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一流本科教育方案

2025-03-2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学院一流本科教育方案(8篇)

1.学院一流本科教育方案 篇一

学院委员会“提高标准、提升能力、争创一流”专项活动实施方案

按照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关于开展“提高标准、提升能力、争创一流”专项活动的通知》(x教党[XX]x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就组织开展“提高标准、提升能力、争创一流”专项活动(以下简称“两提一创”专项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引深“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三基”建设部署和要求,以学校“五个全面”各项工作为切入点,坚持问题导向、破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围绕“标准”“能力”“业绩”三个关键词,结合实际,聚焦重点,做到对照一流标准、切实提升能力、拿出一流业绩,实现满弓开局,为全年工作打好基础,确保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我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加快我校转型发展步伐,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二、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提高标准、提升能力、争创一流”专项活动,推动全校基层组织全面加强、基础工作全面进步、基本能力全面提升,着力解决观念陈旧、思维固化、能力不足、本领恐慌、不会为、不善为、不愿为等突出问题,树立对标一流、争创一流的鲜明导向,培植开放创新改革的进取精神,营造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引导各单位、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医护人员提高政治素质、拓宽知识视野、增强业务本领、锤炼过硬作风,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找准薄弱环节,集中破解发展难题,解决问题,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促进学校大改革大发展大提升。

三、组织领导

成立“两提一创”专项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长:李xx

副组长:冯xx

员:各二级党组织、各二级单位(部门)负责人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推进“两提一创”活动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冯xx、李xx兼任;副主任由牛xx、李xx兼任;联络员由牛xx兼任。

四、活动时间及阶段任务安排

在全校集中开展“两提一创”专项活动,XX年3月启动,5月底面上活动结束,12月底专项活动结束,分4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提高阶段(4月1日至15日)

.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各二级党组织牵头,重点围绕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省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部门实际,精心选定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注重干部和教职工学习的互动性,调动干部和教职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握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领会省委“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加强“三基”建设和提升工作标准、创造一流业绩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中央、省委省政府、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坚决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上级要求上来。(责任领导:冯向先、李玉冰,牵头单位:各二级党组织)

2.开展专题讨论会。各二级党组织牵头,围绕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XX年工作要点,以“开展‘两提一创’专项活动”为主题,对标一流,深挖学校发展短板,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校领导领题调研,开展学校层面、院(系)层面专题讨论会;处级干部结合“寒假作业”带头谈问题、谈思考、谈想法,把工作想透、说清、干实,为下一阶段对表对标打好基础。通过专题讨论会,确保广大干部和教职工的“四个意识”有所增强,工作境界得到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标一流、争创一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及推动事业改革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植根于心。(责任领导:校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单位:各二级党组织、各二级单位、各二级部门)

(二)对表对标阶段(4月16日至5月7日)

各二级党组织、各二级单位(部门)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能力为基础,以情系长医为升华,以争创一流为目标,结合学习提高阶段的成果,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细致地对表对标和查找问题。

.召开领导班子工作务虚会。校级领导班子、中层领导班子以“坚持思想引领、创新驱动、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为主题,以强化“三基”建设为目标开展讨论。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提前深入分管部门和联系点,结合部门开展讨论的情况和成果,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各自准备发言提纲,做好会前准备。通过充分讨论和观点交锋,看清楚我校的现状,深化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凝聚共识,激发对工作的热爱和职业情怀,进一步挖掘解决学校发展瓶颈的措施,立足大局和实际,谋划学校未来发展顶层设计,使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有效。(责任领导:校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单位:各二级党组织、各二级单位、各二级部门)

2.采取多种方式对表对标。校领导班子成员、各二级党组织、各二级单位(部门)采取开展集中调研、座谈会、交流会等多种方式,深刻反思剖析问题根源,进行对表对标。要从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方面、实施“1331”工程方面、高校教育综合改革方面、人才引进培养方面、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其他发展不足的方面进行对表对标,一要对照中央、省委省政府、教育部、省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的要求,找准薄弱环节,寻找与上级要求的差距是什么,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工作的举措;二要对照其他兄弟省市、院校和我省教育系统中先进典型的好做法好经验,寻找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是什么,找准工作差距,提高工作标准,努力缩小差距;三要对照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听取基层干部和教职工、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找准问题和不足。(责任领导:校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单位:各二级党组织、各二级单位、各二级部门)

(三)推动落实阶段(5月8日至31日)

解决问题和推动工作是专项活动的落脚点。要以勇于担当的精神直面问题,深刻剖析原因;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破题导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坚定争一流、争先进的信心,体现出改革创新的责任担当,展示出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的精神风貌,以从严从实的态度认真梳理,列出各二级党组织、各二级单位(部门)问题清单,制定工作方案,坚决做好整改和落实。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层面的问题清单高标准整改落实。以下是对标“1331工程”和在前期分析研判基础上列出的问题清单,这些问题制约了事业发展,必须在活动期间加以解决或有突破性进展。

.立德树人的问题。在“1331工程”首个“1”上要重点突破,用好红色资源,打造育人特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要有大作为。创新学校文化品牌,将博大精深的“太行精神”“白求恩精神”和“何穆精神”凝练塑造为“长医精神”,把新校歌、校徽、校训的精髓,融入“长医精神”。研究长医红色历史,编写一部精品《校史》;精雕细琢《何穆医生》,打造话剧精品;挖掘太行山老区红色资源建立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深度合作建立省级“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中心”。充分利用好上述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我校办学特色融入培养人才全过程。(责任领导:冯向先、李富德、宋晓亮,牵头单位:宣传部,思政部、档案馆、教务处、人文艺术传媒系)

2.学科团队和实验室建设问题。在“1331工程”首个“3”上形成自己的成果。坚持“立足基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形成优势”的方针,加强学科建设,出台加强学科建设的意见;整合校内重点学科,强强联合,凝聚形成1-2个代表长医水平的创新团队;对照省级重点实验室条件和标准,找差距、补短板,加大投入,建设1-2个重点实验室。(责任领导:武有祯、宋晓亮,牵头单位:科技处、教务处、各院系)

3.育人平台建设问题。在“1331工程”第二个“3”上重点尝试,用好区域社会人才技术设备,在“建设协同育人平台”上要有大作为。出台《关于加强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利用区域社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成果应用转化等方面深入合作,“建设协同育人平台”。选择1-2家条件好的合作企业、科研单位或社会组织搞协同育人试点。(责任领导:武有祯、宋晓亮,牵头单位:科技处、教务处、相关院系)

4.拓展办学空间问题。这是我们急需重点破解的发展难题,要服务地方转型发展需求,主动出击,把握机遇,解决办学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在与xx县共建新校区上,要有大作为。力争xx县为学校划拔建设用地1000至1500亩,4月双方签订框架协议。(责任领导:李华荣、郑建中、张芳萍,牵头单位:后勤保障处、基建处,具体负责人:陈忠义)

5.引进高层次人才问题。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打破常规引进20名学校特需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创新拔尖人才,高水平博士,引领学科发展、主导学术方向、扩大学科影响。(责任领导:张芳萍,牵头单位:人事处)

