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职教育发展(11篇)
1.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篇一
以终身教育理念推进高职办学改革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具有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大功能,是各行各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最佳选择,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同时,高职教育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体,对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在强化职后教育、推进中高职衔接、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责。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
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由于办学的客观条件所限和主观认识偏差,近年来,高职院校主要还是着重于在校学生的培养,即技能人才的职前培养。许多高职院校对社会各类人员的职后培养培训还不是很重视,没有把职后的培养培训当作学校应该承担的职责。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将越来越有赖于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强大支撑。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做好外部对接和内部衔接,发挥高职教育的整体功能,拓展社会教育的渠道,增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力,主动承担起社会各类人员的职后培养培训工作,实现技能人才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这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学生岗位技能得到扎实训练,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并且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与高就业率形成较大反差的现实情况,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专业对口率、专业相关度、就业起薪、转岗率等指标都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过于急功近利、追求高就业率以及片面强调技能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了“职业”属性,但忽视了“高等”属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就业导向与职业生涯发展导向相结合,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强调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与迁移能力,满足个体发展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要完善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人”的教育的价值内涵,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品格的培养,努力形成技能和素养一体化培养的格局。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逐步摆脱“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局限,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并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积累了经验。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等原因,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有必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深入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本国、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情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如在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专业体系,使高
职专业更加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多元合作平台,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来构建与时俱进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或特色专业,提高专业办学层次和质量;确立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导向,让学生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
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并结合实际,创新性地提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显然还难以满足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习需求,也不能完全适用于企业员工或社会人员的学习。高职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职后发展特点和需求结合到人才培养过程,加强专业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改革传统的学业评价方法,创新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第三方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使考核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社会上不同人群、不同阶段的学习状况,实施学历提升、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不同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促进学员按照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社会需要,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近年来,高职院校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一些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但是,总体而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与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从适应终身教育发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出发,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根据不同类型教学团队的特征和建设要求,加强团队管理,改进团队建设支持系统,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教师定期下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引导教师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并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有效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水平。
2.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篇二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存在的问题
1. 高职公共英语课课堂存在的问题。
大学新生, 尤其是大专新生在升入大学后, 会面对一个全新的, 不同于以往的高中英语学习环境。在高中学习时, 教师往往起到主导作用, 讲得多, 讲得细, 使得学生过于依赖老师, 缺乏主动的学习动力, 更别提什么兴趣了。而到了大学后, 由于讲授重点、知识点和高中不一样, 新生所存在语法知识的漏洞得不到弥补。加之英语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听起来毫无生气, 不愿上英语课, 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它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 甚至放弃英语的学习。
2. 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越来越差, 高考英语150分总分能考到50分的学生一个班连31都不到, 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由于词汇量少, 语法知识匮乏, 所以识记单词困难、理解语法晦涩、阅读课文迷茫和练习写作无从下手, 最终导致说不出, 听不懂, 读不明, 写不来。加之压力减小, 长此以往就不再想学习英语, 导致英语成绩越来越差。
3.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师资水平问题是另外一个存在的问题。当前, 公共英语课教师的授课任务相当繁重, 普遍超负荷工作, 加之大多数从师范院校毕业, 虽具有较高的英语理论知识, 但技能性较弱, 不具有“双师”资格, 对化工、机械、电子、经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不甚了解, 又缺少专业技能的实践经验,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内容对接。另外, 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少, 对口的培训班也不多。
二、现代高职公共英语课发展趋势
1.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实用化。
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个体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 还要为个体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因此, 提升学生文字理解、表达能力与信息获取、处理能力的课程, 如英语和计算机等, 也越来越离不开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但对英语的需要仅仅是能听得懂对方的意图, 说得出自己的想法, 阅读一些路标、简介、说明书、科普之类的就行了, 这就让英语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成为了一种趋势。
2.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模式任务化。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办学方针, 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 已有人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体系, 即英语基础知识整理和巩固模块、求职就业模块和专业用途英语模块。专业课教学的开始、展开与结束均以项目为中心, 以项目为中心整合所有教学要素, 公共英语课就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因此, 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也被“任务化”了, 也成为了高职公共英语课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3. 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学习主体化。
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越来越普遍。此外, Internet网带宽不断增加, 教育电视台的数字化逐步改造, 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和计算机的配备都有了较大提升, 为学生在计算机和校园网上学习英语课程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新技术在教学领域地不断应用, 实施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教学已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4.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职业化。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目前的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职业人”的需求的培养, 因此,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从行业引进了一些骨干技术人员进行教学, 如在外贸公司工作的英语翻译人员, 在外企上班的物流岗位的人员等“双师型”教师。因此,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职业化转型与能力提升是目前高职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结合我校英语课教学, 谈谈公共英语课改革
针对我校目前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 顺应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发展趋势, 依据“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我们认为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
突出实用性、生活性是普通文化课程改革思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有联系的, 要突出实用性, 就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与生活结合了, 就必然会突出实用性。大学英语专家刘润清教授10年前就说过: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 ESP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因此, 在我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加强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 使其了解所教班级的专业发展对英语课的要求, 学生应具备的英语知识以及掌握程度。
同时, 我们将树立“大课程, 大平台”意识, 实施模块化英语课程建设, 这将是未来高等职业技术英语课程建设的主流。在我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第一学期仍然进行基础英语教学, 同时增加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和专业相关的科普文章的阅读;第二学期进行简单的专业基础英语学习, 如, 岗位英语、操作说明等;第三学期开设英语选修课。如, 大学英语3级考试、英美文化、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更适合学生的需要和实际使用的科目。
不管是ESP教学改革还是模块化教学改革, 都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不单是知识的积累, 更是会成为今后从事专业领域工作服务的工具,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真正实现英语学与用的无缝接轨。
2.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模式要“任务型”。
高职英语学习强调“能力本位”为主, 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很好地选择。因为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培养来说非常重要。同时,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以交际任务为核心的语言教学途径, 强调“做中学”。这种教学途径体现了语言教学目标由语言结构向语言功能的转变, 强调由“教”向“学”以及由“学什么”到“怎样学”的转移。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 既要求传授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 又要求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公共英语作为专业课教学的一个要素,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能为专业课教学打好基础。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 把学习者看成是目标情景中的语言使用者, 而不是课堂上单纯的语言学习者, 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围绕某一话题即任务展开, 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环境, 引导学生动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 并结合亲身经历, 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 通过“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和“学中做” (Doing by learning) 的学习方式, 完成任务并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
