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2024-09-14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共9篇)

1.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篇一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

对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存在不少制度缺陷,致使银行经营状况和信贷资产质量长期积重难返。本文通过对广州市中、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调查分析与差异比较,提出了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做法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新型银行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中外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主要差异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DD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DD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DD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

[1] [2] [3] [4] [5] [6]

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篇二

一、美国中小银行倒闭的原因

在美国, 中小银行指以社区银行 (Community Bank) 或州银行为代表, 他们是根据各州的银行立法向州政府注册的商业银行, 其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早在1987年和1992年, 美国就遭受了中小银行倒闭的浪潮。导致1978年美国银行倒闭184家的主要原因使当时银行的能源贷款无法收回。而在1992年一百多家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是信贷危机。此次中小银行的新一轮倒闭与次贷危机密不可分, 截至2010年7月, 美国已有236家中小银行倒闭、被接管或兼并。虽然美国的中小银行数量众多, 但在此次危机中没有像华尔街的大型金融机构那样受到政府的救助。如果政府忽视中小银行的地位, 导致中小银行大面积的倒闭, 势必会阻碍美国整体经济的复苏步伐。在美国中小银行发展的这一百多年中, 有两个法令影响了中小银行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首先是1927年的《麦克法登法》 (Mcfadden Act) , 该法令批准各州有权决定是否在其辖区内设立分行, 但实际允许设立分行的州很有限。然后就是1994年的《州际银行法》 (Riegle-Neal Interstate Banking and Branching Efficiency Act) , 该法令否定了以前不允许银行跨洲设立分支机构和一些州限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的做法。由此可见, 从1837年到1994年间美国实际实行的是“单一州原则”和“单一银行体制”。这一体制给美国中小银行业的发展模式埋下了伏笔, 以至于在1994年的法令颁发后并没出现中小银行大规模合并和大量开设跨州分支机构的浪潮。因此, 美国现今中小银行的特点是:资产规模小但数量众多;经营多元化和从事关系信贷业务。导致此次美国中小银行连续倒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商业和住房房贷比例过高

由于历史原因, 现今美国的中小银行以社区银行为主, 区域性特点很明显, 专注于社区内的金融事务, 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能详细地反映当地的经济情况。房地产贷款占中小银行贷款业务总量的一半以上, 然而这几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直接导致中小银行贷款业务量的急剧下降。这只是从房地产信贷业务“量”反映中小银行在金融危机前面临的困难, 更加严峻的困难要从房地产信贷业务的“质”上去研究。房价的下跌给许多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人带来的困难是继续还款困难, 这些贷款演变为银行的不良资产, 继而增加了银行的损失和负担, 导致中小银行信贷业务总量中80%为不良资产。例如, Downey Savings&Loan Association在2008年第一季度新增的3.7亿美元注销贷款中绝大部分是住房抵押贷款, 其不良资产率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12%, 其中7.4%是无法收回的坏账。Franklin Bank倒闭的主要原因是在加利福利亚州巨额的住房抵押贷款坏账。由此可见, 贷款违约率的升高和资产质量大幅下降很可能导致中小银行倒闭。同时也能看出, 美国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小, 资本实力薄弱, 资本充足率较低, 信贷风险较为集中, 承受风险能力低, 当遇到经济低迷时期更容易陷入困境。这也是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在脆弱的小银行身上的具体体现。因此, 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是造成美国中小银行大规模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中小企业倒闭

由于资源稀缺, 美国银行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化程度高, 中小银行要想给自己提供生存空间, 必须专注于个别领域并突出服务的特性化才能够生存下来。大银行给大客户服务, 中小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向中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以美国的经验来看, 中小银行都基本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并将服务对象定为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服务范围除了居民存款, 还有小额贷款、住宅抵押贷款、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和不动产贷款等等。这种与大银行的错位竞争使得中小银行在美国这个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生存下来, 并成为大型银行的有益补充。据美联储的调查, 美国中小企业的贷款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小银行提供的。前文已提过, 这些银行信贷总量中有半数以上来自房地产贷款。剩余部分中的大多数来自于中小企业贷款, 因此中小企业健康活跃的发展也是中小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在金融危机面前这种银行发展模式显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银行的稳定性较差, 银行数量波动较大。这两个问题的存在要归咎于美国中小银行信贷标准的放松, 造成信贷总量中的不良贷款率上升, 同时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也直接导致这些银行抗风险能力差。大型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不具备完善的财务报表, 使其无法证明在未来具有还款能力。中小银行在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只能与经营业主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沟通, 这种方式其实是对贷款审查人员的考验和对中小企业经营业主的人品和社会信用的考验。贷款审查人员的判断出现了偏差会造成操作风险;经营业主的信用出现了问题会造成信用风险。这两种风险都会导致银行收不回贷款。除此之外,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使得美国中小银行过度滥用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中小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将合格或不合格的贷款都证券化, 从而使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具有流动性, 并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给投资者。因此, 中小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放松了信贷标准, 许多不符合放贷标准的经营业主也能获得贷款。所以说中小企业的倒闭也是美国中小银行大量倒闭的原因之一。

3、资本充足率水平低

美国中小银行在金融危机前显得那么脆弱的第三个原因是这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 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差, 抗御风险的能力差。资本充足率指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巴塞尔协议规定最低要求为8%, 它是保持银行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例, 也是在资本一定条件下, 银行经营资产的最大限额。监管机构都认识到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不能准确体现真实的风险水平, 一些银行在衡量风险时更多地采用经济资本, 而不是监管机构所规定的资本。因此, 在新巴塞尔协议中修改了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方法, 除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还引入了操作风险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的一部分。所以, 新协议的资本充足率公式=资本/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 其中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由前文分析可知, 操作风险早已在危机前埋下了伏笔, 金融危机的爆发必然导致市场风险的上升。在市场环境不断的恶化下, 美国许多中小银行不得不面对持续增加的违约率, 如果这些银行无法在短时间内补充足够的资本金, 就必须关闭以保护存款人。根据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FDIC) 的统计, 美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08年的平均水平只有5%。比如, 已经关闭的First Priority Bank在2008年第二季度资本充足率下降到了0.7%。由此可见这些银行的资本水平严重不足, 正是美国中小银行连续关闭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中小银行的现状

在我国, 中小银行是相对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而言的, 其资产负债规模、信用担保体系、网络覆盖范围、机构整体功能和服务手段都明显较低;如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直接影响, 但对实体经济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个影响将会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在我国, 中小银行的经营发展不仅受到四大商业银行的冲击, 而且受到不断涌入的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我国的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 产权结构中有政府控股的情况, 地方财政入股的最高比例为总股本的30%。因此, 这些商业银行都为地方政府预留了很大份额的授信额度, 用于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这就导致了我国的中小银行不能像美国的中小银行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市场化运作。我国中小银行的扩张路径仍停留在规模扩张和区域扩张, 这种扩张模式也会阻碍中小银行今后稳定的成长。

从2007年至今, 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在不断提升, 按照“标准法”计算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大部分中小银行能达到8%的要求。但如果按照内部评级法测量, 也许许多中小银行达标就困难了。为防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负面影响, 2010年初中国银监会规定我国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分别为11%和10%, 这一规定强调了高资本充足率对银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意义。总的来说, 我国中小银行目前面临生存发展的几大问题有:小而散、资本金不足、缺乏专业人才、滞后的IT建设、落后的风险管理、不健全的服务功能和落后的创新。

三、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启示

1、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

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可走合作模式, 通过兼并重组做最大最强, 提高我国中小银行自身实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总的来讲, 商业银行的扩张主要有五种形式:规模扩张、区域扩张、业务扩张、投资扩张和合作扩张。我国中小银行发展至今的主要扩张形式是规模扩张和近几年的区域扩张。当然, 规模扩张是其他扩张的基础。中小银行要想在未来稳定健康发展, 不重蹈美国中小银行的覆辙, 就必须转变为投资扩张和合作扩张, 以至于将来有实力进行业务扩张。投资扩张可以引进战略投资者, 进行银行间的兼并重组、并购、参股、控股等等, 以此提高附属资本补充资本金。投资扩张能解决中小银行的服务能力;促进中小银行在经营范围、经营地域、网点数量等方面取得快速突破。

合作扩张是通过银银合作、银保合作、银证合作等实现。海外合作扩张的成功典型案例有:荷兰银行、荷兰邮政银行和荷兰国民保险公司在1991年合并成立了荷兰国际集团 (ING) , 业务范围涉及批发银行、零售银行、ING直销、美洲保险、欧洲保险和亚太保险;1998年11月花旗公司兼并旅行者集团 (Travelers Group) 后共同组建花旗集团 (Citigroup) , 开创了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为一体的金融集团, 成为全球架构“集团混业、法人分业”全能式金融保险集团的典范之作, 将银行保险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合作扩张的最大优点是克服小而散、资本金不足的缺点。

合作扩张可以使中小银行通过市场化竞争, 使其在提升知名度和优化竞争的同时避免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因快速扩张而导致急速下降的问题。中小银行在合作扩张时要注意其扩张的层次和水平:中小银行必须加强与各类客户的合作, 通过合作防止过度竞争, 合作扩张的层次应逐渐向战略竞争方向发展;合作水平应逐渐从单一业务合作向多方面业务合作发展。例如以上所举的两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荷兰国际集团和花旗集团。在全方面业务合作的同时可采取区域扩张, 在我国典型的城商行联合重组和跨区域发展成功的案例是江苏银行和徽商银行。总的来说, 合作扩张和跨区域发展将成为中小银行扩张的主流路径, 也是与大型银行竞争的有力武器。在扩张的同时要注意扩张的动机和目标, 并结合国家战略、监管要求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2、提高资本充足率

美国中小银行稳定性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充足率不足。因此, 研究怎样提高资本充足率对防止中小银行倒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从资本充足率的公式可知, 提高资本充足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增加核心资本或附属资本和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其中, 减小风险资产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调整资产的风险分布结构;另一种是从整体上提高资产质量, 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本金总额则主要包括政府注资、银行发行股票、增提普通准备金、银行自身利润积累等途径。