6.培育后备人才问题。围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分别遴选学科、科研和教学方面的突出人才20名,加大资助,扶持他们在相关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遴选20名有发展潜力的后备领军人才实施重点培养,给予足够经费和待遇保障,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提升学术水平。启动“十百千计划”,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五年内激励100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从根本上促进科研上台阶。(责任领导:武有祯、张芳萍,牵头单位:人事处、科技处)

7.人浮于事和能职不匹配的问题。制定全员岗位责任制,盘活人力资源。对于未定岗人员,加大岗位练兵和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工作能力,实行“待岗制”彻底解决人浮于事和能职不匹配的问题。(责任领导:李玉冰、张芳萍,牵头单位:组织部、人事处)

8.干部能力提升问题。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改进干部作风,完善干部管理考核制度,健全干部教育培养体系,派干部走出去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理论培训和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严格问责追责,推进“5×5”巡查监督,提高工作效能。(责任领导:李xx,牵头单位:组织部、纪检监察室)

9.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问题为导向,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筹建党委教师工作部。(责任领导:冯xx,牵头单位:宣传部、思政部、学工部)

0.管理权下放问题。选择1-2个系部搞好试点推进管理权重心下移。(责任领导:武xx,牵头单位:人事处、计财处)

1.校内绩效考核的问题。完成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和绩效制度改革。(责任领导:武xx,牵头单位: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计财处)

2.做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护理、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做好规培基地申报工作。(责任领导:郑xx,牵头单位:研究生处、附属和平医院、附属和济医院、护理系、药学系)

3.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实现全校无线互联网宽带接入全覆盖,建好数字化校园“三大平台”和数据中心。(责任领导:武xx,牵头单位:信息网络中心)

4.附属医院。服务医改、服务教学、服务“健康xx”,筹建和平医疗集团,申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责任领导:李xx,牵头单位:附属和平医院、附属和济医院)

5.服务意识的问题。开展“环境创优活动”,制定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工作流程、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抓工作作风改善和工作效率提升,营造贴近教学、贴近师生、贴近一线的服务环境。附属医院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责任领导:校领导班子成员,责任单位:各二级党组织、各二级单位、各二级部门)

(四)深化巩固阶段(6月1日至12月31日)

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立行立改,又要巩固提高。要把上述15个突出问题和XX年工作要点的全面落实结合起来,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与取得实效、查找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提升工作业绩与引导党员做到“四个合格”结合起来,在更高的标准上、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能立志、奋勇争先,解放思想,大胆工作,取得更好的业绩。

六、具体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实施

加强干部和教职工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能力水平的有效抓手。各级党组织和各二级单位(部门)要充分认识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开展这次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及时安排部署,根据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提出具体办法,认真组织实施,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切实推动专项活动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宣传部牵头,各级党组织和各二级单位(部门)要充分配合,运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以及自媒体等,宣传此次活动的意义,及时反映我校开展专项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具体成效,发现和总结“对标一流、争创一流”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人,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为专项活动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信息报送,掌握专项活动动态、通知公告、存在问题和不足等进展情况,充分发挥信息在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工作等方面中的作用。各党总支和各二级单位(部门)要在每月3日、13日、23日前向宣传部报送活动信息,信息要注重创新性,如反应活动开展的新举措,工作的新亮点,活动动态信息要注重时效性,及时反映本单位活动成效,及时发现和总结“对标一流、争创一流”的先进典型。

(三)合理安排部署、统筹协调推进

要注重将此次专项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与全面履行主体责任结合起来,与创新工作思路和增强工作活力结合起来,与高标准完成XX年党政工作任务结合起来,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正确处理好专项活动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要注重调动好干部和教职工投身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合理安排,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要注重解决好专项活动与长远建设的关系,既要着眼当前,更要致力长远,把活动中形成的新目标、好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恒久发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高效高标准进行。

(四)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室、组织部等部门组成专项活动督导检查组,及时了解掌握活动的进展情况,不断总结和推广经验,发现问题,督促解决。对专项活动工作不重视、态度消极、敷衍应付、落实不力的,校党委、校纪委将启动问责程序,严肃追责。要通过专项活动,切实提高工作标准、提升工作能力,确保此次活动取得实效。

中共xx医学院委员会

XX年3月31日

2.学院一流本科教育方案 篇二

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根据201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排名,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表现卓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和学院制,被世人奉为圭臬。因同处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新加坡,与我们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学术渊源,研究其人才培养特点,具有借鉴意义。基于此,笔者选择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8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这8所学校网站公布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计划、年度报告、新生指南、学生手册等材料进行分析。

(一)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关乎大学对人才培养本质特征、目标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对人才培养模式其他要素的选择与确定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8所顶尖学府均将本科生培养视为立足之本,为本科生提供博雅教育,注重促进全面和谐发展和培养多元能力,希望学生在踏出校门之时能够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并且为将来做好准备,成为参与并影响全球事务的世界公民。(见表1)

(二)专业设置模式

这8所大学的专业设置以生为本,灵活宽松,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与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特点:

1.专业设置可因人而异,注重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允许学生自主设计专业,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如哈佛大学的Special Concentrations、普林斯顿大学的Independent Concentration、斯坦福大学的Individual Designed Majors。通常,学校设有专门的教师委员会审查自主设计专业的合理性,审查时着重考虑学生的设计是否具有知识上的连贯性、是否平衡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标准的专业结构外寻求发展的能力以及相关学术资源是否能够满足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选定专业的过程在这些学校多被称为“Major Declaration”或“Declaration of a Major”。“Declaration”充分体现了学生在确定专业时所拥有的自主性。

资料来源:哈佛大学:http://www.harvard.edu/;普林斯顿大学:http://www.princeton.edu/main/;斯坦福大学:http://www.stanford.edu/;牛津大学:http://www.ox.ac.uk/;剑桥大学:http://www.cam.ac.uk/;东京大学:http://www.u-tokyo.ac.jp/en/index.html;新加坡国立大学:http://www.nus.edu.sg/;南洋理工大学:http://www.ntu.edu.sg/Pages/home.aspx。

2.选择专业的时间放在入学后1~2年,便于学生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发现、定位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了解目标专业,理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同时,为帮助学生自由探索各个学科领域,如果选定专业后兴趣转移,学生还能较为容易地更换专业。如新加坡国立大学规定学生最早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选择专业,此后直到第三学年第一个学期都可以随时更换专业。与之相似的还有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这两所学校在提交学位候选人申请截止日期之前均可更换专业。(见表2)

3.在专业设置口径上,这8所大学均保持着对学科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前瞻性和敏感度,跨学科、跨系的专业比较多,且极为重视扩展本科生的学科视野和专业基础。为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斯坦福大学将全部本科专业整合到人文与科学学院、工学院、地球科学学院3个综合性学院中,由这3个学院承担全部的本科教育。如最大的人文与科学学院就包含了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历史、艺术、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数学、物理等30多个专业,负责学校63%的本科教育与学位授予工作。综合性学院有利于不同学科专业间的交流和融合,为拓宽专业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平台。