3. 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要主体化。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它能使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展。比如在美国的学校, 英语阅读 (相当于我们的语文) 课程的内容就比我们灵活得多, 他们没有固定的教材, 而是由教师自己挑选一些时代感很强, 学生很感兴趣的小说让他们大量阅读。这样既能大大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 我们的英语教学内容要选择一些学生很感兴趣的材料来进行, 如, 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的科普材料;或布置一个任务给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或拍成视频通过e-mail转发给老师,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 如, 英语广播建设、英语晚会、英语技能比赛等。
4. 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要职业化。
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教师要想实现行业化的发展, 需要教师、学校和高职高专职称评审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 我院英语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第二专业, 多与所任班级的专业课教师沟通, 了解基本的专业知识, 掌握基本的专业术语和英文缩写, 阅读英文说明书和科普文章, 积极承担行业英语的教学。同时, 多与外校英语教师交流, 听示范课、观摩课, 参加国培省培, 甚至出国培训。
四、结束语
因此根据当前高职发展趋势, 推进高职公共英语课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教师只有行动起来, 顺应潮流。同时高职公共英语课改革对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都有很大好处, 所以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推行它, 把它的影响辐射作用发挥到最大。
摘要:由于中国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高职院校近十年来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革, 但教学与应用仍然脱节, 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针对我院公共英语课存在的问题和当前高职的发展趋势, 我院公共英语课将做出如下改革: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要实用性, 教学模式要“任务型”, 学生要主体化, 教师要职业化。
关键词:发展趋势,推进改革,实用性,职业化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出版社, 2002.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与对策[M].上海外语育出版社, 2004.
[3]刘润清.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版社, 1999.
[4]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 2003, (4) .
3.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业教育
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会议报告中首次提出“创业教育”这个概念,此后,创业教育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就业压力增大,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的呼声高涨。江泽民同志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1]朱镕基同志2002年7月在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职业教育要切实办出特色,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2]但事实上,虽然经过学校的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熏陶,高职院校毕业生通过自己创业而就业的人数很少,且创业者的成功率很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深思,文章拟就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略作探讨。
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并为学校成员普遍接受和信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校风和学风、行为准则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化系统。它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精神风貌,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高职校园文化是在高职学校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上与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其本质特征是“育人”,是影响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其范围已超出学校的常规教育,影响广度和力度很大,校园文化可分为深层的精神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对高职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形成较为完整的创业基本素质,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较高的创业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着重培养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初步形成开创性个性。
校园文化“将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外显化、物质化、行为化,落实在具体的微观的教育教学的运作过程中,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3]教育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其培养的对象体现出来的,校园文化对创业教育的作用主要凸显为对学生各项创业素质的培养。
1.校园文化的导向性有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的重要条件,通过价值取向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规章制度导向,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的自我意识、培养创业的兴趣,产生创业的需要和动机。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社会意识,使青年学生在形成社会义务感、社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的基础上,树立起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远大理想和宏伟志向。这一内容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2.校园文化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校园里,校园文化的种类越来越多,校园文化呈现广泛性,从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来看,学校各部门、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各班级都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不同的组织者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广泛性。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乃至思维方式的学生提供了彼此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他们互相影响,互相熏陶,实现思想的碰撞,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知识与科学素养的交融、渗透,达到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素质的提升,而一个人的创造力与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在知识和能力的贯通的同时,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校园文化的先进性有利于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
高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者“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方向,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确立一种新的价值目标体系、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文化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引导作用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4]高职学生在校园文化所标示的价值目标引导下,选择和设计自己的价值目标、生活样式,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另一方面,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特长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发现自己、丰富自己、证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为其健康人格的塑造创造条件,从而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进一步促进其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
4.校园文化活动的协作性有利于学生创业团队精神的培养
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已经被公认为是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创业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制定活动目标时,还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竞争精神和合作态度,都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需要把组织者和全体参与者的智慧挖掘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这个角度上讲,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团队创业精神、协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突出创业教育的主题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学校这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并为学校成员所普遍接受和信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校风和学风、行为准则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化系统。它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精神风貌,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加强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就必须将创业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创业教育的主题。
1.重塑校园精神文化,明确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校园精神是学校成员共同理想、共同追求、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工作学习态度、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等功能。”[5]校园精神能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维系、巩固和规范,并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行动口号。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着力培育校园精神,在当今形势下,在培育校园精神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精神的培养,如科学精神、求真精神、求实精神、民主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精神、竞争进取精神等。重塑学校精神文化,明确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要大力倡导躬身践行,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这些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保障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在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中,注重适应创业教育的要求,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
要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就必须要有相关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选聘一些具有创业和实践工作背景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可校企合作、聘请兼职教师来校指导。如学校定期选调一批有潜能的教师到新加坡培训,和国外一些技术院校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开阔了教师的眼界,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在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一些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更多强调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建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如学校在自编校本教材中,将创新和就业相关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时刻强调学生的创新性。
在管理体制上实现刚性与柔性的结合。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并通过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和选修制,为学生破除过窄的专业限制,发挥多方面的潜能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努力探索“管严”与“管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
3.突出校园行为文化,营造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氛围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扩充创业教育空间和教育效能,营造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如学校开展的“校园创业文化艺术节”和“科技创新文化节”系列活动,“我心中的创业之路”演讲赛、“创业创新、择业就业”辩论赛、“我与创业教育”征文赛、“创业设计”、“创业计划”大赛、计算机网页设计大赛、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集体精神和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观念,锻炼和提高了青年学生进行科技创业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4.再造校园物质文化,丰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必须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学校要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在校园的学习、生活环境等物质环境建设上,尽量体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旨和目的,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黑板报、宣传栏、墙报等宣传阵地上,并转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把创业教育的思想贯穿于高职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尽可能地形成有利于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文环境,丰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同时,在学校划定的“创业园”及在校内外建立的学生实践基地都为创业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扩大学生展示自我、发挥自我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1999年职高专教育文件汇编(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朱镕基.职业教育要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版,2002(21):4.
