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态文明新村(共12篇)
1.创建生态文明新村 篇一
谢湾乡樊村社区
洛谢樊村(2010)01号
洛南县樊村社区 创建县级文明社区申请报告
县文明办:
谢湾乡樊村社区下辖10个居民小组,341户,1308人,现有耕地1605亩,党员38人,社区卫生所一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电视入户率98%。2009年全社区种植烤烟1320亩,烟粮种植结构8.2:1.8;烟叶总产值320万元,人均纯收入3409元。
我社区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工作人员,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做到了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总揽业务工作,自2008年创建文明社区以来,已修建了长2.9公里的通村水泥路,解决了1、2、3、4组130余户490人行路难问题。5、6、7、8组1000米通村路也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年底就可竣工。积极争取县烟草公司扶持,在10个组投资60余万元,打捞池9个,解决了全社区130户烟农浇烟浇地难问题,也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积极响应西部门户工程建设,积极争取资金,为135户群众打三位一体沼气池135口,解决了农村厕所的脏乱差现象,方便了群众,美化了环境。加强了党员阵地建设,投资5万元修建了活动室四间,改善了党员学习活动条件。继续扩大烤烟种植规模:2010年新增烟农7户,新增烟田300亩,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1601亩。大力发展畜牧业:在去年生猪存栏180头的基础上,以大户示范引导,在2009年养猪370头纯收入7.4万元。大力发展林果业:2009年核桃总株数730株,核桃产值达到8.5万元。劳务输出取得长足发展:2009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240人,实现劳务产业收入120万元。
历年来,社区获得众多殊荣。2005年7月被商洛市委授予“综合示范先进村党组织”;2006年7月被洛南县委授予“商山深处党旗红”党建主题活动标杆支部;2008年3月被商洛市委评为全市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2月被商洛市委、政府评为全市“一品一村”产业开发建设工作先进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第一要务,2009年发展党员2名,列入发展对象4名,培训党员21次,各类实用技术培训8次,受培训党员达98%以上。开展“尊老爱幼、勤劳致富”,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共评选出了200户和谐平安家庭,25名好媳妇,20名好公婆。全社区尊老爱幼风气日益浓厚。积极组织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的活动,人们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意识加强,逐步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据此,我们认为我社区已基本具备县级文明单位条件,请审查批准。
特此报告。
洛南县谢湾乡樊村社区居委会
2009年2月3日
2.创建生态文明新村 篇二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 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第二,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 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第三,满足自身需求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确立高校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手段
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大学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及目前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不容乐观的状况, 迫切需要高校把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培养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计划和日常道德工作中。因此,高校教育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应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应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使其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树立自然主义的生态观、坚持生态实践的知行统一、富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文精神, 以使他们将来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高校应努力加强自然主义宣传,树立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 教育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重新确定人对自然的态度,并为此作为自然中心主义的基础。同时大力营造生态校园文化氛围,升华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情感。具体手段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在硬环境方面,对校园整体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论证,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成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并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校园环境。二是在软环境方面,主要借助校园文化载体形成浓厚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积极影响,唤起他们深层次的环保意识,逐步提升环境道德情感。引导督促学生身体力行,进行知行统一的生态实践。达到丰富人文教育、树立人文精神、建设学生心灵生态文明的目的。
三、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
作为培养社会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 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德育教育有密切联系,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所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一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任务,高校德育应责无旁贷地承担。高校德育教育过程是一个价值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过程。作为生态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道德,要求尊重与爱护自然,要有自觉、自律意识与平等观念,顺应生态规律,倡导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这与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是一致的,但是生态道德把道德适应范畴扩大了,把道德诉求扩展到人类与自然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方方面面,强调生态伦理原则。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对于高校德育来说, 这个内容必不可少。正是从这点出发,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拓展高校德育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使大学生价值观念随之转变的同时,对自己成长各阶段有一个理性认识,树立起协调发展观念,最终让大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观念。
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要确立生态文明教育方法与途径
所谓生态文明观,即在谋求人类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和统一的观念,包括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社会生态发展观及绿色科技观等。
第一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各种生态知识普及活动, 使他们在学习科学和人文知识中充分认识生态发展规律。
第二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并在德育活动中加以灌输。
第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在理论探索方面有很大优势, 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生态文明相关问题的研究,或以生态发展角度考虑科技创新,并把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反馈社会, 直接或间接推进生态文明进程。对学生来说有利于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3.创建生态文明新村 篇三
他就是宏成金属总经理熊曙雄,一个充满了创业激情的再生追梦者。
专注再生开拓铝业
现已是不惑之年的熊曙雄屈指数来,进入再生铝行业已有10多个年头了,这10多年正是我国再生铝产业和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大发展时期。70年代的他,是在而立之年选择进入再生资源行业的,并从此开创出自己的铝业天地。作为较早进入再生铝行业的创业者,无疑他是一个成功者。
熊曙雄的再生铝事业是从安徽安庆开始的,起初与人合伙办厂加工铝锭,但很快务实专注、想干出点名堂来的他就全面认知了再生铝产业,并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持续的创业动力。他也开始不局限于小打小闹,返乡创办起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并在丰城扎下根来。事实上,熊曙雄之所以选择回到根据地从事再生铝行业,这是与当地特殊的发展环境和基础密不可分的。
丰城是我国传统的废旧资源回收基地,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开始发展起来,以废旧物资收购、拆解、加工形成的产业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每年回收的废旧物资多达40万吨,其中年回收铝、铜等金属30万吨。这为发展再生铝产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基础。于是大批从事再生铝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熊曙雄创办的宏成金属成为了丰城再生铝企业的“领头羊”。
在国家鼓励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开发“城市矿产”,建设回收集散市场众多政策的支持下,2007年丰城市当地政府也吹响了发展循环经济,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和中国再生铝之都的号角。根据规划将分三期建设15平方公里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一期项目竣工后可形成年熔炼加工再生金属70万吨生产能力,其中再生铝40万吨,再生铜3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税收10亿元。二期建成后,可实现年熔炼加工再生金属110万吨,其中再生铝70万吨,再生铜40万吨能力,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税收20亿元。三期规划建成后,可实现年熔炼加工再生金属280万吨,其中再生铝180万吨,再生铜100万吨能力,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税收40亿元。
面对国家和地方发展再生铝的历史机遇,熊曙雄审时度势,决定扩规上档,在园区征地100亩,打造10万吨规模的现代再生铝企业。仅用两年的时间一期工程便顺利竣工,一跃成为江西省再生铝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科技创新节能减排
在发展企业中,熊曙雄也时刻在思考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关乎着自身企业的发展,也涉及到整个再生铝产业的发展。在他看来,再生铝及整个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之所以现在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在近年取得了迅猛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就是我国资源短缺,铝和其他有色金属有着良好的循环性能,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资源瓶颈,节能减排。
