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精选8篇)
1.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篇一
宏观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经济持续多年稳步增长.尽管世界经济运行进入了阶段性调整周期,但世界经济在受到美国经济因房地产次级债拖累和石油期货突破每桶110美元的影响,造成短期经济表退预期的`同时,经济向好的情况依旧,稳中有升的增长格局将成为全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作 者:肖元真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刊 名:高科技与产业化 英文刊名:HIGH-TECHNOLOGY & INDUSTRIALIZ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2.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篇二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 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提出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 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 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 道路上的拓展, 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
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明显进步, 效益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出现新变化,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战略性调整加快进行, 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研发投入不断扩大,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企业管理得到加强, 宏观调控不断改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及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把加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 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 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 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 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经济总量小, 社会物资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在推动经济发展时, 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得更重, 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二, 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富裕, 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在解决了这些紧迫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 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得快, 更要注重发展得好。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继续保持量的增长, 而且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坚持好字当头, 好中求快, 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 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 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 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如果说以往缓解能源资源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 发展到今天, 由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负担过重, 一些地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同时, 随着地球环境变化, 为保护全球气候和地球家园, 我们也必须为此做出贡献。因此, 不管是从可利用的能源资源看, 还是从保护环境看, 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是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全球经济加快重组和国际产业加快转移,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呈现高技术化、服务化、生态化的特征。一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劣, 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目前,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型”而不是“创新驱动型”阶段。资源消耗过大, 低劳动力成本投入, 科技贡献率低, 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 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这些都表明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不转变这种发展方式, 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 就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经济发展的理念、道路、环境, 都是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艰苦的过程, 时间紧迫, 任务繁重。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贯彻落实好党的一“三个转变”, 即:在需求结构上,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根本性突破。
去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他先后视察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海螺水泥公司、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国通高新管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 强调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自主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求, 正确把握好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以好促快、以质促快, 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协调发展, 提高质量和效益。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实现速度与质量有机统一,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 全国都在很抓节能减排工作, 目的就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市地处山区, 环境较为敏感、环境容量较低, 经济欠发达。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更好地统筹起来, 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和环境状况, 科学考量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 建立符合市情特点、适应发展需要的产业导向。要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实施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环境,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篇三
关键词 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1-0174-0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如何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也是国家政策制定所必须面对的课题,文章从环境与经济的概念入手分别对两者进行简绍,引入两者的关系问题,再采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来分析两者的关系,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环境经济系统分析
在环境学中,"环境"这一概念是指围绕着人们的全部空间以及其中一切可以影响人的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自然要素的总称,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矿藏环境、生物环境等。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经济意义。在环境经济学中,"环境"是指能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的资本,是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并列的四大资本之一,它为人类提供许多不可缺少的服务。
环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系统。在人类已知的范围内,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自然环境精巧复杂,各种成分相互作用,形成其有一定稳定性的动态平衡。它的大气层有效的防止各种有害的宇宙影响,大气运动产生大气变化,江河湖海滋养万物,树木草地形成并保护了土壤,亿万物种组成庞大的基因库,使生命进化繁衍。
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物资基础。也为人类提供废物消耗场所。人们生产和消费活动会产生一些副产品,有些副产品不能被利用,成为废物排入环境。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容纳、稀释、分解、转化这些废弃物,使之重新进入环境的物资循环当中。环境具有这的种能力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也称为环境容量。然而,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一是环境不能分解转化所有的物质,如有些人工合成的塑料,二是环境对废物的净化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的。如果短时间内排入环境的可降解废物过多,废物不能及时得到净化,也会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为人类提供美学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人类来自于自然,渴望回归自然是人类的天性。
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不特别考虑环境的影响,它把人类的经济社会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的行为主体--家庭和厂商。这两个行为主体由物资流和货币流连接起来,形成产品和要素两大市场。这样构成一个与周围环境没有物资或能量交换的封闭孤立的系统。显然,这个模型框架没有考虑自然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经济学将环境作为经济系统的支持系统,环境被看作能提供各种服务的财产,这种财产可以提供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生存支持系统,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虽然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发达国家对环境经济问题研究的深入,以及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大量以环境经济学为内容的新的观点和分析方法不断涌现,有关环境经济问题的研究成为经济理论界的一个大热点。关注或从事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人员和部门日益增加,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了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中国,环境经济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众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多数情况下,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人口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2环境经济学理论概述
2.1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价值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从总体上看,环境资源可价值理论分为三类: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存在价值论。
首先,劳动价值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和大为. 李嘉图创立,后经马克思发展至成熟的价值理论体系。对于环紧资源有无价值及其价值来源,马克思并未明确论述。当今社会,为了保持自然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均衡,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需求相适应,人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和再生产。环境资源已不再是纯天然的自然资源,它有人类劳动的参与,打上了人类劳动的烙印,因此,具有价值。
其次,效用价值论。所谓效用,是指物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效用价值论则是从物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关心理评价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效用价值论认为:一切生产都是创造效用的过程,人们获得效用却不一定非要通过生产,通过大自然的赐予也能获得。
最后,存在价值论。从哲学的意义上可以将环境的价值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人类的存在、利用和偏好无关的价值,它是环境资自身的价值,如一种动物对一种动物所具有的价值,一种动物对生态系统具有的价值等,这种价值被称为环境的内在价值。另一类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价值,这种价值既可以是一种认识价值,也可以是一种赋予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为社会价值。由于人们的需求是按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环境的价值越来越大。环境经济学视角中的环境价值,与传统经济学一样,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经济学是研究取舍的学问,要求对不同选择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际环境价值评价中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经济学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价值,但自然环境的价值要通过人表达。自然环境不能发言,必须有人作代言人,自然资源的价值必须通过评价者表达。
2.2 物质平衡理论
该理论源于环境经济学家对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考察。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
一个现代经济系统由物质加工、能量转换、残余物处理和最终消费四个部门组成。如果这个经济系统是封闭的,那么在一个时间段内,从经济系统排入自然环境的残余物比热大于等于从自然环境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量。现代经济系统中虽然越来越多的使用污染控制技术,但是治理污染物只是改变了特定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污染物的物质实体。物质平衡的思想表明,由于物质流动关系的存在,外部不经济是现代经济系统所固有的现象。如果我们把环境也视为稀缺资源,那么就有必要对一般均衡模型做出某些修正,即环境也作为一个部门,加入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找出这一系统的物质平衡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向我们揭示了环境污染的经济学根源是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而解决环境污染的经济学方法也正是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和有偿使用。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历史上的产业革命,用机器生产代替传统手工劳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采取环保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但最初的环境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界限而变成了全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耗减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酸雨等。随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探索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环境经济学》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问题,将环境经济学融于环境经济政策之中,注重环境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它并非运用方法学将几个经济学概念和实例进行重组的产物,而是一个进化中的、有血有肉的环境经济学理论与环境政策是建构加起来的学科体系。20世纪60 年代中期以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追求经济高速发展,所引发的工业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例如: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等23个府县发生了米糠油事件,患病者5000多人,死亡16人,实际受害者超过1万人,其典型特征就是充分凸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那个时期,欧洲、北美和亚洲发达国家中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此起彼伏,发展工业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很快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为此,就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背景应该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把自然界中本来属高品位状态存在的物质和能量,变成了低品位存在的形式。这种改变说明了工业活动消耗的能源和能量已转变成了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正在极大的影响着空气、水、土壤和生态等环境质量,以后,会导致社会经济后果。现代化的生产过程制造了一些新的化学合成物,这些合成物对于生态环境系统来说,其影响往往是未知的或难以确定的,有些物种可能会适应自然环境的改变,有些则可能因不能适应而发生变异,甚至灭绝。因为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多数人开始向往和追求一个清洁、安逸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这说明,当人们的物质观层面的需求解决之后,良好的精神享受(比如生活环境)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
因此,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不能只为了追求经济的片面增长而不顾环境的污染。为了使社会与经济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政府有必要建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管理环境的职能。环境管理的手段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命令控制型,一种是市场激励型。前者主要是国家颁布的各类环境标准和强制执行的各类环境政策、环境法规,后者主要是各种环境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许可制度。30年来,人类曾经历了两次环境意识上的革命,第一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当时人们认识到有限的环境容量最终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极限"。进入80年代后,人类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关系,这种环境意识的进步最终导致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在生态环境承载的范围内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两者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确保完成本地区环境保护“十一五”指标,“十一五”期间本地区环保系统将全面加强包括管理能力建设、应急能力建设、监测能力建设、监察能力建设、宣教信息能力建设在内的环保能力建设和环境统计质量等基础性工作,这对于毕节地区的环境保护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因为地球是人类大地的母亲,我们不能重蹈覆辙,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必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好环境资源的基础上来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调整能源结构遇良机 节能减排有望成新增长点[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8.
