那一切的一切。我轻轻抚过这些书,抽出来《简爱》,继续上次那行到一半的旅程。突然,一句话映入我的眼球“是的,我卑微,我弱小,但我决不妥协。”是啊,此时的我不正是因为那张鲜红的试卷而自卑,而趋向妥协吗?读到此,我释然了,其实人生就像行路,当走到同一条泥泞小路上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会抱怨它的泥泞,抱怨它让他们的鞋子沾满了污泥。而同样是这条路,有些人会嬉戏、调侃,认为这条路上充满了风景,踏上它,让人感觉自然渐渐逼临„„

思及此,我找出那张皱缩在一角的试卷,尽管再怎样轻柔的摊开它,也改变不了它那已经负上了的无论如何也磨灭不了的伤。我将错题一题一题地翻看、分析,终于由满脸疑云变为眉角舒展。

人生亦如剥洋葱,总有一片会让自己流泪。而那片让自己流泪的洋葱亦有其异同,挫折不是问题,关键是心态。

现在,我已经走在了高三的路上,以后一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试卷,这些都是我必须要面对的。即便我再卑微,再弱小,但我决不会去妥协。海浪不回避礁石的撞击,才能得以壮观;人生不拒绝遗憾的存在,才能得以明达。

8.观书有感的诗意 篇八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话译文

昨天晚上木兰溪边因春雨水生,滚滚洪水翻过木兰陂堤坝,冲走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看似羽毛一样轻盈。原来去推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白费力气,今日因溪流大水冲走船儿在那自行飘移。

词语解释

“江边春水生”指莆田木兰陂“木兰春涨”。“木兰春涨”后被评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木兰陂上游为溪水淡水,木兰陂下游则为海水咸水。当海水退潮时,各种船只搁浅泥滩上,此独特现象全国境内唯莆田方可见之,盖因北宋元丰六年(一O八三年)莆田木兰陂筑成所致奇特景观!故秋,笔者陪同著名学者陈传席教授前往木兰陂考察,陈教授亲临其境时有感而发:“朱文公《观书有感二首》之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诗句,系其游览时而触景生情赋之,今日来此深信不移。”

“昨夜江边春水生”之“江边”,原版本为“江头”,朱熹原诗“江头”乃意指作者在木兰陂陂头所见,故用“昨夜江头春水生”。盖因后人未知本诗作者朱熹辛巳(1161年)春,亲临莆田木兰陂兴至而作,“春水生”意指溪水自木兰陂陂头上游南面方向而来,后人因不了解作者所绘诗意系其来自现实生活所见所感,而篡改“江头”为“江边”。盖臆断“江头”哪有“春水生”?而主观臆想改用“江边”“春水生”,这样的源头之水,其来自方向完全不同,与本诗下句诗文“蒙冲巨舰一毛轻”的意境也完全偏离,如此也完全改变作者本诗的真实意蕴。

“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汇入木兰溪,滚滚滔滔,翻过木兰陂下游,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飘浮了起来。

“蒙冲巨舰”: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木兰溪、木兰陂下游的大船、鱼船。“一毛轻”:昨天晚上木兰溪春水生而猛涨,今日见到木兰陂下游的大船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飘移。

“向来”:原先,指木兰春水春涨之前。“推移力”:指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推移费力困难,即使人们使劲推移,也枉然费力。

9.《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篇九

读一下教材,我感到学生借助工具书,对于《观书有感》诗句的理解没有多大的障碍。本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该落实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本诗后两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领会本诗所要说明的道理:“人的心智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备课的时候,我首先脱离参考,自己对这两句话进行了理解,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时俱进,来自于他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跟参考的理解也差不多。不过,我缺少的是“开豁”这一层意思。仔细读读诗的前两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感到对于诗歌说明的道理的理解确实应该加上“开豁”这一意思。同时,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要应对考试,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参考书是“尚方宝剑”,我必须把这意思教会学生。但我的预设是,学生或许早已经接触过这句千古名句,他们的理解或许也局限于我理解的那些意思。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前两行理解好“开豁”这个意思。

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48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10.古诗蜂 观书有感教案 篇十

1、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2、简介作者。

二、精读古诗。

1、齐读古诗,男女生比赛读。

2、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尝试背诵,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三、拓展小结。

1、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们采集到了很多描写小动物的诗歌,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2、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一起再次背诵古诗。

观书有感

一、导入。

1、作为一只辛勤的小蜜蜂,我们每天都读书,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诗歌或者名言吗?

2、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散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观书就是读书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简介朱熹。

二、学习古诗。

1、指名读,齐读。“鉴、渠、徘徊”读音。

2、了解诗意。

3、理解。

A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B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自问自答,设问句。

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4、背诵古诗。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1.观书有感原文 篇十一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诞生于南剑州(南平)尤溪郑氏草堂。幼年从父朱松学,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朱熹遵父遗命,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依附朱松生前挚友刘子羽,子羽视朱熹如已子,建紫阳楼,以供朱熹母子居住,朱熹遂定居武夷。

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E均授朱熹以学,五年后,朱熹年仅十九即登进士。

绍兴二十一年(1),朝廷授朱熹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后历事南宋高宗、孝宗、宁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军、知漳州。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读,卒缢太师,封信固公。

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仕宦虽短,政绩却十分斐然。他在一生中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自14岁定居武夷山市,至64岁迁居建阳考亭的五十年里,武夷山几为他的后花园。他不但童年、少年时期常随其师刘子E来武夷山讲读,入仕后的四十余年中,除去外地为官七载和各地论道外,其余时间多在武夷山。

淳熙十年(1183年),他在武夷九曲溪的五曲隐屏峰下,亲自营建武夷精舍,聚集四方士子、讲学授徒。四方前来就学的学子多达数百人,同时引来许多知名学者,纷纷聚集武夷山创办书院、学堂,使武夷山成为南宋时期的一座文化名山道南理窟。

上一篇:关于端午古诗5则范文下一篇:500字高一抒情作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