[3]胡丕洪.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探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11.
[4]马林,王爱文等.浅议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24.
4.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篇四
为了丰富职业教育的层次,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和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专本衔接”就是其中手段之一,实现学生从专科到本科的有效衔接。所谓“专本衔接”是指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专科层次在校生在修读专科期间,学生个人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阶段学习和考试的一种自学考试新形式。这一举措得到了高职高专在校生及社会的欢迎,为提高专科生学历层次创造了条件。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可完成本科学业,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成本。通过自学考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也可再次选择自己喜欢的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为提升个人学历层次创造了条件。通过专本衔接学习可与区内知名本科院校衔接,共享本科教学资源,学生在毕业时同时获得高职专科毕业证书和自考本科毕业证书。
一、高职高专“专本衔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参加“专本衔接”的高职高专在校生利用三个学年的时间,可以获得原本需要5年时间才能完成的本科教育,实现了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的有机融合。然而,现实中参加“专本衔接”的考生质量并不是很高,同时也暴露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践考核成绩缺乏真实度
“专本衔接”课程成绩评定一般分为试卷成绩部分和实践考核成绩两个部分,其中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60%左右,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而实践考核部分则是由每个主考院校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学生“专本衔接”课程自考的通过率,各主考院校或管理学生的系部在期末往往会给学生多加实践分,缺课的学生也算满勤,没交过作业也有平时成绩。在此种情形下,学生真正上课出勤率与作业完成情况的真实度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自学考试“专本衔接”的实践考核环节流于形式,收获甚微。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参加“专本衔接”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或者是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由于专业课程计划、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同,造成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背景存在差异,即使同一专业,由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如果采用大众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培养。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学生感觉上课内容枯燥无味,或者有些课程在专科时已经学过,学生无法提起兴趣,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课堂考勤管理不严,学生学习效果受影响
部分教师对学生管理松懈,上课考勤不严格。学生上课效果差,在课堂上玩手机,甚至有部分学生经常逃课。学生的不按时上课影响了学科知识的系统形成,以至于最终影响到统考的通过率。
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高职高专“专本衔接”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效果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中国各类学校的课堂司空见惯,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作为主体的教师讲授的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而现代教育技术可通过提供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在实际教学中达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是一种新的突破。高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资源,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立足点,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手段,合理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首先要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那些显而易见的或利用其它教学手段就能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课程内容,使用多媒体技术就显得画蛇添足了。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滥用不仅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而且还会影响教学效果。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将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以及技术构造、生产过程和管理流程等,通过易于理解的、直观的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将教学设计的思想贯通到多媒体教学中,并最终能落实到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依据“专本衔接”各门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探寻本专业的多媒体技术教学特点,开发和创新本专业多媒体教学方式。
(二)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师生交流,保障教学效果
在“专本衔接”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可是在实际中,学生往往害羞而不敢当面问老师问题;而老师却会认为学生没有问题,忽略了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而网络的虚拟化功能可使教师深入学生中间,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如微信、QQ群等与学生交流,在互动中教师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互动中也可以就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互动性交流可让学生避免在一些分歧较大的问题上遭遇面对面谈话的尴尬,达到师生间沟通的最佳效果。
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设自学考试相关课程的学习辅导专栏,在线交流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有效避免学生因为学习问题累积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学生通过网站学习辅导专栏浏览教师的在线答疑内容,避免了同一问题提问的重复性。教师还可以建立师生共享邮箱,把课程的教学课件或辅导资料发到共享邮箱,学生可及时下载教学内容;建立本班QQ群,同学们可在群里交流学习、工作上的经验和烦恼,在节假日也会相互祝福,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发表见解,老师和学生们不仅在学习时有相互交流,还可以畅谈人生理想,培养师生感情,为创建良好学习氛围奠定基础。
(三)强化软件资源开发力度,完善软件教学环境
软件资源环境是建立在硬件环境基础上的各种应用平台,包括各种应用管理系统、应用软件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信息资源等。如果缺乏软件资源环境的支持,硬件设施再好再全,也只是一具空壳,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软件资源的开发一直是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自主开发的教学软件不多、课件制作水平不高、网络课程开发不够,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变得十分有限,高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环节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参与“专本衔接”教学管理的院校还需建立校级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充实自己的软件资源,缓解软件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首先,成立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各学科任课教师参与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小组,确定标准、结合实际、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其次,结合自主开发、网络下载、购买等多种模式,多方面多角度收集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最后,对收集到的所有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校与校之间及校内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依托网络资源共享建立优质教学团队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资源共享已成为现代教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建设优质的教学团队对提高教师队伍教学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显得意义重大。拥有强大的师资一直是各个主考院校为之努力而且梦寐以求的,然而,由于“专本衔接”自学考试的科目众多,只凭借一个院校的师资难以达到师资队伍最优化。只有各个主考院校实现师资的共享,以同类课程或某专业为平台,重组校际优秀教学团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校际的同步授课、同步辅导和答疑,这样,可使教学成果实现优质化,既节省了教育经费开支,又使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受益,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之,由信息技术带来的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的诸多变化,而且也带来了教学效果提高。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高职高专“专本衔接”课程教学的实践中,现代技术手段对“专本衔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有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5.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篇五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XX街道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XX街道属地范围共有X所中学、X所小学、幼儿园X所,在校中小学生XXXXX余人。20XX年,街道已全面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一直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狠抓教育领域属地责任落实,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做实做好教育资助、“控辍保学”和校园安全、疫情防控等工作。