来自有关部门的测算,与原生有色金属相比,每吨再生铝与电解铝相比,相当于节能3443千克标煤、22立方米水,减少固废排放20吨。现再生铝已经成为我国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我国再生铝产量已达到400万吨,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纵观我国再生铝产业却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技术装备和节能环保水平差等与节能环保产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在宏成金属的发展中熊曙雄力求首先从自身开始改变这种现状,做一个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再生铝企业。其清洁生产已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核,这在再生铝行业中属于少有的企业。
宏成金属自主创新的众多技术装备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开发出的用烟气回收调制氧气氛技术,通过调控装置消除了固定火焰产生的局部高温区,使炉温更加均匀,有利于减少高温烟气中氧气对铝金属和铝液的氧化烧损,有效降低铝耗,克服了HTAC反射炉氧化烧损较大、铝耗较高的缺点,实现了烟气回收调制氧气氛技术创新与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独创的四炉组合三联熔炼法,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采用四炉组合三联熔炼法后,再生铝熔炼过程的生产率,按同样使用烟气回收调制氧气氛蓄热式高效节能熔铝反射炉每炉平均计算,比采用普通双联熔炼方式提高20%以上,能耗降低0.5%;开发的铝屑和再生铝全浸没式熔炼工艺创新,有效防止了机铝、精炼变质剂和调整铝合金成分的合金等辅料被高温烟气中的氧气氧化,既缩短了熔炼时间,又提高了熔炼质量。经检测,再生铝针孔度达到一级,无杂质,金属结构均匀,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稳定,全面达到了优质再生铝的性能要求。
近几年,宏成金属先后取得了循环冷却耐高温炉门、熔炼炉余热回收装置、节能高效组合式熔铝炉、富氧助燃装置、一种用回收烟气调制燃烧室中氧气氛的燃油反射炉等5项实用专利和高效节能组合式熔铝炉及其熔炼方法、一种用回收烟气调制燃油(气)反射炉氧气氛的方法2项发明专利。其研发的烟气回收调制气氛蓄热式高效节能熔炼反射炉还获得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项支持。
众多实用和发明专利的获得,使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也为再生铝产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推进了再生铝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现宏成金属成立了“江西宏成窑炉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毫不保留地输出自己的技术和装备,其技术和装备在浙江广鹰机械有限公司、常州敏瑞精密压铸有限公司、广东豪爵公司等企业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好评。
践行文明构建和谐
在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同时,熊曙雄也致力于打造宏成金属的软实力。他坚持认为,无论企业规模的大小,办企业就要文明先行,构建和谐的经营和发展环境。他用诚实守信、规范发展诠释着他的文明理念,也让他饱尝到了企业文明建设的甜头。
在对外的经营中,他坚持合作共赢,不走投机路线,扎实练好企业内功。他严格企业内部管理,使公司先后通过了ISO/TS16949:200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其与国内的富士康电子企业、奇瑞及江淮汽车企业等知名大型企业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恪守合同承诺,从不拖欠原料商货款,为企业建立起稳定的采购渠
道,保障了原料供应,大大增强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期,众多的企业深陷困境之时,宏成金属也保持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平稳运行。
宏成金属建有党支部和工会组织。熊曙雄非常注重这些组织的建设。他说,有了这些组织就相当于为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之间搭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不仅可以化解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可以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营造出人心思企,企兴我荣的主人翁意识。在宏成金属,企业都按规定为员工们办理了保险,员工的收入每年都保持了10%的涨幅,尽可能地让企业的发展成果惠及员工。公司投巨资新上技术装备,配套先进的烟气粉尘治理设备,净化、绿化、美化生产和生活环境,规范发展得到了员工的认同。就在这两年许多企业出现用工荒时,众多的员工还是选择与企业同发展。而这正是由于企业致力于和谐建设出现的新局面。
宏成金属不仅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员工的忠诚,而且也得到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好评,企业先后被评为江西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江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宜春市纳税信用企业,宜春市民营企业纳税百强、税收贡献奖、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模范职工之家等。
熊曙雄本人也多次被授予江西省劳动模范、丰城市劳动模范、宜春市优秀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丰城市十佳创业标兵、丰城市政府税收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稳中求快持续发展
“十二五”是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现已将再生铝等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作为城市矿产的重要矿产加以开发。国家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再生铝产业,要求提高再生铝产业的比重。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国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要达到1200万吨,其中再生铝占当年铝产量的比例要达到30%。而来自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我国电解铝产量达到1620万吨,再生铝产量达到400万吨,再生铝所占铝产量的比重仅为20%,由此可见再生铝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
在前不久刚刚落幕的第十一届再生金属国际论坛暨展览交易会上,丰城市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再生铝基地”的称号,为丰城市再生铝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作为园区的龙头企业,宏成金属无疑担当着发展的重任。熊曙雄也在科学规划着企业的发展。在他看来,随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制约,东部及沿海地区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转移已势不可挡。而丰城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升级迫切需要与之对接,丰城再生铝产业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前景广阔。
“十二五”是我国再生铝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宏成金属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熊曙雄踌躇满志,将立足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利用获得国家进口废料的资质,建立起稳定的国内外废旧原料供应体系。另一方面,进行深加工,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促进废铝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坚持走稳健的发展道路,突出规范发展。
4.创建生态文明新村 篇四
··县委、县政府为切实加强文明新村建设工作,首先从机制建设入手,抓领导力量,抓奖励资金,抓帮扶单位,保证领导、资金、措施“三个到位”。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文明新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对文明新村建设工作进行奖励的意见》和《关于对文明新村建设进行帮扶的意见》等,专门
成立了文明新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单位一把手为文明新村建设联系村帮扶责任人。将文明新村建设工作列入各乡镇和单位目标管理进行考评,年终奖惩兑现。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奖励意见,规定对荣获省、市、县级文明新村的村给予重奖。去年以来,各级财政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和扶贫开发等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对文明新村建设工作进行倾斜和奖励达3000多万元。全县97个县直单位全部联系文明新村创建,在项目、资金、人力、科技、规划等各个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帮建工作。共投入资金110多万元,捐水泥、物料等价值20多万元,大力支持文明新村创建工作。
二、发挥优势,以特色产业的发展支撑文明新村建设
该县充分发挥特色农业、旅游开发、集镇建设的优势,重点建起了三大特色文明新村;一是以建设沿国道、省道为主的百公里文明长廊,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了20个以沿集镇为依托的高标准文明新村。二是以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文明新村,高标准完成了鹳河漂流、老界岭、龙潭沟等景区周边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特色文明新村。三是以观光农业为依托,建成猕猴桃、山茱萸、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文明新村,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特色文明新村。
三、提升品位,推动文明新村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该县文明新村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人才与经济建设、家庭细胞建设四项工程,在品位上有提升,在特色上求突破,在长效机制上求探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标准达到路、电、水、电话、电脑、有线电视五通;文化建设工程达到村有图书室、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文化活动室、农民学校;人才与经济建设工程着重培育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培育一个诚实守信的文明环境,培育一个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培育一批科技致富人才,培育一支宣传文化队伍;家庭细胞建设工程要实现经济信息进家园,新型能源进家园,法律道德进家园,卫生观念进家园,科技意识进家园。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对所有文明新村加强管理和引导,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5.创建生态文明村 篇五
一、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主要做法