从美国中小银行倒闭这一事件出发, 本文着重谈谈怎么减小风险资产总量, 特别是怎样控制操作风险, 因为在不少金融机构中, 由于操作风险所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我国, 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一直定位在信用风险领域。这种行为将导致我国银行界操作风险呈持续上升趋势。由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 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图1将操作风险分为两大类: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来源于人力 (比如雇员失误或知识的缺乏) 、流程 (比如对产品的复杂性和定价估计的失误) 和技术 (比如程序错误) 。外部风险包括法律、政治、缴税、外部采购和监管盗窃等等。操作风险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很大程度上属于内部风险。因此, 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中小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3、改进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中小银行应由粗放的检查控制手段转化为细致的管理风格, 即首先识别风险, 然后衡量风险, 最后进行监督和控制风险。识别风险是最重要的一环, 如果无法正确的识别风险, 就难以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此外, 中小银行应该依据自身实力购买相关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全面实现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的信息化, 实现计算机系统的硬控制。

4、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应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业务操作全过程应遵守各类规章制度和操作环节所制定出的详细、明确的操作流程。其次应对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划分, 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制度。完善岗位之间业务结合点的权限和责任, 建立一种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制度。最后应建立可行的奖惩机制, 控制员工的道德风险。通过激励制度使员工的报酬与风险控制挂钩, 使员工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风险的可控。

5、建立内部监控和外部监督机制

外部监管部门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中小银行操作风险控制体系, 同时应制定统一的操作风险监管标准或业务指引, 帮助实力相对弱的中小银行在管理操作风险时明确方向。此外, 监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各商业银行交流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 及时识别潜在的操作风险。中小银行自身应明确总会计和营业经理职责, 他们应对每一笔业务进行检查和监督, 做好事前控制, 把好风险防范的关口。中小银行的监督中心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履行监督职责, 同时要对监督检查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摘要:2009年是美国中小银行倒闭的高峰年, 许多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低、商业和住房房贷比例过高、资产质量大幅下降以及流动性缺乏。虽然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银行的直接影响有限, 但应从美国中小银行倒闭事件中吸取教训, 重新审视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 提高资本充足率。

关键词: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发展模式,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杨胜刚:比较金融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卢授永:美国经验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启发与借鉴[J].亚太经济, 2004 (1) .

[3]陶文君:美、德中小银行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济南金融, 2007 (4) .

[4]Mark Babineck:Remains of Franklin Bank file for bankruptcy[J].Mc-Clatchy-Tribune Business News, Washington, 2008 (13) .

[5]杨富名:美国中小银行倒闭的原因及启示[J].经济纵横, 2010 (4) .

[6]谭福梅:次贷危机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以中美两国中小银行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10 (1) .

[7]聂广鑫:后危机时期中小商业银行扩张路径探析[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 (2) .

3.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篇三

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抵押贷款而言 , 指专门 为资金不足、信用记录欠佳及收入证明缺失的贷款人提 供的一种短期低 息、中 长 期 高息的房屋贷款品种。在美 国 , 个人信用评级标准以 660分为及格线 , 大于 660分的个 人被视为优质受贷者 , 而低于 660分的则是次级受贷者。由于优质抵押贷款门槛较高 , 大量信用程度较差的贷款 者便转向次级贷款 , 该类贷款对信用要求程度相对较低 , 但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 2%~3%。由于次级 贷款的逾期还款比例高 , 次级市场放贷机构面临的风险 也就更大。据统计 , 在规模 3万亿美元的整个美国按揭贷 款 市 场 上 , 约 有 6000亿 美 元 是 次 级 抵 押 贷 款 , 占 比 约 20%。

另据瑞银国际(UBS 的研究数据显示 , 截至 2006年 底 ,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高达 10.5%, 是 优惠级贷款市场的 7倍。次级抵押贷款通常会被证券化 , 然后出售给投资者 , 以帮助贷款机构降低风险。

前几年 , 在多方面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下 , 美国次级抵 押贷款市场得以产生并快速发展 , 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房 地产市场的发展 , 有效地帮助了低收入群体实现拥有自 有住房的梦想 , 并使很多次级贷款放款机构获得了巨额 利润。如今 , 这项曾被认为是了不起的金融创新 , 因为违 约率的不断攀升 , 正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金 融风暴。

从 2006年中期开始 , 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 , 房地 产价格出现下跌。2006年 3季度 ~2007年 7月 , 美国房价跌 幅超过 10%, 房屋销售锐减。美国房地产市场情况不断恶 化 , 引发了市场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近期美国商 务部报告显示 , 2007年美国住宅开工数量下降了 24.8%, 为 1981年以来最大降幅;2007年 12月 , 美国新屋销售数据 跌至 12年来的低点 , 为有记录以来最大年度跌幅。市场分 析人士指出 , 通常情况下 , 住房抵押机构出现问题总是与 经济艰难相伴 , 住宅投资的持续减少可能助长国民经济 的下滑趋势。如果 2008年美国经济不能保持增长 , 房价下 跌的速度可能更为迅速。此外 , 当前美国就业形势日益严 峻。据美国政府

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 , 2007年 12月份 , 美 国失业率上升至 5%, 为近两年来最高;非农业就业人口 增加了 1.8万人 , 增幅为 2003年以来最小。

一般认为 , 失业 率上升将损害消费者信心 , 并使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发展 产生忧虑 , 而消费意愿下降将会拖累 2008年的经济增长。“ 高盛集团”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 , 考虑到美国房地 产 市 场 逆 转 和 信 贷 市 场 动 荡 对 整 体 经 济 的 影 响 , 预 计

2008年美国经济仍将面临持续衰退 , GDP 增长率为 0.8% 左右 , 2009年的失业率可能从目前的 5%上升至 6.5%。随

着美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出现逆转 , 并通过次级抵押贷款 危机表现出来 , 次贷危机引发美联储多次降息 , 美元疲软 态势加剧 , 2008年以来美元对人民币跌幅已超过 4%;同 时 , 受次贷危机影响 , 中国大量持有的美国国债尤其是中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 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启示 □ 林 祥

(中国建设银行福州城北支行 ,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 :文章分析了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因及其影响 , 并结合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住房贷款的风险点 , 提出商业银 行加强住房个贷风险管理应做好分级分类管理、把好资产质量关、提前防控风险等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次贷危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2.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740(200807-0038-03 收稿日期 :2008-05-07作者简介 :林

祥(1964-, 男 , 福建福州人 , 高级经济师 , 现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福州城北支行。

学习与 借 鉴

实 务 金 融 F UJIAN FINANCE 38 福建金融 2008年第 07期

短期国债的收益率全面下跌 , 如目前 1年期国债收益率比 年初下跌幅度超过 1个百分点。

全球风险溢价上升趋势也 有可能对资产价格产生调整压力 , 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 调整 , 可能对银行信贷安全产生影响。2007年底 , 美林、花 旗、瑞银、汇丰等国际金融集团相继传出巨额次级债投资 损失的消息 , 并拖累全球股市下 跌。

有 市 场 分析人士指 出 , 当前金融市场正面对“ 二战” 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近期的全球性股市下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其 中直接原因是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间 接因素则与不 同国家的经济和通胀形势恶化有关。随着一些国际化大 公司、大银行继续勾销数十亿美元与住房抵押贷款有关 的证券投资 , 越来越多的机构陆续暴露出在次贷危机中 遭遇重创 , 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的

不确定性日 益提高 , 有经济学家预测 , 次贷危机带来的间接损失可能 达到万亿美元。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分析 , 对提前防控我 国住房金融产品的风险 , 保持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住房类 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国 内个贷业务的状况 , 商业银行要强化个人住房类贷款业 务的风险管理 , 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

一、加强存量客户盘点梳理 , 做好分级分类管理

一方面 , 要按五级分类进行贷后管理 :对正常类客户 以电话银行短信友情提醒其按时还款;对关注类客户要 防止向下迁徙 , 以电话催收为主 , 辅以电话银行短信友情 提醒;对次级类客户要上门催收并发催收通知书或律师 函 , 促其还清拖欠款;对可疑类客户要指定专人负责 , 一 户一策 , 实施多种手段进行催收;对有意拖欠和赖账的客 户 , 要及时提请法律诉讼;对损失类客户要一户多策 , 经 办人员要积极配合风险、保全、法规等部门及法院、经侦、律师等开展化解不良资产工作。

另一方面 , 要对存量客户进行细分 :对属于假按揭、假贷款的 , 要还原到开发贷科目进行核算 , 实施封闭式管 理 , 敦促其尽快还款;对外地炒房团贷款 , 要指定专人负 责 , 通知客户把每月还款额提前汇(存 入指定账户或敦 促其尽快转让;对属于“ 烂尾楼” 不能办理产权证而不想 还款的客户 , 要做好思想工作 , 要求其按时还款 , 同时建 议他们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或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产权 问题;对属于敞开式店面 , 开发商没有兑现回租而引发不 想还款的 客 户 , 首 先 要 求 他们按时还款 , 其次建议他们

成立同一楼层业主委员会 , 然后统一对外向有实力全国 连锁企业招商 , 他们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 , 就可以化解要 求他们按时还款的抵触情绪;对属于因下岗、疾病、离婚 等家庭变故而不能还款的客户 , 建议他们通过房产中介 及担保公司进行面积、地段等置换即大套换小套、地段好 的换地段差的 , 以缓解还款压力。