一是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应资尽资、应助尽助”。
20XX年春季,完成县外学前至高中(中职)学生教育资助XX名;20XX年秋季,完成县外学前至高中(中职)学生教育资助XX名,“四类”大学生教育资助XX名。二是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工作。
20XX年春季,对辖区XX名重度残疾学生实施“云送教”“送教上门”;20XX年秋季,对辖区XX名重度残疾学生实施“送教上门”,确保没有适龄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三是抓实校园综合治理、疫情防控、和谐稳定等工作。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形成安全稳定工作合力,强化安全常态化检查,突出校园疫情防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等重点,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做到防患于未然,警钟长鸣。二、主要抓法
(一)多举并措控辍保学,“一个都不少”
一是严把主体责任,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联系村社领导督促抓,明确帮扶人、教师、包组干部等人员的责任,严控失学辍学率。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广播、院坝会等多形式宣传,开展控辍保学法制宣传进村活动,提升学生及家长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知晓率。三是排查摸清底数,把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作为重点监测人群,组织帮扶人、驻村领导、学校老师进村入户开展思想引导,及时消除潜在辍学隐患,确保义务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二)精准资助应助尽助,“一个都不漏”
一是政策宣传到底到边,通过面对面宣传、张贴政策宣传单、电话、微信宣传等,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教育资助政策的知晓率、满意度,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县内资助倒查到人,县内资助在学校申报的基础上,实行帮扶责任人动态跟踪机制,发现资助漏落漏项问题第一时间报相关科室联系解决,确保“一个不错,一个不漏”。三是县外资助动态清零,通过村(社区)报、帮扶责任人主动问、业务专干反复查,动态调整及时更新县外就读贫困学生数据,确保数据准。采帮扶责任人跟踪代办为主,学生及家长自办为辅的工作方式,简化工作流程,同时校内资助证明由帮扶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双签字,确保数据真。业务科室兜底负责,通过大数据比对,反复“回头看”,确保数据经得起查。20XX年,对20XX年春季至20XX年秋季县外教育资助漏落学生X名进行了重新资助。(三)持之以恒送教上门,“一个都不放弃”
一是对适龄不能到校就读的残疾学生,逐人登记、逐户排查,完善残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对身体具备学习条件的,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就学安置工作。
二是由街道办责任科室与责任学校和教师沟通、对接,严格落实“一人一案”,因人施教,按月收集整理送教上门资料归档。三是由村(社区)干部定期与送教上门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有困难及时申报解决,确保在受教育上“零拒绝”。涉校涉教问题动态清零,“一个都不能出问题”
一是严格落实开学条件和措施,慎终如始,把紧疫情防控关口,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开学条件保障,强化督导检查,坚持“学校基本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学,师生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开学”原则,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
二是及时出面协调化解XX等学校建设征地有关矛盾,为XX小学新建工程征地XX亩,拆迁安置XX户,拆除房屋建筑面积X万方。三是积极开展“X·XX”洪灾救援,全力恢复校园秩序,灾情发生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党员干部、民兵、志愿者XXX余人,协助疏散师生,实现“零伤亡”,抢救资产价值近XXX万元。灾后连续奋战X天,开展清淤消杀,及时还给学生一个安全、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四是开展校园周边文化环境集中整治,拉网式排查校园周边书刊店、复打印店、文具玩具店、课外培训机构、综合用品商店、游摊聚集点XXX家,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X次,确保校园周边校园环境风清气正。五是做好夏季防溺水等其他安全宣教工作,通过发放“致家长朋友一封信”、村村通宣传、设置警示标牌等,严防严管学生私自下河、打架斗殴等安全问题,确保和谐稳定。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应扶尽扶,落实教育扶贫责任制;
二是加强依法控辍力度,构成控辍合力;三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持续对重度残疾学生实施“温暖送教”等志愿服务活动;四是筑牢织密校园安全责任网,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6.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篇六
—— 镇田小学迎来凤岗镇教育质量综合评估检查
为了进一步发挥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促进各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11月27日,凤岗镇宣传教育文体局对镇田小学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奖评估检查工作。
在参观完校园环境与各功能室之后,评估检查工作组分别就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效益等方面进行档案查看,并召开教师、科级组长、行政人员三个层级的座谈会,对学校教学与德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座谈会后,评估检查工作组在意见反馈中指出:镇田小学发展思路与规划清晰,围绕学校的内涵发展有创见、有成绩;学校的横向管理责任清晰,教学文化与教师文化凸显,成绩显著(英语、数学、综合三个科组获评“东莞市优秀教研科组”);打造快乐、健康、合作的教师队伍与和谐、幸福教师队伍管理理念有成效,教师队伍学校文化认同度高。
7.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篇七
目前, 我国的高职教育大多面临三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办学观念陈旧, 体制机制僵化。一些学校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 既不了解国际高职教育的最新发展, 又不了解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趋势, 并且缺乏服务意识, 处于传统的封闭式管理状态, 忽视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互动关系。二是管理粗放, 不讲绩效, 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 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少学校或占地很大, 但没有房子;或房子很多, 但没有设备;或设备很多, 但很少使用。办学绩效的监控与考评缺失, 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无法持续发展。三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没有形成高职特色。高职教育的使命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在生产线上有独特的岗位, 既不同于工程师, 又不同于操作工, 往往要担任班组长、生产线长、领班、技术员等, 既要会熟练操作, 又要有一定的沟通、协调与管理生产现场的能力。现在的高职教育经常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或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或成为中职教育的“发面馒头”。
面对发展的新环境与出现的新问题, 高职教育要持续贯彻大力发展的方针, 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三个方面的政策导向。
一、加强以人为本的就业导向政策
科学发展观落脚点在“人”, 它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 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需要不断被满足。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 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的本质, 要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多元需要和基本权利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格能量, 等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高职学生最终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实现个人价值,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要求国家完善就业体制, 有岗而就, 这些是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所必须提出的保障措施, 只有高等职业教育满足了个人的需求,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人们才会认可高等职业教育对个人具有的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是一种长期的战略政策。目前我国就业情况非常严峻, 自2001年以来, 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 到2004年的280万, 再到2008年的532万,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600万, 创历史新高。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按照我国目前大学就业难的困境发展, 长此以往高失业率就会演变成严峻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要快速发展, 就必须重视就业导向。高职每年培养数以百万计的学生, 如果不以就业为导向, 每年给社会提供的毕业生就可能成为失业人口的后备大军, 高职的发展就会受到社会质疑。因而, 就业导向应该是一个长期政策, 而非临时的过渡性措施。
二、加强内涵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导向政策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所谓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是指高等职业教育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坚持以人为中心, 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加强内涵建设, 使高等职业教育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为社会培养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 加强内涵建设, 必须改革课程结构与体系。
我们应当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 对高职课程体系做出大胆改革。一方面, 要在整体上变“三段式”为“三条式”:一条为公共课, 包括高等普通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一条是专业理论课程 (含选修和辅修) , 包括专业理论和为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的相关理论课程;一条是技术技能训练课程 (含选修和辅修) , 包括校内技术技能基础素质训练和在生产一线顶岗实训课程。这三类课程组成三条线, 纵向并行, 在校学习期间连续不断线, 这样对学生的技术技能养成十分有利, 自然也就能够增进其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 在具体的课程组织和教学中, 要尊重各类知识、技术技能间的内在联系, 按其知识、技术技能形成的规律, 有序地安排各自进程, 使其紧密衔接, 浑然一体。同时, 我们应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推行“双证书”制度,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 加强内涵建设, 必须创新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