我县认真落实省、市的工作部署,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创建活动作为顺应群众需求、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创建工作。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 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高良镇的双乌村、播植镇的长英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写信“上访”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建设一个生态文明村,平均需要投入10多万元。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的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其中,省市支持的资 金约占20%,县政府支持约占20%,部门扶持约占10%,社会捐助(主要是港澳同胞、民营企业家、慈善机构等)约占10%,村集体投入约占25%,农民自愿出资和义务投工约占15%。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如武垄镇艳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5万多元。马圩镇云植村将集体山林旱地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23万多元。同时,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 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六)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在“五改”基础上达到五有: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的高标准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七)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我们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脏乱差问题入手,从最容易见到实效的村巷道硬底化、改水改厕、危房改造取得突破,逐步延伸到农村的各项工作;从美化外在环境到美化人的心灵,到因地制宜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从生态保护到发展生态经济,到增加农民收入;从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农民得实惠,到密切党群关系融洽村民关系,广大农民群众从创建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村建设给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
(一)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
建成的312个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官圩镇金林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当年就有3个青年光荣应征入伍,打破了该村适龄青年连续5年因体检不合格而淘汰的尴尬局面。创建生态文明村还引来了不少金凤凰。如地处山旮旯的高良镇山窑塘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前,村民为娶媳妇发愁,如今老大难也不难了,有的媳妇还是从圩镇“下嫁”到村里来的。
(二)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 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了以前“斗三公”、“买六合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即无毒、无赌、无黄、无犯罪、无违反计生、无上访、无“六合彩”)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 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 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实际,选准奔康致富路。如马圩镇云植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前,道路坑坑洼洼,交通极为不便,全村4000亩缓坡山地无人承包。在创建过程中,狭窄坑洼的村道变成了平坦宽阔的硬底化道路,全村4000亩山地成了抢手货,全部种上了贡柑沙糖桔,昔日荒山变金山。悦城关塘坪村种植沙糖桔规模迅速扩大,建成了万亩绿色生态的沙糖桔(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基地。一些创建村还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官圩镇金林村,既突出“古村落文化”的特色,又做活“水乡生态”的文章,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趣味盎然、吸引力强的游览项目,中外游客慕名前来,每年游客达到30万人次。新圩镇荔岸村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几点体会
我们以“五改五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全县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农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形成一种良好发展趋势:一是从城乡文明脱节到文明同步;二是从城乡鸿沟到城乡一体;三是从城乡阻隔到城乡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的道路探索。回顾我县创建工作历程,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
——创建生态文明村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 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的历史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德庆全县的小康。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特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幢幢“贡柑楼”、“沙糖桔楼”、“佛手楼”、“肉桂楼”、“务工楼”在农村拔地而起。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农民的综合素质相对滞后,公共卫生、环境意识薄弱,全县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脏乱差现象,突出表现在住宅建设杂乱无序,只见新屋不见新村,村巷道狭窄坑洼泥泞,房前屋后垃圾乱堆,人畜混居,污水横流,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一些农民面临水质性缺水威胁,环境污染导致疾病传播,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甚至造成一些家庭因病返贫。这些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农村地区的进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工作时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把“三农”问题摆在党委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位臵,摆在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因此,我们制订详细的建设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农民的切实利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文化、环境的交融互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干净整洁的生活环 境,科学的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生态文明村把握了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点,把握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结合点,把握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合点。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也就蕴含了更丰富的内涵、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创建生态文明村必须坚持不断创新,使其成为做好农村工作的综合载体。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限和地缘关系被打破,传统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各种矛盾有所凸显,各种利益之间协调平衡的任务更为艰巨。要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还必须在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形式上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不断创新,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措施开创新局面。生态文明村的创建,以整治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保护生态、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根本,构建了一个符合县情民情,促进农民文明富裕、农村繁荣稳定的综合载体。它把环境治理、农村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经济、固本强基等结合起来。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农村基层组织找到了加强自身建设,更好 地为村民服务的工作抓手。过去较难开展工作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引导广大群众搞创建活动增强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推动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党的执政基础夯实了,执政能力提高了。
——创建生态文明村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政绩观直接反映各级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动力。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这样的政绩才是我们共产党人需要的政绩,才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所需要的政绩。德庆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惠及28万农村群众,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的农村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扎实推进,讲究实际,杜绝一切表面文章,更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钓取一时声名而搞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在创建过程中,真正树立起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正确政绩观。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创建工作的衡量标准,使生态文明村建设真正符合农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 益,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四、今后工作思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今后,我县将不断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再接再厉,充实创建内容和丰富创建内涵。2006年我县明确提出创建200条生态文明村和30条广东省卫生村创建目标,加快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化”进程。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水果、蔬菜、桑蚕、畜牧、林业、优质水稻六大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创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力度,引导农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加强卫生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努力营造干净、整洁、优美环境。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有效维护农村稳定。
三是着眼于管理民主,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村账务由镇代管制度,促进村务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弘扬生态文明 创建森林城市 篇六
台前县清水河中心小学四年级二班:王清驰
辅导教师:张宁宁
联系电话:***
许多同学都以为,生态文明建设离我们小学生很遥远,仔细想了想,我们的生活还真与生态息息相关,就说说我们生活的环境吧。
我每次走在路上发现垃圾箱里空空如也,而外面的垃圾却一大堆,这是为什么?