[2]吴长勇. 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的潜在影响[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
[3]秦燕,唐守锐,胡安民. 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4]王春,胡启南.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篇四
近年来,我镇的统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统计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个提高”即:“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着力推进“四大工程”这根主线,牢牢把握提升统计服务水平这个主题,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建设这个抓手,促进了统计能力建设的提升,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统计任务,使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让统计工作有其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信息的作用越来越突显,与此同时,情况也愈来愈复杂,任务也愈来愈烦琐,统计的难度也与日俱增。如何加强对统计工作领导和重视,更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乡镇统计是各级统计工作的基础和统计数据之源。确保乡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基础工作是何等的重要。我镇党委、政府的历届领导,充分认识统计工作在科学决策和管理、宏观调控和监测中的重大作用,始终把统计工作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一,主要领导经常调研,分管领导亲力亲为,配备有专长有能力的机关干部具体抓。党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督办统计工作,在财力较紧的情况下,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转和需要。
一是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统计队伍建设是抓好基层统计的关键。农村统计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乡镇的统计质量。在抓队伍建设中,我镇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抓基层单位负责人的认识到位。每年召开专题统计工作会议,下发《关于加强对统计工作领导的通知》,签订统计工作责任状,进一步强化镇村干部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为统计人员开展工作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抓专业统计人员配备到位。无论是村(居委会),还是企事业单位,每遇人事变动,我们优先考虑的就是安排好统计人员的配备,尽可能把文化层次高、年龄轻、有能力的对象充实到统计队伍中。从而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我镇33个村(居委会)以及企、事业全部配备了一名专(兼)职统计员,使统计工作真正落到了最基层;三是抓基层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到位。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统计工作者队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每年我镇都坚持由分管领导牵头,统计办公室每季组织一期统计工作者业务培训班,突出抓好业务辅导与技能培训,从而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加大经费保障的力度。我镇一直对统计工作经费实行实报实销制度,近几年镇财政用于统计业务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在3万元以上,并建立了农村统计员培训和开会补助制度。特别在全国人口普等各类普查活动中,拨付专款对在普查活动中表现出色的普查员予以奖励。今年准备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加4000元。由于资金有了保障,对统计人员开展数据调查、统计摸底、业务培训等工作奠定了很好的财力基础。
三是加大硬件投入的力度。近年来,我镇不断加大对统计规范化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乡镇统计“八有八化”建设成果,按照省、市的要求和乡镇统计规范化建设标准,做到标准高一点,基础强一点的原则,安排了两间办公室,配备了专用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添置的大量办公设施,使镇统计办公室拥有电脑两台、桌椅3套、档案柜3组。今年还准备安装空调一台,统计办公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全面满足了统计工作办公的需要。
二、专班给力,让统计工作有其为
领导重视,工作有位置,但有位还得有为。为此,我镇统计办公室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工作方法,形成镇、村、组、企业链动的统计工作网络,为全面夯实统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健全组织网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镇实际,把统计网络建设作为发挥统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的平台和载体。近年来,为了形成统计工作网络,明确村委会主任和企业法人为统计工作第一责任人,并确定专职统计员。目前,“三上”企业采取电脑做报表、网上报数据,逐步实现了统计数据传输的信息化。全镇33个村(居委会)
和所有企业都实现了“统计工作有人管、统计数据有人报、统计质量有人把关”的网络管理格局。
二是规范档案管理。根据全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下发了《统计资料审核制度》、《统计资料报送制度》、《统计资料管理制度》。对农业统计、工业统计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以及综合统计等,进行及时报送、分类整理、装订,存档,确保了数据的准确与真实。
三是做好统计服务。我们始终把真实作为统计数据的灵魂,把参谋作为统计工作的归宿,把优化数据作为统计分析的方向,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指导性和有用性。坚持每个季度制作统计季报卡,发挥了数计数据“显示屏”的作用。坚持每年4月份出版上《大垸镇统计年鉴》,发挥统计工作的“数据库“作用。同时要求镇统计人员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基层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乡镇重点工作整理统计资料,并对这些收集的统计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经济发展形式,把握经济发展动态,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更好地发挥统计服务功能。
四是落实各类普查。普查是统计工作中的大事,也是全面掌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方式。在长期工作中,我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即成立普查组织机构、设立专门办公室,落实普查经费,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开展普查动员和培训,安排普查时间和进度,划分和绘
制普查区域图,明确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签订普查区责任状,开展抽样调查进行查漏纠错。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各项普查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近几年,我镇在全国农业普查、经济普查、人口普查等多项国家级统计工作任务中,多次获得国家、省、市授予“先进单位”的殊荣。
三、管理规范,让统计工作有其效
数据统计准确、及时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源头数据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全镇综合数据的质量高低,关系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性。因此,我们始终严格要求基层统计人员遵章守纪,坚持实事求是,如实统计的原则,认真把好数字质量关。要求所有统计人员严守职业道德,严谨工作作风,严肃工作纪律,严格工作制度,确保统计的每一个数字都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镇统计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制订和完善业务管理、报表上报、岗位责任和台账档案等各项业务工作制度,规范全镇统计工作的秩序,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并且实行制度上墙公布、制度汇编成册,同时建立奖惩制度,以制度管人,照制度办事。近年来我镇从根本上改变了数出多门、数出多人、数据审核把关不严的现象。使全镇统计工作步入了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
二是强化基层培训。为了提高原始统计报表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必须强化对统计员的业务培训。除了积极组织统计
员参加市统计局召开的业务培训之外,我们镇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统计员季度例会以会代训,宣传法律法规,交流工作经验,手把手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提升统计水平、增强统计技能。每年召开一次50户农村住户调查培训会议,对50户记帐户进行业务培训,确保了源头数据的真实可告靠。
三是强化质量管理。为确保基层数据的准确性,我们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所有上报或传真的数据必须都有填报单位的公章和主要领导的签字。同时还建立了严格的审核制度,如对基层上报的数据存在疑惑,统计助理就立即跟踪数据的来源,在审核报表无逻辑错误的前提下,直接与数据来源单位进行抽询,并对一些不真实的数据予以澄清或要求重报。由于数据来源真实、统计数据准确,我镇统计数据质量得到了市局高度赞誉,多年来未出来一例统计数据质量问题。
5.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篇五
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全县项目建设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讲几点意见。