在机制上, 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多变性与复杂性, 高职院校应建立职业院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推行灵活机动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在管理上, 要构建相应的合作组织和工作制度, 由校企双方代表组成管理机构。企业注重办学的参与、培养目标、教育课程等的制定。学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保证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完成;在模式上, 职业院校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需求的“订单”培养培训模式, 与多个企事业单位协作建立生产实习网络, 推进学校招生与企事业单位用人的一体化。
3. 加强内涵建设, 必须探索以能力为主的教育模式。
现代能力观认为, 能力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素质结构, 一般称为整合能力观。它不仅仅是操作性技能, 更应是智能化技术;不仅仅是就业能力, 还应包括较强的创业能力。因此,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 应当更加注重技术整合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围绕培养能力来展开, 一方面要以培养能力为理论教学的核心, 明确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 并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 技能训练与实际能力培养要结合实际工作来进行, 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具体运作中, 应该对职业综合能力进行分析与分解, 制作出相应的能力模块, 进而分别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计划, 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加强结构调整的均衡发展导向政策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0年,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在此方针的指导下, 近年来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很快。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很快和新建或改建院校较多的现实情况下, 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功能, 必须十分注重结构问题, 主要是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布局结构和体制结构。
1. 层次结构。
现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被政策性限定在专科层次无疑是正确和切实的, 因为专科层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和最紧迫。随着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人才层次和教育层次的高移是必然趋势。今后, 高等职业教育在继续以专科层次为主导的前提下, 配套试办一定比例的本科层次, 既有利于满足社会需求, 增强竞争力, 又有利于完善类型结构, 形成发展的新增长点。
2. 专业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显示出较大的优势, 但也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地迎合社会紧俏人才的需要, 盲目地开设“热门”专业, 引发了生源大战和人才的结构过剩, 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其实, 专业的“冷”与“热”在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情况下是相互转换的, 关键是要做好市场调查和人才预测。二是一些高职院校限于办学条件或者是为了节省办学成本, 大多开设一些经济、管理、商务和文、法等科类的专业, 工程技术专业偏少, 导致专业的科类结构比例不合理。这就要求地区性的行业、企业和人才主管部门要定期发布市场行情和人才需求信息;国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尽快制定和出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性目录, 减少现行专业设置上的随意性, 规范办学行为。
3. 布局结构。
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要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国家产业发展战略, 是以产业 (行业) 为主, 还是以区域为主更为有利?这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布局结构调整的目标, 就是要改变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造成的高等教育集中在大城市的格局, 面向更加广泛的人口和地区。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管理的责任主要在地方, 呈现区域化发展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国地级市的人口规模一般在数百万, 大的有近千万, 市 (地) 级地域范围大小适中, 城市农村兼有, 一二三产业并存, 经济具有相当规模, 对实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层次多。因此, 在西部地区, 高职院校要从省会城市向地级市延伸, 东、中部地区则可逐渐从地级市向有条件的县级市延伸, 特别要注重就近、就地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种实用人才。
4. 体制结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初步呈现出教育投资多样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但从总体上看, 办学主体仍然是政府。中国地大人多, 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发挥社会潜力, 公办与民办相结合, 两条腿走路。在国家加大投入的同时,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发展民办公助、企业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今后, 政府应从政策上鼓励和保障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摘要:本文从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出发, 针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 阐述了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推进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新发展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教育,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顾华详.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职教育发展战略[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3]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二○○六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tech.net.cn/basic/statistics/13456.shtml.
8.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篇八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育模式 启示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中央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不利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推进。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探索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模式势在必行。
一、国外典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一)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
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工学交替模式,被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大力推行,它分阶段进行人才培养:一种形式是学生先在企业实地学习一年,然后回到学校完成一到两年的课程,使得学生在学校能够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学习,然后再回到企业去工作实践一年,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另一种形式是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一年,然后到企业去实习实践,对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和认识,最后再回到学校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安排,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对社会需求的回应,使得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实现毕业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二)法国的工程师教育
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世界闻名,这不仅是因为法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吸引了工商界和企业界的参与,还因为它有一个完备系统,有能力把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成适合岗位需求的工程师。其做法是:一方面,让在校就读的高职学生深刻理解“通过实践进行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实践在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定期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技术人员、骨干人员到学校里面去给学生上课,使得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法国的高职院校每年会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习,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得法国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很容易在相关企业找到工作,有的甚至毕业之前就把工作确定下来。
(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被认为是推进德国经济腾飞的一把利剑,它是一种较深层次的工学结合模式,在德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指职业学院的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学生学习时间被规划为两个模块,即:一半时间在职业院校课堂上进行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这种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培训工作,学校教学由学校方面管理,企业培训由企业全面负责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使学生在职业教育期间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因此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四)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