二、严格增量客户信贷准入 , 把好资产质量关

在商业银行看来 , 目前个人住房类贷款被视为风险 相对较低、回报较高的信贷品种 , 其不良率远低于平均不 良率的水平, 是一块优质资产 , 房贷市场依然是商业银行 激烈竞争的市场 , 是商业银行重点争夺并迅速发展的业 务领域。这种经营思路不仅加剧了恶 性 竞 争 , 加 大 了 风 险 , 同时也助推了房价过快、过猛上涨。导致不少商业银 行放松市场准入关 , 贷后又放松风险管理 , 从而使国内个 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逐渐积累。美国对贷款人信 用状况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 但目前我国对个人客户的信 用评级还不完善 , 央行的征信系统尚未健全并覆盖全面 的联合征信平台 , 当前只借助央行的征信系统对客户提 供相关资料真实性的查证、鉴别也存在较大难度 , 所以贷 款客户资质和信用方面的信息还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 , 且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低信用 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近年来 , 由于按揭申请人获得贷款 的成功率较高 , 假个贷、假按揭案件时有发生即是信用欠 佳贷款人进入按揭贷款市场的明证。因此 , 必须从源头上 防控风险 , 严把贷款审批关 , 严格审查按揭人资质 , 严格 执行首付规定 , 以防止出现为争揽客户 , 竟相降低标准等 各种违反信贷准入原则的现象 , 确保新发放贷款的质量。同时要积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 , 严格执行央行和银监会 联合下发的房贷新政 , 即要求提高第二套住房及以上的 首付比例并上调利率 , 打击投机炒房行为 , 抑制房地产市 场过热 , 防范房地产行业信贷风 险。个 贷 部门要集思广 益 , 通过积极实践 , 在“ 查” 字上下功夫 , 从“ 监” 字上去延 伸 , 成功实现风险监测的关口前移 , 全面构筑起质量管理 的坚固防线 , 有效强化风险防控机 制。

一 是 加强风险监 测 , 实现及时预警。强化贷后检查和催收力度 , 有效识别 客户信用风险 , 采取日常检查和专项自查相结合的方式 , 完善密切跟踪、紧密协作的良好贷后管理渠道 , 分析影响 个贷资产质量的各种因素 , 落实相关担保变化情况 , 提出 预防补救措 施。二 是 完善质检和控制体系 , 有效规避风

实 务

金 融 FUJIAN FINANC 学习与 借 鉴

福建金融 年第 07期

险。通过认真剖析各项业务环节的风险 点 , 增 设 独 立 于 流程外的“ 质检员” , 采用归档前随机抽查、归档后专项自 查以及全面交叉检查等三级质检体系 , 使所有贷款、所有 岗位均处于监控范围之中 , 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反馈 和贷后管理运作机制。

三、优选房地产储备项目 , 做到风险关口前移

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各种不确定因素 , 银行犹如一部 “ 风险机器” , 要有效驾驭并规避风险 , 就必须做到有效识 别风险、量化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风险。为此 , 商业银行 一线部门在营销房地产项目时 , 首先 , 必须坚决杜绝盲目 性 , 不能不顾成本和风险盲目拓展项目。要健全经济资本 约束和稳健经营的考核机 制 , 要 优 选 资质等级高、规模 大、综合实力强、经营业绩良好的房地产企业(集团 , 或 由其投资控股且集中管理的具有较好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的房地产项目公司 , 要以企业价值贡献度为标准确立目 标客户 , 逐步将住房金融业务发展的重心向优质客户调 整 , 从源头上降低贷款风险。近期商业银行房贷营销应以 廉租房制度为重点 , 如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中小套 型普通商品住房等 , 多渠道地支持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 困难项目 , 优先支持中低价位普通住宅项目 , 严格控制别 墅、大户型等高档豪华住房。其次 , 必须加强按揭合作项 目的过程管理。通过设立按揭合作项目管理岗位 , 负责收 集合作项目周边同类型住房、物业的销售价格 , 用以确定 合作项目可介入的房产类型与范围、各类房产的承贷价 格与最高配贷比例 , 对合作项目的贷款额度、担保额度、保证金的存取进行全过程监督与控制。第三 , 要切实加强 对合作开发商和项目进行现场回访与检查制度。其内容 包括 :开发商资信变化情况、账户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工 程进度情况、项目销(预 售情况、房屋权属证书办理情况 等 , 并形成书面回访与检查报告。项目管理人员必须

至少 每季度对合作开发商和项目进行现场回访与检查。在回 访过程中 , 对发现开发商及项目出现不及时办理房屋权 属证书 , 存在任意修改或破坏规划标识行为的;因开发商 原因造成项目无法按期竣工并交付使用的;因建筑质量 存在问题与购房人发生纠纷的;拒绝接受贷款行对项目 贷款资金使用、工程进度、销售等方面的检查和监督的;经营状况恶化 , 丧失担保能力和担保能力严重下降的;卷 入或即将卷入重大经济纠纷、诉讼或仲裁程序的;假借个 人名义套取个人住房贷款的以及其他可能影响项目建

设、施工进度与项目销售等情况的 , 应立即向主管部门和 信贷管理部门汇报 , 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 包括暂 停该项目的贷款发放 , 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对属于重 大风险事项的 , 还应及时报告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和上一 级行业务主管部门。

四、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 转嫁银行风险

长期以来 ,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 行存款。因此 , 一旦居民储蓄率下降 , 就可能导致银行资 金短缺。如何进一步降低并有效化解风险 , 是各家商业银 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利于盘 活大量长期性住房贷款资产 , 提高其流动性 , 为住房市场 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有利于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 改善其 资产负债结构 , 增强银行竞争力;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 理 , 改善资本充足率;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 , 改善商业银 行收入结构;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 , 降低不良贷款率;有 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业务品种的多元化 , 增强资本市场抵 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为我国房地产企业提供可靠的资 金循环保障。相对于次级抵押贷款 , 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FHA 在提供保险的过程中 , 分别对住房抵押贷款的品 种、金额、借款人月均收入、月还款占借款人家庭收入的 最高比例等作出了严格规定 , 使被证券化的住房抵押具 备了低风险性、统一性、分散性的特征。从欧美等国家的 发展情况来看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投资对象为 机构投资者 , 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 金、外国投资者 等。而 目 前 在 我国能够参与各种证券投 资的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较少 , 能够真正用于投资的资 金规模也十分有限。因此 , 当前我国要构建住房抵押贷款 证券化体系 , 推行住房抵押贷款

证券化就必须大力培育 机构投资者 , 通过建立和培育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和 专业人才 , 健全相应的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及相关的法 律体系 , 为银行提供一个分散风险的机制 , 使银行的利 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提前偿付风险能得到有效的转移 和控制 , 促进住房抵押贷款一级、二级市场的有效发展。另外 , 商业银行要积极稳健地推行 12级信贷资产分类法 , 以全面提高资产质量管理水平, 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

(责任编辑 :周 冰(责任校对 :周 冰 王 勉

学习与 借 鉴

4.美国资产证券化经验的启示 篇四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全球金融市场上的一大创新,它为市场的融资与投资都开辟了全新的渠道,但同时它又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所以,深刻地分析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吸收这一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同时也要借鉴它的教训,这对于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监管

引言

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次贷危机从美国开始向全球蔓延,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虽然此次危机由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引起,但是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的余额即使在危机爆发前夕所占的全部住房抵押贷款的余额也是很低的。但是,次级抵押贷款违约却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危机,这个关键就在于美国不断发展强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到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在规模上已经超越国债成为了美国债券市场上的第一大品种。资产证券化在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增加利润水平的同时也种下了危机的种子。

资产证券化源于美国,同时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20爆发的次贷危机使美国的资产证券化规模缩减的十分明显。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对证券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证券化的积极方面,危机爆发后,对证券化的负面影响以及相关的监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

(一)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美国金融管制越来越严格,但是银行可以通过存贷利差获得丰厚的利润。20世纪60年代开始,婴儿潮一代开始进入成家买房的年龄,住房抵押贷款的需求急速上升。随后在60年代中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在石油危机之后进入高峰,但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不能灵活处理他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这样就造成大量的银行存款转移到了货币市场基金。市场的变化要求金融机构快速寻求出路,这时一个可行的办法出现在这些机构面前,那就是盘活存量。银行需要出售自己的存量资产来提高流动性,而美国政府为了适应金融业的这种需求,也出台了相关的各种措施。随着美国的资本市场利率大幅飙升与通胀激增,银行等金融机构原有的住房抵押贷款的固定收益率无法补偿需要支付的短期负债成本,银行的经营面临巨大的压力。于是为了解决银行面对的种种问题,在1968年最早的抵押贷款债券应运而生,这也成为资产证券化的早期形式。

1970年,吉利美作为担保方,首次将房地产抵押贷款打包发行抵押贷款证券。标志着美国开启资产证券化时代。1980年,美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导致了银行业的负债成本激增,存贷款期限错配等问题造成了储蓄机构的运行步履维艰。美国的政府信用机构,通过收购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然后再进行打包分拆发行抵押贷款证券,以此来帮助储蓄机构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功能由补充资金短缺向为储蓄机构管理和解决财务与风险问题方向转变。随着资产证券化的不断发展,基础资产的类型不断丰富,而且随之各种相关的衍生品也层出不穷。

(二)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资本证券化市场

年的次贷危机给高速发展的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以沉重的打击,抵押支持债券(MBS)规模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资产抵押债券(ABS)的市场余额也呈现出大幅度的下滑趋势。经历次贷危机席卷过后的美国对资产证券化的结构设计和基础资产做出严格要求,更关注产品的衍生风险,资产证券化进入相对稳健的发展阶段。目前,美国的经济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渐渐开始复苏,证券化市场又随之活跃起来。

二、美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这次的次贷危机,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对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中固然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引发了这场全球的次贷危机。