资料来源:哈佛大学:http://handbook.fas.harvard.edu/;普林斯顿大学:http://www.princeton.edu/main/academics/undergraduate/;斯坦福大https://undergrad.stanford.edu/contact-usfeedback/welcome-undergradsta nfordedu;牛津大学:https://www.ox.ac.uk/admissions/undergraduate;剑桥大学:http://www.undergraduate.study.cam.ac.uk/;东京大学:http://www.c.u-tokyo.ac.jp/eng_site/info/academics/zenki/;新加坡国立大学:http://www.nus.edu.sg/education;南洋理工大学:http://www.ntu.edu.sg/Academics/NTUEducation/Pages/Shaping NTUundergraduates.aspx。

东京大学本科教育实施二、二分段式模式,所有本科生前两年在教养部接受通识教育,后两年分流进入各专业学部进行专业教育。本科新生入学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意愿,选择进入教养部的文科一、二、三类和理科一、二、三类课程班学习,在教养部学习一年半以后,学生根据课程成绩和兴趣志向,开始选定专业分流时想进入的专业学部,帮助学生以较小的“试错”代价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

(三)课程设置方式

课程是本科教育的核心和魅力所在,是实现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这8所大学的课程设置以“超越学科界线、拓宽专业基础、优化知识结构”为特点,课程类型丰富多元,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见表3)为优化课程结构,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这8所大学倾向于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的比例。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均要求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不得低于总学分的1/3。

通识教育课程强调广度、深度和背景,注重所学知识与未来工作、生活的联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简称AAC&U)2016年对全美高校开展的调查表明,近年来美国大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愈发关注“知识、技能、应用”三者间的结合[1]。这8所大学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哈佛大学每隔20几年就会实施一次大规模的本科课程改革,1978年在博克校长带领下实施的核心课程改革,被美国高等教育界誉为课程改革的里程碑。

资料来源:哈佛大学:http://www.fas.harvard.edu/pages/degree-programs-courses;普林斯顿大学:http://www.princeton.edu/main/academics/courses/;斯坦福大学:http://explorecourses.stanford.edu/;牛津大学:https://www.ox.ac.uk/admissions/undergraduate/courses-listing?wssl=1;剑桥大学:http://www.undergraduate.study.cam.ac.uk/courses/structure;东京大学:http://www.c.u-tokyo.ac.jp/eng_site/info/academics/zenki/curriculum/;新加坡国立大学:http://www.nus.edu.sg/oam/programmes.html;南洋理工大学:http://www.ntu.edu.sg/academics/Pages/Undergraduate Programmes.aspx。

为促进学科交叉,打通相关知识点、知识领域乃至学科之间的壁垒,帮助学生形成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这8所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路径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开设学科渗透的交叉课程,二是采取跨学科选修制度并辅以“就远原则”。

1.交叉课程。交叉课程的设置以强调文理科相互渗透为宗旨,积极探索课程整合并增加跨学科内容,使课程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以应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涌现。如东京大学的基础科目课程和综合科目课程、牛津大学的联合课程(Joint Courses)、剑桥大学的课程模块(Options)。

东京大学的通识教育为期2年,分为1年半的前期课程和半年的后期课程,课程模块涵盖六大课程领域:思维与艺术(Thought and Arts),国际化与区域研究(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社会与机构(Society and Institutions),人类与环境(Human Beings and the Environment),物质与生命(Matter and Life),数理信息科学(Mathematica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6类课程模块各自开设基础科目、综合科目和主题科目课程,每一类课程模块由于学分要求不相同,上述3种课程的组合也因此存在差异。基础科目为必修课程,开设外语、信息处理、人文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数理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生命科学基础、基础实习、基础实验、体育运动等10类课程。综合科目则开设思想、艺术,国际、区域研究,社会、制度,人类、环境,物质、生命,数理、情报等6类课程;主题科目以专题报告和研讨课程为主[2]。

依据《2017年本科生招生指南》,目前牛津大学共开设了49个专业,其中有26个专业实际上整合了2个或2个以上专业领域。如为了给学生提供洞悉人类社会演进历史的宽广视野,牛津大学开设联合课程将考古学和人类学两个专业合二为一[3]。

剑桥大学的课程模块能为学生构建宽厚的知识体系并提供多样化的专业选择。剑桥大学新生入学时选择就读课群(Courses),而不是专业(Subjects),这就突破了“专业决定课程”的思维模式,弱化了学科专业对课程的单向限制,目前剑桥大学开设了30个本科生课群,涵盖了65个专业。剑桥大学的课程体系为Triposes(课程)-Parts(部分)-Options(模块)三级结构。通常,每个Triposes包含两个部分(Part I和Part II,有的Triposes会将Part I分为Part IA和Part IB,Part II分为Part IIA和Part IIB,依次对应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剑桥大学的模块课程内容丰富,每个部分大多包含2~10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都包含课堂教学、讲座、研讨、导师课和实践课程等[4]。

2.跨学科选修。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均开设了大量密集性、基础性通识教育课程,并在选课时遵循“就远原则”。研究表明,以跨学科选修实现通识教育内涵的学校,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为通识教育必修课。一般而言,通识教育必修课的宗旨在于帮助学生拓展学科视野,构建宽广的知识体系,学习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即为通识教育必修课,涉及外国文学、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科学、道德推理、社会分析、定量推理等7个学科领域,各领域开设的核心课程数量每年限定在10门左右,主要安排在大一、大二进行。为保证所有学生都拥有横跨文理两大领域的知识基础,哈佛大学要求本科生在选择核心课程时遵循“就远原则”,以拓宽视野。如学习人类学的学生,可以免修社会分析领域,但必须选修科学A和科学B领域;主修生物学的学生,可免修科学A和科学B,但其他领域都不能免修[5]。

普林斯顿大学通识教育必修课涉及写作、外语、认识论、伦理思考与道德价值、历史分析、文学与艺术、定量推理、科学与技术、社会分析9个学科领域;但是相较于文科类学生,理科类学生不需要修读定量推理、科学与技术[6]。

南洋理工大学为本科生提供的通识选修课程共有160多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三类课程,(1)“通识核心课程”(Core Course,GER Core);(2)“通识限定选修课程”(GER Prescribed Electives,GER PE);(3)“通识自由选修课程”(GER Unrestricted Electives,GER UE)。“通识核心课程”是全体本科学生必修课程,包括“沟通与交际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新加坡研究”(Singapore Studies)“环境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伦理学”(Ethics)“创新创业教育”(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五类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人际交往能力、环境保护意识与能力和全球视野,以及对新加坡国家问题、政府决策的理解力和对新加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等核心素养。“通识限选课程”包括“商业与管理”“人文科学”和“科学、技术与社会”。“通识自由选修课程”涵盖校内各学院所有课程领域,不仅包括通识限定选修课四大领域的课程,也可选择现代语言、企业家精神、音乐与戏剧等课程,还可以是一些诸如国际合作项目,如国际学生交流计划、全球教育计划、海外实习计划、全球暑期学习计划等。“通识自由选修课程”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多元的文化兴趣及未来生活与工作规划的需要[7]。

(四)教学制度体系

教学制度体系是与人才培养的微观过程紧密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实施的体系。这8所大学均非常重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制度体系,一方面优化常规教学制度,如学分制、学位制、弹性学制等,另一方面通过结合自身的传统与优势,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制度。(见表4)