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是很受企业青睐的,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为满足社会需求而适时地开设市场急需专业,而课程设置也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不仅注意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突出实践性人才培养的特征,还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五)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
澳大利亚的“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模式的局限,从根本上消除了学校教育与校外岗位培训之间、全日制教育与在职教育之间的体制壁垒。澳大利亚每年的中学毕业生有七成以上都首选去上职业院校而不是去上全日制大学,因为对澳大利亚人来说,中学毕业后选择到职业院校学习是顺其自然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吸引力。
(六)瑞士独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与职业资格、职业考试紧密结合是瑞士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其专业设置有职业技术类、社会服务类、商业职业类、医疗护理类、新闻媒体通讯类等,这些职业培训和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除此之外,瑞士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严格的入学条件和课程标准,学生只有经过系统的、严格的学习和实践,并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跳不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专业设置缺乏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针对性,大多时候就是中职教育的延伸和本科教育的压缩,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特征,忽视学习者未来的岗位适应性。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困难
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主要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过分强调学科性而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并不是根据社会行业分工和社会实际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这样必然会造成培养出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即使毕业生能就业也是专业不对口或者是没有很强的岗位迁移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三)没有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标准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体系中都提到了职业资格认证培养,即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仅拥有毕业证书还应拥有职业资格证书,但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把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到实处,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成为行业、企业所喜欢的学生,所以很多企业不愿雇佣刚毕业的高职学生,缺乏实践方面的实训练习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岗位适应性和岗位迁移性比较弱,不能快速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三、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怎么培养、为谁培养、采用什么模式培养人才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高职教育紧握时代脉搏,找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岗位需求的教育模式。
(一)专业设置要能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就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是否满足产业需求的指标。国外高职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设置的专业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就业前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归根结底要以当地产业结构特点为依据,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不断变化和调整。因此,各国高等职业教育都是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断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以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只有充分体现岗位针对性与培养学生的适应性有机结合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故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应每年根据所设置专业的特点进行至少一次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及毕业生追踪调查,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方向,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力求做到以需定产。
(二)培养目标要突出岗位适用性
纵观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我们不仅看到了其现代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所展现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魅力所在,更深深感觉到其能力本位的特色,即要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具有很强岗位适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职业教育要想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就需要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设定上的成功经验,即在对各专业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培养规范,明确各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环节分配,力求做到按社会岗位需求培养,把人才培养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上,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教学内容要体现能力本位思想
大数据时代,科技发展迅速,为使学生能适应新形势下岗位要求,国外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改革和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在校与在岗的灵活转换,较好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目前,我国高职人才不能满足行业要求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不能快速适应社会岗位要求。虽然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中也有顶岗实习环节,但由于校企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联系,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实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只有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传统学科教育模式,依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认真归纳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在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及人文素养方面的标准,制订符合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四)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国外完备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仅为高职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避免在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以及学生在择业方面的无目标性有重要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可以参考国外成功的模式,加强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机构及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及相关认证机构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积极发挥学校在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机构中的作用,完备高职院校资源共享平台,同步开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积极为学生进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
(五)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条件很难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从各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来看,工学一体的产学研教育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我国高职教育需继续遵循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融合起来,学生就可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走进企业、贴近岗位来获得岗位所需技能,实现在校理论知识与在岗职业能力的契合,这种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合作模式可以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创新力。只有坚持产教融合,着眼于学生就业能力与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真正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总而言之,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贯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其培养过程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对经济社会和就业岗位的适应问题,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打破传统教学、实训模式,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学习等各方力量推动职业教育革新,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亚玲,韩芳.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思考.学周刊,2014.09.25.