(一)重复的证券化恶化了信息不对称状况

重复证券化的问题在美国的资产证券化中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资金中介链被重复证券化过程不断的拉长。而基础资产质量与资金链条的长度也呈现出反比关系,即质量越高的资产中介链就越短,相反低质量的资产往往有着更长的中介链条。对于低质量的资产,金融市场需要反复地使用证券化过程将低质量的基础资产进行修饰,这样才能创造出机构投资者需要的高评级的证券。由此造成了发行者与投资者间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使金融市场遭到外部冲击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防御。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无法真正的了解基础资产的真实风险,而大部分投资者没有能力对基础资产进行准确的风险测定,这导致了投资者只能依赖于评级机构对各种证券的评级。但是,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评级结果并不能十分准确的显示出证券化产品的真实信用等级。一是因为证券化的种类过于庞杂,结构也十分多样繁复,有一些专业的投资者都不能对所有的证券化产品做出真正的客观评级;二是证券化产品大多采用的市场外交易,收集数据十分困难,而且证券化产品的时间一般比较短,这些原因导致了对于一个证券化产品的历史数据十分缺乏;三是评级机构在对产品进行评级时会采用十分复杂但可靠性不足的数学模型;四是评级机构本身的独立性还有待商榷。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评级机构难以全面客观的反映出资产的真实风险,资产的价格和实际的风险错配,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与信息的不对称。

(二)对于风险自留比例要求的缺失

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中,信贷的风险全部都由银行承担,所以银行为了控制信贷风险,有动力对贷款的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核并对贷款的使用进行监督。但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导致了金融机构在贷款经营方面发生了方向上的转变。银行相比以前的贷款人更像是融资的中介。在对于风险自留比例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资产证券化可以转移全部的信贷风险。

银行通过证券化将风险全部转移使得银行疏忽对于贷款质量的检查,更在乎贷款的数量,而忽视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在这种新的经营模式下,银行更愿意将贷款业务外包给直接贷款者。在危机爆发前的繁荣时期,直接贷款者数量激增,直接贷款者的目的就是更多的向外发放贷款,而且他们会很快将自己手里的贷款售给银行。这种经营模式,导致了银行所持有的贷款的质量越来越差,违约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三)资产证券化抬高了经济整体的杠杆率

首先,在新的经营模式下,贷款人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态度,导致发起人只顾客户群体数量的提升,而不考虑对于不同的客户的不同风险承担能力。这导致了原本不够条件贷款的居民也获得了银行的贷款。这使得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持续抬高;其次,证券化使得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升高。第一,金融机构将缺乏流动性的贷款通过打包分拆,再通过信用增级来使资产信用的等级提高后出售,再将等额的资产支持证券从证券市场上购入,这样一来法定资本金要求就被显著的降低;第二,重复抵押也提升了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重复抵押加快了抵押品的流通,导致一些证券的回购交易量超出了债券市场上该证券的实际余额。

高杠杆率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与利润率的同时也使得经济更加脆弱。一旦有负面的冲击出现,必然导致去杠杆化,而这一过程是痛苦的。而且,一般来说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将推高公共部门的杠杆率,最后可能成为主权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四)评级机构独立性。影响着评级机构独立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信用评级虽然是为投资者和监管者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但是评级的费用都是卖方付费的,也就是由证券的发行者承担评级的费用;第二,发行者为了使自己的证券获得更好的评级,一般会向评级机构寻求如何提升自己证券评级的方法。这时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就会因为利益冲突而受到影响,是向投资者与监管者负责,提供客观公正的评级给他们,还是提供对发行者有力的`评级。评级机构因为存在着这种利益冲突,导致了评级机构不能真实客观的对证券化的证券风险进行测度,这导致了金融风险持续积累,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三、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我国在以试点的形式启动了以信贷资产为核心的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2008年因次贷危机的影响马上叫停。直到才重启试点工作,中间间隔了近四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自留比例的文件》,允许发起机构的自留风险的方式可用垂直自留的方式,不再硬性要求保留至少5%的次级证券。11月,银监会下发《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资产证券化正式由审批制变更为备案制。20,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量为此前9年总量的2.5倍。

尽管年国内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但与欧美日等发达资本市场相比,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仍显不足。截至2014年底,国内资产支持证券余额为3,073.15亿元,仅占债券市场存量的0.86%。2014年,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占当年债券发行量的2.7%,同期美国占比为25.35%。

在未来几年内,金融机构将会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将会在我国迎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首先,资产证券化可以盘活存量,增加银行信贷供给能力,又能帮助银行改善不良资产状况;其次,资产证券化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也为银行增加了更多的盈利方式,而且在改善了金融脱媒引起的银行资金不足与行业竞争激烈导致的垄断利润降低的问题;最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完善中国债券市场。

我国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中要吸收美国的发展经验,但同时也要以美国发展中的不足为鉴,创新与监管并重,发展的同时要构建一套审慎的监管架构,时时记住对于风险的防范。第一,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上我们应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不能照办国外的成功设计,应创造出更加适合于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第二,一定要建立起一套能与资产证券化相对应的监管系统,毕竟证券化将许多分离的市场连接起来,单独市场的监管很容易有监管漏洞与监管重叠。因此,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的监管系统对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第三,对于重复证券化一定要加以控制,防止链条无限加长;第四,为了解决发行人的道德风险问题,监管者一定要对风险自留制定一个合理的比例,这也能很好地体现出共担风险与利益的原则;第五,要控制资产重复抵押和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尤其在经济发展过热的时期,机构如果将杠杆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那就可以预防在经济下行时,大幅度地去杠杆化给经济体造成的不利影响;第六,国内的信用评级机构与国际上的一些知名的评级机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努力提高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并一定要防范好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问题;第七,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良好的金融市场,对于信息的透明度问题一定要重视,同时也要注意提升投资者的能力,通过透明的信息让投资者进行更加理性的投资选择。

参考文献:

[1]姚禄仕,王璇,宁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银行业的面板数据[J].国际金融研究,.9.

[2]张明,邹晓梅,高蓓.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上海金融,.11.

5.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篇五

郑素侠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本文以美国四所高校——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和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为研究案例,考察了它们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如培养“一专多能”记者、记者职能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转变等,以及它们应对媒介融合的具体做法,如渐进式变革、将技术融进课程中、“边做边学”等。美国这四所高校在媒介融合人才培养上的理念与做法,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应对媒介融合现实提供了经验与借鉴。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密苏里模式;“边做边学”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纷纷探讨应对媒介融合的举措,如为了应对媒介融合的挑战,美国开设有新闻传播院类专业的高校中,有50%左右的高校都采取了某些应对措施[1]。本文选取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School of Journalism,University of Missouri)、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Columbia University)、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 Journalism,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Medill-Northwestern University)等著名新闻传播类高校为研究案例,对这些高校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与具体做法等进行考察,以管窥媒介融合浪潮下美国高校的应对之道,并从中总结可资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媒介融合时代人才培养的理念

1.培养“一专多能”的记者

媒介融合的现实,要求新闻传播类人才除了掌握新闻传播类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科学、经济、环境、管理、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以及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能。这似乎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媒介融合背景下,专门教育应让位于通识教育。事实上,关于应该将学生培养成“通才”以适应各种新媒介形态的要求,还是将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才”,争论的声音从未停止过。作为美国最早开设媒介融合专业的高校、并在跨媒体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特色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其媒介融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主要是“全能”记者,而是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人才[2]。正如《融合新闻导论》(Convergent Journalism: An Introduction)一书作者所认为的那样:单个的背包记者(backpack,即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全能“记者)对于报道较小规模的新闻事件或处于较小市场的地方新闻媒体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是大型的媒介集团,或者是报道规模较大的、内容比较复杂的新闻事件,就需要以多人组成的跨媒体的“超级团队”来承担融合新闻的任务[3]。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美国的这4所著名高校,其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都是遵循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技能训练与理论课程并重的原则。如在美国西北大学的梅迪尔新闻学院,为学生提供的45门选修课程目录中,新闻传播专业课程

只有12到14门,这些课程主要讲授多媒体新闻记者所应掌握的写作、报道、编辑、生产、视觉、网络新闻技术;其余四分之三的课程都是非新闻专业的课程,如本科生需要在文理学院选修6门课程,在社会科学领域修3门课程,在艺术、宗教、历史、数学、文学、或政治学选修一门课程[4],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为新闻专业的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记者职能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转变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化。在多媒体融合的编辑部,记者和编辑的主要工作不仅仅是采集新闻,更多的是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并努力挖掘出这些的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意义。也就是说,媒介融合要求新闻从业者实现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与知识管理转变[5]。

作为美国唯一一所拥有新闻学院的常春藤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在其网站首页宣称其办学宗旨并不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一份用以谋生的工作,而是让学生成为优秀的、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出事实的真相所在,并能够以一种清晰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传播给受众。在面向全球新闻从业者开设的继续教育项目中,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既设有侧重于技能操作层面的“数字媒体训练”项目,亦设有侧重于跨领域知识传播与管理的“Punch Sulzberger新闻媒体行政领导项目”。每年1月份开始的“Punch Sulzberger新闻媒体行政领导项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战略运用、创新思维、市场营销、人口统计、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等[6],以拓展新闻从业者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对新闻从业者职能转变的要求。在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为培养学生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技能要求,2010年学院成立了安南伯格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学界专家、企业法人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安南伯格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参与技术创新的研发工作,以及一系列议题的分析与探讨,如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商业模式,组织性或社会性的激励机制,制度设计,社会性网络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等。通过这些跨学科的训练,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新闻与信息采集技能,更是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技能。