关于项目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项目建设的压力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科技人才优势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富县”战略,将加强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事业进步的支撑,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信念不摇摆,稳固立场不刮风,举全县之力谋项目,聚全县才跑项目,集全县之智争项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项目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了项目建设机制和管理办法,以项目考验干部,以项目锤炼人才,以项目检验作风,以项目体现政绩,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千军万马攻项目,千山万水跑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千辛万苦促项目的良好氛围,长城、大迪、天马、华鑫、盛峰、五合窖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工业生产性项目相继落户定兴,呈现出以汽车制造业为支柱,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精细化工、建筑建材、高科制药六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为县域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民营,聚精会神上项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增长群体,也是龙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更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县委、县政府围绕“四个转变”,着力抓好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是思维方式从闭关保守的传统观念向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转变。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干部群众,走出去,请进来,学经验,换脑筋,找差距,定目标,扎实开展“抓项目,重民营,促发展”大讨论活动,把全县上下的精力都集中到求发展、拓项目上来,把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都统一到谋大事干大事上来,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二是经营管理方式由家庭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抓开放、求发展、上项目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促使民营企业家进一步克服自身弱点,主动完善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生产从小分散、小作坊式的.家庭生产向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转变,扩大规模,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四是产业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转变。通过与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院校联姻,依靠技术进步,加快汽车制造、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丽华品牌已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长城、丽华被评为河北百强民营企业,在全市10家获此殊荣企业中,我县独占2家。
抓开放,千方百计引项目。响鼓重锤,旌动心动。县委、县政府继续高举“大开放、大招商”的旗帜,坚持“外抓资金,内挖潜力”,树立“县外即外”、“诚信为本”的招商观念,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转变观念。在全县上下努力形成三个共识,即“放水养鱼”,“先予后取”的战略意识;“你图发财,我图发展”的双赢意识;“你来投资,我来服务”的市场意识。二是科学运作。一方面是眼睛向外,争取外部投入,重点组织行业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积极动员企业走出去,推介自己,展示形象,吸引资金;另一方面,眼睛向内,挖掘民间资本,激活社会闲散资金,破除小进即满、固步自封的保守意识,采取大户联合、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改进工艺设备,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注重实效。面对当前的政策机遇,积极上跑下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将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坚持合资合作,以产品、技术、市场、资本为载体,把培植和引进龙头企业与发展民营经济有机结合,实现借船出海,借梯上楼。
抓服务,优化环境保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是第一竞争点,第一增长点。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做保障,项目建设即成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县委、县政府把全面改善投资发展服务环境作为项目建设的突破口,改进服务质量,转变政府职能,降低投资成本,实现了机关办事效率的全面提速和工作质量的显著提高。一是全面整顿作风,机关工作人员自觉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和办事限时制,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提高办事效率。二是讲求工作质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遵守服务承诺,争创一流水平,规范工作行为、承担错失责任。三是降低投资成本,规范各种收费行为,让投资创业者支付尽可能少的发展成本。
今年以来,我们在用地控紧、银根收紧、审批从紧的形势下,全面理解、正确把握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有保有压,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对外开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项目建设发展迅猛,突出表现在“两增多”:一是大项目增多。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9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二是生产性项目增多。全县在建和新建44项,其中工业生产性项目28个,占项目总数的64%。
6.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篇六
区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先后召开书记会和常委(扩大)会两次进行研究。昨天下午,又组织区四套班子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一把手赴盱眙工业开发区参观学习,让大家拓宽视野,查找差距,感受压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抓好税源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下面,我根据区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的意见,讲三个问题。
一、深入分析形势,正视现实问题,切实增强加快税源建设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区委九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强化责任措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区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71亿元,同比增长14.1%;财政收入 1.26亿元,同比增长35.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8亿元,同比增长19.2%。具体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工业经济产销效全面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剔除华能电厂)实现产值13.9亿元,销售13亿元,利税0.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8.5%、44.8%,呈现出利税增幅高于销售、销售增幅高于产值的良好势头。工业用电量7237万度,同比增长50.52%。太平洋元明粉、辉煌太阳能等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南风元明粉、双鹤药业等一批新增长点拉动作用明显。二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稳定了大棚蔬菜面积,扩大了水产、四季鹅、奶牛等养殖规模;新增外出劳务8820人,其中境外劳务337人。上半年,在三麦、油菜等夏熟作物减产的情况下,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71元,同比增收43元。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开工建设了承德路二期工程、黄河西路、九江路等主支干道和工业园区内经路、纬路延伸工程;完成了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及污水处理厂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北京北路、北京东西路、长江东西路、黄河东路绿化以及合欢园、小营广场绿岛改造工程,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8.5万平方米。此外,还开工建设了富豪花园、阳光花园、樱花小区等6个住宅小区,开工房地产面积24万平方米。
在充分肯定上半年经济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区经济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有的乡镇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从当前形势看,财政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税额相对固定。上半年全区财政增收的3268万元中,农业税达1649万元,占到50.5%。从长远看,农业税只会减少,不会增加。从今年开始,国家实行企业所得税共享政策,超基数部分上交50%,进一步削减了地方可用财力。与此同时,全区刚性支出却在逐年加大。1995年以来,国家和省先后出台近10项调资政策,人均月工资从1995年的358元增加到现在的914元,平均每年增加近100元。这些调资,全部是上面开口子,下面拿票子,需要财政来兜底。今年仅兑现国标工资一项,区乡两级就增加支出近600万元。去年我区实施了乡镇教师工资统一发放,今年又实施了区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统一发放,每月工资性支出就达1300多万元,进一步加重了区级财政负担。5月份,区财政向市财政借资600万元才保证了全区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此外,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的扩面、城市建设的加快、调资政策的兑现,财政支出的压力还将越来越大,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债务包袱非常沉重。由于财政拮据,近年来区本级共拆借资金11665万元用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其中省市周转金3035万元,世行贷款3210万元,省市城建金融贷款3700万元,宁连路集资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个人借资1720万元,每年仅支付利息就达650万元。这些负债,使财政资金可调度的空间越来越小,严重影响了我区财政的正常运转。
(三)乡镇财政尤为严峻。上半年乡镇完成财政收入4687万元,虽然总体上实现了“双过半”,但是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是农业税增收掩盖了整个税收的问题、王营镇增收掩盖了其他乡镇的问题。如果剔除农业税增收因素,乡镇财政仅实现收入303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如果再剔除王营镇,其他20个乡镇仅完成财政收入1197万元,同比下降了46%。绝大多数乡镇税源项目少,发展后劲乏力。与去年同期比,上半年地税收入只有王营、赵集两个乡镇增长,其余19个乡镇下降,其中西宋集镇下降了87%;国税收入有12个乡镇出现下降,其中南陈集镇下降了71%。乡镇负债较重,全区21个乡镇总负债20810万元,其中有12个乡镇负债500万元以上,5个乡镇负债1000万元以上。由于财政困难,乡镇普遍拖欠干部职工工资。区乡工资统发前,有13个乡镇的工资只发到今年3月份,其中吴城、吴集两个乡镇拖欠达半年之久。可以说,目前绝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重重、入不敷出。与此同时,一些乡镇胆大妄为,将税改为费、坐收坐支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财税秩序。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税源少,有的乡镇甚至无税可收。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加快税源建设,大力培植经济新增长点。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凡是积极新上项目、上大项目的乡镇,财政收入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财政状况都在逐年好转;凡是没有新项目、没有新税源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加快税源建设,促进财政增收,推动经济发展,既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更是困难所逼、人心所盼。