我每次走在小河边,看不到清澈的河水,却看到了一河满满当当的垃圾,这是为什么?
我每次抬头仰望天空,看到的天空蓝里还有灰色,这是为什么?
因为人们还没有完全醒悟,还没有自知之明,还无厘头的污染空气、乱丢垃圾。
那么我们作为小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呢?确实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比如在我们学校里提倡节约用纸,节约500张纸就可以少砍一棵树,以后我们能节约用纸就节约用纸,因为毕竟纸也是用树做的,树可以帮助我们净化空气。
保护生态文明,更多时候是举手之劳,节约每一张纸、一滴水......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其实并不难。
7.创建生态文明新村 篇七
一下车,含着草木芳香的空气立即包围过来,甜丝丝的。放眼一望,“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景就展现在记者一行的面前。
这个不大的村庄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四面青山如黛,房前翠竹点缀,整洁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不时的鸡鸣犬吠声给山村带来生机和灵动。
眼前的这个小村庄,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这如诗如画的新安,是个移民村。1969年,来自浙江淳安的170名移民在此落户。昔日荒凉贫瘠的土地,在村民辛勤的耕作下,插水稻、种烤烟、栽果树……变成了如今典型的生态示范村。
村支书邵小洪随父母搬迁来时才12岁,现在已近花甲,他热情地邀请记者一行去他家做客。这是当地典型的农家小院,房前的空地上种着葡萄、桔子、胡柚等,几只母鸡在树下觅食。记者好奇地走进厨房,里面宽敞明亮,农家常见的柴火和煤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沼气灶。邵小洪的妻子正忙着准备午饭,她拧开沼气阀,随着“啪”的一声,蓝色的火苗蹿了起来。她告诉记者:“家里的沼气可供一家做饭、烧水用。以前,一家大小用的柴火要去山上砍,费时费力,家里建起了沼气池后,再不用上山砍柴了。”
整个村里有20多户人家,成为新农村建设点前,家家用土灶做饭,一年要烧掉20多吨柴火。现在70%的家庭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90%在使用沼气灶。
在屋内转了一圈后,记者来到屋外,发现农村中常见的旱厕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冲水厕所,还分设蹲盆和坐盆。邵小洪笑着说,去年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村里的老年人也开始享受坐着上厕所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
新安村的优美生态非一日之功。
记者从村口张贴的新农村建设前后照片对比看到:几年前,这里垃圾乱放,污水四溢,苍蝇横行;现在,村里建了垃圾回收棚屋,有了固定保洁员。为了保证村子的整洁度,村里还建立了垃圾分类、卫生评比、门前三包制度。
让记者颇感兴趣的是,清洁卫生评比表就贴在村口,有“最清洁、清洁、一般清洁”之分,这一天有两户人家获得“最清洁”。有了卫生评比,各家各户扫把不离手。记者在村里走了一圈,甚至找不到一粒鸡粪。一位在旁边看热闹的村民说,要是我家被评为“一般清洁”,我都丢不起这个人。
陪同采访的东陂镇党委书记郑海文说:“这几年,新安村建设始终与环境整治、村镇规划、庭院经济、污水治理、文明村建设相结合,先后投入80万元修路、14万元改水、7万元用于绿化和修建篮球场。改厕每户补贴800元,装太阳能热水器另补贴400元一户,今年春节前,又花了2万元把路灯装到各家门前。”
当然,村里的生态文明建设,改变的不仅是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经营模式。邵小洪给记者粗算了一下,除却传统的水稻种植外,近年开始的烤烟种植使他家一年就增收5000元。四周山地植被浓密,一年下来,山货可给每家带来近万元收入,其中毛竹收入就有5000多元。房前屋后的桔子树、胡柚树、板栗树、枣树,每户又可从中获得近4000元的收入。有些妇女还利用自然条件,养起了生态鸡、鸭。“鸡很好卖哩,鸡蛋也好卖,2元钱一个,城里人特意到村里来买。”邵小洪的妻子笑呵呵地接话。该村2010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现在近万元。
8.创建生态文明新村 篇八
关键词:输变电;水土保持;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6-0092-02
1 概 述
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是指在建设和运行中,认真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突出,具有一定建设规模,行业代表性强,社会影响力大,能起示范引领作用,并通过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生产建设项目[1-3]。
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的相关要求,梅州供电局通过研究决定,选取梅州市220 kV畲江输变电工程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的试点工程。
基建部作为建设管理部门,积极承担了该工程技术支撑服务工作,负责创建工作的总体策划、技术指导、外部协调等全过程的技术服务。
2 项目概况
220 kV畲江变电站站址位于梅州市梅县畲江镇南面约
4.3 km处的松棚村内,原地貌为丘陵地貌,站址位于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期项目占地范围内。
工程总占地面积5.34 hm2,其中永久占地3.52 hm2,临时用地1.82 hm2。土石方工程主要发生在变电站区的开挖与回填、塔基的开挖与回填过程中。工程挖方总量为1.19万m3,填方总量为1.61万m3,借方总量0.77万m3,弃方总量0.35万m3。
本工程包括变电站工程及输电线路工程两部分。全站总平面呈一字形五列式布置,由南往北依次布置有:220 kV户外配电装置、#1~#4主变压器、10 kV户内电容器和电抗器、
110 kV户外配电装置。项目包括新建220 kV双回架空线路2条共
11.3 km、110 kV双回架空线路2条共8.35 km,拆除220 kV(110 kV)线路3条共3.5 km。
3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活动情况
2011年9月,自水利部发起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活动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热潮。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9个项目获得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称号,分别是:
第一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区)、青海~西藏±400 kV直流联网工程、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
第二批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井、北疆供水工程;
第三批京沪高速铁路工程、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国内段)、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河矿井工程、华亭煤业大柳煤矿井及选煤厂项目、华能布尔津托洪台风电场一期49.5 MW工程、红水河龙滩水电站枢纽工程等7项目;
第四批新建铁路宜万线宜昌至万州段工程、沪蓉国道主干线宜昌至利川段工程、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第五批云南澜沧江功果桥水电站工程、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生产建设项目、紫金铜业有限公司年产20万t铜冶炼项目、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联网输变电工程。
4 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梅州供电局成立梅州市220 kV畲江输变电工程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部署。由主管基建的副局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技术顾问室。各下设机构职责如下:
①组长:全面负责本工程创建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工作,组织领导协调创建过程中各方工作。