[2]胡开明,陈建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讨.职业技术,2013.02.10.
9.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篇九
(一)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省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探索发展党员新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10.推进均衡优质发展 篇十
——关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湖南省桃源县第八中学王用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内容摘要:教育均衡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受到公平的教育,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使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受教育者享受的也不完全是公平的教育。在区域间、校际间实现教育均衡的同时,如何使农村普通高中实现教育均衡,使每个农村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这应该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崭新命题,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新课题。
关键词:农村高中教育均衡教育品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热点”、“难点”,它的的内涵应包括:不同阶段教育的均衡(即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学生个体发展的均衡(而非只关注尖子生,忽略大多数);师资力量的均衡;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均衡等。面对桃源教育强县和经济发展进程日益加快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提高的形势,我们在发展农村高中教育中,只有抓机遇,抓机制,抓基础,抓思路,实现学校发展标准化、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着力构建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新平台,才能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为桃源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供坚实保证。
一、对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认识
1、所谓的教育均衡实质是指在教育思想公平和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待遇平等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众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相对平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受教育者能否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均衡发展。从教育机构看,学校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资源配备是否均衡。从教师看,教育均衡指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否相对提高,达到均衡发展,教师在付出同等劳动情况下能否获得相对均衡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教师能否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与提高发展的机会。
2、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共同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均衡发展不是说现在教育优秀的地区和学校停止不前等待落后地区和学校来发展,不是把高的好的教育拉下来,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具体规划,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特别是实现农村高中学校的快速发展,进而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
3、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不是说我们制定一种模式,所有的地区与学校就照着做,毫无特色、“一刀切”,而是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共同提高,教育能做到个性化,办学能做到特色化。
二、我县农村普通高中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我县农村普通高中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
1、师资配备不均衡示范性高中聚集了全县最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师本科 1
学历达标率、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都远远高于非示范性高中。
2、教育经费不均衡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的生均事业费拨款差距较大,示范性高中在学费的收费标准上要高于非示范性高中,并且还可以通过收取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等获得大量的计划外资金,自我创收能力很强,而非示范性高中自我创收能力弱。
3、办学条件不均衡县里投巨资建设示范性高中,校园美化,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各类办公、学习、教学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非示范性高中,校园布局零乱,校舍老旧,且均有一定面积的危房亟需修缮,实验室、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均不达标,基本上是为应付检查而拼凑起来的。
4、校际发展的不均衡近年来,示范性高中为了满足社会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连年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而其他农村高中却生源严重不足,教育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同时,示范性高中,由于受生源膨胀的影响,班级数量增加过快,班容量增长过大,导致师资短缺、教师负担过重、办学条件不能满足需要,难以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给学校内部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其结果是示范性高中与一般高中各受其害、无法实现双赢,加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
(二)、影响我县农村高中均衡发展的原因
1、农村高中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据统计近十年间,政府除了人员经费以外对高中学校没有任何建设投入,现在有的地方连危房改造也没有能力完成,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的其他设施的实现了,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2、农村高中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地处农村,经济难以与县城相比,教师的福利待遇比较差,同时教师的学习机会相对较少,成长锻炼的机会得不到保障,使得教师人人思迁,优秀教师大批流失到县城,使得农村原本薄弱的师资力量更加薄弱,形成恶性循环。
3、农村高中学校生源得不到保障。一方面大批学生流失,造成农村学校生源不足;另一方面生源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农村百姓对教育不重视,认识不到位,认为学生的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在家中对学生放任自由,更有留守学生完全无人教育,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完全脱节,在这种情况下生源质量是比较差的。
4、农村高中办学没有特色。农村学校由于受资金、办学理念和其他种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毫无特色,不能根据实际条件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只能停滞不前,保持原状。
5、示范性高中的创建扩招。高中办学规模适度扩大有利干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适当利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但规模过小或过大则会产生各种“不经济”的问题。我县由于高中教育资源县域内配置严重失衡,致使示范性高中办学规模过大且仍在持续扩张,而多数非示范性高中却因经费不足而规模过小。这种“规模不经济”的状况,使得教育资源不能得以充分利用,浪费严重。
三、促进我县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创新教育观念,提升学校品位
教育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在的不均衡是教育均衡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对学校教育而言,教育均衡的基本原则就是端正教育思想,致力于教师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办学条件的改善,从而提升学校品位。
(二)、多渠道融资,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可以积极探求资金来源渠道,创造良好的融资氛围,吸收社会资金。政府部门的教育经费投放可以以农村薄弱学校为重点,并能做到专款专用。在教育资源配备上可以有针对的实施,重点扶持农村弱势高中学校。
(三)、稳定师生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1、打造一支精品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和职业素养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品性,建立并健全有特色的教师研训一体化系统,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合理流动优质师资资源逐步开展教师交流制度的试点工作,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挂职,最大程度上均衡校际之间的师资力量。
3、加大农村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学校应引进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投身农村高中教育事业。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4、着力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在落实农村教师工资按省定标准发放的同时,积极落实教师医疗、养老保险等,帮助教师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努力让农村教师安心从教、精心施教、愉快执教。对在农村高中任教的一线教师,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称,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农村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发放特殊津贴。
5、严把农村教师入口关对农村教师队伍严格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合同管理,初步建立农村高中教师能进能出、竞争择优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改革现有高中招生办法,适当均衡各校招生。
县教育局应出台新的招生办法,既保证遵循教育规律,控制示范学校急剧膨胀,又让农村普通高中有生可招,保证生源质量,整体提升全县教育水平。