首先,加快税源建设是解决当前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措施。虽然去年全区财政收入突破了2亿元,但仍然是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只能保开门、保运转、保必办。在这种形势下,调资政策难以兑现、各项改革难以深化、城市建设难以加快、社会保障难以扩面、社会事业难以发展。可以说,财政问题不解决,经济就难以发展,社会就难以稳定,政权就难以巩固。只有加快税源建设,切实增加区乡财政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中的各类矛盾和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
其次,加快税源建设是实现“十五”目标的重要途径。“十五”时期,全区将实现由农业区向工业区过渡、由拮据型财政向平衡型财政过渡、由基本小康向宽裕小康过渡的目标。工业是实现“三个过渡”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农业区向工业区过渡,其他两个过渡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虽然我区去年实现了二产超一产,但剔除建筑业,工业的增加值并没有超过农业。加快税源建设,就是要突出工业、主攻工业、壮大工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不断优化经济结构,逐步向“二三一”转变,这是我们所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同样,要实现“十五”期间财政翻番的目标,更需要大力发展工业项目、高含税项目。只有工业发展了,税源项目增多了,财政收入增加了,才能保证“十五”目标的全面实现。
第三,加快税源建设是强区和富民的最佳结合点。新上税源项目,加快税源建设,不仅是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强区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富民步伐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区实施的元明粉、辉煌太阳能、塑胶基布、双鹤药业等一批重点项目,对全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上半年仅上海太平洋、山西南风两个元明粉企业就入库税金1605.8万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两番多。同时,这些新上项目还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并带动了三产的发展。加快税源建设、主攻财政增收,并不是忽视农业发展,不关注农民增收。新形势下,发展农业必须跳出农业,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仅仅就农业抓调整,农民增收的空间很小,必须通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扩大农民增收空间,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在“强区”的同时实现“富民”。这也是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根本出路。也可以说,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区上下都要牢固坚持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税源培植为重点,坚定不移、倾尽全力地加快税源建设,尽快扭转财政拮据状况,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围绕财政增收,强化五大措施,大力培植新兴税源
下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区经济工作要坚持以加快税源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工业经济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根本途径,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发展、招商引资、企业改革和环境改善五项工作,确保全面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努力为全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一)加快项目建设,全力培育经济新生点。
项目是载体和抓手,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从上半年全区项目实施情况看,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即分散的小项目多,进园区的大项目少;传统项目多,高含税项目少;招商引资项目多,企业技改、新品开发项目少;结转项目多,新开工项目少;洽谈项目多,在建项目少。今年是项目建设年,必须进一步突出重点,落实措施,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一要加快工业项目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淮阴经济基础差,差就差在工业;经济总量小,小就小在工业;经济实力弱,弱就弱在工业。差距就是潜力,全区加快发展的希望就在工业。从2001年起,区委、区政府要求每个乡镇每年至少新上一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或两个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新增一个规模企业,新增工业入库税金30万元以上。一年多来,真正实现这样目标的乡镇屈指可数,新上500万元以上大项目的更是寥寥无几。对此,全区上下特别是乡镇要深刻反思,查找原因,研究对策,狠抓落实。
首先,要认真抓好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一批。对3000吨冬青油、恒达公司技改扩产、现代办公设备、大众液压机械等投资较大的项目,要搞好协调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各类问题,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如期竣工投产。其次,要跟踪落实在手项目,迅速开工建设一批。对400万标方输卤工程、6000吨高硼硅玻璃管、万香日化香料油、塑钢系列管材等投资超千万元的大项目,要加强与客商联络,尽快开工建设。对塑钢生产线、喷胶棉、精炼油生产线、塑胶电子玩具等进园区项目,要抓紧确定建设方案,确保7月份开工建设。第三,要精心论证包装项目,超前储备调研一批。重点围绕盐化工深度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做文章,迅速盘大盐化工行业,扩大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已经通过初评的30万吨精制盐生产线,要进一步加强跟踪落实;要积极新建和扩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现有企业。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从今年起,全区每个规模以上企业每年要排出1?2个技术改造项目,研发1?2个新产品,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要加快经营性三产项目建设。服务业特别是经营性三产项目,是增加地方财力的短平快项目。要充分利用我区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财政增收。康怡娱乐城要做好扫尾工作,确保三季度投入运营。苏北市场改造二期工程,要确保尽早开工建设,力争年内完工。黄河娱乐城、黄河花园步行街等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明年上半年竣工营业。新街商业步行街要高标准规划设计,按计划进度拆迁,力争建成后达到苏北一流水平。黄河大厦、上海农工商大卖场、广大家具城等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尽快开工建设。火车站周边的仓储及市场群建设,要坚持整体规划,高标准设计,分步实施,严格控制规划用地,不得随意搭建。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加快韩信故里旅游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要加快城市项目建设。搞好城市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还可以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增加财税收入。城建项目要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市政建设。承德路二期工程要确保8月底完工,同时开工建设珠江路东延工程,保证年底前工业园区内外贯通。沈阳路一期工程、黄河西路、九江路等道路要确保年内竣工。中山北路要做好拆迁扫尾工作,尽快开工建设。盐河驳岸、新华园等项目,要加快拆迁,确保8月份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盐河西大桥改造,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力争早日开工。二是加快房地产开发。富豪花园、樱花小区等要加快进度,力争年内完成一期工程;幸福新苑、通胜花园、城中花园、阳光花园二期等,要尽快开工建设。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人做好跟踪协调,帮助客商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快城区美化亮化。各单位要紧紧围绕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目标,集中力量,加快城区支干道、人行道和绿化建设。近期,要着重抓好淮海北路等重点路段广告标牌的集中整治,美化城市形象。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通过城市资本运作、招商引资、部门共建、开发商配套和向上争取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同时,要尽快组建城市资产经营公司,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潜能,提高资本运作的效益。
(二)聚焦园区发展,努力构筑财税增长极。
工业园区是我区经济新生点、财税集聚地,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力和辐射力。要聚焦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周边地区环境最好、政策最优、服务最佳的“工业特区”,以吸引更多、更大、更好的项目进园区建设。
一要高强度推进项目。盱眙县工业开发区,去年10月份才开始建设,到目前已引进项目35个,其中22个开工建设,5个竣工投产,1000万元以上项目有12个、500万元以上23个,19个乡镇中已有15个乡镇共引进17个项目。我们虽然上半年签约了11个进园区项目,达到了序时进度,但真正竣工的只有1个,在建的只有2个,21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项目。可以说,盱眙起步并不比我们早,政策并不比我们优,交通、区位并不比我们好,但进区项目比我们多、规模比我们大、成效比我们显著。反思我们与盱眙的差距,差就差在思想认识、事业心、责任感上,差就差在抓招商的钻劲、盯劲、韧劲上,差就差在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上。面对差距,我们必须奋起直追,举全区之力,大力度招商引资,高强度抢抓项目,快速度推进项目进园区。
7、8月份为项目开工月,必须确保每月都有10个左右的项目进入园区建设。已有项目的11个单位,要指派专人服务客商,确保尽快开工建设,按期竣工投产。只要项目还没有竣工投产,就不能算完成进园区任务。目前还没有项目的单位,一把手从现在起要一门心思外出招商,力争三季度有项目进园区。到年底完不成任务的,将坚决按照淮发[2002]15号文件精神执行,一把手必须引咎辞职。各乡镇、各部门已经洽谈的项目,只要手续办妥,责任单位必须向区委、区政府承诺开工和竣工时间。凡没有在承诺时间内开工的,园区办有权收回土地。园区办、招商局、督查室要加强督查,每半月通报一次各单位进园区项目进展情况。
二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既是招商引资的载体,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目前,园区面积已经扩大到6平方公里,要按照“生态式园区、花园式工厂”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做到规划设计科学、产业布局合理、功能配套齐全、环境建设优美、建筑造型新颖。当前,要加快园区二期工程建设进度,确保7月底实现道路、供电、供水、排水、广电、电信“六通一平”。在此基础上,要尽快开工沈阳路以西、淮河路以南的三期工程。园区建设要打总体战,凡是涉及到的单位都要全力支持。供电、广电、电信、自来水公司等单位要无条件地迅速把管、网、线与道路同步铺设到位。园区办要对进园区企业的单体建筑包括厂房、大门、围墙、绿化等,提出明确要求,注重整体和谐,色彩协调,形成特色,从而提高园区的品位和档次,增强园区的吸引力。