②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梅州供电局基建部,负责本工程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具体工作,包括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管理、现场协调,监督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落实水土保持防治责任,检查施工单位水土保持落实情况,协助监测单位、监理单位开展工作,督促参建各单位落实制定规章制度、奖惩措施,收发创优过程中来往公文,组织学习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负责创建过程中现场会议纪要总结与发布。
③技术顾问室:由具备水土保持相关资质单位的技术人员承担,主要负责本工程创优过程中技术咨询,协助组长进行本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协调水行政专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指导各参建单位按照“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标准开展工作,负责《梅州市220 kV畲江输变电工程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规划实施方案》编制,以及建设单位在本工程创优过程中提出的技术问题。如图1所示。
5 各参建单位任务分工
5.1 建设单位
①组织机构。一是成立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成立梅州市220 kV畲江输变电工程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领导小组。
②出台并下发水土保持管理文件。
③按期向省水利厅、市水利局、县水利局报告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并自觉接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④主体工程招投标及合同文件中包含并细化水土保持内容
⑤及时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
⑥加强监管,确保无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等。
⑦工程完工后,及时申请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并保证后续水土保持工作到位。
5.2 主体设计单位
①在主体工程的初步设计、施工设计阶段落实相应水土保持措施和要求,并向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按照水土保持相关规定,水保方案批复后,初步设计应有水土保持专章。
②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分变电站和线路部分编制工程水土保持设计手册,做好技术交底。
③围绕主体工程的先进性、主体设计中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或具备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而进行的优化设计或先进设计理念进行总结。
5.3 施工单位
5.3.1 标 准
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建立水土保持永久防护和临时防护工程,采用先拦后弃方法拦挡弃渣;工程建设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及技术,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地表扰动、加快植被恢复等;水土保持设施质量评估优良,通过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竣工验收;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效果好,在同地区、同行业具有良好的带动效应。
5.3.2 具体要求
①落实水土保持组织机构和人员,做到水土保持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开展水土保持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普及水土保持意识。
②出台并下发水土保持管理文件。
③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水土保持设计手册和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做好各项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④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工艺和先进的施工技术及先进的环保材料,减少水土流失。
⑤施工组织方面,从施工布置、施工工序等方面进行补充完善,突出在施工组织方面的合理性、指导性。
⑥积累一些影像资料,重点是土建期及挡土墙、护坡、排水、绿化、等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照片,特别是一些临时措施,具有重要的保存意义。
⑦资料方面: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单独整编,施工总结中,增加水土保持章节,将施工期所做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
5.4 监理单位
5.4.1 标 准
水土保持监理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展开,措施完备,档案记录完整。
5.4.2 具体要求
①落实水土保持组织机构和人员,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普及水土保持意识。
②出台并下发水土保持管理文件。
③参照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审查水土保持相关工程的质量划分。
④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验收技术规程(GB/T-22490-2008)要求,做好水土保持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评定及验收资料,将有关水土保持工程的监理资料单独归档。
5.5 监测单位
5.5.1 标 准
水土保持监测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展开,档案记录完整,并定期向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5.5.2 具体要求
①落实水土保持组织机构和人员。
②严格按监测规程规范要求,做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③按时报送季报、年度总结报告、总结报告。
④配合水土保持专项验收等工作。
5.6 技术支撑单位
①落实专职人员。
②编制生态文明工程创建规划或实施方案,搞好顶层设计。
③编制总体实施计划,把控好主要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
④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不定期开展技术指导。
⑤编制自查初验报告作为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主要文件。
⑥提供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申报有关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6 结 语
梅州市220 kV畲江输变电工程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的试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的号召,施工中未对项目占地外的环境造成任何水土流失,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外观整洁,质量优良,在运行中均能发挥良好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刘震.扎实推进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建设[J].中国水利,2013(9):
1-3.
[2] 谢有书.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工程[J].水利科
技,2015(4).