概而言之,师生合作研究制践行了“学以致用”理念,让学生可以在本科教育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探究和应用,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国际访学制和实习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学院制和导师制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教学制度体系的精髓,是二者卓然于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根基所在。其核心在于导师制深深根植于学院制之中———大学的教学方法是教授式的,而学院的教学方式是导师式的;大学为传授知识而存在,而学院的职能在于发展品格。在理念上,导师制要求导师承担大部分课程内容的讲授,负责制定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计划,并以导师课论文作为导师制教学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求论文必须具有独立见解和充分论证;另一方面,师生在每周一次的导师课上对论文进行充分讨论,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问难的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资料来源:哈佛大学:http://handbook.fas.harvard.edu/;普林斯顿大学:http://www.princeton.edu/main/academics/undergraduate/;斯坦福大学:https://undergrad.stanford.edu/contact-usfeedback/welcome-undergrad stanfordedu;牛津大学:https://www.ox.ac.uk/admissions/undergraduate;剑桥大学:http://www.undergraduate.study.cam.ac.uk/;东京大学:http://www.c.u-tokyo.ac.jp/eng_site/info/academics/zenki/intro3/;新加坡国立大学:http://www.nus.edu.sg/oam/programmes.html;南洋理工大学:http://www.ntu.edu.sg/academics/Pages/Undergraduate Programmes.aspx#hum。

东京大学依托教养学部和专业学部的合作,逐步完善了由大类招生、两年通识教育、专业分流、两年专业教育四个步骤构成的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其中,分流制在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发展路径方面功不可没。本科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大类初步分流,待学习3个学期以后,再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学习成绩,选择后期的学科专业。专业分流从第3学期初至第4学期开学前结束,分流依据主要为学生的兴趣志愿、学习成绩和院系招生名额。整个分流分三次完成,第一次只能填报一个学院和一个学科方向,第一次录取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志愿填报,这一轮可以填三个志愿,第二次录取结束后,仍有未被录取学生和招录未满学院时,再进行第三次补录[8]。

二、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的思考

身为顶尖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都将本科教育视为办学基础和主体,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安身立命之所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异质化、价值多元化、文明融合化的未来,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极具战略意义。这8所大学在探索一流本科教育的道路上率先垂范,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综合考虑,笔者对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提出初步建议:

1.明晰本科教育定位,让学生“全面发展,诗意栖居”。凡是改革,理念先行。这8所大学的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均与人才培养理念紧密吻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创新、优化。切实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是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先导。笔者以为,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之前,应首先明晰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的定位。

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稳步提升,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逐渐上移。专科教育已逐步整合并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普通高等教育系统主要包含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在精英教育时代,只有非常稀少的“精英人才”拥有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机会,硕士比本科生优秀、博士比硕士卓越是划分社会阶层的金科玉律。如今研究生教育已经十分普及,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本科教育应当被置于终身教育的格局中看待,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应为塑造“全人”,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让本科生在学期间可自由探索各个领域的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正如爱因斯坦对本科教育的解读,“大学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其次,教育的应然价值在于赋予学生能够超越自在、走向自为的能力;在于引导学生以开放的精神、创新的视角、全局的观念对待世界;在于能够自觉摈弃狭隘的视野,不跟风、不逢迎、不媚俗、不浮躁;在于不唯上、不唯书;在于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能够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生活方式,诗意栖居,正如《论语·述而》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即便高校之间定位不同、校情各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应成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理念和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真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良好的道德习惯;应具有大局意识、担纲意识、参与意识、时代意识、创新意识;应讲诚信、善合作、肯奉献;应对于国家民族的振兴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有着乐学、勤学、善学的良好习惯。

2.改革教师评价制度,让教师“从容治学,优雅从教”。师资是成功推行通识教育的关键。与科研不同,教学包含着使命与责任。高品质的教学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奉献精神。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导师制的长盛不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师的支持与付出。

因此,大学应当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一方面,改革教师晋升机制,使其与教学质量直接挂钩,建立有利于激励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保障制度,让一部分乐于、善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挥特长,享受应有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打通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之间的壁垒,统一考核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增加教学绩效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容治学,优雅从教。

3.优化通识课程体系,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课程内容。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精义和价值,在于以人为本,激发人的主体性,培育人的创造性,促进知识整合。通识教育之“通”,不仅仅在于“广博”,更在于“通达”,这份“通达”是增进创造性和主体性的重要前提和途径。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的载体,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发展方面举足轻重。目前,国内已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实施了通识教育,并在打造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笔者以为,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还可在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专业设置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

第一,在课程内容上,需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融入中国元素,深度挖掘中华文明精粹,在全球化进程中积极构建中国文化传统,发扬高等教育养护文明的功能,提高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增进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新加坡政府积极倡导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设“新加坡文化”。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课程内容非常关注本国国情,二者均开设了“新加坡研究课”(Singapore Studies),重点研究国家实际关切,以加深学生对国家问题、政府决策的理解力,对新加坡文化的认同感,该举措对于培养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或领导者意义重大。我们也可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中国研究课”,以我国实际作为研究起点,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材料,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骨、中国气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二,在课程设计上,应遵循“博采众长,自主创新”原则,无论是开设学科渗透的交叉课程,还是推行跨学科选修,都应当结合校情,因校制宜。

第三,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专业选择方面赋予本科生更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要注意“通专结合”,力求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动态平衡。东京大学由大类招生、两年教养教育、专业分流、两年专业教育4个步骤构成的本科培养机制,有一定借鉴意义。

4.完善通识课程管理,推行“行政协调,学院承担”管理模式。通识课程的核心功能在于打通相关知识点、知识领域乃至学科,帮助学生形成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因此,优化通识课程的关键在于加深学科交融的程度。但是在通识教育实际运行中,有些学院对通识教育认识不足、支持不够,不愿意将学院内部更多、更好的资源投入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从而影响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推进速度。

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在于突破专业、学科限制,打破学科壁垒,改革按照专业进行资源配置的分配制度,调动学院的积极性,实施“行政协调,学院承担”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架构的优势有两点:从组织推动的层面来看,通识教育新局初开、尚待进一步完善,若由单独的学院独立组织实施,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只有依靠横跨各学院的校内组织机构并配备专任管理人员,才能切实推进。如南洋理工大学通识教育的组织管理主要由“学术服务部”(the Office of Academic Services,简称OAS)负责。

从学科整合的层面而言,通识课程并非依据某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专业进行设置,往往需要某几个学院联合负责。如在南洋理工大学,“商业与管理”模块由商学院负责,“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模块由文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传播与信息学院四个学院共同承担;“科学、技术与社会”模块则由工学院、理学院提供。“行政协调、学院承担”模式既可保障通识教育在综合性组织机构管理下井井有条、规范合理运行,又可由学院保证课程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AAC&U.Recent Rrends in General Education Design,Learning Outcomes,and Teaching Approaches[R].Washington DC:AAC&U,2016.

[2]The University of Tokyo,Komaba.General InformationJunior Division Streams:Key Features[EB/OL].(2014-8-29)[2016-5-1]http://www.c.u-tokyo.ac.jp/eng_site/info/academics/zenki/intro2/.