三要高水平服务客商。工业园区是全区经济发展的“特区”。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召开了四次专题会议,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各单位要确保落实到位,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土地价格上,实行“增量减价”。根据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确定土地价格,以投资500万元、每亩土地收费4.8万元为基数,每增加500万元,土地价格下降一个档次,超过3000万元的每亩土地1.5万元。在同等投资规模下,对外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实行跨档次优惠。在项目建设上,实行“税外无费”。凡是进区项目,一律实行“零收费”服务,建设期间免收一切规费、行政服务性费用和证照工本费。同时,尊重客商在招工、人事、运输、装卸等方面的自主权。在手续办理上,实行“全程帮办”。对进区项目,园区办要按“一个机构对外、一张发票到底、一条龙服务”的要求,帮助客商办理所有手续。对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将由区委、区政府明确一名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全程服务。在执法检查上,实行“扎口管理”。所有执法检查和评比活动,都由园区办统一扎口管理。未经园区办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园区内检查,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强化招商引资,不断增添发展后劲。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永恒主题。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要再鼓劲、再加压、再强化,再掀新一轮热潮。
一要进一步强化招商主体。招商引资,人人有责。全区上下没有与招商无关的单位,没有与招商无关的个人。强化一把手的招商责任,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责任。招商引资要加大压力传递,强化一层人、一群人的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群策群力抓招商的局面,彻底改变一把手拼命干,其他人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的反常现象。要继续加大行政推动力度,采取“三个三分之一”的办法对区乡机关人员进行重新整合:选派三分之一人员专职招商,鼓励三分之一人员离岗创业,落实三分之一人员留守机关。各单位要舍得把那些素质好、能力强、善招商、会招商的干部选出来,由乡镇党委书记、区直部门一把手组织或带队,外出专职招商。7月15日前,各乡镇、各部门要将专职招商人员名单报送到区委组织部和招商局。7-9月份,区委、区政府一般不召开全局性大会,尽量少开乡镇党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会议,继续让大家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外出招商引资。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是招商主体的意识。所有区镇属国有、集体资产没有完全退出的企业,都要主动走上招商第一线,以招商促改革,以招商促发展。招商局作为招商引资的牵头单位,不仅要发挥好门路广、信息多的优势,主动走出去招商,更要做好项目考核验收、信息搜集发布等基础性工作,促进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要进一步优化招商手段。各乡镇、各部门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优化招商手段,改进招商方式。要积极实施中介招商。一方面要继续强化政府搭台,借助举办“淮安美食节”等活动,精心选择和包装一批项目向外推介,吸引客商;一方面要加强与外地商会、专业协会以及知名人士的联系,广泛聘请招商代理、招商顾问,开展中介招商。同时,要加强与在淮投资客商的联系,切实搞好服务,真诚地与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以外引外、以商引商。招商局要主动与外地招商中介组织进行对接,搜集、筛选客商和项目,尽快建立淮阴招商网站,多渠道搜集和发布招商信息。
三要进一步提高招商效益。招商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必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益。一是充分利用关系招商,减少盲目性。各乡镇、各部门要发动干部职工深入排查关系、寻找线索,有的放矢地走出去,避免盲目招商。二是围绕自身优势招商,增强针对性。计划、经贸、外经、科技、招商等部门要围绕全区优势资源、特色产业,认真策划和包装一批关联度大、吸引力强的招商项目。引进这类项目,不仅可以培育新的增长点,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外出招商人员不仅要了解全区概况、资源优势、产业特色,而且要熟悉国家的产业政策、具体行业的最新动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谈判技巧,提高招商引资的专业化水平。三是突出重点区域招商,提高成功率。要主攻浙江温州、台州等民资富集区,主攻上海、苏州、广东等外资密集区,争取引进一批工业大项目、高科技和高含税项目,力争在外资项目上有更大突破。四是反对恶性竞争,维护政策统一性。招商的根本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任何人不得无原则地让利让税,引进不仅没有税收还要政府贴钱的“赔本项目”。对个别不出去招商、引不来项目,却在区内搞恶性竞争,出钱买项目、弄权卡项目的,要发现一起、查处通报一起。
(四)深化企业改革,切实增强发展活力。
下半年,要继续按照“深化、完善、扩面”的要求,以“产权和职工身份双置换”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做到彻底改、改彻底,不留死角,不留尾巴,不留后遗症。
一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加速公有资本退出。要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强弱兼并、内外挂靠以及破产等有效手段,以资源引项目,以市场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对一些资产规模较大、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包括少数垄断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放手,通过吸收外资增量扩股、出售公有股、股份奖励和配送等办法,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加速公有资本的退出。对缫丝厂等“大而亏”的企业,可以采取分立式、切块式改制,甚至零资产或负资产转让等方式,切实解决“改不了”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包括工业、商贸及粮食流通、交通运输、建筑等各类企业,要在剥离无效资产、无效债权的基础上,鼓励现有法人代表、经营层或社会自然人、境外投资者一次性买断。对一些长期亏损或停产,甚至已经名存实亡的企业,要积极争取政策,依法实施破产。有条件的,要加快实施“退二进三”,努力促进资产重组。在改制过程中,企业原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服务,真正做到一次改到位、一次改彻底。
二要加快职工身份置换。职工身份置换是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只有职工身份置换到位,理顺劳动关系,企业改革才能实施到位。在今年的企业改革中,职工身份置换率要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50%以上。要通过资产变现、追缴外债、企业自筹等各种有效途径,筹集资金,按规定兑现职工的有关费用,彻底把职工转变为社会自然人。要鼓励企业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择优录用原有职工,并动员职工筹资入股,降低改革成本。粮食系统等下属的仿事业单位,是特定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特殊问题,要明确职工的企业性质,按照一般性工商流通企业的办法,加快推进改革。
(五)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对外形象。
软环境建设没有句号。全区上下必须进一步强化“环境立区”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环境的大改善,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一要强化诚信意识。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投资环境中最具吸引力的因素。全区上下必须强化诚信意识,着力打造“诚信淮阴”新形象。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不断修订和完善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加以学习和研究,把握对外宣传尺度和对客商承诺的底线,不能信口开河、乱开空头支票,向客商作出一些不切实际、不负责任的承诺。信用失范是招商引资的大敌。一个人不讲诚信,不仅会失去一个项目,更为严重的是会破坏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失去更多的项目。凡是公开承诺的事情、出台的政策,必须坚决予以兑现,真正做到以诚信引商、以诚信留商、以诚信富商。
二要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是软环境、硬功夫。经过近两年的集中整治,全区发展软环境有了明显好转,特别是各单位的负责同志都能从大局出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但在一些基层站所、具体办事人员身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在一些职能部门,手续繁琐、办事拖拉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关部门一定要强化对干部职工的经常性教育,牢固确立“为客商服务、为纳税人服务、为全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多为客商利益着想,多为全区经济发展着想,少想一些小团体利益,少想一些个人利益。要主动适应入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对待企业和客商,能支持的要最大限度支持,能简化的要最大限度简化,能保护的要最大限度保护。对他们遇到的困难,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事事快办,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谁跟客商过不去,谁阻碍税源建设,谁影响全区经济发展,就要坚决摘他的帽子、砸他的饭碗。
三要优化人文环境。软环境建设,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全区广大干部、全体党员都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少一些议论、多一些实干,少一些指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责任,不当评论员,争做战斗员,把引进项目、服务项目、促进经济发展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社会各界都要从加快发展的大局出发,全力维护团结、稳定、实干的政治局面,着力营造安宁和谐的人文环境。
三、狠抓责任落实,严格考核奖惩,确保财政增收工作取得实效