(五)、创办特色学校,提高竞争能力。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个学校要在这长期的过程中找寻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优势。创办特色学校,积极寻求分类发展的道路,特色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个性发展。县情所致,不可能所有的学校都处在一个水平,有区别地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特色学校的创办可以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又可以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农村高中教育真正的均衡和有效发展。
(六)推行“六种”模式,加强校际合作。
推行强化政府“三个保障”的“深圳模式”、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杭州模式”、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寿光模式”、实行优化教育结构的“铜陵模式”、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都模式”和推动区域教育均衡的“沈阳模式”。这些模式的经验完全可以吸收运用于桃源县高中教育的发展,从而加强校际合作,整体提升我县的高中教育质量。
11.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和谐建设
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深刻把握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高职院校和谐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高职教育同属高等教育范畴,同样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服务社会等三大职能。高职院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解决构建和谐校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理顺各种关系,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要在科学发展中求和谐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要在科学发展中求和谐,就必须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首先,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并将之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
高职院校要科学发展,还必须发挥优势,拓展思路,确立科学的办学定位。科学的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对自身在社会及教育系统中所处位置的确定和选择,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关系高职院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高职院校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是高职院校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理论依据,是高职院校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是基层一线,在职能定位上要确立教学立校、科研强校、服务兴校的思想,实现三大职能的有机统一;人才培养上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科研要以产学研结合为主旨,服务应以直接服务社会为基准,认真履行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责,实现高职院校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高职院校要科学发展,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真正做到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高职院校首先要确立发展的观念,把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高职院校要在科学育人中促和谐
当前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面对新世纪、新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高职院校在科学育人中促和谐,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的思想,要把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教师而言,就是要以尊重、激励、关爱为前提,为每个教师才能的发挥创造条件,真正给教师以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创业的空间。对学生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优良的师资、完善的教育设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其成长成才服务。
高职院校在科学育人中促和谐,应强调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为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保障学生充分就业,在专业设置上要坚持以市场、就业、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按照产学研结合的要求,走起点高、新型的专业建设之路,推动高职院校的和谐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同时,高职院校视野要宽、站得要高,要从社会进步、思想道德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要育人和用人相结合,成人和成材相结合,学生既能在技能上、能力上适应岗位要求,还能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合作。
三、高职院校要在科学文化中创和谐
校园和谐,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校园科学文化可谓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灵魂。高职院校要通过建设和谐校园科学文化,确立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理念,不断增强院校的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
高职院校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确保和谐校园科学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科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要积极培育以校园精神,使之成为园科学文化的核心,成为师生员工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高职院校建设和谐的校园科学文化,就要牢固树立“和谐协调”的理念及“人和校兴”的意识,引导师生员工用和谐的理念认识世界,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法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同前进。
和谐始于内心。和谐的校园科学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主张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德,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我们要注重促进师生员工心理和谐,积极培育豁达开朗、乐观善良、理性平和、进取向上的心态;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营造师生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与人为善、顾全大局、宽容礼让、立人达人的处事准则和道德风尚。
诚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石。我们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基点和重点,在全校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培养诚信理念和规则意识,推动学校诚信体系建设。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和谐的校园一定是有责任感的校园。我们要大力加强责任教育,注重从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件小事着手,努力培养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增强大家对祖国和民族、对自己和社会、对学习和工作、对家庭和邻里、对环境和人类的责任感,并转化为极端负责任的行为。
建设和谐的校园科学文化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倡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事业发展中要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提倡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提倡互助合作、公平竞争的品格,大力提倡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胸怀,从而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在激发活力中创和谐
加强高职院校党的建设,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院校的贯彻落实,事关院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具有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制度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关键和前提。党委是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火车头”,肩负着把握办学方向和院校发展战略、办学模式、改革思路等关系全局的重任。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大兴学习研讨之风,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着眼于提高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加强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努力做到总揽全局、调调各方、多谋善断、科学决策;大兴民主求实之风,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加强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大兴勤政廉政之风,加强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推进高职教育发展】推荐阅读:
高职安全教育班会11-17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创新11-06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7-20
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08-06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09-24
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断想09-26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07-05
专业导论与高职素质教育心得06-14
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地学高职人才09-11
高职药学教育中提高职业素养的探讨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