[3] 唐林.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互相关系分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
9.创建生态文明校园工作计划 篇九
创建生态文明校园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根据濮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和精神,为进一步深化花园式学校创建工作,我校全面启动创建生态文明校园活动,弘扬生态理念,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美丽校园,全面提高全体师生生态文明意识。
二、工作目标:
以争创生态文明学校为契机,全面动员,在全校师生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花园式学校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多种创新活动,结合德育工作,环境教育工作,团队工作等,在师生中全面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力争在创建任务完成时,师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到100%,促进“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工作计划: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的工作实际建立具体创建工作计划
1、成立创建生态文明工作领导小组
为使学校创建工作有保障,工作落实到实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每项工作落实责任人。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和全体教职工会议,宣传、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创建工作有保障,按要求扎实开展。
2、拟定计划,宣传发动
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正式启动创建生态文明学校工作,完成创建工作宣传专栏的设置,对创建生态文明学校进行广泛的宣传。
3、自查测评,完成申报工作,在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创建标准进行学校的创建工作,将标准进行细化,落实到学校,明确到责任人,对细化的创建标准进行验收责任制。
四、工作内容:
(一)制度完善、资料完整
1、资料收集归档。有关创建生态文明学校的文件,会议记录,活动图片、教案、等可收集的各种资料,分类整理,单独建档。
2、相关制度。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等相关制度,并上墙公示。设立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员。
(二)生态教育
(1)每学期的班活动至少安排2次生态文明教育专(主)题活动
(2)开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宣传专栏,每月更新一次,对宣传内容照像存档。
(3)语文、科学等相关学科对生态文明教育、环境保护等问题要开展专题研究,形成课题。
(三)环境整治
1、校园生态。在我校清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创建要求,在申报前学校生态环境需达到(1)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30%以上。(2)硬件建设、环境布置等体现节能环保理念。(3)绿地内无死树、杂物和废纸,草坪无任意损坏现象。(4)校园净化、课堂整洁、厕所卫生等符合卫生标准。
2、资源节约。建立全校性的资源(水、电、办公用纸、学生节约粮食等)节约管理目标,制定计划和措施。
3、污染治理。
校园内垃圾及实验室废物及时处理,对环境不产生污染。师生对环境状况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四)校园和谐
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大力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生态文明学校的创建,使全体师生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建立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学校将把此项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清水河乡后王集小学
10.红旗实验小学创建生态文明学校 篇十
红旗实验小学,位于便江镇凤凰岭路51号,校园占地面积33628平方米,建筑面积14888.62平方米,绿化面积18932平方米。是一所资源齐备,教学先进的现代化学校。现有57个教学班,学生33728人,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爱生如子的137人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本着:以“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为办学方针,围绕“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目标,不断寻求新的工作思路: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谋求内涵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校园。通过内涵式发展,全面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教师整体素质及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即以教师的发展促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促学校的发展。学校工作以“以人为本、培养发展的人”为主线,紧紧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加强全员团队意识,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关注孩子个性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文明校园。
近年来,红旗实验小学先后评为郴州市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市安全文明学校;市中小学“两个常规”先进单位;市园林式单位;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市文明美德学校;省科普文明大院;省示范家长学校;省园林式单位;省小学数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团体会员单位”。2013年来,学校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确定了养成教育主题——“养成好习惯,幸福我一生”,结合本校实际,以班级管理为核心,以实施“遵守学校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校园安全稳定和自我保护”、“卫生和和生活习惯”、“文明礼貌规范”五项教育为主要内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建立班级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和考评标准,具体布置每期活动任务。
校园绿化、科普进校是我校创建“生态文明学校”的另两项重点工作。
(一)建设省级园林校
2002年我校从东正街搬迁现址时,这里还是一片“黄土高坡”。13年来,学校园林绿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了绿化校园,在当年资金吃紧的情况下,全体教职工到亲戚朋友家的山上挖苗移栽,如今老教学楼周围以西的参天大树都是我们亲手当种植的。
2012年,建设“森林郴州”的号角吹响以后,我校投入130万资金,绿化了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种植了樟木、桂花、棕榈、桃红李等大批花草树木。我校占地33808平方米,现在绿化面积达1893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61%以上。校园绿化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乔、灌、草层次分明,花、草、树比例适当,美观和谐,形成了有树、有花、有草的园林景观。2013年成功创省级林校园。
(二)省级科普文明大院
2006年,我校成功创建省级“科普文明大院”。为加强科普组织建设、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完善科普设,学校紧紧围绕提高全校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这一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进大院、进楼栋、进家庭活动;加强了环境保护、校园绿化、健康卫生、节能减排、保护母亲河、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创建工作卓有成效。2007年获得“全省科普文明大院”称号。
这两个项目的成功创建,为建设生态文明学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总结 篇十一
今年上半年,方下镇认真贯彻农高区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工作部署,按照区工委李庆铸书记提出的“宣传好、发动好、实施好、效果好”的要求,积极推进我镇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目前,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取得初步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机构责任落实。为加强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了2017年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第一副组长,分管精神文明建设和卫生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和跟踪监督工作。各有关村委也分别成立了以支书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有关工作。同时,印发了《方下镇2017年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措施。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挂点领导共同抓的工作责任,将镇副科级干部分成9个组分别挂一个创建村,并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对完成创建任务的,镇给予奖励,对不完成创建任务的挂点领导和相关村委不能参加年终评奖考核。通过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使各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使工作组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抓宣传发动到位。4月8日,我镇召开了全镇创建生态文明村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创建工作,会上,镇委书记王帆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各工作组分别到责任创建村召开群众动员会议,走家串户宣传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做法、好处,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抓环境卫生整治。我镇抓住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全力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通过引导,创建村都组织了村民群众进行义务投工,大抓环境卫生整治,确保生态文明村创建有序开展。如方北村创建工作组针对该村垃圾乱堆乱放的陋习,在工作中,做到边规划,边整治环境卫生。组织村民大搞村内卫生环境,清理卫生死角,并在村边规划出合理的地方,进行垃圾集中堆放,填埋处理。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优先规划好垃圾屋的选址,一改过去村内垃圾乱堆乱放,臭气熏天的现象。特别在6月3日,我镇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中,全村村民齐动手,进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清理沟渠、清进卫生死角、整治公共场所。镇全体机关干部的义务劳动,大力支持创建活动,进一步调动了我镇群众对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积极性。
二、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部分村工作行动不快,进度不平衡;部分村经济薄弱,资金筹集难;个别创建村存在观望情绪,使创建工作开展较慢。
三、下阶段工作
下半年,我镇创建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按既定规划进行改水改厕,铺设巷道硬底化。建设环保娱乐设施等创建工程。为使创建工作按期达标,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工作如期完成:
1、强化工作责任制。各村工作组必须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创建工作按照目标任务完成。
2、强化资金筹集。运用各种形式、方法、筹集资金,发倡仪书,争取社会及有关单位支持,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总之,不拘一格,筹集资金和物资,确保创建项目顺利进行。
12.岚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篇十二