加快税源建设、促进财政增收,事关全区长远发展大计,是经济建设的第一要务。各乡镇、各部门必须把这项工作摆上突出位置,从组织领导到环境营造,从决策部署到督查考核,都要向税源建设聚焦,确保财政增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解放思想,敢想敢试闯新路。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思维决定作为,思路决定出路。我们有些干部思想保守僵化,做事习惯于找红头文件、做“规定动作”,不敢突破,不善变通,不愿创新,结果束缚了手脚,阻碍了发展。思想不解放,淮阴发展就没有希望。当前,全区上下要结合学习江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和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扫除思想障碍,打破思维束缚,走出认识误区,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手段,加快税源建设,促进财政增收。一要有改革创新的胆识魄力。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解放思想首先是解开思想疙瘩,放开手脚干事。在淮阴区,只要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有利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都要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干十件错一件,还可以总结教训,重新再干。不敢想、不敢干、不敢冒险,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要坚持先试不争论、先做不议论、先干不评论,在全区形成一种支持改革、激励开拓、宽容失败的干事氛围。二要有与时俱进的开放观念。各乡镇、各部门不仅要把客商请进来上项目、办实体,还要组织干部群众走出去招商引资、打工创业;不仅要引资金、引项目,还要引技术、引人才、引智力,广泛吸取外地先进的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三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集中体现。越是艰苦,越要有一种迎难而上的拼劲、勇往直前的闯劲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矛盾再多,精神不能滑坡;困难再大,意志不能先垮。面对财政困难,各乡镇等不得、靠不得,必须自想办法,自谋生路,靠自己骨头长肉,抢抓项目,加快发展。四要有进位争先的进取意识。进位争先是对自身危机的清醒认识,是对奋斗目标的不懈追求。千道理、万道理,抢抓项目是硬道理;千本事、万本事,财政增收是真本事。现在,要在全区部门和乡镇之间开展一场竞赛,看谁引的项目多,看谁引的项目大,看谁培植的税源多,看谁增加的税收多,看谁对全区的贡献大。原来基础好的,不能自满,要同强的比、高的争;基础差的,不能自悲,要奋起直追,三步并着两步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
(二)强化责任,踏实苦干求实效。做官就要做事,做事就要尽责,尽责就要见效。加快税源建设、促进财政增收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干部必须全力以赴狠抓落实,把主要精力、主要时间聚焦到项目建设上来,聚焦到抓工业发展上来,聚焦到抓财政增收上来。如果在一个地方干了几年,没有新上一个规模项目,没有增加财政税收,你怎么对上对下交待?在当前区域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任何人都不能松松垮垮干工作,舒舒服服过日子,必须要有吃大苦、出大力、流大汗的精神,有真干、大干、快干、实干的作风,一往无前,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全区上下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税源建设来开展,上下同心,工作同步,确保财政增收措施落到实处。
(三)强化考核,坚持凭实绩用人。现在,有的乡镇和部门负责人还存在等待观望思想,还抱有“罚不责众”的幻想,还准备搞小动作蒙混过关。这里我重申,区委、区政府将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全年招商任务不动摇、项目进园区任务不动摇、财政增收任务不动摇。对完不成任务的,坚决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今后,区委选人用人的基本导向是:招商引资任务没有完成的干(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部不提拔重用;税源项目没有抓好的干部不提拔重用;地方财政没有增收的干部不提拔重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真正把那些创业有功的人提起来,把那些敬业有为的人用起来,把那些无所作为的人换下来。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今后凡是发现在招商引资及税源建设中弄虚作假的,不仅要处理弄虚作假的主要领导人,也要追究考核人的责任,坚决狠刹欺瞒哄骗的歪风。
7.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篇七
一、信用缺失的现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信用的解释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或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证, 可以按时偿付的, 或指银行信贷或商业上的赊销、赊购。”显然, 无论是履行约定的事情, 还是借款、赊销或赊购, 信用这种方式的存在都是以到期履行或偿还约定事项为条件的, 即信用的前提是到期履行或偿还约定的义务。正是信用的特点, 使赊销、赊购成为可能, 银行能够放贷, 人们也可以借贷, 从而大大推动有效市场需求的增长, 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诚信原则是市场机制的灵魂和基础。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里:“诚实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然而, 审视我国目前的信用状况, “欺骗”似乎才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诚信”则成了“傻瓜”的代名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全年签订合同约40亿份, 标的约140万亿元, 平均合同履行率只占50%。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00亿元;因假冒伪劣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因三角债和现金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为2000亿元, 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据统计, 市场交易中因信用问题而造成的无效成本已经占到中国GDP的10%-20%, 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00亿元。
二、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缺失引发的市场秩序混乱和交易成本的提高, 破坏了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减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应, 导致了经济行为短期化, 已成为阻碍我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大障碍。
(一) 加大社会交易成本, 降低了市场机制运行效率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 并以信用的存在为前提。信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保障, 能使分散的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组合, 加速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转移,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必定是一个信用良好的市场。一个信用缺失的市场也一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市场。信用缺失使得经济主体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为达成交易而花费的谈判、咨询费用及所耗时间都将加大交易成本, 把有限的资源消耗在不产生经济收益的活动中, 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同时, 信用缺失会使市场失灵, 市场赖以发挥作用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效应弱化, 通过市场调节达不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甚至会使资源流向低效或无效的使用用途,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对于失信行为可以寻求法律的手段来解决, 但法律作为一种正式制度, 其实施的成本要远远高于信用制度的实施成本, 所带来的市场交易效率也是低下的。
(二) 经济主体行为短期化, 影响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制度的重要功能是给定市场主体的行为约束条件, 使其产生明确的收益预期。信用制度也正是经济主体为追求长期合作与利益重复博弈的选择。经济主体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普遍的信任, 而信用的缺失也会导致经济主体行为的普遍短期化。交易的社会性表明, 公正、诚实的交易能增进交易双方的利益, 也即合作对于交易双方会有更大的好处。信用缺失使经济主体在交易行为中彼此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难以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市场行为趋于短期化, 机会主义倾向严重, 通过采取非诚信的行为来追求个人利益。当经济主体行为普遍短期化, “经济人”追求短期利益会使社会分工与协作秩序混乱, 陷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难以产生持续的、互利的、有序的交换, 商品价值实现受阻, 社会生产部门得不到及时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再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机制被破坏, 这将在长期影响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 扰乱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降低宏观调控政策效应
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缺陷, 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协调功能, 弥补市场失灵。信用缺失导致市场运行秩序的混乱, 市场信息失真, 很可能造成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际不相符, 政策实施后的信息反馈也并不能真正反映政策效果, 使得政策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 降低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应。信用缺失使得行为主体对未来预期不稳, 在信用环境得不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 居民、企业对政府的宏观政策缺乏积极的反应, 政策调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市场经济中, 政府作为一个行为主体, 也是一个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 面临的也是信息不充分的环境, 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 使企业与居民对未来形成稳定的预期, 这也是政府对居民和企业的信用承诺。但由于政府自身的原因, 往往使市场行为主体对政府的政策缺乏足够信任和稳定预期, 形成政府信用缺失, 进一步减弱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
(四) 加大经济运行风险, 影响改革开放的深化
信用的缺失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 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风险隐患。我国经济运行中信用缺失造成的风险隐患, 在金融体系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最为突出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信用制度不健全所致, 企业法人道德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低下,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金融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造成信用缺失的原因
造成我国目前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也有体制转轨期间改革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的原因,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 宏观原因