二、媒介融合的实践

(一)渐进式变革

媒介融合对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冲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促使教育界就传统新闻传播课程作出调整。2003年一项对美国46所新闻传播院系的调查表明,85%的新闻传播院系开始开设与媒介融合有关的课程[7]。尽管美国各高校对媒介融合现实做出如此迅速的反应,但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各高校多采取渐进式变革,即大体遵循“开设媒介融合课程——创办融合专业——设立媒介融合研究机构”这样一个渐进式进程。在美国各高校中,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是较早开设媒介融合课程的院系。早在1994年,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就尝试开设供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的数字媒体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网上冲浪的技巧、网站设计,接着又开设网络技术和网络新闻报道方面的选修课。2003年~2006年,经过4年的实践,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媒介融合课程体系。现在,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开设有两个与媒介融合有关的专业,分别是广播电视与数字新闻专业(Broadcast and Digital Journalism)和纸质与数字新闻专业(print and Digital

journalism)专业。为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的新变化,自2007年以来,安南伯格传播学院相继成立了安南伯格创新实验室(Annenberg Innovation Lab,AIL)、安南伯格网络中心(Annenberg Networks Network,ANN)、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Digital Future,CDF)、卡耐特数字媒体研究中心(Knight Digital Media Center,KDMC)共四个新媒体研究机构,致力于研究应用于大众传播的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的社会影响,并致力于促进学界与业界的合作 [8]。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于2005年秋季开始开设媒介融合课程,接着创办媒介融合专业,并将媒介融合专业划分为五个具体的专业方向:融合图片新闻(convergence photojournalism),融合广播报道和制作(convergence radio reporting and producing),融合电视报道(convergence television reporting),新兴媒体(emerging media)和新闻产业化(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2006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了全球数字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Digital Globe,CDiG),致力于研究关涉全球化、电子商务和数字化的议题,并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教学、服务工作。另外,全球数字化研究中心还开设了硕士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项目,参加项目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结识到本专业之外的教授和同龄人,与他们分享学术兴趣、共同完成课题。作为一家服务于密苏里州的教育与学术机构,全球数字化研究中心的所有公开演讲、座谈会、学术会议、专家报告向全体社会公众开放。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是一所研究生学院,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在理学硕士项目(M.S.Program)、文学硕士项目(M.A.Program)等中开设媒介融合课程,如网络新闻的写作、视频剪辑、flash短片的制作等。2010年创办的数字新闻中心(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则是顺应媒介融合潮流而设置的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机构。数字新闻中心为学生讲授引领未来数字媒体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作为一个新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而存在。数字新闻中心由原英国《卫报》新闻与媒体数字内容部主任Emily Bell 担任主管,致力于探讨数字化新闻报道的技能与方法,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服务。

对媒介融合的挑战作出渐进式反应,从开设相关课程开始,逐步过渡到设置媒介融合专业和研究中心,这种渐进式的变革或许更适合当今的媒介现实:可在不断摸索和“试错”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探索更为可行的应对策略。

(二)将技术融进具体课程中

是将技术性内容融入到一般性课程之中讲授,还是将技术性内容单列出来,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关于这个问题,中美新闻传播教育做法似乎有所不同。在我国,几乎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将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类课程单列出来,以独立于有关纸质媒体新闻报道或广电媒体新闻报道的课程。在美国各高校,更倾向于将技术性内容融进具体的课程中,即主张教会学生使用多媒体报道同一新闻的不同方面,而不是用不同的媒体重复报道同一新闻。

如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的媒介融合课程中,将“利用多媒体讲述故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仅所有的新闻报道课程中。这一点,在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的媒介融合课程设置中亦得到了体现。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在进行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强调不能将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平等放置”,避免将新闻课程改革为零和游戏,而应将新媒体课程在不减损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融合进已有课程中去[9]。

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写作课程曾被限制为报纸写作,现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也被要求制作三个电视短片;在学期末,学生还要制作一个网页,才算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10]。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应用于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技术以一种过渡的方式自然地穿插进新闻写作课程之中。

(三)“边做边学”

在人才培养上,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以 其特有的“密苏里模式”(The Missouri Method)而著称。“密苏里模式”的核心是“learning by doing”(“边做边学”),通过实践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操作是其特色。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课堂和网站、报社编辑部、电视台、教授办公室整合在一起,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环节与专业实践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现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拥有的自办媒体包括:VOX杂志、MOJO广告公司(全美最有影响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广告机构)、KOMU-TV8(美国高校中唯一一家商业电视台,同时作为NBC和CNN的附属电视台而存在)、KBIA 91.3 FM电台(全美最成功的公共广播之一)、Columbia Missourian报社(社区报纸《哥伦比亚-密苏里报》)、AdZou媒体策划公司、Global Journalist杂志社、Missouri Digital News中心共8家媒体。这8家自办媒体的主要记者、编辑人员均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媒体的服务对象既有密苏里大学的学生、当地社区,也有少部分商业机构。

在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学生以自办媒体的方式获得了充分的实践训练。该学院学生自办媒体主要有:Annenberg Radio News(安南伯格新闻广播)、Annenberg TV News(ATVN)(安南伯格新闻电视台)、Daily Trojan(特洛伊日报)、Impact(一份电视新闻杂志)、Intersections:The South LA Report(服务于北洛杉矶社区的新闻网站)、KXSC电台、Neon Tommy新闻中心。以上学生自办媒体均创办了媒体网站,并在美国较有影响的社交网站Twitter或 Facebook上进行了推广。

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自办的较有影响力的两大媒体为Medill News Chicago(梅迪尔-芝加哥新闻中心)和 Medill News D.C.(梅迪尔-华盛顿新闻中心)。Medill News Chicago的新闻制作人员为梅迪尔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生们完成从调查、采访到写稿、传送的全部流程,为芝加哥及周边地区的多家网站和纸质媒体提供新闻报道。多数新闻报道既配有图片,亦配有音频、视频、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MEDILL NEWS D.C.的主要成员亦为梅迪尔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主要致力于华盛顿地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议题的报道,如公共政策的社会反响、政府官员的渎职行为等。学生们以专业的、负责任的调查报道,赢得了来自业界的一致认可,曾获得美国专业记者协会以及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基金会颁发的奖章。

三、对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启示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从目前来看,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主要是体现在新闻业务技能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强学生新闻传播专业技能训练就可以应对媒介融合的冲击。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的判断、跨领域知识的把握、新闻记者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等,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社会影响。从前面对美国4所高校教育理念的考察可以看出,尽管面对媒介融合,他们对多媒体技能有较多的强调,但同样没有忽视对学生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跨领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融合的信息时代,精通新闻传播专业的核心知识,并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各学科知识的人才将成为急需人才。

(二)培养模式的变革:加强实践教学

对于我国的新闻传播类院校来说,独特的“密苏里模式”似乎难以完全复制,但“密苏里”模式所倡导的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思考媒介融合时代如何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具有启发意义。为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多媒体实践能力,首先,完善课程设置。一是充实和丰富传统的新闻传播课程,如新闻采访课程与写作课程应充实有关网络采访、网络写作等内容;新闻摄影课程应充实数字摄影的内容,新闻编辑课程应充实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的内容等,将多媒体技术渐进地、有机地融合进传统业务课程之中。二是开设有关媒介融合的技能与实践的新课程,特别是各类新媒介技术操作与运用的实践课程,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媒介实践课程内容主要有如何使用网页软件,如何创建、管理网站,如何使用音频及视频编辑软件等。其次,新闻传播院校可尝试与周边大中型媒体开展共建合作,将这些媒体建成学生的实践基地。最后,可尝试创办校园媒体,如面向大学生的社区网站、校园电视台、手机报、电台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校园媒体的采、编、播可全部由学生完成。

(三)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

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担任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有9人,且全部都是来自媒体一线,有的是自由摄影记者,有的是电视台的编导,还有的是网站的数字新闻总监。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的44名教职人员几乎都曾有过媒体从业经验,并获得过各种媒体奖项。他们中有的曾是杂志社编辑,有的是畅销书作者,有的则是富有经验的新闻记者,甚至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殊荣。西北大学梅蒂新闻学院的52名教职人员中,其中至少有28名具有媒体从业经验。他们中有曾经的摄影记者、深度报道记者、杂志编辑,电视编导等。此外,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梅蒂新闻学院有多名教职人员在《芝加哥论坛报》集团的各子媒体担任兼职[11]。

近些年来,受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各新闻传播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要求愈来愈高,这无疑对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准和研究能力大有裨益。但重视师资学历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和能力。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求师资队伍除了要精通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和具有跨学科的背景知识外,更要掌握多媒体信息组合传播的技术与操作能力。但从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师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新闻实践经验缺乏、特别是多媒体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建议在引进师资、特别是媒介融合类师资时,以应聘者是否具有媒体从业经历作为考察指标之一;其次,教育部的新闻传播教育师资培训项目中应适当加大媒介融合方面的内容;最后,各高校亦可与当地大中型媒体联合,延请业界人士为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讲座。

基金项目:2011年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Huang, E., Rademakers, L., Fayemiwo, M.A., & Dunlap, L.Converged Journalism and Qua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Tampa Tribune News Stories.Convergence, 2004(4),.[2] 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新闻与写作,2009(8).[3] 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中国记者,2007(1).[4] 参见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网页:http:///ojr/ stories/050224pryor

6.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篇六

2009年1月10日,中国首批科技银行在成都正式亮相。当天,中国建设银行成都高新支行和成都银行高新支行被银监会批准,变身为“科技银行”。这两家银行将按照新的要求,重新办理金融许可证。

两家科技银行的业务试点范围将与其他银行略有不同,其支持对象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省级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业务范围上鼓励银行探索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担保,同时将引入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根据风险水平、筹资成本、贷款目标收益、资本回报等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自主确定贷款利率。且在3至5年时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服务量占其总客户数50%以上。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其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地增长,己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然而,许多中小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资金缺乏、融资困难等问题,阻碍了这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创造性的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已成为国内政府、科技、金融和企业界的共识。在当前环境下,创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将显得尤为重要,而美国硅谷银行一直被认为是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新金融服务的榜样。

二、硅谷银行模式

(一)硅谷银行的发展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硅谷地区的硅谷银行是一家完全“硅谷风格”的银行。当初,美国硅谷银行的决策者正是由于看到了创业投资的局限,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终于创立了以支持企业创业、创新为主体的新型金融品———创业金融,并据此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运作的创业银行。过去26年中,硅谷银行的业务就是集中精力为高新科技产业和创业公司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硅谷银行将客户明确定位在受风险投资支持且没有上市的美国高科技公司。客户可以通过硅谷银行的知识经验和网络,在较短时间内融资,初创企业不但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贷款支持,还可以通过银行找到天使投资者或者风险资本家,当企业要拓展海外市场网络甚至上市、并购,都可以通过硅谷银行获得资金和咨询服务。