[3]University of Oxford.Undergraduate Prospectus 2017[R].Oxford,2016:37-39.

[4]University of Cambridge.Undergraduate Prospectus 2017[R].Cambridge,2016:48-50.

[5]Harvard University.Harvard College Handbook for Students2015-16[R].Massachusetts,2015.

[6]Princeton University.Undergraduate Announcement 2015-16: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EB/OL].[2016-5-1]http://www.princeton.edu/ua/sections/11/#content.

[7]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Overview of Curriculum Structure[R].Singapore,2016.

3.学院一流本科教育方案 篇三

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校本专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教高[2003]9号)、《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主要环节工作要求》(教务处[2006]46号)以及《关于切实做好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校教字[2014]63号)等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本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一、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组及专家指导组 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组

组 长:焦华富 副组长:卢松、罗振

成 员:吴春雷、苏勤、赵冬梅、方凤满、杨效忠、王朝辉、程先富、鲁成树、曹卫东

学院毕业论文专家指导组

组 长:焦华富

成 员:苏勤、卢松、程久苗、方凤满、程先富、鲁成树、王朝辉、杨效忠、曹卫东

二、毕业论文工作计划与方案 1、2014年9月10日前向全院教职工布置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工作;2014年9月15日前,指导教师向院教学办公室提供选题。每位指导教师选题最多只能跨二个专业,选题与上相比,重复率不得超过30%。2、2014年9月16日-18日,由各专业负责人、各班辅导员举行毕业论文写作思想动员及写作指导报告。学院以系(教研室)为单位对拟定选题进行审核。3、2014年9月19日-9月25日,学生确定选题及论文指导教师。4、2014年9月26日-10月8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开题报告书的填写,组织开题报告会,并确定论文写作方案。5、2014年10月9日-12月31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初稿撰写(设计)。指导教师应加强过程指导,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抄袭、雷同等现象的发生。6、2015年1月1日-2月1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设计)。7、2015年3月16日,学生按要求向指导教师提交论文电子文档、纸质文档以及论文写作相关材料。8、2015年3月23日前,指导教师及评阅教师完成毕业论文的评阅及鉴定工作。向教学办公室提交以下论文材料:

(1)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记录表(A4纸,正反面打印,1份)(2)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A4纸,正反面打印,1份)(3)学生毕业论文及目录(要求按规定格式打印)(A4纸,正反面打印,1份)(4)毕业论文封面(A3纸正反面打印,一式二份)【封面上只需填写指导老师评语,不再需要评阅教师评语,封面后是专业负责人签名)】

(5)毕业论文质量标准(试行)(请用教学办发给您的附件,只有指导老师打分栏,不再需要评阅教师打分)(A4纸打印,1份)(6)以上材料完整电子文档一套 9、2015年3月30日前,学院对老师上交的毕业论文,开展专项检查,整改后定稿。10、2015年4月20日前,学院组织对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答辩。11、2015年4月30日前,学校完成专项检查。12、2015年5月10日前,学院按本科生毕业生数1.5%比例推荐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13、2015年5月20日前,学院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总结和各类材料包括毕业设计成果的整理归档工作。14、2015年6月10日前,学校完成校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审、全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总结及各类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三、有关要求

1.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原则上要由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学院行政教辅人员须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担任指导工作。考虑到本届学生较多、师资力量有限等情况,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10-12篇,助教指导5篇(必须有副教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参与指导,指导教师签名时,助教姓名在前,另一高级职称教师姓名在后)。

2.选题原则

论文选题按照一人一题的原则进行。

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从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体现专业教学要求。选题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选择与当前社会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内容,尽可能与案例研究结合。避免过于宏观或宽泛、综述性选题以及毫无新意选题的出现,提倡与指导教师研究课题及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相结合,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地理科学专业,为突出师范特点可提出一定数量的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题目。

3.论文指导

指导教师应在科研目的、态度、方法,文献检索与阅读,制订研究方案,拟订论文提纲,修改论文初稿,准备论文答辩等方面给学生予以认真而具体的指导,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科研能力贯穿于指导工作的全过程。在指导方法上,应以启发引导为主,注意发挥和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作风,尤其注意防止学生写作中抄袭行为的发生。

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并填写《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记录表》。学生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应及时、认真地写出评语,提出初评成绩。

指导教师评语、专业负责人(系主任)评定意见、成绩、签名、日期等必须手写。4.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的篇幅:文科不少于7000字;理科不少于5000字。

毕业论文书写的具体规范格式参见《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试行)》 5.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要求由指导教师按照《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标准(试行)》进行评定,给出百分制得分,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评定意见和签名。专业负责人(系主任)根据学生的百分制成绩按照85分及以上为优秀、75分~84分为良好、65分~74分为中等、60分~6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的标准给出相应的等级初评成绩。今年指导老师评阅成绩时:初评成绩为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率为15%—20%,良好率为45%。初评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必须参加论文(设计)答辩(指导教师原则上不参加自己指导学生所在的答辩小组),方可确定最终成绩。论文答辩组进行论文(设计)答辩时,应做好记录并填写由学校统一设计的《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论文封面及封底中的中英文摘要、指导教师评语和专业负责人(系主任)评定意见等项应认真填写,做到准确规范,公平公正,不能应付了事。指导教师评语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写作态度、科研作风,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据是否充分、可靠,掌握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水平,写作的逻辑性、技巧及其他优缺点。

以上本科毕业论文的有关要求与规定参见《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试行)》(校教字[2006]52号)、《关于切实做好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校教字[2014]63号)等文件。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4.学院一流本科教育方案 篇四

各镇(区)中心学校、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县直各学校:

现将《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拒绝平庸”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拒绝平庸”活

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开展全县教育系统治庸问责工作,切实转变教育系统干部职工作风,激发干事热情,提升工作能效,推进全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在教育系统内开展“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拒绝平庸”主题活动。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提高水平,展示形象”为目标,以大力加强职业理想、职

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职业技能为教育内容,广泛组织动员全县教育系统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南漳形象”的服务理念,争做人民满意教师,努力促进全县教育形象的进一步提高,为强力推进治庸问责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主题活动,鼓舞士气,提振精神,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胸怀梦想,拒绝平庸,敢闯、敢试、敢担当;争创一流业绩,争做一流教育工作者,争办一流教育;勇攀高峰,追求卓越,为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活动主题

活动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拒绝平庸”为主题,突出教育工作特点,充分展示文明教职工、文明校园、文明机关等文明创建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突出业绩,热情讴歌身边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大力弘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拒绝慵、懒、散、软,全方位塑造良好的教育形象。

追求卓越,就是通过引导教育工作者学习知名教育家成长故事,学习师德模范的奉献精神,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和专业成长计划,坚定教育信念,争当人民教育家。

争创一流,就是通过制定“一流”标准,引导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经典理论、前沿思想、先进技能,提升专业素质,培养过硬本领,创造一流业绩,展示光彩形象。

拒绝平庸,就是通过学习,引导教育工作者明确思想之庸、精神之庸和能力之庸的具体表现和危害,并通过问责,形成氛围,达到谈庸色变、治庸提能的目的。

三、活动范围

本次活动在全县中、小学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局机关及二级单位全体干部中进行。

四、活动内容

1、主题征文竞赛。

2、报告团巡回演讲。

3、评选“十佳教师”和百名“岗位标兵”。

五、活动步骤

“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拒绝平庸”主题活动从3月1日开始至6月30日结束,分四个阶段依次进行。