1. 经济原因是不守承诺, 缺失信用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家为了赚钱时曾说过, “若有一倍的利润他们就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投机, 若有十倍的利润就敢冒天下之大不违, 若有百倍的利润, 就会不顾性命也要去冒险。”为什么有些人不顾道德、不讲信用, 说到底还是一个经济利益的问题。只要有钱赚, 什么道德、什么信用、什么法律他们都可以不顾。
2. 社会原因是“信用缺失”生长的土壤和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社会环境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鸡蛋放在适当的温度中可以孵出小鸡, 病毒在一定的温度中才能存活和繁殖。如果社会环境不允许“信用缺失”这株毒草生存, 它要存在也困难。
(二) 其它的因素
1. 产权制度不完善, 信用规范缺乏有效的制度基础。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 我国的经济市场化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产权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被触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产权制度不完善, 经济主体缺乏稳定预期, 也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过度追求短期行为, 造成信用缺失。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 由于与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同一个财产所有者, 并没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 二者间的交易是“同一个所有者的内部交易”, 不会形成具有排他性所有权约束的信用关系, 这种情况下的交易所出现的逃废债等失信行为也就成为必然。
2. 政府行为不规范, 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社会失信行为。
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政府的出现是为弥补市场的缺陷。然而政府对市场缺陷的弥补也并不都是有效的, 政府也存在缺陷, 存在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因此, 市场和政府间的选择, “既不是在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间的选择;也不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完善的政府间的选择;相反, 它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以及二者之间不尽完善的组合间的选择”。政府的不完善, 以及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利益垄断、制度规则不稳定、以权谋私、地方保护主义等行为的不规范, 就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引发企业和居民行为的短期化, 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普遍失信。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 政府的失信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政府的失信会引发其它经济主体更大规模的失信, 造成整个社会信用危机。
3. 市场机制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信用约束机制。
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缺失, 与经济体制处在转轨时期的制度背景有关。经济主体按承诺履行合约, 内在的约束机制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自净化机制, 外在的约束机制是法律保障。而且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和完善, 经济主体履行合约将以自律约束为主, 并以完善的制度规定和法律为保障。在我国体制转轨时期, 市场约束机制不完善, 自净化功能是低效的, 市场行为主体缺乏市场规则意识, 再加上法制建设的滞后, 对经济主体行为起不到有效的约束, 失信行为较为普遍。而经济主体履行合约的内在机制的完善, 有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只有市场机制的自净化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信用缺失问题的解决才具有了现实可行的基础。
4. 缺乏社会信用体系, 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失信行为。
在信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市场行为主体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完全契约, 是市场经济中信用缺失的主要根源。目前, 我国信用中介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都严重不足, 一方面信用服务行业的社会需求不足, 经济主体对信用产品的需求有限, 多数情况下还不能通过信用服务来自觉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 就信用服务的供给来讲, 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很不规范, 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低, 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突出。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发展的滞后, 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经济主体契约的不完全性尤为突出, 对契约双方的行为难以起到有效约束, 市场交易中存在着较高的违约风险。
5. 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
因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 各项制度还未健全, 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 这就给予一些不法分子可趁之机。在我国目前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对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的, 相反, 一定程度上正是不完善的市场机制造成了普遍的失信行为。这就需要依靠法制的强制力量来对失信行为进行处罚, 但由于法制建设的滞后以及执法的不严, 失信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惩治, 失信的成本远远低于失信的收益, 从某种角度讲纵容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四、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议
社会信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也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不仅需要强化诚信观念, 加强道德建设, 界定产权关系, 而且重要的需要从法制建设入手, 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罚的长期、稳定的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一) 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运行规则
完善的市场就是规范有序的市场, 是按市场规则运行的市场。信用是与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易相伴而生的产物。也就是说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完善、有效运行。因此, 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消除市场垄断行为, 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净化机制的功能, 加大对市场行为主体的约束力度, 增强经济主体的自律意识, 增强信用观念。
(二)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形成有效的信用服务机制在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征信体系建设经验
的基础上,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发展的原则, 尽快建设全国联网的社会信用征信体系, 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 实现银行、工商、税务、商务、公安等部门的信息的共享, 并要完善包括个人和企业在内的信用等级的评定、咨询等服务。信用体系的运作, 在建立和初始阶段, 可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 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应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将信用服务中介体系置于市场的约束中, 加强对信用服务中介体系的制约, 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服务质量。
(三)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加强对经济主体行为的约束
建立信用制度, 必须要进行产权改革, 使所有的经济主体都真正拥有独立的财产, 成为真正的财产所有者或市场交易主体。这样, 市场主体都成为独立财产的所有者后, 相互间的交易活动就成为不同的财产所有者之间财产或劳动的交换, 是对彼此权利的一种尊重与交易, 并受到其所拥有的财产所有权的约束, 以财产的所有对交易行为最终承担责任, 在交易主体间形成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有约束的信用关系。
(四) 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
法律是社会信用与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 没有强有力的法律很难建立起信用规范。因此, 要加快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失信行为的成本, 使经济主体自觉遵守市场交易规则。
(五) 加强道德教育, 增强经济主体的自律意识
伦理道德教育对于信用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有明晰的产权界定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也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由法律制度来规范, 仍需要由道德规范进行约束。作为正式制度的法律的实施成本要高于伦理道德规范, 而且在一些情况下法律约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道德约束比法律约束的范围更广。要通过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增强公民的信用意识, 为信用制度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六) 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维护市场主体间的公平交易
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 完善信用制度, 必须要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规范政府行为, 使政府行为置于法律的监控和公众的监督之下。也就是说, 政府要依法行政, 保护经济主体的财产所有权, 监督制度规则的执行, 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有序进行, 使经济主体形成稳定的长期预期, 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张亦春.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伍志文.中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2, (7) .