(二)硅谷银行创业投资理念

1. 选择合适的投资领域和阶段

硅谷银行的投资领域侧重于信息与电子技术行业、软件与网络服务行业、生命科学行业,主要向这些领域中高速发展的中小型企业提供投资。既考虑了回报率,也充分考虑了投资组合。

1993年以来,硅谷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是17.5%,而同时期的美国银行业的平均回报率是12.5%左右。这使得它在16年后,一跃成为全美新兴科技公司市场中最有地位的商业银行之一。

2. 制定出明确的投资原则

硅谷银行选择企业遵循的原则:一是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及合理的企业定位;二是有价值、有发展前途的产品或服务,产品、服务的理念符合经济发展趋势;三是有效的管理结构,能发挥作用,为公司服务;四是管理层有良好的背景或经验;五是有合理的发展计划及财务预算;六是有齐全的财务报表及会计系统。

3. 在创业投资公司之后投资

为了降低风险,硅谷银行规定被投资对象必须是有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的公司,并寻找更多的创业投资公司来合作。这一要求无疑促使相关联的创业投资基金与银行密切联系,使银行可以进一步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降低风险。另外,在确定一家初创公司是否值得提供信贷服务时,硅谷银行会通过各种途径做周详的尽职调查。

(三)硅谷银行模式的创新

1. 硅谷银行突破了债权式投资和股权式投资的限制

对于债权投资,硅谷银行主要表现在从客户的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尽管创业投资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债券及股票的销售,但硅谷银行会从客户的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创业投资的资本,以减少募集资金的数量以及募集所需要的花费。而后银行将资金以借贷的形式投入创业企业。采用股权投资时,硅谷银行与创业企业签订协议,收取股权或认股权以便在退出中获利。值得一提的是,硅谷银行在投资中往往混合使用两种方法:将资金借入创业企业,收取高于市场一般借贷的利息,同时与创业企业达成协议,获得其部分股权或认股权。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提高收益,同时降低风险。

2. 硅谷银行模糊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界限

“直接”投资是指硅谷银行将资金直接投入创业企业,途中不经过创业投资企业;在产生回报时,由创业企业直接交给银行。“间接”投资是指硅谷银行将资金投入创业投资公司,由创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同时由创业投资公司回报给银行,其中创业企业不会与银行有投资方面的接触。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一直是硅谷银行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硅谷银行同时为创业投资机构所投资的企业和创业投资机构提供直接的银行服务,通常它会将网点设在创业投资机构附近。

三、当前国内银行的探索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快速成长的国内股权投资市场成为金融机构新的盈利增长点,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探索这方面的业务。目前,金融机构开展的相关业务主要有两种类型:直接创业投资基金模式和融智型综合金融专业化服务。

(一)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创立直接创业投资基金模式

硅谷银行成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不断创新,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对于具体的金融机构而言,在现行金融制度不变的环境下,金融创新也就是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创新。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扩大客户群的重要途径,也是金融机构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金融机构创新,既要在管理上创新,更要在金融制度、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创新,通过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吸引客户,进而为自己创造价值。通过不断创新来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获得良好的发展。

硅谷银行的创业金融主要创新之处在于设立直接创业投资公司作为创业投资人。因此,直接创业投资基金模式是指银行拿出资金设立直接创业投资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同时由创业投资公司将收益回报给其母公司———银行。

最早有硅谷银行模式特征的是国家开发银行。事实上,国开行在直接投资业务方面,一直走在银行机构的前面。它的直投业务发展迅速,对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扶持了一大批中小科技型企业。2007年,国开行支持设立了吉林、大连、宁波三支创投基金,还投资设立了国开行在境外的第一支创投基金———中国-以色列华亿创业投资基金。截至2007年末,国开行共支持设立6支创投基金,基金总规模折合人民币约33亿元。

(二)利用PE加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融智型综合金融专业化服务

硅谷银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只做贷款不参股企业的商业银行,而是融产业与资本市场运作于一体的新型商业银行。拥有其服务对象———未上市高新科技公司的股权是硅谷银行的一大特色。而通过促使其服务对象上市获取高额投资收益来弥补投资中小企业而承担高风险则是硅谷银行的主要手段。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参股企业。在银行不参股企业的前提下,通过与PE合作,利用PE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管能力,减少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与长期的密切合作,以便形成银企关系的良性循环,共享企业快速成长所带来的经济成果,对于银行业务的扩大和收益率的提高,对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银行企业双赢的新局面,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硅谷银行的创新除了设立直接投资基金作基金投资人(LP)之外,最主要的是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其他金融配套服务。因此,融智型综合金融专业化模式是指银行主要以“财务顾问+托管”的综合服务模式,为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机构和成长型企业的投融资提供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在具体操作中,银行是以“财务顾问”的身份介入,不直接承担资产风险。所谓“财务顾问”,就是帮助PE与企业牵线搭桥,最终企业与PE是否能达成共识、建立合作,由双方独立决定,而银行只是为双方建立一个沟通、协商的平台。在后续的服务中,对于有潜力的优质企业客户,银行会提供一定的信贷支持。此外,银行会对PE投入企业的资金进行托管,帮助PE对被投资企业上市前后进行资金监管,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银行通过联合PE间接扶持了中小企业,同时还通过PE的专业化运作,降低了银行信贷资金风险。

2008年,就有不少商业银行与PE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其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浦发以“财务顾问+托管”的模式为PE机构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据了解,浦发银行PE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依托在PE投融资领域已搭建的平台和资源,在PE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中担任财务顾问角色,提供融智型专业化服务。该服务方案主要包括:PE融资支持方案、投资支持方案、投资后管理支持方案、退出支持方案、托管支持方案。

综上所述,通过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成功模式,从而提升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创新能力,完善金融服务和加强金融产品的研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张铮,高建.硅谷银行创业投资的运作机制[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4)

7.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篇七

当前, 全球性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不断蔓延。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经济遭遇“寒冬”, 很多企业尤其是制造类和贸易类中小企业, 由于抗风险能力差, 资金链断裂, 纷纷倒闭。为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 要求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比如, 及时提供流动性支持, 取消信贷规模控制, 优化信贷结构、拓展债券融资等。

然而, 在经济形势呈下行态势的阶段, 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变化加快, 为获取更多融资支持, 往往助推企业隐瞒真实情况, 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将导致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进一步提高。如何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使企业和银行形成双赢局面, 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课题。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与根源

(一)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

1.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导致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加大。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是银行业经营的根基。但是,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轨时期, 对社会信用认识不足、信用意识相对淡薄、信用观念相对落后, 用以规范信用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的征信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 缺乏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制, 银行追讨企业债务的成本过高, “灵活”的中小企业很容易逃脱因其失信行为而应接受的惩罚。

2. 中小企业道德方面的风险。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经营理念, 中小企业主大多将企业作为短期赚取利润的外衣。居于这种“短视”, 中小企业过多注重近期利益, 发展带有盲目性。在短期利益驱动下, 不少中小企业诚信意识缺失, 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以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的现象。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复杂, 经营出现困难的时期, 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将会更加明显。

3. 中小企业经营方面的风险。

一方面, 由于不具备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财务制度不健全, 很多中小企业停留在家庭式管理状态, 没有形成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软硬件条件。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技术和人才, 产品竞争力不强, 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成为中小企业的经营困惑。据调查, 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至5年。2008年末, 经济下行背景下, 广东和江浙一带大量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充分反映了中小企业经营的脆弱性。

(二)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1. 信息不对称增加银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难度和成本。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市场上的一方掌握的信息比另一方多, 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在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 银行和企业之间, 尤其是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性, 企业对自身的状况有确切的了解, 但为了获取更多的贷款, 容易隐瞒企业的真实情况, 造成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甚至企业出现道德不良, 向银行提供虚假的信息, 谋取自身利益, 从而给银行造成损失。

由于信息不对称, 会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不利后果。首先, 市场经济能够使社会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其前提是市场信息足够透明, 而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主体做出错误决策, 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信贷之前。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 往往隐瞒自身的某些信息, 使银行难以把握其资信状况。针对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性, 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抵偿高风险, 这样的结果是:那些从事低风险投资、预期收益率低、贷款违约率也低的借款人就会被迫退出信贷市场, 留下的是高风险的借款人。其次, 当银行将贷款发放后, 由于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很容易凭借自身信息优势, 从事那些银行并不期望的活动, 如通过假破产、逃债或挪用贷款进行风险投资, 这些活动将导致银行出现不良信贷资产。中小企业普遍历史短, 规模小, 财务制度不规范, 信息透明度低, 这造成银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成本很高, 进而加剧部分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

2. 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资产, 经营的稳定性弱, 信贷风险本身较高。

每笔贷款都包含一定程度的违约风险。贷款的风险水平越高, 银行要求贷款的保护程度越高。贷款的保护可以来自内部, 也可以来自外部, 或者二者的结合。贷款的内部保护主要是监控企业的财务报告和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贷款的外部保护包括抵押品、担保和贷款契约条款。抵押担保给银行提供贷款保护, 得以一定程度上抵御违约。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小、资质条件一般, 很多并不符合信贷条件, 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相对有限, 即使有抵押财产, 有很大一部分是位于集体土地上的房产, 面临着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征地问题, 影响到抵押物的处置变现, 抵押担保难于有效落实, 加之我国抵押拍卖市场不发达, 使得抵押担保方式适用性降低。

3. 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和信用评级系统尚未建立, 还没有形成保障银行债权的有效法律和社会机制。