(一)学习宣传阶段(3月1日—3月15日)。一是召开动员大会,对主题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各地各学校要组织召开全体干部教师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主题内涵、活动意义,动员广大干部教师积极参与主题活动。二是开展学习讨论,解放思想。各校各单位要组织干部教师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拒绝平庸”、“教育平庸的表现及危害”、“名师与庸师的区别”、“开展治庸问责,提升自身形象”、“摒弃庸懒散,争创新业绩”等为内容开展学习讨论,让活动主题深入人心。三是精心制作主题桌牌,将活动主题、工作职责和岗位规范等写在上面,时刻激励干部教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各单位在3月

10日前将本单位主题活动开展方案及学习讨论情况交局治庸问责办公室。

(二)征文评选阶段(3月16日—3月30日)。以镇(区)、县直学校、局机关为单位开展主题征文竞赛评比活动,引导广大干部教师牢固树立“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拒绝平庸”的意识,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和工作态势。各校各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鼓励教师参与征文活动。征文活动设优秀组织奖5名,佳作奖20名,对获奖者颁发奖状和奖品,并纳入师德考核。征文结束后,将筛选优秀作品编辑文集,并推荐优秀作品发表。各单位选取3至5篇优秀征文交局治庸问责办公室。征文要求密切联系生活和教学实际,言之有物,主题鲜明,内容健康,行文流畅,题目自选,字数不超过2000字。要求原创,杜绝抄袭。征文截稿时间3月30日,稿件一律以word格式上传到教育系统治庸问责QQ群共享,群号:195464132。

(三)巡回演讲阶段(4月1日—4月30日)。从征文中精选出优秀论文代表,组成“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拒绝平庸”主题演讲团,分别到11个镇(区)和县直学校进行巡回演讲,进一步深化主题,扩大影响,唱响卓越,拒绝平庸。

(四)总结表彰阶段(5月1日—6月30日)。各校各单位认真总结主题活动开展情况及收到的效果,完善制度,建立治庸问责、争创一流的长效机制,总结经验,评比先进。在此基础上,全县教育系统评选出“十佳教师”和百名“岗位标兵”。县教育局对主题活动开

展先进单位、“十佳教师”、“岗位标兵”和征文竞赛获奖者进行表彰。局治庸问责办公室对主题活动经验全面总结,向县治庸问责活动领导小组报告,向新闻媒体宣传。

六、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加强主题活动的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拒绝平庸”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局长聂在荣、党组书记孙明昌任组长,局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办公室副主任山晓峰、人事科副科长赵松林、工会副主任郑均、纪检组副组长沈朝贵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莫秀菊兼任办公室主任,沈朝贵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钞然、王潇、张德山、王琼、莫道忠为专班成员,负责主题活动的组织实施。各地各校也要成立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切实做好此项工作。

(二)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各单位要把“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拒绝平庸”主题活动与“比教学、访万家”活动相结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与“三评三创三培养”相结合,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把主题活动的成效体现在振奋精神、推动发展上,做到主题活动与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三)舆论引导,营造氛围。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调动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扩大主题活动的知晓率和覆盖面。《南漳教育》杂志、教育局政务网和治庸问责简报要及时报道活动开展动态。各校各单位要广泛利用横幅标语、黑板报、文化橱窗、校园网等载体,宣

传本单位优秀干部教师的先进事迹,多角度树立标兵,多渠道学习楷模,不断激发干部教师工作热情,促进工作创新。

5.学院一流本科教育方案 篇五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要求,教育部启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合格评估工作,我院董事会决定,在2013年5月下旬参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了做好评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我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以下简称《通知》)为依据,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以“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为重点,使得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我院的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为学院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需求发展的能力,使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定位更加合理,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使我院的本科教学工作顺利通过教育部的“合格”评估,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学院成立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全面促进本科教学基本建设。院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在院董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是全面负责学院迎评促建工作,对迎评促建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对迎评促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和指导。学院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建办”)是学院评建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

三、工作进程和主要任务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迎评准备阶段(2012年3月1日――2012年5月31日)

(一)主要工作

1.成立机构、明确职责; 2.确定进程、深入调研; 3.宣传、动员、学习; 4.收集、整理基础资料等。

(二)工作要求

1.成立学院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迎评促建工作办公室; 2.向全院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转发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等相关文件;

3.下发“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进程表”、“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任务分解表”,明确分工与责任;

4.召开迎评促建工作动员大会,做好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全院形成人人重视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氛围,增强做好迎评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各系(部)、各职能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学习领会《合格评估实施办法》和指标体系内涵;

6.评建办把有关评估工作的文件资料汇编成册印发; 7.创办迎评促建工作简报(暂定每月一期),及时发布迎评促建信息,提出工作要求;

8.宣传部、网络中心要充分利用校园网、院内刊物、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和宣传渠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自评自查、加强建设阶段(2012年6月1日――2012年12月31日)

(一)主要工作

1.各教学单位及职能部门开展部门自评; 2.各教学单位及职能部门开始材料建档; 3.学院进行第一次专项建设检查;

4.初步建立自评报告支撑材料核心档案库; 5.提出学院《自评报告》初稿。

(二)工作要求

1.各单位要深刻领会评估指标和评估观测点的内涵,高度重视评估材料的准备工作,按照任务分解的要求向评建办提供近三年,特别是2009年9月至2012年7月期间的各种真实数据、背景资料和尽可能充实的支撑材料,做到责任到人,各专项工作小组将各种支撑材料收集、汇总后交学院评建办;

2.各单位根据各系(部)、职能部门评估方案开展自评,撰写自评报告,并整理完成自评结果依据的文字材料上交评建办;

3.各专项小组撰写所负责项目的自评报告交学院评建办公室;

4.学院开展校内初评,召开迎评促建阶段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建设和整改意见;

5.开展第一次专项检查,审查、梳理教学基本文件; 6.评建办建立迎评材料核心档案库,12月31日前撰写学院《自评报告》初稿。

第三阶段:模拟评估、自我改进阶段(2013年1月3日――2013年2月28日)

(一)主要工作

1.学院模拟评估,并进行整改达标; 2.完成学院《自评报告》二稿;

3.进行第二次专项建设检查,进一步健全自评报告支撑材料核心档案库。

(二)工作要求

1.学院迎评工作领导小组于2月中下旬组织校内专家组对各单位进行学院模拟评估,听取各系(部)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自评汇报;

2.专家组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工作,重点检查实验室、教学档案、试卷、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辅导答疑等方面的情况,给出评估结论,提出整改意见;

3.各系(部)、各职能部门要根据模拟评估结果和整改意见积极认真地做好自身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良好状态;

4.评建办完成《自评报告》二稿;

5.进行第二次专项建设检查,评建办进一步健全自评报告支撑材料核心档案库。

第四阶段:预评提高、深化整改阶段(2013年3月1日――2013年5月19日)

(一)主要工作

1.根据学院模拟评估意见,各单位进行整改; 2.完成《自评报告》终稿;