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岚皋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始终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群众因生态而富、县域因生态而强、城镇因生态而美”的生态强县工作思路,突出以创建为载体,在2013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的基础上,主动抬升标杆,确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目标,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探索走出了一条“城镇靓、环境优、人文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相关要求,目前,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六大领域内的环境改善、风险防控、空间格局优化、资源集约利用等十大任务均已完成,各项指标达到规定值。现将创建重点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秉持“两山”理念,构建生态优先的制度体系 秉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构建了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一是建立组织领导体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县长任主任,各镇党委书记、县直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3个委员会,分别负责全县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协调推进和技术指导工作,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
— 1 — 研究解决突出环保问题,每年都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召开动员会议、开展系列活动,基本形成“党委政府牵头、人大政协参与、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了规划引领体系。通过“多规合一”统筹规划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岚皋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岚皋县“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岚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等陆续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加快领跑生态美建设美好岚皋的决定》等相继实施。全县上下紧握规划一支笔,织密监管一张网,绘好蓝图一幅画,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三是建立综合监管体系。县财政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了环境监测监察综合大楼、大气自动检测站和岚河、大道河、县城污水处理厂等重要点位的出境断面水质、重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配齐了执法装备、检测监测器械和标准化人员配备,并在各镇设立了环保工作站,环境监测能力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加强源头风险防范和控制,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出台了“一票否决”办法,近三年来先后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招商项目5个,淘汰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家,多年来未发生较大以上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四是建立考核倒逼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优化调整考核内容、分值设置,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确立重抓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导向。近几年,生态环保指标在全县大目标考核中的占比均达到 25%以上。五
— 2 — 是健全约束有力的制度体系。出台《岚皋县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岚皋县各级政府及部门环境保护责任规定》《环境网格化监管考核办法》《生态文明建暨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进一步落实环保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2017年,全县对5名党员领导干部因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履职不力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在全国首创“河长+警长+督察长”的“三长治河”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河长+警长+督察长”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了河长制工作责任的全覆盖,形成了责任明确,层层抓落实、层层抓监管的“三长”治河网络化管理体系,实现了河道、湖泊、水库、塘坝、沟渠等各类水域河长制管理全覆盖;在认真核实排污总量,严格审核申报资料,抓好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加强固定源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确保排污许可证核发质量。2016—2017共核发排污许可证4张。六是建立信息公开体系。全面落实群众对环保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托环保局网站,实时更新网站信息公开、环保动态、环境信息、环境管理、政策法规、环保知识、办事大厅、监督投诉八方面内容,定期更新大气、水环境质量、环境执法、排污许可、环评等信息,同时,将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指标完成、重点工作推进等情况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
二、划定保护红线,优化生态保护的空间体系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打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确保全县生态空间更加优化。一是调整优化县域布局规划。认真落实主体功
— 3 — 能区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求,将岚皋划分为“四大区域、十类功能区”,并根据不同功能分区定位,明确了生态红线、发展布局和保护措施,全面构建起生态建设与管理、保护与开发“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二是完成生态红线划定。印发了《岚皋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工作方案》,按照全市统一安排部署,我县按照要求向生态红线编制单位提供了划定各项资料。目前,全市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已经完成编制即将送省厅审核,按照方案,我县划定的红线区域面积949.85平方公里,红线区域比例48.52%,待省市颁布实施完成勘界定标后,我县将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试行)》办法进行分级严格管控,加强刚性约束。三是管牢控死农用耕地。严格落实耕地红线管控责任,级签订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耕地保护责任全名夯实,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把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关。2017年,全县耕地面积38.88万亩,其中常用耕地24.91万亩,实现了全县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目标。
三、发展生态经济,构建节约循环的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节约、绿色、循环经济产业,2017年,全县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3.3:56.7:30,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6.7%,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57555万元,增长7.6%。一是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生态农业上,建设了三个十万亩林业基地建设(10万亩干果林基地、10万亩速生林基地、10万亩林下种养基地),林下经济发展迅速,2017年,发展核桃13.7万亩,— 4 — 建成现代茶叶示范园区15个,培育龙头企业3个,建成魔芋园区13个,种植魔芋10万亩,培育龙头企业3个;发展林下养蜂2万箱;扶持新增设施蔬菜1000亩。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协会81个,共有5个方面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占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的61.5%。生态工业上,全县已形成了以水电、森工、食品加工为支柱的绿色产业体系,培育了明富魔芋、珠峰花炮、金岚木业、南宫茶业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36亿元,“岚皋六口生态工业园区”被批准为全省100个重点扶持的县域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旅游上,以大南宫山景区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实现率先突破,建成南宫山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千层河、岚河漂流国家3A级景区、神河源省级森林公园,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旅游示范县,被授予“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景区”和“最美绿色园林生态旅游城镇”等荣誉称号。借力强势发展的生态旅游产业,极大地促进、带动了全县餐饮服务、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了四季杨家院子、南宫山巴人部落、横溪古镇等一批旅文深度融合的特色旅游新村,旅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2017年接待游客486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31亿元,同比增长33.86%。二是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利用。大力实施推进一批节能改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实现了资源节约循环了用目标。2017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435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3.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01.5立方米/万元,— 5 — 用水总量未超上级政府下达总量控制目标,较2015年下降13%;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为56元/亩。三是大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提高饲料消化率,降低氨氮排泄等新技术新成果,扶持大中型养殖场建设规模相当的沼气工程及沼渣生物肥生产线,推广畜—沼—菜(林、果)生态种养模式。2017年,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100%。采取过腹还田,秸秆堆肥,秸秆编制等多种形式、途径和手段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5%。我县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绿色食品企业为主,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工业企业较少,主要的工业固体废物为冶炼废渣、炉渣、煤矸石等,主要通过做为商品出售、页岩砖厂制砖、水泥厂生产原辅材料等方式进行综合利用。2017年我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100%。
四、实施综合整治,打造山清水秀的环境体系
坚持从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入手,推动县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一是实施精准的污染防治攻坚。保卫蓝天方面,我县认真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工作措施,空气质量日益变好。2017年,岚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数值为3.09,全市排名第二,全省排名第五,优良天数为334天,较2016年增加32天;水质保护方面,我县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正在逐步改善,统筹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利水保治理、生态造林、退耕还林、畜禽养殖防治、矿山恢复治理等一批综合性生态环保治理项目。以“岚河、大道
— 6 — 河、洞河”三大流域为重点,开展河道“三乱”综合整治。在岚河、四季河沿线启动了在线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对重点河流断面、水电站生态基流通道口、生态敏感区、重点污染源和市政设施等部位全天候监测管控,大力整治电站生态基流、河道乱采乱挖、毒鱼电鱼炸鱼等行为。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达标率和水源地水质监测达标率均为100%,主要河流岚河及大道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标准,全年水质指数为3.9606,全市11条主要支流排名第6,变化趋势为“变好”。全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为82.41,评价结果为优,全省排名第八。二是开展全面的生态系统保护。大力开展沿河湖、沿路造林植树活动,完成植树造林6.56万亩,实施退耕还林5000亩,形成以交通干线为主体,旅游景点、国道、省道、城镇为重点,莲花公园、珍稀植物园等为补充为重点的造林绿化新架构,实现了“开门见绿,四季有景”目标。统计年报显示,2017年我县森林覆盖率为79.2%。同时,建立森林防火、林政管理、病虫防治“三防”体系,采取“一控二稳三推进”的措施(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量使之小于生长量,稳步提升林木覆盖率林,加快推进业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有序开展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工作,有效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是严格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贯彻执行新《环保法》,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格环境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截止目前,共下发《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22份,《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10份,《行政处罚决定书》9份,收缴罚款26.1万元。保持2512369环保热线24小时畅