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会提高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 对银行的信贷资产形成软性保护。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就是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失信惩罚机制以提高失信成本为基本出发点, 将信用交易中授信人对失信法人或自然人二者之间的矛盾激化成失信者对全社会的矛盾。然而, 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失信惩罚制度, 加之司法部门打击失信行为力度不够, 导致企业失信成本过低。我国现在正处于建立社会征信体系的初期, 各部门的信用信息尚未共享, 失信行为不易被曝光, 难于对失信者构成巨大威胁, 客观上也纵容了企业的不守信用行为。

三、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探析

1.准确定位目标客户, 细化信贷准入条件, 优化信贷投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业的全面改革开放, 中小企业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加, 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银行在选择目标客户时如果盲目竞争, 将会导致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因此, 有必要确定符合本行特色的目标客户, 确定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条件。从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角度出发, 商业银行在确定目标客户时, 应重点把握以下三点。一是积极营销那些与大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有大型企业的支持帮助, 稳定性较强, 并且可以通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监控, 其违约机会成本较高。二是重点发展具有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之间形成信用网, 可有效增加其失信成本, 并且银行搜集企业信息的成本较低。三是考虑到企业发展阶段, 商业银行应当重点支持处于成熟期的企业, 而对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中小企业客户, 要严把准入关。

2.进行制度创新, 探索有效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信贷管理体制。一是设立专门中小企业信贷部。按照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设立独立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 明确职责,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 实行不同的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 激励信贷人员主动开拓市场、服务客户的积极性。二是决策权适当下移。授信前的调查阶段, 银行能够掌握的中小企业的信息主要是一些定性信息, 定量信息相对有限。这种以软信息为主的中小企业信贷, 要求掌握信息的人员具有相应的决策权, 因此, 银行在决策机制的设定上应以扁平化为主, 将中小企业授信的决策权适当下移。三是在中小企业信贷部内, 设立专门负责研究中小企业的研究中心, 实行行业客户经理制度。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中小企业目标市场的定位, 信贷政策的制定, 信贷投向的调整等研究工作。银行实行行业经理制度, 客户经理通过对某一些行业或领域进行长 (下转第200页) (上接第198页) 期跟踪、研究, 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行业信息, 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更高, 有助于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3.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监控手段, 提高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依据企业存续时间、经营者素质、经营状况、资信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指标, 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分体系, 突出对中小企业业主和主要股东个人以及中小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的评价, 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筛选, 切实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 掌握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 从而对症下药, 不断健全内控机制。二是建立中小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预警指标, 以更好把握企业的发展动态。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退出机制。商业银行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 通过动态监控, 定期对存量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评判、分类排队, 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并通过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分行业的退出计划, 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小企业客户信贷结构。

4.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基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高风险性, 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是银行顺利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保障性条件。通过风险补偿基金, 一定程度上对客户经理起到保护作用, 提高客户经理开展业务的积极性, 在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同时, 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和不断壮大。风险补偿基金制度的内容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不良贷款补偿基金, 专门用于抵补发生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二是专项奖励基金, 专门作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员和管理人员的奖励基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的关键点是银行要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独立考核, 准确把握好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利润计算, 根据实际情况, 计提一定利润比例作为风险补偿基金的资金来源。

四、结论

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 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的搜集、分析, 从制度、风险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

摘要: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 决定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不可避免的具高风险、高人力成本的特点。那么, 商业银行如何有效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的一项特色的竞争性业务?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根源, 并对如何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段斌, 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8 (8)

[2].路箐.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3].罗春花, 陶春海, 程浩.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的防范.[J]商场现代化, 2006 (4)

[4].贾生华, 史煜筠.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3)

[5].银监会.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 (银监发[2007]53号) .

8.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篇八

一、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

1979年, 美国总统卡特提议设立了FEMA, 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该机构的职责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和各种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生命财产损失, 领导和协调全美的危机管理系统, 开展危机的预防、缓解、应对以及恢复等工作[1]。FEMA的成立也标志着校园危机管理开始进入到一个有组织和专门应对的阶段。综观美国的校园危机管理体系, 其最主要的特征和经验就是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危机管理法规、较为健全的危机管理组织和创新的危机管理模式, 三者共同促进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协调充分、运行有序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建成。

1. 完备的危机管理法规

从内容上来分析, 美国校园危机管理法规的涉及面相当广, 几乎不留法律“死角”。如涉及危机处理的法规既有《全国紧急状态法》、《灾难救济和突发事件救助法》、《国家应急反应框架》等一系列应急法律和计划, 也有各州通过的要求学区制订校园危机管理预案的法律或法规, 统计显示, 美国至少有39个州已经通过了类似的法案[2]。以纽约州2004年通过的《反暴力促校园安全法》为例, 法案就要求学区和学校制订各类危机应对预案以及危机处理的规则, 同时树立教师和校长的权威, 开展校园暴力预防的培训, 统一危机事件的报告制度等。夏威夷、伊利诺斯、衣阿华、马里兰、蒙大拿、北达科他等州虽然没有立法, 但各州都向学校提供了制订危机预案的材料。

从责任分担上来看, 美国的法律明确了政府、学区、学校、价值以及社区组织等在校园危机管理中的责任, 从而建立起“人人有责”的危机管理法治环境。《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就规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政府的责任, 《国家应急反应框架》还确认了联邦、州和地方的紧急事态管理部门在危机管理中的职责, 《校园安全法》则规定了学校向公众报告校园犯罪事实的义务。另外,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颁布实施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目标2000教育法》以及《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等法案, 还明确了法律执行部门、司法部门、卫生部门、社会服务机构、社区中其他机构和组织以及媒体、家长等在校园危机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

2. 健全的危机管理组织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完善, 在校园危机管理上, 美国形成了一套与其职能相适应的组织架构。这一组织架构首先表现为实行“联邦-州-县-学区/学校”的垂直管理, 它确认了政府在校园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公共安全管理就是行政公权在公共安全领域的适用过程[3]。从这个意义上说, 美国的四级组织适应了危机管理的本质特征和需要。虽然在校园危机管理上, 美国也强调“地方为主”的原则, 即所有的危机事件首先必须在尽可能低的组织和行政区划层次上进行应对, 但如果学校或地方政府不能对发生在本区域内的校园危机实施有效应对, 或者校园危机是跨区域发生的, 那么就按照“逐级介入”的原则, 由学校或地方政府请求上一级部门介入, 直至联邦政府。这一弹性的制度设计为行政力量的有效介入奠定了基础。

其次, 美国在校园危机管理上又吸引了众多非政府组织, 通过组织融合, 形成一个框架管理结构, 并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08年《国家应急反应框架》的出台, 表明美国着力要形成一个集合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区组织等的管理框架, 从而构建起政府、社区、警察、医疗等各种组织机构的“多元共治”的危机管理体系。像美国红十字会在危机管理中就必须承担“人群护理、住宿和人文关爱服务”等职责[4]。联邦教育部也将包括红十字会和全国抗灾积极分子志愿者组织等在内的组织列入危机管理的资源库, 并向各个学校推荐。

3. 创新的危机管理模式

美国的校园危机管理模式是以“四阶段”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缓解与预防、准备、应对以及恢复等4个环节。与其他模式相比, “四阶段”管理将危机的缓解与预防放在首位, 反映了美国校园危机管理内涵的重大转变, 即从注重事中和事后管理转向事前管理;从注重危机应对转向了危机预防。因为只有将“缓解与预防”纳入其中, 传统的突发事件应对才会升华成为全面的危机管理, 从而消除隐患, 避免危机发生或将危机造成的灾害性后果降至最低。

联邦教育部在2003年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和社区指南》才正式引入了“四阶段”管理模式, 但据美国学校卫生政策和计划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 当前已有41.4%的学校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紧急状况, 制订了预防、准备、应对以及恢复等措施;41.2%的学校则是以学区的危机应对预案为蓝本进行修订的, 14.5%的学校直接参照学区的危机应对预案, 只有2.9%的学校还没有预案[5]。由此可见, “四阶段”危机管理在美国的实践还是非常乐观的。

二、校园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美国在校园危机管理上已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这不是说, 美国没有校园安全问题了。事实上, 近年来美国的学校安全问题不是轻了, 而是重了。这当然与美国的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 同时也不应避讳危机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危机管理与学生权利保护问题

随着危机管理的深入实施, 学生基本权利受侵犯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如《校园禁枪法》以及“零容忍”政策以开除和停学等方式惩罚有暴力倾向的学生, 是否损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为保障校园安全, 搜查学生的身体, 包括书包、上锁的衣柜等, 是否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等。这些问题是在实施了校园危机管理之后才产生的, 由于它们涉及西方社会有关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因此格外受人关注, 以至于一些学者把学生权利问题和校园暴力并列为美国公立学校的两大问题[6]。

在处置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时, 危机管理和学生隐私权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 公布凶手赵承熙的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枪击案调查委员会开展工作, 对凶手的犯罪心理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评估学校心理健康干预的得失, 提出缓解与预防校园枪击的措施和预案。但由于赵承熙选择开枪自杀, 而按照美国隐私法的规定, 他个人的心理健康档案在死后受保护。所以, 在承担危机管理职责和确认学生的基本权利之间保持平衡相当不容易, 美国的学校要么被指责管理太少, 要么被指责管理太多。

2. 危机管理与应对效率问题

由于校园危机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紧迫性等特点, 因此, 危机一旦发生就必须迅速地从常态管理转向应急管理, 这其中最讲究的就是时间和效率。美国设立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这样的专门性处置机构, 协调和统一各种救援行动, 就是为了保持危机应对的效率和效益。然而即便如此, 在校园危机管理上, 美国仍存在着应对效率低下的问题。弗大校园枪击案发生当天, 校方本可以在西安布勒约翰逊宿舍枪击发生后第一时间向全校师生预警, 然而, 囿于该校的危机决策机制, 学校错过了最佳的危机救援时机, 导致伤亡在两个小时后继续扩大。