3.制订预评工作方案,开展预评宣传及学风建设活动,整治校园环境;

4.组织评估专家组对学院进行预评估;

5.根据专家组预评估意见进一步整改,充实和完善支撑材料;

6.全面启动迎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进校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工作要求

1.为迎接专家组对我院的评估,各有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总务处要做好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学生处做好学风教育工作,宣传部做好校园宣传工作,各教学单位做好教风、教学秩序、教学纪律专项检查等工作; 2.要处理好评估工作与学院整体工作的关系。要把评估工作与学院正在进行的各项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保证学院各项工作的落实;

3.完成《教学管理制度汇编》等相关材料,完成各种材料的印制工作;

4.4月上旬组织专家组进行预评估; 5.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再次进行整改;

6.全面启动迎接教育部专家组进校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五阶段:专家进校,全面评估阶段(2013年5月20日――2013年5月23日)

(一)主要工作

1.全面做好教育部专家组进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所有迎评资料、文件、档案等准备工作;

2.接受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正式评估。

(二)基本任务

做好教育部评估专家进校的各项接待工作,积极配合教育部评估专家开展工作。根据专家的反馈意见,认真整理分析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形成初步的整改思路。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是教育部对学院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全面检验,评估结果对学院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学院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必须充分认识评估工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认真领会和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方针,切实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的思想,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员参与,切实做好迎评促建的各项工作。

2.加强领导,统一协调。

迎评促建是我院近期的中心工作,各系(部)、各部门以及每个教职员工,必须服从迎评促建工作的大局,服从学院的统一安排。要按照学院统一部署,针对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制定评建工作计划,责任分解到人。各级领导干部和其他专、兼职工作人员要保证精力投入,认真做好每一阶段的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评建办公室反映,由评建办公室统筹协调解决,确保各阶段任务顺利完成。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在评建的各个阶段,将充分利用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学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题网站以及编发《评建工作简报》,大力宣传教学评估的方针、意义、内容、目的和我院教学评估工作进展情况,将评建工作的宣传深入到学院各个层面。要营造校内团结紧张、协调有序、扎实有效的评建工作氛围,确实起到动员群众、鼓舞士气的作用。

4.实事求是,确保质量。

开展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活动,其目的在于摸清存在差距,探明问题成因,为各阶段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建设,为学院迎接教育部专家组考察与评估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各系(部)和相关职能部门须本着对学院高度负责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确保材料客观、准确、完整,并力求做到观点明确、依据可靠、佐证有力。通过反复的整改建设,以达到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6.学院一流本科教育方案 篇六

根据《江南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设计学院对拟转入本院学习的学生,特制定以下考核办法。

一、学院将组成3-5人工作小组,对申请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成立学院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

二、对于符合优秀生转专业要求的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形式为笔试和面试。申请转入的学生必须对申请转入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并有较好的设计基础。

三、考核办法:

1、考核内容:

⑴笔试:(均为100分制)

①对符合学校要求申请转入设计学院的学生需统一参加《素描》科目的考试。②艺术生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必须加试相关专业的《设计基础》科目的考试。⑵面试:(均为100分制)

主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⑶考试时间与地点:6月9日,设计大楼C2022、考核的程序:

由学院组成考核小组,本着公平、科学的方式,对拟转入的学生进行考核。学院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核结果,集体讨论决定最终录取名单,并将结果报校教务处审批。

四、选拔办法:

1、笔试和面试需合格,按总分排名,在学校限定的名额内择优录取。

2、通过考核转入的学生,我院将根据其考核成绩安排合适年级学习。

3、以上考核方案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学院负责解释。

设计学院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过伟敏 刘玉

副组长: 王安霞

成员:李世国张凌浩荆燕徐诚一

7.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生教育实习总结 篇七

光阴似箭,实习就这样不知不觉的结束了!回转身一看,这一段时间我过得充实、有意义。在实习期间,我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深切地感觉到:做一个高中老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过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感觉到高中生的可爱、单纯。与他们相处多了,真的可以让自己永葆一颗年轻的心。虽然我离准教师这个标尺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尽管在教师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我依然坚定着自己的梦想:做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做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完成一个儿时的梦想,更多的是承担一份社会的使命感。在这短短的两个月里,我和同学们以及带课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实习过程中,我更是得到了辅导教师——张然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同组同学的细心指点,让我的实习工作以收获颇丰的结局完满结束。临走之前,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是我知道,人生中这样的分离还会有很多次。以下仅对我实习期间做个简单的实习总结。

来学校的第一天确实很兴奋,必定这是我们第一次实习,必定这是我们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走在校园里。在实习学校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对于高中的日常教学和日常工作情况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尽管自己也当了近15年学生,而高中时代更是在我生命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初次以一名高中教师的身份重回高中去实习、去体验,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大不相同,而视角更是变得迥然不同了,因此感受也与以往有着天壤之别。

实习第一周的主要任务就是听课,看辅导教师是如何讲课的。这种听课和我们上学时听课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听课的重点是观察老师怎样讲课,学习如何传授知识,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控制授课时间,而并不是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更形象化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在此环节中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组织教学,使理论知识更形象化及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在此过程中,我们深感,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有认真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并做好充分准备,孩子就会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教学计划。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知道,认真备课准备教具是重要的教学流程,要针对教学工作持有严谨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在这次实习中,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也会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会不断努力,攀登人生的最高峰。通过此次教育实习,我们掌握了大量的实践技能使其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并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综合发展。

两个月的教育实习结束了,它是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必修课程,既是对师范生思想和业务上的多项综合训练,又是对师范生心理、思想、能力及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检验与提高。它在形成师范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帮助我们增强对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激发我们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理解和热爱,培养优良的师德、师能、师艺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在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的了解有关高中教育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运用于日后的教学中。

一直以来,都知道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当我真真正正的走上讲台才知道那三尺讲台不仅代表神圣,更代表一种责任。有人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平凡,但我觉得当上教师的都是不平凡的人。有人说当教师太平淡,其实我觉得任何事情最终都会归于平淡。而能把很平淡的事情做的有味道,我觉得这才是本事。这次的实习也让我更加坚定我的目标:毕业之后无论做什么,至少我不会离开教育。最后一天要和学生说再见的时候,我再次看到了教育的美丽,这份美丽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经历了教育的见习与实习这两部曲,我已经开始期待这第三部曲,相信曲子一部比一部要好。我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早日成为一名“准教师”!因为选择,所以坚定„„

系别:美术系

实习时间:2010年10月

8.学院一流本科教育方案 篇八

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的综合训练。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为了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规范毕业论文的管理,根据《山西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山大教字[2006]61号),结合我院(部)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

毕业生在本科生“模拟导师制”的基础上,按专业组成毕业论文小组,确定相应指导教师。毕业论文工作分为选题、开题、检查、答辩和总结五个阶段进行。

(一)选题阶段(2011年9月20日~2011年10月31日)

1.毕业论文选题采取指导教师确定和学生自选相结合的办法,指导教师可提供一定数量的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提出有创意的题目。

2.选题确定后,由各班学习委员负责汇总填写《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统计表》,并2011年10月31日前报送学院教务管理部门。