8.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篇八
近年来,观音寺乡立足本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克难攻坚,目前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夯实农业基础 “三农”工作提质增效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是保证农业根基不动摇的必然选择,这些有利举措带来的成效是粮食增产、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2013年,该乡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4159吨,土地流转面积2000亩,建成规模养殖场2个、标准化养殖舍6栋,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种植、养殖大户和致富能手的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就业和致富。投入资金1131万元在三间房村和岳村实施了县第一、二批耕地储备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增耕地163公顷,使原有土地种植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
致力统筹发展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推进城镇化进程需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该乡从三个方面对城镇化建设加速助力:一是有条不紊稳步推进搬迁工作。投资46万余元对岳村村实施了异地搬迁项目,项目涉及农户55户,目前已经建成33户。二是完善道路硬化工程。投资35万元对鲁窑村、石坡头村2公里道路进行了硬化;投资36万元对桐树庄2.4公里道路进行了硬化;投资10.2万元对鲁窑村3.1公里路基进行整修,便于群众出行。三是大力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截至2013年年底,建成新民居183套,完成了观音寺、岳村、太平保三个社区的建设任务,编制了石坡头、西陈庄两个社区详细规划。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稳定
在惠民工作方面,该乡在计划生育、教育、卫生、扶贫、安全、信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以“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群众都能享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比如,“一转二究三落实”计生活动覆盖了全乡2万人口,并联合乡卫生院每季度免费为有需要的已婚适龄妇女免费做一次健康检查。健全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逐年提高,2013年参合率达100%,使群众摆脱“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入化解矛盾纠纷,没有出现影响全县稳定大局的群体性和恶性上访事件。此外,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完成了西陈庄水库除险加固,保障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扩大招商选资 刺激经济活力
围绕铁、石墨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3年全乡全年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0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2亿元。完成“亮点工程”2个,新增“特色产业”2个,引进县外资金2.05亿元,其中冠华实业80万吨铝土废渣综合利用项目投资达1.2亿元,县属重点项目太平堡村泥石流治理项目投资达850万元。截至2014年3月底,观音寺乡个体经营户达到570个,优化了全乡的经济结构,进一步激发了经济活力。
观音寺乡位于河南省鲁山县西北部山区,地势板块呈南北长方形状,地理特征属于浅山丘陵地带,有宜林荒山两万余亩。全乡人口为2.6万,有6000余人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近年来,观音寺乡立足本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克难攻坚,目前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夯实农业基础 “三农”工作提质增效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是保证农业根基不动摇的必然选择,这些有利举措带来的成效是粮食增产、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2013年,该乡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4159吨,土地流转面积2000亩,建成规模养殖场2个、标准化养殖舍6栋,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种植、养殖大户和致富能手的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就业和致富。投入资金1131万元在三间房村和岳村实施了县第一、二批耕地储备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增耕地163公顷,使原有土地种植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
致力统筹发展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推进城镇化进程需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该乡从三个方面对城镇化建设加速助力:一是有条不紊稳步推进搬迁工作。投资46万余元对岳村村实施了异地搬迁项目,项目涉及农户55户,目前已经建成33户。二是完善道路硬化工程。投资35万元对鲁窑村、石坡头村2公里道路进行了硬化;投资36万元对桐树庄2.4公里道路进行了硬化;投资10.2万元对鲁窑村3.1公里路基进行整修,便于群众出行。三是大力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截至2013年年底,建成新民居183套,完成了观音寺、岳村、太平保三个社区的建设任务,编制了石坡头、西陈庄两个社区详细规划。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稳定
在惠民工作方面,该乡在计划生育、教育、卫生、扶贫、安全、信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以“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群众都能享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比如,“一转二究三落实”计生活动覆盖了全乡2万人口,并联合乡卫生院每季度免费为有需要的已婚适龄妇女免费做一次健康检查。健全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逐年提高,2013年参合率达100%,使群众摆脱“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入化解矛盾纠纷,没有出现影响全县稳定大局的群体性和恶性上访事件。此外,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完成了西陈庄水库除险加固,保障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扩大招商选资 刺激经济活力
围绕铁、石墨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3年全乡全年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0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2亿元。完成“亮点工程”2个,新增“特色产业”2个,引进县外资金2.05亿元,其中冠华实业80万吨铝土废渣综合利用项目投资达1.2亿元,县属重点项目太平堡村泥石流治理项目投资达850万元。截至2014年3月底,观音寺乡个体经营户达到570个,优化了全乡的经济结构,进一步激发了经济活力。
观音寺乡位于河南省鲁山县西北部山区,地势板块呈南北长方形状,地理特征属于浅山丘陵地带,有宜林荒山两万余亩。全乡人口为2.6万,有6000余人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近年来,观音寺乡立足本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克难攻坚,目前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夯实农业基础 “三农”工作提质增效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是保证农业根基不动摇的必然选择,这些有利举措带来的成效是粮食增产、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2013年,该乡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4159吨,土地流转面积2000亩,建成规模养殖场2个、标准化养殖舍6栋,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种植、养殖大户和致富能手的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就业和致富。投入资金1131万元在三间房村和岳村实施了县第一、二批耕地储备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增耕地163公顷,使原有土地种植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
致力统筹发展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推进城镇化进程需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该乡从三个方面对城镇化建设加速助力:一是有条不紊稳步推进搬迁工作。投资46万余元对岳村村实施了异地搬迁项目,项目涉及农户55户,目前已经建成33户。二是完善道路硬化工程。投资35万元对鲁窑村、石坡头村2公里道路进行了硬化;投资36万元对桐树庄2.4公里道路进行了硬化;投资10.2万元对鲁窑村3.1公里路基进行整修,便于群众出行。三是大力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截至2013年年底,建成新民居183套,完成了观音寺、岳村、太平保三个社区的建设任务,编制了石坡头、西陈庄两个社区详细规划。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稳定
在惠民工作方面,该乡在计划生育、教育、卫生、扶贫、安全、信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以“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群众都能享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比如,“一转二究三落实”计生活动覆盖了全乡2万人口,并联合乡卫生院每季度免费为有需要的已婚适龄妇女免费做一次健康检查。健全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逐年提高,2013年参合率达100%,使群众摆脱“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入化解矛盾纠纷,没有出现影响全县稳定大局的群体性和恶性上访事件。此外,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完成了西陈庄水库除险加固,保障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扩大招商选资 刺激经济活力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推荐阅读: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0-01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09-08
发展劳务经济促进跨越发08-17
开展承诺服务 促进经济发展08-26
借鉴潍坊发展经验 促进乌苏经济发展07-09
正确认识“减负增效”,促进教育健康发展08-19
发展县域经济策略 促进地方税源建设10-23
发展沼气,促进县域循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10-10
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