就校园危机管理而言, 各校区或学校制订危机应对预案, 其目的是在危机发生时, 相关部门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援工作。但繁琐的计划也容易使管理者被其中的小细节迷惑, 抓不住危机处理的重点, 容易导致危机处理的僵化。据对加利福尼亚州的学区和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 从1993年起, 该州就要求教育机构建立“紧急事态标准管理系统”。但目前只有65%的学区以及56%的学校建立了这一管理系统;这其中, 又只有41%的学区和21%的学校声称, 按照管理系统的要求开展了紧急事态管理及相关演习[7]。由此可见, 制订危机管理的计划是一回事, 学区或学校怎样执行、效率如何又是另一回事。

3. 危机管理与地区差异问题

美国各学区和学校的危机管理计划基本上都是在FEMA和联邦教育部的指导下制订的, 因此, 危机管理的模式、程序和方法等大同小异。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各学区和学校在危机管理的实践上存在着地区性差异。像加利福尼亚、弗吉尼亚等一些州会结合自身的特点, 制订出符合本州实际情况的计划;有些州在危机管理上则大多是泛泛而谈, 主要目的是为了迎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对于危机管理的实战指导意义并不大。这样的对立和差异不仅在美国各州、各学区之间的学校存在, 也在城乡学校之间存在。总的来说, 美国的一些农村学校在校园危机管理上要相对落后于城市学校。

导致危机管理出现地区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投入差异。众所周知, 美国学校的教育经费一般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承担, 其中, 绝大部分由州和地方政府分担。因此, 各州的经济实力也会影响学校在危机管理上的投入。纽约是美国生均公用经费相对较高的城市之一, 2004~2005学年, 该市生均经费为11969美元, 其中, 用于校园安全的经费为每生179美元, 占1.3%。但具体到各学区, 生均安全经费也差别较大, 最多的1号学区为193美元, 而最少的26号学区则为142美元, 两者相差了51美元[8]。没有各级财政的支持, 学校很难在校园危机管理上有所作为。

三、对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的启示

与美国二十多年的校园危机管理发展历史相比, 我国则起步晚、整体上相对落后。从国内校园危机管理的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第一, 危机管理的法规不够健全。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出台《校园安全法》, 校园危机管理的国家法律还处于空白状态。第二, 危机管理的体系不尽完善。我国的校园危机管理组织有一大特点, 那就是多为一些临时性的松散组织, 危机发生时紧急成立, 危机结束后则就地解散。这样一种组织体系, 既没有管理上的延续性, 也无法开展各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第三, 危机管理的培训缺乏实效, 无论是在理念更新方面, 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是如此。借鉴美国的经验,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校园危机管理体系。

1. 建立依法管理、责任明确的危机管理体制

校园危机管理是否有成效, 关键是要通过立法来厘清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在危机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 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民事关系, 注意避免侵犯学生的基本权利;同时, 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危机管理预案的制订, 并为危机管理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特别要重视区域、城乡之间危机管理资源的均衡配置。事实上, 为校园危机管理立法的呼声早在2001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上就已出现。以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大鹏为首的700多名代表就提出了21件内容大致相同的议案, 要求尽快制订《校园安全法》, 以切实保护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 使校园安全管理有执法依据和执法队伍[9]。

2.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如学校周边的公安、消防、医疗、卫生、交管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商店、社区服务中心、居民等, 通过定期会议、联席会议、特服号码联动、志愿参与等形式, 建立起学校、行政、社会一体化的危机管理组织架构。在危机管理策略的选择上, 应坚持预防为主、兼顾应对, 即建立起一套反应迅速、调控灵活的危机预防体系, 变危机管理为管理危机;在危机应对上, 要十分注重快速决策, 避免因程序拖沓等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加重。

3. 构建应对有序、方法创新的危机管理模式

实践证明, 美国在校园危机管理所采取的“四阶段”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它完全可以“拿来”应用。当然, 我国的学校有自己的国情、省情和区情, 因此, 一定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危机管理, 通过创新危机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提高危机管理的实效。中国人民大学利用高校信息技术设施齐全, 学生及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技能较高等特点, 建起了一个舆情电话调查系统, 一旦有国内或国际重大事件发生, 学校辅导员或者相关舆情收集人员会通过电话来调查学生的反应, 以便采取下一步行动[10]。这种信息收集机制的特点就是简单、方便、快捷、准确, 它丰富了校园危机管理的手段, 对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FEMA.Our Mission:about FEMA[EB/OL].[2008-10-1].]http://www.fema.gov/about/index.shtm.

[2]Neil O.Annandale.States’School Crisis Planning Materials:an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Considerations and Sensitivity to Student Diversity[EB/OL].[2005-12-30].http://patriot.lib.byu.edu/ETD/image/etd1134.pdf.

[3]William L, Waugh Jr.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R].Emmitsburg:Emergency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0.5.

[4]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National Response Plan[R].Washington, D.C., 2004.12.

[5]SHPPS.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2006[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7 (8) :74-77.

[6]宋雁慧.美国公立学校暴力及其对策研究.比较教育研究, 2005 (2) :73.

[7]Megumi Kano.Public Schools Under-prepared for Disasters[EB/OL].[2008-6-3].http://www.start.umd.edu/publications/.

[8]NYC DOE.School Based Expenditure Reports School Year2004-2005[EB/OL].[2008-10-17].http://www.nycenet.edu/offices/d_chanc_oper/budget/exp01/y2004_2005/function.asp.

[9]王冰.21件议案关注同一个问题, 代表呼唤校园安全立法.人民日报, 2002-02-27 (2) .

9.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篇九

信贷风险, 是指信贷资金安全系数具有不确定性, 即借款方不能按期偿还和清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本息, 致使银行的贷款无法及时收回而形成呆账损失。信贷资产在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占很大比重, 如果中小企业出现较大的信贷风险, 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本息, 那么除了影响银行业务正常进行之外, 更严重的后果是一旦现金不足, 不能应付提款而激发挤兑, 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威胁银行的正常经营, 甚至使银行面临破产, 并影响社会稳定, 也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

1.市场风险

一般而言, 中小企业规模小, 生产工艺落后, 产品知名度低、依附性强, 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主导市场的能力较弱。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这些因素无疑会导致信贷的市场风险。

2.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大多信用水平不高, 在贷款时只能通过实物抵押或保证人来进行。目前, 一方面社会信用担保机制缺乏, 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 而凭企业之间互保、连环保, 银行又不能真正规避风险;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普遍家底较薄, 自有资产少, 可抵押资产少, 固定资产简单低值, 不符合抵押标准, 容易造成担保空缺。

3.经营风险

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治理不完善, 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占主导地位;实际控制权集中, 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核算不规范;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不强, 积累财富和创新能力不足, 经常发生经营风险。企业发生风险必然转化为银行的信贷风险。据有关调查显示, 有70%的中小企业会在创业后的五年内被淘汰, 而运行期超过十年的不足10%。

4.道德风险

由于目前社会征信系统还不完善,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中小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 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充分、不真实, 银行很难全面了解、识别和判断企业的真实状况。银行放贷后, 对企业行为的察知能力十分有限。信息的不实不准使银行难于防范企业贷款前的逆向选择和贷款后的败德行为, 极易引发信贷风险。

在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同时, 有效管理乃至规避上述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情况看,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仍较弱, 对中小企业客户的管理缺位问题亟待解决。银行要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必须从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运营的高风险有清晰的认识, 并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切实做到风险可控。只有这样, 才能在中小企业的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 找到最佳平衡点。

银行如何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1.以实地调查结论为主要依据, 识别贷款前的风险

银行识别信贷风险的目的, 是为了评估中小企业是否具备偿还贷款的能力。只有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 才能充分评估依据的准确性和结论的真实性。具体而言, 银行贷款前风险识别方法可概括为“四查三看一走访加确认”。“四查”是:查看互联网, 确认企业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 是否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查看银行账户, 确认企业的现金流量;查看企业的电费缴纳情况, 确认其生产经营状况是否正常;查看央行的征信系统, 确认企业的信用状况。“三看”是:看企业的财务报表, 确认其入账是否合理;看企业的生产设备, 确认其是否正常生产;看企业的生产现场, 确认其内部管理是否规范。“一走访加确认”是:走访电力、税务、工商等部门, 确认企业主的资质和能力。另外, 根据所搜集的信息情况, 调查者还要对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作出客观评价, 这样才能采取规避风险措施, 防止潜在风险转变为现实风险。

2.以现场监控为主, 改变贷款风险监控方式

(1) 在贷款前调查阶段, 改变目前由企业客户经理调查、信贷风险管理经理审查的“双岗”不同在现场、不同步的方式, 采取“双岗”现场制约措施, 由信贷风险管理者和客户经理同时对申请贷款的企业采取“四查三看一走访加确认”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从各个方面对贷款企业的还款能力作出客观评价, 确定企业的贷款额度, 或不予贷款的理由。

(2) 在贷款后检查阶段, 改变现有的由信贷风险经理抽查、客户经理自查的方式, 采取客户经理和信贷风险管理者同时对贷款企业进行贷后检查的措施, 并持续监视贷款企业的风险预警信号, 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3.多种保证方式并用, 扩大贷款风险缓释的范围

(1)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大的关键点在于担保。有关数据显示, 商业银行在可接受的信贷担保物中有70%左右是房地产等不动产, 而广大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不动产等抵押物, 企业70%的资产是应收账款和存货, 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贷款难。所以, 应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保证措施范围, 以有效管理企业的信贷风险。为此, 可按照中小企业的“生意圈”、“产业链”、“资金线”, 为企业设计合适的贷款担保方式。

(2) 成立行业协会和地方商会等合作平台, 建立优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当然, 最重要的还是促进中小企业优化其产业结构, 加强信用管理, 增强抗风险能力, 加快技术创新, 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企业合理融资的要求。

上一篇:经验交流11-12年下一篇:第二学期三年级健康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