— 7 — 通,理电话投诉19件,及时处理网络舆情,受理办理县长信箱11件。突出对危险废物、污染场地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管,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2017年,危废安全处置率达100%。全面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加强应急演练,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投资30余万元,新建面积200㎡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采购了无人机、快艇等一批应急物资。四是完成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针对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发现的环境突出问题,在省市的统一部署要求下,深入开展了环保问题自查整治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目前,中央环保督查提出的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问题,已于2017年12月完成提标改造工程任务,省委环保督查提出的县城饮用水一级保护区4户群众未搬迁问题,已经完成整改,4户群众已经全部搬迁。同时,在此基础上认真查找自身存在问题,共梳理出26项整改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任务25项,库区网箱拆除工作正全力推进。
五、提升生态特色,构建美丽宜居的生态生活体系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我们将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纳入“六城同创”目标,突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牵引带动作用,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出特色、上水平。一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幅度提升。目前全县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1处、垃圾填埋场7座,全面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处理能力达到7000吨/d,并将一级B提标改造为一级A污水排放标准。新启动建设石门、民主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1050吨/d,— 8 — 新开工建设佐龙镇、南宫山镇、石门镇、滔河镇等3座垃圾填埋场,县域重点镇垃圾污水处置得到全面加强和规范。同时,完成了县域垃圾污水处置项目PPP招投标工作,涉及金额近3亿元。申报了总投资3亿元的岚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被审查为A类项目列入国家项目库。截至目前,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1.55%。二是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围绕整镇整村推进的思路,将农村改厕任务与脱贫攻坚危房改造和搬迁工作相结合,在镇村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工程,持续加大城乡无害化卫生改厕力度,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0325%。全面开展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整治和水源地保护为核心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按照2012-2017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批复,我县已经累计建成镇村污水处理设施30处,垃圾填埋场5座,采购垃圾桶2万余个,垃圾清运车辆50余辆,完成水源地保护工程3处,完成综合整治村庄91个,整治率达到72.8%,超过国家十三五期间好水周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达到60%的要求。大力推进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完成全县13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完成县城、大道河、南宫山镇三处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工程,另10处水源地保护工程陆续启动建设,经检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为100%。三是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从规划立项、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验收、备案等各个环节入手,形成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闭合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2017年,新建节能建筑比例达到35%,— 9 — 新建绿色建筑工作已全面开展。通过完善城区交通网络、优化公交线路、合理配置公交站台、推广使用纯电动公交车等途径,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从今年开始,我县全面启动了“城区及城乡两元”的客运新模式,将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绿色出行率。同时,鼓励市民出行多使用自行车或步行方式,提升公众的绿色出行率。今年,我县完成汽车站迁址新建工程,县级交通保持20分钟一趟,到西安班车保持2小时一趟,大大提升了客运能力。2017年实现绿色出行率达到52%。按照以制度促管理规范化、以数据促管理精细化、以督查促管理常态化的思路,大力度、宽领域地开展节电、节水、节油、节材,把低碳、节能、环保的要求落到实处,2017年,全县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65.6%。印发了《关于转发<关于调整公布第二十三期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关于转发<关于调整公布第二十一期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进一步规范落实绿色采购行为,建立完善绿色产品采购清单目录,对节能环保项目实行优先备案、优先安排采购资金,对未按强制采购规定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的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改正并给予处罚,推动强行入轨。根据统计年报显示,2017年,政府绿色采购比例为91.75%。
六、转变意识观念,培育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体系 积极发挥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以生态文化为强引擎,积极传播正能量,促进环保接地气,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政策力度和实践深度。一是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进入千
— 10 — 家万户。与新民风建设相结合,推进“新民风+环保”进镇村活动,在全力培育尚“诚”、重“孝”、倡“俭”、践“勤”、崇“和”新民风观念同时,大力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改善人人受益的理念,让环境保护理念一步步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群众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二是传承历史生态文化。广泛发掘整理“忠勇刚烈”的巴文化精髓,以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南宫山5A级景区为契机,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子,集中推出以一本书、一台戏、一条街、一个长廊、一座广场为主要内容的巴文化“五个一”工程,唱响“巴山画廊·硒有岚皋”品牌,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时代内涵。三是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六进行动。以“美丽岚皋,全民共建”为主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知识“进机关、进乡镇、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六进”活动,在县城及各镇开辟生态文明建设一条街,不断拓展丰富形式,弘扬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造势,力促政府、企业、公众广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从党政领导干部抓起,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必学内容,经常性组织开展学习教育培训活动,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培训率每年都达到100%。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积极向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和理念,2017年,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到达96.3%,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率达95%。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于后世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坚持不懈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群众民生福祉,将生态优势转
— 11 — 化为富民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生态+特色、生态+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让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岚皋县是省定深度贫困县之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高群众收入、确保按期脱贫摘帽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但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安全屏障使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多年的持续创建,特别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岚皋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净了,家园也更美丽了。回顾我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全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是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实施发展新战略的需要,是岚皋根据自身所处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特点做出的重大决策。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是新形势下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和无废物生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目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岚皋县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必由之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岚皋县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岚,山间雾气,皋,水边高地,岚皋县因山水得名,丰厚的生态环境资源是我们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向未来,我们
【创建生态文明新村】推荐阅读:
创建生态文明乡镇工作汇报08-04
创建生态文明校园工作计划12-06
倡导环保绿色文明 创建生态科普学校08-08
弘扬生态文明创建森林城市优秀征文06-28
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06-22
生态创建村规民约11-21
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09-22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技术报告08-12
2010沅河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