3.选题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有特殊原因确实需要更改的,须报学院(部)教务管理部门备案。

(二)开题阶段(2011年11月1日~2012年3月31日)

1.确定选题后,指导教师应对所指导的每篇论文下达任务,明确提出论文的主要任务及目标、主要内容、参考文献、进度安排、结果形式等。

2.学生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填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请从校园网下载中心下载),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研究路线、方法、措施,实践方案或实验设计等。开题报告需要指导教师审核并填写意见及建议,并于2012年3月31日以前统一交到学院(部)教务管理部门。

3.开题报告经学院(部)审核通过后,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毕业论文的篇幅要求为10000~12000字。

(三)检查阶段(2012年4月1日~4月30日)

1.学生须就论文撰写情况填写《毕业论文期中小结》(请从校园网下载中心下载)。指导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在《毕业论文期中小结》中填写意见及建议。《毕业论文期中小结》要求在2012年4月30日以前统一交到学院(部)教务管理部门。

2.学院(部)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毕业论文期中小结》中填写意见及建议。

3.学院(部)将组织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对各专业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随机抽查。

(四)答辩阶段(2012年6月1日~6月20日)

1.学生将撰写好的毕业论文装订成册。装订顺序为“封皮—目录—内容提 要—论文主体内容(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总结、附录等)—参考文献—致谢部分—英文翻译内容。”装订好的毕业论文要求一式四份,连同毕业论文电子版于2011年6月1日以前统一交到学院(部)教务管理部门。2.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根据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分别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成绩评定,并填写《毕业论文成绩表》。

3.学院(部)组织毕业论文答辩会,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质量、相关材料、答辩情况等给出答辩成绩。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必须客观公正,实行百分制和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双轨计分法,其中90分(含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59分(含59分)以下为不及格。成绩应呈正态分布,优、良、中、及格的比例原则上为2:3:3:2。

4.对于未通过答辩的毕业论文,学院(部)应责成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修改,并于毕业前组织二次答辩。如果仍达不到基本要求,应给予不及格。

(五)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日~6月25日)

1.学院(部)按照3%的比例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并给获奖同学颁发《优秀毕业论文荣誉证书》,并将获奖论文收录到《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集》印刷。2.学院(部)在新学期开学前按要求完成所有材料的装订、归档工作。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学院(部)所有,论文、设计、文档等相关材料应由学院(部)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留存建档。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具体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

1.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培养方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使学生受到一次规范而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

2.选题应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体现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既能够反映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又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3.选题应难易适度,份量适中,应考虑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实际能力,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独立完成。

4.选题应坚持一人一题,需要几名学生共同完成的课题,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其所承担的部分,并分别提交论文。对于综合训练不够的课题,指导教师应做适当增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受到全面的训练,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二)毕业论文的结构要求

1.题目。毕业论文的题目是直接表达或揭示论文主题思想或中心论点的,因而要鲜明、准确、精练。

2.内容提要。在论文主体内容之前用200~500字扼要介绍论文的内容及结构、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内容提要的概括性要强。

3.关键词。按照与论文内容的紧密程度,另行依次列出2~5个关键词。4.主体内容。一般由引言、正文、总结三大部分组成。引言,一般包括本课题问题的提出、前人在该问题有关领域已经做过的工作和成果的概述、本课题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本论文的结构说明等。正文,是科学实践工作和成果的系统总结报告,是论文中最重要和篇幅最大的部分,可根据实际需要分为几节撰写,每一节都有自己的标题。

总结,是对科学实践成果的概括总结及分析,要精练、扼要、明确。

5.附录。对某些需要在论文中反映出来但又不宜在论文主体中详述的内容,可以放在附录中讲述。在论文主体中谈到有关内容时须注明参看附录。毕业论文可以有多个附录,按顺序予以编号,每个附录分别有各自的题目概括其内容。6.参考文献。科学实践中参考了前人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应在论文中按行文涉及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主体内容或附录中以上标形式列出参考文献的序号,主体部分或附录后按序号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般应来自正式出版的期刊、学术会议论文集、图书、报纸等。参考文献注释格式为:

学术期刊格式:作者﹒论文题目﹒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号:页次 图书格式: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

7.目录或致谢部分。根据需要可以在毕业论文中加入目录或致谢部分。

当论文篇幅较长、论文主体部分分节较多时,可以增加目录,按论文的结构顺序和层次编目并加注页码。目录可放在论文的主体部分之前。致谢部分应以简洁的文字对工作过程中曾给予指导、帮助的导师、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如本课题研究的经费来自某基金资助,应加以说明。致谢部分可放在全文最后、参考文献部分之前。

8.英文翻译内容。中文的题目、内容提要、关键词应翻译成英文,置于论文的最后,即参考文献之后。

9.根据国家规定,论文中出现的度量单位都应采用国际单位制,在引文中出现非国际单位制时应予以换算后加注。

(三)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

1.版式要求:A4纸;页边距为上2.5cm,下2.5cm,内侧(装订侧)2.5cm,外侧2cm;每页43行,每行43字,行跨度16.2磅,字跨度10.9磅。

2.内容格式要求:标题用二号黑体,标题之前空一行;副标题用三号楷体;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用三号楷体,与其下内容提要之间空一行;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用小四号楷体,其中“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用小四号黑体,并与其后的内容间隔一个字符;正文之前空1~2行,正文主体用小四号宋体;其中一级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二级小标题用小四号楷体,一级小标题与上下文之间各空0.5~1行间距;

“注释”用五号黑体,注释为尾注时用五号宋体,与正文之间空2行;注释为脚注用小五号楷体,与本页正文之间用短横线分开;“参考文献”用小四号黑体,其前空2行,其后空0.5~1行,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英文标题用四号“Times New Roman”粗体,其前空2行,其后空1行,英文内容提要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

论文要求加注页码,页码位置放置在页面右下角(全部单面打印),偶数页放置在页面的左下角(双面打印时)。3.毕业论文的相关文档下载后用A4纸打印。由学生填写的内容均须用5号宋体打印。由教师和学院(部)填写的内容可手写或打印,但所有“签字”处均须本人手写,不得打印或由他人代签。

三、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职责要求

(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的科研专长,提供一定数量的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接受学生的选题申请或审核学生的自主拟题,指导学生在写作文献综述和翻译外文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

2.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进度与质量,进行答疑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严把质量关,杜绝论文抄袭、剽窃现象。

3.评阅学生的毕业论文,写出评语并给出成绩,确定其论文是否合格和具有答辩资格。

4.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会。

5.协助提供毕业论文的全部有效归档材料。

(二)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工作职责

1.组织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各环节,严把质量关,审核毕业论文的成绩,评选与推荐优秀毕业论文。

2.按照指导教师成绩占30%、评阅教师成绩占20%、答辩成绩占50%的比例得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和等级,填写《毕业论文评审答辩表》和《毕业论文答辩记录》。

3.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总结,全面分析毕业论文的难度、份量、综合训练、成绩、答辩等,重点总结学院(部)在工作中执行有关规定和要求的情况、工作特色和取得的显著成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并对学院(部)的毕业论文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安全阀的安装要求下一篇:大学生应制作简练简历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